左腋直切口结扎动脉导管28例

左腋直切口结扎动脉导管28例

一、左腋下直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28例(论文文献综述)

郭利敏[1](2021)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治疗不同胎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口服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不同胎龄早产儿PDA关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患有PDA的早产儿(胎龄<37周)共110例。按第5版实用新生儿学标准根据胎龄大小将早产儿分为3组:2831+6周组(42例),3233+6周组(28例),3436+6周组(40例),比较3组不同胎龄早产儿PDA关闭的差异。每一组内根据口服药物不同,又分为对乙酰氨基酚组和布洛芬组:2831+6周对乙酰氨基酚组22例,布洛芬组20例,3233+6周对乙酰氨基酚组13例,布洛芬组15例,3436+6周对乙酰氨基酚组19例,布洛芬组21例,比较两种药物对不同胎龄早产儿PDA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831+6周对乙酰氨基酚组PDA关闭率为72.7%(16/22),布洛芬组PDA关闭率为60.0%(12/20);3233+6周对乙酰氨基酚组关闭率为84.6%(11/13),布洛芬组关闭率为86.7%(13/15);3436+6周对乙酰氨基酚组关闭率为84.2%(16/19),布洛芬组关闭率为90.5%(19/21)。口服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不同胎龄(2831+6周组、3233+6周组、3436+6周组)早产儿PDA关闭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2831+6周组、3233+6周组、3436+6周组PDA关闭率分别为66.7%、85.7%、87.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374,P=0.041)。对乙酰氨基酚组和布洛芬组之间上消化道出血、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尿量减少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治疗不同胎龄早产儿PDA无统计学差异;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胎龄不同的早产儿PDA关闭率有差异,胎龄越小关闭率越低。

周可[2](2020)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早期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持续开放(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hsPDA)可能会造成多种严重并发症,如重度肺动脉高压、慢性肺疾病、心肺等多器官功能不全、脑出血、肺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甚至危及生命。及时关闭动脉导管有助于减轻缺氧状态、改善心肺功能、减少并发症。该文就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早期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沈娟[3](2019)在《96例小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4-2018.10住院96例Ⅲ°AVB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及转归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96例Ⅲ°ABV,男45例,女51例,年龄2月-15岁4月(平均5.79±4.11岁)。先天性Ⅲ°ABV16例(16.7%),获得性Ⅲ°AVB80例(83.3%),后者病因包括爆发性心肌炎52例(65%),先心开胸术后20例(25%),内科介入封堵术后3例(3.8%),射频消融术后2例(2.5%)、中毒3例(3.8%)。临床表现以呼吸道(29.2%)和消化道(28.1%)症状最常见,阿斯发作31例(32.3%),其中以爆发性心肌炎最多见(71.0%)。28例(35%)获得性Ⅲ°AVB通过药物治疗恢复窦性心律,18例(22.5%)在药物联合临时起搏器治疗下恢复窦律,13例(16.3%)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Ⅲ°AVB在家属要求下转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行外科修补术,1例地高辛中毒患儿经治转为I°AVB,1例先心开胸术后转为II°AVB;另18例仍为Ⅲ°AVB,家长不愿安装永久起搏器而出院;先天性Ⅲ°AVB(CCAVB)1例因阿斯发作植入永久起搏器,余15例无临床症状出院。结论:小儿Ⅲ°AVB以后天获得性多见,爆发性心肌炎为最常见的原因;药物联合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可使大部分后天获得性Ⅲ°AVB恢复窦性心律;先天性Ⅲ°AVB安装永久起搏器为最终治疗方法。

沈娟,易岂建[4](2019)在《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胎儿时期心脏和血管发育异常而形成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已成为5岁以下儿童的首位死因[1],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15%[2]。正常情况下,动脉导管在生后24~48 h内功能性关闭,大部分在生后3个月解剖关闭。由于左向右分流,未关闭的动脉导管将导致肺多血、肺动脉压力增高,严重者引起心力衰竭、梗阻性肺高压而失去手术治愈机会。

周巍,王凯,孔祥荣,柴军武,陈洪磊,薛奋龙[5](2018)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切口微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31例》文中认为目的评估经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切口微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和可靠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1月我科对31例婴儿期患儿行动脉导管结扎术的临床资料,所有手术均采用经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切口入路,总结该术式的手术过程,分析其临床转归。结果本组病例手术过程顺利,手术切口长度(2.5±1.0)cm,手术时间(1.5±0.2)h,术中出血不超过5 m L,术后平均住院日(15.1±4.2)d,未出现死亡、大出血等重大并发症,术后无需放置胸腔引流管。术后随访1个月4年,无导管再通及动脉瘤形成。结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切口微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并发症少,远期疗效满意。

梁维杰,范太兵,宋书波,董好举,吴开元,李斌[6](2017)在《经左腋下小切口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8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左腋下小切口途径镶嵌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效果。方法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儿8例,采用左腋下小切口途径先行动脉导管结扎术,再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右心室表面穿刺行室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堵术。术后4d行X线胸片观察有无胸腔积液,术后4d及出院后2周、3个月、6个月、1a行心脏超声观察室间隔有无残余分流、有无瓣膜反流及封堵器脱落,行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心律失常。结果 8例均成功实施动脉导管结扎+经胸微创封堵术,手术均顺利;6例一次性封堵成功;1例膜周室间隔缺损选伞偏小,封堵后出现残余分流,术中更换大号封堵器后封堵成功;1例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取5mm对称伞封堵后出现主动脉瓣轻度反流,术中更换偏心伞封堵成功;术后4dX线胸片复查均未见明显胸腔积液;术后4d及出院后2周、3个月、6个月、1a复查心脏超声示封堵器无脱落及异位,未见动脉导管残余分流,无新发三尖瓣反流及主动脉瓣反流,复查心电图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经左腋下小切口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创伤小,效果满意。

魏文学,李凯,王芸[7](2016)在《左上肋间静脉解剖标识在微创侧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左上肋间静脉作为特殊解剖标识在微创侧切口行动脉导管结扎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5年2月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7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寻找动脉导管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利用传统的动脉导管三角区寻找动脉导管;观察组40例,利用横跨主动脉弓上的左上肋间静脉的中点垂直线与降主动脉内侧缘交点作为动脉导管的位置。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喉返神经损伤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找到动脉导管,术中均无导管撕脱大出血、漏扎及误扎,未发生乳糜胸。观察组手术时间(73.1±15.4)min,明显少于对照组(111.5±11.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90,P<0.0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22.88±7.97)mL,对照组为(23.13±8.5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3,P>0.05)。观察组未发生喉返神经损伤,对照组喉返神经损伤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71,P>0.05)。结论利用横跨主动脉弓上的左上肋间静脉这一特殊解剖标识可准确识别动脉导管确切位置,显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值得临床推广。

金中强[8](2015)在《微创左腋下直切口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微创左腋下直切口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6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微创左腋下直切口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患儿治疗情况。结果 67例患儿均未出现死亡。患儿在术后心脏杂音均全部消失,术后均给予患儿14天抗生素治疗,留置胸管24 h,共引流胸液1080 m L。67例患儿中,出现并发胸腔积液2例,抽出积液约130 m L,并发胸膜外积液1例,并发左下肺不张2例。结论采用左腋下直切口对小儿动脉导管未闭进行治疗,疗效较好,手术创伤较小,术后创口美观,需要手术器械简单且手术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胡传贤,黄苏,丁辉,吴延虎[9](2014)在《左腋下微切口Hem-O-lok夹与传统左后外侧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左腋下微切口Hem-O-lok夹,与传统左后外侧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2000年03月至2014年03月间,我院对69例小龄儿动脉导管未闭分别采用左腋下微切口Hem-O-lok结扎夹治疗(微创组37例)和传统左后外侧切口治疗(传统组32例),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拔胸腔引流管时间,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日及术后第二日对患儿予口诉言语评分法(VRS)结合其哭闹程度的疼痛评分并进行总结。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大出血等重大并发症,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拔胸腔引流管时间,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日及术后第二日对患儿予VRS结合其哭闹程度疼痛评分,微创组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腋下微切口Hem-O-lok结扎夹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微创、美观、恢复快等优点。

武忠,王东进,陈保俊,曹彬,周庆[10](2010)在《微创左腋下直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56例》文中提出目的总结经左腋下直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采用微创左腋下直切口治疗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56例,切口自左侧腋中线第2肋间至第5肋间,长约58 cm,经第3或第4肋间进胸,显露并游离动脉导管,降低动脉收缩压至6080 mmHg。行导管直接结扎40例,导管切断缝合16例。结果 5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显露良好,术后无残余分流;术后无声音嘶哑,无导管破裂,无手术死亡。50例随访3个月6年,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正常,无导管再通及假性动脉瘤形成。结论微创左腋下直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具有损伤小、切口隐蔽、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手术效果满意。

二、左腋下直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2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左腋下直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28例(论文提纲范文)

(1)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治疗不同胎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和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C 综述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3)96例小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治疗
    1.1 布洛芬和吲哚美辛
    1.2 对乙酰氨基酚
    1.3 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2 外科手术
    2.1 传统外科开胸结扎术
    2.2 胸腔镜
    2.3 左腋下小切口
    2.4 经胸微创外科封堵术
3 介入治疗
    3.1 封堵器发展
    3.2 疗效评价
    3.3 并发症
4 3D打印技术

(5)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切口微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3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时机的选择
    3.2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方式
    3.3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切口微创治疗的优点
    3.4 手术适应证

(6)经左腋下小切口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8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设备
        1.2.2 手术方法
        1.2.3 术后随访
2 结果
3讨论

(8)微创左腋下直切口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左腋下微切口Hem-O-lok夹与传统左后外侧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四、左腋下直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2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治疗不同胎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对照研究[D]. 郭利敏.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早期治疗的研究进展[J]. 周可.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0(06)
  • [3]96例小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D]. 沈娟.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4]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研究进展[J]. 沈娟,易岂建. 儿科药学杂志, 2019(03)
  • [5]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切口微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31例[J]. 周巍,王凯,孔祥荣,柴军武,陈洪磊,薛奋龙. 天津医药, 2018(05)
  • [6]经左腋下小切口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8例临床观察[J]. 梁维杰,范太兵,宋书波,董好举,吴开元,李斌.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11)
  • [7]左上肋间静脉解剖标识在微创侧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中的应用[J]. 魏文学,李凯,王芸.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6(04)
  • [8]微创左腋下直切口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J]. 金中强.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02)
  • [9]左腋下微切口Hem-O-lok夹与传统左后外侧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比较研究[J]. 胡传贤,黄苏,丁辉,吴延虎.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4(05)
  • [10]微创左腋下直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56例[J]. 武忠,王东进,陈保俊,曹彬,周庆.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0(06)

标签:;  ;  ;  ;  ;  

左腋直切口结扎动脉导管2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