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1041例临床研究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1041例临床研究

一、颅内动脉瘤1041例显微手术治疗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候长凯[1](2019)在《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与初步应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目的:通过收集全国多家医疗中心的神经外科中脑动脉瘤数据,完成中国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推广脑动脉瘤专病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为我国脑动脉瘤的诊疗现状的研究提供真实、有效、便捷的数据平台。为发现我国脑动脉瘤敏感基因提供大数据样本。方法:采用SQL Server模式框架,通过不同的编程语言,利用云端服务器的便捷、安全、高效,结合临床脑血管病的专业知识,建设出多维度、高保真性、方便快捷的云端数据库。结果:云端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已建设完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共有29家单位参与共建,分布于10个省市,其中大部分是省市级三级甲等医院,覆盖人口超过1.0亿。共收集1000余例合格病例,涵盖脑动脉瘤常规治疗病例和非常规动脉瘤病例。共收集脑动脉瘤患者的血液标本400余例。结论:通过目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设合理、安全、有效的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是可行的。脑动脉瘤数据库的使用为脑动脉瘤的诊疗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多中心的数据库平台凭借其分布地区广、覆盖人群量大的优点相对于常规的单病种、单中心数据库具有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挖掘使用。第二部分:前交通动脉瘤疗效影响因素的分析目的:分析和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疗效的影响因素,对前交通动脉瘤临床诊疗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导;方法:对中国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中合格的前交通动脉瘤病例进行即时总结,共选择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13家三级甲等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187例。并对其年龄、既往病史、手术方式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以出院时m RS评分量表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回顾性分析影响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187名患者中男95人,女92人,平均年龄54.73±11.835岁,平均住院时长20.99±20.869。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5,OR=1.062)、治疗方式(P<0.05)、CT Fisher分级(P<0.05,OR=3.827)、PAASH评分(P<0.05,OR=48.005)、术后并发症(P<0.05,OR=15.580)对疗效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年龄、治疗方式、入院时CT Fisher分级、入院时PAASH评分及住院期间是否存在并发症与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疗效有显着关系;2、显微手术治疗和介入手术治疗的短期疗效无差异,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3、保守治疗较两种手术治疗的疗效均更差;4、神经外科病床数>200组较≤50组有更好的疗效。

方翌[2](2019)在《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破裂动脉瘤术前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术前影响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颈夹闭术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术前评估手术风险及预判患者转归情况的标准拟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3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59例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破裂出血并行动脉瘤颈夹闭术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术前评估指标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评分、有无并发血肿、有无中线结构偏移、动脉瘤左右侧别、动脉瘤体大小、动脉瘤颈宽窄、大脑中动脉M1分叉前段长度、大脑中动脉M1分叉前段同垂直轴角度、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夹角及大脑中动脉M1分叉前段血管内径变化率。出院及随访情况按格拉斯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进行评估:预后良好(5分),中度残疾(4分),重度残疾(3分),植物状态(2分),死亡(1分)。并根据术后独立生活能力,GOS评分5-4分表示预后满意,GOS评分3-1分表示预后不满意。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先对各个单因素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行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类变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若检验结果P<0.05,说明建立的假设有统计学意义。对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排除各因素之间的影响,筛出显着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破裂并行动脉瘤颈夹闭术的患者共59例,预后满意48例(81.3%),预后不满意11例(18.7%)。经统计学分析,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评分、有无并发血肿、有无中线结构偏移、大脑中动脉M1分叉前段长度、大脑中动脉M1分叉前段血管内径变化率与预后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因素进一步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Hunt-Hess分级(P=0.033)及大脑中动脉M1分叉前段血管内径变化率(P=0.043)是显着相关因素。而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动脉瘤左右侧别、动脉瘤大小、动脉瘤颈宽窄、大脑中动脉M1分叉前段同垂直轴角度、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夹角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评分、有无并发血肿、有无中线结构偏移、大脑中动脉M1分叉前段长度、大脑中动脉M1分叉前段血管内径变化率是患者动脉瘤颈夹闭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可以用于术前评估,来提高预判患者转归准确程度。其中Hunt-Hess分级及大脑中动脉M1分叉前段血管内径变化率是动脉瘤颈夹闭术预后的显着相关因素,术前进行预后评估时可有所侧重。Hunt-Hess分级低,大脑中动脉M1分叉前段血管内径变化率较小的患者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吴中亚[3](2018)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的疗效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2—2016-12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4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均采用Yasargil翼点入路显微手术。统计分析本组手术情况、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变化情况。结果本组手术用时(151.67±19.04)min、切口长度(13.41±2.70)cm、术中失血量(115.62±24.71)mL;本组预后良好率为94.12%(32/34),2例轻度残疾,无患者发生重度残疾与植物生存;术后本组NIHSS评分(6.27±1.02)分低于术前,BI评分(56.71±6.79)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发生脑血管痉挛1例,术后短暂性脑缺血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脑积水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71%(5/34)。结论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效果显着,创伤小,可减少手术用时及术中失血量,提高预后效果,改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孙许林[4](2018)在《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手术的方法治疗后循环动脉瘤,并对两种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我们选择自1997年12月至2016年12月经开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1720例,其中来源于后循环动脉的动脉瘤(Aneurysms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artery)病人38例占2.2%,因动脉瘤破裂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35例,未破裂3例,均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对这35例患者从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时机、手术入路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给予处理和分析。我们选择自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以介入血管内治疗为治疗方式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45例,针对患者术前状况、住院时间、治疗时间、手术时机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采用显微手术治疗38例患者发现41个动脉瘤,成功夹闭40个,1个因瘤腔内完全形成血栓无法夹闭,术中分离时,10个发生破裂,31个未发生破裂。术后随访并利用GOS评级,38例患者中33例治愈,Ⅲ级自理3例,2例因脑水肿而死亡。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5例动脉瘤有38例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栓塞后即刻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腔填塞满意,手术效果满意。血管内治疗45例患者中,38例治愈,4例术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死亡2例,重残1例。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因其部位深在,显露困难,手术空间有限,巨型和大型动脉瘤比率高,邻近脑干和颅神经等原因,仍是神经外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血管内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对于位置深在,显露困难,年龄大,身体差、Hunt-Hess分级高,手术耐受不佳的患者血管内治疗优选考虑的手术方式;对于位置表浅,较易显露,形态不规则或需要血管搭桥,脑内血肿有占位效应需要清除血肿等情况显微手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

周宣[5](2018)在《颅内破裂动脉瘤外科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探讨瘤颈夹闭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预后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实践改善预后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7月至2017年10月神经外科收治的18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并符合纳入并准和排除标准,按照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高血压史、CT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手术时机、动脉瘤的数量、部位、大小、瘤颈宽度、术中阻断情况、术中破裂情况等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格拉斯哥(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结果,经SPSS22.0软件包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患者186例,其中预后良好的有136例(73.1%),预后不良的有50例(26.9%),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①不同年龄的患者其预后差异情况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性别的患者其预后差异情况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有无吸烟饮酒史对患者预后差异情况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有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其预后差异情况显着,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⑤改良CTFisher分级不同的患者其预后差异情况显着,存在统计学意(P<0.05);⑥不同Hunt-Hess分级的患者其预后差异情况显着,存在统计学意(P<0.05);⑦不同手术时机的患者其预后差异情况情况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不同动脉瘤数量的患者其预后差异情况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⑨不同位置破裂的动脉瘤患者其预后差异情况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⑩不同动脉瘤大小的患者其预后差异情况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不同瘤颈宽度的动脉瘤患者其预后差异情况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术中是否阻断对患者的预后情况影响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13术中是否再次破裂对患者预后影响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血压、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的位置、瘤颈宽度是颅内破裂动脉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手术时机、动脉瘤的数量、动脉瘤的大小、术中阻断情况和破裂情况与患者预后没有显着相关性,不是颅内破裂动脉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四方[6](2018)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动脉瘤破裂出血发生率位居脑血管意外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常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死亡率可达20-30%,而幸存者仍可在短期内再次发生出血,再出血的死亡率高达70-90%。因此,有专家提出预防动脉瘤出血是降低其死亡率的最有效方式,建议在动脉瘤破裂出血之前,即对于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应给予积极的预防性干预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是指没有破裂出血史或与以前颅内出血没有关系的动脉瘤,可分为3类:1、真正偶发的无症状动脉瘤;2、引起占位效应、不适和梗死等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3、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被发现的多发动脉瘤中的非责任动脉瘤。目前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病例是在破裂出血后才得以诊断和治疗,未破裂动脉瘤的检出率和治疗率仍较低。近20年来,随着放射影像设备、手术显微镜性能的不断改进以及显微手术技术的普遍提高,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检出率已显着提高,但目前国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比率仍较低,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仍以已经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破裂动脉瘤为主。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动脉瘤手术作为有创性的治疗手段,其手术风险仍然是无法避免的,术者与患者在面对未破裂动脉瘤,决定手术干预与否时,常常顾虑到手术风险而采取保守观察。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风险中,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是夹闭手术过程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术中动脉瘤破裂时由于急剧的出血常迅速淹没出血点和术野,甚至出现脑组织的急剧膨出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其后果可以是“灾难性”的,可导致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及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术中动脉瘤破裂,以及破裂后的如何采取恰当的处理成为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通过总结前期工作的初步研究结果,筛选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将术者的手术经验纳入研究因素,评估颅内动脉瘤患者及术者因素与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发生率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回顾分析开颅夹闭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病例的相关资料,对两个医疗中心的数据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出血的预防与处理(第一部分);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开颅显微夹闭手术治疗(第二部分)。第一部分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出血的预防与处理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应急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个医疗中心33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第一组病例为术者年均动脉瘤夹闭手术例数大于100例/年,第二组术者年动脉瘤手术例数20-40例/年。结合文献对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防、处理经验和技巧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第一组病例术中有6例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其中1例为未破裂动脉瘤。第二组病例术中有13例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其中1例为未破裂动脉瘤。统计学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前Hunt-Hess分级为0~3级患者术中破裂出血的发生率为低于Hunt-Hess分级为4~5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34,P=0.014)。颈内动脉背侧壁血泡样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率显着高于其它部位动脉瘤术中破裂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动脉瘤的术中破裂出血发生率高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术中破裂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0,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出血病史为影响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P<0.001),有出血病史的患者发生术中动脉瘤出血的风险是无出血病史患者的10.518倍。术中破裂出血的患者与未发生术中破裂出血的患者之间愈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术经验组之间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检验,P>0.05)。第一组中无打开硬膜前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例,但发生在动脉瘤分离过程中破裂比例高于第二组,第二组发生在夹闭过程中的破裂率高于第一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Fisher检验)。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动脉瘤的既往出血病史。术中破裂出血如能得到及时恰当的处理,并不影响患者的愈后。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仍难以完全避免,经验的积累无法完全避免其发生率,经验较少的术者通过严格的指征把握和合理地选择病例,亦可降低术中破裂出血的发生率。第二部分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开颅显微夹闭手术治疗目的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开颅显微夹闭手术治疗的风险,探讨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个医疗中心162例177枚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夹闭手术临床资料,对患者年龄、动脉瘤部位、大小、术者经验与患者愈后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总结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夹闭手术的经验。结果第一组治疗150例患者夹闭165枚未破裂动脉瘤。第二组治疗12例患者夹闭12枚未破裂动脉瘤。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动脉瘤构成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409,P<0.001),第一组倾向于偶发动脉瘤,第二组倾向于症状性动脉瘤。年龄小于60岁的病例与大于等于60岁的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愈后良好率为98.1%,高于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愈后良好率(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愈后不良发生率高于小动脉瘤或一般动脉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病例中136例患者半年随访时恢复良好132例(97.1%),第二组12例患者半年随访时恢复良好11例(91.7%)。第一组病例的随访恢复良好率高于第二组,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结论动脉瘤的大小、后循环动脉瘤是影响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愈后的危险因素。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以及后循环动脉瘤是开颅夹闭手术愈后不良的高危因素。手术例数少的中心未破裂动脉瘤治疗愈后相对差,对未破裂动脉瘤进行外科夹闭手术干预时,应更谨慎地衡量外科干预的利弊。

姚瀚勋[7](2017)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斜坡入路至基底动脉顶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斜坡入路至基底动脉顶端的解剖特点,探讨经该入路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可行性,为其在临床上推广提供解剖学证据。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将其影像学资料输入神经导航系统,在重建后的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上对相关解剖结构进行测量。制备尸头灌注标本。使用0°和30°内镜,采用经鼻-蝶窦-斜坡入路,打开蝶窦,磨除鞍底和上斜坡的骨质,剪开硬脑膜,充分暴露基底动脉顶端及其周围的血管和神经,进行模拟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操作。对颅底骨窗的长、宽进行测量。结果:蝶窦口至视神经隆突、颈内动脉隆突、鞍底、鞍结节中点和鞍背中点的距离分别是(10.8±1.7)mm、(11.4±2.1)mm、(17.2±2.9)mm、(14.7±2.3)mm、(22.5±3.5)mm。翼管、破裂孔、舌下神经管外口、颈内动脉管和枕髁前缘至正中线的距离分别是(8.9±0.8)mm(左),(9.0±0.8)mm(右)、(10.3±1.4)mm(左),(10.6±1.3)mm(右)、(16.9±1.3)mm(左),(16.8±1.2)mm(右)、(24.5±1.3)mm(左),(24.4±1.3)mm(右)、(8.0±0.8)mm(左),(7.9±0.9)mm(右)。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斜坡入路解剖操作可充分暴露脑桥及其腹侧面的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P1段和后交通动脉,需要磨开的颅底骨窗宽度为(8.95±0.38)mm,长度为(51.62±2.00)mm。结论:通过经鼻-蝶窦-斜坡入路到达基底动脉顶端不存在障碍,可以尝试使用神经内镜经该入路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康平[8](2017)在《颅内小动脉瘤(≤4mm)介入栓塞与开颅手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介入栓塞及开颅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mm)临床预后结果,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医学实践操作及科学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就诊于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的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mm)患者共511例,其中介入栓塞组261例,开颅手术治疗组250例。入选标准:(1).经CT或腰椎穿刺证实SAH;(2).双平板DSA机3D旋转血管成像术确诊最大动脉瘤直径≤4mm;(3).多发动脉瘤患者,主要由小动脉瘤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过本院神经外科及介入医师术前讨论,患者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主要设备及技术德国西门子公司Artis zee biplane双平板DSA机,System syngo X-WP三维后处理系统,常规DSA图像采集,经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分别给与造影剂,颈内动脉3ml/s,总量18ml,椎动脉2.5ml/s,总量15ml,采用“5sDSA模式”,图像自动传输至三维后处理系统进行测量动脉瘤大小及了解动脉瘤部位。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分类资料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分析),多个样本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水准为α=0.05,检验水平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介入栓塞组261例,性别:男105(40.0%)例,女156(60.0%)例,年龄52.65±10.4岁,既往吸烟史40(15.3%)例,高血压史118(45.2%)例,冠心病史9(3.4%)例,糖尿病史16(6.1%)例,术前出现脑积水39(14.9%)例,发病到治疗时间2.69±4.7天,入院时hunt-hess分级1-3级214(82.1%)例,4-5级47(17.9%)例,fisher分级0-2级165(63.2%)例,3-4级96(36.8%)例,动脉瘤位于前循环240(92%)例,后循环21(8%)例,窄颈67(25.7%)例,宽颈194(74.3%)例。开颅夹闭共250例,性别:男96(38.4%),女154(61.6%),年龄52.79±9.6岁,既往吸烟史37(14.8%)例,高血压史101(40.4%)例,冠心病史8(3.2%)例,糖尿病史10(4.0%)例,术前出现脑积水37(14.8%)例,发病到治疗时间2.52±3.6天,入院时hunt-hess分级1-3级192(76.8%)例,4-5级58(23.2%)例,fisher分级0-2级150(60.0%)例,3-4级100(40%)例,动脉瘤位于前循环234(93.6%)例,后循环16(6.4%)例,窄颈88(35.2%)例,宽颈162(64.8%)例。临床结果1年回访介入组良好(mrs0-2分)187例(71.6%)、残疾(mrs3-5分)68例(26.1%,)、死亡(mrs6分)6例(2.3%)。开颅夹闭组1年回访良好(mrs0-2分)171例(68.4%)、残疾(mrs3-5分)74例(29.6%,)、死亡(mrs6分)5例(2.0%)。介入组1年内复发6例(2.3%),夹闭组1年内复发8例(3.1%)。两组治疗预后在统计学上无差异。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平均花费介入治疗组120527.5±48152.7元,开颅夹闭组121985±55070.4元,两组统计无明显差异,患者住院平均天数介入组16.99±10.8天,开颅夹闭组21.1±11.6天,两组统计分析(p<0.05),两组数值在统计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目前颅内破裂小动脉瘤(≤4mm)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开颅夹闭及介入栓塞两种,而且目前多数临床中心主张介入栓塞治疗。我们的研究发现:从短期研究分析,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对于颅内破裂小动脉瘤的治疗只有在住院时间有差异,其它评估资料中:住院手术花费、术后恢复情况、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等各项评估指标在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对此,我们总结以下几点:1.介入栓塞在颅内小动脉瘤的治疗中,随着介入技术及材料学的发展,手术的安全性较开颅手术无明显差异;2.介入栓塞因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将被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及患者所接受;3.因其动脉瘤体积小,两种手术治疗费用上无明显差异,这使得在经济上困难的患者可以优先选择介入治疗;4.支架技术的使用在小动脉瘤的治疗中较其它类型动脉瘤多,因其随访时间短,对于其远期影响需要长期观察。总之,介入栓塞手术在未来小动脉瘤的治疗中将占主导地位,在治疗选择中应优先考虑。

刘文强[9](2017)在《影响大脑中动脉瘤患者手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影响大脑中动脉瘤手术预后的多种因素,为提高大脑中动脉瘤疗效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自1996-2015年开颅手术治疗的260例大脑中动脉瘤患者,总结临床资料和预后情况。预后的评定指标以GOS评分为依据,选取可能存在影响手术疗效相关的13项因素,分析对其预后的影响。把13项观察指标性别,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Hunt-Hess分级,术前神志,动脉瘤的侧别,动脉瘤的大小,动脉瘤的发出部位,动脉瘤的指向,手术时机,术中有无破裂,CT示SAH特点,术后并发症作为自变量,定义疗效为因变量,与疗效相关的各项因素定性并赋值。第一步,分析各个单因素与预后的关系,即定性的自变量是否对预后的结果有影响,本文采用非参数统计多样本秩和检验探究定性自变量对预后是否影响,若秩和检验结果P<0.05,表明通过检验,即有统计学意义。反之,不通过检验。第二步,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选择通过检验的自变量,且将预后的四种情况分为两类,第一级作为第一类,表示预后效果良好,即治愈情况表示预后良好,第二、三、四级作为第二类,表示预后效果较差,即治疗情况认为预后不良,在此基础上做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检验,分析并寻找对手术预后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结果:统计学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次数、Hunt-Hess分级、术前的神志情况、CT示SAH特点、术后并发症具有对手术治疗预后影响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再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结果表明Hunt-Hess分级、术后并发症是影响大脑中动脉瘤患者预后的显着危险性因素,即影响效果显着。性别,年龄,动脉瘤的侧别,动脉瘤的大小,动脉瘤的发出部位,动脉瘤的指向,手术时机,术中有无破裂等因素与行大脑中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疗效并无统计学关系。结论:大脑中动脉瘤患者术后是否出现相关并发症与Hunt-Hess分级是影响手术预后的显着危险因素,通过对患者术后是否出现相关并发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次数、Hunt-Hess分级、术前的神志情况、CT示SAH特点等大脑中动脉瘤的危险性因素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可以基本评估大脑中动脉瘤的预后情况,提高预测预后的准确性,寻找改善预后的突破点,进而下一步避免和控制危险性因素,改善治疗手段并采取措施,为后续更好的治疗提供参考,以改善临床预后。

李环廷[10](2017)在《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壁的向外异常膨出,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随着手术显微镜和神经外科显微器械,以及治疗理念和技术的不断改进,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但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提升和解决,如部分患者会发展为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一些相对少见的颅内动脉瘤,如多发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等的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提高等。本研究基于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存在的部分问题,对1996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行显微手术治疗的1534例颅内动脉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今后的诊疗提供依据和指导。研究分为四部分:一是对1534例颅内动脉瘤的诊治资料进行临床分析;二是研究术中终板造瘘+有效脑脊液引流对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影响;三是分析一侧翼点入路夹闭对侧动脉瘤的优势及技术可行性;四是探讨显微手术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新方法。第一部分1534例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临床分析目的总结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分析本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分布,动脉瘤大小、位置,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等,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1996年10月2015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完成的显微手术治疗的部分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对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动脉瘤的大小、部位、手术并发症、出院时评估、以及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1534例,其中男性650例(42.4%)、女性884例(57.6%),男性患者平均年龄49.8±10.5岁、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2.6±11.6。Hunt-Hess分级:0级75例(4.9%),I级42例(2.7%),II级742例(48.4%),III级493例(32.1%),IV级161例(10.5%),V级21例(1.4%)。1534个责任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为动脉瘤高发部位,分别占36.6%、27.7%及19.7%。发病后小于3天手术的患者898例,占58.5%;发病后314天手术的患者488例,占31.8%;发病后2周以上手术的患者148例,占9.6%。1755个动脉瘤中,显微手术成功夹闭1698个,肌肉包裹23个,前期或后期栓塞6个,术中行孤立术、闭塞颈内动脉4个,外院夹闭1个,未夹闭23个。手术破裂率为16.6%。出院时,按照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治愈(GOS 5分)1345例(87.7%),生活自理(GOS 4分)98例(6.4%),植物生存(GOS 32分)21例(1.4%),死亡(GOS 1分)70例(4.6%)。结论本组大宗颅内动脉瘤病例有其独有的特点,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第二部分术中终板造瘘+脑脊液有效引流对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影响目的导致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原因很多,各种技术措施对预防其发生的有效性存在争论,终板造瘘是争论较为激烈的技术之一。本部分的目的是研究终板造瘘、脑脊液有效引流对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的影响,探索更为有效的预防技术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文第一部分中提到的153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选取Hunt-Hess分级IIIIV级的病例进行研究。以常规引流为第一组;有效脑脊液引流为第二组;终板造瘘+常规引流为第三组;终板造瘘+有效脑脊液引流为第四组。比较各组的脑脊液引流量、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发生率等。所有统计资料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入组条件、各项观察指标资料完整的病例共512例,常规引流组192例,有效引流组108例,终板造瘘+常规引流组120例,终板造瘘+有效引流组92例。t检验分析显示有效引流量明显多于常规引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2.5,P<0.001);有效引流时间明显长于常规引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4,P<0.001)。趋势性卡方检验显示从常规引流组—有效引流组—终板造瘘+常规引流组—终板造瘘+有效引流组发生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可能逐渐降低(趋势性,p=0.004)。结论Hunt-Hess分级IIIIV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显微手术夹闭术中行终板造瘘,同时行脑脊液有效引流会显着降低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发生率。第三部分一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对侧动脉瘤的优势和技术可行性研究目的颅内多发动脉瘤发生破裂的机会比单发动脉瘤高,其自然死亡率亦高。一次手术经一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双侧动脉瘤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本部分的目的是探讨一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对侧动脉瘤的优势和技术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文第一部分中提到的153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选取前循环多发动脉瘤的病例进行研究。以分期分侧为第一组;一期分侧为第二组;一期一侧为第三组。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等。同时分析一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对侧动脉瘤的可及范围。所有统计资料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入组条件、各项观察指标资料完整的病例149例,其中分期分侧组52例,一期分侧组34例,一期一侧组63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组间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手术时间一期一侧组<一期分侧组<分期分侧组。三组间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一期一侧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分期分侧组及一期分侧组;而分期分侧组与一期分侧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分期分侧组住院天数明显长于一期分侧组及一期一侧组,一期分侧组与一期一侧组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一期一侧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较分期、分侧手术更加有利于患者,其治疗效果良好。一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对侧动脉瘤虽然技术要求高,但有较强的可行性,可夹闭对侧眼动脉至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位的绝大多数动脉瘤。第四部分血泡样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目的血泡样动脉瘤是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前壁或上壁的非分叉部位的血泡样的罕见动脉瘤。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手段,其治疗效果均欠佳。本部分回顾性分析血泡样动脉瘤的特点和显微手术治疗技巧,以期指导未来诊治,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文第一部分中提到的153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资料完整的11例血泡样动脉瘤,分析其临床表现等特点,探讨显微手术治疗技巧,总结其治疗效果。同时观察离断血运的硬脑膜的病理学改变。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1例,其中男性4例、占36.4%,女性7例、占63.6%。发病年龄均为4059岁年龄段。入院时Hunt-Hess分级:0级0例,I级0例,II级3例(27.3%),III级4例(36.4%),IV级3例(27.3%),V级1例(9.1%)。本组11枚动脉瘤均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直接夹闭1例(9.1%),孤立手术4例(36.4%),包裹复合夹闭手术6例(54.6%),其中棉片纤维包裹1例、自体硬膜包裹5例。术中夹闭前破裂10个,破裂率90.9%。按照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治愈5例(45.5%),生活自理4例(36.4%),死亡1例(9.1%)。结论显微手术夹闭血泡样动脉瘤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自体硬膜辅助显微手术夹闭血泡样动脉瘤需要较高的手术技巧,该技术可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自体硬膜是理想的辅助夹闭血泡样动脉瘤的材料。

二、颅内动脉瘤1041例显微手术治疗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内动脉瘤1041例显微手术治疗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
    1.1 材料和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
        1.2.1 临床资料数据库
        1.2.2 随访资料数据库
        1.2.3 远程协作功能
        1.2.4 生物学标本数据库
        1.2.5 CMAD数据库管理模式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前交通动脉瘤疗效影响因素的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一般资料
        2.2.2 统计结果
    2.3 讨论
        2.3.1 ACoA动脉瘤的疗效与术前相关因素
        2.3.2 ACoA动脉瘤的疗效与治疗方式
        2.3.3 ACoA动脉瘤的疗效与术后并发症
        2.3.4 ACoA动脉瘤的疗效与就诊医院
        2.3.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脑动脉瘤的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破裂动脉瘤术前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观察指标
    1.3 处理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大脑中动脉瘤术前影像特征评估预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3)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2.2 预后情况
    2.3 手术前后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
    2.4 并发症发生率
3 讨论

(4)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结果
    1 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
    2 影像学随访复查结果
    3 术后并发症
    4 两组患者的对比分析
显微手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病例分享
    1.基底动脉分叉处动脉瘤
    2.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P1、2 交界处)
    3.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P2、3 交界处)
    4.左侧小脑后下动脉瘤(起始处)
    5.左侧前下动脉瘤(中段)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病例分享
    病例1:右侧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栓塞治疗
    病例2:右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栓塞治疗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颅内破裂动脉瘤外科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出血的预防与处理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分组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1.3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采集
        2.2 数据内容
        2.3 数据指标
        2.4 治疗方法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 动脉瘤特征
        3.3 手术时机
        3.4 术中动脉瘤破裂情况及应对措施
        3.5 术中动脉瘤夹闭结果及影像随访结果
        3.6 出院时临床评估结果
        3.7 统计学分析
        3.8 特殊病例
    4 讨论
        4.1 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定义
        4.2 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3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出血的预防
        4.4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出血的处理
        4.5 术者经验与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关系
        4.6 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夹闭手术治疗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分组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1.3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采集
        2.2 数据内容
        2.3 治疗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 动脉瘤特征
        3.3 动脉瘤夹闭情况
        3.4 术后并发症
        3.5 随访结果
    4 统计分析
        4.1 两组动脉瘤的组成差异分析
        4.2 患者的年龄与愈后的关系
        4.3 动脉瘤部位与愈后的相关性分析
        4.4 动脉瘤大小与随访愈后的相关性分析
        4.5 术者经验与愈后的关系
    5 特殊病例
        5.1 逆向抽吸减压法辅助夹闭左侧颈内动脉大型动脉瘤(第一组病例)
        5.2 直接穿刺抽吸减压法辅助夹闭左侧颈内动脉大型动脉瘤(第二组病例)
    6 讨论
        6.1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
        6.2 未破裂动脉瘤的自然病史
        6.3 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6.3.1 动脉瘤的大小
        6.4 未破裂动脉瘤外科治疗的风险
        6.5 未破裂动脉瘤外科治疗的策略
        6.6 随访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7)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斜坡入路至基底动脉顶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导航辅助经鼻-蝶窦-斜坡入路三维数字模型测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蝶鞍区三维数字模型测量
        2.2 颅底斜坡区三维数字模型测量
第二部分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斜坡入路至基底动脉顶端的尸头解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标本与设备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1.3 尸头灌注标本制做
        1.4 经鼻-蝶窦-斜坡入路到达基底动脉顶端区域的解剖操作方法
        1.5 模拟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方法
        1.6 测量颅底骨窗的宽度和长度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鼻腔阶段
        2.2 蝶窦阶段
        2.3 斜坡阶段
        2.4 硬膜下阶段
        2.5 模拟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2.6 颅底骨窗的宽度和长度
        2.7 脑干腹侧血管的变异情况
    3 讨论
        3.1 经鼻-蝶窦-斜坡手术入路所经过的重要解剖结构
        3.2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斜坡入路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可行性
        3.3 基底动脉顶端区域的解剖学特点
        3.4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介入栓塞后导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可能性
        3.5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斜坡入路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优势
        3.6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斜坡入路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3.7 可能遇到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
        3.8 术中应用临时阻断技术的意义
        3.9 术中应用神经导航技术的意义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颅内小动脉瘤(≤4mm)介入栓塞与开颅手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手术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患者基本情况
    2、术中并发症
    3、术后回访情况
    4、术后花费及住院时间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文章

(9)影响大脑中动脉瘤患者手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变量的选取及标准
    3.治疗方式
    4.评定标准
    5.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
    1.性别与预后
    2.年龄与预后
    3.HUNT-HESS分级与预后
    4.SAH次数与预后
    5.术前神志与预后
    6.动脉瘤侧别与预后
    7.动脉瘤的大小与预后
    8.发出部位与预后
    9.指向与预后
    10.手术时机与预后
    11.术中有无破裂与预后
    12.CT示SAH特点与预后
    13.并发症与预后
    14.多因素分析统计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1534例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途径
        2.2 数据包含内容
        2.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性别、年龄
        3.2 临床表现
        3.3 动脉瘤特点
        3.4 诊断方式
        3.5 手术治疗情况
        3.6 术后并发症及预后
    4 讨论
        4.1 蛛网膜下腔出血
        4.2 颅内动脉瘤治疗方式的选择
        4.3 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4.4 影响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因素
        4.5 显微手术治疗动脉瘤的手术技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术中终板造瘘+脑脊液有效引流对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影响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途径
        2.2 患者分组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分组结果
        3.2 统计分析结果
        3.3 终板造瘘图示
    4 讨论
        4.1 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
        4.2 终板造瘘
        4.3 脑脊液有效引流的技术细节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一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对侧动脉瘤的技术可行性研究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途径
        2.2 患者分组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分组结果
        3.2 统计分析结果
        3.3 典型病例
    4 讨论
        4.1 颅内多发动脉瘤
        4.2 一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对侧动脉瘤的技术可行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血泡样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途径
        2.2 数据包含内容
        2.3 数据分析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性别、年龄
        3.2 临床表现
        3.3 动脉瘤特点
        3.4 诊断方式
        3.5 手术治疗情况
        3.6 术后并发症及预后
        3.7 典型病例
    4 讨论
        4.1 血泡样动脉瘤的特点
        4.2 血泡样动脉瘤的诊断
        4.3 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
    5 本部分附录
    6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脑血管痉挛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颅内动脉瘤1041例显微手术治疗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中心脑动脉瘤数据库的建立与初步应用[D]. 候长凯.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2]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破裂动脉瘤术前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D]. 方翌. 扬州大学, 2019(02)
  • [3]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临床研究[J]. 吴中亚.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17)
  • [4]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D]. 孙许林. 青岛大学, 2018(02)
  • [5]颅内破裂动脉瘤外科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D]. 周宣.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6]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治疗的临床研究[D]. 陈四方. 厦门大学, 2018(08)
  • [7]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斜坡入路至基底动脉顶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 姚瀚勋. 桂林医学院, 2017(06)
  • [8]颅内小动脉瘤(≤4mm)介入栓塞与开颅手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康平. 延安大学, 2017(01)
  • [9]影响大脑中动脉瘤患者手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D]. 刘文强. 青岛大学, 2017(02)
  • [10]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D]. 李环廷. 青岛大学, 2017(12)

标签:;  ;  ;  ;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1041例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