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尺神经损伤7例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尺神经损伤7例

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尺神经损伤7例(论文文献综述)

傅向华,谷新顺,耿巍[1](2021)在《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现状:经前臂动脉(桡/尺动脉)介入治疗》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经前臂动脉(桡/尺动脉)入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发展历程和近年来的技术进步,尤其是评价了经前臂动脉(桡/尺动脉)入径微创化PCI的效果、安全性及其临床意义,展示出我国经前臂动脉(桡/尺动脉)入径PCI在数量和某些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经前臂动脉(桡/尺动脉)入径PCI不仅具有局部血管入径获益,而且兼具全身整体获益,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微创化PCI技术。

于丽,柳玉林[2](2016)在《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植入术的主动脉夹层术后尺神经损伤3例的护理及预防措施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植入术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尺神经损伤的护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3例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植入术发生尺神经损伤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3例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及探讨预防措施。结果经精心护理,患者尺神经功能全部恢复,并针对这一类病人制定了预防措施。结论此类手术后易发生尺神损伤,应早预防、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降低尺神经损伤发生率及改善预后。

毕希乐[3](2016)在《经前臂桡/尺动脉介入术后前臂动脉结构和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近20年来冠心病治疗中研究最为活跃、发展进步最快的领域。经股动脉入路产生的出血并发症使介入医生意识到需要探索新的入路提高冠脉介入治疗的整体效果。1989年Campeau首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为经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奠定了基础。Kiemeneij于1992年和1993年相继报告了首例经桡动脉途径开展PTCA及支架置入术,从此揭开了经桡动脉介入术(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行冠脉治疗的序幕。近年来,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进步与发展始终围绕着“以最小的创伤为代价,得到最大的治疗获益”这一微创化价值理念,桡动脉微创化治疗不仅为入径优势,而是整体生理-病理-心理治疗优势,尤其对于尚需要连续坚持有效强化抗凝抗栓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复杂危重患者的治疗更具有优势,已成为许多心脏中心冠脉介入治疗的首选入径。2015年数据统计,我国冠脉介入治疗术中TRI的使用率已达89.4%。最近公布的RIVAL、RIFLE、REAL、STEMI-RADIAL研究证实了TRI能减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PPCI(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的局部出血与死亡发生率,桡动脉入径的优势凸显,不仅术后舒适度提高,最重要的是在ACS患者中持续抗凝抗栓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进一步奠定了TRI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地位。虽然经前臂桡/尺动脉具有上述诸多优势,但由于前臂动脉血管较股动脉细小,前臂动脉鞘管置入后可能引起内皮功能广泛损伤和血管闭塞,发生在TRI术后的桡动脉闭塞率约5-30.5%,尺动脉闭塞率0.8-10.4%。尽管掌弓循环存在双重供血,一般很少出现手部缺血症状和功能受损,但是当术后再次冠脉血运重建时会影响前臂动脉入径的选择。随着前臂动脉入径应用的日益广泛,前臂动脉术后血管损伤和闭塞的发生逐渐引起介入医生的关注,因此,避免或减少前臂动脉内皮损伤和闭塞的发生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至目前为止,文献报道的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可能与术者经验、血管直径大小、穿刺点距桡骨茎突距离、置管和压迫时间、重复手术、导管交换数量、肝素剂量等相关。我中心前期研究发现:tri术后桡动脉闭塞段几乎全部位于桡动脉近端和靠近肱动脉分叉处,并不同于以往研究显示闭塞点位置局限在桡动脉远端穿刺处,但该问题并没有引起大多数介入医生重视。桡动脉损伤和闭塞位置的认知不同可能会导致介入医生对桡动脉鞘管材料、型号、导管选择和穿刺位点有所不同,对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前臂动脉功能学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观察桡动脉内部血管结构变化探讨介入术后前臂动脉易损伤的部位和闭塞的原因,指导临床釆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轻介入操作对前臂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桡动脉慢性闭塞的危险因素探索桡动脉闭塞常常发生在近端的原因。第二部分通过超声观察硝苯地平对桡动脉管腔张力和顺应性的影响。第三部分评价术前应用硝苯地平对桡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ow-mediatedvasodilation,fmd)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oct分析桡动脉损伤后血管内部结构特点。第一部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慢性闭塞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桡动脉闭塞的原因,指导临床釆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入选669例符合标准的患者,根据术后有无桡动脉闭塞分为桡动脉闭塞组和正常组。主要终点事件为术后1年桡动脉闭塞和术后出血。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价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直径/鞘管比值、痉挛、桡动脉穿刺点距桡骨茎突距离危险因素对rao的影响。结果: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共入选60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1年随访有无桡动脉闭塞分为正常组(550例)和桡动脉闭塞组(5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变程度、危险因素、痉挛率、桡动脉长度、药物治疗、肝素剂量、手术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闭塞组与正常组比较中出血并发症并没有统计学差异(1.8%vs0.7%,p=0.41)。桡动脉闭塞患者共56例,平均年龄为62.1±5.6岁,男性占3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桡动脉穿刺点在距桡骨茎突0cm(or=9.65,95%ci:1.20-77.50,p=0.033)和1cm(or=8.90,95%ci:1.10-72.40,p=0.04)是ra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直径/鞘管比值≤1也是rao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5,95%ci:1.30-4.51,p=0.004)。结论:穿刺点选择在距桡骨茎突0-1cm时发生桡动脉闭塞风险增高。第二部分硝苯地平对桡动脉结构和功能影响目的:本研究主要评价硝苯地平对桡动脉血管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入选60例患者于术前1天行超声测量桡动脉参数。测量基础血压、心率和桡动脉直径、阻力指数、收缩期峰血流速度。在舌下含服硝苯地平10毫克融化后5分钟、15分钟、30分钟重复测量患者上述参数。结果:2014年6月至2014年9月共入选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在5分钟、15分钟和30分钟,硝苯地平干预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较基础状态无差异。在硝苯地平完全融化后5分钟(d5)直径2.85±0.21mm,与基础直径d0(2.73±0.21mm)相比,d5最早、最明显扩张桡动脉直径(p=0.002)。并以d0直径2.73mm为截点进行分层分析,当桡动脉基础直径<2.73mm时,d5较d0直径明显升高(p<0.001)。在硝苯地平完全融化后5分钟(v5)时的桡动脉收缩期峰血流速度(systolepeakvelocity,spv)与基础spv相比明显升高(56.7±7.9cm/svs48.7±9.4cm/s,p<0.001)。在硝苯地平完全融化后5分钟(r5)时的桡动脉阻力指数与基础状态阻力指数r0相比明显降低(0.77±0.09vs0.82±0.06,p<0.001)。结论:1硝苯地平干预后血压和心率乘积值恒定。2硝苯地平尤以5分钟时扩张桡动脉作用显着。第三部分硝苯地平对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影响目的:本研究主要评价术前应用硝苯地平对桡动脉介入术后fmd的影响。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硝苯地平组和对照组,比较硝苯地平组和对照组的桡动脉、肱动脉fmd变化。并比较术前和术后即刻血浆测定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结果:2014年3月至2014年10月共入选120例符合标准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变程度、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入选患者中共有16人发生桡动脉痉挛,其中硝苯地平组桡动脉痉挛5人,对照组为11人,但两组痉挛发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8.3%vs18.3,p=0.18)。在非穿刺侧桡动脉,硝苯地平组和对照组的基础状态、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血管直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穿刺侧桡动脉,硝苯地平组术后24小时血管直径较基础直径无统计学差异,但48小时血管直径较基础状态直径增大(2.79±0.26vs2.91±0.29mm,p<0.05);对照组术后24小时血管直径较基础直径无统计学差异,48小时血管直径较基础直径增大(2.80±0.27mmvs2.93±0.30mm,p<0.05)。然而在穿刺侧基础状态、术后24和48小时的桡动脉直径,硝苯地平组较对照组并无统计学差异。在穿刺侧桡动脉,对照组fmd在基础状态为12.2±1.5%、在术后24小时fmd明显降低(6.4±0.8%vs12.5±1.7%,p<0.001),术后48小时fmd仍明显低于基础状态(6.2±0.9%vs12.5±1.7%,p<0.001)。与对照组相比,硝苯地平组在24小时fmd也低于基础状态(7.2±0.9%vs12.2±1.5%,p<0.001),48小时fmd并未较24小时恢复,仍明显低于基础状态(7.1±0.6%vs12.2±1.5%,p<0.001),但经硝苯地平干预后,桡动脉fmd值在24小时和48小时均较对照组升高(p<0.001)。在穿刺侧肱动脉,在术后24小时硝苯地平组和对照组的肱动脉fmd均较基础状态降低(3.5±0.2%vs4.7±0.5%,p<0.001和3.6±0.3%vs4.7±0.5%,p<0.001)。在术后48小时硝苯地平组和对照组的肱动脉fmd也均较基础状态降低(3.3±0.2%vs4.8±0.6%,p<0.001和3.5±0.4%vs4.8±0.6%,p<0.001),并且硝苯地平干预后的肱动脉fmd值在24小时和48小时较对照组并无差异。然而在非穿刺侧桡动脉三个时间点fmd比较,硝苯地平组和对照组均无差异。硝苯地平组和对照组术后的内皮素浓度均高于术前(13.8±1.0pg/mlvs13.2±1.1pg/ml,p<0.001;14.3±1.3μg/mlvs13.3±1.2μg/ml,p<0.001),但硝苯地平干预后术后内皮素浓度较对照组降低(13.8±1.0pg/mlvs14.3±1.3pg/ml,p=0.02)。在术前和术后即刻一氧化氮浓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经桡动脉介入术后不仅降低桡动脉FMD,还降低肱动脉FMD。2硝苯地平可改善桡动脉FMD水平。第四部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桡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结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OCT观察TRI后桡动脉急性和慢性损伤特点,阐述TRI后桡动脉管腔的结构变化。方法:入选16例患者根据经桡动脉介入次数分为初次TRI组和重复TRI组,在冠脉介入完成后经OCT检查桡动脉。结果:在16例行桡动脉OCT患者中,包括初次TRI组(n=12)和重复TRI组(n=4)。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冠脉病变程度、危险因素、药物治疗等基线资料均未有统计学差异。在桡动脉远段,重复TRI组的桡动脉IMT明显大于初次TRI组(0.37±0.02 mm vs 0.26±0.05 mm,P<0.001),MLD和LA也均小于初次手术组,但两组VA比较并没有统计学差异。在桡动脉中段和近端,重复TRI组的桡动脉IMT都明显大于初次TRI组(0.31±0.04 mm vs 0.25±0.02 mm,P<0.001;0.24±0.03 mm vs0.29±0.05 mm,P=0.03),但两组的MLD、LA、V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TRI术后远期桡动脉远段内径较初次TRI术后减小。2重复TRI术后桡动脉全程内中膜均明显增厚。

耿巍[4](2014)在《经前臂桡/尺动脉入径微创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系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微创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理念就是以最小的创伤为患者带来最大的临床获益。1989年,Campeau首次报道了经桡动脉入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有效性与安全性。1992年,Kiemeneij完成了首例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开创了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代。与传统的股动脉入径或肱动脉入径相比,桡动脉入径的优势在于减少了局部穿刺部位的并发症,术后患者无体位限制,提高了患者术后的舒适程度以及提高了成本效益。近期的临床研究还证实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PCI(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过程中,桡动脉入径比股动脉入径不仅减少了局部并发症而且减少了住院期间患者死亡率,这一结果进一步奠定了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地位。虽然目前关于经前臂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研究较多,但关于前臂动脉血管解剖结构特点的相关研究较少,全面了解和掌握前臂动脉血管解剖结构特点,有助于术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进行优化的血管入径选择。前臂动脉血管的舒缩状态也是影响前臂动脉入径使用的重要因素。前臂动脉痉挛是经前臂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主要并发症之一,前臂动脉痉挛可引起动脉穿刺失败,患者前臂疼痛,影响手术操作甚至无法完成手术。因此有必要寻找有效的措施预防前臂动脉痉挛的发生,提高经前臂动脉入径冠状动脉手术操作的成功率,并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上由于Allen试验异常,桡动脉血管环,严重迂曲,桡动脉发育细小,起源异常,桡动脉痉挛,桡动脉穿刺失败等原因,使得临床约有5-15%患者不适合经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尺动脉作为肱动脉的两大分支之一,与桡动脉有着相似的解剖结构特点,理论上也可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的入径血管选择,但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相关研究较少,结果也不一致,其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的常规入径血管仍需要进一步的评价。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成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也逐步扩展,近年来一些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也开始通过介入技术进行治疗。目前存在的主要瓶颈问题是能否经前臂动脉入径应用7F指引导管进行复杂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操作,因为当面对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时,如复杂的分叉病变,严重钙化需要进行旋磨操作,复杂的CTO(Chronic TotalOcclusion)术式等,应用6F指引导管处理上述复杂病变时将面临手术操作困难,器械无法通过,增加手术风险等问题。由于前臂动脉血管细小,当需要应用7F指引导管进行手术操作时术者往往选择股动脉入径,目前关于经前臂动脉入径应用7F指引导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相关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的进行临床研究评价7F指引导管经前臂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应用高频血管超声测量前臂动脉血管直径,管腔面积及血流速度,以及前臂动脉血管的皮下距离,并进行桡动脉与尺动脉解剖结构的比较,评价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解剖学上的可行性,并观察硝苯地平对前臂动脉血管舒缩状态的影响及其对前臂动脉痉挛的预防作用。第二部分通过与桡动脉入径进行比较,评价在非选择人群中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第三部分探讨在血管扩张药物的干预下经前臂动脉入径应用7F指引导管处理复杂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第一部分前臂动脉血管结构特点及血管活性药物对其舒缩状态的影响目的:本研究通过高频血管超声测量前臂动脉血管直径,管腔面积及收缩期峰血流速度以及前臂动脉血管的皮下距离,并进行桡动脉与尺动脉解剖结构的比较,评价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解剖学上的可行性;并观察血管活性药物硝苯地平对前臂动脉血管的扩张作用及对术中痉挛的预防作用。方法:入选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五科欲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采用美国产Terason T3000便携式彩色超声影像系统,12L5A型探头,探头频率5~12MHz可调,进行前臂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桡动脉与尺动脉血管的直径及管腔面积,前臂动脉血管的皮下距离,采用脉冲多普勒测量前臂动脉收缩期峰血流速度。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硝苯地平组和对照组,硝苯地平组患者于术前20分钟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10毫克,于含药前,含药后5分钟及含药后15分钟重复测量患者前臂动脉血管直径及管腔面积等参数。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术前准备进行。记录前臂动脉穿刺过程中及手术操作过程中前臂动脉痉挛的发生率。结果: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共入选42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通过高频血管超声检查,测得患者右侧桡动脉血管的平均直径为2.70±0.52mm,右侧尺动脉血管的平均直径为2.71±0.54mm,桡动脉与尺动脉血管直径比较无明显差异(P=0.781),男性桡动脉血管直径明显大于女性桡动脉血管直径(2.75±0.45mm vs.2.54±0.41mm, P<0.05),男性尺动脉血管直径明显大于女性尺动脉血管直径(2.76±0.47mm vs.2.55±0.44mm, P<0.05)。桡动脉血管与尺动脉血管的横截面积比较无明显差异(5.08±1.62mm2vs.5.12±1.68mm2, P=0.723)。桡动脉的皮下距离为4.16±1.72mm,尺动脉的皮下距离为6.24±1.88mm,尺动脉的解剖位置明显比桡动脉解剖位置深(P<0.001)。6F指引导管是经前臂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的主要导管选择,94.6%桡动脉血管直径和95.8%尺动脉血管直径大于6F指引导管的外径,7F指引导管常用于处理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80.8%的桡动脉和82.4%尺动脉的血管直径大于7F指引导管外径。患者舌下含服硝苯地平15分钟后通过血管超声检查发现桡动脉与尺动脉血管直径均明显增大,桡动脉在服药前、服药后5分钟、服药后15分钟时的血管直径分别为2.71±0.53mm、2.78±0.51mm、2.89±0.54mm,服药后桡动脉直径明显增大(P=0.001);尺动脉在服药前,服药后5分钟、服药后15分钟时的血管直径分别为2.72±0.55mm、2.79±0.50mm、2.91±0.53mm,尺动脉血管直径在服药后明显增大(P=0.001)。穿刺过程中硝苯地平组患者前臂动脉痉挛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8.4%vs.15.9%,P=0.026),手术操作过程中硝苯地平组患者前臂动脉痉挛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5.1%vs.11.7%,P=0.022)。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穿刺过程中前臂动脉痉挛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显示女别、吸烟、服用β受体阻滞剂、穿刺时间大于80秒为促使前臂动脉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术前服用硝苯地平是前臂动脉痉挛的保护性因素(OR0.178,95%CI0.040to0.784, P=0.023)。小结:1尺动脉与桡动脉有着相似的血管形态结构,其血管直径与管腔面积与桡动脉无明显差异,同样具备了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入径血管条件。2血管活性药物可增加血管直径及管腔面积,预防血管痉挛发作,有利于动脉穿刺与导管操作。第二部分非选择人群中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的对照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在连续的非选择人群中,随机分组,比较经桡动脉入径与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的入径血管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的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别,评价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五科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桡动脉组和尺动脉组。主要终点为桡动脉和尺动脉血管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成功率以及入径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入径相关并发症包括前臂局部血肿,桡动脉和尺动脉血管的闭塞,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神经损伤。次要终点包括桡动脉和尺动脉血管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手术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及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再发心肌缺血,紧急靶血管重建等。结果: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535名在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尺动脉组(271例)和桡动脉组(26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疾病分布、药物治疗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5.1%,尺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尺动脉组的平均穿刺次数多于桡动脉组(1.6±0.9vs.1.4±0.7,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尺动脉组与桡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2%vs.86.4%,P<0.001),尺动脉组低于桡动脉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穿刺时间上,尺动脉组的穿刺时间明显长于桡动脉组(142±71s vs.119±63s,P<0.001)。动脉穿刺成功后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桡动脉组与尺动脉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手术操作成功率无明显差异(97.8%vs.96.2%, P=0.644)。两组患在手术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前臂动脉造影发现尺动脉解剖变异少于桡动脉(1.9%vs.6.0%,P<0.001)。前臂局部血肿是主要的入径相关的并发症,本研究中尺动脉组前臂局部血肿的发生率较桡动脉组有增高的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vs.4.2%, P=0.100),所有前臂局部血肿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无需外科手术治疗。尺动脉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手部感觉及运动障碍本研究中未发现动静脉瘘及假性动脉瘤的发生。尺动脉组3例患者及桡动脉组8例患者术后出现入径血管闭塞,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7),尺动脉组26例患者及桡动脉组31例患者术后出现入径血管狭窄,但均没有出现手部缺血症状。尺动脉组患者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为90.6%,桡动脉组为9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5)。小论:1在连续的非选择人群中经尺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与经桡动脉入径无明显差异,尺动脉可随时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入径血管选择。2与桡动脉入径相比,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增加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第三部分血管扩张药物对前臂动脉血管与导管相容性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本研究通过血管扩张药物干预下应用7F指引导管与应用6F指引导管经前臂动脉入径治疗复杂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鞘管置入成功率,手术操作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及术后入径血管闭塞发生率,前臂血肿发生率,评价血管扩张药物干预下应用7F指引导管经前臂动脉入径治疗复杂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五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入选条件1:患者有心绞痛症状或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2:冠状动脉造影示分叉病变,并且适合介入治疗,3:分支血管较大,直径2.0mm以上,预计分支需要植入支架或行球囊对吻操作。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根据1:1原则随机分配到6F指引导管组和7F指引导管组。观察两组患者动脉鞘管置入的成功率,手术操作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 X线透视时间,造影剂用量,以及术后入径血管闭塞发生率,前臂局部血肿发生率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靶病变重建。结果: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五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符合入选标准的112例冠心病患者入选本研究。入选患者随机分为6F指引导管组57人,7F指引导管组55人。6F指引导管组有2例患者为左主干病变,由于手术操作的要求,换用7F指引导管进行手术操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分叉病变类型,分叉病变部位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F指引导管组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动脉鞘管的置换。两组患者均成功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在手术操作时间上,6F指引导管组为60±10.7min,7F指引导管组为52±9.2min,两组患者在手术操作时间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F指引导管组与7F指引导管组在指引导管到位时间上无明显差异(2.2±0.7min vs.2.4±0.9min,P=0.109),说明指引导管从鞘管至冠状动脉开口的操作时间上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7F指引导管进入升主动脉后往往需要普通导丝引导。在指引导管选择上,7F指引导管组倾向于选择Judkins系列导管,占63.7%,而6F指引导管组更倾向于支撑力较强的EBU系列导管,占71.9%,右冠状动脉选择SAL指引导管,占14.0%。6F指引导管组和7F指引导管组在球囊对吻操作上无明显差别(84.2%vs.90.9%,P=0.432),但术中6F指引导管组球囊应用数量比7F指引导管组明显增多。在X线透视时间上7F指引导管组为24±8.2min,比6F指引导管组28±9.4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在造影剂用量方面,7F指引导管组为152±25.8ml,6F指引导管组为158±23.5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1)。术后2天6F指引导管组和7F指引导管组入径血管闭塞的发生率为(3.5%vs.7.2%,P=0.4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0天入径血管闭塞的发生率(1.8%vs.3.6%,P=0.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手部缺血的临床表现。小结:1前臂动脉局部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后,增加了血管与导管的相容性,可允许大于血管直径的鞘管置入。2经前臂动脉入径应用7F指引导管处理复杂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减少X线透视时间,减少术中球囊的应用。3经前臂动脉入径应用7F指引导管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未增加术后前臂动脉闭塞的发生率及前臂血肿的发生率。

赵领会,朱军,郭维军,陈磊磊,王连生[5](2013)在《经尺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尺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CAI)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CAI治疗患者304例,术前均行桡、尺动脉正反Allen试验和血管超声评估,排除禁忌证。分为两组:A组54例,经尺动脉行CAI;B组250例,经桡动脉行CAI。比较CAI诊疗的成功率、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血管超声检测显示尺动脉内径较桡动脉内径稍粗大[(3.14±0.40)mm vs.(2.74±0.48)mm](P<0.05)。A组诊治成功率稍高于B组(98.15%vs.95.60%)(P>0.05)。结论经尺动脉路径行CAI诊疗安全可行。

刘大一[6](2007)在《Allen试验阴性患者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桡动脉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径路已得到广泛应用。为防止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PCI)术后发生手部缺血,术前常规要求行Allen试验,Allen试验阳性说明手掌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一旦TRA-PCI术后桡动脉闭塞也不会出现手部缺血,而Allen试验阴性表明手掌侧支循环不良,为TRA-PCI的绝对禁忌症。本研究目的:探讨Allen试验阴性患者TRA-PCI的安全性。方法:选择106例行TRA-PCI的患者,术前严格行Allen试验检查,并根据Allen试验结果分为阳性组(49例)和阴性组(57例),所有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均经桡动脉径路行尺动脉、掌深弓、掌浅弓造影。对两组掌深弓、掌浅弓、尺动脉内径、显影帧数(从尺动脉显影到手部末梢血管显影)进行对比分析。并随访观察所有Allen试验阴性患者TRA-PCI术后有无手部缺血并发症(随访3个月)。结果:1、两组的掌深弓、掌浅弓、尺动脉内径、显影帧数(从尺动脉显影到手部末梢血管显影)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掌深弓、掌浅弓完全缺如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显影帧数≥380帧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Allen试验阴性患者TRA-PCI后均无手部缺血并发症。上述结果表明:Allen试验阴性的患者行TRA-PCI基本是安全的,并非TRA-PCI的绝对禁忌症。

冯学国,陶凉,魏擎,陈绪发[7](2006)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伴升主动脉钙化斑块21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毅强,刘高峰[8](2004)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尺神经损伤7例》文中指出

傅向华,马宁,刘君,吴伟力,苗青,王燕,李世强,谷新顺,郭靖涛,姜云发,李亮,郝国贞,张斌[9](2003)在《选择性经皮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治疗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选择性经皮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TRU)的可行性。方法 4 0例 (男性 34例 ,女性 6例 ) ,平均 (5 9 3± 9 1)岁经桡动脉入径困难的不稳定性心肌缺血的PCI患者 ,桡、尺动脉双侧Allen′s试验均阳性 ,血管超声检测尺动脉内径 (3 30± 0 2 2 )mm大于桡动脉内径 (2 4 3± 0 33)mm(尺、桡动脉内径比值为 1 35∶1 0 0 ) ,P <0 0 5 ,作为选择性PCI TRU的对象。记录PCI TRU各项操作时程 ,量化比较术前与术后右侧尺、桡动脉Allen′s试验时间、血管内径、截面积、最大收缩期血流速度和血流阻抗指数等变化。结果 应用 6F指引导管对 4 2条血管的 4 8处病变行PCI TRU ,均获得成功。置入支架 4 8枚 ,2例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先行切割球囊切割成形治疗后置入支架。指引导管置入时间 (4 30± 0 5 9)min ,X线透视时间 (2 5 90± 0 4 9)min ,总PCI TRU时程 (5 6 6± 14 8)min。术后无须停用肝素 ,即刻拔出动脉鞘管 ,局部加压包扎 ,无体位活动限制。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 (5 2 1±0 4 3)d。PCI TRU术后 1个月随访血管内径、截面积、血流速度、血流阻抗指数和指端血氧水平的各参数值也均与术前无明显变化 ,亦无右侧尺动脉闭塞及尺神经受损表现。结论 对桡、尺动脉双侧Allen′s试验均阳性 ,经桡动

张林峰[10](2016)在《推拿对SNI大鼠脊髓腹角和背根神经元凋亡通路中Bcl-2、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坐骨神经损伤(Sciatic Nerve Inj ury, SNI)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元Bcl-2、caspase-3的表达,从线粒体/细胞色素C介导的凋亡通路探究推拿对SNI大鼠神经元凋亡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机理。[方法]将91只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甲钴胺组和推拿组五组,通过坐骨神经夹持造成SNI模型,甲钴胺组干预方法为腹腔注射甲钴胺营养液,推拿组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模拟拨法、点法、揉法三种手法进行推拿干预,穴位选取殷门、承山和阳陵泉处,每穴每法各1分钟,共9分钟。推拿干预后,以斜板试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functional index, SFI),光热耐痛阈评价大鼠运动、感觉功能的恢复情况;对脊髓腹角、坐骨神经损伤点进行形态学分析,并用TUNNEL染色法观察坐骨神经损伤点处神经元凋亡情况,同时观察坐骨神经电生理和腓肠肌湿重的变化,寻找推拿对损伤神经修复的证据;对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损伤点处Bcl-2、caspase-3的含量进行检测,阐释推拿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和修复的机理。[结果]1行为学——推拿能促进SNI运动、感觉恢复。1.1斜板实验、SFI结果:造模后7天,模型组大鼠斜板实验、SFI评分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说明SNI模型制备成功,大鼠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干预7次、20次后,推拿组、甲钴胺组斜板实验、SFI评分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而且干预20次明显高于干预7次,说明推拿干预有效,而且效果在逐步提升,推拿可促进SN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1.2光热耐痛阈结果:造模后7天模型组大鼠光热耐痛阈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说明SNI模型制备成功。干预7次、20次后,模型组大鼠光热耐痛阈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推拿组、甲钴胺组光热耐痛阈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在20次后推拿组、甲钻胺组光热耐痛阈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说明20次治疗后SNI大鼠感觉功能基本恢复正常。2形态学、功能学——推拿能改善大鼠脊髓腹角、神经的微观形态和减少神经元凋亡数量,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增加腓肠肌湿重。2.1脊髓腹角HE染色结果:实验显示脊髓腹角HE染色形态学有改变:造模后7天模型组脊髓腹角中存在神经元凋亡,胞体肿胀等表现。干预10次后,甲钴胺组和推拿组的形态学有所改善,模型组改善较差。干预20次后,模型组形态学改变也有所恢复,但仍明显差于正常组,甲钻胺组和推拿组的形态学有改观,且明显优于模型组,神经元排列较为规整,肿胀消失,提示推拿干预能够改善大鼠的形态学表现。2.2坐骨神经HE染色结果:实验显示坐骨神经的HE染色形态学有改变:造模后7天模型组坐骨神经中存在神经元凋亡,胞体肿胀等;坐骨神经可见髓鞘散乱,轴索崩解等表现。干预10次后,甲钴胺组和推拿组的形态学有所改善,模型组改善较差。干预20次后,模型组形态学改变也有所恢复,但仍明显差于正常组,甲钴胺组和推拿组的形态学有改观,且明显优于模型组,神经元排列较为规整,肿胀消失,提示推拿干预能够改善大鼠的形态学表现。2.3坐骨神经损伤点处TUNNEL染色结果:造模后7天,模型组大鼠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说明造模后开始有神经元凋亡现象的发生。干预7次、20次后模型组大鼠神经元凋亡数量仍然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甲钴胺组、推拿组神经神经元凋亡数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说明推拿干预能够降低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数量,促进神经再生。2.4腓肠肌湿重结果:造模后7天,模型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说明造模后腓肠肌萎缩。干预7次、20次后模型组大鼠腓肠肌湿重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甲钴胺组、推拿组腓肠肌湿重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说明推拿能够促进腓肠肌的恢复,防止其萎缩。2.5神经电生理结果:造模后7天,模型组大鼠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说明造模后神经传导速度降低。干预7次、20次后模型组大鼠神经的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甲钴胺组、推拿组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说明推拿能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干预20次后甲钴胺组、推拿组大鼠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仍然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高于模型组(P<0.05),并且20次后推拿组的效果强于第7次,说明推拿干预后神经功能在逐渐恢复。3免疫组化结果——推拿能明显促进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的Bcl-2的表达量,降低caspase-3的表达量。3.1 Bcl-2免疫组化结果Bcl-2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结果造模后7天模型组大鼠Bcl-2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表明造模后在损伤处增多。推拿干预7次、20次后模型组、甲钴胺组、推拿组大鼠Bcl-2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推拿组、甲钴胺组Bcl-2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而且干预第7次、20次均好于模型组,说明推拿干预有治疗效果,发挥损伤神经保护作用;推拿组Bcl-2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量与甲钴胺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推拿和甲钴胺对Bcl-2表达均有效。3.2 casepase-3免疫组化结果casepase-3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结果造模后7天模型组大鼠casepase-3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表明造模后在损伤处增多。推拿干预7次、20次后模型组、甲钴胺组、推拿组大鼠casepase-3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推拿组、甲钴胺组casepase-3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而且干预第7次、20次均好于模型组,说明推拿干预有治疗效果,发挥损伤神经保护作用;推拿组casepase-3在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免疫组化表达量与甲钻胺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推拿和甲钴胺对casepase-3表达均有效。4 Western blot结果——推拿能明显促进脊髓腹角中的Bcl-2的表达量,降低caspase-3的表达量。造模后7天模型组大鼠Bcl-2、casepase-3在脊髓腹角中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表明造模后在损伤处表达量明显增多。推拿干预7次、20次后模型组、甲钴胺组、推拿组大鼠Bcl-2、casepase-3在脊髓腹角中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推拿组、甲钴胺组Bcl-2在脊髓腹角中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casepase-3在脊髓腹角中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说明推拿干预有治疗效果,能够促进Bcl-2的表达,抑制caspase-3的表达,能够发挥抗凋亡作用,组织神经元凋亡,进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甲钴胺组和推拿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说明甲钴胺和推拿干预均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结论]1推拿干预可以促进SNI大鼠斜板实验、SFI、光热耐痛阈的恢复,提示推拿可以改善SNI大鼠的运动、感觉功能。2推拿干预可以促进受损神经轴突的有髓神经数的增加,促进再生神经与靶器官建立连接,降低细胞水肿程度,和神经再生的关键部位“神经元”的功能恢复。推拿干预改善神经元凋亡情况;促进坐骨神经的运动、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改善坐骨神经功能,促进损伤神经修复;防止腓肠肌萎缩。3推拿干预可以增加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Bcl-2的表达量,降低caspase-3的表达量,进而发挥其抗凋亡作用,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这应是推拿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起效机理之一。推拿可以促进SNI大鼠运动、感觉功能的恢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抑制神经元的凋亡,防止腓肠肌萎缩,增加脊髓腹角、背根神经节、坐骨神经中Bcl-2的表达量,降低caspase-3的表达量,进而发挥其抗凋亡作用。

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尺神经损伤7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尺神经损伤7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现状:经前臂动脉(桡/尺动脉)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入径的变迁过程
2 经桡/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应用领域
    2.1 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2.2 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2.3 建立前臂动脉血管(桡/尺动脉)“弹性参数”的理念,推广经前臂动脉(桡/尺动脉)入径7F指引导管的应用
    2.4 经前臂动脉(桡/尺动脉)介入治疗复杂高危病例
    2.5 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局限性
3 经尺动脉入径拓展了经前臂动脉微创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领域
    3.1 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
    3.2 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的安全性
4 经远端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5 小结

(2)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植入术的主动脉夹层术后尺神经损伤3例的护理及预防措施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手术方法
2尺神经损伤的临床症状
3术后的治疗及护理
4术前预防措施
5讨论

(3)经前臂桡/尺动脉介入术后前臂动脉结构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慢性闭塞危险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硝苯地平对桡动脉结构和功能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硝苯地平对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桡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结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经前臂桡/尺动脉介入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经前臂桡/尺动脉入径微创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前臂动脉血管结构特点及血管活性药物对其舒缩状态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选择人群中经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的对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血管扩张药物对前臂动脉血管与导管相容性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经前臂桡/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经尺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1. Allen试验
        2. 穿刺方法
        3. 造影导管选用
        4. 止血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6)Allen试验阴性患者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略词
综述
    参考文献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入选患者分组标准和一般资料
    3. 试验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尺动脉内径
    2、掌深弓存在情况
    3、掌浅弓存在情况
    4、掌深弓、掌浅弓完全缺如
    5、显影帧数
    6、显影帧数≥380 帧
    7、术后手部缺血并发症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7)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伴升主动脉钙化斑块2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选择性经皮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治疗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1. 尺动脉穿刺与PCI治疗血管状态:
    2. PCI-TRU疗效及操作时程比较:
    3. 术前和术后右侧尺动脉血管内径、截面积和血流状态比较及术后随访:
讨论

(10)推拿对SNI大鼠脊髓腹角和背根神经元凋亡通路中Bcl-2、caspase-3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1 中西医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认识和病因分析
        2 损伤的病因和分类
        3 中西医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机理
        4 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综述二 细胞凋亡损伤研究进展
        1 细胞凋亡的特征
        2 细胞凋亡的分子信号通路
        3 通路间的相互作用
    综述三 Bcl-2、caspase-3的研究概况
        1 Bcl-2家族
        2 caspases家族
        3 Bcl-2、caspase-3在凋亡通路中的作用
        4 Bcl-2、caspase-3的表达情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推拿对SNI大鼠行为学的影响研究
        1 材料
        2 行为学检测方法
        3 行为学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推拿对SNI大鼠形态学、功能学的影响研究
        1 材料
        2 形态学、功能学检测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推拿对SNI大鼠凋亡通路中Bcl-2、caspase-3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脊髓腹角HE染色
    附件2 坐骨神经HE染色
    附件3 脊髓腹角Bcl-2免疫组化染色
    附件4 背根神经节Bcl-2免疫组化染色
    附件5 坐骨神经Bcl-2免疫组化染色
    附件6 脊髓腹角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
    附件7 背根神经节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
    附件8 坐骨神经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尺神经损伤7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现状:经前臂动脉(桡/尺动脉)介入治疗[J]. 傅向华,谷新顺,耿巍.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03)
  • [2]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植入术的主动脉夹层术后尺神经损伤3例的护理及预防措施的探讨[J]. 于丽,柳玉林.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6(03)
  • [3]经前臂桡/尺动脉介入术后前臂动脉结构和功能研究[D]. 毕希乐.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8)
  • [4]经前臂桡/尺动脉入径微创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系列研究[D]. 耿巍.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5]经尺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J]. 赵领会,朱军,郭维军,陈磊磊,王连生. 江苏医药, 2013(19)
  • [6]Allen试验阴性患者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性的研究[D]. 刘大一. 吉林大学, 2007(02)
  • [7]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伴升主动脉钙化斑块21例分析[J]. 冯学国,陶凉,魏擎,陈绪发.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09)
  • [8]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尺神经损伤7例[J]. 张毅强,刘高峰.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4(01)
  • [9]选择性经皮尺动脉入径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治疗的可行性研究[J]. 傅向华,马宁,刘君,吴伟力,苗青,王燕,李世强,谷新顺,郭靖涛,姜云发,李亮,郝国贞,张斌.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05)
  • [10]推拿对SNI大鼠脊髓腹角和背根神经元凋亡通路中Bcl-2、caspase-3表达的影响[D]. 张林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尺神经损伤7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