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6节尿毒症性心衰(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晨[1](2021)在《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在动脉端(滤器前)及静脉壶两处分段式输入枸橼酸钠,以减少静脉壶凝血发生率,检验其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CVVHDF)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1.分组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是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时间选取为2020年2月-2020年11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枸橼酸钠抗凝的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的患者,共计120例,其中男性68人,女性52人,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8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2.干预措施:试验组:采取分段式枸橼酸钠抗凝,既在动脉端(滤器前)及静脉壶两处以10:1的速度输入4%的枸橼酸钠。对照组:采用常规4%的枸橼酸钠动脉端(滤器前)输入。两组置换液均采用含钙置换液(钙离子含量1.5mmol/L)以后稀释方法输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从滤器后补充钙离子,从置换液处调节其它离子水平。3.基线资料收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4.结局指标:在第一次行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关注。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两组滤器及静脉壶的凝血情况、是否有出血、碱中毒以及高钠血症等并发症;采集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中及治疗结束时的生化、血常规、血气分析、凝血功能、跨膜压(transmembrane pressure,TMP)、回输压力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方法上指标的差异,以检验试验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主要结局指标为:静脉壶凝血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安全性指标:并发症发生率、PH值、剩余碱、钙离子、钠离子、FIB、APTT、PT;有效性指标为:滤器使用时间、TMP、回输压力、枸橼酸钠使用剂量、血SCr水平。结果:1.基线资料: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主要结局指标:试验组静脉壶凝血发生率为0%。而对照组出现8例次静脉壶凝血情况,静脉壶凝血发生率为13.3%。试验组降低了静脉壶凝血的发生率。3.安全性指标: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出现出血、碱中毒以及高钠血症、血压下降及心率失常、低钙等并发症;试验组PH值及剩余碱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动脉钙离子浓度(a C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也在安全范围。而两组的静脉钙离子(v 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滤器静脉端血液的FIB、APTT、PT和动脉端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P>0.05),应用枸橼酸钠抗凝是未影响体内凝血功能。4.有效性指标:试验组滤器实际使用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每小时枸橼酸钠剂量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平均每小时枸橼酸钠剂量为271.52±21.47ml,对照组为295.16±18.0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MP及回输压力在行CVVHDF期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血清肌酐的清除,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段式枸橼酸钠抗凝对于血清肌酐清除没有影响。结论:1.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应用于含钙置换液的CVVHDF中安全有效,可以有效的减少枸橼酸钠的使用剂量,降低静脉壶的凝血率,延长了血液滤过管路使用时间。值得临床推广。2枸橼酸钠的分段式抗凝方法,能够在大于2L/h置换液的含钙CVVHDF血液滤过中安全应用,且能够避免因分段式枸橼酸抗凝而造成的碱中毒与高钠血症并发症的出现。
王金鑫[2](2021)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低氧诱导通路相关指标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横断面研究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低氧诱导通路相关指标表达水平及与临床资料相关关系,分析其与疾病进展、肾性贫血、促红素低应答等相关性,为临床预测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招募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肾病内科住院确诊为慢性肾脏病的患者、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长期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整体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已行血液透析治疗分为非透析组和透析组;透析组患者根据血红蛋白(Hb)水平及是否应用促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分为4组:EPO应答组、EPO低应答组、贫血未治疗组、无贫血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病历资料,并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KD患者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清低氧诱导因子-2α(HIF-2α)、血清脯氨酰羟化酶2(PHD2)、血清铁调素(Hepcidin)的表达水平。分析血清低氧诱导通路相关指标与慢性肾脏病病变进展、治疗及预后的相关关系。结果:一、整体人群1.一般资料共纳入160例患者,其中透析组129例,非透析组31例。性别、年龄、BMI等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透析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非透析组低;生化指标中,透析组患者的血磷、血钾、血尿素氮、血肌酐、甲状旁腺素的表达水平比非透析组患者高;铁代谢中,透析组患者的血清铁浓度、转铁蛋白饱和度的表达水平比非透析组患者高;血清低氧诱导通路相关检测指标中,透析组患者的血清HIF-1α与血清PHD2的表达水平比非透析组高,但血清HIF-2α表达水平与之相反。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低红细胞计数、低血小板计数、高血磷、高血钾、高甲状旁腺素、高尿素氮、高血肌酐、低血清铁浓度、高血清PHD2浓度与疾病进展至HD阶段密切相关(P<0.05)。其中低血小板计数、高血清PHD2表达水平是CKD患者病情进展至HD阶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ROC曲线分析以血清PHD2 683.82 pg/ml作为临界值判断是否进入透析阶段的灵敏度为59.7%,特异度为87.1%,AUC为0.755(95%CI:0.679~0.831,P<0.001)。二、维持性血液透析人群1.一般资料共纳入129例患者,其中EPO应答组47例,EPO低应答组52例,贫血未治疗组7例,无贫血组23例。四组患者的男性占比、BMI、透前收缩压、ESA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透析龄、透前舒张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的Hb、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生化指标的血肌酐、血浆白蛋白,铁代谢的血清铁蛋白,血清低氧诱导通路相关检测指标的血清HIF-1α、血清HIF-2α、血清Hepcidin、血清PHD2表达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贫血程度的增加,血清HIF-1α、血清Hepcidin、血清PHD2表达水平逐渐增加,而血清HIF-2α逐渐减少。余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MHD患者血清Hepcidin表达水平与血清HIF-1α、血清铁蛋白、年龄成正相关,与Hb、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BMI成负相关;血清PHD2的表达水平与血清HIF-1α、BMI、ESA用量、铁剂用量成正相关;血清HIF-1α的表达水平与血清Hepcidin、血清PHD2、ESA用量、血清铁蛋白成正相关,与血清HIF-2α、血浆白蛋白、血肌酐、BMI成负相关;血清HIF-2α的表达水平与血清HIF-1α、ESA用量、铁剂用量成负相关。4.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低BMI、高透前收缩压、低血浆白蛋白、高血清Hepcidin表达水平是MHD患者发生贫血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低BMI、高血清Hepcidin是MHD患者发生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ROC曲线分析以血清铁蛋白198.50 ug/L作为临界值判断ESA低应答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62.5%,AUC为0.718(95%CI:0.593~0.843,P=0.002);以血清Hepcidin281.44 pg/ml作为临界值判断ESA低应答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25%,AUC为0.613(95%CI:0.513~0.714,P=0.033);以年龄57.5岁作为临界值判断MHD患者发生ESA低应答的灵敏度为56%,特异度为68.1%,AUC为0.611(95%CI:0.508~0.715,P=0.037)。结论:1.血清HIF-1α和血清PHD2表达水平是慢性肾脏病患者疾病进展至透析阶段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血清PHD2或可成为检测慢性肾脏病患者疾病进展至透析阶段的预测因子。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炎症状态、血清Hepcidin表达水平等可影响肾性贫血的发生发展,亦可能是促红细胞生成刺激剂低应答的部分原因。血清铁蛋白、血清Hepcidin或可成为检测促红素低应答的预测指标。3.血清HIF-2α表达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肾性贫血关系密切,可能是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贫血的关键因子。研究出作用于HIF-2α靶基因的相关药物,或可对治疗炎症性贫血及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带来新的治疗方案。
高志[3](2020)在《CD-NP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肾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CD-NP是一种人工设计的利钠肽,对于心衰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疗效和作用原理尚不明确。本课题拟在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中观察肾功能变化,并观察CD-NP对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利钠肽系统和肾脏病理的影响,阐明CD-NP的作用原理。方法:本实验通过将Sprague—Dawley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以制备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大鼠模型,测定模型中血浆儿茶酚胺、肾素、肌酐,24小时尿量、尿钠、尿蛋白、尿异前列腺素、尿一氧化氮,肾脏的ACE、AT1、AT2的mRNA含量,肾脏的NPR-A,NPR-B,NPR-C的mRNA含量。给心衰大鼠模型给予CD-NP处理(经股静脉给药)后,与同种方式输注的安慰剂组(生理盐水)进行对照,对上述指标进行再次检验。结果:在大鼠慢性心衰模型(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制备)中血浆儿茶酚胺及肾素活性显着升高,肌酐无明显变化。CD-NP治疗在冠脉结扎法制备的大鼠慢性心衰模型中显着降低了血浆儿茶酚胺水平,抑制了肾素活性,肌酐无明显变化。在大鼠慢性心衰模型(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制备)中24小时尿量、尿钠无明显改变,24小时尿蛋白、尿异前列腺素显着升高,24小时尿一氧化氮显着降低。CD-NP治疗在冠脉结扎法制备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中显着增加了 24小时尿量、尿钠及尿一氧化氮,降低了 24小时尿蛋白、尿异前列腺素。在大鼠慢性心衰模型(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制备)肾脏组织中可见显着的炎性细胞间质浸润,肾小动脉损伤,肾小管间质损伤和细胞外基质扩张。CD-NP治疗在大鼠慢性心衰模型(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制备)中显着降低了炎性细胞间质浸润,肾小动脉损伤,肾小管间质损伤和细胞外基质扩张。在大鼠慢性心衰模型(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制备)中肾脏ACE的mRNA显着升高,AT1、AT2受体mRNA显着降低。CD-NP治疗在大鼠慢性心衰模型(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制备)中显着降低了肾脏ACE的mRNA,升高了 AT1、AT2受体mRNA。在冠状动脉结扎法制备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中肾脏NPR-A及NPR-B的mRNA表达显着降低,NPR-C的mRNA表达显着升高。CD-NP治疗在大鼠慢性心衰模型中显着降低了肾脏NPR-C的mRNA表达,升高了 NPR-A、NPR-B的mRNA表达。结论:大鼠慢性心衰模型(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制备)具有肾功能(血化验、尿化验)异常、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并且利钠肽、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了其发病机制。CD-NP通过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及利钠肽系统,产生生物学作用,能够改善肾功能异常。CD-NP通过改变24小时尿量、尿钠、尿一氧化氮、尿蛋白、尿异前列腺素等,改善肾功能异常。CD-NP通过降低肾脏组织损伤改善肾功能异常。
张庆艳[4](2020)在《扩张型心肌病60例病因与临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国外研究报道,不同病因的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预后不同,酒精性心肌病预后优于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酒精性心肌病和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住院治疗疗效和远期预后的差别。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0例,采用1995年WHO/ISFC制定的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和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选取研究对象。采集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民族、饮酒情况)、既往病史及家族史,评估心功能分级(NYHA),行胸片、心脏彩超、NT-pro BNP、抗腺嘌呤核苷异位酶(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tor,ANT)抗体及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adrenergic receptor,β1AR)抗体检测及常规检查?根据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2组,酒精性心肌病(Alcoholic cardiomyopathy,ACM)组(35例)及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IDCM)组(25例)。入院后嘱ACM患者戒酒,两组患者均给予氧疗及药物治疗(卡托普利,卡维地洛,呋塞米,螺内酯等),并收集患者治疗3日及出院当日的心率、收缩压、心功能分级资料,出院前1日复查NT-pro BNP。出院后继续戒酒和药物治疗,随访2年,对所有患者在第1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第18个月、第24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服药和饮酒情况,心功能,记录患者终点事件(因心衰再住院事件及心血管死亡事件)发生情况。对两组发生的终点事件做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病因的预后情况。将60例患者终点事件发生进行Cox回归,分析预后的预测因素。结果:1.两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LVEF、NT-pro BNP都与心功能分级密切相关。对ACM组和IDCM组共计60例患者入组时的资料行相关性分析显示,LVEF与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481,P<0.01),提示LVEF越低,心功能分级越差;NT-pro BNP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609,P<0.01),提示NT-pro BNP越高,心功能分级越差,且不同心功能分级间NT-pro BNP可见差异(P<0.05)。2.ACM组住院期间标准化抗心衰治疗疗效强于IDCM组。入组后住院期间,ACM患者戒酒,两组患者用药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期间ACM组平均每日NT-pro BNP变化值显着高于IDCM组[(-397.14±216.82)pg/ml vs(-239.87±161.63)pg/ml,P<0.05]。ACM组住院天数低于IDCM组(10.11±2.42天vs 12.16±3.48天,P<0.05)。3.ACM组心功能分级随访1年时与入院时比较,心功能分级较前改善(P<0.05),IDCM组心功能分级随访1年时与入院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CM组与IDCM组随访1年时心功能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至随访结束,ACM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IDCM组。ACM组终点事件发生10例(心力衰竭死亡2例,因心衰再住院8例),IDCM组14例(猝死1例,心力衰竭死亡3例,因心衰再住院10例),Kaplan-Meier曲线显示,ACM组与IDCM组K-M曲线存在显着性差异(log-rank检验,P<0.05)。5.Cox回归分析显示心功能分级(OR=2.056,P=0.038)和病因分组(OR=0.258;P=0.007)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即入组时心功能分级是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主要独立预测因素,不同病因也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结论:1.ACM组住院期间标准化抗心衰治疗疗效好于IDCM组。2.ACM组随访1年时与入院时比较,心功能分级改善,有统计学意义。3.至随访结束,ACM组心血管死亡和因心衰再住院发生率低于IDCM组。4.入组时LVEF越低、NT-pro BNP越高,心功能分级越差。5.入组时心功能分级是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主要独立预测因素,不同病因也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
孟昭曦,相华,王秋慧,林国跃,左晓静,张元洲,王彦斌[5](2017)在《尿毒症大鼠不同心功能状态心肌重构病理及细胞凋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尿毒症大鼠不同心功能状态心肌重构的病理及细胞凋亡。方法 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食用油10 m L·kg-·1d-1灌胃,1次/d;尿毒症组(30只)3%腺嘌呤食用油10 m L·kg-1·d-1灌胃,1次/d;模拟MHD心衰组(30只)初始腺嘌呤灌胃同尿毒症组,Scr升高1.5倍腺嘌呤灌胃减为1次/3 d,开始腹腔注射阿霉素2.5 mg/kg,1次/7 d,10mg/L溴酸钾溶液代替饮水。造模成功后对比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VG染色病理学及胶原面积百分比,电镜超微结构及心肌细胞的凋亡。结果 (1)MMP-2,模拟MHD心衰组低于对照组及尿毒症组;尿毒症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接近但尚未达统计学标准(P=0.058)。MMP-9和TIMP-1,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其比值随着心衰程度的逐渐加重而显着升高,除尿毒症组与模拟MHD心衰组差异接近但尚未达统计学标准外(P=0.055),其他均有统计学意义。(2)VG染色及电镜超微结构中,尿毒症组及模拟MHD心衰组心肌病理损伤逐渐加重,VG染色各组胶原面积与所测视野的面积比分别为0.132、0.151、0.053。(3)未见心肌细胞凋亡。结论随着尿毒症心衰的加重,其心肌病理学损伤逐渐加重,但尚未出现心肌细胞凋亡;细胞外基质减少,心室重构明显。
赵柳华[6](2012)在《老年人慢性肾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60岁以上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发病后的生存时间;(2)探索老年慢性肾衰竭发病的危险因素;(3)为老年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早诊断、早治疗和有效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通辽地区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92例和非肾病老年人276例,按病例与对照1:3配对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每个月追踪随访,每3~6个月住院观察调治。随访内容包括:衰竭时间,反复发生衰竭次数,住院次数,死亡时间,衰竭器官分期等,随访结局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和死亡。随访观察时间为10年。对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情况及其诱发因素、疾病状态等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结果1.老年人慢性肾衰竭发病隐匿,本研究92例肾脏衰竭患者50%生存时间为317天(四分位数生存时间为14-1046天)。2.老年人慢性肾衰竭的发生与危险因素(诱因)的关联:最终进入模型的危险因素为肠道营养摄入障碍、感染、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4个因素,其OR(95%CI)分别为:11.123(2.907~42.559)、4.317(1.357~13.738)、8.104(1.247~52.675)及11.424(1.007~129.654)。3.老年人慢性肾衰竭发生与危险因素(疾病状态)的关联:最终进入模型的危险因素为营养状态不良、慢性贫血2个因素,其OR (95%CI)分别为:3.828(1.751~8.547)、24.530(7.722~77.923)。结论1.感染、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肠道摄入障碍、营养状态不良,慢性贫血是老年人发生慢性肾衰竭的危险因素。2.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合并营养状态不良,慢性贫血等疾病状态时,生存时间明显缩短,死亡率明显增加。3.感染、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及肠道营养摄入障碍等危险因素可以加重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脏功能的恶化,加快病情进展,加速进入肾衰竭终末期。4.及时发现并治疗老年人慢性肾衰竭的原发病,积极寻找疾病诱因,消除引起肾功能恶化的可逆因素,能有效延缓肾功能衰竭的病程进展,延长生存时间。
陈莉,谭红保,何小涓,周万才[7](2012)在《动静脉内瘘对血液透析患者心脏功能影响的连续观察》文中研究指明建立动静脉内瘘(AVF)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必需的治疗,但是动静脉内瘘的建立会引起体内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有些患者可能导致高心输出量性心力衰竭或使原来的代偿性心衰变为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正确了解尿毒症患
黄学民[8](2012)在《糖尿病肾病证候动态变化与肾功会I生存质量关系及中医药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早期和临床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证候动态变化与重要的肾功能指标和生存质量的关系,以及不同干预方案对糖尿病肾病各证素(证候要素)中每个症状动态变化的影响,为揭示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内涵提供依据,为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变化及规范化研究提供更多比较可靠的数据。方法:依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全程干预糖尿病肾病进程综合方案研究》,病例来源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10家研究单位,按照严格制定的调查表对早期和临床DN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症、0时点和中西医干预后8个时点(共2年)的中医四诊信息、生化指标等及生存质量评分进行收集,录入数据库,并审核无误。研究一:研究两种不同干预后早期和临床期DN7个证素的34个症状在9个时点的变化趋势;包括积分差值(开始入组时得分与每个时点得分的差值)检验和秩和检验。研究二:对早期和临床期DN证候9个时点的动态变化与生存质量评分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生存质量量表用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修订版(Adjusted Diabetes of Life Measure, A-DQOL),并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多次重复测量的纵向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考虑的变量中,除了中医证候积分之外,也加入了年龄、性别、并发症等变量,一起进行了分析研究三:对早期和临床期DN证候9个时点的动态变化与主要肾功能指标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多次重复测量的纵向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变量中加入了年龄、性别、并发症等可能影响肾功能指标的变量,一起进行了分析。结果:研究一:1在9个时点,两种不同干预对早期和临床期糖尿病肾病34个症状(7个证素)积分的变化对比显示,中医治疗组和西药厄贝沙坦组均能改善中医症状积分,而在不少时点,中医药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厄贝沙坦组,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而在其他时点(进行治疗后),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在观察结束时点(8时点),有18个症状的积分改善中药组优于厄贝沙坦组,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2对一些症状积分的改善,中药组明显优于厄贝沙坦组。症状积分差值研究中,在治疗后所有8个时点,中药组对痰湿4(全身困倦)的改善均优于厄贝沙坦组,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在第5个疗程结束之外的7个时点中药组对血瘀2(口唇舌紫,或紫暗、瘀斑、舌下络脉色紫怒张)的改善均优于厄贝沙坦组,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3在第2、3、4疗程期间,只有6个症状在共6个时点,中药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厄贝沙坦组,在各时点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而在第6、7、8疗程期间,有24个症状在共47个时点,中药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厄贝沙坦组,在各时点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研究二:1DN证候总积分变化与DQOL量表总评分变化的相关性:DN证候总积分变化与DQOL量表总评分的变化呈正相关,患有高脂血症与DQOL量表总评分变化呈负相关2DN证候总积分变化与DQOL量表四个分功能评分变化的相关性:(1)DN证候总积分变化与DQOL量表生理功能影响评分变化呈正相关。(2)DN证候总积分变化与DQOL量表心理/精神影响评分变化呈正相关,年龄、患有高脂血症与心理/精神影响评分变化呈负相关。(3)DN证候总积分变化与DQOL量表社会关系影响评分变化呈正相关,患有冠心病、高脂血症与社会关系影响评分变化呈负相关。(4)DN证候总积分变化与DQOL量表治疗对患者的影响评分变化呈正相关研究三:1DN证候总积分变化与肾功能指标变化的相关性:(1)年龄、患有高血压与GFR的变化呈负相关。DN证候总积分变化与GFR的变化关系密切度不足(2)证候总积分变化、年龄与BUN的变化呈正相关。(3)年龄、患有高血压与Scr的变化呈正相关。性别与Scr变化呈负相关。DN证候总积分变化与Scr变化关系密切度不足。(4)DN证候总积分变化、患有高血压与UAER的变化呈正相关2DN各证素总积分变化与肾功能指标变化的相关性:(1)阳虚证素的总积分变化、年龄、患有高血压与GFR的变化呈负相关。(2)气虚证素、血虚证素、阳虚证素、痰湿证素、湿浊证素的总积分变化、年龄与BUN的变化呈正相关。(3)气虚证素与阳虚证素的总积分变化、年龄、患有高血压与Scr的变化呈正相关,性别与Scr的变化呈负相关。(4)患有高血压与UAER的变化呈正相关,所有各证素总积分变化与UAER的变化关系密切度不足结论:1在9个时点,对比了两种不同干预方案对糖尿病肾病34个症状的积分变化,在症状积分研究层面证实了饮食治疗、现代医学对症治疗基础上的中医药治疗比厄贝沙坦治疗组有优势,与证候疗效结果相符合。另外,症状动态变化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并非在所有时点,对所有症状的改善均优于厄贝沙坦组,而对某些症状的改善程度更突出,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中医药组改善更加突出的时间分布,在后半疗程明显多见,提示应该重视中医药的长疗程治疗。2本研究提示,DN证候总积分变化与DQOL量表评分变化相关,表明了中医证候的改善能体现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说明相关生存质量研究可以作为中医证候研究的重要补充,有助于中医药疗效的客观评价以及中医证候的规范化。3DN证候变化与肾功能指标变化的相关性研究提示,BUN、Scr等代谢产物与气虚证素与阳虚证素等正虚证候也可能相关,与把代谢产物更多与痰湿、湿浊相关的传统认识不同。说明在糖尿病肾病的后期可能因虚致实的病机比较突出,治疗中不仅要重视泄浊解毒,而且也要强调固护正气,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也说明了在重视扶助正气的基础上泄浊解毒、化瘀散结的治疗组处方组方思想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本研究也有助于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本质的进一步的探索。
廖家贤,韦东艳,韦银霞[9](2012)在《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重度水肿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重度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42例糖尿病肾病Ⅳ期伴严重水肿及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透析组(治疗组),常规组21例给予控制血糖、降血压、减少尿蛋白,并强心、扩容、利尿治疗;透析组2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间断血液透析治疗。结果治疗组病人水肿完全缓解,心衰纠正,血压控制、贫血及营养不良纠正,生活质量提高,病死率下降,但肾功能无改善。结论间断血液透析能有效的改善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可靠,但并不能延缓肾衰竭的进展。
孙韬[10](2009)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毒素清除及透析充分性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肾衰竭患者体内毒素蓄积,引起代谢紊乱及一系列临床症状,本文通过比较三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肌酐、尿素氮、磷、甲状旁腺激素的清除效果以及透析充分性,指导临床更好地选择适宜的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尿毒症患者。选择长期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透析治疗的36例血液透析患者,按照透析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透析治疗。在血液净化治疗前后测定血清肌酐、尿素氮、磷及PTH,并利用公式计算各毒素的清除率以及透析充分性(Kt/V)。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选用相对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1.三组患者同组内治疗前后相比:(1)血清尿素氮、肌酐、磷在三种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后,浓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有显着性差异。(2)PTH在血液透析组治疗前后相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在HDF组及HP+HD组,治疗后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有显着性差异。2.三组患者间毒素清除率的比较:(1)对于尿素氮、肌酐、磷的清除率,三组相比P>0.05,无显着性差异。(2)对PTH的清除率,HD组与HDF组相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HD组与HP+HD组相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HDF组与HP+HD组相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3.三种血液净化方式的Kt/V相比,P>0.05,无显着性差异。HD仅能有效清除小分子毒素;HDF及HP+HD对小分子及中分子均可有效清除,但二者清除效果无显着性差异。
二、第6节尿毒症性心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6节尿毒症性心衰(论文提纲范文)
(1)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在血液净化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1.2.2 枸橼酸抗凝的应用研究 |
1.2.3 枸橼酸局部抗凝效果评估 |
1.2.4 枸橼酸抗凝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中的应用研究 |
1.2.5 枸橼酸抗凝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中的血浆置换研究 |
1.2.6 枸橼酸抗凝在含钙置换液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中的抗凝方法研究 |
1.2.7 枸橼酸局部抗凝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指标 |
2.4 计算公式 |
2.5 治疗仪器、药品与材料 |
2.6 预实验 |
2.7 质量控制 |
2.8 研究相关伦理学 |
2.9 统计分析 |
2.10 研究流程图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脱落病例分析 |
3.2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3 枸橼酸抗凝使用剂量比较 |
3.4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安全性监测 |
3.4.1 不同时间段动脉端离子钙的监测 |
3.4.2 不同时间段静脉脉端离子钙的监测 |
3.4.3 试验组钠离子浓度监测 |
3.4.4 酸碱平衡受分段式枸橼酸抗凝的影响 |
3.4.5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过程中的出血并发症 |
3.4.6 凝血指标受分段式枸橼酸抗凝的影响 |
3.5 患者体外循环受分段式枸橼酸钠的影响 |
3.5.1 体外循环钙离子受分段式枸橼酸钠的影响 |
3.5.2 体外循环PH值受枸橼酸钠的影响 |
3.5.3 体外循环剩余碱受枸橼酸钠的影响 |
3.6 体外循环凝血指标受枸橼酸钠的影响 |
3.6.1 PT值受枸橼酸钠的影响 |
3.6.2 APTT值受枸橼酸钠的影响 |
3.6.3 FIB值受枸橼酸钠的影响分析 |
3.7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有效性检测 |
3.7.1 血滤器的使用期限 |
3.7.2 静脉壶凝血 |
3.7.3 两组患者跨膜压(TMP)水平变化比较 |
3.7.4 两组患者回输压力水平的波动 |
3.7.5 患者动脉端血SCr水平的波动 |
第4章 讨论 |
4.1 抗凝是确保CBP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
4.1.1 分段式枸橼酸输入速度 |
4.1.2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方法 |
4.1.3 正确计算与置换液配置是保障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安全治疗的重要基础 |
4.2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的关键是安全监测 |
4.3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的主要禁忌症 |
4.4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对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
4.5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进行含钙置换液CVVHDF血液滤过的应用 |
4.5.1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的机理与特点 |
4.5.2 基本方法 |
4.5.3 钙离子的补充速度 |
4.5.4 抗凝效果监测 |
4.5.5 安全性的监测 |
4.6 总结 |
第5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性 |
5.3 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低氧诱导通路相关指标表达水平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低氧诱导通路相关因子 |
2.1.1 HIFs |
2.1.2 PHD |
2.1.3 铁调素 |
2.2 低氧诱导通路的概述 |
2.3 低氧诱导通路与肾脏纤维化 |
2.4 低氧诱导通路与肾性贫血 |
2.4.1 肾性贫血概述 |
2.4.2 肾性贫血发病机制 |
2.4.3 低氧诱导通路在调节肾性贫血中的作用 |
2.4.4 肾性贫血的治疗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试剂与器材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器材 |
3.2 研究内容 |
3.2.1 研究对象 |
3.2.2 入组标准 |
3.2.3 排除标准 |
3.2.4 实验分组 |
3.3 研究方法 |
3.3.1 资料收集 |
3.3.2 实验室指标的检测 |
3.4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整体人群 |
4.1.1 一般资料 |
4.1.2 实验室指标 |
4.1.3 CKD患者进入透析阶段的危险因素分析 |
4.1.4 CKD患者血清PHD与进入透析阶段的关联 |
4.2 规律血液透析患者 |
4.2.1 一般资料 |
4.2.2 实验室指标 |
4.2.3 MHD患者血清Hepcidin的相关性分析 |
4.2.4 MHD患者血清PHD2的相关性分析 |
4.2.5 MHD患者血清HIF-1α的相关性分析 |
4.2.6 MHD患者血清HIF-2α的相关性分析 |
4.2.7 MHD患者肾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
4.2.8 各影响因素与EPO低应答的关联 |
第5章 讨论 |
5.1 CKD患者的疾病进展与低氧诱导通路 |
5.2 MHD患者的肾性贫血与低氧诱导通路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CD-NP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肾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大鼠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
2.2.2 大鼠心脏超声检测 |
2.2.3 大鼠经尾血压测量系统 |
2.2.4 酶联免疫吸附法 |
2.2.5 肾脏RAS、利钠肽系统的mRNA测量(实时PCR检测法) |
2.2.6 大鼠代谢笼法、尿火焰光度计法、尿化验检测 |
2.2.7 大鼠肾脏病理切片制作 |
2.2.8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CD-NP输注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体重、心脏重量、心率及血压的影响 |
3.2 CD-NP输注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
3.3 CD-NP输注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血浆儿茶酚胺、肾素、肌酐的影响 |
3.4 CD-NP输注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肾功能的影响 |
3.5 CD-NP输注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肾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6 CD-NP输注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 |
3.7 CD-NP输注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肾脏利钠肽受体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利钠肽在心肾综合征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扩张型心肌病60例病因与临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尿毒症大鼠不同心功能状态心肌重构病理及细胞凋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动物分组及造模 |
1.3 检测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MMP-2、9及TIMP-1 MMP-2, 模拟MHD心衰组低于对照组及尿毒症组; |
2.3 VG染色病理学 |
2.4 电镜超微结构 |
2.5 心肌细胞凋亡 |
3 讨论 |
(6)老年人慢性肾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1. 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生存时间 |
3. 老年慢性肾衰竭发生与危险因素(诱因)的关联 |
4. 老年慢性肾衰竭发生与危险因素(疾病状态)的关联 |
讨论 |
1. 老年人慢性肾衰竭的诊断与临床分期 |
2. 老年人慢性肾衰竭的发病特点对生存时间的影响 |
3. 老年人慢性肾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 |
4. 老年人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与展望 |
5.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7)动静脉内瘘对血液透析患者心脏功能影响的连续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选择 |
2 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8)糖尿病肾病证候动态变化与肾功会I生存质量关系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肾病现代医学诊疗研究进展 |
综述二 中医证候规范化及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相关研究概况 |
综述三 中医生存质量研究概况及其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糖尿病肾病证候动态变化与肾功能、生存质量关系及中医药干预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研究一 在现代医学对症治疗基础上的中西医不同干预方案对糖尿病肾病症状动态变化的影响及症状积分变化对比 |
研究二 糖尿病肾病证候动态变化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
研究三 糖尿病肾病证候动态变化与肾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
讨论 |
创新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10)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毒素清除及透析充分性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2.1 慢性肾衰竭 |
2.2 尿毒症毒素 |
2.3 血液净化疗法 |
2.4 血液透析充分性 |
参考文献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方法 |
3.3 统计项目 |
3.4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基线资料(Basic measurements of the three groups) |
4.2 三种血液净化方式对小分子毒素(BUN、Cr、P)的清除效果的比较 |
4.3 三种血液净化方式对中分子毒素(PTH)的清除效果的比较 |
4.4 三组血液净化方式透析充分性指标(Kt/V)的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四、第6节尿毒症性心衰(论文参考文献)
- [1]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D]. 杨晓晨. 吉林大学, 2021(01)
- [2]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低氧诱导通路相关指标表达水平及其意义[D]. 王金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3]CD-NP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肾功能的影响[D]. 高志. 延边大学, 2020(05)
- [4]扩张型心肌病60例病因与临床预后分析[D]. 张庆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 [5]尿毒症大鼠不同心功能状态心肌重构病理及细胞凋亡研究[J]. 孟昭曦,相华,王秋慧,林国跃,左晓静,张元洲,王彦斌. 新疆医学, 2017(05)
- [6]老年人慢性肾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D]. 赵柳华. 苏州大学, 2012(05)
- [7]动静脉内瘘对血液透析患者心脏功能影响的连续观察[J]. 陈莉,谭红保,何小涓,周万才.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2(09)
- [8]糖尿病肾病证候动态变化与肾功会I生存质量关系及中医药干预研究[D]. 黄学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 [9]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重度水肿探讨[J]. 廖家贤,韦东艳,韦银霞.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02)
- [10]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毒素清除及透析充分性的比较[D]. 孙韬. 吉林大学,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