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孢子叶的几种畸形

落叶松孢子叶的几种畸形

一、落叶松属孢子叶球上的几种畸形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宋跃[1](2017)在《长白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及遗传转化研究》文中认为长白落叶松具有抗逆性强及早期速生等优点,为北半球温带山区与寒带气候条件下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但长白落叶松杂合性高、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代变异较大,而扦插及不定芽再生途径等无性繁殖方式也存在生根率较低、成苗困难等问题,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无法满足快速遗传改良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以长白落叶松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建立并优化了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胚性愈伤组织的悬浮培养体系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体细胞胚的理化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白落叶松授粉70天后采集的合子胚适合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基本培养基为BM,添加2,4-D 1.5 mg·L-1、BA 0.5 mg·L-1及KT 0.5 mg·L-1,且不同无性系间的诱导率存在一定差异。(2)胚性愈伤组织在含2,4-D 0.3 mg·L-1、BA 0.1 mg·L-1及KT 0.1 mg·L-1的BM培养基中可迅速增殖并长期保持其胚性。经悬浮培养的胚性组织增殖较快,在震荡强度为120 r·min-1、初始接种量为4 g·L-1(即25 mL液体培养基接种0.1 g组织)的条件下,培养14天的增殖率约为1726.67±126.64%,约是相同条件下固体培养的8倍。(3)体胚成熟培养前,进行胚性愈伤组织的预培养对体细胞胚胎的成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预培养培养基的肌醇浓度、离子总浓度及培养周期对胚性愈伤组织的体胚发生量均有极为显着的影响,而蔗糖、谷氨酰胺及水解酪蛋白的影响不显着。采用Box-Behnken Design设计响应面试验并建立数学模型,预测预培养最佳条件为离子浓度26.77%(BM)、肌醇浓度10.46 g·L-1、培养天数12.66 d,体细胞胚胎的发生量为337.04个·g-1。(4)体胚成熟阶段,体细胞胚胎的最终获得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脱落酸、硝酸银、蔗糖、水解酪蛋白及过氧化氢浓度对体胚发生量的影响显着,而麦芽糖、肌醇及谷氨酰胺的影响则不显着。采用Box-Behnken Design设计试验建立响应面模型拟合长白落叶松体胚成熟的最适培养条件为:BM培养基添加ABA 18.28 mg·L-1、AgNO3 5.46 mg·L-1、蔗糖82.63 g·L-1,每克胚性愈伤组织的体细胞胚胎发生量平均为203.72个。(5)长白落叶松的体胚发生过程伴随着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组织与器官的形态建成以及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根据胚性细胞及体细胞胚的形态认定:在组织增殖阶段,体胚处于原胚团时期;过渡培养14天,体胚已发育至前子叶胚初期;成熟培养7天,体胚的发育进入前子叶晚期;14天时,体胚发育至子叶胚初期,其形态接近成熟;28天时,体胚发育至子叶胚晚期阶段。在体胚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SOD活性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而POD活性则呈“波浪式”的下降。(6)Cef、Kan及Hyg三种抗生素对长白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添加100-400 mg·L-1的Cef可引起长白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速率降低,但不影响其胚性细胞及细胞团的形态结构。10 mg·L-1的Kan或2 mg·L-1的Hyg即能显着降低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率,并完全抑制体细胞胚的成熟;20mg·L-1的Kan或4 mg·L-1的Hyg能够抑制胚性组织的增殖。(7)在含有0.15 mg·L-1 2,4-D、0.05 mg·L-1 BA及KT的BM培养基上增殖的长白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经OD600≈0.6的菌悬液(菌株为GV3101)侵染20 min,随后共培养3天,菌悬液及共培养培养基中均添加100μM·L-1AS;使用200 mg·L-1的Cef漂洗组织10 min进行脱菌,恢复培养3-7天后,再将组织转接于含有4 mg·L-1 Hyg的培养基进行连续筛选,筛选时将组织的大小调整为1.4cm2,抗性组织平均可达0.56±0.04个·cm2。本研究共获得Hyg抗性细胞系74个;PCR检测阳性率达88.34%,组织化学检测初步证明外源GUS基因已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并进行了表达。抗性组织进行体细胞胚胎成熟获得GUS基因表达的成熟体胚,不同转化胚性系的体胚成熟频率略有不同,但相较于未经转化的对照组织无显着的差异。

范岳霞[2](2013)在《彰武松组织培养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彰武松(Pinus densiflora var. zhangwuensis)是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于1990年在樟子松人工林中选育出来的一种天然杂交新变种,具有生长快、耐瘠薄、干形好、抗病虫害能力强等许多优良特性,是我国北方地区防风固沙造林的优良树种之一。自发现之后,科研人员对其起源、形态、生理、生态学等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嫁接方式进行了无性扩繁。目前已推广到辽宁、甘肃、山西、陕西、吉林、黑龙江等“三北”地区。但由于彰武松选育时间短,加之唯一的母株已被砍伐,虽然科研人员已经通过嫁接技术营造了小面积的良种基地及采穗圃,彰武松良种及苗木的供应量仍明显不足。嫁接是目前彰武松唯一应用于生产的繁殖方式,而嫁接需培育3-5年生樟子松做砧木,且对采穗及嫁接时间和技术有严格要求,成本较高,难以实现短期内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因此,建立彰武松微繁技术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彰武松封顶芽或新梢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等对其腋芽的诱导、仲长、生根以及愈伤组织的诱导等的影响,探讨彰武松组培快繁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外植体所需灭菌时间不同。以封顶芽为外植体,用70%的乙醇处理30s后再用0.1%的HgCl2灭菌5min,灭菌效果较好,而以新梢为外植体时则用0.1%的HgC12灭菌7min,效果较好。(2)培养基成分对腋芽的诱导有显着影响。本研究试验的3种基本培养基中,含有NH4NO3的WPM培养基上腋芽诱导率最高(73.62%),而在不含NH4NO3的WPMG和MSG两种培养基上,腋芽的诱导率仅15.47%和0.98%。(3)BA、ZT以及低浓度的TDZ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彰武松芽丛的发生,而KT仅能诱导外植体萌发,无芽丛发生。在添加2mg/L BA的WPM培养基上腋芽诱导率最高达57.5%,与3-5mg/L时的腋芽诱导率无显着差异,而与1mg/L时的诱导结果存在显着差异。配合添加低浓度的NAA并没有显着提高腋芽诱导率。(4)培养基中的蔗糖、琼脂等添加物含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腋芽诱导率。在WPM培养基上添加30g/L蔗糖800mg/L NH4NO3、7g/琼脂和1g/L肌醇,腋芽诱导率均高于本研究所设置的其它浓度。(5)不同取材时期彰武松腋芽的诱导效果明显不同。10月份至次年4月份,外植体均可在不同程度上诱导腋芽发生,其中10-12月份,深度休眠的封顶芽诱导效果最好,4月份之后,彰武松开始萌发,其新梢的腋芽诱导率明显低于封顶芽。(6)通过在添加和不添加植物生长调节物质(BA)的WPM培养基中交替继代培养可以实现芽丛的伸长与增殖。同时,在继代培养基中添加1g/L的活性炭有利于腋芽的伸长,而水解酪蛋白和L-谷氨酰胺的加入并没有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7)不同浓度的BA和NAA配合使用,可使封顶芽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达到100%,其中大部分为黄绿色块状或颗粒状。但本研究未能从愈伤组织中获得不定芽的分化。

姚进[3](2012)在《香榧幼胚生物学特性与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香榧幼胚胚为外植体,研究了基本培养基、复合添加物、碳源以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筛选出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的适宜条件,并初步进行了体细胞胚的诱导与萌发试验。同时对香榧胚的胚发育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具体如下:1. Schenk and Hildebrandt (SH)是最佳基本培养基,碳源以3%的蔗糖最优,在SH中添加谷氨酰胺,愈伤组织诱导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达50.8%;低浓度的NAA或2,4-D能够促进愈伤组织的诱导,NAA的促进作用比2,4-D明显,当NAA的浓度为0.1mg/L时,愈伤诱导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均以0.05mg/LNAA的效果最好;SH培养基中添加ABA和PEG6000后,胚性愈伤组织可诱导产生体胚,体胚转到1/2SH培养基上,1200lx光照下的萌发效果比黑暗条件下好。2.香榧胚发育经历多胚时期、胚胎选择时期和优势胚完全发育等3个时期。优势胚的发育经历了球形胚、棒状胚、心形胚、鱼雷胚4个阶段。香榧幼胚不同种类内源激素(ABA,IAA,ZR和GA)变化较复杂,GA/ABA与ABA/(IAA+ZR+GA)的比值变化呈现规律变化。香榧胚性愈伤组织发生与幼胚的发育阶段密切相关,不同胚龄幼胚脱分化为胚性愈伤组织的能力存在显着性差异。7月8日采集的幼胚最为敏感,胚性愈伤组织形成率达70.4%;随着胚龄的增大,幼胚胚性感受能力逐渐降低。不同胚龄香榧幼胚形成胚性愈伤组织的方式和部位也不同。7月2日至7月15日采集的香榧幼胚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易于在整个胚体或胚体头部直接形成胚性愈伤组织;较晚采集的幼胚经2-3次继代后,多在下胚轴或胚柄处形成胚性愈伤组织。香榧幼胚不同部位形成的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速度依次为,整个胚体>胚体头部>胚柄处。

陈小灵[4](2012)在《红叶杨返祖现象研究》文中认为中红杨(原名中华红叶杨)(Populus×euramericana ‘Zhonghong’)是黑杨派杨树中林2025(Populus linn ‘2025’)的芽变品种,全红杨(Populus×euramericana ‘Quanhong’)是在中红杨的基础上选育出来的又一个彩叶芽变新品种。本文以发生返祖的中红杨和全红杨为研究对象,调查中红杨和全红杨的返祖表现形式及返祖率,测量出现返祖现象后植物叶片叶面积大小、叶绿素、花色素、光合作用等方面的变化,推测发生返祖现象的机理。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调查结果来看,中红杨和全红杨返祖主要表现有四种形式:(1)幼树返祖。苗木栽植后,从萌芽长枝起,就发生返祖,枝条生长的叶片不表现红色,而直接表现为绿色;(2)枝条返祖。植株生长几年后,在个别枝上发生返祖,整枝生长绿色叶片;(3)枝条半红半绿返祖。在枝条生长过程中,枝条的一侧叶片表现为红色,另一侧叶片表现为绿色;(4)部分叶片返祖。随着生长过程的变化,部分叶片发生返祖。叶片返祖现象有表现为整片变绿和叶片半红半绿及小部分变绿。幼树返祖及枝条半红半绿返祖几率较枝条返祖及部分叶片返祖几率小。不同品种、不同繁殖方式的植株返祖率不同。2、发生返祖的个体不同,其对生长的表现不同。对全红杨来说,发生返祖之后,半红半绿叶片的绿色部分生长较快,绿色部分约为红色部分叶片面积的2.3倍。调查中还发现有一个盆栽全红杨,是两个全红杨芽接于2025杨上,其中一个萌发后不久生长点变绿发生返祖,发生返祖的全红杨胸径约为未发生返祖全红杨胸径的2.75倍,高生长约为未发生返祖全红杨高度的4.57倍。而中红杨发生返祖,影响并不大,叶片仍相对对称,胸径与高生长都比较匀称。3、发生返祖个体,生理上会出现相应变化。因发生返祖的部位为叶片,返祖之后,叶片的色素含量相对发生变化。在全红杨的返祖叶片中,叶色为半红半绿及全绿的叶片花色素苷含量及叶绿素含量均显着低于正常的叶片,色光值减小,净光合速率高于正常叶片;中红杨的返祖叶片中,叶色半红半绿及全绿的叶片,其花色素苷含量低于正常叶片,叶绿素含量较正常叶片增加,色光值减小,净光合速率高于正常叶片。4、返祖的可能机理。两对引物对返祖的全红杨与中红杨进行SSR分子标记检测,其条带无差异,推测其发生返祖之后,其遗传物质并未发生变化,而是由于一些外在环境的因素,激活了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已失活的基因,重新转录和翻译,表现出祖先的性状。

尹海燕[5](2009)在《雪松性别决定的细胞学机理及花粉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雪松[Cedrus deodara (Roxb.) G. Don],松科,雪松属。松科共十属,大部分为球花单性,雌雄同株。雪松属有四个种即雪松,黎巴嫩雪松,短叶雪松和北非雪松,它们分别间断的分布于喜马拉雅、亚洲西部、塞普路斯及北非等地。其中,雪松雌雄异株,稀同株,是研究松科性别分化机理的好材料。雪松为重要园林绿化树种,由于花期不一致及花粉撒粉期污染空气,使人过敏。因此,对花粉的生物学及早期性别鉴定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对不同性别株雪松核型、雪松的性别比例及花粉的生物学特性做了系统研究,其一旨在探讨雪松在细胞学水平上的性别决定机理和早期性别鉴定,其二研究雪松花粉的生活力状况,搞清雪松花粉萌发的适宜培养基、培养温度及不同贮藏条件和不同贮藏期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以期做好雪松花粉的人工授粉工作,为雪松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⑴对不同性别株雪松分别作核型分析,从细胞学水平上探讨雪松的性别决定机理。①雪松核型分析选取茎尖部位,取材方法方便、快捷。②对雪松茎尖进行预处理,选用药品对二饱和氯苯。为了得到效果较好的染色体,设定三个不同的预处理时间段,结果表明预处理八小时以上者为佳。③雪松雌株、雄株、雌雄同株染色体均为24条,即2n=24,未见染色体非整倍性和多倍性变异现象,也未见B染色体。④不同性别株雪松都是由中部(m)、近中部(sm)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没有近端部(st)着丝粒类型的染色体存在。核型公式皆为K(2n)=24=18m+6sm,其中10、11、12对染色体具有近中部着丝粒,其余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⑤雪松雌株、雄株、雌雄同株均在第1、2、9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有随体,但雄株的第9对2染色体中仅有一条染色体具有随体。研究显示第9对染色体可能与性别分化有关。⑥雪松不同性别株的平均臂比,染色体长度比相差不大,但也有区别。雪松雄株的平均臂比大于雌株,雌株大于雌雄同株。而染色体长度比,雄株大于雌株,雌株大于雌雄同株。根据平均臂比反应其原始性,染色体长度比反应其核型的对称性,得出雪松不同性别株之间的进化性从原始到进化:雌雄同株→雌株→雄株。⑵对雪松雄株、雌雄同株的花粉进行生活力及储藏条件研究。①从花粉生活力上不能看出性别差异,即花粉研究不能解决雪松的性别决定机理。②在撒粉盛期采集的花粉萌发率要高于未开放、刚刚开放、及撒粉末期。花粉的采集时间集中在上午9:00-14:00,下午采集也可以。采集是选用密封较好的纸袋。③花粉萌发的最佳温度为20℃;最适宜的培养基为培养基Ⅱ-10%蔗糖+2%琼脂+0.01%硼酸。④雪松花粉的最佳贮藏条件为冷藏、干燥。不同的贮藏条件及贮藏期与花粉生活力有明显的关系。随着贮藏期的延长生活力主要呈下降趋势。在不同的贮藏条件及贮藏期,生活力变化情况不尽相同,以4℃冷藏花粉生活力的下降速度最慢,室内黑暗条件下贮藏,花粉生活力下降最快,一个月左右几乎为零,室温自然条件保存的花粉生活力下降次之。冷藏条件下贮藏,3个月后仍保持较高萌发率,一年后仍有一定的生活力。综合花粉生活力研究,影响花粉萌发率的重要因子为:培养温度、培养基类型以及花粉的贮藏条件和贮藏时期。⑶雪松球花在树体上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雪松雄球花在树冠不同方向的水平分布上存在差异,南部树冠球花分布最多。在垂直分布上也存在差异,主要分布在树冠中下部,其中中部分布量最大。雌球花主要分布在树冠的中上部。雪松的传粉机制主要以风作为媒介。⑷通过对泰城成龄雪松进行性别比例调查发现:①泰城成龄雪松多数分布在校园老校区、医院、政府大院、修筑较早的街道。②泰城雪松雌株与雄株的比例近1:1,雌雄同株的比例较高,近20%。③在性别株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小孢子顶端生长针叶的现象。

施翔[6](2005)在《杂交松组织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杂交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 ? Pinus caribaea Morelet)幼胚、成熟合子胚、实生苗的茎尖、子叶和茎段为外植体,进行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探讨了不同因素对器官发生或体胚发生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 器官发生的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松成熟合子胚与实生苗的茎尖是适合器官发生的外植体,最适合不定芽诱导的培养基是含盐量比较低的DCR与WPM。在WPM+BA0.25mg/L时,不定芽的诱导率达到最大值84%,在DCR+IBA0.5mg/L+BA0.1mg/L 的培养基中不定根的诱导率达到最大值56%。茎尖在1/2DCR+ BA0.5mg/L的培养基上,针叶基潜伏芽的诱导率可以达到85%,在BA 为1.0mg/L的DCR培养基上平均芽数达到最大值3.75。再生小苗的移栽成活率达到80%以上。NAA 不宜用于杂交松器官发生研究,而活性炭对器官发生则极为有利。同时发现针叶基潜伏芽具有一定的增殖能力。2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细胞分裂素的培养效果优于多种细胞分裂素结合的培养效果,合子胚的成熟程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较大。不同杂交组合对试验的影响较大。B02? 河5 与B102? B2 的愈伤诱导率在DCR+BA1.0mg/L +2,4-D2.0mg/L 中的达到最大值95%,A05? L01 与B08? L09 在DCR+BA1.0mg/L+2,4-D5.0mg/L 的条件下,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达到71.4%。因时间有限,没有系统地研究杂交松体胚发生的完整过程,如何促进愈伤组织的分化及体细胞胚的诱导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苏建英,王黎元,孙瑞琴[7](2004)在《油松两性孢子叶球解剖观察研究》文中指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隶属裸子植物、松科(Pinaceae),正常情况下孢子叶球为单性,雌雄同株。在栽培区偶尔出现两性孢子叶球等畸形现象。作者2003年在内蒙古包头市发现了两性孢子叶球,于是对其作了调查、进行了解剖观察。本文仅将解剖观察结果做一报道:油松两性孢子叶球的轴上半段螺旋着生正常大孢子叶,轴下半段螺旋着生正常小孢子叶,而大、小孢子叶段之间为过渡段;过渡段的若干枚小孢子叶腋内着生发育程度不同的珠鳞,这些珠鳞上可以着生大孢子囊(胚珠),也可以着生与胚珠很相似的(有珠心和珠被)小孢子囊(花粉囊),过渡区的小孢子叶远轴面着生的小孢子囊大多会产生发育程度不同的珠被状结构。作者认为这些畸形现象提示:大孢子囊与小孢子囊是同源的,反映了二者相互转变的过程。

苏建英[8](2002)在《松柏类孢子囊的性别逆转现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作者在几个不同地区,对松柏纲的云杉属(Pinus)和落叶松属(larix)的若干种植物所存在的两性孢子叶球及其它畸形现象,作了多年的调查和解剖观察。关于两性孢子叶球及其它畸形现象的形态、结构,已在《从云杉属的畸形珠鳞看珠鳞的演化》(云南植物研究,1997年第2期)和《落叶松属孢子叶球上的几种畸形现象》(阴山学刊,2001年第6期)两篇文章中做了描述,本文不再祥述,此文重点谈及孢子囊的性别混乱和性别逆转现象。在正常情况下,松科植物的小孢子叶的远轴面着生两个小孢子囊(花粉囊),大孢子叶的珠鳞近轴面基部着生两枚大孢子囊(胚珠)。

苏建英,王黎元,魏光平[9](2001)在《落叶松属孢子叶球上的几种畸形现象》文中提出作者对包头、北京中科院植物园等处栽培的落叶松属(LarixMill.)植物所产生的畸形孢子叶球做了调查和解剖观察,发现落叶松属畸形孢子叶球发生几率较高,主要类型有:两性孢子叶球;孢子叶球的基部营养叶远轴面产生小孢子囊(花粉囊),偶尔也可产生大孢子囊(胚珠);珠鳞近轴面偶尔也可产生小孢子囊;一些大孢子叶球或两性孢子叶球的顶端又生出营养枝条。作者认为,从这些畸形现象可直接反应出:小孢子叶、苞鳞和营养叶是同源器官;大、小孢子囊也是同源器官,且在发育早期没有根本的区别。

杨永,傅德志[10](2001)在《松杉类裸子植物的大孢子叶球理论评述》文中研究指明系统评述了迄今为止在裸子植物球果类种鳞形态学本质方面存在过的各种观点及研究进展。将这些观点归纳为 7大类 :(1 )Delpino和Penzig等主张种鳞为叶性器官的叶性说 ;(2 )Sachs和Eichler认为种鳞相当于叶舌的叶舌说 ;(3)Bessey认为种鳞不过是胚珠合点端增生的结果的独特结构说 ;(4)Kubart等提出生胚珠构造的假种皮学说 ;(5)Arber的半枝学说 ;(6)Dupler的珠被说认为红豆杉类胚珠的肉质化部分为珠被性质的构造 ;(7)由Schleiden和Braun提出并由Florin等发展的枝性说则以充分的证据论证了种鳞的枝性本质。关于球果类裸子植物种鳞的性质和来源 ,本文作者赞同Florin枝性本质的论述 ;但对该构造现存式样的组成和演化过程 ,笔者认为该构造是在个体发育中不甚分化的专营生殖的枝性复合构造 ,由早期裸子植物次级生殖枝及其相关构造经过系统发育变态、融合演化形成。

二、落叶松属孢子叶球上的几种畸形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落叶松属孢子叶球上的几种畸形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长白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及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组织培养
        1.2.1 器官发生
        1.2.2 体细胞胚胎发生
    1.3 针叶树体胚发生研究进展
        1.3.1 针叶树体胚发生的过程
        1.3.2 针叶树体胚发生的理化基础
        1.3.3 落叶松体胚发生的研究现状
    1.4 针叶树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1.4.1 针叶树遗传转化的方法
        1.4.2 农杆菌介导针叶树遗传转化
        1.4.3 基因枪介导针叶树遗传转化
        1.4.4 落叶松转基因研究的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项目来源及经费支持
2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增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2.2.2 次氯酸钠的消毒效果
        2.2.3 外植体采集时间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4 家系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5 2,4-D浓度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6 基本培养基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7 固体培养的最佳继代周期
        2.2.8 生长调节剂对增殖的影响
        2.2.9 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2.2.10 继代培养方式对增殖的影响
        2.2.11 生长调节剂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体细胞胚成熟前的预培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预培养周期对体胚发的影响
        3.2.2 离子浓度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3.2.3 蔗糖浓度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3.2.4 肌醇浓度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3.2.5 谷氨酰胺浓度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3.2.6 水解酪蛋白浓度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3.2.7 Gln与CH的互作效应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3.2.8 生长调节物质对体胚发生的影响
        3.2.9 预培养条件的响应面优化结果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体细胞胚的成熟及植株再生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糖类对体胚成熟的影响
        4.2.2 有机物对体胚成熟的影响
        4.2.3 ABA脱落酸对体胚成熟的影响
        4.2.4 AgNO3硝酸银对体胚成熟的影响
        4.2.5 过氧化氢对体胚成熟的影响
        4.2.6 成熟培养条件的响应面优化结果
        4.2.7 体细胞胚胎的萌发及植株再生
        4.2.8 组织愈伤化的发生
        4.2.9 次生体胚的发生
        4.2.10 再生植株的移栽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理化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几种生化指标的影响
        5.2.2 增殖方式对愈伤组织几种生化指标的影响
        5.2.3 体胚发生过程中形态及几种生化指标的变化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长白落叶松的遗传转化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胚性组织的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
        6.2.2 侵染液浓度的影响
        6.2.3 乙酰丁香酮添加方式的影响
        6.2.4 共培养周期的影响
        6.2.5 抑菌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6.2.6 恢复培养周期的影响
        6.2.7 植物材料对转化的影响
        6.2.8 筛选抗生素种类的影响
        6.2.9 基因枪介导遗传转化的结果
        6.2.10 抗性组织的PCR检测结果
        6.2.11 抗性组织的GUS染色结果
        6.2.12 转化组织的体细胞胚胎成熟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缩略词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彰武松组织培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彰武松研究现状
        1.1.1 彰武松起源的研究
        1.1.2 彰武松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1.3 彰武松的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
        1.1.4 彰武松的繁殖
    1.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概况
    1.3 针叶树组织培养研究
        1.3.1 针叶树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
        1.3.2 针叶树器官发生研究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外植体的制备
        2.2.2 外植体的表面灭菌
        2.2.3 不同因素对彰武松腋芽诱导的影响
        2.2.4 腋芽的伸长与增殖
        2.2.5 生根诱导
        2.2.6 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
        2.2.7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对外植体灭菌效果的影响
    3.2 不同因素对彰武松腋芽诱导的影响
        3.2.1 基本培养基对彰武松腋芽诱导的影响
        3.2.2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彰武松腋芽诱导的影响
        3.2.3 蔗糖含量对彰武松腋芽诱导的影响
        3.2.4 NH_4NO_3含量对彰武松腋芽诱导的影响
        3.2.5 琼脂含量对彰武松腋芽诱导的影响
        3.2.6 肌醇含量对彰武松腋芽诱导的影响
        3.2.7 取材时间对彰武松腋芽诱导的影响
    3.3 芽丛的伸长与增殖
        3.3.1 活性炭对芽丛伸长的影响
        3.3.2 水解酪蛋白和谷氨酰胺对芽丛伸长的影响
    3.4 生根诱导
    3.5 愈伤组织诱导
第四章 讨论
    4.1 外植体的选择
    4.2 培养基的选择
    4.3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选择
    4.4 生根诱导
    4.5 器官发生途径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香榧幼胚生物学特性与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进展
        1.1.1 体细胞胚发生的主要途径
        1.1.2 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因素
        1.1.2.1 影响体体细胞胚发生的内因
        1.1.3 影响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外因
        1.1.3.1 基本培养基
        1.1.3.2 外源激素
        1.1.3.3 碳源
        1.1.3.4 有机添加物
        1.1.3.5 活性炭
        1.1.3.6 金属离子
        1.1.3.7 培养条件
    1.2 香榧概述及研究进展
        1.2.1 香榧的起源及资源分布
        1.2.2 香榧的生物学特性
        1.2.2.1 枝条
        1.2.2.2 芽
        1.2.2.3 叶
        1.2.2.4 根系
        1.2.2.5 开花特性
        1.2.2.6 香榧种子的生长发育
        1.2.3 香榧的营养和功能成分分析
        1.2.4 香榧的繁殖技术研究
        1.2.4.1 扦插
        1.2.4.2 嫁接
        1.2.4.3 香榧的组织培养研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香榧幼胚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初步研究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2.1 外植体的处理
        2.1.2.2 基本培养基和复合添加物对香榧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1.2.3 碳源及其浓度对香榧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1.2.4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香榧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1.2.5 胚性愈伤组织形成和增殖
        2.1.2.6 体细胞胚的诱导与萌发
    2.2 香榧胚发育特性研究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2.1 香榧胚形态学观察
        2.2.2.2 香榧胚内源激素测定
        2.2.2.3 胚龄对香榧幼胚胚性感受态的影响
    2.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香榧幼胚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初步研究
        3.1.1 基本培养基和复合添加物对幼胚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3.1.2 不同碳源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3.1.3 生长调节物质对香榧幼胚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3.1.4 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增殖
        3.1.4.1 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
        3.1.4.2 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
        3.1.5 体细胞胚的诱导与萌发
    3.2 香榧胚发育特性的研究
        3.2.1 香榧胚形态学观察
        3.2.2 胚龄对香榧胚内源激素的影响
        3.2.3 胚龄对香榧幼胚胚性感受态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香榧幼胚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初步研究
    4.2 香榧胚发育特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致谢

(4)红叶杨返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中红杨、全红杨的研究概况
        1.1.1 中红杨、全红杨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
        1.1.2 中红杨、全红杨的生物生态学习性
        1.1.3 中红杨、全红杨的研究现状
    1.2 植物返祖现象研究进展
        1.2.1 返祖与突变的差异
        1.2.1.1 返祖不同于突变的重演性
        1.2.1.2 返祖不同于突变的可逆性
        1.2.2 返祖现象发生的类型
        1.2.2.1 花
        1.2.2.2 果实
        1.2.2.3 叶
        1.2.2.4 枝
        1.2.2.5 由雌雄异株变为雌雄同株
        1.2.2.6 多肉植物
        1.2.3 返祖现象产生原因
        1.2.3.1 在自然中偶然发生的
        1.2.3.2 在有性繁殖中出现
        1.2.3.3 由物理化学刺激诱导而产生
        1.2.3.4 环境条件的改变
        1.2.4 返祖现象产生的机理
        1.2.5 对于产生返祖现象的处理
        1.2.5.1 去除返祖器官
        1.2.5.2 提供适宜的栽培条件
        1.2.5.3 采用无性繁殖
        1.2.5.4 不进行处理
        1.2.6 研究返祖现象的意义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返祖现象的调查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调查方法
        3.1.3 对产生返祖现象的枝条的处理
    3.2 返祖的生理方面的变化
        3.2.1 生物量的测定
        3.2.2 叶面积的测定
        3.2.3 花色素苷的测定方法
        3.2.4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提取与测定
        3.2.5 色光值的测定与计算方法
        3.2.6 净光合速率测定
        3.2.7 数据分析
    3.3 SSR 分子检测
        3.3.1 植物材料
        3.3.2 主要仪器设备
        3.3.3 主要试剂
        3.3.4 PCR 引物
        3.3.5 杨树基因组 DNA 提取
        3.3.6 DNA 的质量鉴定
        3.3.7 SSR 扩增
        3.3.8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4 结果与分析
    4.1 返祖情况的调查
        4.1.1 返祖形式
        4.1.2 返祖率
        4.1.2.1 不同品种的返祖率
        4.1.2.2 不同试验地的返祖率
        4.1.2.3 不同繁殖方式的返祖率
        4.1.3 发生返祖枝条的方向统计
        4.1.4 剪除返祖枝条的调查情况
    4.2 生理方面
        4.2.1 生物量的测定
        4.2.1.1 胸径
        4.2.1.2 高度
        4.2.1.3 分枝
        4.2.2 叶面积的测定
        4.2.3 色素的变化
        4.2.5 色光值
        4.2.6 光合作用
    4.3 SSR 分子标记
        4.3.1 杨树 DNA 质量检测结果
        4.3.2 SSR 检测结果
        4.3.2.1 全红杨、中红杨、2025 的 SSR 分析
        4.3.2.2 发生返祖的全红杨及中红杨的 SSR 检测结果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返祖表现形式
        5.1.2 不同品种、不同繁殖形式的返祖率不同
        5.1.3 发生返祖枝条的方向
        5.1.4 采取措施效果
        5.1.5 对植物形态及生理的影响
        5.1.6 对于产生返祖现象的机理推测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英文摘要
附图

(5)雪松性别决定的细胞学机理及花粉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雪松的研究现状
        1.1.1 雪松属种的概况
        1.1.2 雪松在园林中的应用概况
        1.1.3 雪松的开花生物学特性
    1.2 植物性别分化与鉴别的研究现状
        1.2.1 形态学标记技术
        1.2.2 细胞学标记技术
        1.2.3 分子标记技术
    1.3 植物性别决定机理
        1.3.1 性别与染色体组型、基因的关系
        1.3.1.1 性别与性基因
        1.3.1.2 性别与性染色体
        1.3.1.3 性别与基因平衡
        1.3.2 性别分化与植物激素的关系
        1.3.3 环境因子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1.4 花粉的生物学研究
        1.4.1 花粉生活力和贮藏方法的研究进展
        1.4.2 花粉的传粉特性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雪松细胞学水平(核型分析)上的性别分化研究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雪松花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2.1 雪松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2.2.1.1 材料的采集和处理
        2.2 1.2 花粉活力的常用检测方法
        2.2.1.3 培养基萌发试验设计
        2.2.2 花粉的贮藏方法试验
        2.2.3 花粉存活时间研究
        2.2.4 雌雄球花分布,花粉传播特性、密度、花粉量的研究
        2.2.4.1 雌雄球花在树体上的分布状况
        2.2.4.2 雪松花粉传播特性研究
        2.2.4.3 雪松花粉量的测定
    2.3 泰城雪松性别比例的调查
        2.3.1 调查方法
        2.3.2 调查的范围
3. 结果与分析
    3.1 雪松在细胞学水平上性别分化机理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3.1.1 雪松茎尖预处理8-16 小时为好
        3.1.2 不同性别株雪松染色体数目分析
        3.1.3 雪松雌株、雄株、雌雄同株染色体形态分析
        3.1.4 雪松雌株、雄株、雌雄同株的染色体随体分析
        3.1.5 雪松雌株、雄株、雌雄同株与雪松属不同种比较
        3.1.6 不同性别雪松的进化趋势分析
    3.2 雪松花粉生活力研究结果与分析
        3.2.1 雪松花粉的细胞结构
        3.2.2 花粉的采集时间和方法
        3.2.3 花粉生活力的染色鉴定法
        3.2.4 培养基法测定雪松花粉生活力
        3.2.4.1 花粉的采集时间与生活力的关系
        3.2.4.2 培养温度对花粉萌发率、萌发速率的影响
        3.2.4.3 培养基类型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3.2.5 雪松花粉的贮藏方法研究
        3.2.5.1 相同贮藏期不同的贮藏条件下花粉生活力的比较
        3.2.5.2 常温保存、低温与冷冻贮藏条件下花粉生活力变化比较
        3.2.5.3 不同贮藏期对雪松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3.2.6 花粉密度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3.2.7 雪松雌雄球花的分布状况
        3.2.7.1 雪松雌雄球花花期的不同步性
        3.2.7.2 雪松雄球花撒粉与雌球花可授粉形态观察
        3.2.7.3 雌雄球花在树冠内的水平分布
        3.4.7.4 雌雄球花在树冠内的垂直分布
        3.2.8 雪松花粉的传粉特性
    3.3 泰城雪松性别比例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雪松细胞学水平对性别分化研究
        4.1.1 雪松核型分析在取材上的改进
        4.1.2 雪松的核型比较结果
        4.1.3 雪松性染色体问题探讨
        4.1.4 雪松的性别分化的研究前景
        4.1.5 雪松不同性别株进化问题探讨
        4.1.6 核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4.1.7 雪松小孢子叶球的减数分裂及芽尖的有丝分裂过程研究
    4.2 花粉的生物学特性
        4.2.1 雪松花粉的采集时间和采集方法
        4.2.2 花粉生活力和贮藏时间、条件的讨论
        4.2.3 雪松球花的分布
        4.2.4 雪松花粉的传粉特性
    4.3 泰城雪松性别比例调查
5.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之处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1
图版说明
图版 1 雪松球花、球果图片
图版2 不同性别株雪松的染色体图
图版3 雪松茎尖的有丝分裂图片
图版4 雪松花粉及萌发图片

(6)杂交松组织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针叶树离体繁殖技术
        1.1 针叶树的器官发生和植株再生
        1.1.1 直接器官发生
        1.1.1.1 芽原基的诱导
        1.1.1.2 芽的分化和伸长
        1.1.1.3 不定根的诱导
        1.1.1.4 再生植株移栽
        1.1.1.5 腋芽增殖植株再生的优势
        1.1.2 间接器官发生
        1.2 针叶树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
        1.2.1 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
        1.2.1.1 胚性愈伤的诱导
        1.2.1.2 胚性愈伤组织的保持和增殖
        1.2.1.3 体细胞胚的成熟
        1.2.1.4 体细胞胚的萌发
    2 杂交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 ? PINUS CARIBAEA MORELET)的研究现状
        2.1 杂交亲本概况
        2.1.1 湿地松情况简介
        2.1.2 加勒比松情况简介
        2.2 杂交松的研究概况
        2.2.1 国外研究情况
        2.2.2 国内研究情况
        2.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杂交松器官发生的研究
    1 以成熟种子为起始材料
        1.1 直接器官发生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内容
        1.1.2.1 外植体的预处理
        1.1.2.2 培养条件
        1.1.2.3 芽原基的诱导
        1.1.2.4 芽的分化与伸长
        1.1.2.5 诱导生根
        1.1.3 试验结果
        1.1.3.1 外植体的分化与芽原基的形成
        1.1.3.2 基本培养基和BA对不定芽的影响
        1.1.3.3 不定芽的分化与伸长
        1.1.3.4 不定芽的生根
        1.1.4 分析与讨论
        1.2 间接器官发生
        1.2.1 试验材料
        1.2.2 试验内容
        1.2.2.1 外植体的预处理
        1.2.2.2 培养条件
        1.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1.2.3.1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增殖
        1.2.3.2 不定芽的诱导与根的诱导
        1.3 小结
    2 以一周龄实生小苗为起始材料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内容
        2.2.1 外植体的预处理
        2.2.2 培养条件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子叶与茎段
        2.3.2 茎尖
        2.3.2.1 针叶基潜伏芽的诱导
        2.3.2.2 芽的增殖
        2.3.2.3 生根中的玻璃化现象
        2.3.2.4 小苗的移栽
        2.4 讨论
    3 以杂交松两年生实生苗的茎段为起始材料
        3.1 试验材料
        3.2.1 外植体的预处理
        3.2.2 培养条件
        3.3 试验结果
        3.4 分析与讨论
    4 总结
第三章 杂交松的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
    1 试验材料的准备
        1.1 采样时间的确定
        1.1.1 多胚现象
        1.1.2 松属的发育过程
        1.3 试验材料的采集和保存
        1.4 种子的形态观察
    2 试验内容
        2.1 外植体的处理与接种
        2.2 培养条件
        2.2.1 胚性愈伤的诱导
        2.2.2 愈伤组织的增殖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外植体的消毒
        3.2 不同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 胚的发育阶段与愈伤组织诱导
        3.4 体细胞胚的诱导
    4 讨论
        4.1 不同杂交组合对试验的影响
        4.2 胚的成熟程度对试验的影响
        4.3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4.3.1 外植体的选择
        4.3.2 添加物的使用
        4.3.3 渗透压的作用
        4.3.4 培养基的优化
        4.3.5 固体培养与悬浮培养结合
        4.3.6 生物反应器应用的可能性探讨
第四章 主要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展望
    1 杂交松器官发生及植株再生
    2 杂交松体胚发生研究
    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详 细 摘 要

(9)落叶松属孢子叶球上的几种畸形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3 调查和观察结果
4 讨论

(10)松杉类裸子植物的大孢子叶球理论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大孢子叶球理论
    2.1 叶性说 (FoliarNature theory)
    2.2 叶舌说 (Ligular theory)
    2.3 独特结构说 (Sui generis structure theory)
    2.4 假种皮说 (Aril Nature theory)
    2.5 半枝学说 (Partial-Shoot theory)
    2.6 珠被说 (Integumental theory)
    2.7 枝性大孢子叶球理论 (Brachyblast theory)
        2.7.1 松杉类裸子植物球果本质一致性的论证
        2.7.2 对种鳞性质、组成和演化过程的论述 (A) 畸形学证据
        2.7.3 裸子植物生胚珠构造的形态学本质及其系统学意义
3 总结

四、落叶松属孢子叶球上的几种畸形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长白落叶松体细胞胚胎发生及遗传转化研究[D]. 宋跃.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5)
  • [2]彰武松组织培养初步研究[D]. 范岳霞. 山西大学, 2013(02)
  • [3]香榧幼胚生物学特性与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初步研究[D]. 姚进.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1)
  • [4]红叶杨返祖现象研究[D]. 陈小灵.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6)
  • [5]雪松性别决定的细胞学机理及花粉生物学特性研究[D]. 尹海燕.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6]杂交松组织培养研究[D]. 施翔. 南京林业大学, 2005(03)
  • [7]油松两性孢子叶球解剖观察研究[J]. 苏建英,王黎元,孙瑞琴.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04(01)
  • [8]松柏类孢子囊的性别逆转现象[A]. 苏建英. 第七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2
  • [9]落叶松属孢子叶球上的几种畸形现象[J]. 苏建英,王黎元,魏光平. 阴山学刊, 2001(06)
  • [10]松杉类裸子植物的大孢子叶球理论评述[J]. 杨永,傅德志. 植物分类学报, 2001(02)

标签:;  ;  ;  ;  ;  

落叶松孢子叶的几种畸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