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对欧洲油菜小孢子胚胎再生的影响。

低温对欧洲油菜小孢子胚胎再生的影响。

一、THE EFFECT OF CHILLING ON REGENERATION OF MICROSPORE DERIVED EMBRYOS OF Brassica napus L.(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茹[1](2019)在《春石斛类原球茎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程序性细胞死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低温保存技术是最有效、安全的长期保存种质资源的方法,但某些物种在超低温保存后出现存活率低或不能再生长的情况。目前,动物和人类细胞、组织的超低温保存研究已经证实超低温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造成存活率下降的关键原因之一,但在植物中,超低温保存诱导的PCD研究还很少。因此,从PCD方面来揭示植物超低温保存损伤机制,可为植物超低温保存技术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种质资源保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繁殖率高、细胞基因型一致,但超低温保存后再生困难的春石斛’红梦幻’(Dendrobium nobile Lindl.’Hamana Lake Dream’)的类原球茎(PLBs)为材料,研究了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PCD的发生情况,明确PCD发生的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探讨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氢(H202)作为信号分子在超低温保存诱导的PCD中的作用机制。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春石斛’红梦幻’ PLBs在玻璃化超低温保存程序中的玻璃化溶液(PVS2)处理和液氮冷冻-解冻环节发生了 PCD,具体表现在形态和生化两方面:①PLBs经PVS2处理后出现质壁分离、细胞核变形、胞内小囊泡形成、核仁解体和染色质浓缩等PCD特征,液氮冷冻-解冻加深了伤害,出现了自噬泡分解内含物、细胞器坍塌等PCD形态特征。②PCD关键执行酶caspase-3-like活性在PVS2处理和液氮冷冻-解冻这两个环节显着增加,促PCD基因Atg 8C和Rtnl B8,PCD防御基因Hkl 1和Hsp 70在液氮冷冻-解冻后高表达。(2)预培养是引起PCD的一个信号起始环节,PLBs在该环节没有表现出PCD形态特征,caspase-3-like活性增加不明显,但PCD相关调控基因却显着上调。超低温保存程序中液氮冷冻加快了 PCD进展,PCD相关调控基因在超低温保存后恢复培养的3 h内持续高表达,细胞结构在恢复培养3 h后表现出严重损伤,并开始出现DNA片段化,这可能是春石斛PLBs超低温保存后不能再生的主要原因之一。(3)春石斛’红梦幻’ 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预培养和装载(loading)环节产生的H2O2更多的是作为信号分子参与PCD发生:在玻璃化超低温保存预培养和装载环节添加H2O2抑制剂,显着降低了超低温保存后PLBs caspase-3-like活性,减轻了 PCD,提高了 PLBs冻后存活率。羟自由基(·OH)在春石斛’红梦幻’ 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主要起氧化伤害作用。(4)NO在春石斛’红梦幻’ 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主要起信号作用,且NO在预培养和loading环节对PCD的调控存在差异:在预培养环节施用外源NO抑制剂(50 μM cPTIO),抑制了超低温保存后PLBs部分促PCD基因的表达和caspase-3-like蛋白酶活性,减轻了超低温保存后PCD的发生,增加了 PLBs超低温保存后存活率,较对照组提高了 17.78%;在预培养环节施用外源NO供体(100 μM SNP),则促进了超低温保存后PCD发生,降低了 PLBs冻后存活率。而在loading环节添加外源NO供体(1 mMSNP),上调了超低温保存后的PCD防御基因,降低了超低温保存后PLBs的caspase-3-like活性,减轻了超低温保存后PCD的发生,增加了超低温保存后PLBs存活率,较对照组高了 18.44%;但在loading环节添加外源NO抑制剂(200 μM cPTIO),却对超低温保存后PLBs的存活率和PCD影响不明显。(5)预培养和loading环节的NO通过影响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活性,与H202相互作用,行使其信号功能,进而影响到超低温保存后PLBs的存活率和PCD发生;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去装载(unloading)环节NO的大量积累对超低温保存后PLBs的存活是不利的。(6)春石斛’红梦幻’ PLBs在玻璃化超低温保存的预培养环节有光抑制发生,在loading环节开始表现出光合机构受损,在unloading环节光合活性严重下降。超低温保存后的再生恢复培养并没有使PLBs受损的光合机构得到复原,光合活性的丧失可能发生在超低温保存后1h,较细胞结构上表现出的严重伤害提前。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阐明了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后春石斛PLBs存活率的下降与PCD有关;明确了 PVS2处理和液氮冷冻-解冻是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程序中PCD发生的关键步骤;证实了预培养和loading环节的NO和H202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了 PCD发生,与H202和AsA-GSH循环相互作用是NO可能的调控路径之一。

张娅[2](2019)在《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胚胎发生相关基因BcSERK1与BcCYP78A5的克隆和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中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通过常规杂交育种需要多代自交才能得到优良的自交系亲本,然而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Isolated Microspore Culture)可以在1-2年内获得纯合株系。本文研究了抗氧化剂谷胱甘肽对不结球白菜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并对再生植株进行了倍性鉴定;探究了细胞穿透肽在不结球白菜小孢子上的应用;从不结球白菜中克隆了BcSERK1和BcCYP78A5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三个品种的不结球白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 0 mg·L-1、10 mg·L-1、20 mg·L-1、50 mg·L-1和100 mg·L-1谷胱甘肽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并对再生植株进行了倍性鉴定。结果表明当谷胱甘肽浓度达10 mg·L-1时,‘青梗’和‘快菜’出胚率均达最高,分别为42胚/蕾和36胚/蕾;当谷胱甘肽浓度为20 mg·L-1时,‘二桩白’出胚率最高,达到20胚/蕾;之后随着谷胱甘肽浓度的升高,对不结球白菜小孢子出胚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将细胞穿透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s,CPPs)应用到不结球白菜小孢子上,结果表明细胞穿透肽能够保护质粒,与质粒的最适比例为4:1;能够单独进入小孢子细胞,且能介导质粒进入小孢子细胞,但后期得到的胚状体未带荧光。2.BcSERK1开放阅读框(ORF)为1878 bp,编码氨基酸625个;含有两个跨膜结构域和一个信号肽;BcSERK1在进化过程中的保守程度较高,与甘蓝型油菜和野甘蓝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分别为99.68%和99.04%;利用双酶切的方法构建PC1300-BcSERK1-YFP载体,采用基因枪介导的方法将其瞬时转入洋葱表皮细胞,发现BcSERK1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上。游离小孢子培养结果显示:‘二桩白’出胚率可达6.67胚/蕾,而‘四九菜心’不出胚;实时荧光定量结果表明:BcSERK1在两个品种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四九菜心’除根外的组织中表达量均低于在‘二桩白’中的表达量;在小孢子胚胎发生早期,BcSERK1基因在‘二桩白’各个时间点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在‘四九菜心’中的表达量。总之,BcSERK1在不结球白菜出胚材料除根外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不出胚材料,在小孢子胚胎发育早期的表达量均高于在其在不出胚材料中的表达量,且在小孢子胚胎发育早期其表达量呈下降趋势。3.BcCYP78A5开放阅读框(ORF)为1551 bp,编码氨基酸516个,等电点(pI)为4.99,相对分子质量为12.840355×104。氨基酸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cCYP78A5与甘蓝型油菜和野甘蓝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分别为98.85%和97.69%,具有高度保守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游离小孢子培养后的0d、1d和21d表达量极低,在7-14 d表达量呈上升的趋势。采用VIGS(Virus-inducedgene silencing)技术沉默BcCYP78A5分析其在小孢子胚胎发生方面的功能,结果表明沉默BcCYP78A的植株与对照植株小孢子出胚率差异不显着。

高晗[3](2019)在《拟南芥DGAT1基因调控花粉发育过程中脂类合成与积累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AG)是植物脂类储存的最主要形式,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而其合成与代谢过程对花粉发育的影响也甚为重要。拟南芥DGAT1基因编码的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lycerol transacylase,DGAT)是催化合成三酰甘油的唯一限速酶,其基因突变体as11种子内DGAT活性下降,TAG含量明显降低,脂肪酸种类也发生改变。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表明,as11突变体花粉发育过程中脂类的积累与分布与野生型有明显的不同,但DGAT1基因对花粉发育脂类积累的调控特点与功能尚未有详细的研究报道,为进一步探讨并揭示DGAT1基因对花粉发育过程中脂类积累的作用与功能,本研究运用半薄切片技术和超薄切片技术研究as11突变体花粉发育过程中糖类和脂类的积累和分布特点,和与脂类合成相关细胞器的细胞学特征;运用甲醇/氯仿提取法、薄层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as11突变体成熟花粉中总脂与TAG的积累量,和花粉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的变化规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野生型拟南芥及突变体as11花粉发育中与糖类和脂类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从细胞学和分子水平上综合分析并探讨拟南芥DGAT1基因在花粉发育过程中对脂类代谢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生型拟南芥和突变体as11花粉发育过程中,至环泡小孢子时期,野生型拟南芥绒毡层细胞中才出现了明显的黑色脂质颗粒。双核花粉粒Ⅱ期,野生型拟南芥和as11突变体绒毡层细胞及花粉粒中开始大量积累脂类,花粉中主要以脂滴的形式围绕生殖细胞核分布,营养细胞核周围有淀粉粒环绕,但as11突变体花粉粒中脂滴的含量少于野生型,而淀粉粒的含量多于野生型,且以支链淀粉为主要的贮藏淀粉。随着花粉发育,野生型拟南芥和as11突变体花粉粒中不断积累脂滴,直至花粉成熟,野生型拟南芥成熟花粉粒中富含脂滴,as11突变体成熟花粉粒中脂滴的积累量明显少于野生型。2、超微结构结果显示,在花粉发育过程中,与野生型相比,与脂类合成相关的两种细胞器,油质体与富含TAG的脂质体在突变体as11绒毡层细胞中均晚于野生型出现,其中与脂质体合成密切相关的内质网在as11突变体绒毡层细胞中的含量始终少于野生型,因此造成突变体中脂质体的含量要少于野生型,导致突变体花粉合成脂滴的原料含量降低,最终突变体成熟花粉中脂滴含量少于野生型。3、野生型拟南芥每100 mg冷冻干燥后的成熟花药中总脂的含量为25.71 mg,TAG的积累量为169.60μg,而as11突变体每100 mg冷冻干燥后的成熟花药中总脂的含量为18.88 mg,TAG的含量为65.32μg,与野生型相比分别下降了26.57%和61.48%。两者成熟花粉中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并无太大差异,均以棕榈酸(C16:0)和亚麻酸(C18:3)为主要脂肪酸。但在第二次有丝分裂时期,as11突变体中亚麻酸(C18:3)的含量高于野生型。DGAT1基因影响了花粉发育过程中TAG的合成与积累,并降低了TAG和总脂的积累量,以及提高了亚麻酸的合成速率,使其提前在第二次有丝分裂时期含量达到最高。4、在花粉发育过程中,DGAT1基因影响了与淀粉和脂类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双核花粉粒时期PDCT,GPAT1与GPAT6在as11突变体中的表达量要高于野生型,第二次有丝分裂时期,突变体中仅PAH2基因的表达量要远高于野生型,而至成熟花粉粒时期,除了与糖类和脂类之间相互转化的关键基因GDPHc1表达量高于野生型外,其他关键基因表达量并无差异。在整个花粉发育过程中,与DGAT1基因功能互补的PDAT1和DGAT2基因的表达量均无上调。对脂肪酸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研究发现,环泡小孢子时期,KASⅠ及FAB1在突变体as11中的表达量要高于野生型,第二次有丝分裂时期,KASⅠ和负责生成亚麻酸(C18:3)的FAD3在野生型中的表达量要高于突变体,但负责生成亚油酸(C18:2)的关键酶基因FAD2在突变体as11中的表达量要远远高于野生型。在淀粉合成酶类基因,尤其是主要负责调控支链淀粉合成的SS基因家族,与野生型相比,在as11突变体双核花粉粒时期,SS1,SS2的表达量有明显上调,成熟花粉粒时期,SS1,SS2和SS3基因均在突变体中有较高的表达量,说明as11成熟花粉中积累的多糖颗粒以支链淀粉为主。

杜媚[4](2019)在《金莲花单倍体诱导培养》文中研究指明金莲花是张家口坝上地区观赏价值较高的地道性药材,作为城市绿化材料、坝上旅游景区观赏材料和药用植物资源一直备受关注。但金莲花品种较少,颜色单一,抗逆性较差,除了自然分布外,应用区域较小。因此,如何提高金莲花的抗逆性、产量及品质、选育新品种是金莲花育种的主要目标。要选育金莲花纯合品种,需要通过花药培养技术来获得单倍体植株。花药培养属于器官培养,是将发育到特定阶段的花蕾摘下,取出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接种于诱导愈伤的培养基中,改变其原有的发育途径,使其诱导出胚状体或愈伤组织,从而发育成完整植株。由于花药培养较其他培养方式操作简单,是现阶段单倍体培养的主要方式。本试验以金莲花花药为供试材料,对其花蕾发育时期进行观测、花药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再生植株倍性鉴定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进一步获得纯合植株,开展金莲花新品种选育提供新材料,为建立完善的金莲花单倍体培养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当金莲花萼片包被花蕾渐渐松散,花药和花蕾都呈黄色时,此时花药已分化,多数金莲花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横径长度为11.3513.35mm;2在金莲花花药愈伤组织诱导中发现,不同的培养条件对金莲花花药的愈伤组织诱导的效果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花药培养中起关键性作用,MS+2.0mg·L-16-BA+1.0mg·L-12,4-D更适合金莲花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金莲花花蕾在4℃低温中预处理2d效果最佳;0.3mol·L-1甘露醇溶液浸泡金莲花花蕾3d的诱导率最好;0.1mol·L-1蔗糖溶液浸泡60min的金莲花诱导率达到最高;基本培养基筛选试验中5种培养基均能诱导愈伤组织,但以MS培养基诱导效果最佳;碳源筛选中麦芽糖和蔗糖的诱导效果差异不显着,但麦芽糖的诱导率略高于蔗糖,更适合金莲花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添加物中浓度为50mg·L-1维生素C对金莲花花药褐化现象的抑制效果最明显。3将愈伤组织转接到添加0.5mg·L-1NAA和1.0mg·L-1KT的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中,金莲花不定芽的分化效果最佳。4将不定芽转到添加0.8mg·L-1IBA的1/2MS生根培养基中,不定芽成功生根,且根系生长旺盛,生根率为72.5%;5通过金莲花花药培养,获得再生植株75颗。对48颗再生植株进行倍性检测,确定非整倍体植株为2株,比例为4.16%;单倍体植株为4株,比例为8.33%;二倍体植株为42颗,比例为87.5%。

梁超凡[5](2018)在《不结球白菜高效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小孢子培养技术是指利用细胞的全能性,结合现代细胞培养技术,使游离小孢子因受到外界刺激而改变其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转变为孢子体,最终发育成植株。与传统上通过自交获得纯系的方法相比,小孢子培养技术只需1-2年就可获得DH群体。本试验对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及小孢子植株培养和倍性的鉴定进行研究,旨在提高游离小孢子出胚效率,简化小孢子培养技术,从而提高不结球白菜DH植株获得效率,促进新品种的培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12个不结球白菜的商品种为材料,探究基因型对不结球白菜胚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2个品种中,有10个品种得到胚状体,出胚发生率达到了 83.3%,其中出胚率最高的品种‘快菜’平均出胚情况为13.62胚/蕾;而‘奶白菜’品种只有0.12胚/蕾,高自交亲本与F1相比出胚率并无显着差异。(2)根据出胚情况,选取3个出胚率有差异的品种(‘快菜’、‘二桩白’、‘青梗菜’),探究激素6-BA、微量硼元素、花期、活性炭对小孢子出胚率的影响。当6-BA的浓度在0~0.06mg/L时会促进小孢子的出胚率,但当6-BA浓度大于0.06mg/L时,6-BA对小孢子出胚率有抑制作用;初花期或者盛花期的出胚率较高;硼元素能够增加小孢子的出胚率,但对不同基因型的作用存在差异;活性炭的作用主要发挥在前四天,到了第六天,活性炭的作用基本消失。(3)以‘快菜’、‘二桩白’、‘青梗菜’三种胚状体为材料,筛选出改良培养基(常规MS培养基+0.02mg/L NAA+2mg/L 6-BA+活性炭1mg/L+蔗糖浓度为3%+琼脂浓度为1.2%)能够简单有效地诱导小孢子胚状体发育成植株,最高的‘二桩白’品种成苗率为67.5%,而‘快菜’品种也有37.5%。(4)运用形态学及流式细胞仪对所得植株进行倍性鉴定,发现单倍体的植株长势较弱,叶片较小且皱缩,花序较小,不饱满,花蕾的数量少且干瘪瘦小,花粉少或无。在鉴定的26棵不结球白菜小孢子植株中,双单倍体有5株,单倍体有21株,无嵌合体发现,品种‘二桩白’加倍率为20%;品种‘快菜’加倍率为33.3%;品种‘青梗菜’加倍率为0%。

彭楚媛[6](2017)在《羽衣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与再生体系构建》文中认为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var.acephala)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元素及一些生物活性成份,耐寒性极强,因而在严寒的冬季既可以作为蔬菜,又可以组装色彩艳丽的冬季花坛。羽衣甘蓝的繁殖方式主要为种子繁殖,是有杂种优势较为显着的作物之一,所以得到纯系更加重要。游离小孢子技术是获得纯系自交系的快速途径之一,因此,提高游离小孢子出胚率与提高胚状体直接再生率,能缩短羽衣甘蓝纯合自交系的获得时间,提高育种效率。无性系能够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羽衣甘蓝离体再生体系的构建是扩大繁殖游离小孢子单株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以将游离小孢子培养后得到的纯合优良育种品系为试材,建立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获得大量的纯合无性系。本试验试材以19个羽衣甘蓝为材料,分析了在游离小孢子培养中影响胚胎发生5个因素,分别为:基因型、发育时期、蔗糖浓度、低温预处理、高温热激。探讨了胚状体直接再生成苗的影响,如何获得健壮植株,以及探究对芽诱导的因素,并建立了高效的羽衣甘蓝小孢子植株再生体系。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有:1.在羽衣甘蓝小孢子诱导的过程中,19份材料中有12份材料能够获得胚状体。其中产胚率最高为‘红孔雀’,最低为‘6BZ’,其中‘42红’、‘42白’、‘食用’、‘DHZ,、‘DFZ’、‘黑皱-粉’、‘D10×6BZ’ 7种基因型经多次反复培养实验均未获得胚状体。因此本研究认为基因型是影响羽衣甘蓝小孢子胚胎发生的主要因素。2.花蕾大小可以反映小孢子发育进程,但不同基因型材料,小孢子发育时期存在很大的差异。当羽衣甘蓝花蕾长度在2.51~4.00mm时游离小孢子一般处在单核早期到单核晚、双核早期阶段,此时的游离小孢子具有较高的胚诱导率。3.不同基因型的羽衣甘蓝游离小孢子对低温处理的时间有不同的要求,总体上,各基因型在小孢子培养前将花蕾放置4℃低温预处理24~48h对胚产量均有提高,时间过长会抑制小孢子的诱导率。高温热激在33℃下热激24~48h对羽衣甘蓝小孢子胚状体的产胚率有一定促进作用。不同基因型对适宜的蔗糖浓度的需求量不同,总体上讲,适宜小孢子培养的蔗糖浓度为130g·L-1和160g·L-1。4.对子叶型胚状体诱导前,在4℃低温下预处理4天后转接到固体培养基,更有利于羽衣甘蓝胚状体直接再生植株。与其他发育时期的胚状体相比,子叶型胚状体诱导成功率较高,MS为最适宜子叶胚状体直接再生成苗的基本培养基,此时更有容易直接再生成苗。最适宜羽衣甘蓝胚状体再生的激素浓度配比为0.2mg L-16-BA+O.1 mg·L-1NAA。在1/2MS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NAA对小孢子植株的长势,及其生根都有显着的促进作用。NAA浓度为0.05mg·L-1和O.1mg·L-1时有利于快速、高效的培养出健壮的小孢子植株。5.在对芽诱导再生的过程中,腋芽是理想的再生外植体材料,在培养基中添加NAA的基础上加入一定浓度的6-BA有助再生芽的健壮生长,激素配比为MS+1.Omg·L-16-BA+0.05mg·L-1 NAA时最适宜诱导腋芽再生。6.在培养基内添加适宜浓度的6-BA有助于再生芽的继代培养,当6-BA浓度为2.0mg·L-1时继代增殖效果达到最佳。当NAA浓度为0.2mg·L-1时,芽生长势最好,叶色油绿,叶片面积最大,茎粗壮,生长旺盛,为最佳壮苗培养基。7.根系长度为0.5~1.5cm最适合再生植株的生根移栽,后期小苗死亡率较低,植株生长状态最好。

曾伟[7](2017)在《烟草原生质体培养及小孢子胚胎发生的研究》文中指出植物原生质体细胞由于没有细胞壁,因此它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细胞壁再生,细胞分裂、分化等基础理论研究的实验系统。同时它也可作为体细胞杂交、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分离细胞器的理想材料和遗传转化的受体。小孢子是单细胞,容易获得,不受花药组织的影响,具有单倍性,发育同步性,易加倍等优点,常常用来研究植物胚胎发育过程。小孢子胚胎发生提供了一种研究植物胚胎发育和植物细胞全能性而不受母体组织干扰的替代系统。本文通过对12种基因型烟草原生质体的培养,探索了不同基因型之间酶解时间、原生质体起始分裂的时间、诱导出芽生根时间和出芽率的差异;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烟草原生质体培养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生芽及不定芽生根的影响。通过对游离小孢子的培养,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过程和发育模式进行基础的研究,证明了NtDRP可以作为烟草小孢子胚胎发生的一个标记基因。主要的实验结果如下:1.比较不同基因型烟草原生质体分离的酶解时间,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不同基因型烟草的叶肉细胞的原生质体开始分离出来,由于不同的基因型烟草对酶的敏感性不同,因此不同基因型所需的酶解时间也不同。烟草G3、G4、G5、SR1的最佳酶解时间为3h;G1、NtDRP的最佳酶解时间为3.5h;G2和G6的最佳酶解时间为4.5h;而G7、G8、G9和G10的酶解时间为4h时,其有活力原生质体的产量最高。结果表明相同的酶解条件下,生理状态相近的不同的基因型所需的酶解时间不同。烟草原生质体所需的酶解时间与基因型有关。2.将生理状态相近的幼嫩叶片,经相同的酶解分离纯化过程获得的原生质体,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发现G1、G8、G10、SR1的原生质体细胞培养2d发生第一分裂,G4和G6的原生质体细胞直到培养5d才发生第一次分裂,其它基因型的原生质体细胞发生首次分裂的时间为培养的2-5d之间。除烟草G4原生质体细胞分裂次数较少,所得到的愈伤组织较少,其它基因型烟草培养的原生质体细胞都能多次分裂。将不同基因型相同大小的愈伤组织转入相同的分化培养基诱导生芽,烟草SR1、G1、G10愈伤组织最早分化出芽点,分化出芽所需的时间为16d,而G4、G6出芽所需的时间最长,为22d。统计不同基因型的出芽率,SR1的出芽率最高,达到97%;G7的出芽率最低,为60%,其他基因型的出芽率都在80%以上。研究发现在相同的培养条件,相同的生长环境、生理状态,不同基因型烟草原生质体细胞的分裂速率,分裂频率,所诱导出的愈伤分化出芽的能力却不同。烟草原生质体的分裂及分化与基因型有关。3.以13种含有不同激素成分和不同激素浓度的培养基,对原生质体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扩增,研究表明培养基及激素直接影响着原生质体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4培养基有利于促进愈伤组织的诱导、扩增,同时4号培养基也能诱导生芽。10和11号培养基既可以诱导形成较多的愈伤组织,也能分化产生大量的芽。因此,前期可以用4号培养基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增值,得到大量的愈伤组织,再将愈伤组织转移到10和11号培养基中分化生芽。4.以长势良好的烟草SR1为例,将烟草SR1原生质体培养诱导产生的不定芽切下转移到四种不同的培养基中进行诱导生根,发现1号培养基诱导生根比率较低,根量少,根虽然粗壮,但产生的根短,诱导生根所需要的时间长,约10d左右;2号培养基诱导生根率最低,根量少;而4号培养基生成的根虽短,诱导生根率却高达86%,生根时间却需要12d左右;以3号培养基最佳,其诱导生根的比率最高,高达92%,根量较多,根较粗壮且长,诱导生根仅需7d就可得到完整的植株。5.烟草小孢子在B培养基中经过饥饿和热激处理5d或6d,改变小孢子的发育途径,由配子体途径转向孢子体途径。在转入AT3培养基中培养2d,细胞核发生均等分裂,产生两个大小相似的细胞核,在培养过程中部分小孢子细胞外壁破裂,产生类似合子胚的发育模式,形成胚柄和胚体结构。具有完整外壁的小孢子经过45-60d,最终发育成子叶形胚胎。6.饥饿和热激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诱导作用。饥饿和热激条件下的小孢子诱导胚胎发生的比率比正常温度(饥饿或非饥饿处理)或单独热激处理培养的小孢子不仅诱导效率高,还减少了对胁迫处理的依赖性。实验证明当两种胁迫处理相结合对提高小孢子胚胎发生的诱导率具有叠加效应。7.探索NtDRP基因是否可以作为小孢子胚胎发生的标记基因。在小孢子培养过程中,单核晚期的烟草小孢子在饥饿培养基中热激(32℃)处理后培养48h,小孢子不表达NtDRP,培养72h,小孢子开始表达NtDRP。通过pNtDRP::NtDRP-GFP,野生型SR1,RNAi-Ⅱ和RNAi-Ⅲ四种不同株系的小孢子培养进行比较,发现培养起始阶段,小孢子形态为球形,随着培养时间延长,RNAi株系的烟草小孢子胚胎发生的能力显着下降,RNAi-Ⅲ株系的烟草小孢子几乎不能胚胎发生,小孢子开始出现皱缩,证明NtDRP可以作为烟草小孢子胚胎发生的一个标记基因。

黄天虹[8](2017)在《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SERK基因表达分析》文中指出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可使小孢子进入胚胎发生阶段,在1-3个月能得到单倍体(haploid)或双单倍体(doubledhaploid)植株,1-2年内能产生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或作为亲本,加速作物育种过程。本试验研究影响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因素,并对其胚胎发育过程和植株再生过程进行观察研究,以期对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优化进行补充。许多研究表明,体细胞胚胎发生相关类受体蛋白激酶(Somatic Embryogenesis Receptor-like Kinase,SERK)基因家族中的SERK1基因与体胚发生相关,最近一些研究表明SERK1基因与小孢子胚胎发生相关,本试验对不结球白菜SERK基因家族进行了生物信息学研究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研究,以了解SERK基因家族在不结球白菜中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以20个基因型的不结球白菜为材料,研究了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瓣/花药长度比(theratioofpetaltoantherlength,P/A)的对应关系,探讨了基因型、低温胁迫处理和头孢噻胯对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并对小孢子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i)当P/A为0.85-1.1时,不结球白菜小孢子大多数处于单核晚期。(ii)10个基因型出胚,出胚率为50%;出胚率最大的为H20,平均每十个花蕾出现胚状体数7.75。(iii)4 ℃低温处理1d比较容易出胚,但4 ℃低温处理对胚胎发生能力的影响也与基因型有关。(iv)头孢噻肟对出胚率的影响与基因型相关。这些研究为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高效培养体系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和补充。2.本试验对不结球白菜小孢子植株再生过程进行了持续的观察研究,并对获得的小孢子植株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鉴定。从胚状体到再生幼苗阶段,胚胎再生频率跟基因型相关性很高,再生频率为0-45.16%;鉴定的23棵植株中,21棵为DHs,2棵为单倍体,自然加倍率为91.3%。所得植株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3.最近有研究表明,SERK1参与小孢子胚胎发生。本试验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不结球白菜SERK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及分析,并用两个出胚率不同的不结球白菜品种’乌塌菜’和’四九菜心’的根、茎、叶、蕾(<2 mm,2-3 mm,>3 mm)和花七个部位,对不结球白菜SERK基因家族进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不结球白菜SERK基因家族共有8个成员,命名为BcSERK01-BcSERK08。通过构建SERK家族NJ树分析可知,BcSERK01与拟南芥SERK1的相似性为100%,而且通过进一步的MEME分析,两者motif数量和结构完全相同,BcSERK01可能是拟南芥在不结球白菜中的同源结构。BcSERK蛋白结构由一个SP-LZ-LRR(1-5)-SPP-TM-Kinase-C末端区域组成;RT-qPCR数据表明BcSERK基因家族参与不结球白菜中的整个发育过程,其在小孢子胚胎发生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石江鹏,张春芬,李芙蓉,肖蓉,邓舒,侯丽媛,曹秋芬[9](2017)在《园艺植物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游离小孢子培养已经成为园艺植物现代育种的一项重要内容。综述了园艺植物小孢子培养的研究进展,详细讨论了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材料的基因型、小孢子发育时期、供体植株生理状况、预处理、活性炭、激素,以及胚状体分化成苗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问题与展望,以期为园艺植物的培养提供借鉴。

刘争[10](2016)在《甘蓝小孢子胚状体再生及DH系植株差异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甘蓝小孢子胚状体直接再生植株和甘蓝DH植株生长势的影响因素,提高甘蓝胚状体再生植株效率,增强甘蓝DH植株的生长势,从而更多更好更快的获得甘蓝DH系,加速甘蓝DH系的育种进程。本试验研究了胚状体再生植株培养基类型、琼脂质量浓度、低温处理、褪黑素浓度、油菜素内酯质量浓度对甘蓝胚状体再生植株的影响;NAA含量与培养基类型、光照强度、NH4NO3质量浓度对甘蓝DH植株生长势的影响;甘蓝DH系的差异性分析。获得以下结果:1.B5培养基在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琼脂、低温处理、培养基中不同褪黑素浓度试验中,其各处理结果均好于MS培养基相同处理,所以甘蓝胚状体直接再生植株适合的培养基为B5培养基。2.胚状体在B5培养基中添加琼脂12 g/L的处理,胚状体转绿情况和出现叶状组织情况最好,直接再生植株的胚状体数量、最终胚状体再生植株数量最多,生长势最好。3.甘蓝小孢子胚状体10℃低温处理和4℃低温预处理3 d、6 d直接再生植株的胚状体比率较高,胚状体4℃低温预处理6 d再生植株数量最多,表现出极显着差异。4.培养基中添加1μmol/L的褪黑素,甘蓝小孢子直接再生植株的胚状体数量和再生植株的数量最多,并且经褪黑素处理的胚状体发育较快,出现较多叶状组织的时间较早。5.培养基中添加0.075、0.15、0.3mg/L的油菜素内酯,结果胚状体大部分转化为愈伤组织,且后期只有少量愈伤组织被诱导分化出再生芽。6.在含不同质量浓度NAA的培养基中,1/2MS+0.1 mg/mL NAA培养基中甘蓝小孢子DH植株生长速度最显着,生根快,植株长势强。7.在80μmol/(m2·s)光照强度下培养甘蓝小孢子DH植株净生长高度显着,10.3 d再生出根系,根质量较好,叶片大而厚。8.MS培养基中添加0.4 g/L的NH4NO3,甘蓝小孢子DH植株生长势最强,35 d内植株净生长高度最大为56.25 mm,叶片大、叶柄长,初生根系时间为7.5 d,根系粗壮,移栽苗时质量达到2.80 g。9.两DH系之间比较DH1-2差异性小于DH1-1,DH系与多代自交系比较DH系植株差异性较小。DH1-2叶球颜色差异最小为5.56%,DH1-1叶球颜色差异次之为10.00%,S1系内的外叶颜色和叶球颜色均有差异分别为3.85%和15.39%。

二、THE EFFECT OF CHILLING ON REGENERATION OF MICROSPORE DERIVED EMBRYOS OF Brassica napus 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EFFECT OF CHILLING ON REGENERATION OF MICROSPORE DERIVED EMBRYOS OF Brassica napus L.(论文提纲范文)

(1)春石斛类原球茎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程序性细胞死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引言
    1.1 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概述
        1.1.1 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的原理和程序
        1.1.2 影响植物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后存活率的因素
    1.2 植物PCD研究进展
        1.2.1 植物PCD发生的特征
        1.2.2 ROS在植物PCD中的作用
        1.2.3 NO在植物PCD中的作用
        1.2.4 植物PCD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
        1.2.5 Caspase-like蛋白酶在植物PCD中的执行作用
    1.3 超低温保存中的PCD研究进展
        1.3.1 动物和医学超低温保存中PCD研究进展
        1.3.2 植物超低温保存中PCD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春石斛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PCD发生情况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PLBs的组织细胞学分析
        2.2.2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PLBs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2.2.3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程序各步骤中PLBs的caspase-3-like活力变化
        2.2.4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程序各步骤中PLBs DNA片段化程度
        2.2.5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程序各步骤中PCD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2.2.6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各步骤中PLBs存活率及其与PCD的关系
        2.2.7 PVS2和液氮处理引起的PCD延续发生研究
    2.3 讨论
        2.3.1 春石斛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PCD发生的形态特征
        2.3.2 春石斛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PCD发生的生化和分子特征
    2.4 小结
3 春石斛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活性氧、NO的产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春石斛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各步骤中H_2O_2含量变化
        3.2.2 春石斛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各步骤中·OH产生能力变化
        3.2.3 春石斛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各步骤中NO含量变化
        3.2.4 春石斛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各步骤中MDA含量变化
        3.2.5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ROS、NO与MDA及存活率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H_2O_2在春石斛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的作用
        3.3.2 ·OH在春石斛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的作用
        3.3.3 NO在春石斛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的作用
    3.4 小结
4 NO和H_2O_2与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PCD发生之间的关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预培养环节添加外源NO调控剂对超低温保存后PLBs存活率的影响
        4.2.2 预培养环节添加外源NO调控剂对超低温保存中PLBs内源NO的影响
        4.2.3 预培养环节添加外源NO调控剂对超低温保存中PLBs PCD的影响
        4.2.4 Loading环节添加外源NO调控剂对超低温保存后PLBs存活率的影响
        4.2.5 Loading环节施用外源NO调控剂对超低温保存中PLBs内源NO的影响
        4.2.6 Loading环节添加外源NO调控剂对超低温保存中PLBs PCD的影响
        4.2.7 添加H_2O_2抑制剂对超低温保存后PLBs存活率的影响
        4.2.8 预培养和loading环节添加外源H_2O_2抑制剂对超低温保存后PLBs内源H_2O_2的影响
        4.2.9 预培养和loading环节添加外源H_2O_2抑制剂对超低温保存后PLBs PCD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预培养环节的NO对超低温保存后PLBs存活率及PCD的影响
        4.3.2 Loading环节的NO对超低温保存后PLBs存活率及PCD的影响
        4.3.3 H_2O_2与超低温诱导的PCD发生的关系
    4.4 小结
5 NO在春石斛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的作用途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外源NO变化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PLBs的H_2O_2含量的影响
        5.2.2 外源NO变化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PLBs的·OH产生能力的影响
        5.2.3 外源NO变化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PLBs的MDA含量的影响
        5.2.4 外源NO变化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PLBs的CAT活性的影响
        5.2.5 外源NO变化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PLBs的APX活性的影响
        5.2.6 外源NO变化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PLBs的AsA含量的影响
        5.2.7 外源NO变化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PLBs的GSH含量的影响
        5.2.8 外源NO变化对超低温保存PLBs的GR活性的影响
        5.2.9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内源NO与ROS代谢相关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3.1 NO对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预培养和loading阶段ROS的调控
        5.3.2 NO对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后unloading阶段的ROS调控
    5.4 小结
6 春石斛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对PLBs的光合色素的影响
        6.2.2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对PLBs的叶绿素荧光诱导参数的影响
        6.2.3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对PLBs的PSⅡ光化学最大量子产额的影响
        6.2.4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对PLBs的叶绿素荧光下降比值Rfd的影响
        6.2.5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对PLBs的PSⅡ光能分配参数的影响
    6.3 讨论
        6.3.1 春石斛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光合色素变化
        6.3.2 春石斛PLBs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
    6.4 小结
7 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胚胎发生相关基因BcSERK1与BcCYP78A5的克隆和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芸薹属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2 游离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1 供体植株的基因型
        2.2 供体植株的生理状况
        2.3 小孢子发育时期
        2.4 花蕾预处理方式
        2.5 小孢子密度
        2.6 培养基添加物
    3 游离小孢子培养再生植株及其倍性研究进展
    4 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
        4.1 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的细胞学研究
        4.2 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分子生物学和生化机制研究进展
    5 SERK基因研究进展
    6 CYP78A5基因研究进展
    7 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应用
        7.1 在育种上的应用
        7.2 在基因工程上的应用
    8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谷胱甘肽对不结球白菜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及细胞穿透肽介导的小孢子遗传转化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孢子发育过程
        2.2 谷胱甘肽对不结球白菜小孢子出胚率的影响
        2.3 细胞穿透肽在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上的应用
        2.4 小孢子再生植株的培养过程
        2.5 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
    3 讨论
第三章 不结球白菜BcSERK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BcSERK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2 不结球白菜BcSERK1系统进化分析
        2.3 BcSERK1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
        2.4 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BcSERK1基因的表达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不结球白菜BcCYP78A5-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BcCYP78A5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2 BcCYP78A5系统进化分析
        2.3 BcCYP78A5在不结球白菜‘青梗’小孢子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分析
        2.4 沉默BcCYP78A5对不结球白菜‘青梗’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3 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拟南芥DGAT1基因调控花粉发育过程中脂类合成与积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图版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拟南芥花药结构与花粉发育
    1.2 花粉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积累与分布
        1.2.1 花粉发育中糖类与脂类积累与分布的研究
        1.2.2 十字花科植物绒毡层细胞中与脂类合成相关细胞器的研究
    1.3 TAG的生物合成及作用
        1.3.1 TAG的合成通路
        1.3.2 拟南芥中与油脂和淀粉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研究
        1.3.2.1 拟南芥中与油脂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研究
        1.3.2.2 拟南芥中与淀粉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研究
    1.4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的研究现状
        1.4.1 DGAT蛋白分类及编码基因结构特点
        1.4.1.1 DGAT蛋白分类
        1.4.1.2 DGAT蛋白及其编码基因结构特点
        1.4.2 DGAT及其编码基因在植物油脂合成中的作用及功能
        1.4.3 DGAT基因的研究应用
    1.5 拟南芥DGAT1 基因突变体as11
        1.5.1 拟南芥突变体as11的研究背景
        1.5.2 拟南芥DGAT1 基因突变体as11 的研究进展
        1.5.2.1 as11突变体种子的发育及萌发
        1.5.2.2 as11突变体种子积累的油脂种类和含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变化
        1.5.2.3 as11突变体种子发育中糖类与脂类代谢变化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1.6.2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拟南芥DGAT1基因对花粉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的积累与分布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的种植
        2.1.2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2.1.3 实验方法
        2.1.3.1 半薄切片法
        2.1.3.2 组织化学方法
        2.1.3.3 超薄切片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拟南芥DGAT1基因突变体as11花粉发育中营养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2.2.2 拟南芥DGAT1 基因突变体as11 花粉发育中超微结构变化
    2.3 本章讨论
        2.3.1 拟南芥DGAT1基因对花粉发育中营养物质的积累与分布的影响
        2.3.2 拟南芥DGAT1基因对花粉发育中绒毡层细胞内与脂类合成相关细胞器的发育及含量变化的影响
        2.3.2.1 拟南芥DGAT1基因对花粉发育中脂质体的发育与含量变化的影响
        2.3.2.2 拟南芥DGAT1基因对花粉发育中油质体的发育与含量变化的影响
第三章 拟南芥DGAT1基因对花粉中脂类成分及含量差异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的种植
        3.1.2 实验材料的获取
        3.1.3 实验方法
        3.1.3.1 拟南芥WT型及突变体as11成熟花粉粒总脂的提取
        3.1.3.2 拟南芥WT型及突变体as11成熟花粉粒总脂的分离
        3.1.3.3 拟南芥WT型及突变体as11环泡至成熟花粉各时期花药的总脂肪酸组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野生型拟南芥和as11突变体成熟花粉内油脂积累量测定
        3.2.2 拟南芥DGAT1 基因突变体as11 花粉不同发育时期脂肪酸成分差异
    3.3 本章讨论
        3.3.1 拟南芥DGAT1对成熟花粉中总脂的组成及含量变化的影响
        3.3.2 拟南芥DGAT1基因对花粉发育过程中总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拟南芥DGAT1基因对花粉发育过程中与脂类和淀粉合成与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特征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的种植
        4.1.2 实验材料的获取
        4.1.3 实验方法
        4.1.3.1 野生型拟南芥和as11突变体四个发育时期花药总RNA的提取
        4.1.3.2 制备cDNA模版
        4.1.3.3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引物设计和q RT-PCR反应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拟南芥DGAT1基因对花粉发育过程中TAG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影响
        4.2.2 拟南芥DGAT1基因对花粉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影响
        4.2.3 拟南芥DGAT1基因对花粉发育过程中糖类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影响
    4.3 本章讨论
        4.3.1 拟南芥as11突变体花粉过程中与脂类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的分析
        4.3.1.1 拟南芥as11 突变体花粉过程中ACCD和 GPDHc1 基因表达量的分析
        4.3.1.2 拟南芥as11突变体花粉过程中GPAT1 和GPAT6基因表达量变化的分析
        4.3.1.3 拟南芥as11突变体花粉过程中ROD1和PAH2基因表达量变化的分析
        4.3.2 拟南芥as11突变体花粉发育过程中与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的分析
        4.3.3 拟南芥as11突变体花粉过程中与糖类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的分析
第五章 全文综合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DGAT1基因影响花粉发育过程中脂类的积累和脂肪酸组成
        5.1.2 DGAT1基因能够间接调控绒毡层细胞油质体与脂质体的发育
    5.2 结论
    5.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图版
图版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金莲花单倍体诱导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单倍体培养的研究概况
    1.2 花药培养研究进展
    1.3 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预试验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4 数据统计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金莲花花蕾外部形态与小孢子发育时期的对应关系
    3.2 金莲花花药愈伤组织诱导
    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莲花愈伤组织分化成苗的影响
    3.4 金莲花不定芽生根诱导
    3.5 再生植株移栽
    3.6 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第四章 讨论
    4.1 花蕾大小与小孢子发育时期的对应关系
    4.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莲花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3 不同预处理条件对金莲花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4 基本培养基对金莲花花药培养的影响
    4.5 碳源对金莲花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6 培养基附加物对金莲花花药培养的影响
    4.7 再生植株的倍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不结球白菜高效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小孢子培养技术进展
    2 植物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
        2.1 供体材料的影响
        2.2 培养体系的影响
    3 小孢子植株的培养与倍性鉴定
        3.1 小孢子植株培养
        3.2 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
    4 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应用
        4.1 在育种的应用
        4.2 在基因工程的应用
第二章 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因素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体植株及其生长条件
        1.2 试剂及仪器
        1.3 试验方法
        1.4 影响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因素的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型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2.2 花期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2.3 硼元素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2.4 活性炭施加时间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2.5 6-BA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3 讨论
        3.1 基因型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3.2 花期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3.3 硼元素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3.4 活性炭施加时间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时间
        3.5 激素6-BA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第三章 不结球白菜小孢子植株的培养与倍性鉴定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孢子植株培养过程
        2.2 小孢子植株的倍性鉴定
        2.3 小孢子植株的形态学鉴定
    3 讨论
        3.1 小孢子植株的培养
        3.2 小孢子植株的倍性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6)羽衣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与再生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概况
        1.1.1 游离小孢子培养理论及依据
        1.1.2 游离小孢子研究进展
        1.1.3 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因素
        1.1.4 影响胚状体植株再生因素研究
    1.2 再生体系构建的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羽衣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影响羽衣甘蓝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主要因素
        2.3.2 影响羽衣甘蓝胚状体直接再生成苗的主要因素
        2.3.3 羽衣甘蓝胚状体再生植株长势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羽衣甘蓝再生体系的构建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外植体对芽诱导的影响
        3.3.2 不同激素对芽诱导的影响
        3.3.3 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对芽诱导的影响
        3.3.4 不同6-BA浓度对继代增殖的影响
        3.3.5 不同NAA浓度对壮苗培养的影响
        3.3.6 不同根系长度对再生植株成活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烟草原生质体培养及小孢子胚胎发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原生质体研究进展
    1.2 影响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因素
        1.2.1 材料的选择及预处理
        1.2.2 酶
        1.2.3 渗透压稳定剂
        1.2.4 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
        1.2.5 培养条件及方法
    1.3 原生质体培养的应用
        1.3.1 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
        1.3.2 体细胞杂交
        1.3.3 作为遗传转化的实验体系
        1.3.4 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的筛选
        1.3.5 分离细胞器的理想材料
        1.3.6 植物原生质体超低温保存的研究
    1.4 小孢子胚胎发生
    1.5 影响小孢子胚胎发育的因素
        1.5.1 供体植株:预处理和基因型
        1.5.2 供体材料的生长环境
        1.5.3 小孢子的发育时期
        1.5.4 胁迫处理
        1.5.5 培养条件
    1.6 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应用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烟草原生质体的培养
        2.1.1 原生质体培养的实验材料
        2.1.2 原生质体分离所用的酶解液、溶液、培养基
        2.1.3 诱导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基及激素配比
        2.1.4 诱导生根的培养基组成成分
        2.1.5 原生质体的分离
        2.1.6 原生质体培养
        2.1.7 愈伤组织的分化
        2.1.8 不定芽的生根与移栽
    2.2 烟草小孢子培养
        2.2.1 实验材料
        2.2.2 烟草小孢子培养的培养基
        2.2.3 烟草小孢子的培养方法
        2.2.4 小孢子体外成熟培养的培养方法
    2.3 细胞学观察与数据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和分析
    3.1 烟草原生质体酶解时间及分离效果与基因型有关
    3.2 基因型是影响烟草原生质细胞分裂及分化的重要因素
    3.3 培养基及激素对烟草原生质体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3.4 培养基对根的分化的影响
    3.5 烟草小孢子胚胎发育过程
    3.6 饥饿和热应激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诱导
    3.7 NtDRP可以作为烟草小孢子胚胎发生的一个标记基因
第四章 讨论
    4.1 激素对原生质体分裂的影响
    4.2 胁迫处理控制小孢子的发育命运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SERK基因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芸薹属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1.1 影响小孢子胚胎发生的主要因素
        1.2 小孢子胚胎发生的机理研究
    2 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应用
        2.1 植物育种
        2.2 遗传转化
        2.3 遗传作图分析
    3 SERK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生长条件
        1.2 试验用具及试剂
        1.3 试验方法
        1.4 影响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因素的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瓣/花药长度比之间的关系
        2.2 基因型对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的影响
        2.3 温度胁迫处理对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的影响
        2.4 头孢噻肟对不结球白菜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的影响
        2.5 小孢子胚胎发育过程观察研究
    3 讨论
        3.1 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瓣/花药长度比的关系
        3.2 基因型对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的影响
        3.3 温度胁迫处理对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的影响
        3.4 头孢噻肟对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3.5 小孢子胚胎发育过程的研究
第三章 不结球白菜小孢子植株发育及倍性鉴定的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用具及试剂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孢子胚胎再生能力
        2.2 小孢子植株倍性鉴定分析
        2.3 小孢子植株再生过程
    3 讨论
第四章 不结球白菜SERK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及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结球白菜SERK基因家族的鉴定
        2.2 SERK的系统进化分析
        2.3 序列比对结果分析
        2.4 不结球白菜SERK蛋白motif分析
        2.5 SERK基因家族不结球白菜中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3 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表 不结球白菜不同样本集的基因表达稳定性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致谢

(9)园艺植物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孢子培养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2 园艺植物胚胎发生的影响因素
    2.1 供体植株
        2.1.1 基因型
        2.1.2 小孢子发育时期
        2.1.3 供体植株生理状况
    2.2 小孢子培养条件及培养基成分
        2.2.1 预处理
        2.2.2 活性炭
        2.2.3 激素
3 园艺植物小孢子胚分化成苗的影响因素
4 展望

(10)甘蓝小孢子胚状体再生及DH系植株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甘蓝小孢子培养技术与存在问题
        1.1.1 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概念
        1.1.2 甘蓝小孢子培养理论和技术依据
        1.1.3 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存在的问题
    1.2 游离小孢子培养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胚状体再生植株和提高生长势研究进展
        1.3.1 胚状体再生植株影响因素的研究
        1.3.2 甘蓝小孢子胚状体再生植株生长势研究
    1.4 DH系植株差异性分析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
        2.1.2 试验仪器、器具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材料准备
        2.2.2 材料获得
    2.3 甘蓝胚状体直接再生植株影响因素研究处理
        2.3.1 培养基类型对胚状体再生植株影响
        2.3.2 培养基中琼脂质量浓度对胚状体直接再生植株影响
        2.3.3 低温处理对胚状体直接再生植株的影响
        2.3.4 培养基中添加褪黑素对胚状体直接再生植株影响
        2.3.5 培养基中添加油菜素内酯对胚状体直接再生植株影响
    2.4 甘蓝小孢子胚状体再生植株生长势研究处理
        2.4.1 不同培养基与NAA质量浓度对小孢子DH植株长势的影响
        2.4.2 光照强度对小孢子DH植株长势的影响
        2.4.3 MS培养基添加附加物NH4NO3对小孢子DH植株长势的影响
    2.5 DH系植株差异性分析处理
    2.6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甘蓝胚状体直接再生植株影响因素研究
        3.1.1 胚状体再生植株途径
        3.1.2 培养基中琼脂质量浓度对胚状体直接再生植株影响
        3.1.3 低温处理对胚状体直接再生植株的影响
        3.1.4 培养基中添加褪黑素对胚状体直接再生植株影响
        3.1.5 培养基中添加油菜素内酯对胚状体直接再生植株影响
        3.1.6 培养基类型对胚状体再生植株影响
    3.2 甘蓝小孢子胚状体再生植株生长势研究
        3.2.1 不同培养基与NAA质量浓度对甘蓝小孢子DH植株长势的影响
        3.2.2 光照强度对甘蓝小孢子DH植株长势的影响
        3.2.3 MS培养基添加附加物NH4NO3对甘蓝小孢子DH植株长势的影响
    3.3 DH系植株差异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甘蓝胚状体直接再生植株影响因素研究
        4.1.1 培养基中琼脂质量浓度对胚状体再生植株的影响
        4.1.2 低温预处理对胚状体直接再生植株的影响
        4.1.3 培养基中添加褪黑素对胚状体直接再生植株的影响
        4.1.4 培养基中添加油菜素内酯对胚状体直接再生植株的影响
        4.1.5 培养基类型对胚状体再生植株影响
    4.2 甘蓝小孢子胚状体再生植株生长势研究
        4.2.1 不同培养基与NAA质量浓度对甘蓝小孢子DH植株长势的影响
        4.2.2 光照强度对甘蓝小孢子DH植株长势的影响
        4.2.3 MS培养基添加附加物NH4NO3对甘蓝小孢子DH植株长势的影响
    4.3 DH系植株差异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四、THE EFFECT OF CHILLING ON REGENERATION OF MICROSPORE DERIVED EMBRYOS OF Brassica napus L.(论文参考文献)

  • [1]春石斛类原球茎玻璃化超低温保存中程序性细胞死亡研究[D]. 姜雪茹.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2]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胚胎发生相关基因BcSERK1与BcCYP78A5的克隆和表达分析[D]. 张娅.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3]拟南芥DGAT1基因调控花粉发育过程中脂类合成与积累机制研究[D]. 高晗.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4]金莲花单倍体诱导培养[D]. 杜媚. 河北北方学院, 2019(01)
  • [5]不结球白菜高效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优化[D]. 梁超凡.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羽衣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与再生体系构建[D]. 彭楚媛.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1)
  • [7]烟草原生质体培养及小孢子胚胎发生的研究[D]. 曾伟. 湖北大学, 2017(05)
  • [8]不结球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SERK基因表达分析[D]. 黄天虹.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园艺植物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 石江鹏,张春芬,李芙蓉,肖蓉,邓舒,侯丽媛,曹秋芬.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4)
  • [10]甘蓝小孢子胚状体再生及DH系植株差异性分析[D]. 刘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低温对欧洲油菜小孢子胚胎再生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