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偏头痛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原敏[1](2021)在《毫针联合火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毫针联合火针与西药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毫针联合火针在减少头痛发作次数、改善头痛发作程度及改善生活质量的优势,为毫针联合火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60例符合无先兆偏头痛入选标准的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治疗组采用毫针联合火针的治疗方法,首先使用火针治疗,取穴为率谷(患侧)、悬钟(双侧)、阿是穴,1次/周,4次/疗程,共计1疗程。再使用毫针针刺治疗,取穴为丝竹空(患侧)、率谷(患侧)、太阳(患侧)、风池(患侧)、外关(双侧)、悬钟(双侧)、足临泣(双侧)、合谷(双侧)、太冲(双侧),3次/周,12次/疗程,共计1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每日1次,睡前口服10mg,共服4周,四周为1疗程,共计1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发作次数、VAS评分、MSQ量表的三个维度的评分和总分及血清5-羟色胺的水平,以比较两组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疗效差异。结果:(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痛发作次数、VAS评分、MSQ量表的三个维度的评分和总分及血清5-羟色胺的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具有可比性。(2)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痛发作次数、VAS评分、MSQ量表的三个维度的评分和总分及血清5-羟色胺的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3)疗程结束后,毫针联合火针组和西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80.00%,西药组比毫针联合火针组总有效率要低。结论:(1)毫针联合火针可以减少患者头痛发作次数,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2)毫针联合火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毫针联合火针在升高血清5-羟色胺水平方面效果更好。(4)毫针联合火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秦竹梅[2](2021)在《自拟清眩汤联合西比灵治疗痰瘀阻络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简单随机对照原则对自拟清眩汤(Qingxuan decoction,QD)联合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FHC)和单用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的发作频率、发作时长、眩晕/头晕程度、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的改善进行客观评价比较,并观察给予患者药物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探寻有效且安全的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方案。方法通过筛选,纳入符合本课题研究标准的痰瘀阻络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72例全部病例分为QD+FHC组(自拟清眩汤+西比灵)和FHC组(西比灵),疗程4周,并于第8周末对病例进行随访,分别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4周末、8周末的发作频率、发作时长、眩晕/头晕程度、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评分的资料并观察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客观、真实的记录、整理、分析临床数据,以此评价自拟清眩汤联合西比灵治疗痰瘀阻络型前庭性偏头痛的防治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VM患者在年龄分布、性别构成、症状发作频率、发作时长、眩晕/头晕程度、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评分等方面分布均衡,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可以进行后续比较。QD+FHC组和FHC组均对本次观察的各项指标有改善作用(P<0.05),QD+FHC组在症状发作频率、发作时长、眩晕/头晕程度、中医证候总积分、眩晕障碍量表评分的改善方面效果优于FHC组(P<0.05),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总有效率高于FHC组(P<0.05)。结论自拟清眩汤联合西比灵跟单用西比灵相比,在前庭性前头痛的治疗中有明显的优势,在缩短发作时长、改善患者整体状况方面优于单用西比灵,在前庭性偏头痛的治疗方面有继续进行下一步研究并广泛用于临床的价值。

张帆[3](2021)在《基于根结理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观察基于“根结”理论针刺治疗偏头痛(少阳经证)对于患者疼痛程度、发作次数、生活质量、情绪状态的影响,探讨在“根结”理论指导下针刺治疗偏头痛(少阳经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进一步丰富针灸经典理论奠定临床研究基础,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数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3月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针灸科门诊、脑病针灸科门诊就诊的偏头痛(少阳经证)患者,对患者按照诊断、纳入、排除标准,严格筛查,纳入60例,通过Excel生成随机数字,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1.试验组取穴:足窍阴、听会,均取患侧腧穴。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在患侧足窍阴处按压探寻疼痛反应点后,常规消毒后,采用随咳进针法,将规格为0.25 × 25 mm的一次性针灸针(苏州东邦生产)刺入腧穴所在皮肤,深度0.2-0.3寸,并快速捻转约2~3 s。再取患侧听会,将规格为0.25 × 25 mm的一次性针灸针(苏州东邦生产)刺入腧穴所在皮肤,深度约0.5~0.8寸,并快速捻转约2~3 s。疗程:留针30 min。隔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2.对照组取穴:参考高树中《针灸治疗学》(新世纪第四版),丝竹空透率谷、太阳、风池、外关、侠溪、阿是穴,均取患侧腧穴。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将规格为0.25 × 40 mm的一次性针灸针(苏州东邦生产)刺入腧穴所在皮肤,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疗程:同试验组。评分采集时点:(1)嘱患者回忆入组前2周的头痛程度,选取其头痛发作最严重时的相关评分作为治疗前基线评分;(2)疗程结束后,嘱患者继续观察2周,选择在此期间头痛发作最严重时的相关评分作为治疗后评分。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发作次数、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SQ)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在整个疗程中详细记录其可能出现的所有不良事件。相关数据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医治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并评估它们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变,及其对情绪状态的影响。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VAS评分、发作次数、MSQ评分、SAS评分、SDS评分相比较,均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两组较治疗前VAS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达83.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0.0%,两组针刺医治方案临床疗效差异不显着,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均能改善偏头痛患者疼痛程度,且疗效相当。3.发作次数:两组较治疗前发作次数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针刺医治方案在改善发作次数方面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均能减少偏头痛患者发作次数,且试验组疗效更佳。4.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两组较治疗前诸量表评分均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改善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抑郁自评量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方法均有助于改善患者因偏头痛导致的生活质量降低、改善患者因偏头痛诱发的焦虑、抑郁状态,且试验组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焦虑状态效果更佳。5.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故可认为两组治疗方案均为安全治疗方案。结论:基于“根结”理论针刺治疗偏头痛(少阳经证),可明显降低患者的VAS评分,并能降低发作次数,改善患者因偏头痛导致生活质量降低和焦虑、抑郁情绪。因其取穴简单,操作便捷,疗效可靠且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临床和基础研究以助于其推广应用。

黄旭晶[4](2021)在《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符合本课题研究标准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72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人。试验组采用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治疗,推拿扫散法取患侧头部侧方胆经操作,浅针取百会、风池、太冲、太溪、山根、阿是穴,上述操作均每日1次,每周休息1天,共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每晚睡前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共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头痛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疗程结束4周后进行电话随访,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所有数据统计分析均用SPSS22.0软件处理。结果:1.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头痛症状各项评分及总评分、中医证候评分、TCD检测指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首次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VAS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VAS评分上优于对照组(P<0.05)。疗程后,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VAS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VAS评分上优于对照组(P<0.05)。3.头痛症状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头痛症状各项评分及总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改善发作程度、持续时间上优于对照组(P<0.05),在减少发作次数、伴随症状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在降低头痛症状总评分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中医证候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5.TCD检测指标: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颅内各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ACA、MCA、PCA、BA的平均血流速度上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降低VA的平均血流速度上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6.随访: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能降低VAS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VAS评分上优于对照组(P<0.05)。7.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缓解头痛程度,但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在止痛方面更快速、更持久。2.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在降低偏头痛患者脑血流速度方面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3.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和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都能改善患者总体发作症状及中医症状体征,但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整体疗效优于口服西药,值得推广和应用。

王亚飞[5](2021)在《蜂毒穴位注射对偏头痛大鼠血浆SP、CGRP及脑组织C-fos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蜂毒穴位注射对硝酸甘油所致偏头痛大鼠行为症状学以及血浆SP、CGRP含量和脑组织中C-fos表达的影响,来探讨蜂毒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佐米曲普坦组、蜂毒低剂量组、蜂毒中剂量组、蜂毒高剂量,共6组,每组8只,后5组大鼠通过从后颈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10mg/kg制作偏头痛大鼠模型,造模成功5min后,给予相应药物干预,给药后2h、4h两个时间点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SP、CGRP含量;给药后4h大鼠断头取脑组织,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WB)检测脑组织中C-fos表达;并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结果:1.空白组大鼠没有出现双耳变红的现象,其他各组大鼠均在4-5min后双耳变红;模型组、佐米曲普坦组、蜂毒低、中、高剂量组耳红出现时间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佐米曲普坦组、蜂毒低、中、高剂量组耳红消失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P<0.01);与空白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在0-30min、30-60min、60-90min、90-120min四个时间段挠头次数、爬笼次数显着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佐米曲普坦组、蜂毒中、高剂量组在0-30min、30-60min、60-90min、90-120min这四个时间段大鼠挠头次数、爬笼次数均显着减少(P<0.05,P<0.01);蜂毒低剂量组在0-30min、30-60min、60-90min、90-120min这四个时间段大鼠挠头次数显着减少,在0-30min这个时间段大鼠爬笼次数显着减少(P<0.05,P<0.01);表明蜂毒穴位注射可明显改善偏头痛大鼠行为学症状,以蜂毒中、高剂量组更为显着。2.与空白组大鼠相比,模型组血浆SP、CGRP含量显着升高,说明偏头痛大鼠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在2h和4h两个时间点佐米曲普坦组、蜂毒中、高剂量组血浆中SP、CGR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P<0.01),蜂毒低剂量组血浆中CGRP含量显着降低(P<0.01);蜂毒中、高剂量组4h比2h血浆中SP、CGRP减少明显(P<0.05,P<0.01),蜂毒低剂量组4h 比 2h血浆中CGRP减少明显(P<0.05,P<0.01),表明蜂毒穴位注射可明显降低血浆中SP、CGRP含量,且4h比2h作用更为显着。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C-fos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佐米曲普坦组、蜂毒中剂量组、蜂毒高剂量组的C-fos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蜂毒穴位注射可通过下调脑组织中C-fos表达治疗偏头痛。实验结论:蜂毒穴位注射可以改善硝酸甘油所致偏头痛大鼠的行为症状学表现,并且抑制血浆中SP、CGRP释放,减轻了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减少伤害性刺激的传入和神经元的激活,下调脑组织中C-fos的表达水平从而起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梁洁[6](2020)在《SIRT1在大鼠慢性偏头痛模型TNC部位表达及对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慢性偏头痛(chronic migraine,CM)是一种致残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偏头痛发病机制并不清楚。有研究发现,在偏头痛患者脑组织中,ATP含量下降。而且在偏头痛患者脑组织和肌肉组织中发现存在线粒体能量代谢能力下降,这些都提示了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在偏头痛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在线粒体功能障碍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其在多种神经疾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然而SIRT1在慢性偏头痛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CM大鼠TNC部位SIRT1的表达以及SIRT1对CM大鼠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的作用。方法:1、通过连续硬脑膜滴注炎性汤(inflammatory soup,IS)建立CM大鼠模型,通过使用von Frey测定大鼠眶周、足底机械痛阈值,疼痛仪检测大鼠足底热痛阈值以此评价模型。2、Q-PCR检测CM大鼠TNC部位SIRT1的m 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M大鼠TNC部位SIRT1蛋白水平。3、CM大鼠侧脑室注射SIRT1激动剂SRT1720,大鼠眶周和足底机械痛阈值的变化用von Frey检测,疼痛仪检测大鼠足底热痛阈值改变。Q-PCR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上调受体γ辅上调物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coactivator 1-alpha,PGC-1α)的m 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PGC-1α、核呼吸因子1(nuclear respiratory factor 1,NRF-1)、核呼吸因子2(nuclear respiratory factor 2,NRF-2)、转录因子A(transcription factor A,TFAM)的蛋白水平。试剂盒检测大鼠TNC部位的三磷酸腺苷水平(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和线粒体膜电位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中线粒体形态。4、CM大鼠侧脑室注射SIRT1激动剂SRT1720,von Frey检测大鼠眶周、足底机械痛阈值的变化,大鼠足底热痛阈值变化用疼痛仪检测。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TNC部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TNC部位P物质(substance P,SP)、CGRP的荧光强度。结果1、与sham组相比,CM组大鼠的眶周、足底的机械痛阈值以及足底热痛阈值明显下降,以此评价模型建立成功。2、Q-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M组大鼠的SIRT1的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都明显低于sham组。3、侧脑室注射SIRT1激动剂SRT1720明显提高了大鼠眶周、足底机械痛阈值和足底热痛阈值。Q-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CM组大鼠的PGC-1α的m RNA水平明显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M组大鼠的PGC-1α、NRF-1、NRF-2、TFAM的蛋白水平明显低于sham组,但侧脑室注射SRT1720明显增高了PGC-1α、NRF-1、NRF-2、TFAM的蛋白水平。试剂盒检测ATP和线粒体膜电位的结果显示,CM组的ATP和膜电位水平明显低于sham组,但侧脑室注射SRT1720明显增高了ATP和膜电位的水平。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M组大鼠TNC部位的CGRP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侧脑室注射SRT1720明显降低了CGRP蛋白水平。免疫荧光结果表明,与sham组相比,CM组TNC部位的CGRP、SP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升高,侧脑室注射SRT1720明显降低了CGRP、SP的平均荧光强度。结论:以上结果表明,在CM大鼠模型中SIRT1可能通过影响了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参与偏头痛的发生发展。

邱勇[7](2021)在《纤维肌痛及其与偏头痛共病潜在发病相关基因与功能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纤维肌痛(Fibromyalgia,FM)是常见的慢性疼痛疾病之一,人群患病率约2-4%,多见于中年女性。目前其发病机理仍存在争议,治疗方法及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FM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甚至使其丧失劳动能力,从而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FM患者常合并存在偏头痛、肠易激综合症和抑郁症,特别是纤维肌痛偏头痛共病(Fibromyalgia migraine comorbidity,FMMC)的患者生活质量更低、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FM及FMMC潜在发病相关的基因与功能通路,为FM及FMMC发病分子机制研究及防治靶点探究提供思路。材料与方法:基于FM和正常对照受试者血液样本芯片数据集(GSE67311,GSE65033)分析寻找两组间差异表达的基因(DEG)和mi RNA(DEM),接着进行差异基因的功能通路富集分析,同时基于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利用mi RNet数据库预测部分mi RNA下游靶基因并从比较毒物基因组学数据库(CTD)找到FM相关的基因,然后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从中鉴定关键模块。结合DEG、mi RNA预测基因、CTD中FM相关基因及关键模块分析找到FM相关的关键基因与候选基因。再利用CTD分析候选基因与肌肉骨骼疾病、精神障碍、免疫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候选基因与FM的相关性推理分数;常用治疗药物如普瑞巴林、米那普仑、阿米替林的治疗相关基因;同时分析候选基因在脑细胞表达情况;最后构建FM发病潜在的mi RNA-m RNA调控网络。类似的,我们从GSE67311数据集61例FM患者血样中选取30例FMMC与31例无偏头痛共病数据,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找到FMMC关键模块并从中筛选到关键基因,利用CTD分析了基因与偏头痛的相关性,同时分析了FMMC相关的富集通路。结果:GSE67311数据集FM组相比对照组共1499个基因差异表达(P<0.05),其中根据阈值|log2FC|>0.2筛选,共102个基因上调,46个基因下调;GSE65033数据集FM组共有206个mi RNA下调,15个上调(P<0.05,|log2FC|>1)。功能通路分析提示差异基因富集erythrocyte differentiation(红细胞分化),positive regulation of leukocyte degranulation(白细胞脱粒的正向调节),immune system development(免疫系统发育),ion homeostasis(离子稳态),Ig E receptor activity(Ig E受体活性),immunoglobulin receptor activity(免疫球蛋白受体活性)等;GSEA分析显示GO_GLIAL_CELL_ACTIVATION(胶质细胞激活)、KEGG_TGF_BETA_SIGNALING_PATHWAY(TGF-β信号通路)等条目富集。上调mi RNA分子hsa-mi R-19a-5p预测109个靶基因。CD38、GATM、HDC、FOS作为候选基因重点分析。CTD分析发现候选基因与纤维肌痛、睡眠障碍、抑郁、免疫系统疾病等存在相关性。大脑细胞表达定位分析发现CD38、FOS主要表达定位在星形胶质细胞,GATM、HDC主要定位在小胶质细胞。CTD分析发现FM常用治疗药物(普瑞巴林、米那普仑、阿米替林等)潜在作用相关基因,同时发现目前具有治疗多种疾病前景的药物二甲双胍治疗相关基因与FM相关基因存在部分重叠。最终成功构建FM发病潜在mi RNA-m RNA调控网络,如hsa-mi R-126-5p/GATM、hsa-mi R-19a-5p/CD38。FMMC组相比无偏头痛共病组有136个基因上调,383个基因下调(P<0.05);WGCNA筛选到FMMC相关模块基因富集于cellular polysaccharide metabolic process(细胞多糖代谢过程)、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 activity(电压门控钙通道活性)、Renin-angiotensin system(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MAPK signaling pathway、Chemokine signaling pathway;筛选到AGTR1、WASL等9个关键基因。结论:生信分析有助于FM及FMMC发病分子机制研究。我们发现FM患者相比正常对照受试者血液存在DEG和DEM,并找到FM相关的基因和功能通路,进而筛选到候选基因CD38、GATM、HDC、FOS,这些分子及通路可能在FM发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扮演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FMMC患者相比无偏头痛共病FM患者存在DEG及功能富集条目,GTR1、WASL等基因在FMMC潜在发病中的作用值得深入探究。

刘颖[8](2021)在《少阳经推拿对偏头痛炎性物质NO、IL-6的影响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少阳经推拿对偏头痛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浓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bg scale,VAS)、头痛症状积分的变化,探讨少阳经推拿对偏头痛炎性物质NO、IL-6的影响,评价少阳经推拿对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偏头痛开拓一条新的诊疗思路,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临床和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选取了符合纳入标准的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60例偏头痛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1天1次,每晚睡前口服5mg。治疗组采用少阳经推拿治疗,1周治疗3次,1次25分钟左右。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均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进行指标评定,观察指标包括NO、IL-6浓度、VAS评分、头痛症状积分。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得出结论。结果:1、60例患者均完成了本次研究;2、两组患者基线一致(年龄、性别、病程、偏头痛持续时间、偏头痛次数、伴随症状、治疗前VAS分数、治疗前头痛症状积分等),具有可比性(P>0.05);3、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评价;3.1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血清中NO、IL-6浓度的影响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O、IL-6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血清NO、IL-6浓度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3.2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VAS评分的影响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VAS评分降低较观察组更为明显(P<0.05),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3.3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头痛症状积分的影响两组患治疗后头痛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头痛症状积分降低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1、少阳经推拿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可更加显着降低偏头痛患者血清NO、IL-6浓度。2、少阳经推拿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能更明显降低偏头痛患者的VAS评分和头痛症状积分,对偏头痛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更加显着。

桑正荣[9](2021)在《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研究推广佛手定偏汤在偏头痛中的应用治疗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肝郁血瘀型偏头痛门诊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依照就诊的前后次序进行数字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治疗组患者口服佛手定偏汤中药配方颗粒,200ml/次,早晚各一次;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次,每晚一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共计28天。在初次就诊时与2个疗程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的头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TCD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指标异常分布状态进行评估,通过头痛症候积分及中医证型积分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与中医证候疗效。在整个观察治疗期间,治疗组1例患者剔除,对照组中1例患者脱落,1例剔除,最后实际纳入统计分析的67人,其中治疗组34人,对照组33人。结果:1.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主要包括两组治疗前偏头痛类型、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75.7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76.47%,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佛手定偏汤临床疗效和盐酸氟桂利嗪相当;中医肝郁血瘀证型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85.29%,对照组有效率63.64%,治疗组中医证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头痛症候积分比较:两组头痛单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头痛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单项积分治疗后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头痛伴随症状单项积分与头痛症状总积分在治疗后降低程度上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肝郁血瘀证的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减少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5.HAMD评分: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HAMD积分改善不明显(P>0.05)。6.TCD血流Vs状态异常分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MCA、ACA血流Vs异常比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CA、VA、BA血流Vs异常比例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只有MCA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Vs异常比例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其余血管,两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评价:两组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指标无异常变化,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佛手定偏汤的临床安全性较好。结论:佛手定偏汤能明显降低偏头痛患者头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能改善TCD血管Vs异常状态,且安全性良好。

张锐,杨晓玉,贾明璐,龙翠英[10](2021)在《养血清脑丸联合利扎曲普坦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养血清脑丸联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漯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18例偏头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9例)和治疗组(59例)。对照组口服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10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养血清脑丸,2.5g/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用药后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血流速度指标、血清中相关因子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9%(P<0.05)。两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头痛持续时间评分、头痛程度评分和头痛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症状明显减轻(P<0.05)。两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大脑前动脉、中动脉、椎动脉、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内皮素-1(ET-1)、环氧合酶2(COX-2)和5-羟色胺(5-HT)较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对氧磷酶-1(PON-1)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组这些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养血清脑丸联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治疗偏头痛总有效率高,能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血流速度指标,调节ox-LDL、ET-1、COX-2、5-HT和PON-1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二、偏头痛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偏头痛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毫针联合火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安全性评价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综述 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B:视觉模拟评分表
    附录 C:MSQ 评分表
致谢
个人简介

(2)自拟清眩汤联合西比灵治疗痰瘀阻络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和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清眩汤联合西比灵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结果分析
    2 前庭性偏头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3 从痰瘀论治前庭性偏头痛的理论依据
    4 自拟清眩汤治疗分析
    5 不足与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前庭性偏头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根结理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中医治疗
        5 少阳经证
        6 根结理论的临床应用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调查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案
        1.4 病例选择标准
        1.5 干预措施
        1.6 观察疗效及指标
    2 技术路线
    3 统计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研究结果
        3.3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结果分析
        4.2 研究现状
        4.3 经络辨证
        4.4 基于“根结”理论治疗偏头痛
        4.5 腧穴定位及针刺手法
        4.6 疗效差异分析
        4.7 创新之处
    5 小结
结语
    1 研究意义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人口学资料表
    附录2 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分)
    附录3 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SQ)
    附录4 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5 抑郁自评量表(SDS)
个人简历

(4)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不良反应的处理
    4 疗效观察指标
        4.1 VAS 疼痛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4.2 头痛症状评分
        4.3 中医证候评分
        4.4 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测(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TCD)
    5 临床疗效评定
    6 统计学分析
    7 技术路线图
    8 研究质量控制
    9 伦理原则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对比
    3 观察指标比较
        3.1 两组VAS疼痛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3.2 两组头痛症状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3.3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3.4 两组TCD检测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3.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分析与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的认知与应用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2 西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2.1 概况
        2.2 发病机制
        2.3 偏头痛的影响因素
        2.4 西医治疗
    3 证型选择依据
    4 浅针疗法的选择依据
    5 推拿扫散法的选择依据
    6 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的选择依据
    7 选穴依据
    8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的选择依据
    9 经颅多普勒(TCD)的选择依据
    10 量表选择依据
    11 研究结果分析
        11.1 一般资料分析
        11.2 VAS评分比较分析
        11.3 头痛症状评分比较分析
        11.4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析
        11.5 TCD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分析
        11.6 临床疗效分析
    12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蜂毒穴位注射对偏头痛大鼠血浆SP、CGRP及脑组织C-fos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概述
        1 中医偏头痛病名探源
        2 偏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
        2.1 古代医家认识
        2.2 现代医家认识
        3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进展
        3.1 偏头痛的辨证分型论治
        3.2 中药汤剂内服治疗
        3.3 针刺等外治法
    综述二 偏头痛现代研究进展
        1 概述
        2 流行病学
        3 偏头痛病因
        4 偏头痛发病机制
        4.1 血管源学说
        4.2 皮质扩散抑制学说(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 CSD学说)
        4.3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
        5 偏头痛的临床治疗
        5.1 药物治疗
        5.2 非药物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偏头痛大鼠取穴与造模方法
        2.3 给药方法与剂量
        2.4 大鼠行为学观察
        2.5 取材与处理
        2.6 指标检测
        2.7 统计学方法
        2.8 技术路线图
    3 实验结果
        3.1 行为学表现
        3.2 ELISA检测不同时间节点各组大鼠血浆中SP、 CGRP含量
        3.3 Westen Blot法检测大鼠脑组织C-fos蛋白表达结果
    4 讨论
        4.1 蜂毒治疗偏头痛的理论依据
        4.2 选穴原则
        4.3 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模型机理
        4.4 CGRP、SP、C-fos与偏头痛的关系
        4.5 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5.1 不足
        5.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SIRT1在大鼠慢性偏头痛模型TNC部位表达及对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SIRT1在大鼠CM模型TNC部位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上调SIRT1对CM大鼠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线粒体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7)纤维肌痛及其与偏头痛共病潜在发病相关基因与功能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1.1 纤维肌痛及其偏头痛共病概述
    1.2 生物信息学分析概述
    1.3 研究目的、思路与意义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库介绍
    2.2 分析工具介绍
    2.3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 FM分析结果
    3.1 纤维肌痛差异表达基因与mi RNA
    3.2 差异基因富集功能通路分析
    3.3 基于基因表达谱的GSEA富集分析
    3.4 mi RNA预测基因
    3.5 CTD数据库中纤维肌痛相关基因
    3.6 蛋白互作网络构建与关键基因鉴定
    3.7 纤维肌痛关键基因与疾病和药物相关性分析
    3.8 候选基因在脑组织表达情况
    3.9 纤维肌痛mi RNA-m RNA调控网络构建
第四部分 FMMC分析结果
    4.1 差异表达基因
    4.2 WGCNA分析
    4.3 GSEA及模块基因功能通路分析
    4.4 PPI及关键基因鉴定
    4.5 关键基因CTD分析
    4.6 偏头痛相关mi RNA及 mi RNA-m RNA关系分析
第五部分 讨论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纤维肌痛运动疗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8)少阳经推拿对偏头痛炎性物质NO、IL-6的影响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盲法设计
        2.3 对照设计
        2.4 治疗方案
        2.5 观察方法
        2.6 不良事件及处理
        2.7 观察指标及评定
        2.8 疗效评价标准
        2.9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线分析结果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O浓度变化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 浓度变化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症状积分比较
        3.6 疗效评价结果
        3.7 不良事件
    4 结果分析
第二部分 讨论
    1 偏头痛的中医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2 偏头痛的西医认识
        2.1 偏头痛的定义和流行病学认识
        2.2 西医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CGRP与偏头痛的相关性
        2.4 NO与偏头痛的相关性
        2.5 IL-6 与偏头痛的相关性
    3 现阶段西医对偏头痛的治疗
        3.1 生活方式及危险因素的改变
        3.2 偏头痛发作的急性治疗
        3.3 预防性治疗
        3.4 其他疗法
    4 少阳经推拿治疗偏头痛的应用背景
        4.1 偏头痛的推拿治疗
        4.2 少阳经与偏头痛的关系
        4.3 推拿少阳经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4.4 少阳经推拿方法的特点
    5 本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5.1 研究指标的选择
        5.2 对照组药物选择依据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签署伦理审查知情同意书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质量控制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价
        2.7 安全性评价标准
        2.8 统计学处理
        2.9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纳入及完成情况分析
        3.2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3.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单项头痛症候积分比较
        3.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头痛症状总积分比较
        3.5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3.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7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8 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3.9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TCD血管Vs异常状态比较
        3.10 两组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并发抑郁障碍的共性认识
    2 中医对内伤肝郁血瘀性偏头痛的认识
    3 导师疏肝活血法治疗偏头痛的学术思想讨论及佛手定偏汤的立论依据
        3.1 佛手定偏汤的来源及方义
        3.2 现代药理研究
    4 结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综合临床疗效与头痛症状积分结果分析评价
        4.3 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型疗效评价
        4.4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
        4.5 TCD血流速度指标评价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偏头痛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偏头痛病因的分析探讨
        1.3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1.4 偏头痛现代医学治疗认识
    2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2.1 病名及症状的认识
        2.2 中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学对偏头痛治疗的认识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10)养血清脑丸联合利扎曲普坦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1.2 药物
    1.3 分组和治疗方法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症状观察[9]
        1.5.2 血流速度评估
        1.5.3 血清中相关因子检测
    1.6 不良反应观察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2.3 两组患者血流速度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者血清中相关因子比较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四、偏头痛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毫针联合火针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原敏.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自拟清眩汤联合西比灵治疗痰瘀阻络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 秦竹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根结理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D]. 张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旭晶.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蜂毒穴位注射对偏头痛大鼠血浆SP、CGRP及脑组织C-fos影响的研究[D]. 王亚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SIRT1在大鼠慢性偏头痛模型TNC部位表达及对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作用研究[D]. 梁洁.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7]纤维肌痛及其与偏头痛共病潜在发病相关基因与功能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D]. 邱勇. 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2021(01)
  • [8]少阳经推拿对偏头痛炎性物质NO、IL-6的影响及疗效研究[D]. 刘颖.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桑正荣.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养血清脑丸联合利扎曲普坦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 张锐,杨晓玉,贾明璐,龙翠英.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1(02)

标签:;  ;  ;  ;  ;  

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