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良性肿瘤10例诊治

胃良性肿瘤10例诊治

一、10例胃良性肿瘤诊治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颖[1](2020)在《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8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MRI表现,研究CT及MRI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定性、病理类型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01月-2019年10月经我院组织病理学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83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CT及MRI表现,结合肿瘤的生长方式、部位、血供特点及其某些特征性成分(钙化、囊变坏死、脂肪、黏液基质),并对照病理结果,比较CT、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良恶性判断和病理类型估计的差异性。所有数据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内容包括:(1)计算CT或MRI征象对部分病理类型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计算公式为灵敏度=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人数/(真阴性人数+假阳性人数)×100%。(2)使用卡方检验对肿瘤形态学(形态、边界)及肿瘤内部成分(脂肪、钙化、黏液基质等)与良恶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诊断能力使用敏感性、特异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使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肿瘤的长径、短径进行统计,然后制作ROC曲线,得出最佳的诊断阈值、特异度、灵敏度。结果:1.在8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良性肿瘤44例(53%),恶性肿瘤39例(47%),其中间叶源性肿瘤25例(30.1%)、神经源性肿瘤38例(45.8%)、淋巴来源肿瘤9例(10.8%)、生殖细胞源性肿瘤4例(4.8%),其他来源不明肿瘤7例(8.4%)。2、8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7例被误诊为肾上腺来源,2例被误诊为肾脏来源,4例被误诊为腹腔来源。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良恶性判断及病理类型估计方面无统计学差异(x2=1.578,P=0.372;x2=1.391;P=0.474;x2=0.576,P=0.748)。3.病变形态、边界、周围组织有无侵犯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有统计学意义(x2=25.984、87.596;x2=32.435、93.676;x2=17.508、91.646,P<0.001);钙化、囊变或坏死及脂质的有无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的长径、短径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诊断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通过计算约登指数得出长径>7.6 cm,短径>6.25 cm为最佳诊断阈值,此时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84.6%、69.2%,特异度分别为75.0%、79.5%。综合评分≥2.5时诊断病变恶性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6%、90.9%(x2=47.732,P=0.000)。4、囊变或坏死对于副神经节瘤及神经鞘瘤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9%、52.1%及76.9%、52.1%;明显强化副神经节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71%;脂肪或脂质对脂肪肉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2.7%、93.3%;所有神经源性肿瘤均位于脊柱两旁或骶前交感神经链区;包绕血管生长对于淋巴瘤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98.7%。结论:1.CT及MRI对于肿瘤定位、良恶性判断及病理类型估计方面价值相同,但是对于肿瘤内部成分的识别上,两者优势互补。2.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大小、形态、边界及对周围组织结构是否侵犯对良恶性的判断有价值,而肿瘤内部成分(钙化、囊变或坏死、脂肪)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无价值,但是其可以缩小鉴别诊断。3、综合评分能够提高良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

赵子聪[2](2020)在《46例肺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肺错构瘤(Pulmonary hamartoma,PH)是最常见的肺良性肿瘤,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爆米花样钙化”,因肺错构瘤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较少见,部分肺错构瘤患者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不能得到明确的诊断,最终诊断仍然依赖病理检查。微创手术已成为胸外科手术的主流,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肺部病变的治疗,手术治疗既能对术前无法明确的肺错构瘤进行确诊,也是治疗肺错构瘤的重要手段。然而肺错构瘤是否需要手术尚有争议,对于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的肺错构瘤应该如何处理,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如何抉择,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目的]本文通过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46例肺错构瘤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分析,对肺错构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进行归纳以及对微创和开胸两种手术方法的比较,总结肺错构瘤的诊治经验及体会。[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肺错构瘤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46例肺错构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将采用开胸手术的17例肺错构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微创手术的29例肺错构瘤患者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24小时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46例肺错构瘤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8例,男女比例为1:1.6;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9.3岁,其中40-50岁人数最多,占50%。少数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胸痛、胸闷、气促等症状,多数患者通过体检发现肺部病变。全部病例均为肺内型错构瘤,其中,位于左肺21例(上叶12例、下叶9例),位于右肺25例(上叶8例、中叶5例、下叶12例)。病灶直径0.4-3.3cm,其中直径<1cm 11 例,1.0-2.0cm 21 例,2.1-3.0cm 12 例,直径>3.0cm 2 例。影像学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阴影(无钙化)有13例,有钙化点者18例,有分叶者12例,有毛刺或胸膜牵拉2例,有厚壁空洞1例。术前诊断为肺错构瘤10例,肺良性肿瘤8例,肺癌9例,肺结核瘤3例,未明确性质16例,误诊率78.3%(36/46)。采用开胸手术(前外侧切口)14例、前外侧小切口(<10cm)3例、微创手术29例。采取的术式包括肿瘤单纯剥除2例,肺楔形切除39例,肺段切除2例,肺叶切除3例。开胸手术组的手术时间115.41±39.05min、术后24小时引流量302.94±141.10ml、术后带管时间49.58±14.10h、术后住院时间6.75±1.46d,而微创手术组的手术时间80.93±33.83min、术后24小时引流量180.34±91.75ml、术后带管时间41.90±6.47h、术后住院时间5.28±1.41天,均少于开胸手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肺错构瘤,其中有1例合并肺癌。全部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良好,均治愈出院。[结论]1、患者发现肺错构瘤的年龄多在40-50岁,大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不具有特异性。2、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的肺错构瘤容易与肺癌、肺结核瘤混淆,可以通过CT联合其它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若诊断仍有疑问,不能排除肺部恶性肿瘤者,尤其怀疑可能是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应选择手术切除病灶进行病理诊断。3、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的肺错构瘤可以通过CT进行诊断,经影像学资料或经胸壁针吸活检诊断为肺错构瘤且无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随访观察,有伴随症状的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应手术切除。4、在肺错构瘤的治疗中,微创手术比开胸手术更有优势。

王亚飞[3](2019)在《胃复康颗粒联合硫糖铝混悬液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胃复康颗粒联合硫糖铝混悬液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的临床疗效,为胃复康颗粒联合硫糖铝混悬液治疗本病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72例符合脾胃湿热型残胃炎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硫糖铝混悬液治疗,治疗组予胃复康颗粒联合硫糖铝混悬液治疗,疗程4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胃镜下表现、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两组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79%,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经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单项症状积分比较:经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中烧心、口干口苦、纳呆早饱等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胃镜下表现总积分比较:经治疗后,两组胃镜下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胃镜下表现各项积分比较:经治疗后,两组胃镜下各项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对胆汁反流、胃黏膜充血、水肿情况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HGB、TP、ALB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试验期间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液分析、粪便常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胃复康颗粒联合硫糖铝混悬液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的临床疗效显着,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胃镜下炎症病变及胆汁反流情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杨帆[4](2019)在《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腹膜后肿瘤(retroperitoneal tumors,RT)临床少见,占所有肿瘤的0.2-0.6%。早期缺乏明显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复杂的腹膜后肿瘤与重要血管、神经和器官关系密切。即使对于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完整切除腹膜后肿瘤并减少术后并发症仍是一项挑战。研究目的1.回顾分析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2.回顾分析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研究方法收集本院2001年10月至2019年1月收治并确诊的192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病历。181例行根治术(开放手术131例,腹腔镜手术50例)。余1例行超声引导下腹膜后囊肿穿刺引流术,3例行姑息手术,7例行探查术。研究结果1.行 B 超、CT、MRI 和 PET-CT 检查各 106、171、30、19 例。检出率为 96.23%、100%、100%、100%。CT、MRI 和 PET-CT 的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 77.19%、80.00%、63.16%。单因素分析示肿瘤最大径>9cm是恶性肿瘤的预测因素(P<0.05)。尽管少数腹膜后肿瘤在影像上有较强的特征,仍靠病理才能确诊。2.47例(26.0%)行联合脏器切除,14例(7.7%)行腹部大血管修补重建。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相比,术中输红细胞量少(70±243 vs236±408ml)、手术时间短(164±99 vsl99±99min)、术后住院日短(7±4vs12±8 天)(P<0.05)。术后转入外科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17例(9.4%)。开放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45.0%。最常见的是低热(13.7%),伤口脂肪液化(8.4%),肺部感染(4.6%),泌尿道感染(4.6%)。再次手术率为1.5%。严重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的发生率为10.7%。单因素分析示恶性肿瘤、术中出血量≥200ml、手术时间≥180min、术中输红细胞、术中输血浆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术中出血量≥200ml和手术时间≥180min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均<0.05)。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4.0%。最常见的是低热(10.0%),低钾血症(8.0%),呕吐(6.0%),下肢静脉血栓(6.0%)。再次手术率为0。严重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的发生率为12.0%。单因素分析示肿瘤最大径≥10cm、术中出血量≥300ml、术中输红细胞量≥500ml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术中出血量≥300ml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均<0.05)。所有患者无围术期死亡。研究结论1.腹膜后肿瘤早期缺乏特异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CT、MRI、PET-CT的检出率达100%。肿瘤最大径>9cm提示肿瘤为恶性可能。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确诊依靠“金标准”病理。2.手术是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在手术适应症范围内,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同样安全有效,具有术中输红细胞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日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精细操作等手段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朱胜男[5](2019)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分布特点及超声内镜特点。2.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对各类型病变后续治疗方式的指导意义。3.研究超声内镜对鉴别平滑肌瘤与间质瘤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共457处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收集每个病变的一般情况、普通电子胃镜特点、超声内镜表现、后续治疗方式及病理结果,计算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总符合率并分析误诊误判情况,并选取病理结果为平滑肌瘤及间质瘤的病例,进一步分析其一般情况及超声内镜特点。结果:1.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多分布于胃,尤其是胃底、胃窦,其次为食管,尤其是食管下段,分布最少的部位是十二指肠;食管病变多起源于粘膜肌层,贲门病变多起源于粘膜层及固有肌层,胃隆起性病变多起源于粘膜层及固有肌层,十二指肠病变多起源于粘膜层;平滑肌瘤多位于食管(109/160),间质瘤多位于胃(61/68),息肉多见于胃(34/51),囊肿多见于食管(28/40),异位胰腺多见于胃(23/31),脂肪瘤多见于胃(21/28),炎性增生多见于胃(11/13),腺瘤多见于十二指肠(13/13),癌多见于胃(9/12);腔外压迫多见于胃,可为肝脏、脾脏、结肠及腹腔占位性病变导致,也常见于食管,多为胸主动脉、气管隆突等导致,十二指肠较为少见,可为腔外血管、胰腺等。2.EUS诊断例数138例,病理结果符合例数为102例,总符合率为73.91%;各病变类型在EUS下的表现:平滑肌瘤的超声内镜特点为起源于粘膜肌层或者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影,内部回声均匀,远场观察清晰。间质瘤主要表现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影,内部回声不均匀,远场观察不清晰;息肉的超声内镜特点为起源于粘膜层的高回声影,内部回声均匀;囊肿则表现为起源于粘膜层的无回声影,内部无回声;腺瘤多表现为起源于粘膜层的高回声影,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异位胰腺多表现为起源于粘膜层内部回声不均匀的团块影,回声高低不等,可为高回声,也可为低回声或混杂回声;本组病例多采用ESD术处理,尤其是起源层次深和(或)体积较大的病灶。起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病灶可采用EMR切除,而起源于固有肌层的病灶因位置较深多采用ESD法切除,层次显示不清的病灶多为恶性肿瘤,多采用ESD及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并发出血2例,穿孔1例,可能与病灶体积过大、位置较深及手术者技巧有关。3.病理明确诊断为平滑肌瘤的病例共24例,其中18例位于食管(75.00%),1例位于贲门(4.17%),5例位于胃(20.83%);6例行EMR治疗(25.00%),18例行ESD治疗(75.00%)。平滑肌瘤与间质瘤患者的性别、病变表面是否光滑或糜烂溃疡、边缘有无粘膜桥、生长方式、回声高低、内部有无点片状高回声影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大小、起源、内部回声均匀与否及远场观察是否清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01、<0.001、<0.001、0.041),间质瘤患者相较于平滑肌瘤患者年龄更大,肿瘤体积更偏大,更多起源于固有肌层,内部回声不均匀,远场观察不清晰。结论:1.EUS诊断总符合率为73.91%,可明确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起源、病变的大小、浸润的深度等,并可对表现典型的病例进行诊断,在治疗方面对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治疗方式具有指导意义。2.超声内镜对于鉴别平滑肌瘤与间质瘤具有指导意义,间质瘤患者相较于平滑肌瘤患者年龄更大,肿瘤的长径或体积更大,更多起源于固有肌层,内部回声不均匀,远场观察不清晰。

张维建,郑树森,梁廷波[6](2003)在《十二指肠良性肿瘤15例诊治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 15例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并进行随访研究。结果 Brunner瘤 3例 ,平滑肌瘤 3例 ,间质瘤 3例 ,管状腺瘤 2例 ,管状绒毛状腺瘤 1例 ,胃泌素瘤 1例 ,血管瘤 1例 ,错构瘤 1例。十二指肠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 ,术前确诊困难。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和上消化道造影确诊率不高。本组 14例手术切除肿瘤 ,总体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 91.7%、81.8%、77.8%。结论 反复腹痛和黑便是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最常见的症状 ;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和上消化道造影是主要的诊断方法 ;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预后良好。

吴国柱,杨之新,张圭显,周文森,王玉柱,刘济舟,杨其胜,王少成,吴国柱,杨之新,沈正荣,齐伊耕,周德柱,赵淑清,薛德才,雷继明,徐成君,曾勇,鲜于剑波,申春森,吴志明,李维志,肖体伦,白宗吉,梁群和,卢荣寿,姚仪经,叶盈珊,张龙凤,胡继昌,娄重群,申春林,周国平,闻保忠,王慕新,杨熙平,谷立文,古纯康,薛朝润,邵金许,雷龙春,颜南生,解涛,王振刚,刘尧枝,李永盛,王锦,方玉波,刘天银,杨衍林[7](1990)在《消化道出血病案报告会》文中指出消化道出血是外科临床的常见疾病。文献报告,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多为消化性溃疡、门脉高压症、胆道病变、胃癌及胃粘膜病变等。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致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远不止这些,很多少见原因的出血往往造成临床诊断的困惑,甚至术中都很难发现。为给临床提供参考资料,本刊选择对临床有参考价值的30篇不同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病案报告文稿,综合分类摘要如下。

任威瑞[8](2019)在《小肠出血精准诊疗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小肠出血是一类较为少见的消化道出血,由于缺乏简便、快捷的诊断方法,小肠出血常难于诊断。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小肠出血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小肠出血的精准诊疗方法,识别早期干预时机以改善患者预后,节约医疗资源。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评估各种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小肠出血患者发生再出血及需外科干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各种良恶性肿瘤、炎症性病变和血管病变是小肠出血的主要病因,分别占40.37%、29.36%、16.51%。2.腹部CT、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血管造影、手术探查对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率分别为44.22%、63.04%、89.23%、50.00%、91.23%,其中手术探查和双气囊小肠镜的诊断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气囊小肠镜的诊断率优于胶囊内镜(P<0.05)。3.空肠出血患者的血尿素氮/肌酐(BUN/Cr)比值高于回肠出血者;以血BUN/Cr比值鉴别空肠出血及回肠出血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6,以血BUN/Cr比值0.09作为分界点对应的正确诊断指数最大。4.年龄>50岁、入院前血红蛋白<70g/L、白蛋白<30g/L及头晕是小肠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其独立的危险因素为血红蛋白<70g/L及头晕。吸烟、饮酒和凝血机制异常是需外科干预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未发现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各种良恶性肿瘤、炎症性病变和血管病变是引起小肠出血的主要病因。2.双气囊小肠镜和手术探查是诊断小肠出血的有效手段,胶囊内镜次之,可根据血BUN/Cr比值,考虑经济效益,选择对患者最为有效的诊断方法。3.入院前血红蛋白<70g/L及头晕是小肠出血患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饮酒、凝血机制异常是小肠出血患者需外科干预的危险因素。

李思遥[9](2019)在《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分析临床中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21例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其它病因导致的肠套叠31例进行比较,分析其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的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结果:本组资料中21名患者均行腹部CT检查,其中20例检查结果提示肠套叠,1例结果提示“小肠内强化结节,血管畸形”。该21名患者明确诊断后均于本院行手术治疗,其中20名患者行小肠部分切除术,1名患者行回肠部分及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确诊小肠肿瘤及肠套叠,并切除肿物送检。术后石蜡病理诊断: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8例。其中小肠间质瘤(核分裂<5/50HPF)5例,小肠间质瘤(核分裂>5/50HPF)1例,小肠脂肪瘤3例,小肠肉瘤样癌2例,小肠脂肪肉瘤2例,小肠腺癌2例,小肠绒毛管状腺瘤1例,小肠神经内分泌癌1例,小肠平滑肌肉瘤1例,小肠纤维瘤1例,小肠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小肠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术后给予相应患者抗肿瘤辅助治疗。结论: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患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继发性肠套叠的相关症状,由于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导致较易出现漏诊情况。CT对诊断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对于怀疑肠套叠的患者应积极行CT等辅助检查。手术解除肠套叠并切除肿物后,患者症状缓解,恢复良好。

孙雪洁[10](2019)在《妊娠合并卵巢交界性肿瘤13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13例妊娠合并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资料,探讨妊娠合并交界性卵巢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治方式及对妊娠结局产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8年5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妇产医院(大连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13例妊娠合并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调查,分析患者的年龄、孕产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发现卵巢肿瘤孕周、手术孕周、终止妊娠方式、手术方式、肿瘤病理类型及分期、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电话回访患者及子代预后等资料。结果自2004年5月至2018年5月总分娩率为181669例,其中妊娠合并卵巢肿瘤为2007例,其发病率为1.1%,妊娠合并卵巢交界性肿瘤占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总数的0.64%。13例患者年龄为25-41岁,平均年龄为(30.70±4.71)岁。其中经产妇1例(7.7%),初产妇12例(92.3%)。13例患者自发现卵巢肿瘤至手术治疗时间由术中至4年不等。孕前2例、孕早期4例均通过超声发现卵巢肿瘤,孕晚期4例通过超声发现,3例剖宫产术中发现。本组病例术前卵巢肿瘤检出率76.9%(10/13),术中检出率为23.1%(3/13)。10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患者下腹痛,1例恶心呕吐,有临床症状的3个病例为卵巢肿瘤蒂扭转1例,卵巢肿瘤破裂2例。3例行剖宫产术中探查发现,其漏诊率为23.08%。10例患者超声检查提示卵巢肿瘤,直径在4-23cm。超声提示:附件区液暗区,边界清或欠清,1例透声好,6例提示伴光片及光带,4例提示伴强光团等。3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示其内血流信号,2例测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分别为0.52及0.44,1例提示低回声光团内星点状血流信号。5例患者CA125检测均正常;3例行CEA检测,2例血值正常,1例血值升高29.45 ng/ml(正常值0-4.7 ng/ml);4例行AFP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正常值0-5.8 IU/ml),分别为208.5 IU/ml,240.7 IU/ml,136 IU/ml,240.7 IU/ml。13例患者中8例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均提示卵巢交界性肿瘤,其中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占4例,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占4例。术后石蜡切片病理均提示卵巢交界性肿瘤,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占8例(61.5%),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占5例(38.5%);卵巢肿瘤均发生在单侧卵巢。13例患者中,急诊手术3例,其中1例因卵巢囊肿蒂扭转于孕34+4周行剖宫产术及患侧附件切除术,1例因卵巢囊肿破裂于孕36+3周行剖宫产术及患侧附件切除术,1例因卵巢囊肿破裂行经腹患侧附件切除术,后保胎至妊娠36+1周经阴道自然分娩。余10例患者均行择期手术治疗,其中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卵巢囊肿核除术7例,患侧附件切除术3例。13例患者中8例患者行术中冰冻,均提示交界性,其中3例行卵巢囊肿核除术,5例行患侧附件切除术。13例患者均未见卵巢外病灶,但术中均未行分期手术,后期亦未行分期手术。术后随访13例,失访2例。随访11例均存活,无复发,11例新生儿均健康存活。随访时间为13个月至14年不等。结论妊娠合并卵巢交界性肿瘤的发病率随着规范产检的普及深入和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在逐步升高。妊娠合并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一般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为妇科检查时偶然发现。术前诊断率不高,影像学检查在孕中期后有一定的局限性,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CEA等在卵巢良性肿瘤及卵巢恶性肿瘤的鉴别中有一定的价值,确诊有赖于术中冰冻及术后病理学检查。BOTs易发生于年轻女性,其生存率较高,术后再次复发间隔长,具有较好的预后。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标准,应根据孕妇年龄、有无生育要求、此次妊娠是否保留胎儿、妊娠期别、肿瘤期别、病例组织类型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二、10例胃良性肿瘤诊治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例胃良性肿瘤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CT及MRI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2)46例肺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肺部结节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胃复康颗粒联合硫糖铝混悬液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残胃炎的认识
    2 中医对残胃炎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观察方法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胃镜下表现总积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胃镜下表现各项积分比较
        3.7 安全性分析
        3.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对比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导师对残胃炎的认识
    2 胃复康颗粒的组方分析
    3 胃复康颗粒的现代药理分析
    4 关于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5 疗效分析
    6 胃复康颗粒治疗残胃炎的作用机制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残胃炎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腹膜后肿瘤的术前影像诊断分析
    1.1 前言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统计方法
    1.3 结果
        1.3.1 一般资料
        1.3.2 临床表现
        1.3.3 术后病理类型
        1.3.4 肿瘤最大径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
        1.3.5 术前行B超检查结果分析
        1.3.6 术前行CT检查结果分析
        1.3.7 术前行MRI检查结果分析
        1.3.8 术前行全身PET-CT检查结果分析
        1.3.9 术前行CTA检查结果分析
        1.3.10 术前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1.3.11 术前行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1.3.12 术前行DSA检查结果分析
        1.3.13 术前行肾ECT检查结果分析
    1.4 讨论
        1.4.1 B超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2 CT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3 MRI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4 PET-CT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5 CTA、静脉肾盂造影、消化道钡餐造影、DSA、肾ECT检查的应用
    1.5 小结
第二章 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2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肿瘤联合器官切除情况分析
        2.3.2 关于术中出现腹部大血管损伤的修补重建情况描述
        2.3.3 根治性开放手术与根治性腹腔镜手术(包括中转开放)的比较
        2.3.4 经腹膜途径根治性腹腔镜手术与经腹膜后途径根治性腹腔镜手术的比较
        2.3.5 腹腔镜肿瘤根治性切除术中转开放原因分析
        2.3.6 转入ICU原因分析
        2.3.7 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2.4 讨论
        2.4.1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RS)的解剖学基础
        2.4.2 腹膜后肿瘤生物学特征
        2.4.3 临床表现
        2.4.4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2.4.5 术前准备
        2.4.6 手术治疗技巧
        2.4.7 术后并发症分析
        2.4.8 重视术后复查与随访
    2.5 小结
第三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EUS检查方法
    1.4 扫描内容
    1.5 病变判定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病理标本处理
    1.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特点
        1.1 病变的部位分布
        1.2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起源
        1.3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部位分布
        1.4 外压病例的部位分布
    2 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病理诊断和治疗
        2.1 EUS诊断符合率
        2.2 EUS下各类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特点
        2.3 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治疗情况
    3 胃镜以及超声内镜下平滑肌瘤与胃肠道间质瘤的特点分析
        3.1 平滑肌瘤及胃肠道间质瘤部位分布及治疗方法
        3.2 平滑肌瘤与胃肠道间质瘤胃镜、超声内镜特点及分析
讨论
    1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疾病分布特点
    2 超声内镜对各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方式的指导意义
    3 超声内镜对胃肠道间质瘤与平滑肌瘤鉴别诊断的指导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肠道间质瘤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十二指肠良性肿瘤15例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临 床 资 料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方法:
    3. 手术方法和结果:
讨 论

(8)小肠出血精准诊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肠出血的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术前检查
    2.4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妊娠合并卵巢交界性肿瘤1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及资料收集
    1.2 诊断标准
    1.3 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发病率
    2.2 一般情况
    2.3 临床表现
    2.4 影像学检查
    2.5 肿瘤标志物检测
    2.6 病理特征
    2.7 临床处理与母婴结局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合并卵巢交界性肿瘤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10例胃良性肿瘤诊治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D]. 李颖.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2]46例肺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对比分析[D]. 赵子聪.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胃复康颗粒联合硫糖铝混悬液治疗脾胃湿热型残胃炎的临床观察[D]. 王亚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D]. 杨帆.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7)
  • [5]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研究[D]. 朱胜男. 苏州大学, 2019(04)
  • [6]十二指肠良性肿瘤15例诊治体会[J]. 张维建,郑树森,梁廷波. 腹部外科, 2003(03)
  • [7]消化道出血病案报告会[J]. 吴国柱,杨之新,张圭显,周文森,王玉柱,刘济舟,杨其胜,王少成,吴国柱,杨之新,沈正荣,齐伊耕,周德柱,赵淑清,薛德才,雷继明,徐成君,曾勇,鲜于剑波,申春森,吴志明,李维志,肖体伦,白宗吉,梁群和,卢荣寿,姚仪经,叶盈珊,张龙凤,胡继昌,娄重群,申春林,周国平,闻保忠,王慕新,杨熙平,谷立文,古纯康,薛朝润,邵金许,雷龙春,颜南生,解涛,王振刚,刘尧枝,李永盛,王锦,方玉波,刘天银,杨衍林. 实用外科杂志, 1990(07)
  • [8]小肠出血精准诊疗的临床分析[D]. 任威瑞.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9]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临床分析[D]. 李思遥.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10]妊娠合并卵巢交界性肿瘤13例临床分析[D]. 孙雪洁.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胃良性肿瘤10例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