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锥体抽血尿激酶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0例疗效分析

定向锥体抽血尿激酶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0例疗效分析

一、定向锥颅抽血、尿激酶注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0例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文上康,杨朔,李辉[1](2022)在《锥颅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干出血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锥颅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干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干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手术组给予锥颅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保守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比较两组的血肿清除量、意识障碍程度(GCS评分)、神经缺损程度(NIHSS评分)以及预后(m RS分级)。结果治疗后,两组的GCS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 <0.05);手术组的GCS评分显着高于保守组,NIHSS评分显着低于保守组(P <0.05)。手术组的血肿清除量显着高于保守组,mRS分级显着低于保守组(P <0.05)。结论锥颅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干出血患者可有效清除血肿,减轻患者意识障碍程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刘进[2](2020)在《神经内镜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通过对比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疗效,探究这两种不同手术方案的适应症,分析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手术时机,为优化和完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20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分析。根据研究对象手术形式,将其分为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组、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同时结合血肿量的具体水平,将接受这两种手术方法的患者分成三个组别,分别是≤40ml、40ml~50ml、≥50ml三组,对比其在完成手术后2周、3个月时的死亡率,分析两组在术前和术后2周时间仍存活患者的GCS、NIHSS评分的差异,分别记录两组在术后3个月时仍存活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状况,观察并比较是否出现并发症,对比术后4~6天时脑组织周围水肿体积,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并分析在术后3个月仍存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良好率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年)、糖尿病病程(年)、入院时收缩压(mm Hg)、入院时舒张压(mm Hg)、血肿量(ml)及入院时GC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2周及3个月时,血肿量≤40ml、40ml~50ml、≥50ml的未死亡的患者中,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术后2周时未死亡的患者中,血肿量≤40ml时,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患者的GCS、NIHS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血肿量在40ml~50ml、≥50ml时,比较两组的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术后3个月时,血肿量≤40ml的患者,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未死亡患者的m R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当血肿量在40ml~50ml、≥50ml这两个范围内时,比较接受不同手术方法患者的m RS评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2周时未死亡的患者中,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患者血肿量在≤40ml、40ml~50ml、≥50ml范围内的再出血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肿量≤40ml的患者,相对比开颅血肿清除术组患者来讲,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组对术后4~6天时脑组织周围水肿体积明显更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量在40ml~50ml范围内的患者,两组患者在该时间点的水肿体积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血肿量在≥50ml范围内的患者,相对比开颅血肿清除术组患者来讲,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组对术后4~6天时脑组织周围水肿体积明显更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肿量在≤40ml、40ml~50ml、≥50ml范围内的患者,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组的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短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肿量在≤40ml、40ml~50ml、≥50ml范围内的,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组的患者住院费用显着少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组患者的术后3个月时未死亡患者ADL良好率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肿量在≤40ml范围内的脑出血患者,相对比开颅手术来讲,使用神经内镜来进行手术效果更好,且具有脑组织周围水肿反应程度轻、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预后好的特点,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具有更好的效果。故血肿量在≤40ml范围内的患者更推荐采取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2.血肿量在40ml~50ml范围内的脑出血患者,在死亡率、神经功能恢复、脑组织周围水肿程度、术后并发症等方面,采取神经内镜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无显着差异,但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在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方面较开颅血肿清除术更优;3.血肿量在≥50ml范围内的脑出血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要优于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这是因为其对周围脑组织水肿体积影响更小,能有效的降低患者颅内压。

韦茂军[3](2019)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多采用手术治疗。随着外科技术及现代科技的发展,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更加完善及成熟,患者预后效果及治疗效果明显改善。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手术适应证,确定手术时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许加屯[4](2018)在《血肿穿刺引流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肿穿刺引流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及安全性差异,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更多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手术患者共129例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开颅手术组与血肿穿刺引流术组(以下简称开颅组,微创组),其中开颅组患者59例,微创组病例70例。病例纳入标准:均经颅脑CT或MRI影像学确证血肿病灶存在,具有高血压病史,幕上出血,30ml≤血肿量≤60ml。病例排除标准:同时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脑出血、既往脑卒中病史、凝血功能障碍、重要脏器如肝肾功能障碍、临床资料不全。开颅组,即全麻气管插管下根据CT扫描确认血肿位置,直切口小骨窗开颅或标准骨瓣开颅,显微镜下清除血肿,有效止血后残腔留置引流管;微创组患者采用血肿穿刺引流术,即根据CT扫描确认血肿位置,局部麻醉下行颅骨钻孔置管,注意避开脑部功能区及重要血管,血肿腔内放置引流管进行抽吸,如抽吸遇阻力则停止,避免强行抽吸引起出血加重,连接无菌引流装置;术后2h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3-4万U,每天2次;待残余血肿低于10ml后拔除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肿量等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缺失情况,采用NIHSS评分;记录患者手术时间、首次血肿清除量,术后再出血例数;记录患者术后即时、24h及5d颅内压水平;记录患者住院天数,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随访6个月,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恢复预后评价,神经功能恢复采用mRS量表,生存质量评价采用ADL-BI量表,记录患者死亡例数,计算百分比;本次研究采用Epidata3.02完成数据的双平行录入,并完成逻辑纠错和查重,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各指标的算术均数、标准差;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取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开颅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为(51.59±11.61)岁,根据出血位置划分,基底节区41例,丘脑10例,脑叶8例,破入脑室17例,根据出血量划分,<40ml 18例,40-50ml 26例,>50ml 15例,根据发病至手术时间划分,<6h 25例,6-72h 30例,>72h 4例;微创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为(50.19±12.27)岁,根据出血位置划分,基底节区47例,丘脑13例,脑叶10例,破入脑室21例,根据出血量划分,<40ml 23例,40-50ml 30例,>50ml17例,根据发病至手术时间划分,<6h 29例,6-72h 36例,>72h 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开颅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5分2例,5-15分49,>15分8例;微创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5分5例,5-15分58例,>15分7例,两组患者NHI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首次血肿清除率及术后再出血率比较开颅组患者手术时间、首次血肿清除率及术后再出血率分别为(181.53±24.83)min,(72.95±7.53)%,13(21.67%);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首次血肿清除率及术后再出血率分别为(39.61±7.21)min,(40.53±6.24)%,5(7.14%);开颅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再出血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患者首次血肿清除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术后即时、24h及5d颅内压水平开颅组患者术后即时、24h及5d颅内压分别为(20.82±5.59)mmHg,(17.64±4.35)mmHg,(14.64±3.35)mmHg;微创组患者术后即时、24h及5d颅内压分别为(24.27±6.81)mmHg,(22.87±6.10)mm Hg,(18.84±2.39)mmHg;微创组患者术后即时、24h及5d颅内压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开颅组患者最小住院天数13天,最大住院天数35天,平均住院天数22.05±3.78天;微创组患者最小住院天数10天,最大住院天数31天,平均住院天数15.56±3.63天;微创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显着低于开颅组(P<0.05)。6、两组患者术后随访预后指标比较开颅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mRS评分、随访ADL-BI评分及病死率分别为(4.03±0.70)分,(45.83±5.60)分;8.47%(5/59);微创组患者随访mRS评分、随访ADL-BI评分及病死率分别为(3.40±0.59)分,(62.36±7.07)分;2.86%(2/70);微创组患者随访改良mRS评分、随访ADL-BI评分及病死率均显着优于开颅组(P<0.05)。结论:对血肿量介于30ml-60ml之间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虽然首次血肿清除率更高,能更有效地降低术后颅内压水平,但血肿穿刺引流术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并且能降低死亡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李强[5](2018)在《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随着年龄老龄化及社会压力增大,脑卒中成为全球主要的致残及死亡的重要风险因素,其中脑出血是最为严重的一类,致残率和致死率占据脑卒中很大比例。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指长期高血压及由高血压导致的脑动脉硬化,由于血压波动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其在神经科是非常常见的,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患者死亡。其治疗方式常采用传统开颅手术,近几年,随着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发展,其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方案,由于其操作简单,创伤少,手术时间短,费用低等优势,逐渐被临床医师及患者所接受,运用于临床治疗这类疾病。然而,目前为止,其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安全性及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及探讨,因此,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从而为其在临床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提供更多依据及参考。方法:在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回顾性纳入108例高血压脑出血(HICH,Hypertensive intra cerebral hemorrhag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扫描后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且临床表现与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关于高血压脑出血标准相符。按照治疗方法划分为两组,一组为研究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选用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选用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疗效等。结果:(1)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发病至手术时间及术前GCS评分等多个方面无差异,有可比性(P>0.05)。(2)与对照组对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增加(95.75%vs 78.72%,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差异(25.95±4.58 vs25.81±4.46,P>0.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25.95±4.58 vs 16.98±4.73,25.81±4.46 vs 10.17±3.29,P<0.05);与对照组对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6.98±4.73 vs10.17±3.29,P<0.05)。(4)与对照组对比,研究组患者治疗术中出血量减少(298.61±40.85ml vs 89.76±19.93 ml,P<0.05)。(5)与对照组对比,研究组患者治疗手术时间缩短(98.37±9.51min vs 44.28±5.75 min,P<0.05)。(6)与对照组对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23.40%vs 4.26%,P<0.05)。(7)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予以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与对照组对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恢复良好率增加(59.57%vs 85.10%,P<0.05)。结论: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着优于开颅手术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促进其神经功能快速恢复,还可减少其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操作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运用。

郑前朗[6](2018)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高血压脑出血以其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其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威胁着生命的健康,在临床治疗中,保守治疗往往取不到期待的效果,对于手术方式的探讨,目前国内外主要采取的手术方式包括: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小骨窗血肿清除、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微创血肿穿刺引流。而目前针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选择,国内外均未有统一的意见,而查阅对比国内外的综述文献,大部分均为研究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与保守治疗的预后比较、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和微创小骨窗血肿清除的预后对比,或者是微创穿刺引流与保守治疗的对比,而针对同为微创穿刺引流中不同分型的硬通道颅内穿刺血肿碎吸引流术和方体定位定向软通道置管血肿液化引流术两种术式的预后对比则较少。【研究目的】探讨小骨窗血肿清除手术、硬通道颅内穿刺血肿碎吸引流术及方体定位定向软通道置管血肿液化引流术等三种手术方法对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在2007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其中小骨窗血肿清除手术(简称小骨窗开颅组)33例,硬通道颅内穿刺血肿碎吸引流术(简称硬通道碎吸组)105例,方体定位定向软通道置管血肿液化引流术(简称软通道置管组)134例。就各组病例患者的术前资料、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10天内死亡率、术后1年GO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采用SPSS软件(16.0版)对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小骨窗开颅组、硬通道碎吸组、软通道置管组等三组间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合并慢性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危险因素(吸烟史、饮酒史)以及患者的术前意识状态、血肿大小、出血部位等状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再出血率比较:硬通道碎吸组再出血率19.04%;软通道置管组再出血率9.70%;小骨窗开颅组再出血率6.45%;χ2=6.139,P值=0.046,三组间病例再出血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再行组间两两比较:硬通道碎吸组-软通道置管组:χ2=4.321,P值=0.038,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硬通道碎吸组-小骨窗开颅组:χ2=3.160,P值=0.045,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软通道置管组-小骨窗开颅组:χ2=0.429,P值=0.512,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3.术后10天内死亡率比较:硬通道碎吸组死亡率26.67%;软通道置管组死亡率14.93%;小骨窗开颅组死亡率9.09%;χ2=7.627,P值=0.022,三组间病例死亡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再行组间两两比较:硬通道碎吸组-软通道置管组:χ2=5.056,P值=0.025,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硬通道碎吸组-小骨窗开颅组:χ2=4.453,P值=0.035,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软通道置管组-小骨窗开颅组:χ2=0.759,P值=0.384,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4.术后颅内感染率比较:硬通道碎吸组感染率1.90%;软通道置管组感染率2.24%;小骨窗开颅组感染率12.12%;χ2=9.37,P值=0.010,三组间病例感染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再行组间两两比较:硬通道碎吸组-软通道置管组:χ2=0.032,P值=0.858,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硬通道碎吸组-小骨窗开颅组:χ2=6.302,P值=0.012,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软通道置管组-小骨窗开颅组:χ2=6.439,P值=0.011,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5.术后1年GOS评分的对比:统计学检验得出:χ2=3.356,P值=0.187,三组间病例术后1年的GO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中,软通道置管组与小骨窗开颅组的术后再出血率均低于硬通道碎吸组;软通道置管组与硬通道碎吸组的颅内感染率均低于小骨窗开颅组;软通道置管组与小骨窗开颅组的10天内死亡率均低于硬通道碎吸组。2.综合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10天内死亡率等方面考虑,软通道置管组占有优势。3.三种不同术式的远期预后无统计学差异,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王峰[7](2017)在《不同剂量尿激酶对脑内血肿溶解引流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大剂量5万u/次,中剂量3万u/次,小剂量1万u/次)尿激酶对脑出血微创置管术后患者脑内血肿溶解引流的效果、临床疗效、安全性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合适剂量,以保证疗效,避免浪费,减少可能的副作用,并对临床现象作出相应机制推测。方法:选择行脑内血肿微创置管术的脑出血病人66例,所有患者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WS320-2010)》,并制定排除标准,以剔除可能对结果有干扰的病例。所有入选患者脑内血肿量在3550ml之间,自发病开始至应用尿激酶时间在10-14小时之间。根据尿激酶给予剂量,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22人)给予尿激酶1万u+生理盐水5ml溶解后脑内引流管注入;B组(22人)给予尿激酶3万u+生理盐水5ml溶解后脑内引流管注入;C组(22人)给予尿激酶5万u+生理盐水5ml溶解后脑内引流管注入。以上三组患者均在尿激酶注入后夹闭引流管,2小时后放开,每8小时注入一次尿激酶,共注入6次。注意防治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立即复查CT检查,注射6次尿激酶后再次复查CT,多田公式计算血肿体积,然后计算出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率=(术后注射尿激酶前血肿体积-注射尿激酶6次后血肿体积)/术后注射尿激酶前血肿体积,术后常规止血、应用抗生素、脱水、保护脑细胞、预防应激性溃疡、支持营养等治疗,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注射6次尿激酶后脑内血肿清除率、术后第14天致残MRS评分、术后14天GCS评分等指标。结果:在脑出血患者行脑内血肿置管引流术治疗中,从临床疗效看,尿激酶1万u组(A组)、3万u组(B组)、5万u组(C组)任意两组脑内血肿清除率、术后第14天致残MRS评分等、术后14天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术后并发症看,3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癫痫发生率分别与C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癫痫发病率要明显小于C组。结论:在脑出血患者行脑内血肿置管引流术治疗中,应用尿激酶可以促进血肿溶解排出,减少血肿毒性和占位效应。应用尿激酶1万u、3万u、5万u这三种不同剂量组取得的临床效果相似,从脑内血肿清除率、术后第14天致残MRS评分等、术后14天GCS评分这几个指标看,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癫痫术后发生率5万u组明显较其余两组高。在本研究中,不同剂量尿激酶在本试验中对脑内血肿引流效果无明显差异,小剂量尿激酶疗效未见降低,而副作用少,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李成学[8](2017)在《方体定向软通道技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方体定向软通道技术和开颅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神经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方体定向软通道组(简称微创组,60例)和开颅手术组(开颅组,60例),比较分析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血肿量和GCS评分、发病至开始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后(1d、3d、7d)残余血量和GCS评分,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感染率、死亡率、再出血率、术后6个月GOS评分、mRS评分和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结果与开颅组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1.52±0.27h vs 0.23±0.05h)明显缩短,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第3d和7d微创组残余血肿量少于开颅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第3d、7dGCS评分微创组优于开颅组(P<0.001)。与开颅组比较,微创组平均住院日(14.45±4.44d vs 9.15±1.75d明显缩短(P<0.001),微创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开颅组(16,915.9元vs 32,249.3元,P<0.001);与开颅组比较,微创组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再出血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GOS评分和mR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微创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38.3%vs 18.3%)明显高于开颅组(P<0.05)。结论方体定向软通道技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创伤小、定位准确、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的手术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

万自成,汪跃[9](2016)在《锥颅穿刺术与开颅手术运用于脑出血治疗中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锥颅穿刺术与开颅手术在脑出血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脑出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分为穿刺组与开颅组,各40例,穿刺组患者给予锥颅穿刺术治疗,开颅组患者给予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2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但穿刺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开颅组,穿刺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开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锥颅穿刺术治疗颅内血肿清除较为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的优势,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赵波[10](2016)在《十字枕巾引导下立体定位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术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十字枕巾引导下立体定位微创血肿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为常规微创椎颅血肿引流组,观察组经过确定血肿穿刺靶点(H)、穿刺头表点(G)、穿刺瞄准点(L),通过十字枕巾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协助调整引流管放置的方向以达到理想的置入位置;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治疗效果及术后三个月生活能力评定。结果:十字枕巾引导下微创椎颅血肿引流术后40例患者血肿清除率为82%,对照组40例患者的血肿清除率77.36%。术后随访,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十字枕巾引导下椎颅血肿引流术解决了常规穿刺方法中穿刺方向偏离及引流管置入位置不理想或偏差的问题,明显提高了穿刺准确率及引流管置入血肿中心的成功率,取材方便,操作技术简单易掌握。

二、定向锥颅抽血、尿激酶注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0例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定向锥颅抽血、尿激酶注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0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锥颅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干出血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治疗方法
    1.3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的GCS评分、NIHSS评分比较
    2.2 两组的血肿清除量、mRS分级比较
3 讨论

(2)神经内镜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前言
    1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现状
    2 高血压脑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治疗方式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术前准备
        3.2 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
        3.3 开颅血肿清除术
        3.4 术后治疗与护理
    4 观察指标
    5 评判标准
    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 周时未死亡患者的GCS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周时未死亡患者NIHSS评分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术后3 个月时未死亡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3.6 两组患者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3.7 两组患者术后4~6天时脑组织周围水肿体积比较
    3.8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比较
    3.9 患者术后3 个月时未死亡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良好率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
2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减压术
3 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4 微创手术
    4.1 脑室穿刺引流术
    4.2 CT导向血肿置管引流术或CT立体定向血肿置管引流术
    4.3 B超引导血肿清除术
    4.4 锥颅微创血肿碎吸术
    4.5 神经导航技术辅助治疗
5 小结

(4)血肿穿刺引流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 两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3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首次血肿清除率及术后再出血率比较
    4 两组患者术后即时、24h及5d颅内压水平
    5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6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预后指标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图表
致谢

(5)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6)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略缩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不同剂量尿激酶对脑内血肿溶解引流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应用药品和器械
        2.3 置管方法及检验
        2.4 尿激酶应用方法
        2.5 一般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术前一般资料比较
    2 三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出血微创置管术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8)方体定向软通道技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3.2 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比较
    3.3 术后第1、3、7d残余血肿量比较
    3.4 术后第1、3、7d GCS评分比较
    3.5 术后感染率、再出血率、死亡率比较
    3.6 术后GOS评分、mRS评分、GFO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锥颅穿刺术与开颅手术运用于脑出血治疗中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4]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术前、术后对比
    2.2 2组患者疗效对比
3 讨论

(10)十字枕巾引导下立体定位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术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材料
    1.3 方法
        1.3.1 观察组:
        1.3.2 对照组:
        1.3.3 引流管插入预测穿刺靶点之后, 两组处理方法相同。
    1.4 观察指标
        1.4.1 手术效果。
        1.4.2 治疗效果。
        1.4.3 随访。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3 随访
3 讨论

四、定向锥颅抽血、尿激酶注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0例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锥颅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干出血的临床价值[J]. 文上康,杨朔,李辉. 临床医学工程, 2022(02)
  • [2]神经内镜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D]. 刘进. 南华大学, 2020
  • [3]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 韦茂军.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15)
  • [4]血肿穿刺引流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D]. 许加屯. 青岛大学, 2018(12)
  • [5]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研究[D]. 李强. 西南医科大学, 2018(05)
  • [6]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疗效对比研究[D]. 郑前朗.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1)
  • [7]不同剂量尿激酶对脑内血肿溶解引流效果的影响[D]. 王峰. 青岛大学, 2017(01)
  • [8]方体定向软通道技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D]. 李成学. 延边大学, 2017(01)
  • [9]锥颅穿刺术与开颅手术运用于脑出血治疗中的比较分析[J]. 万自成,汪跃. 当代医学, 2016(31)
  • [10]十字枕巾引导下立体定位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术的疗效观察[J]. 赵波. 甘肃医药, 2016(10)

标签:;  ;  ;  ;  ;  

定向锥体抽血尿激酶注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0例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