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智能检测系统对亚健康状态的筛查价值分析

超微智能检测系统对亚健康状态的筛查价值分析

一、超微智能检测系统对亚健康状态的筛查价值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娇,李杰,何青鋆,戴宁,李峰[1](2021)在《亚健康人群身心状况评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间状态,因其没有器质性病变往往被漏诊而不能及时救治,迁延日久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更大的危害。本文系统回顾了目前市面上可用的亚健康人群身心状况客观评测技术,并发现国内对于亚健康领域多偏重科研和教学,而市场反馈较好的多为海外研发产品。本文提出国内亚健康评估市场应进一步开发简、廉、快、验的客观诊断工具,为亚健康的防治贡献一份力量。

孟柯妤[2](2020)在《用于人体健康监测的体表脉搏传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血管疾病所导致的死亡率占所有死亡原因的首位,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面对心血管疾病的威胁,人们从最初的全力“治已病”转向聚焦“治未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由于脉搏波蕴含着丰富的与人体心血管系统健康状况相关的信息,对其进行实时连续监测,能够及早发现心血管系统的异常,并及时预防或就医,避免重大病情的发生。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生理参数的医疗设备(动脉硬化检测仪、医疗心电监护仪等)测量准确度较高,但由于体积庞大、操作复杂等各种条件限制,通常不能实现便携式人体生理参数的监测。近年来,随着传感技术、电子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可穿戴式的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快速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小型化、柔性化、舒适化等诸多需求,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致力于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在智能医疗领域的研究,旨在通过柔性传感器的设计实现人体心血管系统健康状况的监测。本学位论文基于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原理,研究了三类柔性压力传感器及其相关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柔性薄膜式压力传感器。采用多层结构,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保护层、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中间摩擦层和聚乙烯对苯二酸脂(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基底摩擦层。利用PTFE材料的柔软和化学稳定特性,将多个PTFE矩形条带编织成网状结构,兼具间隙层和摩擦层的作用。当传感器受到外力作用时,交叉编织条带间的空隙受到挤压,使得条带相互聚拢,产生较大形变,且网状结构具有较好的弹性回复能力,不仅能够为不同摩擦层之间的相对运动提供充分的间隙空间,还可与PET基底之间实现接触分离。采用弹性力学理论对传感器受力形变后不同摩擦层间的接触面积进行了分析,并对传感器受力形变分布和电势分布进行了仿真。进一步地,对编织条带数目和传感器制作材料进行了优化。传感器输出性能测试表明,当外界压强P<0.71 k Pa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达到45.7 m V/Pa,检测极限低至2.5 Pa。(2)研究了指腹按压式脉搏传感器,采用多层膜结构,包括纳米半球修饰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纳米半球修饰的聚乙烯(polyethylene,PE)薄膜。利用阳极氧化铝模板(Anodic Aluminum Oxide,AAO)在材料表面制作微结构可降低材料表面的粘附性,缩短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同时,微结构的存在增加了摩擦层之间的间隙,为其产生形变提供相对运动空间,使得传感器能够感知到较宽范围内的压力信号。采用赫兹接触理论对纳米半球结构进行了理论受力分析,对传感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电势分布进行了仿真。通过实验测试结果可知,纳米半球结构的修饰有效地提高了传感器的输出性能,灵敏度达到49.8 m V/Pa(<0.91 k Pa),最小压力检测极限可至3 Pa,具有宽频响应范围(0.5-30Hz)和快速响应时间(<6 ms)。(3)研究了织物压力传感器。由导电纤维缝制而成的多个独立花瓣结构摩擦层、尼龙圆环支撑层和镀银导电织物基底层构成,其中,尼龙圆环支撑层解决了传统织物传感器中由于纱线存在摩擦阻碍而导致较多的外界能量被纱线吸收的问题,为导电纤维受力后向周围产生形变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传感器导电纤维摩擦层设计为多个独立花瓣状,而不是整片状,由于每个独立的花瓣面积相对较小,当传感器受力后,作用于每片花瓣上的压强大,有利于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尤其适用于对微小压力信号的灵敏感测。利用赫兹理论对传感器受外力后摩擦层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对导电纤维缝制的整片状结构、条纹长度相同以及条纹长度不一致的独立花瓣结构的受力形变分布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地,对传感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包括缝制的花瓣数量、缝制花瓣条纹的导电纤维捻合匝数等。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单匝导电纤维缝制而成的六个花瓣结构的传感器,其输出性能最优,在较小的压力范围内(<4.3 k Pa),灵敏度可达到3.88 V/k Pa。(4)研制了可穿戴健康监测系统,利用所研究的传感器对脉搏信号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基于网状结构的柔性可穿戴薄膜压力传感器测试了人体不同部位、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健康状况人群的脉搏信号;基于纳米半球结构的指腹按压式脉搏传感器测试了不同物体表面、不同按压力度以及不同手指的指腹脉搏信号;基于花瓣结构的可穿戴织物压力传感器测试了不同人群和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信号。测试结果表明,三种传感器均可清晰地提取脉搏波波形中的特征点,显示了所研究的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以及较强的适用性。将测试到的脉搏波与医疗监护仪所测得的脉搏波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二者保持高度一致。(5)针对所研究的脉搏传感器,在心血管疾病监测方面展开了相关应用研究。通过提取脉搏波波形中的特征点计算了心血管健康参数,包括反射波增强指数、K值、脉搏波传导速度等,并在医院采集了113名不同健康状况被测者(年龄分布在22-82岁之间)的脉搏波数据进行了参数测试。利用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心血管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血压计算模型,通过将血压模型计算的结果与OMRON血压计测试的结果进行对比,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75/2.31%和1.52/2.11%,验证了所建立血压模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将织物压力传感器佩戴在被测者手腕处,能够清晰地捕捉到睡眠时的人体脉搏信号。提取脉搏波波形中的峰值点和谷值点并计算脉搏周期,而后与非睡眠呼吸事件引起的脉搏波峰-谷值和脉搏周期的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以初步判断被测者是否发生了睡眠呼吸事件。

熊俊浩[3](2017)在《员工亚健康甄别管理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亚健康”是随着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脑力劳动成为主要工作方式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描述身心疲惫的概念。已有研究资料显示“亚健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大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亚健康”问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员工亚健康管理的前提是评估、测量亚健康。目前,通常采用简便易行、低成本的“主观自评量表”对员工进行亚健康普查。然而,由于量表法自身存在方法论上的缺陷,其信度、效度受到质疑,不能满足“以人为本”、“人性化”、“差异化”的现代员工管理要求。正如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揭示的现象:员工为了突出显示出自己工作的“辛苦”、“努力”通常会导致“个体与群体主观化”的强烈倾向,这必然干扰员工亚健康自评量表的信效度。已有研究也证实员工的目的、动机会干扰到自评量表的结果,使得亚健康“无明确疾病信息、无器质性变化如何诊断”的难题变得更为困难。针对员工亚健康主观自评量表(包括问卷调查量表)存在的这种“诟病”,更针对亚健康诊断的关键问题:无明确疾病信息、无器质性变化如何判定?本着“去主观化”的思路,本文采用了认知神经科学方法探讨了员工亚健康测评问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一,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脑力负荷(认知负荷)与心理压力(焦虑)为员工亚健康管理基本问题,并作为本文的主要讨论范畴。亚健康状态是与心身相关的概念,属于非器质性改变但生理与心理功能出现改变的状态,其表现形式十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涉及的问题宽泛。本文首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员工亚健康管理的实际,确定脑力负荷(认知负荷: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与心理压力(焦虑)为员工亚健康管理的两个基本问题,并采用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了探讨。二,采用眼动实验指标考察了自评量表的被试作假行为,实验揭示眼动指标可有效甄别和实时监控自评量表实施过程中的主观化干扰。这一研究结果在理论和应用方法上提示,自评量表法与眼动技术相结合可有效提高测评的信效度,为员工亚健康自评测试的“去主观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在自评量表法中,由于受试者的目的、动机等对测试结果的干扰现象普遍存在,其信效度一直受到质疑。因此,本文首先考察眼动指标(客观化指标)是否能揭示自评量表法中的“作假”行为,进而考察其信效度。本文模拟了人员选拔和诚实两种情景,记录被试在上述两种情景下在计算机上完成大五人格测验(与亚健康自评量表等价)时的按键选择、反应时及眼动指标。行为数据结果:被试在诚实和作假两种情境状态下的反应时存在显着差异(p<0.05)。眼动数据结果:在两种不同情景下,被试的眼动指标如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和瞳孔大小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实验结果证实:第一,眼动指标可揭示、甄别自评量表测试过程中的“作假”行为;第二,受目的、动机驱使,被试在完成自评量表时存在作假行为;第三,员工亚健康的自评量表普查中引入眼动技术,可在检测的基础上实时监控自评量表实施过程中的主观化干扰,提高自评量表测试的信效度。三,脑电实验证实:脑电指标中P300的波幅能够客观、灵敏的表征注意力变化;CNV潜伏期能反映完成任务的注意资源准备情况;即脑电指标能够客观表征“脑力”劳动中注意力的紧张度。这一研究结果从脑力负荷(认知负荷)的角度,为员工亚健康管理的关键问题:“无明确疾病信息、无器质性变化如何诊断?”提示了有效的、去主观化的ERP甄别指标。员工亚健康普查都是采用的自评量表方法,而眼动实验已经揭示自评量表方法所采集的数据受到“主观化”的污染,而直接影响测评的信效度。对于现代员工管理而言,如果员工是真“累”,就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维护员工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降低员工的脑力负荷。如果是受目的、动机驱使,表明自己工作“辛苦”的假“累”,就应在批评的基础上坚持严格的科学管理。对于员工身心状态的准确判别,需要探索“去主观化”的客观指标。因此,本文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根据持续性操作实验范式(CPT,单任务)和工作记忆实验范式——N-back任务(与CPT结合形成双任务)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注意在脑电指标上的变化。行为数据结果:①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单任务和双任务中,正确按键反应和错误按键反应个数存在显着差异(卡方=49.548,p=0.000<0.05)。②非参数检验表明,正确击中反应时均值与虚报反应时均值差异显着。脑电数据结果:①单、双任务P300波幅(Pz点)差异显着(t=-4.411,P=0.013<0.05)。②双任务中CNV波的潜伏期要明显大于其在单任务中的潜伏期。脑电实验结果证实:脑电指标中P300的波幅能够客观、灵敏的表征注意力变化;CNV潜伏期能反映完成任务的注意资源准备情况;即脑电指标能够客观表征“脑力”劳动中注意力的紧张度。四,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实验研究证实:fMRI指标可客观的表征典型的亚健康人(焦虑症患者)与普通人之间的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从心理压力(焦虑)的角度,为员工亚健康管理的关键问题:“无明确疾病信息、无器质性变化如何诊断?”提示了有效的、去主观化的fMRI甄别指标。脑电实验考查了“脑力”劳动/任务之间的注意力差异问题,即脑电指标能够客观表征“脑力”劳动/任务之间的注意力差异。但是,典型的亚健康人(焦虑症患者)与普通人之间是否存在脑结构功能之间的差异?换句话说,大脑结构功能的差异是否能客观表征典型的亚健康人(焦虑症患者)与普通人之间的差异?本文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索焦虑倾向亚健康者脑区的异常性。实验结果:与健康被试相比,焦虑倾向亚健康者ReHo值降低的区域有大脑左视觉联络区、右视觉联络区、右额眶区和左下脚后区;ReHo值增高的区域有左颞极区、右下额叶皮层、中脑、左体感皮层和右体感皮层。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实验研究证实:亚健康员工长期的情绪焦虑使得其与健康人部分脑区的局部一致性存在差异,即fMRI指标可客观的表征典型的亚健康人(焦虑症患者)与普通人之间的差异。五,基于实验研究结果,提出了基于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的员工亚健康甄别管理的思路。提出员工亚健康的三级评估管理方法:①采用亚健康自评量表/问卷进行员工亚健康的普查和初步评估。②在亚健康普查员工中随机抽取10%(有条件可增大百分比),在自评量表的普查中嵌套眼动技术,以实时检测、监控自评量表评估过程,从而推测普查的信效度。③在参与了亚健康普查的员工中随机抽取10% (普查中初步评估为健康和亚健康的员工各5%)进行眼动监测,以推测普查的信效度。④对不能确诊为亚健康的普查员工,可采用ERP或rs-fMRI技术进行进一步诊断。

王轩[4](2014)在《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应用与普适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1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1.1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研究理路北京中医药大学“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创新团队重大科技成果“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是行业内第一款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上市的中医类医疗器械,是唯一一款集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于一体并嵌入动态II导心电监测、指端光电容积(可计算出血氧饱和度)、寸口桡动脉压力脉搏波、血管顺应性等多种人体指标参数,同时给出四诊合参报告的中医类医疗器械。在老一辈专家付骢远教授、赵绍琴教授、董建华教授、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俞梦孙院士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30余年的诊法现代化研究,提出以“位、数、形、势”属性和“模态”属性等简化归类、执简驭繁的诊法研究理路,实现从“象”研究,到“形”的量化,再到“神”的四诊合参多模态识别的方法学创新;融合主、客观判断于一身,宏观辨证、微观辨识相结合的中医数字化提取与量化识别的方法,不断诠释四诊的生物学内涵,阐明其医学工程学原理,发展形成了“搞清机理—单诊突破—两诊集合—四诊合参”的研究思路和“数字化、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关键技术路线,是全国多领域优秀人才智慧的结晶。1.2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应用影响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第二批重点“推广一批、提升一批、改造一批、开发一批”中医诊疗设备中“重点推广一批”产品,也是唯一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评估选型推荐品。相继受邀参加商务部和北京市委共同主办的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展、世界传统医药大会暨“中国中医药展”、国际生物经济大会。2011年受中央电视台《创新无限》节目组的邀请,参加了第132期节目录制。历次展会都备受关注,有众多国内外参观者体验了数字化、量化的中医诊断。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的诞生和使用,提高了健康与疾病的辨识能力,使得许多初期特征不明显的疾病能够得到早期预测及干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山西、河北等多家医院。研究团队研制的可远程复现、四诊合参的心动脉应脉诊训练仪,由心电发生器的心电信号触发机械心泵系统,以“位、数、形、势”四属性为纲,模拟输出单一脉动信息或组合全部符合中医脉学理论的脉动信息,实现心动脉应诊训练。于2013年9月通过北京市药监局、中医局组织的专家验收。1.3原创的中医四诊合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形成,是数千年来中医学发展成熟的标帜。其融入医患双方主观和客观判断自成体系、把握整体的辨证施治理论和四诊合参的诊病模式,是中医学发展的不竭动力。特别是近50年来借助现代物理科技的手段,脉诊、舌诊、闻诊、腹诊、望面诊等的发展,使特色的、过去仅凭医家主观判断的“心中了了”的诊断,有了数字化、量化和规范的标准。不仅促进了教学和学术交流,同时提高了“一把草药,一根银针”的中医诊疗技术和认识疾病规律的水平。1.4主客观联合辨证中医四诊中,问诊过程的四诊合参是医家和病人(主诉)交流中,把诸多主客观的不确定因素,辨识为诊家对病人的认识,并主导辨证和遣方用药。当问诊把病人主诉和医生的判断而借助“工具量表”数字化规范成标准的诊断过程时,中医的四诊合参,是融主客观判断于一身,既可“舍脉、舌而从症”,又可依据主观判断形成“桂枝汤证”、“白虎汤证”……而辨证施治。医家宏观辨识阴阳、精气神、脏腑、体质、四时……和辨识微观层面的变数,形成集客观可见和主观判断于一身,四诊合参辨病辨证的认知;“上工治人,治未病”的思想,在发展中的医学体系中,体现了中医具有更高的辨识健康与疾病的能力,因而更科学。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认识理念先进,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滞后。传承中医理论,突破制约中医四诊关键技术的瓶颈和深化辅助诊断设备的研究,实现望、闻、问、切四诊全面吸纳现代科技进步成果,助推中医医生四诊诊断技术的回归和提高,必将大大促进中医学的发展。2精神情志类疾病的数字化量化方法学探讨2.1从量表、CRF表到脱离量表的数字化量化诊疗知识数据库采用不断发展完善、融主客观辨证于一身的中医特色的可辅助医生辨证的四诊合参装置和关键技术,筛选典型抑郁症病人的四诊证候因素的分类分级信息;对比抑郁症量表评分,建立人机互参的数字化、量化的抑郁症证候诊断特征指标参数;在中医知识库的数字化的病例报告表(CRF)基础上,通过多家医院多中心筛选典型病例进行验证,聚类和相关分析,形成应用于筛查抑郁症的中医四诊合参技术规范;发展和创新主客观联合辨证的精神情志类疾病的中医诊断模式,进而拓展该辅助诊断技术规范,形成普适的精神情志类疾病中医检测的辅助诊断规范,并探讨对精神情志类疾病的中医数字化、量化诠释。2.2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用于抑郁症的辅助诊疗结果研究30例抑郁症患者共有6种证型:心胆气虚型(8例)、痰热内扰型(6例)、阴虚火旺型(6例)、肝郁化火型(6例)、心火炽盛型(3例)、心脾两虚型(3例)。对各证型的脉诊、舌诊、闻诊、问诊等四诊合参参数特征和给出的方剂进行了分析和方法学探讨。2.3心神合一,主客观联合辨证抑郁症中医四诊合参的数字化、量化的实现,融合有经验的医生得出的抑郁症四诊特征与采用四诊合参辅助诊断仪采集的患者的四诊信息特征,以抑郁症的证候因素分级归类,通过二者的比较与结合,从而增加并形成诊断系统的关于抑郁症的中医知识信息库。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数字化、量化”已经成为各个学科领域中所追求的统一标准。在医学领域中,标准化的诊断量表处处可见,对于研究对象作出标准化的归类研究,既方便于医生一目了然的统计患者疾病信息,又能让检查过程简洁并且完备。本研究选择抑郁症的数字化、量化的中医证候诊断为突破口,有望形成特色的主客观联合辨证的数字化诊断模式,探索精神情志类疾病中医现代诠释和评估。3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应用3.1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利于中国医改问题的解决该研究应用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成果的四诊合参数字化量化的整体辨证论治方法,发挥其以人为中心,多属性数据采集分析、在体质、亚健康辨识、慢病调治、养生、预防、健康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发挥其“简便效廉”、占用空间少、便携、低成本、先进性、整体全科、可广覆盖、检测流程简便、易在社区基层推广、利于中医回归家庭等优势,发展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中国医改需要“中国式”的解决办法,呼唤“中国式”的中医重大仪器的发展,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社区、家庭的推广和应用,可促进覆盖城乡居民和人人享有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设。3.2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平台的设计在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健康、体质辨识、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型研究基础上,推广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通过对健康管理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制定出针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平台系统的总体需求和具体需求,并且以中医药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对系统模块进行详细设计,进行系统结构和系统开发工具的设计,联合软件公司实现系统开发,形成了 一套集系统化、智能化为一体的基于脏腑经络辨识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推广为基础的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平台。3.3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系统的实现基于脏腑经络辨识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构建社区健康管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古今中医健康管理理念与现代健康管理思维的融合,将居民生活习惯、运动能力、心理状况和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起来,从生活方式、运动饮食、中医保健以及心理情志等方面的个性化干预是社区卫生服务规模化、标准化的需求,也是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健康工具,还是维护居民基本健康需求的手段,更是以健康管理平台为依托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推广策略的实现。4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糖耐量减低社区/家庭健康服务系统构建中的应用集成可获取人体诊断关键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使原创的、集成创新与再创新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设备真正走向社区与家庭,以此为基础,构建治未病、全覆盖、低成本、高收益的社区与家庭POS/HOC(Point-of-Service/Home-of-Care)中西医结合网络健康干预管理系统,使大众能够共享先进的中医现代化诊疗成果。

李江,高建涛,赵宝椿,梁高[5](2012)在《亚健康诊断方法述评》文中研究表明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有关亚健康诊断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发现目前还没有研究者提出同时具备无创伤、简便、快速、成本低、可重复采用、客观量化、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能持续检测亚健康对个体影响的检测方法。本文将对亚健康的测评方法进行整理分析,目的是阐述亚健康测评方法的研究现状和测评方法的研究进展,以便为研究亚健康的学者提供参考依据。

王利敏,赵歆,陈家旭[6](2011)在《亚健康状态检测技术及微观指标研究现状和展望》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亚健康诊断和干预中已经应用的检测技术,以及亚健康相关微观指标的研究进行整理,提出:通过规范实验对照组、寻求相关性指标、利用数据挖掘等手段分析亚健康状态主要症状或证型与相关性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探究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机制或生理、病理变化。

麦方永[7](2011)在《不同气流扰动模式对经络穴位医用红外热图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动物实验与人体舒适度实验,研究不同的气流扰动模式对红外热图成像及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确定一种最适宜于人体红外热成像检查的气流扰动模式,以便于指导针灸干预亚健康临床的干预与评价。方法:固定实验室里影响红外摄图的相关因素(温度、相对湿度、空间大小、背景颜色等),通过改变不同的气流扰动模式,首先选取实验用小型猪,进行动物实验,对实验小猪进行红外摄像,然后采用九宫格法读取小猪体表温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3种较适宜的对热图成像影响较小的气流扰动模式;在此基础上,招募100名志愿者,通过改变不同气流模式,进行摄图及人体舒适度实验,人体热成像体表温度数据读取部位选择前额正中、天突穴、双合谷穴、双足三里穴及大椎穴,人体舒适度采用明尼苏达满意度调查问卷(MSQ)及表情量尺(FACES SCALE)调查问卷进行评价。结果:(1)动物实验表明:无气流扰动、顶部送风地面中央回风及顶部送风底部异侧回风3种气流扰动模式对动物热图影响均较小;(2)人体舒适度实验表明:气流扰动模式为“顶部送风底部异侧回风”时,对人体的红外热图影响最小(P<0.05),并且此模式下人体舒适度评分明尼苏达满意度平均分为3.89分,表情量尺平均分为3.83分,明显高于其他气流扰动模式;明尼苏达满意率为72%,表情量尺舒适度满意率为75%,均明显高于其余两种模式。结论:在控制红外摄图的其他环境因素条件下,顶部送风底部异侧回风气流扰动模式对红外成像的影响最小,人体舒适度最佳。可为医用红外热成像环境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以指导针灸干预及评价亚健康临床的人体红外热成像检查。

周波,薛晓琳,王天芳[8](2010)在《亚健康状态的评定及检测现状》文中研究说明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

高飞[9](2010)在《中医偏颇体质与体重指数及亚健康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质是个人在先天禀赋因素及后天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个体生命的“符号”,在形态、结构、功能、代谢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范围的可调性。体质状态在个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学本着“因人”制宜的原则注重从个体出发,调理影响体质的可变因素,改善个体体质状态,采取相应的个体化治疗,从而在疾病的预防、传变、康复上起到积极作用,实现“治未病”,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目的通过对人群的健康体检调查,根据调查资料内容,分别进行中医偏颇体质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分析、中医偏颇体质与亚健康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体重指数是否为偏颇体质状态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偏颇体质与亚健康的关联性。为今后养生保健、疾病的预防康复提供合理化依据。方法调查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007年12月31日一2008年12月31日的治未病中心健康体检资料,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入选的体检人群进行体质分类,遵循测量数据计算体检人群体重指数,按照王琦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制定的《亚健康状态筛选表》对体检人群进行健康状态评价,利用SPSS15.0计算机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中医偏颇体质与体重指数、中医偏颇体质与亚健康的相关分析、亚健康状态的形成与中医偏颇体质关系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中医偏颇体质与体重指数关系的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组内体重指数的差异采用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显着性,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的显着性。结果1.健康体检人群中医偏颇体质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1.1将人群中体质分为9型,除去平和体质例数,624例中气虚质人数为51例(占所调查人数的8.17%,以下表示方法含义相同);阳虚质人数247例(39.58%);阴虚质人数149(23.88%);痰湿质人数182例(29.17%);湿热质人数145例(23.24%);血瘀质人数167例(26.76%);气郁质人数172例(27.56%);特禀质人数62例(9.94%)。平均BMI为22.36±4.96。1.2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人群较非阳虚质、非血瘀质、非气郁质人群BMI数值高,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的显着性(P<0.05);BMI与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此三种偏颇体质呈正相关,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的显着性(P<0.05);BMI异常是形成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这三种偏颇体质的危险因素,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的显着性(P<0.05)。2.中医体质分类与亚健康的相关性研究2.1将人群中体质分为9型,除去平和体质例数,671例中偏颇体质中气虚质人数111例(占所调查人数的16.54%,以下表示方法含义相同);阳虚质人数107例(15.95%);阴虚质人数247(36.81%);痰湿质人数280例(41.73%);湿热质人数233例(34.72%);血瘀质人数242例(36.07%);气郁质人数233例(34.72%);特禀质人数93例(13.86%)。亚健康人数为112例,占总人数的16.69%。2.2阴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人群较非阴虚质、非湿热质、非血瘀质、非气郁质人群的亚健康状态构成比高,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的显着性(P<0.05)。2.3排除不同体质之间混杂因素影响后,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此三种偏颇体质为发展成亚健康状态的“危险体质”结论本研究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分别研究了中医偏颇体质与体检人群体重指数相关性、中医偏颇体质与亚健康的相关性,为中医的体质学领域及养生康复、疾病调护方面提供以下依据:1.阳虚质、血瘀质及气郁质人群平均体重指数高于非阳虚质、非血瘀质及非气郁质人群,此三种偏颇体质与体重指数有相关性,高于正常的体重指数是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形成的危险因素,控制体重对于预防此三种偏颇体质的形成有积极意义。2.不同体质人群中亚健康状态人数分布存在差异。3.气虚质、湿热质及气郁质体质是形成亚健康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此三种体质的偏颇,可望提高生命质量,改进健康状况。

李雄[10](2009)在《抗疲劳二号治疗肝郁心脾两虚型亚健康慢性疲劳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疲劳是亚健康的第一因子,它是因过度劳动(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而引起的一种劳动能力的下降。有资料表明,普通人群中,有5%-20%的人有持续疲劳的现象;初级医疗中,疲劳是最普通的症状之一,有5%-20%的患者主诉为疲劳,另有5%-20%的患者将疲劳作为他们一个最主要的伴随症状。在美国有24%的成年人有过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的疲劳,其中59%-64%的人没有明显的原因。目前国内对亚健康慢性疲劳病因、病机的研究较少,尚未形成公认的诊断标准和有效治疗方法,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亚健康慢性疲劳状态的病因病机,阶段性评价中药免煎颗粒剂抗疲劳二号干预亚健康慢性疲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研制符合临床实际需要的具有较好疗效的治疗亚健康慢性疲劳中成药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单盲单模拟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40例肝郁心脾两虚型亚健康慢性疲劳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分别给予抗疲劳二号免煎颗粒剂和安慰剂,观察3周。结果:1.40例亚健康慢性疲劳患者中20例试验组与20例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年龄、体重、身高、疲劳症状(主次症)合计得分、疲劳各症状、疲劳自评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性别有统计学差异;2.40例亚健康慢性疲劳患者中试验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三周末各项评价指标比较:中医症状(主次症)合计得分有统计学差异;疲劳自评量表评分中疲劳程度总分、精神疲劳、躯体疲劳、疲劳后果以及疲劳对休息睡眠的反应有统计学差异,疲劳的情境性无统计学差异;中医各症状中神疲、乏力、心情抑郁、急躁易怒、大便异常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症状无统计学差异。3.经治疗三周末,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总体疗效、治疗前后计分、中医主症疗效均有统计学差异。4.40例患者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40例患者中试验组2例及进行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检查,对照组5例进行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检查,7例患者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结论:1、亚健康慢性疲劳的主要病机是肝郁脾虚,心神失养,病位主要涉及肝、脾、心三脏。2、亚健康慢性疲劳是由于情志不畅所导致的一种临床状态,涉及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其临床表现不一,变化多端,按出现频率排序依次是:乏力、心情抑郁或急躁易怒,神疲,健忘,胸胁乳房小腹胀痛、大便异常,睡眠异常,食少纳呆,腹胀,头晕,心悸。3、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以疏肝健脾、养心安神为治法的抗疲劳二号免煎颗粒剂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P<0.0002)(其中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4.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6.32%);能明显改善亚健康慢性疲劳患者的临床主症,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主症(神疲、乏力)有效率分别为84.21%和26.32%,显示试验组中医主症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01)。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症状计分、中医各项症状、疲劳自评量表计分比较显示:试验组在改善患者中医症状计分以及中医症状神疲、乏力、心情抑郁或急躁易怒、大便异常方面优于对照组;疲劳自评量表计分方面,试验组在改善患者疲劳程度总分、精神疲劳、躯体疲劳、疲劳后果以及疲劳对休息睡眠的反应均优于对照组。在安全性方面,不良事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5-1),试验组未出现不良事件,表明抗疲劳2号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二、超微智能检测系统对亚健康状态的筛查价值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微智能检测系统对亚健康状态的筛查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亚健康人群身心状况评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亚健康的早期发现
2 人体磁场测量技术对亚健康的早期诊断
3 通过中医脉诊现代化手段对亚健康的客观评测
4 中医舌诊标准化在亚健康领域的客观化应用
5 经络能量检测技术对亚健康的客观评测
6 MIMOSYS语音技术对亚健康的心理评测
7 小结

(2)用于人体健康监测的体表脉搏传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动脉硬化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创动脉硬化检测方法
        1.2.2 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方法
        1.2.3 基于脉搏波的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方法
    1.3 血压测量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有创血压测量方法
        1.3.2 无创血压测量方法
        1.3.3 基于脉搏波的无创血压测量方法
    1.4 睡眠健康状况及监测技术的研究
        1.4.1 睡眠及睡眠障碍
        1.4.2 传统睡眠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4.3 基于脉搏波的睡眠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柔性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1.5.1 压阻式柔性传感技术
        1.5.2 电容式柔性传感技术
        1.5.3 压电式柔性传感技术
    1.6 基于摩擦起电效应的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1.6.1 基本原理、结构
        1.6.2 基于摩擦起电效应的柔性压力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1.7 可穿戴传感器态势分析(SWOT)
    1.8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2 基于网状结构的可穿戴薄膜式压力传感器
    2.1 引言
    2.2 传感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2.2.1 传感器结构及制备
        2.2.2 力学分析
        2.2.3 电学分析
    2.3 传感器输出性能测试
        2.3.1 实验测试系统
        2.3.2 输出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纳米半球结构的指腹按压式脉搏传感器
    3.1 引言
    3.2 传感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3.2.1 传感器结构及制备
        3.2.2 力学分析
        3.2.3 电学分析
    3.3 输出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花瓣结构的可穿戴织物压力传感器
    4.1 引言
    4.2 传感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4.2.1 传感器结构及制备
        4.2.2 力学分析
        4.2.3 电学分析
    4.3 输出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柔性压力传感器的人体体表脉搏传感
    5.1 引言
    5.2 脉搏波基础理论
    5.3 可穿戴健康监测系统的研制
    5.4 可穿戴薄膜式压力传感器脉搏波测试
        5.4.1 不同部位脉搏波测试
        5.4.2 同一区域不同位置脉搏波测试
        5.4.3 不同人群脉搏波测试
    5.5 指腹按压式脉搏传感器脉搏波测试
        5.5.1 不同物体表面的指腹脉搏波测试
        5.5.2 不同手指的指腹脉搏波测试
        5.5.3 不同人群的指腹脉搏波测试
    5.6 可穿戴织物压力传感器脉搏波测试
        5.6.1 不同人群的不同部位脉搏波测试
        5.6.2 外界扰动时的脉搏波测试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脉搏波的心血管系统及睡眠健康状况的研究
    6.1 引言
    6.2 心血管动力学参数
    6.3 心血管健康参数测量及结果分析
    6.4 基于脉搏波的睡眠呼吸事件监测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论文工作总结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113名被测者血压测试结果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C.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D.参加的课题
    E.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员工亚健康甄别管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亚健康威胁约70%人口的身心健康、生活工作质量
        1.1.2 员工亚健康自评量表诊断法主观性较强
        1.1.3 脑力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亚健康的典型表现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亚健康的界定及分类
        2.1.1 亚健康概念的产生
        2.1.2 亚健康的内涵
        2.1.3 亚健康的分类
        2.1.4 本文的界定
    2.2 亚健康的诊断与测评
        2.2.1 亚健康的客观测评——理化检查
        2.2.2 亚健康的主观测评——问卷/量表法
    2.3 员工亚健康的相关研究
        2.3.1 企业家亚健康研究
        2.3.2 白领亚健康研究
        2.3.3 教师亚健康研究
        2.3.4 医务人员亚健康研究
        2.3.5 企业职员亚健康研究
    2.4 认知神经科学和神经管理学
        2.4.1 脑活动的测量与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
        2.4.2 神经管理学概念的产生及发展
        2.4.3 神经管理学在亚健康研究中的应用
第3章 自评量表作假行为的眼动研究
    3.1 眼动研究技术基础
    3.2 亚健康自评量表作假的可能性
    3.3 自评量表作假行为眼动实验设计
        3.3.1 实验目的
        3.3.2 仪器及材料
        3.3.3 实验被试
        3.3.4 情境设计
        3.3.5 实验程序
        3.3.6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量表维度得分差异
        3.4.2 反应时均值的差异
        3.4.3 眼动指标差异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亚健康脑力负荷关键指标——注意力集中度的ERP研究
    4.1 事件相关电位(ERP)知识基础
        4.1.1 ERP概述
        4.1.2 10-20国际脑电记录系统
        4.1.3 P300概述
        4.1.4 CNV概述
    4.2 实验范式及选择
        4.2.1 CPT实验范式
        4.2.2 N-back任务
        4.2.3 Go-Nogo范式
    4.3 实验目的
    4.4 实验方法
        4.4.1 实验对象与仪器
        4.4.2 实验设计与流程
    4.5 实验结果
        4.5.1 行为数据结果
        4.5.2 脑电数据
    4.6 讨论
    4.7 小结
第5章 亚健康心理压力关键指标——焦虑的FMRI研究
    5.1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知识基础
        5.1.1 fMRI成像原理
        5.1.2 fMRI的基本过程
        5.1.3 静息状态的功能磁共振成像
        5.1.4 关于的焦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5.2 研究目的
    5.3 实验对象与方法
        5.3.1 实验对象
        5.3.2 研究方法
    5.4 数据处理
        5.4.1 预处理
        5.4.2 局部一致性分析
        5.4.3 统计比较
    5.5 结果
    5.6 讨论
        5.6.1 焦虑和恐惧的区别与联系
        5.6.2 焦虑和抑郁的区别与联系
        5.6.3 本实验结果讨论
    5.7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一
附录二

(4)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应用与普适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上篇 理论与方法学探讨
    第一章 中医诊法与四诊合参
        1 中医四诊与西医四诊的比较
        2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
        3 参与四诊合参的中医脉诊研究
        4 参与四诊合参的中医舌诊研究
        5 参与四诊合参的中医闻诊研究
        6 四诊合参研究
        6.1 四诊合参的意义
        6.1.1 四诊合参
        6.1.2 四诊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片面性
        6.2 四诊合参数字化量化研究
        6.2.1 主客观联合辨证的四诊合参数字化量化
        6.2.2 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数字化量化
        6.2.3 “搞清机理—单诊突破—两诊集合—四诊合参”的研究理路
        6.2.4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的实现
        6.2.5 四诊合参诊疗技术进入社区、家庭、掌上诊疗
        6.2.6 可远程复现、四诊合参的心动脉应脉诊训练仪
        7 中国自己的仪器助推医改问题的解决
        8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与西医诊断仪器的比较优势
        9 结论
        9.1 中医需要引入现代技术发展数字化量化的四诊合参关键技术
        9.1.1 传统中医四诊信息的获取缺乏数字化量化
        9.1.2 古老的中医学在可视与数字化的发展中有着很大的技术空缺
        9.2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
        9.2.1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辨证论治
        9.2.2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促进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规范化
        9.2.3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可以在基层的应用
        9.2.4 先进低成本便携普惠的“中国式”重大诊疗仪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抑郁症数字化四诊特征的理论与方法学探讨
        1 精神情志类疾病证候的数字化四诊特征诠释
        2 脑卒中后抑郁症证候的四诊合参特征研究
        3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墨西哥的推广应用
        4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5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6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及辨证研究进展
        7 结论
        7.1 中国需要自己的重大仪器
        7.2 抑郁症尚无数字化量化的四诊合参诊疗规范
        7.3 四诊合参辅助诊技术利于抑郁症辨证分型规范化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糖耐量减低社区医院/家庭服务网络健康管理系统构建中的应用方法学探讨
        1 治未病的中医健康服务理念
        2 基于数字化量化的脏腑经络辨识健康、体质、亚健康的监测与动态评估
        2.1 数字化量化四诊合参关键技术
        2.2 肝气郁结型亚健康人群与健康人群的数字化量化四诊合参特征比较及干预研究
        2.3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糖尿病前期和代谢综合征患者电针干预前后四诊特征比较
        3 IGT诊断与筛查方法
        4 IGT流行病学研究
        5 IGT的发展
        6 IGT的危险因素
        7 IGT干预
        8 基于虚拟云构建中西医结合网络健康服务体系
        8.1 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8.2 基于虚拟云的中医健康服务体系的优势
        8.3 基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构建网络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
        8.4 网络健康服务体系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下篇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 抑郁症证候四诊数字化量化特征研究
        引言
        1 研究目标
        2 资料
        5 病例信息采集
        6 结果
        7 讨论
        8 结论
        8.1 创新之处
        8.2 存在的不足和需要继续完善之处
    第二章 构建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平台推广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
        引言
        1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社区推广
        2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构架设计
        3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
        4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系统实现及相关功能描述
        5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系统架构和预期效果
        6 讨论
        6.1 个体情况是探索健康状态原因的重要依据
        6.2 体检数据是对健康状况的确认
        6.3 体质辨识是对采集各项数据的综合
        6.4 通过辨识制定个性化处方
        7 结论
        7.1 专利技术推广理念决定着推广策略和产品的生命力
        7.2 中医药对维护居民的健康有着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7.3 以中医诊查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平台使健康的维护更加系统化
        7.4 待完善之处
    第三章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糖耐量减低健康干预管理系统构建中的应用
        引言
        1 系统设计
        1.1 系统设计原则
        1.2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1.3 系统运行环境
        1.4 社区医院一站式服务POS(Point-of-Service)系统的模块设计
        1.5 家庭服务HOC(Home-of-Care)系统
        2 POS/HOC IGT健康干预服务系统的实现与操作说明
        2.1 POS IGT健康干预服务系统的实现与操作说明
        2.2 HOC IGT健康干预服务系统的初步实现与操作说明
        3 结论
        4 待完善之处
附录 脏腑经络辨识装置之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
致谢
个人简历

(7)不同气流扰动模式对经络穴位医用红外热图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表
引言
1 动物实验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设备与药品
        1.1.3 实验地点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步骤
        1.2.2 气流扰动模式选择
    1.3 实验观测指标
        1.3.1 动物监测
        1.3.2 红外热图分析
    1.4 统计方法
    1.5 实验结果
        1.5.1 环境热图及动物热图分析
        1.5.2 动物热图组间分析结果
    1.6 小结
2 人体舒适度实验
    2.1 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地点
    2.3 受试对象
        2.3.1 志愿者纳入标准
        2.3.2 志愿者排除标准
        2.3.3 志愿者退出标准
    2.4 实验方法
        2.4.1 气流扰动模式选择
        2.4.2 实验步骤
        2.4.3 摄图站姿
    2.5 统计方法
    2.6 结果与分析
        2.6.1 人体红外热像图
        2.6.2 穴位体表温度受不同气流扰动模式的影响
        2.6.3 三种不同模式下的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值比较
        2.6.4 MSQ及表情量尺(FACES SCALE)受气流扰动模式变化的影响
    2.7 小结
3 讨论
    3.1 中医理论与红外热图
    3.2 亚健康与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
    3.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亚健康研究中的必要性、优势及研究基础
    3.4 医用红外热成像的影响因素
    3.5 动物实验及人体舒适度实验结果分析
    3.6 小结
结论
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1 临床红外热图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综述2 临床亚健康状态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亚健康状态的评定及检测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亚健康状态的主观症状评定方法
    1.1 采用现有的问卷或量表
        1.1.1 康奈尔医学指数 (Cornell Medical Index, CMI) [3]:
    1.2 通过自制的问卷或量表评定亚健康
2 亚健康状态的客观检测手段
    2.1 对心血管循环系统的检测
        2.1.1 血液流变学检测:
        2.1.2 微循环检测在亚健康诊治中的意义:
        2.1.3 基于非线性方法的心血管亚健康状况定量评测:
        2.1.4 基于脉象信号的亚健康状态的识别:
        2.1.5 QT离散度:
        2.1.6 其他血液指标检测:
    2.2 对脑神经系统的检测
        2.2.1 脑像检查 (EEQG) :
        2.2.2 福贝斯远程健康检测系统 (TDS) [35]:
        2.2.3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对复杂的亚健康状态进行智能化诊断[36]:
    2.3 对心脑血管及全身多系统的检测
        2.3.1 超高倍显微诊断仪 (MDI) 亚健康评估法:
        2.3.2 量子共振检测法 (QRS) [39]:
        2.3.3 亚健康状态测评图:
    2.4 其他检测

(9)中医偏颇体质与体重指数及亚健康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篇 体质的中医文献研究
        1.古代文献关于体质的认识
        2.体质的现代概念表述
        3.体质的分型研究
        4.体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5.体质与疾病的关系研究
        6.偏颇体质与临床各科疾病的相关研究
        7.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篇 亚健康的文献研究
        1.亚健康的概念
        2.亚健康的研究范畴
        3.亚健康的评估量表
        4.亚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
        5.中医对于亚健康的认识
        6.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篇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献研究
        1."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发展
        2."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现今医学实践
        3.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篇 健康体检人群中医偏颇体质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3.中医体质分类及BMI计算、分级的参照标准
        4.研究方法
        5.结果
        6.讨论
        7.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篇 中医体质分类与亚健康相关性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3.中医体质分类及亚健康评定的参照标准
        4.研究方法
        5.结果
        6.讨论
        7.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附表:CRF表

(10)抗疲劳二号治疗肝郁心脾两虚型亚健康慢性疲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亚健康的研究进展
        1.1 亚健康概念的研究进展
        1.2 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
        1.3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4 中医研究进展
    2 疲劳的研究进展
        2.1 疲劳的定义
        2.2 现代医学对疲劳分类及发生机制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疲劳发生机制的认识
        2.4 中医对疲劳的认识
临床资料
    1 诊断标准
        1.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1.2 中医诊断标准:
    2 病例纳入标准
    3 病例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疲劳症状分级评分方法:
        4.2 中医症侯分级及计分方法:
    5 量表评分及分级方法
        5.1 中医证候病情分级:
    6 研究病例的终止条件
    7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8 病例的剔除
    9 知情同意书
    10 分组及服药方法
        10.1 分组方法
        10.2 随机设计方案
        10.3 服药方法
        10.4 疗程
        10.5 观察指标
        10.6 疗效判定
        10.7 数据管理及统计处理
        10.8 质量控制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入组时临床症状可比性分析
    3 三周末亚健康慢性疲劳症状得分分析
    4 疗效分析
    5 不良事件/不良反应情况
讨论
    1 亚健康慢性疲劳的病因病机分析
    2 亚健康慢性疲劳的临床表现
    3 抗疲劳二号的立方依据和方药分析
    4 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5 试验组与对照组总体疗效比较
    6 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主症疗效比较
    7 试验组与对照组安全性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超微智能检测系统对亚健康状态的筛查价值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亚健康人群身心状况评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 王雪娇,李杰,何青鋆,戴宁,李峰.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1(02)
  • [2]用于人体健康监测的体表脉搏传感技术研究[D]. 孟柯妤. 重庆大学, 2020(02)
  • [3]员工亚健康甄别管理的实验研究[D]. 熊俊浩.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2)
  • [4]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应用与普适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D]. 王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5]亚健康诊断方法述评[J]. 李江,高建涛,赵宝椿,梁高. 运动, 2012(03)
  • [6]亚健康状态检测技术及微观指标研究现状和展望[J]. 王利敏,赵歆,陈家旭.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05)
  • [7]不同气流扰动模式对经络穴位医用红外热图影响研究[D]. 麦方永.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0)
  • [8]亚健康状态的评定及检测现状[J]. 周波,薛晓琳,王天芳. 北京中医药, 2010(12)
  • [9]中医偏颇体质与体重指数及亚健康的相关性研究[D]. 高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10]抗疲劳二号治疗肝郁心脾两虚型亚健康慢性疲劳的临床研究[D]. 李雄.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11)

标签:;  ;  ;  ;  

超微智能检测系统对亚健康状态的筛查价值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