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身体年龄的测量与分析

女大学生身体年龄的测量与分析

一、对高校女生体力年龄的测量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婷[1](2021)在《新冠疫情下体力活动与8-9岁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性及不同训练方式对灵敏素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肖城[2](2021)在《体力活动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

褚昕宇[3](2021)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重大文件和政策的问世也推动着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提供了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保障,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计划,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青少年只有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才能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目标。从近日发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和国内外研究数量的不断增加不难看出,国内外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运动不足成为了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直接因素;锻炼习惯养成成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手段;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锻炼习惯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获取青少年锻炼习惯相关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构了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运用回归、层次聚类分析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社会建构理论相结合,揭示了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中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及特征,提出了干预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策略,为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整体情况有待改善,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趋于多元。青少年自我感觉健康状况良好,但由于久坐、屏幕依赖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青少年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多数青少年未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其中女生差于男生;青少年体育课内外身体活动量不够;青少年有一定的参与锻炼的意识和认知,但在锻炼主动性和知识方面有所欠缺。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受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为了探究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构建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揭示出包含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四个方面的32条目的影响因素,通过专家赋权的AHP模型建构,为揭示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及其内部机制提供测量工具。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层次聚类的方法验证了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模型,结果显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因素模型各因素(25条目)均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学校因素高于其他影响因素,鉴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对其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3)运用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问卷和SRHI量表进一步分析模型中各条目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程度,显示个人因素中的享受乐趣、舒缓压力,实现目标的满意感,体育活动主动性有助于青少年产生并保持体育锻炼习惯;家庭因素中,父母体育知识和运动习惯、家庭体育锻炼氛围和父母对体育运动的态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学校因素中,学业压力、体育老师指导水平、参加学校的体育社团、同伴们参与体育锻炼,对影响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亦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社会因素中,政府大型体育活动、城市运动设施易得性和政府推广是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较重要因素。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各模块的影响因素之间均有复杂性的联系。学校因素目前可能在对个人的在体育中感受的乐趣或个人满意感和学业压力等方面有负向的影响。社会因素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系数较高并且均是正向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性别青少年在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影响因素和体育锻炼习惯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男性明显优于女性。通过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分析显示,年龄越小,体育锻炼习惯受到家庭影响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加,受学校影响越明显,16-18岁阶段受学校因素影响达到峰值,随着青少年的不断成长,社会因素的影响逐步显现。(4)揭示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即通过情景线索、激励和锻炼行为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具有促进作用。在个体层面上锻炼意识和情景线索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影响因素作用的关键。社会层面作用机制体现在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整体效应和各因素间的互动关系。作用机制的特点表现为:体育锻炼习惯促进的早期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奖励作用的动态性和习惯养成的长期性。(5)根据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予以青少年锻炼习惯干预,应该进一步关注认知-意向-行动-保持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注重锻炼意识诱导和促进体育锻炼习惯持续的线索提示和促进社区、学校、家庭的体育锻炼促进网络体系建立的青少年锻炼习惯的干预策略。

王梦雅[4](2021)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两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显示,我国大学生肺活量水平、爆发力、耐力素质、力量耐力和速度水平等体质指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的重要载体。太极拳是我国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选修课程之一,对大学生身体机能和体质健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传统太极拳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仍存在不足与缺陷。健康体适能是原有身体健康概念的一种延伸,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效率并维持自身健康的基础。它可以更加全面地、准确地来评价身体的健康状况和提高与改善体质健康水平,对人体健康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健康体适能教学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以及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实验法与测量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商丘师范学院选取(非体育专业)大一年级学生,实验组与对照组共计82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44人。对照组按照商丘师范学院传统太极拳教学内容进行,实验组按照本研究设计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内容进行干预。实验前后对两个班级在同一时间进行相关体质指标的测试(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生)/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生)、1000米/800米)。运用统计软件spss.23.0对有效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更科学的验证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作用。结果:在经过13周教学实验后,1、实验组男生的50米跑、立定跳远以及引体向上三个指标成绩有显着提升(p<0.05),其中50米跑与引体向上指标存在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而肺活量、坐位体前屈、1000米跑三个指标的成绩虽然有稍稍进步,但是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提高(p>0.05)。2、实验组女生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以及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有显着性提高(p<0.05),在肺活量、立定跳远与800米跑指标上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p>0.05)。3、对照组女生肺活量与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有所提升,但不存在显着性提升(p>0.05);对照组男生的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成绩在13周后有所进步,但也不存在显着性的提高。4、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在太极拳期末考试成绩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与高校传统太极拳课程相比,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的太极拳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整体水平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主要对女大学生肌肉耐力、速度素质、身体柔韧性方面有显着的提高;男大学生主要是在速度素质、下肢力量以及肌肉耐力方面有显着性的提高;2、对照组学生在进行13周的传统太极拳课程教学后,女生的肺活量与身体柔韧性两个指标上有所改善与提高;男生主要在下肢力量与身体柔韧性方面的成绩要优于实验前;3、经过十三周的教学实验,无论是传统太极拳教学班级的学生,还是太极拳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班级的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24式简化太极拳的技能,并且实验组学生在完成与通过太极拳课程学习与考试的同时,自身体质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更加有效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高文韬[5](2021)在《高校体育环境与大学生体力活动的关系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文中认为《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报告中的数据显示,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很大程度上落后于中学生,其中耐力素质的指标还在持续下滑。这一问题的出现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学生严重缺乏体力活动,依据系统论的观点,功能的发挥有赖于适宜的环境,因此本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学生体力活动与学校体育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找二者互惠互进的方式。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纳入本研究的2385名校大学的在校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在问卷编制方面,运用项目分析、信度检验、德尔菲法对学校体育环境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验,运用T检验与方差分析探索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运用相关分析探索变量间的相关性,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学校体育环境对学生低强度体力活动(LPA)、中强度体力活(MPA)、高强度体力活动(VPA)三种体力活动时间的贡献量。得出以下结果:(1)沈阳师范大学的学生LPA一周活动时间为90.80分钟,MPA活动时间为37.24分钟、VPA活动时间为18.22分钟。工作日静坐时间为332.92分钟,休息日静坐时间为314.72分钟。(2)不同年级、性别的学生在体力活动时间与静坐时间上均存在显着差异。(3)体育物质环境各维度得分情况为“体育器材”3.86分高于“体育场地”为3.76分。体育制度环境各维度得分情况为“体育政策”4.10分高于“体育制度”3.97分。体育精神环境各维度得分情况为“体育教学”4.09分高于“体育活动”4.05分等于“体育人文”4.04分高于“体育人际”4.02分高于“体育氛围”4.01分高于“体育信息”3.00分。(4)体育物质环境与MPA、LPA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84、0.110,P<0.01,体育制度环境与MPA、LPA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93、0.111,P<0.01,体育精神环境与学生VPA、MPA、LPA时间均呈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31、0.111、0.137,P<0.01。(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校体育环境与学生体力活动呈正相关,具有一定线性关系。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沈阳师范大学学生的体力活动时间不足,静坐时间过多。(2)人口学变量对学生的体力活动与静坐时间具有一定的影响。男生的体力活动时间高于女生,低年级学生的体力活动时间高于高年级学生。女生无论在工作日于休息日的静坐时间都多于男生,大一与大四年级工作日与休息日的静坐时间高于大二与大三年级。(3)沈阳师范大学校园体育环境建设较好,体育信息环境建设相对薄弱。(4)学校体育精神环境均对学生VPA、MPA、LPA活动时间具有促进作用,体育制度环境与物质环境对学生MPA、LPA活动时间具有促进作用。(5)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证实高校体育环境与学生体力活动呈正向影响。

陈琦琦[6](2021)在《小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与拒绝敏感性对自我超越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小学生的自我超越、互动性健康素养、拒绝敏感性现状及其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明确自我超越、互动性健康素养、拒绝敏感性三者的相关关系;探讨互动性健康素养和拒绝敏感性对自我超越的影响,为小学生自我超越相关研究和开展心理健康干预方案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便利整群抽样法,对吉林省安图县所在的三所小学五、六年级自愿参加本研究的712名小学生进行整群抽样,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一般人口学资料、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量表、中文版青少年自我超越量表、拒绝敏感性量表进行调查。所有问卷整理、编码后录入,采用SPSS26.0,检验水准P<0.05。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712名研究对象其平均年龄为10.65±0.54岁;女生332人(46.6%),男生380人(53.4%);五年级371人(52.1%)、六年级341人(47.9%)。独生子女411人(57.7%),非独生子女301人(42.3%);汉族为534人(75.0%)、朝鲜族为127人(17.8%)、其他民族51人(7.2%);班干部236(33.1%)、非班干部476(66.9%)。(2)研究对象自我超越得分为48.28±8.63,其中女生、六年级、班干部、睡眠时间≥9小时、不使用电子产品、很关注健康状况、家庭关系好、父母关系温馨、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与父母居住、民主型教养方式、自评学习压力小、形象评价很满意、成绩评价很优异、总体评价很优异的研究对象自我超越得分较高。(3)研究对象互动性健康素养得分为112.53±21.80,其中女生、班干部、睡眠时间大于9小时、不使用电子产品、很关注健康状况,家庭关系好、父母关系温馨、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与父母居住、父母为民主型教养方式、学习压力小、形象评价很满意、成绩评价很优异、总体评价很优异的研究对象互动性健康素养得分较高。(4)研究对象拒绝敏感性得分为33.90±7.48,其中女生、五年级、11岁、汉族、独生子女、非班干部、不使用电子产品、不参加业余活动、睡眠时间7-9小时、不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差、与其他人居住、父母关系冷淡、父母教养方式为忽视型、父母文化程度低、形象自评很不满意、成绩自评很差、总体自评很差的研究对象拒绝敏感性得分较高。(5)研究对象自我超越的影响因素:互动性健康素养及其子维度与自我超越及其子维度呈正相关,(r=0.363至0.692,P<0.05),拒绝敏感性及其子维度与自我超越及其子维度呈负相关(r=-0.657至-0.537,P<0.05);分层线性回归显示,一般人口学特征中性别、使用电子产品、班干部、学习压力、家庭成员关系、父母关系、健康状况关注情况、居住情况、形象自评、成绩自评、总体自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进入回归方程(F=7.369,R2=0.273)解释27.3%的变异度,互动性健康素养进入回归方程(F=18.957,R2=0.521)解释52.1%的变异度,拒绝敏感性进入回归方程(F=30.146,R2=0.643)解释64.3%的变异度。结论:(1)小学生自我超越处于中等水平,仍有待提高。其中女生、六年级、班干部、睡眠时间越长、不使用电子产品、关注健康状况、家庭关系好、父母关系温馨、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与父母居住、民主型教养方式、对自身总体评价越高的研究对象自我超越得分越高。(2)研究对象的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可以正向影响自我超越,研究对象的拒绝敏感性水平可以负向影响自我超越。建议今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要关注该群体互动性健康素养的提高和拒绝敏感性的降低,同时注意关注家庭及其个性特点上具有脆弱性的小学生群体的个别化心理咨询,以此提高整个小学生的自我超越水平,保持或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

栗文凯[7](2020)在《长沙市职业女性体力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趋于静态化,为生存所付出的体力消耗也越来越少。通过总结近几年研究发现,慢性病间接造成的死亡,也是摆在诸多学者面前的一个问题。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体力活动不足也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通过相关的统计,诸多国家由于体力活动不足造成的死亡,大约超过300万人/年,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体力活动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可以侧面反映出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社会的发展、各种政策的出台,女性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在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下,女性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和男性一样分担同样的责任和义务,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举重轻重的作用。从全球来看,各国人口体力活动水平不断下降,同时,女性表现出来的情况比男性更加严峻,从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达到63.73%,职业女性所占比例高、人口多,当下职业女性健康整体的状况不太好,多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关注职业女性的体力活动,发现她们体力活动现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长沙市职业女性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全面二孩”政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背景下,长沙市职业女性体力活动的现状及对策,力图经过调查分析,为提高职业女性的体力活动水平,增强体质健康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1.长沙市职业女性体力活动以高强度为主要的体力行为方式,小学学历职业女性在步行、中等强度、高强度体力活动量均值均高于其它学历职业女性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在中等强度和高强度体力活动量两方面均值均是最低的,职业女性在步行、中等强度、高强度方面体力活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2.长沙市职业女性周体力活动总量平均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随着学历的升高而降低,农、林、牧、水利业生产人员一周的体力活动总量均值最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一周的体力活动总量均值最低。3.在正常的工作日,其日间平均的静坐时间,长达4.48小时/天,在休息的时间,长达4.58小时/天。休息日与工作日的静坐时间相比,略多,大多数职业女性日常工作和生活静坐时间比较长,长期来看,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4.影响长沙市职业女性体力活动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学历、职业、自身意识、交通便利、缺乏场地设施等。建议:1.长沙市职业女性维持当前的行为方式,多地进行交通性、家务性、休闲性方面的体力活动。2.长沙市相关政府部门积极牵头普及体育强国的思想,带动大家积极的进行体力活动,完善体育设施的建设,实时进行健身方式的勘察。3.长沙市相关部门根据本地实际的情况,颁布适用于不同人群的体力活动的准则,让人们心中有数,不在盲目,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

孙聪帆[8](2020)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高校女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作为时下流行的一种健身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青睐。高强度间歇训练作为一种省时、简单、高效的训练方法,也越来越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但是有部分大学生为跟风训练,不一定了解该训练方法和所带来的运动效果,这样不科学的训练反而会导致一定的运动风险。因此本文选取了为期两个月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实验,通过记录实验数据,分析HIIT对高校女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并给进行HIIT训练的大学生一定的训练建议。研究对象为西南财经大学在校健康女大学生,为排除一些无关变量的影响,选取20名同学进行小样本研究,年龄在18—22岁之间,除了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外,均无系统的运动锻炼及定期的体力活动。通过PAR-Q(2002年修订)《体力活动问卷》和《AHA/ACSM健康/体适能机构运动前筛查问卷》进行筛查(见附录)。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为实验法,选择的实验模型为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将20名大学生志愿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取高强度间歇训练控制,对照组则采取无定期运动控制。实验前对两组受试者进行体质健康前测,实验干预后进行后测并记录数据,采用参数检验中的T检验对两组受试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高强度间歇训练处方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体质健康测试项目选取自《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大学女生的测试项目,包括肺活量﹑座位体前屈﹑立定跳远﹑50米跑﹑800米跑和1分钟仰卧起坐。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两个月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实验,实验组肺活量﹑立定跳远﹑50米跑﹑800米跑和1分钟仰卧起坐后测数据与实验前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坐位体前屈的前后数据对比结果呈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实验数据经过前后对比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结论:高强度间歇训练能有效提高人体机能素质,尤其对力量及耐力提升明显,对大学生肺活量﹑立定跳远﹑50米跑﹑800米跑和1分钟仰卧起坐测试项目有积极的发展作用,对柔韧素质的提高不显着。虽然HIIT训练效果较好,但是在进行HIIT训练的同时应注意一定的安全事项。同时本研究为小样本研究,对高强度间歇训练应用在高校课堂不具备代表性,后续应更加深入研究。本实验方案和运动建议为HIIT训练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安岩[9](2020)在《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研究 ——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才,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并成才,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政策重要组成部分,从资助贫困生为主的单一模式,演变为覆盖全体学生的资助体系,积极推动了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探讨勤工助学在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勤工助学政策效果评估的新内容,反映了高校勤工助学资助政策的质量,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梳理了勤工助学和学生发展的文献,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在学生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学生投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初步路径。研制形成了勤工助学环境量表、勤工助学实践量表、学生自我调节量表和学生发展收获量表,采用44个问项对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情况进行测量。第二,构建了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勤工助学和大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检验。研究发现:勤工助学的政策环境、物理环境、人际环境分别对勤工助学实践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并通过学生自我调节机制,具有不同背景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工作认识、感知、体验和筛选不同的信息,形成学生的思维认知、实践能力、自我效能三方面能力。体现出勤工助学政策在全覆盖资助体系下的溢出效应,突破了仅为解决生活困难的传统手段,产生了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发展的新效应。第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勤工助学对学生生活改善程度、自我调节能力、学习进步、获得奖学金、未来职业选择有正向影响。但大强度月均工作量对学生获得奖学金有负面影响,强度为每单位0.095,且未来职业选择方面的影响对男生比对女生每单位强0.183。最后,对学生背景变量进行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学科背景、学生性别、家庭平均月收入对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有调节作用。据此,提出建议:增加勤工助学等高校资助活动的多样性、优化勤工助学实践活动的整体环境、重视对学生发展的全程追踪,并推动勤工助学向勤工促学转变。

王剑[10](2020)在《天津市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天津市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日常体力活动水平、身体成分,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为有针对性地促进天津市硕士研究生的健康水平提供数据支撑。研究对象与方法:本文以天津市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招募自愿参加本研究的硕士生,完成测试共计344人,其中男硕士者160人,女硕士者184人。采用国产HF-300系列身高-体重测试仪测量其身高、体重。采用美国ActiGraPH-GT3X加速度计采集受试者连续7天的日常体力活动数据。采用Inbody520测试受试者身体成分。运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男、女硕士研究生在身体成分、体力活动中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等级体力活动、不同肥胖程度、不同专业的男、女硕士研究生之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硕士研究生体力活动和身体成分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男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男生)身高(P<0.05)、体重(P<0.05)明显的高于女硕士生(以下简称女生)(P<0.05),体育专业学生身高(P<0.05)与体重(P<0.05)均高于同性别非体育专业学生。(2)男生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日能耗(P<0.05)、每周运动时间(P<0.05)、7天总能耗(P<0.05)均高于女生;27岁男生中等体力活动日能耗(P<0.05)、每天睡眠时间(P<0.05)均高于其他年龄段。(3)男生肌肉量、去脂体重均超过女生(P<0.05),体脂百分比低于女生(P<0.05)。不同年龄的同性别研究生身体成分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不同性别硕士研究生中,男生的去脂体重与中高体力活动日耗能、每周运动时间、7天总能量消耗呈正相关关系(P<0.05);女生去脂体重、肌肉量、骨骼肌与7天总能耗呈正相关(P<0.05),女生体脂百分、腰臀脂肪比与每天久坐时间呈正相关关系,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日能耗、每周运动时间、7天能量总消耗呈负相关关系(P<0.05)。(5)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身体成分指标与7天总耗能呈正相关关系(P<0.05),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每天睡眠时间、轻体力活动日能耗7天单位体重总能耗均与身体成分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男生基本形态优于女生,体育专业学生基本形态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2)男生能耗高于女生;不同年龄男生中等体力活动日能耗、每天睡眠时间均存在差别。(3)由于性激素及体力活动原因,男生肌肉指标高于女生,脂肪指标低于女生。男、女生身体成分无增龄性趋势。(4)中高体力活动日耗能、每周运动时间、7天总能量消耗是促进男生去脂体重增长的积极因素,是抑制女生体脂百分、腰臀脂肪比的重要因素。(5)7天总能耗是促进女生去脂体重、肌肉量、骨骼肌增长的积极因素。每天久坐时间是促进女生体脂百分、腰臀脂肪比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对高校女生体力年龄的测量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高校女生体力年龄的测量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国内外对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关注日益增加
        1.2.2 运动不足成为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直接因素
        1.2.3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成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手段
        1.2.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6 研究技术路线、思路与创新点
        1.6.1 研究技术路线
        1.6.2 研究思路
        1.6.3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习惯
        2.1.1 习惯的定义
        2.1.2 习惯的心理学机制
    2.2 体育锻炼习惯
        2.2.1 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及其特征
        2.2.2 体育锻炼习惯的产生-保持-打破
        2.2.3 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2.4 体育锻炼习惯测量方法
        2.2.5 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体育锻炼习惯相关研究
        2.2.6 体育锻炼习惯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2.2.7 体育锻炼习惯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3 相关理论基础
    3.1 体育锻炼行为相关理论模型
        3.1.1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3.1.2 跨理论模型
        3.1.3 自我决定理论
        3.1.4 社会认知理论
    3.2 习惯的双系统理论
        3.2.1 双系统理论——目标与习惯
        3.2.2 双系统模型的建构
        3.2.3 双系统模型的控制
    3.3 本章小结
4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调查与访谈
    4.1 现状调查与访谈的意义
    4.2 研究工具的选择与问卷的发放
        4.2.1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
        4.2.2 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
        4.2.3 问卷发放情况
    4.3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和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调查结果
        4.3.1 健康情形和生活方式
        4.3.2 身体活动量
        4.3.3 学校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3.4 青少年健康意识
        4.3.5 体育锻炼习惯和影响因素初步调查
    4.4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过程访谈
        4.4.1 访谈对象简介
        4.4.2 访谈内容主题结构检验
        4.4.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与养成过程访谈结果
    4.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
        4.5.1 青少年对自己的健康现状较满意
        4.5.2 久坐和屏幕依赖的不良生活方式值得关注
        4.5.3 有一定的健康意识但锻炼知识有所欠缺
        4.5.4 男生体力活动情况优于女生
        4.5.5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社团有待进一步加强
        4.5.6 亟待环境改变促进锻炼习惯养成
    4.6 本章小结
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模型建构与验证
    5.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模型建构的意义
    5.2 研究工具和分析方法阐释
        5.2.1 影响因素模块划分
        5.2.2 影响因素条目与AHP赋权方法
        5.2.3 量表与问卷发放
        5.2.4 层次聚类分析
        5.2.5 验证性因素分析
    5.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5.3.1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与优化
        5.3.2 专家对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赋权
        5.3.3 赋权前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和SRHI回归分析
        5.3.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与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调查结果
    5.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数据结果讨论
    5.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路径理论分析
        5.5.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
        5.5.2 聚类因子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5.5.3 个人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5.5.4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5.5.5 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5.5.6 社会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5.6 不同性别、年龄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探析
        5.6.1 不同性别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5.6.2 不同年龄段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5.6.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个案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作用机制与干预策略
    6.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作用路径探讨
    6.2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影响因素机制阐释
        6.2.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的机制理论基础
        6.2.2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作用特点探析
        6.2.3 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个体层面作用机制
        6.2.4 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社会层面作用机制
    6.3 体育锻炼习惯干预策略
        6.3.1 认知-意向-行动-保持
        6.3.2 锻炼意识的诱导
        6.3.3 促进体育锻炼习惯持续的线索提示
        6.3.4 促进社区、学校与家庭体育网络体系的建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附录一 学生健康、体能活动及生活习惯问卷
    附录二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问卷(32 条目)
    附录三 锻炼习惯自我报告系数量表
    附录四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 AHP 专家问卷
    附录五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附录六 访谈对象名单及基本信息
    附录七 个案分析材料
10 致谢
11 博士就读期间研究经历

(4)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体适能相关概念
        2.1.2 体质相关概念
        2.1.3 太极拳相关概念
    2.2 研究现状
        2.2.1 太极拳的相关研究
        2.2.2 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
        2.2.3 健康体适能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测量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实验对象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之间的同质性检测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同质性检测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间同质性检测
    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检验
        4.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组内与组间的比较检验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比较检验
    4.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指标的影响
        4.3.1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肺活量测试指标的影响
        4.3.2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速度素质测试指标的影响
        4.3.3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下肢力量与爆发力的影响
        4.3.4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柔韧素质的影响
        4.3.5 融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的肌肉耐力指标的影响
        4.3.6 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有氧耐力测试指标的影响
        4.3.7 实验组与对照组太极拳期末考试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5)高校体育环境与大学生体力活动的关系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一)国家政策大力提倡促进学生体育活动
        (二)学生缺乏体力活动导致身体素质下滑
        (三)环境是促进个体体育行为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创新点
        (一)设计创新
        (二)内容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体力活动
        (二)体育环境
    二、国内外关于体力活动与学校体育环境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关于体力活动与体育环境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关于体力活动与体育环境的相关研究
        (三)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
        (二)调查对象
        (三)抽样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德尔菲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体力活动现状与分析
        (一)不同性别学生体力活动差异分析
        (二)不同年级学生体力活动差异分析
        (三)不同性别学生静坐时长现状与分析
        (四)不同年级学生静坐时长现状与分析
    二、高校体育环境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物质环境的现状分析
        (二)高校体育制度环境的现状分析
        (三)高校体育精神环境的现状分析
    三、高校体育环境与学生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
        (一)高校体育物质环境与学生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
        (二)高校体育制度环境与学生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
        (三)高校体育精神环境与学生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一)关注高校学生的体力活动行为
        (二)重视高校体育环境建设
        (三)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精神环境的作用
        (四)加强建设学校体育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校体育环境初选指标
附录2 高校体育环境测量指标的构建专家问卷(第一轮次)
附录3 高校体育环境测量指标的构建专家问卷(第二轮次)
附录4 第一轮次指标纳入结果
附录5 第二轮次指标纳入结果
附录6 国际体力问卷(长卷)
附录7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6)小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与拒绝敏感性对自我超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理论依据及研究框架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学方法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学考虑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纳入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3 研究对象自我超越的现状及其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
    3.4 研究对象互动性健康素养的现状及其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
    3.5 研究对象拒绝敏感性的现状及其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
    3.6 研究对象互动性健康素养、拒绝敏感性、与自我超越的相关性
    3.7 研究对象自我超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小学生自我超越的现状分析
    4.2 小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的现状分析
    4.3 小学生拒绝敏感性的现状分析
    4.4 小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拒绝敏感性与自我超越的相关性
    4.5 小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拒绝敏感性对自我超越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B:综述 青少年电子健康素养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 C:调查问卷
附录 D: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附录 E:量表授权记录

(7)长沙市职业女性体力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3 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关系
    2.4 应用广泛的体力活动测量方法
    2.5 体力活动量的计算
    2.6 体力活动水平评价体系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4.1 长沙市职业女性基本情况分析
    4.2 长沙市职业女性体力活动现状分析
    4.3 影响长沙市职业女性体力活动水平的因素
    4.4 存在的问题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8)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高校女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高强度间歇训练
        2.1.2 大学生体质健康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HIIT的安全性研究
        2.2.2 HIIT对提高运动能力可能机制的研究
        2.2.3 HIIT创新研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实验法
        3.2.1 研究假设
        3.2.2 实验模型
        3.2.3 实验设计流程
        3.2.4 实验训练方案和控制
        3.2.4.1 HIIT训练强度的选择依据
        3.2.4.2 HIIT的具体训练方案
        3.2.5 实验的控制
    3.3 专家访谈法
    3.4 数理统计法
4.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结果
        4.1.1 实验前实验对象测试指标分析
        4.1.2 对照组与实验组干预后各指标的变化
    4.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健康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成绩影响的分析
        4.2.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健康女大学生肺活量影响的分析
        4.2.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健康女大学生坐位体前屈影响的分析
        4.2.3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健康女大学生立定跳远影响的分析
        4.2.4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健康女大学生50米跑影响的分析
        4.2.5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健康女大学生800米跑影响的分析
        4.2.6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健康女大学生1分钟仰卧起坐影响的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实验报名表
    附录2 运动强度与运动自觉量表(RPE)
    附录3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4 部分照片剪影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研究 ——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问题及技术路线图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1.5 概念界定
        1.5.1 勤工助学
        1.5.2 学生发展
        1.5.3 自我效能感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勤工助学的发展脉络
        2.1.2 勤工助学国内外文献综述
        2.1.3 学生发展国内外文献综述
        2.1.4 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2.1.5 学生发展的测量方法
    2.2 理论基础
        2.2.1 学生发展理论
        2.2.2 社会学习理论
        2.2.3 学生投入理论
        2.2.4 建构主义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模型与量化方法
    3.1 实证研究思路
    3.2 个案访谈
    3.3 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
        3.3.1 构建研究模型
        3.3.2 本文研究假设
    3.4 调查量表及操作变量设计
        3.4.1 量表设计原则
        3.4.2 测量量表及问卷内容
        3.4.3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方法
    3.5 结构方程模型
        3.5.1 结构方程模型的内涵
        3.5.2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步骤
    3.6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3.6.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内涵
        3.6.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分析步骤
    3.7 本章小结
4 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4.1 试调查研究
        4.1.1 试调查的样本收集
        4.1.2 测量问项净化
        4.1.3 信度和效度检验
        4.1.4 本研究的测量量表
    4.2 数据来源及数据描述
        4.2.1 数据来源及抽样方案
        4.2.2 数据描述
    4.3 因子分析
        4.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4.4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4.1 数据的信度分析
        4.4.2 数据的效度分析
    4.5 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的结构方程模型
        4.5.1 模型拟合及评估
        4.5.2 模型修正及比较
        4.5.3 模型结果及假设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勤工助学对学生生活、学业、职业的影响
    5.1 勤工助学对学生生活改善程度的影响
    5.2 勤工助学中影响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因素
    5.3 勤工助学对学生学习进步的影响
    5.4 勤工助学对学生获得奖学金的影响
    5.5 勤工助学对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影响学生勤工助学发展的背景变量
    6.1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2 性别变量对学生发展路径的调节作用
    6.3 不同学科变量对学生发展路径的调节作用
    6.4 家庭月收入变量对学生发展路径的调节作用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基于实证研究结果的建议
        7.2.1 增加勤工助学等高校资助活动的多样性
        7.2.2 优化勤工助学实践活动的整体环境
        7.2.3 重视对大学生发展的全程追踪
        7.2.4 推动勤工助学向勤工促学转变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勤工助学对学生发展影响的问卷调查
作者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天津市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体力活动不足的全球化
    1.2 身体成分异常的普遍化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日常体力活动研究现状
        2.1.1 日常体力活动的概念
        2.1.2 日常体力活动的分类
        2.1.3 日常体力活动测量方法
        2.1.4 日常体力活动的相关研究趋势
    2.2 身体成分的研究现状
        2.2.1 身体成分相关概念及测试方法
        2.2.2 身体成分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2.3 日常体力活动和身体成分相关性研究
        2.3.1 日常体力活动和身体成分相关性研究情况
        2.3.2 日常体力活动和身体成分相关性研究现状不足之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测试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受试者基本情况及分析
        4.1.1 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情况
        4.1.2 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基本情况
    4.2 天津市部分硕士研究生体力活动情况及分析
        4.2.1 不同性别硕士研究生的体力活动测试结果与分析
        4.2.2 不同年龄硕士研究生的体力活动测试结果与分析
        4.2.3 不同肥胖程度硕士研究生的体力活动测试结果与分析
        4.2.4 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体力活动测试与分析
    4.3 天津市硕士研究生的身体成分测试结果与分析
        4.3.1 硕士研究生身体成分状况及分析
        4.3.2 不同性别硕士研究生身体成分状况及分析
        4.3.3 不同年龄硕士研究生身体成分状况及分析
        4.3.4 不同体力活动等级硕士研究生身体成分状况及分析
        4.3.5 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身体成分状况与分析
    4.4 硕士研究生身体成分与体力活动的相关性
        4.4.1 硕士研究生身体成分与体力活动的总体相关性及分析
        4.4.2 不同性别硕士研究生身体成分与不同体力活动的相关性及分析
        4.4.3 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身体成分与不同体力活动的相关性及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研究生个人简历

四、对高校女生体力年龄的测量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下体力活动与8-9岁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性及不同训练方式对灵敏素质的影响[D]. 徐婷.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体力活动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 肖城. 华东交通大学, 2021
  • [3]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 褚昕宇.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商丘师范学院太极拳课程融入健康体适能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D]. 王梦雅.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5]高校体育环境与大学生体力活动的关系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D]. 高文韬.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6]小学生互动性健康素养与拒绝敏感性对自我超越的影响[D]. 陈琦琦. 延边大学, 2021(02)
  • [7]长沙市职业女性体力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D]. 栗文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高校女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D]. 孙聪帆.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9]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研究 ——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D]. 王安岩.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3)
  • [10]天津市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D]. 王剑.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标签:;  ;  ;  ;  ;  

女大学生身体年龄的测量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