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跳高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张立文跳高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一、张李文跳高技术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沈其豪[1](2021)在《坐上跳高训练架练习与背越式跳高在助跑、起跳阶段的运动学对比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男子跳高曾经是我国在田径方面的优势项目,倪志钦和朱建华等优秀运动员在国际田径赛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坐上跳高训练架练习(以下简称为坐上练习)作为朱建华成绩增长期的常用专项训练方式,对提高跳高的运动表现有显着的训练效果,然而该方法随着这些优秀运动员的退役,目前已较少使用在运动训练或田径教学中。研究目的:本研究运用生物力学运动捕捉与分析的方法,对坐上练习和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究两者数据之间相似和差别之处,挖掘该训练方法的理论依据,明确其对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的影响机制,以充实跳高运动的训练和教学手段。研究方法:本文采取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8名高水平跳高运动员的坐上练习和背越式跳高进行三维运动图像拍摄(拍摄频率为60Hz)。由于坐上练习和背越式跳高的最大高度存在差异,为保证运动员在两种情况下用力程度相近,分别选取两种模式中最高高度、次高度、次次高度进行对比。利用锐动三维运动解析系统进行图像解析与数据分析,采用James Hay的人体模型规定进行标点和数据处理,原始运动学数据采用Butterworth四阶低通滤波进行平滑,截断频率为10Hz。分析的运动指标包括:后四步步长、速度,起跳阶段身体重心高度、速度以及起跳腿的髋、膝、踝角,躯干倾角,两大腿夹角等。研究结果:1.在助跑节奏上,运动员在坐上练习中助跑后四步的速度比例更优,最后一步步长显着大于背越式跳高中最后一步步长;在摆动腿蹬离地面瞬间,坐上练习时的摆动腿髋关节角度优于背越式跳高中的摆动腿髋关节角度。2.在起跳腿最大缓冲瞬间,运动员坐上练习时的起跳腿膝关节缓冲幅度优于背越式跳高时;起跳腿离地瞬间,运动员坐上练习时的起跳腿膝、踝关节蹬伸更为充分;坐上练习时,运动员在起跳腿着地和离地瞬间的两大腿夹角更合理。3.起跳阶段,运动员在坐上练习时的身体重心高度和垂直速度更合理,蹬伸距离更长,腾起角更大。4.在坐上练习时,运动员起跳腿着地瞬间躯干内倾角度更优,起跳腿离地瞬间的躯干后倾角更接近90°。5.坐上练习时运动员的蹬伸时间较背越式跳高更充分。研究结论:坐上练习和背越式跳高的助跑和起跳阶段在动作模式上极为相似,但两种模式在助跑和起跳阶段,有较多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坐上练习有助于改善后四步助跑速度比例,增加倒一步摆动腿蹬伸幅度和步长,从而增加髋角,利于获得合理的两大腿夹角,实现早摆快摆;有助于合理增大起跳缓冲和蹬伸幅度,调整起跳阶段身体重心,适当延长蹬伸时间,获得更大的蹬伸距离、垂直速度和腾起角;有助于优化起跳阶段运动员躯干的内倾和后倾。

黎昕[2](2019)在《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胡麟鹏跳高技术和训练分析》文中提出自1990年以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停滞不前,1.90米的跳高成绩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大山。而处在21世纪,中国女子跳高运动员在世界排名上难以入榜。不仅在世界的舞台上,在亚洲跳高比赛中,成绩也不理想,失去了往日的霸主地位,所以提高我国跳高成绩十分重要。该研究旨在建立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胡麟鹏在助跑、起跳、腾空过杆技术的运动学参数,并对训练时的跳高技术进行诊断研究。本研究通过录像拍摄法、录像解析法、咨询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从运动学的角度和训练学的角度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胡麟鹏的跳高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胡麟鹏在助跑阶段中,助跑最后一步步长较短,且起跳腿着地瞬间踝关节有轻微的变形,助跑起跳技术还需要改进。2.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相比,胡麟鹏在助跑内倾角上和连贯上还存在差距,但助跑水平速度较快,弧线助跑动作顺畅、连贯、放松、加速明显。3.在胡麟鹏两次试跳中,两大腿夹角较郑幸娟小,差值越小蹬伸效果越差,摆动腿蹬伸不积极。4.胡麟鹏过杆技术合理,背弓幅度充分,动作伸展。但在腾空阶段,未能使重心最高点和髋重心最高点同时到达,挺髋较慢。5.起跳腿着地瞬间踝关节角度偏低,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因为踝关节力量和柔韧性较差,导致蹬伸效果不充分。

胡亚川[3](2014)在《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跳高运动问世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技术经过5次重要的技术变革以来,最终背越式跳高技术成为了跳高主导技术。1957年,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采用剪刀式跳高技术打破世界记录,将我国女子跳高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此之后我国女子跳高项目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并没有取得实质性上的突破,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这不仅使我国女子跳高失去了在世界上的优势,还失去了亚洲霸主的地位。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发现并没有针对倒二步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三维运动学研究。本论文研究样本是2012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女子跳高前6名运动员,研究对象是6名运动员在最后两步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均以左脚起跳)。本文研究采用星高钛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对比赛现场采集的图像进行解析,得出研究对象的三维运动学指标和参数。力求用客观准确无误的研究结果,为我国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近景定机三维摄像测量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现役6名运动员在最后两步助跑过程中,身体重心上下起伏均有所不同,身体重心上下起伏过大或者起跳前身体重心的过度降低都会影响到助跑的节奏以及助跑水平速度。2.在最后两步助跑的过程中,双脚的落地点直接影响到两腿之间的水平横向距离,从而影响到身体重心的左右晃动以及摆动腿的摆动轨迹,从而影响了助跑的水平速度与起跳速度。3.6名现役运动员中有4名运动员在摆动腿着地瞬间的膝关节角度与最大缓冲瞬间膝关节角度相差比较大,说明其摆动腿支撑力量不够,需要靠较大的缓冲来支撑身体,从而造成了身体重心上下起伏幅度过大,进而影响助跑水平速度的发挥。4.跟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在助跑最后一步的腾空阶段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踝关节角度比较大,从而影响摆动腿的积极摆动。5.跟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我国现役6名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较低6.踝关节角度的大小与起跳速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叶嘉莹、张露予与金逸雯3位运动员起跳脚落地后滚动速度慢,缓冲时间长,从而影响了起跳速度。7.国优秀女子运动员与世界优秀女子运动员在髋、膝、踝三个关节角度均有一定的差距,说明起跳蹬伸不充分,造成髋、膝、踝的蹬伸幅度不够,进而影响到摆动幅度,达不到比较理想的起跳效果。

吕雪梅[4](2012)在《不同等级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过程的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运动学分析是运动技术分析与诊断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目的是通过对我国不同等级的跳高运动员起跳阶段进行三维高速技术录像进行解析,获得8名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指标,同时把这些运动学指标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归纳和总结出不同等级的运动员的不足之处,从运动学角度,找出8名运动员在起跳技术上所存在的问题,为运动员以后在训练中技术改进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参考依据,以教练员的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我国的跳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提高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8名不同等级的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论:1助跑水平速度对起跳过程各项运动学参数的变化起着重要的影响,高等级运动员水平速度明显高于低等级运动员,起跳技术难度相对增大。2不同等级的运动员虽然身高方面存在的差异较大(H1),但反映在H2与身高的百分比上却十分接近,说明身高对于起跳技术与效果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而H3是直接反映运动员起跳效果及过杆技术的重要指标,高等级运动员在此方面的表现十分明显。3高等级运动员缓冲阶段表现出着地瞬间髋角较大,且缓冲幅度较大(最大缓冲瞬间角度较小),说明具备一定能力在起跳瞬间敢于前伸起跳腿,并利用较大的屈髋获得肌肉工作的有效距离。低等级的运动员受能力的制约,在此方面表现欠缺。4高等级运动员的缓冲时间比低等级运动员的短,说明高等级运动员属于快速起跳,蹬伸幅度比较大.低等级运动员的缓冲时间较长.5通过对摆动腿摆动技术的分析,可以看出高等级运动员大小腿折叠技术较好,但是摆动幅度较小。低等级运动员在起跳阶段摆动腿大小腿折叠与摆动时机较晚。6从双臂摆动的垂直速度看,高等级运动员属于双臂交叉摆动技术,高等级运动员上肢摆动速度要快于低等级运动员,低等级运动员上下肢摆动垂直速度的比例不平衡,影响了整体的摆动效果。

孙颖慧[5](2012)在《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动作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201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目前国内通过三维摄像对跳高技术的分析研究中,大多是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对跳高的助跑技术,起跳技术,起跳前及起跳过程中摆动腿的摆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截止到2010年10月对过杆技术的研究较少并且只涉及到H3(身体重心最高点与横杆的高度差)一个指标,缺乏对跳高技术全面和整体的分析。本研究通过对过杆时间,重心到达最高点时身体重心与横杆的水平距离,重心到达最高点时头、肩、躯干、大腿与水平面的夹角以及躯干与大腿的夹角等新的技术指标对跳高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分析,为教练员、运动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研究方法:选定参加2010年8月全国田径锦标赛(暨亚运会选拔赛)男子跳高决赛的前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三台SONY高速摄像机,拍摄频率为25Hz/s,三台摄像机同时拍摄每位运动员的整个试跳过程,运动员落地后停止拍摄,中间不停机,在运动员落地瞬间由同步人员亮起强光手电作为同步点(如图1)。选取运动员最好试跳成绩,使用APAS软件的Trim程序对数码影片进行同步剪辑,截取倒数第2步起跳脚着地瞬间到运动员过杆落地瞬间。以描述性统计求平均值、标准差(X±SD)。研究结果:1、李朋,陈骥助跑倒数第1步膝关节蹬伸角度相对大,同时起跳阶段起跳腿着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明显大于其他运动员。2、王臣起跳离地瞬间膝关节蹬伸幅度最大,同时离地瞬间H1也最大;王臣,张树峰起跳离地瞬间踝关节蹬伸幅度、H1/身高%、垂直加速距离明显大于其他运动员。3、张树峰的起跳距最大,王臣和陈骥最小;黄海强的身体重心与横杆的水平距离最大,张树峰最小,张国伟、王臣和张树峰在过杆瞬间身体重心最高点以越过横杆出现在海绵垫方向,其余运动员重心最高点在助跑方向。4、在过杆瞬间张国伟和王臣的头部位置高于横杆,张树峰头与水平面夹角最大;张国伟、王臣的躯干与水平面夹角较小,和其他运动有较大的差异;王臣的大腿与水平面夹角最小;张国伟、王臣的躯干与大腿夹角较大,黄海强和张树峰的明显小于其他运动员。结论:1、倒数第1步摆动腿膝关节蹬伸幅度对速度的保持及身体重心快速前移有着重要的作用。2、在保证起跳阶段膝关节充分蹬伸的前提下,踝关节蹬伸幅度是影响H1的一个重要因素。3、起跳距和起跳脚离地瞬间重心水平速度是影响过杆瞬间重心与横杆距离的两个重要因素。4、张国伟和王臣过杆存在问题:过杆瞬间头部位置高于横杆,躯干基本与水平面平行,没有形成背弓。

潘树金[6](2011)在《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技术特征的生物力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运用三维运动学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现役4名优秀男子跳高选手的起跳技术进行研究发现:我国选手普遍存在H1值偏低,H3值偏大的现象;胡桐和徐欣过杆技术差;张树峰起跳腿缓冲幅度大、腿部肌肉的爆发力好,蹬伸能力强,摆动腿在起跳过程中摆动速度快,摆动腿和摆动臂整个摆动动作比较协调;徐欣倒一步的步长短,有倒小步的现象,上体过早抬起。

黄宝新[7](2011)在《背越式跳高摆动腿支撑与摆动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提出起跳是背越式跳高获得垂直速度的关键,是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核心环节。从动作结构上分析,起跳动作一般包括肢体摆动(摆腿、摆臂)及起跳腿的缓冲和蹬伸。从动作的时序上讲,摆动腿在起跳腿着地以前已经开始摆动,在起跳腿蹬伸离地后才结束,可以说摆动腿的摆动贯穿起跳的始终,在起跳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先导性作用。因此,本研究以摆动腿为切入点,利用三维测力台同步高速摄像对我院跳高专项6名运动员摆动腿支撑与摆动阶段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实测观察,旨在进一步揭示摆动腿从着地支撑到完成起跳阶段的生物力学特征,揭示起跳过程中缓冲与摆动、缓冲与蹬伸、蹬伸与摆动等环节的深层关系:剖析起跳的能量转化过程、速度转化机制。进一步加深对跳高项目规律的认识,揭示跳高起跳的深层内涵,以便为技术教学、训练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三维高速摄像法、录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6名测试对象摆动腿支撑与摆动阶段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研究结论:1测试对象助跑倒二步与倒一步水平速度差值较大,助跑最后一步水平速度较小,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差异显着。这主要是由于测试对象速度贮备不足,专项能力欠缺,摆动腿支撑技术不合理造成的。2通过摆动腿支撑阶段三维测力,发现倒二步减速制动明显的测试对象作用于水平方向上的力值明显小于减速较小的测试对象。原因是起跳用力顺序不合理,造成摆动腿膝关节蹬伸幅度较小。3世界优秀运动员和测试对象助跑结束时重心高度同身高比值与对应的助跑倒一步、倒二步速度变化值相关具有显着性,表明助跑最后阶段较高的身体重心有利于助跑水平速度的保持。4对起跳阶段摆动腿的摆动角速度与起跳过程中相关的运动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摆动腿的摆动角速度与起跳时间、踝关节蹬伸速度相关具有高度显着性;摆动腿的摆动角速度与缓冲时间、膝关节的蹬伸角速度相关不具有显着性。5对起跳缓冲结构的纵向分析,提出缓冲的过程包括“速度缓冲”和“摆动缓冲”两部分。“速度缓冲”贯穿缓冲的始终;“摆动缓冲”开始于摆动腿的加速上摆阶段。

杨文明[8](2010)在《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环节肌肉用力特点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动训练理论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揭示运动训练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项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力量素质是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体能要素之一,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利用表面肌电图以及运动学测量分析系统等手段对背越式跳高起跳腿缓冲、蹬伸技术环节的肌肉用力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和机能分析,希望能对相关指标分析进一步明确在起跳技术环节中下肢肌肉的用力特点,为寻找更为科学的背越式跳高力量训练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选取6名一级跳高运动员为测试对象,采用JVC高速录像机和BIOVISION肌电采集系统同步测试,对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腿缓冲、蹬伸技术环节运动学及肌肉表面肌电图进行研究,明确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的各肌肉激活顺序及做功特点等。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背越式跳高起跳的整个过程中,髋膝踝三关节的缓冲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膝、髋、踝关节,蹬伸幅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踝、膝、髋关节,即髋关节角度变化曲线比较平缓,踝关节角度曲线变化幅度最大;髋关节的角加速度变化曲线也比较平缓,踝关节角加速度上升的幅度也最大。2、在整个起跳过程中肌肉激活的顺序为:胫骨前肌→股二头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直肌;结束放电的先后顺序为:胫骨前肌→比目鱼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腓肠肌→股直肌→股二头肌;持续时间由短到长的顺序为:胫骨前肌→比目鱼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腓肠肌→股直肌→股二头肌。3、缓冲阶段各肌肉做功百分比的大小顺序为:股二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比目鱼肌、腓肠肌、股直肌、胫骨前肌;4、蹬伸阶段做功百分比的大小顺序为:股二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腓肠肌、股直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5、蹬伸阶段膝关节角加速度最大值出现时刻,股二头肌、股外侧肌肉、比目鱼肌出现波峰。通过肌电研究,我们发现在整个的起跳过程中比目鱼肌、股外侧肌等主动肌的贡献度较大,胫骨前肌的贡献度较小,但是股二头肌的肌电活动持续在整个的起跳过程,做功的百分比最大,所以笔者建议在今后的训练中不仅要加强起跳腿蹬伸的主动肌(如腓肠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的力量训练,也要加强股后肌肉群的力量训练,选取更专项化的力量训练手段,提高力量训练的效果,为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雍明[9](2008)在《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幸娟跳高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郑幸娟是国家队女子跳高运动员,但至今未有其运动技术的研究报道,对其跳高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有利于改进技术和训练。采用德国SIMI-motion录像解析系统,对郑幸娟参加的2007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苏州站)女子跳高决赛的录像进行解析,并通过与国内外女子优秀运动员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倒二步助跑步长偏大,导致助跑节奏不够合理,影响起跳前倒一步助跑速度的保持。倒一步着地时身体重心高度偏高,从而影响助跑和起跳之间的衔接。(2)倒一步助跑着地瞬间的垂直速度为正值。其内倾程度减小所造成的身体重心上升明显大于脚着地时的身体重心下降。倒三步助跑水平速度呈下降趋势,助跑结束时水平速度低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3)起跳未能充分利用缓冲,H1高度低,身高利用率差,起跳时垂直速度较低。两臂和腿的摆动效果较差。(4)过杆技术合理,展髋充分,依次性好,H3值优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但起跳结束时较快的水平速度和过杆技术中伸膝速度和时机等问题影响了其杆上技术的稳定发挥。(5)倒三步助跑中保持身体内倾角的稳定性较差,尤其是倒二步脚着地时。助跑速度有随着起跳高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显示其专项耐力不足。起跳腿缓冲时间、缓冲膝角和离地膝角等参数显示出郑幸娟起跳技术变动较大,技术稳定性差,其技术还未达到成熟程度。

徐国能[10](2008)在《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黄海强助跑倒一步与起跳技术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跳高运动员在世界田坛曾有过辉煌,有三人五次分别采用不同技术打破世界纪录。1957年我国着名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采用剪式跳高技术以1.77m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从而震动了世界田坛。1970年,我国着名男子跳高运动员倪志钦采用俯卧式跳高技术以2.29m的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在1983~1984年,跳高名将朱建华采用背越式跳高技术分别以2.37m、2.38m、2.39m的成绩连续三次打破世界纪录。但是,随着朱建华等一批老运动员的相继退役,我国男子跳高运动进入了低谷。如何采取有力措施,使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再现辉煌,是我国田径界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运用SIMI MOTION运动解析系统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黄海强助跑倒一步及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对成功试跳与失败试跳进行纵向比较,将获得的技术参数与我国优秀选手朱建华、国外优秀选手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发现:黄海强倒一步身体重心速度为7.14m/s,与朱建华(8.19m/s)、世界纪录保持者索托马约尔(8.44m/s)有很大差距。黄海强Z方向速度值着地瞬间呈负值,2006年比赛、训练试跳分别为-0.58m/s和-0.48m/s。黄海强起跳最大缓冲瞬间膝关节角度平均值为147.74±9.30°,最大值为162.38°、最小值为138.31°。最大缓冲瞬间下肢关节角度:成功试跳呈较大值,失败试跳呈较小值;缓冲阶段缓冲幅度大,关节角度变化幅度较大,导致黄海强失败的几率比较大。黄海强着地缓冲阶段速度转化率35.46%,起跳阶段速度转化率为58.23%,起跳速度转化率比国内选手大,比索托马约尔小1.47%,比世界一些优秀选手(62.10%)小很多。黄海强着地缓冲、蹬伸阶段垂直速度的增加比例分析显示:着地缓冲阶段比蹬伸阶段垂直速度的比值大(07年比赛2.24m试跳除外),平均值分别为56.29%、43.71%,失败试跳显示着地缓冲阶段垂直速度比例比较大。黄海强蹬伸离地瞬间膝关节角度为171.95±4.09°,最大值为178.09°,踝关节角平均值为132.20±3.66°,最大值为139.05°。蹬伸阶段髋、膝、踝关节运动幅度分别为9.77±0.43°、24.20±5.21°、29.24±1.46°,小于国内优秀运动员平均值,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差距比较大(23.33±4.46°、32.83±7.55°、77.33±7.31°)。黄海强摆动腿摆动最大角速度值为1043.20rad/s,与朱建华(1500 rad/s)存在一定差距,失败试跳的最大角速度也显示比成功试跳要小。从各时相瞬间角速度分析,失败试跳最大缓冲瞬间角速度值比成功试跳小。

二、张李文跳高技术的运动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李文跳高技术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坐上跳高训练架练习与背越式跳高在助跑、起跳阶段的运动学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跳高训练架
    2.2 背越式跳高的文献综述
        2.2.1 跳高的基本概念及跳高姿势的发展
        2.2.2 背越式跳高助跑阶段的研究现状
        2.2.3 背越式跳高起跳阶段的研究现状
        2.2.4 背越式跳高训练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2.1 实验设计
        3.2.2.2 研究高度选取
        3.2.2.3 研究器材及放置
        3.2.2.4 实验场地
        3.2.2.5 实验时间
        3.2.2.6 实验指标与解析
        3.2.3 数理统计法
        3.2.3.1 数据收集
        3.2.3.2 数据分析
    3.3 相关操作定义
4 结果与分析
    4.1 助跑阶段技术对比分析
        4.1.1 倒四步步长、速度对比
        4.1.2 摆动腿蹬离地面时的髋、膝、踝角对比
    4.2 起跳阶段下肢对比
        4.2.1 起跳阶段起跳腿髋、膝、踝角对比
        4.2.2 起跳阶段摆动腿最大角速度对比
        4.2.3 起跳阶段两大腿夹角对比
    4.3 起跳阶段身体重心对比
        4.3.1 起跳阶段重心高度对比
        4.3.2 起跳阶段重心速度对比
        4.3.3 腾起角对比
    4.4 起跳阶段躯干对比
    4.5 起跳阶段缓冲蹬伸时间对比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胡麟鹏跳高技术和训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跳高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2.1.2 背越式跳高研究的主要内容
        2.1.3 背越式跳高训练方法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女子跳高运动员胡麟鹏的身体形态特征以及各项素质指标
        4.1.1 运动员身体形态特点
        4.1.2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部分指标特点
    4.2 女子跳高运动员胡麟鹏的专项技术的特点
        4.2.1 助跑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4.2.2 起跳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4.2.3 腾空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4.3 针对胡麟鹏现阶段技术特点所需训练手段的分析
        4.3.1 专项速度训练
        4.3.2 专项力量训练
        4.3.3 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技术训练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附录
    附录A 运动员基本信息调查表
    附录B 教练员访问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世界女子跳高运动的发展概况
        1.4.2 我国女子跳高运动的回顾
        1.4.3 运动学在体育运动技术中的运用
        1.4.4 国内外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的现状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近景定机三维摄像测量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名词释义
    3.2 助跑最后两步助跑中身体重心四方位变化的运动学分析
        3.2.1 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上下变化曲线图的特征分析
        3.2.2 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左右变化曲线图的特征分析
    3.3 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3.3.1 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3.3.2 助跑最后一步腾空阶段起跳脚踝关节角度与两大腿夹角的参数分析
        3.3.3 起跳阶段部分时间的参数分析
        3.3.4 起跳结束瞬间起跳腿与摆动腿的运动学分析
        3.3.5 助跑水平速度利用率的参数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附件

(4)不同等级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过程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对我国背越式跳高后退的原因进行研究
        2.1.2 对背越式跳高训练手段特点的研究
        2.1.3 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生物力学研究
        2.1.4 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运动学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验测试法
        3.2.3.1 测试的目的
        3.2.3.2 测试地点测试
        3.2.3.3 使用的仪器
        3.2.3.4 测验的方法
        3.2.3.5 影像解析与数据处理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比较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4.1.1 助跑最后一步速度
        4.1.2 起跳阶段身体重心的分析
        4.1.3 起跳阶段起跳角度特征的分析
        4.1.3.1 对起跳腿缓冲技术角度参数的分析
        4.1.3.2 起跳腿蹬伸技术角度参数的分析
        4.1.4 起跳阶段时间参数的分析
    4.2 摆动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4.2.1 起跳阶段摆动腿摆动技术的分析
        4.2.1.1 摆动腿摆动方式的分析
        4.2.1.2 摆动腿摆动过程中两大腿角度的分析
        4.2.2 起跳过程中两臂摆动技术的分析
        4.2.1.1 起跳过程中两臂摆动技术的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动作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201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对跳高助跑技术的研究
        1.2.2 对跳高起跳技术的研究
        1.2.3 通过三维摄像对跳高过杆技术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假设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设计
        2.2.1 实验仪器及摆放
        2.2.2 测试方法
        2.2.3 数据收集与提取
        2.2.4 研究指标
        2.2.5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2.2.6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最后两步助跑的运动学分析
        3.1.1 最后两步助跑的速度指标
        3.1.2 最后两步步长
        3.1.3 助跑最后两步身体内倾角度变化
        3.1.4 助跑倒数第1步摆动腿蹬伸、送摆技术
    3.2 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3.2.1 起跳阶段起跳腿的动作特征
        3.2.2 起跳阶段身体重心高度的变化
        3.2.3 起跳阶段身体重心速度的变化
        3.2.5 起跳阶段时间参数
    3.3 过杆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3.3.1 腾空过杆阶段时间指标及身体重心位置
        3.3.2 影响过杆技术的三个高度指标
4. 讨论
    4.1 影响速度的因素
        4.1.1 影响助跑阶段速度的因素
        4.1.2 影响起跳阶段速度的因素
    4.2 影响起跳技术的因素
        4.2.1 影响起跳放脚技术的因素
        4.2.2 影响H_1的因素
    4.3 影响过杆技术的因素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技术特征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三维运动学分析法
        2.2.3 近景动态立体摄影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起跳过程三个分高度的分析
    3.2 我国选手起跳过程起跳腿各环节角度特征的分析
    3.3 起跳过程重心速度特征的分析
    3.4 倒一步和起跳瞬间的分析
    3.5 起跳过程摆动腿和摆动臂情况的分析
4 结论

(7)背越式跳高摆动腿支撑与摆动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测试法
        3.2.4 数据处理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比较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摆动腿支撑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4.1.1 摆动腿支撑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4.1.2 摆动腿支撑阶段的动力学分析
    4.2 起跳前重心水平速度及重心高度分析
        4.2.1 最后一步重心水平速度
        4.2.2 助跑阶段重心高度与水平速度变化的关系
    4.3 起跳阶段摆动腿的力学分析
        4.3.1 摆动腿摆动方式分析
        4.3.2 摆动腿摆动角速度分析
        4.3.3 起跳时间与摆动腿的关系分析
    4.4 "摆动缓冲"与"速度缓冲"的力学分析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环节肌肉用力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背越式跳高运动的研究现状
        2.1.1 从技术角度分析背越式跳高运动的研究现状
        2.1.2 背越式跳高力量训练的研究现状
    2.2 有关表面肌电以及在体育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肌电图及表面肌电信号简介
        2.2.2.表面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2.3 小结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生物力学测试法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法
    3.3 有关指标的概念界定
4.结果与分析
    4.1 起跳过程的运动学分析
        4.1.1 缓冲阶段的运动学数据
        4.1.2 蹬伸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4.1.3 整个起跳过程中的各关节时相划分
    4.2 肌电学分析
        4.2.1 表面肌电直观特征
        4.2.2 起跳过程各肌肉的肌电活动的时序特征
        4.2.3 起跳过程中各肌肉的贡献度及做功百分比
    4.3. 运动学结合EMG数据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引用文献
8.参考文献

(9)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幸娟跳高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3.1 倒三步助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3.2 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3.3 过杆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3.4 郑幸娟助跑、起跳部分参数的稳定性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10)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黄海强助跑倒一步与起跳技术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测量指标界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助跑倒一步技术参数运动学分析
    3.2 起跳阶段起跳腿着地缓冲阶段运动学特征
    3.3 起跳阶段起跳腿蹬伸运动学特征
    3.4 起跳阶段摆动技术运动学分析
4 结论
5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8 致谢

四、张李文跳高技术的运动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坐上跳高训练架练习与背越式跳高在助跑、起跳阶段的运动学对比分析研究[D]. 沈其豪.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胡麟鹏跳高技术和训练分析[D]. 黎昕.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3]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 胡亚川. 首都体育学院, 2014(08)
  • [4]不同等级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过程的运动学分析[D]. 吕雪梅. 西安体育学院, 2012(07)
  • [5]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动作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201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D]. 孙颖慧. 山东体育学院, 2012(06)
  • [6]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技术特征的生物力学分析[J]. 潘树金.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06)
  • [7]背越式跳高摆动腿支撑与摆动的生物力学研究[D]. 黄宝新. 西安体育学院, 2011(05)
  • [8]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环节肌肉用力特点的研究[D]. 杨文明. 上海体育学院, 2010(06)
  • [9]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幸娟跳高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 雍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08(01)
  • [10]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黄海强助跑倒一步与起跳技术运动学分析[D]. 徐国能. 苏州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张立文跳高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