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分析异常表型染色体平衡易位一例

FISH分析异常表型染色体平衡易位一例

一、用FISH技术分析一例表型异常的染色体平衡易位(论文文献综述)

何畑蓉,陶大昌,刘运强,杨元[1](2021)在《一例常染色体亚显微相互易位致反复不良妊娠的遗传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1个孕中期反复出现结构异常胎儿的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 明确导致胎儿发育异常的可能原因, 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染色体G显带、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sequencing, CNV-seq)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对胎儿组织及父母的外周血染色体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CNV-seq结果显示胎儿基因组存在一段6.59 Mb重复(7p22.3-p22.1)与一段3.81 Mb缺失(4p16.3);父母G显带核型未见明显异常;FISH结果显示父亲4号染色体短臂末端与7号染色体短臂末端存在微小片段的相互易位。结论 7p微重复与4p微缺失可能是导致该家系胎儿发育异常的原因。这些染色体组的微小结构畸变源于父亲存在的隐匿染色体平衡易位。在常规染色体检查无特殊且反复出现不良妊娠的夫妻中, 应该考虑到亚显微染色体相互易位的可能, 并经FISH等检测技术予以确认。

姜雨婷[2](2021)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临床遗传学分析及全外显子组测序低频突变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全球不孕不育发病率约为10~15%,其中男性因素约占30~50%。导致男性不育的病因包括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睾丸创伤、隐睾、精索静脉曲张、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医源性损伤、代谢性疾病等,而遗传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男性不育中最严重的疾病类型是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表现为睾丸生精障碍。携带遗传因素异常的NOA患者进行药物、手术等治疗干预效果并不显着。由于NOA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复杂疾病,临床表型具有高度异质性,使其遗传学诊断困难且复杂。染色体异常是NOA重要的遗传学病因,核型分析是染色体检查的常规方法,但仅能明确一部分NOA患者的诊断(如克氏综合征),不同种类的染色体异常在NOA患者中的检出率、对应临床表型及机制尚不清楚。Y染色体AZF(Azoospermia factor)微缺失是目前仅次于克氏综合征的NOA患者主要遗传学病因。AZF微缺失目前主要采用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tagged site,STS)-PCR法。但由于选定的STS位点有限,仅能检出一部分的AZF微缺失,无法对AZF区其他变异进行检测,导致一部分AZF区变异被漏检。除了染色体异常和AZF微缺失,仍有60~80%的NOA患者无法找到病因,最终被定义为特发性NOA,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未知的遗传因素引起的。明确诊断NOA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有助于患者获得适当的遗传咨询及临床决策。临床上通过睾丸显微活检技术发现一部分NOA患者睾丸中有少量精子,结合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技术,NOA患者有机会生育自己的血亲后代。随着测序平台的快速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已逐渐应用于癌症、智力缺陷、遗传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临床检测中。近年来,对NOA患者分子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一些NOA相关的易感位点及新的致病基因也陆续被报道,然而大部分新发现的致病基因并未在NOA散发患者或家系中得到进一步验证。虽然染色体和AZF微缺失技术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特殊的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断裂位点及AZF区亚区变异类型对男性生育力的影响尚无确定规律,临床遗传咨询困难。虽然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能检出新的致病基因,但是大量的变异位点需要结合临床表型进行分析,也需要进一步的家系验证。因此,为了给临床患者提供更明确的遗传咨询,NOA患者的遗传因素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研究目的1.研究NOA患者染色体异常的种类、检出率及其对临床表型的影响。2.探讨NOA患者AZF区变异的种类、检出率及亚区变异类型。3.分析生精基因捕获测序筛查的检出效率及检出位点的致病性。4.探索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及低频突变关联分析(RVAS)结果,应用家系验证,对NOA相关致病基因进行筛选分析,为进一步开展NOA致病基因研究提供实验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12月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男性不育患者,经过精液常规分析、精液脱落细胞学检测、睾丸细针穿刺术或睾丸显微取精术后细胞学检查,排除梗阻性无精子症。对确诊为NOA的1739名患者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及不育相应的检查结果收集。本研究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整体研究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第1部分:对全部1739例NOA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及G显带分析。对常规核型分析无法明确的染色体异常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特异性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等方法联合诊断异常核型。对不同种类的染色体异常在NOA患者中的检出率、对应临床表型及相关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第2部分:对排除染色体异常的NOA患者进行AZF微缺失检测。采用STS-PCR法及NGS法两种方法并比较其检出率,对AZF亚区变异进行相关机制分析,并探讨其对NOA生精障碍的影响。第3部分:在排除染色体异常和AZF微缺失后,对同意参加生精基因研究的136例患者进行生精基因捕获测序Panel筛查分析。生精基因Panel是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在这个部分进行基因变异筛查及致病性分析。第4部分:对生精基因Panel筛查未检出突变的NOA患者133例及已生育对照组343例进行WES检测,然后进行RVAS分析,对差异有显着性的基因进行蛋白互作关联分析,进一步召回11个家系进行一代测序验证及家系关联分析。结合RVAS及蛋白互作关联分析结果进行复核,筛选出可能导致NOA相关基因,并讨论这些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1739例NOA患者检出染色体异常299例,占比17.19%,其中性染色体非整倍体(整条或部分性染色体的重复或缺失)247例,在染色体异常的NOA患者中检出比例最高,占82.61%(247/299)。2.X染色体全部或部分重复组的睾丸体积、睾酮水平低于Y染色体全部或部分重复组及Y染色体全部或部分缺失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高于另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导致拟常染色质区(PARs)非整倍体,16种异常核型中14种存在PARs区非整倍体,PARs区非整倍体的异常率占全部性染色体非整倍体93.93%(232/247)。3.45,X/46,XY嵌合体及其衍生核型中AZF微缺失检出率为87.5%(7/8),多为AZFb+c区缺失。4.XX-男性综合征形成的原因多是由于Xp-Yp易位,导致性别决定基因(SRY)易位至X染色体,占比92.86%(13/14)。5.联合应用染色体微阵列检测、特异性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AZF微缺失检测等方法,诊断了t(Y;D/G组)染色体易位2例、X/Y染色体不平衡易位1例、Y染色体结构异常嵌合体1例、Y染色体来源的小标记染色体2例。6.染色体平衡性结构异常NOA患者睾丸体积、FSH、LH、睾酮水平接近正常男性。16例平衡性结构异常共检出31个断裂点,分布于18条染色体上。5q15、11q25、22q13断裂点发生频率均为二次,提示其断裂点上相关生精基因与NOA发生有关。7.STS-PCR法在868例NOA患者中检出109例AZF微缺失,检出率12.56%。NGS法在572例NOA患者中检出172例AZF区变异,检出率30.07%。检出异常不仅包括传统微缺失类型,还包括多种AZF亚区缺失模式。单纯缺失7类,其中AZFb+c区部分缺失及AZFc区部分缺失又分12种缺失模式。单纯重复3类,其中AZFc区部分重复分为2中重复模式。重复+缺失9类。缺失+倒位1类。多种AZF亚区变异导致Y染色体不稳定性增加。8.通过生精基因Panel筛查分析,检出TEX11基因突变2例及AR基因突变1例。TEX11(c.1985T>C,p.Leu662Pro)及AR(c.528C>A,p.Ser176Arg)可能是NOA的致病位点。TEX11突变导致生精阻滞于精原细胞及初级精母细胞早期阶段。AR基因突变的临床表型不完全表现为雄激素不敏感,具有异质性。本研究生精基因Panel筛查的检出率2.21%(3/136)。9.WES检测结果显示,NOA患者组检出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6个(TEX15、BRCA2、FAM47C、MEIOB、SYCP3、TDRD7)。通过NOA组及对照组RVAS分析,筛选出最显着(P<0.0001,OR>1)基因5个(DHRS4、WARS、PICK1、RRBP1、ENTPD2)及校验合格(P=0.0001~0.05,在睾丸中表达>6,OR值>6或因对照组未检出而无法估计)基因187个,其中包括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3个:BRCA2、TDRD7、SYCP3。10.对最显着基因(5个)、校验合格基因(184个)、校验合格的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3个)及文献中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28个)进行蛋白互作关联分析,得到117个关联蛋白,结果显示这些关联蛋白集中于减数分裂相关的蛋白互作通路。11.对11个被召回的家系进行一代测序验证及家系关联分析,结合RVAS分析及蛋白互作关联分析,得到6个家系验证过的生精相关基因:ACTL8、TRA2B、IDE、FIBP、NUP37、PIGT。12.WES检测结合生信分析共筛出9个生精基因:ACTL8(家系验证)、TRA2B(家系验证)、IDE(家系验证)、FIBP(家系验证)、NUP37(家系验证)、PIGT(家系验证)、BRCA2(文献验证)、TDRD7(文献验证)、SYCP3(文献验证),检出率为6.76%(9/133)。研究结论1.性染色体非整倍体是NOA染色体异常的主要类型。X染色体全部或部分重复可导致严重生精障碍。染色体断裂点5q15、11q25、22q13可能与精子发生相关,可能存在生精相关基因。2.AZF亚区存在多种变异形式(部分缺失、部分重复、部分缺失+部分缺失、部分缺失+倒位等),可能是通过影响Y染色体稳定性导致NOA。3.TEX11(c.1985T>C,p.Leu662Pro)及AR(c.528C>A,p.Ser176Arg)可能为NOA致病变异。生精基因Panel筛查检出率为2.21%。4.家系验证ACTL8、TRA2B、IDE、FIBP、NUP37、PIGT基因及已经过验证的BRCA2、TDRD7、SYCP3基因可能与NOA发生相关。WES及RVAS对NOA可能的致病候选基因检出率为6.76%。

李莉[3](2020)在《OnePGT技术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染色体异常包括倍数改变、非整倍性改变、结构改变和微小片段重复和缺失。染色体异常是造成人类胚胎低着床率、妊娠丢失和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技术可有效地提高胚胎种植率和妊娠率,降低流产率,防止遗传性疾病患儿的出生。PGT包括三个方面的检测,植入前胚胎单基因遗传学检测(PGT formonogenic/single gene defects,PGT-M)、植入前胚胎染色体结构变异遗传学检测(PGT for chromosomal structural rearrangement,PGT-SR)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T for aneuploidy,PGT-A)。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分子遗传学技术可用于染色体遗传检测和分析,包括FISH技术、PCR技术、aCGH技术、SNP-array技术和NGS技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项技术可以在一个工作流程里用一组试剂完成三种染色体异常的检测和分析,同时达到区分染色体平衡易位者的正常型胚胎和易位携带型胚胎。因此我们确立了本研究:探索OnePGT技术在胚胎植入前遗传检查中的意义和价值。研究目的1.验证OnePGT检测方法同时检测胚胎单基因疾病、染色体结构重排和非整倍体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明确OnePGT方法同时区分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型和正常型胚胎的有效性和准确性。3.为临床PGT诊断建立一种新的、综合性、有效性的检测方法。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3月7日至2018年11月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PGT-M的7个家系20个胚胎和PGT-SR的5个家系11个胚胎重新活检,以及父母的血样。1.单基因疾病检测:20个胚胎样本(对照7个)和父母DNA样本扩增,全基因组建文库,测序,获得对照胚胎致病基因位点+/-2Mb的SNP数据和父母样本的SNP数据,比对待测胚胎致病基因位点+/-2Mb的SNP数据,判别胚胎是否携带致病基因,与原结果比较OnePGT技术检测单基因疾病的可行性和准确性。2.染色体结构重排检测:11个胚胎(对照4个)和父母NDA样本经扩增,全基因组建文库,测序,获得对照胚胎染色体异常位点+/-2Mb的SNP数据、父母样本SNP数据,比对胚胎染色结构异常位点+/-2Mb的SNP数据明确胚胎的携带型或正常型,与原结果比较OnePGT技术检测染色体结构重排的可行性和准确性。3.非整倍体检测:同时获取以上所有胚胎样本非整倍体结果,与原结果比较OnePGT技术检测非整体的准确率,嵌合体符合程度以及三体的起源。结果1.OnePGT方法检测的三种单基因疾病(α-地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和脊髓性肌萎缩)胚胎遗传结果与原方法结果比较,完全一致。2.OnePGT方法检测的染色体相互易位和罗氏易位患者的胚胎遗传结果与原方法的结果完全一致,区分染色体易位携带型和正常型的符合率100%。3.OnePGT检测的非整倍体异常率72%,原方法检测非整体异常率88%,中度一致,嵌合体一致率50%;4个胚胎的三体均由减数分裂I的分离错误导致。结论1.OnePGT实现了一个操作流程里同一套试剂对三种染色体异常(单基因疾病、染色体结构重排和非整体)的检测和诊断;2.OnePGT可以区分染色体平衡易位者的正常胚胎和易位携带胚胎;3.OnePGT可以判断染色体三体错误的起源;4.OnePGT是一种新型、综合、有效的三合一式的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方法。

冯琦[4](2020)在《994例流产组织细胞遗传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心理压力、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可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生殖能力,导致自然流产的发生率居高不下。据统计自然流产的发病率达10%-15%,是目前临床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之一,困扰着越来越多的育龄人群。本研究对传统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进行优化改进从而提高流产组织核型分析的成功率。通过对本研究中收集到的流产组织进行遗传分析,探讨胚胎染色体异常与流产的关系,为流产患者寻找病因,并为其后续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9年10月到洛阳市中心医院进行人工流产或送检自然流产标本,并对其进行遗传学分析。本项目研究所涉及的遗传分析方法包括细胞遗传学分析法和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法。共对994例流产胚胎样本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对59例流产胚胎样本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对上述千余例病例进行统计,研究流产胚胎样本中出现了何种染色体异常以及这些染色体异常出现的概率。进一步,我们比较分析了自然妊娠和辅助生殖这两种不同的生殖方式之间、不同年龄分组之间、不同胚胎性别之间以及不同核型分析方法之间染色体异常发生的概率是否存在差异,以此探讨染色体异常的出现是否与生殖方式相关、母体年龄、胚胎性别以及核型分析方法等因素相关。根据不同的核型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遗传咨询方案,对流产患者进行指导。结果1.本研究共对994例流产组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共检出异常核型488例,占49.1%。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456例,以非整倍体最为常见。检出了单体、除1号染色体之外的各号染色体的三体以及双重三体,多三体、假二倍体、嵌合体等非整倍体核型,共375例;同时也检出了三倍体、近三倍体、四倍体,近四倍体等多倍体异常核型,共81例。出现异常频率最高的三种核型依次为16-三体(98例);三倍体(55例);X染色体单体(53例)。除染色体数目异常以外还检出32例染色体结构异常,其中罗氏易位12例,平衡易位及易位形成衍生染色体的15例、染色体多态性5例。2.除细胞遗传学分析以外,我们还开展了分子细胞遗传分析,对59例流产组织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其中正常35例、异常24例(包括染色体的三体12例、X染色体单体6例、假二倍体1例、三倍体5例)。3.按孕妇发生流产时年龄进行分组统计,发现年龄≤35岁的共计794例,其中检出异常核型365例,异常率为45.97%;而年龄>35岁的共200例,其中检出异常核型123例,异常率61.50%。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分组中异常核型出现概率有显着差异。4.对核型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将受孕方式记录准确的745例分为两组,辅助生殖组及自然妊娠组。辅助生殖组共204例,检出异常核型92例,异常率为45.10%;自然妊娠组共541例,检出异常核型260例,异常率48.06%。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生殖方式异常核型出现的概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5.按性别分组统计流产胚胎发现男性胚胎394例,检出异常核型214例,异常率为54.31%;女性胚胎595例,检出异常核型269例,异常率为45.21%。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胚胎中异常核型出现概率有显着差异。6.对比细胞遗传学和分析遗传学分析技术异常核型检出率之间的差异,发现进行994例细胞遗传学检测共检出异常核型488例,异常率为49.09%;而用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检测59例,检出异常核型24例,异常率为40.67%。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种不同技术在异常核型检出率上无显着差异。7.本研究还进行了影响绒毛细胞染色体分散的因素的相关研究,发现通过改变温度、湿度、固定液配比比例等方法,可优化绒毛细胞染色体分散状况,提高检测成功率与准确性。同时还对荧光原位杂交的杂交体系、共变性方法及洗脱条件等进行优化,在降低了试剂消耗量的同时提高了实验成功率。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造成流产的重要因素,流产组织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重要的遗传学分析方法。通过对近千例流产病例进行病因学分析发现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多倍体以及结构异常是流产组织中最主要的导致自然流产的染色体异常,其中16-三体、三倍体以及X染色体单体最常见。并且我们还发现辅助生殖和自然妊娠的流产胚胎中染色体异常发生的概率无显着差异,这表明辅助生殖不会显着提升由染色体异常出现概率。而母体年龄的差异则与染色异常的出现密切相关,母体年龄>35岁是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的高风险因素。除上述发现以外,我们还注意到流产胚胎的性别与染色体异常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所有流产胚胎中,女性胚胎数量多于男性胚胎,但男性胚胎的异常率高于女性胚胎。染色体G带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检测效能基本相同,综上所述联合细胞遗传学技术及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对流产物的遗传学分析可帮助患者找到流产病因,对指导流产患者再次妊娠有重要意义。

闻小慧,戚红,祝建疆,唐国栋,蔡莉蓉,曾雯,雒瑶[5](2019)在《联合运用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对染色体微小结构异常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3例胎儿的产前遗传学诊断方法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联合应用多种遗传学技术在识别染色体微小结构异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3例孕妇,均因产前诊断发现胎儿核型异常,但不能明确诊断或疑似有染色体微小畸变。病例1孕19周羊膜腔穿刺胎儿核型为46,XY?;病例2孕27周行脐静脉穿刺,脐血核型为46,XY,der (8)?;病例3孕20周羊膜腔穿刺胎儿核型为46,XY,t(11;12)?。染色体G显带技术分析核型,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用于检测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应用胎儿中期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相互易位及缺失。结果病例1的G显带核型为46,XY,der(4)t(3;4)(p26;p16),芯片显示3p26.3p26.1区段存在8.1 Mb重复,4p16.3p16.1区段存在9.5 Mb缺失;病例2的G显带核型为46,XY,t(8;12)(q22;q21.3)pat,芯片显示正常;病例3的G显带核型为46,XY,t(11;12)(p15.5;p13.1)mat,芯片显示正常;上述结果均经FISH验证。病例1经遗传咨询及知情选择后,于中期妊娠引产;病例2产后3个月随访新生儿正常;病例3尚在妊娠中,孕期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结论联合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CMA以及FISH技术对胎儿及家系成员进行检测,可提高产前诊断的可靠性,避免误诊或漏诊。

罗玉琴,沈敏,孙义锡,钱叶青,王丽雅,俞佳玲,胡珺洁,金帆,董旻岳[6](2019)在《一例染色体复杂易位致胎儿多发畸形的遗传学诊断》文中认为目的:对一例染色体复杂易位致多发畸形胎儿进行遗传学分析和诊断。方法:对一例多发畸形胎儿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 array)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胎儿父母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及FISH检测。结果:胎儿的羊水染色体核型为46,XN,t(12;13)(q22;q32)。SNP array显示胎儿存在1q42.13q44重复(20 192 kb)及15q26.1q26.3缺失(13 293 kb),核型分析与基因芯片结果不一致。FISH验证了SNP array的结果。母亲外周血FISH结果确认为隐匿性46,XX,t(1;15)(q42.1;q26.1)携带者,而胎儿遗传了其中一条衍生的15号染色体der(15)t(1;15)(q42.1;q26.1)。即胎儿遗传了父亲的t(12;13)(q22;q32)平衡易位及母亲的隐匿性平衡易位形成的衍生15号染色体。结论:1q42.13q44重复和15q26.1q26.3缺失是导致本例胎儿畸形的遗传学病因,产前诊断时多种遗传学技术联合应用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

张文玲[7](2019)在《3226例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孕妇胎儿染色体检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不同产前诊断指征与胎儿异常染色体核型的关系;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进行产前诊断的3226名孕妇作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后,对孕周17-23周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3117名孕妇进行羊膜腔穿刺术进行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孕周23-39周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109名孕妇进行脐带血穿刺术进行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1.统计学分析:分析产前诊断指征与胎儿异常染色体核型类型的关系,对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进行统计描述,应用CHI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分子遗传学分析:对羊水/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标记染色体与未明确结构异常诊断病例进一步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或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明确标记染色体与异常片段来源与性质。研究结果1.3226例孕妇羊水/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中,共检出289例胎儿染色体异常(不包括染色体多态性),检出率为8.96%,其中异常染色体核型以21-三体(含嵌合体)为主,检出128例,占异常染色体核型总例数的44.29%;18三体26例(9.00%)、13三体4例(1.38%)、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含嵌合体)54例(18.69%)、倒位36例(12.46%)、易位 24 例(8.30%)、缺失 2 例(0.69%)、等臂染色体 1 例(0.35%)、双着丝粒染色体2例(0.69%)、衍生染色体1例(0.35%)、标记染色体5例(1.73%),未明确结构异常染色体6例(2.08%)。2.3226例羊水/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病例中,单项指征组3012例(93.37%)、两项指征组210例(6.51%)、三项指征组4例(0.12%),分别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205例、81例、3例,检出率6.81%、38.57%、75.00%,两项指征组、三项指征组的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率明显高于单项指征组(p<0.05)。3.3012例单项指征组中,高龄组1640例(50.84%)、血清学筛查高风险组913例(28.30%)、超声异常组227例(7.04%)、不良孕产史组102例(3.16%)、NIPT阳性组94例(2.91%)、父母一方染色体异常组36例(1.12%),分别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61例、42例、29例、1例、53例、19例,检出率3.72%、4.60%、12.78%、0.98%、56.38%、52.78%,NIPT 阳性组、父母一方染色体异常组的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率均高于超声异常组(p<0.05),超声异常组的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率高于高龄组、血清学筛查高风险组、不良孕产史组(p<0.05)。4.联合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对1 1名孕妇羊水/脐血核型分析无法鉴别的标记染色体与未明确异常结构染色体进行分析,明确其中5例胎儿标记染色体分别来源X、Y、2、12、18号染色体,6例胎儿未明确异常结构染色体涉及X、Y、1、3、4、8、10、13号染色体缺失或重复,均为有意义致病性变异。结论1.对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进行产前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发现染色体数目、结构异常,是一种经典的产前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2.高龄、血清学筛查高风险为主要的产前诊断指征,孕妇产前诊断指征的数量与胎儿染色体异常具有一定相关性,孕妇具有产前诊断指征越多,其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可能性越大。3.NIPT 阳性、父母一方染色体异常等产前诊断指征病例的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最高。超声筛查在产前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超声软指标NT增厚对21三体的筛查具有重要价值。4.通过结合产前诊断指征,联合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准确确认标记染色体与未明确结构异常染色体来源与性质,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袁思敏[8](2019)在《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检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流产绒毛染色体及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早期自然流产患者流产绒毛染色体分析的应用价值。2.分析孕妇的年龄因素及胚胎性别因素对早期自然流产的影响。探讨自然流产孕妇的年龄及自然流产胚胎性别与各种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1.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年龄在2244岁之间,以末次月经计算孕周在612周之间,经B超检查发现胚胎停止发育,明确诊断为自然流产的孕妇共335例。收集其自然流产绒毛组织。同时收集该孕妇的外周血标本。2.分别从患者流产绒毛组织及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检测所提取的基因组DNA的浓度和纯度。3.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技术(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F-PCR)初步检测流产绒毛样本是否为13-三体、18-三体、21-三体或性染色体X单体。在21号,18号,13号及性染色体上选择2-4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以此作为靶序列设计合成引物,然后标记上不同的荧光染料。以样本中人类基因组DNA(Human genome DNA,g 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扩增后的PCR产物毛细管电泳。通过对电泳结果的分析以及计算机机软件的换算,得出不同的STR位点基因峰。分析每一个基因峰的数量或等位基因峰值面积的比值,判断21号,18号,13号及性染色体数目有无异常。同时检测孕妇外周血样本,通过STR峰型对比来判断介入性穿刺胎儿样本有无母体组织细胞污染。4.用美国Affymetrix公司的Cyto Scan 750芯片平台检测样本有无拷贝数变异片段(Copy number variants,CNVs)异常。该平台以大量SNP位点序列作探针,将其吸附在固相载体上制备成微阵列芯片。检测样本时,对待检样本DNA进行酶切、连接、扩增、产物纯化、片段化、荧光标记处理。再将待检样本DNA杂交到芯片。用CHAS软件扫描芯片各个探针上不同的荧光强度,并让之与一整套对照资料进行比对,从而计算该位置待测样本基因组DNA的含量。5.通过把CMA检测出来的CNVs与以下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判断CNVs的性质。比对数据库分别为:含正常人的CNVs的DGV数据库(Database of Genomic Variants);含患者的表型及致病性片段的DECIPHER数据库(Database of Chromosomal Imbalance and Phenotype in Humans using Ensembl Resources);含已知的致病基因的OMIM(0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含良性与致病性的CNVs的CAGdb(Cytogenomics Array Group database)和ISCA(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Cytogenomic Arrays);显示片段中基因的内容及功能的UCSC Genome Browser(University of Canlifonia Santa Cruz Genome Browser)以及PUBMED文献数据库。6.流产绒毛CMA结果提示染色体缺失/重复5M以上的病例,收集夫妻双方外周血标本做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1.QF-PCR结果:在335例自然流产患者的流产物样本中,没有绒毛组织或真绒毛组织结构不清晰的33例,其余病例均能取到清晰的绒毛组织,并进行了QF-PCR检测。QF-PCR检测提示存在母体细胞污染的7例。295例病人绒毛组织中QF-PCR检出异常结果76例,异常率25.8%。其中13-三体5例,18-三体5例,21-三体16例(其中3例只有一条X染色体)。性染色体异常28例,其中只检测到一条X染色体的有25例,检测到多一条Y染色体的1例,性染色体嵌合的2例。多倍体22例。2.CMA结果:295例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组织进行CMA检测,检测成功率100%。在检测成功的295例病人绒毛组织中,CMA结果未检出异常CNVs有96例,约占32.5%。存在异常和或不明确CNVs的199例,约占67.5%。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共165例,占总异常的82.9%。染色体数目异常类型主要为非整倍体异常(134/165),大部分表现为三体型(98/134),单体型(25/134)次之。在三体型中尤以16-三体多见,其次是22-三体。单体型则主要为45,X。而除染色体数目异常外,CMA结果存在致病性CNVs的16例,约占总异常的8.0%。CMA结果存在不明确CNVs的18例,约占总异常的9.1%。3.致病性CNVs:本研究检出致病性CNVs24个,主要分布在3、5、20、22、X染色体上,片段长度在301kb-46870kb之间,涉及病例18例(其中2例合并染色体数目异常)。CNVs片段大小在5Mb以下的占58.3%(14/24),通过比对OMIM、ISCA、DECIPHER和Pub Med数据,诊断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4例。片段大小在5Mb以上的占41.7%(10/24),2例诊断为猫叫综合征。4.意义不明确的CNV(Variants Of Unknown Significance,VOUS):本研究检出VOUS62个,主要集中在4、5、6、10和22号染色体上,片段长度在204Kb60640Kb之间,涉及病例51例。其中4例合并性染色体单体异常,19例合并常染色体三体异常,7例合并存在致病性CNVs,1例合并常染色体三体及性染色体单体异常。3例合并常染色体嵌合重复异常。而仅存在VOUS的有18例。5.夫妇双方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CMA检出除多倍体、非整倍体以外,存在5M致病性CNVs以上的8例。其中,有4例的父母接受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夫妇双方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3例的父母染色体核型正常;1例母亲为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6.孕妇年龄与CMA结果的关系:本研究中自然流产孕妇的年龄在2244岁之间,年龄中位数是31岁。以CMA结果把自然流产孕妇分成染色体数目异常组、致病性微缺失/微重复组、不明确微缺失/微重复组(VOUS)、正常及多态性CNVs组,分别比较各组孕妇年龄差异。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组孕妇与正常及多态性组孕妇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并且,孕妇在25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高,流产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增高;VOUS发生率降低;而致病性CNVs的发生率则没有明显变化。7.胚胎性别与CMA结果的关系:本研究295例自然流产孕妇绒毛CMA检测出男性胚胎149例,女性胚胎146例。男女胚胎比例为1.02∶1。以CMA结果把自然流产孕妇分成染色体数目异常组、致病性微缺失/微重复组、不明确微缺失/微重复组(VOUS)、正常及多态性CNVs组,比较各组胚胎性别差异。其中,正常/多态性CNVs组与染色体数目异常组胚胎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染色体数目异常组与VOUS组胚胎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1.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仍然是自然流产主要病因。2.孕妇年龄增长是导致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25岁以上孕妇,随着孕妇年龄增长,孕妇因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流产的几率增加。胎儿发生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异常几率则与孕妇的年龄增长无关。3.自然流产胚胎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然而,女性胚胎更容易发生染色体数目异常。男性胚胎则更容易发生染色体数目异常以外的染色体异常,以及更容易受染色体异常之外的其他因素影响而导致流产。4.CMA技术能提高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分析的检测成功率及异常检测率。可作为临床一线检测。

谢晓蕊[9](2018)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NP-array)在自然流产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NP-array)与传统G显带核型分析在自然流产遗传学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SNP-array的应用优势,为自然流产的遗传咨询与诊治提供病因学依据与指导。方法:1.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稽留流产患者82例,行人流术后无菌操作留取流产胚胎绒毛组织;2.SNP-array检测拷贝数变异,并行细胞培养后G显带核型分析;3.综合分析SNP-array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在周期﹑成功率与准确性上的差异,同时明确自然流产的遗传学病因;4.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2例流产绒毛标本SNP-array检测周期为34天,行细胞培养后G显带核型分析检测周期为1220天,相比传统核型分析检测周期显着缩短;2.82例流产绒毛组织SNP-array检测拷贝数变异,成功率100%(82/82),而行细胞培养仅成功68例,失败14例,培养成功率为82.9%(68/82),与细胞培养相比,前者成功率提高(P<0.01)。3.细胞培养成功的68例流产绒毛组织经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正常核型34例,异常核型34例,异常率为50.0%(34/68)。异常核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占88.2%(30/34);染色体结构异常占5.9%(2/34);数目异常合并结构异常占5.9%(2/34)。4.82例经SNP-array检测的流产绒毛标本中,检出异常基因组拷贝数变异42例,异常率为51.2%(42/82),高于核型分析。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占85.7%(36/42);染色体结构异常占11.9%(5/42);数目异常合并结构异常占2.4%(1/42)。5.68例培养成功的绒毛组织标本,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完全一致的有56例,不一致11例,不完全一致1例。6.检出的9例染色体结构异常,经家系验证后证实3例来源于母亲,2例来源于父亲,3例为新发突变,1例部分结构异常来源于父亲,部分为新发突变。结论:1.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为胚胎染色体异常;2.SNP-array相对于传统核型分析,检测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变异的周期显着缩短,成功率更高,诊断效率和异常检出率提高;3.SNP-array可作为自然流产遗传学病因检测的有效补充手段。

徐从红[10](2018)在《SNP微阵列技术在自然流产和胎儿神经系统异常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SNP微阵列技术在自然流产胚胎、胎儿神经系统畸形中的应用价值及染色体异常与自然流产、胎儿神经系统异常的关系。对象与方法收集自然流产样本120例,用SNP微阵列技术对其进行检测,并以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验证SNP微阵列技术检测结果为16/22号染色体三体及其相关嵌合体的可靠性;分析流产胚胎核型异常与年龄、流产次数及环境等的关系。收集彩超及核磁共振检测胎儿神经系统异常的羊水标本及流产物样本共40例用SNP微阵列技术对其进行检测,并对其中的32例羊水样本进行传统核型分析。结果120例自然流产物检测成功率为100%,共检测出染色体异常样本70例(58.3%)。其中42例染色体数目异常(35%),16例染色体结构异常(13.3%)。嵌合体12例(10%)。42例染色体数目异常中非整倍体40例(45,X所占比例最高),2例三倍体。16例染色体结构异常中致病性明确结构异常9例所涉及缺失/重复片段在309Kb-40Mb之间,含有大量功能致病性基因,其中涉及到1p36微缺失综合征、8p23.1综合征、Timothy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这些致病性基因、微缺失重复综合征会造成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心脏异常等多器官畸形造成胚胎自然流产。FISH技术验证的16/22号三体与SNP微阵列技术结果一致,验证的16/22号三体嵌合体的比例虽然低于SNP微阵列技术,但都可以确定为嵌合体,临床意义是一致的。数据统计发现高年龄组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率显着高于低年龄组(P<0.05)。但初次流产与复发性流产染色体异常率无显着差异(P>0.05)。40例胎儿神经系统异常检测成功率100%,同时做核型分析的32例羊水样本,31例培养成功(96.9%)。其中染色体异常7例(17.5%),其中数目异常2例(5%),结构异常5例(12.5%),在这5例结构异常中涉及Emanuelsyndrome(ES)、Wolf-Hirschhorn syndrome(WHS)和16p13.11微缺失综合征,这些综合征均与神经认知、生长发育等有关。核型分析和SNP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共同检测的32例羊水样本中,核型分析只检测到2例数目异常,而SNP染色体微阵列技术除检测出该2例数目异常外,还分别在侧脑室增宽和脑积水病例中检测出2例染色体结构异常,在8例流产物中检测到3例染色体结构异常。结论染色体异常是造成自然流产最主要的原因,主要为数目异常,结构异常所占比例少。高龄孕妇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率高于低龄组,初次流产与复发性流产患者胚胎染色体异常率无显着差异。染色体结构异常尤其是基因拷贝数的变化(CNV)与胎儿神经系统异常密切相关。SNP微阵列技术与传统核型相比不仅能检测出染色体数目异常、大片断的结构异常,还能检测出微小的缺失重复,提高了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有助于全面了解自然流产、胎儿神经系统异常病例的染色体异常状况,对病因诊断和指导再次生育评估风险,减少胎儿神经系统畸形儿的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用FISH技术分析一例表型异常的染色体平衡易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FISH技术分析一例表型异常的染色体平衡易位(论文提纲范文)

(2)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临床遗传学分析及全外显子组测序低频突变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篇 绪论
    1.1 NOA的鉴别诊断
    1.2 NOA的遗传学病因
    1.3 临床遗传学诊断技术
    1.4 存在问题及实验方案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染色体异常分析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AZF区变异分析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生精基因捕获测序筛查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外显子组测序及低频突变关联分析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OnePGT技术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本课题总体思路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疾病类型
    2. 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3. PGT遗传学分析检测技术
第二章 OnePGT技术检测单基因疾病、染色体结构重排和非整体中的作用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研究生在读期间撰写论文目录
致谢

(4)994例流产组织细胞遗传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自然流产的病因学
        1.1.1 内分泌因素
        1.1.2 免疫因素
        1.1.3 子宫解剖结构异常
        1.1.4 感染因素
        1.1.5 血栓前状态
        1.1.6 环境因素
        1.1.7 不明原因性流产
        1.1.8 遗传因素
    1.2 染色体异常与自然流产
        1.2.1 人类细胞遗传学基础
        1.2.2 流产夫妇染色体异常
        1.2.3 流产组织中较常见染色体异常类型
    1.3 常用染色体分析技术
        1.3.1 细胞遗传学分析技术
        1.3.2 荧光原位杂技术(FISH)
    1.4 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相关因素
        1.4.1 孕周与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
        1.4.2 母体年龄与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
        1.4.3 流产次数与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
        1.4.4 胚胎性别与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
    1.5 流产组织遗传学检测意义
    1.6 结果解读与遗传咨询
第2章 前言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及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流产组织原代培养实
        3.2.2 流产组织染色体玻片标本制备
        3.2.3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实验方法
    3.3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改善绒毛染色体扩散的条件
    4.2 994例流产组织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4.2.1 染色体核型异常类型
        4.2.2 三体型染色体核型分布情况统计
    4.3 母亲年龄与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的关系统计结果
    4.4 受孕方式与流产物染色体异常的关系统计结果
    4.5 流产物性别与流产物染色体异常的关系统计结果
    4.6 59例流产组织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结果
    4.7 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流产物染色体异常的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流产组织细胞遗传学检测
    5.2 方法学改进
        5.2.1 流产组织细胞原代培养
        5.2.2 绒毛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
        5.2.3 荧光原位杂交操作优化
    5.3 染色体异常与流产的关系
    5.4 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相关因素分析
        5.4.1 与母体年龄关系
        5.4.2 与受孕方式的关系
        5.4.3 与胚胎性别的关系
    5.5 流产组织遗传检测与遗传咨询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附录Ⅰ 伦理审查表及批准书
附录Ⅱ 版图及说明
附录Ⅲ 流产组织异常核型图谱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联合运用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对染色体微小结构异常胎儿进行产前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CMA检测
        1.2.2 FISH检测
2 结果
    2.1 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2.2 CMA检测结果
    2.3 FISH检测结果
        2.3.1 病例1
        2.3.2 病例2
        2.3.3 病例3
    2.4 妊娠结局
3 讨论

(6)一例染色体复杂易位致胎儿多发畸形的遗传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1.2 试剂和仪器
    1.3 显带核型分析技术检测染色体核型
    1.4 SNP array分析染色体全基因组拷贝数
    1.5 FISH检测已知染色体异常
2 结 果
    2.1 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2.2 SNP array分析结果
    2.3 FISH分析结果
3 讨 论

(7)3226例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孕妇胎儿染色体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1.3. 主要实验试剂与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
    2.2. 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2.3. 脐血中期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2.4. 全基因组DNA提取
    2.5.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羊水/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3.1.1. 羊水/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诊断指征分布
        3.1.2. 羊水/脐血异常染色体核型分布
        3.1.3. 异常染色体核型及妊娠结局
        3.1.4. 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异常染色体核型分布
        3.1.5. 不同超声诊断指征的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情况
        3.1.6. NIPT 阳性诊断指征的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情况
    3.2.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与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对标记染色体与未明确结构异常病例分析的结果
        3.2.1. 病例1
        3.2.2. 病例2
        3.2.3. 病例3
        3.2.4. 病例4
        3.2.5. 病例5
        3.2.6. 病例6
        3.2.7. 病例7
        3.2.8. 病例8
        3.2.9. 病例9
        3.2.10. 病例10
        3.2.11. 病例11
4. 讨论
    4.1. 不同产前诊断指征与胎儿异常核型的关系
        4.1.1. 高龄
        4.1.2. 血清学筛查高风险
        4.1.3. 超声异常
        4.1.4. 无创产前DNA检测(NIPT)阳性
        4.1.5. 不良孕产史
        4.1.6. 父母一方染色体异常
    4.2. 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标记染色体与未明确结构异常染色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4.2.1. 标记染色体的明确诊断
        4.2.2. 未明确结构异常染色体的明确诊断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检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流产绒毛染色体及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在读期间参与课题
致谢

(9)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NP-array)在自然流产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试验所需仪器及试剂
        2.1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剂耗材
    3.实验方法
        3.1 标本采集
        3.2 绒毛染色体核型制备与分析
        3.3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检测
        3.4 家系验证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患者一般情况
    2.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与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检测周期
    3.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与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检测成功率
    4.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与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检测结果
        4.1 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
        4.2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检测结果
    5.培养失败的流产绒毛基因芯片检测结果
    6.G 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与SNP-array检测结果比较
    7.家系验证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SNP微阵列技术在自然流产和胎儿神经系统异常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处理
    2 检测方法
        2.1 传统核型分析操作步骤
        2.2 SNP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操作步骤
        2.3 FISH 技术验证流程
    3 结果判读标准
        3.1 传统核型分析
        3.2 SNP染色体微阵列
        3.3 FISH 技术验证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自然流产样本检测结果
        1.1 自然流产样本染色体数目异常
        1.2 FISH技术验证结果
        1.3 自然流产样本染色体结构异常
        1.4 孕期、年龄、流产次数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
    2 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检测结果
讨论
    1 自然流产遗传病因
    2 神经系统异常胎儿遗传病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四、用FISH技术分析一例表型异常的染色体平衡易位(论文参考文献)

  • [1]一例常染色体亚显微相互易位致反复不良妊娠的遗传学分析[J]. 何畑蓉,陶大昌,刘运强,杨元.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1(12)
  • [2]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临床遗传学分析及全外显子组测序低频突变关联研究[D]. 姜雨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3]OnePGT技术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李莉.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994例流产组织细胞遗传学分析[D]. 冯琦.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7)
  • [5]联合运用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对染色体微小结构异常胎儿进行产前诊断[J]. 闻小慧,戚红,祝建疆,唐国栋,蔡莉蓉,曾雯,雒瑶.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9(04)
  • [6]一例染色体复杂易位致胎儿多发畸形的遗传学诊断[J]. 罗玉琴,沈敏,孙义锡,钱叶青,王丽雅,俞佳玲,胡珺洁,金帆,董旻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4)
  • [7]3226例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孕妇胎儿染色体检测结果分析[D]. 张文玲.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8]应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检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流产绒毛染色体及结果分析[D]. 袁思敏. 广州医科大学, 2019(01)
  • [9]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NP-array)在自然流产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D]. 谢晓蕊.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4)
  • [10]SNP微阵列技术在自然流产和胎儿神经系统异常中的应用研究[D]. 徐从红. 青岛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FISH分析异常表型染色体平衡易位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