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现实与未来: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成人教育发展因素分析

可能性、现实与未来: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成人教育发展因素分析

一、可能、现实与未来:基于网络时代的成人教育发展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昝芋[1](2021)在《中小学教师线上培训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曾雯珍[2](2021)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随着企业参与办学主体地位的不断升高,其参与动力不足问题也逐渐凸显: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具有较强意愿但实际参与不足;参与办学形式局限于浅层而深度不足等等。这些情况都表明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尚未形成广泛有效的机制。基于此,研究以系统理论以及场动力理论为基础,将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为目标,使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要素以及动力生成机理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系统理论与场动力理论分析动力机制内在规律。研究结合系统理论及文献研究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要素分为“内部动力要素”和“外部动力要素”两个维度八个要素,并对动力机制进行SFP分析,作为动力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其次,实证调研与采集数据。一方面,使用问卷调查法对动力要素构成及作用路径进行分析:采用自编问卷对广东省647名企业负责人进行调查后发现不同特征的企业参与动力存在差异;发挥内外部动力要素作用能够激发企业参与动力;内部动力要素在外部动力要素对企业参与动力特征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另一方面,采取访谈法进一步探讨问卷调查结果的深层次原因:选取15名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后发现企业参与关注长期收益,人力是企业参与办学的最大动力;企业开始关注技术提升作用与社会资本促进作用,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企业能力与特征影响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企业参与过程缺乏政策制度保障、企业参与缺乏市场引领力等成为企业参与阻力。最后,构建模型并提出机制实现路径。基于调查研究与访谈研究结论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认为动力机制模型应包含动力启动、动力加速、动力整合以及动力稳定四个阶段,内外部动力要素发挥阶段性差异作用。在动力机制模型中,涉及政府、市场、行业以及学校四个主体,为实现动力机制有效运行,研究基于四个主体提出动力机制模型的实现路径:企业转变参与态度,提高参与自觉;政府完善政策制度,构建参与保障;市场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参与规范;学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合作吸引力;参与主体动态整合,形成参与合力。

郭家田[3](2021)在《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我国汽车制造业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以及智能制造工厂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要追赶甚至超越世界老牌汽车制造业强国,亟需大量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和转型升级,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不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对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是应对汽车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解决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三个子问题。第一,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要确定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厘清什么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及其能力结构是什么。第二,培养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路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有哪些?第三,如何更好的进行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围绕上述问题,对国内外汽车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分析国外的国家资格框架以及国内的职业资格框架高技能人才能力要求,并调研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龙头企业,构建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根据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校企合作培养、企业培养和竞赛培养三条培养路径为研究对象,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定量分析法分别对不同路径下影响因素作用进行分析。企业培养路径下技能人才成长速度相对较慢,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而且人才培养资源开发不足;竞赛培养路径下技能人才的成长速度较快,但技能人才培养的受益面相对较窄,对资源的需求度却相对较高;校企合作培养路径能够满足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培养要求,但存在培养主体相对独立,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缺乏连续性,缺乏职业素质培养等情况。根据校企合作培养路径现状,结合培养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等机制类因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共建终身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水平,并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加强高技能人才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根据竞赛培养路径的现状,结合师资队伍和专业兴趣等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开展多层次技能竞赛,提高竞赛资源的转化及受众面,提升以赛促学的效果。根据企业培养路径现状,结合激励机制、培养机制等影响程度较高的机制类因素,通过完善企业培养机制和培训资源,提升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温舒[4](2021)在《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文中认为成人自主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能力,融媒体是基于现代技术平台整合形成的新型媒体,融媒体应用于成人自主学习是现代技术产物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媒介进化理论为基础,发现融媒体在促进成人自主学习功能与价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融媒体通过增长成人自主学习平台、转变成人自主学习方式、更新成人自主学习观念延展了成人自主学习功能;通过顺应终身学习、主体理性、人性解放的价值诉求与维护学习机会平等权、学习条件保障权、学习自由权、个体发展权等学习权利提升了成人自主学习价值。为使融媒体促进成人自主学习的价值从理论落向实处,借助TAM模型(技术接受模型)进行建模,对成人运用融媒体进行自主学习的接纳程度进行检测。结合模型所涉及元素编制了融媒体时代成人自主学习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个人基本情况、使用现状、影响因素进行数据收集。利用SPSS软件和AMOS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从而修正并生成了由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资源优化性、社会影响、个人基本情况、使用意愿所组成的,关于融媒体视域下成人自主学习意愿的TAM模型(技术接受模型)。结合问卷所涉及的使用意愿影响因子编制了访谈提纲,利用访谈法对成人学习者在实践层面运用融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个人学习条件不足,学习心理不积极;融媒平台操作不便,内容质量不佳;泛娱乐现象严重,内容呈现表层化;社会影响程度深,学习障碍增多。分析其主要成因是:终身学习理念贯彻不够,媒介学习素养不足;融媒学习平台发展不成熟,资源优化不佳;市场经济下商业行为异化,平台逐利化现象严重;个人理性发挥不足,从众效应明显。基于此,从政府、成人学习者、社会层面分别提出优化策略,从而趋利避害,更好地释放融媒体教育功能、发挥融媒体教育价值,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

马宁[5](2021)在《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调查研究 ——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学习是促进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人们对这方面的关注和研究不足。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这一民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教师为对象进行研究,希望这一研究能对改进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学习,促进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最终增强作为本地重要人力资本的乡村教师对教育脱贫的促进作用。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以马尔科姆·诺尔斯的成人学习理论为视角,将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四个方面作为分析框架,对289份问卷所得数据和约11万字的访谈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的内部动机较强,教师学习环境有所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及其成因为:首先,在学习动机方面,主要存在教师学习的可持续状态较差、教师主动学习的行动力差两个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终身学习意识、教师过度重视学习的工具价值以及外部评价考核机制不合理。其次,在学习内容方面,存在教师忽视理论性知识学习、体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特殊素养的学习内容较少两个问题。导致问题的原因包括:教师追求学习效果的速成性、外部培训对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针对性不强。第三,在学习方式方面,存在教师对外部培训所学内容的转化不够、校本培训学习仍停留于表面、教师自主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为:外部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学习需求、教师在网络远程培训学习中的工学矛盾突出、外部培训方式的互动性和实践性不强、学校的组织力度不够等。最后,在学习环境方面,主要存在教师学习的物质条件保障不足、教师学习的制度条件不健全、教师学习的文化氛围欠佳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当地政府对本地教育资金的投入不足、学校管理不完善、校长未对本校教师学习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以及以筛选为目的的晋升制度存在缺陷。针对以怒江为例的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外部机构应加强引导和支持、学校应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教师应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这三个层面构建立体化的乡村教师学习优化策略,进而促进其专业发展。

罗艺[6](2021)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力社会知识体系的不断解构与重塑。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素养需求与结构面临新的变革契机。信息素养成为技术变革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布拉格宣言》、《亚历山大宣言》等国际性纲要文件彰显着信息素养的时代意义,并将信息素养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无容置疑凸显了信息素养在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等现象频现,其在应对技术变革层面胜任力明显不足。为此,本研究尝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相关议题。参照美国、欧盟等陆续推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本研究较为认同信息素养即能力这一概念,并将大学生信息素养界定为大学生发展中所应该具备的信息理解、选择、运用、评价、反思、创造能力。基于对境脉理论和学习者特征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理论视角,本文从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教育支持维度来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困境表征及教育支持路径。首先,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教育比较、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设计和验证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测量指标体系,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六个省份12所大学近2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而对60余名大学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和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其次,结合大学生信息素养构成和教育支持的相关维度,构建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实施构想,注重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分析问题时使得两者互为补充、相互验证。研究发现,在信息素养现状方面,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且教育成效不显着,具体存在的六个方面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等。在信息素养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进一步分析提出个人特质和外部环境两大教育支持影响因素,个人特质具体是指信息行为极易受到个人特质影响,且不易受大学教育影响而转变;外部环境则囊括大学、网络、社会三方,主要面临以下现实问题:大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足;专业师资缺乏;相应教育项目和举措不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未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充分重视;缺乏系统性成效评估体制机制;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尚未形成良好的氛围等。基于以上发现,归纳得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四项实然困境:其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理念滞后;其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其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多元主体缺失;其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政策大学供给匮乏。立足现状和问题,本研究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三个原则构想,分别为“教育模式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原则”、“教育环境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原则”、“教育环境的系统化与长效性原则”,同时从大学生个体、大学本身、政府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出发,遵循微观到宏观、外促到到内生、泛化到专业、单主体到全育人的基本思路,提出构建“以内生为核心、大学为重点、网络为依托、全社会共同参与”四位一体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想四条实施路径,以期能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政策制定和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价值参考。

仇淼[7](2021)在《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参加在线培训是有针对性提高教学能力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线培训模式是一个依托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将培训目标、内容、实施过程、评价等因素有机结合成某种标准样式的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在线培训不是单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线下培训的内容照搬,而是根据参训人员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培训偏好展开的新兴培训方式。受制于培训目标模糊、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实施趋于形式化和评价方式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效果并不理想。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经验可以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本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其由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子系统组成。基于认识到成人的学习是一种自身需要、自主驱动、自我经验基础上的建构式学习,学习内容需与成人学习者工作、生活中的实践问题相关,因此,成人教育理论成为本研究分析的基本理论支撑。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案例法和比较研究法,探索了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过程、现实样态,形成的特点、普适性和可借鉴性,并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通过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历史溯源发现: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形成了肯普非线性模式;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形成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形成了尼文混合模式。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不再以单一目标或内容框定某一固定培训模式,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充分发挥其“个性化”“沉浸式”“全息化”的优势。第二章阐释了肯普非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肯普模式发布初期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随社会不断发展,肯普模式经过多次修改,逐步完善。e MSS项目作为肯普模式的案例代表,呈现出非线性的实施方式。该项目专为工作1-3年的新任教师设计,其在线学习环境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参训教师可以按需选择任意学习空间。第三章阐释了史密斯-雷根线性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史密斯-雷根模式作为第二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模式,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三大策略设计,从而达到学习者高效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迁移知识的目的。美国人民大学教育硕士计划作为史密斯-雷根模式的实际运用案例,注重培训策略的设计,同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强调参训教师对不同教学策略的探索和运用。第四章阐释了尼文混合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作。带有线性和非线性特征的尼文混合模式在教学设计中重视计算机设备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辅助运用。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作为尼文模式的现实案例,致力于为不同层级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初级准备和高级准备等课程,注重将教育技术融于教育者准备计划各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并强调用教育技术协助参训教师查询、学习、探索、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第五章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特点、普适性及可借鉴性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美国中小学在线培训模式目标的设计呈现出通过大数据技术全面分析和预测参训教师需求的特征;第二,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设计始终秉承参训教师需要完整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理念;第三,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重视以情景任务为导向,建构在线实践共同体;第四,美国带有州独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以及政府、在线培训平台等组织协同保障培训质量。此外,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重视教师的内生需求以及个人发展差异性,并注重将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融入在线培训项目和平台的设计中,这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第六章根据对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建构和运行的探索,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利用“全息化”技术全面、多维收集数据,设计符合教师需求的在线培训目标;二是关注教师个人生命成长和专业发展,为参训教师提供定制化在线培训内容;三是注重参训教师、培训教师以及在线培训平台间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四是重视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项目的质量,引入第三方和微认证评估机制,协同政府、教育机构、中小学等多方组织,建立在线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李国庆[8](2021)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是新形势下新媒体迅猛发展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水平关系到全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发展方向。研究本问题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维护网络安全、构建教育强国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相应教育对策尤为迫切。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掌握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希望达到“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之目的。论文通过厘清网络道德的相关概念,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通过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对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确定和澄清,阐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并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网络言行道德失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网络学术道德失范等基本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准确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和阐释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掌握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缺失等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出科学的对策奠定基础。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将培育理性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最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教育和引导对策做出诠释,分别从网络社会、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角度提出具体的、实践性的对策建议。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威胁,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刘赟宇[9](2020)在《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发展使得人类生活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互联网+教育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革命已经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并引发教育由内而外的变革。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基础,泛在学习实现了“人人、处处、时时”的学习,也就是4A学习,任何人(Anyone)、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使用手边任何工具(Anydevice)来进行的学习活动,随之而来的是高等院校师生对新形势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传统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我国良好的网络基础,师生们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在家中上网获取信息和开展泛在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在空间和时间维度的限制,以其灵活性、便捷性、经济性和人性化的这些优势弥补了传统方式的不足,为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活动,形成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在泛在学习视域下构建新型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本身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梳理和核心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分析互联网+教育给传统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结合线下教学到线上教学的转变,剖析学习方式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2)在泛在学习视域下,梳理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五个构成要素及彼此关联,分析教学环境,总结教学理论,归纳了结绳学习规律和泛在学习变维规律,结合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依据五个构成要素构建教学模式。(3)在分析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高职教育通信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移动通信基站运行与维护》的教学实验,其中的理论课程主要采用线上学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开展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实训课程采用仿真软件、演示视频、虚拟现实等教学手段,遵循知识可视化、内容情境化、动手动脑的教学理念,开展实训课程教学活动,并通过教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验证教学效果。(4)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确定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评价指标,构建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教学模式提供评价方法和依据。研究具有三个创新点。第一是基于泛在学习在时间、空间、虚实之间维度变化的特点,结合结绳学习规律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梳理教学模式五个构成要素及彼此关联,构建了泛在学习视域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达到学生精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第二是基于泛在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首次采用自然实验法对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验,验证了泛在学习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为后续开展相关教学研究提供了方法。第三是从理念和方法上,突出融合创新。在研究思路上,力求将教育学与工学有机融合,结合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时代背景,用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陈飞[10](2020)在《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及其培育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认为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青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培养的论述为指导,同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在进行大量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调查等工作之后,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自编的大学生政治态度量表。在编制量表过程中,结合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内在结构进行重新探索,提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由政治认知、执政党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倾向四个部分组成,将执政党认知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来考察,有助于更好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情感和认同情况,更加准确把握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培育规律。在实证调查方面,选取福建省8所高校,发放6000份问卷,采用频数分布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力争以大量数据分析真实呈现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现状。根据现状分析情况,总结出大学生政治态度主要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一是,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执政党认知存在一定偏差;二是,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倾向较为薄弱,亟待引导;三是,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差异显着;四是,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政治态度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因素分析方面,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因素是综合的、复杂的、多方面的。本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和文化四个层面,深入探讨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对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不同影响,为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路径的提出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在实证调查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疏通主渠道、实践养成、朋辈教育和环境优化四个层面来探讨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具体路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疏通主渠道,发挥思政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引领作用;突出实践养成,发挥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和法治教育等不同载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催生强化作用;挖掘朋辈潜力,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群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辐射作用;优化教育环境,发挥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感染熏陶作用。推动形成课堂教学、文化熏陶、家庭教育、网络影响、社会实践、校园活动、法治规范等多位一体的政治态度培育体系,为培养政治态度正确,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有效的培育路径,以回应新时代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要求。

二、可能、现实与未来:基于网络时代的成人教育发展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能、现实与未来:基于网络时代的成人教育发展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现状研究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
        三、总体研究述评与趋势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要素构成及机理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企业参与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三、动力
        四、动力机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系统理论
        二、场动力理论
    第三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SFP分析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结构(S)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功能(F)
        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原理(P)
        四、研究假设
第三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问卷调查研究
    第一节 研究工具编制及其修订
        一、研究目的
        二、问卷编制
        三、问卷预测试与修订
        四、正式问卷的质量检验
    第三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要素关系检验
        一、企业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基于动力要素的企业基本特征分析
        三、基于相关分析的动力要素作用关系检验
        四、基于回归分析的动力要素作用关系检验
        五、基于中介效应的动力要素作用关系检验
    第四节 假设检验结果与实证研究结论
        一、假设检验结果
        二、实证研究结论
第四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访谈研究
    第一节 访谈研究设计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工具
        三、访谈资料收集与整理
    第二节 分析结果
        一、总体词频分析
        二、访谈研究分析
        三、访谈调查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建构与实现路径
    第一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分析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运行原则
    第二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实现路径
        一、企业转变参与态度,提高参与自觉
        二、政府完善政策制度,构建参与保障
        三、市场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参与规范
        四、学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与引力
        五、参与主体动态整合,形成参与合力
参考文献
附件1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问卷》
附件2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汽车制造业及高技能人才
    2.1 国际汽车制造业发展趋势
    2.2 我国汽车制造业现状及高技能人才需求
    2.3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
    3.1 资格框架下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标准
    3.2 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要求
    3.3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1 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4.2 校企合作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3 竞赛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4 岗位培养路径及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议
    5.1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5.2 强化职业素质培养
    5.3 提高大赛人才培养引领作用
    5.4 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源建设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概述
        一、选题缘由
        (一)探寻:真实问题情境亟待成人教育力量介入
        (二)审视:深层教育价值依托成人自主学习渗透
        (三)实践:当前教育热点结合个人兴趣共同驱动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
        (一)关于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自主学习特征的研究
        (三)关于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关于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
        (五)关于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成人自主学习的研究
        (一)关于成人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
        (二)关于成人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三)关于成人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关于成人自主学习效用的研究
        (五)关于成人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
        三、国内外关于融媒体的研究
        (一)关于融媒体发展变迁的研究
        (二)关于融媒体内涵的研究
        (三)关于融媒体应用现状的研究
        四、国内外关于融媒体与成人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研究
        五、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融媒体的界定
        (一)融媒体概念
        (二)融媒体特征
        二、成人自主学习的界定
        (一)成人自主学习概念
        (二)成人自主学习特征
    第二节 理论基础—媒介进化理论
        一、媒介的人性化趋势理论
        二、补偿性媒介理论
        三、三阶段媒介发展论
第三章 融媒体促进成人自主学习的功能与价值
    第一节 融媒体延展成人自主学习功能
        一、增长成人自主学习平台
        二、转变成人自主学习方式
        三、更新成人自主学习观念
    第二节 融媒体提升成人自主学习价值
        一、顺应现世价值诉求
        (一)终身学习的价值诉求
        (二)主体理性的价值诉求
        (三)人性解放的价值诉求
        二、维护成人学习权利
        (一)维护学习机会平等权
        (二)维护学习条件保障权
        (三)维护学习自由权
        (四)维护个体发展权
第四章 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影响因素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的提出
        二、初始模型的构建
        三、变量定义
        (一)感知有用性
        (二)感知易用性
        (三)感知娱乐性
        (四)资源优化性
        (五)社会影响
        (六)使用意愿
        (七)个人基本情况
        四、研究假设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的试测与修改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三)试测修改
        三、问卷的正式发放
    第三节 研究数据统计分析
        一、样本信效度分析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问卷的统计分析
        (一)个人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使用现状分析
        (三)相关分析
        (四)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五)调节变量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六)模型修正
第五章 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问题分析
        一、个人学习条件不足,学习心理不积极
        二、融媒平台操作不便,内容质量不佳
        三、泛娱乐现象严重,内容呈现表层化
        四、社会影响程度深,学习障碍增多
    第二节 成因分析
        一、终身学习理念贯彻不够,媒介学习素养不足
        二、融媒学习平台发展不成熟,资源优化不佳
        三、市场经济下商业行为异化,平台逐利化现象严重
        四、个人理性发挥不足,从众效应明显
第六章 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提升策略
    第一节 政府层面
        一、制定完善学习政策引导终身学习潮流
        二、警惕商业异化与低俗低劣的不正之风
        三、扶持公共性质与市场性质的融媒场所
    第二节 成人学习者层面
        一、丰富精神世界,共创深层学习价值
        二、拓宽学习思维,提升主体学习能力
        三、转换学习动能,增强内部学习动力
    第三节 社会层面
        一、提升用户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
        二、建立分层收费机制实现互利与双赢
        三、联合社会各支持体系创设学习情境
        四、借助混合学习模式实现互补与转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融媒体时代的成人自主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B 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调查研究 ——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研究问题
        二、提出缘由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文献来源与构成
        二、教师学习研究概况
        三、乡村教师学习研究概况
        四、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研究概况
        五、相关研究的总体述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教师学习
        二、乡村教师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成人学习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二、成人学习理论的要点
        三、成人学习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分析框架
第三章 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工具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过程
        四、调查实施与数据处理
    第二节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一、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的描述性分析
        二、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问卷调查小结
        一、乡村教师学习的内部动机较强
        二、人口学背景下乡村教师的学习呈现出显着性差异
        三、教师学习环境有所改善
第四章 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教师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学习的可持续状态较差
        二、教师主动学习的行动力差
    第二节 教师学习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忽略理论性知识的学习
        二、体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特殊素养的学习内容较少
    第三节 教师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外部培训所学内容的转化不够
        二、校本培训学习仍停留于表面
        三、教师自主学习方式单一
    第四节 教师学习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学习的物质条件保障不足
        二、教师学习的制度条件不健全
        三、教师学习的文化氛围欠佳
第五章 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教师学习动机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缺乏终身学习意识
        二、教师过度注重学习的工具价值
        三、外部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合理
    第二节 教师学习内容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追求学习效果的速成性
        二、外部培训对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针对性不强
    第三节 教师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学习需求
        二、教师在网络远程培训学习中的工学矛盾突出
        三、外部培训方式的互动性和实践性不强
        四、学校的组织力度不够
        五、教师个人未掌握校本研修的方法
        六、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第四节 教师学习环境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对本地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二、学校管理不完善
        三、校长未对本校教师的学习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四、以筛选为目的的晋升制度存在缺陷
第六章 优化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的建议
    第一节 教育行政部门及外部机构应加强引导和支持
        一、引导教师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
        二、加强基于教师学习需求的培训
        三、完善教师学习环境
    第二节 学校应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
        一、教师群体共同制定校本学习制度
        二、丰富校本学习内容,帮助教师形成满足本地区需要的知识结构
        三、落实本地学习
        四、开发整合现有资源,为教师学习提供环境支持
        五、调整绩效考核机制,引导教师进行学习
    第三节 教师应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转变学习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
        二、拓展学习途径,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 B: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学习访谈提纲
附录 C: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学习访谈实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频现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缺乏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信息
        二、素养与素质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
        四、教育支持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信息素养的内涵发展
        一、媒介素养
        二、数据素养
        三、网络素养
        四、信息素养
        五、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政策文本研究
        一、时代性标杆:《布拉格宣言》和《亚历山大宣言》
        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研究
        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政策研究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理论研究
        一、基于境脉理论视角的研究
        二、基于学习者特征理论视角的研究
        三、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研究框架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启示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路线
    第二节 测量工具编制
        一、问卷编制的步骤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评价指标
    第三节 调查数据搜集
        一、问卷预测与检验
        二、正式问卷的施测
        三、调查对象概况
第四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总体特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构成表现
        一、大学生信息理解能力
        二、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
        三、大学生信息运用能力
        四、大学生信息评价能力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能力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
    第二节 小结与讨论
        一、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
        二、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
        三、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
        四、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
第五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特质与信息素养教育
        二、外部环境与信息素养教育
        三、讨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维度影响情况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困境
        一、信息素养教育支持重视不够
        二、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
        三、信息素养教育教育支持体制机制不完善
        四、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大学供给不充分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关系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互动模型
        二、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基本思路
        一、教育模式从外促到内生
        二、教育环境从泛化到专业
        三、教育主体从单主体到全维度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原则构想
        一、教育模式的个性化、精准化原则
        二、教育环境的专业化、规范化原则
        三、教育体系的系统化、长效性原则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实施路径构想
        一、以内生为核心,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自我支持
        二、以大学为重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水平
        三、以网络为依托,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制机制
        四、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治理生态圈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价值凸显:在线培训是中小学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现实问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理论困惑:针对“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研究不够突出
        (四)他者参照: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具有较强借鉴性
    二、概念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
        (二)在线培训
        (三)在线培训模式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国内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二)关于国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四、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二)成人教育理论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步骤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发展进程
    一、萌芽期(20世纪40-60年代)
        (一)时代背景:“八年研究”对教师培训的转向
        (二)培训目标:“得到一个教师”转向“得到一个合格的教师”
        (三)模式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视听技术的发展
        (四)模式样态:肯普的非线性模式主导
    二、发展期(20世纪70-80年代)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一)时代背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教师教育技术运用的要求提高
        (二)培训目标: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
        (三)模式基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四)模式样态:史密斯-雷根的线性模式主导
    三、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
        (一)时代背景:全球化背景下对教师多样化要求
        (二)模式目标:教师个性化发展
        (三)模式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四)模式样态:尼文混合与肯普、史密斯-雷根模式并行
第二章 肯普的非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一、模式的建构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并行
        (二)建构条件:循环设计法保障内容针对性
        (三)建构形态:四要素、双椭圆结构、三目标、九环节
    二、实践运作:eMSS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一)运作准备:项目设计呈周期性
        (二)运作流程:双椭圆式运行结构
        (三)成效影响:因材施训成效显现
第三章 史密斯-雷根的线性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一、模式的建构
        (一)建构依据: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
        (二)建构条件:形成性评价从教师需求分析起贯穿始终
        (三)建构形态:分析、策略、评价三大版块
    二、实践运作:美国教育硕士计划(美国人民大学)
        (一)运作准备:详细设计三大类培训策略
        (二)运作流程:注重以传递教学策略为培训内容及培训策略的实施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学策略的实施成效显现
第四章 尼文的混合在线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运作
    一、模式的建构
        (一)建构依据: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行
        (二)建构条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保障教学每个阶段质量
        (三)建构形态:前研究、设计(再设计)、终结性评价三大板块
    二、实践运作:佐治亚州教育者准备计划
        (一)运作准备:注重计算机设备及相关技术与学习理论的融合
        (二)运作流程:注重计算机设备提供支持并保障实施
        (三)成效影响:注重教育技术与培训融合的成效显现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特性分析
    一、对模式的独特性分析
        (一)目标:基于大数据技术
        (二)内容:注重教师为中心
        (三)实施:关注在线实践共同体的构建
        (四)保障:聚焦多维度
    二、对模式的普适性分析
        (一)内部建构的普适性分析:教育技术对教师内生需求的支持度
        (二)外部保障的普适性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保障机构聚合互动
    三、对模式的可借鉴性分析
        (一)内部建构可借鉴分析:关注教师完整生命成长
        (二)外部保障可借鉴分析:兼顾教育技术与资源的统筹和整合
第六章 美国中小学教师在线培训模式的启示
    一、目标:创新教师需求分析方法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多渠道集成数据
        (二)“全息化”技术为教师精准画像
    二、内容:回归教师专业成长本原
        (一)促进教师个体生命发展
        (二)体现教师实践性工作逻辑
    三、实施:优化教师专业发展载体
        (一)优化参训教师与培训教师的交互方式
        (二)建构中小学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
    四、保障:建立多维在线培训保障体系
        (一)多元整合质量保障团体
        (二)互联整合质量保障技术
结束语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相关概念
        2.1.1 网络与网络社会
        2.1.2 道德与网络道德
        2.1.3 失范与道德失范
        2.1.4 道德教育和道德引导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指导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教育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2.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思想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3.2 舆论引导理论
        2.3.3 道德建设理论
        2.3.4 理性行为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特征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
        3.1.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目的
        3.1.2 问卷调查思路及问卷内容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3.2.1 大学生网络言行道德失范
        3.2.2 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失范
        3.2.3 大学生网络学术道德失范
        3.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失范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特征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对普遍性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隐蔽性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层次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4.1.1 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4.1.2 极端崇拜网络信息的心态
        4.1.3 追逐经济利益的心态
        4.1.4 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
        4.1.5 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4.2 同伴关系因素
        4.2.1 不良交往对象
        4.2.2 不良交往内容
    4.3 家庭因素
        4.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4.3.2 父母的负面样板效应
    4.4 学校因素
        4.4.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4.4.2 师资力量比较弱
        4.4.3 教育管理缺位
    4.5 社会环境因素
        4.5.1 局部社会道德的失范
        4.5.2 部分消极舆论的引导
        4.5.3 网络信息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不足
        4.5.4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4.6 网络社会因素
        4.6.1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4.6.2 网络社会的多元性
        4.6.3 网络社会的时效性
        4.6.4 网络社会引导的规范性
        4.6.5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4.7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
    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
        5.1.1 培育理性网络行为
        5.1.2 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
    5.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
        5.2.1 疏导与治理并重原则
        5.2.2 内化与外化并重原则
        5.2.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5.2.4 网上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原则
        5.2.5 科学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原则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对策
    6.1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
        6.1.1 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
        6.1.2 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6.1.3 养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
        6.1.4 培养自身的网络文明素养
    6.2 强化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
        6.2.1 合理引导大学生同伴交往
        6.2.2 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6.2.3 发挥父母的示范作用
    6.3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6.3.1 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6.3.2 完善德育微平台建设
        6.3.3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6.3.4 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
    6.4 优化网络道德的社会环境
        6.4.1 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
        6.4.2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6.4.3 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6.4.4 改变网络社会不良风气
        6.4.5 净化网络空间
    6.5 政府管理层面的治理举措
        6.5.1 政府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6.5.2 立法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6.5.3 司法机构从严执法
        6.5.4 网络信息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9)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学习方式演变及泛在学习产生
    3.1 学习方式的演变及泛在化趋势
    3.2 泛在学习的技术基础
    3.3 泛在学习的课程形式
第4章 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构建
    4.1 教学模式及其构成要素
    4.2 职业教育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分析
    4.3 教学环境构建
    4.4 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
    4.5 教学活动分析
    4.6 教学评价
    4.7 教学模式构建
第5章 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实践
    5.1 设计原则
    5.2 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
    5.3 实训课程的教学实践
    5.4 数据分析及教学效果评价
第6章 教学模式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1 评价原则
    6.2 评价方法
    6.3 评价指标确定
    6.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着作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10)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及其培育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政治态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政治态度的内涵与特征
        一、政治态度的概念界定
        二、政治态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培养的论述
        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理论
        三、政治社会化理论
        四、态度形成理论
第二章 大学生政治态度量表编制及信效度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量表的构建
        一、量表的设计与编制
        二、量表的施测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量表的质量分析
        一、项目分析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验证性因素分析
        四、信效度分析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基本现状——基于福建省8 所公办高校的实证调查
    第一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实证调查
        一、大学生政治认知调查结果
        二、大学生执政党认知调查结果
        三、大学生政治情感调查结果
        四、大学生政治行为倾向调查结果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总体情况分析
        二、大学生政治态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执政党认知存在一定偏差
        二、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倾向较为薄弱,亟待引导
        三、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差异显着
        四、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政治态度会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学校因素
        一、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有待改进
        二、校园文化育人成效有待提升
        三、社会实践的组织化和参与面有待提高
    第二节 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家庭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家庭经济状况影响政治态度
    第三节 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社会因素
        一、国际大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二、国内环境机遇和挑战并存
    第四节 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文化因素
        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二、不良社会思潮造成负面影响
        三、多元文化碰撞产生思想冲击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目标和原则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目标
        一、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二、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灌输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路径
    第一节 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引领作用
        一、优化教学理念,提高认知教育的科学性
        二、结合社会现实,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认知引导的吸引力
        四、提升教师素质,增强教师人格的影响力
    第二节 发挥不同载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催生强化作用
        一、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二、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引导大学生主动担当社会责任
        三、以法治教育为载体,划定大学生政治行为底线
    第三节 发挥朋辈群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辐射作用
        一、发挥学生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
        三、发挥朋辈群体的影响辐射作用
    第四节 发挥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感染熏陶作用
        一、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注重文化熏陶,孕育正向的政治情感
        三、加强网络建设,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结语
附录1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情况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四、可能、现实与未来:基于网络时代的成人教育发展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教师线上培训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研究[D]. 昝芋. 西南大学, 2021
  • [2]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D]. 曾雯珍.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D]. 郭家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4]融媒体视域下的成人自主学习[D]. 温舒.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学习调查研究 ——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D]. 马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D]. 罗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2)
  • [7]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培训模式研究[D]. 仇淼. 西南大学, 2021(01)
  • [8]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 李国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9]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D]. 刘赟宇.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10]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及其培育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陈飞.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1)

标签:;  ;  ;  

可能性、现实与未来: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成人教育发展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