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不合理中的理性

权力:不合理中的理性

一、强权:不合理之中的合理性(论文文献综述)

丁明利[1](2017)在《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徐复观思想》文中研究说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面对近现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多数中国人在“睁眼看世界”之后,面对中西的差距,都在追求富强民主之路。尤其是二十世纪以降,围绕着“古今中西”的丰富资源,形成了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三种流派和路径,共同演绎了丰富多彩的现当代中国思潮,创造了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之所以选择港台三大新儒家之一的徐复观开展研究,一方面是因为他与上述三种流派均有关联而以保守主义为其底色,尤其是他一生的经历相比其他纯粹书斋型的学者更为丰富,横跨政、学两界。其学术范围广博,兼涉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和领域且均有所建树。在徐复观的众多思想中,以政治思想为核心,他的核心关切就是,如何能够让中国人走出专制、极权的怪圈,摆脱被殖民的命运,实现由民本到民主的转变,推动中国政治步入现代政治的门槛。徐复观的思路可谓走出传统而又不脱离,吸收西方而又不陷溺,在此方法指导下,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因而,选择徐复观作为研究对象,既有典型性,又有代表性。如何进入徐复观的政治思想呢?政治哲学的分析方法无疑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为此,在综合前贤的基础上,我们将政治哲学界定为关于理想的政治及其辩难。其中体现了以下向度:首先,其主题是理想的政治,代表一种价值的追求和形上的探究;其次,对此主题的态度或曰方法——辩难,换言之,既有关于理想政治核心内容的正面论述,更有反思、批评和反驳。可见,它不同于政治学或曰政治科学,因为前者是基于现实、实践基础上的哲学探究,是理论和价值层面的。而后者则是关注现实、操作层面的;基于此,我们讨论如下内容:徐复观心目中理想的政治为何?围绕其理想政治思想,他是如何辩难的,换言之,理想政治的实现是何以可能的?徐复观视域中理想的政治为何?为此,我们一方面基于“负的方法”来展开论述。即先论述徐复观的理想政治不是什么,然后再正面论述它是什么。另一方面,基于“知人论世”、“敬的方法”“比较方法”等,全面分析徐复观政治思想的各个方面,着重论述下列几个内容。其一,传统政治不是理想的政治。尽管现代新儒家强调“返本”,但绝不是简单返回到传统尤其是传统专制政治,相反,他对传统专制政治进行了深刻而严厉的批判。第一,他批判的原则是“道(理)势之辩”,倡导“理尊于势”和“以理抗势”。第二,他批判的对象是传统专制政治。其批判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远远高于一些自由主义者。他为我们详细刻画了传统专制主义的形象并展开了严厉的批判。在此,我们以“孝道”为例进行了详细的分疏。第三,他通过分疏“儒法之别”来对传统专制政治进行进一步的剥离和清洗,表现了强烈的“申儒拒法”的卫道形象。在此,尤其是通过他对荀子政治思想(儒法合流的关键)的分疏来加以论述。第四,如何走出传统专制政治和现代极权政治的束缚?需要克服“殖民心态”,注重中西文化性格方面的差异,把学术与权力区分开来,要把信心(对于中国文化的信心和对人类文化的信心)永远建立在自己的良心理性批判之中。第五,通过比较徐复观与钱穆关于传统政治三个层面的辩论,来进一步凸显徐复观批评传统专制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其二,西方的民主政治也不是理想的政治。徐复观等现代新儒家虽以西方的民主政治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但认为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因而不能简单地移植到中国。第一,一方面简要考察了西方民主政治由古希腊至今的发展历程,概述其中存在的两大传统,中间经历了多次转折。另一方面简要论述现代中国接受民主政治的历程,并指出中西民主思想存在的三方面差异。第二,徐复观是通过论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中国的民主追求时来充分展现他对现代民主政治的认识,其中基于传统哲学的体用关系,从政治的内容与形式、政治的变数与常数、政治的数量与质量三个维度来详细展开。第三,基于“群己之辩”以及徐复观对西方现代性的批评来进一步阐述徐复观的民主政治观。通过对传统儒家中修己与治人差异的分疏,体现徐复观政治思想中的社群主义倾向,而这在理论上可以补西方过于重视个人主义之不足的。其三,徐复观理想的政治——基于“德治”思想的自由民主观。这表现了徐复观作为新儒家“开新”的一面,“开新”就是解释,他通过对先秦儒家的政治理想尤其是孔子政治理想的创造性解释,正面论述了他的理想政治思想。第一,详尽论述传统“德治”思想的诞生、特征、积极因素和不足之所在,并对“德治”向“法治”的转变以实现二者的融合进行了探讨。第二,通过论述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来展现徐复观自由民主观的基础。徐复观先通过思想与权力的关系来论述政治与道德不能简单划界,然后论述传统儒家关于政治与道德关系的思想,最后阐释道德作为现代自由民主政治关键要素之一的思想。毕竟,指出徐复观的理想政治只是知其然,对其所以然,我们需要继续追问理想政治何以可能?对此,基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探索和追求,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一,政治哲学的人性基础是什么呢?第一,基于对先秦人性论的全面考察,徐复观认为,中国传统以人性善为主流的“人性论”预设更优。一方面通过徐复观“忧患意识”和张灏“幽暗意识”的对勘,深入比较人性论在构建政治哲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另一方面则在比较“双重乐观主义”——人性论乐观主义和知识论乐观主义与“双重悲观主义”——人性论悲观主义和知识论悲观主义的基础上,探究了中西民主政治思想存在差异的原因之所在。第二,通过探索由“天命”到“天道”,再到“人心”的历程,尤其是通过对徐复观、唐君毅和牟宗三对孟子“践形”的解释,以及他们对于“天命”的不同认识,详尽探究狭义新儒家内部的紧张关系。第三,通过徐复观对“形中之心”的论述,表现了狭义新儒家在建构形上学方面的两种路数之不同,即熊、唐、牟的思辨形上学和徐复观的实践/具体形上学;通过其“感愤之心”来体现具体形上学的进路及其与当代儒学等之间的联系,以此呈现徐复观人性论哲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其二,如何由“民本”转进到“民主”?第一,他提出“二重主体性”的论断,其中关涉到政治权力来源和分配问题。第二,以传统官制中的合理成分——“宰相制度”和“谏议制度”为例,指出这两种制度设计的存在是传统社会能够正常运作和发展的条件之一,也是反映专制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更是了解政治主体的一把钥匙。第三,通过论述“民本”之民的三类形象——国人、士和农民,“民主”之民的三种形象——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自耕农,详细阐述每类政治主体的特征、发展历程和使命等,为传统的民本之“民”向现代的民主之“民”的转变提供依据。其中,尤其深入徐复观思想的心理层面,深刻剖析了他对“自耕农”及中产阶级的待望。第四,通过“养教之辩”,详尽阐述了主体建构的历程及可能。即坚持儒家“养先教后”的通义,以历代大儒的理想——“以教化代刑罚”——来作为塑造政治主体的方法及要素,从而既发扬了传统的资源,又可以弥补“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状况。其三,论述理想政治的经济基础及文化理念。第一,论述理想政治的自由市场基础。既有对历史上自由经济活动的推崇,又有对苛政尤其重税的批评,还有对儒家均平经济思想的论述以及对现代殖民经济和财团经济的批判。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基于自由市场的经济发展对于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作用。第二,详细阐述儒家自由主义。他通过对中国古代儒、道自由主义精神的分析,并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相对比,来为其论述儒家自由主义提供资源。尤其是他在论述儒道自由主义时对“容忍”、“协商”精神的认可,有些类似于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区分的意味。此外,他还通过对传统社会舆论价值的论述,来阐述文化自由主义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近代中国建构自由社会的蓝图,而这个自由社会是立基于秩序与权威的基础之上,从而与西方相别。在此基础上,比较了狭义新儒家内部关于自由观念的同中之异。总之,徐复观认为建立于“个人主义”和“双重悲观主义”之上的西方的民主、自由等“上层建筑”存在根基不稳的问题,而中国传统的资源尤其是儒家“群己和谐”、“人性善”及乐观主义认识论等资源正好能够济之穷。所以,儒家政治哲学与现代民主政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对接和补充的关系。徐复观通过对古今中西政治思想的辩难,构建了他的理想政治蓝图。当然,在当下建设“开放社会”的过程中,该如何接受“悲观主义”的洗礼,面对和协调人性恶或说人性幽暗面的存在和事实,以突破单纯强调“人性善”和乐观主义的局限,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

赵淑辉[2](2010)在《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社会交往困境的全面呈现,引发了我们对交往问题的高度关注。交往问题的实质是交往理性的问题。选择“交往理性”作为研究的主题,目的就在于中国通过对当代中国交往实践中存在的异化现象进行历史地、辩证地剖析,认清交往理性在交往活动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交往理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提出当代理想交往理性的建构思路,矫正现实交往的异化,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一个交往的视角和路径。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一、交往理性的理论解读。作为开篇,论文主要是围绕着“交往理性”范畴的学理展开的论述。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阐述了交往理性的本质、交往理性的特征,分析了交往理性的文化生成。从人的文化本质、交往的主客体关系、交往的价值维度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四个方面分析了交往理性的文化构成,进而从文化环境、人性需要、文化养成和文化认同方面阐述了交往理性的文化生成机制。总结和归纳了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两位经典作家关于交往理性的理论建树。二、交往理性的历史与文明价值。围绕这一问题从四个方面展开了讨论:一是交往理性的历史发展轨迹;二是交往理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三是交往理性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四是交往理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其逻辑思路是:按照社会的文明进程,阐述远古时代交往理性的萌生到传统社会交往理性的发展,再到现代社会交往理性的超越的发展历程,揭示不同文明形态社会的交往理性状况;探讨了交往理性在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引导人生境界的提升和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方面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交往理性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和谐发展的价值;最后阐释了交往理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或价值。三、中国现实交往理性的审视。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中国现实交往困境,在此对当前我国社会交往困境大气候和个人生活交往困境进行了理论和案例分析;二是中国现实交往理性缺失,其中分析了交往价值维度的误区、交往主体性的不完善、交往道德理性的弱化和人伦传统对交往理性的干扰;三是对现实交往理性的文化反思,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交往理性形成的得失。四、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的文化建构。其一,分析了交往理性在当代社会应当具备的优良品格,即自觉的价值追求、自为主体的意识、兼容的文化品格;其二提出了中国当代交往理性文化建构的主要内容,包括健康、积极的主体意识、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平等的人格意识、相互尊重的社交意识、互惠互利的市场意识;其三,提出了当代交往理性文化培育的路径,主要有社会交往环境的文化塑造、知识教育中交往理性的传输、儿童交往理性的早期启蒙、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性、交往道德调控机制的建立和交往理性的主体实践锻炼;其四,交往理性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问题。

赵淑芳,杨现钦[3](2005)在《清浊中的人性悲剧——试论《沧浪之水》的人性视角》文中指出阎真的《沧浪之水》是一部颇具批判意蕴的作品。作品从人性的视角深刻揭示了池大为们在生存的本真追求、利己的欲望追求、权力的无止追求中走向精神沉沦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以此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悲观。

李海东[4](2004)在《强权:不合理之中的合理性》文中研究表明 ◆书名:通往权力之路普京:从克格勃到总统◆作者:[俄]布洛茨基 译者:汪吉◆出版单位: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9月 价格:24元 1999年8月,当47岁的普京被任命为总理时,几乎全世界的媒体都在重复着一个观点——叶利钦老了!人们不仅仅关心这位老迈的俄罗斯强人为什么对这种轻率之举屡试不爽,而且在安静地等待普京这个五短身材的无名小卒重蹈基里延科的覆辙——在此之前,33岁的基里延科曾被叶利钦推举为俄罗斯总理,但只在短短的几个月后,他就被议会扫出了克里姆林宫。

孔祥毅[5](2000)在《1883年金融危机中的票号与钱庄(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 8 3年由上海爆发而波及全国的金融危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危机。危机中大部分金融机构倒闭 ,而票号则“独善其身” ,其原因一是票号的总分行制 ,二是票号资本与实体资本的混合成长 ,三是内控机制健全 ,四是不断的业务创新。它留给我们的启示 :政府应有相关法制 ,以控制投机 ;金融机构设置要与经济水平相一致 ;金融机构要重视业务结构合理性 ,构筑防范风险机制 ;金融机构要适度集中 ,提高防御风险的能力。

二、强权:不合理之中的合理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权:不合理之中的合理性(论文提纲范文)

(1)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徐复观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理想政治及其可能
        一、何谓政治
        二、政治学与政治哲学
        三、理想的政治何为?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架构
        一、研究方法概述
        二、研究架构与脉络
第二章 徐复观关于理想政治哲学的核心关切
    第一节 关于徐复观的定位及其政治哲学的核心关切
        一、徐复观政治思想的多种定位和面相
        二、徐复观政治哲学思想的关切
    第二节 徐复观政治哲学思想研究述评
        一、专题研究成果述评
        二、研究现状评析及展望
第三章 徐复观视域中的理想政治论述
    第一节 对专制/极权政治的批判——“道(理)势之辩”
        一、批判原则的建立——道(理)势之辩
        二、对专制政治形象的刻画及批判
        三、“申儒拒法”的卫道之方
        四、极权主义与殖民主义心态的克服
        五、徐钱之辩——传统是“民主”抑或“专制”
    第二节 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批评——群己之辩
        一、民主政治概述
        二、徐复观视域的民主政治原则和形像
        三、群己之辩——个体与群体之间
    第三节 基于“德治”思想的自由民主观
        一、“德治”思想辨析
        二、政治与道德之间——民主政治的基础探源
        三、自由平等的探究:平等的“对待”还是平等的“参与”?
第四章 徐复观视域中理想的民主政治何以可能
    第一节 政治哲学的人性基础
        一、徐复观人性论概说
        二、天命的历程及狭义新儒家内部之紧张
        三、“忧患意识”与乐观主义认识论
        四、形中之心与感愤之心
    第二节 民本到民主嬗变——“二重主体”及其转化
        一、权源之争——“二重主体性”的论述
        二、权力之限——传统政治中的实践
        三、民本与民主之“民”的演变
        四、民本与民主之民的建构之道——“养”“教”之辩
    第三节 理想政治的经济基础及文化理念——儒家自由主义的阐发
        一、自由市场论说
        二、儒家自由主义的建构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徐复观建构新儒家政治哲学的探索及成绩
    第二节 徐复观政治哲学思想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徐复观思想研究的整体情况概述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2)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当代中国交往理性问题的提出
        (一) 现实交往的异化
        (二) 交往理性的缺失
        (三) 理论研究中对交往理性问题关注不足
        (四) 经典作家交往理性研究的思想启发
    二、交往理性研究的价值
        (一) 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二) 交往理性对交往生活的规范
    三、"交往理性"范畴在我国的研究状态
    四、交往理性研究的思路
第一章 交往理性的理论解读
    一、"交往理性"的学理分析
        (一) 交往行为与交往理性的内涵
        (二) 交往理性的特征
    二、交往理性的文化生成
        (一) 交往理性的文化构成要素
        (二) 交往理性的文化生成机制
    三、经典作家关于交往理性的思想
        (一) 马克思关于交往的思想
        (二) 哈贝马斯关于交往理性的论述
        (三)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理论的比较
第二章 交往理性的历史及其文明价值
    一、交往理性的历史轨迹
        (一) 远古时代交往理性的萌生
        (二) 文明时代交往理性的发展
        (三) 现代社会交往理性的时代超越
    二、交往理性对人实现自我的价值
        (一) 交往理性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二) 交往理性引导人生境界的提升
        (三) 交往理性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交往理性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 交往理性对经济发展的价值
        (二) 交往理性对民主政治的价值
        (三) 交往理性对文化发展的价值
    四、交往理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的澄明
        (二) 交往理性统摄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第三章 中国现实交往理性的审视
    一、中国现实交往困境的理性思考
        (一) 当代社会交往困境的大气候
        (二) 个体生活交往困境的表现
        (三) 交往异化的时代特征
    二、现代交往理性的缺失
        (一) 交往价值取向的误区
        (二) 交往主体性的不完善
        (三) 交往道德理性的弱化
        (四) 伦理传统对交往理性的干扰
    三、交往理性的文化反思
        (一) 中国文化传统的得失
        (二) 经济人和政治人的"理性殖民"
第四章 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的文化建构
    一、交往理性的当代品格
        (一) 自觉的价值追求
        (二) 自为主体的意识
        (三) 兼容的文化品格
    二、当代交往理性建构的内容
        (一) 健康、积极的主体意识
        (二) 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
        (三) 平等的人格意识
        (四) 相互尊重的社交意识
        (五) 互惠互利的市场意识
    三、当代交往理性的文化培育
        (一) 社会交往环境的文化塑造
        (二) 知识教育中交往理性的传输
        (三) 儿童交往理性的早期启蒙
        (四)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性
        (五) 交往道德调控机制的建立
        (六) 交往理性主体的实践锻炼
    四、交往理性的评价
        (一) 自我评价
        (二) 社会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清浊中的人性悲剧——试论《沧浪之水》的人性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存的本真追求
二、利己的欲望追求
三、权力的无止追求

(5)1883年金融危机中的票号与钱庄(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危机的爆发与演变
    (一) 危机由上海爆发
    (二) 危机向沿海沿江推进
二、危机的原因
    (一) “畸型”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是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 投机盛行成为金融危机的催化剂
    (三) 脆弱的金融体制构成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四) 外国在华金融资本的投机炒作
三、危机的后果
    (一) 危机的经济、社会后果
    (二) 危机中奇特的金融现象

四、强权:不合理之中的合理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徐复观思想[D]. 丁明利.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2]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 赵淑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7)
  • [3]清浊中的人性悲剧——试论《沧浪之水》的人性视角[J]. 赵淑芳,杨现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1)
  • [4]强权:不合理之中的合理性[J]. 李海东. 商务周刊, 2004(01)
  • [5]1883年金融危机中的票号与钱庄(上)[J]. 孔祥毅.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0(03)

标签:;  ;  ;  ;  ;  

权力:不合理中的理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