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林地水文—物理性质与保水能力

南岳林地水文—物理性质与保水能力

一、南岳林地的水文——物理特性及涵养水源能力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刘东,郭建曜,厉锋,张义群,白树伟,朱葛,刘海燕,布凤琴[1](2021)在《济南南部山区几种水源涵养林土壤水文特性和酶活性研究》文中提出为提升济南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水功能,以侧柏林、黑松林、刺槐林和荆条林为对象,对其土壤水文特性和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侧柏林、黑松林、刺槐林的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饱和贮水量、涵蓄降水量、有效涵蓄量整体高于荆条林,而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非毛管持水量整体低于荆条林。其中侧柏林的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饱和贮水量、涵蓄降水量、有效涵蓄量增幅最大,分别为荆条林的1.87、1.43、2.62、1.43、1.56和2.50倍。(2)侧柏林和刺槐林的脲酶、多酚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荆条林(P<0.05)。(3)土壤容重与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毛管持水量、饱和贮水量、有效涵蓄量与脲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侧柏林在提高有效水利用、涵蓄降雨量、有效水分贮存、酶活性等方面均好于黑松林、刺槐林和荆条林。济南南部山区的水源涵养林营建中应尽量优先考虑营造侧柏林。

邓力濠[2](2021)在《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尺度转换的研究》文中认为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一直是森林生态功能研究的热点。流域尺度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价多采用水文模型或者基于林地实测定量结果的外推。但水文模拟涉及复杂的生态水文过程,数据需求量大,模拟调参费时,并伴有模型不确定性问题。目前基于林地实测定量结果的外推多根据流域不同植被类型面积进行简单的外推计算。由于水文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具有高度的时空异质性,简单地将林地尺度水源涵养功能定量结果上推至流域尺度会造成严重偏差,无法反映流域真实的森林水源涵养功能。针对林地到流域尺度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尺度转换的难题,本研究以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为例,构建基于环境因子的林地-流域水源涵养功能转换模型,实现流域尺度水源涵养功能的快速评价和预测。首先通过建立30个标准样地,采集地被物和土壤样本,采用浸水法和环刀法实验测量地被物和土壤水源涵养参数,定量林地尺度森林地被物及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其次通过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手段筛选与地被物和土壤层水源涵养相关的环境因子;最后建立基于环境因子的森林地被物和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尺度转换模型,预测流域尺度森林水地被物和土壤水源涵养量空间分布。本研究将为岷江上游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森林恢复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流域植被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不同植被类型恢复演替阶段不同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林内植被组成和林下植被特征有明显差异。天然针叶林优势树种为岷江冷杉,平均林龄在90年以上,其树高、胸径和冠幅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森林;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优势树种为云杉、白桦等,主要分布于海拔2700m-3200m区域,林地郁闭度降低、质量和功能下降、植被组成相对退化。(2)在流域尺度上,混交林分布最广,占流域面积比例为25.43%,主要分布于2500m-4500m海拔范围,以阳坡分布为主;其次为高山草甸和常绿针叶林,分别占流域植被面积的16%和13.42%。其中高山草甸95%以上分布于海拔3500m-4500m区域,常绿针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2500m-3500m区域,以阴坡和半阴坡分布为主。(3)不同植被类型地被物蓄积量存在显着差异,使其最大持水量也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天然针叶林地被物蓄积量最大,其最大持水量也最高。天然林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林地被物的有效拦蓄量平均值高于人工林,约为人工林的1.24倍,整体天然林地被物水源涵养能力更强。在5种天然林中,天然针叶林地被物持水性能最强,其次为天然针阔混交林,而天然常绿阔叶林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都最低,这主要与它较低的蓄积量有关。在4种人工林间,地被物有效拦蓄量和最大持水量存在显着性差异,高郁闭度人工林的林分结构较其他类型人工林更加完整,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明显高于其他人工林。有效拦蓄率与最大持水量和自然含水率相关,不受蓄积量的影响,所有植被类型间无显着差异。(4)天然林土壤最大持水量和吸持贮水量明显高于人工林,而滞留贮水量无显着性差异。天然针叶林持水能力最强,人工林中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的滞留贮水量最大。鉴于林地水源涵养的主体为土壤层,在人工造林时采用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种植方式,将有利于改善林分结构,增加人工林下植物的多度和丰富度,提高人工林拦蓄降水的能力。(5)基于流域环境因子建立的森林水源涵养尺度上推模型中,地被物蓄积量模型R2最高达到0.91(p<0.05),验证点平均相对误差范围在6.5%-7.4%;地被物自然含水率模型R2最高达到0.909(p<0.05),验证点平均相对误差范围在5.69%-8.35%;地被物最大持水率模型R2最高达到0.877(p<0.05),验证点平均相对误差范围在4.67%-7.22%;地被物有效拦蓄量模型R2最高达到0.852(p<0.05),验证点平均相对误差范围在5.62%-6.56%;0-30cm土壤最大持水量模型R2最高达到0.888(p<0.05),验证点平均相对误差范围在5.14%-5.72%;0-30cm土壤吸持储水量模型R2最高为0.846(p<0.05),验证点平均相对误差范围在5.13%-6.22%;0-30cm土壤滞留储水量模型R2最高为0.915(p<0.05),验证点平均相对误差范围在3.51%-10.19%。该类模型的建立,为实现林地-流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尺度转换以及无水源涵养功能实测数据的区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预测提供了有效的评价工具。

马海霞[3](2021)在《不同利用方式和坡位变化对高寒草甸保水固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寒草甸是我国面积分布最广泛的高寒草地类型之一,是黄河流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物种多样性方面具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高寒草甸不适度利用,高寒草甸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且部分区域水土流失严重。高寒草甸水土流失主要与土壤质地、地上植被物种组成、降雨和放牧管理等有直接关系。祁连山区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较脆弱,这些问题更进一步凸显出来。因此,高寒草甸保水固土效应维持是其管理的重要科学问题。但目前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和不同高寒草甸坡位保水固土研究相对缺乏。鉴于此,本研究以祁连山东段天祝高寒草甸为对象,在人工模拟降雨下,基于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坡位和坡角,研究高寒草甸土壤的渗透性、持水性、抗冲性及抗蚀性特征,确定草地植被状况与水土流失量关系,明确高寒草甸保水固土能力及对草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揭示高寒草甸保水固土能力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开垦年限30年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最高,地下生物量最低;牧道地上生物量最低,放牧地地下生物量最高。土壤全价氮、磷及钾含量、土壤总孔隙度和>2 mm水稳性团聚体为围栏封育草地最高,人工草地最低。土壤全价氮、磷、钾含量为坡中最高,坡脚最低;地上生物量为坡下最高,坡顶最低;地下生物量为坡顶最高,坡脚最低。(2)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和累计入渗量为围栏封育草地>放牧地>牧道>人工草地。土壤入渗率从坡顶到坡脚呈增加趋势,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影响土壤入渗率因素排序为孔隙度>容重>颗粒组成>水稳性团聚体。土壤中有机质、全钾和全氮含量与其入渗率变化基本一致。(3)土壤持水能力随粉粒含量升高而增强,随黏粒含量升高而降低,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田间持水量为围栏封育草地>放牧地>牧道>人工草地,土壤持水能力为坡下最大,坡脚最小。(4)土壤抗冲性为放牧地>牧道>围栏封育草地>人工草地,且5°最强,15°最弱,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土壤抗冲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全价磷、氮、钾间均呈显着正相关。与冲刷前比较,冲刷后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显着下降,人工草地下降幅度最大;抗冲指数为坡中最高,坡脚最低,且随冲刷时间延长而增强。(5)土壤抗蚀性为围栏封育草地最强,人工草地最弱,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弱。不同坡位径流量、径流系数和产沙量从坡顶至坡脚呈先减小再增大趋势,其中坡中最小,坡顶最大;水源涵养量从坡顶至坡脚呈先增大再减小趋势,其中坡中最高,坡顶最低。(6)围栏封育草地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最高,为54.88元·m-2·a-1,人工草地最低,为37.57元·m-2·a-1。在不同坡位中,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是坡下,为83.77元·m-2·a-1。综上所述,本文基于高寒草甸不同利用方式和坡位,表明坡面位置在中下坡且利用方式为围栏封育的草地保水固土效果最佳,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最大,该结果可为制定高寒草甸利用与保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丁文斌[4](2021)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刺槐林水文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的实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成效显着。大规模的植被恢复一方面增加了该地区的土壤水分消耗,另一方面植被冠层和枯落物截留减少了进入土壤的水分,且由于受到次降雨特征的影响,降雨-截留-土壤水过程相当复杂。系统研究植被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促进对水文循环过程的进一步认识,对区域生态恢复和水资源优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陕西延安安塞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域,以分布广泛的人工刺槐林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人工刺槐林对天然降雨再分配特征、林下枯落物持水特征、地表径流特征、土壤水分时空特征以及降雨、植被特征和两者协同作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等相关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2018年8-10月、2019年5-10月和2020年5-10月研究时段内,纸坊沟流域降雨量分别为149.0 mm,527.0 mm和574.2 mm。其中降雨事件主要以短历时(<6h)、低强度(0~2.5 mm/h)的降雨发生为主,而降雨量的贡献主要来自长历时(≥6 h)、低强度降雨。(2)研究时段所测定的23次降雨事件中,人工刺槐林穿透降雨率、树干茎流率和冠层截留率分别为71.76%、1.90%和26.34%。穿透降雨率随着冠层高度的下降逐渐减小,随着到树干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穿透降雨量和树干茎流量与降雨量呈极显着线性相关,冠层截留量随降雨量增加呈幂函数增加。刺槐林产生林下穿透降雨和树干茎流的临界条件是降雨量达到2.76 mm和5.00 mm。植被特征(叶面积指数、树高、胸径、冠幅和冠层开度)对穿透降雨、树干茎流和冠层截留的影响因降雨量的不同而出现差异。(3)人工刺槐林下枯落物自然含水量和最大持水率平均值分别为66.25%和331.74%,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介于6.36~9.08 t/hm2之间。自然状态下枯落物对天然降雨截留率的数值介于9.83~65.59%。枯落物截留量和降雨量呈极显着的幂函数关系(R2=0.92),与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能够被二次多项式较好拟合。刺槐林地表径流量随时间变化与降雨量基本保持一致,地表径流系数均值为0.05。(4)与同区域柠条林地和荒地相比,人工刺槐林对土壤水分的消耗更严重,0~300cm剖面平均土壤含水量为6.88%(体积含水量,下同)。在生长季(5~10月)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具有明显差异,但最大值在9月份。刺槐林下土壤含水量在80~180 cm土层相对较低,水平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到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变大。表层(0~20 cm)土壤含水量更易受到降雨特征的影响;随着降雨量的增加,植被特征(树高、冠幅、胸径、叶面积指数和冠层开度)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越好。(5)刺槐林地涵养水源的能力相对较弱,其综合评价得分为0.5911(得分越接近1.0,说明涵养水源能力越好)。在2019年生长季,刺槐林地林冠层截留量为1388.1 t/hm2,而土壤层土壤水补充量仅为28.0 t/hm2。因此,本研究建议可通过林冠管理减小冠层对降水的截留量,以缓解该地区林地土壤的干旱化问题。

杨益帆,胡宗达,李亚非,余昊,吴德勇,欧定华[5](2020)在《川西亚高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被物与土壤持水性能》文中指出为进一步研究川西亚高山灌丛的水文特性,选取米亚罗林区川滇高山栎灌丛正向演替的4种类型和杜鹃灌丛(CK),测定林下地表枯落物、苔藓和土壤的持水能力以及探讨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地表枯落物积蓄量表现为川滇高山栎-陕甘花楸灌丛(QS)<杜鹃灌丛(CK)<川滇高山栎-华山松灌丛(QM)<川滇高山栎-云杉灌丛(QP)<川滇高山栎-粉背黄栌灌丛(QC);苔藓积蓄量为QC <QP <QM <CK;(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为163.78-351.78 t/hm2和17.69-79.65 t/hm2,二者为CK> QP> QC> QM> QS;苔藓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为12.48-1207.88 t/hm2和5.24-741.07 t/hm2,均为CK> QM> QP> QC;(3)土壤最大持水量为887.06-1373.19t/hm2,表现为CK> QS> QP> QC> QM;(4)土壤非毛管持水量为221.25-576.23 t/hm2,表现为CK> QP> QS>QM> QC.(5)综合水源涵养能力为CK> QP> QM> QS> QC.综合地被物持水和土壤持水,地被物层持水能力占综合持水量的21.30%.随川滇高山栎灌丛正向演替的发展,地被物调节水量的作用逐渐增加.因此,对其灌丛维护和经营管理中,应强化地被物的监管力度.(图5表5参49)

聂泽旭[6](2020)在《华蓥市柏木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华蓥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同时重点关注的是“绿色华蓥”的建设,过去遗留的大面积人工柏木纯林目前面临着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生态服务功能弱的问题,为了提升华蓥市丘陵区柏木纯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实现林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水源涵养功能出发,以当地柏木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及室内试验,明确了华蓥市柏木林在当地典型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水平,分析了现状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既有研究和经验提出了针对当地柏木林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的更新改造措施的建议。主要的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华蓥市柏木林平均枯落物蓄积量为1.96 t/hm2,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最大持水率分别达到了289.29%和307.37%,林地土壤容重为1.17 g/cm3,土壤总孔隙度较高,达到56.04%,其中毛管孔隙度占比较多,土壤层最大持水量较高,但有效拦蓄量表现较差,综合来看柏木林的有效拦蓄量为97.85 t/hm2,水源涵养能力较弱。(2)华蓥市柏木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及有效拦蓄量对林分密度的响应差异显着(P<0.01);土壤总孔隙度变化区间为41.30%~58.07%,林分密度对其影响差异显着(P<0.01),高密度林分大于低密度林分;不同林分密度林地的有效拦蓄量差异显着(P<0.01),4250株/hm2时林分有效拦蓄量最佳,水源涵养能力最强。(3)土壤的最大持水量随小于0.25 mm团聚体含量的增加呈线性减小趋势,与大于5 mm团聚体有机质含量有显着的相关关系(P<0.05),土壤MWD、GMD、分形维数D对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均不显着;有效拦蓄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线性关系式为y=1.58x-12.54,R2=0.6946;土壤有效拦蓄量还受团聚体有机质含量总值及0.5~1 mm团聚体有机质的影响显着(P<0.05)。(4)华蓥市柏木人工林密度差异较大,立地条件参差不一,针对其树种单一,配置不合理,疏林地进行整地、补植,过密林地进行疏伐“开窗”,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选择适应性较强的竹类、桤木,较优的区域选择香樟,对初植苗木进行一定连续时间的抚育以提高成活率,将原有林分改造为更加复杂、稳定的生态系统,提高其水源涵养能力。

侯贵荣[7](2020)在《晋西黄土区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内林龄相近的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刺槐?油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栎类(Quercus dentata Thunb.)次生林为对照,基于林地调查和固定观测的方法获取林分结构(林分密度、树高、胸径、郁闭度、冠幅、叶面积指数、林分角尺度、林木竞争指数、林木大小比和林层指数)、基于吉县国家生态定位站定位观测设施获取不同林分结构对应的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育功能和蓄水减沙功能)等基础数据,对四种林分的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进行特征分析及综合评价,确定急需开展林分结构优化的林分类型,在此基础上,开展低效林的判别、分类分级、低效成因以及林分结构优化配置研究。本文通过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的耦合关系判别出能够提高水土保持功能的可调控的林分结构因子,解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影响路径及影响强度,并量化林分结构因子的调控范围和阈值。本研究拟解决以调控林分密度为主的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关键技术,为实现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林分结构精准调控、空间配置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就林分结构而言,刺槐林、油松林和刺槐×油松混交林等人工林林分密度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性,次生林林分密度分布较为均匀。四种典型林分结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较大的差异性,不同林分水平结构呈现较强的规律性,而垂直结构规律性较弱。混交林各林分结构因子分布特征比纯林更接近于次生林,宜营造混交林。(2)关于水土保持功能,四种典型林分中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最优,次生林土壤保肥功能高于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高于氨态氮、硝态氮和速效磷,次生林蓄水减沙功能优于人工林,混交林地水土流失量相对刺槐和油松较少。四种林分水土保持功能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急需对人工纯林开展林分结构优化,因刺槐属于速生树种,其森林生态系统变化大于油松林,应优先开展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3)刺槐林水土保持功能低效判别及分类分级。根据刺槐林林分结构因子与水土保持功能综合指数(SWBI,0~10)分布特征曲线,以水土保持功能为导向,本研究将刺槐林划分为正常林分(SWBI为6~10,面积占比为63.59%)和轻度低效林分(SWBI为4~6,面积占比为16.41%)、中度低效林分(SWBI为2~4,面积占比为13.33%)和重度低效林分(SWBI为0~2,面积占比为6.67%),其中,研究区三种低效林总面积占比为36.41%。(4)刺槐林水土保持功能低效成因。三种低效林对水土保持功能有显着影响的林分结构因子类型整体相似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刺槐林轻度低效的主要林分结构因子包括:林分密度、树高、冠幅、叶面积指数;造成刺槐林中度低效的主要林分结构因子包括:林分密度、郁闭度、林木竞争指数、树高、角尺度;而造成刺槐林重度低效的主要林分结构因子包括:林分密度、郁闭度、树高、林木竞争指数、叶面积指数。不同等级低效林的结构和功能耦合结果还表明林分密度对其余主要林分结构因子具有显着影响作用。三种低效林主要林分结构中除了树高因子随低效等级增加呈减少趋势,其余结构因子表现为两极分化趋势,不合理的林分结构配置造成了低效刺槐林。此外,在研究区气候条件持续暖干旱化、林地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低的综合影响下,刺槐林水土保持功能也每况愈下。(5)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轻度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为:林分密度=1698株·hm-2,树高=11 m,冠幅=7.52 m2,叶面积指数=2.35;中度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为:林分密度=1529株·hm-2,郁闭度=0.66,树高=9.86m,林木竞争指数=2.14,角尺度=0.62;重度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为:林分密度=1459株·hm-2,郁闭度=0.61,树高=9.39m,林木竞争指数=2.03,叶面积指数=2.13。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低效刺槐林优化后可比优化前其水土保持功能有望分别提高0.86倍、3倍和6倍,对不同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模型方程进行验证,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的林分结构优化模型方程可接受用于水土保持功能综合值的估算(APE<10%)。实践中,林分密度是容易直接调控的因子,而树高、冠幅、郁闭度、叶面积指数、林木竞争指数和角尺度是不易直接调控的林分结构因子,基于此,本研究又通过三种低效刺槐林的主要林分结构影响因子与林分密度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可通过调控林分密度实现其余林分结构因子的优化,并提出了不同程度低效刺槐林优化后的林分密度建议。(6)本研究通过刺槐林地土壤水分资源和土壤养分资源与林分密度的响应关系对低效林适宜林分密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晋西黄土区刺槐林适宜林分密度应控制在1400~1700株·hm-2之间。为了保证刺槐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应将刺槐林的林分密度控制在此范围内。

高悦萌[8](2020)在《泰山药乡小流域四种植被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和水文生态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水土流失引发的环境问题,至今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泰山沂蒙山(泰沂山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是我国北方土石山区典型区域,麻栎、赤松、刺槐及其混交林是该区域重要的水土保持造林树种,在治理水土流失、改良土壤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生态防护功能。本文以泰沂山区药乡小流域为研究区域,以该流域麻栎林、赤松林、刺槐林、麻栎×赤松混交林四种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点测试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对其土壤颗粒组成、土壤理化性状、枯落物持水特性、土壤入渗与持水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运用分形学理论,研究分析了四种植被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与土壤性质关联性;采用层次分析理论和方法,对四种植被类型土壤水文生态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可为泰沂山区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实施与生态造林效益定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1)药乡小流域四种植被类型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存在显着差异。土壤粘粒、粉粒含量及分形维数大小顺序基本一致,即,麻栎×赤松混交林>刺槐林>麻栎林>赤松林,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土壤颗粒Rényi谱为典型的反S型递减曲线,整体表现出容量维数(D0)>信息维数(D1)>关联维数(D2)的趋势;单重分形维数(D)与粘粒、粉粒含量成极显着的正相关,与砂粒含量成极显着的负相关;多重分形维数D0与粘粒含量成极显着正相关,与粉粒含量成显着正相关,与砂粒含量成显着负相关。(2)药乡小流域四种植被类型具有较好的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效果,且差异显着。麻栎×赤松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最小、孔隙度最大,其次是刺槐林、麻栎林和赤松林;土壤全碳(C)、全氮(N)含量表现为刺槐林>麻栎×赤松混交林>麻栎林>赤松林,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3)药乡小流域四种植被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性质指标具有很好关联性。土壤容重与分形维数成负相关,与D、D1成极显着负相关,与D0、D2成显着负相关;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与分形维数成正相关,与D0成极显着正相关,与D、D1成显着正相关。土壤C、N、全磷(P)含量与分形维数(除了D1/D0之外)成正相关。研究表明,土壤分形维数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能较好地表征了土壤结构和性质的变化。(4)药乡小流域四种植被类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性能效果显着。四种植被类型枯落物层厚度、蓄积量、最大持水率(量)、有效拦蓄率(量)表现为麻栎林最大,刺槐林最小,且半分解层持水能力明显高于未分解层。四种植被类型040cm土层麻栎×赤松混交林有效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赤松林最小,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四种植被类型土壤在前5min入渗速率最大,之后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最终达到稳渗状态,稳渗速率介于2.573.88mm·min-1之间,入渗性能排序为麻栎×赤松混交林>刺槐林>麻栎林>赤松林。(5)基于AHP法的药乡小流域四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水文生态特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枯落物层水文生态特性综合评价结果为麻栎林>麻栎×赤松混交林>赤松林>刺槐林,土壤层水文生态特性综合评价结果为麻栎×赤松混交林>刺槐林>麻栎林>赤松林。经计算得出四种植被类型土壤水文生态特性的综合评价得分介于0.7930.960之间,排序依次为麻栎×赤松混交林>麻栎林>刺槐林>赤松林,说明,药乡小流域四种植被类型土壤水文生态特性总体上表现出混交林优于纯林,阔叶林优于针叶林。

杨家慧[9](2020)在《柳杉人工林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能力研究》文中认为柳杉是我国南方的一种常见针叶林,是中国南方快速生长和高产的木材之一,不仅具有较高经济价值,而且在森林土壤改良、水源涵养功能方面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由于长期的纯林经营,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可持续经营技术指导,其地力问题及水源涵养能力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目前的生态环境危机中,涵养水源问题已成为森林生态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探索柳杉人工林的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能力对准确评价柳杉人工林生态效益以及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大坡林场柳杉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通过研究土壤理化性质随着林龄和土层深度的差异揭示柳杉人工林的土壤养分现状,以及对不同龄组柳杉人工林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研究,旨在为柳杉人工林的土壤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及水源涵养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价值。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随着柳杉的生长,土壤容重、pH值减小,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钾含量呈上升趋势,0~10 cm层的土壤含水量升高,而10~30 cm层的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过熟林>成熟林>中林龄>近熟林>幼龄林。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呈先减后增的趋势。随着土层的加深,5个龄组的土壤容重增大,土壤的含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均减小。方差分析表明土壤容重受龄组影响显着,土壤含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受龄组和土层深度影响显着,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受龄组、土层深度和龄组及土层的交互作用影响显着。龄组和龄组及土层的交互作用对土壤pH值有显着影响。(2)林地各肥力指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各肥力指标之间相互制约。以土壤容重、含水量、孔隙度、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11个指标组成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5个龄组柳杉人工林的土壤肥力得分,土壤肥力从高到低依次为过熟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3)柳杉人工林5个龄组的枯落物总厚度、总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率、有效拦蓄量均表现为成熟林>近熟林>过熟林>中龄林>幼龄林。5个龄组的不同分解层枯落物其持水量均随着浸水时间的加长而不断增加,而吸水速率均随着浸水时间的加长而不断减小。通过对5个龄组枯落物的持水量及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进行回归分析,其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显着对数函数关系,其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显着幂函数关系。柳杉人工林5个龄组土壤层的持水能力随着柳杉的生长,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成熟林的持水能力最强。(4)利用熵权法对枯落物的厚度、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有效拦蓄量、有效拦蓄率,土壤容重、自然含水率、毛管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饱和蓄水量和有效蓄水量等12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计算得出的权重,在对林分水源涵养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时,更多考虑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蓄积量、厚度、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有效蓄水量。柳杉人工林5个龄组的水源涵养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成熟林>近熟林>过熟林>中龄林>幼龄林,柳杉成熟林处于最佳水源涵养阶段。(5)通过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水源涵养功能的相关性可知:土壤自然含水量与水源涵养功能呈显着正相关(P<0.05),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全氮均与水源涵养功能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土壤有机质、全钾、速效氮与枯落物水源涵养功能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pH与枯落物水源涵养功能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呈显着正相关(P<0.05);林地涵养水源指标间,除了枯落物厚度与枯落物有效拦蓄率呈显着正相关(P<0.05)以外,其他各水源涵养指标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

董凯丽[10](2020)在《抚育间伐对三种人工林土壤水文效应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湿地松(pinuselliottii)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用材林树种,但其人工林普遍存在过纯过密问题,严重降低了森林的综合效益,亟待提质改造。抚育间伐是森林提质改造的关键环节,通过抚育间伐可以淘汰遗传品质差和生长衰弱的林木,降低林分郁闭度,通过补植补播珍贵乡土阔叶树种,可以改善林分的组成结构、层次结构和年龄结构,形成异龄、复层针阔混交的近自然森林,从而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在这一过程中林地的水文效应和土壤的理化性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国家正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抚育间伐是该项目的主要技术手段,为了精准认识抚育间伐对人工针叶纯林生态系统发育过程的影响,本文以江西16年生杉木林、湖南14年生的湿地松和四川12年生的柳杉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抚育(T)和对照(CK)两种处理固定样地,从2016年-2019年,定期进行调查并结合相关的室内实验,研究抚育间伐对林木生长的影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抚育样地和对照样地之间林地的水文效应和土壤的理化性质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抚育间伐能有效的改善林地土壤的水文效应,减小林地土壤的水土流失。2016年-2019年,杉木、湿地松、柳杉抚育后的样地各项水文指标均显着(p<0.05)减小,其中地表径流量分别减小了2.29 mm、2.18 m、m1.71 mm,净水量分别减小了 45.84 kg/L、43.61 kg/L、34.35 kg/L,净泥量分别减小了 92.09 kg/L、108.02 kg/L、54.16 kg/L,径流系数分别减小了 0.16%、0.18%、0.10%,冲刷量分别减小了 4.60%、11.43%、2.71%。而对照样地的以上五个指标4年里只在小范围波动,变化不显着(pp>0.05)。(2)抚育间伐可以改善表层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气透水能力。2016年-2019年,杉木、湿地松、柳杉试验区抚育样地0-20 cm 土层的土壤容重分别减小了 0.43 g/cm3、0.21 g/cm3、0.19 g/cm3且差异显着(pp<0.05),土壤毛管空隙度分别增加了 11.76%、19.57%、8.63%,非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了 5.26%、4.27%、4.03%,森林储水能力分别增加了 263.34 t.hm-2、102.51 t.hm-2、237.67 t.hm-2,且均显着增加,但对照样地的两个土层和抚育样地20-40 cm 土层4年内均没有显着(p>0.05)变化。(3)抚育间伐能促进林分地力的恢复,增加林地土壤养分元素含量。2016年-2019年,杉木、湿地松、柳杉试验区抚育样地0-20 cm 土层土壤pH值显着(p<0.05)增加,分别增加了 0.35、0.20、0.21,酸度变弱,但20-40 cm 土层,抚育样地和对照样地土壤pH值没有显着(p>0.05)变化,抚育间伐样地0-20cm土层土壤的化学指标变化显着(p<0.05),其中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 0.46 g/kg、0.56 g/kg、1.99 g/kg,全钾含量分别增加了 1.66 g/kg、2.05 g/k、g2.12 g/kg、全磷含量分别增加了 0.16 g/kg、0.19 g/kg、0.35 g/kg、水解氮含量分别增加了 0.079 g/kg、0.03 g/kg、0.195 g/kg,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 0.0437 g/kg、0.0533 g/kg、0.04 g/kg、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 0.0032 g/kg、0.0033 g/kg、0.0221 g/kg,但 20-40 cm 土层土壤养分元素含量的变化不明显。对照样地两个土层的土壤养分元素含量4年间出现减少的趋势,但变化不显着(p>0.05)水平。(4)抚育间伐促进土壤酶活性的增强。抚育4年后,杉木、湿地松、柳杉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抚育样地比对照样地分别增加了 0.29 m1·h-1·g-1、0.25-ml·h-·g-1、0.66 ml·h-1·g-1,脲酶活性分别增加了 0.19 mg·g-1·24h-1、0.07 mg·g-1·24h-1、0.16 mg·g-1·24h-1,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了 1.94 mol·g-1·24 h-1、1.22 mol·g-1·24 h-1、0.62 mol·24 h-1,且同一试验区两种处理的样地之间差异显着(pp<0.05)。(5)抚育间伐促进了林分的生长。2016年-2019年,杉木抚育样地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蓄积量增长量与对照样地相比均明显增加,分别增加了 2.29 cm、2.34 m、49.11 m3/hm2,湿地松分别增加了 2.1 cm、0.8 m、44.44 m3/hm2,柳杉分别增加了 1.8 cm、3.45 m、88.72 m3/hm2,胸径增长量和蓄积量增长量同一试验区两种处理的差异显着(p<0.05);树高增长量杉木和湿地松样地两种处理的差异不显着(p>0.05),柳杉两种处理的差异显着(p<0.05)。研究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可以改善人工林的林地土壤结构,减小林地水土流失,增加林地养分元素含量,提高林地土壤酶的活性,促进林木的生长。

二、南岳林地的水文——物理特性及涵养水源能力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岳林地的水文——物理特性及涵养水源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济南南部山区几种水源涵养林土壤水文特性和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概况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源涵养林土壤水文物理特性
    2.2 水源涵养林的土壤贮水性能
    2.3 水源涵养林的土壤酶活性
    2.4 土壤水文特征和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2)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尺度转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国内外研究
        1.2.2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进展
        1.2.3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多尺度内涵
        1.2.4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计量方法
        1.2.5 森林水源涵养影响因子及尺度转换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流域地形地貌特征
        2.2.1 海拔空间分布特征
        2.2.2 坡度坡向空间分布特征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特征
    2.5 植被特征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3.1.1 地形数据
        3.1.2 气象数据
        3.1.3 土壤数据
        3.1.4 植被数据
        3.1.5 土地覆盖数据
        3.1.6 小结
    3.2 流域植被调查与采样
        3.2.1 样地设置
        3.2.2 样地植被调查
        3.2.3 地被物及土壤样本的采集
    3.3 实验室测量
        3.3.1 地被物生态水文指标测定
        3.3.2 土壤层生态水文指标测定
    3.4 森林水源涵养影响因子分析
        3.4.1 森林水源涵养影响因子的确定
        3.4.2 回归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3.4.3 因子分析
    3.5 森林水源涵养尺度上推模型建立
第四章 流域森林特征分析
    4.1 林地尺度森林特征分析
    4.2 流域尺度森林特征分析
        4.2.1 植被的垂直分异
        4.2.2 植被的坡向分异
        4.2.3 植被的坡度分异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林地尺度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定量分析
    5.1 地被物水源涵养定量分析
        5.1.1 不同植被类型地被物蓄积量差异
        5.1.2 不同植被类型地被物持水能力
    5.2 土壤水源涵养定量分析
        5.2.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
        5.2.2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孔隙度
        5.2.3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持水能力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流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尺度上推及空间分布
    6.1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影响因子计算
        6.1.1 气候因子
        6.1.2 地形因子
        6.1.3 植被因子
        6.1.4 土壤因子
    6.2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影响因子分析
        6.2.1 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6.2.2 因子分析
    6.3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尺度上推预测模型及验证
        6.3.1 地被物水源涵养功能预测模型及验证
        6.3.2 土壤水源涵养功能预测模型及验证
    6.4 流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空间分布
        6.4.1 地被物水源涵养空间分布
        6.4.2 土壤水源涵养空间分布
    6.5 讨论
        6.5.1 地被物水源涵养指标尺度上推模型
        6.5.2 土壤水源涵养指标尺度上推模型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本文特色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不同利用方式和坡位变化对高寒草甸保水固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草地利用方式对保水固土的影响
        1.2.2 地形和土壤结构对保水固土的影响
        1.2.3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科学问题提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不同利用方式下高寒草甸保水固土效应
        2.2.2 不同坡位下高寒草甸保水固土效应
    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3.1 植物群落和根系特征
        2.3.2 土壤化学和物理特性
        2.3.3 土壤抗冲性
        2.3.4 土壤抗蚀性
        2.3.5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2.4 数据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不同利用方式和坡位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1 利用方式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1.1 植物群落和根系特征
        3.1.1.2 土壤化学特性
        3.1.1.3 土壤物理特性
        3.1.2 坡位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2.1 植物群落和根系特征
        3.1.2.2 土壤化学特性
        3.1.2.3 土壤物理特性
        3.1.3 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3.2 不用利用方式和坡位对草地土壤渗透性和持水能力的影响
        3.2.1 利用方式对土壤渗透性和持水能力的影响
        3.2.1.1 土壤渗透性
        3.2.1.2 土壤渗透性及其与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
        3.2.1.3 土壤田间持水量及其与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
        3.2.2 坡位对草地土壤渗透性和持水能力的影响
        3.2.2.1 土壤渗透性
        3.2.2.2 土壤田间持水量及其与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
    3.3 不用利用方式和坡位对草地保水固土效应的影响
        3.3.1 利用方式对土壤抗冲性和抗蚀性的影响
        3.3.1.1 土壤抗冲性
        3.3.1.2 土壤抗蚀性
        3.3.2 坡位对土壤抗冲性和抗蚀性的影响
        3.3.2.1 土壤抗冲性
        3.3.2.2 土壤抗蚀性
    3.4 不同利用方式和坡位草地保水固土生态效应评价
        3.4.1 不同利用方式草地保水固土生态效应
        3.4.1.1 减少的最低耕地面积
        3.4.1.2 保育土壤生态服务价值
        3.4.1.3 水源涵养和净化水质价值
        3.4.2 不同坡位草地保水固土生态效应评价
        3.4.2.1 保育土壤生态服务价值
        3.4.2.2 水源涵养和净化水质价值
第四章 讨论
    4.1 利用方式和坡位对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 利用方式对草地土壤渗透性和保水固土效应的影响
    4.3 坡位对草地土壤渗透性和保水固土效应的影响
    4.4 不同利用方式和坡位草地保水固土生态效应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刺槐林水文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1.2.2 森林水文学研究进展
        1.2.3 森林生态水文调节过程研究
        1.2.4 生态水文模型
        1.2.5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选择
        2.2.2 试验布置
        2.2.3 数据处理
        2.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研究期间的气象特征
    3.1 引言
    3.2 结果分析
        3.2.1 太阳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
        3.2.2 风向及风速
        3.2.3 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3.2.4 降雨特征
        3.2.5 潜在蒸发散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刺槐林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特征
    4.1 引言
    4.2 结果分析
        4.2.1 降雨分配的总体特征
        4.2.2 穿透降雨特征及影响因素
        4.2.3 树干茎流特征及影响因素
        4.2.4 冠层截留特征及影响因素
    4.3 讨论
        4.3.1 降雨再分配特征
        4.3.2 穿透降雨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4.3.3 降雨分配的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工刺槐林地枯落物截持水特性及地表径流特征
    5.1 引言
    5.2 结果分析
        5.2.1 枯落物层最大持水率及失水过程
        5.2.2 枯落物层截留能力
        5.2.3 刺槐林地地表径流特征
    5.3 讨论
        5.3.1 枯落物的截持特征及影响因素
        5.3.2 林下地表径流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工刺槐林地土壤水分时空特征的对比研究
    6.1 引言
    6.2 结果分析
        6.2.1 不同植被0~300 cm剖面平均土壤水分统计特征
        6.2.2 刺槐林地土壤水分时空特征
        6.2.3 柠条林地土壤水分时空特征
        6.2.4 荒地土壤水分时空特征
    6.3 讨论
        6.3.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差异性
        6.3.2 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降雨特征和植被特征对刺槐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
    7.1 引言
    7.2 结果分析
        7.2.1 降雨特征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7.2.2 植被特征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7.2.3 降雨-植被协同作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7.3 讨论
        7.3.1 降雨特征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7.3.2 植被特征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Brook90模型的刺槐林地坡面水文过程模拟
    8.1 引言
    8.2 Brook90模型简介
        8.2.1 Brook90模型结构
        8.2.2 Brook90模型参数
    8.3 Brook90模型率定与检验
        8.3.1 模型参数率定
        8.3.2 率定效果
        8.3.3 模型检验
    8.4 刺槐林地坡面水文过程模拟分析
        8.4.1 降水输入再分配特征
        8.4.2 蒸散耗水的分配特征
        8.4.3 坡面径流特征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人工刺槐林生态水文功能综合评价
    9.1 引言
    9.2 生态水文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9.2.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9.2.2 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建立
        9.2.3 数据处理
    9.3 林地生态水文功能评价
        9.3.1 原始数据确定
        9.3.2 林冠层生态水文效益评价
        9.3.3 枯落物层生态水文效益评价
        9.3.4 土壤层生态水文效益评价
        9.3.5 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
    9.4 讨论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川西亚高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被物与土壤持水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
        1.2.2 土壤持水性测定
        1.2.3 枯落物、地表苔藓积蓄量和持水量测定
        1.2.4 水源涵养功能的量化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土壤物理性质
    2.2 土壤持水性能
        2.2.1 土壤最大持水量
        2.2.2 土壤毛管水持水量
        2.2.3 土壤非毛管水持水量
    2.3 枯落物持水性能
    2.4 地表苔藓持水性能
    2.5 水源涵养功能
    2.6 土壤持水性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3.1 灌丛持水性能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3.2 枯落物的持水量和拦蓄量
    3.3 地表苔藓的持水量和拦蓄量
    3.4 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
4 结论

(6)华蓥市柏木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
    2.2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机理
        2.2.1 林冠层水文作用
        2.2.2 枯落物层水文作用
        2.2.3 土壤层水文作用
    2.3 水源涵养功能影响因素
        2.3.1 林分结构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2.3.2 土壤结构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条件
        3.1.1 气候
        3.1.2 地形地貌
        3.1.3 水文
        3.1.4 土壤
        3.1.5 植被
    3.2 社会经济条件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2.1 样地设置及基本调查
        4.2.2 样品采集
        4.2.3 分析方法
    4.3 技术路线
5 华蓥市柏木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5.1 华蓥市柏木人工林枯落物层水源涵养功能
        5.1.1 枯落物蓄积量
        5.1.2 枯落物持水过程
        5.1.3 枯落物持水能力
    5.2 华蓥市柏木人工林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
        5.2.1 土壤物理性质
        5.2.2 土壤持水能力
    5.3 华蓥市柏木人工林林地水源涵养功能
    5.4 讨论
    5.5 小结
6 华蓥市柏木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影响因素
    6.1 华蓥市柏木人工林林分密度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6.1.1 林分密度对枯落物持水的影响
        6.1.2 林分密度对土壤层持水的影响
        6.1.3 林分密度对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6.2 华蓥市柏木人工林土壤性质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6.2.1 土壤团聚体特性
        6.2.2 土壤有机质
    6.3 讨论
    6.4 小结
7 以水源涵养提升为目标的柏木人工林更新技术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晋西黄土区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效林研究现状
        1.2.2 林分结构与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1.2.3 刺槐人工林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2.研究区概况
    2.1 吉县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土壤
        2.1.4 气候
        2.1.5 水文
        2.1.6 植被
        2.1.7 社会经济
    2.2 蔡家川流域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特征
        2.2.3 水文和土壤特征
        2.2.4 地貌和植被特征
        2.2.5 社会经济
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2.1 典型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特征分析
        3.2.2 低效水土保持林判别、分类分级及对应林分特征分析
        3.2.3 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目标与调控措施
    3.3 研究方法
        3.3.1 标准样地设置
        3.3.2 林分结构调查
        3.3.3 水土保持功能定位监测
        3.3.4 低效林判别及分类分级
        3.3.5 水土保持功能低效成因分析
        3.3.6 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技术
        3.3.7 数据处理
    3.4 技术路线
4.典型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特征分析
    4.1 典型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4.1.1 不同林分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
        4.1.2 林分结构整体特征
    4.2 典型林分水土保持功能特征分析
        4.2.1 涵养水源功能对比分析
        4.2.2 保育土壤功能对比分析
        4.2.3 蓄水减沙功能对比分析
        4.2.4 典型林分水土保持功能综合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5.低效刺槐林判别、分类分级及对应林分特征分析
    5.1 低效林界定
        5.1.1 水土保持功能综合指数构建
        5.1.2 低效林判定
    5.2 低效林分级
    5.3 低效林成因
        5.3.1 林分结构配置不合理
        5.3.2 林地土壤水分、养分资源不足
    5.4 低效林特征分析
        5.4.1 林分结构特征
        5.4.2 低效林自然地理分布特征
    5.5 讨论
    5.6 小结
6.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
    6.1 林分结构优化目标分析
        6.1.1 轻度低效
        6.1.2 中度低效
        6.1.3 重度低效
        6.1.4 优化目标验证
    6.2 林分结构调控措施分析
        6.2.1 封山育林
        6.2.2 抚育疏伐和更替补植
        6.2.3 适宜林分密度验证
    6.3 讨论
    6.4 小结
7.结论、展望和创新点
    7.1 结论
        7.1.1 典型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特征
        7.1.2 低效水土保持林判别、分类分级及其林分特征分析
        7.1.3 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泰山药乡小流域四种植被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和水文生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植被与土壤水文生态效益的研究
        1.2.2 土壤颗粒分形特征研究
        1.2.3 土壤颗粒分形特征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1.2.4 层次分析法(AHP法)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药乡小流域基本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土壤类型
        2.1.4 植被概况
        2.1.5 气候条件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野外调查和样地布设和采样
        2.3.2 土壤分形维数的计算
        2.3.3 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测定
        2.3.4 土壤水文特性的测定
        2.3.5 基于AHP法的土壤水文生态特性综合评价
        2.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乡小流域四种植被类型土壤颗粒组成及其分形特征
        3.1.1 四种植被类型土壤颗粒机械组成
        3.1.2 四种植被类型土壤颗粒体积分数分布特征
        3.1.3 四种植被类型土壤颗粒单重分形特征
        3.1.4 四种植被类型土壤颗粒多重分形特征
    3.2 药乡小流域四种植被类型土壤理化特性及其与分形维数关联性
        3.2.1 四种植被类型土壤物理特性
        3.2.2 四种植被类型土壤化学特性
        3.2.3 四种植被类型土壤理化特性与土壤分形维数的关联性
    3.3 药乡小流域四种植被类型枯落物与土壤水文生态特性
        3.3.1 四种植被类型枯落物层持水特性
        3.3.2 四种植被类型土壤层持水特性
        3.3.3 四种植被类型土壤入渗特性
    3.4 药乡小流域四种植被类型土壤水文生态特性综合评价
        3.4.1 四种植被类型土壤水文生态特性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
        3.4.2 判断矩阵的构造及一致性检验方法
        3.4.3 四种植被类型枯落物层水文生态特性的综合评价
        3.4.4 四种植被类型土壤层水文生态特性的综合评价
        3.4.5 四种植被类型土壤水文生态特性的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药乡小流域四种植被类型对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影响
    4.2 药乡小流域四种植被类型对土壤主要理化特性的影响
    4.3 药乡小流域四种植被类型土壤分形维数与理化特性相关性分析
        4.3.1 土壤分形维数与物理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4.3.2 土壤分形维数与化学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4.4 药乡小流域四种植被类型土壤水文生态特性的差异分析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9)柳杉人工林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森林土壤研究进展
        1.2.2 林地枯落物层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进展
        1.2.3 林地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进展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2.3.2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2.3.3 枯落物层持水能力
        2.3.4 土壤层持水能力
        2.3.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龄组柳杉人工林土壤特性分析
    3.1 不同龄组柳杉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
        3.1.1 土壤容重
        3.1.2 土壤含水量
        3.1.3 土壤孔隙度
    3.2 不同龄组柳杉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
        3.2.1 土壤有机质
        3.2.2 土壤pH
        3.2.3 土壤全氮和速效氮
        3.2.4 土壤全磷和速效磷
        3.2.5 土壤全钾和速效钾
    3.3 土壤肥力因子相关性分析
    3.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3.4.1 主成分分析
        3.4.2 土壤肥力评价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龄组柳杉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综合评价
    4.1 不同龄组柳杉人工林枯落物层水文特征
        4.1.1 枯落物蓄积量
        4.1.2 枯落物持水量(率)
        4.1.3 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率)
        4.1.4 枯落物持水过程
    4.2 不同龄组柳杉人工林土壤层水文特征
        4.2.1 土壤持水能力
        4.2.2 土壤饱和蓄水量与有效蓄水量
    4.3 不同龄组柳杉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综合评价
        4.3.1 水源涵养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4.3.2 水源涵养能力评价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龄组柳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水源涵养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5.1 土壤物理性质与水源涵养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5.2 土壤化学性质与水源涵养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5.3 林地涵养水源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抚育间伐对三种人工林土壤水文效应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抚育间伐研究现状
        1.2.1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水文效应影响
        1.2.2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3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2.4 抚育间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水文
    2.4 土壤
    2.5 植被概况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的选择及布设
        3.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3.3 课题来源及数据处理
    3.4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水文效应的影响
        4.1.1 抚育间伐对林地径流量的影响
        4.1.2 抚育间伐对净水量的影响
        4.1.3 抚育间伐对净泥量的影响
        4.1.4 抚育间伐对径流系数的影响
        4.1.5 抚育间伐对冲刷量的影响
        4.1.6 小结
    4.2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1 抚育间伐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2.2 抚育间伐对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影响
        4.2.3 抚育间伐对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影响
        4.2.4 抚育间伐对森林土壤储水能力的影响
        4.2.5 小结
    4.3 抚育间伐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1 抚育间伐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3.2 抚育间伐对土壤养分元素的影响
        4.3.3 抚育间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4 小结
    4.4 抚育间伐对林分生长量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南岳林地的水文——物理特性及涵养水源能力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南南部山区几种水源涵养林土壤水文特性和酶活性研究[J]. 张刘东,郭建曜,厉锋,张义群,白树伟,朱葛,刘海燕,布凤琴. 防护林科技, 2021(04)
  • [2]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尺度转换的研究[D]. 邓力濠.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不同利用方式和坡位变化对高寒草甸保水固土的影响[D]. 马海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4]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刺槐林水文特征研究[D]. 丁文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川西亚高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被物与土壤持水性能[J]. 杨益帆,胡宗达,李亚非,余昊,吴德勇,欧定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0(04)
  • [6]华蓥市柏木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 聂泽旭.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晋西黄土区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研究[D]. 侯贵荣.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8]泰山药乡小流域四种植被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和水文生态特性研究[D]. 高悦萌.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9]柳杉人工林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能力研究[D]. 杨家慧. 贵州大学, 2020(04)
  • [10]抚育间伐对三种人工林土壤水文效应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D]. 董凯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标签:;  ;  ;  ;  ;  

南岳林地水文—物理性质与保水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