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歧义的产生机制

论歧义的产生机制

一、论歧义的生成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贺钧[1](2020)在《中高级东南亚华裔留学生“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选取中级和高级水平的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为实验被试,采用移动窗口技术,设计了听觉实验和视觉实验,考察了韵律边界和续接语境对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的影响,以及他们对“V+N1+的+N2”歧义结构的心理表征,研究发现:(1)语境对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歧义结构的理解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中级和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对韵律边界的感知不存在明显差异。听觉层面的韵律边界对留学生理解歧义结构的影响大于视觉层面的韵律边界,听觉层面的韵律边界信息作用在句子理解的早期,而视觉层面的韵律边界信息作用于句子理解的晚期。本文认为留学生的韵律感知和使用能力发展较其他语言能力发展更慢,更内隐,导致他们的韵律边界意识到了高级阶段仍然较弱。(2)对于中级和高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分析理解“V+N1+的+N2”歧义结构仍然比较困难,但他们按照定中关系义加工“V+N1+的+N2”歧义结构要比按照动宾关系义加工“V+N1+的+N2”歧义结构更容易。高级汉语水平被试的定中结构心理表征较强,中级汉语水平被试的定中结构心理表征较弱,中高级汉语水平被试的动宾结构句法心理表征较弱,或者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句法表征。本文从汉语水平对句法结构意识的影响,以及定中结构的接触频率和定中结构的加工优势等角度对以上结论进行了解释。

林学艺[2](2014)在《汉泰歧义现象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歧义现象在自然语言中是很普遍的。这是自然语言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然而,在语言普遍特征的背后还存在着语言其本身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些特征。一般来说,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其特有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在内的语言结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不同语言中的歧义现象也是各有千秋。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汉泰两种语言中词汇歧义现象大量存在,由同音异形词引起的歧义、同音同形词引起的歧义、多音词引起的歧义、词的多义引起的歧义、词和语素同形或词和短语同形引起的歧义具有很大的共性;由词的多功能词性引起的歧义,汉语中词能做不同词性的类别稍微比泰语少一些。结构歧义现象方面,由层次切分不同,语法关系相同的这类歧义中,它们都有偏正、述宾、主谓关系的歧义形式;由层次切分相同,语法关系不同的这类歧义中,主谓-联合、主谓-同位、主谓-偏正、主谓-述补、主谓-述宾、述宾-同位、述宾-偏正这些关系的歧义,汉泰语中都大量存在,且有很大的相似性,而述宾-联合、偏正-联合关系的歧义汉语中有而泰语中没有;由层次切分不同,语法关系也不同的这类歧义,偏正-联合、述宾-主谓、述宾-述语+双宾、联合-同位型歧义在汉泰两种语言中都大量存在,偏正-述宾型歧义中,汉语是以定语+中心语的偏正结构出现,而泰语是以中心语+状语的偏正结构出现,有较大的差异,偏正-介宾、偏正-主谓型歧义,泰语中是没有这类歧义的。汉泰语义歧义对比中,语义关系不明、语义指向不明、语义特征、参照系不明引起的歧义,汉泰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这些歧义现象;否定辖域引起的歧义汉语中有这类歧义而泰语中没有。论文第三章,根据汉泰语歧义现象的成因,提出了消除歧义现象的一些方法,并从三个方面提到了歧义的利用。

范婷[3](2011)在《现代汉语歧义研究述评》文中提出在现代汉语研究中,歧义这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很早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关注。诸多语言学大家参与歧义的研究,内容涉及歧义问题的各个方面,包括歧义的定义、产生原因和歧义的消除(包括歧义源的研究)、歧义的分类、歧义格式、歧义指数和歧义度、三个平面的研究、歧义研究理论和手段等等。文章从这几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歧义研究的现状,揭示歧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杨坡[4](2011)在《汉语联合短语结构分析与识别》文中认为联合短语是汉语基本短语中的一种,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部构成成分非常复杂。汉语中不少相同词性的词语都可以无标记联合在一起构成联合式,不同词性的词也可以借助连接词构成联合短语,是汉语句法灵活性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正因为如此,联合短语结构的识别分析是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必须攻克的碉堡。在联合短语内部构成中,词语可以无标记组合形成联合短语,也可以有标记形成更复杂多变的联合式。本文对这两种类型的研究都有涉及,文章依次考虑了N+N,A+A,V+V这三种主要的联合短语。基于语料,本文充分利用现代汉语句法和语义相关知识,并且借助复杂特征集表示手法,提出了这三种联合式联合的条件和规则。全文共分四章来研究这个问题。第一章是文章的绪论,概括出自然语言发展的大概历程;第二章介绍了联合短语的定义和类型。然后介绍现今短语识别的几种主要方法和浅层句法分析的表示方法。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作者依次描述了包括有标记和无标记的NN、AA、VV这三种主要的联合短语形式,提出了它们联合时规则和条件。结语部分是对本文的总结,也对未来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展望和设想。为满足中文信息处理的需要,本文对联合短语的结构识别规则进行了归纳总结,我们先从语言学方面来研究其各种语法形态及其内部构成情况,然后综合句法语义信息给出它们的识别规则集,所以本文是在语言学本体和计算语言学两个领域进行研究的。一方面,希望能给汉语联合短语相关语言学本体知识做一些补充完善,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试图为计算语言学短语识别领域提供些知识材料。

李丹丹[5](2011)在《“V你的N”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V你的N”结构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十分常见,但学界对其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以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为指导,借鉴了构式语法、认知语法等理论的合理内核,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V你的N”结构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全文除绪论外共有四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理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语料来源。第一章考察了“V你的N”结构的句法、语义关系。“V你的N”结构的内部句法关系可分为动宾、偏正和兼具动宾、偏正三种,文章根据各结构成分之间在语义上是否搭配提出了四个命题,并以此为依据从逻辑上论证了三种句法关系的差异。“V你的N”结构根据内部语义关系的不同可分为四个小类:“打你的头”类、“睡你的觉”类、“生你的气”类和“暗恋你的人”类。第二章考察了“V你的N”结构的句法功能和成句能力。“V你的N”结构的主要句法功能是充当谓语、主语、宾语和定语。各类“V你的N”结构的成句能力有所不同。“睡你的觉”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动核结构,成句能力最强;“生你的气”类与“打你的头”类都是缺少一个动元的动核结构,通常需要补充一个动元再结合必要的完句成分才能成活为句子,成句能力弱于“睡你的觉”类;“暗恋你的人”类是一个名核结构,成句能力最弱。各类“V你的N”结构的成句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睡你的觉”类>“生你的气”类、“打你的头”>“暗恋你的人”类。第三、四章分别从语义、语用和句法等方面考察了“V你的N”结构中具有构式特征的部分,并探讨了“V你的N”构式的形成机制。

刁艳红[6](2010)在《汉语句法语义歧义研究综述》文中指出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语言学家们对歧义产生的原因、类型以及歧义消除(分化)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相关理论成果散见于相关着作和论文中。从研究文献来看,研究成果对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的歧义研究,语法格式的歧义研究成果较丰富,但是语义和语用歧义的研究尚不深入。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汉语歧义研究在研究模式和研究的方法论上都突破了先前的以实例为参照的研究模式,进而转向全视角的、系统的、全新的研究,语法学家们以理论为支撑将具体的歧义研究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九十年代中后期,伴随着语义学、语用学以及认知语言学、心里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在国内的兴起,人们又将歧义研究广泛深入应用于计算机语义识别、自动分词、机器翻译等汉字信息处理领域。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错误类推的问题首先暴露了以往语法研究只重说明而不周全,只顾释例而不顾严密的缺点,对孤立、静态的语法分析提出了挑战;中文信息处理的实践也更多的暴露了以往形式分析的不足,同形格式的区分、句法歧义的分化等问题都反映出了形式分析的不足,这也促使语法学者更深入地探讨形式和语义的一致关系如何从原则实现为规则的问题。语义歧义研究就目前情况来看,能较为有力的说明现代汉语中的部分句式歧义现象出现的原因,能够为自然语言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本文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近三十年来国内的现代汉语句法语义歧义研究状况进行较全面综述。在分类综述研究概况、分类、歧义格式、消歧手段、意义优选的基础上进一步预见汉语句法语义歧义研究的地位和前瞻问题。希望通过对相关问题和领域的综述为学界的汉语歧义理论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的计算机处理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周明强[7](2010)在《歧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文中指出现代汉语歧义研究已近60年,考察其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主要有结构的(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的(语义关系、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分析)、信息处理的("潜在歧义""制约"与"优选"的分析)、语用的(歧义度、语用、语境歧义分析)、认知的(意象图式、实验、实证、倾向性分析)等。要揭示歧义的现实性还可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进行言语社区和语言变异的分析。

张海丰[8](2010)在《自然语言理解中名词短语的歧义处理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自然语言理解中汉语的歧义现象是非常普遍的,歧义的存在对语义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名词性短语的歧义格式,它们通过名词间并列和偏正的耦合关系生成语法歧义结构的抽象语法格式,“名词+和+名词+的+名词”就是一种常见的歧义格式。本文从这一歧义格式的特征出发,结合已有的几种知识表示方法,深入地研究了“名词+名词”、“名词+的+名词”等名词短语的歧义格式,依据名词间领属及从属的关系对“名词+和+名词+的+名词”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运用概念可行性距离判断名词短语产生歧义度大小的观点。然后描述了汉语自然语言理解系统中歧义处理的实现过程,最终将结论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的具体实践当中,通过对智能CAD中以自然语言形式表达的用户需求中的歧义现象进行理解和分析,将最终分析结果转化成设计参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王会彩[9](2010)在《面向领域的自然语言理解中歧义处理、控制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自然语言理解歧义处理的研究现状,以及自然语言理解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情况,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分析了歧义处理在自然语言理解中存在的不足,从自然语言理解全局出发,构造了逐层消歧模型,建立了不同层面歧义消解的关联性,利用高层模块理解结果对低层模块遗留的歧义进行消除,将最终理解结果的数量最小化。2.提出了“歧义树”处理算法。在逐层消歧处理中,动态构造歧义树,边构造边剪枝,避免了因输入过多而导致的组合爆炸问题。降低了模型处理的复杂度,提高了模型的处理效率。3.在总结各个层面处理流程共性的基础上,构建了通用消歧算法,可适用于词法、句法、语义、篇章等各层面的消歧处理。4.以天线产品设计为例,建立了天线产品概念从属树,对逐层消歧模型和通用算法进行了成功验证。本文提出的歧义处理模型和算法为自然语言歧义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可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的需求分析过程,辅助设计人员有效地消除客户需求信息理解中的歧义,准确把握设计方向。

周明强[10](2009)在《现代汉语歧义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文中研究指明近60年来现代汉语歧义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是一个不断更新和递进的过程;从分析歧义结构、歧义格式、歧义句式、歧义类型到分析歧义指数、歧义分化、歧义认知、歧义消解,再到讨论歧义和语用的关系等。从歧义研究的过程看,歧义认知的研究是歧义研究的纵向发展趋势。未来的歧义研究必须重视系统性、现实性、社会认知的研究。

二、论歧义的生成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歧义的生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中高级东南亚华裔留学生“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的听觉实验
    2.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及小结
第三章 “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的视觉实验
    3.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及小结
第四章 “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实验的综合分析和教学启示
    4.1 综合分析
    4.2 教学启示
第五章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的贡献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验语料及填充句示例
附录二 调查问卷示例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2)汉泰歧义现象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汉语歧义现象的本体研究
        二、泰语歧义现象的本体研究
        三、汉泰歧义现象对比研究
    第三节 研究范围、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及相关符号的说明
        一、研究范围
        二、语料来源、研究方法
        三、相关符号的说明
第二章 汉泰歧义现象对比
    第一节 汉泰词汇歧义对比
        一、同音异形词引起的歧义
        二、同音同形词引起的歧义
        三、多音词引起的歧义
        四、词的多义引起的歧义
        五、词的不同功能类型引起的歧义
        六、词和语素同形或词和短语同形引起的歧义
    第二节 汉泰结构歧义的对比
        一、层次切分不同,语法关系相同
        二、层次切分相同,语法关系不同
        三、层次切分不同,语法关系不同
    第三节 汉泰语义歧义的对比
        一、语义关系不明引起的歧义
        二、语义指向不明引起的歧义
        三、语义特征引起的歧义
        四、参照系不明引起的歧义
        五、否定辖域引起的歧义
第三章 歧义现象的消除和利用
    第一节 歧义现象的消除
        一、结构自身消除
        二、人为消除歧义
    第二节 歧义现象的利用
        一、歧义现象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
        二、歧义在日常生活,给语言增添新色彩,表达出不一样的效果
        三、歧义的利用,显示出人的智慧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汉语联合短语结构分析与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的提出
    1.2 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
    1.3 本文工作及结构
        1.3.1 本文工作
        1.3.2 本文结构
第2章 相关语言学本体研究及短语识别方法
    2.1 联合短语的定义、类型及研究现状
        2.1.1 联合短语概念的界定
        2.1.2 联合短语的类型
    2.2 短语自动识别规则方法
        2.2.1 短语自动识别研究的理论基础
        2.2.2 短语自动识别消歧方法
    2.3 常见浅层句法分析的表示方法
第3章 联合短语结构识别分析研究
    3.1 “NP”构成的联合短语识别规则
        3.1.1 无标记NN 联合式的区别
        3.1.2 有标记NN 联合式的区别
    3.2 “ADJ”构成的联合短语识别规则
        3.2.1 无标记AA 联合式的区别
        3.2.2 有标记AA 联合式的区别
    3.3 “VP”构成的联合短语识别规则
        3.3.1 无标记 VV 联合式的区别
        3.3.2 有标记VV 联合式的区别
第4章 结语
    4.1 基本观点及创新之处
    4.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V你的N”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0.1.1 选题理由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语料来源
        0.2.1 研究现状及述评
        0.2.2 研究思路
        0.2.3 语料来源
第一章 "V你的N"结构的句法、语义关系
    1.1 "V你的N"结构的句法关系
        1.1.1 动宾关系
        1.1.2 偏正关系
        1.1.3 兼具动宾、偏正关系
    1.2 "V你的N"结构的句法来源
        1.2.1 来源于"V+(你+的+N)"
        1.2.2 来源于"你+(V+N)"
        1.2.3 来源于"(V+N)+你"
        1.2.4 来源于"(V+你)+的+N"
    1.3 "V你的N"结构的内部语义关系
        1.3.1 "打你的头"类
        1.3.2 "睡你的觉"类
        1.3.3 "生你的气"类
        1.3.4 "暗恋你的人"类
第二章 "V你的N"结构的句法功能和成句能力
    2.1 "V你的N"结构的句法功能
        2.1.1 充当谓语
        2.1.2 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
        2.1.3 充当状语和补语
        2.1.4 充当独立语
    2.2 "V你的N"结构的成句能力
        2.2.1 "打你的头"类的成句能力
        2.2.2 "睡你的觉"类的成句能力
        2.2.3 "生你的气"类的成句能力
        2.2.4 "暗恋你的人"类的成句能力
第三章 "V你的N"结构的构式情况考察(上)
    3.1 "V你的N"结构的构式特征
    3.2 "V你的N"构式的语义特征
    3.3 "V你的N"构式的语用特征
        3.3.1 说话人态度:肯定/否定
        3.3.2 说话人情感和说话人视角
        3.3.3 心理突显
第四章 "V你的N"结构的构式情况考察(下)
    4.1 "V你的N"构式的结构成分及其特征
        4.1.1 "VN"为离合词
        4.1.2 "VN"为惯用语
        4.1.3 "VN"为动宾短语
    4.2 "V你的N"构式的形成
        4.2.1 "V你的N"构式的形成时期
        4.2.2 "V你的N"构式的形成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汉语句法语义歧义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研究概况
二、句法语义歧义原因和类型的研究
    (一) 关于语义歧义成因的研究
    (二) 关于语义歧义类型的研究
三、句法语义歧义相关结构的研究
    (一) 语义结构歧义
    (二) 句式语义歧义
    (三) 某些特定句式的语义歧义
四、句法语义歧义分化的研究
五、关于句法语义歧义研究的方法论
    (一) 转换生成语法与歧义研究
    (二) 配价语法与歧义研究
    (三) 格语法与歧义研究
    (四) 语义指向理论与歧义研究
    (五) 语义特征理论与歧义研究
    (六) 对比焦点、预设分析法与歧义研究
    (七) 认知语言学理论与歧义研究
六、意义优选与汉语歧义计算机处理的研究
    (一) 汉语语义歧义意义优选的研究
    (二) 汉语歧义意义潜在性及歧义度的研究
    (三) 汉语歧义计算机处理的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歧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结构的视角
    (一) 层次分析
    (二) 变换分析
二、语义的视角
    (一) 语义关系分析
    (二) 语义特征分析
    (三) 语义指向分析
三、信息处理的视角
    (一) “潜在歧义”分析
    (二) “制约”“优选”分析
四、语用的视角
    (一) 歧义度的分析
    (二) 语用歧义的分析
    (三) 语境歧义的分析
五、认知的视角
    (一) 意象图式分析
    (二) 实验分析
    (三) 实证分析
    (四) 歧义倾向性分析
六、社会的视角
    (一) 言语社区的分析
    (二) 语言变异的分析
七、对研究视角和方法的评价

(8)自然语言理解中名词短语的歧义处理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自然语言理解概述
        1.2.1 自然语言理解简介
        1.2.2 自然语言处理的层次
        1.2.3 汉语自然语言理解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1.3 现代汉语歧义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1.4 自然语言理解对歧义处理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自然语言理解中的知识表示以及概念模型
    2.1 知识表示方法
        2.1.1 格框架约束分析技术(格语法)
        2.1.2 概念从属理论(CD 理论)
        2.1.3 本体论(Ontology)
    2.2 概念从属树
        2.2.1 概念从属树的表示
        2.2.2 概念从属树的特点
    2.3 自然语言理解模型及其基本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名词短语结构的歧义格式及语义处理
    3.1 名词短语歧义结构的概述
        3.1.1 “名词+名词”结构分析
        3.1.2 “名词+的+名词”结构歧义分析
        3.1.3 m 名词短语歧义格式中产生歧义的条件
    3.2 名词概念间的关系
    3.3 “名词+和+名词+的+名词”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然语言理解中“名词+和+名词+的+名词”歧义格式处理策略及实现
    4.1 设计领域自然语言理解特点
    4.2 领域中文自然语言理解整体框架
    4.3 名词和动词在语义处理中的相关约定
    4.4 基于语义分析的“名词+和+名词+的+名词”歧义格式语义处理
        4.4.1 “名词+和+名词+的+名词”歧义结构的识别
        4.4.2 “名词+和+名词+的+名词”歧义结构的处理
        4.4.3 “名词+和+名词+的+名词”歧义结构的篇章消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领域自然语言理解中名词短语结构的歧义处理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5.1 设计领域的自然语言理解
    5.2 机械领域自然语言理解系统的组成
        5.2.1 领域概念从属树的建立
        5.2.2 名词模板的建立
    5.3 运行实例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面向领域的自然语言理解中歧义处理、控制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自然语言理解的发展及歧义研究现状
        1.2.1 自然语言理解发展及其研究现状
        1.2.2 自然语言理解中的歧义现象
    1.3 机械产品设计的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常用知识表示方法及其模型
    2.1 格语法
    2.2 谓词逻辑
    2.3 产生式表示法
    2.4 概念从属
        2.4.1 概念
        2.4.2 概念从属理论
        2.4.3 概念从属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然语言理解歧义处理策略及算法建模
    3.1 自然语言理解模型及流程
        3.1.1 词法分析
        3.1.2 句法分析
        3.1.3 语义分析
        3.1.4 篇章分析
    3.2 自然语言理解各层面中的歧义处理
    3.3 逐层消歧模型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领域的自然语言理解逐层排歧处理
    4.1 领域自然语言理解及其实现
        4.1.1 领域中文自然语言理解整体框架
        4.1.2 语义处理中名词及动词的相关约定
    4.2 逐层消歧模块通用算法
        4.2.1 逐层消歧算法中各层的处理模型
        4.2.2 逐层消歧通用算法及实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逐层消歧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5.1 机械产品设计中客户需求获取存在的问题
    5.2 自然语言理解在客户需求理解中的应用
    5.3 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天线设计需求分析
        5.3.1 天线产品的知识表示
        5.3.2 天线设计需求分析系统中逐层消歧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10)现代汉语歧义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歧义研究之回顾
    (一) 第一阶段 (1951-1965)
    (二) 第二阶段 (1978-1999)
    (三) 第三阶段 (2000-至今)
二、歧义研究之前瞻
    (一) 歧义的系统性研究
    (二) 现实性歧义的研究
    (三) 歧义社会认知的研究

四、论歧义的生成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高级东南亚华裔留学生“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研究[D]. 贺钧. 暨南大学, 2020(04)
  • [2]汉泰歧义现象对比研究[D]. 林学艺. 广西民族大学, 2014(03)
  • [3]现代汉语歧义研究述评[J]. 范婷. 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 2011(00)
  • [4]汉语联合短语结构分析与识别[D]. 杨坡. 湘潭大学, 2011(04)
  • [5]“V你的N”结构研究[D]. 李丹丹.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 [6]汉语句法语义歧义研究综述[D]. 刁艳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2)
  • [7]歧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J]. 周明强.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04)
  • [8]自然语言理解中名词短语的歧义处理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 张海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11)
  • [9]面向领域的自然语言理解中歧义处理、控制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 王会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11)
  • [10]现代汉语歧义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周明强.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

标签:;  ;  ;  ;  ;  

论歧义的产生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