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的技术创新及其机制

宝钢的技术创新及其机制

一、宝钢的技术创新及其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刘斌[1](2021)在《河北钢铁集团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文中认为历经20余年的发展,国内钢铁业的产量、发展规模已经跃居全球首位,成为钢铁大国,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发展弊端,如偏低的创新能力、集中发展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等等,影响到新形势下国内钢铁行业的发展。在国内钢铁业中,占据国内排行第一、世界第二的河北钢铁集团,企业从成立至今,在发展上长期坚持以科技技术为发展动力,进行自主创新,重视产品研发,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但在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不足,为此,本文选择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发现该企业在发展中,初级产品占比过重,缺少高附加值的产品创新,存在严重的产能失衡和低集中度,市场竞争力弱。为此,该企业要改变目前的发展窘境,只能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创新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研究中,本文首先结合国内外钢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以及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和方法展开文献研究,深入了解其发展形势,解析存在的影响因素,同时以河北钢铁集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其2008年至2019年期间的现状调研,进行技术创新效率投入评价指标、产出评价指标的合理选择及DEA分析模型的运用,深入分析该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同比国内2018年十大钢铁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发展及影响,并进行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对河北钢铁集团的技术创新效率改进、提升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策略及措施。

王皓[2](2021)在《基于白云鄂博矿原料条件开发稀土型IF钢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白云鄂博矿原料条件生产的高磷铁水开发高洁净度要求的超低碳IF钢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通过开展冶炼工序温度协调控制研究,以提高钢液洁净度,并充分发挥稀土在钢中的特殊作用,开展了稀土在IF钢中应用研究,为降低超深冲IF冷轧板夹杂类缺陷和提升带钢深冲性能、耐腐蚀性能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针对IF钢冶炼工艺全工序分析、各类夹杂物全流程演变与分布特点以及冷轧板表面缺陷对应性研究等数据的系统调研与评估,得出因铁水P含量高导致转炉出钢温度偏低且波动较大,造成RH精炼吹氧加铝处理炉次及精炼铝耗的增加,从而产生了大量脱氧产物。同时,对统计数据分析得出,钢水的T.O越高对应带钢表面夹杂缺陷概率越高。通过开展IF钢冶炼各工序温度协调控制研究,优化了全流程温度控制,提高了整体热量利用效率,建立了RH过程温度控制预测模型,降低了 RH吹氧量及铝耗,满足了开发高品质IF钢洁净度控制要求。探索在钢中加入不同含量稀土 Ce进行实验室真空精炼及轧制试验,以及批量工业试验研究结果得出,钢中稀土含量为20×10-6~60×10-6wt%范围时,稀土在钢中反应后生成稀土氧硫化物夹杂,稀土对钢中夹杂物起到了明显的变质及改善作用,同时稀土在钢中起到细化晶粒的效果。进一步研究得出为提高稀土的收得率,应采用Ce含量在10%~30%的Ce-Fe合金,并且在稀土合金加入前将渣中T.Fe含量尽可能控制在较低水平,并严格做好连铸过程保护浇铸。利用稀土 Ce与钢中活度氧和硫结合的吉布斯自由能远低于Al和O结合的热力学特性,通过加磷强化IF钢中加入稀土 Ce的研究,发现了稀土汽车板铸轧全流程稀土对钢中Al2O3、MnS变质及演变影响规律,钢中大尺寸的Al2O3、MnS夹杂物转变为CeAlO3、Ce2O3、Ce2O2S等稀土化合物,铸轧全过程钢中夹杂物尺寸明显降低,同时阻碍了 MnS在凝固过程中的析出,夹杂物形貌由链状、长条状转化为球状并弥散分布,提升了产品的表面质量并减少了产品冲压开裂的概率。阐明了高熔点稀土化合物在凝固过程中提高形核率的机理。利用稀土在轧制变形过程中在晶界偏聚阻碍晶粒长大的作用,达到组织细化的效果,稀土的加入使连退产品的晶粒度评级提高1.5个等级。揭示了稀土抑制P元素在晶界的偏聚及Fe(Nb+Ti)P相的析出的原理,有效增加P元素在钢中的固溶量,提高了高强IF钢中P元素的固溶强化效果,同时得到较大比例的{111}有利织构,从而有利于提高汽车板成形性能指标r90值。开展对加磷强化IF冷轧板采用干湿交替试验开展增重及腐蚀深度研究结果得出,钢中加入稀土 Ce钢中S结合可明显降低铸坯各位置MnS夹杂的尺寸及数量,减少了基体上的腐蚀活性点,从而大大降低了夹杂物诱发基体腐蚀的概率,同时稀土可以使钢中的夹杂物分布均匀,有效降低了阳极面积,进而降低了腐蚀反应速率。

王晨[3](2021)在《环境规制下宝钢股份企业绿色创新行为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环保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主题之一。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支柱,一直是我国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现如今其发展模式依旧以粗犷的形式进行,浪费资源与污染环境的代价换来的GDP增长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的发展模式,从而造成我国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促进企业绿色行为创新,通过环境规制政策推动企业将外部成本降低,加上创新的外溢效应,产生“双重外部性”,进而得到政府的大力倡议。如若政府在环境规制下积极推动企业自主研发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将对实现我国制造业重工业转型大有裨益。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对环境规制、绿色创新行为和环境与经济绩效等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然后分析对理论基础如波特假说、规制理论和创新理论等进行介绍。文中还选取了我国制造业的重污染行业-宝钢股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表明绿色创新行为中,制度因素以及组织特征最为关键,从产品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组织管理创新两个策略切入,然后对企业产生的环境绩效进行分析,并运用财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企业绿色创新后短期与长期经济绩效。本文发现,环境规制压力下,政府政策、市场规范、行业竞争与产品差异性是促进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重要推力,但是采取不同的规制和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方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并且公共媒体参与也调节了环境规制的作用。就产品技术创新而言更加突出市场为导向,而企业高层的战略部署,如组织管理创新,增加了企业对于规制的感知力并最终作用于绿色创新行为效果。在短期内,企业对于绿色创新技术的研发投入成本会提高企业的经济压力,并且近期的效应并不显着,但就长远看来,未来的企业绿色创新成功后,会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状况于效益,因此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呈现U形趋势,实现环保绿色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成果。最终基于上述结论,为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重工业开展绿色创新提供参考。

刘亚星[4](2021)在《高强钢冷连轧过程核心轧制模型与关键工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冷轧板带不断向高强减薄方向发展,高强钢逐步成为钢铁领域的新宠。考虑未来高强钢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使用量越来越大,某钢厂建设了具有差异性辊径特征的六机架冷连轧机组,即第四机架工作辊辊径小于其他机架工作辊辊径,用以解决五机架冷连轧机组生产高强钢轧制能力超限、单机架轧制产能和成材率低的问题。与普通五机架冷连轧机组相比,采用六连轧并配差异性辊径轧机轧制高强钢时,其轧制力计算以及轧制规程、工艺润滑制度、板形与断面形状控制方法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本文以该机组为研究对象,围绕高强钢最大总压下量计算、轧制规程与工艺润滑制度优化、板形与断面形状控制等核心技术难题展开研究。首先,针对高强钢冷轧过程轧制变形区轧辊压扁曲线采用圆弧模型计算误差较大、甚至不收敛的问题,在构造出新型轧辊压扁曲线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于高强钢冷轧过程的轧制力改进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了高强钢最大总压下量与压下规程及轧制功率的关系,提出了基于压下占比基准的最大总压下量“逆向寻参-正向约束”计算方法;同时考虑到轧制稳定性、板形控制域对高强钢最大总压下量的影响,建立了一套高强钢冷连轧过程最大总压下量综合预报模型,为高强钢轧制工艺优化与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在定量分析了第四机架与其他机架轧机综合轧制能力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所有机架轧机设备能力投入占比率均匀化的压下分配精调模型与张力制度综合优化设定模型,并将以上两个模型应用到六机架冷连轧机组的轧制规程设定,形成了高强钢冷连轧过程压下分配与张力制度稳定互补型轧制工艺方法。与此同时,以控制带钢上下表面轧制稳定性、润滑差异性以及乳化液冷却效果为目标,建立了相应的六机架冷连轧机组高强钢工艺润滑制度优化设定模型。随后,针对高强钢板形与断面形状问题,综合考虑到轧辊承载区与非承载区对压扁系数的影响,同时兼顾第四机架轧机工作辊在大张力下的水平位移,结合平面应变与平面应力两种假设,建立了两种机型的辊系变形协调关系模型,实现了各机架出口板形与断面形状的定量预报。并提出了基于来料的各机架出口目标板形曲线设定方法,利用各机架目标板形曲线,同时根据机组入口来料波动以及机组出口实测板形与目标板形偏差,开发了板形与断面形状前馈控制与多层反馈协调控制技术。最后,通过现场试验与应用对本文相关研究内容与技术成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建高强钢轧制力改进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值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各机架轧制力计算误差均控制在了500k N以内;通过对轧制规程与工艺润滑制度的优化设定,机组轧制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板形与断面形状综合控制技术应用后,板形质量比技术应用前提高了12.5%,成品断面形状更加均匀。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成果具有较强的现场实用性,为六机架冷连轧机组高强钢轧制生产起到了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的作用。

李强[5](2021)在《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渐成为一座世界着名的城市,并以其特殊的历史与文化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象。雕塑作为一种设置在城市中的艺术表达已有悠久的历史记载,早在建国之前便存在着诸多久负盛名的雕塑作品。然而,“城市雕塑”被定义为一种概念,依法纳入城市建设之中是二十世纪80年代。城市雕塑起初以美化城市、纪念革命、精神导向为理念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上海作为我国城市雕塑的重要试点城市,自建国至今的七十余年中呈现出了跨越式的发展,总体呈现出有如从教化走向美化、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外化走向客观、从官方走向商业、从精英走向大众等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上海的开放性、包容性、合作性、引领性、国际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这座城市的显着特点,其展现城市精神的城市雕塑也越来越需要经得起各种文化思想的检视。本论文研究基于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现象,在性质上可称之为文化雕塑,通过文化批判理论的视角对上海城市雕塑进行全面考察。随着文化工业在我国的风起云涌、突飞猛进,上海城市雕塑显现出了其文化现状堪忧,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具理性的效用、拜金主义的观念、功利主义的张扬结合到城市雕塑的建设之中,使得城市雕塑作品在思想内涵上空洞无物,在造型语言上千篇一律,在人文精神上支离破碎,甚至与这座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抗,从而影响着城市精神的追求。为此,需要从上海城市雕塑的历史环境与文化构成方面重新探索这种文化雕塑存在的真实本性,通过对城市雕塑现状的批判和城市雕塑实践的分析,在制度性、艺术性、公共性之间阐发城市雕塑未来的向度,以促使城市的管理者、艺术的创作者和文化的享有者形成一种共识,建构起美好城市的意象。在文化批判中产生出创新的进步力量,在公众交流中寻求鲜活的创作题材,在跨界互动中生成共赢的合作方式,让上海的城市建设展现出求真务实的精神态度,城市文化体现出遏恶扬善的人性品格,城市雕塑表现出美丽动人的理想境界。

姬明明[6](2021)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动机、效果和风险管理研究 ——以山东路桥为例》文中提出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深化企业改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所在。其中国有企业作为实体支柱产业的主力军,长久以来都是企业改革的重点对象。债转股因其机制和效果能与国企混改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近几年学者们对如何运用债转股加速企业改革进程,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展开研究探索。而当2016年政府开始出台债转股相关政策和配套意见,将债转股再次纳入企业改革决策中,标志着新一轮的企业债转股正式开启。债转股发展至今,不少债转股签约项目已经实现从落地到退出的过程,本文就将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在市场化原则下债转股呈现的特点及变化和实施债转股对企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地方大型国有企业山东路桥债转股案例进行分析,主要从实施债转股的动机、效果和潜在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债转股动因、风险和效果的研究成果;其次,对债转股和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定义、特征进行阐述,根据相关理论基础,分析债转股如何作用到企业混改当中,为本文的案例研究提供支撑依据;然后,通过对比两轮债转股不同之处,阐述近几年来企业运用债转股进行改革出现的变化和债转股模式演变,分析本文案例所运用的债转股模式的特点和案例选择原因;接着,详细介绍了山东路桥债转股案例的进展情况,在分析债转股实施前经营状况时,发现企业在实施债转股之前存在流动负债攀升、营收增长利润水平却较低等问题。在债转股动机上,结合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业务模式发展困境进行分析;最后,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从经济效果、定价机制中的估值合理性、债转股期间投资机构分红收益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识别其中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本文案例的研究,研究结论发现:从企业债转股动机来看,企业不仅是为了缓解短期债务压力,其自身发展需求和融资渠道创新可能是企业选择债转股的主要动力。关于债转股的模式变化,则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债转股市场化的特点,在之前发股还债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诸如“两步走”模式等诸多较为成熟的债转股方案。而在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方面,企业在业绩和股权结构方面变化尤为明显,而且后续的退出渠道能否让各方满意,实现投资机构顺利退出,关键在于估值定价是否公允合理。此外,在债转股方案中的关键步骤中,仍会存在不容忽视的经营和利益风险等,需要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更进一步防范市场化债转股带来的风险。最后,针对整个债转股过程出一些建议。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一是在整体层面把握当前债转股的发展趋势和新变化,以及研究债转股是如何与国有企业混改相结合作用到企业改革治理上的,以期能够为后续市场化债转股实践提供借鉴;二是聚焦到债转股项目各个关键点上,通过结果反观企业的行为逻辑是否合理,债转股是否真正实现了预期效果,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债转股的细节完善和风险防范提供一些思路。

谈佳馨[7](2021)在《互联网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增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罗紫瑞[8](2021)在《两化融合背景下工业软件企业融资战略与技术创新研究 ——基于中望软件案例分析》文中认为我国为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型的进程,正在全方位增强创新能力。工业软件作为我国智能制造的核心基础,亦受到国家政策的关注。工信部提出加速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促进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工业软件得到全面应用。工业软件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必不可少的部分,运用于工业领域每个部分,与产品制作流程和相关设计,甚至是与企业研发活动紧密相连。在促进两化融合以及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工业软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由于工业软件核心技术源自国外,缺乏经验和专业人才积累,中国无法研发高端工业软件,大部分市场为国外厂商所占领。我国工业软件除了面对国外垄断的现状,还面临因国内知识产权薄弱造成盗版软件争夺市场的现象。为避免工业软件因路径依赖而对我国信息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加快研发自主可控软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已迫在眉睫。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阶段来选择适宜的融资战略,来符合创新项目大额资金需求量且伴随着风险高和时间长的特点。若想要创新活动能够持续进行,企业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流,而企业的融资战略能够决定技术创新是否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为了将资金达到最大利用程度,就需要将资金分配到对于公司来说收益较高的项目,即高风险高收益创新研发活动。因此,研究融资战略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有利于企业全面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工业软件国产化进程。本文以中望软件为案例进行研究,梳理不同生命周期下企业融资战略选择研究、融资约束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以及融资战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这三个方面的相关文献及相关理论。基于两化融合背景下工业软件企业发展现状,首先从不同生命周期下中望软件的融资战略进行分析,其次对融资战略下中望软件的技术创新进行分析,最后从融资战略的角度为提升技术创新而提出建议,并得出结论。对融资战略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研究,一方面为政府制定适合企业的创新政策和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能为工业软件企业充分利用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陈晴[9](2021)在《近期长江河口河势变化对盐水入侵的影响和保障淡水资源利用措施》文中认为盐水入侵是潮汐河口的普遍现象,不仅会影响河口的环流结构、泥沙的运输特征,还会制约河口地区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江河口作为上海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建有青草沙、陈行和东风西沙水库。为保障长江河口水库取水安全,需要研究长江河口盐水入侵和保障水源地取水安全的措施。本文首先基于实测资料分析长江河口盐度空间变化和盐分的输运机制,随后应用三维盐水入侵数值模式模拟和分析近十年河势变化对盐水入侵和淡水资源的影响,最后从陈行水库临界径流量的确定和北支建闸减缓北支盐水倒灌上提出保障长江河口淡水资源利用的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长江河口大量盐度、流速和流向观测资料分析,得到了长江河口盐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盐分输运机制。盐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从纵向、横向和垂向三个方向进行了研究。纵向变化的分析涵盖了四条主要入海通道,即北支、南支-北港、北槽和南槽;横向变化的分析覆盖了长江河口及口门附近部分区域,分北支中段-北港中段、北支口门-南槽口门、北港口门-南槽口外三个断面进行了分析;垂向变化的分析主要基于长江口各测站盐度的垂向剖面进行了分析。详细揭示了各汊道不同潮型期间盐度空间分布特征和盐分输运机制。(2)采用河口海岸三维数值模式ECOM-si,模拟和分析了长江河口2007和2017年的河势演变对盐水入侵和淡水资源的影响。根据断面净水通量、断面净盐通量、分流比、单宽净水通量、单宽净盐通量和表底层盐度分布及其变化,详细分析了近十年河势变化对长江河口各汊道盐水入侵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十年河势变化导致北支盐水倒灌的强度减弱,长江河口各水库取水口盐度的量值均有所降低,说明近十年河势的变化减轻了盐水入侵,有利于水源地取水。(3)研究模拟了大通水文站在不同的径流量情况下长江河口的盐水入侵情况,分析了陈行水库取水口盐度变化过程与径流量的关系,确定了陈行水库在不同的最长可供水时间下所对应的径流量。陈行水库在库容充满的情况下,若不借用宝钢水库,最长只能供水7天。模拟结果表明,陈行水库连续不宜取水时间为7天时所对应的临界径流量为9500 m3/s。陈行水库在库容充满的情况下,若借用宝钢水库,最长只能供水10天,对应的临界径流量为8100 m3/s。(4)研究模拟了北支建闸不同的运行方案下的盐水入侵及其对水源地取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涨潮期间夜里关闸、白天开闸的闸门运行方案可有效的解决北支盐水倒灌到南支的问题。陈行水库和东风西沙水库的取水不再受到盐水入侵的威胁,青草沙水库取水口的盐度也小于0.45,表明北支建闸是有效减弱盐水入侵、大幅度提高水库取水时间的措施。

杨刚[10](2020)在《钢渣用于Ni/Pb污染土壤原位固化稳定化修复的研究》文中指出为开发钢渣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新途径,本文基于在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剂方面的应用,考察了宝钢三种钢渣的基本性质,并在重金属溶液中开展不同钢渣对Ni2+、Pb2+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最终选择转炉钢渣粉为研究对象。开展转炉钢渣粉作为固化剂对Ni2+、Pb2+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效果的研究:考察了转炉钢渣粉固化Ni2+、Pb2+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效果,研究了转炉钢渣粉固化Ni2+、Pb2+重金属离子的作用机理、转炉钢渣粉-水泥复配协同固化Ni2+、Pb2+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效果,开发了一种全新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剂新材料。具体成果如下:研究了铁水渣、转炉渣和电炉渣的浸出毒性、矿物组成、粉磨功指数、胶砂活性指数、f-CaO含量、孔结构等基础性质,并利用不同细度的钢渣在Ni2+、Pb2+离子溶液中进行吸附试验,得出了以下结论:(1)铁水渣在粉磨功指数、胶砂活性指数等方面有优势,但f-CaO含量太高,易因安定性不良导致固化体开裂;电炉渣的粉磨功指数、胶砂活性指数指标均不理想,粉磨能耗高且胶凝性差;而转炉渣各方面性能均适于作为固化剂使用。(2)细度区间为320-340目的转炉钢渣粉对重金属溶液中Ni2+离子、Pb2+离子吸附效果最优。研究了转炉钢渣粉对Ni2+、Pb2+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固化效果,测试分析了转炉钢渣粉添加量、固化时间等因素对Ni2+、Pb2+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固化效果的影响,为了提高固化率,研究磷酸改性转炉钢渣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发现:(1)转炉钢渣粉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pH值,创造适宜重金属“钝化”所需的碱环境。(2)随着转炉钢渣粉的增加,重金属土壤中Ni2+离子浸出浓度和Pb2+离子浸出浓度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对重金属土壤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转炉钢渣粉添加量为25%时,随着固化时间的增加,重金属土壤中Ni2+离子的浸出浓度下降显着,Pb2+离子的浸出浓度下降不显着且比较平稳。(3)适量磷酸处理有利于磷酸改性转炉钢渣粉形成较好的多孔结构,增大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不仅利用离子交换方式将Ni2+离子、Pb2+离子固定在其表面,而且利用水化形成含水硅酸钙(C-S-H)实现对重金属土壤的包裹效果。当转炉钢渣粉用量为80g,磷酸用量为3.2mL时,磷酸改性转炉钢渣粉具有良好的孔结构;磷酸改性转炉钢渣粉用量为25%时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为揭示转炉钢渣粉固化Ni2+离子、Pb2+离子的作用机理,以转炉钢渣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研究不同固化时间节点下转炉钢渣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固化效果,并从微观的层面揭示转炉钢渣粉对重金属污染土中Pb2+离子、Ni2+离子的固化过程以及重金属污染土壤-转炉钢渣粉混合物的微观结构。同时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上述测试与分析结果进行佐证。发现:(1)转炉钢渣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Pb2+离子、Ni2+离子均具有较好的固化效果,在180d内固化率均达到了90%以上,其最低固化时间为3d,Pb2+离子、Ni2+离子分别以PbCO3、3Ni(OH)2·2H2O、Ni2SiO4的形式进行钝化。(2)转炉钢渣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Pb2+离子、Ni2+离子固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1~3d),重金属污染土壤-转炉钢渣粉混合物中碱环境较高,加速形成3Ni(OH)2·2H2O,固化方式以离子交换为主;中期(7~42d),重金属污染土壤-转炉钢渣粉混合物中OH-浓度下降,离子交换作用减弱和凝胶固化作用增强,促使Ni2SiO4的生成,同时形成大量CO32-,有利于PbCO3的形成;后期(56~180d),重金属污染土壤-转炉钢渣粉混合物中形成大量C-S-H凝胶,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包裹,凝胶固化作用进一步增强。(3)利用高碱度环境通过离子交换固化Pb2+离子、Ni2+离子的效果强于水化硅酸钙凝胶(C-S-H)的固化效果,同时高碱度环境能抑制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Pb2+离子、Ni2+离子的浸出,从而进一步提升转炉钢渣粉对污染土壤的固化效果。基于高斯过程回归建立软测量模型,研究了用该模型预测固化剂对污染土壤中Pb2+离子、Ni2+离子固化效果的有效性,发现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比略偏小,其绝对误差为-0.94~-0.62,相对误差为-0.63%~-1.00%。为了弥补用转炉钢渣粉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足的缺点,将转炉钢渣粉与普通硅酸盐水泥进行复合制备转炉钢渣粉-水泥复合固化剂。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粉胶比、添加量、液固比和固化时间对复合固化剂固化Pb2+离子、Ni2+离子效果的影响,采用生化试验验证了复合固化剂对污染土壤中Ni2+、Pb2+离子的固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固化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Ni2+离子、Pb2+离子具有良好的固化效果:(1)固化时间与添加量是影响复合固化剂对Ni2+离子、Pb2+离子固化效果的主要因素,但粉胶比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固化效果影响也很明显。(2)当粉胶比3:7、添加量25%、液固比1:3和固化时间28d时复合固化剂对Ni2+离子固化效果最佳。(3)当粉胶比6:4、添加量25%、液固比1:3和固化时间28d时复合固化剂对Pb2+离子固化效果最佳。(4)复合固化剂对Ni2+离子的固化率可达96%~99%,而对Pb2+离子的固化率大多在96%以下,因此,复合固化剂对Ni2+离子比Pb2+离子的固化效果更好。

二、宝钢的技术创新及其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宝钢的技术创新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钢铁集团技术创新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概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的研究方法概述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钢铁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相关理论基础
    2.1 技术创新效率相关概念
        2.1.1 技术创新
        2.1.2 效率
        2.1.3 技术创新效率
    2.2 技术创新效率相关理论
        2.2.1 技术创新理论
        2.2.2 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2.3 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度量方法
    2.4 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钢铁集团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3.1 构建评价的指标体系
        3.1.1 构建原则
        3.1.2 构建思路
        3.1.3 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
    3.2 DEA及 Malmquist指数分析模型
        3.2.1 数据包络法
        3.2.2 Malmquist指数评价模型
    3.3 DEA对分析技术创新效率的适用性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河北钢铁集团技术创新效率实证分析
    4.1 河北钢铁集团介绍
    4.2 河北钢铁集团技术创新效率分析
        4.2.1 时间序列分析
        4.2.2 对比分析
    4.3 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北钢铁集团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1 指标选取
    5.2 模型的建立
    5.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北钢铁集团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策略及措施
    6.1 河北钢铁集团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思路
    6.2 河北钢铁集团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策略
        6.2.1 优化技术创新机制
        6.2.2 优化技术创新效率
        6.2.3 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需进行短板补齐
        6.2.4 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需实现成果的市场化转化
    6.3 本章小节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2)基于白云鄂博矿原料条件开发稀土型IF钢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汽车用钢概述
    2.2 IF钢概述及控制关键
    2.3 IF钢洁净度控制及评价方法
        2.3.1 IF钢中典型夹杂物及检测分析手段
        2.3.2 IF钢中夹杂物对与冷轧产品表面质量的影响
        2.3.3 IF钢中夹杂物对冷轧产品深冲性能的影响
        2.3.4 IF钢洁净度关键控制工艺
    2.4 稀土在钢中的应用
        2.4.1 稀土概述
        2.4.2 钢中稀土的加入工艺
        2.4.3 稀土在钢中的作用研究
    2.5 研究意义、内容及研究思路
        2.5.1 研究意义
        2.5.2 研究内容
3 包钢IF钢洁净度限制性环节研究
    3.1 IF钢RH精炼过程氧耗、铝耗分析
    3.2 IF钢冶炼全工序洁净度及夹杂物分析
        3.2.1 试验方法及方案
        3.2.2 IF钢冶炼过程氧氮变化规律
        3.2.3 RH精炼过程工序夹杂物分析
        3.2.4 中包钢水典型夹杂物分析
        3.2.5 浸入式水口结瘤物分析
        3.2.6 铸坯夹杂物分析
    3.3 IF钢中夹杂物对冷轧板表面缺陷的影响
        3.3.1 研究方法
        3.3.2 钢中夹杂物引起的冷轧板表面缺陷分析
    3.4 本章结论
4 冶炼工序温度协同控制技术研究
    4.1 冶炼整体过程温度平衡研究
    4.2 RH精炼温度模型建立
        4.2.1 RH参数分析
        4.2.2 钢水温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2.3 进站碳氧分析
        4.2.4 合金加入的分析
        4.2.5 RH纯循环过程的分析
        4.2.6 RH精炼终点温度预报模型的建立
    4.3 本章结论
5 稀土在钢中作用效果及收得率提升研究
    5.1 稀土含量对钢材相关性能的影响
        5.1.1 试验方法
        5.1.2 钢中稀土分布均匀性研究
        5.1.3 稀土对夹杂物尺寸、形态影响及特征分析
        5.1.4 稀土对钢的组织以及晶粒度影响
    5.2 稀土收得率稳定化控制研究
        5.2.1 试验方法
        5.2.2 稀土材料对稀土收得率影响
        5.2.3 合金加入时机对稀土收得率影响
        5.2.4 钢渣氧化性对稀土收得率影响
        5.2.5 钢液二次氧化对稀土收得率影响
    5.3 本章结论
6 稀土对IF钢铸轧全流程洁净度及夹杂物演变影响研究
    6.1 研究方法
    6.2 稀土夹杂物生成的热力学计算
    6.3 稀土Ce对IF钢渣的影响
    6.4 稀土Ce对IF钢全流程氧氮影响分析
    6.5 稀土Ce对Al_2O_3夹杂物形态、尺寸及数量影响研究
        6.5.1 稀土Ce对Al_2O_3夹杂物转变机理及分布影响分析
        6.5.2 稀土Ce对铸轧全流程Al_2O_3夹杂物尺寸及分布影响分析
        6.5.3 小结
    6.6 稀土Ce对MnS铸轧全流程形貌、数量、分布影响研究
        6.6.1 稀土Ce对MnS夹杂物析出过程影响分析
        6.6.2 稀土Ce对轧制全流程MnS夹杂形貌及尺寸演变影响分析
        6.6.3 小结
    6.7 稀土IF钢铸轧全流程夹杂物整体评估
    6.8 本章结论
7 稀土处理IF钢性能研究
    7.1 稀土对IF钢深冲性能影响研究
        7.1.1 研究方法
        7.1.2 稀土Ce对带钢组织细化的影响
        7.1.3 稀土Ce对带钢织构的影响
        7.1.4 稀土处理冷轧板深冲性能对比
        7.1.5 小结
    7.2 稀土对IF钢耐腐蚀性能影响研究
        7.2.1 实验方法
        7.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7.2.3 小结
    7.3 本章结论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环境规制下宝钢股份企业绿色创新行为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
        1.2.2 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绩效评价研究
        1.2.3 对相关文献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环境规制的内涵
        2.1.2 绿色创新的内涵
        2.1.3 环境绩效的内涵
        2.1.4 经济绩效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规制理论
        2.2.2 波特假说
        2.2.3 创新理论
    2.3 理论分析
        2.3.1 环境规制形式异质性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分析
        2.3.2 环境规制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分析
        2.3.3 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经济绩效分析
第3章 企业现状
    3.1 宝钢股份企业概况
    3.2 绿色技术下产品创新措施
    3.3 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创新措施
第4章 环境规制下宝钢绿色创新行为的机理分析
    4.1 环境规制下宝钢产品绿色创新的机理分析
        4.1.1 环境制度对宝钢绿色产品创新的影响
        4.1.2 宝钢绿色产品创新异质性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环境规制下宝钢组织管理创新机理分析
        4.2.1 环境规制对宝钢组织管理创新的影响
        4.2.2 宝钢组织管理创新的异质性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环境规制下宝钢绿色创新行为的绩效研究
    5.1 环境规制下宝钢绿色创新行为的环境绩效评价
        5.1.1 企业声誉分析
        5.1.2 企业压力分析
    5.2 环境规制下宝钢绿色创新行为的经济绩效评价
        5.2.1 盈利能力分析
        5.2.2 资产管理能力分析
        5.2.3 偿债能力分析
        5.2.4 综合得分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本文结论
    6.2 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高强钢冷连轧过程核心轧制模型与关键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冷轧生产设备及工艺的发展
        1.1.1 国内外冷轧生产设备的发展
        1.1.2 国内外冷轧工艺发展与研究现状
        1.1.3 国内外冷轧新技术简介
    1.2 高强钢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强钢的发展
        1.2.2 国内外高强钢研究现状
    1.3 高强钢冷连轧过程中主要技术难题分析
    1.4 课题来源、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背景
        1.4.3 研究内容
第2章 高强钢基于冷连轧机组产线能力的最大总压下量研究
    2.1 本课题所研究六机架冷连轧机组特征简介
    2.2 高强钢冷轧过程中轧制力改进模型的建立
        2.2.1 高强钢轧制过程中轧辊压扁曲线函数设定
        2.2.2 轧辊压扁曲线函数特性参数求解
        2.2.3 高强钢轧制过程中轧制力计算模型
    2.3 高强钢最大总压下量与压下规程及轧制功率关系研究
        2.3.1 最大总压下量与压下规程及轧制功率关系分析
        2.3.2 最大总压下量与压下规程及轧制功率关系模型
    2.4 高强钢冷轧过程最大总压下量与轧制稳定性关系研究
        2.4.1 高强钢冷轧过程打滑趋势表征模型
        2.4.2 高强钢冷轧过程打滑影响因素分析
        2.4.3 高强钢冷轧过程热滑伤判别模型
    2.5 高强钢冷轧过程中最大总压下量与板形缺陷控制能力研究
        2.5.1 高强钢冷连轧过程板形缺陷控制能力研究
        2.5.2 高强钢冷轧过程最大总压下量与板形控制域关系分析
    2.6 高强钢冷轧过程最大总压下量综合预报技术的开发
        2.6.1 高强钢冷轧过程最大总压下量综合预报技术原理
        2.6.2 高强钢冷轧过程最大总压下量算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强钢冷连轧过程轧制规程与工艺润滑制度综合优化设定技术的开发
    3.1 高强钢冷连轧过程压下分配优化模型
        3.1.1 小辊径六辊轧机与常规六辊轧机综合轧制能力对比研究
        3.1.2 轧机设备能力投入占比率概念的提出及其均匀化分配模型
        3.1.3 基于各机架轧机设备能力投入占比率均匀化的压下分配精调模型
    3.2 高强钢冷连轧过程张力制度优化模型
        3.2.1 小辊径轧机与常规轧机前后张力对轧制的影响分析
        3.2.2 六机架冷连轧机组张力制度的优化设定
    3.3 高强钢冷连轧过程轧制规程综合优化设定技术
    3.4 冷连轧过程乳化液作用机理及对高强钢轧制稳定性影响分析
        3.4.1 冷连轧过程乳化液作用及润滑油膜厚度演变机理分析
        3.4.2 高强钢冷轧过程轧制变形区润滑油膜厚度计算模型
        3.4.3 润滑油膜厚度、摩擦系数与轧制稳定性关系研究
    3.5 高强钢冷连轧过程工艺润滑制度综合优化设定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强钢冷连轧过程板形与断面形状综合控制技术的开发
    4.1 高强钢冷连轧过程板形与断面形状预报模型
        4.1.1 高强钢塑性变形模型
        4.1.2 高强钢冷连轧过程辊系弹性变形模型
        4.1.3 各机架板形与断面形状协同预报技术
    4.2 高强钢冷连轧过程板形与断面形状影响因素与控制策略分析
        4.2.1 高强钢冷连轧过程板形与断面形状影响因素分析
        4.2.2 高强钢冷连轧过程板形与断面形状控制策略分析
    4.3 高强钢冷连轧过程板形与断面形状综合控制技术
        4.3.1 基于来料的各机架出口目标板形曲线设定方法
        4.3.2 板形与断面形状前馈控制技术的开发
        4.3.3 板形与断面形状多层反馈协调控制技术的开发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强钢冷连轧过程关键工艺技术的应用
    5.1 高强钢最小可轧厚度精算及应用
    5.2 轧制规程与工艺润滑制度优化设定应用方法及效果分析
    5.3 板形与断面形状预报与控制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城市雕塑
        1.1.2 上海城市雕塑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2.3 上海城市雕塑的研究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其主要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其主要观点
第二章 从雕塑到城市雕塑的兴起
    2.1 雕塑的起源及历史形态
    2.2 雕塑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2.3 城市雕塑在当代中国的兴起
        2.3.1 从实践活动中建立城市雕塑的概念外延
        2.3.2 从城市管理中建立城市雕塑的概念内涵
        2.3.3 从雕塑创作中建立城市雕塑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历史类型
    3.1 上海城市雕塑的形成前期
        3.1.1 上海的古代雕塑遗存
        3.1.2 晚清时期的上海雕塑
        3.1.3 民国时期的上海雕塑
    3.2 上海城市雕塑的形成时期
        3.2.1 上海美术教育院校的建设
        3.2.2 上海美术社团与研究机构
        3.2.3 上海雕塑创作与雕塑建设
    3.3 上海城市雕塑的发展时期
        3.3.1 上海城市雕塑的管理建制
        3.3.2 上海城市雕塑的建设概况
        3.3.3 上海城市雕塑的类型特征
第四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结构
    4.1 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
    4.2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要素
        4.2.1 上海城市雕塑的制度性文化
        4.2.2 上海城市雕塑的艺术性文化
        4.2.3 上海城市雕塑的物态性文化
第五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批判
    5.1 城市雕塑与文化批判
    5.2 对创作方式标准化与伪个性的文化批判
        5.2.1 上海城市雕塑“标准化”的表现及其批判
        5.2.2 上海城市雕塑“伪个性”的表现及其批判
    5.3 对创作题材仿造性与照搬化的文化批判
        5.3.1 上海城市雕塑“国内山寨货”的表现及其批判
        5.3.2 上海城市雕塑“国外山寨货”的表现及其批判
第六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实践分析
    6.1 编制城市雕塑规划推动城市雕塑建设
    6.2 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城市雕塑建设
        6.2.1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6.2.2 上海“雕塑公园”建设
    6.3 借助国际活动进行城市雕塑建设
        6.3.1 2007 世界夏季特奥会主题雕塑园建设
        6.3.2 中国2010 上海世界博览会园雕塑建设
第七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未来向度
    7.1 文化批判意识的内化与审美霸权的解构
    7.2 地缘性经验的建构与跨学科平台的认知
    7.3 参与角色的互动合作与社会评价的制衡
        7.3.1 城市雕塑的管理与委托
        7.3.2 城市雕塑的创作与合作
        7.3.3 城市雕塑的评审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社会项目
致谢

(6)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动机、效果和风险管理研究 ——以山东路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债转股动因研究
        1.3.2 债转股风险研究
        1.3.3 债转股效果研究
        1.3.4 债转股模式与路径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债转股概念及特征
        2.1.1 债转股定义
        2.1.2 债转股的行为动机
        2.1.3 债转股的潜在风险
    2.2 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及方式
        2.2.1 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
        2.2.2 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
    2.3 理论基础与分析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契约理论
        2.3.3 信号传递理论
        2.3.4 资本结构理论
        2.3.5 债转股相关理论分析
3.我国债转股发展与案例选择
    3.1 市场化债转股背景介绍
        3.1.1 两轮债转股对比
        3.1.2 债转股实施模式转变
    3.2 我国企业债转股现状
    3.3 山东路桥案例选择原因
4.山东路桥债转股案例介绍
    4.1 山东路桥基本情况
        4.1.1 公司概况
        4.1.2 债转股前经营情况
    4.2 行业基本情况
    4.3 山东路桥债转股方案
        4.3.1 山东路桥债转股动机
        4.3.2 山东路桥债转股具体方案
        4.3.3 具体实施进程
        4.3.4 退出机制
5.债转股对山东路桥企业改革的应用效果分析
    5.1 债转股在山东路桥企业改革中的经济效果分析
        5.1.1 偿债能力分析
        5.1.2 营运能力分析
        5.1.3 盈利能力分析
        5.1.4 发展能力分析
    5.2 债转股在山东路桥企业改革中的操作合理性分析
        5.2.1 估值逻辑和合理性分析
        5.2.2 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分析
        5.2.3 退出渠道分析
    5.3 山东路桥实施债转股的潜在风险与风险规避措施
        5.3.1 经营风险
        5.3.2 投资风险
        5.3.3 利益输送风险
        5.3.4 风险规避措施
6.结论、建议与不足之处
    6.1 山东路桥市场化债转股研究结论
        6.1.1 市场化债转股在企业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变化
        6.1.2 市场化债转股推动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6.2 相关建议
        6.2.1 坚持债转股市场化与法制化“双管齐下”
        6.2.2 建立多元化股权退出机制
        6.2.3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6.3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8)两化融合背景下工业软件企业融资战略与技术创新研究 ——基于中望软件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产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融资战略研究
        1.3.2 融资约束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1.3.3 融资战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两化融合相关概念
        2.1.2 工业软件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2.2 信号传递理论
        2.2.3 优序融资理论
3 两化融合背景下工业软件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国外工业软件企业处于先发优势阶段
        3.1.1 国外工业软件企业发展现状
        3.1.2 国外工业软件企业发展阶段
    3.2 我国工业软件企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3.2.1 我国工业软件企业发展现状
        3.2.2 我国工业软件企业发展阶段
    3.3 案例企业简介
        3.3.1 案例选择说明
        3.3.2 中望软件基本情况
4 不同生命周期下中望软件的融资战略分析
    4.1 初创期中望软件内源融资战略分析
    4.2 成长期中望软件外源融资战略分析
        4.2.1 中望软件债务融资分析
        4.2.2 中望软件股权融资分析
    4.3 两化融合背景下政府的创新补贴
5 融资战略下中望软件的技术创新分析
    5.1 融资战略下中望软件创新投入分析
        5.1.1 中望软件研发投入分析
        5.1.2 中望软件人员投入分析
    5.2 融资战略下中望软件创新产出分析
    5.3 融资战略下中望软件创新绩效分析
        5.3.1 中望软件盈利能力分析
        5.3.2 中望软件偿债能力分析
        5.3.3 中望软件营运能力分析
        5.3.4 中望软件成长能力分析
    5.4 融资战略下中望软件创新竞争力分析
        5.4.1 从产业环境分析创新竞争力
        5.4.2 从核心能力分析创新竞争力
6 两化融合背景下工业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策
    6.1 充分利用内源融资
        6.1.1 提高企业内源融资利用率
        6.1.2 完善产学研创新合作机制
    6.2 鼓励企业债务融资
        6.2.1 改善企业债务融资环境
        6.2.2 优化企业债务融资战略
    6.3 完善企业股权融资
        6.3.1 发展私募股权基金
        6.3.2 建立以股权融资为主的资本市场
    6.4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6.4.1 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6.4.2 完善企业创新活动的税收激励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近期长江河口河势变化对盐水入侵的影响和保障淡水资源利用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河口盐水入侵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长江河口研究进展
    1.3 尚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工作
第二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径流
        2.1.2 潮汐和潮流
        2.1.3 季风
        2.1.4 口外流系
        2.1.5 水源地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收集和处理
        2.2.2 数据分析方法
        2.2.2.1 通量机制分解法
        2.2.2.2 验证结果评价指标
        2.2.2.3 断面净通量和分流比
        2.2.3 数值模式
        2.2.3.1 控制方程组
        2.2.3.2 初始条件
        2.2.3.3 边界条件
        2.2.3.4 模式运算过程
        2.2.4 长江河口模式设置
        2.2.5 渤黄东海大区域模式设置
        2.2.6 WRF大气模式设置
        2.2.7 模式验证
        2.2.7.1 水位验证
        2.2.7.2 流速和流向验证
        2.2.7.3 盐度验证
        2.2.7.4 误差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长江河口盐度空间分布特征及盐分输运机制
    3.1 长江河口盐度的纵向变化特征
        3.1.1 北支
        3.1.1.1 测站流速、盐度实测资料分析
        3.1.1.2 盐度纵向变化特征
        3.1.1.3 盐分输运机制分析
        3.1.2 南支-北港
        3.1.2.1 测站流速、盐度实测资料分析
        3.1.2.2 盐度纵向变化特征
        3.1.2.3 盐分输运机制分析
        3.1.3 北槽
        3.1.3.1 测站流速、盐度实测资料分析
        3.1.3.2 盐度的纵向变化特征
        3.1.3.3 盐分输运机制分析
        3.1.4 南槽
        3.1.4.1 测站流速、盐度实测资料分析
        3.1.4.2 盐度的纵向变化特征
        3.1.4.3 盐分输运机制分析
    3.2 长江河口盐度的横向变化特征
        3.2.1 盐度的横向变化特征
        3.2.1.1 北支中段-南港中段
        3.2.1.2 北支口门-南槽口门
        3.2.1.3 北港口外-南槽口外
        3.2.2 同一河道内盐度的横向变化特征
    3.3 长江河口盐度的垂向变化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近期长江河口河势变化对盐水入侵和淡水资源的影响
    4.1 近期长江河口河势变化
        4.1.1 北支
        4.1.2 南支
    4.2 数值试验设置
    4.3 河势变化对盐水入侵的影响
        4.3.1 2007 年长江河口盐度分布
        4.3.2 2007至2017 年长江河口盐度分布变化
        4.3.3 2007至2017 年盐度的垂向分布变化
        4.3.4 北支完全堵塞下的盐水入侵
    4.4 河势变化对水库取水安全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确保长江河口水库供水安全的长江临界径流量
    5.1 数值试验设置
    5.2 盐水入侵和径流量的关系
        5.2.1 径流量为11500 m~3/s
        5.2.2 径流量为10000 m~3/s
        5.2.3 径流量为9000 m~3/s
        5.2.4 径流量为8000 m~3/s
    5.3 临界径流量
    5.4 小结
第六章 保障长江河口淡水资源利用的措施——北支建闸
    6.1 北支建闸运行方案
    6.2 数值试验设置
    6.3 北支建闸对盐水入侵和水动力的影响
        6.3.1 北支建闸对盐水入侵的影响
        6.3.2 北支建闸对水库安全取水的影响
        6.3.3 北支建闸对水动力的影响
        6.3.3.1 北支建闸对水位的影响
        6.3.3.2 北支建闸对流场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钢渣用于Ni/Pb污染土壤原位固化稳定化修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污染土壤的现状
        1.1.2 钢渣的利用现状
    1.2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1.2.1 物理修复技术
        1.2.2 化学修复技术
        1.2.3 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1.2.4 植物修复技术
        1.2.5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比较
    1.3 固化稳定化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无机类土壤固化剂
        1.3.2 无机类土壤稳定剂
        1.3.3 固化稳定化修复材料的比较
    1.4 钢渣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试验原料与分析测试方法
    2.1 试验原料
        2.1.1 钢渣
        2.1.2 水泥
        2.1.3 重金属污染土壤
        2.1.4 试验用试剂
    2.2 分析测试方法与仪器
        2.2.1 物料常规性质检测方法与仪器
        2.2.2 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测试
        2.2.3 重金属离子解吸性能测试
        2.2.4 其他常规仪器设备
3 不同钢渣的基础性质分析
    3.1 概述
    3.2 不同钢渣的基础性质分析
        3.2.1 化学组成
        3.2.2 易磨性
        3.2.3 矿物组成
        3.2.4 胶砂活性指数
        3.2.5 f-CaO含量
        3.2.6 浸出毒性
        3.2.7 孔结构
        3.2.8 水悬浮液pH值
    3.3 制备固化剂用钢渣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4 钢渣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与稳定效果
    4.1 概述
    4.2 研究方法
    4.3 三种渣粉对Ni~(2+)、Pb~(2+)离子的吸附与稳定效果的对比
        4.3.1 三种渣粉对Ni~(2+)离子的吸附与稳定效果的对比
        4.3.2 三种渣粉对Pb~(2+)离子的吸附和稳定效果的对比
    4.4 用转炉渣粉吸附Ni~(2+)、Pb~(2+)离子的优化试验
        4.4.1 转炉钢渣粉添加量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
        4.4.2 溶液中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变化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4.3 溶液的pH值变化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4.4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转炉钢渣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效果的研究
    5.1 概述
    5.2 研究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固化剂添加量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渗滤液pH值的影响
        5.3.2 固化剂添加量对污染土壤中Ni~(2+)、Pb~(2+)离子固化效果的影响
        5.3.3 固化时间对污染土壤中Ni~(2+)、Pb~(2+)离子固化效果的影响
        5.3.4 固化后污染土壤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结果
        5.3.5 磷酸改性转炉钢渣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效果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转炉钢渣粉固化Ni~(2+)、Pb~(2+)离子的机理研究
    6.1 概述
    6.2 研究方法
    6.3 转炉钢渣粉固化Ni~(2+)、Pb~(2+)离子的机理
        6.3.1 各固化时间节点污染土壤-转炉钢渣粉混合物的XRD测试分析
        6.3.2 各固化时间节点污染土壤-转炉钢渣粉混合物的FT-IR测试分析
        6.3.3 各固化时间节点污染土壤-转炉钢渣粉混合物的SEM/EDS测试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转炉钢渣粉对Ni~(2+)、Pb~(2+)离子固化效果的预测模型
    7.1 概述
    7.2 转炉钢渣粉固化Ni~(2+)、Pb~(2+)离子的长期效果
    7.3 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
    7.4 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软测量预测模型
        7.4.1 软测量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
        7.4.2 软测量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
    7.5 本章小结
8 转炉钢渣粉-水泥复合固化剂协同固化Ni~(2+)、Pb~(2+)离子的效果研究
    8.1 概论
    8.2 研究方法
        8.2.1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样品采集与测定
        8.2.2 转炉钢渣粉-水泥复合固化剂的制备
        8.2.3 转炉钢渣粉-水泥复合固化剂固化Ni~(2+)、Pb~(2+)离子的效果测试
    8.3 单因素影响试验
        8.3.1 粉胶比对污染土壤中Ni~(2+)、Pb~(2+)离子固化效果的影响
        8.3.2 掺加量对污染土壤中Ni~(2+)、Pb~(2+)离子固化效果的影响
        8.3.3 液固比对污染土壤中Ni~(2+)、Pb~(2+)离子固化效果的影响
        8.3.4 固化时间对污染土壤中Ni~(2+)、Pb~(2+)离子固化效果的影响
    8.4 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
        8.4.1 正交试验方案
        8.4.2 影响复合固化剂固化效果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8.5 固化效果生化验证试验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本论文工作的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宝钢的技术创新及其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钢铁集团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 刘斌. 河北地质大学, 2021(07)
  • [2]基于白云鄂博矿原料条件开发稀土型IF钢关键技术研究[D]. 王皓.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3]环境规制下宝钢股份企业绿色创新行为与绩效研究[D]. 王晨. 扬州大学, 2021(09)
  • [4]高强钢冷连轧过程核心轧制模型与关键工艺技术研究[D]. 刘亚星. 燕山大学, 2021
  • [5]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D]. 李强. 上海大学, 2021
  • [6]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动机、效果和风险管理研究 ——以山东路桥为例[D]. 姬明明.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7]互联网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增值的影响研究[D]. 谈佳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8]两化融合背景下工业软件企业融资战略与技术创新研究 ——基于中望软件案例分析[D]. 罗紫瑞.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9]近期长江河口河势变化对盐水入侵的影响和保障淡水资源利用措施[D]. 陈晴.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10]钢渣用于Ni/Pb污染土壤原位固化稳定化修复的研究[D]. 杨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11)

标签:;  ;  ;  ;  

宝钢的技术创新及其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