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200例临床分析

胃食管反流病200例临床分析

一、胃食管反流病20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1](2022)在《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文中指出近年来, 咳嗽的诊断、治疗与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为及时反映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了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反流外科、耳鼻咽喉科、儿科、中医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 对中国《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重新进行了修订。对原有的证据等级、推荐强度进行了审核与更新, 新增、删除了部分推荐意见。指南的基本结构保持不变, 主要内容包括咳嗽的定义、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咳嗽的诊断、评估与检查, 急性、亚急性、慢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 咳嗽的经验性治疗与对症治疗等。

陈冬雪,钱占红,夏聪媛,马茹,徐愿,张丽颖[2](2021)在《对Ghrelin/GHSR-1a/GABA通路关键因子在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模型中表达水平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胃饥饿素/生长激素促分泌性受体/γ-氨基丁酸(Ghrelin/GHSR-1a/GABA)通路的关键因子在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建立相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将5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胃食管反流病组、肝郁证组、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组,每组11只。以食管十二指肠侧吻合术制备胃食管反流病模型,以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制备中医肝郁证模型,以食管十二指肠侧吻合术联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制备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模型。进行糖水偏爱实验、旷场实验、食管上皮HE病理观察,检测血清及胃组织Ghrelin、下丘脑GABA和GHSR-1a表达。结果分别与正常组、胃食管反流病组比较,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组大鼠糖水偏好比和旷场实验总穿格数降低(P<0.01)、中央区持续停留时间缩短(P<0.01),血清中Ghrelin含量增高(P<0.01),胃组织中Ghrelin阳性细胞表达数及下丘脑GHSR-1a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组大鼠下丘脑中GABA含量降低(P<0.05)。结论食管十二指肠侧吻合术联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可以制备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模型,该病证结合大鼠模型血清及胃Ghrelin表达增高,下丘脑GHSR-1a蛋白表达增高、GABA含量降低。

张坤漓[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凤云教授辨治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导师王凤云教授临床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常用药物、配伍特点、核心处方等,总结其临证经验。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月之间导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特需门诊治疗的GERD患者门诊病例698份。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及中药处方等信息,建立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统计:本研究共纳入患者病例698份,其中男性患者248例,女性患者450例。年龄的分析结果显示,50-70岁的患者数量最多。2.临床症状统计:统计共得到131个临床症状,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反酸(411次)和烧心(364次)。此外,食后腹胀、嗳气、恶心、嘈杂、情绪不佳、咽喉不利、大便溏薄、睡眠不实、食道后隐痛、胃脘痞闷、大便干燥、背痛、胃痛、口干、咽喉异物感、口苦、畏寒等症状也较为常见。3.舌脉统计:舌质以舌淡(300)、舌红(252)和舌淡红(122)出现频次较高,其次为舌胖大、舌暗、舌淡齿痕。舌苔以薄(372)、腻(349)、黄(167)为主。脉象以弦(404)、细(285)、滑(223)、数(178)较为多见。4.中医证型分析:共得到8种中医证型,分别为肝胃郁热证(164次)、气郁痰阻证(120次)、脾虚湿热证(116次)、中虚气逆证(109次)、胆热犯胃证(91次)、肝胃不和证(59次)、寒热错杂证(27次)、瘀血阻络证(12次)。5.治法分析:中医治法以和胃降逆(348)、健脾和胃(218)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疏肝泄热(174)、疏肝理气(148)。此外,还有降气化痰、解郁和胃、清化湿热、清泄胆热、平调寒热、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等多种治法。6.用药频率分析:共得到167味中药,出现频次较高的有黄连(627)、海螵蛸(613)、制吴茱萸(603)、陈皮(555)、浙贝母(534)、醋青皮(504)、炒栀子(503)、柿蒂(469)、牡丹皮(405)、炒紫苏子(390)、煅赭石(328)等。7.中药性味及归经分析:用药以温性药和寒性药最多,其次为平性药和微寒药;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物归经以脾、胃、肺为主,其次为肝、心、肾,归入小肠、心包的则偏少。8.中药功效分析:中药功效以清热燥湿、降逆止呕、燥湿化痰、制酸止痛、润肠通便等为主,理气健脾、降气化痰、疏肝破气出现的频次也较高。9.中药关联分析:将置信度设置为0.8,支持度设置为0.5,剔除支持度≤1的组合,得到药物组合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黄连-制吴茱萸、海螵蛸-浙贝母、陈皮-醋青皮等。10.聚类分析:选取导师最常用的20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分为两大组:(1)柿蒂、煅赭石、炒栀子、牡丹皮、陈皮、醋青皮、黄连、制吴茱萸、海螵蛸、浙贝母;(2)竹茹、醋香附、炮姜、醋延胡索、红花、炒紫苏子、炒苦杏仁、党参、麸炒枳实、厚朴。11.复杂网络分析:对所有中药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导师常用的八味核心中药:黄连、制吴茱萸、海螵蛸、浙贝母、陈皮、醋青皮、炒栀子、柿蒂,可将此八味药作为导师治疗GERD的核心处方。研究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与发病机制都较为复杂,导师在“通降论”及“调中复衡”理论基础上结合长时间的临证实践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调气化滞”理论。导师临证结合患者四诊信息,从脏腑、寒热、气血及虚实四个方面对本病的病位、病性、病机进行综合分析,用药注重升降相合、寒温并用、气血并调、以平为期。

许凤英[4](2021)在《泉州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泉州地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对本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使中医辨证系统更加标准化、客观化,为今后更有效诊疗RE奠定基础。方法:对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晋江市中医院及泉州市中医院脾胃科门诊及病房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RE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如实填写临床登记表,并根据症状和舌脉进行辨证分型,整理复核收集到的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06例RE患者的一般资料:本研究206例RE患者中,男性161例(78.16%),女性45例(21.84%),男女比例约为3.58:1。年龄最大者为70岁,最小者为23岁,平均(43.80±11.98)岁。年龄分组主要以青年人107例(51.94%)及中年人79例(38.35%)为主。病程主要以1~3年68例(33.01%),<1年62例(30.10%)为主。胃镜分级主要以A级102例(49.51%),B级83例(40.29%)为主。HP检测阳性检出率38.83%。发病诱因与本病关系从大到小为:情志不畅>饮食不适>劳逸过度>感受外邪。饮食偏嗜前三位:习惯饮酒、喜食油腻、喜食海鲜。出现典型的反流症状者有178人,所占比例达86.41%。2.206例RE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肝胃郁热证67例(32.52%)>脾胃湿热证57例(27.67%)>胆热犯胃证32例(15.53%)>气郁痰阻证22例(10.68%)>瘀血阻络证15例(7.28%)>中虚气逆证13例(6.31%)。3.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研究性别:性别与中医证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年龄分组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主要分布在青年组,中虚气逆证主要分布在中、老年组。病程:RE患者病程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胃湿热证及肝胃郁热证病程的相对较短,瘀血阻络证及中虚气逆证的病程相对较长。胃镜分级:RE患者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胃郁热证胃镜分级以A级、B级为主,脾胃湿热证胃镜分级以A级为主,瘀血阻络证胃镜分级以C级为主,D级较少见,主要以中虚气逆证为主。HP感染:HP感染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胃湿热证及肝胃郁热证HP阳性率较高,中虚气逆证HP阳性率最低。诱因:发病诱因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情志不畅是肝胃郁热证的主要诱因;饮食不适是脾胃湿热证的主要诱因;劳逸过度是中虚气逆证的主要诱因;感受外邪引起RE发病的情况则较少。RE合并症:RE合并糜烂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泉州地区RE的发病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发病人群以中青年人群为主,病程主要在3年之内,且容易复发。2.RE患者中医证型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中虚气逆证。RE主要中医证型以实证、热证多见。3.年龄、病程、胃镜分级、HP感染、诱因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相关性。4.RE胃镜下合并症:以合并糜烂性胃炎及合并十二指肠溃疡居多。RE合并糜烂性胃炎最常见中医证型为肝胃郁热证,RE合并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脾胃湿热证。

王凯[5](2021)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前后的RDQ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量表等数据进行统计,来评价加味小柴胡汤的临床疗效,肯定经方在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型且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予加味小柴胡汤口服,每日1剂,每日2次。对照组予20mg艾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治疗,每次2粒,每日1次。治疗周期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RDQ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表、焦虑抑郁量表及疗程结束后4周随访复发率变化,并检测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1.西医症状方面:(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7.1%,两组整体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西医症状总积分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西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西医单项症状积分均有所下降,两组间治疗后积分对比,治疗组在改善胸痛方面比对照组效果更好(P<0.05)。2.中医证候方面:(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6%,两组整体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前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3)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各单项积分均有所下降,两组组间对比,治疗组在改善胸胁胀满、嗳气、纳差这3个证候方面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3.焦虑抑郁状态方面: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 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与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发现,治疗后治疗组的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加味小柴胡汤在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方面效果更佳。4.复发率方面:在治疗结束8周后进行电话回访,治疗组31例有效患者中,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9.7%;对照组24例患者中有效患者中,有8例复发,复发率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5.安全性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均未提示有异常状况出现,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加味小柴胡汤可以通过运转少阳枢机,调节肝胆疏泄,恢复脾升胃降功能,在疏肝健脾降胃,促进胃肠蠕动方面有显着功效,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整体疗效及临床症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并且该方从调理肝胆疏泄入手,对于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临床中有研究意义,值得推广。

余良[6](2021)在《柴胡宁心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与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柴胡宁心饮与兰索拉唑肠溶片对胃食管反流病(GE RD)患者反流性疾病问卷(RDQ)、中医临床症状、焦虑抑郁(SAS、S DS)状态的改善程度以及血液中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甘丙肽(galanin,GAL)的影响,客观评价柴胡宁心饮治疗GERD临床疗效,为柴胡宁心饮治疗GERD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肝胃郁热型GERD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给予服用柴胡宁心饮治疗,对照组给予服用兰索拉唑肠溶片治疗,两组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反流性疾病问卷(RDQ),焦虑、抑郁(SAS、SDS)评分及血清5-HT、GAL表达水平变化情况,期间监测患者不良反应。结果:(1)治疗后,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对比,中药治疗组总体临床疗效更高,疗效更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在SAS、SDS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其中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血清5-HT、GAL方面,与治疗前相比,5-HT均较前升高,GAL均较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中药治疗组5-HT较西药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而在GAL方面,两者疗效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柴胡宁心饮治疗肝胃郁热型GERD总疗效比西药治疗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GERD患者临床症状及焦虑、抑郁状态,并对患者血清5-HT、GAL具有调节作用,使血清中5-HT表达升高,GAL降低。(2)柴胡宁心饮可能是通过升高患者血清5-HT同时降低GAL的表达水平从而调节脏腑机能,继而促进胃肠动力,加速胃排空或者降低内脏高敏状态,减轻反流从而实现治疗肝胃郁热型GERD的作用。

岑人慈[7](2021)在《清幽含漱方合加味旋代方对肝胃郁热型RE伴反流性咽喉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清幽含漱方联合加味旋代方对肝胃郁热型RE伴反流性咽喉炎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咽喉反流RSI和RFS积分、胃镜下食管黏膜分级、食管24小时pH-阻抗监测相关数值等因素,来评价此联合方对肝胃郁热型RE伴反流性咽喉炎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9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31例,B组30例,C组32例,其中A组: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口服+加味旋代方口服+清幽含漱方含漱。B组: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口服+加味旋代方口服;C组: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口服;三组均治疗3个月,疗程结束后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胃镜下食管炎症分级、咽喉反流RSI及RFS评分、食管24小时pH-阻抗监测数值的变化等,从而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三组各项观察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A组总有效率为96.66%,B组总有效率为86.6%,C组总有效率为80.0%。三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A组临床疗效优于B组和C组(P<0.05),B组临床疗效优于C组(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三组与治疗前对比,三组均对中医症状具有改善作用(P<0.05),A组改善作用优于B组和C组(P<0.05),B组疗效优于C组(P<0.05)。3.治疗后三组主要、次要症状积分比较:①A组患者在改善反酸、烧心、咽异物感、清嗓动作、声音嘶哑、口干口苦、胸胁胀满、急躁易怒症状上优于C组(P<0.05);A组在改善咽喉症状上优于B组(P<0.05)。除咽喉症状外,A组与B组在改善其他症状上无明显差异(P>0.05)。②除咽喉症状外,B组在改善其他症状上优于C组(P<0.05)。B组与C组在改善咽喉症状上无明显差异(P>0.05)。③三组在改善大便干结症状疗效一致(P>0.05)。4.胃镜下比较:前后对比三组白光胃镜下食管炎症分级,三组药物均可以修复食管黏膜(P<0.05);A组和B组在改善食管黏膜炎症上优于C组(P<0.05),A组和B组在修复食管黏膜炎症上无明显差异(P>0.05)。5.咽喉反流症状RSI评分及RFS评分比较:治疗后三组与治疗前相比评分数值均下降(P<0.05);三组治疗后咽喉部症状及体征的整体改善效果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无明显差异(P>0.05)。6.食管24小时pH-阻抗监测指标比较:三组在治疗后总反流性次数、酸反流百分比、长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DeMeester评分数值均较前降低(P<0.05);A组和B组在减少食管酸暴露方面优于C组(P<0.05),A组和B组在减少食管酸暴露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通过研究,清幽含漱方联合加味旋代方治疗肝胃郁热型RE伴反流性咽喉炎,相较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能显着改善患者反酸、烧心等食管内症状及口干口苦、胸胁胀满等肝胃郁热症状,明显改善食管黏膜炎症,且能显着减少患者的食管酸暴露。2.相较于单纯使用内服药物治疗,本联合方能显着改善患者咽异物感、声音嘶哑等咽喉部症状,并且对下咽部黏膜炎症具有显着疗效。3.清幽含漱方联合加味旋代方治疗RE伴反流性咽喉炎临床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毛坤洪[8](2021)在《胃食管反流病影响因素、中医证型与胃镜表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收集江西地区GERD患者与非GERD患者的基本信息、饮食与生活习惯、情绪等资料,通过病例对照两组患者的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型,明确影响本地区胃食管反流病诸多相关因素及相关证型分布,在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指导本地区胃食管反流病预防的同时,探讨其病因病机,为本地区治疗GERD提供新的理论途径。方法:收录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GERD患者200例及非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00例,以填写问卷的方式收集,分别对比两组样本的基本信息、饮食与生活习惯、情绪、病史等资料,此外,收集患病组胃镜下表现、症状、发病频率及疾病程度、舌脉及其它基本的四诊资料。建立GERD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数据表,将数据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形成结论,再对结论进行讨论。结果:本文收集总样本400例,其中GERD患者中NERD、EE、BE分别为190例、35例、0例。(1)GERD患病组主要症状出现的频率排序:反酸、烧心、胃脘部及胸骨后疼痛、胃胀、呃逆或嗳气、反食,而伴随症状中胃胀出现次数最多。患者疾病不适程度B级及C级之和占比高达87.000%,症状轻微及稍影响日常生活多见。GERD的中医舌脉情况,患者舌苔分布情况:薄白苔>黄苔>白腻苔>薄黄苔>薄苔>黄腻苔;舌质排序:淡红>红>紫暗>红绛;脉象分布的排序为滑脉>弦脉>细弱脉>涩脉;中医证型分布排序依次为:肝胃郁热证、脾虚湿热证、气郁痰阻证、胆热犯胃证、中虚气逆证、瘀血阻络证。NERD 190例患者:轻度反流患者99例,中度71例,重度20例;女性多于男性,各年龄段以中青年频数较多,RDQ评分均值为5.192±3.244,最大者16分,最小者0分,频数大部分分布在2分-10分;EE组35例患者:A级14例,B级8例,C级1例,D级0例;男性多于女性;RDQ评分均值为7.340±3.960,最大者16分,最小者2分,频数大部分分布在2分-10分。(2)单因素分析:饮食不规律、饮食辛辣、进食过快、饭后喜卧喜坐、熬夜、焦虑烦躁情绪、肥胖、HP阳性、饮酒史等因素在NERD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大于60、三餐规律、饮食辛辣、进食过快、熬夜、焦虑烦躁情绪、HP阳性在EE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独立危险因素分析:三餐不规律(OR=10.396)、进食过快(OR=12.843)、熬夜(OR=3.282)、HP阳性(OR=7.506)、存在焦虑烦躁情绪(OR=4.044)是影响NER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大于60(OR=6.415)、三餐不规律(OR=21.235)、进食过快(OR=6.802)、熬夜(OR=4.011)、焦虑烦躁(OR=4.657)、HP阳性(OR=4.149)为EE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NERD患者胃镜下表现为胆汁反流程度在中医证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E患者胃镜下表现食管糜烂程度在中医证型方面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地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症状以反酸多见,伴随症状以胃胀为主,患者不适程度较轻,中医证型以肝胃郁热证为主。2.本研究大部分NERD患者胃镜下表现轻度胆汁反流,大部分EE患者胃镜下食管糜烂程度较轻。3.本地区NERD危险因素分别为三餐不规律、进食过快、熬夜、HP阳性、情绪焦虑烦躁,且三餐不规律、进食过快人群患病风险较高,此外,其发病也与肥胖、饮酒、饭后喜卧喜坐等因素有关。4.EE危险因素分别为年龄大于60岁、三餐不规律、饮食过快、熬夜、焦虑烦躁、HP阳性,其中,三餐不规律相关性较强。5.本地区GERD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镜下表现无相关性。6.NERD与EE在危险因素上存在重叠,无论是NERD或EE,患病风险较高的因素大多都来源于本地区居民的不良生活、饮食习惯与心理因素,同时年老体衰、饮酒、肥胖等因素也与GERD的发病相关。

龚潇坤[9](2020)在《秋露饮治疗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秋露饮对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血清胃动素的影响。探讨秋露饮通过提高血清胃动素水平,治疗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临床机制,为秋露饮治疗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提供客观临床依据。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观察组及西药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予中药饮品秋露饮治疗,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56天)。治疗前后分别予反流性疾病问卷来评估其反流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来评价临床不适症状,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评价睡眠状况。以人血清胃动素ELISA试剂盒检测入组患者的血清胃动素水平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1)8周疗程结束后,观察组RDQ临床愈显率为94.0%,对照组为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中药观察组在反酸、烧心方面疗效与西药对照组相当;(2)治疗8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反流性疾病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相当(P>0.05)。可见,中药饮品秋露饮及奥美拉唑肠溶片均可缓解患者反流情况,且二者疗效相当。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评分,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各项评分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各项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在反酸、烧心方面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反酸、烧心两项中两组疗效相当(P>0.05);观察组在胸闷气短、口干、乏力、自汗、盗汗、眩晕、膝酸软方面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疗程结束后,中药观察组及西药对照组血清胃动素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中药观察组血清胃动素水平高于西药对照组(P<0.05)。(4)经过8周治疗,两组睡眠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评分降低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睡眠质量均有改善,中药饮品秋露饮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疗效较好。结论:(1)中药饮品秋露饮可改善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反流情况、躯体临床不适及睡眠质量。(2)中药饮品秋露饮可能通过升高血清胃动素水平来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

张陪[10](2020)在《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效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胃食管反流性哮喘(gastroesophageal reflux asthma,GERA)作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食管外症状之一,涉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目前临床使用的西医药物对于本病的治疗存在局限性。本课题组在前期一系列研究中发现针刺督脉背段能够有效地通督降逆来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依据“异病同治”的中医理论,本项研究仍然采用“通督降逆”针刺法即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为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与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的西药组作比较。旨在评估“通督降逆”针刺法对胃食管反流性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观察针刺干预前后穴位痛阈的变化,验证督脉背段阳性压痛反应点是否可以辅助诊断胃食管反流性哮喘。方法收集北京广济中医医院针灸科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就诊的患者60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将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均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组30例。针刺组年龄25~70岁,平均(54.53±1 3.18)岁;病程1年~38年,平均(8.12±9.14)年;男性1 1例,女性19例。西药组年龄33~73岁,平均(53.27±11.42)年;病程1.5年~50年,平均(8.98±9.97)年;男性13例,女性17例。两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西药组在规范抗支气管哮喘治疗基础加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每次20mg,每日2次,服用8周。针刺组在规范抗支气管哮喘治疗基础上行“通督降逆”针刺法治疗,即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每周共3次,分别在周二、四、六上午治疗,8周为1个疗程。通过观察分析两组GERA患者治疗前后的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reflux disease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评分、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GERD 次要及食管外症状评分、穴位压痛及痛阈变化等来对比“通督降逆”针刺法与西药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1.两组GERA患者治疗前后的RDQ对比,针刺组恶化0例,无效2例,有效14例,显效11例,痊愈3例。西药组恶化0例,无效22例,有效7例,显效0例,痊愈1例。针刺组愈显率46.67%;西药组愈显率3.33%。经统计学分析比较,针刺组的RDQ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在治疗后两组GERA患者RDQ量表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并且治疗后刺组RDQ量表评分明显低于西药组针(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哮喘控制测试比较,针刺组哮喘完全控制的有3例,良好控制的有16例,未控制的有10例,针刺组哮喘控制率为66.70%。西药组哮喘完全控制的有0例,良好控制的有4例,未控制的有26例,西药组哮喘控制率为13.33%。经统计学分析比较,针刺组哮喘控制率优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患者在治疗后哮喘控制测试评分均有所升高(P<0.05),治疗后针刺组哮喘控制测试评分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和西药组治疗前后ACT评分差值比较,针刺组高于西药组(P<0.05)。3.两组GERA患者的GERD次要及食管外症状程度评分比较发现,两组治愈人数和显效人数均为0,针刺组有效人数为27;无效人数3人,西药组有效人数3人,无效人数27。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90%,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10%,针刺组疗效优于西药组。与西药组相比较,针刺组治疗后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睡眠障碍等评分明显降低(P<0.01);针刺组治疗后五官牙科症状、情志不畅等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西药组仅有五官牙科症状评分治疗后比治疗前降低(P<0.05);针刺组对以上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针刺组与西药组在循环系统症状的改善上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西药组治疗前后的总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组在治疗后总评分低于治疗前总评分(P<0.05)。4.两组GERA患者督脉背段T3~T12段棘突下压痛程度检查分析比较,发现针刺组在治疗后的督脉背段压痛程度明显比治疗前减轻(P<0.01),而西药组仅有T3和T11棘突下的压痛程度比治疗前减轻(P<0.05)。并且治疗后比较,针刺组的压痛改善程度显着优于西药组。5.两组GERA患者治疗前后督脉背段T3~T12段棘突下压痛阈值进行组内比较,针刺组T3、T4、T5、T6、T7、T8、T10、T11、T12棘突下压痛阈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西药组仅有T6、T7、T9棘突下压痛阈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针刺组在T3~T12段棘突下压痛阈值高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督脉背段T3~T12段棘突下压痛阈值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结论1.本研究哮喘控制测试结果和RDQ评分表明,“通督降逆”针刺法治疗GERA与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的西药组对比,对哮喘的控制率和RDQ的愈显率明显优于西药组,对患者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压痛改善也明显优于西药组。说明采用“通督降逆”针刺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不但能够很大程度地控制哮喘和反流症状,同时能够减轻各伴随症状,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2.两组GERA患者治疗前后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压痛程度和压痛阈值的变化对比也表明针刺对GERA患者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的压痛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探查督脉背段T6~T9棘突下的压痛阳性反应点可以辅助诊断GERA。

二、胃食管反流病20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食管反流病20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对Ghrelin/GHSR-1a/GABA通路关键因子在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模型中表达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动物
    1.2 伦理审查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分组与造模
    2.2 取材
    2.3 检测指标
        2.3.1 一般情况
        2.3.2 糖水偏爱实验
        2.3.3 旷场实验
        2.3.4 食管组织HE染色
        2.3.5 ELISA法检测血清Ghrelin及下丘脑GABA含量
        2.3.6 Western blot检测下丘脑GHSR-1a蛋白表达
        2.3.7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3.2 各组大鼠食管大体形态及病理观察
    3.3 各组大鼠行为学观察
    3.4 各组大鼠血清Ghrelin含量及胃黏膜Ghrelin阳性细胞表达数
    3.5 各组大鼠下丘脑GABA含量及GHSR-1a蛋白表达
4 讨论

(3)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凤云教授辨治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
    2. 病因
        2.1 外邪侵犯
        2.2 饮食内伤
        2.3 情志失调
        2.4 脾胃虚弱
    3. 病机
    4. 辨证分型
    5. 中医药治疗
        5.1 中药辨证治疗
        5.2 针刺疗法
        5.3 穴位贴敷
        5.4 穴位注射
        5.5 其他疗法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胃食管反流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临床症状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3.1 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
        3.2 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
        3.3 食管裂孔疝
        3.4 食管清除能力下降
        3.5 酸袋
        3.6 内脏敏感性增加
        3.7 其他因素
    4. 临床诊断
        4.1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4.2 PPI诊断性实验
        4.3 24h食管pH值监测
        4.4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4.5 唾液胃蛋白酶检测
    5. 治疗
        5.1 生活调适
        5.2 药物治疗
        5.3 介入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王凤云教授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挖掘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信息采集
        3.2 数据录入及标准化
        3.3 数据分析方法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4.1 一般资料统计
        4.2 临床症状
        4.3 舌象
        4.4 脉象
        4.5 中医证型
        4.6 中医治法
        4.7 中药频次分析
        4.8 关联规则分析
        4.9 聚类分析
        4.10 复杂网络分析与核心处方挖掘
    5. 讨论
        5.1 “调气化滞”理论的内涵
        5.2 导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经验
        5.3 以“调气化滞理论”为指导的用药思想
        5.4 服药方式因人制宜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泉州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2.3 HP感染的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调查表的设计
        4.2 调查表的内容
        4.3 调查步骤
        4.4 病例筛选质量把控
        4.5 数据整理
        4.6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分布规律
        1.2 年龄分布规律
        1.3 病程分布规律
        1.4 是否为首次发病
        1.5 胃镜分级分布规律
        1.6 诱因分布规律
        1.7 饮食偏嗜分布规律
        1.8 主要症状分布
        1.9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2 中医证型分布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2.1 性别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2.2 年龄分组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2.3 病程分组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2.4 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2.5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2.6 诱因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3 RE伴胃镜下其他并发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3.1 RE合并症分布情况
        3.2 RE合并糜烂性胃炎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3.3 RE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讨论
    1 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
        1.1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名
        1.2 古今医家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辨证分型
        1.4 治疗
    2 西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
        2.1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
        2.2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
    3 结果讨论
        3.1 性别、年龄、病程、胃镜下分级分布特点
        3.2 发病诱因、饮食偏嗜分布
        3.3 临床症状分布
        3.4 RE中医证型分布
        3.5 RE性别、年龄、病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3.6 RE胃镜下分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3.7 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3.8 诱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3.9 RE合并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的剔除、脱落标准
        2.5.1 剔除标准
        2.5.2 脱落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随机分组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安全性指标
        3.3 疗效评价指标
        3.3.1 西医总体症状疗效评价
        3.3.2 西医临床症状积分评价
        3.3.3 中医总体证候疗效评价
        3.3.4 中医证候积分评价
        3.3.5 焦虑抑郁状态
    4 统计方法
    5 结果分析
        5.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5.1.1 两组患者性别对比
        5.1.2 两组患者年龄对比
        5.1.3 两组患者病程对比
        5.2 西医症状疗效及积分比较
        5.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西医症状疗效比较
        5.2.2 两组治疗前后西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5.2.3 两组治疗前后西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5.3 中医证候疗效及积分比较
        5.3.1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5.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5.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比较
        5.4 两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比较
        5.5 安全性评定
        5.6 随访疗效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1.1 病名探究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治疗
        1.4.1 辨证论治
        1.4.2 经方治疗
        1.4.3 中医外治
        1.4.4 中西医结合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2.1 定义及分型
        2.2 流行病学现状
        2.3 发病机制
        2.3.1 抗反流屏障能力降低
        2.3.2 反流物的攻击作用
        2.3.3 内脏高敏感性
        2.3.4 幽门螺杆菌感染
        2.3.5 精神心理因素
        2.3.6 其他
        2.4 治疗
        2.4.1 一般治疗
        2.4.2 药物治疗
        2.4.3 手术与内镜治疗
    3 加味小柴胡汤治疗GERD的研究
        3.1 导师对GERD的辨证思路
        3.2 方解分析
        3.3 单个药物解析
    4 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6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6)柴胡宁心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西医对GERD的研究进展
        1.1 GERD定义和流行病学
        1.2 GERD发病机制
        1.3 GERD与血清5-HT、GAL及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
        1.4 GERD的治疗
    2.中医对GERD的研究概况
        2.1 GERD的中医病名
        2.2 GERD的中医病因病机
        2.3 GERD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知情同意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与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及疗程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4 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导师对胃食管反流病病机认识
    2 柴胡宁心饮治疗肝胃郁热证GERD的机理探讨
        2.1 柴胡宁心饮组方分析
        2.2 柴胡宁心饮的由来及“气机、枢机互调”、“以枢调枢”的机理
        2.3 柴胡宁心饮对焦虑抑郁和血清5-HT、GAL的影响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临床症状评分及疗效比较
        3.3 两组肝胃郁热型GER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5-HT、GAL浓度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5 局限性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医药治疗肝胃郁热证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清幽含漱方合加味旋代方对肝胃郁热型RE伴反流性咽喉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RE伴反流性咽喉炎的现代医学研究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诊断标准
        1.4 治疗方法
    2 中医学对RE伴反流性咽喉炎的认识
        2.1 病名病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检查仪器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干预措施
        2.3 胃镜及食管24小时pH-阻抗监测方法
        2.4 注意事项
        2.5 观察指标
        2.6 评分标准
        2.7 安全性指标
        2.8 疗效指标
        2.9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结果
        3.4 三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4 讨论
        4.1 清幽含漱方的研究
        4.2 加味旋代方的研究
        4.3 清幽含漱方联合加味旋代方作用机制
    5 结果分析
    6 结论
    7.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RE伴反流性咽喉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胃食管反流病影响因素、中医证型与胃镜表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回顾
    1 流行病学
        1.1 亚洲地区
        1.2 欧美地区
        1.3 中国
    2 影响因素
        2.1 一般情况
        2.2 体重指数(BMI)
        2.3 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
        2.4 心理因素与压力状况
        2.5 幽门螺旋杆菌(HP)
        2.6 遗传与药物
    3 结语
第二部分 江西地区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因素调查、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方法
        3.2 研究内容
        3.3 质量控制
        3.4 统计学处理及分析
    4 结果
        4.1 GERD疾病情况描述
        4.2 NERD的单因素分析
        4.3 EE单因素分析
        4.4 本地区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4.5 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结论
第三部分 基于病因及证型调查对GERD病因病机的探讨
    1 中医病名沿革
    2 现代中医的认识
    3 基于病因对病机探讨
    4 总结
第四部分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9)秋露饮治疗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概况研究
        1.1 胃食管反流病的定义与分类
        1.2 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
        1.3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
        1.3.1 食管括约肌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
        1.3.2 食管对反流物廓清能力障碍
        1.3.3 食管黏膜屏障功能损害
        1.3.4 食管裂孔疝
        1.3.5 食管胃角变钝
        1.3.6 心理社会因素
        1.3.7 其他因素
        1.4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1.4.1 一般治疗
        1.4.2 药物治疗
        1.4.3 内镜下治疗
        1.4.4 手术治疗
    2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研究概况
        2.1 病名沿革
        2.2 病因病机
        2.2.1 病因
        2.2.2 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药治疗概况
        2.4.1 经方与时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概况
        2.4.2 自拟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概况
        2.4.3 中成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概况
        2.4.4 中医外治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概况
    3 导师谢胜教授对胃食管反流病病机的认识
        3.1 导师谢胜教授从五脏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3.2 导师谢胜教授对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病机的认识
        3.3 导师谢胜教授从调整肺肾枢机以调整脾胃枢机的理论论治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
        3.4 导师谢胜教授从肺主治节理论论治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1.1 西医诊断标准
        1.1.2 中医诊断标准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入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项目
        2.3.2 安全性指标
        2.3.3 疗效指标
        2.4 疗效标准
        2.4.1 临床疗效标准
        2.4.2 安全性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临床疗效的比较
        3.2.1 RDQ临床愈显率比较
        3.2.2 反流性问卷积分比较
        3.2.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2.4 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积分比较
        3.2.5 血清胃动素水平比较
        3.3 安全性评价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秋露饮治疗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组方的确立
        1.1 秋露饮治疗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组方思路
        1.2 秋露饮治疗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2.研究结果分析
        2.1 RDQ临床愈显率及RDQ研究结果
        2.2 中医证候积分研究结果
        2.3 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研究结果
        2.4 血清胃动素研究结果
        2.5 安全性评价结果比较
    3.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反流性疾病问卷(RDQ)
    附表2 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
    附表3 中医主症评分表
    附表4 中医次症评分表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及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认识与思考
        1. 西医对GERD与哮喘关系的研究
        2. 中医对胃与哮喘关系的记述
        3. 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局限性
        4. 见喘不治喘: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基本思路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诊疗现状分析
        1. GERA的误诊现状和原因分析
        1.1 GERA误诊状况
        1.2 误诊原因分析
        2. 西医治疗GERA的现状
        2.1 西医药物治疗概述
        2.2 西医手术治疗概述
        3. 中医治疗GERA的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各组治疗方法
        1.8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RDQ量表四大典型症状统计分析
        2.2 两组患者哮喘控制测试评分统计分析
        2.3 两组患者GERD次要及食管外症状分析
        2.4 两组患者督脉背段棘突下压痛程度分析
        2.5 两组患者督脉背段T_3~T_(12)段棘突下压痛阈值分析
    3. 小结
    4. 讨论
        4.1 “通督降逆”针刺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疗效分析
        4.2 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发病机制
        4.3 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局限性
        4.4 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特点讨论
        4.5 见喘不治喘: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治疗思路
        4.6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优势
结语
    1. 结论
    2. 特色与创新
    3. 存在问题和展望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GERA针灸治疗临床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胃食管反流病20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2(01)
  • [2]对Ghrelin/GHSR-1a/GABA通路关键因子在胃食管反流病肝郁证模型中表达水平的研究[J]. 陈冬雪,钱占红,夏聪媛,马茹,徐愿,张丽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6)
  • [3]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凤云教授辨治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经验研究[D]. 张坤漓.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泉州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D]. 许凤英.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D]. 王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柴胡宁心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与机制探讨[D]. 余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清幽含漱方合加味旋代方对肝胃郁热型RE伴反流性咽喉炎临床研究[D]. 岑人慈.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胃食管反流病影响因素、中医证型与胃镜表现的相关性研究[D]. 毛坤洪.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秋露饮治疗肺肾亏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D]. 龚潇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效应研究[D]. 张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胃食管反流病20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