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1996—2001年性病流行特征分析

乳山市1996—2001年性病流行特征分析

一、乳山市1996~2001年性病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景正月[1](2021)在《农村空巢老年家庭健康贫困测度及动态变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让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重大胜利,这意味着我国扶贫工作将进入“后扶贫时代”。尽管当前绝对贫困对象已经被全部消除,但贫困是动态变化的,部分脱贫对象今后仍存在返贫和致贫风险。返贫和新增贫困的发生具有多因性,而其中健康贫困是首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疾病风险越来越高,健康贫困也成为农村老年贫困的主要形式。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农村空巢现象日益严重。相比非空巢老人,空巢老人健康贫困风险更高,健康贫困问题更为突出。在农村空巢老年家庭健康贫困问题更为突出的背景下,目前却缺乏对该群体的健康贫困状况的全面测度。一方面,现有的健康贫困测度方式大多是对已发生的健康贫困状态进行事后测度,具有滞后性。另一方面,现有的健康贫困测度方式多是静态研究,没有考虑到健康贫困风险的动态变化性,具有局限性。在后扶贫时代背景下,农村空巢老年家庭健康贫困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事后的健康贫困状况,而且需要关注事前的健康贫困脆弱性状况。除此以外,农村空巢老年家庭健康贫困的研究不仅需要静态测度健康贫困状况,也需要动态研究健康贫困的变化过程。通过事后测度与事前预测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全面把握当前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健康贫困状况,从源头上阻断疾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对构建可持续性健康脱贫的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目的是基于山东省农村面板数据,全面了解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健康贫困现状,明确该群体存在的主要健康贫困问题,探索诱发健康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改善健康贫困状况的精准化策略,从而为后扶贫时代的健康贫困治理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施依据。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了解事后测度的健康贫困发生及动态变化现状,并探索主要影响因素。(2)了解事前预测的贫困脆弱性发生及动态变化现状,并探索主要影响因素。(3)从事前预测角度出发,明确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4)基于上述结果,提出改善农村空巢老年家庭健康贫困状况的精准化策略。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山东省农村老年健康队列”的2019年基线调查和2020年随访调查。以农村空巢老年家庭为研究对象,最终构建了 2019年和2020年均接受调查的1951户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平衡面板数据。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及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采用文献法,搜集和整理分析国内外关于健康贫困、健康贫困脆弱性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明确研究现状与进展,总结归纳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空白点和不足之处。(2)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计算方法对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灾难性卫生支出(Catastrophic Health Expenditure,CHE)、(Impoverishment Health Expenditure,IHE)的发生率和发生差距进行测度,利用转移矩阵观测2019年—2020年的CHE、IHE发生及动态变化状况,并利用面板随机效应Logit模型、混合效应Logit模型及有序Probit模型分别分析家庭生计资本存量对CHE、IHE发生及动态变化的影响。除此以外,采用集中指数对CHE公平性进行测度,并利用集中指数分解法和集中指数变动分解法分析影响CHE公平性及公平性变动的主要贡献因素。(3)基于三阶段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对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并对其预测的精确性进行验证;利用转移矩阵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观测2019年—2020年的贫困脆弱性发生及动态变化状况,并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生计资本存量对贫困脆弱性动态变化的影响。(4)利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model,PSM-DID)分离出健康冲击(以 40%阈值标准下的CHE发生情况作为健康冲击的代理变量)对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贫困脆弱性影响的净效应,在此基础上通过交互项分析,探索生计资本存量在健康冲击和贫困脆弱性两者关系中发挥的调节作用。(5)针对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目前存在的健康贫困问题,提出改善其健康贫困状况的优化策略;针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健康贫困问题,制定前瞻性的反贫困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研究结果1.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及其公平性分析(1)对于CHE现状,总的来看,CHE发生率和发生差距随着阈值标准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CHE发生率呈现下降趋势,而CHE发生差距呈现上升趋势。基于面板随机效应Logit模型发现农村空巢老年家庭CHE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做饭燃料、厕所类型、住房面积、空巢年限、子女数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劳动力数量、户主年龄、家庭慢病人数、家庭住院服务利用。(2)对于CHE动态变化现状,总体上,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脱离CHE和陷入CHE的状态并存,且脱离CHE状态的比例高于陷入CHE状态的比例;在发生过CHE的家庭中,是以暂时发生为主要类型。基于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发现,做饭燃料(使用柴火)、子女数量(多)、户主年龄(高)、家庭慢病人数(多)、家庭住院服务利用降低了农村空巢老年家庭从不发生CHE的概率,增加了暂时发生和持续发生CHE的概率;建档立卡贫困户(非贫困户)、家庭经济状况(最高收入组)、家庭劳动力数量(多)增加了农村空巢老年家庭从不发生CHE的概率,降低了家庭暂时发生和持续发生CHE的概率。(3)对于CHE的公平性,2019年和2020年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CHE发生率和发生差距的集中指数均为负值,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负1靠近。集中指数静态分解结果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劳动力数量是2019年和2020年CHE发生不公平的最主要贡献因素;集中指数动态分解结果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住院服务利用是促使2019年到2020年CHE向低收入家庭转移的主要因素。2.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致贫性卫生支出分析(1)对于IHE现状,总的来看,贫困线标准越高,家庭自付医疗支出(Out-of-pocket health expenditure,OOP)导致农村空巢老年家庭陷入贫困的人口越多,产生的贫困差距和标化贫困差距越高;与2019年相比,OOP的致贫率在2020年几乎没有变化,而致贫差距在2020年呈现下降趋势。基于混合效应Logit模型发现,无论在哪一种贫困标准下,家庭做饭燃料、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劳动力数量、户主年龄、家庭慢病人数、家庭住院服务利用均是农村空巢老年家庭IHE的影响因素。(2)对于IHE动态变化现状,总体上,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脱离IHE和陷入IHE的状态并存,且脱离IHE状态的比例明显高于陷入IHE状态的比例;在发生过IHE的家庭中,是以暂时发生IHE为主要类型。基于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发现,做饭燃料(使用柴火)、居住安排(偶居)、户主年龄(高)、家庭慢病人数(多)、家庭住院服务利用降低了农村空巢老年家庭从不发生IHE的概率,增加了暂时发生和持续发生IHE的概率;家庭经济状况(最高收入组)、家庭劳动力数量(多)增加了农村空巢老年家庭从不发生IHE的概率,降低了家庭暂时发生和持续发生IHE的概率。3.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分析(1)对于贫困脆弱性现状,总的来看,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水平随着贫困标准的提高而逐渐升高;在同一贫困线标准下,贫困脆弱性水平随时间推移呈现递减趋势。以山东省贫困线标准为例,2019年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为15.63%,2020年下降为11.17%。将贫困脆弱性和实际贫困的情况对比发现,随着贫困线标准的增高,贫困脆弱性指标正确预测贫困的比例从40.37%上升到61.74%。(2)对于贫困脆弱性的动态变化现状,总体上,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脱离贫困脆弱和陷入贫困脆弱的状态并存,且脱离贫困脆弱的家庭比例明显高于陷入贫困脆弱的家庭;随着贫困线的提高,贫困脆弱状态从暂时脆弱向持续脆弱转变。基于有序Probit模型发现做饭燃料(电和柴火)、空巢年限(10年以上)、子女数量(多)、家庭规模(大)、户主年龄(高)、健康冲击降低了农村空巢老年家庭从不脆弱的概率,增加了暂时脆弱和持续脆弱的概率;厕所类型(旱厕和卫生厕所)、居住安排(非独居)、建档立卡贫困户(非贫困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多)、户主文化程度(高)、家庭慢病人数(多)增加了农村空巢老年家庭从不脆弱的概率,降低了暂时脆弱和持续脆弱的概率。4.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1)以CHE作为健康冲击代理变量,基于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PSM-DID模型发现,无论在哪一种贫困线标准下,健康冲击的发生都能够显着增加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具体来说,在2美元、山东省贫困线、和3美元的贫困标准下,健康冲击的发生能使农村空巢老年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分别增加 5.8%、7.1%、7.8%。(2)在健康冲击对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机制上,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均是显着有效的作用渠道。具体来说,做饭使用柴火、子女数量越多、家庭规模越大可以增强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正向影响。空巢年限越长、非独居、非贫困户、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家庭慢病人数越多可以减弱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正向影响。结论与建议主要结论:(1)总体上,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CHE、IHE的发生水平较高,且随时间的变动幅度不大,健康贫困问题较严重。从动态角度看,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脱离CHE/IHE的家庭比例高于陷入CHE/IHE的家庭比例,并且CHE/IHE的发生更多表现为暂时发生。做饭燃料、户主年龄、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慢病人数、家庭住院服务利用、家庭经济状况是农村空巢老年家庭CHE、IHE发生及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2)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具有不公平性且不公平程度在逐步加深,无论是对灾难性卫生支出集中指数还是集中指数变动的分解,家庭经济状况均是主要贡献因素。(3)当前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贫困脆弱性随时间推移呈现下降趋势。从动态角度看,尽管脱离贫困脆弱的家庭比例明显高于陷入贫困脆弱的家庭,但随着贫困线的增高,贫困脆弱性的发生从暂时脆弱向持续脆弱转变,侧面反映了农村空巢老年家庭未来脱贫难度较大,贫困脆弱性问题不容忽视。(4)无论在哪一种贫困线的标准下,健康冲击的发生都能够显着增加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在健康冲击对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贫困脆弱性影响的作用机制上,我们发现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均是显着有效的作用渠道。建议:(1)重点关注农村空巢老年群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建立健康贫困动态监测评估体系,构建风险预警机制。(3)优化生计资产结构,提高农村空巢老年群体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4)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和贫困救助制度,协同发挥反贫困效应。(5)健全农村基本养老制度,加强家庭养老的地位和作用。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从研究视角来看,本研究采取了事后测度和事前预测相结合、静态角度和动态角度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健康贫困现状进行评估与分析。这一研究视角的创新不仅能帮助当地政府制定相应措施改善农村空巢老年群体的健康贫困现状,而且可以提前识别未来可能陷入贫困的群体,通过事前采取干预措施减少贫困的发生,从源头上阻断疾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从研究方法来看,本研究采取了面板双向固定效应和PSM-DID模型评估了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可以明确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净效应,弥补传统方法上选择偏误或遗漏变量导致模型内生性问题的不足,提高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和准确性。(3)从研究对象来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空巢老年群体作为未来健康贫困的重点人群,通过对这一群体的健康贫困、贫困脆弱性的专门研究可以为后扶贫时代健康贫困治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不足与展望:(1)本研究采用的面板长度较短,不能充分探究健康贫困发生及动态变化的长期规律,并且利用PSM-DID方法时,无法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在研究结论方面略显单薄,未来的研究可以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贫困问题追踪研究的力度,从而得到更具参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2)本研究没有从事后贫困补偿机制的角度出发,去探究医疗保障制度对健康贫困及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效果,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医疗保障制度等各种风险管理策略对空巢老年家庭健康贫困及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效果,为政府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策略,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风险管理能力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郭庭宇[2](2021)在《辽宁省松树寄生线虫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松树寄生线虫是松树主要的病原物之一,其中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危害松树最严重的病原线虫。松树寄生线虫在侵染松树后会引起松树维管系统丧失水分运输功能,致使松树迅速萎蔫甚至死亡。本研究在辽宁省范围内对松树上的病原线虫进行调查及鉴定以期预防松树寄生线虫对松树造成的危害。对松树寄生线虫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明确病原线虫与其相关种群分布及进化关系,对预防松树寄生线虫造成病害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辽宁省范围内对松木样品进行采集,运用贝曼漏斗法对松木样本中的线虫进行分离,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对分离出的松树寄生线虫进行鉴定然后对其进行系统的发育分析。试验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松树寄生线虫鉴定及地理分布研究:2018-2020年对335份松木样本进行线虫的分离鉴定。通过形态学与分子学鉴定,鉴定出1个滑刃线虫属的新种,命名为丹东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dandongensis n.sp.);3个中国本土松树上的新纪录种乔伊斯外真滑刃线虫(Ektaphelenchus joyceae)、拟大连滑刃线虫(A.paradalianensis)和海德堡滑刃线虫(A.heidelbergi);以及其他三种:松材线虫(B.xylophilus)、辽宁咽滑刃线虫(Laimaphelenchus liaoningensis)、福建滑刃线虫(A.fujianensis),丰富了我国松树寄生线虫的资源库。并且发现了乔伊斯外真滑刃线虫的对滑刃线虫的捕食现象。2.松树寄生线虫系统进化研究:利用本研究鉴定的松树寄生线虫扩增出线粒体COI基因以及核糖体ITS、18S和28S r DNA序列,结合Gene Bank数据库中的参考序列,以贝叶斯法(BI)、最大简约法(MP)和最大似然法(ML)建立松树寄生线虫系统发育树。对松树寄生线虫的系统进化进行初步研究,探索其种属亲缘关系,以期为松树寄生线虫鉴定与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张鹏[3](2020)在《医疗保险门诊规定病种管理的问题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文中提出患者的就诊渠道一般是门急诊和住院,其中门诊中的常见病和慢性病需要长期在门诊接受规范治疗。由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积累有限,如果实施医疗保险在门诊的全方位适用,医疗保险基金将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此外,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原则,使个人账户很难为参保患者提供充足的费用支持,医疗保险出现了死角和漏洞的问题日趋凸显。论文以沈阳市门诊在基本医疗保险支付中的规定病种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规定病种的制度设计和管理方法制定的不合理,门诊规定病种支付标准不统一、方法不科学,门诊规定病种导致医保基金支付额度增长过快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门诊规定病种支付医保费用时,医疗保险的功能定位不准确,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支付制度设计的瑕疵,对医疗服务收费有效监管不足等导致的结果。对此,本文提出了从明确门诊规定病种的功能定位、加强统筹完善支付制度设计、加强对相关事项的监管、完善与相关体系的衔接等对策建议。

洪秀[4](2020)在《我国迭宫绦虫裂头蚴的鉴定及遗传多态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裂头蚴病是一种被忽视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因感染迭宫属绦虫的幼虫(裂头蚴)而引起。蛙类作为迭宫属绦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在裂头蚴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因生食或半生食阳性蛙肉或使用生蛙肉敷贴伤口而感染。近年来,裂头蚴病的发病率在我国一些地区逐渐增加。目前,我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其中有26个地区有过裂头蚴病报道,累积病例超过1300例。然而对于全国范围内尤其是裂头蚴病流行区野生蛙体内裂头蚴的自然感染情况,尚缺乏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数据。此外,长期以来迭宫属绦虫的分类地位与物种鉴定一直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我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28个地区的145个采样点的野生蛙体内裂头蚴的自然感染情况进行了大地理尺度调查;对所获裂头蚴标本,采用多重PCR方法对不同地区的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接着,根据多重PCR及聚类分析结果,选取特异性裂头蚴分离株感染终宿主猫以获取成虫,然后,基于传统形态学方法对成虫进行鉴定,以明确我国裂头蚴分离株的分类学地位。第二部分,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1,cox1)基因,对我国127个不同裂头蚴地理株及Gen Bank数据库中全球范围的cox1序列,分别进行单倍型鉴定、遗传变异分析、单倍型网络分析、遗传结构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及种群扩张分析,对全球范围内迭宫绦虫的遗传多态性水平进行全面评估。材料与方法1.裂头蚴感染情况调查:2013年7月至2018年9月,本研究对我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28个地区的145个采样点的野生蛙进行裂头蚴自然感染情况调查。在稻田或其他野生环境中捕获野生蛙,首先对蛙类标本进行编号及物种鉴定,然后用乙醚麻醉,使其安乐死,称重并仔细观察蛙肌肉组织中是否有裂头蚴寄生,对于阳性蛙,分别对其体内裂头蚴寄生数量、寄生部位及感染强度进行统计,并测量虫体长度。2.多重PCR鉴定及聚类分析:基于4对特异性引物(Se/Sd-1800F+Se-2018R和Se/Sd-7955F+Se-8356R;Se/Sd-1800F+Sd-2317R和Se/Sd-7955F+Sd-8567R),对72个裂头蚴地理株进行多重PCR鉴定;同时根据PCR产物序列,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推断法(Bayesian Inference,BI)进行聚类分析。3.形态学鉴定:选用6月龄的雌性家猫作为终宿主,根据分子鉴定结果,选择河南郑州裂头蚴分离株作为代表,经口感染家猫,剂量为1条/只。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计算迭宫绦虫每日排出虫卵量;感染后40天,从终宿主肠道内收集成虫:首先用PBS冲洗干净,并固定于AFA(85%乙醇+10%福尔马林+5%甘油)中,然后进行盐酸卡红染色。观察成节和孕节阴道口、子宫、子宫孔、生殖孔和睾丸等器官的形态特征,并将本研究获得的形态特征与其他迭宫绦虫物种:S.erinaceieuropaei(韩国分离株)、S.decipiens(南美洲分离株)和S.ranarum(缅甸分离株)进行比较,从而在形态学水平进行物种的比较鉴定。4.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公共数据库中全球范围内迭宫绦虫的cox1序列,并结合我国127个不同裂头蚴地理株,对迭宫绦虫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利用MEGA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变异位点、核苷酸组成及遗传距离估算。使用Dna SP软件进行单倍型鉴定、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析。使用Network软件进行单倍型网络关系分析。利用Arlequin软件计算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差异水平。5.系统发育分析: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推断法对所估算的cox1单倍型进行系统发育模式分析;最大似然法在MEGA软件进行,用Mr Bayes软件进行贝叶斯分析。使用Arlequin软件进行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分析,根据中性检测结果推断迭宫绦虫种群是否发生过种群扩张;此外,利用BEAST软件进行贝叶斯扩张动力学分析,估计种群规模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化。结果1.我国野生蛙体内裂头蚴感染情况:共收集野生蛙4665只,包括13个种,其中8种蛙类: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金线侧褶蛙(Pelophylax plancyi)、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阔褶水蛙(Sylvirana latouchii)、沼蛙(Boulengerana guentheri)、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绿臭蛙(Odorrana margaretae)、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发现裂头蚴感染。总感染率为9.58%(447/4665),感染率最高的是黑斑蛙(14.07%),平均感染强度最高的也是黑斑蛙(4.27±3.02)。不同采样点蛙的感染率不同,总体范围为0~66.67%,感染强度范围为1~49条/只。此外,从裂头蚴的寄生部位来看,裂头蚴主要寄生于蛙大腿肌肉中(68.11%)。总的来说,华南和西南地区蛙的感染水平高于华中和华东地区。然而,东北地区没有发现阳性蛙。2.分子生物学鉴定:对我国72个不同地区的裂头蚴地理株的多重PCR鉴定结果显示2条特异性条带:540 bp和644 bp,进一步聚类分析提示我国裂头蚴分离株与欧猬迭宫绦虫(S.erinaceieuropaei)的亲缘关系较近;在拓扑结构树中,72个样本主要形成2个进化分支:分支1主要包括来自华南和西南地区的样本;分支2主要由华中和华东地区的样本组成。3.形态鉴定:感染后10天镜检发现虫卵,虫卵呈浅灰褐色,长50~65μm,宽30~45μm,虫卵排出量持续增加,至第19天达到平台期,平均每克粪便虫卵量为70,425个。成虫头节细小,具有较强伸缩能力;颈节位于头节之后;成节两侧可见明显排泄管,内部可见睾丸、子宫和卵巢;孕节中子宫发达,盘绕4~6圈,末端呈球形,可见3个孔状开口:阴茎孔、阴道孔和子宫孔,前2个孔组成生殖孔,位于中线前1/5处。通过与S.erinaceieuropaei、S.decipiens、和S.ranarum的形态学比较发现,我国的裂头蚴分离株与韩国的S.erinaceieuropaei在形态上更为相似。4.裂头蚴单倍型鉴定:全球488个迭宫绦虫分离株共鉴定出45个单倍型,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652±0.023),但核苷酸多样性较低(0.01619±0.00156)。单倍型网络分析表明,单倍型12(haplotype 12)为最显着的单倍型,样本涵盖中国、泰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和伊朗6个国家。遗传距离分析显示美洲(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美国)、亚洲(中国、日本、韩国等)+澳大利亚、非洲(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分离株之间的相互遗传差异较大(Fst>0.5)。5.系统发育分析:基于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推断法的系统发育分析均显示全球迭宫属绦虫可分为4个主要世系:世系1(巴西、美国分离株);世系2(阿根廷、委内瑞拉分离株);世系3(南苏丹、埃塞俄比亚分离株);世系4(亚洲和澳大利亚类群),因此,来自美洲和非洲分类地位不明确的迭宫绦虫应被认为是独立种。此外,2个韩国分离株(S.erianceeuropaei KJ599680和S.decipeens KJ599679)的分类地位仍不明确,需要进一步鉴定。贝叶斯扩增动力学分析支持迭宫属绦虫出现过种群扩张。结论1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野生蛙体内裂头蚴的感染率仍然较高,因此食用野生蛙,尤其在烹饪方法不当的情况下,会带来较大的健康风险;2我国裂头蚴分离株属于欧猬迭宫绦虫(S.erinaceieuropaei);3韩国迭宫绦虫分离株S.decipiens(KJ599679)和S.erinaceieuropaei(KJ599680)的分类学地位仍存在争议;4全球范围内迭宫属绦虫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5迭宫属绦虫可分为4个主要世系:世系1(巴西和美国类群);世系2(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类群);世系3(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类群)和世系4(亚洲和澳大利亚类群)。

赵国清[5](2019)在《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文中提出水貂、狐狸、貉子是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毛皮动物。威海市毛皮动物养殖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本实验主要对威海地区的水貂、狐狸、貉子感染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阿留申病毒及常发细菌病等进行了病原体检测,提出了微生态防控措施。1.对威海区域内毛皮动物养殖场,通过查阅档案、实地走访和填写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掌握养殖、防疫、免疫以及主要疫病存在情况。结果表明,毛皮动物存栏量下降较大,存栏500只以上养殖场饲养量所占比重,水貂、狐狸比重约为50%,貉子比重约为20%。导致毛皮动物发病的病毒性病原主要是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阿留申病毒、伪狂犬病毒、狐狸脑炎病毒等;细菌性病原主要是绿脓杆菌、沙门菌、巴氏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魏氏梭菌等细菌。2.对存栏5000只以上的毛皮动物养殖场随机采集病料,共采集140份样品(分别采集肝、肺、肾、脾、肠、脑)。对样本分别进行病理解剖、病毒检测、细菌检测。结果显示,犬瘟热病毒的感染率约27.14%,细小病毒的感染率为20.71%,阿留申病毒未检出,大肠杆菌的感染率为21.42%,克雷伯氏菌的感染率为15%,沙门氏菌的感染率为10.71%,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感染率为2.14%,绿脓杆菌的感染率为11.42%。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绿脓杆菌7种病原的单纯感染、二重感染、三重感染的感染率分别为30%、30.71%、5.71%。水貂的致病菌感染率比狐狸、貉子更高。3.血清学分型结果显示:大肠杆菌O88是主要的流行血清型,占检出血清型的33.3%;G型绿脓杆菌是主要流行菌株,占检出血清型的35.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感染性细菌对氨苄西林等青霉素类、头孢唑林等一、二代头孢菌素、复方新诺明、呋喃妥英等的耐药率较高;比较敏感的药物有: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三、四代头孢菌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4.对分离到的CDV和MEV株的基因进行了测序,分离到的2株CDV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8%,与6株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1%99.1%,分离到的病毒同属于Asia-I型;分离到的3株MEV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7%100%,3株毒株基因与28株参考毒株的基因同源性为97.3%99.1%,分离的细小病毒与CPV位于同一进化分支上。5.为了研究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试验,选择60日龄雄性水貂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1.5%益生菌制剂,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测定其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可以提高水貂的免疫功能。本调查揭示了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及其特性,找出了致病原的多重感染的发病规律,阐明了主要细菌病的病原耐药性,为威海地区毛皮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基础。

石晶晶[6](2018)在《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预测模型及病害智能评估系统构建》文中提出河北平原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叶锈病是河北省小麦生产中的重要气传病害,近年来,其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有上升趋势。目前,小麦生产中叶锈病主要以开花期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且一般依靠经验和推荐剂量使用。因此,用药量不当导致防效不佳的问题在生产中十分普遍。另外,现阶段生产中小麦叶锈病发生情况调查主要依靠人工识别并判别叶片发病程度,准确度和调查速度受限较大,无法适应规模化生产需要。因此,前期准确预测预报叶锈病,并结合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小麦叶锈病的智能检测,对构建符合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小麦叶锈病科学高效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河北平原南部、中部和北部共选择12个典型站点,分析了历年小麦叶锈病发生情况及其流行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选用19802016年叶锈病发病程度数据作为因变量,结合各地小麦叶锈病发生实际情况与查阅文献,确定关键阶段气象要素及相应时段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小麦叶锈病预测模型,并利用2010年2017年各地部分未建模数据与2018年典型站点实测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准确度验证。基于Client/Server结构系统融合matlab图像识别技术,通过PC端web界面实现小麦叶锈病快速智能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在2000年前发生较轻,且增长速度缓慢;2000年后,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均显着增加,其中邢台、邯郸较为明显,其发生面积和产量损失均有较大程度增加;其次是以石家庄、衡水和保定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叶锈病发病较明显。2.确定4月中旬总雨日、总降雨及平均气温,5月中旬总降雨及总雨日,5月平均气温为河北平原北部地区的关键气象因子;4月下旬总降雨及总雨日、5月中旬总雨日为中部地区主要气象因子;3月中旬总雨日、下旬平均气温,4月下旬平均气温、5月上旬平均湿度为南部地区主要因子,对南部、中部和北部分别构建预测模型,经历史数据回检表明,三地模型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8.6%、77.8%、80.0%,预测效果良好。3.通过分析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不同发生年型气候特征得出:(1)气温年型:(1)重度流行年型:早期气温回升快,3月中旬到4月下旬温度普遍高于常年平均气温。(2)轻度流行年型:3月份气温回升慢,且比常年偏低。(2)降雨年型:(1)重度流行年型:3月下旬-5月份降雨较多。(2)轻度流行年型:4月或5月降雨显着少于其它时间。4.开发了小麦叶锈病智能评估系统,该系统包括技术信息、专家留言、病害测报、病情识别等模块,其中,病害测报模块可对全省分区域病害发生程度进行预测;病害评估系统可对叶锈病快速识别,并判定病斑面积大小,实现批量自助计算病叶率、病级和病情指数。经验证,该系统比人工识别效率提高85%,误判率也大幅降低。

牛丽艳[7](2015)在《2008-2013年苏州市某区居民死亡原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苏州市某区居民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了解目前主要威胁当地居民健康的疾病、评价其健康状况和各类疾病的危害程度,为制定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资料和方法:以某区疾病监测点收集的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死亡的某区辖区管理的户籍死亡个案为研究对象,以统计局出具的户籍登记人口学资料为人口基数,对某区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该区居民死亡特征,包括人口特征、居民死因谱构成、死亡率变化趋势、主要死因等。采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软件DeathRe,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将上报资料归类分编,经整理、编码后录入数据库。死因监测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6年间某区共死亡病例8353例,年均粗死亡率为539.51/10万,年均标化死亡率为280.55/10万,男性年均粗死亡率为584.21/10万,高于女性的495.67/10万(χ2=56.54,P<0.05)。前十位死因累计死亡8050例,占全部死亡总数的96.37%。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为居民3大主要死因,占全死因的82.02%。其中循环系统疾病死亡3120人,位居全死因第一位,占全死因的37.35%。年均粗死亡率为201.52/10万,男性年均粗死亡率为200.47/10万,女性年均粗死亡率为202.54/10万。以中风、脑出血、肺源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未特指的心脏病较高。恶性肿瘤位居全死因第二位,共死亡2528人,占全死因的30.26%。年均粗死亡率为163.28/10万,男性年均粗死亡率为213.91/10万,女性年均粗死亡率为113.62/10万。以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和胰腺癌较高。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位居全死因的第三位,共死亡1203人,占全死因的14.40%。年均粗死亡率为77.70/10万,男性年均粗死亡率为74.87/10万,女性年均粗死亡率为80.48/10万。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较高。3大主要死因的死亡人数在40岁之前都比较低,40岁之后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65岁以上,死亡人数大幅度增加。2008-2013年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死亡率。全人群死因前十位、男性和女性死因前十位的疾病类型相同,但死因顺位和构成比有差别。根据某区户政人口登记信息将人群分为0~14岁,15~39岁,40~64岁,65岁及以上四个年龄段,各年龄段死亡人数的构成比分别为0.29%、1.47%、16.01%和78.61%,粗死亡率分别为11.08/10万、21.33/10万、236.18/10万和3475.93/10万。结论:不管是从传统的死亡率还是死因构成,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而感染性疾病已降至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的次要地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苏州市某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鉴于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一组生活方式病,因此针对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综合干预是预防控制慢性病的主要措施。

高倩倩[8](2014)在《基于递归系统与PLS路径模型的农村老年人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3.7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占13.26%(1.8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1.19亿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1%。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阶段。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以年均100万的速度快速增长,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增大,养老问题日趋严峻。因此,无论是从保障城乡居民健康的角度,还是从政府卫生部门重点干预的角度,加强对老年人疾病负担的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中央一系列的惠民政策的出台,农民的生活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是由于以中国城乡分治为特征的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尚未受到根本触动,农村老年人仍然是中国社会生活中改善最慢的弱势群体,面临很多困难。老龄化的加快,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之一是慢性病的增加。当前我国城乡居民主要死因即为慢性病,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自1991年开始的十年间,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的比例不断上升,已经由73.8%上升到80.9%,死亡人数接近600万。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决定了他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非常高,而且由于患大病的概率比较高,所需要补偿的数额也较大。当前,农村地区医药费用居高不下,疾病模式转变,人口老龄化加剧,卫生资源供应与居民卫生需求的矛盾在不断变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地区虽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历程,但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新农合的实施,不仅对农民提高自己的支付能力和抵御疾病风险,而且对调节医疗机构收入构成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施新农合后,医疗费用增长显着,不仅降低了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农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疾病经济负担问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农村老年人疾病经济负担,不仅对于减轻老年人经济及精神上的负担,而且对于政府制定适宜的卫生政策,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通过系统回顾和总结疾病经济负担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现场调查资料,对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的直接疾病经济负担进行系统分析,以理清疾病经济负担产生路径,探讨农村老年人因病导致的经济负担的水平及影响因素,提出降低农村老年人疾病经济负担的政策建议。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分析新农合报销补偿政策的调整与居民住院率之间的关系;2.构建农村老年直接疾病经济负担产生路径;3.描述农村老年人住院疾病及住院费用的构成情况,分析影响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预测住院费用的未来趋势;4.描述农村老年人门诊费用的构成情况,分析影响门诊费用的直接和间接路径;5.针对疾病经济负担的产生提出降低经济负担提高健康水平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思路,设计了研究方案和调查问卷。调取乳山市2010-2012年新农合数据库真实详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居民就诊数据,并利用调查工具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式收集了三个乡镇的1161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一般信息、健康状况、心理状况、卫生服务利用等方面的信息。本研究对于定量资料在统计描述的基础上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并且应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明确了各因素对住院费用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分析了住院费用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情况及变动方向,分析了门诊费用的影响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描绘了各因素对门诊费用的直接和间接路径。本研究应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非参数检验、递归系统模型、灰色关联分析、结构变动度分析、偏最小二乘的PLS路径分析。上述分析分别采用spss18.0和smartpls2.0统计软件实现。主要结果与发现1.疾病谱与医疗费用现状通过对2010-2012年三年来乳山市农村居民住院疾病构成分析,发现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排在前五位的疾病主要为循环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且住院疾病人次数排前十位的疾病中慢性病占了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对乳山市2010-2012年三年住院费用的分析,发现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不仅住院人次数大于其他年龄段,而且老年人住院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也高于其他年龄段,总费用和人均费用均高于其他年龄段。同时,三年来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住院和门诊就诊人次数亦呈上升趋势。因此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经济负担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2.住院费用的变化随着新农合补偿政策的调整和报销比例的提高,参合农民住院率较之前有所上升。住院总费用三年来呈现上升趋势,由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住院费用各组成部分中,药品费比例下降较明显,取而代之的是检查化验费等出现上升趋势。通过对农村老年人住院费用分析,发现农村老年人人均住院费用构成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药品费、治疗费和耗材费。就住院费用结构变动率分析结果来看,药品费、检查费、耗材费是引起乳山市农村老年人住院费用结构变动的主要费用项目,三者累积贡献率为70.53%。3.住院费用影响因素以慢性病为例,通过递归系统模型分析,发现影响农村老年人住院天数的因素依次为医院级别、是否手术、疾病种类和年龄;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医院级别、住院天数、是否手术和疾病种类。其中,医院级别、是否手术、是否恶性肿瘤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呈正相关,即它们既可以通过住院天数影响住院费用,又能直接引起住院费用的增加;住院费用既受各因素的直接影响,又可以以住院天数为中间变量受到间接作用的影响。对于这些情况,不能简单地以一条路径下结论,故需计算其对费用的总效应,各因素对住院费用总效应计算结果大小依次为是否三级医院住院、住院天数、是否二级医院住院、是否手术、是否高血压、是否气管炎、是否恶性肿瘤、是否冠心病、年龄。分析结果与农村老年人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及现实情况基本相符合。4.门诊费用影响因素根据理论及现实意义构建的门诊费用PLS路径分析发现,构建的潜变量卫生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利用、健康意识和心理状况四个潜变量,路径系数经检验在α=0.01水准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利用、健康意识和心理状况因素为影响门诊费用的重要因素。根据变量赋值的意义,说明卫生服务利用越多、健康意识越差、健康状况越差、心理状况越差,门诊费用越高。各潜变量除直接作用于门诊费用外,变量之间还具有相互影响关系,各潜变量通过中间变量影响门诊费用,具体表现为: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利用→门诊费用、健康意识→卫生服务利用→门诊费用、健康意识→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利用→门诊费用、心理状况→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利用→门诊费用、心理状况→卫生服务利用→门诊费用。各路径系数经检验在α=0.01水准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结论:1.本研究样本选取合理,住院疾病负担研究所选取的样本量和样本的代表性较好。2.研究方法科学合理,适合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3.老年人是农村住院费用重要组成部分。4.随着新农合报销比例的提高,住院率也随之提高。药品费下降的同时,检查化验费出现了上涨趋势。5.住院天数是影响住院费用的重要因素,其他因素通过影响住院天数进而影响住院费用。因此,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控制住院天数,是降低住院费用的关键。6.门诊费用的影响因素是多维的,其作用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各变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的。部分变量既是门诊费用的直接影响因素又是某些因素间接作用的中间变量,而且某些因素对门诊费用既具有直接效应又具有间接效应。7.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在农村地区具有可推广性和应用性。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政府层面---制度保障是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关键举措。2.医院层面---服务下沉是惠及双方实现双赢的发展方向。3.个人层面——健康意识是实现预防疾病风险特别是降低慢病风险的根本因素。4.社会层面—健康促进是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城乡之间差距弥合的支持因素。

李燕[9](2013)在《山东省农村50岁及以上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翼状胬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表疾病。翼状胬肉的患病率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外科手术切除复发率较高,了解翼状胬肉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对翼状胬肉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山东省50岁及以上农村人口眼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该人群翼状胬肉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将山东省88个县及县级市分为高、中、低三类,分别从这3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中随机整群抽取1个县(市)作为调查地,另外选择1个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郊区作为调查地。对4个调查地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序,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点。被检查者在指定的检查点接受眼科检查并接受与翼状胬肉患病危险因素相关的问卷调查。应用SPSS16.0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不同组间翼状胬肉患病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情况、职业、户外活动时间、吸烟、饮酒及系统性疾病对翼状胬肉患病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50岁及以上受检人群19583人中,17816人接受了检查,受检率为90.98%;检出翼状胬肉患者1876例,辣状胬肉的患病率为10.5%(95%,10CI,1%~11.0%)。男性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为10.4%(809/7803)(95%CI,9.7%~11.0%),女性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为10.7%(1067/10013)(95%CI,10.1%~11.3%),男女性别之间翼状胬肉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1.705,P=0.534)。单眼翼状胬肉患病杆793例,占42.3%;双眼翼状胬肉患病者1083例,占57.7%,双眼骥状胬肉的发生率多于单眼(x2=89.659,P=0.000),双眼翼状胬肉是单眼翼状胬肉的1.865倍。户外工作者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为10.6%(1867/17689)(95%CI,10.1%11.0%),户内工作者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为7.1%(9/127)(95%CI,2.6%~11.6%),户外与户内工作翼状胬肉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10,P=0.205),但户外工作者翼状胬肉的患病率是户内工作者的1.5倍。不同文化程度翼状胬肉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大于4小时的人群中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为11.9%(95%CI,11.1%~12.7%),高于户外活动时间小于4小时的人群(9.7%(95%CI,9.2%10.3%),p=0.000)。外出时佩戴眼镜者翼状胬肉的患病率(1.3%,95%CI,0.4%~2.1%)明显低于外出时不佩戴眼镜者的患病率(10.9%(95%CI,10.4%11.3%),p=0.000)。吸烟(p=0.418)、饮酒(p=0.415)、高血压(p=0.854)、心脏病(p=0.277)、糖尿病(p=0.183)、中风史(p=0.387)翼状胬肉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标准,翼状胬肉致盲率为0.2%;致中、重度视力损伤率为0.7%。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翼状胬肉的发生与年龄、地区、户外活动时间、教育程度、户外活动时间及户外活动是否戴眼镜有关。结论:山东省农村50岁及以上人群翼状胬肉的患病率较高,是比较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翼状胬肉的发生与年龄、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外出是否戴眼镜、文化程度、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

臧睿[10](2012)在《中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种群组成、分子检测及其ISSR遗传分析》文中提出苹果树腐烂病是影响我国苹果生产最重要的枝干性病害之一,其主要危害果树的主枝、主干和小枝的皮层部分,造成主枝、主干枯死,从而严重的影响苹果的产量和品质。目前,由于对引起苹果树腐烂病的病原菌种类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导致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流行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严重的影响到了病害防治策略的制定。由于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现象,潜伏期会因为寄主自身的生理条件的不同而长短不一。因此,在病害发展的早期阶段,果树是否被病原菌侵染不易察觉。当果树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时,再进行防治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往往因为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间而收效甚微,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浪费。合理的选用抗病品种是被公认为防治腐烂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群体遗传特性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空白,严重的阻碍了抗病育种工作的开展。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主要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逐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以rDNA-ITS,EF1α和β-tubulin三个基因序列和其形成的联合基因序列数据集为基础,通过MP、ML和BI三种系统分析法,明确了我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的三个种类组成,即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V. malicola Z. Urb和V. persoonii(=Leucostompersoonii)。而V. mali种下又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变种,即V. mali var. mali(Vmm)和V. mali var. pyri(Vmp),其中Vmm是我国苹果树腐烂病最主要的致病菌。来自于苹果或野苹果的V. cerastosperma与V. mali是同物异名,但其与来自其它阔叶树的V.cerastosperma有比较大的遗传差异。2.分别以Vmm,V. malicola和V. persoonii的rDNA-ITS的特异序列为基础,设计出针对每种病原菌的种特异性引物VmF/R,VmcF/R,VpF/R;并以其共有序列为基础,设计出针对壳囊孢属(Valsa)病菌的属专化性引物VF/R,以这两者相结合,建立起了针对这三种病原菌的巢氏PCR检测体系。检测体系的灵敏度检测结果表明,本实验所建立的巢氏PCR检测体系,对这三种病原菌的最低检测剂量分别达到了100fg/μl,1fg/μl和1fg/μl,表明其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可以满足分子检测的需要。体系特异性的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引物只能从其要检测的靶标菌样品中扩增到目的条带,表明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通过真菌分离法和巢氏PCR检测方法的比较,发现凡是通过真菌分离法发现病原菌的样品同时也能通过巢氏PCR检测到病原菌的存在。试验中不存在通过真菌分离法可以获得病原菌,但巢氏PCR却检测不到病原菌的现象。巢氏PCR和真菌分离法对有明显症状样品的检测率都达到了100%,对无明显症状样品的检测比率分别达到了64.7%和20.6%,表明巢氏PCR具有比传统真菌分离法更高的检测率和准确性。3.通过巢式PCR的方法,对采自陕西省苹果产区的279份节间组织样品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在其中的150份样品中检测到了V. mali var. mali,占所检测样品的53.76%;在64份样品中检测到了V. malicola,占所检测样品的22.94%;在24份样品中,检测到了病原菌V. persoonii,占所检测样品的8.60%。检测结果说明,外表无明显腐烂症状的苹果树节间组织中,也普遍带有苹果树腐烂病菌,其中以V. mali var. mali最为普遍,V. malicola居中,V. persoonii检测到的频率最低。在检测的279份外表无症状的节间组织样品中,共有56份样品中检测到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菌,占所检测样品的20%,说明两种或两种以上病菌共同侵染的寄主的情况,在田间条件下广泛存在。4.采用巢氏PCR的方法,对苹果树不同组织样品的带菌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病原菌在不同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不同。V. mali var. mali在各种组织中的分布差异明显,顶芽的平均带菌率为89%,节间组织平均带菌率为71%,芽鳞痕组织平均带菌率为48%。而V. malicola在各种组织中的分布则没有明显差异。在病株率不同的两类果园内,病株率高的果园中,样品中Vmm的带菌率明显较病株率低的果园高,但样品中V. malicola的带菌率则没有明显差异。表明Vmm和V. malicola这两种病原菌在田间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Vmm趋向于聚集分布,而V. malicola则更趋向于均匀分布。5.采用正交设计实验,对影响苹果树腐烂病菌ISSR-PCR的四种主要因素进行了三个不同水平的研究,确定出最优的PCR扩增体系,即:25μL的PCR反应体系中含:0.20μmol/L dNTP、0.1μmol/L ISSR引物、3.00mmol/L Mg2+和0.05U的Taq酶。ISSR-PCR最佳扩增体系的获得,保证了实验可以获得稳定、可靠的实验结果。通过对47条ISSR引物退火温度的逐一筛选,获得了各引物最佳的退火温度,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到了11条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较高多态性的引物。11条引物共从129个位点扩增到稳定的条带,在供试的87个陕西分离株中,119个位点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2.25%;在126个中国分离株中,129个位点全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100%。6.通过对陕西和全国不同地理区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表明,不同地理区域种群的Nei’s(1973)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均达到了H>0.2,I>0.3的水平,表明我国的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不同地理区域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表明,不同地理区域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只占总变异很小的一部分,各自然种群内的不同分离株之间的遗传变异是腐烂病菌最主要的变异来源。对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菌21自然种群遗传关系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88时,可将供试自然种群聚成9个类群中,其中属于第二(Ⅱ)类群的分离株,数量多(60株)、分布广(10县区),表明该类群是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菌的优势种群。同时,聚类分析也发现来自于同一地理区域种群的不同自然种群可分布于不同的聚类群中,说明各个自然种群之间的遗传亲缘关系与其地理来源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对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种群内不同自然种群的UPGMA聚类分析发现,苹果树腐烂病菌种群的遗传分布与其所处的纬度位置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却非常弱。

二、乳山市1996~2001年性病流行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山市1996~2001年性病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空巢老年家庭健康贫困测度及动态变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疾病风险理论
        2.1.2 贫困动态理论
        2.1.3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灾难性卫生支出的研究
        2.2.2 关于致贫性卫生支出的研究
        2.2.3 关于贫困脆弱性的研究
        2.2.4 关于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研究
        2.2.5 文献评述
    2.3 研究框架和假设
        2.3.1 研究框架
        2.3.2 研究假设
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资料来源
        3.1.1 研究地点和抽样方法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指标
        3.1.4 质量控制
    3.2 研究方法
        3.2.1 转移矩阵的估算及构建
        3.2.2 灾难性卫生支出研究方法
        3.2.3 致贫性卫生支出研究方法
        3.2.4 贫困脆弱性研究方法
        3.2.5 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
        3.2.6 统计分析
第四章 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及其公平性分析
    4.1 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基本情况
    4.2 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4.2.1 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情况
        4.2.2 不同经济状况下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差异
        4.2.3 灾难性卫生支出影响因素分析
    4.3 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动态变化情况
        4.3.2 灾难性卫生支出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公平性分析
        4.4.1 灾难性卫生支出公平性的总体情况
        4.4.2 灾难性卫生支出公平性的静态分解
        4.4.3 灾难性卫生支出公平性的动态分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致贫性卫生支出分析
    5.1 致贫性卫生支出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5.1.1 自付医疗支出的致贫影响
        5.1.2 不同经济状况下自付医疗支出的致贫影响差异
        5.1.3 致贫性卫生支出影响因素分析
    5.2 致贫性卫生支出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5.2.1 致贫性卫生支出的动态变化情况
        5.2.2 致贫性卫生支出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空巢老年家庭贫困脆弱性分析
    6.1 贫困的动态变化
    6.2 贫困脆弱性的测度及统计
        6.2.1 三阶段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
        6.2.2 贫困脆弱性的统计
    6.3 贫困和贫困脆弱性的关系
    6.4 贫困脆弱性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6.4.1 贫困脆弱性的动态变化情况
        6.4.2 贫困脆弱性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7.1 健康冲击分组下贫困脆弱性发生差异
    7.2 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基于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7.2.1 面板模型的选择
        7.2.2 实证结果
    7.3 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
        7.3.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结果
        7.3.2 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结果
    7.4 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机制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讨论
    8.1 方法学讨论
    8.2 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灾难性、致贫性卫生支出讨论
    8.3 农村空巢老年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讨论
    8.4 健康冲击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讨论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9.3 研究创新与不足
        9.3.1 研究创新
        9.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辽宁省松树寄生线虫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松树寄生线虫分类研究进展
    1.1 松树寄生线虫研究进展
        1.1.1 国外松树寄生线虫研究进展
        1.1.2 国内松树寄生线虫研究进展
    1.2 松树寄生线虫的经济危害
        1.2.1 松树萎蔫病的北美起源
        1.2.2 松树萎蔫病在亚洲的危害情况
        1.2.3 松树萎蔫病在欧洲的危害情况
        1.2.4 中国松树萎蔫病的危害情况
    1.3 滑刃线虫主要属分类地位与鉴定特征
        1.3.1 滑刃属
        1.3.2 伞滑刃属
第二章 辽宁省松树寄生线虫的鉴定及地理分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标样来源
        2.1.2 线虫的分离
        2.1.3 永久玻片的制作
        2.1.4 光学显微镜观察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辽宁省松树寄生线虫的分布
        2.2.2 松树寄生线虫的形态鉴定
        2.2.2.1 新种丹东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dandongensis n. sp.)的形态特征鉴定
        2.2.2.2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形态特征鉴定
        2.2.2.3 拟大连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paradanlianensis)的形态特征鉴定
        2.2.2.4 福建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fujianensis)的形态特征鉴定
        2.2.2.5 海德堡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heidelbergi)的形态特征鉴定
        2.2.2.6 辽宁咽滑刃线虫(Laimaphelenchus liaoningensis)的形态特征鉴定
        2.2.2.7 乔伊斯外真滑刃线虫(Ektaphlenechus joyceae)的形态特征鉴定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松树寄生线虫系统发育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单条线虫DNA的提取
        3.1.2 PCR扩增
        3.1.3 PCR产物电泳检测
        3.1.4 测序及结果分析
        3.1.5 序列比对分析
        3.1.6 松树寄生线虫系统发育树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松树寄生线虫系统发育分析
        3.2.2 松树寄生线虫分子鉴定结果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松树寄生线虫的鉴定与地理分布
    4.2 松树寄生线虫系统进化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医疗保险门诊规定病种管理的问题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依据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二章 医疗保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医疗保险门诊规定病种相关概念
        一、门诊医疗
        二、预付制
        三、慢病医疗
        四、病种付费
        五、门诊规定病种管理
    第二节 医疗保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疾病风险理论
        二、大数法则理论
        三、健康管理理论
第三章 沈阳市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病种管理现状
    第一节 沈阳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沈阳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门诊病种管理的情况
    第三节 沈阳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对门诊规定病种管理现状
        一、医疗保险基金单列的门诊统筹基金
        二、医疗保险基金对门诊规定病种医疗服务费用给付情况
        三、医疗保险基金对医疗服务费用的补偿与医疗服务的监管方式
第四章 沈阳市门诊规定病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沈阳市门诊规定病种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规定病种少且支付繁琐
        二、医疗服务支付标准不统一
        三、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费用增长速度快
    第二节 门诊规定病种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门诊规定病种的制度效能定位不准确
        二、医保基金支付受限于不均衡的医疗资源
        三、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四、医疗保险制度与相关领域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
第五章 完善门诊规定病种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明确门诊规定病种的功能定位
        一、明确门诊规定病种中各主体的功能定位
        二、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规定病种的功能在于保障大病
    第二节 统筹设计医保基金的支付标准
        一、加强各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与统筹管理
        二、完善支付制度设计
    第三节 加强对医保基金的制度监管
        一、明确监督重点和监督方法
        二、建立第三方监管制度
        三、完善监管评价指标重视监管评价结果的使用
    第四节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相关制度的衔接功能
        一、完善与医疗救助体系的衔接
        二、完善与公共卫生投入体系的衔接
        三、完善与基础卫生服务体系的衔接
        四、完善与住院统筹的衔接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访谈调查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我国迭宫绦虫裂头蚴的鉴定及遗传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部分 我国不同地区野生蛙体内裂头蚴感染情况调查及物种鉴定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剂
        2.2 仪器
        2.3 溶液的配制
        2.4 样本宿主的收集
        2.5 裂头蚴的收集
        2.6 裂头蚴基因组DNA的制备
        2.7 多重PCR鉴定
        2.8 聚类分析
        2.9 形态学鉴定
    3 结果
        3.1 我国不同地区野生蛙体内裂头蚴感染情况
        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形态鉴定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全球范围内迭宫绦虫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1 前言
        1.1 裂头蚴及其危害
        1.2 裂头蚴种群遗传多态性
        1.3 研究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2.1 数据集构建
        2.2 目的基因PCR扩增和测序
        2.3 遗传多样性分析
        2.4 种群结构分析
    3 结果
        3.1 迭宫绦虫单倍型鉴定
        3.2 不同地理株间的遗传差异
        3.3 单倍型网络分析
        3.4 遗传结构
        3.5 迭宫绦虫种群扩张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转录组数据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毛皮动物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研究进展
    1.1.犬瘟热研究进展
        1.1.1.CDV的分类与形态结构
        1.1.2.CDV基因组编码蛋白及其功能
        1.1.3.CDV的流行病学
        1.1.4.CDV的临床症状
        1.1.5.CDV的诊断技术进展
        1.1.6.CDV的防治研究进展
    1.2.毛皮动物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
        1.2.1.细小病毒的分类
        1.2.2.生物学差异
        1.2.3.MEV的研究进展
        1.2.4.细小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1.3.水貂阿留申病研究进展
        1.3.1.AMDV的分类与形态结构
        1.3.2.AM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1.3.3.AMDV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
        1.3.4.AMDV的检测技术进展
        1.3.5.ADM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二章 毛皮动物主要细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2.1.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2.1.1.病原学
        2.1.2.流行病学
        2.1.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1.4.防治措施
    2.2.肺炎克雷伯氏菌病研究进展
        2.2.1.病原学
        2.2.2.流行病学
        2.2.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2.4.防治措施
    2.3.绿脓杆菌病研究进展
        2.3.1.病原学
        2.3.2.流行病学
        2.3.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3.4.防治措施
第三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养殖及疾病防治情况调查
    3.1.材料与方法
        3.1.1.调查范围
        3.1.2.调查内容
        3.1.3.调查途径
    3.2.结果
        3.2.1.养殖概况
        3.2.2.防疫情况
        3.2.3.常见疫病免疫情况
        3.2.4.养殖用药情况
        3.2.5.主要发病情况
    3.3.讨论
        3.3.1.养殖数量与密度的影响
        3.3.2.不同饲养管理水平的影响
        3.3.3.防疫措施的影响
        3.3.4.疫苗免疫的因素
        3.3.5.畜牧管理体制变动的影响
        3.3.6.主要疾病传播流行特点
    3.4.小结
第四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大型养殖场常见病毒的PCR检测及序列分析
    4.1.材料与方法
        4.1.1.样品采集
        4.1.2.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4.1.3.样品的处理
        4.1.4.核酸的提取
        4.1.5.病毒性病原的检测
    4.2.结果
        4.2.1.病料剖检结果
        4.2.2.CDV的检测结果
        4.2.3.CDV的序列分析结果
        4.2.4.MEV的检测结果
        4.2.5.MEV的序列分析结果
        4.2.6.AMDV的检测结果
        4.2.7.感染统计结果
    4.3.讨论
        4.3.1.病毒性疾病持续流行
        4.3.2.疫苗免疫保护出现漏洞
    4.4.小结
第五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大型养殖场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5.1.材料与方法
        5.1.1.样品来源
        5.1.2.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5.1.3.样品剖检
        5.1.4.细菌的分离培养
        5.1.5.细菌的纯化与染色
        5.1.6.生化鉴定与药敏试验
        5.1.7.血清型鉴定
    5.2.结果
        5.2.1.病料剖检症状
        5.2.2.细菌的分离及生化鉴定结果
        5.2.3.分离菌的药敏实验结果
        5.2.4.血清学分型统计结果
        5.2.5.感染统计结果
    5.3.讨论
        5.3.1.病原种类多样,混合感染突出
        5.3.2.条件性致病菌感染流行普遍
        5.3.3.细菌耐药性需要加强关注
    5.4.小结
第六章 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功能的影响
    6.1.材料与方法
        6.1.1.实验材料
        6.1.2.实验动物及饲粮
        6.1.3.实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6.1.4.免疫指标的测定
        6.1.5.疫苗抗体的测定
        6.1.6.试验数据统计
    6.2.结果
        6.2.1.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指标的影响
        6.2.2.益生菌制剂对水貂犬瘟热疫苗抗体的影响
    6.3.讨论
    6.4.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预测模型及病害智能评估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小麦叶锈病研究现状
        1.1.1 小麦叶锈病发生范围与损失
        1.1.2 小麦叶锈病症状与发生规律
        1.1.3 小麦叶锈病病害循环与侵染循环
        1.1.4 小叶锈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1.2 作物病害预测研究
        1.2.1 基于灰色理论预测病虫害研究
        1.2.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病虫害研究
        1.2.3 基于回归分析预测病虫害研究
    1.3 小麦锈病预测研究
        1.3.1 小麦条锈病预测研究
        1.3.2 小麦叶锈病预测研究
    1.4 病情智能检测系统构建相关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站点选择
    2.2 资料来源
        2.2.1 种植面积及产量
        2.2.2 发病面积及产量损失
        2.2.3 发病程度及气象资料
    2.3 资料整理
        2.3.1 预测模型数据整理
        2.3.2 小麦叶锈病流行等级划分
    2.4 河北平原不同区域小麦叶锈病预测模型构建
        2.4.1 小麦叶锈病流行的气象因子与病叶率关系
        2.4.2 预测模型检验
    2.5 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气候年型资料
    2.6 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智能检测系统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发生特征与规律
        3.1.1 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整体发生特征与规律
        3.1.2 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不同区域发生特征与规律
    3.2 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预测模型构建
        3.2.1 河北平原北部小麦叶锈病预测模型构建
        3.2.2 河北平原中部小麦叶锈病预测模型构建
        3.2.3 河北平原南部小麦叶锈病预测模型构建
        3.2.4 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预测模型验证
    3.3 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不同发生程度年份气候特征
        3.3.1 不同年型气温特征
        3.3.2 不同年型降雨特征
    3.4 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病情智能评估系统构建
        3.4.1 智能检测
        3.4.2 其它模块
4 讨论
    4.1 小麦叶锈病发生流行规律
    4.2 小麦叶锈病测报因子选取
    4.3 病虫害预测预报方法
    4.4 小麦叶锈病不同发生程度年型气候特征
    4.5 小麦叶锈病病情智能检测系统构建与应用
5 结论
附表: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预测模型系统性检验过程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7)2008-2013年苏州市某区居民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统计方法
结果
    一、居民死亡基本情况
    二、主要死因年龄分布
    三、主要死因性别分布
    四、三大主要死因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8)基于递归系统与PLS路径模型的农村老年人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五、论文结构框架
资料来源与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三、资料来源
    四、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一、乳山市社会经济概要
        二、乳山市卫生事业发展概要
        三、乳山市慢性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
        四、样本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 基于递归系统模型的农村老年人住院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研究
        一、住院患者基本情况描述
        二、住院疾病构成分析
        三、住院费用构成分析
        四、住院费用灰色关联分析与结构变动度分析
        五、基于递归系统模型的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六、住院费用时间序列预测
    第三部分 基于PLS路径模型的农村老年人门诊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研究
        一、调查地区基本情况描述
        二、门诊费用构成分析
        三、门诊费用影响因素的PLS路径模型构建
        四、门诊费用影响因素的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分析
分析与讨论
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创新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附表

(9)山东省农村50岁及以上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中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种群组成、分子检测及其ISSR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苹果树腐烂病的研究概述
        1.1.1 中国苹果产业的发展和现状
        1.1.2 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和危害
        1.1.3 苹果树腐烂病的病原学研究
        1.1.4 苹果树腐烂病的侵染循环
        1.1.5 苹果树腐烂病的流行规律研究
        1.1.6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鉴定
        1.1.7 苹果树腐烂病菌的防治
    1.2 黑腐皮壳属(Valsa)的分类地位和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1.3 真菌分类研究的概况
        1.3.1 核糖体转录间隔区(rDNA-ITS)在真菌分类中的应用
        1.3.2 延伸因子 1α基因(EF-1α)在真菌分类中的应用
        1.3.3 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在真菌分类中的应用
        1.3.4 多基因联合分析法在真菌分类中的应用
    1.4 病原菌检测技术的发展
        1.4.1 传统检测方法在病原菌检测上的应用
        1.4.2 生化技术在病原菌检测上的应用
        1.4.3 核酸技术在病原菌检测上的应用
    1.5 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1.5.1 群体遗传学的概念
        1.5.2 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遗传学的内容和意义
        1.5.3 群体遗传多样性标记的方法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苹果树腐烂病菌 rDNA-ITS,EF-1α和β-tubulin 基因的序列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供试菌株
        2.2.2 病原菌单菌丝体的获得
        2.2.3 病原菌营养体的培养和收集
        2.2.4 菌丝体基因组总 DNA 的提取
        2.2.5 苹果树腐烂病菌 rDNA-ITS, EF-1α和β-tubulin 基因的 PCR 扩增
        2.2.6 PCR 扩增产物的回收和纯化
        2.2.7 PCR 产物的核苷酸序列测定
        2.2.8 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苹果树腐烂病菌总量 DNA 的提取
        2.3.2 苹果树腐烂病菌 rDNA-ITS,EF-1α和β-tubulin 基因的 PCR 扩增
        2.3.3 rDNA-ITS 基因数据集分析
        2.3.4 EF1α基因数据集分析
        2.3.5 β-tubulin 基因数据集分析
        2.3.6 联合基因序列数据集的 Partition Homogeneity 检测
        2.3.7 rDNA-ITS,EF1α和β-tubulin 联合基因数据集分析
        2.3.8 苹果树腐烂病及其近缘属种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3.9 不同寄主来源的 Valsa ceratosperma 与其近缘种的比较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苹果树腐烂病菌早期快速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供试菌株及其 DNA 的提取
        3.2.2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3.2.3 PCR 扩增体系的建立
        3.2.4 特异性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3.2.5 特异性引物的灵敏度检测
        3.2.6 种特异性引物对腐烂病菌营养体 DNA 的检测
        3.2.7 有明显症状和无明显症状的样品的采集
        3.2.8 植物组织中病菌 DNA 的提取
        3.2.9 Nested-PCR 检测体系的正确性的验证
        3.2.10 人工接种枝条的带菌情况的巢式 PCR 检测
        3.2.11 巢氏 PCR 扩增产物序列的测定
        3.2.12 巢氏 PCR 检测体系的应用
        3.2.13 苹果树不同组织带菌率的比较
    3.3 结果
        3.3.1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3.3.2 PCR 扩增体系的建立
        3.3.3 种特异性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3.3.4 种特异性引物的灵敏度检测
        3.3.5 苹果树腐烂病菌营养体 DNA 的检测
        3.3.6 植物组织中病原菌 DNA 的提取
        3.3.7 Nested-PCR 检测体系的正确性的验证
        3.3.8 人工接种枝条的带菌情况的巢式 PCR 检测
        3.3.9 巢氏 PCR 扩增最终产物序列的测定
        3.3.10 巢式 PCR 检测体系的应用
    3.4 结论与讨论
        3.4.1 巢式 PCR 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
        3.4.2 植物组织中病原菌 DNA 的提取
        3.4.3 种特异性引物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3.4.4 苹果树腐烂病菌共侵染现象的发现
        3.4.5 巢式 PCR 检测结果与传统分离检测结果的比对
        3.4.6 苹果树腐烂病菌优势种群转化的可能性
        3.4.7 病原菌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特征
第四章 中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种群遗传特性的 ISSR 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苹果树腐烂病标样的采集
        4.2.2 供试菌株的分离培养
        4.2.3 供试菌株单菌丝分离物的获得
        4.2.4 供试分离株菌丝营养体的获得
        4.2.5 供试分离株菌 DNA 的提取
        4.2.6 供试引物
        4.2.7 苹果树腐烂病菌 ISSR-PCR 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
        4.2.8 苹果树腐烂病菌的 ISSR-PCR 扩增
        4.2.9 V. mali 两个变种 V.mali var. mali 和 V. mali var. pyri 的 ISSR-PCR 扩增
        4.2.10 ISSR-PCR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4.2.11 ISSR-PCR 扩增结果的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苹果树腐烂病菌 ISSR-PCR 最佳体系的建立
        4.3.2 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4.3.3 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
        4.3.4 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菌群体遗传结构与分化
        4.3.5 陕西省苹果树腐烂病菌的聚类分析
        4.3.6 中国不同地区苹果树腐烂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3.7 中国苹果树腐烂病菌不同地理区域种群的群体遗传分析
        4.3.8 中国苹果树腐烂病菌不同地理区域种群的群体遗传结构与分化
        4.3.9 中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的聚类分析
        4.3.10 V. mali 两个变种 V.mali var. mali 和 V. mali var. pyri 的 ISSR-PCR 扩增·
    4.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一 实验中常用的试剂及配方
附录二 论文中用到的英文缩写
附录三 黑腐皮壳属及相关属检索表

四、乳山市1996~2001年性病流行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空巢老年家庭健康贫困测度及动态变化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景正月. 山东大学, 2021(11)
  • [2]辽宁省松树寄生线虫分类研究[D]. 郭庭宇.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3]医疗保险门诊规定病种管理的问题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D]. 张鹏.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4]我国迭宫绦虫裂头蚴的鉴定及遗传多态性分析[D]. 洪秀. 郑州大学, 2020(02)
  • [5]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D]. 赵国清. 甘肃农业大学, 2019(11)
  • [6]河北平原小麦叶锈病预测模型及病害智能评估系统构建[D]. 石晶晶.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3)
  • [7]2008-2013年苏州市某区居民死亡原因分析[D]. 牛丽艳. 苏州大学, 2015(08)
  • [8]基于递归系统与PLS路径模型的农村老年人直接疾病经济负担研究[D]. 高倩倩. 山东大学, 2014(10)
  • [9]山东省农村50岁及以上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 李燕. 山东大学, 2013(11)
  • [10]中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种群组成、分子检测及其ISSR遗传分析[D]. 臧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0)

标签:;  ;  

乳山市1996—2001年性病流行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