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二羧酸二丁酯增塑剂的合成新工艺

一种混合二羧酸二丁酯增塑剂的合成新工艺

一、混合二羧酸二丁酯增塑剂合成的新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蒋宇佳[1](2021)在《深共融溶剂催化二酯化和酰胺化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酯和酰胺类化合物都是非常重要的精细化学品,在药物合成和精细化工中间体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传统合成二酯和酰胺类化合物的方法都伴随着废酸的排放和大量有机溶剂的使用,开展其绿色合成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深共融溶剂(DESs)作为一种可回收、无毒、生物降解性好且廉价易得的绿色溶剂在加成反应、多组分反应、缩合反应、偶联反应和各种人名反应等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在二酯化和酰胺化反应中的应用鲜有报道。因此,本论文应用DESs为催化剂和溶剂开展了二酯类和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论文合成了Br?nsted酸性DESs、Lewis酸性DESs和碱性DESs,研究了Br?nsted酸性DESs和Lewis酸性DESs对二酯化反应的催化效果。对酯化反应而言,采用相分离的方法,通过调控酸与醇的比例,利用单酯产物和二酯产物在DESs中溶解性的差异,在反应过程中二酯产物将自动与DESs的反应体系分离,促使反应正向移动,从而提高反应产率,最高产率可达95%以上。氯化胆碱/对甲苯磺酸(1:2)为最优催化剂,DESs用量0.2 eq、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6 h时为最优条件。经过底物拓展,该反应适用于大部分二元羧酸,伯醇具有很高的收率(95%以上),仲醇具有中等收率(70%左右),叔醇则不能反应。DESs循环使用8次后仍然保持较高活性。Lewis酸性DESs和碱性DESs催化酰胺化反应,通过条件优化,咪唑/尿素(1:1)为最优DESs,其用量为1当量、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18 h时为最优条件。对脂肪酸的酰胺化反应催化效果较好,对芳香族羧酸的酰胺化反应催化效果一般,DESs循环使用5次后产率仍保持在80%以上。

陆健,冯仁宇,沈陟彦,徐铿,曹静驰[2](2021)在《聚氯乙烯环保型增塑剂的合成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氯乙烯中常用的环保型增塑剂主要有柠檬酸酯类增塑剂、对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聚酯类增塑剂、偏苯三酸酯增塑剂、环己烷二羧酸酯类增塑剂、植物油基增塑剂等,通过了解和分析这些增塑剂的特征和合成,推进环保型增塑剂在塑料生产中的应用。

顾蓝天[3](2020)在《环境中两种典型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免疫分析方法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溴双酚A二羟基二乙基醚(Tetrabromobisphenol A bis(2-hydroxyethyl)ether,TBBPA-DHEE)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被认为是两种典型的新型有机污染物。其中,TBBPA-DHEE为四溴双酚A的一种主要衍生物,被大量应用于生产电子电路板、粘合剂和涂料。DBP是一种聚氯乙烯制品中最常用的增塑剂,被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的加工和生产工艺中。这两种物质可由生产与人类生活过程中过量使用、泄露等途径进入环境,在多介质环境中残留、累积,并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建立高效、灵敏、快捷的分析方法,分析环境中的这两种污染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抗原/抗体的传统免疫分析法具有分析快捷、前处理简单的优势,可用于环境中TBBPA-DHEE和DBP的检测,但由于其灵敏度不足、抗基质效应能力弱,无法对环境中的痕量污染物进行有效分析。为此,本研究将纳米酶引入免疫分析体系,借助其较高催化活性与较强抗基质效应的能力,构建了操作简单、体系稳定性好、检测灵敏度高的新型免疫分析方法,并用于环境介质中此类污染物的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CuMnO2纳米片类过氧化物酶性质,建立了一种高通量、间接竞争免疫分析方法用于环境介质DBP的分析。在检测体系中,以CuMnO2纳米片替代传统的HRP与Ab2偶联形成信号探针(CuMnO2@Ab2)。在最优条件下,该方法的检测限可达2.07μg/L,比普通ELISA的灵敏度提高了4倍,且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精确性(recoveries,78.49-138.5%;CV,3.16-7.55%)。该方法极大地改善了ELISA的灵敏度,但无法直接测定环境中浓度极低的DBP(浓度低于2.07μg/L的样本)。(2)为了解决上一个工作中灵敏度不足的缺点,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双功能的纳米材料H-MnO2@C-dots,基于此,构建了一种双信号间接竞争免疫分析法用于环境中DBP的特异性检测。其中,C-dots和Mn(II)对TMB的共催化作用能够实现信号放大。在最优条件下,该方法表现出优异的性能:(1)高灵敏度(LOD,0.24μg/L),比普通的ELISA提升了约8倍;(2)良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recoveries,77.97-114.61%;CV,3.17-7.26%)。本研究实现了环境中DBP高灵敏、高通量检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利用此方法可对环境中DBP的污染状况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进而评估其生态风险。(3)基于Co2+/hemin协同催化机制,构建了一种高通量、高灵敏的间接竞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用于测定环境中的TBBPA-DHEE。在该方案中,基于Co2+/hemin的协同催化使信号得到进一步放大。在最优条件下,该方法的检测限为0.9μg/L,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recoveries,89.67-125.33%;CV,2.75-8.37%)。利用所构建的方法,对采自江苏和浙江的30个水样和10个土壤样本进行了分析,在所有阳性样品中,水体中TBBPA-DHEE的检出浓度范围为2.4-3.7μg/L;土壤样本中污染物浓度为1.8-2.4 ng/g。

睢国慧,董建勋,李晓辉[4](2019)在《国内尼龙酸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概述了国内己二酸生产中的副产物尼龙酸的应用领域以及尼龙酸的应用研究进展。目前,尼龙酸下游产品的开发主要集中在高沸点溶剂和耐寒增塑剂。在高沸点溶剂的开发方面,根据合成溶剂中所用催化剂不同,对比了不同催化剂催化尼龙酸合成混合二元酸二甲酯的工艺过程;在耐寒增塑剂的开发方面,以尼龙酸与丁醇、异丁醇、辛醇等反应制备不同的产品,分析了合成工艺条件;其次,尼龙酸可作为聚氨酯原料或经分离提纯制备戊二酸和丁二酸等。今后应不断提升经尼龙酸为原料的产品质量稳定性和附加值,扩大尼龙酸的应用。

许虎[5](2019)在《增塑与热稳定双功能PVC助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VC的结构决定了其在加工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因此必须添加增塑剂和热稳定剂。当今已经广泛使用的增塑剂以及热稳定剂种类多样,但大多数均为功能单一的小分子。另一方面,市售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合成原料,特别是邻苯二甲酸(酐)来自原油,难以再生,并且邻苯二甲酸酯类都具有一定毒性。诸多因素导致迫切需要开发邻苯二甲酸酯替代品。此外,当前国内三聚氰胺市场产能过剩,生物基无毒可降解的丁二酸生产市场日益壮大等因素,开发这两种化学品的下游产品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将三聚氰胺分别与丁二酸酐、四氢苯酐40℃反应48小时,生成两种三聚氰胺二酰胺酸;将三聚氰胺先与丁二酸酐25℃反应48小时,随后再与四氢苯酐40℃反应48小时,得到第三种三聚氰胺二酰胺酸。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三种三聚氰胺二酰胺酸单独使用效果较差;与市售复合钙锌热稳定剂复配使用发现,1份复合钙锌热稳定剂与1份三聚氰胺二酰胺酸复配使用时的刚果红残余热稳定时间分别为9.5、20.5、16.5分钟,而2份以及3份复合钙锌热稳定剂的残余热稳定时间分别为10.2、16.0分钟,说明三种三聚氰胺二酰胺酸与具有优异的辅助热稳定功效;转矩流变仪测试结果表明,2份三聚氰胺二酰胺酸与2份复合钙锌热稳定剂复配使用的动态热稳定时间明显高于4份复合钙锌热稳定剂,并且三聚氰胺二酰胺酸能够显着提高PVC的长期热稳定性。其次,三种三聚氰胺二酰胺酸经过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转化为相应的三聚氰胺二酰胺酸钙盐和三聚氰胺二酰胺酸锌盐。经过工艺探索发现,以H20为反应溶剂、与CaC12、ZnC12反应,通过升温至75℃并延长反应时间从3到24小时,容易合成三聚氰胺二酰胺酸钙盐以及三聚氰胺二酰胺酸锌盐。将三聚氰胺二酰胺酸钙盐与锌盐按1:1质量比复配使用,测试结果表明,三种三聚氰胺二酰胺酸钙锌盐添加量为4份时,其动态热稳定时间分别为16.3、17.2、16.7分钟,而4份复合钙锌热稳定剂的动态热稳定时间仅为14.3分钟;当助剂添加量增加至6份时,动态热稳定时间进一步增加;如果助剂添加量增加至8份,那么动态热稳定时间不增反降。因此,少量的三聚氰胺二酰胺酸钙盐以及三聚氰胺二酰胺酸锌盐具有优异的热稳定功效,可以作为PVC的主热稳定剂。此外,当钙盐与锌盐的质量比为约3:1时,热稳定效果最好。最后,三聚氰胺二酰胺酸钙盐以及三聚氰胺二酰胺酸锌盐的增塑效果不明显,但并未使PVC的性能显着降低。三聚氰胺二酰胺酸及其钙锌盐的合成为三聚氰胺在PVC中的应用提供了初步的参考。

宋长统[6](2017)在《新型环保增塑剂环己烷-1,2-二羧酸二异辛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PVC增塑剂用量最大的为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此种增塑剂综合性能优异,但是其对人体的潜在毒性危害已经引起厂商及消费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医疗器械等对增塑剂安全性要求高的领域,该种类的增塑剂已被禁用,所以,采用新型环保无毒增塑剂取代传统增塑剂为当前的一大趋势,开发增塑性能优异,且无毒环保的新型增塑剂已大势所趋。本课题选用六氢苯酐与异辛醇在浓硫酸催化条件下,通过酯化反应合成环己烷-1,2-二羧酸二异辛酯(DEHCH),根据实验室合成流程,设计并建成工业化生产线,并通过调试实验室最佳工艺得到最佳工业化工艺,进行工业化生产。首先,完成工业化生产及脱色最佳工艺的研究及标准操作流程制定;其次,全面对比研究了本产品与德国BASF同类产品环己烷-1,2-二羧酸二异壬基酯(DINCH)增塑PVC性能;并且对新型增塑剂的应用进行了开发,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毒高透硬质PVC材料等。得到结论如下:(1)得到工业化最佳合成条件:最佳醇酐摩尔比2.4:1,催化剂用量是酸酐质量的0.6%,合成温度和合成时间分别是165℃以下和2h,真空度-0.08Mpa,酯化率可达99.9%以上。(2)得到工业化最佳脱色工艺:脱色剂选择200目木质活性炭,脱色剂用量0.5%,脱色时间及脱色温度分别为1h和90℃(3)对中试线最终产品进行了红外分析、核磁分析,共同证明了中试线所合成的产品为目标产物DEHCH,之后经过气质分析,得到产物中DEHCH的含量为99.33%,其中,顺式产物含量为98.9%,反式产物含量为0.43%,能够有效控制产物的顺反式结构比大于100:1,通过铂钴比色,得到其色度为30,达到一级品要求。(4)将中试线生产的产品与巴斯夫同类产品DINCH进行了增塑PVC性能对比,发现:环保增塑剂DEHCH增塑PVC在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低温冲击等性能方面要优于DINCH增塑的PVC;环保增塑剂DEHCH增塑的PVC在挥发性及透光性能方面略差于DINCH增塑的PVC;(5)应用中试线产品,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拉伸强度为44.5Mpa,断裂伸长率为30%,硬度为邵D80,透光率为90.3%,雾度1.5%,玻璃化转变温度为43℃,稳定性能良好的硬质PVC材料。其配方为PVC均一粉 100phr,DEHCH 为 8phr,DINCH 为 4phr,ES0 为 3 份,硫醇甲基锡稳定剂为2phr。

刘世强,宁培森,丁着明[7](2016)在《环保型增塑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环氧酯类、醇酸酯类、聚酯类等增塑剂的合成与应用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其在聚合物材料上的应用,并介绍了生产时的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韩娟[8](2014)在《尼龙酸产品应用及市场前景》文中研究表明对己二酸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尼龙酸的应用领域及其相关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尼龙酸在高沸点溶剂、增塑剂、聚酯多元醇及二元酸领域的应用,分析了尼龙酸产品的应用发展方向。

谷金儒,宫红,姜恒,王锐[9](2013)在《尼龙酸二丁酯的合成及其性能》文中提出以尼龙酸和丁醇为原料,浓硫酸为催化剂,环己烷为带水剂,合成出了3种尼龙酸二丁酯。以正丁醇和异丁醇为原料时反应速率最快,仲丁醇为原料时反应速率最慢。考察了反应的醇酸物质的量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n(醇)∶n(酸)=1.1∶1是最适宜的反应条件。测试了3种产品的性能,其中尼龙酸二正丁酯性能最佳,适合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和耐寒型增塑剂。

单婷婷[10](2007)在《混合二元酸制备混合酸二甲酯和聚酯多元醇》文中研究说明环己烷氧化工艺中副产大量的混合二元酸(DBA),又称尼龙酸;其主要有机成分为己二酸(ADA)、戊二酸(GA)和丁二酸(SA),因此也有AGS酸之称。对DBA进行充分回收及综合利用既可以节约资源,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利用DBA和甲醇合成绿色环保高沸点溶剂混合酸二甲酯(DBE)和聚氨酯用聚酯多元醇,变废为宝,实现了对DBA的综合利用。本文先采用传统均相硫酸催化酯化的方法合成DBE,考察浓硫酸加入量、反应时间、甲醇与DBA摩尔比、甲苯加入量等因素对DBE收率的影响,确定最优工艺条件;对产品进行检测,通过改善工艺条件控制产品的酸值和色泽。实验表明浓硫酸催化DBA和甲醇合成DBE的最优工艺条件为: DBA为100g,浓硫酸加入量为2ml,反应时间为3.5小时,甲醇与DBA摩尔比为5:1,甲苯加入量为50ml,酯化后反应液在70℃-80℃下搅拌10min条件下用150 ml 5% Na2CO3溶液(NaCl饱和)洗涤。在此条件下DBE产品为无色澄清透明液体,质量稳定,酸值小于1mg KOH/g,平均收率为86.3%,其中丁二酸二甲酯、戊二酸二甲酯和己二酸二甲酯总质量分数大于95%。同时本文对绿色环保型催化剂Keggin型磷钨酸(PW12)及自制负载型磷钨酸PW12/SiO2催化DBA和甲醇酯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催化剂加入量、甲醇与DBA摩尔比、反应时间、甲苯加入量等因素对DBE收率的影响,确定最优工艺条件。实验表明PW12催化DBA和甲醇合成DBE的最优工艺条件为:DBA为100g,PW12加入量为2%,甲醇与DBA摩尔比为3:1,反应时间为4 h ,甲苯加入量为50ml;PW12/SiO2催化DBA和甲醇合成DBE的最优工艺条件为:DBA为100g,PW12/SiO2加入量为2%,甲醇与DBA摩尔比为3.5:1,反应时间为4.5 h ,甲苯加入量为50ml。在此条件下DBE收率分别为85.2%和84.7%,所得DBE中丁二酸二甲酯、戊二酸二甲酯和己二酸二甲酯总质量分数均大于98%。本文还考察了催化剂的回收和重复利用。实验表明:PW12较难从体系中回收; PW12/SiO2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一定的重复使用性,可以很容易的从体系中分离出来,在最优工艺条件下PW12/SiO2经过简单处理重复使用5次时DBE收率仍大于70%。最后本文采用硫酸催化DBA与甲醇制备的DBE和丁二醇在钛酸四正丁酯的催化作用下缩聚反应合成聚酯多元醇,实验表明聚酯多元醇分子量在800-2000可控。利用DBA合成DBE,进一步合成聚氨酯用聚酯多元醇是一个经济可行的过程,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混合二羧酸二丁酯增塑剂合成的新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合二羧酸二丁酯增塑剂合成的新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深共融溶剂催化二酯化和酰胺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深共融溶剂简介
        1.1.1 深共融溶剂的定义
        1.1.2 深共融溶剂的应用前景
        1.1.3 深共融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1.2 深共融溶剂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1.2.1 深共融溶剂在加成反应中的应用
        1.2.2 深共融溶剂在多组分反应中的应用
        1.2.3 深共融溶剂在偶联反应中的应用
        1.2.4 深共融溶剂在缩合反应中的应用
        1.2.5 深共融溶剂在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1.2.6 深共融溶剂在还原反应中的应用
        1.2.7 深共融溶剂在取代反应中的应用
        1.2.8 深共融溶剂在其他人名反应中的应用
    1.3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2 深共融溶剂催化二元羧酸的酯化反应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深共融溶剂的制备
        2.2.3 二元羧酸酯的合成方法
    2.3 二酯类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数据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深共融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2.4.2 反应条件优化
        2.4.3 酸醇物质的量之比
        2.4.4 反应底物拓展
        2.4.5 深共融溶剂催化酯化反应机理
        2.4.6 深共融溶剂的循环使用
    2.5 小结
3 深共融溶剂催化未活化羧酸酰胺化反应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酰胺的合成方法
    3.3 酰胺类化合物核磁表征数据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深共融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3.4.2 反应条件优化
        3.4.3 反应底物拓展
        3.4.4 深共融溶剂催化酰胺化反应机理
        3.4.5 放大反应和深共融溶剂的循环使用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产物的核磁谱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或取得专利情况
致谢

(2)聚氯乙烯环保型增塑剂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柠檬酸酯类增塑剂
2 对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
3 聚酯类增塑剂
4 偏苯三酸酯增塑剂
5 环己烷二羧酸酯类增塑剂
6 植物油基增塑剂

(3)环境中两种典型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免疫分析方法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DBP的概况与研究现状
        1.1.1 DBP理化性质与用途
        1.1.2 DBP的污染现状
        1.1.3 DBP的毒理学效应
    1.2 TBBPA-DHEE概况与研究现状
        1.2.1 TBBPA-DHEE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1.2.2 TBBPA-DHEE的污染现状
        1.2.3 TBBPA-DHEE的毒理效应
    1.3 DBP和 TBBPA-DHEE检测方法概述
    1.4 免疫分析的概述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基于CuMnO_2纳米片构建的新型免疫分析法用以检测DBP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
        2.2.2 仪器
        2.2.3 CuMnO_2 纳米片的合成
        2.2.4 CuMnO_2@Ab2 标记物的构建
        2.2.5 免疫分析法构建
        2.2.6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2.2.7 方法可行性验证
        2.2.8 基于CuMnO_2纳米片构建的新型免疫分析法工作原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uMnO_2 纳米片的表征
        2.3.2 条件优化
        2.3.3 标准曲线的建立及样品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二氧化锰包裹碳量子点的双信号新型免疫分析法用于检测环境中的DBP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C-dots的制备
        3.2.4 二氧化锰包裹碳量子点(H-MnO_2@C-dots)的制备
        3.2.5 抗体修饰H-MnO_2@C-dots
        3.2.6 新型免疫分析方法的构建
        3.2.7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3.2.8 方法可行性验证
        3.2.9 基于H-MnO_2@C-dots催化作用的新型免疫分析法工作原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dots、sSiO_2、MnO_2@sSiO_2、H-MnO_2及H-MnO_2@C-dots表征
        3.3.2 条件优化
        3.3.3 标准曲线建立与样品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o~(2+)/hemin协同催化的高通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用于环境中四溴双酚A双(2-羟乙基)醚(TBBPA-DHEE)的灵敏检测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合成PS@heimin
        4.2.4 合成PS@hemin@Co~(2+)
        4.2.5 新型免疫分析法的建立
        4.2.6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4.2.7 可行性验证
        4.2.8 基于Co~(2+)/hemin协同催化构建的新型免疫分析法原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合成材料的表征
        4.3.2 条件优化
        4.3.3 标准曲线建立与样品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缩略词

(4)国内尼龙酸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尼龙酸下游产品的开发
    1.1 合成混合酸二甲酯 (DBE)
        1.1.1 以浓硫酸及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合成DBE
        1.1.2 以固体超强酸为催化剂合成DBE
        1.1.3 以杂多酸 (盐) 为催化剂合成DBE
        1.1.4 以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合成DBE
        1.1.5 以硫酸氢钠为催化剂合成DBE
    1.2 制备耐寒增塑剂
        1.2.1 混合二元酸二丁酯 (DIB)
        1.2.2 混合二元酸二异丁酯 (DIBA)
        1.2.3 混合二元酸二辛酯 (DOM)
        1.2.4 尼龙酸其他酯化反应及应用
    1.3 其他应用
2 尼龙酸产品的应用市场
3 结语

(5)增塑与热稳定双功能PVC助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聚氯乙烯
    1.2 增塑剂
        1.2.1 增塑剂的属性
        1.2.2 目前的工业增塑剂
        1.2.3 聚合物和低聚物增塑剂
        1.2.4 增塑剂的发展趋势
        1.2.5 增塑剂行业的技术挑战
    1.3 热稳定剂
        1.3.1 PVC的热分解
        1.3.2 PVC热稳定剂分类
        1.3.3 新型PVC热稳定剂
    1.4 新型增塑与热稳定双重功效的PVC助剂
    1.5 可用于开发增塑剂与热稳定剂的小分子
        1.5.1 丁二酸酐
        1.5.2 顺-1,2,3,6-四氢邻苯二甲酸酐
        1.5.3 三聚氰胺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2 三聚氰胺二酰胺酸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原料
    2.3 三聚氰胺二酰胺酸的制备
        2.3.1 三聚氰胺二琥珀酰胺酸(产物A)的制备
        2.3.2 三聚氰胺二四氢邻苯二甲酰胺酸(产物B)的制备
        2.3.3 三聚氰胺琥珀酰-四氢邻苯二甲酰胺酸(产物C)的制备
    2.4 三聚氰胺二酰胺酸的结构表征
        2.4.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2.4.2 核磁共振波谱测定
        2.4.3 酸值及皂化值的测定
    2.5 三聚氰胺二酰胺酸的性能表征
        2.5.1 PVC干混料的配制
        2.5.2 PVC板材的制备
        2.5.3 PVC板材的性能测试
        2.5.4 PVC干混料的流变性能测试
        2.5.5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
        2.5.6 动态热机械分析
        2.5.7 热重分析
    2.6 结果与讨论
        2.6.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6.2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2.6.3 产物的酸值及皂化值分析
        2.6.4 PVC板材的性能分析
        2.6.5 PVC干混料的流变性能分析
        2.6.6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
        2.6.7 动态热机械分析
        2.6.8 热重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三聚氰胺二酰胺酸钙锌盐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与仪器
    3.3 三聚氰胺二酰胺酸盐的制备
        3.3.1 三聚氰胺二酰胺酸二钠盐的制备
        3.3.2 三聚氰胺二酰胺酸钙锌盐的制备
    3.4 三聚氰胺二酰胺酸盐的结构表征
        3.4.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3.4.2 三聚氰胺二酰胺酸钙锌盐的钙锌含量测定
    3.5 三聚氰胺二酰胺酸钙锌盐的性能表征
        3.5.1 PVC干混料的配制
        3.5.2 PVC板材的制备
        3.5.3 PVC板材的性能测试
        3.5.4 PVC干混料的流变性能测试
        3.5.5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
        3.5.6 动态热机械分析
        3.5.7 热重分析
    3.6 结果与讨论
        3.6.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6.2 三聚氰胺二酰胺酸钙锌盐的钙锌含量分析
        3.6.3 PVC板材的性能分析
        3.6.4 PVC干混料的流变性能分析
        3.6.5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
        3.6.6 动态热机械分析
        3.6.7 热重分析
    3.7 增塑与热稳定的可能机理
        3.7.1 增塑机理
        3.7.2 热稳定机理
    3.8 本章小结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专利情况
8 致谢

(6)新型环保增塑剂环己烷-1,2-二羧酸二异辛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氯乙烯简述
        1.1.1 PVC的结构与性能
        1.1.2 PVC的应用
        1.1.3 PVC的缺陷及改性
    1.2 增塑剂概述
        1.2.1 增塑剂简介
        1.2.2 增塑机理
        1.2.3 增塑剂及工业化面临问题
        1.2.4 无毒环保增塑剂
        1.2.5 环己烷二羧酸酯类增塑剂
    1.4 聚氯乙烯的稳定性
        1.4.1 引起PVC降解的因素
        1.4.2 PVC降解机理
        1.4.3 稳定剂简述
        1.4.4 稳定剂稳定机理
    1.5 课题目的及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加工原料、设备与仪器
        2.1.1 原料
        2.1.2 设备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增塑剂工业化及生产
        2.2.2 新增塑剂工艺
        2.2.3 增塑剂脱色
        2.2.4 增塑剂增塑PVC试样制备
        2.2.5 硬质PVC制备
    2.3 表征与测试
        2.3.1 拉伸性能测试
        2.3.2 硬度测试
        2.3.3 低温性能测试
        2.3.4 透明性能测试
        2.3.5 稳定性测试
        2.3.6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7 核磁共振分析(NMR)
        2.3.8 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分析(GS-MC)
        2.3.9 热失重分析(TGA)
        2.3.10 差视扫描量热分析(DSC)
        2.3.11 扫描电镜分析(SEM)
第三章 增塑剂的工业化合成
    3.1 工业化合成工艺
        3.1.1 工业化最佳工艺
    3.2 结构表征
        3.2.1 红外分析
        3.2.2 核磁分析
        3.2.3 气质分析
    3.3 增塑剂实验室脱色及中试操作
        3.3.1 脱色剂选择
        3.3.2 脱色时间与温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3.3.3 脱色剂用量脱色效果的影响
        3.3.4 中试线脱色操作
第四章 增塑剂的加工工艺及性能对比
    4.1 增塑剂塑化温度探讨
        4.1.1 力学性能测试
        4.1.2 光学性能
        4.1.3 低温性能
    4.2 增塑剂塑化时间探讨
        4.2.1 力学性能
        4.2.2 低温性能
        4.2.3 光学性能
    4.3 增塑剂成型温度探讨
        4.3.1 力学性能
        4.3.2 低温性能
        4.3.3 光学性能
    4.4 增塑剂热压时间探讨
        4.4.1 力学性能
        4.4.2 低温性能
        4.4.3 光学性能
        4.4.4 增塑剂增塑PVC工艺条件小结
    4.5 增塑剂性能对比
        4.5.1 力学性能
        4.5.2 光学性能
        4.5.3 低温性能
        4.5.4 稳定性能
        4.5.4.1 耐溶剂抽出性
        4.5.4.2 挥发性
        4.5.5 热失重分析
        4.5.6 扫描电镜分析
第五章 增塑剂复配
    5.1 双增塑剂复配
        5.1.1 力学性能
        5.1.2 低温性能
        5.1.3 光学性能
    5.2 三增塑剂复配
        5.2.1 力学性能
        5.2.2 低温性能
        5.2.3 光学性能
第六章 硬质PVC制备
    6.1 稳定剂选择
        6.1.1 综合性能对比
    6.2 增塑剂用量选择
        6.2.1 力学性能测试
        6.2.2 低温冲击性能测试
        6.2.3 光学性能测试
        6.2.4 差视扫描量热分析
        6.2.5 热失重分析
    6.3 增塑剂复配
        6.3.1 力学性能测试
        6.3.2 低温冲击性能测试
        6.3.3 光学性能测试
        6.3.4 差视扫描量热分析
        6.3.5 热失重热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环保型增塑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环保型增塑剂合成的研究进展
    1.1 环氧酯类[2]
    1.2 醇酸酯类[12]
    1.3 聚酯类增塑剂
    1.4 芳香羧酸酯类
2 环保增塑剂在聚合物材料上的应用
    2.1 在PVC树脂中
    2.2 在聚乳酸中
    2.3 在紫外光固化涂料中
    2.4 在环氧树脂中
    2.5 在橡胶中
3 环保增塑剂合成废水处理的研究
4 结语

(8)尼龙酸产品应用及市场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尼龙酸的应用
    1.1 生产高沸点溶剂
    1.2 制备增塑剂
    1.3 合成聚酯多元醇
    1.4 分离二元酸单体
    1.5 其他应用
2 尼龙酸产品的应用市场
3 结语

(9)尼龙酸二丁酯的合成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尼龙酸酸度测定
    1.3 酯化反应
    1.4 产品物理性能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丁醇结构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2.2 n (醇) ∶n (酸) 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2.3 产品的性能指标
3 结论

(10)混合二元酸制备混合酸二甲酯和聚酯多元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混合二元酸研究概述
        1.2.1 利用混合二元酸制备增塑剂等产品
        1.2.2 利用混合二元酸制备混合酸二甲酯和聚酯多元醇
    1.3 酯化用催化剂的种类和选取
        1.3.1 浓硫酸、磷酸、硼酸、有机磺酸作催化剂
        1.3.2 沸石分子筛作催化剂
        1.3.3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1.3.4 阳离子交换树脂
        1.3.5 杂多酸(盐)催化剂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1.4.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2 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2章 硫酸催化合成DBE 的工艺研究
    2.1 反应原理
    2.2 主要试剂
    2.3 DBE 的合成
    2.4 分析和表征
        2.4.1 DBA 原料分析方法
        2.4.2 DBE 产品分析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浓硫酸加入量对DBE 收率的影响
        2.5.2 反应时间对DBE 收率的影响
        2.5.3 甲醇与DBA 摩尔比对DBE 收率的影响
        2.5.4 甲苯加入量对DBE 收率的影响
        2.5.5 洗涤工艺对DBE 产品的影响
        2.5.6 蒸馏工艺对DBE 产品的影响
        2.5.7 DBE 产品分析
    2.6 小结
第3章 磷钨酸催化合成DBE 的工艺研究
    3.1 主要试剂
    3.2 分析方法
    3.3 DBE 的合成
    3.4 磷钨酸作催化剂时合成工艺优化
        3.4.1 PW_(12)加入量对DBE 收率的影响
        3.4.2 甲醇与DBA 摩尔比对DBE 收率的影响
        3.4.3 反应时间对DBE 收率的影响
        3.4.4 甲苯加入量对DBE 收率的影响
        3.4.5 DBE 产品分析
        3.4.6 PW_(12)的回收和重复使用
第4章 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合成DBE 的工艺研究
    4.1 主要试剂
    4.2 分析方法
    4.3 PW_(12)/SiO_2 的制备
        4.3.1 浸渍法制备PW_(12)/SiO_2
        4.3.2 PW_(12)/SiO_2 的表征
        4.3.3 PW_(12) 负载量的影响
    4.4 DBE 的合成
    4.5 PW_(12)/SiO_2 作催化剂时合成工艺优化
        4.5.1 PW_(12)/SiO_2 加入量对DBE 收率的影响
        4.5.2 甲醇与DBA 摩尔比对DBE 收率的影响
        4.5.3 反应时间对DBE 收率的影响
        4.5.4 甲苯加入量对DBE 收率的影响
        4.5.5 DBE 产品分析
        4.5.6 PW_(12)/SiO_2 的重复使用
    4.6 小结
第5 章 DBE 合成聚酯多元醇
    5.1 反应原理
    5.2 主要试剂
    5.3 聚酯多元醇的合成
    5.4 聚酯多元醇产品分析方法
    5.5 DBE 合成聚酯过程讨论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附图
致谢

四、混合二羧酸二丁酯增塑剂合成的新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共融溶剂催化二酯化和酰胺化反应研究[D]. 蒋宇佳.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聚氯乙烯环保型增塑剂的合成及应用[J]. 陆健,冯仁宇,沈陟彦,徐铿,曹静驰. 塑料助剂, 2021(01)
  • [3]环境中两种典型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免疫分析方法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顾蓝天. 江苏大学, 2020(02)
  • [4]国内尼龙酸应用研究进展[J]. 睢国慧,董建勋,李晓辉. 合成纤维工业, 2019(02)
  • [5]增塑与热稳定双功能PVC助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许虎.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6]新型环保增塑剂环己烷-1,2-二羧酸二异辛酯的应用研究[D]. 宋长统.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4)
  • [7]环保型增塑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J]. 刘世强,宁培森,丁着明. 塑料助剂, 2016(05)
  • [8]尼龙酸产品应用及市场前景[J]. 韩娟.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14(04)
  • [9]尼龙酸二丁酯的合成及其性能[J]. 谷金儒,宫红,姜恒,王锐. 化工科技, 2013(06)
  • [10]混合二元酸制备混合酸二甲酯和聚酯多元醇[D]. 单婷婷. 湖南大学, 2007(05)

标签:;  ;  ;  ;  

一种混合二羧酸二丁酯增塑剂的合成新工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