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呼吸道传染病三种病原菌的检测与分析

儿童呼吸道传染病三种病原菌的检测与分析

一、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三种病原的检测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贾珊珊[1](2021)在《基于整合大数据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上市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热毒宁注射液是由青蒿、金银花、栀子三味中药提取精制的中药注射剂,具有疏风、清热、解毒之功,临床主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目前关于热毒宁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较多,但存在样本量小,结局指标不统一等问题。热毒宁注射液临床还被用来治疗流感、手足口病,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热毒宁注射液也具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其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它的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故本研究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热毒宁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以为临床应用提供更为稳定的循证医学证据;应用芯片分析方法对甲型H3N2流感有症状感染患者对比健康状态的差异基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流感及其甲型H3N2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手足口病的分子机制进行预测,利用分子对接对结果进行初步检验,以期为之后的机制研究试验提供方向。研究方法1.Meta分析全面、系统的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SinoMed、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热毒宁注射液对比利巴韦林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排除标准严格筛选文献并提取纳入文献信息,结局指标包括临床疗效、平均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鼻塞流涕消失时间、咽部充血消失时间、咳嗽停止时间。应用Cochrane Handbook5.1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估,运用RevMan 5.3和Stata 13.0对纳入数据进行分析,绘制森林图并进行敏感性与漏斗图及发表偏倚分析,对不良反应信息进行记录总结。2.芯片分析方法从GEO数据库中检索并下载甲型H3N2流感感染患者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集。对基因进行感染前后有无症状分组,使用R软件的limma包分析各组差异基因,绘制韦恩图以观察各组间关系。对有症状感染患者与健康人的差异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将差异基因导入STRING网站或HINT网站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将结果导入Cytoscape软件作图,通过MCODE与cytoHubba插件对蛋白互相网络图进行模块分析与核心基因分析,并采用R软件的clusterProfiler包对蛋白互作网络中差异基因进行GO与KEGG分析。之后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热毒宁注射液对差异基因以及甲型H3N2流感相关其他基因的作用进行进一步预测。3.网络药理学方法系统、全面检索关于热毒宁注射液的化学成分的中英文文献,获取热毒宁注射液化学成分。通过检索文献、SwissTargetPrediction、STITCH与SuperPred以获得化合物靶点,检索DisGeNET、GeneCards、DiGSeE以获得与疾病相关的基因。运用Cytoscape进行“化合物-靶点”网络图、“疾病-靶点”网络图的绘制。利用Merge插件对化合物以及疾病的靶点进行取交集以获得潜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关系。通过Cytoscape的MCODE以及cytoHubba插件对蛋白互作网络进行模块分析以及核心基因分析,得到热毒宁注射液可能作用于疾病的核心基因。采用DAVID及R软件的clusterProfiler对蛋白互作网络与潜在靶点进行GO与KEGG富集分析以及疾病聚类分析以获取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疾病的潜在途径。应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关键化合物以及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对化合物以及靶点的结合能力进行评估与验证,通过PyMOL软件进行可视化。研究结果1.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Meta分析共纳入118篇研究,包括15461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热毒宁注射液在临床疗效、平均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鼻塞流涕消失时间、咽部充血消失时间、咳嗽停止时间六个结局指标的疗效均优于使用利巴韦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热毒宁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0001),且症状较轻。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流感机制研究对“化合物-靶点”网络图与“疾病-靶点”网络图进行合并取交集共得到8个热毒宁可能作用于流感的潜在靶点,CXCL10、CCL2、IL6、STAT1、PTPN11、TNF、BRAF和MMP9。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潜在靶点主要富集于生物过程“ERK1和ERK2级联正调控”和“细胞对脂多糖的反应”。KEGG结果表明潜在靶点主要通过“TNF信号通路”、“甲型流感”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三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与靶点均有良好的对接能力。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甲型H3N2流感机制研究对GSE30550芯片进行分析,有症状感染组对比健康组差异存在48个上调基因,其中,XAF1、IFI44L、RSAD2、OAS1、MX1、IFIT2、OAS2、IFIT3、IFIT1 和 IFI44 为差异基因PPI网络中的核心基因,明显富集于甲型流感通路。共得到热毒宁注射液可能作用于甲型H3N2流感的潜在靶点8个,分别为LPO、IL1B、EGFR、CCL2、CXCL10、LAP3、PTPN11与CSF2。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热毒宁注射液相应化合物与靶点结合能力均较好,其中,EGFR与芦丁的结合能力最佳。4.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用机制研究热毒宁注射液的化合物靶点中,26个与细胞因子风暴相关,5个与发热相关,251个靶点与ACE2共表达。度值最高的三个靶点分别是CA2、CA12和CA1。在化合物靶点PPI网络中HSP90AB1有着最高的度值。GO富集共得到FDR<1×10-6的条目1491项,KEGG富集分析得到FDR<1×10-6的通路113条,包括18条信号转导通路、12条免疫系统通路、6条细胞生长与死亡相关通路和10条病毒感染性疾病通路。疾病聚类分析的结果中,富集水平最高的聚类7个项目中,3个与肺部疾病相关。富集分析得到3542条GO功能条目和147条KEGG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热毒宁注射液化合物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靶点PLP、ACE2、Mpro有着较好的结合能力。5.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作用机制研究共得到130个热毒宁可能作用于手足口病的潜在靶点,热毒宁注射液的化合物作用于 MMP2、CA6、MMP13、ELANE、MMP1、MMP9、EGFR、TYR、ABCB1 和 APP 这十个靶点的化合物较多。但 AKT1、MAPK1、VEGFA、IL6、STAT3、TP53、IGF1、EGFR、HRAS和TNF这十个靶点在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中有着核心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热毒宁注射液与对应的靶点都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研究结论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热毒宁注射液对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较利巴韦林更好,安全性更高。基于芯片分析以及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热毒宁注射液能够通过多个活性成分协同调控多种靶点,对于感染类疾病能调节细胞因子风暴,并通过对于发热相关细胞因子调控达到解热的目的,调节多个靶点与通路共同达到治疗流感、手足口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目的。本研究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提供了大样本的循证医学证据,以供临床借鉴,并为进一步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流感、手足口病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詹标[2](2021)在《儿童腺病毒脑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腺病毒脑炎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资料:对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可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而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儿,总计共1189份脑脊液标本针对22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及脑炎常见病原体进行常规核酸检测,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20.7%(246/1189),其中在脑脊液中检测出腺病毒核酸共27例,统计并分析该总计27例阳性病例的临床资料。方法:1.采用多重PCR及RT-PCR技术结合Genome Lab Ge XP遗传分析系统检测13种常见病原体。2.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9种常见脑炎病毒。3.统计并分析所有脑脊液中腺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例(其中有4例外送行脑脊液病原体高通量基因检测呈腺病毒阳性)的临床资料。结果1.1189份脑脊液标本中,共有246例筛查发现病毒阳性,阳性检出率为20.7%,其中鼻病毒80例,肠道病毒79例,腺病毒27例,季节性甲型流感病毒14例,副流感病毒3型11例,巨细胞病毒10例,博卡病毒4例,冠状病毒4例,腮腺炎病毒4例,副流感病毒1型3例,呼吸道合胞病毒3例,EB病毒3例,偏肺病毒2例,单纯疱疹病毒2例;在上述脑脊液阳性结果中,腺病毒占10.98%,仅次于鼻病毒(32.52%)及肠道病毒(32.11%)。2.对该总计27例腺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病例进行分析:男性患儿共20例,女性患儿共7例,男女比例接近3:1;发病年龄从2月19天至10岁,中位年龄为46个月,平均年龄为(50.7±30.4)个月。3.27例病例均留取咽拭子标本行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其中12例病例咽拭子标本腺病毒阳性,阳性率44.4%(12/27)。4.在27例病例中,主要有以下10个临床表现,即发热、流涕、咳嗽、腹泻、四肢酸痛、抽搐、头痛、呕吐、神志障碍、情绪改变。其中,发热、咳嗽、抽搐、呕吐出现频率均超过50%,此外,出现频率超过20%的临床表现还有头痛及神志改变。临床体征方面则以颈抵抗及Babinski征出现频率最高。5.在27例病例中,22例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在正常区间,5例轻度升高。在27例病例中,脑脊液生化在正常区间内出现的例数最多。6.在27例脑脊液腺病毒阳性病例中,行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共有19例,其中7例出现局部脑膜线状强化,1例出现颅内小软化灶,1例出现颅内广泛病变,考虑炎症或缺氧缺血性病变可能,另有10例未见明显异常,7.在27例脑脊液腺病毒阳性病例中,行脑电图检查的共有17例,其中7例脑电图表现为广泛中高幅慢波,2例可见棘波或棘慢波,1例同时具备上述两种改变,另有7例脑电图呈正常脑电图或边缘状态。8.在27例脑脊液腺病毒阳性病例的最后诊断中,4例诊断为腺病毒脑炎,5例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脑膜脑炎,10例诊断为热性惊厥,2例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3例诊断为癫痫,1例诊断为血管性头痛,1例诊断为脓毒症,1例仅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27例病例中,多数病例采用以降温、止惊、降低颅内压力为主的对症支持治疗。25例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其中1例患儿出现继发性癫痫;2例自动出院,均出现继发性癫痫。结论1.人腺病毒是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膜脑炎重要的病原体之一。2.大部分病例符合病毒性脑炎的一般表现:发热、头痛、呕吐、抽搐及神志改变等,可伴有情绪改变,缺乏特异性表现,另有少部分病例症状及体征表现不典型。3.大多数病例脑脊液常规、生化结果正常,相比一般病毒性脑炎,仅通过脑脊液常规、生化检验而确定诊断更为困难,因此,及时完善脑脊液的病原学检测有其重要意义。4.绝大部分病例治疗效果及预后良好,但少部分可遗留继发性癫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黄瑶[3](2021)在《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文中认为疠气,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中医病因学里重要组成部分。疠气作为中医温病病因的提出最早源自晋代葛洪(283-363)《肘后备急方》,后代医家也有所发挥,直至到十七世纪的明末时期,吴又可在《瘟疫论》里真正指出了疠气是脱离六淫邪气以外的另一种外感病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眼所观测不到的细小致病性物质,它的存在和气候、地域、时节都密切相关,正是它的传播导致了疾病的流行,这比十九世纪西方提出的传染病学说早了足足200多年,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难得,古人为中医病因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至今仍有深刻的理论及重要实践价值,但是迄今为止,关于疠气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流行本质是什么,相关研究少。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Acute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RTI)是最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常见为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等,疫气不同,其导致的疫病也不相同,一气一病,每一种疫疠之气所导致的疫病,都有别于其他疫病的临床特征和病变规律,搞清楚每一种疫疠之气的发病特点,分析其致病相关因素,探讨其病因病机,对于中医药在疫病的辨证治疗及“未病先防”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首次将中医疫病疠气研究与呼吸道病毒感染主动监测相结合,以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切入点,从传染特点、发病时间、发病地域、病因属性、症状体征、体质因素与传变规律、康复与复发特点、病毒微观定量与西医辨病等8个方面探讨中医疫疠之邪,以期丰富、完善呼吸道病毒感染疫病的中医辨证体系,为中医药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治防未病上提供有益的借鉴。为研究流感疠气的流行特点,本实验室依托国家流感网络实验室平台,开展流感样病例主动监测,随机抽检本地区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25059例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咽拭子标本,开展荧光PCR病原学检测、MDCK细胞病毒分离、分离毒株的HA基因序列进化分析及氨基酸位点分析,得出本地区甲型流感HA基因进化特点、氨基酸分子变异特点,结果显示本地区流感流行优势毒株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每年优势毒株不尽相同;进化与变异分析显示,近几年分离到的新甲H1N1毒株以6B为主,只有两株为6C;H3N2以3C为主,2014年以后以3C.2a为主,同年分离的毒株序列并不完全在一个进化分支上,部分与疫苗株相隔较远;无论是新甲H1N1还是H3N2,在HA的抗原性及受体结合位点均出现了变异,提示病毒抗原性及毒性出现潜在变化。收集病例监测基本信息及同期气候、环境等资料,结合病原学监测数据,利用SPSS20.0建立数据库,发现流感疠气流行特点呈现明显的冬春季节性,与温度、相对湿度、空气质量PM10呈正相关,O3指数呈负相关。7-17岁学生为流感易感人群,主要症状以发热、咳嗽、恶寒、头痛为主,流感疠气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7-17岁学生,所处封闭教室环境,疠气易于聚集传播,是其易感原因。流感疠气流行受环境时节影响巨大,其主要病因为气温低,温差大,人体正气下降,寒邪入侵是主要诱因(H3N2兼有湿邪),此时疠气本身受环境的“寒”“风”“燥”及空气中可悬浮颗粒物PM10增多,造成疠气的活跃及传播范围变广,人体卫外功能下降,正气不足,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为研究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本实验室于2017年1月-2020年7月开展常见呼吸道病毒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共随机抽检1109例住院肺炎病例咽拭子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五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腺病、副流感III型病毒、人肠道病毒。我们发现病毒性肺炎全年都有检出,女性比男性占比高,年龄为0-6岁孩童高发,流行季节为冬季,主要症状为以鼻塞、咳嗽、恶寒、乏力、憋喘为主,其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主要病原为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此类病毒正常情况下感染机体只会诱发普通上呼吸道症状,甚至不发病,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因为机体本身正气不足,造成脏腑功能不足,外感疠气而发病,与疠气流行有一定关联,但不是主要原因。0-6岁幼儿为主要易感人群,正因为幼儿免疫力较低,体内正气不足,在幼托机构等聚集场所疠气聚集,容易交叉感染呼吸道病毒,易进展为肺炎。病毒性肺炎流行与PM2.5指数相关,病毒可以吸附在PM2.5颗粒,从而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飘散距离远,而易于传播。为探讨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我们于2020年1月21日-3月3日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主动监测筛查,共筛查8433份病例,发现37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其中23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4名为无症状感染者,横断面研究群体调查方法收集这37名感染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测数据、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出院时间、流行病史、血液指标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使用数字QuantStudioTM3D数字PCR芯片,建立一种更高灵敏度、准确度的新型冠状病毒数字PCR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本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主动追踪监测,与实时荧光PCR同步检测感染者的咽、肛、血液、尿液标本共计1190份,定位不同时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藏身之处,及其排毒时间。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发病时间集中在:1月15日-2月11日,季节为冬季,节气为小寒、大寒、立春,六气为终之气与初之气,平均温度5.15±2.60℃,平均湿度80.7±8.59%,确诊病例中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重症仅为一例。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与咳嗽,占比均为91.3%,确诊病例湿邪症状身重肢倦,乏力胸闷的症状最多,占43.48%,37位感染者有7位在出院或隔离解除后又出现“复阳”乃至反复“复阳”特征,比例为18.92%,距发病99天,仍有病例咽拭子核酸检测为阳性,复阳反复次数最多达5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长期追踪检测结果显示,发病初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尽量采集下呼吸道标本;发病中后期及恢复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及肛拭子标本双份标本。血液标本和尿液标本不适合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采样标本类型。建立的数字PCR检测方法灵敏度、准确性均优于现时使用的荧光PCR核酸检测方法,可以与现时荧光PCR方法相结合,提高病毒检出率,明确荧光PCR结果不明确标本的判定,减少样本的采样次数。流感病毒与病毒性肺炎,都具有流行季节性,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易感人群为幼童、学生,二者的发病均与正气有关,但流感的发病与疠气流行程度相关更大,而病毒性肺炎发病受正气影响更大。新型冠状肺炎暴发于冬季,寒冷高湿节气暴发,全民易感,病机特点为湿性疠气,初络即入肺,湿性泛滥致疫毒郁肺,其发病与正气相关不大。但病毒间歇性排毒造成的“复阳”,从中医角度,可归属于“差后病复”,“除毒务尽”、“扶助正气”、“改善体质”三大原则可以有效防止该现象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与温度、湿度、地域关系密切,病因属性以“湿、寒”为主,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是温病学的经典理论。湿邪主要伤脾胃,这是已有理论的共识,但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以寒湿为主,主要病位却在肺,疠气的性质虽以温热者居多,但也有属于寒性者,如寒疫病,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提出“湿疫病”,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病的无症状感染者多见,确诊患者治愈后多次复阳,为疫情防范增加了难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隐匿反复特点提高检测能力,时刻关注疠气之变化,从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入手,开展主动监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未病,方能有效防控疫情。

张素杰[4](2021)在《喀什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病原学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喀什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ARI)常见病毒性病原体病原谱构成,为临床治疗及药物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循证学依据;了解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流性特征及与其地区的差异;并针对重症肺炎患者的个人一般信息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诊疗及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于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就诊的患者以及来自包括泽普县、疏勒县、疏附县人民医院等来自喀什地区的共12个县医院的患者,采集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se Chain Reaction,RT-q PCR)检测六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Flu A)、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Flu B)、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腺病毒(Adenovirus,ADV)、副流感病毒(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HPIVs)、肠道病毒(Human Enterovirus,HEV)核酸阳性率,分析不同年龄、季节和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相关病毒核酸检出情况,绘制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病原谱;同时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入院首次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重症肺炎预测模型。结果:1.2019年11至2020年10月期间共检测喀什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1873例,病毒总体检出率为24.13%,六种病毒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Flu A(8.38%)、RSV(7.85%)、HEV(4.97%)、ADV(3.90%)、HPIVs(1.44%)、Flu B(0.48%)。2.纳入的1873例ARI病例中,成人(≥14岁)463例,病毒无性别分布差异(P>0.05)。3.六种病毒在儿童中的总体检出率(26.88%)高于成人(15.77%)。儿童中病毒检出率最高的是RSV(9.50%),成人中病毒检出率最高的是Flu A(9.07%),不同年龄层病原构成不尽相同。4.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分布呈现一定的季节性,病毒感染高峰季多为冬季。5.在喀什地区大部分各县市中检出率最高的病毒均为Flu A,但岳普湖县、巴楚县、塔县检出率最高的病毒为RSV,泽普县检出率最高的病毒为HEV。6.维吾尔族和汉族中检出率最高的病毒均为Flu A(9.02%和6.05%)。7.单因素分析中,重症肺炎发生的影响因素为∶民族、年龄、存在先心病、WBC计数、NE%、LY%、PCT水平7个因素,与其他基础疾病(贫血、哮喘、营养不良)、CRP水平、ESR水平、不同类型病毒感染无关;多因素回归分析中,WBC、NE%、年龄<3岁、患有先心病是重症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8.最终以是否患有先心病、年龄是否<3岁、WBC、NE%作为联合预测因子建立重症肺炎预测模型,AUC为0.741(95%CI∶0.685-0.797),约登指数为0.410,敏感性为0.53,特异性为0.88,此模型对于重症肺炎的诊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1.喀什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主要为Flu A和RSV。2.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对应的呼吸道病原谱不同。呼吸道病毒总体检出率∶儿童高于成人,冬季高于其他季节。3.联合年龄、WBC、NE%和存在先心病建立的预测模型对于重症肺炎的诊断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翔腾[5](2021)在《血清骨膜蛋白及TGF-β1表达水平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毛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简称毛支炎)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其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最常见,但相关炎症因子在其发病过程中的具体机制及作用仍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RSV所致毛支炎患儿血清中骨膜蛋白(Periostin)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二者关系,以期评估二者的表达水平在临床中的意义。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山博爱医院儿科住院的诊断为RSV毛支炎的患儿72例为研究对象(毛支组),入院当天按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27例、中度组25例及重度组20例。另以同期儿童保健科正常健康体检的婴幼儿25例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毛支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以及正常对照组婴幼儿的血清Periostin及TGF-β1水平,统计学分析二者在毛支组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在正常对照组血清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1.RSV在毛支炎患儿中阳性检出率最高,毛支炎住院例数及RSV检出例数最多的月份为7月、8月、9月。2.急性期毛支组血清Periostin与TGF-β1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恢复期毛支组血清Periostin水平仍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血清TGF-β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恢复期毛支组血清Periostin与TGF-β1水平较急性期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5.毛支炎重度组急性期血清的Periostin、TGF-β1水平最高,均显着高于轻、中度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毛支炎重度组恢复期血清的Periostin仍持续高水平,均显着高于轻、中度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恢复期毛支炎各亚组及对照组之间血清TGF-β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8.相关性分析表明,毛支组患儿急性期血清Periostin与TGF-β1水平呈正相关(r=0.717,P<0.01),毛支组患儿恢复期血清Periostin与TGF-β1水平无相关性(r=0.371,P=0.068),对照组婴幼儿血清Periostin与TGF-β1水平无相关性(r=0.147,P=0.484)。结论1.本地区毛支炎患儿的感染病原仍以RSV为主,高发季节为夏秋季(7~9月);2.血清Periostin与TGF-β1表达水平在RSV毛支炎患儿急性期均升高,但血清Periostin的高表达水平持续的时间较TGF-β1更长;3.血清Periostin与TGF-β1表达水平与RSV毛支炎患儿急性期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动态观察血清Periostin与TGF-β1水平可能有助于对RSV毛支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判断。

张益萌[6](2021)在《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在某三甲医院PICU对感染性疾病患儿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二代基因测序技术(Metage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 NGS)与传统检测病原体方法的区别,讨论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m NGS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乌鲁木齐市某三甲医院PICU住院治疗期间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75例,分别对疑似感染部位取样并进行病原体的传统检测和送检m NGS检测病原体,然后对2种检测方法的诊断效果进行总结并分析。最后根据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筛选出感染组58例(任意检测结果为阳性就划分为感染组),收集感染组58例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再依据m NGS是否检出病原体将58例样本分为检出组(47例)和未检出组(11例),测定外周血及炎症指标。分析患儿在感染性疾病中检出病原体与严重程度等相关性的分析。结果:(1)纳入的75例样本中,m NGS的灵敏度显着高于培养法(x2=19.053,P<0.01)。m NGS的特异度与培养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167,P=0.041)。未检出组要高出检出组的住院天数(t=4.227,P<0.05)。样本中58例(77.33%)为感染组,其余的17例(22.67%)为非感染组。感染组样本中,肺泡灌洗液占比最多(27/58),其次为血液(20/58),最后是脑脊液(11/58)。单因素分析得出初步结论认为检出组中患儿外周血计数及炎症指标显着高出未检出组的指标(t值分别为-8.84、-4.724、-4.335、-4.335,P值均<0.05)。(2)m NGS的阳性检出率对儿童人类疱疹病毒的检出率要高于血液抗体检测(P<0.05)。(3)本院数据资料中,检测出前三位的病原体分别是人类疱疹病毒(18.75%)最高,检出率第二位的病原体是肺炎支原体(15.63%),第三位病原体是流感嗜血杆菌(12.50%)。在2例患有基础病并且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身上检测出合并真菌感染,在1例反复发作的肺脓肿患儿病例肺泡灌洗液中检出厌氧菌感染,同时也检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在怀疑结核性脑病病例的脑脊液中。(4)数据病例资料中,肺泡灌洗液最常见的阳性检出病原体是肺炎支原体(7例)及肺炎链球菌(4例)人类疱疹病毒是脑脊液和全血标本中最常见的病原体(分别为5例和6例)。(5)诊断细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时候m NGS阳性检出率明显大于传统检测方法的诊出率。但是对于真菌感染检测中,m NGS的阳性率虽然高于传统方法,但差异不明显。(6)革兰阴性菌在细菌感染中多见,病原体以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病毒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人类疱疹病毒,最常见的分别为人疱疹病毒1型(单纯疱疹病毒1型)、4型(EB病毒)和5型(巨细胞病毒)。真菌感染以肺孢子虫多见。结论:(1)m NGS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阳性检出率总体优于传统方法,在病毒、非典型病原体及混合感染的诊断中更显着。并且因传统检测方法较为局限,m NGS可以为某些病原体不明感染或临床疑似病例提供诊断依据,虽然诊断感染性疾病的金标准还是传统检测,m NGS还无法完全取代,但可辅助于实验室检查作为病原学检测的有效补充,联合使用可提高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检出率,以达到快速治疗,精准用药的目的。(2)对于人类疱疹病毒等儿科中不典型病原体和混合感染,m NGS技术提高了对它们的检出率。

朱立[7](2021)在《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耐药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关注的问题。世卫组织预测,如果不能找到解决办法,我们将步入无药可用的“后抗生素时代”。目前,西医主要通过研发新抗生素来应对耐药菌,但因耐药菌形成速度快于抗生素研发速度,所以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于是我们想到了中医中药。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应对耐药菌感染依然以辨证论治为主,缺乏专门指导耐药菌感染辨治的中医理论。鉴于此,导师提出了“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的中医新论并在古方达原饮的基础上创制了新方“新加达原散”。本论文即是围绕这两项创新点展开的。研究目的通过整理文献,解释中医新论“耐药菌感染从伏邪论治”的立论基础。通过实验研究,观察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Kp)生物膜的作用。通过临床研究,评价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理论研究:①通过梳理及研究中医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中与伏邪相关的文献及古代七位代表性医家王履、吴又可、张璐、蒋宝素、叶天士、雷丰、柳宝诒对伏邪的治验发挥,探讨了伏气学说的源流、概念的演变,以及伏邪与耐药菌的关系。②通过查阅本草及方剂相关的古今文献,从方中的四组药入手,进而对每味药及全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实验研究:①XTT法观察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形成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和药液各100 μL,培养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酶标仪上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②XTT法观测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成熟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100 μL,培养24小时后加药,药物作用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③扫描电镜观察新加达原散对成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的影响:24孔板内置入干净、无菌的玻璃片,加入MRSA、多重耐药Kp菌液培养24小时后加入同体积的药物,药物作用24小时后,制成药品,观察并拍照。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观察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安门医院ICU/急诊病房收治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结合组、西药组。三组均予以基础及支持治疗。中药组予新加达原散,结合组予相关抗生素与新加达原散,西药组予抗生素,疗程均为7天。三组均于第0、3、7天观察基础资料、实验室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CPIS评分、痰培养、中西医有效率及安全性指标,以评价新加达原散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理论研究:①中医新论“耐药菌从伏邪论治”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是对中医伏气学说的继承和创新。②新方“新加达原散”是对古方达原饮的继承和创新,更契合今日临床实际。实验研究:①XTT法示新加达原散对形成期及成熟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②扫描电镜示新加达原散可破坏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最终中药组49例、西药组48例、结合组49例,共146例患者入选。三组基线指标(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基础病分布、痰培养结果、机械通气与血液净化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体温:三组体温均下降。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结合组差异最明显(P=0.000)。下降程度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常率比较,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1)。白细胞:三组白细胞均降低。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三组均下降。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23)。C反应蛋白: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降钙素原: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氧合指数:三组均上升。三组整体比较,三个时间点氧合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分组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PIS评分:三组变化趋势不规律。三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结合组差异相对最大。中医证候积分:三组均下降。中药、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痰培养结果: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有效率:从中医积分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63.3%),但三组有效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从西医指标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77.6%),三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但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安全性指标:未发现与试验用药相关的安全性指标异常。28天病死率:结合组最低(38.8%),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研究结论实验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及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抑制作用、且能破坏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在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中,对体温、炎症指标的夏常、氧合的改善均有积极作用,与抗生素联用疗效更佳,且28天病死率有下降趋势。由此可见,中医新论“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与新方“新加达原散”是理论依据充分、实验结果阳性、临床用之有效的两大创新点,可以解决一部分抗生素耐药的问题。

中国医院协会,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8](2020)在《抗病毒药物在儿童病毒感染性呼吸道疾病中的合理应用指南》文中研究表明病毒感染性呼吸道疾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危害儿童的生命健康。在临床工作中,如何规范合理地应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是每一位医院管理者、药学工作者及儿科医护人员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指南从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儿童抗病毒治疗核心问题及策略、儿童抗病毒治疗临床用药基本原则、常见抗病毒药物及其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研发前景与展望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各级医疗机构合理、规范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提供指导和参考。

吕鹏宇[9](2020)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病原学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研究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病原学与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2.方法:回顾性研究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采用调查表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月山东省中医院儿科病房301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信息。应用SPASS23.0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要分析:(1)毛细支气管炎证型、病原的分布情况;(2)证型与病原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拓展研究各证型在性别、病程、季节、出生状态、出生方式、喂养方式的分布情况。3.结果:(1)证型分布方面,痰热闭肺证91例(30.23%)最为多见,其次是风热闭肺证73例(24.25%),风寒闭肺证66例(21.93%),其它证型占比小于20%。(2)病原分布方面,阳性检出率69.10%,单一病原感染者121例(40.2%),混合感染者87例(28.9%)。单一感染病原体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Ⅲ;混合感染病原体主要为流感病毒A合并副流感病毒Ⅰ、呼吸道合胞病毒合并流感病毒A。(3)早期证型(风寒闭肺证、风热闭肺证)、中期证型(痰热闭肺证、湿热闭肺证)与阳性病原的种类具有相关性。其中,风寒闭肺证、风热闭肺证、湿热闭肺证在阳性病原上的分布存在差异,痰热闭肺证的阳性病原分布则无差异。风寒闭肺证患儿感染病原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多见,风热闭肺证患儿感染病原以流感病毒A多见主,湿热闭肺证患儿以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4)性别上,男女比例为2.4:1,痰热闭肺证、风热闭肺证、风寒闭肺证的性别构成存在差异,男性占比更多。(5)病程上,风寒闭肺证、风热闭肺证以1-3天为主,痰热闭肺证、湿热闭肺证以4-7天为主。(6)季节上,各证型在季节的分布上均具有差异,均以冬季多见。(7)出生状态上,风寒闭肺证、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湿热闭肺证均以足月儿多见。(8)出生方式上,各证型在出生方式上的分布不具有差异。(9)喂养方式上,风寒闭肺证、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湿热闭肺证均以母乳喂养多见。4.结论:毛细支气管炎的感染病原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风寒闭肺证患儿感染病原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多见,风热闭肺证患儿感染病原以流感病毒A多见,湿热闭肺证患儿以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痰热闭肺证的阳性病原分布无明显差异。

王微[10](2020)在《维生素A、D水平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性及辅助治疗》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与健康体检儿童体内维生素A和维生素D水平之间有无差异;并分析年龄、性别、维生素A水平和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MPP的发病之间有无相关性;评价辅助给予维生素A和维生素D(维生素AD滴剂)治疗MPP的临床疗效;综合以上研究,希望为防治MPP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MPP患儿中随机选出100例作为病例组,并同期随机选出一般条件匹配的在本院儿科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健康组,均检测和比较两组维生素A和维生素D水平;并进行病例-健康的年龄、性别、维生素A缺乏和维生素D未适宜资料行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对入选的MPP患儿按照入院时间顺序排号,单号50例进入观察组,双号50例进入对照组,对照组MPP患儿予阿奇霉素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MPP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助给予维生素AD滴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1.病例组患儿与健康组儿童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病例组患儿与健康组儿童维生素A和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儿均较健康组儿童低。3.病例组维生素A缺乏率(包括各型缺乏)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缺乏率较健康组高;病例组维生素D未适宜率(包括严重缺乏、缺乏和不足)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未适宜率较健康组高。4.年龄、性别、维生素A缺乏(包括各型缺乏)和维生素D未适宜(包括严重缺乏、缺乏和不足)与MPP发病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维生素A缺乏和维生素D未适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系数b分别为1.066和1.804,OR值分别为2.905和6.075。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6.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临床疗效指标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结论:1.儿童维生素A缺乏(包括各型缺乏)和维生素D未适宜(包括严重缺乏、缺乏和不足)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具有相关性;2.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辅助给予补充维生素AD滴剂可提高治疗效果。

二、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三种病原的检测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三种病原的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整合大数据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上市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热毒宁注射液及其组方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流感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甲型H3N2流感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用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作用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儿童腺病毒脑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病毒性脑炎的概述
    1.2 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研究
    1.3 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诊断
    1.4 腺病毒与病毒性脑炎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临床资料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病毒检测结果
    3.2 临床资料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腺病毒脑炎发病率
    4.2 腺病毒入脑途径
    4.3 腺病毒脑炎的表现
    4.4 腺病毒脑炎的辅助检查
    4.5 诊断
    4.6 腺病毒脑炎的治疗
    4.7 腺病毒亚型与预后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人腺病毒重症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流感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资料收集及诊断标准
        1.3 实验室检测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监测采样情况
        2.2 病原学监测
        2.3 流感病例症状及病因属性
        2.4 流感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3. 分析与讨论
        3.1 流感流行人群分布
        3.2 流感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3.3 流感疠气流行型别及进化变异
        3.4 流感疠气四季分布
        3.5 流感疠气节气分布
        3.6 流感疠气六气分布
        3.7 流感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3.8 流感疠气流行病因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资料收集
        1.3 咽拭子采样
        1.4 实验室检测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监测采样情况
        2.2 病原检测结果
        2.3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2.4 病毒性肺炎临床症状统计及病因属性
        2.5 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3. 讨论
        3.1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3.2 病毒性肺炎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3.3 病毒性肺炎疠气四季分布
        3.4 病毒性肺炎疠气节气的分布
        3.5 病毒性肺炎疠气六气分布
        3.6 病毒性肺炎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3.7 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因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新型冠状肺炎主动监测及3D数字PCR方法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一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筛查
        1.2 标本采集
        1.3 实验室检测
        1.4 资料收集
        2. 结果
        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情况
        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点
        2.3 实验室检测及治疗
        3. 讨论
        4. 小结
    二 基于3D数字PCR技术探讨新型冠状肺炎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本来源
        1.3 建立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
        1.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追踪监测
        2. 结果
        2.1 3DPCR反应条件的确定
        2.2 3D数字PCR准确性及灵敏度试验
        2.3 3D数字PCR重复性试验
        2.4 3D数字PCR特异性试验
        2.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追踪监测结果
        2.6 不同病程阶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同样本类型核酸阳性检出率
        2.7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比例
        3. 讨论
        3.1 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建立
        3.2 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类型生物标本中的分布特点
        3.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现象之探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4)喀什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病原学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病例纳入与排除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与数据
        1.1 标本的采集、运送及处理
        1.2 仪器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呼吸道标本核酸提取
        2.2 核酸片段的扩增
        2.3 结果确定和记录
        2.4 血液标本检测
    3 质量控制
        3.1 人员培训
        3.2 实验室检测
        3.3 资料收集录入
    4 统计学处理
    5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1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1 纳入病例的基本情况
        1.2 病毒感染检出情况
        1.3 阳性病例的基本情况
        1.4 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谱
    2 重症肺炎患儿危险因素分析
        2.1 肺炎患儿的人口学特征
        2.2 重症肺炎的单因素分析
        2.3 重症肺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各指标的ROC曲线分析
讨论
    1.1 病毒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情况
    1.2 不同年龄及地区病毒检出率不同
    1.3 性别与病毒检出的关系
    1.4 季节与病毒检出的关系
    1.5 重症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论文导师评阅表

(5)血清骨膜蛋白及TGF-β1表达水平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标本采集及处理
    3.实验仪器、试剂及检测方法
    4.统计学分析
    5.关键技术路线图
结果
    1.毛支炎患儿呼吸道病毒检出情况及发病月份分布
    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3.两组血清中 Periostin 表达水平结果
    4.两组患儿血清中TGF-Β_1表达水平结果
    5.不同严重程度的毛支炎患儿血清中PERIOSTIN表达水平的关系
    6.不同严重程度的毛支炎患儿血清中TGF-Β_1表达水平的关系
    7.急性期毛支组患儿血清PERIOSTIN及 TGF-Β_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8.恢复期毛支组患儿血清 Periostin 及 TGF-β_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9.对照组婴幼儿血清 Periostin 及 TGF-β_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讨论
    1.毛支炎的病原学及流行季节特征
    2.病毒感染毛支炎的免疫反应
    3.PERIOSTIN在毛支炎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4.TGF-Β_1在毛支炎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5.毛支炎患儿血清 Periostin 与 TGF-β_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6.结论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膜蛋白在感染性细支气管炎气道炎症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在某三甲医院PICU对感染性疾病患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标本采集
    3 技术路线图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宏基因组学检测技术对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细菌耐药机制的分类
        1.1 基因水平耐药
        1.2 蛋白质水平耐药
        2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机制
        2.1 大肠埃希菌主要耐药机制
        2.2 肺炎克雷伯菌主要耐药机制
        2.3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耐药机制
        2.4 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耐药机制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耐药机制
        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抗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抗耐药大肠埃希菌相关机制
        1.1 抑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
        1.2 消除R质粒
        1.3 其它机制
        2 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机制
        2.1 抑制生物被膜形成
        2.2 其它机制
        3 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机制
        4 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相关机制
        5 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相关机制
        6 结语及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研究一 伏气钩玄
        1 理论萌芽期
        1.1 伏寒化温,本为内经经旨;热病遗复,当是耐药先声
        1.2 伤寒有五,新感伏气不同;广义狭义,后世多引多从
        2 缓慢成型期
        2.1 叔和之论,热病初步区分;伏气之治,六经原可涵盖
        2.2 安道雄辨,寒温之异始判;溯洄医经,首肯伏邪存在
        3 变化成熟期
        3.1 戾气之说,吴氏大胆发明;邪伏膜原,比类耐药细菌
        3.2 绪论伤寒,诸证条分缕析;间言伏气,论治初具雏形
        3.3 问斋医略,伏温始有专篇;学宗又可,治用达原加减
        3.4 幼科要略,伏气字字珠玑;天士手笔,清泄亦重根抵
        3.5 纵论时病,四时皆有伏气;以法领方,方药切合实际
        3.6 致力温热,伏气源流俱楚;集大成者,理法方药尽述
        4 发展壮大期
        4.1 吉人新论,六淫皆是伏邪;衷中参西,百家争鸣可喜
        4.2 耐药细菌,伏邪关系密切;导师观点,守正复又创新
        5 小结
    研究二 学习导师经验方新加达原散配伍用药特色的体会
        1 柴胡、黄芩组
        2 蝉衣、酒军组
        3 草果、乳香、白芷组
        4 赤芍、石膏、青黛组
        5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新加达原散体外对两种耐药菌生物膜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试剂及配制
        1.5 实验药液、菌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形成期的活菌量
        2.2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成熟期的活菌量
        2.3 扫描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MRSA、Kp成熟期生物膜内细菌
    3 结果
        3.1 微孔板法结果
        3.2 扫描电镜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新加达原散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不良反应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1.9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试验药品及给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指标
        2.5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基础资料与基线情况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指标
        3.4 安全性指标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1 临床观察表
    附2 伦理批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病原学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证型分类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整理
        2.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2.1.2 样本量的估计
        2.2 病原的采集及检测
        2.2.1 主要检测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2.3 标本采集
        2.2.4 标本检测
        2.2.5 检查结果的判定
        2.3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3.2 病原检查的构成情况
        3.3 证型的病原分布情况及相关性
        3.3.1 早期证型(风寒闭肺证、风热闭肺证)的病原分布情况及相关性
        3.3.2 中期证型(痰热闭肺证、湿热闭肺证)的病原分布及相关性
        3.4 各相关因素的证型分布情况
        3.4.1 证型在性别上的分布情况
        3.4.2 证型在病程上的分布情况
        3.4.3 证型在季节上的分布情况
        3.4.4 证型在出生状态上的分布情况
        3.4.5 证型在出生方式上的分布情况
        3.4.6 证型在喂养方式上的分布情况
讨论
    1.中医学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认识
        1.1 病原与证型
        1.2 地域与证型
        1.3 季节与证型
        1.4 年龄与证型
        1.5 病程与证型
    2.现代医学对毛细支气管炎的认识
        2.1 常见病原学的研究
        2.1.1 呼吸道合胞病毒
        2.1.2 副流感病毒
        2.1.3 流感病毒
        2.1.4 鼻病毒
        2.1.5 腺病毒
        2.1.6 肺炎支原体
        2.2 常见病原检测方法的研究
        2.2.1 呼吸道病毒血清抗体检测
        2.2.2 呼吸道病毒标本检测
        2.2.3 肺炎支原体检测
    3.研究结果分析
        3.1 中医证型的分布
        3.2 病原的分布
        3.3 证型的病原分布情况及相关性
        3.4 证型的性别分布情况
        3.5 证型的病程分布情况
        3.6 证型的季节分布情况
        3.7 证型的出生状态、出生方式、喂养方式分布情况
    4.问题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毛细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10)维生素A、D水平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性及辅助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1.研究资料
    2.辅助检查资料
    3.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病例组患儿与健康组儿童一般资料特征
    2.病例组患儿与健康组儿童维生素A和维生素D水平比较
    3.病例组患儿与健康组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和维生素D未适宜率比较
    4.Logistics回归分析
    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一般资料特征
    6.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三种病原的检测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整合大数据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上市后评价研究[D]. 贾珊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儿童腺病毒脑炎的临床研究[D]. 詹标. 汕头大学, 2021(02)
  • [3]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D]. 黄瑶. 扬州大学, 2021(02)
  • [4]喀什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病原学调查分析[D]. 张素杰.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5]血清骨膜蛋白及TGF-β1表达水平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的临床意义[D]. 刘翔腾.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6]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在某三甲医院PICU对感染性疾病患儿的应用[D]. 张益萌.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2)
  • [7]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D]. 朱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抗病毒药物在儿童病毒感染性呼吸道疾病中的合理应用指南[J]. 中国医院协会,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19)
  • [9]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病原学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吕鹏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维生素A、D水平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性及辅助治疗[D]. 王微. 延安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儿童呼吸道传染病三种病原菌的检测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