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USB接口的功率

增加USB接口的功率

一、巧增USB接口的功率(论文文献综述)

叶琼[1](2017)在《低照度CMOS图像传感器综合性能测试系统研制》文中指出低照度CMOS器件由于体积小、可昼夜工作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信噪比、增益、动态范围、满阱电荷和光谱响应等性能参数是CMOS成像器件的重要特性指标。本文围绕低照度CMOS图像传感器综合性能测试技术展开深入研究,研制了低照度CMOS图像传感器综合性能测试系统,该系统包含图像和噪声特性测试子系统以及光谱响应测试子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低照度CMOS图像传感器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阐述了 CMOS图像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同时研究CMOS图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低照度CMOS的定义及影响因素;然后根据低照度CMOS图像传感器的测试需求及性能评价方法,设计了低照度CMOS综合性能测试系统。其中,图像和噪声特性测试子系统所设计的大动态范围积分球均匀光源系统能保证获得在10-7~104lx范围内输出稳定的面均匀光源,光谱响应测试子系统选取激光泵浦宽带光源来实现宽光谱测试,同时选取双级联单色仪来提高出射光的单色性;接着根据低照度CMOS图像传感器性能参数的测试要求,搭建了图像和噪声特性测试子系统,并在已有的光谱响应测试子系统硬件平台上,分别对自主研制的光功率计和照度计进行校准,编写测试软件,完成测试系统软、硬件联调;最后验证了光源系统的均匀性及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低照度CMOS图像传感器综合性能测试实验,得到不同曝光时间下低照度CMOS信噪比、暗电流等参数值以及不同波长下光谱响应及量子效率参数值并绘制对应曲线。测试结果表明,低照度CMOS综合性能测试系统稳定性高,符合测试技术指标。

梁观浩[2](2017)在《分布式柔性触觉传感阵列的设计与力学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假肢技术的发展,触觉传感技术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触觉传感器能为智能假肢提供触觉力信息,从而提高肢体残疾者对环境的感知能力。目前,智能假肢手上集成的触觉传感元件分布密度较小、接触力检测灵敏度较低,难以实现分布式触觉力的高密度、高灵敏感知。并且,现有的触觉传感器在柔性、灵敏度、分布式三维接触力测量能力等方面仍不能完全满足智能假肢手的接触力检测要求。因此,需设计新型的分布式柔性触觉传感器结构,以实现智能假肢手的三维接触力高灵敏检测,并采用力学建模的方法对触觉传感器进行性能分析和优化设计。为此,本文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分布式机械刺激感知系统设计制造原理"(课题编号:2011CB0133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仿生皮肤的柔性触觉敏感构件与微接触印刷制造方法研究"(项目编号:51105333)等项目的资助下,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分布式柔性触觉传感阵列的设计与制造、触觉传感阵列的力学建模与结构优化、曲面装载对触觉传感阵列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触觉传感阵列测试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实现智能假肢手的触觉感知功能,设计了基于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薄膜介电层的触觉传感单元结构。针对触觉传感单元的多层结构力学建模难题,建立了PDMS介电层触觉传感单元的力学解析模型,揭示了不同受力条件下触觉传感单元的电容变化规律。为提高触觉传感单元变形预测的精度,提出了分区域建模的方法,建立了触觉传感单元的修正力学解析模型。通过分析表明,虽然PDMS介电层触觉传感单元的量程较大,但传感单元的灵敏度和三维力检测性能仍不能满足智能假肢手的三维接触力高灵敏检测要求。为提高触觉传感阵列的接触力检测灵敏度并实现三维力检测,提出一种基于微四棱锥台介电层的分布式柔性触觉传感阵列的结构设计。采用微四棱锥台作为介电层结构,可有效提高传感阵列的接触力检测灵敏度;利用传感单元中四个电容对应一个表面凸起的结构设计,可实现智能假肢手的三维接触力检测。针对触觉传感阵列的三维力解耦问题,建立了触觉传感单元的三维力解耦模型,实现了触觉传感阵列的三维接触力高灵敏检测。为实现分布式柔性触觉传感阵列的接触力检测性能优化,建立了微四棱锥台介电层触觉传感单元的力学解析模型;基于该模型,揭示了微四棱锥台介电层和表面凸起的结构参数对传感单元接触力检测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指导了微四棱锥台介电层触觉传感阵列的结构优化设计。为分析智能假肢手曲面装载对触觉传感阵列接触力检测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曲面装载对传感阵列的变形影响规律,建立了曲面装载条件下触觉传感单元的力学解析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了曲面装载条件下触觉传感阵列的初始电容值变化规律,并揭示了曲面装载对不同受力条件下传感单元接触力检测性能变化的影响规律。针对微四棱锥台介电层触觉传感阵列制造过程复杂、多层结构连接强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分层制造、集成装配的工艺设计思路,并对关键工艺步骤进行了设计分析,通过制定具体工艺参数,完成了该触觉传感阵列的微制造与集成封装。为研究触觉传感阵列的接触力检测性能以及验证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的正确性,研制了分布式触觉传感阵列的扫描测量电路,构建了传感阵列接触力检测性能测试平台和接触力实时显示系统。通过实验研究了平面装载条件下触觉传感单元的静态力检测性能、接触位置识别能力和动态响应速度,研究了曲面装载条件下触觉传感阵列的接触力检测性能变化规律。实现了触觉传感阵列在假肢手上的装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触觉传感阵列可用于智能假肢手的三维接触力检测。

卢程[3](2016)在《基于Android的实时视频传输系统设计》文中指出近几年来网络不断提速、3G与4G移动网络快速发展,智能的移动终端设备在不断侵占市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追求人性化服务与大信息量的今天,传统的文字与语音服务方式已渐渐的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但是以视频对话为主的服务方式可以满足人们在人性化、大信息量方面的要求。而且通过对目前的网络带宽与智能移动终端的调查,尤其是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设备占据大多数市场的情况下,通过Android智能终端实现视频客服是完全可行的。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客户服务系统的功能与当前的实验环境,同时结合目前客户服务行业的现状及技术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Android的视频传输系统,应用于视频客服领域。为了实现系统的功能,系统结合Android操作系统和FFmpeg开源项目的优势,采用软、硬件结合的开发方法,设计了一种实用的、便于人们使用的实时视频客服系统。系统的硬件部分使用Tiny6410开发板,软件使用Eclipse、AndroidSDK及相关辅助工具作为开发工具编写Java代码。系统的整体设计采用C/S模式,利用Java语言编写服务器端程序,运用Java语言、Android SDK及相关库文件相结合的方法编写Android客户端程序,将FFmpeg开源项目移植到Android操作系统实现对视频的编解码。系统可实现文字通信、语音通信、实时视频通话、通信信息保存、对服务进行评价功能。系统旨在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方式,为客户服务双方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本文对系统的设计过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首先,论文对该设计的研究内容、背景及发展趋势做了分析,并提出设计完成的功能。其次,是对在系统设计过程中用到的Android操作系统和FFmpeg开源项目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功能对系统进行设计,针对系统的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分别进行软、硬件设计,并在设计完成后进行系统测试。最后,对本次系统设计进行分析与总结。经过对系统的不断测试和完善,目前实现了基于Android的实时视频传输系统并完成了既定的功能。该系统为客户服务方式提供了参考,在客户服务领域实现了应用创新。

贾贞[4](2016)在《虚拟城市环境下导航信息的触觉表达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迁移活动越来越频繁,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在陌生的城市环境中导航。常用的导航装置大多经由视觉或听觉通道传递信息,但它们容易受到环境因素限制,或者被其他重要的任务所占据。由于触觉表达适用于普遍存在的环境,理解它提供的信息几乎不需要认知资源,能够为其他任务释放必需的认知资源,因此在视野受限的虚拟城市环境下,通过触觉通道提供导航信息有助于增强使用者的沉浸感,帮助使用者导航。本文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为依托,从技术手段、编码方法和性能评估等方面,对虚拟城市环境下导航信息的触觉表达技术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真实环境中大量的空间信息和长时间尺度的导航都会对使用者的认知分析施加很大影响,但虚拟环境能够把触觉表达技术与那些降低使用者导航表现的额外信息隔离开来。基于VC/OpenGL程序框架设计了一款三维虚拟城市仿真系统,为漫游者提供实时的空间导航信息。城市模型由Google SketchUp软件构建,并在3ds Ma x软件中重新贴图,再载入到OpenGL程序框架中显示。使用者在虚拟场景中使用第一或第三视角漫游,导航时跟随预先设定的路径点从起点遍历到路线的终点。系统提供的几种导航消息包括行进方向、相对距离、路口类型和路线属性。依靠这些导航信息,参与者可在多种触觉形式的刺激下实现在陌生城市环境中导航。仿真系统一并提供的还有定点鸟瞰图、漫游计时和运动路线显示与保存等功能。根据人体皮肤的触觉感知机理,选择振动和温度两种触觉方式来映射多维导航信息。详细分析了它们的参数种类,筛选出适合信息编码的参数。根据导航消息的种类,在每个参数中划分出在感觉上显着不同的两个或多个水平。振动触觉反馈由圆柱式振动电机提供,从理论上探索了它在皮肤上激活时的振动波传播;热触觉显示由典型的珀尔帖单元呈现,并基于半无限大体积模型推导出受刺激时皮肤内的热响应曲线。针对触觉导航训练系统,选择了最普遍接受的Wickens的多资源理论、Prenav和Chorems里论,更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使用触觉通道为穿戴者表达导航信息是成功的。提出一种基于虚拟环境的多触觉导航训练系统总体方案,借助背包、腰带和臂带等配件进行可穿戴设计。介绍了多触觉导航训练系统的硬件设计,分析J’导航信息获取模块、核心处理模块、振动触觉反馈模块和热触觉显示模块的元器件选型、组成原理以及各模块的电气连接关系。对多触觉表达装置的可穿戴效果进行具体实现,成功地穿戴于人体的腰部、上臂等部位,达到系统便携性和移动性的要求。开展了多触觉导航训练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多触觉表达装置的驱动程序和触觉训练软件。驱动程序分别从RT-thread移植、导航信息采集程序、导航信息解码程序和线程同步等方面展开设计,实现了对多维导航信息的实时获取、解码,以及多触觉表达功能。触觉训练软件提供训练和评估两大功能,为心理学实验搭建一个测试平台。介绍了复合式触觉图标的设计原理,根据城市导航信息的种类依次开展对三参数复合式振动触觉、四参数复合式温度+振动触觉图标的设计和识别研究。第一个实验表明三参数触觉图标的平均识别率高达95.47%,在所有的24种图标中人们能够正确地识别19.70种:第二个实验发现四参数触觉图标的平均识别率略有降低,但在32种图标中也能够可靠地识别出24.42种:第三个实验是在构建的简单城市环境中评估这两种触觉表达模式的导航效能。从实验结果看,在三参数振动触觉图标中识别三维导航信息是非常容易的,为参与者顺序地呈现四种不同的触觉刺激方式似乎没有造成混乱。尽管四参数复合式图标的平均识别率稍低,但在虚拟场景中导航时,参与者的表现要显着优于三参数触觉图标。第四个实验是把行进方向的水平扩展到8个,触觉图标种类也相应增加到64种,但这些图标的平均识别率并没有显着降低,仍然有91.86%,人们能够可靠识别的图标种类增加到45.52种。说明了设计的复合式触觉图标传递多维导航信息是可行的,具有与听觉图标和转换式图标可比拟的效果。分析了转换式触觉图标的设计原理,依次开展对四参数的四振动、一温度三振动和二温度二振动转换式触觉图标的设计和识别研究,并使用它们在虚拟城市环境中帮助参与者导航。第五个实验表明四振动转换式触觉图标的平均识别率为74.77%,在所有的64种图标中大约能够正确识别31种;第六个实验中一温度三振动图标的平均识别率为85.01%,有34~35种图标能够可靠地识别;第七个实验中二温度二振动图标的平均识别率为78.20%,能够可靠识别的图标仅为28~29种。实验结果表明,转换式触觉图标的平均识别率和信息传输能力基本满足要求。因为从这些四参数的转换式触觉图标中识别四维导航信息相对容易,为参与者同时提供四种不同的触觉刺激参数也没有造成过多的混乱。在复杂的虚拟城市环境中,利用四种不同的触觉表达模式开展导航实验,发现从导航表现和认知负担两个方面评判,参与者在使用一温度三振动转换式触觉图标时的整体表现最好。

刘金[5](2016)在《基于声发射技术轮轴疲劳裂纹检测与剩余刚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铁路乍辆行走的甄要部件,机车轮轴会受到诸如路谱、振动冲击、摩擦力和惯性力等作用,容易产生各种损伤,普遍的失效形式是疲劳损伤,而损伤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疲劳裂纹。为了保证高速铁路的行车安企,瓣要针对轮轴的疲劳裂纹扩展整个历程来进行测试和研究。传统的无损枪测手段(如磁粉检测与超声波探伤)无法做到在线动态检测,不能探测到构件内部的早期微观裂纹,不能分辨不同类型的疲劳故障和其对累积疲劳的影响,存在许多局限;与之相比声发射检测技术作为一项在线的动态裂纹检测方法,可以基于来自裂纹本身的声发射信号对裂纹进行分析。所以,声发射检测技术可以反映材料疲劳裂纹的萌生以及扩展规律,同时指导裂纹机理性研究,最后为关键结构部件的寿命评估和分析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主要针对被测轮轴做声发射疲劳检测试验研究。提取疲劳裂纹相关的声发射特征信号,并基于声发射相关参数分析轮轴疲劳裂纹扩展;结合裂纹疲劳损伤理论,探究声发射表征参数和轮轴疲劳刚度模型之间的关系,对轮轴疲劳剩余刚度进行预测研究。具体内容如下所示:(1)根据金属裂纹的声发射信号信息和轮轴疲劳试验条件,完成声发射测试试验方案;根据ANSYS应力云图,确定试验测试点位置;在青岛四方技术中心的疲劳试验台完成轮轴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试验,并采集声发射试验数据。(2)对声发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依据裂纹扩展速率对轮轴的疲劳寿命进行推测。采用参数分析法分析信号的时域特征参数,选取有用的试验参数来描述轮轴裂纹萌生、扩展以及断裂阶段,并画出整个试验过程参数拟合曲线图。(3)分析轮轴刚度损伤变化。选择合适的剩余刚度经验模型,创建方程并画出曲线图。最后将试验结论与理论结论相结合。建立信号特征参数与裂纹循环次数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并将此模型与Paris公式进行对比,证明其可行性。

杨伟建[6](2016)在《缩微无人车上位机软件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无人驾驶渐渐成为可能,并最终走向千家万户。本文基于缩微无人车竞赛,对无人车设计展开了研究。对无人车研究内容如下:在标准操场环境下,利用1:5缩微无人车模拟无人驾驶车辆,实现缩微无人车沿跑道正常行驶、识别交通标志、车辆变道、地图定位等功能。本文的图像处理部分主要涉及车道线的检测和交通标志的识别。车道线的检测主要是对采集图像进行预处理,利用Sobel算子对预处理图像边缘检测,最终通过霍夫变换实现了对车道线的检测。交通标志的识别,首先根据其特性通过颜色对交通标志图像进行初次检测,然后根据交通标志形状进行二次检测,最终定位出交通标志在图像中的位置。对定位出的交通标志进行HOG特征提取,利用支持向量机实现了对交通标志的识别。缩微无人车控制决策部分,通过车道线检测处理获得车道线在图像中的位置,建立了偏离模型。根据获得的车道偏离参数,利用设计的模糊PID控制器实现了对缩微无人车偏离车道线的控制。缩微无人车在自主行驶过程中,根据获得的交通标志信息作出相应的操作。缩微无人车的定位是通过GPS获得定位信息。将所在操场高德卫星地图移植到上位机界面,实时定位出无人车的位置。本文的软件设计包括车载上位机和远程监控两部分,车载上位机进行信息的采集、图像处理以及控制决策,远程监控用于无人车状态监控以及对无人车进行远程控制。经过测试,缩微无人车可以在跑道中行驶,实时给出定位信息,并能在行驶过程中识别交通标志进行变道。

刘贵新[7](2016)在《便携式真空断路器机械特性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力系统智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电网对电力设备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真空断路器作为中低压领域的电力设备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开关器件,其智能化水平至关重要。真空断路器的机械特性在线监测是真空断路器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断路器机械特性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制开发比较多,监测系统中使用的通信方式也各式各样,但现阶段绝大多数监测系统中均采用有线通信方式,使用该种通信方式易出现线路损坏,尤其在远程在线监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传输线缆和高昂的维护费用,这大大提高了在线监测的成本。此外,有线通信方式使得在线监测系统不便携带和移动,为工作人员带了不便。如今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尤其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越来越成熟,在众多领域均得到应用,这为实现断路器的远程无线监测和监测系统的便携化提供了技术基础。针对研究现状,本文研究开发了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便携式真空断路器机械特性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将现场监测部分与结果显示部分分开,使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二者的数据交换,从而实现了在线监测系统的便携化。论文对其工作原理和设计思路进行了介绍,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测试。本文设计的在线监测系统由三大模块组成:数据采集处理模块(下位机)、无线通信模块和液晶显示模块。数据采集处理模块以TMS320F2812型DSP芯片为核心进行开发设计,首先对真空断路器各需要检测的信号进行精确采集和处理,然后通过RS-232异步串行通信接口将数据传输给无线通信发送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以射频无线通信芯片CC1101为核心芯片,以STM8L101型单片机为控制器,通过软件设计实现无线通信。最后无线通信接收模块通过RS-232异步串行通信接口将数据传输给液晶显示模块,液晶显示模块由控制器单片机Atmega16和液晶LCD12864组成,以实现最终的真空断路器时间-位移运动曲线和机械特性参数的显示。论文工作最后对开发的系统进行了试验测试,以验证本监测系统的可行性。经过试验验证,本系统可以可靠、稳定监测真空断路器的机械特性,并且能够在手持终端进行监测结果准确显示,为断路器运行的智能检测、故障预判与分析等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

周文平[8](2016)在《基于STM32的室内PM2.5监测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空气环境受PM2.5污染严重,鉴于现在的环境形势,市场上有许多相关的室外监测PM2.5设备,室内监测PM2.5这块领域还有待开发。大部分测量精准的PM2.5监测器成本过高且自身不够便携,从这个点出发结合现在物联网远程控制思想和嵌入式开发技术,本课题选用嵌入式开发方案解决本系统设计的功能需求。本系统设计的功能需求由系统的设计目标和设计思路引出,并且对系统需求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功能需求对系统框图进行设计,简介整个系统用到的相关技术μC/OS-Ⅱ和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硬件设计部分涉及到器件的选型,主要根据芯片手册、系统测量精度、稳定性、功耗和系统设计成本等因素对器件进行选择。软件设计方面,主要是根据功能需求运用μC/OS-Ⅱ技术管理各个任务模块,根据任务关联图设计每个模块的程序配置,实现每个模块的功能驱动。最后是系统测试,根据每个功能模块的需求进行软硬件测试,并且根据测得的数据结合功能需求进行分析,用分析结果确定系统整体的参数设置和测量指标。并将校准后的系统设计用于室内测量,与室外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经过反复严密的系统测试,系统各项参数指标都达到了系统设计的要求。研究表明本系统设计具有可行性,相比于市场上的其他监测器,本设计具有便携、功耗可控、交互简单、测量精准、设计成本低、响应迅速、远程监控和功能可扩展等特点。本系统设计通过GSM模块远程控制改善室内空气的设备,该功能的扩展使本设计产品更加实用。同时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封闭的室内PM2.5浓度值在晴天的情况下多数时间是低于室外的,且达到峰值点具有滞后性,说明房子的建筑材料对PM2.5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郭天琪[9](2016)在《射流鼓泡反应器的流动行为与传质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射流鼓泡反应器是甲醇羰基合成法制醋酸工艺的关键设备。其利用液体射流代替搅拌实现液相混合,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及维护费用低等诸多优点,逐渐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射流鼓泡反应器这一新型气液反应器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涉及射流和鼓泡两种不同的影响机制,目前对其特性的认识尚不深入。尤其是对反应器混合特性、传质规律以及流动行为等的认识有限,严重地束缚了反应器的设计、操作优化以及工程放大。本文采用冷模实验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射流鼓泡反应器的流动行为与混合、传质特性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利用电解质示踪法和能量输入分析,系统考察了射流鼓泡反应器中液相宏观混合时间随表观气速、射流Reynolds数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恒定表观气速下,液相宏观混合时间随射流Reynolds数的增大先减小后基本保持不变。恒定射流Reynolds数下,液相宏观混合时间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研究发现,射流和气泡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存在协同作用。当总输入功率一定时,混合时间随气体输入功率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临界转折点在气体输入功率为总功率的60%处,转折点处气体鼓泡和液体射流协同作用最强。根据实验数据回归得到混合时间与液体和气体输入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tM=85.87xPL-0.12PG-0.1。研究发现旋扭三角形喷嘴和缩径式圆形喷嘴的宏观混合时间随着表观气速或射流Reynolds数的增大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且液相混合性能优于缩径式圆形喷嘴。(2)利用动态溶氧法和能量输入分析,系统考察了射流鼓泡反应器内的液相体积传质系数随表观气速、射流Reynolds数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恒定射流Reynolds数下,液相体积传质系数随表观气速的增大先增大后基本保持不变;恒定表观气速下,液相体积传质系数随射流Reynolds数的增大而增大。引入气体输入功率和液体输入功率,回归得到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经验关联式kLα= 0.0041PL0.26 PG0.33。分析结果表明,当气体输入功率占总功率的56%时,反应器内的传质系数最大,气体鼓泡和液体射流的协同作用最强。研究还发现旋扭三角形喷嘴的气液传质效果优于缩径式圆形喷嘴。(3)基于轴向液速的冷模实验结果,发现射流鼓泡反应器中存在液体射流作用区、气体鼓泡作用区、壁面作用区三类具有不同液体流动方向和控制机制的区域,归纳提出射流控制、鼓泡控制和射流鼓泡耦合控制的三种典型流动结构。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射流鼓泡反应器的串联釜模型,通过对比混合时间和液体速度径向分布,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模型能区分射流作用区、鼓泡作用区、壁面作用区并计算各个区域的体积、液体流动方向及相邻区域间的质量交换速率等参数,进而分辨流动结构。研究发现,在射流和鼓泡的协同作用下,射流作用区呈现“纺锤形”结构,射流作用区的范围随表观气速的增大而缩小。径向流动系数λ(径向流入和流出区域i的流量和与轴、径向流入和流出该区域的流量和之比)越大,反应器内液体无规则湍动越剧烈,混合效果越好。λ随气体输入功率占总输入功率比例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临界转变点在气体输入功率为总功率的64%-67%处,此时气体鼓泡和液体射流协同作用最强,能量利用率最高。(4)利用CFD模拟对射流鼓泡反应器的流动行为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平均气含率的模拟结果与冷模实验结果,验证CFD模拟的准确性;通过分析反应器内的相分布、液速分布及液体流线等数据,证实了反应器内“纺锤形”射流作用区的存在,发现了射流速度的骤降现象和靠近气体分布环处的气泡引起的较快的液体向上流动现象。反应器内存在多处促进液体流动、混合及传质的的涡状湍流。(5)提出了射流鼓泡反应器的放大准则,在满足几何尺寸相似的前提下,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单位体积液体输入功相等、循环比相等和表观气速相等。

杨臻垚[10](2016)在《基于超声导波的钢轨轨底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铁路建设飞速发展,铁路安全性问题日益引入关注。铁路线中大量钢轨长期在动态重载荷下服役,易出现腐蚀、变形、磨损、裂纹甚至断裂,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目前以超声检测为主要手段的钢轨无损检测技术,存在对钢轨轨底边缘区域的检测盲区。基于超声导波的钢轨轨底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结合了超声导波和结构健康监测两者的优点,通过将超声导波换能器永久地安装在钢轨轨底固定位置,能在不影响列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实时地检测整个钢轨轨底的结构完整性,不需要额外的人力和时间投入,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以基于超声导波的钢轨轨底结构健康监测技术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适于钢轨轨底的磁致伸缩超声导波换能器;研究了超声导波轨底监测中的影响因素及具体表现,提出了一种针对钢轨轨底,并能克服多种影响因素、追踪信号变化、捕捉和提取缺陷的监测算法;提出了一种超声导波钢轨轨底监测系统的实现方案,开发了多通道超声导波钢轨轨底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具体研究工作包括:第一章,论述了钢轨轨底结构健康监测的重要性,系统总结了钢轨无损检测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明确了当前超声导波钢轨轨底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第二章,分析了超声导波的基本概念及其特性、适于轨底检测的超声导波模态和频率,研究了磁致伸缩导波换能器的设计和布局方案,实验探索了磁致伸缩超声导波检测轨底缺陷的可行性。第三章,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了钢轨轨底结构健康监测中温度、系统电源、超声导波换能器特性和钢轨自身结构等因素对监测的影响。第四章,一方面提出了基于参考信号相减、温度补偿的克服监测影响因素的算法,一方面提出了基于衰减补偿、幂运算和SVD的缺陷自动追踪和提取算法,实验研究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监测算法在钢轨轨底监测中的可行性。第五章,根据监测系统的功能目标和总体方案,开发了超声导波钢轨轨底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在铁轨现场安装了监测系统,以测试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第六章,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后续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二、巧增USB接口的功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巧增USB接口的功率(论文提纲范文)

(1)低照度CMOS图像传感器综合性能测试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低照度CMOS图像传感器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 低照度CMOS图像传感器测试技术介绍与研究现状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低照度CMOS图像传感器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2.1 CMOS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1.1 CMOS图像传感器的组成
        2.1.2 CMOS图像传感器工作原理
        2.1.3 低照度CMOS定义及技术要素
    2.2 CMOS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2.2.1 缺陷像元
        2.2.2 非均匀性
        2.2.3 信噪比
        2.2.4 满阱电荷
        2.2.5 动态范围
        2.2.6 暗电流
        2.2.7 光谱响应
    2.3 本章小结
3 低照度CMOS图像和噪声特性测试系统研制
    3.1 系统测试总体设计
    3.2 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3.2.1 大动态范围积分球均匀光源系统
        3.2.2 测试暗箱
    3.3 宽动态范围辐射/照度计的实时检测及校准
    3.4 图像和噪声特性测试软件
        3.4.1 软件设计总体框架
        3.4.2 视频显示模块
        3.4.3 技术指标测试模块
    3.5 本章小结
4 低照度CMOS光谱响应测试系统研制
    4.1 系统测试总体设计
    4.2 光功率实时检测及校准
    4.3 光谱响应测试软件
        4.3.1 软件设计总体框架
        4.3.2 视频显示模块
        4.3.3 测试控制模块
    4.4 本章小结
5 低照度CMOS性能参数测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5.1 待测低照度CMOS芯片
    5.2 低照度CMOS图像与噪声特性测试
        5.2.1 大动态范围积分球光源系统面均匀性测试
        5.2.2 图像和噪声特性参数测试及结果分析
    5.3 低照度CMOS光谱响应测试
        5.3.1 光源系统面均匀性测试
        5.3.2 光谱响应量子效率测试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有待完善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分布式柔性触觉传感阵列的设计与力学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假肢手触觉感知功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触觉传感实现方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电容式柔性触觉传感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柔性触觉传感器建模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PDMS薄膜介电层触觉传感单元的力学建模与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PDMS介电层触觉传感单元的力学建模
        2.2.1 PDMS介电层触觉传感单元结构设计
        2.2.2 触觉传感单元几何模型与边界条件
        2.2.3 触觉传感单元力学解析模型
        2.2.4 触觉传感单元变形计算与分析
        2.2.5 触觉传感单元电容值变化
    2.3 PDMS介电层触觉传感单元的分区域力学建模
        2.3.1 触觉传感单元修正力学模型
        2.3.2 触觉传感单元变形计算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四棱锥台介电层触觉传感阵列的结构设计与三维力解耦
    3.1 引言
    3.2 微四棱锥台介电层触觉传感阵列的结构设计
        3.2.1 触觉传感单元结构设计
        3.2.2 触觉传感单元工作原理
        3.2.3 触觉传感单元阵列化设计
        3.2.4 触觉传感阵列外围引出电极配置方案设计
    3.3 微四棱锥台介电层触觉传感单元的三维力解耦
        3.3.1 触觉传感单元三维力解耦模型
        3.3.2 触觉传感单元三维力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四棱锥台介电层触觉传感阵列的力学建模与优化
    4.1 引言
    4.2 微四棱锥台介电层触觉传感单元力学解析建模
        4.2.1 触觉传感单元几何模型
        4.2.2 触觉传感单元力学解析模型
        4.2.3 力学解析模型求解方法
        4.2.4 触觉传感单元变形分析
    4.3 触觉传感单元结构参数优化分析
        4.3.1 触觉传感单元结构参数优化准则
        4.3.2 触觉传感单元微四棱锥台介电层结构参数优化
        4.3.3 触觉传感单元表面凸起结构参数优化
    4.4 触觉传感单元三维接触力检测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曲面装载下微四棱锥台介电层触觉传感阵列的力学建模
    5.1 引言
    5.2 微四棱锥台介电层触觉传感单元的曲面装载几何模型
    5.3 触觉传感单元在曲面装载下的力学解析建模
        5.3.1 触觉传感单元力学解析模型
        5.3.2 力学解析模型求解方法
    5.4 曲面装载对触觉传感单元接触力检测性能的影响规律
        5.4.1 触觉传感单元变形计算与分析
        5.4.2 触觉传感单元电容变化规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四棱锥台介电层触觉传感阵列的微制造与集成封装
    6.1 引言
    6.2 触觉传感阵列的分层制造与集成封装工艺设计
    6.3 触觉传感阵列电容极板微制造工艺
        6.3.1 基于PET基底的电容极板图案光刻工艺设计与分析
        6.3.2 电容极板图案的磁控溅射工艺设计与分析
        6.3.3 PDMS保护层的旋涂工艺设计与分析
    6.4 触觉传感阵列微四棱锥台介电层微制造工艺
        6.4.1 微四棱锥台介电层硅模具的微纳制造工艺设计与分析
        6.4.2 PDMS微四棱锥台介电层的制造工艺设计与分析
    6.5 触觉传感阵列表面凸起制造工艺
    6.6 触觉传感阵列集成封装工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分布式柔性触觉传感阵列的测试原理及实验研究
    7.1 引言
    7.2 分布式柔性触觉传感阵列的测试原理
        7.2.1 基于AD7153的扫描电路原理及实现
        7.2.2 触觉传感阵列外围引出电极的柔性连接
    7.3 分布式柔性触觉传感阵列的实验平台构建
        7.3.1 柔性触觉传感阵列接触力检测性能测试平台
        7.3.2 柔性触觉传感阵列接触力实时显示系统
    7.4 分布式柔性触觉传感阵列的接触力检测性能测试实验及研究
        7.4.1 平面装载下触觉传感阵列的接触力检测性能测试
        7.4.2 曲面装载下触觉传感阵列的接触力检测性能测试
    7.5 分布式柔性触觉传感阵列的假肢手装载初步实验
        7.5.1 分布式柔性触觉传感阵列的假肢手装载
        7.5.2 假肢手抓取物体实验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 教育背景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的论文
    3 申请及授权的国家专利
    4 参加的科研项目

(3)基于Android的实时视频传输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工作原理
    2.1 系统组成
    2.2 系统功能
    2.3 Android工作原理
        2.3.1 Android系统框架
        2.3.2 Android获取信息
    2.4 FFmpeg工作原理
        2.4.1 FFmpeg编码原理
        2.4.2 FFmpeg解码原理
    2.5 实时传输协议
第三章 系统开发环境
    3.1 Java开发环境
    3.2 Android开发环境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4.1 服务器端硬件组成
    4.2 客户端硬件组成
        4.2.1 Tiny6410开发板
        4.2.2 WIFI模块硬件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5.1 服务器端与客户端连接设计
    5.2 服务器端软件设计
        5.2.1 服务器端实现功能
        5.2.2 服务器端具体功能实现
    5.3 客户端软件设计
        5.3.1 客户端软件实现的功能
        5.3.2 客户端软件功能实现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工具
    6.2 系统功能测试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虚拟城市环境下导航信息的触觉表达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触觉信息表达概述
    1.3 触觉表达技术研究现状
    1.4 目前触觉信息表达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面向路径点导航的三维虚拟城市设计
    2.1 引言
    2.2 仿真系统总体框架
    2.3 三维虚拟城市模型的渲染
    2.4 人机交互漫游的设计
    2.5 动态导航信息的生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触觉参数感知及其表达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人的触觉
    3.3 多触觉参数的感知
    3.4 多触觉参数的选择
    3.5 触觉表达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虚拟环境的多触觉导航训练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总体设计
    4.3 硬件设计
    4.4 软件设计
    4.5 触觉训练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式触觉导航图标的设计与评估
    5.1 引言
    5.2 复合式触觉图标的设计原理
    5.3 三参数复合式触觉图标的评估实验研究
    5.4 四参数复合式触觉图标的评估实验研究
    5.5 复合式触觉图标的导航效能评估实验研究
    5.6 一温度三振动复合式触觉图标的评估实验研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转换式触觉导航图标的设计与评估
    6.1 引言
    6.2 转换式触觉图标的设计原理
    6.3 四振动转换式触觉图标的评估实验研究
    6.4 一温度三振动转换式触觉图标的评估实验研究
    6.5 二温度二振动转换式触觉图标的评估实验研究
    6.6 转换式触觉图标的导航效能评估实验研究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7.2 今后的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三参数复合式触觉图标
附录B:四参数复合式触觉图标
附录C:NASA TLX调查问卷
附录D:温度+振动复合式/转换式触觉图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基于声发射技术轮轴疲劳裂纹检测与剩余刚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2 轮轴疲劳裂纹研究现状
        1.2.1 理论方法的研究
        1.2.2 疲劳裂纹实验研究
    1.3 国内外声发射技术研究现状
        1.3.1 声发射检测技术简介
        1.3.2 声发射技术的发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轮轴接触疲劳问题分析
    2.1 轮轴结构与连接
        2.1.1 轮轴结构
        2.1.2 轮轴接触压力P_i与过盈量δ
        2.1.3 轮轴过盈配合的弹性力学解析
    2.2 轮轴过盈配合的有限元分析
        2.2.1 有限元的基本概念
        2.2.2 ANSYS中轴对称问题的解法
    2.3 轮轴轴对称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应力应变分析
        2.3.1 轮轴有限元模型参数
        2.3.2 轮轴有限元模型建立
        2.3.3 轮轴有限元应力应变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声发射技术轮轴疲劳试验
    3.1 测试方法的研究
        3.1.1 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
        3.1.2 测试系统的组成
        3.1.3 系统各组成的功能
    3.2 测试模型的设计
        3.2.1 测试点的选择
        3.2.2 测试点位置及数量的选择
    3.3 基于声发发射技术的轮轴疲劳试验
    3.4 声发射信号基本特征及特征参数
        3.4.1 声发射信号的类型及特征
        3.4.2 声发射信号的特征参数
    3.5 声发射疲劳检测初步试验
    3.6 疲劳裂纹扩展声发射检测试验
        3.6.1 声发射特征参数的采集
        3.6.2 声发射特征参数分析结果
    3.7 试验结论
    3.8 本章小结
4 轮轴疲劳试验AE裂纹表征参数分析
    4.1 AE参数模型的建立
    4.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3 刚度疲劳损伤研究
        4.3.1 刚度的定义
        4.3.2 刚度衰减的物理机制
        4.3.3 刚度疲劳损伤经验模型
    4.4 声发射试验数据与剩余刚度模型的结合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缩微无人车上位机软件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无人车发展技术概述
        1.2.1 国外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历程
        1.2.2 国内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历程
    1.3 本文的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3.2 本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缩微无人车系统设计
    2.1 缩微无人车功能需求分析
    2.2 缩微无人车硬件系统设计
    2.3 缩微无人车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道线检测
    3.1 图像预处理
        3.1.1 图像灰度化
        3.1.2 图像平滑处理
        3.1.3 图像阈值分割
    3.2 边缘检测
    3.3 车道线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交通标志牌识别
    4.1 交通标志图像分割
        4.1.1 基于颜色模型的交通标志分割
        4.1.2 基于形状的交通标志分割
    4.2 交通标志图像特征提取
        4.2.1 Hu不变矩
        4.2.2 基于HOG特征提取
    4.3 交通标示牌分类识别
        4.3.1 支持向量机
        4.3.2 交通标志识别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决策
    5.1 模糊自适应PID
    5.2 车道偏离控制决策
        5.2.1 车道偏离预警
        5.2.2 车道偏离控制
        5.2.3 车道偏离控制结果分析
    5.3 变道控制决策
        5.3.1 变道模型与控制方法
        5.3.2 变道控制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PS定位与远程监控
    6.1 GPS定位处理
        6.1.1 GPS数据处理
        6.1.2 上位机GPS地图
        6.1.3 车载上位机界面
    6.2 远程监控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便携式真空断路器机械特性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便携式真空断路器机械特性在线监测的原理
    2.1 真空断路器的工作原理
    2.2 真空断路器的机械特性参数的定义
    2.3 系统特性参数的检测以及确定
    2.4 系统设计的技术基础
        2.4.1 传感器技术
        2.4.2 数据采集处理技术
        2.4.3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总体综述
        3.1.1 系统的主要功能
        3.1.2 系统结构简图及主要功能
    3.2 数据采集处理模块硬件设计
        3.2.1 系统的微处理器
        3.2.2 AD采样硬件电路
        3.2.3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2.4 该模块其他部分电路设计
    3.3 无线通信系统的硬件设计
        3.3.1 CC1101简介
        3.3.2 无线模块的MCU
        3.3.3 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3.3.4 无线模块天线的选择
    3.4 液晶显示模块的硬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总体概述
    4.2 数据采集处理模块的软件设计
        4.2.1 下位机主程序
        4.2.2 ADC采集模块中断程序
        4.2.3 数据处理
        4.2.4 SCI串口通信
    4.3 无线通信模块的软件设计
        4.3.1 CC1101与MCU的通信
        4.3.2 CC1101参数配置
        4.3.3 无线通信模块收发程序设计
    4.4 液晶显示模块的软件设计
        4.4.1 液晶读写操作和模块主程序
        4.4.2 液晶绘图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试验测试及未来展望
    5.1 试验测试及无线通信抗干扰措施
    5.2 试验的结果及分析
    5.3 未来展望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基于STM32的室内PM2.5监测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M2.5监测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框架和关键技术简介
    2.1 设计的目标和设计思路
        2.1.1 设计的目标
        2.1.2 设计的思路
    2.2 系统总体框架
        2.2.1 系统需求分析
        2.2.2 系统框架
    2.3 系统相关技术简介
        2.3.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
        2.3.2 GSM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处理器模块CPU选型及其电路设计
        3.1.1 CPU选型因素分析
        3.1.2 STM32选型资源分析
        3.1.3 STM32F103C6T6最小系统设计
    3.2 PM2.5传感器的选型及其接口电路设计
        3.2.1 PM2.5传感器的选型因素分析
        3.2.2 传感器选型资源分析
        3.2.3 PMS1003简介
        3.2.4 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3.3 GSM模块选型及其接口电路设计
        3.3.1 TC35简介
        3.3.2 TC35特点
        3.3.3 TC35功能结构
        3.3.4 TC35模块实物图及其电路接口设计
    3.4 显示模块器件选型和相应的接口电路设计
        3.4.1 LCD12864外部接口
        3.4.2 LCD12864接口电路设计
    3.5 电源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3.5.1 双电源供电设计
        3.5.2 升压、降压电路设计
    3.6 其他模块电路设计
    3.7 电路原理图和PCB电路图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设计思路以及系统任务总体结构设计
        4.1.1 系统软件设计思路
        4.1.2 系统任务总体结构设计
        4.1.3 开发平台的搭建
        4.1.4 μC/OS-Ⅱ操作系统移植
    4.2 传感器模块任务设计
        4.2.1 驱动程序配置
        4.2.2 PM2.5检测任务主体设计
    4.3 远程控制模块任务设计
    4.4 报警任务设计
    4.5 按键扫描模块任务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系统测试目标以及思路
    5.2 远程控制模块测试
    5.3 传感器模块测试及测量数据分析
    5.4 其他功能测试
    5.5 场景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射流鼓泡反应器的流动行为与传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醋酸的生产方法
    1.2 甲醇羰基化制醋酸反应机理及宏观动力学分析
    1.3 甲醇羰基化制醋酸反应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射流反应器的混合特性
        2.1.1 混合时间
        2.1.2 射流理论
    2.2 鼓泡反应器的流动规律
        2.2.1 鼓泡塔的流型
        2.2.2 气泡特征参数
    2.3 喷射式气-液反应器的流动规律与传递规律
        2.3.1 气含率
        2.3.2 液相体积传质系数
        2.3.3 混合时间
    2.4 课题的提出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实验装置和方法
    3.1 实验装置
    3.2 实验方法
        3.2.1 液相宏观混合时间
        3.2.2 气含率
        3.2.3 液相体积传质系数
        3.2.4 液体速度分布
    3.3 新型喷嘴结构
        3.3.1 射流理论基础概述
        3.3.2 喷嘴结构的优化设计分析
        3.3.3 喷嘴结构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宏观混合特性的实验研究
    4.1 数据处理方法
    4.2 缩径式圆形喷嘴的液相混合特性
        4.2.1 鼓泡反应器的混合时间
        4.2.2 射流反应器的混合时间
        4.2.3 射流鼓泡反应器的混合时间
        4.2.4 能量输入分析
    4.3 旋扭三角形喷嘴的液相混合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传质特性的实验研究
    5.1 检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5.1.1 测量仪器及信号采集系统
        5.1.2 动态溶氧法操作流程
        5.1.3 液相体积传质系数测量方法的验证
    5.2 缩径式圆形喷嘴的传质特性
        5.2.1 表观气速的影响
        5.2.2 射流Reynolds数的影响
        5.2.3 能量输入分析
    5.3 旋扭三角形喷嘴的传质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射流鼓泡反应器的模型化研究
    6.1 多级循环模型(Cell model)
        6.1.1 模型的建立
        6.1.2 计算结果与讨论
    6.2 液体轴向速度冷模实验研究
        6.2.1 实验方法
        6.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 反应器串联釜模型(Tanks-in-Series Model,TSM)
        6.3.1 模型建立
        6.3.2 模型验证
        6.3.3 轴向交换速率分析
        6.3.4 径向交换速率分析
        6.3.5 体积参数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射流鼓泡反应器的CFD模拟研究
    7.1 模拟对象与方法
        7.1.1 计算域
        7.1.2 网格划分
        7.1.3 边界与初始条件
        7.1.4 CFD模拟方法
    7.2 数学模型
        7.2.1 质量守恒方程
        7.2.2 动量守恒方程
        7.2.3 湍流方程
    7.3 结果讨论和分析
        7.3.1 数值模拟有效性验证
        7.3.2 相分布分析
        7.3.3 液体轴向速度的径向分布分析
        7.3.4 液体流线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射流鼓泡反应器的放大规律研究
    8.1 反应器放大准则的提出
        8.1.1 单位体积液体输入功P_L/V_L相等放大
        8.1.2 循环比Q_L/V_L相等放大
        8.1.3 表观气速u_g相等放大
    8.2 反应器放大准则的验证和应用
    8.3 本章小结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10)基于超声导波的钢轨轨底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钢轨轨底结构健康监测意义重大
        1.1.2 超声导波钢轨轨底结构健康监测优势明显
    1.2 钢轨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2.1 常见钢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超声导波钢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其章节安排
2 超声导波检测钢轨轨底的基本原理
    2.1 导波基本概念
        2.1.1 导波检测基本原理
        2.1.2 群速度和相速度
        2.1.3 多模态和频散特性
    2.2 轨底超声导波的频散曲线
        2.2.1 半解析有限元法建模
        2.2.2 有限元离散分析
        2.2.3 钢轨超声导波控制方程
        2.2.4 求解钢轨频散曲线
    2.3 模态和频率选择
        2.3.1 考虑因素
        2.3.2 仿真研究
    2.4 超声导波在轨底的激励和接收
        2.4.1 磁致伸缩式超声导波
        2.4.2 换能器设计与布局
    2.5 方向控制
    2.6 实验研究
        2.6.1 轨底裂纹模拟实验
        2.6.2 多损伤模拟实验
    2.7 本章小结
3 钢轨轨底结构健康监测影响因素
    3.1 温度对监测的影响
        3.1.1 理论分析
        3.1.2 实验研究
    3.2 系统电源对监测的影响
        3.2.1 理论分析
        3.2.2 实验研究
    3.3 换能器对监测的影响
    3.4 钢轨结构对监测的影响
        3.4.1 理论分析
        3.4.2 实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钢轨轨底结构健康监测算法研究
    4.1 参考信号相减算法
        4.1.1 预处理
        4.1.2 时域相减算法
        4.1.3 包络相减算法
        4.1.4 算法比较
    4.2 温度补偿算法
        4.2.1 基于时域尺度变换的补偿算法
        4.2.2 基于频域尺度变换的补偿算法
        4.2.3 基于局部时移计算的补偿算法
        4.2.4 补偿效果
    4.3 缺陷追踪和提取算法
        4.3.1 衰减补偿
        4.3.2 幂运算
        4.3.3 缺陷追踪和提取
    4.4 参考信号集更新
    4.5 算法流程及实验
        4.5.1 算法流程
        4.5.2 监测算法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钢轨轨底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开发
    5.1 钢轨轨底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方案
        5.1.1 功能目标
        5.1.2 总体方案
    5.2 系统采集端开发
        5.2.1 硬件开发
        5.2.2 软件开发
    5.3 系统服务器端开发
        5.3.1 数据表设计
        5.3.2 算法调用
    5.4 系统客户端开发
    5.5 系统部署与调试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四、巧增USB接口的功率(论文参考文献)

  • [1]低照度CMOS图像传感器综合性能测试系统研制[D]. 叶琼.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2]分布式柔性触觉传感阵列的设计与力学建模研究[D]. 梁观浩. 浙江大学, 2017(06)
  • [3]基于Android的实时视频传输系统设计[D]. 卢程. 北方工业大学, 2016(08)
  • [4]虚拟城市环境下导航信息的触觉表达技术研究[D]. 贾贞. 东南大学, 2016(02)
  • [5]基于声发射技术轮轴疲劳裂纹检测与剩余刚度的研究[D]. 刘金.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1)
  • [6]缩微无人车上位机软件设计及实现[D]. 杨伟建. 北方工业大学, 2016(08)
  • [7]便携式真空断路器机械特性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D]. 刘贵新.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8]基于STM32的室内PM2.5监测器设计[D]. 周文平. 安徽大学, 2016(10)
  • [9]射流鼓泡反应器的流动行为与传质特性研究[D]. 郭天琪. 浙江大学, 2016(07)
  • [10]基于超声导波的钢轨轨底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D]. 杨臻垚. 浙江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增加USB接口的功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