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地化战略联盟分析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地化战略联盟分析

一、在华跨国公司R&D本土化战略联盟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施健冲[1](2021)在《SC公司在华研发的本土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梯行业激烈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大国际知名电梯制造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成本,人员流动,土地资源,物联网等),彻底的本土化,不断推陈出新,销售量屡破新高,市场份额连年扩大。于此同时,本土电梯企业悄然崛起,不断学习,深入研究,大力创新,推出符合市场定位且具有成本优势的电梯产品。SC公司在这样内外夹击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在电梯业界独占鳌头,一直独秀呢?SC公司在研发本土化中面临的问题与现阶段电梯行业的竞争加剧之间的矛盾尤为凸显,本文对SC公司研发本土化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直接关系着SC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影响着企业的研发定位以及产品布局,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SC跨国公司在研发产品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全球平台开发,先由公司分布在全球的研发中心统筹规划,然后各个研发中心再来研发某个电梯部件,最终进行系统整合而形成电梯产品。而这样的流程恰恰有如下的致命点:第一,全球产品的标准不一导致研发的周期拉长;第二,脱离本土市场,非标需求居高不下;第三,脱离本土采购渠道,进口部件比例太大,导致产品的高成本;第四,本土制造工厂的设备依赖进口,在使用、维修中存在瓶颈。本文结合SC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整个电梯行业的市场状况、公司的内部形态,从技术资源(技术能力、资源能力),优势与劣势,机会与挑战等方面进行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组织架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制造设备四个方面制定,SC公司本土化策略,并提出了实施方案。具体而言,第一,研发组织架构的本土化设计,充分授权本地化职能部门,给予大力支持。SC公司有着百年历史,从设计到量产的整个过程,有着一套完善的流程。而恰好是这一点,可以保证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选型和设计),公司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二,结合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去开发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的特有产品。第三,SC公司对于采购部件进行本土化,有利于公司库存的优化和交期的稳定。第四,对于制造来说,SC公司已经秉承了全球的生产工艺流程,但是对于关键的检测设备来说,需要依托本土化设计,这样有利于生产的平滑性以及设备的维保。

吴晓凡[2](2020)在《H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帅[3](2020)在《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的动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KD公司的案例分析》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商投资平稳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与研究开发相关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新兴市场加快发展,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加上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扩张,导致在华的外国研发活动迅速增加。研发活动的特点是高昂的投资,长期回报为导向,因此在华进行研发机构投资活动具有战略意义。一些跨国公司寻求通过设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技术驱动)来改善其现有的技术和专有技术资产,另一些跨国公司则打算根据中国具体的市场条件促进技术资产的使用,并帮助公司在中国市场有效地实现其产品的商业化(市场驱动)。KD公司于21世纪初在中国江苏设立了精细化工品生产型企业,并成立了最初辅助生产活动的研发机构。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和相关化工品行业的的发展,KD公司已有研发机构体现出来的作用也在变化。本文以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本土化动因作为分析切入点,结合相关的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和研发管理流程优化理论,通过KD公司的案例分析,希望找到适合现阶段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研发本土化深化方案,根植于中国市场的现实,为其他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本文首先对跨国公司的研发管理理论进行了综述,对KD公司所在的精细化工行业做了介绍。再对KD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驱动因素做了分析,并对其现行的研发管理流程进行了阐述。综合分析显示,KD公司研发机构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出现了发展滞后的现象,不利于公司全球化战略进程。最后利用对环境的五力分析、对公司的管理流程分析,提出了能适应中国市场对技术高速发展要求的组织结构建议,对研发流程进行了优化方案的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方法和保障措施。

张虹[4](2012)在《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研究》文中认为R&D国际化是指R&D资源和活动的跨国界行为,它既包括东道国企业海外R&D活动,也包括外资企业在东道国的R&D活动。随着技术发明和应用周期的日益缩短、R&D投资风险的加大、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以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企业的R&D国际化得到了迅猛发展,其R&D国际化研究亦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产业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兴市场的扩张及3G业务升温,我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飞速增长,其增加值在制造业28个门类中稳居第一位,占GDP的15%左右。因此,研究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对其R&D国际化的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R&D国际化的视角切入,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交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动因、组织结构与选择机制、评估、效率测定以及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讨论了研究结果和R&D国际化的经验启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科学界定了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概念和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其R&D国际化的内外部动因,进而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动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各动因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是:跟踪和获取技术;利用全球R&D资源,增强技术竞争力;支持当地生产和市场,适应本土化的要求;寻求短缺的R&D资源;制订或推广技术标准;获得范围经济;节约R&D时间;规避风险;避过贸易壁垒。其次,对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五种组织类型和三种组织模式,提出了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需要根据成本、技术保密、核心竞争力、东道国的科研水平与技术发达程度、发展战略、企业的经济与技术实力、R&D效率、企业国际化程度等因素来选择相应的组织类型和模式。然后,对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水平及R&D国际化技术效率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测评研究。选择了“改进”的拉开档次法作为评估的方法,从R&D资金、机构、活动、产出国际化四个层面,构建了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评估的指标体系,根据电子通信设备制造大中型三资企业的面板数据,对其R&D国际化水平进行了评估。同时,选择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作为技术效率测定的测算方法,引入了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研发资本这三个要素对其技术效率影响的回归模型,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大中型三资企业R&D数据为样本,对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投入和产出均逐年递增,但R&D国际化技术效率并不是逐年提高;上述三要素对技术效率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第三,从区位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基于进化博弈分析的跨国R&D战略联盟管理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管理。对于海外R&D区位的选择提出了市场寻求型、技术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区位选择模式。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实施本地化人才战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建立公正的评估制度、保持对人才的激励、尊重员工和建立员工对公司的归属等措施。对于跨国R&D战略联盟的管理,构建了揭示联盟演化特征的进化博弈模型,并在对博弈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决策应以长远利益为目标;减小超额收益、增加联盟的净利润以及推出被市场广为接受的行业标准以促进联盟的稳定;同时提出了联盟中企业应按各自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及联盟R&D的前景选择合作策略,并根据R&D净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来合理安排自己的R&D活动等管理建议。最后,以积极参与R&D国际化活动、成果显着的国际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优秀企业爱立信为案例研究对象,对其R&D国际化进行了深度剖析,挖掘了其成功的经验,并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关于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观点与结论。进一步,提出了促进我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发展的相关启示和政策建议。

王岩[5](2010)在《跨国公司R&D活动对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R&D活动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和转移。在此过程中,中国成为跨国公司R&D投资的热点地区。跨国公司纷纷加大在中国的研发力度,相当一部分研发中心已不仅仅是地区性的研发基地,同时也成为全球范围内举足轻重的研发基地,甚至升格为全球性研发中心。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R&D机构不仅会影响到技术知识在当地的开发、改进、传播与应用,还会影响到管理方法和相关制度。研究跨国公司R&D活动对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将跨国公司R&D纳入国家创新系统的分析视角,从静态的角度分析跨国公司R&D机构与东道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互动,从动态的角度研究跨国公司R&D活动与东道国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关系。跨国公司通过与东道国企业的R&D联盟、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R&D合作、与配套企业形成的产业关联、与科技园的集群效应、与当地的人员交流,扩展了东道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开放性、加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动力并促进了国家创新系统的转型。

隆娟洁[6](2010)在《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来看,可以大致划分为港澳台投资(THM)和其他外商投资(OFC)两种类型,其中港澳台资本一直占据着较大比重。由于港澳台投资和其他外商投资在项目规模、产业投向、技术含量、区域分布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考察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时有必要将其划分为来自港澳台的投资和来自其他外商的投资,考察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异同。本论文以不同来源地FDI为切入点,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相结合、总体分析和结构分析相结合、计量检验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工业部门、服务业、跨国公司R&D投资对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考察,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论分析方面,论文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分析框架: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途径是示范-模仿效应、竞争效应、人员培训效应和关联效应;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结果是港澳台投资和其他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差异;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目的是通过不同来源地外资带动内资企业技术水平或生产率的提高,实现技术进步。实证检验方面,论文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分析和对比研究。考察和检验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是否显着为正、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异同。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第一,对我国FDI流入的最主要领域即工业部门进行分析,以内资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行业层面和地区层面考察了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外资来源地差异导致其对资源密集度不同的行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于工业行业而言,不同来源地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更多表现为行业间溢出效应,行业内溢出效应尚不显着;且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更多发生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尚不明显,总的来说,港澳台资本的溢出效应相应地大于其他外商资本。对于地区层面而言,东部地区的FDI溢出效应不显着,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FDI存在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尤其是中部地区的港澳台投资存在显着的正溢出效应。第二,在全球服务业直接投资发展迅速的FDI新趋势下,我国服务业FDI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论文采用案例分析和计量检验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考察了不同来源地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地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当期,其中,港澳台投资存在显着的负向溢出效应,其他外商投资产生了明显的正溢出效应。第三,在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FDI新趋势下,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投资和研发机构数量发展迅速。论文在对外资来源地不同的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现状和动因进行分析后,采用企业微观面板数据,考察了外资来源地不同的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跨国公司R&D投资技术溢出效应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实现,且港澳台投资的R&D技术溢出效应相应地高于其他外商投资的R&D技术溢出效应。基于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积极提升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以促进内资企业技术水平或生产率的提高,实现技术进步。

李健楠[7](2008)在《通信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信设备制造业是中国高技术产业中贡献最大、行业总产值最高、外商投资活跃的产业领域。近年来,通信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纷纷在华建立研发(R&D)中心,其在华R&D经费支出总额高居所有行业之首。这对我国通信设备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对外国通信设备制造商在华R&D投资情况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通信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这一研究主题,将跨国公司R&D全球化理论与技术溢出理论相融合,结合目前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业面临的实际问题,运用实证分析、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跨国公司在华R&D的技术溢出效应、研发类型、投资所有权结构、技术联盟等角度展开讨论,对我国政府和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实现我国企业发展与技术进步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所应用的模型均结合了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具体特点,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了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理论。本文运用典型案例对研究论点作了事实上的论证与引申,引用大量真实数据与国内外最新相关政策法规来支持论题,并对已有分散论点进行了新的综合与归纳,得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结论。全文论证严谨,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文字流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说服力,力求能够为今后相关问题的理论、实证研究,以及政府与企业制订相关决策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孙瑶[8](2007)在《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研究 ——兼论外资研发对中国创新系统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研发活动转移到母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离岸研发。相对于生产和营销活动的离岸,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过程才刚刚在国际领域中大规模展开。跨国公司通过它从非传统区域获得便宜的研发资源,将遍布全球的各种知识和研发资源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以改善研发生产率。虽然目前研发离岸的规模较全部商业研发活动还很小,但研发离岸的速度很快,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以高速发展。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离岸研发目的地。尤其是90年代后期以来,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研发规模加速增长,现在中国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中,约1/4的创新活动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这种发展态势势必对中国创新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正是从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现象入手深入而系统地研究这一现象,并从中国创新系统的角度探讨外资研发可能带来的影响,力图为制订我国的技术创新与管理政策,促进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全文除了导论和结束语部分,大体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跨国公司离岸研发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包括论文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二部分是一个过渡章(第六章),探讨中国在跨国公司离岸研发网络中的角色和地位;最后是第七章和第八章,关于外资在华研发与中国创新系统的关系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国创新系统受益于外资研发的对策。第二章首先回顾和梳理了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理论基础。传统理论如国际投资理论、跨国公司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为研究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现象提供了部分的理论解释。同时,近期也有许多关于研发离岸的研究成果,它们与传统理论一起成为本文理论框架形成的基石。但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对全面理解跨国公司研发离岸又是不够的,这就为研究者留下了探索和创新的空间。由于研发离岸是一个较新的提法,目前学界还没有形成对这个概念的统一认识,对该问题的研究也未成体系。为了便于研究的展开,论文在第三章探讨了研发离岸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并借此来深入认识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内涵。在文中,研发离岸这个问题被分为控制离岸和离岸外包两种类型加以考虑,这对于后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本章随后分别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驱动因素。国际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进步、全球服务市场准入障碍的减少和东道国投资环境的改善是研发离岸的主要外部因素。然而,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最根本动力来自内部,即,削减R&D成本,获取技术信息和研发人才等资源,为海外生产活动提供支持,降低技术开发风险,构建为全球化战略提供技术支撑的R&D网络等。为了考察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特征,在文中将跨国公司的母国大致分为四类,它们是美国和欧洲大国、欧洲小国、日本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正是跨国公司母国的经济与技术实力的差异影响了这些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方式和规模。总体上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趋势在增强,但国家间差别较大。从产业角度看,离岸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在地理上,跨国公司离岸研发区位高度集中于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离岸研发区位。随着跨国公司离岸研发规模的增加,离岸研发对东道国R&D的作用在增强;跨国公司离岸创新也有所增加。跨国公司的离岸战略涉及多个问题,例如是否离岸,以何种方式(离岸研发模式)离岸,将研发活动离岸到哪个国家哪个城市,如何设置离岸研发设施的职能,如何管理分散的研发网络等。这些战略决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离岸研发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各种模式本身的特征,结合研发活动的性质、所在行业的技术特征、企业的海外经营经验、企业规模和资源能力,东道国政策等因素来决定。而离岸研发职能的设置与跨国公司离岸研发活动或研发机构的类型有关,并且离岸研发职能可能被强化,也可能被弱化。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跨国公司离岸研发的职能与角色定位被大致划分为四种:创新开发型,辅助制造型、市场应用型、技术监测型。离岸研发的职能不同,选择的区位就不同,与母国研发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但是,不管以何种方式组织离岸R&D网络,跨国公司内部设立协调机构和形成恰当的协调机制都是必不可少的。从第六章(第二部分)开始,论文的研究视角转向中国。跨国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市场从事研发活动,大约经历了探索阶段、扩张阶段和加强阶段。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研发组织模式逐渐高级化,在跨国公司与中国合作伙伴之间出现了更平等的关系。市场潜力、需求变化、政策激励、科技人才等是中国吸引跨国公司来华从事研发的最重要的因素,但不同因素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国或国内不同地区来说,重要性是各异的。此外,跨国公司本身的优势和战略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观察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特点和形式后,论文又将中国放在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的特定环境中——亚太地区信息业研发能力的转移——分析了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考虑到印度与中国相似,都是发展中国家中跨国公司离岸研发的重要目的地,本章还通过具体分析美国跨国公司在两国的R&D投资与支出、RDT服务贸易和R&D联盟情况,比较了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与印度的离岸研发活动模式和特点。通过这些案例与比较分析,中国在跨国公司离岸研发网络中的角色越来越清晰。第三部分的研究重点是分析外资研发对中国创新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了探讨这个问题,第七章首先回顾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并有针对性地讨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开放性以及外资研发与国家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关系。接着,分析了外资研发对中国创新系统的作用机制,并具体讨论了外资研发对中国创新资源获取与配置的影响和外资研发与中国创新主体的互动。论文指出,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有助于优化中国创新资源的配置,改善创新资源的质量和弥补创新资源的不足。随着外资研发规模和质量的转变以及我国企业在某些技术领域取得优势,跨国公司与中国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开始变得更有建设性,这有助于中国创新系统的成熟。在第七章的最后,讨论了几个外资研发带来的负面问题:创新人才的流失、技术逆向扩散和技术控制的加强。这几个问题彼此影响,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我国企业和各类组织应努力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全文在系统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现象及其对中国创新系统的影响后,针对如何加强外资研发与中国创新系统的联系并促进后者创新成效的提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论文在第八章架构了一个初步的政策体系框架,它至少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鼓励外资企业在中国从事各种形式研发活动的政策;二是加强外资研发与中国创新系统的联系的政策;三是增强中国创新主体技术能力的政策。这三方面的政策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李竹英[9](2006)在《跨国公司对华R&D本土化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战略已日益成为跨国公司获取高额利润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跨国公司一改以往以母国为技术研究和开发中心的传统布局,根据不同的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设立R&D机构,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R&D工作,以促进跨国公司的R&D活动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构筑在中国市场上的技术竞争优势,跨国公司纷纷利用中国在市场空间与科技人才上的比较优势,逐渐将中国纳入其全球R&D网络中,在华实行R&D本土化。跨国公司在华R&D热潮已对我国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在梳理了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理论以及国内外关于跨国公司R&D本土化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跨国公司R&D全球化与本土化理论,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的发展状况,包括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的动机分析、区位特点、组织模式。探讨了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比如对国家创新系统、对我国的产业技术进步、对我国企业研发能力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阐述本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目标与思路。 第二章归纳总结了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理论以及国内外关于跨国公司R&D本土化的动机、影响因素及对产业和公司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第三章从现状、动机、区位特点以及组织模式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发展。 第四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了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全面的分析了跨国公司R&D本土化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的产业技术进步以及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三个方面的影响,并运用博弈论的方法,通过建立模型,研究了跨国公司R&D本土化对我国企业研发能力的影响。 第五章在博弈均衡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上提出了建议。

杜群阳[10](2006)在《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加速的经济与科技全球化进程,推动着意图维持和扩大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R&D资源转移浪潮。进入21世纪,这一浪潮向中国疾速袭来,构成了中国新一轮开放进程必须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向理论界提出了两个紧迫的现实命题,一是如何有效利用大量涌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跨国公司R&D投资,怎样才能扩大对R&D外溢效应的吸收,同时减少不利的挤出影响。二是面对跨国公司优化R&D资源配置过程中,在海外释放出来的研发资源,“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是否有能力获取并加以消化,进而以全球视角增进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本文从“资源”视角出发,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为研究主题,在分析当代R&D国际分工与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需求-资本-人员(N-C-P)”模型,作为分析上述两个问题的统一理论框架。提出了“五层面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吸收正向外溢”的内向对接机制和“以技术获取型FDI实现外向对接,获取反向外溢”的外向对接途径。除理论分析外,文章更运用丰富的数据事实、规范的回归分析、扎实的调研统计,结合案例分析,就中国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阐述了核心概念、总结了不同理论、不同学科对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为后文的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进行理论准备。第二部分(第三章)总结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全球化的特点、发展与趋势,分析了跨国公司对华R&D资源转移的历程、行业区位分布及原因,清晰刻画出中国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现实背景。第三部分(第四、五章)勾勒了本文的理论框架,第四章提出了产业间、差异化产品间、价值链环节间、研发模块间四个层次的R&D国际分工说,探讨了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动机、机构职能、与东道国的知识交流等一般规律。第五章建立了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N-C-P”分析框架,提出基于国家创新体系,从五个层面实现内向对接;发展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外向对接的双向(内外向)对接思想。第四部分(第六、七、八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第六章呼应第四章部分规律的理论分析,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47家跨国公司R&D机构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验证了在华R&D机构的投资动机、职能与外溢途径等一般规律。第七章呼应第五章内向对接理论,分析了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五个层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对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回归,验证了外资R&D是FDI技术外溢的重要途径;同时对13个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面板数据回归,验证了外资R&D资源对内资企业创新产出的正面作用。第八章是外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案例分析,总结了中国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第九章)基于本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了中国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建议,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本文在理论创新方面,主要是提出了基于R&D国际分工的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规律;在此基础上,拓展了斋腾优的需求-资源学说,提出了“N-C-P”分析框架中,从而将“利用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溢出效应”与“中国企业海外获取跨国公司R&D资源”两大问题统一到以“资源”为视角,以获得“正、反向外溢”为目标的分析框架中。并在内向对接方面提出了基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五层面对接机制,在外向对接方面提出了依据“MAL三优势”,开展技术获取型FDI的理论设想。在实证创新方面,本文在实证检验的技术细节上有所突破,为今后开展跨国公司R&D问题的调研和进行R&D外溢分析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方向。一是突破目前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调研分析停留于简单百分比统计的局限,对基于Likert七级量表调研结果进行规范的因子分析、信度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进而验证了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动机、机构职能定位与技术外溢效应间的内在联系。二是突破了目前R&D外溢研究停留于FDI外溢检验和总体产出指标检验的局限,引入外资R&D介入强度指标,证实了外资R&D活动是FDI外溢效应产生的重要渠道;并创新的将外资R&D资源指标引入解释变量,证实了在华外资R&D资源对内资企业创新产出存在的正面影响。

二、在华跨国公司R&D本土化战略联盟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华跨国公司R&D本土化战略联盟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SC公司在华研发的本土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跨国公司经营的相关理论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垄断优势理论
        2.1.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 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的相关理论
        2.2.1 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的概念
        2.2.2 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的动因
        2.2.3 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的历程
    2.3 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的文献综述
第3章 SC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的现状分析
    3.1 SC跨国公司概况
        3.1.1 SC跨国公司发展历程
        3.1.2 SC公司组织架构
    3.2 SC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的过程
    3.3 SC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进程的现状
        3.3.1 SC公司研发系统在华的现状
        3.3.2 SC公司电梯产品部件在华研发的现状
        3.3.3 SC公司在华制造系统与制造设备现状
    3.4 SC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4.1 全球化平台加剧产品复杂度
        3.4.2 研发产品不适合中国本土市场
        3.4.3 研发与工厂绩效的设置不一致
        3.4.4 部件未完全本土化
        3.4.5 制造因设备瓶颈而不平顺
第4章 SC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环境及SWOT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行业环境分析
    4.3 SC跨国公司技术资源分析
        4.3.1 技术能力分析
        4.3.2 资源能力分析
    4.4 SC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的SWOT分析
        4.4.1 优势分析
        4.4.2 劣势分析
        4.4.3 机会分析
        4.4.4 威胁分析
第5章 SC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策略及实施保障措施
    5.1 SC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策略
        5.1.1 组织架构的本土化
        5.1.2 研发产品的本土化
        5.1.3 采购本土化
        5.1.4 制造设备本土化
    5.2 SC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策略的实施保障措施
        5.2.1 依据中国市场准确定位产品
        5.2.2 强化本土研发人员
        5.2.3 中西文化加深融合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的动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KD公司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跨国公司进行研发本土化活动的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对跨国公司的界定
        2.1.2 研发的内涵界定
        2.1.3 研发本土化的定义
    2.2 相关理论与文献
        2.2.1 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理论
        2.2.2 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理论
        2.2.3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动因理论及闸述
    2.3 对相关理论的评述
第3章 KD公司及在华研发本土化的概述与问题分析
    3.1 KD公司简介
        3.1.1 KD公司所处行业基本情况介绍
        3.1.2 韩国KD公司简介
    3.2 KD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
        3.2.1 基本情况介绍
        3.2.2 KD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3.2.3 KD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现状
        3.2.4 KD公司在华研发的职能及流程
    3.3 KD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问题分析
        3.3.1 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外部环境变化
        3.3.2 研发本土化对内管理的挑战
        3.3.3 研发本土化对外管理的挑战
第4章 KD公司深化在华研发本土化的对策方案
    4.1 KD公司研发本土化的战略目标分析
        4.1.1 KD公司的SWOT分析
        4.1.2 KD公司研发本土化战略目标选择
    4.2 研发本土化对策方案
        4.2.1 研发管理模型
        4.2.2 价值链管理对策
    4.3 确立KD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对策
        4.3.1 研发组织构建
        4.3.2 研发流程的改善对策
第5章 KD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对策的实施保障
    5.1 建立高素质领导团队
    5.2 组织培训保障
    5.3 人力资源保障
    5.4 KD公司研发本土化对策的效果预期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界定
        1.2.2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及R&D国际化的概念与内涵
        1.2.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和总体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企业资源整合理论
        2.1.2 网络外部性理论
        2.1.3 网络组织理论
        2.1.4 进化博弈论
    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2.2 产品周期理论
        2.2.3 内部化理论
        2.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3 企业R&D国际化研究综述
        2.3.1 企业R&D国际化动因的研究综述
        2.3.2 企业R&D国际化组织结构的研究综述
        2.3.3 企业R&D国际化评估的研究综述
        2.3.4 企业R&D国际化技术效率的研究综述
        2.3.5 企业R&D国际化管理的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动因
    3.1 企业R&D国际化的传统理论解释
    3.2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动因分析
        3.2.1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发展趋势
        3.2.2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内外部动因
    3.3 各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动因
        3.3.1 国外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动因
        3.3.2 我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动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组织结构及其选择
    4.1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组织结构
        4.1.1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组织类型
        4.1.2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组织模式
    4.2 影响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
        4.2.1 影响组织类型选择的主要因素
        4.2.2 影响组织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4.3 各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组织结构的选择
        4.3.1 外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组织结构的选择分析
        4.3.2 我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组织结构的选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水平的评估
    5.1 R&D国际化水平评估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5.1.1 传统评估方法及其比较分析
        5.1.2 “改进”的拉开档次法及可行性分析
    5.2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我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水平的综合评估
        5.3.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3.2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水平的评估
        5.3.3 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技术效率的测算
    6.1 技术效率的涵义及其研究概况
    6.2 测算方法
        6.2.1 DEA的基本内容
        6.2.2 DEA的经典模型
    6.3 R&D投入和产出指标分析
    6.4 技术效率测算的实证研究
    6.5 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5.1 计量模型与指标设定
        6.5.2 实证研究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的管理机制
    7.1 区位选择
        7.1.1 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7.1.2 区位选择的模式
    7.2 人力资源管理
        7.2.1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人员的特点
        7.2.2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7.3 基于进化博弈分析的跨国R&D战略联盟管理
        7.3.1 进化博弈模型的原理
        7.3.2 跨国R&D战略联盟的进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7.3.3 进化博弈结果分析
        7.3.4 管理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案例研究
    8.1 案例研究设计
        8.1.1 案例研究的模式与规范
        8.1.2 本文案例的研究目标与设计思路
        8.1.3 案例样本选择及有效性
    8.2 案例研究对象简介
        8.2.1 爱立信的发展概要
        8.2.2 爱立信的全球区域市场和主要国家市场
    8.3 爱立信R&D国际化研究
        8.3.1 爱立信R&D国际化概况
        8.3.2 爱立信在中国的R&D机构及R&D国际化活动状况
        8.3.3 爱立信R&D国际化分析
        8.3.4 案例小结
    8.4 案例启示与政策建议
        8.4.1 案例启示
        8.4.2 政策建议
    8.5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创新点
    研究局限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研发国际化动因调查问卷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致谢

(5)跨国公司R&D活动对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论题的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概念的界定
    1.2.2 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2.3 跨国公司R&D 活动与国家创新系统关系的研究
1.3 研究路径与篇章结构
1.4 主要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理论框架:将跨国公司R&D 纳入国家创新系统的分析视角
2.1 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
    2.1.1 国家创新系统的主要机构
    2.1.2 国家创新系统的制度环境
    2.1.3 国家创新系统的相互作用
2.2 国家创新系统的演变机制
    2.2.1 基于演化经济学的研究
    2.2.2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研究
    2.2.3 基于供求理论的研究
    2.2.4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研究
2.3 跨国公司R&D 机构与国家创新系统的互动
    2.3.1 跨国公司与企业结成R&D 联盟
    2.3.2 跨国公司与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R&D 合作
    2.3.3 跨国公司与配套企业形成产业关联
    2.3.4 跨国公司与科技园的集群效应
    2.3.5 跨国公司与当地的人员交流
2.4 跨国公司R&D 活动与国家创新系统的演变
    2.4.1 跨国公司R&D 活动引发国家创新系统的失衡
    2.4.2 跨国公司R&D 活动增强创新系统演变的动力
    2.4.3 跨国公司R&D 活动促进国家创新系统的演变 第3章 跨国公司R&D 全球化投资战略
3.1 跨国公司R&D 全球化的历程、现状与趋势
    3.1.1 跨国公司R&D 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3.1.2 跨国公司R&D 全球化的现状与趋势
3.2 跨国公司R&D 全球化投资动机与区位选择
    3.2.1 跨国公司R&D 全球化投资理论
    3.2.2 跨国公司R&D 全球化投资动机
    3.2.3 跨国公司R&D 全球化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
    3.2.4 跨国公司R&D 全球化投资的区位模式选择
3.3 跨国公司R&D 全球化投资策略与特征
    3.3.1 美国跨国公司海外R&D 投资策略与特征
    3.3.2 日本跨国公司海外R&D 投资策略与特征
    3.3.3 欧洲跨国公司海外R&D 投资策略与特征
    3.3.4 美日欧跨国公司海外R&D 投资战略比较 第4章 跨国公司R&D 活动对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以韩国和新加坡为案例的分析
4.1 韩国的发展模式:增强内生技术能力
    4.1.1 韩国的技术引进与升级过程
    4.1.2 跨国公司R&D 机构与韩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互动
    4.1.3 韩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
    4.1.4 韩国模式分析
4.2 新加坡的发展模式:依赖技术引进
    4.2.1 新加坡的技术引进与升级过程
    4.2.2 跨国公司R&D 机构与新加坡国家创新系统的互动
    4.2.3 新加坡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
    4.2.4 新加坡模式分析
4.3 两种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第5章 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5.1 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萌芽期(1911-1948 年)
    5.1.1 创新系统萌芽的背景
    5.1.2 萌芽期的创新机构及其相互作用
    5.1.3 萌芽期的相关制度建设
    5.1.4 萌芽期的创新系统分析
5.2 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构建期(1949-1977 年)
    5.2.1 创新系统构建的背景
    5.2.2 构建期的创新机构及其相互作用
    5.2.3 构建期的相关制度建设
    5.2.4 构建期的创新系统分析
5.3 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重建期(1978—1991 年)
    5.3.1 创新系统重建的背景
    5.3.2 重建期的创新机构及其相互作用
    5.3.3 重建期的相关制度建设
    5.3.4 重建期的创新系统分析
5.4 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转型期(1992 年至今)
    5.4.1 创新系统转型的背景
    5.4.2 转型期的创新机构及其相互作用
    5.4.3 转型期的相关制度建设
    5.4.4 转型期的创新系统分析
5.5 中国国家创新系统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第6章 跨国公司R&D 活动对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
6.1 跨国公司在中国R&D 投资战略
    6.1.1 跨国公司在中国R&D 投资的发展历程
    6.1.2 跨国公司在中国R&D 投资动机与区位选择
    6.1.3 跨国公司在中国R&D 投资策略与特征
6.2 跨国公司R&D 机构与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互动
    6.2.1 跨国公司与企业结成R&D 联盟
    6.2.2 跨国公司与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R&D 合作
    6.2.3 跨国公司与配套企业形成产业关联
    6.2.4 跨国公司与科技园的集群效应
    6.2.5 跨国公司与当地的人员交流
6.3 跨国公司R&D 活动与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演变
    6.3.1 跨国公司R&D 活动扩展系统的开放性
    6.3.2 跨国公司R&D 活动加强系统的创新动力
    6.3.3 跨国公司R&D 活动促进系统的转型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6)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FDI技术溢出的界定
        1.3.2 FDI技术溢出相关概念辨析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1.4.2 国内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1.4.3 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1.4.4 简要评述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我国吸收FDI概况和主要来源地FDI分析
    2.1 我国吸收FDI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2.1.1 我国吸收FDI的概况
        2.1.2 我国吸收FDI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2.2 主要来源地FDI的特点和差异分析
        2.2.1 主要来源地FDI的特点
        2.2.2 不同来源地FDI的构成和差异
    2.3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不同来源地FDI变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3.1 FDI技术溢出效应相关理论
        3.1.1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3.1.2 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理论
    3.2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3.2.1 跨国公司层面因素
        3.2.2 东道国层面因素
    3.3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机制
        3.3.1 示范-模仿效应
        3.3.2 竞争效应
        3.3.3 人员培训效应
        3.3.4 关联效应
    3.4 不同来源地FDI溢出效应研究的分析框架
        3.4.1 研究假设
        3.4.2 基本分析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Ⅰ——对工业部门的考察
    4.1 不同来源地FDI工业企业经济指标比较
    4.2 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行业层面
        4.2.1 模型选取
        4.2.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4.2.3 检验结果及分析
        4.2.4 结论
    4.3 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地区层面
        4.3.1 模型选取
        4.3.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4.3.3 检验结果及分析
        4.3.4 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Ⅱ——对服务业的考察
    5.1 FDI的新趋势:服务业FDI发展迅速
        5.1.1 服务业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特征
        5.1.2 服务业直接投资发展迅速的原因
        5.1.3 服务业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特征
    5.2 不同来源地服务业FDI的现状分析
        5.2.1 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
        5.2.2 不同来源地服务业FDI的现状分析
    5.3 不同来源地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案例研究
        5.3.1 从来源地角度看零售业FDI的发展历程
        5.3.2 不同来源地零售业FDI的行业内溢出效应
        5.3.3 不同来源地零售业FDI的行业间溢出效应
        5.3.4 结论
    5.4 不同来源地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5.4.1 模型选取
        5.4.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5.4.3 检验结果及分析
        5.4.4 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Ⅲ——对跨国公司R&D投资的考察
    6.1 FDI的新趋势:跨国公司R&D国际化
        6.1.1 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特征和趋势
        6.1.2 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理论解释
        6.1.3 跨国公司R&D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特征
    6.2 不同来源地外资的跨国公司R&D投资现状和动因分析
        6.2.1 不同来源地外资的跨国公司R&D投资现状分析
        6.2.2 不同来源地外资的跨国公司R&D投资的动因分析
    6.3 不同来源地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6.3.1 内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
        6.3.2 不同类型外资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
        6.3.3 不同类型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
    6.4 不同来源地外资的跨国公司R&D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6.4.1 模型选取
        6.4.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6.4.3 检验结果及分析
        6.4.4 结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主要创新点、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主要创新点
        7.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全国较大的141家R&D机构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与论文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

(7)通信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1.1.1 理论意义
        1.1.2 应用价值
    1.2 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重点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3.1 主要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跨国公司R&D全球化相关理论综述
    2.1 研究对象概念与范围的界定
        2.1.1 跨国公司的定义
        2.1.2 R&D(研发)与R&D全球化的定义
        2.1.3 通信设备制造业及相关行业概念的界定
    2.2 跨国公司R&D全球化理论综述
        2.2.1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对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解释
        2.2.2 跨国公司R&D全球化动机的新理论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4 跨国公司R&D全球化、本地化、国际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2.3 跨国公司R&D技术溢出理论综述
        2.3.1 跨国公司R&D技术溢出效应的定义
        2.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通信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状况
    3.1 跨国公司R&D全球化发展与在华投资状况
        3.1.1 跨国公司R&D全球化发展状况
        3.1.2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状况
    3.2 通信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现状及动机分析
        3.2.1 通信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现状
        3.2.2 通信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动机分析
第四章 通信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4.1 通信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4.1.1 通信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和R&D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4.1.2 通信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4.1.3 通信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挤出效应"
        4.1.4 影响跨国公司在华R&D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
    4.2 通信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类型研究
        4.2.1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类型模型构建
        4.2.2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类型模型分析
    4.3 通信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所有权结构研究
        4.3.1 通信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所有权结构选择的动态模型
        4.3.2 案例分析——鼎桥通信
    4.4 跨国公司参加中国TD-SCDMA产业联盟技术溢出效果分析
        4.4.1 技术向社会溢出效果分析
        4.4.2 参与企业之间技术溢出效果分析
第五章 我国政府与企业的对策建议
    5.1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与在华跨国公司的差距
        5.1.1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5.1.2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与在华跨国公司的差距
    5.2 我国政府应对通信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对策建议
        5.2.1 鼓励政策与限制政策并举
        5.2.2 发展科技园区,发挥产业聚集、辐射与带动效应
        5.2.3 加强公共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领域与国内外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合作
        5.2.4 发挥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功能
        5.2.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模仿创新
    5.3 我国企业应对通信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对策建议
        5.3.1 与跨国公司形成前向或后向关联,诱导其技术溢出
        5.3.2 进行持续、有效的R&D投入
        5.3.3 建立科学的R&D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5.3.4 设立海外R&D机构,跟踪学习世界先进技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研究 ——兼论外资研发对中国创新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跨国公司研发离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趋势
    1.1.2 中国是跨国公司重要的离岸研发目的地
    1.1.3 外资研发开始对中国创新系统的发展产生影响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2 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理论基础
2.1 传统理论对跨国公司研发直接投资的解释
2.2 竞争优势理论和企业知识理论对技术创新全球化的解释
2.3 研发外包的相关理论解释
2.4 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2.4.1 研发密度与国际化技术创新和转移
    2.4.2 R&D直接投资的动机与类型
    2.4.3 海外R&D的职能
    2.4.4 R&D的分散与集中及影响因素
    2.4.5 R&D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
2.5 小结 3 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内涵与动因
3.1 研发离岸的内涵
    3.1.1 研究与开发
    3.1.2 离岸与外包
    3.1.3 研发离岸与研发进岸
    3.1.4 研发离岸与研发国际化
3.2 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动因
    3.2.1 外部因素
    3.2.2 内部因素
3.3 小结 4 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特征与趋势
4.1 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类型与特征
    4.1.1 美国和欧洲大国
    4.1.2 欧洲小国
    4.1.3 日本
    4.1.4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4.2 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发展趋势
    4.2.1 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总体趋势增强,但国家间差别较大
    4.2.2 离岸研发活动集中在技术密集型产业
    4.2.3 跨国公司离岸研发区位高度集中,但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增强
    4.2.4 跨国公司的离岸研发对东道国研发的作用增强
    4.2.5 跨国公司离岸创新有所增加
4.3 小结 5 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的战略选择及影响因素
5.1 研发离岸的战略决策与影响因素
5.2 离岸研发模式的选择及影响因素
    5.2.1 一般模式:控制离岸与离岸外包
    5.2.2 控制离岸:独资与合资
    5.2.3 离岸外包:交易关系、优先供应商关系、合作伙伴关系与战略联盟
    5.2.4 研发离岸模式选择的经济学分析
5.3 离岸研发区位的选择及影响因素
5.4 离岸研发职能设置及影响因素
5.5 离岸研发网络的协调管理
    5.5.1 离岸研发活动与母公司研发活动的关系
    5.5.2 离岸研发机构的组织模式
    5.5.3 研发离岸外包的关系管理
    5.5.4 全球研发网络的协调管理
5.6 小结 6 跨国公司离岸研发网络中的中国
6.1 中国成为跨国公司离岸研发的重要区位
    6.1.1 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活动的演变
    6.1.2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活动的演进特征
    6.1.3 中国吸引跨国公司离岸研发活动的原因
    6.1.4 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活动的主要形式
6.2 亚太地区信息业跨国公司研发能力的转移与中国
    6.2.1 90年代以来全球和亚太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
    6.2.2 亚太地区信息业技术扩散与跨国公司研发能力转移
    6.2.3 亚太地区信息业研发能力向中国的转移
6.3 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与印度的离岸研发活动比较
    6.3.1 中国与印度作为跨国公司离岸研发区位的重要性比较
    6.3.2 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与印度的控制离岸研发活动比较
    6.3.3 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与印度的离岸外包研发活动比较
6.4 小结 7 外资研发对中国创新系统的影响
7.1 外资研发与国家创新系统
    7.1.1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7.1.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7.1.3 国家创新系统的开放性
    7.1.4 外资研发与国家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演化
7.2 外资研发对中国创新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7.2.1 外资研发对中国创新系统的重要性
    7.2.2 外资研发对中国创新系统的影响
    7.2.3 外资研发影响中国创新系统的作用机制
7.3 外资研发与中国创新资源的获取与配置
    7.3.1 人才
    7.3.2 资金
    7.3.3 知识与技术
7.4 外资企业与中国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
    7.4.1 外资企业与中国企业
    7.4.2 外资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
    7.4.3 外资企业与中国政府
7.5 对外资研发负面效应的再认识
    7.5.1 创新人才的流失
    7.5.2 技术逆扩散
    7.5.3 技术控制
7.6 小结 8 促进中国创新系统受益于外资研发的对策
8.1 政策体系构建
    8.1.1 鼓励外资企业在中国从事各种形式研发活动的政策
    8.1.2 加强外资研发与中国创新系统的联系的政策
    8.1.3 增强中国创新主体技术能力的政策
8.2 政策实施要点
    8.2.1 激励与规制并用
    8.2.2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
    8.2.3 培养具有国际观的创新人才
    8.2.4 积极探索政府制度创新模式
    8.2.5 促进中外研发合作
    8.2.6 加强高科技园区的建设
    8.2.7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8.3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9)跨国公司对华R&D本土化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回顾
    2.1 跨国公司R&D投资全球化理论
        2.1.1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对R&D全球化的解释
        2.1.2 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新理论
    2.2 关于跨国公司R&D本土化的研究
        2.2.1 关于跨国公司R&D本土化动机的研究
        2.2.2 关于跨国公司R&D本土化对产业和公司的影响研究
        2.2.3 中国的研究
第3章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本土化分析
    3.1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基本现状
    3.2 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的动机分析
        3.2.1 跨国公司海外R&D本土化的一般动机
        3.2.2 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的动机分析
    3.3 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的区位特点分析
        3.3.1 跨国公司R&D投资的一般区位决定因素
        3.3.2 跨国公司对华R&D本土化的区位特点
    3.4 在华R&D本土化的组织模式分析
第4章 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4.1 跨国公司对华R&D本土化与我国国家创新系统
        4.1.1 国家创新系统的由来和构成要素
        4.1.2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现状
        4.1.3 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
    4.2 跨国公司对华R&D本土化与我国产业技术进步
        4.2.1 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对国际产业转移及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4.2.2 跨国公司对华R&D本土化与我国产业技术进步
        4.2.3 案例研究: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与我国手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之路
    4.3 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4.3.1 跨国公司对华R&D投资对我国企业研发能力的影响:一个模型分析
        4.3.2 跨国公司对华R&D投资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渠道
        4.3.3 跨国公司对华R&D投资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消极影响
第5章 应对跨国公司对华R&D本土化的措施与建议
    5.1 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与中国应对政策的博弈均衡分析
    5.2 中国应对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的政策建议
        5.2.1 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的障碍分析
        5.2.2 国家应对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的政策措施
        5.2.3 企业应对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10)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主题和方法
        1.2.1 研究主题
        1.2.2 研究方法
        1.2.3 概念界定
    1.3 论文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跨国公司海外 R&D投资的动机
        2.1.1 垄断优势论
        2.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3 需求—资源关系理论
        2.1.4 内部化理论
        2.1.5 辅助资产理论
        2.1.6 技术应用与技术增长理论
        2.1.7 寡占反应论
        2.1.8 R&D分散与集中理论
    2.2 跨国公司海外R&D的职能与组织
        2.2.1 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职能
        2.2.2 跨国公司全球R&D机构的组织
    2.3 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区位选择
        2.3.1 东道国的FDI因素
        2.3.2 东道国的研发资源因素
        2.3.3 东道国的市场与产业发育因素
        2.3.4 东道国的制度文化因素
        2.3.5 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因素
    2.4 跨国公司 R&D投资的东道国效应
        2.4.1 示范与竞争效应
        2.4.2 联系效应
        2.4.3 集聚效应
    2.5 中国学者的研究
        2.5.1 跨国公司 R&D国际化的一般规律
        2.5.2 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的理论研究
        2.5.3 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的实证研究
        2.5.4 中国企业对外 R&D投资研究
    2.6 小结
3 跨国公司 R&D资源转移的全球趋势及在中国的演进
    3.1 全球R&D资源配置的特点
        3.1.1 试验与发展(D)成为主流
        3.1.2 企业部门主导R&D资源配置
        3.1.3 跨国公司推动全球 R&D资源重组
    3.2 跨国公司海外 R&D投资的发展
    3.3 跨国公司海外 R&D投资的新趋势
        3.3.1 跨国公司海外 R&D活动在东道国作用持续增强
        3.3.2 发展中国家冲击海外 R&D投资传统模式
        3.3.3 跨国公司海外 R&D投资的不均衡性
        3.3.4 R&D联盟渐成潮流
    3.4 跨国公司对华 R&D资源转移的特点
        3.4.1 跨国公司对华 R&D资源转移的发展阶段
        3.4.2 跨国公司在华 R&D资源分布
    3.5 跨国公司 R&D资源对华转移的动力
    3.6 小结
4 基于分工视角的跨国公司 R&D资源转移规律
    4.1 国际分工:贸易、投资与 R&D
    4.2 R&D国际分工体系的四个层次
        4.2.1 产业间R&D国际分工
        4.2.2 差异化产品间R&D国际分工
        4.2.3 价值链环节间R&D国际分工
        4.2.4 研发模块间R&D国际分工
    4.3 R&D资源转移规律—动机、机构职能与技术外溢
        4.3.1 R&D资源应用动机与机构职能、技术外溢
        4.3.2 R&D资源获取动机与机构职能、技术外溢
    4.4 R&D资源转移、国际分工与发展中国家
    4.5 小结
5 双向(内外向)对接跨国公司 R&D资源的理论分析框架
    5.1 “N-C-P”理论分析框架
    5.2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向对接机制
        5.2.1 产业-区位对接
        5.2.2 科学园区对接
        5.2.3 企业 R&D联盟对接
        5.2.4 非盈利机构对接
        5.2.5 人员培育与流动对接
    5.3 基于技术获取型FDI的外向对接途径
        5.3.1 技术获取型FDI的“MAL优势说”
        5.3.2 技术获取型 FDI的“反向技术外溢”效应
    5.4 小结
6 跨国公司对华R&D资源转移的问卷调研—动机、机构职能与外溢途径
    6.1 研究框架及基本假设
    6.2 调研方法与样本特征
        6.2.1 调研指标体系设计
        6.2.2 调研对象的确定
        6.2.3 调研方法
        6.2.4 样本特征
    6.3 检验结果与解释
        6.3.1 三层面指标的因子分析及信度分析
        6.3.2 跨国公司 R&D机构职能定位的聚类分析
        6.3.3 跨国公司 R&D投资动机的方差分析
        6.3.4 跨国公司 R&D技术外溢途径的方差分析
    6.4 小结
7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研究
    7.1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 R&D资源现状
        7.1.1 产业-区位对接现状
        7.1.2 园区对接现状
        7.1.3 企业R&D联盟对接现状
        7.1.4 非盈利机构对接现状
        7.1.5 人员流动对接现状
    7.2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 R&D资源的障碍
        7.2.1 跨国公司技术控制日趋严格
        7.2.2 中国企业吸收能力尚显薄弱
        7.2.3 政策支撑与中介服务体系仍然不足
    7.3 内向对接效应计量方法—从FDI外溢到R&D外溢
    7.4 外资R&D介入强度与FDI外溢效应—实证检验之一
        7.4.1 模型、研究方法与数据
        7.4.2 检验结果
        7.4.3 主要结论
    7.5 R&D资源与内资企业创新能力—实证检验之二
        7.5.1 模型、研究方法与数据
        7.5.2 检验结果
        7.5.3 主要结论
    7.6 小结
8 中国外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研究
    8.1 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经验
        8.1.1 宏观层面的国际经验
        8.1.2 企业层面的国际经验
    8.2 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的现状与问题
        8.2.1 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的现状
        8.2.2 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的障碍
    8.3 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案例研究
        8.3.1 华为
        8.3.2 大连机床
        8.3.3 案例评述
    8.4 小结
9 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9.1 总体思路
    9.2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 R&D资源的对策建议
        9.2.1 变“引资”为“选资”,“优惠”为“激励”
        9.2.2 推动“链”、“块”升级,积累研发能力
        9.2.3 依托科学园,创造内外资对接高地
        9.2.4 改善本土 R&D人力资本,提高本土企业吸收能力
        9.2.5 营造国际化环境,规范促进竞争
    9.3 中国外向对接跨国公司 R&D资源的对策建议
        9.3.1 优化技术获取型FDI产业选择,完善区位布局
        9.3.2 控制投资风险,提高本地化程度
        9.3.3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健全中介服务组织
    9.4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部分在华跨国公司 R&D机构名单
    附录二 跨国公司在华 R&D投资机构调研问卷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四、在华跨国公司R&D本土化战略联盟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SC公司在华研发的本土化策略研究[D]. 施健冲. 吉林大学, 2021(01)
  • [2]H公司在华研发本土化战略研究[D]. 吴晓凡. 东南大学, 2020
  • [3]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的动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KD公司的案例分析[D]. 黄帅. 苏州大学, 2020(05)
  • [4]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企业R&D国际化研究[D]. 张虹. 湖南大学, 2012(05)
  • [5]跨国公司R&D活动对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D]. 王岩. 吉林大学, 2010(09)
  • [6]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D]. 隆娟洁. 中南大学, 2010(11)
  • [7]通信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研究[D]. 李健楠.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8]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研究 ——兼论外资研发对中国创新系统的影响[D]. 孙瑶. 四川大学, 2007(06)
  • [9]跨国公司对华R&D本土化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D]. 李竹英.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4)
  • [10]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研究[D]. 杜群阳. 浙江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本地化战略联盟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