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空调系统节能分析

舒适空调系统节能分析

一、舒适性空气调节系统的节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研,梁婧怡,刘炳妍,吕阳,陈滨[1](2021)在《民用建筑舒适性空调室内外空气设计计算参数确定方法依据追溯》文中认为民用建筑舒适性空调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是影响室内热环境营造、建筑能耗计算和设备选型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在总结涉及民用建筑舒适性空调室内外空气设计计算参数的GB 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DB11/891—2020《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3类标准历史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对这类参数确定方法的依据追溯展开综述研究,并归纳了国内外设计依据,为今后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民用建筑舒适性空调室内外空气设计计算参数提供参考依据。

赵梓杰[2](2021)在《严寒地区某发动机试验室空调系统防冻改造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严寒地区,空调系统中换热器冻裂以及因换热器冻结导致的机组停机事故频发。本文以某柴油发动机试验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实测,总结现有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空调系统防冻改造策略;研究空调系统防冻改造方案优选方法,选取评价指标,构建空调系统防冻改造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电加热与旁通风管连锁控制防冻系统,建立系统能耗模型与室内热舒适模型,以能耗最小与舒适度最高为目标计算运行优化参数。建立电加热与旁通风管连锁控制防冻系统TRNSYS仿真平台,对空调系统优选改造方案进行运行模拟,分析其改造后空调系统防冻效果。首先,本文对某柴油发动机试验室作进行了实测及相关参数计算,分析其存在问题:第一,现有空调系统在设计时未考虑其防冻性能,在极端气温下易发生停机事故,空调系统设计不当;第二,空调系统为预防冻结采用了低新风量的运行策略,导致室内新风量不足、热环境较差,运行策略不当。针对两个问题提出建议:对现存空调系统进行防冻改造,采用有效的防冻策略对换热器进行保护;采用变频水泵与智能控制系统,制定有效的防冻运行策略。其次,建立了空调系统改造评价指标体系并确立了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的权重,结合传统防冻方法电加热器预热法和旁通法,提出了辅助电加热与旁通风道连锁控制新型防冻系统,通过改变新风预热量与调节通过换热器的风量,达到防冻的目的。使用灰色关联度法对电加热-旁通防冻系统及其他三种对比改造方案进行评估,判断其为最适宜本工程的改造方案。提出了电加热与旁通风管耦合控制空调系统在冬季的三种运行模式,针对第三阶段的运行建立了由电加热器、换热器、热水水泵和旁通风道风机组成的能耗模型,从评价热舒适度的指标中选择了PMV和PPD作为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以表征室内人员对环境的不满意百分数指标PPD建立了热舒适模型,通过二者建立能耗-热舒适多目标优化模型,规定了约束条件,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对其进行多目标优化计算,得出了能耗-热舒适为目标函数的系统运行参数最优解。最后,通过建立建筑负荷模型与空调系统各设备TRNSYS模块,建立了电加热与旁通风道连锁控制新风防冻系统的TRNSYS仿真平台。利用TRNSYS仿真平台对空调系统优化运行参数进行模拟,证实了空调系统改造优选方案的可行性,在保证防冻性能的基础上,验证了系统满足不同舒适度需求时的运行效果。

康家胜[3](2021)在《基于空调风扇联合运行的仓储房热舒适与能耗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交通运输日益发达,物流枢纽、仓储房等各类场站建筑在交通运输中具有重要作用。仓储建筑既要为货品服务,满足储存要求;也要为建筑内的管理人员服务,满足热舒适环境的要求。但营造舒适环境,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寻求一种低能耗调节模式营造室内环境的研究愈发重要。为此,本文着重研究空调风扇联合运行时人体热舒适性和能耗的关系,为建筑节能提供参考。本文从节能角度出发,以桂林某仓储房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与能耗模拟结合的方法,研究空调风扇联合运行下基于人体热舒适的单层仓储房能耗情况。当空调温度设定为24℃、25℃、26℃、27℃、28℃时,统计风扇对受试者热反应的影响,分析空调风扇联合运行在改善人体热舒适方面的作用。同时,采用SPSS软件,将环境因素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受试者在空调风扇联合运行工况下的热感觉是否与仅使用风扇工况、仅使用空调工况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此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人体主观热感觉预测模型。最后,建立单层仓储房模型,利用DesignBuilder软件对其在不同设定温度下的能耗进行模拟,并对空调风扇联合运行时的能耗进行节能分析。结果表明,空调风扇联合运行的调节模式可在保证人体热舒适的前提下降低建筑使用能耗。其中,问卷结果表明:温度较高时,仅使用风扇不能消除人体热不舒适,空调风扇联合运行的调节方式比仅使用空调、风扇能更好的改善人体热感觉。同时,通过相关性检验分析得出对人体热感觉影响程度相关的环境因素排序为:风速、温度、平均辐射温度、相对湿度。最后,模拟结果表明,空调风扇联合运行时,空调设定温度每提高1℃,可实现节能约11%。同时,空调温度设定为28℃、风扇为高档的调节方案在相对湿度71%、风扇风速2.31m/s时,可实现热感觉、热舒适处于中性状态,此时节能率达54.3%。因此,空调风扇联合运行可通过风扇制造空气流动,提高空调控制温度,降低建筑能耗,这种运行模式可在类似仓储房这样的大型建筑中推广使用。

苗莉娜[4](2021)在《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体量不断增大,建筑能源消耗量和建筑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建筑节能同时加大建筑能源中可再生能源的占比,是缓解建筑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2020年初突然爆发的疫情(COVID-19)引发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除此之外,近年来室外空气质量差,建筑室内空气质量严重依赖于新风系统保证。针对实际工程中广泛采用的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新风设计与运行调节状况,从建筑节能和提升室内空气品质出发,本文提出一种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方法。首先,介绍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的研究意义,通过对比与传统半集中式空调从设计新风量到运行调节各个阶段的区别,说明变新风量设计方法在节能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方面的优势。随后为实现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运行,提出了一种基于室内外空气焓差的新风控制方法,并给出空调新风系统联合运行控制策略。在过渡季和夏季,当新风焓值小于室内空气时,新风系统加大新风引入,利用室外自然冷源承担建筑负荷,从而达到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的目的,同时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其次,研究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量运行的设计新风量的确定方法,给出设计新风量的计算步骤和相应求解算法,进一步形成最优设计新风量的计算程序。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对变新风量设计的节能效果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得到:相对于传统的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大连地区居住建筑采用变新风量设计后,累计冷负荷降低率可达48.0%,供冷系统节电率为26.8%,间歇空调和开窗会对节能效果产生影响,如夜间空调时供冷系统节电率仅为17.3%。办公建筑变新风量设计的节能效果更好,新风系统为单风机时累计冷负荷降低率32.0%,供冷系统节电率可达27.7%。然后,采用追加投资回收期法分析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的经济性,通过对两个案例的设计分析与模拟计算,得到两种空调系统方案的初投资与运行成本,最终得到:变新风量设计相对传统半集中式空调系统所增加的初投资能够在空调系统使用周期(20年)内回本,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的追加投资回收期分别为9.31年和11.68年。最后,依据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量设计方法的气候适用性对我国城市进行分区:提出三级指标分区法,以新风可供冷用总时数和除湿用总时数两类指标综合代表该地区变新风量设计方法的气候适宜性;以空调度日数代表该地区冷负荷需求。得到4类不同气候适用性分区,可用于判断某城市变新风量设计方法的适用性,同时还可用于判断其他直接利用室外空气降低室内热湿负荷的节能手段的适用性,如机械通风、自然通风等。

蒋鹏[5](2021)在《建筑设计参数对住宅建筑室内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研究建筑布局、建筑间距、建筑朝向、通风路径、通风面积、风口离地(地板)距离这些建筑设计参数对住宅建筑室内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本文选用成都地区某住宅建筑为基础物理模型,考虑室内舒适风速面积比、室内平均空气温度、温度不均匀系数、平均空气龄为通风效果评价指标,利用正交设计和Fluent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不同室外、室内建筑设计参数在不同组合工况下的室内自然通风效果。本文为了验证数值模型的可靠,确认基础模型的相关参数设置,进行了现场实测数据和模拟结果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室内温度、速度变化趋势一致,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基础模型设置可靠,可用于预测自然通风房间的温度场、速度场分布。论文首先控制保持室内建筑设计参数设置一致(对侧侧位的通风路径、10%室内地面面积的通风面积及距地板1.0 m的风口离地距离),探究建筑布局、建筑间距、建筑朝向3个设计参数对室内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利用正交表组织得到数值模拟工况9个,通过模拟结果的正交分析,综合平衡各室内通风效果评价指标,得出室外建筑设计参数的最优组合方案为:错列式建筑布局、间距系数为0.7的建筑间距和建筑长向与来流风向成45°夹角的建筑朝向。接下来依据室外最优组合方案对室外建筑设计参数进行设置,保持不变,考察不同室内建筑设计参数对室内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利用正交表组织模拟了不同通风路径、通风面积、风口离地距离3个参数9种工况下的室内自然通风流场,通过模拟结果的正交分析,得出综合效果最好的室内建筑设计参数组合方案为:对侧侧位通风路径、9%地面面积的通风面积以及距地板1.0 m高的风口离地距离。为了进一步研究室外、室内建筑设计参数联合作用对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论文将室外、室内6个设计参数按照正交设计工况,组织模拟,得出联合影响工况下的推荐用“最优方案”为室外最优和室内最优的方案组合,即错列式建筑布局、间距系数为0.7的建筑间距、建筑长向与来流风向成45°夹角建筑朝向、对侧侧位通风路径、9%地面面积的通风面积以及距地板1.0 m高的风口离地距离。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得到了舒适风速面积比与各室外、室内建筑设计参数的近似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出各建筑设计参数对舒适风速面积比的影响主次和正负性关系。本文将室外风环境、室内风环境、送风有效性及人体热舒适性有机联系起来,对于营造室内健康舒适通风环境的建筑设计参数设置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住宅建筑。

韩福成[6](2021)在《兰州地铁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以中城轨[2020]10号文件正式发布实施,为我国新冠疫情后时代交通业的发展点明了方向——智慧城轨。“智慧城轨”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城市地铁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中地位显着,其在城市交通运营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地铁通风空调系统存在能耗巨大、舒适性有待提高等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计算与数值模拟计算的研究方法对兰州地铁车站在不同通风空调方案条件的能耗进行了研究,研究中结合了热舒适性评价,得到了舒适性与节能性都较为优异的空调方案。同时,本文采用文献《直接蒸发冷却空调技术在拉合尔地铁站的应用研究》中实测与模拟数据和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相互验证,保证数据偏差率在合理范围内。基于车站负荷计算理论、人体热舒适理论以及空调系统综合能效比理论,研究了兰州地铁车站公共区设计负荷的组成比例、不同空调方案对人员热舒适指标的影响、不同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基于DeST软件与FLUENT软件,研究了兰州地铁车站公共区全年动态负荷和夏季不同空调系统方案的能耗、不同空调系统方案的流场及相关热舒适计算的基础物理参数的提取。经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地铁车站的设计负荷计算是本文后续研究的基础,本文利用理论计算得到,车站公共区总负荷为549.20k W,车站公共区设计冷指标为119.55W/m2,站厅设计冷指标75.28W/m2,站台设计冷指标为201.13W/m2;(2)在设计负荷的基础上,本文又利用DeST软件对兰州地铁车站公共区全年负荷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地铁通风空调季的负荷数值变化并不明显,虽然空调季动态负荷在大多时间未达到设计冷负荷(地铁车站DeST冷负荷模拟结果达到设计计算冷负荷±2%的累计时段占6、7、8、9月份总时长的0.42%),但空调季DeST模拟公共区平均冷指标(115.41 W/m2)仍占设计冷指标的96.54%;(3)基于FLUNT软件模拟结果计算的热舒适指标显示,在地铁车站内部,送风温差为10℃的一次回风空调系统(PMV指标平均值为0.679,乘客对站内热湿环境不满意度为9.940%)较直接蒸发冷却系统(PMV指标平均值为0.723,乘客对站内热湿环境不满意度为11.316%)更加舒适;(4)利用DeST软件对不同空调方案进行能耗模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模拟结果显示,直接蒸发冷却方案相较于一次回风方案全年空调系统能耗(全年能耗46.87万k W·h)较低,较舒适度最好的送风温差为10℃的一次回风系统(63.06万k W·h)节能34.56%;(5)最后本文对兰州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选择给出建议:(1)舒适性评价与能耗模拟结果结合分析,兰州地铁公共区最佳空调方案为直接蒸发冷却系统与送风温差为10℃的一次回风系统;(2)从节能角度出发,直接蒸发冷却系统为较佳空调方案;(3)从乘客舒适度角度出发,送风温差为10℃的一次回风系统为较佳空调方案。同时,也可采用降低直接蒸发冷却系统吹风感和相对湿度来提高乘客舒适度。本文应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节能性和人员舒适性两个角度出发,对兰州地铁车站公共区空调系统进行研究。同时,本文采用已发表的可靠实测与模拟数据、理论计算结果、数值模拟结果进行相互验证,三种数据偏差率均在合理范围内,保证了结论的可靠性。为以兰州地区为代表的地铁空调系统的选择提供优化意见及数据支持。

方志强[7](2021)在《直膨式空调气候适应性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气候区的气候特征差异非常大。因此,要想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气候区下室内热舒适性的需求,就对空调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直膨式空调的蒸发器表面,降温和除湿过程是耦合的,所以输出的显热冷量和潜热冷量相互制约。并且不同气候区的建筑热湿负荷可能存在差异,分布规律也不尽相同。目前,大多数直膨式空调的设计和选型是按照固定工况进行的,并且只考虑总制冷量,而不区分显热冷量和潜热冷量。相应地,直膨式空调也仅以室内温度作为控制目标,室内湿度是随机波动的,从而导致其无法保证在不同气候区使用时均能满足热舒适性需求。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对直膨式空调气候适应性展开理论和实验研究。为了全面比较空调输出能力和建筑热湿负荷之间的匹配性,本文首先研究了气候对建筑热湿负荷的影响,针对广州地区典型建筑模型,利用能耗模拟软件得到该建筑的逐时热负荷和湿负荷,从而建立建筑热湿负荷的二维平面图,并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对负荷平面图的影响。然后,选取直膨式空调样机进行输出能力的测试,将空调的输出冷量分为显热冷量和潜热冷量进行分别分析,从而得到空调冷量输出能力平面图,并研究了不同工况对于空调输出能力平面图的影响。之后,将建筑负荷平面和空调冷量输出能力平面图放在同一坐标下分析,以建筑负荷点落在空调冷量输出能力平面的百分比作为空调气候适应性程度的判据,探究直膨式空调对于不同特征负荷的应用适应性。最后,针对现有直膨式空调气候适应性的应用局限,开展传统算法和气候适应性算法的空调运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建筑负荷平面I区,气候适应性算法在控制策略和室内热舒适性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算法,并且能以可变控制路径逼近任意的可控负荷,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气候适应性能力,能满足不同负荷特性的需求。同时,本研究提出气候适应性算法拓展了在负荷平面上的寻优范围,提供了在更广范围内寻优的可能,也为进一步开发面向气候适应性和能耗同时优化的空调系统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向。

于加[8](2021)在《间歇供暖建筑停暖期通风行为对能耗和热环境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冬季供暖政策和相关设计标准的规定,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的居住建筑迄今为止未布置类似中国北方地区的集中连续供暖系统。这一气候区冬季的典型气候特征为潮湿寒冷,故建筑的室内热环境质量较差。为改善较差的室内热环境,近10年来,家庭独立供暖在夏热冬冷地区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并具有“人在供暖、人离停暖”的按需间歇供暖模式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这一地区夏季炎热并存在梅雨季,故环境空气通常表现为高温高湿的特征,为尽可能地改善室内热环境,居住者亦有开窗通风的生活习惯。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居住者仍习惯于在停暖期间开窗通风。显然,居住者停暖时段的通风行为会造成室外冷风的大量侵(渗)入,从而增大热量损失,进而使得再次供暖时,由建筑内围护结构和室内家具等内部蓄热体吸热产生的能耗增大。同时,内部蓄热体的降温幅度越大,会造成再次供暖开始时的内部蓄热体温度降低,使得室内平均辐射温度降低,从而导致室内热舒适性较差。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地面空间资源紧缺问题逐渐加剧。由于地下建筑能够提供多种功能的额外空间,因而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居住建筑的半地下层也逐渐被开发利用。对于地下空间,由于墙体与周围土壤直接接触,故传热过程是一个典型的三维非稳态过程,并且墙体温度与周围土壤温度之间还存在耦合换热关系,这与地上建筑的传热过程又存在显着的不同。本文针对多层居住建筑的地上间歇供暖房间和半地下间歇供暖房间,在整个供暖季,通过量化性分析来研究停暖期居住者通风行为对供暖期间的能耗和热环境的影响,以便为中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和室内热舒适性的改善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依据。为了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停暖期通风行为对地上间歇供暖房间和半地下间歇供暖房间在整个供暖季供暖期间能耗和热环境的量化影响,首先需要针对地上和半地下间歇供暖房间分别确定合适的分析方法。对于地上建筑,本文基于Laplace变换法和常数变易法,给出了一种能够快速准确计算建筑围护结构和室内空气瞬态温度的解析模型,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这一解析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之间的误差较小,计算结果相对准确,可用于地上间歇供暖建筑的传热分析。对于地下建筑,本文采用对比验证的方法,比较和分析了四个典型的地下建筑土壤耦合传热计算模型。结果显示,对于地下建筑土壤耦合传热的计算,Energy Plus中的Ground Domain Xing模型是最适合的模型,其计算速度较快并且计算准确性较高。另外,地表的蒸发蒸腾作用是影响地下建筑土壤耦合传热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对地下建筑传热模型的计算准确性亦有显着的影响。对于间歇供暖建筑,供暖期间由内部蓄热体吸热造成的能耗是其区别于连续供暖建筑的主要原因,居住者停暖时段的通风行为会增大这部分能耗。本文在不同内围护结构热容量和停暖时长的情况下,针对整个供暖季,研究了地上和半地下间歇供暖房间停暖期间通风行为对供暖能耗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地上和半地下间歇供暖房间,居住者在停暖时段的通风行为均会显着增大供暖能耗,通风行为对半地下房间供暖能耗的影响相比地上房间较小。停暖期室外气温越低,停暖时长越长,停暖期换气次数和内围护结构热容量越大,则停暖期间通风行为对供暖能耗的增大作用越显着。另外,半地下间歇供暖房间的能耗构成特征与地上间歇供暖房间不同。在地上间歇供暖房间的各部分供暖能耗中,内围护结构内表面与室内空气换热所产生的能耗最大,其次为冷风渗透所产生的能耗,外窗的传热能耗和外墙的换热能耗均较小。对于半地下间歇供暖房间,亦为内围护结构换热能耗最高,但地下墙体的换热能耗显着高于冷风渗透能耗、外窗传热能耗和外墙换热能耗。为兼顾居住者的通风习惯和降低供暖能耗的需求,本文基于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地上和半地下间歇供暖房间供暖能耗的预测模型,给出了供暖能耗与停暖期换气次数、停暖时长、室外气温和内围护结构热容量间的数学关系。在供暖能耗增加率为50%的情况下,停暖期间换气次数允许值对室外气温的敏感度与内围护结构热容量和停暖时长有关。当内围护结构热容量较小或停暖时长较短时,允许值随着停暖期间室外气温的升高而明显增大;而在内围护结构热容量较大或停暖时长较长的情况下,允许值几乎不受室外气温的影响。在间歇供暖模式下,居住建筑的室内热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由于建筑墙体的热惰性大,使得墙体温度在供暖开始后难以快速升高至舒适温度,故室内热舒适性差,这种供暖初始段内的室内环境热不舒适性是间歇供暖建筑与连续供暖建筑之间的主要区别。针对地上和半地下间歇供暖建筑,本文研究了停暖期通风行为对整个供暖季供暖期间的室内平均辐射温度和室内热舒适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居住者在地上和半地下间歇供暖房间停暖时段内的通风行为均会显着降低供暖期间的室内平均辐射温度和室内热舒适水平,通风行为对半地下房间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相比地上房间较显着。停暖期换气次数越大,停暖时长越长,停暖期室外气温和内围护结构热容量越低,则通风行为对室内平均辐射温度和室内热舒适水平的降低作用越显着。为改善间歇供暖房间供暖初始段内较差的室内热环境状况,本文针对不同的需求提出了两种改善措施。一种是基于本文建立的间歇供暖房间供暖期间最低PMV预测模型,来平衡通风行为和室内热舒适性,为了保证舒适性,需要适当限制通风行为。停暖期通风行为影响下,供暖期间最低PMV为-0.5时所对应的停暖期换气次数对停暖期室外气温的敏感性与内围护结构热容量和停暖时长有关。另一种是采取预供暖措施,使其能同时满足居住者的通风需求和室内热舒适要求,利用预供暖措施影响下的最低PMV预测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优化预供暖措施,但同时也会增加供暖能耗。

林世梅[9](2020)在《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光伏建筑一体化的集成效益评价》文中提出在全球节能减排、能源安全的巨大挑战下,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推动后危机时代经济转型、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以其安全、可再生和分布广泛的特点逐渐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已经成为利用太阳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建筑与光伏系统的集成是建筑节能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公共建筑运行能耗的降低是当前建筑节能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实现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光伏建筑一体化,可对建筑的供电能力形成有益的补充,在提高室内健康舒适性的基础上,提高既有公共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降低能源消耗。因此本文以经济效益佳、节能降耗效率高、室内健康舒适度好为目标对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集成效益进行评价。本文基于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光伏建筑一体化相关概念及理论的研究分析,明确了评价对象的基本属性和特点,从经济效益、功能质量、室内健康舒适性、能源利用效率、生态价值五个维度建立了量化评价模型,然后通过构建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光伏建筑一体化的集成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可拓评价模型进行集成效益评价。以国家电投总部大楼智慧能源示范项目为例,首先利用PVsyst软件进行光伏系统全年发电量模拟,求得该项目屋顶及立面光伏系统全年平均发电量约为28.83k Wh;其次应用De ST和Design Builder绿色建筑分析软件进行能耗及室内健康舒适度动态模拟,模拟结果显示该项目全年照明、设备、空调等能耗约为426.27 k Wh,求得建筑绿色改造后的综合节能率为15.26%,南侧房间夏季室内温度均下降了5℃-8℃,室内照度均下降到2000Lux以下,提高了室内光和热舒适度;最后运用可拓评价模型对该项目的集成效益进行了量化考察,评价结果显示,国家电投总部大楼智慧能源示范项目集成效益等级为“很好”,单因素评价中经济效益和功能质量显着,室内健康舒适性评价等级为“较好”,但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价值仍需提高。本研究对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实际意义在于推进既有公共建筑的绿色改造、助力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绿色建筑产品的需要。

马福生[10](2021)在《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障室内环境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又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处理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原则。中小学教学楼是人员密集、在固定空间停留时间长、因通风不足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不佳的典型代表场所。我国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普遍采用自然通风,缺乏有效的、经济适用的通风技术与措施应对采暖时期室外低温气候条件时期的通风问题,教室空气质量差的问题尤为严重。基于上述问题,为解决严寒地区采暖时期教室上课时期不适宜开窗通风的现实情况,本文通过中小学教学楼的现场调研、资料收集的63所中小学120栋教学楼进行整理,分析严寒地区中小学建筑和使用特点,并选择样本教学楼进行教室空气环境的主客观评价,分析教学楼现状通风性能与主要影响因素,计算了中小学生冬季舒适温度区间;提出适用于中小学教学楼封闭时期的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构想,构建教学楼空间通风模型;通过模拟测试的方法,研究通风通道模式、空间形式和换气界面开口方式等对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的影响;建立教学楼空间通风的设计原则,构建教学楼空间与通风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流程;提出教学楼空间与通风一体化设计策略。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大量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的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归纳分析教学楼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通风方式与措施、使用特点,分析严寒地区气候影响下的中小学教学楼自然通风潜力。根据调研与分析结果建立中小学教学楼通风性能的评价方法,包括确定评价通风性能的主客观评价指标,制定现场测量方案和设计主观调查问卷。(2)根据沈阳地区典型年气候特点,分析不同室外温度条件下的室内CO2浓度变化情况,当室外温度低于16℃时教室空气质量水平开始显着下降。通过进一步对样本教室的空气质量和热环境现场连续测量,评价教学楼现状通风性能。研究分析教室CO2浓度在上学时期的时间分布状况和相应的影响因素,基于正交实验分析各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3)通过问卷调查评价学生对教室空气质量和热环境的感受和满意度,发现学生对空气新鲜度的主观感受和实际测量状况差异较大。通过对比教室温度、相对湿度与学生热舒感觉投票结果可知,学生更喜欢偏冷环境。实际和预测的学生热中性温度分别为18.56℃和19.34℃。80%学生可接受的温度区间为16.93~21.80℃,90%学生可接受的温度区间为17.91~20.81℃,这一结果为保障通风时期的教室舒适温度提供了理论依据。(4)根据对教学楼通风状况调研和评价研究的结果,提出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构想,利用教学楼空间特点建立教学楼空间通风网络通道,提出了教学楼空间通风方式。通过现场实验,分析教学楼空间通风条件下不同使用模式、通风模式和空间模式对室内CO2浓度的影响,旨在揭示教室内CO2浓度在空间上的模态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为下一步模拟提供验证数据依据。基于CO2浓度的教室最小通风量计算和换气界面开口大小预测,为制定教室开口方案和模拟工况设计提供指导。(5)利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进行模拟研究。模拟分析通风通道模式、空间形式、换气界面开口等条件对教学楼空间的气流组织、教室的通风量和CO2浓度分布的影响,全面、整体的分析了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研究归纳了有利于教学楼空间通风的进排风路径模式、水平开敞空间与进风口距离、进风温度大小、竖向空间数量、换气界面开口位置和大小等工况条件。(6)根据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的通风现状和空间通风性能评价结果,构建教学楼空间与通风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流程;建立教学楼空间通风有效性和适用性的设计原则;提出有利于教学楼空间与通风一体化设计的空间通风路径、空间形式、换气界面开口的设计策略。

二、舒适性空气调节系统的节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舒适性空气调节系统的节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民用建筑舒适性空调室内外空气设计计算参数确定方法依据追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相关标准发展演变
2 确定方法及依据
    2.1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2.2 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3 存在问题及分析
    3.1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1)气象参数的选取精度不同。
        2)室外计算参数的确定方法和种类不同。
        3)气象参数统计年限的确定。
    3.2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1)我国不同气候区不同人群可接受的室内热环境设计参数不同。
        2)少有考虑健康与热环境的同时保证。
4 结 论

(2)严寒地区某发动机试验室空调系统防冻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调系统防冻研究现状
        1.2.2 空调系统方案优选研究现状
        1.2.3 能耗-热舒适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现状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2 柴油发动机试验室空调系统运行实测分析
    2.1 测试建筑概况
        2.1.1 室内设计参数
        2.1.2 测试建筑新风量计算
        2.1.3 测试建筑负荷计算
    2.2 实测方法
        2.2.1 测试参数
        2.2.2 测试方法及仪器
        2.2.3 数据处理方法
    2.3 实测数据分析
        2.3.1 测试建筑空调系统运行现状
        2.3.2 问题及改善措施
    2.4 本章小结
3 空调系统防冻改造策略研究
    3.1 防冻空调系统改造评价体系研究
        3.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1.2 评价权重确定
    3.2 空调系统防冻改造方案优选
        3.2.1 现有新风处理技术
        3.2.2 改造备选方案介绍
        3.2.3 灰色关联度模型建立
        3.2.4 方案评估优选
    3.3 本章小结
4 防冻空调系统运行策略研究
    4.1 防冻空调系统运行方案设计
    4.2 防冻空调系统双目标运行优化模型建立
        4.2.1 防冻空调系统运行能耗模型
        4.2.2 厂房人员活动区域热舒适性模型
        4.2.3 约束条件及变量简化
        4.2.4 防冻空调系统双目标优化模型
    4.3 基于NSGA-II算法的多目标优化
        4.3.1 NSGA-II算法基本原理
        4.3.2 NSGA-II算法实现流程
    4.4 多目标优化运行参数值
    4.5 本章小结
5 空调系统改造策略应用与TRNSYS模拟结果分析
    5.1 建筑负荷模型建立及验证
        5.1.1 建筑模型设置
        5.1.2 建筑模型负荷分析
    5.2 电加热-旁通防冻系统TRNSYS仿真模型建立
    5.3 电加热-旁通防冻系统TRNSYS模型验证
    5.4 多目标优化运行策略效果分析
    5.5 不同热舒适约束条件下系统防冻运行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准则层两两判断矩阵表
附录 B 无量纲化指标数值表
附录 C 二级指标评价矩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致谢

(3)基于空调风扇联合运行的仓储房热舒适与能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仓储房室内热环境实验测试研究
    §2.1 测试方法
        §2.1.1 测试环境
        §2.1.2 测试工况
        §2.1.3 问卷调查
        §2.1.4 实验流程
    §2.2 数据处理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调风扇联合运行下人体热反应研究
    §3.1 室内环境参数测试结果分析
    §3.2 人体热反应分析
        §3.2.1 环境因素影响程度的分析
        §3.2.2 热感觉
        §3.2.3 热舒适
        §3.2.4 风感觉
    §3.3 风速限值与人体主观热感觉预测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调风扇联合运行下人体热舒适分析
    §4.1 人体对热环境反应的描述
        §4.1.1 热舒适方程
        §4.1.2 热舒适模型
    §4.2 人体热舒适分析
        §4.2.1 PMV-PPD指标
        §4.2.2 操作温度与热感觉的关系
        §4.2.3 中性温度与可接受温度范围
        §4.2.4 期望温度与中性温度的对比
    §4.3 热舒适与热感觉讨论
        §4.3.1 热舒适与热感觉的关系
        §4.3.2 与相关规范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调风扇联合运行下仓储房能耗研究
    §5.1 仓储房建筑能耗概述与室内热平衡方程
        §5.1.1 建筑能耗构成特点
        §5.1.2 室内热平衡方程
    §5.2 仓储房能耗模拟研究
        §5.2.1 Design Builder介绍
        §5.2.2 建筑模型
        §5.2.3 能耗模拟
    §5.3 基于热舒适的仓储房节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风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1.2.2 新风系统设计新风量的研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3.1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概述
    2.1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的特点
        2.1.1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简介
        2.1.2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量设计与传统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区别
        2.1.3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量设计的优势
    2.2 变新风设计的新风控制策略
        2.2.1 焓值控制的原理
        2.2.2 新风控制策略
        2.2.3 变新风量运行室内热平衡方程
    2.3 本章小结
3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运行时设计新风量的确定方法
    3.1 设计新风量的确定原则
    3.2 设计新风量的求解计算方法
        3.2.1 建筑逐时冷负荷的模拟计算
        3.2.2 基于负荷需求的新风量计算及设计新风量范围的确定
        3.2.3 设计新风量的最终确定
    3.3 居住建筑采用变新风量设计的案例分析
        3.3.1 居住建筑常用空调新风系统形式
        3.3.2 居住建筑模型及冷负荷模拟计算参数
        3.3.3 基于负荷需求的新风量计算及设计新风量范围的确定
        3.3.4 设计新风量的最终确定
    3.4 办公建筑采用变新风量设计的案例分析
        3.4.1 办公建筑常用空调新风系统形式
        3.4.2 办公建筑模型及冷负荷模拟计算参数
        3.4.3 基于负荷需求的新风量计算及设计新风量方案的确定
        3.4.4 设计新风量的最终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量设计的经济性分析
    4.1 经济性分析方法
    4.2 居住建筑采用变新风量设计的经济性分析
        4.2.1 系统初投资分析
        4.2.2 运行费用分析
        4.2.3 经济性分析
    4.3 办公建筑采用变新风量设计的经济性分析
        4.3.1 空调系统初投资分析
        4.3.2 运行费用分析
        4.3.3 经济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半集中式空调变新风量设计的气候适用性分区研究
    5.1 气候适用性分区指标
        5.1.1 新风可供冷用总时数
        5.1.2 新风可除湿用总时数
        5.1.3 空调度日数
    5.2 分析用气象数据的来源与数据处理方法
        5.2.1 气象数据来源
        5.2.2 分区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5.3 半集中式空调变新风量设计的气候适用性分区结果
        5.3.1 基于新风承担室内显热负荷能力的气候分区结果
        5.3.2 基于新风承担室内潜热负荷能力的气候分区结果
        5.3.3 基于空调度日数的气候分区结果
        5.3.4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变新风量设计的气候适用性分区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案例中建筑冷负荷模拟计算参数
附录 B 办公建筑新风系统耗电量计算过程
附录 C 各气候适用性分区主要城市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建筑设计参数对住宅建筑室内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综述总结与问题思考
    1.3 本文主要工作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意义
        1.3.5 技术路线
2 基本理论知识
    2.1 建筑自然通风基本理论
        2.1.1 室内自然通风形成原理
        2.1.2 自然通风的功能
        2.1.3 通风设计参数
    2.2 自然通风研究方法
        2.2.1 现场实测法
        2.2.2 数值模拟法
        2.2.3 其他研究方法
        2.2.4 本文研究方法选用
    2.3 计算流体力学(CFD)理论基础
        2.3.1 计算流体力学CFD简介
        2.3.2 网格划分及网格独立性
        2.3.3 ICEM CFD及 FLUENT简介
    2.4 本章小结
3 通风效果评价及参数设置
    3.1 通风效果评价
        3.1.1 送风有效性指标
        3.1.2 热舒适指标
        3.1.3 本文通风效果评价指标选用
    3.2 建筑设计参数设置
        3.2.1 室外建筑设计参数设置
        3.2.2 室内建筑设计参数设置
    3.3 CFD设置
        3.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3.3.2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3.3.3 网格划分及其独立性验证
        3.3.4 其它条件设置
        3.3.5 分析基准面及测点分布
    3.4 模型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类别建筑设计参数对室内自然通风的影响
    4.1 模拟设计
        4.1.1 整体设计
        4.1.2 控制变量法基本概念
        4.1.3 正交设计法基本概念
    4.2 室外建筑设计参数对室内自然通风的影响
        4.2.1 室外设计参数工况设置
        4.2.2 室外影响分步数值模拟
        4.2.3 室外设计参数影响结果分析
        4.2.4 室外最优方案
    4.3 室内建筑设计参数对室内自然通风的影响
        4.3.1 室内设计参数工况设置
        4.3.2 室内影响分步数值模拟
        4.3.3 室内设计参数影响结果分析
        4.3.4 室内最优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建筑设计参数联合对室内自然通风的影响
    5.1 联合影响
    5.2 最优方案分析
    5.3 舒适风速面积比回归分析
        5.3.1 数据预处理
        5.3.2 回归方程求解
        5.3.3 影响主次与正负性关系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兰州地铁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1.1.2 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研究的必要性
        1.1.3 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
        1.1.4 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兰州地铁某车站公共区冷负荷计算与分析
    2.1 兰州地铁某车站公共区工程概况
        2.1.1 站厅公共区
        2.1.2 站台公共区
    2.2 地铁公共区空调负荷计算
        2.2.1 公共区负荷组成
        2.2.2 人员负荷
        2.2.3 照明及设备负荷
        2.2.4 屏蔽门负荷
        2.2.5 出入口负荷
        2.2.6 新风负荷
        2.2.7 围护结构负荷
    2.3 兰州地铁某车站公共区负荷计算结果分析
        2.3.1 兰州地铁某车站公共区站厅层负荷计算结果分析
        2.3.2 兰州地铁某车站公共区站台层冷负荷计算结果分析
    2.4 兰州地铁某车站公共区负荷模拟计算
        2.4.1 DeST模拟软件的介绍
        2.4.2 兰州地铁某车站公共区建筑模型室内参数设置
        2.4.3 兰州地铁某车站公共区冷负荷模拟计算
    2.5 负荷理论计算与负荷模拟计算结果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兰州地铁某车站公共区热舒适研究
    3.1 地铁车站公共区CFD模拟验证
        3.1.1 模型验证对象的选取
        3.1.2 验证模型建立及相关设置
        3.1.3 基本控制方程
        3.1.4 地铁车站公共区CFD模拟验证
    3.2 兰州地铁某车站公共区CFD模拟计算
        3.2.1 通风空调方案的设定
        3.2.2 模型建立与相关条件设定
        3.2.3 兰州地铁车站站厅层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3.2.4 兰州地铁车站站台层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3.3 热舒适性指标RWI及PMV的计算与分析
        3.3.1 热舒适评价指标简介
        3.3.2 热舒适指标的计算
        3.3.3 不同空调方案条件下热舒适指标分析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兰州地铁某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能耗计算
    4.1 兰州地铁某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能耗模拟计算
        4.1.1 能耗模拟相关计算参数设置
        4.1.2 兰州地铁某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能耗模拟结果
        4.1.3 通风空调系统夏季冷源能耗与输送能耗模拟结果
    4.2 兰州地铁某车站不同通风空调方案能耗分析
        4.2.1 空调系统设计综合能效比
        4.2.2 不同空调系统方案设计综合能效比的比对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直膨式空调气候适应性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直膨式空调气候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1.2.1 建筑负荷研究现状
        1.2.2 针对不同气候区域的空调系统设计研究
        1.2.3 直膨式空调的设计方法和应用局限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特征城市的建筑热湿负荷模拟
    2.1 建筑模型构建
        2.1.1 建筑建模
        2.1.2 模型参数设置
    2.2 建筑热湿负荷模拟和结果分析
        2.2.1 室外气象参数
        2.2.2 能耗模拟软件Energy Plus
        2.2.3 基准温湿度设定点的热湿负荷分析
    2.3 建筑负荷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温湿度设定点的影响分析
        2.3.2 新风量的影响分析
        2.3.3 建筑房间面积的影响分析
        2.3.4 不同气候的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空调输出能力测试与气候适应性分析
    3.1 房间空气焓差法介绍
    3.2 输出能力测试与影响因素分析
        3.2.1 基准输出能力测试与分析
        3.2.2 室外工况对输出能力的影响
        3.2.3 室内温度对输出能力的影响
        3.2.4 室内湿度对输出能力的影响
    3.3 基准工况下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3.4 工况设定点对气候适应性的影响分析
        3.4.1 改变室外温湿度
        3.4.2 改变室内温度
        3.4.3 改变室内湿度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控制算法改进的直膨式空调气候适应性研究
    4.1 实验台搭建和实验方案设计
        4.1.1 实验台搭建
        4.1.2 数据采集与控制程序
        4.1.3 实验方案设计
    4.2 传统算法与气候适应性算法的实验研究
        4.2.1 传统算法与气候适应性算法的介绍
        4.2.2 负荷平面I区的控制效果对比
        4.2.3 负荷平面II区、III区和边界区的控制效果对比
        4.2.4 试验样机能耗对比效果分析
    4.3 改进算法对于气候适应性的提升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8)间歇供暖建筑停暖期通风行为对能耗和热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间歇供暖建筑的供暖能耗
        1.2.2 间歇供暖建筑的室内热环境
        1.2.3 地下建筑的能耗与热环境
        1.2.4 建筑内部蓄热体对建筑能耗和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验证
    2.1 地上建筑的传热分析
        2.1.1 传热控制方程
        2.1.2 解析解
        2.1.3 模型验证
    2.2 地下建筑的传热分析
        2.2.1 传热控制方程
        2.2.2 求解方法
        2.2.3 模型的确定与验证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地上间歇供暖房间停暖期通风行为对供暖能耗的影响
    3.1 物理模型和计算工况
    3.2 停暖期通风行为对间歇供暖房间室内温度的影响
        3.2.1 间歇供暖房间室内温度的动态变化特征
        3.2.2 停暖期换气次数对室内气温的影响
        3.2.3 停暖期换气次数对墙体内表面温度的影响
    3.3 停暖期通风行为对间歇供暖房间供暖能耗的影响
        3.3.1 间歇供暖房间的供暖负荷变化特征
        3.3.2 停暖期换气次数对外墙热负荷和内围护结构热负荷的影响
        3.3.3 不同停暖期换气次数下日供暖能耗在整个供暖季的变化规律
    3.4 停暖期通风行为对供暖能耗影响效果的预测模型
        3.4.1 停暖期通风行为影响下间歇供暖房间供暖能耗的影响因素分析
        3.4.2 间歇供暖房间供暖能耗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分析
    3.5 停暖期通风行为影响下供暖能耗预测模型的应用
        3.5.1 不同停暖期室外气温下供暖能耗与停暖期换气次数的关系
        3.5.2 满足节能要求下停暖期换气次数的允许值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停暖期通风行为对地上间歇供暖房间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4.1 物理模型和计算工况
    4.2 停暖期通风行为对供暖期间室内环境热舒适性的影响
        4.2.1 停暖期换气次数对平均辐射温度的影响
        4.2.2 停暖期换气次数对供暖期间室内热舒适水平的影响
        4.2.3 不同停暖期换气次数下室内热舒适水平在整个供暖季的变化规律
    4.3 停暖期通风行为影响下的室内热舒适预测模型
        4.3.1 停暖期通风行为影响下室内热舒适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4.3.2 停暖期通风行为影响下室内热舒适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分析
    4.4 基于室内热舒适预测模型的优化研究
        4.4.1 不同停暖期室外气温下停暖期换气次数对室内热舒适水平的影响
        4.4.2 满足室内热舒适要求所允许的停暖期换气次数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地上间歇供暖房间预供暖措施的优化研究
    5.1 物理模型和计算工况
    5.2 预供暖措施对间歇供暖房间室内温度的影响
        5.2.1 预供暖措施对室内空气温度和平均辐射温度的影响
        5.2.2 不同预供暖设定温度下室内平均辐射温度的变化特征
        5.2.3 不同预供暖时长下室内平均辐射温度的变化特征
    5.3 预供暖措施对供暖期间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5.3.1 不同预供暖设定温度下室内热舒适水平的变化规律
        5.3.2 不同预供暖时长下室内热舒适水平的变化规律
    5.4 预供暖措施影响下室内热舒适和预供暖能耗的预测模型
        5.4.1 预测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5.4.2 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分析
    5.5 停暖期通风行为影响下预供暖措施的优化分析
        5.5.1 不同停暖期换气次数下预供暖措施对热舒适水平和供暖能耗的影响
        5.5.2 满足室内热舒适要求时的预供暖措施和相应的供暖能耗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半地下间歇供暖房间停暖期通风行为对能耗和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6.1 物理模型和计算工况
    6.2 半地下间歇供暖房间停暖期通风行为影响下供暖能耗研究
        6.2.1 停暖期换气次数对半地下间歇供暖房间供暖负荷和能耗的影响
        6.2.2 停暖期通风行为对半地下间歇供暖房间供暖能耗影响效果的预测模型
        6.2.3 半地下间歇供暖房间停暖期通风行为影响下供暖能耗预测模型的应用
    6.3 半地下间歇供暖房间停暖期通风行为影响下室内热环境研究
        6.3.1 停暖期换气次数对半地下间歇供暖房间室内热舒适水平的影响
        6.3.2 半地下间歇供暖房间停暖期通风行为影响下的室内热舒适预测模型
        6.3.3 基于室内热舒适预测模型的优化研究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展望
附录A 地上建筑外墙传热的理论求解过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研究论文
致谢

(9)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光伏建筑一体化的集成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1.6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光伏建筑一体化相关概述
    2.2 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光伏建筑一体化方案分析
        2.2.1 绿色改造原则
        2.2.2 方案分析
    2.3 理论基础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可拓学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光伏建筑一体化的集成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3.1 集成效益评价思路
    3.2 集成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3 集成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因素分析
        3.3.1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3.3.2 功能质量评价指标
        3.3.3 室内健康舒适性评价指标
        3.3.4 能源效率评价指标
        3.3.5 生态价值评价指标
    3.4 可拓评价模型构建
        3.4.1 指标及其量值域
        3.4.2 指标的无量纲处理
        3.4.3 确定指标权重
        3.4.4 确定关联度
        3.4.5 确定综合关联度
        3.4.6 确定评价等级
    3.5 本章小结
4 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光伏建筑一体化的集成效益评价实证研究
    4.1 国家电投总部大楼智慧能源示范项目概述
        4.1.1 北京地区太阳能资源概况
        4.1.2 项目概述
    4.2 项目集成效益评价指标模拟分析
        4.2.1 光伏系统发电量模拟计算
        4.2.2 建筑能耗及室内光环境动态模拟
        4.2.3 室内热湿环境和空气品质仿真模拟
    4.3 项目集成效益结果分析
        4.3.1 经济效益
        4.3.2 功能质量
        4.3.3 室内健康舒适性
        4.3.4 能源利用效率
        4.3.5 生态价值
    4.4 可拓评价模型案例分析
        4.4.1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4.4.2 计算指标权重
        4.4.3 计算关联度
        4.4.4 计算综合关联度和效益等级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室环境的健康与舒适性需求
        1.1.2 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1.1.3 经济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小学教室通风现状调查研究
        1.3.2 通风性能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
        1.3.3 通风网络模型及模拟技术研究
        1.3.4 建筑通风的换气界面开口研究
        1.3.5 自然通风及辅助技术应用现状研究
        1.3.6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第2章 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通风调查与评价方法
    2.1 教学楼建筑自然通风潜力分析
        2.1.1 严寒地区气候特点
        2.1.2 中小学教学楼自然通风潜力
    2.2 教学楼建筑特征与通风方式
        2.2.1 中小学教学楼建筑概况
        2.2.2 教学楼建筑功能和空间特点
        2.2.3 教学楼通风方式与通风管理
        2.2.4 教学楼使用特点与管理模式
    2.3 教学楼通风性能评价方法
        2.3.1 教学楼室内空气环境客观评价指标
        2.3.2 教学楼室内空气环境主观评价指标
        2.3.3 教学楼室内空气环境现场测量方案
        2.3.4 室内空气环境的主观调查问卷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通风性能评价与分析
    3.1 教室空气质量调查与评价分析
        3.1.1 气候条件影响下的建筑通风性能分析
        3.1.2 教室空气质量现场测量结果与分析
        3.1.3 教室空气质量主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3.2 教室热环境调查与评价分析
        3.2.1 教室热环境现场测量结果与分析
        3.2.2 教室热环境主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3.2.3 热中性温度及舒适温度范围分析
    3.3 基于正交试验的教室楼空气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3.1 正交试验基本原理
        3.3.2 影响因子极差分析
        3.3.3 影响因子方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模式构建
    4.1 教学楼空间通风的相关理论基础
        4.1.1 热压驱动通风
        4.1.2 风压驱动通风
        4.1.3 热压和风压联合驱动
        4.1.4 辅助式自然通风
    4.2 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
        4.2.1 教学楼空间通风的可利用条件分析
        4.2.2 教学楼空间通风构想
        4.2.3 教学楼空间通风网络建立
    4.3 教学楼空间通风实验测试与计算
        4.3.1 教室CO_2浓度的空间模态分布特征
        4.3.2 基于CO_2浓度的教室最小通风量计算
        4.3.3 教室换气界面开口大小测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模拟研究
    5.1 教学楼空间通风CFD建模与验证
        5.1.1 物理模型
        5.1.2 数学模型
        5.1.3 模型验证
    5.2 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模拟工况设计
        5.2.1 通风通道模式的模拟工况A组
        5.2.2 空间形式的模拟工况B组
        5.2.3 换气界面开口方式的模拟工况C组
    5.3 教学楼空间通风性能模拟结果与分析
        5.3.1 通风通道模式对空间通风性能的影响分析
        5.3.2 空间形式对空间通风性能的影响分析
        5.3.3 换气界面开口方式对空间通风性能的影响分析
    5.4 教室通风量与室内空气环境关联关系分析
        5.4.1 教室通风量与CO_2浓度回归分析
        5.4.2 教室通风量与室内温度回归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教学楼空间与通风一体化设计策略
    6.1 教学楼空间通风的设计原则与流程
        6.1.1 教学楼空间通风的设计原则
        6.1.2 教学楼空间与通风一体化设计流程
    6.2 教学楼空间通风路径设计策略
        6.2.1 教学楼空间通风网络设计
        6.2.2 进排风口及辅助设计
    6.3 教学楼空间形式设计策略
        6.3.1 教学楼水平通风空间设计
        6.3.2 教学楼竖向通风空间设计
    6.4 教学楼换气界面开口设计策略
        6.4.1 换气界面开口位置设计
        6.4.2 换气界面开口尺寸和高度设计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舒适性空气调节系统的节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民用建筑舒适性空调室内外空气设计计算参数确定方法依据追溯[J]. 张雪研,梁婧怡,刘炳妍,吕阳,陈滨. 建筑科学, 2021
  • [2]严寒地区某发动机试验室空调系统防冻改造技术研究[D]. 赵梓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空调风扇联合运行的仓储房热舒适与能耗研究[D]. 康家胜.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4]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变新风量设计研究[D]. 苗莉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建筑设计参数对住宅建筑室内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D]. 蒋鹏. 西华大学, 2021(02)
  • [6]兰州地铁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分析与研究[D]. 韩福成.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7]直膨式空调气候适应性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D]. 方志强. 浙江大学, 2021(07)
  • [8]间歇供暖建筑停暖期通风行为对能耗和热环境影响的研究[D]. 于加. 东华大学, 2021
  • [9]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光伏建筑一体化的集成效益评价[D]. 林世梅.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10]严寒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空间通风设计研究[D]. 马福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标签:;  ;  ;  ;  ;  

舒适空调系统节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