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罗西汀联合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嗜睡失眠的Meta分析

帕罗西汀联合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嗜睡失眠的Meta分析

一、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致嗜睡和失眠的Meta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抑郁障碍协作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1](2021)在《抑郁症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文中认为一、概述(一)定义1. 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 与其处境不相称, 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 甚至发生木僵, 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 严重者可以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 甚至因此死亡。抑郁障碍的典型病程为发作性病程, 但临床上

李昌鑫[2](2021)在《经颅重复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经颅重复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临床疗效,为今后临床中治疗卒中后抑郁提供新的治疗办法及思路。方法:选取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总共剔除及脱落4例,剩余62例,最终完成试验人数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以相同的卒中病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经颅重复针刺法治疗,穴取神庭及双侧本神穴(智三针),每次30min,日1次;对照组予口服盐酸舍曲林片治疗,每次50mg,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24,HAM D-2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 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的评定结果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HAMD评分与ADL评分、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以上所有数据均采用SPS 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HAMD-24项评分、ADL评分、NIHSS评分比较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各量表评分比较:2.1 HAMD-24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治疗4周后的HAMD-24项评分均较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2周后的评分较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与疗前评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评分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NIHSS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治疗4周后的NIHSS评分均较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2周、治疗4周后评分较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对两组评分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 ADL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治疗4周后的ADL评分均较疗前有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2周、治疗4周后评分较疗前均有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对两组评分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经秩和检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经秩和检验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与HAMD评分比较结果具有相关性(P<0.01),ADL评分与HAMD评分比较结果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1.经颅重复针刺法与口服盐酸舍曲林片均可以缓解PSD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四周后疗效相当,且经颅重复针刺法起效更快。2.卒中后患者的抑郁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有相关性。

邓思鹏[3](2021)在《远程模式认知行为疗法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焦虑和/或抑郁状态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

黎庆连[4](2021)在《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轻中度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

孙肇阳,单心觉,黄小圆,许溪彬,任海燕,郭义[5](2021)在《针灸治疗抑郁症文献的知识结构及配穴规律可视化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抑郁症文献的知识结构及配穴规律。方法:检索1984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9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利用Cite Space5.7.R2软件导入文献数据,进行文献及穴位关键词聚类、突现、时区分析,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结果:纳入3524篇文献研究针灸治疗抑郁症知识结构,复筛后纳入601篇研究穴位配伍规律。针灸治疗抑郁症文献关键词形成13个聚类,其中"中风后抑郁""电针治疗"为高频关键词,"电针治疗""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具有高中心度,"电针治疗"突现强度最高。"电针治疗""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关键词出现时间最早,之后陆续出现"中风后抑郁""氟西汀""耳穴疗法"等。针灸治疗抑郁症文献的穴位关键词依据中医理论可分为4个聚类:(1)核心针穴组,(2)健脾化痰、疏肝解郁、益气养血加减组,(3)五脏背俞穴、五志穴组,(4)醒神启闭针刺法组。结论:针灸治疗抑郁症文献的主要知识结构包括治疗方法、抑郁症类型、中医相关疾病、文献类型及疗效指标5个部分。临床配穴应当秉持先病后证、病证结合的原则,重点针对痰湿阻滞、肝郁气滞、气血两虚3个证型进行加减。

曾媛[6](2021)在《度洛西汀和帕罗西汀联合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研究2种抗抑郁药(度洛西汀、帕罗西汀)分别与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对伴抑郁的晚期癌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湖北省中山医院收治的108例就诊于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伴抑郁的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单盲划成3组(各36例),即:羟考酮缓释片(C组),帕罗西汀+羟考酮缓释片(D组),度洛西汀+羟考酮缓释片(F组)。对比所有组患者于治疗后各时点的焦虑、抑郁、疼痛状况,和生活质量、睡眠质量、羟考酮用量、副作用和患者满意度。结果:F组的NRS评分于治疗后7天明显低于D组与C组(P<0.05);治疗后14天的SAS评分、NRS评分及治疗后7天的SDS评分,F组明显低于D组、D组明显低于C组(均P<0.05);治疗后14天的SDS评分和治疗后1、2个月的SAS、SDS及NRS评分,F组与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都明显低于C组(P<0.05)。治疗后2个月,F组的人均羟考酮日口服剂量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在人均羟考酮日口服剂量与PSQI评分上,F组与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低于C组(P<0.05);3组的PSQI评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3组在治疗后2个月的每条生活质量评分都比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F组和D组在除角色功能评分外的其余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都明显高于C组(P<0.05)。治疗后2个月,C组和D组、D组和F组的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明显高于C组(P<0.05),3组副作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有效处理(调整剂量或相应治疗)后均逐渐缓解或消失。结论:度洛西汀与羟考酮缓释片联合治疗伴抑郁的晚期癌痛症状较帕罗西汀与羟考酮缓释片联合起效更快,可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疼痛、生活和睡眠质量,降低羟考酮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不良反应不会增多。

许梦白[7](2021)在《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通过临床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引起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索PPD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归纳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以期为PPD临床个体化精准辨证提供理论支持。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药内服方剂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探讨治疗PPD内服方药的药物组成规律及遣方用药思路,为临床治疗PPD的选方用药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探索中药治疗PPD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结合PPD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及中医文献方药研究,开展动物实验,建立PPD大鼠模型并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给予逍遥散干预。通过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检测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激素水平、下丘脑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表达水平等,探讨逍遥散治疗PPD的疗效及分子作用机制,为逍遥散治疗PPD提供具有科学内涵的客观依据,同时“以方测证”,揭示PPD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病机本质。方法: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产后抑郁症调查问卷》,收集PPD患者的一般情况、抑郁量表积分、中医症状及体征信息。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研究,归纳PP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探寻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中文数据库2000年-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按照筛选标准收集研究所需中药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4.0、Weka 3.8等软件对中药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探索中药治疗PPD的遣方用药规律,探析临床治疗PPD的用药思路。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以妊娠后期慢性极轻度应激(Chronic ultramild stress,CUMS)方法建立PPD大鼠模型,综合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产仔及活仔量、行为学变化对模型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E2、P、PRL含量;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下丘脑组织匀浆中ERα、ERβ、GPER及PKA、CREB、BDNF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其分子蛋白表达进行定位分析,在基于HPG轴探索PPD的发病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的同时,“以方测证”,以逍遥散为反证,揭示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结果: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1)206例PPD患者平均年龄为30.28±5.07岁;轻度抑郁患者94例,占比45.63%;中度抑郁患者72例,占比34.95%;重度抑郁患者40例,占比19.42%。在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心理社会因素中,产前教育是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的保护因素,新生儿疾病、经前烦躁情况、孕期焦虑抑郁、孕产期负面事件、睡眠时间不足、患者受关心和支持度低是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2)206例PPD患者的高频症状及体征有情绪抑郁、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烦躁易怒、善太息、乳房胀痛、悲伤欲哭、精神萎靡、健忘、腹胀,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舌黯及舌有瘀斑瘀点,苔白、苔薄、苔腻,脉细、脉弦、脉沉。将中医症状因子分析得出的9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5个聚类结果:①肝郁脾虚证,其症状包括善太息、腹胀、胁肋胀满甚则疼痛、乳房胀痛、食少纳呆;②阴血亏虚证,其症状包括面色淡白、爪甲色淡、肢体麻木、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耳鸣;③肝火炽盛证,其症状包括口苦、目赤、口干咽燥、便秘、烦躁易怒、头痛;④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其症状包括脘痞、恶心、胸闷、惊恐易醒、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浮肿、小便清长或(和)夜尿增多;⑤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其症状包括心悸、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多梦、悲伤欲哭、面色晦暗、自汗、下腹刺痛、恶露色紫暗有块。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1)本研究共筛选处方112例,涉及中药116味,使用频次为1216次。治疗PPD的高频药物有柴胡、甘草、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等17味。所有药物中,归经以脾经、肝经为主,温性和甘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功效以补益、理气、安神、活血化瘀等为主。(2)17味高频药物共聚为4类:①聚类1包括柴胡、白芍、当归、甘草;②聚类2包括白术、茯苓;③聚类3包括香附、陈皮、川芎、郁金;④聚类4包括茯神、黄芪、大枣、地黄、合欢皮、酸枣仁、远志。(3)17味高频药物关联分析共得出50条关联药物组合,符合二阶关联规则的有6组,符合三阶关联规则的有18组,符合四阶关联规则的有17组。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1)实验一:4组大鼠产仔及活仔量无明显差异,大鼠造模后出现倦怠嗜卧、活动量减少、粪便质软、体重降低等宏观表现,行为学结果中糖水消耗率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减少,旷场实验中穿格、站立及修饰次数出现降低趋势性变化;氟西汀组及逍遥散组大鼠宏观表现及行为学结果均有明显改善,表明模型组大鼠产后出现抑郁样改变,PPD大鼠模型成功建立,“以方测证”,以逍遥散反证本研究建立的PPD大鼠模型是PPD肝郁脾虚证的病证结合模型。(2)实验二:在HPG轴中,HE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疏松紊乱,大量神经元出现核固缩、深染及胞体萎缩、空泡样变性、周围脱髓鞘改变等严重病理学变化,而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出现不同程度改善;ELISA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均明显降低;逍遥散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升高。(3)实验三:RT-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ERα、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β、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GPER、PKA蛋白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PKA、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α、ERβ、GPER、CREB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免疫组化对上述指标进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其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ARC及VMH中广泛分布,其中,模型组大鼠下丘脑ARC中ERα、PKA、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VMH中的ERα、ERβ、GPER、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逍遥散则可逆转这一改变,明显升高PPD模型大鼠下丘脑ARC及VMH中已降低的相关指标。结论:1.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可作为应激源导致PPD的发生、发展。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肝火炽盛证、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及其症状表现是PPD患者具有临床意义的中医证候特点。2.女子产后多虚多瘀,气血失调,神魂失养,存在于PPD发病的始终。基于肝脾与情志、气血的密切相关性,临床治疗PPD患者可从肝脾论治,调理气血,临床可灵活运用疏肝解郁、理气健脾、益气养血、养心安神等治法。逍遥散用药组合气血兼顾,肝脾同调,是治疗PPD的常用方剂。3.以妊娠后期CUMS方法可建立病证结合的PP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采用逍遥散对PPD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可通过HPG轴上调性改变下丘脑内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调节抑郁样行为。4.基于“以方测证”及“微观辨证”等中医理论基础,肝郁脾虚证是PPD的重要证候特点,以逍遥散为反证的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可能与下丘脑组织病理学改变、HPG轴功能异常、性激素分泌减少、下丘脑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的下调性改变抑制神经发生有关。

陈晨[8](2021)在《轻中度产后抑郁针刺疗效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究深圳市产后抑郁发病的现状与危险因素,为临床产后抑郁的预防以及早期筛查提供科学依据。2.使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探究针刺治疗轻中度产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并探究针刺治疗较为有效的治疗次数、疗程以及治疗频率。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12月在深圳市中医院及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符合诊断和纳排标准的12129例产妇信息,将收集到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描述,得出产后抑郁的发病现状。并对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后,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其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2.采用真实世界的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9月—2021年1月在深圳市中医院进行产后抑郁治疗的产妇。根据其自身的治疗意愿进行分组,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调任通督针法进行治疗,建议治疗频率为3次/周,疗程共8周;对照组暂不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汉密尔顿17项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观察患者产后抑郁轻重程度变化情况以评估治疗疗效,同时收集血清样本以供性激素与神经递质水平分析,观察针刺对于产后抑郁的激素和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结果:1.产后抑郁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提示年龄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呈显着负相关(P=0.008<0.01);学历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呈显着负相关(P=0.012<0.05);怀孕次数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呈显着负相关(P=0.008<0.01);无母乳喂养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呈显着相关(P=0.000<0.01);婆媳关系欠佳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呈显着正相关(P=0.000<0.01);夫妻关系欠佳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呈显着正相关(P=0.000<0.01);性格内向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呈显着相关(P=0.000<0.01);未接受孕期宣教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呈显着相关(P=0.003<0.01);孕期焦虑情绪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呈显着相关(P=0.000<0.01);孕期抑郁情绪的发生与产后抑郁呈显着相关(P=0.000<0.01);孕期不良事件生活的发生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呈显着相关(P=0.000<0.01)。2.针刺治疗轻中度产后抑郁: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HAMD总分均有显着性的降低(P<0.001),但针刺治疗较不治疗对患者抑郁降低程度更为显着(P=0.008<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55%,加重率为6.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0%,加重率为18.75%。针刺治疗5-10次的患者前、后的HAMD总分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着(P=0.008<0.01),总有效率为85%,加重率为11.76%。治疗1-19天的患者前、后的HAMD总分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着(P=0.004<0.01),总有效率为90.91%,加重率为0%。针刺治疗2次/周组的患者前、后的HAMD总分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着(P=0.015<0.05),针刺2次/周的总有效率为80%,加重率为7.69%。针刺治疗的不同次数、疗程、频率对产后抑郁患者的激素和神经递质水平有一定的良性调节作用,但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结论:1.年龄较小,学历较低,采用人工喂养,头胎产妇,婆媳关系与夫妻关系较差,产妇性格内向,未参与孕期宣教,孕期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及孕产期不良生活事件的发生,是产后抑郁重要的危险因素。提示医院应当帮助产妇了解孕期宣教的重要性、并帮助产妇学会排解不良情绪,另一方面社会与家庭的支持对于产妇的情绪尤为重要。2.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疗效显着,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产后抑郁较为有效的治疗次数为5-10次,疗程为3周内,而不同治疗频率对于产后抑郁改善情况差异不明显,较为有效的治疗频率为2次/周,但因总体样本量较小,尚需进一步研究。

陈蒋楠[9](2021)在《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并与普通针刺进行对比,观察治疗前、治疗6周及治疗12周后HAMD评分、UPDRS-Ⅱ评分、UPDRS-Ⅲ评分的变化及治疗后有效率,通过评估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体征、帕金森病日常生活情况及运动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综合比较,以期寻找疗效更优的针刺方法治疗帕金森病抑郁。方法:本课题遵循纳入标准,将满足其标准的60例帕金森病伴抑郁的患者随机分组,共2组,各组均30例。2组均采用西药开放性治疗,同时对照组选用普通针刺,治疗组采用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治疗。两组均连续观察12周,以治疗之前,6周、12周为节点,分别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及帕金森病症状严重程度评定量表(UPDRS-Ⅱ、UPDRS-Ⅲ)评分进行对比,同时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HAMD-17项评分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治疗6周、治疗12周后HAMD-17项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患者组内比较P均小于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可对帕金森病抑郁有治疗作用。两组患者治疗6周、治疗12周HAMD-17项评分组间比较,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6周,两组比较P=0.003<0.05;治疗12周,两组比较P=0.001<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6周、治疗12周时,治疗效果均有统计学差异;且治疗组HAMD-17项评分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说明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治疗组较对照组普通针刺治疗,其改善抑郁程度较明显,治疗方案更优。2.UPDRS-Ⅱ评分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治疗6周、治疗12周后UPDRS-Ⅱ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患者组内比较P均小于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可对帕金森病日常生活活情况有治疗作用。两组患者治疗6周、治疗12周UPDRS-Ⅱ评分组间比较,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6周,两组比较P=0.607>0.05,提示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两组比较P=0.017<0.05,提示治疗效果有统计学差异;且治疗组UPDRS-Ⅱ评分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说明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治疗对PD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方面作用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3.UPDRS-Ⅲ评分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治疗6周、治疗12周后UPDRS-Ⅲ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患者组内比较P均小于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可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有治疗作用。两组患者治疗6周、治疗12周UPDRS-Ⅲ评分组间比较,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6周,两组比较P=0.691>0.05;治疗12周,两组比较P=0.381>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6周、治疗12周后,两组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均有效。4.中医证候分值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治疗6周、治疗12周后中医证候分值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除对照组舌脉治疗6周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7>0.05,其余两组患者组内比较P均小于0.05,说明两组方法均可对PDD患者有治疗效果。两组患者组间比较,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其中治疗6周及治疗12周后,患者体态、小便频数及舌脉中P值均大于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情绪分值变化得出P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情绪项分值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说明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治疗对PDD患者情绪方面有较优作用。5.疗效评价结果分析本研究结果应用秩和检验方法,Z=-2.793,P=0.005<0.05,说明两组差异明显有意义,根据曼-惠特尼U检验,临床效果为治疗组更优,说明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效果较普通针刺治疗更优。结论:1.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或者普通针刺对帕金森病抑郁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抑郁情绪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有利于患者提高生活生存质量。2.研究发现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后,帕金森病抑郁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运动功能及抑郁程度的好转程度高于普通针刺,临床可推广使用。

周燕茹[10](2021)在《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长期护理机构养老模式下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于家庭及社区养老模式。既往系统回顾研究指出,与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所患疾病、躯体活动能力、认知功能等因素相比,服用潜在有害药物,即潜在不适当药物(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PIM)和药物负荷指数(Drug Burden Index,DBI)类药物可能对生活在长期护理机构中的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更为突出的负面影响,然而潜在有害药物对该类人群生活质量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证研究。研究目的:描述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揭示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的服用特征;探讨潜在有害药物服用情况对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1)明确PIM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程度;(2)明确DBI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程度;同时比较轻度、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情况对其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性。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运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长期护理机构中轻中度痴呆患者271例,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功能性共病指数量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Barthel指数、简明神经精神问卷、简明生活质量量表、比尔斯标准、药物负荷指数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测量。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优化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揭示潜在有害药物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量。研究结果:1.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1)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PIM发生率较高,为62.7%,最常服用的PIM为艾司唑仑、硝苯地平和胰岛素等;该人群生活质量在PIM变量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服用PIM者生活质量得分低于不服用PIM者。(2)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DBI暴露率较高,为72.7%,最常服用的DBI药物为硝酸异山梨酯、艾司唑仑和硝苯地平等;该人群生活质量在DBI变量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DBI得分为高者生活质量得分较低。2.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平均得分为96.58±14.49分;(1)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躯体疾病及功能状况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疾病数量层面,合并有0-3种疾病组生活质量得分较高;视力状态层面,视力正常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视力受损组;营养状况层面,营养正常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营养不良组;日常生活能力层面,无依赖组生活质量得分更高。(2)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精神心理健康状况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痴呆严重程度方面,轻度痴呆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中度痴呆组;精神行为症状方面,无精神行为症状组生活质量得分最高。(3)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社会网络及活动参与状况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社交活动方面,每天进行社交活动者生活质量得分最高;体育锻炼方面,每天进行体育锻炼者生活质量得分最高。(4)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机构因素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房间类型层面,房间类型为单人间者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其他房间类型者。3.潜在有害药物对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在控制了疾病数量、视力状态、营养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痴呆严重程度、精神行为症状、社交活动、体育锻炼和房间类型等因素下,PIM数量对生活质量的贡献度β=-0.395(P<0.001),R2变化量为14.7%;当进一步控制PIM数量时,DBI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度β=-0.296(P<0.001),R2变化量为4.2%。4.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性:对于轻度痴呆患者,PIM数量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20.2%,DBI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4.1%;对于中度痴呆患者,PIM数量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10.5%,DBI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2.4%。研究结论: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多为中等水平,并且该类人群PIM发生率较为普遍,DBI暴露率较高。除了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行为症状外,PIM数量和DBI是影响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潜在有害药物对轻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更为突出。在长期护理机构中,从药物管理的角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活质量干预策略,可以为提升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达到改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致嗜睡和失眠的Meta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致嗜睡和失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经颅重复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1.1 概述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学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2.西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2.1 病名
        2.2 流行病学研究
        2.3 发病机制
        2.4 西医学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的估算
        1.3 分组方法
        1.4 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脱落标准
    2.主要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项目及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研究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1.1 性别分布情况
        1.2 年龄分布情况
        1.3 卒中病程分布情况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24 量表评分比较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量表评分比较
    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量表评分比较
    5.两组PSD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5.1 治疗2 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5.2 治疗4 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6.相关性研究
        6.1 治疗前后HAMD-2 4 分 值 与NIHSS分 值 相关性
        6.2 治疗前后HAMD-2 4 分 值 与ADL分 值 相关性
    7.不良事件
讨论
    1.立题依据
    2.选穴依据
    3.经颅重复针刺手法理论依据
    4.对照组药物的选择依据
    5.结果分析
        5.1 治疗前结果分析
        5.2 治疗2 周后结果分析
        5.3 治疗4 周后结果分析
    6.HAMD与NIHSS-24、ADL相关性分析
    7.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5)针灸治疗抑郁症文献的知识结构及配穴规律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
    2.2 Cite Space知识图谱
3 针灸治疗抑郁症文献的知识结构分析
4 针灸配穴规律分析

(6)度洛西汀和帕罗西汀联合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主要来源及目的
        1.3.1 研究来源
        1.3.2 研究目的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计算
        2.2.2 分组方法
        2.2.3 给药方法
        2.2.4 观察指标及相关事项
        2.2.5 统计学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
        2.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RS评分
        2.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DS评分
        2.3.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AS评分
        2.3.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人均羟考酮日口服剂量
        2.3.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比较
        2.3.7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2.3.8 三组患者治疗2 个月后的副作用比较
        2.3.9 三组患者治疗2 个月后的满意度比较
    2.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阿片类药物联用抗抑郁药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产后抑郁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产后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2 产后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3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病机及治则分析探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雌激素受体与产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1 雌激素受体
        2 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中医治疗产后抑郁症用药规律的现代文献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产后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基于HPG轴探讨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产后抑郁症大鼠下丘脑中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变化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创新性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轻中度产后抑郁针刺疗效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产后抑郁的认识
    1.2 中医对产后抑郁的认识
    1.3 针灸治疗产后抑郁
    1.4 随机对照试验
    1.5 真实世界研究
第二章 产后抑郁的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2.1 研究方案
    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轻中度产后抑郁针刺疗效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帕金森病抑郁的研究进展
    1.中医学对帕金森病抑郁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抑郁的认识
        1.3 帕金森病抑郁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中医治疗
    2.现代医学对帕金森病抑郁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影响因素
        2.3 发病机制
        2.4 临床治疗
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具体方案
        2.2 疗效及结果观察
        2.3 疗效评价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2.5 研究质量控制与保证
        2.6 盲法的实施
研究结果
    1.基线分析
    2 治疗结果比较
讨论
    1.选题依据
    2.支持理论依据
    3.治疗手段依据
    4.治疗腧穴依据:
    5.采用评分标准探讨
    6.结果与分析
    7.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10)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痴呆患者的健康照护具有迫切性
        1.1.2 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生活质量低下且归因复杂
        1.1.3 老年人潜在有害药物服用与生活质量存在显着的关联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概念
        1.2.2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
        1.2.3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归因研究的现状
        1.2.4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归因中潜在有害药物因素的研究现状
        1.2.5 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研究构想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依托的理论框架
    1.7 相关概念操作性定义
        1.7.1 长期护理机构
        1.7.2 痴呆
        1.7.3 潜在有害药物
        1.7.4 生活质量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对象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2.5 研究指标及评价工具
    2.6 预调查
    2.7 收集资料
    2.8 统计分析
    2.9 质量控制
    2.10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基本情况
        3.1.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
        3.1.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躯体疾病及功能状况
        3.1.3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状况
        3.1.4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社会网络及活动参与状况
        3.1.5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居住的机构环境特征情况
    3.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
        3.2.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PIM暴露情况
        3.2.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DBI暴露情况
    3.3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
    3.4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4.1 人口学特征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2 躯体疾病及功能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3 精神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4 社会网络及活动参与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5 机构特征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6 PIM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7 DBI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5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5.1 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与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3.5.2 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3.6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性
        3.6.1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轻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6.2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潜在有害药物服用较为普遍
        4.1.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PIM暴露情况
        4.1.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DBI暴露情况
    4.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4.3 日常生活能力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消极影响
    4.4 精神行为症状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产生负性作用
    4.5 潜在有害药物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不良影响
        4.5.1 PIM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5.2 DBI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6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呈现差异性
    4.7 潜在有害药物对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护理实践意义
        4.7.1 潜在有害药物可用于预测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
        4.7.2 潜在有害药物可作为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线索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5.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5.3.2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致嗜睡和失眠的Meta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抑郁症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J].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抑郁障碍协作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12)
  • [2]经颅重复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D]. 李昌鑫.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远程模式认知行为疗法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焦虑和/或抑郁状态的Meta分析[D]. 邓思鹏. 南华大学, 2021
  • [4]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轻中度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D]. 黎庆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针灸治疗抑郁症文献的知识结构及配穴规律可视化分析[J]. 孙肇阳,单心觉,黄小圆,许溪彬,任海燕,郭义. 中国针灸, 2021(09)
  • [6]度洛西汀和帕罗西汀联合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疗效比较[D]. 曾媛. 江汉大学, 2021(01)
  • [7]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D]. 许梦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轻中度产后抑郁针刺疗效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D]. 陈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9]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疗效观察[D]. 陈蒋楠.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1
  • [10]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D]. 周燕茹.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

标签:;  ;  ;  ;  ;  

帕罗西汀联合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嗜睡失眠的Meta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