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这些好书吗?

你读过这些好书吗?

一、这些好书你看了没有(论文文献综述)

田雨[1](2021)在《金代山西雕版印刷研究》文中认为金代山西雕版印刷技术,以及它所形成的刻书行业在中国古代印刷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具有开始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刻印地域广以及刻书类别丰富的历史发展特点,而推动其繁荣发展的因素却是多方面相结合的。第一部分,通过论述金代山西雕版印刷的历史发展情况,明确了研究的定义范围。分析刻书的地域分布特点是以山西平阳地区为核心区域,以刻书业的代表“平水本”为文章重点探究对象。除此之外间有太原、大同、五台山等地区,作为补充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平阳和其他各个刻书地域的刻本及其相关刊刻信息,以求对其历史发展情况有系统地了解。然后从当时的历史,国家的政治、文化以及政策等角度探究了金代山西雕版印刷兴盛的背景和原因,对该历史时期一些特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一些旧有的片面结论重新讨论。第二部分,选取佛经刻印与版画刻印两种雕刻技术类型进行分析,进而了解到这两种类型是最具时代和地域代表性的刻印种类,与印刷术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通过对金代佛经刻印背景的探究,分析了当时具有实用特点的佛教政策,推动了募刻与刊印佛经的风潮,从而促进了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而《赵城金藏》的雕造事业,对刻书中心的形成和印刷术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探究《四美图》为代表的金代平阳版画的历史成就,从刻印技法、题材特点、时间与地域发展等内容的分析研究,透视了平阳版画体系对山西雕版印刷术发展的贡献。第三部分,从相关科技角度对金代山西雕版印刷工艺进行探究,包括刻版工艺、造纸工艺、装裱工艺三方面。首先,结合田野调查与口述访谈的方法,重点对雕刻与印刷工艺的材料、工具以及刻版流程方面进行研究,和古代技术工艺作简单的对比猜测,以求对雕版印刷技术有直观了解。其次,用文献和现代实验研究的方法,探究平阳造纸的历史源流,分析了平阳麻纸工艺具有的科技性特点,总结了平阳地区特有的麻纸工艺对金代山西雕版印刷术发展的作用。最后,对金刻本装帧具有特点和代表性的卷轴装佛经装帧工艺进行探究。第四部分,总结金代山西雕版刻本在印刷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影响,在促进文学、艺术、医学、宗教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大贡献。文章采用了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口述访谈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以平水刻为代表的金代山西雕版印刷列举研究,以多元的视角分析推动其进步的力量。有助于我们了解促进金代山西雕版印刷术发展的多方因素,从而吸引到更多研究者对这一时代和地域传统手工业的学术研究兴趣。

施乐琪[2](2021)在《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山西晋城市方言的语法,具有参考语法特点。本文依据参考语法的描写性、分析性原则,对晋城市方言语法进行全面、细致、系统的研究。全文一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先对参考语法进行了概述,然后说明目前已有的参考语法研究成果、山西方言研究成果和晋城市方言研究成果,最后介绍晋城市方言的基本概况。第二章描写晋城市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并对晋城市方言的儿化系统和连调系统进行归纳与描写。第三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词类、构词法、构形法,重点关注附加式和重叠式在构词、构形方面的区别,并首次对方言的重叠生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第四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代词系统,主要研究方言里极富特色的人称代词和指示词。三身代词在主宾语位置和领属位置上的用法极具方言特点,存在叠加使用现象;指示词有多种读音,也存在叠加使用现象,并在不同程度上语法化为方言中的结构助词。第五章考察晋城市方言的名词性短语,对方言里所有的名词性短语结构进行描写,并深入研究定语领属结构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种:领属标记结构、并置结构和含三身代词结构,进一步排列出领属结构中的多项等级序列。第六章考察晋城市方言的谓词性短语,对方言里所有的谓词性短语结构进行描写,系统研究具有方言特点的框式状语、中补短语、介词短语。第七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简单句,先介绍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然后描写十三类句式结构,重点分析富有方言特色的“动”字句和“得”字句。第八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复杂句、复合句,先描写方言中的复杂句,然后系统分析方言中复合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类型。第九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句类与语气,分别描写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并从语义角度对晋城市方言的疑问句进行重新分类,同时关注与各个句类密切相关的句末语气词。第十章关注晋城市方言的体系统和时系统,总结出方言里的体标记和时标记,并通过体、时标记在同一句中的共现现象证明晋城市方言体、时相分,最后罗列句末体标记、时标记、语气词三者连用的所有可能。第十一章从句法、语义功能描写晋城市方言的话题标记,并总结话题标记的发展过程。第十二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重点回顾具有方言代表性的语法特点,并说明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姚明珠[3](2021)在《王君“青春语文”理念指导下的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群文阅读教学是近几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改革方向,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较多采用的一种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形式。群文阅读教学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跨教材、跨年级选择多个文本,共同阅读、讨论建构,最终形成共识的教学形式。中学一线教师王君就把群文阅读教学应用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上,其教学形式是在“青春语文”理念指导下开展的。她的教学经验丰富,取得的效果显着,落实了新课标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她在自己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较为深入的理论认识。王君“青春语文”理念指导下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和理论都值得深入探究,本论文就是对她“青春语文”理念指导下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和理论较为系统研究。本文共六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了王君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接着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王君“青春语文”理念的概述:一是王君“青春语文”的孕育诞生,二是王君“青春语文”的主要内涵。第二章,分析王君“青春语文”理念指导下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及理论。首先对群文阅读教学概念进行了辨析;其次对王君“青春语文”理念指导下群文阅读教学原则进行了探寻,指出她的原则在于两方面:一是以生为本,二是打通教法与活法。最后对王君“青春语文”理念指导下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指出她的策略在于三方面:议题选取:开放多维、取材生活;文本组合:跨界整合立足学生;共识达成:集体参与,灵性建构。第三章讨论了王君利用群文阅读教学助力作文教学的思想。首先指出王君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其教学目标在于两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将群文阅读功能辐射在作文教学上,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其次分析了王君的“读写结合”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其具体策略为:根据议题选取阅读材料,拓宽学生写作思路;整合梳理比较文章异同,集体建构达成知识;有整体地联合群文教学,巧妙渗透修改窍门。第四章,对王君“青春语文”理念指导下群文阅读教学理论进行实践和效果评价。笔者设计了《赴秋天之约》阅读型群文教学课和《学咏物》写作型群文阅读教学课,用具体课堂实践及课后问卷调查方法检验了群文阅读教学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中的教学效果。最后的结论部分,是对王君“青春语文”理念指导下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的总结以及自己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张银婷[4](2021)在《湖北阳新方言词缀研究》文中指出阳新处在“吴头楚尾”的地带,语言归属于赣方言中的大通片。由于阳新地区地处丘陵地带,交通不便,且经济相对落后,因而保留大量古语成分,地方特色十分明显,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湖北阳新方言词缀为研究对象,在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语料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描写法、对比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方法,首次对湖北阳新方言的词缀系统进行全面、细致地描写和分析,力图从多个层面对阳新方言的词缀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丰富阳新方言的研究成果。本文一共由三个大的部分组成,即绪论、正文、结语,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一共包括三个小节,主要介绍阳新县及阳新方言概况、词缀研究概况和交代本文的研究情况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文章的正文共有五章,前三章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的语料,经过整理归纳和分析,全面描写湖北阳新方言的前缀、后缀以及中缀;第四章分析阳新方言词缀的功能及其产生机制;第五章是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对比阳新方言词缀与赣方言其他片区的词缀、英语的词缀,并且采用戴庆厦的“分析性语言”的理论来进一步深入分析,从而挖掘出阳新方言词缀的“分析性语言”的特点。结语部分先总结湖北阳新方言的词缀的特点,然后指出文章今后想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共三点:(一)语料创新,阳新方言属于赣方言中的大通片,目前关于全面研究此小片词缀的成果尚未见到,文章前三章在全面描写阳新方言词缀时,涉及的语料除一小部分参考相关文献外,其他部分全部由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得,充分利用笔者母语人的优势,语料十分鲜活,最大程度上还原阳新地区的语言使用现状,在语料上有一定的创新性。(二)本文在研究思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以往的词缀研究中,大多只是描写词缀的分类,与普通话的对比、分析词缀的功能。本文在研究湖北阳新方言词缀时,除了详细描写其词缀系统外,还在“语言类型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戴庆厦的“分析性语言”研究眼光来研究阳新方言词缀,对比分析阳新方言与赣方言其他片区、英语两个部分的词缀,分析阳新方言词缀的类型学特征。(三)挖掘出阳新方言词缀的特点,包括词缀的数量非常丰富,且其中有些词缀在构词上具有独特性,以词缀“老”为例,它可以构成昵称孙子的“老孙”、专门称呼家里兄弟姐妹配偶父亲的“老伯”;再比如还有附着在形容词重叠式后的词缀“形”等;阳新方言词缀受“分析性语言”特征的制约。

廖旋[5](2021)在《对外汉语综合教材的语篇省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穷尽性地统计分析了《HSK标准教程》、《汉语教程(第3版)》和《发展汉语(第2版)》三套对外汉语综合教材中的语篇省略,共收集到1318条语料。将语篇省略归纳为名词性成分省略、动词性成分省略和多个成分省略三大类。其中名词性成分省略以名词(或名词词组)省略和人称代词省略为主;动词性成分省略以动词词组省略为主,且大多是动宾短语省略;多个成分省略主要以两个以上名词性成分省略为主,在句中作主语和宾语。研究发现汉语综合教材均注意到了语篇省略,教材课文大都呈现了各类语篇省略形式,语言点注释部分也均有简略说明,但课文语篇省略编排合理性不够,复现量不足;语言点注释不全面,未遵循“级差”原则;课后练习亦未能紧扣课文对应的语篇省略形式展开,题量不足,题型单一。编写汉语综合教材语篇省略相关内容时,建议:教材课文注意不同语篇省略类别的齐全,重视语篇省略的复现,语篇省略结构形式的难度与教材难度等级相当;教材语言点注释注意不同类别语篇省略的对比,注意在与其他语法知识点的结合过程中凸显语篇省略类型的特点;围绕课文语篇省略展开相关练习,增加广告语篇练习,依据练习层级性丰富语篇省略题型,保证习得语篇省略所需的练习量。

西门杏庵[6](2021)在《似水年华追忆——观文学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有所思(上)》文中研究指明她用东方诗意叙述美学;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在人生暮年依旧不愿为岁月臣服;她是学生眼中要眇宜修的湘水女神,也是无数人通向古典诗词海洋的摆渡人;她使古老的诗词获得再生;她是深具"弱德之美"的大家闺秀,她是才情纵横四海的大家,在颠沛流离中写下慑人心魂的诗篇;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她就是叶嘉莹——一个值得我们自动刷屏的最美"老先生",当今首屈一指的诗词大家。

阿拉提·阿斯木[7](2020)在《他人的篝火》文中认为第一章我们那地方1我们那个地方,除了鸡奶以外,什么东西都有。在那里长大的人,老老少少,嘴巴上都有功夫。主要是肚子里面有糊糊,有时间留下的玫瑰。也有他们在不同的年龄段悟到的蓝天的灿烂和岁月的褶皱。他们灵光的基础是手脚麻利,喜欢把热肚子里的蛔虫编织成彩虹彩带,感谢锅里碗外的经验。在家家户户的许多金筐里,也有斑斓缭绕的花卉,愉悦地鼓励不同语族的朋友

刘立峰[8](2020)在《凌云壮语参考语法》文中提出本论文是一篇以百色凌云壮语为研究对象的参考语法,是在田野实地调查基础上,对凌云壮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结构和语义范畴等进行地全面、系统的共时描写。全文一共分为10章。第1章为绪论部分,第2章为音系部分,第3章到第8章讨论与句法结构相关的系列问题,第9章讨论语义范畴,最后一章是全文的总结。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凌云及凌云壮语,以及文献综述,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2章主要描写凌云壮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以及音节结构。第3章讨论凌云壮语的词、词类和构词法。第4章讨论做论元的名词及名词性短语。包括名词性短语的扩展形式:受定语修饰和并列;描写和讨论凌云壮语的外延性定语(包括“量名指”短语、“数量名”短语、领属定语等)、内涵性定语、多项定语共现的语序以及名词性成分的并列。第5章讨论做谓语的谓词性短语。描写凌云壮语动词、形容词和状态词等谓词,讨论动补结构、动宾结构、连动结构等谓词性结构,介绍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以及并列。第6章描写凌云壮语的简单句。描写凌云壮语简单句中论元关系的整合及调整和副词性的修饰语,论凌云壮语的话题成分和焦点表达。第7章考察凌云壮语的复杂句和复合句,描写分析凌云壮语的补足语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和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包括关系从句和同位语从句)、补语从句;介绍凌云壮语的主从复杂句、主次复杂句和并列复合句。第8章介绍凌云壮语的句类,考察凌云壮语的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以及与句类密切相关的句末语气词。第9章讨论凌云壮语的否定、体、情态、量、比较和比拟等语义范畴。第10章总结

王克臣[9](2019)在《朱墨春山(二十四)》文中研究说明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董世贵抗美援朝中全国支前模范高桂珍戏楼的外面,热闹异常,吹糖人儿的、卖小鸡儿的、焊洋铁壶的、卖冰糖葫芦的、拉洋车的、拉洋片的。珍子姐左手拉着杨来顺,右手牵着小艾,进了戏园子。小艾嘴快,脚跟儿还没站稳,就急急忙忙地问:"劳驾,现在演的是什么戏呀?""《龙凤呈祥》。"

夏冬杰[10](2018)在《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和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专业发展。因此,学习理应成为教师自觉的生活方式,教师理应成为自觉的学习者。然而,工作强度高、时间长、压力大以及心理上的倦怠是当下教师的生存常态,而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已经成为了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大瓶颈。要让教师自觉主动地学习,关键是要解决教师学习的动力问题。教师学习动力问题既是确保教师有效学习、提升教师教育与培训质量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教师学习研究领域亟待攻关的理论问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教师学习动力因素尚未系统梳理,教师学习背后的动力机制尚未揭示,一些深层的原理性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本研究采用了案例研究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视角和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特征、来源、结构”“教师学习的动力因素”“教师学习动力生成与变化的内在机制”三个问题进行了立体式、全景式的探讨,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教师学习动力是由教师个人、组织、社会交互构建的;教师学习动力是因多种力量的叠加博弈而动态变化的;教师学习动力个性多于共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共存。本论文正文部分由绪论、第一至六章、结论与展望等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和研究设计,包括选题的背景、核心概念、已有研究述评、研究设计和研究意义。第一、二章介绍了作为本研究理论基础的动机理论和交往理论,阐述了关于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的基本认识,即教师学习动力是“人”的学习动力、教师学习动力是源自教学关系动力、教师学习动力是专业实践活动动力。第三至五章从教师个体、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教师学习的动力因素。个体层面包括:理想与信念、需要与意识、观念与认识、兴趣与责任、决心与毅力等;组织层面包括:学校文化、管理制度和人际交往等;社会层面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第六章在第三至五章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教师学习动力生成与变化的内在机制,包括教师学习动力的内生机制、教师学习动力的外驱机制、教师学习动力的浸润机制以及教师学习动力的博弈机制。结论与展望部分概括了三个结论,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这些好书你看了没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这些好书你看了没有(论文提纲范文)

(1)金代山西雕版印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背景和目的
    0.2 研究思路与内容
    0.3 研究方法
    0.4 研究创新之处
    0.5 研究现状与背景
第一章 金代雕版印刷成因
    1.1 金代山西雕版印刷的地域和种类
        1.1.1 刻印地域研究
        1.1.2 刻书种类研究
    1.2 金代山西印刷术发展的历史原因
        1.2.1 人才和技术的转移
        1.2.2 悠久的刻书历史
        1.2.3 稳定的政治环境
        1.2.4 文化发展的影响
        1.2.5 国家政策的倾斜
    小结
第二章 金代佛经雕版、木版年画的历史沿革与互借
    2.1 金代山西佛经刻印
        2.1.1 佛经刻印的历史背景
        2.1.2 佛经刻印对刻书中心形成的影响
    2.2 金代山西版画刻印
        2.2.1 平阳版画的历史成就
        2.2.2 平阳版画对印刷术发展的贡献
    小结
第三章 金代雕版印刷材料工艺研究
    3.1 雕刻与印刷工艺
        3.1.1 材料工具
        3.1.2 工艺流程
    3.2 造纸工艺
        3.2.1 平阳造纸的历史源流
        3.2.2 平阳麻纸的工艺特点
        3.2.3 平阳麻纸的实验研究
    3.3 装帧工艺
        3.3.1 金代的”蝴蝶装”
        3.3.2 金代的”卷轴装”
    小结
第四章 金代山西雕版印刷刻本的多元价值
    4.1 文学价值
    4.2 艺术价值
    4.3 医学价值
    4.4 宗教价值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参考语法
        1.1 参考语法研究综述
        1.2 山西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第二节 晋城市(城区)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2.1 地理位置
        2.2 历史沿革
    第三节 晋城市方言研究概述
        3.1 语音方面
        3.2 词汇、语法方面
    第四节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4.1 研究目的、意义
        4.2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符号说明
第二章 晋城市方言音系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
        1.1 声母
        1.2 韵母
        1.3 声调
    第二节 儿化系统
        2.1 儿化韵
        2.2 儿化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连调规律
        3.1 两字组连调规律
        3.2 重叠连调规律
第三章 词类
    第一节 词类与词义
        1.1 开放性词类
        1.2 封闭性词类
    第二节 构词与构形
        2.1 复合式
        2.2 附加式
        2.3 叠音与重叠式
    第三节 其他手段
        3.1 合音词
        3.2 分音词
        3.3 变音别义构词
    小结
第四章 指示与称代
    第一节 人称代词
        1.1 三身代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1.2 三身代词的句法功能
        1.3 三身代词的叠置现象
        1.4 非三身代词
        1.5 “热~=”的发展及用法
        1.6 人称代词的语用特点
    第二节 指示词
        2.1 指示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2.2 指示词的句法功能
        2.3 指示词的叠加现象
        2.4 指示词与结构助词的语法共性
        2.5 指示词的回指功能
    第三节 疑问代词
        3.1 疑问代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3.2 疑问代词的语用特点
    小结
第五章 名词性短语
    第一节 名词性短语的结构
        1.1 定中短语
        1.2 联合短语
        1.3 数量短语
        1.4 同位短语
        1.5 指量短语、“的”字短语
        1.6 方位短语
    第二节 定中领属结构
        2.1 领属标记结构
        2.2 并置结构
        2.3 含三身代词结构
    小结
第六章 谓词性短语
    第一节 普通谓词性短语
        1.1 动宾短语
        1.2 主谓短语
        1.3 联合短语
        1.4 连谓短语
        1.5 兼语短语
    第二节 中补短语
        2.1 结果补语
        2.2 程度补语
        2.3 情态补语
        2.4 可能补语
        2.5 趋向动词与趋向补语
        2.6 数量补语
        2.7 时地补语
    第三节 状中短语
        3.1 短语类别
        3.2 框式状语
    第四节 介词短语
        4.1 介词及介词短语意义分类
        4.2 介词悬空现象
        4.3 后置词及框式介词
    小结
第七章 简单句及其构成
    第一节 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
        1.1 完整句
        1.2 非完整句
    第二节 一般动词谓语句句式
        2.1 处置句
        2.2 被动句
        2.3 连谓句
        2.4 兼语句
        2.5 致使句
        2.6 双宾句
        2.7 存现句
        2.8 领有句
        2.9 系词句
        2.10 比较句
        2.11 比况句
    第三节 特殊动词谓语句句式
        3.1 “动”字句
        3.2 “得”字句
    小结
第八章 复杂句和复合句
    第一节 从句
        1.1 补足语从句
        1.2 定语从句
        1.3 补语从句
    第二节 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
        2.1 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2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3 目的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4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5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6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7 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8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9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小结
第九章 句类与语气
    第一节 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
        1.1 陈述句
        1.2 祈使句
        1.3 感叹句
    第二节 疑问句
        2.1 有疑而问
        2.2 无疑而问
    小结
第十章 时体系统
    第一节 晋城市方言的体系统
        1.1 完成体—兰_1[l(?)~0]、唠[lo~0]
        1.2 持续体—呢_1[n(?)~0]
        1.3 经历体—过[ku?~(53)]
        1.4 起始体—开[k(?)~(33)]
        1.5 继续体—下去[(?)iɑ~(53)k(?)(?)~0]
        1.6 短时体
        1.7 尝试体
        1.8 反复体
    第二节 晋城市方言中的时系统
        2.1 过去时—来[l(?)~0]
        2.2 现在时—兰_2[l(?)~0]、呢_2[n(?)(?)~0]
        2.3 将来时—呐[n(?)(?)~0]
        2.4 参照时间转移现象
        2.5 时标记与语气词的功能分化
    第三节 体、时标记共现
        3.1 完成体与时标记共现
        3.2 持续体与时标记共现
        3.3 经历体与时标记共现
    第四节 体、时标记与语气词连用
        4.1 时标记与语气词连用
        4.2 体标记、时标记、语气词连用
    小结
第十一章 话题
    第一节 单音节话题标记
        1.1 哇
        1.2 呀
        1.3 来
        1.4 咾
    第二节 多音节话题标记
        2.1 咾时/咾咾时
        2.2 咾哇
    小结
第十二章 结语
    第一节 本文研究重点回顾
        1.1 附加与重叠
        1.2 人称代词与指示词
        1.3 定语领属结构
        1.4 短语与简单句
        1.5 复杂句与复合句
        1.6 句类与语气
        1.7 时体
        1.8 话题
    第二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王君“青春语文”理念指导下的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君“青春语文”理念解读
    第一节 “青春语文”的孕育诞生
    第二节 “青春语文”的主要内涵
第二章 “青春语文”理念指导下的群文阅读教学
    第一节 群文阅读教学概述
    第二节 “青春语文”理念指导下的群文阅读教学原则
    第三节 “青春语文”理念下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第三章 群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
    第一节 群文阅读教学助力写作教学
    第二节 “读写结合”的群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
第四章 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及效果评价
    第一节 群文阅读教学应用案例
    第二节 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及效果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群文阅读教学”课后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4)湖北阳新方言词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体例说明
绪论
    第一节 阳新县及阳新方言概述
        一、阳新县简介
        二、阳新方言及其音系
    第二节 词缀研究概述
        一、汉语词缀研究现状
        二、阳新方言及其词缀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条件
        三、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阳新方言的前缀
    第一节 阳新方言的名词性前缀
        一、初[?~hɑu~(33)]
        二、老[l?~(31)]
        三、小[s?~(31)]
        四、第[t~hai~(33)]23
        五、大[ta~(33)]
        六、阿[a~(33)]
        七、二[e~(33)]
    第二节 阳新方言的形容词性前缀
        一、飞[fai~(33)]
        二、梆[pɑ?~(33)]
        三、闷[m?n~(21)]
        四、其他
第二章 阳新方言的后缀
    第一节 阳新方言的单音节后缀
        一、单音节后缀“子、头、儿”
        二、单音节后缀“家、鬼、佬、婆、货、精”
        三、单音节后缀“煞、首、相、形、巴、得、类”
    第二节 阳新方言的多音节后缀
        一、叠音后缀
        二、非叠音后缀
第三章 阳新方言的中缀
    第一节 中缀“里[li~(31)]”
        一、构词情况
        二、语义和语用功能
    第二节 中缀“数[sau~(31)]”
        一、构词情况
        二、语义和语用功能
    第三节 中缀“卵[luo~(31)]”
        一、构词情况
        二、语义和语用功能
第四章 阳新方言词缀的功能及其产生机制
    第一节 阳新方言词缀的功能
        一、成词功能
        二、衍音功能
        三、转类功能
        四、表义功能
    第二节 阳新方言词缀的产生机制
        一、语言系统内部机制
        二、语言自身的类推机制
        三、语言的经济性机制
第五章 阳新方言词缀的类型学分析
    第一节 阳新方言词缀的共性特征
        一、从词缀的数量特征看阳新方言词缀的共性
        二、从形容词前缀的构词看阳新方言词缀的共性
    第二节 阳新方言词缀的分析性语言特点
        一、缺乏形态变化的特征制约着阳新方言词缀的发达程度
        二、单音节词根为主与韵律特征影响阳新方言词缀
结语
    一、阳新方言词缀的特点
    二、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对外汉语综合教材的语篇省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语篇省略相关研究
        1.2.2 语篇省略教学相关研究
    1.3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第2章 三套汉语综合教材的语篇省略
    2.1 语料来源
    2.2 语篇省略的类别和特点
        2.2.1 课文中的各类省略
        2.2.1.1 名词性成分省略及特点
        2.2.1.2 动词性成分省略及特点
        2.2.1.3 多个成分省略及特点
        2.2.2 语言点注释中的各类省略
        2.2.2.1 名词性成分省略及特点
        2.2.2.2 动词性成分省略及特点
        2.2.2.3 多个成分省略及特点
        2.2.3 练习中的各类省略
        2.2.3.1 名词性成分省略及特点
        2.2.3.2 动词性成分省略及特点
        2.2.3.3 多个成分省略及特点
        2.2.4 小结
        2.2.4.1 名词性成分省略
        2.2.4.2 动词性成分省略
        2.3.4.3 多个成分省略
第3章 问题与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3.1.1 课文的语篇省略方面
        3.1.2 语言点注释的语篇省略方面
        3.1.3 练习的语篇省略方面
    3.2 建议与对策
        3.2.1 课文语篇省略的类别齐全与呈现
        3.2.2 语言点注释语篇省略的对比与结合
        3.2.3 练习语篇省略的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三套对外汉语综合教材的语篇省略语料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6)似水年华追忆——观文学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有所思(上)(论文提纲范文)

1.文学
2.领悟

(7)他人的篝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我们那个地方
    1
    2
    3
    4
    5
    6
    7
    8
    9
第二章陌生的路和自己的影子
    1
    2
    3
    4
    5
    6
    7
    8
第三章成长的学费
    1
    2
    3
    4
第四章时间是天下的朋友
    1
    2
    3
    4
    5
    6
    7

(8)凌云壮语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凌云简介
        1.1.1 地理位置
        1.1.2 凌云的建置沿革
        1.1.3 凌云壮语的系属
    1.2 凌云壮语研究综述
        1.2.1 壮语语法的研究现状
        1.2.2 凌云壮语语法研究现状
    1.3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理论及框架基础
        1.3.2 语料来源
第2章 凌云壮语音系
    2.1 声韵调系统
        2.1.1 声母系统
        2.1.2 韵母系统
        2.1.3 声调系统
    2.2 音节结构
第3章 凌云壮语的词、词类及构词法
    3.1 词及其判定标准
        3.1.1 词的判断标准
        3.1.2 凌云壮语词的构成
    3.2 词类及其操作性定义
        3.2.1 开放性词类
        3.2.2 封闭性词类
    3.3 构词法
        3.3.1 复合构词法
        3.3.2 派生构词法
第4章 凌云壮语的名词和名词性短语
    4.1 名词
        4.1.1 名词的分类
        4.1.2 光杆名词的指称
    4.2 人称代词
        4.2.1 三身代词
        4.2.2 旁指代词
        4.2.3 统称代词
        4.2.4 反身代词
    4.3 量指结构修饰名词
        4.3.1 指示词
        4.3.2 量词
        4.3.3 定指“量+名+指”结构
    4.4 数词、量词修饰名词
        4.4.1 数词
        4.4.2 数量结构修饰名词
        4.4.3 “量(名)一”结构
    4.5 领属结构
        4.5.1 领属结构类型
        4.5.2 亲属-集体关系领属的表达
        4.5.3 所有权关系领属的表达
    4.6 内涵性定语
        4.6.1 粘合式内涵性定语
        4.6.2 组合式内涵性定语
    4.7 多项定语的共现及语序
        4.7.1 多项黏合式定语的内部语序
        4.7.2 多项定语共现的语序
    4.8 同位结构
        4.8.1 由人称代词参与构成的同位结构
        4.8.2 指示成分复指
    4.9 名词及名词短语的并列
        4.9.1 并列标记
        4.9.2 有无标记使用的差异
第5章 凌云壮语的谓词及谓词性短语
    5.1 动词及其重叠
        5.1.1 动词
        5.1.2 动词的重叠
    5.2 形容词及其重叠
        5.2.1 形容词的类别
        5.2.2 形容词重叠
        5.2.3 形容词句法功能
        5.2.4 形容词短语
    5.3 动补结构
        5.3.1 “补语”的性质
        5.3.2 结果补语
        5.3.3 趋向补语
        5.3.4 程度补语
    5.4 动宾结构
        5.4.1 名词性宾语
        5.4.2 谓词性宾语
    5.5 连动结构
        5.5.1 由普通动词构成的连动结构
        5.5.2 由tau3“来”和pai1“去”构成的连动结构
        5.5.3 由mi2“有”构成的连动结构
        5.5.4 由t(?)?1“是”构成的连动结构
第6章 凌云壮语的简单句及其构成
    6.1 简单句的主要类型
        6.1.1 完整句
        6.1.2 非完整句
    6.2 动词谓语句
        6.2.1 及物性
        6.2.2 存在句
        6.2.3 领有句
        6.2.4 系词句
    6.3 论元关系的调整
        6.3.1 致使结构
        6.3.2 被动结构
        6.3.3 相互结构
    6.4 旁格成分和加接成分
        6.4.1 介宾状语
        6.4.2 副词状语
    6.5 话题
        6.5.1 话题成分及其构成
        6.5.2 话题结构的结构类型
        6.5.3 话题化的规则
        6.5.4 话题的话语功能
    6.6 焦点结构
        6.6.1 整句焦点
        6.6.2 成分焦点
第7章 凌云壮语的复杂句及复合句
    7.1 名词从句
        7.1.1 主语从句
        7.1.2 宾语从句
    7.2 定语从句
        7.2.1 关系从句
        7.2.2 同位语从句
    7.3 补语从句
        7.3.1 结果补语从句
        7.3.2 程度补语从句
    7.4 主从关系和主次关系
        7.4.1 时间小句
        7.4.2 原因小句
        7.4.3 目的小句
        7.4.4 条件小句
        7.4.5 让步小句
    7.5 并列复合句
        7.5.1 连接复合句的手段
        7.5.2 等立关系
        7.5.3 选择关系
        7.5.4 承接关系
        7.5.5 递进关系
        7.5.6 取舍关系
        7.5.7 转折关系
第8章 凌云壮语的句子功能类型
    8.1 疑问句
        8.1.1 是非问
        8.1.2 特指问
        8.1.3 选择问
        8.1.4 回声问
    8.2 祈使句
        8.2.1 肯定性祈使
        8.2.2 否定性祈使
    8.3 感叹句
        8.3.1 (?)in1“真”
        8.3.2 to~6“够”
        8.3.3 h(?)u~6ni~4“这么”
        8.3.4 V+(?)2
    8.4 语气词
        8.4.1 表交际功能的语气词
        8.4.2 表主观态度的语气词
        8.4.3 语气词的连用
第9章 凌云壮语的语义范畴
    9.1 否定范畴
        9.1.1 形态特征
        9.1.2 句法、语义功能
    9.2 时体范畴
        9.2.1 完整体
        9.2.2 完成体和经历体
        9.2.3 起始体
        9.2.4 持续/进行体
        9.2.5 将始体
        9.2.6 反复体
        9.2.7 再次体
        9.2.8 短时/轻说/随意体
        9.2.9 尝试体
    9.3 情态范畴
        9.3.1 情态范畴
        9.3.2 动力情态及其表现
        9.3.3 道义情态及其表现
        9.3.4 认识情态及其表现
        9.3.5 传信
        9.3.6 情态词的连用顺序
    9.4 比较和比拟
        9.4.1 差比
        9.4.2 等比和比拟
第10章 结语
    10.1 本文研究重点回顾
    10.2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0.2.1 创新之处
        10.2.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词
附录二 长篇语料
致谢

(10)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社会转型与发展赋予教师终身学习的专业职责
        (二)教育改革对教师高期望与教师研修实效的反差
        (三)教师学习形态正逐渐从外在驱动转向内在自觉
        (四)激发教师学习动力是当前教师教育的关键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师学习
        (二)学习动力
        (三)动力机制
    三、已有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评论与启示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基本认识
    一、理论基础
        (一)动机理论
        (二)交往理论
    二、基本认识
        (一)教师学习动力是“人”的学习动力
        (二)教师学习动力是源自教学关系动力
        (三)教师学习动力是专业实践活动动力
第二章 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理论界说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特征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来源与结构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来源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结构
    三、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理论阐释
        (一)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内涵
        (二)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层次
        (三)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类型
第三章 教师学习的自我动力
    一、理想与信念:教师学习的精神动力
        (一)崇高理想引领“疯狂学习”
        (二)人生追求和信念激发勤奋钻研
    二、需要与意识:教师学习的主体动力
        (一)自我发展需要引发教师学习动力
        (二)“教”的需要触发教师学习动力
        (三)工作需要催生教师学习动力
        (四)规划意识引领教师学习动力
        (五)反思意识助推教师学习动力
    三、观念与认识:教师学习的认知动力
        (一)教学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认识激发学习动力
        (二)机械的生活消磨了自我学习和提升的动力
        (三)理论素养的欠缺不得不逼着去学习
    四、兴趣与责任:教师学习的情感动力
        (一)“我就是喜欢数学,喜欢数学教育”
        (二)复杂的情感体验对专业学习动力的影响
        (三)“只要有责任感就能教好书,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
    五、决心与毅力:教师学习的意志动力
        (一)“确定了一个目标以后,为它尽了全部的努力”
        (二)“凡是跟实验有关的事情,不管多困难,我都乐意去做”
第四章 教师学习的组织动力
    一、学校场域中教师学习的文化动力
        (一)学校良好文化支撑教师学习的动力
        (二)学校应试文化消磨教师学习的动力
    二、学校系统中教师学习的制度动力
        (一)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学历进修的动力
        (二)职称荣誉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三、学校场景中教师学习的交往动力
        (一)同伴互助产生教师学习动力
        (二)专家引领产生教师学习动力
        (三)师生交往形成教师学习动力
第五章 教师学习的社会动力
    一、教师学习的社会政治动力
        (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及其影响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师思想改造运动及其影响
        (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赋予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四)新中国成立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二、教师学习的社会经济动力
        (一)经济发展、教育发展与教师学习动力
        (二)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与教师学习动力
    三、教师学习的社会文化动力
        (一)中西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二)地域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三)城乡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第六章 教师学习动力的生成与变化机制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生机制
        (一)教师学习内生动因的动力转化机制
        (二)教师学习内生动因的交互作用机制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外驱机制
        (一)教师学习的制度驱动机制
        (二)教师学习的交往驱动机制
    三、教师学习动力的浸润机制
        (一)基于高度内化的自在自发动力机制
        (二)基于深层认同的自觉自为动力机制
        (三)基于理性判断的社会适应动力机制
    四、教师学习动力的博弈机制
        (一)教师学习自我动力与组织动力的博弈
        (二)教师学习自我动力与社会动力的博弈
        (三)教师学习组织动力与社会动力的博弈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教师学习动力是由教师个人、组织、社会交互构建的
        (二)教师学习动力是因多种力量的叠加博弈而动态变化的
        (三)教师学习动力个性多于共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共存
    二、研究展望
        (一)充分理解教师学习动力的交互整合形态
        (二)充分挖掘教师学习动力变化的共性规律
        (三)充分剖析教师学习动力缺乏的深层机理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这些好书你看了没有(论文参考文献)

  • [1]金代山西雕版印刷研究[D]. 田雨. 山西大学, 2021(12)
  • [2]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D]. 施乐琪. 山西大学, 2021(12)
  • [3]王君“青春语文”理念指导下的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 姚明珠.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4]湖北阳新方言词缀研究[D]. 张银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对外汉语综合教材的语篇省略研究[D]. 廖旋.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 [6]似水年华追忆——观文学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有所思(上)[J]. 西门杏庵. 南腔北调, 2021(01)
  • [7]他人的篝火[J]. 阿拉提·阿斯木. 民族文学, 2020(07)
  • [8]凌云壮语参考语法[D]. 刘立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朱墨春山(二十四)[J]. 王克臣. 火花, 2019(06)
  • [10]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D]. 夏冬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你读过这些好书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