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这些农药符号

如何识别这些农药符号

一、如何识别这些农药符号(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茹[1](2021)在《某在产农药厂土壤污染调查与阿特拉津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导致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遏制由土壤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我国接续发布了一系列技术文件,严正要求对建设用地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但相关工作主要集中于搬迁遗留企业,而鲜少涉及在产企业,在产农药企业的研究更是从未见报。现有的在产企业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场地大多存在污染情况,在产企业污染风险不容小觑。因此,对在产农药企业进行土壤污染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掌握其污染状况及风险情况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本文以山东省某在产农药企业为研究对象,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其污染源分布与主要污染物进行了分析,共设置了 29个采样点,进行分层(表层为0.0~2.0 m、中层为2.0~4.0 m、深层为4.0~6.0 m)采样,测定了重金属、VOCs、SVOCs基本项及有机农药类指标。另外,对主要特征污染物(阿特拉津)定点采样,测定了其在土壤中不同时期(2019年2月、5月、10月以及2020年2月)的含量。从而评价了场地的环境质量,分析了阿特拉津的污染分布特征。基于此,对阿特拉津的污染进行了风险评估,修正了风险评估导则中第二类用地模型的部分相关参数,分析了修正前后评估结果的差异。主要的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环境调查研究了该企业的土壤污染状况,明确了疑似污染区域是企业的各个生产车间、原辅材料及成品仓库、危废仓库、储罐区等,主要的污染物是甲苯、二甲苯以及阿特拉津。选取了《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的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作为参考依据,使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估了场地的土壤环境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阿特拉津污染,部分区域可达到阿特拉津重度污染级别,其他指标不存在污染现象。(2)采用经典统计和地统计方法统计分析了 2019年2月取样土壤中阿特拉津的检测数据,发现了阿特拉津在在产农药场地中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水平方向上,每层土壤中的阿特拉津含量有以原药生产车间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的倾向;垂直方向上,各区域表层与中层土壤的污染程度相近,均超过深层土壤(未超标)。由于土层性质以及场地生产方式的不同,该在产农药厂与搬迁遗留农药厂土壤中的阿特拉津在垂向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3)根据4个时期的取样数据发现,阿特拉津在在产农药场地中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水平方向上,不同时期各土层阿特拉津的分布情况与2019年2月基本一致;垂直方向上,阿特拉津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存在由表层逐渐向中层迁移的趋势,深层土壤中的阿特拉津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经过一年的调查发现,企业的生产活动加剧了制剂生产区及其下风向区域土壤中阿特拉津的污染。因此,应排查制剂生产区的污染源,加强阿特拉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防控。(4)依据在产农药企业员工的出勤情况等数据对国家风险评估导则中的成人身高(Ha)、成人体重(BWa)、致癌效应平均时间(ATca)、成人暴露频率(EFa)、成人每日摄入土壤量(OSIRa)等参数进行了修正,发现参数修正对评估结果产生了显着影响:参数修正前,该场地的总致癌风险为2.74E-06,风险不可接受;参数修正后,该场地总致癌风险为8.49E-07,风险可接受。此外,通过对修正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可知敏感性参数EFa、ATca、BWa、OSIRa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性较大。因此,对在产农药场地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时应依据企业实际生产情况调整暴露参数的取值,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李百灵[2](2021)在《半刚性芳香多羧酸配体金属配合物的构筑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本论文中制备了三种半刚性芳香多羧酸配体,分别是:H3cbca(4?-(1-carboxyethoxy)-[1,1?-biphenyl]-3,5-dicarboxylic acid),Hcmtna(4-(carboxy methoxy)-6-methyl-1-(p-tolyl)-2-naphthoic acid)以及H2cmna(6-(carboxy methoxy)-2-naphthoic acid),使用溶剂热的方法分别研究制备了不同的金属配位聚合物,并对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做了以下研究:有机羧酸配体H3cbca与Co Cl2·6H2O通过溶剂热的方法合成了[Co2(OH)(H2O)2(cbca)2H2O]n(CP 1),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的测试证明了CP 1的三维骨架结构,同时又测试了CP 1的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热失重来进一步分析CP 1的结构特征等并探究了CP 1对硝基呋喃类抗生素(NFs)、农药2,6-二氯-4-硝基苯胺、Fe3+、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的荧光识别性能以及机理。有机羧酸配体Hcmtna构筑了4个配合物,分别是Co(H2O)4(Hcmtna)2(Co-cmtna),[Cd(H2O)(cmtna)]n(CP 2),[Eu(H2O)2(cmtna)(Hcmtna)]n(CP 3),[Sm(H2O)2(cmtna)2]n(CP 4)。经研究发现Co-cmtna在识别抗生素、鉴定农药、Fe3+时表现出高灵敏度和低检测限。另外研究配体Hcmtna和Co-cmtna分别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通过紫外-可见(UV-Vis)吸收,荧光,同步荧光,三维荧光,圆二色性(CD)光谱学以及分子对接对分析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析物与HSA相互作用的机理是静态淬灭。通过研究计算可以知道分析物与HSA作用的结合位点数,结合常数和结合距离(r),且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自发的,两个分析物主要通过静电力与HSA结合。鉴于Fe3+和Co-cmtna之间的淬灭关系,又研究了在Fe3+存在时对Co-cmtna和HSA相互作用的影响,这有助于了解分析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并为设计含萘的药物提供基础。使用配体H2cmna(6-(carboxymethoxy)-2-naphthoic acid)构筑了6个配合物,分别为Co(H2O)4(Hcmna)2(Co-cmna),[Zn(cmna)H2O]n(CP 5),[Cd(cmna)H2O]n(CP 6),[Sm(cmna)H2O]n(CP 7),[Eu2(H2O)4(cmna)3]n(CP 8),[Tm2(cmna)3(H2O)3]n(CP 9)。结果发现这6个配合物具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空间群,且构建出了具有不同维度结构的配合物。另外,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热稳定性分析等对配合物进行进一步表征。

唐婧[3](2021)在《光功能金属-有机框架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属-有机框架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自组装而成的一类新型材料。因其结构的多样性、孔道的可调性和高比表面积,在催化、气体吸附以及荧光识别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其中,光功能金属-有机框架物结构中的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都可以作为发光单元,通过天线效应或电子转移协同发光,可以对外界刺激做出荧光响应。因此,光功能金属-有机框架物可用作荧光探针,检测金属阳离子、无机阴离子、农药分子及生物小分子等。本文选用过渡金属离子Zn(II)、Co(II)和Ni(II),以含氮类配体和含羧酸配体为桥联配体合成5个结构新颖的水稳性MOFs材料,并对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相关表征。主要内容如下:1、选用1,4-萘二羧酸(1,4-ndc)和3,5-双(1-咪唑基)吡啶(Bimpy)配体与金属Zn2+/Co2+/Ni2+,在溶剂热的条件下合成3个新型的配合物1-3:[Zn(Bimpy)(1,4-ndc)]·H2O(1),[Ni(Bimpy)(1,4-ndc)·2H2O](2),[Co(Bimpy)(1,4-ndc)·2H2O](3)。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配合物1是一个二维(2D)层状结构,之后通过2D层间的π-π堆积作用得到3D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和3属于异质同构,均为2D结构,通过氢键进一步连接形成3D超分子结构。荧光实验表明,配合物1在水溶液以及p H=2-10的溶液中,均表现出较好的发光性能。配合物1对水溶液中的Fe3+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即使在其它干扰离子的存在下,仍表现出优异的选择性。值得注意的是,配合物1可以通过荧光打开识别抗坏血酸(AA),且具有高灵敏度(Ksv=1.47×104M-1)以及低检测限(LOD=6.12×10-7M)。在Fe3+@1体系中逐步加入抗坏血酸(AA)后,Fe3+@1荧光强度会有所恢复。此外,配合物2和3对水溶液中的Fe3+和Mn O4-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识别。配合物2和3还可用于农药2,6-Dich-4-NA(DCN)的高效检测,其中检测限分别为3.9×10-7M-1和5.5×10-7M。此外,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P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识别机理进行研究。2、选用4,4ˊ,4"-三甲酸三苯胺(H3TNB)为主配体,含氮配体1,2-二(4-吡啶)乙烯(DPE)和1,4-双(1-咪唑基)苯(Bimb)为第二配体合成两个结构新颖的配合物4-5:[Zn3(TNB)(DPE)2]·2H2O·DMF(4),[Co3(TNB)2(Bimb)]·2H2O(5)。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配合物4是3D+3D→3D二重穿插网络结构;配合物5具有3D结构。荧光实验表明,配合物4可以在缓冲溶液中通过荧光猝灭来识别Fe3+和Pb2+,且可通过肉眼观察到颜色变化。在Fe3+@4系统中加入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后,体系荧光有所恢复。因此配合物4可以在同一体系中同时检测Fe3+和还原性GSH,并且表现出高选择性和高灵敏性。在实际样品血清,以及水果蔬菜中也对还原性GSH进行检测,高回收率验证了配合物4作为荧光探针识别还原性GSH的可靠性。此外,对配合物5进行荧光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5对Fe3+有良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鉴于配合物5优异的稳定性以及作为荧光探针的潜在能力,将配合物5用于农药DCN的检测。结果表明,配合物5可以对DCN进行特异性识别且检测限可达到8.2×10-8M-1。

王一[4](2021)在《分歧与共识: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研究及本土化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生产力水平迅速提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后续的100年间,第三次科技革命应运而生,科学与技术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结,科学在引领技术的同时,也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带来了很多科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现代性“意外后果”突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贝克、拉什为代表的理论家们基于现代性危机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和风险文化理论。本文以理论家们对现代风险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为基础,采用比较分析法,对风险社会理论和风险文化理论进行全方位对比分析,清楚明了的呈现出两个理论的分歧与共识。首先通过对自反性现代化差异的探究,引出自反性现代化的不同后果,即风险社会和风险文化。在对风险社会和风险文化全面系统掌握的基础上,探讨了二者在概念、理论、应对措施上的分歧及在理论目标、现代风险二重性、分配逻辑上的共识。以经典理论家理论观点的后续发展与走向为脉络,继续探讨了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最新的进程。最后,透过西方的风险社会和风险文化理论,对我国的现实国情进行深入探究,从制度、结构层面和文化层面分别提出了应对现代风险的举措。研究发现:第一,理性分裂与审美自反带来的自反性现代化有不同的社会映射,理性分裂自反性现代化展现了一种个体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审美自反性现代化则使个体以亚文化群体的身份投入到社会当中;第二,不同的自反性现代化带来了不同的社会后果,“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应运而生;第三,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在范式、风险阐释、风险生成逻辑等方面存在分歧,基于不同的认识,理论家们提出了再造政治与亚政治运动两种相异的应对措施;第四,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都指向一种全球合作主义的风险治理目标,关于现代风险都有二重性共识,同时,认为现代风险分配逻辑都体现为“回旋镖”效应与下层聚集的特点;第五,在经典理论家之后,实证主义对风险社会和风险文化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实践,对非经验主义与科学技术悖论进行了反思,拉什基于对理性分裂与审美自反性现代化的再思考提出了简单现代化因果范式、自反性现代化后果范式、世界主义自反性现代化,就现阶段理论走向来看,“风险社会”理论出现了融合的态势和跨学科发展的转向;第六,透视“风险社会”理论发现,中国存在制度、结构与文化风险并存的社会现实,通过检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本土发展理念与风险文化建设,提出适应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治理方式与风险规避文化。

仇相玮[5](2020)在《减施农药:农户行为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农药施用大国,开展农药减量行动,实现农药施用量负增长目标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农户是施用农药的直接行为决策主体,研究农户减施农药行为机理是控制并减少农药施用量的关键。农户减施农药而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技术路径有三种:一是采纳高效施药技术提高化学农药利用率;二是采纳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化学农药;三是种植“节药型”农作物品种以替代高用药作物品种。本文基于对山东省栖霞、蓬莱、海阳、蒙阴和沂源等地苹果种植户的调研数据,探索分析了“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特征”“农户高效施药技术采纳行为机理及效应”“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机理及效应”“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行为及其效应”“农户减施农药激励政策”等问题,以期激励农户减施农药,为实现农药施用量负增长目标提供政策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基于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调研数据考察了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变化及样本农户减施农药的行为特征,得出结论:宏观上,在一系列农药减量增效政策引导下,2015年后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和施用强度均略微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农药安全施用上限,农药施用存在地区差异,华中、华北和东南地区是农药施用最大的三个地区;微观上,对山东省内苹果种植户的调研结果表明,多数农户能够认识到农药过量施用的现状及危害,尤其重视对其自身健康的危害,并表示愿意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减施农药;农户认为减施农药主要从产量、生产成本和劳动投入三个方面影响苹果生产;虽然有83.18%的样本农户表示至少采纳过一种节药型技术,但绝大多数农户主要采纳了科学施药方法和农药助剂技术,对节药效果更显着的高效施药机械、精准施药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率仅为26.47%;技术采纳方式以自行购置设备为主,政府补贴也促使一定比例的农户采纳了节药型技术;异质性农户的减施农药行为存在差异,规模种植户比传统小农户更愿意减施农药。农户选用不同技术属性高效施药技术的关键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产生了显着的减药增收效应。按照技术属性差异,将高效施药技术分为科学施药方法、农药助剂、高效施药机械和精准施药技术四类,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采纳不同属性高效施药技术的核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劳动力禀赋、与邻里交流程度和文化水平是影响农户采纳二次稀释技术的关键因素;年龄、与邻里交流程度是影响农户采纳农药助剂的关键因素;资金状况、种植面积、地块集中度、参与技术培训以及政策支持是影响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机械的关键因素;年龄、文化程度、风险偏好、种植面积和地块集中度对农户采纳精准施药技术有显着影响。理论上,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能够从提升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其它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改变农业产出三个方面达到理想的减药增收效果,运用ESRM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的节药效果非常显着,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同时由于节劳、节药、节水效果显着,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的增收效应也十分显着。基于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复杂、预期风险高和投资成本大的技术特性,考察了农户对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意愿、持续采纳行为和减药增收效应。运用SEM模型分析了风险感知和技术认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均具有显着影响,且风险感知的作用程度大于技术认知,技术认知显着负向影响风险感知,表明技术认知能够缓解风险感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的抑制作用;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了政府支持和采纳效果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持续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补贴政策、销售支持、感知有用性和生态效果对农户持续采纳绿色防控技术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理论上,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可从要素替代、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三个方面影响农业生产,运用ESRM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节药效果显着,但受苹果价格波动、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和农户采纳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未能产生显着的增收效果,这也造成了部分农户选择弃用该技术。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的作物选择行为对减施农药产生了明显的负向效应。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程度差距较大,导致部分作物单位面积需药量明显高于其它作物,据此,本文将农作物划分为高用药作物、中用药作物和低用药作物三类。如果能够增加“节药型”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便可达到降低农作物整体加权平均用药量的目的。利用2006-2016年农药施用量及农作物种植结构相关数据,运用因素分解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系统测算了“节药型”农作物在种植结构中的占比变化及其对农药施用量增长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总体呈现出高用药作物占比明显增加,“节药型”作物逐渐减少的变化特征,西南、华中和东南地区增加最为明显,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及大部分地区的农药施用量增长,平均贡献率达到50.10%,在部分年份甚至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可见,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增加高用药作物种植比重的作物选择行为对减施农药产生了明显的负向效应,应对此予以矫正。基于前文研究结论,提出我国农药减施激励政策应结合节药型技术特性和异质性农户偏好进行优化,包括高效施药技术采纳激励、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激励、“节药型”农作物品种采用激励和外部性内部化补贴激励。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黄沈鑫[7](2020)在《恶疫霉胞外效应蛋白SCR96的功能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疫霉菌(Phytophthora spp.)侵染引起的植物疫病是一种土传毁灭性病害,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常给作物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目前,针对植物疫病的农业技术防治手段和化学防治手段的效果都不理想,而利用植物自身抗性是防治植物疫病等病害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发利用疫霉菌中具有植物免疫抗性诱导作用的效应蛋白(effectors)对于植物疫病等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PcF/SCR类效应蛋白作用于植物质外体空间,但其影响植物免疫抗性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文以恶疫霉(P.cactorum)的效应蛋白SCR96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下研究:(1)为分析SCR96在恶疫霉侵染过程中的作用,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恶疫霉scr96基因,测定基因缺失对恶疫霉致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scr96基因的敲除显着削弱了恶疫霉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力,说明SCR96在恶疫霉侵染植物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为验证SCR96是否具有引起植物细胞死亡(plant cell death,PCD)的活性,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酵母以及哺乳动物细胞表达分析SCR96在植物中的表型。结果显示,异源表达的SCR96可以在茄科植物中诱导PCD;卵菌中SCR96的同源蛋白诱导PCD存在着功能分化。(3)为明确SCR96的功能区段,通过酵母蔗糖酶分泌实验、删除/替换突变以及胞间液分析实验,分析SCR96的信号肽(signal peptide,SP)功能及其引起PCD的关键功能区段。结果显示,SCR96具有一个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功能性信号肽,负责引导成熟蛋白分泌到质外体空间发挥诱导PCD的功能;诱导PCD的关键片段是第43至73位的氨基酸,并且由8个半胱氨酸残基连接形成的四对二硫键对于蛋白发挥其PCD诱导功能至关重要。(4)为明确SCR96诱导PCD所依赖的信号通路,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将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不同防卫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分别进行瞬时沉默,并在基因沉默植株中验证SCR96的PCD诱导功能。结果显示,SCR96发挥PCD功能依赖HSP90和SGT1介导的信号途径。(5)为分析植物识别SCR96后的反应,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以及酵母表达蛋白处理植物,分析植物活性氧、胼胝质及其抗性基因的变化。结果显示,SCR96会诱导植物活性氧迸发、胼胝质沉积、防卫相关基因上调表达等免疫反应;进一步在SCR96处理过的植物上接种辣椒疫霉(P.发现SCR96处理激活本氏烟和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的免疫反应,对于辣椒疫霉的侵染表现出更强的抗性。结果显示该蛋白具有开发成植物免疫诱抗剂的潜力。本论文明确了 PcF/SCR类效应蛋白SCR96在恶疫霉侵染植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及具备的诱导植物免疫抗性的功能。研究结果不仅为认识恶疫霉与植物胞间互作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而且为开发新型的植物免疫诱抗剂提供了重要的蛋白资源。

鲍丙飞[8](2020)在《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粮食是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是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之一。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确保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质量逐渐下降等原因使得靠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大的约束。同时,我国每年化肥农药大量使用使得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粮食生产可持续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鄱阳湖流域是江西省传统农区,历来是我国粮食主要产区之一,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承担着重要职责。基于此,本研究将农业面源污染纳入传统粮食生产效率评价体系中,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测算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并分析其时空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粮食生产环境效率收敛情况及空间相关性,探究粮食生产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对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考虑环境因素的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评价。本部分内容在考虑环境因素的前提下,分别采用Min DS模型和Malmquist-Luer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1)在不考虑农业面源污染的情况下,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值分别为0.8214、1.0216,而考虑农业面源污染后分别下降为0.8172、1.0181。(2)在不考虑农业面源污染的情况下,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99%、1.36%,而考虑农业面源污染后分别为0.61%、1.36%。(3)从县域视角来看,鄱阳湖流域的中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均要高于南部地区。(4)从影响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内在因素来看,现阶段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原因包括生产要素投入过量、粮食产出不足以及环境污染物排放过多。(5)从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分解来看,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开始主要由纯技术效率“单轨驱动”转变为主要靠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双轨驱动”,而粮食生产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是靠环境技术效率和环境技术进步“双轨驱动”。研究内容二: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收敛性分析。本部分内容借助经济增长相关理论和方法,分别从绝对收敛、条件收敛、俱乐部收敛、随机收敛以及增长分布动态分析五个方面对粮食生产环境效率的收敛性进行检验,探究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的收敛性以及动态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不存在?收敛,但存在绝对?收敛。说明短时间内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水平总体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扩大趋势,但在其他外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粮食生产环境效率水平较低的县(市、区)对较高的县(市、区)具有明显的“追赶效应”,且最终以不同的收敛速度逐渐趋于同一稳态均衡值。(2)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存在显着的条件?收敛,说明其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向其各自稳态均衡水平收敛的趋势。(3)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存在局部俱乐部收敛和部分序列随机收敛,说明其粮食生产环境效率的差异将长期稳定存在。(4)总体来说,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核密度曲线的波峰呈现出由尖峰形向宽峰形转变的趋势。其核密度曲线波峰所对应粮食生产环境效率水平向右侧移动,先由“单峰模式”向“双峰模式”转变再转变为“单峰模式”的趋势,波峰的高度总体在下降。(5)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形成了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处于低、中低、中高以及高等状态水平类型的集聚现象,即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增长的长期均衡状态依然分散于4种水平类型的状态空间中,说明鄱阳湖流域各县(市、区)粮食生产环境效率趋异的状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存在。研究内容三: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影响的因素分析。本部分内容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在考虑粮食生产环境效率空间效应的基础上,对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总的来说,鄱阳湖流域各县(市、区)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具有显着的空间正相关关系,说明各县(市、区)之间粮食生产环境效率不是随机分布的,具有相似空间特征的地区之间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具有空间效应。(2)鄱阳湖流域相邻县(市、区)间的粮食生产环境效率水平存在空间依赖性。一个县(市、区)的粮食生产环境效率不仅与其自身的城镇化率、财政支农政策、种粮人口比重等因素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与之具有相似空间特征的相邻县(市、区)的粮食生产环境效率水平,县(市、区)间粮食生产环境效率水平存在着相互间的正向影响。(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除城镇化率、年平均降雨量对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起到负向作用,其他解释变量均对其起到正向作用。其中,劳均经营规模、种粮人口比重均在1%的水平上显着影响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年平均降雨量、产业集聚、粮食播种面积占比均在5%的水平上显着影响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年平均气温在10%的水平上显着影响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认为:(1)优化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结构。(2)避免化肥面源污染对粮食生产造成环境惩罚影响。(3)加大种粮研发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4)推动跨区域交流合作,协调区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增长速度。(5)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兼顾城镇化发展与人才培养。

冯豆豆[9](2020)在《水稳性N/O类金属-有机框架物的设计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有机框架物(MOFs)是一类由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构筑的新型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其在气体吸附、荧光、催化、电化学及药物传输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当前,周边环境的破坏包括重金属水污染、农药污染等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本文从荧光探针角度出发,探索MOFs材料对离子及有机小分子的荧光识别性。本论文主要利用含氮含氧类配体4-(4-羧基苯基)-2,6-二(4-(咪唑-1-基)苯基)吡啶(HCIP)和3,5-二(2,4-二羧基苯基)苯基酸(H5DDB),在溶剂热条件下通过与过渡金属盐和稀土金属盐进行反应合成了8个结构新颖的金属-有机框架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等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解析和表征,并重点研究它们对一些无机离子、有机分子及农药分子等荧光探针方面的应用,对其荧光响应的机理进行详细的讨论和阐述。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HCIP配体和金属Cd2+/Ag+构筑了两个结构新颖的配合物1-2:{[Cd(CIP)2(H2O)2]n·2.5H2O}(1);[Ag(CIP-)](2),两种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水稳性。配合物1是一个一维(1D)链状结构,并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相互作用进一步连接,形成一个三维的超分子结构。荧光测试表明,配合物1对Fe3+、CrO42-/Cr2O72-和多种硝基芳香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和选择性。配合物2是一个具有2D+2D→2D三重穿插的网络结构,对Fe3+、CrO42-/Cr2O72-和农药2,6-二氯-4-硝基苯胺(DCN)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性。值得注意的是,配合物2对DCN具有高灵敏度的传感能力(Ksv=5.2×104 M-1)和较低的检出限(1.7×10-7M)。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寿命对其检测机理进行了研究。基于对分析物的高选择及高的灵敏度,配合物1和配合物2可以作为实际应用中的多功能的荧光探针。2、基于H5DDB配体与两种辅助配体1,2-二(4-吡啶基)乙烯(DPE),3,5-双(1-咪唑基)吡啶(bimpy)与过渡金属离子和稀土金属离子自组装合成了6个结构新颖的水稳性配合物3-8:[Zn3(DDB)(DPE)]·H2O(3);[Cd2(DDB)(bimpy)]·2H2O(4);H3[Cd4(DDB)2(DME)(H2O)3]Cl(5);[Ln3(HDDB)(DDB)(H2O)6]·H2O(Ln=Eu3+(6),Tb3+(7),Gd3+(8))。结构表明配合物3是含有六核团簇的三维多孔结构,具有显着的水稳定性和抗酸碱性。荧光测试表明,配合物3在水溶液中对Fe(III)、Cr(III)、Cr(VI)、Mn(VII)和农药2,6-Dich-4-NA(DCN)具有高的灵敏性和选择性。此外,配合物3在胡萝卜、葡萄和油桃提取物等真实样品中对DCN的选择性仍然存在,且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存在时,其检测能力几乎没有变化。配合物4是一个具有双核次级构筑结构单元的2D结构。荧光测试表明,配合物4对硝基呋喃/硝基咪唑类抗生素和农药DCN具有荧光猝灭作用。此外,配合物4的荧光可以被Fe3+离子猝灭,并进一步形成Fe3+@4荧光关闭体系。而在Fe3+@4体系中逐步加入抗坏血酸(AA)后,Fe3+@4荧光强度可以逐渐恢复。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以及良好的循环能力证明了配合物3和配合物4可以作为上述分析物的荧光探针。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5是2D层状结构的配合物,而配合物6-8是三个异质同构的三维镧系金属-有机框架物。进一步研究了配合物5-8的固体荧光性能,表明了配合物5-8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

严礼伟[10](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植保无人机目标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作物病害和虫害是造成全世界粮食减产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尽管植保无人机的应用使得农药的喷洒可以实现自动化,但是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与检测依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深度学习技术正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病虫害的检测可以实现智能化和精细化的病虫害防治。随着计算机硬件和深度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也已经越来越成熟,但是目前主流的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很难直接应用于植保无人机。一方面,农作物病虫害目标具有复杂并且尺度多变的特点,因此检测准确率一般很低。另一方面,植保无人机病虫害检测又有速度要求,提高检测准确率又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检测速度,从而无法满足实时性的需求。因此,研究一个检测准确率高且实时的目标检测算法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上述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YOLOv3-Tiny算法提出一个可以用于植保无人机的目标检测算法SepRes-YOLOv3-Tiny。首先,本文基于深度可分离卷积和残差结构设计一个新的卷积模块,以此代替传统卷积提取图像的特征来提高检测准确率。其次,将YOLOv3-Tiny算法的检测网络增加为3个尺度,这种基于特征融合的多尺度检测可以提高算法的召回率。最后,通过引入GIOU指标进行边框回归和先验锚框的聚类,进一步提高算法的召回率和目标边界框的定位精度。在理论上分析了本文算法的可行性和优点之后,本文还在IP102和Plant Doc数据集上设计了5个对比实验。首先,通过3个实验在细节上验证本文算法改进之处的作用。然后,进行实验在整体上将本文算法与YOLOv3-Tiny算法进行对比和分析。最后,将本文算法与其他先进的算法进行了对比。通过分析各种评价指标的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具有更高的检测准确率且基本能够满足目标检测的实时性。本文提出的目标检测算法,在检测准确率和检测速度上都能够满足要求,可以应用于植保无人机进行农作物的病虫害检测。因此,本文提出的算法对于未来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如何识别这些农药符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识别这些农药符号(论文提纲范文)

(1)某在产农药厂土壤污染调查与阿特拉津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阿特拉津的概述
        1.2.2 建设用地污染研究进展
        1.2.3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
第2章 在产农药厂环境调查与质量评价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气象
        2.1.3 地质概况
        2.1.4 水文条件
    2.2 研究场地概况
        2.2.1 场地利用历史与现状
        2.2.2 场地周边土地利用情况
        2.2.3 场地土地利用规划
        2.2.4 场地污染识别
    2.3 样品采集与检测
        2.3.1 样品数据采集
        2.3.2 采样过程及质量保证
        2.3.3 样品检测与质量控制
    2.4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2.4.1 土壤污染物筛选标准
        2.4.2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2.4.3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在产农药厂土壤阿特拉津分布特征
    3.1 数据处理方法
    3.2 阿特拉津描述统计分析
    3.3 阿特拉津空间分布特征
    3.4 阿特拉津随时间变化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产农药厂风险评估
    4.1 风险评估参数修正
    4.2 危害识别
        4.2.1 关注污染物
        4.2.2 污染源及污染物分布情况
        4.2.3 敏感受体
    4.3 暴露评估
        4.3.1 暴露情景
        4.3.2 暴露浓度
        4.3.3 确定暴露途径
        4.3.4 暴露量计算
        4.3.5 暴露参数
    4.4 毒性评估
        4.4.1 毒性效应
        4.4.2 毒性参数
    4.5 风险表征
        4.5.1 土壤中阿特拉津的致癌风险
        4.5.2 土壤中阿特拉津的危害商
        4.5.3 场地总体风险值评价
    4.6 不确定性分析
        4.6.1 暴露风险贡献率分析
        4.6.2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4.7 控制值计算
    4.8 修正前污染场地修复目标及范围
        4.8.1 修正前污染场地修复建议目标
        4.8.2 修正前污染场地修复范围及土方量
    4.9 修正结果对比分析
        4.9.1 敏感性对比分析
        4.9.2 致癌风险对比分析
        4.9.3 危害商对比分析
        4.9.4 风险控制值与修复情况对比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半刚性芳香多羧酸配体金属配合物的构筑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羧酸类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3 半刚性芳香多羧酸类配体构筑的金属配合物
    1.4 半刚性芳香多羧酸配体金属配合物的性能和应用研究
        1.4.1 在催化性能方面的研究
        1.4.2 在吸附方面的研究
        1.4.3 光学传感性能方面的研究
    1.5 论文选题依据和意义
第2章 半刚性芳香三羧酸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的研究
    2.1 实验的试剂及仪器型号
    2.2 手性配体(R)-H_3cbda的合成
    2.3 金属配合物CP1 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2.3.1 CP1 的合成
        2.3.2 CP1 的晶体结构
    2.4 配合物CP1 的表征
        2.4.1 CP1的PXRD分析
        2.4.2 CP1 的红外光谱分析
        2.4.3 CP1 的热稳定性分析
    2.5 配合物CP1 的性能研究
        2.5.1 配合物CP1 的铁离子识别检测与机理探讨
        2.5.2 配合物CP1 对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的检测和机理探讨
        2.5.3 配合物CP1 对抗生素的检测
        2.5.4 配合物CP1 对农药的检测
        2.5.5 配合物CP1 对抗生素以及农药检测的机理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半刚性芳香二羧酸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的研究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型号
    3.2 配体Hcmtna的合成
    3.3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分析
        3.3.1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3.3.2 晶体结构分析
    3.4 配合物的表征
        3.4.1 PXRD分析
        3.4.2 红外光谱表征
        3.4.3 热稳定性分析
    3.5 配合物 Co-cmtna 的性能研究
        3.5.1 配合物Co-cmtna对抗生素的检测
        3.5.2 配合物Co-cmtna对农药的检测
        3.5.3 配合物Co-cmtna对抗生素以及农药检测的机理研究
        3.5.4 配合物Co-cmtna的铁离子识别检测与机理探讨
        3.5.5 Hcmtna以及Co-cmtna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的研究
        3.5.5.1 吸收光谱的研究
        3.5.5.2 HSA的荧光猝灭
        3.5.5.3 HSA与分析物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3.5.5.4 HSA与分析物的热力学参数和结合力的研究
        3.5.5.5 HSA与分析物的非辐射能量转移和结合距离
        3.5.5.6 多光谱法研究分析物对HSA构象的影响
        3.5.5.7 分子对接
        3.5.6 铁存在时对HSA与 Co-cmtna作用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萘环的半刚性二羧酸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分析
    4.1 实验的试剂及仪器型号
    4.2 配体H_2cmna的合成
    4.3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4.4 晶体结构分析
    4.5 配合物的表征
        4.5.1 PXRD分析
        4.5.2 红外光谱表征
        4.5.3 热稳定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光功能金属-有机框架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有机框架物概述
    1.2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发光类型
    1.3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荧光传感机制
        1.3.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1.3.2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
    1.4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合成方法
        1.4.1 水热法或溶剂热法
        1.4.2 微波辅助法
        1.4.3 离子液体合成法
    1.5 影响构造金属-有机框架的各类因素
    1.6 金属-有机框架物在荧光传感方面的应用
        1.6.1 金属阳离子的荧光传感
        1.6.2 无机阴离子的荧光传感
        1.6.3 农药的荧光传感
        1.6.4 其它生物分子的荧光传感
    1.7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7.1 选题依据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配合物的合成
        2.2.1 合成方法
        2.2.2 配合物1-5的合成
第三章 基于1,4-ndc配体构筑的金属-有机配合物结构分析及性能研究
    3.1 配合物1-3的晶体结构
        3.1.1 配合物1-3的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
        3.1.2 配合物1的结构描述
        3.1.3 配合物2和3的结构描述
    3.2 配合物1的性能研究
        3.2.1 配合物1的红外分析
        3.2.2 配合物1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3.2.3 配合物1的热稳定性分析
        3.2.4 配合物1的固体荧光分析
        3.2.5 配合物1对Fe~(3+)的荧光检测性能研究
        3.2.6 配合物1对抗坏血酸(AA)的荧光检测性能研究
        3.2.7 配合物1对Fe~(3+)离子和AA的荧光检测性能研究
        3.2.8 分子逻辑门的构建
    3.3 配合物2的性质研究
        3.3.1 配合物2的红外数据分析
        3.3.2 配合物2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3.3.3 配合物2的热稳定性分析
        3.3.4 配合物2的固体荧光分析
        3.3.5 配合物2对Fe~(3+)的荧光检测性能研究
        3.3.6 配合物2对MnO_4~-的荧光检测性能研究
        3.3.7 配合物2对DCN的荧光检测性能研究
    3.4 配合物3的性质研究
        3.4.1 配合物3的红外数据分析
        3.4.2 配合物3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3.4.3 配合物3的热稳定分析
        3.4.4 配合物3的固体荧光分析
        3.4.5 配合物3对Fe~(3+)的荧光检测性能研究
        3.4.6 配合物3对Mn O_4~-的荧光检测性能研究
        3.4.7 配合物3对DCN的荧光检测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H3TNB配体构筑的金属-有机配合物结构分析及性能研究
    4.1 配合物4-5的晶体结构
        4.1.1 配合物4-5的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
        4.1.2 配合物4的结构描述
        4.1.3 配合物5的结构描述
    4.2 配合物4的性质研究
        4.2.1 配合物4的红外数据分析
        4.2.2 配合物4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4.2.3 配合物4的热稳定性分析
        4.2.4 配合物4的固态荧光性质分析
        4.2.5 配合物4对Fe~(3+)和Pb~(2+)荧光检测性能研究
        4.2.6 配合物4对还原性谷胱甘肽(GSH)荧光检测性能研究
        4.2.7 实际样品中还原性GSH的检测
    4.3 配合物5的性质研究
        4.3.1 配合物5的红外数据分析
        4.3.2 配合物5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4.3.3 配合物5的热稳定性分析
        4.3.4 配合物5的固态荧光性质分析
        4.3.5 配合物5对Fe~(3+)离子的荧光检测性能研究
        4.3.6 配合物5对农药分子的荧光检测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分歧与共识: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研究及本土化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现代风险
        1.3.2 自反性现代化
        1.3.3 风险社会
        1.3.4 风险文化
    1.4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分析框架
第2章 理性分裂与审美自反:自反性现代化分野
    2.1 现代性危机及自反性现代化的提出
    2.2 自我对抗与自我反思:自反性现代化的概念之争
        2.2.1 现代性的自我对抗:贝克关于自反性现代化的解释
        2.2.2 现代性的自我反思:拉什对自反性现代化的阐释
    2.3 工具理性泛滥与审美自反:自反性现代化归因分歧
        2.3.1 启蒙理性与美学传统:自反性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差异
        2.3.2 工具理性泛滥与自反性现代化
        2.3.3 审美自反与自反性现代化
    2.4 个体化与社群化:自反性现代化的社会映射
        2.4.1 理性分裂与个体化及个体化生活方式
        2.4.2 审美自反与社群化及文化社会群体
第3章 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自反性现代化后果之争
    3.1 “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概念之争
        3.1.1 现代风险:客观现实还是文化现象
        3.1.2 不可感知与可察觉:现代风险的特征认知差异
        3.1.3 现代风险类型划分迥异
    3.2 制度结构与风险意识: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的理论分异
        3.2.1 制度主义范式与文化主义范式
        3.2.2 双向阐释与挽救阐释:关于现代风险的不同阐释
        3.2.3 专家系统失信与自反性社群:现代风险的生成逻辑
    3.3 应对风险:再造政治还是亚政治运动
        3.3.1 风险社会理论的再造政治指向
        3.3.2 风险文化理论的亚政治运动论题
第4章 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共识
    4.1 理论目标一致
        4.1.1 “风险社会”理论:一种变革的社会力量
        4.1.2 全球合作主义: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的共同治理目标
    4.2 现代风险二重性共识
        4.2.1 危险性与不确定性:现代风险社会的挑战
        4.2.2 发展性与创新性:现代风险社会的机遇
    4.3 现代风险分配逻辑趋同
        4.3.1 风险的“回旋镖”效应
        4.3.2 风险的下层聚集
第5章 融合与转向: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最新发展趋势
    5.1 基于经验主义的反思与实践
        5.1.1 梅特·杰森、恩里克·拉拉尼亚的经验主义反思
        5.1.2 梅林·艾克伯格区分风险的六个参数模型
    5.2 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的发展与融合
        5.2.1 简单现代化因果范式与自反性现代化后果范式的提出
        5.2.2 世界主义自反性现代化:理性分裂与审美自反的整合与阐释
    5.3 “风险社会”理论跨学科发展的转向
        5.3.1 政治学对风险社会理论的借鉴与发展
        5.3.2 媒体对风险的传播与建构:风险社会理论视阈下的传播学研究
        5.3.3 风险管理:风险社会理论在管理学中的运用
第6章 反思与实践:中国“风险社会”透视与本土启示
    6.1 “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社会
        6.1.1 风险中国:制度、结构与文化风险并存的社会现实
        6.1.2 工具理性扩张:现代风险的症结
    6.2 现代化“陷阱”:规避与发展理念转变
        6.2.1 现代化“陷阱”与本土发展理念检视
        6.2.2 系统治理、制度均衡与风险正义
    6.3 风险意识与风险文化建构
        6.3.1 互联网时代与网络社会:风险意识的唤醒与强化
        6.3.2 公众风险意识提升与风险防范能力培育
        6.3.3 风险沟通与风险规避文化建构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对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的基本评价
        7.1.1 对风险社会理论的评价
        7.1.2 对风险文化理论的评价
    7.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7.2.1 创新之处
        7.2.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5)减施农药:农户行为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户过量施药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关于农户高效施药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1.2.3 关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1.2.4 关于调整种植结构控制农药施用量的研究
        1.2.5 关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激励政策的研究
        1.2.6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化学农药减量增效
        2.1.2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2.1.3 高效施药技术
        2.1.4 绿色防控技术
    2.2 理论基础
        2.2.1 要素替代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产业组织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变化及样本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特征分析
    3.1 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变化趋势及现状
        3.1.1 农药施用量变化的时间序列特征
        3.1.2 我国农药施用量变化的空间区域特征
    3.2 苹果种植样本户减施农药的行为特征
        3.2.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特征
        3.2.2 样本农户减施农药意愿及行为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理论分析
    4.1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机理
        4.1.1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经济学涵义
        4.1.2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微观决策机理
    4.2 节药型技术特性对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影响
        4.2.1 正外部性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4.2.2 技术信息不对称性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4.2.3 规模经济性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4.3 本章小结
5 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行为及效应评价
    5.1 不同高效施药技术的技术属性差异
    5.2 农户对不同属性高效施药技术的采纳行为
        5.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2.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5.2.3 结果与分析
    5.3 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的减药增收效应评价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3.2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置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行为及效应评价
    6.1 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特点
    6.2 风险感知、技术认知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
        6.2.1 文献回顾
        6.2.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2.3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6.2.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 政府支持、采纳效果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持续采纳行为
        6.3.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6.3.2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减药增收效应评价
        6.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4.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6.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行为及其效应评价
    7.1 农药施用强度与农作物分类
    7.2 我国“节药型”农作物占比变化及地区差异
        7.2.1 我国“节药型”农作物占比变化情况
        7.2.2 我国各地区“节药型”农作物占比变化及地区差异
        7.2.3 我国种植结构变化的动因分析
    7.3 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对减施农药的负效应测算
        7.3.1 思路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农户减施农药的激励政策优化设计
    8.1 当前我国农药减施激励政策及优化方向
        8.1.1 当前我国农药减施激励政策
        8.1.2 当前农药减施激励政策优化方向
    8.2 优化农药减施激励政策的建议
        8.2.1 高效施药技术采纳激励政策建议
        8.2.2 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激励政策建议
        8.2.3 引导农户选种“节药型”农作物的政策建议
        8.2.4 外部性内部化补贴政策建议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山东省苹果种植户减施农药行为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恶疫霉胞外效应蛋白SCR96的功能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植物的抗病性
        1.1 识别层
        1.2 信号整合层
        1.3 防御作用层
        1.4 植物免疫诱导蛋白
    2 疫霉菌的效应蛋白
        2.1 效应蛋白的种类与功能
        2.2 PcF/SCR类质外体效应蛋白
    3 疫霉菌研究技术
        3.1 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
        3.2 农杆菌介导的基因瞬时表达技术
        3.3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
        3.4 重组蛋白的异源表达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菌株与植物材料
    2 主要质粒载体
    3 核酸操作
        3.1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3.2 疫霉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3.3 总RNA的提取和cDNA合成
        3.4 质粒DNA的提取
        3.5 DNA片段的回收纯化
        3.6 qPCR分析
    4 载体的构建
        4.1 常规载体构建
        4.2 HDR载体构建
        4.3 sgRNA载体构建
    5 细菌和酵母的转化
        5.1 大肠杆菌DH5α
        5.2 农杆菌GV3101
        5.3 酵母Pichia-Pink-4
    6 农杆菌介导的基因瞬时表达
    7 蛋白操作
        7.1 重组蛋白在酵母中的表达及纯化
        7.2 重组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与纯化
        7.3 蛋白的提取
        7.4 蛋白电泳及Western blot检测
    8 恶疫霉的基因敲除
        8.1 原生质体的转化
        8.2 转化子的筛选与纯化
        8.3 转化子的致病力测定
    9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10 酵母蔗糖酶分泌实验
    11 植物防卫反应的主要指标测定
        11.1 DAB染色检测活性氧积累
        11.2 苯胺蓝染色检测胼胝质沉积
        11.3 台盼蓝染色检测植物叶片细胞死亡
        11.4 植物叶片离子渗透率检测
    12 蛋白喷施处理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
    14 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1 scr96的敲除导致恶疫霉致病力下降
        1.1 载体构建
        1.2 G418转化子筛选浓度的确定
        1.3 基因敲除转化子的验证
        1.4 基因敲除削弱恶疫霉对植物的致病力
    2 SCR96及其同源蛋白引起茄科植物PCD
        2.1 SCR96引起茄科植物PCD
        2.2 SCR96的同源蛋白引起PCD存在差异
    3 SCR96诱导PCD的关键区段和位点
        3.1 信号肽是SCR96发挥作用的重要元件
        3.2 肽段SCR96~(43-73)是引起PCD的关键功能片段
        3.3 半胱氨酸残基对于SCR96的PCD诱导活性具有关键作用
    4 SCR96引起PCD依赖的信号途径
        4.1 本氏烟中关键信号通路基因的沉默
        4.2 SCR96引起PCD依赖HSP90和SGT1信号途径
    5 SCR96诱导植物的免疫反应
        5.1 SCR96引起植物活性氧迸发
        5.2 SCR96引起植物胼胝质沉积
        5.3 SCR96诱导植物防卫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
        5.4 SCR96诱导本氏烟对辣椒疫霉的抗性
        5.5 SCR96在番茄上具有诱导免疫抗性的应用价值
讨论
    1 SCR96在恶疫霉与植物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 SCR96诱导植物免疫反应
    3 SCR96具有开发成植物免疫诱抗剂的潜力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论文所使用的培养基、试剂和引物
附录二: 本论文使用的主要仪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论文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
        1.4.1 章节安排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技术效率和环境技术效率
        2.1.2 全要素生产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2.3 简要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环境经济学理论
        2.3.2 经济增长理论
        2.3.3 生产理论
    2.4 分析框架
        2.4.1 理论分析框架
        2.4.2 实证分析框架
第3章 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评价
    3.1 粮食生产效率测算方法选择与构建
        3.1.1 静态效率方法与构建
        3.1.2 动态效率方法与构建
    3.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3.2.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3 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分析:超效率MinDS模型
        3.3.1 不考虑环境因素的技术效率分析
        3.3.2 考虑环境因素的技术效率分析
        3.3.3 两种技术效率差异分析
        3.3.4 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改善方向
    3.4 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分析:Malmquist-Luerberger指数
        3.4.1 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3.4.2 考虑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3.4.3 两种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收敛性分析
    4.1 收敛方法概述与收敛分析步骤
        4.1.1 收敛方法概述
        4.1.2 粮食生产环境效率的收敛分析步骤概述
    4.2 粮食生产环境效率绝对收敛检验
        4.2.1 δ收敛性检验
        4.2.2 绝对β收敛性检验
    4.3 粮食生产环境效率的条件收敛检验
    4.4 粮食生产环境效率俱乐部收敛检验
        4.4.1 俱乐部收敛检验方法
        4.4.2 俱乐部收敛分析
    4.5 粮食生产环境效率随机收敛检验
    4.6 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增长分布动态分析
        4.6.1 粮食生产环境效率的核密度分布分析
        4.6.2 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增长分布内部流动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1 粮食生产环境效率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5.1.1 空间相关性检验方法
        5.1.2 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
    5.2 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分析
    5.3 变量与数据
        5.3.1 变量处理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的多重共性检验
        5.3.3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5.4 研究方法:空间面板计量方法
        5.4.1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概述
        5.4.2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估计方法
        5.4.3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选择
    5.5 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面板估计
        5.5.1 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和模型选择
        5.5.2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5.5.3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5.5.4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评价
        6.1.2 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的收敛性判断
        6.1.3 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2 政策建议
        6.2.1 优化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结构
        6.2.2 避免化肥面源污染对粮食生产造成环境惩罚影响
        6.2.3 加大种粮研发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6.2.4 推动跨区域交流合作,协调区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增长速度
        6.2.5 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兼顾城镇化发展与人才培养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9)水稳性N/O类金属-有机框架物的设计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有机框架物物概述
    1.2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合成方法
    1.3 影响金属-有机框架物生长的因素
        1.3.1 有机配体的影响
        1.3.2 金属离子的影响
        1.3.3 反应温度和溶剂的影响
        1.3.4 其他因素
    1.4 金属-有机框架物材料在化学传感方面的应用
        1.4.1 金属阳离子的探测传感器
        1.4.2 无机阴离子的探测传感器
        1.4.3 爆炸物的探测传感器
        1.4.4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探测传感器
        1.4.5 抗生素和生物分子探测传感器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表征仪器
    2.3 配合物的合成
第三章 基于HCIP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的研究
    3.1 配合物1-2 的合成
        3.1.1 配合物{[Cd(HCIP)_2(H_2O)_2]n·2.5H_2O} (1)的合成
        3.1.2 配合物[Ag(CIP-)] (2)的合成
    3.2 配合物1-2 的晶体结构
        3.2.1 配合物1-2的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
        3.2.2 配合物1 的结构描述
        3.2.3 配合物2 的结构描述
    3.3 配合物1的性质研究
        3.3.1 配合物1 的红外数据分析
        3.3.2 配合物1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3.3.3 配合物1 的热稳定性分析
        3.3.4 配合物1 的荧光性质分析
        3.3.5 配合物1 对金属阳离子的荧光检测及其机理研究
        3.3.6 配合物1 对无机阴离子的荧光检测及其机理研究
        3.3.7 配合物1 对硝基芳香族化合物的荧光检测及其机理研究
    3.4 配合物2的性质研究
        3.4.1 配合物2 的红外数据分析
        3.4.2 配合物2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3.4.3 配合物2 的热稳定性分析
        3.4.4 配合物2 的荧光性质分析
        3.4.5 配合物2 对金属阳离子的荧光检测及其机理研究
        3.4.6 配合物2 对无机阴离子的荧光检测及其机理研究
        3.4.7 配合物2 对农药分子的荧光检测及其机理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H_5DDB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的研究
    4.1 配合物3-8 的合成及表征
        4.1.1 配合物[Zn_3(DDB)(DPE)]·H_2O(3)的合成
        4.1.2 配合物[Cd_2(HDDB)(bimpy)(NMP)(H_2O)]·3H_2O(4)的合成
        4.1.3 配合物H_3[Cd_4(DDB)_2(DME)(H_2O)_3]Cl(5)的合成
        4.1.4 配合物[Ln_3(HDDB)(DDB)_2(H_2O)_6]·H_2O(Ln=Eu~(3+)(6),Tb~(3+)(7),Gd~(3+)(8))的合成
    4.2 配合物3-8 的晶体结构
        4.2.1 配合物3-8的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
        4.2.2 配合物3 的结构描述
        4.2.3 配合物4 的结构描述
        4.2.4 配合物5 的结构描述
        4.2.5 配合物6-8 的结构描述
    4.3 配合物3的性质研究
        4.3.1 配合物3 的红外数据分析
        4.3.2 配合物3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4.3.3 配合物3 的热稳定性分析
        4.3.4 配合物3 的荧光性质分析
        4.3.5 配合物3 对金属阳离子的荧光检测及其机理研究
        4.3.6 配合物3 对无机阴离子的荧光检测及机理研究
        4.3.7 配合物3 对农药分子的荧光检测及其机理研究
    4.4 配合物4的性质研究
        4.4.1 配合物4 的红外数据分析
        4.4.2 配合物4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4.4.3 配合物4 的热稳定性分析
        4.4.4 配合物4 的荧光性质分析
        4.4.5 配合物4对Fe~(3+)离子和抗坏血酸的荧光检测及其机理研究
        4.4.6 配合物4 对抗生素分子的荧光检测及其机理研究
        4.4.7 配合物4 对农药分子的荧光检测及其机理研究
    4.5 配合物5的性质研究
        4.5.1 配合物5 的红外数据分析
        4.5.2 配合物5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4.5.3 配合物5 的热稳定性分析
        4.5.4 配合物5 的荧光性质分析
    4.6 配合物6-8 的性质研究
        4.6.1 配合物6-8 的红外数据分析
        4.6.2 配合物6-8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4.6.3 配合物6-8 的热稳定性分析
        4.6.4 配合物6-8 的荧光性质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基于深度学习的植保无人机目标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深度学习与目标检测理论
    2.1 深度学习
        2.1.1 人工智能
        2.1.2 机器学习
        2.1.3 深度学习
    2.2 卷积神经网络
        2.2.1 卷积层
        2.2.2 激活函数层
        2.2.3 池化层
        2.2.4 其他网络层
        2.2.5 代表性CNN网络
    2.3 目标检测
        2.3.1 目标检测流程
        2.3.2 目标检测评价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epRes的SepRes-YOLOv3-Tiny算法
    3.1 YOLO系列目标检测算法
        3.1.1 YOLO算法
        3.1.2 YOLOv2算法
        3.1.3 YOLOv3算法
    3.2 残差结构与深度可分离卷积
        3.2.1 残差结构
        3.2.2 深度可分离卷积
    3.3 SepRes-YOLOv3-Tiny算法
        3.3.1 设计SepRes模块
        3.3.2 增加检测尺度
        3.3.3 基于GIOU的边框回归
        3.3.4 改进的锚框聚类
        3.3.5 SepRes-YOLOv3-Tiny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epRes-YOLOv3-Tiny算法实验分析
    4.1 实验环境
    4.2 数据集简介
        4.2.1 IP102数据集
        4.2.2 Plant Doc数据集
        4.2.3 数据集制作
    4.3 实验方案设计
    4.4 实验与分析
        4.4.1 实验一:SepRes卷积模块作用验证
        4.4.2 实验二:改进的检测层作用验证
        4.4.3 实验三:基于GIOU的边框回归和锚框聚类作用验证
        4.4.4 实验四:SepRes-YOLOv3-Tiny与YOLOv3-Tiny算法对比
        4.4.5 实验五:SepRes-YOLOv3-Tiny与其他算法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如何识别这些农药符号(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在产农药厂土壤污染调查与阿特拉津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研究[D]. 刘艳茹. 山东大学, 2021(12)
  • [2]半刚性芳香多羧酸配体金属配合物的构筑及性能研究[D]. 李百灵.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光功能金属-有机框架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D]. 唐婧. 中北大学, 2021(09)
  • [4]分歧与共识: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研究及本土化启示[D]. 王一.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减施农药:农户行为及其效应研究[D]. 仇相玮.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2)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恶疫霉胞外效应蛋白SCR96的功能分析及应用研究[D]. 黄沈鑫. 扬州大学, 2020(05)
  • [8]鄱阳湖流域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鲍丙飞.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9]水稳性N/O类金属-有机框架物的设计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D]. 冯豆豆. 中北大学, 2020(12)
  • [10]基于深度学习的植保无人机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 严礼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如何识别这些农药符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