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kV隔离开关故障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330kV隔离开关故障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一、330kV隔离开关出现故障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盛华[1](2020)在《330kV变电站电气一、二次系统改造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现如今,为了满足用电量与日俱增的需求,必须增强国内电网的供配电能力。由于电力系统必须保证系统安全供电和向用户提供优质电能,所.以加强配电系统的建设便成为了当务之急。因此,国内配电系统应在满足供配电电能质量的基础上进行一、二次改造方案的研究,以提高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能力。本文认真研究了某省北部地区的电力系统整体运行特性,将该地区某一典型变电站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二次研究。首先,结合国内外变电站改造的研究成果和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典型变电站改造的必要性;然后,针对110kV配电装置中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等设备整体出现缺陷较多的情况,决定对110kV配电区进行整体改造。通过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模型,对站内330kV以及110kV配电装置的一、二次改造可行性方案进行研究,选择最优改造方案。最后,分别从环境、社会、财务、运营效益四方面论证了改造方案的可行性。该典型变电站的一、二次改造研究为提高局部电力系统供电能力,保障稳定供电做出了贡献,并对该地区同类型变电站的改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孙宽舒[2](2020)在《电力系统电力一次设备状态检修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系统设备检修是保证电网健康运行的关键要素,一次设备运行中的利用效率、事故频率和整体使用寿命是衡量电力企业整体发展状况的直接标准。目前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其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建设、基础建设的发展深度依赖于电网设备坚强的保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意味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需要保证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总的来说电力系统设备状态检修体系的出现不仅是应对时代发展需求,也是更好服务于社会发展现状的势在必行之举。本文在详细分析课题的背景、意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变压器、断路器、开关柜、GIS等一次设备的常见故障,介绍了事后检修、定期检修、状态检修这3种电气设备检修方式的运用情况和并对三者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然后,在搜集和查询电网现行的设备状态检修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归纳了江西省现投入运行的输、变、配电设备的应用情况,分析了设备故障停运原因。最后,分别阐述了 SF6气体红外成像法检测技术、油中溶解气体状态检修技术和高频、特高频、超声波局部放电状态检测修技术的检修原理,论述了这5种状态检修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并针对现今电力系统中几大重要的电力一次设备分别例举状态检修技术应用案例,如变压器状态检修所使用的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技术、超声波局部放电监测技术;GIS、HGIS断路器设备状态检修中常使用的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SF6气体红外成像法检测技术;以及与互感器、避雷器设备状态检修有关的超声波局部放电监测技术、避雷器泄漏电流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

牛苗苗[3](2020)在《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工程合同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电气工程技术规范》(节选)翻译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中国公司与海外公司在国际工程项目上建立了大量业务关系。因此,工程合同作为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明确其权利与义务的正式法律文件,在国际工程项目上的地位与日俱增。工程合同翻译对促进双方工程项目的完成及保护双方利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由于工程合同具有合同标的投入大、内容复杂、语言精确严谨的特征,对工程合同翻译要求较高。本篇实践报告选自赞比亚电力公司的088号工程合同中的第二卷中第一章工程范围、第二章设施的一般规范以及第三章电气工程技术规范(节选)作为翻译实践,探讨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工程合同翻译的方法。工程合同文本既属于法律文本又具有科技文本的特征,其目的是准确传达文本信息。笔者主要根据其特点,选择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指导,进行翻译实践。为实现文本翻译的对等,译者需要在翻译时运用功能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包括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其中“动态对等”是该理论的核心。所谓的“动态对等”就是在接受语中用近似、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在动态对等中,“读者反应论”要求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翻译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工程合同文本中信息功能体现的最多,而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译者的首要任务在于如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译文为读者所正确理解。工程合同翻译针对的是一群特定群体,因而,功能对等理论中的“读者反应论”可以成为衡量译文精确度的标准。本报告以工程合同翻译实践为文本进行案例分析,分析和总结了翻译工程合同文本要达到功能对等的具体方法。本翻译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翻译报告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关于任务描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质量控制。第三章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从词、句和篇章进行案列分析。第四章对整篇实践报告的总结,包括主要发现,不足之处和建议。本报告主要有以下发现:一、工程合同属于信息型文本,具有信息功能,其重心是传递信息,而且其目标读者是有相关专业知识的读者,而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工程合同翻译,能够正确地传递原文信息,忠实于原文,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因此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能有效地指导工程合同翻译。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具有差异性,要实现最接近的自然对等翻译,要通过功能对等来实现。三、工程合同具有涉及领域广、术语密度大、长难句多等特点,对译者自身能力要求较高,译者应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同时要阅读大量相关领域的书籍,善于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综上所述,本报告表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工程合同翻译的可行性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具有指导作用。尽管本报告涉及面较浅,需要进一步打磨,但仍可为国内相关研究和参与工程合同翻译的译者提供一些参考。

庞文龙[4](2020)在《超高压等级GIS潜伏性故障机理及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GIS因占地面积小,运维方便等优点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运行统计显示尽管GIS在正式投运前通过了一系列的考核,但在投运后不久故障频出,这表明其故障具有潜伏性特征。为此,论文对GIS内最具潜伏特性的绝缘和接触过热故障开展研究。建立GIS绝缘水平计算模型,分析了GIS绝缘缺陷引发的潜伏性绝缘故障在稳态和暂态冲击作用下的暴露特性;建立了电连接处电-力-热耦合模型,分析了接触缺陷引发的潜伏性接触过热故障的特性。具体工作如下:(1)分析GIS绝缘故障的特征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金属尖端、金属颗粒和绝缘子气隙等缺陷最具潜伏性,最易发展成为绝缘故障。为此,论文建立了包含绝缘子、母线导杆、屏蔽罩和壳体等主要元件的完整GIS绝缘水平计算模型,定量分析了上述三种典型缺陷在稳态工况下的故障暴露特性。(2)为分析潜伏性绝缘故障在雷电冲击和VFTO特快速暂态冲击下的特性,建立了暂态高频条件下GIS绝缘水平计算模型。采用小波分析法得到VFTO频率特性,分析了松弛极化效应下电介质(环氧树脂)的介电常数在VFTO波频带中的频率响应特性。计算过程中,将不同频率下的介电常数进行叠加。通过松弛极化效应,将暂态冲击作用的高频特性转换为电介质的频率响应,从而充分考虑了暂态冲击电压高频冲击特性对典型缺陷潜伏特性的影响。(3)过热故障中,因接触缺陷导致的潜伏性故障最为常见。为此论文分析了母线触头和引流板的接触情况,基于CMY接触理论,推导并得到线、面接触电阻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触头和引流板位置的电-力-热耦合模型,并讨论了镀层损伤、接触力下降和表面粗糙度过大等缺陷对温升的影响,进而得到接触过热故障的潜伏特性。(4)根据论文研究结果,分别从GIS设计和生产装配等方面对潜伏性绝缘和接触过热故障提出有效抑制措施。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最常见引起潜伏性绝缘故障的缺陷有金属尖端、金属颗粒及盆式绝缘子气隙。在稳态工况下,尖端位于高压导体时对绝缘的威胁最大,而其它类型缺陷如尖端位于低压壳体、绝缘子表面存在金属颗粒、绝缘子内部气隙都不易暴露,具有很强的潜伏特性。绝缘缺陷在分箱式GIS中比在共箱式GIS中更易发展成绝缘故障,对设备的潜在威胁更大。(2)在稳态工况下具有潜伏性的绝缘缺陷遭遇暂态冲击时极易发展成为绝缘故障,VFTO作用下低压壳体处金属尖端尺寸大于3mm时其场强达到45k V/mm,远大于SF6临界击穿场强,极易引发绝缘故障。绝缘子表面金属颗粒和内部气隙遭遇暂态冲击时易暴露,并发展成为绝缘子闪络和气隙放电。总体而言,金属尖端、金属颗粒和绝缘子气隙缺陷对暂态冲击作用极为敏感,极易由绝缘缺陷发展成为绝缘故障。(3)引起潜伏性接触过热故障的缺陷类型有镀层损伤、接触紧固力不足和粗糙度过大。母线触头处镀层损伤及对接深度不足对温升影响最为显着,当镀层损伤触点个数多于15个或对接深度小于2mm时会造成过热故障;对于引流板位置,螺栓紧固力不足及粗糙度过大及所引起发热都较为严重,当螺栓紧固力矩小于112N·m或粗糙表面平均高度大于15μm时温升超过限值,引发过热故障。在GIS设备运维过程中,针对不同电连接位置所需重点关注的接触缺陷类型有所不同。本文创新点如下:(1)建立了包括绝缘子、母线导杆、屏蔽罩和壳体等主要元件完整的GIS内绝缘水平通用计算模型。考虑了缺陷的类型、分布位置、尺寸等对绝缘水平的影响,对GIS绝缘故障的潜伏特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2)采用小波分析得到VFTO频率特性,分析了电介质的介电常数在VFTO波频带中的频率响应特性。计算过程中,将不同频率下的介电常数叠加。通过松弛极化效应,将暂态冲击作用的高频特性转换为电介质的频率响应,从而充分考虑了暂态冲击电压高频冲击特性对典型缺陷潜伏特性的影响。(3)推导了基于CMY接触模型的母线触头和引流板接触电阻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考虑电磁场、结构场和温度场间的互相影响,建立了母线触头和引流板电-力-热耦合模型。全面分析了常见接触缺陷对温升的影响,得到了潜伏性接触过热故障特性。

毕逸群[5](2020)在《大数据时代超高压电网运维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超高压电网采取集中监控、统一调度的模式统筹管理,变电设备隐患、缺陷的排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备状态监视系统。这种工作模式下,设备的指标示数往往是在“临界”、甚至“越限”才会被运维人员发现,工作前瞻性不足、贻误“苗头性”缺陷治理时机,工作效率、操作精度受到很大制约,极易造成“小恙成疾”、“小病成灾”的被动局面。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电网安全提出更高需求,尤其对供电的可靠性、稳定性要求更为严格。技术的迭代更新为电力系统带来了大数据、智能运检等革新手段,运维一体化、状态检修、远程智能管控等创新理论已逐步走向现实。在此背景下,统合全口径变电设备表征数据,依据特征趋势确定设备状态,探究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变电运维、设备管理模式十分必要。本论文在变电运维专业流程中引入管理学分析思想,从当前变电运维管理具备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入手,分析了超高压电网变电运维管理现状,围绕作为运维管理重点的设备巡视工作方面,找出了设备缺陷隐患治理前瞻性不足的原因;对当前运维模式进行整体评价,分析当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评估专业的发展方向;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对优化变电运维管理的必要性,阐述了二者的内在联系与应用基础;以M省超高压电网为研究对象,建立起运维管理数据分析模型,佐以模型在M省三座500千伏变电站的应用实例,详述设备状态分析诊断由“事后缺陷处置”到“事前趋势预判”的管理提升过程;对所提出的管理优化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分别从技术改进与经济效益层面论证方案的优越性,多角度分析大数据技术为超高压变电运维专业带来的技术革新与进步,为专业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汉清[6](2019)在《L县110kV变电站改造》文中研究指明L县110kV变电站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末,承担着对周边电气、纺织、石油、化工、城乡居民生活及农业及农副加工业负荷用电,地理位置重要。但该变电站运行年限超长、运行状态差、容量不足、设备老化、维护成本大并存在安全隐患,威胁电网安全运行,供电负荷不能满足未来用电需求。根据改造前L县110kV变电站现状、运行情况及效能成本论证了变电站改造升级的必要性;并对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变电站容量供给不足、运行时间长,设备老化严重,可靠性低等问题提出了一次系统增容和二次系统智能化改造的必要性。通过利用时间序列法进行负荷预测,以其平均值作为增容需求,确定L县变电站的增容改造方案;基于电网发展规划衔接合理,施工方便不停电,确定主线双回线路改造方案;通过潮流计算、短路计算对一次系统设备及参数进行选型;对变电站过电压防护及接地进行设计和计算,确定避雷器的选型、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以及接地网的应用。论文设计了 L县110kV智能变电站的三层两网自动化系统改造方案,根据方案对二次系统结构体系、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系统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方案、调度自动化、系统通信等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改造后的变电站,具备微机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功能,具备无人值班的条件。对变电站整体改造应用后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利用净现值法和投资回收周期法计算该项目静态回收周期;通过社会效益直接、间接效益分析和可靠性分析,将设备故障率、元件故障参数结合,计算得出地区平均停电时间,结果表明平均故障时间在改造后明显下降。L县110kV变电站改造是一次成功的改造项目,改造后大幅提升变电站运行状态,减少故障率和故障时间。

李稳国[7](2019)在《电力网络拓扑优化与弹性提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能电网是由互为耦合的物理电网和信息网构成的超大规模人造复杂巨系统,面临包括内部设备、自然灾害、人为因素与信息攻击等来自物理电网及信息网络方面的安全隐患。全球近年来发生的诸多停电事故,凸显了电力网络拓扑结构的脆弱性以及对难以预测的极端灾害性事件的弹性准备不足。另一方面,智能电网中分布式电源、柔性输电、信息化控制及智能电气设备等新技术的应用赋予了智能电网更多灵活有效的故障应对策略与措施,使得智能电网弹性发展和实现主动提升成为可能。在此背景下,展开对电力网络进行拓扑优化和弹性优化与控制相关的研究刻不容缓,这对确保中国能源安全与保证重要基础设施在各种扰动事件下持续可靠用电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基于智能自治和自愈恢复理念,综合运用系统弹性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以及优化与控制理论和技术,对电力网络弹性量化表征与度量方法、拓扑结构特性分析与关键节点及边快速辨识方法、拓扑弹性优化理论与方法、系统弹性(含吸收、响应及恢复弹性)提升方法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力求形成一套覆盖事故处理全过程的电力网络拓扑优化与弹性提升理论、方法及控制技术体系,为智能网络提供快速、准确、可靠的控制决策和技术支持,提升电力系统应付重大灾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论文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以及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提出一种电力网络弹性量化表征与度量方法。将电力网络映射到物理弹性系统定义电力网络弹性概念,给定电力网络拓扑弹性及系统弹性的内涵特征;对电力网络弹性相关的外部作用力、应力、应变、弹性系数、弹性势能及弹性余能等概念进行定义与量化表征,并分析电力网络弹性稳定性判据;从拓扑结构角度,提出了采用弹性形变范围内的总弹性势能量测电力网络拓扑弹性的度量方法;以能量角度从系统功能、应力、时间三个维度,提出了电力网络系统弹性(吸收、响应及恢复弹性)度量方法。该理论与方法为电力网络弹性优化理论与控制技术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图论及复杂网络理论,深入分析电力网络的通用拓扑结构特性,重点剖析电力网络的社团化(模块化)与层次化的拓扑特征,揭示电力网络社团间及层级间的自相似特征、层-核结构特性、层级间能量传输距离特性以及高层级子网在桥接各社团中的关键骨干作用;构建一种社团化与层级化分解模型,并据此提出一种电网介数快速分解计算方法,并通过本文定义的定理与推论对其进行严格理论推导与论证。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介数快速分解方法的有效性、效率及其在动态在线更新与并行计算中的应用。基于弹性量化表征与度量方法,研究恶意攻击下的电力网络拓扑弹性提升最大化问题。依据复杂网络理论并基于恶意攻击下的电力网络解列崩溃机理,建立电力网络拓扑弹性理论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论证框定拓扑弹性最大化提升的途径,并提出一种基于后验性地加边的拓扑弹性优化算法实现拓扑弹性最大化提升。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拓扑弹性优化方法能显着提升电力网络拓扑弹性且能很好地维持原有网络拓扑功能不变。这种方法有助于揭示网络中隐性迄今隐藏的功能、指导网络弹性系统的设计、提供高效方法来缓解恶意攻击以及提供自我修复重建失效的基础设施系统。提出一种基于对等式网络保护的电力网络吸收弹性提升方法,旨在借助于信息系统对电力网络的扰动进行快速吸收以最小化扰动造成的影响。定义主与后备差动域,依据电流差动保护原理并通过调整启动电流阈值躲过负荷电流实现后备的故障定位;提出一种设备故障检测方法用于预测主保护的失效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一体化的后备保护策略,该策略在正常操作阶段闭锁故障设备相关的主保护,电气故障后立即启动相应后备保护代替预测失效的主保护,加速了电气故障的后备定位与隔离并能最小化故障隔离范围。仿真与动模实验结果验证了吸收弹性提升方法的有效性及工程实用性。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多代理自愈控制的响应与恢复弹性提升方法。构建了一种新颖的缩减模型和自愈恢复模式,降低弹性计算维度和信息迭代次数;将自愈恢复问题数学表述为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并通过建立网络流模型和提出自愈恢复策略来解决这个多目标优化问题;所提出的自愈恢复策略融合了网络重构和计划孤岛算法,能以最小开关操作次数实现最大化负荷恢复,且能通过参数的调整显着缓解负荷及分布式电源间歇性波动的影响;构筑了一种针对不同身份属性代理的统一编程框架,使得各代理能依据自身的身份属性及故障点位置,自主执行与其对应的任务,并最终通过各代理的分工协作实现自愈恢复目标。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响应与恢复弹性提升方法能显着增强配电网的弹性性能,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姜泽岳[8](2019)在《动车组车载网压互感器故障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车载电压互感器是高速动车组上重要的高压电气设备,实现牵引网电压的监测、电能计量等功能,但近些年沈阳、北京、上海等动车段都相继出现了车载电压互感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严重时导致接触网馈线断路器跳闸,造成列车停运等严重运行事故。因此,研究车载电压互感器的故障机理对保障高速铁路动车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车载电压互感器的故障类型主要有污闪灼伤、异物撞击和绝缘烧毁炸裂,其中,电压互感器炸裂事故为多发事故。车载电压互感器在运行的过程中会遭受升降弓、弓网离线以及过分相等工况引起的过电压冲击,经研究表明动车组过分相过电压对车载电压互感器造成的影响最大。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动车组过分相车载电压互感器上的过电压对其发生炸裂故障的影响展开研究,并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本文首先对动车组过分相车载电压互感器上产生的过电压进行理论分析,指出了过分相不同工况产生过电压的原因,并通过理论计算得出过分相各工况下产生的过电压的幅值与开关操作时的电源相位角有关,且最大约为正常电压的3倍。其次,对车载电压互感器的故障机理进行理论分析,指出过分相过电压容易造成电压互感器一次侧线圈匝间、层间绝缘薄弱处击穿,且因过电压而产生的过电流会在电压互感器内部累积大量的热,导致破损向附近局部区域扩散,使得车载电压互感器的绝缘缺陷加剧,长期、频繁的过压、过流造成绝缘老化,最终导致过电压击穿电压互感器一次侧绝缘而引发车载电压互感器炸裂事故的发生。然后以CRH380B型动车组及其上的车载电压互感器为例,利用MATLAB软件对过分相不同工况下电压互感器上电压、电流的变化情况建模仿真,验证了上述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动车组车载电压互感器的内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采用同时增大车载电压互感器一次侧绕组线径和铁芯截面积的方案,增大车载电压互感器的极限容量,提高其过负荷能力,延长使用寿命,减少车载电压互感器故障的发生,并通过计算、仿真验证了所提出方案的合理性,改进后的车载电压互感器从2018年4月投入运行至今未出现故障,证实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

王艳芳[9](2019)在《魏家峁电厂1000kV特高压送出主接线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气主接线是由电气一次设备按照电力生产顺序和功能要求连接而成的接受和分配电能的电路,是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的主体,也是电力系统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主接线方案的选择对各种电气设备的选型、配电装置的布置、继电保护和控制方式的拟定等都有决定性的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与电气主接线形式有密切的联系。随着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发电容量逐渐增长,电压等级也不断升高,对电气主接线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发电厂电气主接线的形式对电厂运行的可靠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发电厂电气主接线方案的设计和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本文针对火电厂电气主接线方案进行了研究,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魏家峁煤电一体化联营电厂为例,对大型火力发电厂经1000kV特高压输送电能的电气主接线提出几种可行的选择方案,通过综合评价确定最优方案,并对主要设备进行选型,确定布置方式。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对魏家峁火电厂现状进行了介绍,根据其建设规模及扩建计划,初步确定四种电气主接线方案;(2)对四种电气主接线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从主接线的可靠性、灵活性、经济性和厂用电的可靠性、独立性几个方面分别进行比较,最终确定了最优的电气主接线方案。(3)根据火电厂的电气主接线方案和地理位置、气象条件、污秽程度等环境条件,对主接线中主要设备进行选型,进行合理布置,减少占地面积。

吴家俊[10](2019)在《变压器GIC直流偏磁治理装置及其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直流偏磁会对变压器产生严重危害。目前会使变压器产生直流偏磁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地磁暴产生的地磁感应电流(GIC);二是直流接地极单极运行方式下,在系统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目前为止,我国已经针对接地极原因产生的直流偏磁进行了治理。但地磁暴主要侵害我国500kV以上的电网,对于治理装置有更高的要求,并且地磁暴有很大的突然性,需要装置具有更完善的功能。因此对偏磁治理装置进行优化设计十分重要。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在对目前国内外电容、电阻和反向补偿三种偏磁治理装置治理效果和安全性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网GIC偏磁的特点,根据甘肃330kV及750kV电网GIC计算结果,提出采用3Ω电阻治理GIC并研制小电阻GIC抑制装置,研究了装置接入电网对零序电流保护和阻抗继电器测量阻抗的影响。(2)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电阻进行热稳定性能仿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择电阻的结构形式,并对其进行动稳定性能校验;在选择出合适性能的电阻器后进行装置整体的研制,设计、制作一台35kV电压等级,能耐受大电流冲击,具有自动和手动控制功能和远程监控功能的治理GIC偏磁的装置。(3)提出装置的试验方案。目前按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电容隔离/电阻限流装置试验规程”行业标准,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和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对研制的装置完成部分项目的试验,试验结果符合预期要求。国家电网公司的“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电容隔离/电阻限流装置试验规程”行业标准2017年3月刚颁布,2018年年底以前我国电网使用的电容隔离/电阻限流装置都没有按该标准做型式试验。本文为治理GIC研制的35kV电压等级,能耐受大电流冲击的小电阻偏磁治理装置对接地极的偏磁治理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330kV隔离开关出现故障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30kV隔离开关出现故障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330kV变电站电气一、二次系统改造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2 变电站现状及改造规模
    2.1 改造对象现状分析
        2.1.1 变电站配电装置现状
        2.1.2 短路水平及主要设备选择
        2.1.3 变电站改造的必要性
    2.2 现有改造方案
    2.3 效能与成本模型分析
        2.3.1 工效能分析
        2.3.2 成本模型
    2.4 改造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变电站一次改造方案
    3.1 一次设备主要选择
        3.1.1 110kVGIS设备的选择
        3.1.2 导线选择
        3.1.3 其他设备的选择
    3.2 电气布置
    3.3 土建改造方案
        3.3.1 新建及拆除
        3.3.2 建(构)筑物及基础
        3.3.3 暖通、排水、消防方案
    3.4 本章小结
4 变电站二次改选方案
    4.1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4.1.1 330kV侧继电保护配置
        4.1.2 110kV侧继电保护配置
        4.1.3 主变压器保护配置
        4.1.4 其他保护配置
    4.2 二次设备设备组柜
    4.3 本章小结
5 改造后变电站综合效益评价
    5.1 环境效益评价
    5.2 社会效益评价
    5.3 财务效益评价
    5.4 运营绩效评价
        5.4.1 安全风险性
        5.4.2 效能指标评价
        5.4.3 增供电量效益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电力系统电力一次设备状态检修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电力一次设备及检修方法分类
    2.1 电力一次设备
    2.2 电力一次设备常见故障
        2.2.1 变压器常见故障
        2.2.2 断路器常见故障
        2.2.3 开关柜常见故障
        2.2.4 GIS常见故障
        2.2.5 互感器常见故障
    2.3 电力一次设备检修方法分类
    2.4 电力一次设备亊后检修、定期检修方法局限性
    2.5 电力一次设备状态检修应用情况分析
第3章 江西电网输、变、配电设备应用情况
    3.1 江西电网输、变电设备运行概况
        3.1.1 江西电网输、变电设备规模
        3.1.2 江西电网输、变电设备运行情况
        3.1.3 输电设备跳闸与故障停运分析
        3.1.4 变电设备跳闸与故障停运分析
    3.2 江西电网配电设备运行概况
        3.2.1 江西配电网规模
        3.2.2 江西配电网线路运行情况
第4章 SF_6在状态检测技术中的应用
    4.1 SF_6气体性质与用途
    4.2 基于SF_6气体的状态检修技术
        4.2.1 SF_6气体湿度检测
        4.2.2 SF_6气体成分分析
        4.2.3 SF_6气体红外成像法的原理
    4.3 基于SF_6气体的状态检修技术应用案例
        4.3.1 GIS六氟化硫气体湿度不合格案例
        4.3.2 GIS六氟化硫气体分解产物检测案例
        4.3.3 六氟化硫气体红外成像法检测GIS、HGIS设备气体泄漏案例
第5章 油中溶解气体状态检修技术的应用
    5.1 油中溶解气体状态检修技术原理
        5.1.1 油中溶解气体产生过程
        5.1.2 气相色谱检测原理
    5.2 油中溶解气体状态检修分析方法
    5.3 油中溶解气体状态检修技术应用案例
        5.3.1 变压器近区短路引起中压绕组损坏案例
        5.3.2 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引线接触不良案例
        5.3.3 220kV油浸式电流互感器内部故障案例
第6章 高频、特高频、超声波局部放电状态检测修技术的应用
    6.1 高频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原理及应用案例
        6.1.1 高频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原理
        6.1.2 高频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应用案例
    6.2 特高频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原理及应用案例
        6.2.1 特高频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原理
        6.2.2 特高频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应用案例
    6.3 超声波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原理及应用案例
        6.3.1 超声波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原理
        6.3.2 超声波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应用案例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工程合同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电气工程技术规范》(节选)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2 Objectives of the Practice and the Repor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ask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on
        2.1.1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2.1.2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o Engineering Contracts Translation
        2.1.3 Preparation for Reference Materials
        2.1.4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2 Process of Translation
    2.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Translation on Lexical Equivalence
        3.1.1 Terminology
        3.1.2 Nominalization
    3.2 Translation on Syntactic Equivalence
        3.2.1 Passive Voice Sentences
        3.2.2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3.3 Translation on Textual Equivalence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Major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 A
    Appendix B
Acknowledgements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学术(翻译)成果

(4)超高压等级GIS潜伏性故障机理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英文缩写及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GIS潜伏性故障特征分析
        1.2.1 潜伏性故障类型
        1.2.2 潜伏性故障产生机理分析
    1.3 GIS潜伏性故障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潜伏性绝缘故障研究
        1.3.2 潜伏性接触过热故障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GIS潜伏性绝缘故障在稳态工况下特性
    2.1 潜伏性绝缘故障机理分析
        2.1.1 潜伏性绝缘故障类型
        2.1.2 绝缘介质击穿理论
    2.2 GIS绝缘水平计算模型的建立
        2.2.1 GIS物理模型
        2.2.2 电场计算原理
        2.2.3 模型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2.2.4 网格划分
    2.3 稳态工况下绝缘故障缺陷仿真
        2.3.1 金属尖端对内绝缘影响
        2.3.2 金属颗粒对内绝缘影响
        2.3.3 绝缘子气隙对内绝缘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GIS潜伏性绝缘故障在暂态冲击下特性
    3.1 暂态冲击下潜伏性绝缘故障机理研究
        3.1.1 暂态冲击电压特性研究
        3.1.2 绝缘介质的频率特性
    3.2 暂态冲击下绝缘故障缺陷仿真
        3.2.1 雷电压作用下绝缘缺陷仿真
        3.2.2 VFTO作用下绝缘缺陷仿真
    3.3 暂态冲击与稳态工况下缺陷对绝缘影响对比
        3.3.1 金属尖端缺陷在不同工况下对比
        3.3.2 金属颗粒缺陷在不同工况下对比
        3.3.3 气隙缺陷在不同工况下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GIS潜伏性接触过热故障特性
    4.1 潜伏性接触过热故障机理分析
    4.2 接触电阻计算公式推导
    4.3 电连接处电-力-热耦合模型的建立
        4.3.1 电连接处物理模型
        4.3.2 耦合场计算流程
        4.3.3 耦合场计算原理
        4.3.4 边界条件的确定
        4.3.5 网格划分
        4.3.6 良好接触下电-力-热耦合场计算结果
    4.4 母线触头接触缺陷仿真
        4.4.1 镀层损伤对触头温度影响
        4.4.2 弹簧抱紧力下降对触头温度影响
        4.4.3 对接深度变化对触头温度影响
    4.5 引流板接触缺陷仿真
        4.5.1 螺栓紧固力不足对引流板温度影响
        4.5.2 接触面粗糙度对引流板温度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GIS潜伏性故障抑制措施
    5.1 潜伏性绝缘故障抑制措施
        5.1.1 GIS绝缘设计
        5.1.2 GIS生产及装配
    5.2 潜伏性接触过热故障抑制措施
        5.2.1 GIS接触热设计
        5.2.2 GIS生产及装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5)大数据时代超高压电网运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局限性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电力系统大数据相关理论
        2.1.1 电力大数据的特征
        2.1.2 电力大数据的类型
        2.1.3 电力大数据的来源
        2.1.4 电力大数据技术所涉数据量
    2.2 超高压电力系统大数据分析方法
        2.2.1 大数据方法适用情况
        2.2.2 超高压系统中大数据研究思路
        2.2.3 超高压电力系统常见业务数据平台
    2.3 超高压电力系统大数据关键技术介绍
        2.3.1 大数据采集技术
        2.3.2 大数据预处理技术
        2.3.3 大数据存储及管理技术
        2.3.4 大数据分析及挖掘技术
        2.3.5 大数据可视化技术
    2.4 电力大数据应用现状
        2.4.1 数据平台的搭建
        2.4.2 整体框架描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高压电网运维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超高压电网运维管理的重要性
        3.1.1 发展超高压电网的动因分析
        3.1.2 研究对象的分类
    3.2 超高压电网变电运维管理及研究重点分析
        3.2.1 现行变电运维管理方式
        3.2.2 超高压电网变电运维管理现状
        3.2.3 超高压电网变电运维管理工作研究重点
    3.3 超高压变电站设备巡视管理研究分析
        3.3.1 超高压变电站设备巡视流程概述
        3.3.2 超高压变电站巡视管理问题分析
    3.4 超高压电网变电运维管理战略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M省超高压电网运维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4.1 大数据技术对于变电运维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4.1.1 设备故障和运行数据具有天然因果关系
        4.1.2 设备潜在故障的过程结构参数具有特异性
        4.1.3 设备运行状态数据池不断扩容
        4.1.4 精准预测助力设备早期故障诊断
    4.2 以M省超高压电网为研究对象的运维数据分析
        4.2.1 研究对象管理现状
        4.2.2 设备气体压力数值对比分析
        4.2.3 设备接地电流数值对比分析
        4.2.4 设备红外测温数值对比分析
    4.3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巡视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4.3.1 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巡视管理优化建议
        4.3.2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巡视管理问题解决方案
    4.4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运维管理拓展方案
        4.4.1 断路器储能电机运转信号数据分析与预警模型
        4.4.2 500千伏变电站集控系统遥测信息异常监测模型
        4.4.3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电压数据持续跟踪分析模型
        4.4.4 变压器油温及绕组温度及变压器温升监测模型
    4.5 运维管理优化方案在M省超高压电网中的应用实例
        4.5.1 断路器储能电机运转信号数据分析与预警模型应用
        4.5.2 500千伏变电站集控系统遥测信息异常监测模型应用
        4.5.3 电压互感器电压数据持续跟踪分析模型应用
        4.5.4 变压器油温及绕组温度及变压器温升监测模型应用
    4.6 优化方案技术经济性比对分析
        4.6.1 应用大数据分析比对模型带来的技术改进
        4.6.2 应用大数据分析比对模型产生的经济效益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L县110kV变电站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变电站存在问题分析
    2.1 现状分析
        2.1.1 变电站系统基本情况
        2.1.2 运行现状
        2.1.3 效能成本分析
    2.2 项目改造
        2.2.1 一次系统改造
        2.2.2 二次系统改造
    2.3 本章小节
3 一次系统改造方案及设计
    3.1 增容
        3.1.1 负荷预测
        3.1.2 变电站增容预测
    3.2 电源接入设计
    3.3 主接线改造设计
    3.4 潮流计算与短路电流计算
        3.4.1 潮流计算
        3.4.2 短路计算
        3.4.3 变压器容量及导线选择
    3.5 一次设备选型
    3.6 过电压防护及接地设计
        3.6.1 避雷器
        3.6.2 直击雷保护
        3.6.3 接地
    3.7 本章小结
4 系统智能化改造方案
    4.1 结构体系
    4.2 改造方案
    4.3 L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4.3.1 站控层设备配置
        4.3.2 间隔层设备配置
        4.3.3 过程层设备配置
        4.3.4 网络设备配置方案
    4.4 系统调度自动化
        4.4.1 调度管理
        4.4.2 远动系统
        4.4.3 远动信息的传输和通道要求
        4.4.4 电能计量
        4.4.5 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
        4.4.6 系统调度自动化设备配置表
    4.5 系统通信
        4.5.1 通信方式选择
        4.5.2 系统通信现状
        4.5.3 通信设备配置
        4.5.4 系统通信设备配置
    4.6 其他二次系统
        4.6.1 全站时钟同步系统
        4.6.2 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二次参数选择
        4.6.3 站用电
    4.7 系统继电保护装置配置原则及方案
        4.7.1 系统继电保护装置配置原则
        4.7.2 系统继电保护装置配置方案
        4.7.3 智能变继电保护与常规继电保护的对比分析
    4.8 一体化信息平台和高级应用功能
        4.8.1 设备状态检测
        4.8.2 检修安措可视化
        4.8.3 辅助系统
    4.9 本章小结
5 改造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分析
    5.2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5.3 可靠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7)电力网络拓扑优化与弹性提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电网弹性的发展背景
        1.1.2 电网弹性的发展趋势
    1.2 电力网络拓扑优化与弹性提升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系统弹性定义及其量化表征与度量方法
        1.2.2 电力网络拓扑结构与关键元件辨识研究
        1.2.3 电力网络拓扑弹性优化方法
        1.2.4 电力网络系统弹性提升方法
    1.3 本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力网络弹性量化表征与度量方法
    2.1 引言
    2.2 电力网络弹性定义与量化表征
        2.2.1 电力网络弹性定义及内涵
        2.2.2 电力网络弹性相关概念及其量化表征
    2.3 电力网络拓扑弹性度量方法
    2.4 电力网络系统弹性度量方法
        2.4.1 吸收弹性度量
        2.4.2 响应弹性度量
        2.4.3 恢复弹性度量
        2.4.4 系统弹性综合度量
    2.5 算例仿真与分析
        2.5.1 电力网络拓扑弹性度量指标测试
        2.5.2 电力网络系统弹性度量指标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网络拓扑特性分析与关键节点及边快速辨识方法
    3.1 引言
    3.2 电力网络拓扑结构特性分析
        3.2.1 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参数
        3.2.2 实际电网的通用拓扑特性分析
        3.2.3 实际电网的社团化与层次化结构特性分析
    3.3 关键节点及边快速辨识方法
        3.3.1 社团化与层次化分解模型
        3.3.2 介数中心性社团化与层次化分解计算方法
        3.3.3 算例仿真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针对恶意攻击的电力网络拓扑弹性优化方法
    4.1 引言
    4.2 电力网络拓扑弹性优化方法
        4.2.1 拓扑弹性优化理论模型
        4.2.2 拓扑弹性优化算法
    4.3 算例仿真与分析
        4.3.1 拓扑弹性优化性能
        4.3.2 拓扑弹性优化后的网络系统功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对等式网络保护的电力网络吸收弹性提升方法
    5.1 引言
    5.2 通信与控制架构
    5.3 基于对等式网络保护的吸收弹性提升方法
        5.3.1 主保护及其后备保护差动域定义
        5.3.2 差动后备保护原理
        5.3.3 设备故障检测方法
        5.3.4 一体化的差动后备保护策略
        5.3.5 时间性能分析
    5.4 算例仿真与分析
        5.4.1 动模实验与分析
        5.4.2 基于RTDS的仿真测试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分布式多代理自愈控制的响应与恢复弹性提升方法
    6.1 引言
    6.2 完全分布式多代理系统的自愈控制架构
        6.2.1 分布式代理定义
        6.2.2 通信与控制架构
    6.3 基于完全分布式多代理的自愈控制策略
        6.3.1 自愈恢复模式
        6.3.2 缩减模型
        6.3.3 问题数学表述
        6.3.4 自愈恢复策略
        6.3.5 自愈恢复进程
    6.4 仿真实验
        6.4.1 TPC配电网
        6.4.2 CCPC配电网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和授权的发明专利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附录D 中国台湾某配电网(CCPC)84 点系统参数
致谢

(8)动车组车载网压互感器故障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动车组车载电压互感器典型故障类型及特点
        1.2.2 动车组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过电压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车载电压互感器工作原理及其过电分相运行特点
    2.1 车载电压互感器的工作原理
        2.1.1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工作原理
        2.1.2 电阻式电压互感器的工作原理
        2.1.3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工作原理
    2.2 动车组自动过分相技术及过电分相运行工况
        2.2.1 车载断电自动过分相技术
        2.2.2 地面转换自动过分相技术
        2.2.3 柱上开关断电自动过分相技术
        2.2.4 动车组过电分相运行工况及产生过电压的原因分析
    2.3 车载电压互感器过电分相运行特点及过分相过电压对其影响
        2.3.1 动车组过分相时车载电压互感器的运行特点
        2.3.2 过分相过电压对车载电压互感器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车组过分相车载电压互感器过电压的理论分析及计算
    3.1 动车组过分相时不同工况产生的过电压机理分析
        3.1.1 车顶断路器断开时产生的截流过电压
        3.1.2 受电弓跨接A相接触线和中性段接触线时产生的过电压
        3.1.3 受电弓分离A相接触线和中性段接触线时产生的过电压
        3.1.4 受电弓跨接中性段接触线与B相接触线时产生的过电压
        3.1.5 受电弓分离中性段接触线时产生的过电压
        3.1.6 车顶断路器合闸时产生的过电压
    3.2 过分相过电压仅对车载电压互感器影响严重理论分析
        3.2.1 过分相过电压对车载电压互感器影响严重的原因
        3.2.2 过分相过电压对其它车载高压电气设备及邻近线路的影响
    3.3 动车组过分相时各工况产生的过电压理论计算
        3.3.1 电分相区相关参数的理论计算
        3.3.2 受电弓跨接A相接触性和中性段接触线时过电压理论计算
        3.3.3 受电弓分离A相接触性和中性段接触线时过电压理论计算
        3.3.4 受电弓跨接中性段接触线和B相接触性时过电压理论计算
        3.3.5 受电弓分离中性段接触线和B相接触性时过电压理论计算
    3.4 影响动车组过分相车载电压互感器过电压因素比较分析
        3.4.1 电源相位角对动车组过分相车载电压互感器过电压的影响
        3.4.2 供电臂行车数量对过分相车载电压互感器过电压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车组过分相车载电压互感器过电压仿真分析
    4.1 动车组过分相牵引供电系统的模型搭建
        4.1.1 牵引变电所等值参数及仿真模型
        4.1.2 AT变压器等值参数及仿真模型
        4.1.3 牵引网等值参数及仿真模型
        4.1.4 锚段关节式电分相等值参数及仿真模型
    4.2 动车组及车载电压互感器的等值参数及仿真模型
        4.2.1 动车组的等值参数及仿真模型
        4.2.2 车载电压互感器的等值参数及仿真模型
    4.3 动车组过分相不同工况车载电压互感器过电压仿真分析
        4.3.1 断路器断开时产生的截流过电压仿真分析
        4.3.2 受电弓跨接A相接触性和中性段接触线时过电压仿真分析
        4.3.3 受电弓分离A相接触性和中性段接触线时过电压仿真分析
        4.3.4 受电弓跨接中性段接触线和B相接触线时过电压仿真分析
        4.3.5 受电弓分离中性段接触线和B相接触线时过电压
        4.3.6 断路器合闸时合闸过电压仿真验证
    4.4 过分相过电压仅对车载电压互感器影响严重仿真分析
    4.5 影响动车组过分相车载电压互感器过电压因素仿真分析
        4.5.1 电源相位角对过分相过电压的影响仿真分析
        4.5.2 供电臂行车数量对动车组过分相过电压的影响仿真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载电压互感器故障机理分析及优化设计仿真验证
    5.1 车载电压互感器故障机理分析
        5.1.1 车载电压互感器出现故障时的现象分析
        5.1.2 动车组过分相过电压导致车载电压互感器故障的原因
    5.2 车载电压互感器绝缘老化原因分析
        5.2.1 过分相过电压对车载电压互感器绝缘的直接影响
        5.2.2 过分相过电压导致车载电压互感器过电流对其绝缘的影响
        5.2.3 过分相过电压导致车载电压互感器铁芯饱和对其绝缘的影响
        5.2.4 车载电压互感器励磁特性对其绝缘的影响
    5.3 车载电压互感器内部结构优化方案及仿真验证
        5.3.1 增大车载电压互感器一次侧绕组线径及仿真验证
        5.3.2 增大车载电压互感器铁芯的截面积及仿真验证
        5.3.3 同时增大车载电压互感器一次侧绕组线径和铁芯截面积及仿真验证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魏家峁电厂1000kV特高压送出主接线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气主接线研究现状
        1.2.2 电气主接线综合评估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魏家峁发电厂电气主接线方案设计
    2.1 电气主接线
        2.1.1 电气主接线的概念
        2.1.2 电气主接线的主要作用
        2.1.3 电气主接线的基本要求
        2.1.4 电气主接线设计的原则
    2.2 魏家峁电厂概述
        2.2.1 厂址条件
        2.2.2 气象特征
        2.2.3 地震烈度
        2.2.4 污秽等级
    2.3 魏家峁电厂电气主接线设计
        2.3.1 电厂接入系统方案简述
        2.3.2 主要设计条件
        2.3.3 电气主接线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魏家峁电厂电气主接线方案综合评价
    3.1 可靠性评价
    3.2 灵活性评价
        3.2.1 调度、检修的灵活性
        3.2.2 扩建的灵活性
        3.2.3 灵活性评价结果
    3.3 经济性评价
        3.3.1 投资计算条件
        3.3.2 计算结果
    3.4 起动/备用电源或停机/检修电源引接
        3.4.1 本期工程起动/备用电源或停机/检修电源
        3.4.2 全厂停机/检修或起动/备用电源
    3.5 电气主接线技术比较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气设备选型及布置
    4.1 地理环境特点
    4.2 主变压器选型及布置
        4.2.1 技术规范
        4.2.2 备用相
        4.2.3 运输方式
        4.2.4 变压器布置方式
    4.3 1000kV配电装置选型及布置方式
        4.3.1 配电装置选型
        4.3.2 布置方式
    4.4 110kV配电装置选型及布置方式
        4.4.1 配电装置选型
        4.4.2 布置方式
    4.5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选型及布置方式
        4.5.1 直击雷保护
        4.5.2 感应雷保护
        4.5.3 防雷电侵入波和操作过电压保护
        4.5.4 接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变压器GIC直流偏磁治理装置及其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直流偏磁治理装置的应用情况
        1.2.2 国内直流偏磁治理装置的应用情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GIC偏磁治理方案选择及限流电阻值确定
    2.1 GIC偏磁治理方案选择
        2.1.1 中性点反向注入电流方案
        2.1.2 中性点串联电容方案
        2.1.3 中性点串联电阻方案
        2.1.4 方案选择
    2.2 治理装置限流电阻值选取
    2.3 串入小电阻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影响分析
        2.3.1 小电阻对零序电流保护的影响分析
        2.3.2 串入小电阻对阻抗继电器测量阻抗的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阻器热稳定性能分析及结构设计
    3.1 电阻片样式及热稳定标准
    3.2 热力学有限元分析建模方法
        3.2.1 有限元分析介绍及导热微分方程的建立
        3.2.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3 电阻器模型仿真及结构设计
        3.3.1 电阻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2 仿真分析及电阻器的排列方式设计
        3.3.3 电阻片焊接电阻的影响
    3.4 电阻器结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热稳定的电阻器动稳定性能校验
    4.1 通电导线之间的受力分析
    4.2 电阻结构模型化简
    4.3 电阻片的受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GIC偏磁治理装置的研制及型式试验
    5.1 装置整体制作
        5.1.1 装置控制部分设计及二次设备选择
        5.1.2 装置一次设备选择
    5.2 成套装置功能介绍
    5.3 装置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330kV隔离开关出现故障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330kV变电站电气一、二次系统改造的可行性研究[D]. 李盛华.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电力系统电力一次设备状态检修应用研究[D]. 孙宽舒. 南昌大学, 2020(01)
  • [3]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工程合同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电气工程技术规范》(节选)翻译为例[D]. 牛苗苗.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4]超高压等级GIS潜伏性故障机理及特性研究[D]. 庞文龙.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5]大数据时代超高压电网运维管理研究[D]. 毕逸群.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L县110kV变电站改造[D]. 刘汉清.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7]电力网络拓扑优化与弹性提升方法研究[D]. 李稳国. 湖南大学, 2019
  • [8]动车组车载网压互感器故障机理研究[D]. 姜泽岳.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9]魏家峁电厂1000kV特高压送出主接线方案研究[D]. 王艳芳.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10]变压器GIC直流偏磁治理装置及其优化设计[D]. 吴家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标签:;  ;  ;  ;  ;  

330kV隔离开关故障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