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林晓菲[1](2021)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和细胞因子TGF-β1、IFN-γ、IL-4、IL-17A的表达水平,探讨不同阶段MDS以及AML患者免疫状态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收集临床上新确诊的未治疗的MDS患者共20例,根据IPSS-R危险度分组分为相对低危组和相对高危组各10例,AML患者15例,设置1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2.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表达比例。3.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细胞因子TGF-β1、IFN-γ、IL-4、IL-17A的表达水平。结果:(1)Treg细胞在MDS组和AML组患者中的表达比例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表达比例随疾病发展呈现递增趋势(P<0.05);与相对低危组比较,Treg细胞在相对高危组和AML组中的表达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与相对高危组比较,Treg细胞在AML组中的表达比例升高(P<0.05)。(2)TGF-β1、IFN-γ、IL-4和IL-17A在MDS组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TGF-β1、IL-4在AML组患者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两种细胞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相对低危组比较,TGF-β1、IL-4在相对高危组和AML组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而IFN-γ、IL-17A在相对高危组和AML组中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减低(P<0.05);与相对高危组相比,TGF-β1在AML组中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IFN-γ、IL-4、IL-17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阶段MDS以及AML患者的免疫状态并不相同,免疫异常可能参与MDS疾病的发生、发展。

黄紫莹[2](2021)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Th9、Th17细胞比例和PD-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检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Th9、Th17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Th9、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和PD-1在MDS中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初诊MDS患者26例(较低危15例,较高危11例),正常对照组1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9、Th17细胞比例及PD-1在Th9、Th17、Treg细胞上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9(interleukin-9,IL-9)、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 )水平。结果:在较高危MDS组,Th9细胞比例(3.04±0.43%)高于较低危组(2.30±0.27%)和对照组(0.74±0.35%),P<0.05;Th17细胞比例(1.21±0.48%)低于较低危组(4.57±0.49%)和对照组(2.45±0.67%),P<0.05;较低危组与对照组相比,Th9、Th17细胞比例升高(2.30±0.27%vs 0.74±0.35%,4.57±0.49%vs 2.45±0.67%,P<0.05)。较高危组与对照组相比,PD-1在Th9、Th17、Treg细胞上的表达均明显升高(13.85±1.07%vs 4.57±0.85%,9.93±1.89%vs 4.85±1.64%,17.72±1.16%vs 5.25±1.18%,P<0.001);较高危组与较低危组相比,PD-1+Th9、PD-1+Th17和PD-1+Treg表达均明显升高(13.85±1.07%vs 10.61±1.55%,9.93±1.89%vs 6.88±1.45%,P<0.05;17.72±1.16%vs 14.30±1.33%,P<0.001);较低危组与对照组相比,PD-1在Th9、Th17、Treg细胞上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0.05,P<0.001)。在较高危组中,IL-9、IL-10、TGF-β 水平高于较低危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IL-17水平低于低危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较低危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因子IL-9、IL-10、TGF-β 水平升高(P<0.05),IL-17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10)。MDS患者Treg细胞上PD-1表达与IL-10、TGF-β 呈正相关,与IL-17呈负相关;Th17细胞上PD-1表达与IL-17呈负相关;Th9细胞上PD-1表达与TGF-β 呈正相关。结论:1.MDS患者Th9/IL-9、Th17/IL-17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MDS的发病。2.PD-1在Th9、Th17、Treg细胞上表达升高,并与疾病危险度分层呈正相关,提示PD-1有望成为MDS分层与预后指标。3.高危MDS中细胞因子IL-9、IL-10、TGF-β 水平升高,低危MDS中IL-17水平升高,且与PD-1表达存在相关性,提示不同危险度分层的MDS均存在免疫异常,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杨明月[3](2021)在《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在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中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RDW在初诊MDS、AA、AL、CML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002年至2021年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初诊为MDS(90例)、AA(67例)、AL(102例)、CML(111例)的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76例)的临床资料。以本院实验室检测参考值:RDW-CV(10.9~15.4%)及RDW-SD(39~46f L)为标准,分为低RDW组、正常RDW组、高RDW组。回顾性分析了四种疾病的RDW值分布,进一步分层分析了AA中(非重型/重型/极重型)、AL中(ALL/AML)疾病类型与RDW的关系,对四种疾病与对照组的RDW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索了MDS、AML(非APL)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正常对照组年龄中位数为64岁(17~85岁),男性28例(36.8%),女性48例(63.2%)。MDS组年龄中位数为56.5岁(2~84岁),男性49例(54.4%),女性41例(45.6%)。AA组年龄中位数为28岁(2~82岁),男性39例(58.2%),女性28例(41.8%)。AL组年龄中位数为48岁(2~78岁),男性61例(59.8%),女性41例(40.2%);其中,AML年龄中位数为51岁(3~78岁),ALL年龄中位数为13岁(2~72岁)。CML组年龄中位数为45岁(2~83岁),男性63例(56.8%),女性48例(43.2%)。MDS、AA、AL、CML四种疾病中的男性占比均高于女性。MDS、AA、AL、CML之间的男女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597,P=0.897)。2.MDS-MLD有53例(58.9%),MDS-EB-2有14例(15.6%),MDS-EB-1有13例(14.4%),MDS-RS-MLD有5例(5.6%),MDS-SLD有2例(2.2%),MDS-RS-SLD、MDS-U、MDS伴单纯del(5q)各1例。AA中非重型有27例(40.3%),重型有31例(46.3%),极重型有9例(13.4%)。AL中ALL有29例(28.4%),AML-M4有21例(20.6%),AML-M2有20例(19.6%),AML-M5有15例(14.7%),AML-M3(APL)有14例(13.7%),AML-M1有3例(2.9%)。111例CML均处于CP期。3.MDS、AA、AL、CML的RDW值分布:(1)MDS、AA、AL、CML患者的高RDW-CV分别有72例(80%)、30例(44.8%)、71例(69.6%)、105例(94.6%),正常范围RDW-CV分别有18例(20%)、37例(55.2%)、31例(30.4%)、6例(5.4%),低RDW-CV均为0例。与对照组相比,MDS、AA、AL、CML的RDW-CV均升高(χ2分别为103.546、39.612、84.321、159.865,P值均为0.000)。(2)MDS、AA、AL、CML患者的高RDW-SD分别有88例(97.8%)、45例(67.2%)、94例(92.2%)、111例(100%),正常范围RDW-SD分别有2例(2.2%)、15例(22.4%)、8例(7.8%)、0例,低RDW-SD分别为0例、7例(10.4%)、0例、0例。与对照组相比,MDS、AA、AL、CML的RDW-SD均升高(χ2分别为100.808、47.196、90.366、125.891,P值均为0.000)。4.AA中(非重型/重型/极重型)、AL中(ALL/AML)疾病类型与RDW的关系:(1)AA中非重型、重型、极重型的RDW-CV水平分别为15.30±2.06%、15.57±2.31%、13.43±1.33%,RDW-SD水平分别为56.54±11.67f L、53.58±11.25f L、42.26±6.34 f L,三组间在RDW-CV和RDW-SD水平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676、5.779,P值分别为0.031、0.005)。非重型、重型的RDW-CV均高于极重型(P值分别为0.024、0.009)。非重型、重型的RDW-SD均高于极重型(P值分别为0.001、0.008)。(2)AL中ALL、AML患者的RDW-CV水平分别为17.53±2.61%、16.66±2.79%,RDW-SD水平分别为58.28±11.56f L、59.67±10.33f L,两组间在RDW-CV和RDW-SD水平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48、0.554)。5.MDS、AA、AL、CML的RDW水平与对照组比较:(1)MDS、AA、AL、CML患者的RDW-CV水平分别为18.19±3.14%、15.18±2.19%、16.90±2.76%、18.32±2.0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3.29±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2)MDS、AA、AL、CML患者的RDW-SD水平分别为67.70±11.63f L、53.25±11.71f L、59.27±10.65f L、60.64±6.32f 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4.53±3.08f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6.RDW水平在MDS、AA、AL、CML之间的比较:(1)MDS、AL、CML组的RDW-CV水平分别为18.19±3.14%、16.90±2.76%、18.32±2.02%,均高于AA组的15.18±2.19%,P值均为0.000。MDS、CML组的RDW-CV均高于AL组,P值分别为0.003、0.000。(2)MDS、AL、CML组的RDW-SD水平分别为67.70±11.63f L、59.27±10.65f L、60.64±6.32f L,均高于AA组的53.25±11.71f L,P值分别为0.000、0.001、0.000。MDS组的RDW-SD高于AL、CML组,P值均为0.000。7.MDS、AML(非APL)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的相关性:(1)MDS中能进行预后危险度分层(IPSS评分)的有82例:低危有6例(7.3%),中危-1有60例(73.2%),中危-2有14例(17.1%),高危2例(2.4%)。预后低危、中危-1、中危-2、高危患者的RDW-CV水平分别为17.55±4.02%、18.27±2.96%、17.24±3.52%、17.35±2.62%,RDW-SD水平分别为64.72±10.14f L、68.56±11.68f L、64.41±12.86f L、68.65±1.34f L,四组危险度分层之间RDW-CV和RDW-SD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0.488、0.607,P值分别为0.691、0.612)。MDS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之间无相关性。(2)AML(非APL)中能进行预后危险度分层的有38例:良好9例(23.6%),中等8例(21.1%),不良有21例(55.3%)。预后良好、中等、不良的RDW-CV水平分别为16.77±2.17%、15.40±2.11%、17.37±3.51%,RDW-SD水平分别为59.44±8.36f L、58.01±7.55f L、62.78±9.63f L,三组危险度分层之间RDW-CV和RDW-SD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247、0.994,P值分别为0.300、0.380)。AML(非APL)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之间无相关性。结论1.MDS、AA、AL、CML的RDW-CV和RDW-SD水平均升高。2.非重型、重型AA的RDW-CV、RDW-SD水平均高于极重型AA。3.虽然AL(ALL、AML)的RDW-CV、RDW-SD水平均升高,但ALL、AML两者间的RDW-CV、RDW-SD水平无差异。4.MDS、AL、CML的RDW-CV、RDW-SD均高于AA。MDS、CML的RDW-CV高于AL。MDS的RDW-SD高于AL、CML。5.MDS、AML(非APL)的预后危险度分层均与RDW值无关。

张鸿彬[4](2021)在《调节性B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水平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初治较低危、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及细胞因子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水平,初步探讨Bregs及相关细胞因子在MDS中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确诊的初治MDS患者28例,其中较低危组18例、较高危组10例,健康对照组1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外周血Bregs细胞比例,流式微球捕获芯片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IL-2、IL-6、IL-10、IFN-γ和TNF-α水平,并分析Bregs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Bregs水平在MDS较高危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MDS较低危组,MDS较低危组低于健康对照组,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IL-6、IL-10、IFN-γ、TNF-α水平在MDS较低危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IL-2、IFN-γ、TNF-α水平在MDS较高危组明显低于MDS较低危组(P<0.001),而IL-10水平在MDS较高危组明显高于MDS较低危组(P<0.001);IL-2、IFN-γ水平在健康对照组明显高于MDS较高危组(P<0.01)。IL-6、IL-10、TNF-α水平在健康对照组明显低于MDS较高危组(P<0.001)。相关性分析表明,较低危组MDS患者Bregs细胞与IL-2、IL-6、IFN-γ、TNF-α呈负相关,与IL-10呈正相关。较高危组MDS患者Bregs细胞与IL-2、TNF-α呈负相关,与IL-6、IL-10呈正相关。进一步与临床参数比对发现,初诊MDS患者外周血Bregs水平与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水平间无相关性。结论:1.Bregs及IL-2、IL-6、IL-10、IFN-γ及TNF-α在不同危险分层MDS中异常表达,提示Bregs等免疫紊乱可能参与了MDS的发病、发展。2.较低危组MDS患者Bregs与细胞因子IL-2、IL-6、IFN-γ、TNF-α呈负相关,与IL-10呈正相关,较高危MDS组患者Bregs与细胞因子IL-2、TNF-α呈负相关,与IL-6、IL-10呈正相关,提示Bregs与细胞因子可能相互作用,共同导致MDS的免疫微环境紊乱。3.MDS患者Bregs水平与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提示Bregs可能在MDS患者贫血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李亭亭[5](2020)在《芪莲益髓清毒颗粒治疗IPSS-R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观察及去甲基化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芪莲益髓清毒颗粒治疗IPSS-R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疗效包括血象、中医证候疗效及西医疗效;通过实验研究,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索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对IPSS-R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选取3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IPSS-R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支持治疗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干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血象、西医疗效和安全性指标分析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对IPSS-R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2)实验研究:收集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骨髓标本,另取10例骨髓造血干细胞供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RT-PCR方法检测TET2、IDH1 mRNA的表达;收集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骨髓标本,通过MS-PCR方法检测TET2、IDH1 DNA甲基化,并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临床研究:本研究将30例IPSS-R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5例,对照组15例。对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IPSS-R评分、临床分型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水平具有可比性。①中医证候疗效:观察组15例病例中显效5例,占33.33%;有效6例,占40.00%;无效4例,占26.67%;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显效2例,占13.33%;有效3例,占20.00%;无效10例,占66.67%;总有效率33.33%。经检验P<0.05,两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血红蛋自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进行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后西医疗效比较,观察组15例病例中完全缓解1例,占6.67%,血液学改善8例,占53.33%,无效6例,占40%,总有效率为60.00%;对照组15例病例中血液学改善5例,占33.33%,无效10例,占66.67%,总有效率为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安全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研究:①本研究对观察组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TET2、IDH1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前TET2、IDH1的mRNA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ET2、IDH1 mRNA表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TET2 DNA甲基化阳性率下降40.00%,IDH1 DNA甲基化阳性率下降27.33%,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研究可知芪莲益髓清毒颗粒能够能有效提升IPSS-R低危MDS患者血红蛋白,改善患者中医证候,降低中医证候积分,获得良好的中医证候疗效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通过实验研究可知: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可以上调IPSS-R低危MDS患者TET2、IDH1 mRNA的表达,DNA去甲基化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杨倩[6](2020)在《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高危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研究了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的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资料,探讨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的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之中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高危因素。旨在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积极临床治疗,控制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选择了2013年至2018年至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的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回顾性分析中高危MDS患者的疾病特点及其转化为AML高危因素。收集了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的性别、年龄、2016年WHO MDS诊断分型、IPSS-R评分分组、IPSS-R核型分组、地西他滨用药间隔是否延长、地西他滨用药间隔时间、是否转化为AML、MDS转化为AML前是否停药等病史资料,收集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细胞免疫分型、骨髓病态造血系数、骨髓病态造血类别、骨髓纤维化水平、染色体显带核型分析、血常规等检验结果。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达疾病缓解(OR)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检验单因素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分析了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高危影响因素。结果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总有效率(ORR)为65.0%(39/60例),其中达完全缓解(CR)患者17例(28.3%),骨髓缓解(mCR)患者5例(8.3%);部分缓解(PR)患者4例(6.7%);血液学缓解(HI)患者13例(21.7%);未见疗效患者21例(35.0%)。1年OS 46例(76.7%);2年OS 35例(58.3%)。60例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ML21例(35.0%),其中MDS-SLD 1例(4.8%),MDS-EB-1 7例(33.3%),MDS-EB-2 11例(52.4%),MDS-U 2例(9.5%);中位转化时间为10.0(1.5月-32.0)个月。χ2或Fisher精确检验显示,中高危MDS转化为AML与2016年WHO诊断分型、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地西他滨用药间隔延长相关(χ2=9.878,P=0.031;χ2=4.319,P=0.038;χ2=6.406,P=0.011);Kaplan-Meier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中高危MDS转化为AML与2016年WHO诊断分型、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病态造血系数、地西他滨疗程间隔延长相关(P=0.015,P=0.008,P=0.012,P=0.032);COX多因素分析示,骨髓原始细胞数和骨髓病态造血系数为中高危MDS转化为AML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2,P=0.018)。结论以地西他滨治疗为主的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ML与2016年WHO MDS诊断分型、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增生明显活跃、骨髓病态造血系数、地西他滨用药疗程间隔延长相关;骨髓原始细胞数和骨髓病态造血系数是以地西他滨治疗为主的中高危MDS转化为AML的独立危险因素;地西他滨用药间隔规律有利于维持MDS患者疾病稳定。

崔灿[7](2020)在《国产阿扎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阿扎胞苷在国外早已广泛应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但在我国却刚刚获批应用于临床。为探讨国产阿扎胞苷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国产阿扎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分析20例,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诊断为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采用标准计量国产阿扎胞苷,75mg/m2/day,皮下注射治疗,连续使用7天,每28天为1疗程。观察国产阿扎胞苷治疗的有效率(ORR)、中位生存时间、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或Fisher检验分析国产阿扎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有效率,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例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在接受标准剂量国产阿扎胞苷治疗后,有11例患者获得缓解,总有效率(ORR)为55%,CR 1例(5%),mCR 8例(40%),其中mCR伴HI 7例,单纯HI 2例(10%)。20例患者总共接受104疗程的治疗,其中有3例患者因疾病进展,接受治疗未满3疗程,其余17例,接受治疗的中位疗程为6(3~11)个;其中第一疗程后有效率为5%,第三疗程后有效率为35%,第6疗程后有效率为45%。随访时间至2018年11月1日,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20例患者中,中危-2患者有14例,CR 1例,mCR 5例(其中mCR伴HI 4例),单纯HI 1例,总有效率为50%(7/14),中位生存时间为10.5个月;高危患者有6例,mCR 3例(均伴HI),单纯HI 1例,总有效率为67%(4/6),中位生存时间为7个月;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有13例,CR 1例,mCR 4例(其中mCR伴HI 3例),单纯HI 1例,总有效率为46%(6/13),中位生存时间为11.5个月;核型正常的患者有7例,mCR 4例(均伴HI),单纯HI 1例,总反应率为71%(5/7),中位生存时间为9.5个月。男性患者有12例,mCR 5例(其中mCR伴HI 4例),总有效率为42%(5/12),中位生存时间10.5个月;女性患者有8例,CR 1例,mCR3例(均伴HI),单纯HI 2例,总反应率为75%(6/8),中位生存时间为21个月。此外20例患者中,有8患者治疗后输血次数明显减少,2例患者甚至摆脱输血依赖。不良事件主要为骨髓抑制、血细胞减少相关的感染和胃肠道反应。治疗过程中,2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过Ⅲ~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辅以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可耐受;发热患者有13例,8例出现感染症状,予以积极抗感染治疗后,患者好转;15例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3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2例患者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未影响治疗,无心、肾功能损害发生。结论:1.国产阿扎胞苷治疗中、高危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可延长生存时间;2.国产阿扎胞苷治疗MDS最少3个周期以上的疗程才有明显效果;3.对于染色体异常的MDS患者,国产阿扎胞苷可延长其生存期;4.应用国产阿扎胞苷后,患者可减少输血次数,提高生活质量;5.应用国产阿扎胞苷治疗后可发生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发热感染、肝功能异常、注射部位红肿,但及时辅以对症支持治疗后可耐受,安全性较好。

李媛[8](2020)在《益髓方联合EPO/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分析益髓方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相对低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评价分析益髓方联合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相对高危组MDS的疗效,探寻中西医结合分层治疗MDS的有效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单臂临床试验研究的方法,根据MDS预后分组系统分为相对低危组和相对高危组,相对低危组给予益髓方加EPO,益髓方(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冲服;EPO 10000u,皮下注射,隔日1次。相对高危组给予益髓方(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冲服;地西他滨10mg ivgttd1-5。分别于患者入组时、治疗2个月、治疗4个月、治疗6个月时记录外周血象及安全性指标,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KPS行为能力评分等指标,在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判定。评价分析该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自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共纳入病例50例,较低危组29例,死亡6例,脱落2例;较高危组21例,死亡6例,转白3例,脱落1例。共47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较低危组27例,较高危组20例,共脱落3例。较低危组患者中位年龄75岁,总有效率为70.37%;较高危组患者中位年龄78岁,总有效率为35.00%。主要观察指标:(1)外周血象:较低危组MDS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在用药4个月、6个月时较入组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可以看出血红蛋白水平在入组后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在用药4个月内的上升幅度较大,血小板在入组2个月时较入组时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白细胞、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均无明显差异,P>0.05。较高危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呈现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白细胞、MCV均无明显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较低危组治疗6个月后有效率为66.67%,较高危组治疗6个月后有效率为63.64%。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神疲乏力、气短症状明显改善,P<0.05,紫癜症状无明显改善。(3)KPS行为能力:较低危组治疗6个月后总改善率为77.78%,较高危组治疗6个月后总改善率为58.82%,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KPS行为能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中西医结合分层治疗MDS具有一定疗效。较低危组:①益髓方联合EPO治疗4个月后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②益髓方联合EPO可以有效改善MDS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中神疲乏力、气短症状改善明显,但对出血的改善不明显。③益髓方联合EPO治疗6个月后,患者KPS行为能力评分略有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较高危组:①益髓方联合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6个月后对于患者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血小板显示出逐渐升高的迹象,但是无统计学差异,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观察。②益髓方联合小剂量地西他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神疲乏力、气短症状有改善,但对出血无改善。③益髓方联合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6个月后患者KPS行为能力评分略有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2)中西医结合治疗MDS患者的分层依据可能不受年龄和诊断分型等因素的影响,而根据修订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的分数高低,染色体核型的好坏,基因突变的种类等因素综合利用进行优化组合,可能是今后中西医结合精准治疗MDS患者的方向。

郑夏[9](2020)在《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 ——单中心临床病例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单中心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特点、危险分层和预后,为儿童MDS规范性诊治提供临床依据。对象与方法:回顾性总结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53例初发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儿的临床特点、危险分层和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风险因素,并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方法预测患儿1年、3年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SF)。结果:(1)53例患儿中,患儿性别比例1.4:1.0(男31例/女22例),男性略多于女性;中位年龄:4.8岁(0岁-15岁)。其中:儿童难治型血细胞减少症(MDS-RCC)24例(45%):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9例(17%);RAEB向白血病转化或转化中的RAEB(MDS-RAEB-T)7例(13%);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13例(25%)。(2)染色体异常11例,约占总病例数21%,其中单独7q-有6例、单独Y缺失1例、单独cen8三体异常2例、7q-合并Y缺失的1例、5q-合并7q-1例。(3)病例中51例,完善了基因学检查,12例异常(25%,12/51),主要相关突变基因包括:PTPN11(NF1、D61Y、Q272)、ASXL1、TET2F8682(T>G)/U2AF1S34(C>T)、WT1、EVL、MPL。其中还有合并范可尼基FANCA突变1例,WAS基因阳性1例。(4)除13例JMML病例,其余40例MDS全部病例依据IPSS、WPSS及IPSS-R三种方法分类。图表分析以上3类风险评估方法对儿童MDS风险评估都有局限性,不能全面评估儿童MDS预后。(5)结局: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16例,移植成功后存活10例,移植失败死亡5例,移植成功后失访1例;未接受HSCT的其余37名患儿中,单纯接受药物治疗的有27例,其中5例存活,15例死亡,7例失访;其余10例确诊后放弃治疗死亡。接受HSCT治疗和非HSCT治疗的1年总体生存率(OS)、无事件生存率(ESF)分别为:(75.0%±10.8%)%vs(66.7%±9.1%)(P=0.565);(68.8%±11.6%)%vs(18.5%±7.5%)%(P=0.007);3年的总体生存率(OS)、无事件生存率(ESF)分别为:(72.2%±12.2%)%vs(35.3%±10.2%)(P=0.039);(68.2%±11.8%)%vs(12.5%±6.6%)%(P=0.001)。(6)Cox回归分析53例患儿:年龄小于7岁(P=0.0333)、骨髓活检出现不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P=0.0168)、初诊血小板小于50×109/L(P=0.007)、存在复杂核型和/或基因突变(P=0.0002)和未接受HSCT治疗(P=0.016)是影响儿童MDS预后的高危因素。其余如性别、骨髓存在小巨核细胞、初诊血红蛋白低于80g/L、初诊LDH升高(大于320U/L)及初诊骨髓存在病态造血等均对预后无影响(P>0.05)。结论:(1)儿童MDS以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MDS-RCC)多见。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小于7岁、骨髓活检出现ALIP、初诊血小板小于50×109/L、存在复杂核型和/或基因突变和未接受HSCT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2)HSCT是目前根治儿童MDS的最有效手段。(3)目前临床评估儿童MDS预后的IPSS-R等方法有明显局限性。

张新凡[10](2020)在《益气温阳补肾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危/中危-1)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益气温阳补肾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危/中危-1)(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MDS患者提供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血液科住院或门诊4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国际积分预后系统IPSS(International Integral Prognosis System)分组属于MDS(低危/中危-1)。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2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分布、诊断分型、IPSS积分和危险度、首诊合并症方面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无脱落病例发生。对照组患者给予安特尔及西医常规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温阳补肾方加减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常规、骨髓象、输血情况及不良反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临床疗效为6例基本缓解,12例部分缓解,4例改善,3例无效,总有效率88.0%;对照组临床疗效为1例基本缓解,8例部分缓解,5例血液学进步,10例无效,总有效率58.3%,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显着(P<0.05)。2.治疗后两组血常规比较,两组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其中治疗组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升高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骨髓增生程度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不大(P>0.05)。治疗组红系病态造血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组间和组内比较巨核系及粒系病态造血均无显着差异(P>0.05)。4.经治疗后治疗组输血量明显减少,输血减少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经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84%;对照组患者痊愈0例,显效5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50%,治疗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评价:治疗组患者未出现明显肝肾功能损伤,1名患者出现口腔溃疡,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对照组中2名患者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考虑与安特尔副作用相关,予护肝治疗后转氨酶恢复正常。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尿常规、粪常规及心电图均未见显着性差异。结论:益气温阳补肾方治疗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危/中危-1)患者临床疗效显着,能有效患者提高血红蛋白水平;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常规和骨髓象,减少输血量,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性良好。

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免疫紊乱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Th9、Th17细胞比例和PD-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概述
    1.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分型及分层
    1.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免疫反应
        1.3.1 先天免疫信号的异常激活
        1.3.2 免疫紊乱
        1.3.3 Th17 细胞
        1.3.4 Th9 细胞
        1.3.5 细胞因子水平异常
    1.4 程序性死亡受体1
    1.5 本研究科学假设及依据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资料
        2.1.2 正常对照组
    2.2 实验材料
        2.2.1 仪器设备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2.3.2 PBMC体外刺激
        2.3.3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9 细胞比例及PD-1在Th9 细胞上的表达
        2.3.4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 细胞比例及PD-1在Th17 细胞上的表达
        2.3.5 流式细胞术检测PD-1在Treg细胞上的表达
        2.3.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人静脉血血清IL-9、IL-17、IL-10、TGF-β
    2.4 实验结果分析及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不同危险度分层MD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h9及Th17 细胞比例
    3.2 MDS组与对照组外周血Th9、Th17、Treg细胞上PD-1 表达
    3.3 MDS患者与对照组外周血血清IL-9、IL-17、IL-10、TGF-β 水平
    3.4 MDS患者PD-1 表达与细胞因子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Th9 细胞与IL-9
    4.2 Th17 细胞与MDS
    4.3 Th9、Th17、Treg细胞上PD-1 的表达
    4.4 细胞因子IL-17、IL-10、TGF-β 在MDS中的研究
    4.5 PD-1 表达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4.6 实验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RDW概述
    1.2 RDW与血液系统良性疾病研究进展
    1.3 RDW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研究进展
        1.3.1 RDW与 MDS
        1.3.2 RDW与白血病
        1.3.3 RDW与淋巴瘤
        1.3.4 RDW与多发性骨髓瘤
第二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研究内容及方法
    2.5 AML(非APL)、MDS预后危险度分层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MDS、AA、AL、CML的 RDW值分布
    3.3 AA中(非重型/重型/极重型)、AL中(ALL/AML)疾病类型与RDW的关系
        3.3.1 AA中非重型、重型、极重型之间的RDW水平比较
        3.3.2 AL中 ALL、AML之间的RDW水平比较
    3.4 MDS、AA、AL、CML的 RDW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3.5 RDW水平在MDS、AA、AL、CML之间的比较
        3.5.1 MDS和AA对比
        3.5.2 MDS和AL对比
        3.5.3 MDS和 CML对比
        3.5.4 AA和AL对比
        3.5.5 AA和CML对比
        3.5.6 AL和CML对比
    3.6 MDS、AML(非APL)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的相关性
        3.6.1 MDS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的相关性
        3.6.2 AML(非APL)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MDS、AA、AL、CML的年龄及与RDW的关系
    4.2 MDS、AA、AL、CML的 RDW水平
    4.3 RDW水平在MDS、AA、AL、CML之间的比较
    4.4 MDS、AML(非APL)预后危险度分层与RDW的相关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焦亡及NLRP3炎症小体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调节性B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水平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MDS概述
    1.2 MDS免疫发病机制
        1.2.1 细胞免疫紊乱
        1.2.2 细胞因子
    1.3 Bregs
        1.3.1 Bregs的发现
        1.3.2 Bregs的表型
        1.3.3 Bregs的作用机制
        1.3.4 Bregs与疾病
    1.4 本研究科学假设及依据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例资料
        2.1.2 健康对照组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流式细胞术检测Bregs(CD19~+CD24~(hi)CD38~(hi))占CD19~+B细胞的表达比例
        2.3.2 流式微球捕获芯片技术(CBA)法检测IL-2、IL-6、IL-10、IFN-γ、TNF-α水平
    2.4 实验结果分析及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MDS 较低危组、MDS 较高危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Bregs比例
    3.2 MDS患者Bregs细胞比例与临床指标比较
    3.3 MDS 较低危组、MDS 较高危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
    3.4 MDS较低危组及较高危组患者Bregs细胞的比例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5 MDS患者Bregs细胞的表达与血红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Bregs在 MDS中的水平及作用
    4.2 细胞因子在MDS中的水平及作用
    4.3 MDS中 Bregs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
    4.4 实验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芪莲益髓清毒颗粒治疗IPSS-R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观察及去甲基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2 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
    1.5 统计方法
    1.6 结果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2.1 研究资料
    2.2 观察指标
    2.3 实验试剂与器材
    2.4 实验方法
    2.5 结果判定标准
    2.6 统计方法
    2.7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3.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医学认识
    3.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
    3.3 DNA甲基化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4 芪莲益髄清毒颗粒的方药研究
    3.5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D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6)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高危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对象选择
    2.纳入标准
    3.排除标准
    4.资料收集
    5.治疗方案
    6.不良反应
    7.疗效评估
    8.骨髓形态学相关评估指标
    9.随访
    10.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基线资料对比
    2.影响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中高危MDS转化为AML的单因素分析
    3.影响以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中高危MDS转化为AML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7)国产阿扎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病例来源及分组
    2.病例筛选要求及排除标准
    3.治疗方案
    4.观察指标
    5.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
    6.随访
    7.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疗效
    2.安全性评价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8)益髓方联合EPO/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西医诊疗进展
        1 MDS的发病机制
        2 MDS的分型诊断
        3 MDS西医治疗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MDS的中医病名沿革与探讨
        2 现代医家对MDS病机的认识
        3 MDS的中医辨证论治
        4 中西医结合治疗MDS的最新临床研究
        5 东方医院血液科治疗MDS经验
        6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节 研究方案
        1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操作流程
        6 病例记录
        7 安全性评价
        8 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临床特征
        2 疗效统计
        3 脱落和不良反应
讨论
    1 益髓方处方分析
    2 治疗结果分析
    3 结论
    4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 ——单中心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三、预后积分系统评价
    四、治疗方法
    五、疗效判断标准及随访
    六、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骨髄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益气温阳补肾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危/中危-1)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语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项目
    1.6 疗效判定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1.8 技术路线图
2.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2.1 性别构成
    2.2 年龄分布
    2.3 门诊和住院分布
    2.4 诊断分型
    2.5 IPSS积分和危险度
    2.6 首诊合并症
3.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增生情况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病态造血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后输血量比较
    3.5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7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4.不良反应
讨论
    1.现代医学对MDS的认识
        1.1 MDS发病机制
        1.2 MDS分型及预后
        1.3 MDS治疗
    2.祖国医学对MDS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
        2.2 MDS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2.3 髓毒劳中医辨证论治
        2.4 不同医家的对髓毒劳的辨证论治
    3.陈斌教授对MDS的中医认识
    4.“益气温阳补肾”方组方原理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4.1 组方原理
        4.2 组方特点
        4.3 组方的中医理论基础
        4.4 现代药理学研究
    5.结果分析
        5.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5.2 临床疗效分析
        5.3 血常规分析
        5.4 骨髓象分析
        5.5 输血情况分析
        5.6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5.7 安全性分析
    6.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D]. 林晓菲. 新疆医科大学, 2021(10)
  •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Th9、Th17细胞比例和PD-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黄紫莹. 兰州大学, 2021(12)
  • [3]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分析[D]. 杨明月. 兰州大学, 2021(12)
  • [4]调节性B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水平及意义[D]. 张鸿彬. 兰州大学, 2021(12)
  • [5]芪莲益髓清毒颗粒治疗IPSS-R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观察及去甲基化作用机制的研究[D]. 李亭亭.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高危因素[D]. 杨倩. 青岛大学, 2020(01)
  • [7]国产阿扎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D]. 崔灿. 青岛大学, 2020(01)
  • [8]益髓方联合EPO/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李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 ——单中心临床病例分析[D]. 郑夏. 苏州大学, 2020(02)
  • [10]益气温阳补肾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危/中危-1)临床观察[D]. 张新凡.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