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武警部队卫生工作要点

2000年武警部队卫生工作要点

一、2000年武警部队卫生工作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韩小伟[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单位立足部门资源优势,结合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实际,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于践行党的宗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群众、培养锻炼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立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以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政策理论、重大意义、历史进程、工作实践、基本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并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具体来说,文章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主要阐释了中央单位、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相关概念;揭示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系统梳理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第三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反贫困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共同富裕理论、共享发展理论和扶贫开发理论。第四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扶贫、教育科技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和网络扶贫等六个领域,对中央单位在各个领域开展定点扶贫的由来、内容和典型案例等进行了归纳和举例。第五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主要从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要求和实践经验。第六章是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主要是基于2020年以后中国反贫困工作重心转向治理农村相对贫困的背景,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即发挥中央单位的政策、资源、规划、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强调要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即构建由党委领导机制、政府主导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内容构成的长效机制。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展开阶段、深化阶段和完善阶段等4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宏观背景、政策依据、主要任务和基本特征;二是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三是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李欣[2](2020)在《城市交通道路网络抗涝韧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吕伟[3](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政府有计划、有组织、规模性地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但是,长期以来,贫困人口底数不精准、情况不明晰,扶贫措施针对性、指向性弱的问题突出,扶贫开发低质量、低效率的问题普遍存在,精准扶贫顺势而生。2013年11月,精准扶贫这一概念被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按照“靶向治疗、精准施策”的系列要求,产业、健康、教育等相关扶贫政策相继颁布实施。自此,中国政府的扶贫开发迈上了一层新的台阶,尤其是针对云南省的脱贫攻坚工作产生了质的飞越。云南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地理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欠账等综合因素影响,云南省贫困人口数量排名全国第二,贫困程度较深、贫困治理难度相对较大,历来是我国治理贫困的一个重点区域,云南省农村脱贫后能否可持续发展,决定着云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功与否,更决定着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与否。在精准扶贫即将进入收尾阶段、乡村振兴战略蓄势待发的历史性交汇时期,笔者结合驻村扶贫的实际工作情况,以反贫困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贫困治理研究的概念和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走访调研和统计资料综合分析等多种方式,选取云南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和把握,自精准扶贫提出以来,云南省农村贫困人口总体规模、贫困人口区域分布、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支情况和结构特点、贫困地区农户生产生活条件等贫困状况和贫困特征的变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模式的实施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医疗卫生和公共教育等精准扶贫政策措施所取得的成效、所驻贫困村的个案研究等不同方面的情况,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理论层面到实际工作落实层面等不同层面,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云南省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役过程中,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质量、农村公共教育资源供给和贫困对象内生发展动力等多个方面影响和制约云南省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针对性地提出通过采取优化产业发展路径、明晰地方政府与市场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和教育服务供给力度、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健全和完善精准扶贫后续跟进机制等措施和方法,保障云南省农村脱贫后发展的可持续性,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巩固现阶段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果。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云南省在脱贫攻坚方面的工作成绩斐然,云南省的农村贫困人口在绝对数上大幅度降低,贫困发生率也同步大幅下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支情况大为改观、稳步增长,贫困区域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当前各项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建立后续跟进保障机制,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稳定和持续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动现代化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为重要。

王院院[4](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农村教育扶贫是帮助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关键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制度扶贫、大面积开发式扶贫、八七攻坚扶贫等战略,于2000年全国范围内基本解决了国民的温饱问题,初步进入小康社会。然而,到目前为止,在广大农村地区仍有很多居民处于贫困状态,素质低、能力差既是他们致贫的原因也是贫困结果。新时期,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农村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精准扶贫手段,是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推进农村教育扶贫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本文以我国相关的农村教育扶贫政策作为研究主体,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扶贫政策和重大工程进行了梳理,以期挖掘政策文本背后的价值取向,对新时期农村教育扶贫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首先,界定了农村教育扶贫的概念,论述了开展农村教育扶贫的理论依据。指出:农村教育扶贫就是由政府主导,市场、社会组织和群众协同推动的,以助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为内生动力,通过改变农村贫困群体的思想观念、生存技能和生活方式进而反过来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实现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一种扶贫形式。其次,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具体实践历程。以重大事件和相关政策为基本构成,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历程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来展开论述并对每一阶段农村教育扶贫的政策实践和扶贫效果进行评价。第一个大的阶段是从1978-2011年,这一阶段农村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是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推进。第二个大的阶段是从2012至今,这一阶段农村教育扶贫工作从注重量的扩充改善转换为关注教育扶贫工作质的提升进入从全面铺开到精准扶贫的农村教育扶贫阶段。再此划分基础之上,为了更加细致、明了地提炼总结每一阶段农村教育扶贫工作的变化特点,本文又将第一大阶段划分为三个小的阶段,即1978-1984年通过增加教育投入以普遍性降低文盲人口阶段;1985-1999年通过调控教育资源有重点地发展基础和技能教育阶段;2000-2011年推动农村教育扶贫工作全面展开阶段。再次,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经验。具体包括:党的领导是优势;创新发展是突出品格;制度体系构建是保障;发挥社会力量是关键;及时总结经验是方法;精准扶贫是重要特色。最后,阐明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一,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扶贫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世界减贫工作提供新思路,注入新活力;其二,在实践上,为以后做好科学性推进农村教育扶贫提供参考,为政府以及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各级领导干部更好的开展农村教育扶贫工作提供借鉴。

郁晓昕[5](2018)在《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为例》文中认为文化育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国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文化育人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要站在文化的高度,遵循文化的规律,运用文化的方式,探索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在基础教育方面,教育部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六进”(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学习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其他各国各族人民文化的精髓与魅力。在高等教育方面,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文化育人作为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着眼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断优化校风学风、培育大学精神,通过加强文化理论研究、提升文化素质教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校园文化建设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政府对校园文化项目的投入不断扩大,财政部门对其绩效评估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我国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评估体系。校园文化虽然可归于公共文化大类,但因其对“育人”功能的特殊要求和高校资金来源的多渠道特性等,使得高校多以项目形式支持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绩效评价过程中,既不能照搬公共文化绩效评估模式,又不能简单地从整体教育经费绩效评价中获得有针对性的结果,相关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因此,目前大规模投入的校园文化建设效果无据可查,“文化育人”工作也因此缺乏深刻完整的总结和科学合理的修正,直接影响到后续发展的决策依据和任务部署,既有政治风险,也有经济风险。本研究以上海为例,根据教育部,上海市委市政府、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相关文件要求,以上海市财政相关绩效评估要求为基础,充分体现“文化育人”建设效果在其绩效评估中的重要性,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政府绩效评估相关的受托经济责任理论、“4E”理论和“投入-活动-产出-结果”模型,运用文献分析法、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分析建立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绩效评估模型。该模型包括项目立项绩效、项目管理绩效、项目成果绩效和项目效果四个维度,可通过对以上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研究揭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模型的内在联系。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开展实证检验,正式测试发放518份问卷;采用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验证和修正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绩效评估模型,并据此设计适用于指导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区分度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对指标进行修正。本文又以2017年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的五个子项目为例进行实际评估,提出相应建议。为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要建立广泛适用的评估模型,完善目标导向的指标内容,构建规范标准的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提升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绩效的对策,要加强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的顶层设计,完善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的管理机制,推进校园文化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校园文化项目的网络转化。

许翾[6](2018)在《中国共产党组织部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职能机构中,组织部的工作范围最广,角色最重要,地位最稳定,堪称党的职能机构中的“第一部”。组织部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形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活动方式,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有意义的视角。本文接受制度主义和行动者理论视角的启发,研究组织部的产生、发展、运行、特征以及在各种关系中的行动策略,试图理解和分析组织部的突出地位是如何形成与维系的。研究发现,组织部的胜出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强”因素。第一,中国共产党高度组织化类型,特别是长期党指挥枪、党领导政并通过干部实现的体制,使组织部成为唯一兼具组织和动员这两者功能的部门,长期处在结构优势位置;第二,组织部具有积极的部际竞争策略和能力,使组织部保持优势地位。前者主要表现为政党规范对组织部的强有力支持,后者是组织部积极的能动行动。制度环境为组织部的优势地位提供了框架和结构意义上的支持,组织部在过程中的能动行动回应了制度压力,其效果强化了制度环境。这个“双强模式”构成了对组织部的分析理路和研究框架。在强制度支持和强能动行动之下,组织部在面向党员、干部、人才的行动中,比较成功地运用了肯定性激励的策略,建立了庞大的人才队伍,客观上巩固了组织部的地位;组织部在工作过程中形成命令—服从机制、协调—配合机制、反馈—调节机制以及三者的结合,主动强化了程序化、规范化的制度,得以处理复杂的组织问题;组织部妥善处理对上级的关系,保持适当的独立性,以维护部门威信;组织部通过娴熟的政治话语和政治修辞的表达,塑造了部门的鲜明形象,消解了在公众中产生负面印象的危险。此外,组织部还特别注意捕捉党在各个时期面对新挑战的需要,作出灵活的调适,同时不断地扩展工作职能和范围,形成纵深的工作链条,具有很强的自我发展、自我维持能力。组织部保持中心地位是党发挥组织优势的必然要求。组织部面临着多元社会对部门权威的挑战、腐败滋生对部门地位的挑战、刚性制度对部门韧性的挑战等诸多问题,尤其是选人用人不当将成为组织部保持“第一部”的最大隐忧。为此,组织部应平衡好组织动员和保护激励这两个功能,要利用制度规范强化严格的选人程序,重点防止干部产生的源头出现腐败;要重视三个“之家”的建设,细腻而灵活地开展对人的工作,发挥组织部的最大特点和优势;要协调各部门工作,形成组织工作合力;要进一步公开、透明、创新,取得社会支持和公众信任。

段天增[7](2018)在《公文函的逻辑界定、功能类型与写作技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前人主要研究的是公文函的偏误、语用、写作等某一方面,研究视角比较单一,既缺乏逻辑的关联性和分类的系统性,也缺乏偏误的因果性和写作的针对性。本项研究以公文文体学为理论基础,以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公布的公文函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综述前人对公文函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法规文件对公文函的规定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检索法、数据统计法、表格分析法、案例引证法、科学分类法等研究方法,不仅从历时角度追溯梳理公文函的功能演变,而且从共时角度对公文函的逻辑界定、功能类型、偏误分析、写作技巧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从历时角度探讨公文函的功能演变过程,发现古代平行公文在各衙署之间发挥着询事、交办、告知、联系公务等作用,与今日公文函有诸多相同之处。其次,从共时角度根据现行函件发挥的基本功能,将公文函逻辑界定为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和交办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征集意见或告知事项的公文文体。再次,从功能角度对现行公文函的基本类型进行辨析,将公文函分为商洽函、问答函、请答函、交转函、征集函、告知函六大基本类型。最后,从公文函的标题写作、发文字号编制、主送机关标注、正文写作格式、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日期写作几个方面出发,探究公文函的写作技巧,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函的性质和功能拟制各类型函的简要模板。

顾兵光[8](2018)在《基于文本量化分析的我国劳动关系政策演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直接受到劳动关系发展状况的影响。现阶段,我国面临劳动关系的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由于政策环境、制度体系等方面的问题阻碍着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有必要进行劳动关系政策分析。文本分析应用于教育、电子商务、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政策文献量化研究已经成为了政策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国内劳动关系政策量化分析尚存在空白。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借鉴现有政策文献分析方法,以我国国家层面劳动关系政策为研究对象,进行政策发布主体、政策效力级别等外部特征分析、政策各阶段热点关键词演变分析、基于高被引政策的政策演进路径探讨。得到了如下结论,并提出了政策制定与研究的相关建议。(1)政策主体上,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为核心主体”转变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筹,以中华全国总工会为代表的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效力级别上,“以规范性文件为主,规章类与团体规定次之”。完善法律政策的同时,代表某一群体或行业的政策主体应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加强政策执行的专业性。(2)按时间维度将政策划分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构成各自的聚类群体。由关键词聚类结果发现,政策主题主要由阶段Ⅰ的“加强劳动保护,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主线制定政策,转变为阶段Ⅱ的“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加强争议处理工作”方面,再由阶段Ⅱ转变为阶段Ⅲ的“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维护劳动者权益”上,最后,阶段Ⅳ主要任务转变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成为热点主题。由于政策制定具有滞后性,政策主体应尽可能避免政策制定与政治经济发展失衡带来过多失效政策的产生。(3)基于关键词频次变化、关键词中心度指标对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具体描述,构建了基于共词网络的政策演变图谱。通过高被引政策的共现分析,得到了劳动关系政策演进路径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方法。政策主体应注重政策的时效性与实效性,重视诸如强中介作用政策条文的完善。

陈芳[9](2018)在《台风灾害应对的人类学研究 ——以厦门市莫兰蒂台风灾害为例》文中指出台风灾害是人类最常面临的灾害之一,对台风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不仅拓展人类学应用研究的范围,而且对人类有效应对台风灾害的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古至今,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厦门市,几乎每年都会遭受台风带来的风、雨、潮影响,但不同时期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本文即以厦门市莫兰蒂台风灾害为个案,从灾害人类学角度探讨厦门地区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应对台风灾害的方式,探究当前的台风灾害应对模式是如何减轻台风灾害对人与社会的影响。根据田野调查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本文认为厦门市遭受台风灾害的影响程度,既由地理、气候、水文等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所决定,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人文环境脆弱性的约束。厦门市台风应对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这一模式本身随着厦门社会和文化变迁不断发展与完善。在开埠之前厦门地区只能通过避灾信仰和灾后赈济的方式应对台风灾害;开埠后厦门地区台风预警技术和灾后救助方式大幅革新;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地区逐步形成“预防+动员”式应灾机制。厦门市当前的台风灾害应灾模式,则体现为阶段化与层级化的预案机制、自上而下的动员行动机制、自下而上的响应反馈机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协调一致与良性循环,即“制度+行动+反馈”的循环运作的防灾救灾模式。这一模式下,厦门在面临重大台风灾害时能迅速有效恢复。

张川敏,梁秋野,万玲玲,朱春红[10](2018)在《武警部队心理卫生士官岗位需求分析》文中认为武警部队心理卫生工作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调试化解官兵不良心理反应,纠正官兵认知、情感和意志上的偏差,塑造官兵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1]。心理卫生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管理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做好部队心理卫生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重要建军理念的内在要求,提升部

二、2000年武警部队卫生工作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武警部队卫生工作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
    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相关概念阐释
        2.1.1 中央单位
        2.1.2 社会扶贫
        2.1.3 定点扶贫
        2.1.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
        2.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2.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
        2.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
        2.2.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
    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
        2.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起步阶段
        2.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展开阶段
        2.3.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深化阶段
        2.3.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完善阶段
第3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
        3.1.3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论
        3.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开发理论
第4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
    4.1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4.1.1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由来
        4.1.2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内容
        4.1.3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典型案例
    4.2 通过产业扶贫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4.2.1 产业扶贫的由来
        4.2.2 产业扶贫的内容
        4.2.3 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4.3 通过技能培训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
        4.3.1 技能培训扶贫的由来
        4.3.2 技能培训扶贫的内容
        4.3.3 技能培训扶贫的典型案例
    4.4 通过教育科技文化扶贫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发展
        4.4.1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由来
        4.4.2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内容
        4.4.3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4.5 通过健康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
        4.5.1 健康扶贫的由来
        4.5.2 健康扶贫的内容
        4.5.3 健康扶贫的典型案例
    4.6 通过网络扶贫拓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渠道
        4.6.1 网络扶贫的由来
        4.6.2 网络扶贫的内容
        4.6.3 网络扶贫的典型案例
第5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
    5.1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
        5.1.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1.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2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
        5.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3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5.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4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5.4.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4.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5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
        5.5.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5.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第6章 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
    6.1 中国农村反贫困目标瞄准的调整
        6.1.1 相对贫困的涵义
        6.1.2 相对贫困的特征
        6.1.3 农村相对贫困成为贫困治理的重心
        6.1.4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路径
    6.2 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
        6.2.1 政策优势
        6.2.2 资源优势
        6.2.3 规划优势
        6.2.4 人才优势
        6.2.5 技术优势
    6.3 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6.3.1 党委领导机制
        6.3.2 政府主导机制
        6.3.3 群众参与机制
        6.3.4 组织协调机制
        6.3.5 资金投入机制
        6.3.6 考核评价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贫困问题研究的概念与理论视角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贫困与贫困治理
        二、精准扶贫
        三、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贫困治理理论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
        三、可持续生计理论
第三章 云南省精准扶贫现状及成效
    第一节 云南省贫困状况
        一、云南省省情概况
        二、云南省贫困整体特征
    第二节 云南省精准扶贫模式
        一、专项扶贫模式
        二、行业扶贫模式
        三、社会扶贫模式
    第三节 云南省精准扶贫成效
        一、云南省精准扶贫成效概况
        二、云南省刘村脱贫成效及其情况分析
第四章 云南脱贫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云南脱贫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帮扶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足
        二、基层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质量低
        三、农村教育服务供给层次低
        四、贫困户精神贫困
        五、农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问题
    第二节 云南脱贫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云南省自然环境的限制
        二、云南省区域经济欠发达
        三、地方政府、市场与社会定位不清晰
        四、医患供需矛盾突出
        五、农村基础教育保障不健全
        六、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第五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路径
    第一节 优化产业发展路径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二、发挥新兴经营主体带动作用
        三、强化产业扶贫保障措施
    第二节 增强基本医疗服务供给
        一、健全全科医生工作制度
        二、有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三、完善药品采购供应机制
    第三节 强化教育帮扶保障
        一、优先发展贫困农村基础教育
        二、强化农村基层师资力量
        三、加大对贫困地区经济资助力度
    第四节 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
        一、从政策制定和实施着眼,提升贫困户参与度
        二、从基层干部工作入手,克服干部畏难情绪
        三、从贫困户思想意识着手,扭转不良风气
    第五节 建立后期精准扶贫跟进机制
        一、采用大数据技术,完善贫困识别与动态追踪监测机制
        二、着力完善区域发展和区域带动机制
        三、关注农村进城人员,统筹城市贫困人群的减贫机制建设
    第六节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
        一、深刻总结运用脱贫攻坚中好的经验做法
        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构筑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体系
        三、重新审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分类促进产业发展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学术脉络梳理
        1.3.2 当前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依据
        2.2.1 马恩反贫困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
        2.2.3 贫困文化理论
        2.2.4 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章 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推进的农村教育扶贫(1978-2011)
    3.1 增加教育投入以普遍降低文盲人口(1978-1984)
        3.1.1 确立堵(扫)盲为导向的扶贫目标
        3.1.2 实施农村教育扶贫的行政调控方式
        3.1.3 构建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3.1.4 结论
    3.2 调控教育资源有重点地发展基础和技能教育(1985-1999)
        3.2.1 明确基础教育和技能教育先行的理念
        3.2.2 创新农村教育扶贫载体
        3.2.3 制定农村教育扶贫制度
        3.2.4 成立专门性农村教育扶贫机构
        3.2.5 结论
    3.3 推动农村教育扶贫工作全面展开(2000-2011)
        3.3.1 确立全面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理念
        3.3.2 创新农村教育扶贫的分类指导方式
        3.3.3 丰富农村教育扶贫的载体
        3.3.4 完善农村教育扶贫的机制
        3.3.5 结论
第四章 从全面铺开到精准扶贫的农村教育扶贫(2012 至今)
    4.1 农村精准教育扶贫思想提出的必然性
        4.1.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4.1.2 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
        4.1.3 摆脱农村教育扶贫困境的必然要求
    4.2 农村精准教育扶贫的理念和原则
        4.2.1 农村精准教育扶贫的理念
        4.2.2 农村精准教育扶贫的原则
    4.3 农村精准教育扶贫的举措
        4.3.1 强化舆论宣传以营造良好扶贫文化氛围
        4.3.2 创新“互联网+”的农村教育扶贫新方式
        4.3.3 形成较为健全的农村教育扶贫制度体系
        4.3.4 构建多方联动的农村教育扶贫推进机制
    4.4 农村精准教育扶贫的基本特征
        4.4.1 效率导向和公平导向相结合
        4.4.2 整体推进和分类指导相结合
        4.4.3 脱贫致富与全面发展相结合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经验
    5.1 党的全面领导是优势
        5.1.1 构建严格的农村教育扶贫组织领导机制
        5.1.2 制定农村教育扶贫的具体规划
        5.1.3 组织领导建设好农村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
        5.1.4 加强农村教育扶贫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5.2 创新发展是突出品格
        5.2.1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5.2.2 构建和打造农村教育扶贫的“中国模式”
    5.3 制度体系构建是保障
        5.3.1 探索构建完备的制度体系
        5.3.2 不断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和效率
    5.4 发挥社会力量是关键
        5.4.1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教育扶贫
        5.4.2 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教育扶贫的渠道
    5.5 及时总结经验是方法
        5.5.1 总结国外农村教育扶贫的经验教训
        5.5.2 总结国内农村教育扶贫的经验教训
    5.6 精准扶贫是重要特色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6.1 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理论意义
    6.2 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现实意义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基本情况
    2.教育背景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1 发表学术论文

(5)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
        二、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
    第二节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一、公共财政理论
        二、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四、绩效评价的“4E”理论模型
        五、“投入-活动-产出-结果”模型
第三章 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绩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的设计
    第一节 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绩效评价的现状分析
        一、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绩效评价概况
        二、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二节 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影响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绩效的因素分析
        二、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绩效评价模型及研究假设
    第三节 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基本情况
        二、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第四节 上海市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正式施测
        三、假设验证与指标修正
        四、权重赋值
第四章 2017 年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第一节 评估对象的选择
    第二节 项目概况
        一、主流媒体与主流文化进校园活动
        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活动
        五、上海学生阅读推广与阅读素养推广活动
    第三节 实证评估
        一、绩效评估体系的评分细则确定
        二、评估实施与说明
    第四节 评估结果及分析
        一、评估结果
        二、绩效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加强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的顶层设计
        二、完善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的管理机制
        三、推进校园文化专门人才队伍建设
        四、注重校园文化项目的网络转化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完善更加广泛适用的评估模型
        二、丰富聚焦目标导向的指标内容
        三、构建精准规范标准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中国共产党组织部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及其意义
        1.1.1 组织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部”
        1.1.2 组织部的国际比较
        1.1.3 组织部为什么能成为“第一部”?
        1.1.4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央组织部对自身的工作研究
        1.2.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组织部的研究
    1.3 问题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2. 建党时期的中央组织部
    2.1 中央组织部成立的主要目的
        2.1.1 组织群众的需要
        2.1.2 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的需要
        2.1.3 指导工农运动的需要
        2.1.4 国共合作的因素
    2.2 早期中央组织部的主要工作
        2.2.1 筹备党的“四大”
        2.2.2 提出组织工作思路
        2.2.3 促进中央集权
        2.2.4 制定交通办法
        2.2.5 统计党员和组织情况
        2.2.6 指导各地活动,分配人才
    2.3 中央组织部的主要特征
        2.3.1 与吏部相比
        2.3.2 与苏共组织部相比
        2.3.3 与后来的组织部相比
3. 组织部的发展和演变
    3.1 1924-1949年的组织部
        3.1.1 初期的探索与周折(1924-1928)
        3.1.2 工作起色(1928—1937)
        3.1.3 趋向成熟(1937-1949)
    3.2 1949—1978年的组织部
        3.2.1 建国初期的工作(1949—1954)
        3.2.2 工作对象的拓展(1954—1966)
        3.2.3 “文革”时期的组织部(1966—1977)
    3.3 改革开放时期的组织部
        3.3.1 落实干部政策(1977—1989)
        3.3.2 大规模地教育和培训干部(1989—2002)
        3.3.3 聚天下英才(2002-2012)
4. 政治动员与有效组织
    4.1 组织部面向干部的行动
        4.1.1 对干部的认识
        4.1.2 干部的选任
        4.1.3 组织部的干部工作策略
    4.2 组织部面向党员的行动
        4.2.1 对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动员
        4.2.2 以党支部为基础的组织扩展
        4.2.3 “先进分子”标准与思想政治教育
        4.2.4 对党员的激励
5. 内部协调和运行机制
    5.1 组织部职权分配和工作体系
        5.1.1 中组部主要的职能机构
        5.1.2 组织部门工作体系
    5.2 主要工作准则
        5.2.1 讲政治
        5.2.2 服从纪律
    5.3 决策和运行
        5.3.1 组织网络
        5.3.2 决策程序
        5.3.3 调研机制
        5.3.4 先行试验
        5.3.5 执行过程的调节
6. 组织部处理对上关系策略
    6.1 组织部的对上依附性
        6.1.1 机构的撤销—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最严重表现
        6.1.2 制度的规定—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基本保障
        6.1.3 主导干部路线—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主要动机
        6.1.4 强化中央集权—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一般结果
    6.2 组织部的独立性
        6.2.1 独立性的保持
        6.2.2 确立独立性的挑战
7. 组织部的外部关系及部际竞争
    7.1 主要联系机构
        7.1.1 办公厅
        7.1.2 宣传部
        7.1.3 统战部
        7.1.4 中纪委机关
    7.2 主要协调事项
        7.2.1 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7.2.2 党内教育实践活动
        7.2.3 人才工作
        7.2.4 扶贫济困
    7.3 协调工作特点
    7.4 部际竞争
        7.4.1 组织部职能的扩大
        7.4.2 组织部所处的竞争地位
        7.4.3 三个“之家”建设
8. 组织部的反污名化策略
    8.1 模范部门
        8.1.1 各方对组织部的期许
        8.1.2 组织部建设模范部门的努力
    8.2 声望制度
        8.2.1 政治机关:巩固中心地位
        8.2.2 规章制度:建立共识观念
        8.2.3 组织部长:部门象征
    8.3 走出神秘
        8.3.1 组织部的秘密工作的传统
        8.3.2 组织部走出神秘的努力
        8.3.3 成效
9. 超越惯性的努力
    9.1 人才行动:结构上的跨越
        9.1.1 建国前后对知识分子工作的认识
        9.1.2 改革开放以来的知识分子工作
    9.2 “资本家”入党及组织建设创新
        9.2.1 “不能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
        9.2.2 转变态度
        9.2.3 试点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
        9.2.4 积极开展新社会阶层中的党建工作
10. 结语
    10.1 组织部运行的“双强模式”
    10.2 新时期组织部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10.3 组织部能动不足的隐忧
    10.4 新的建设策略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附录: 相关调研分析
作者简历

(7)公文函的逻辑界定、功能类型与写作技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平行文的功能演变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平行公文功能演变
    第二节 公文函的功能演变研究
    第三节 结论
第三章 公文函的逻辑界定与基本性质
    第一节 函的逻辑界定
    第二节 函的基本性质
    第三节 结论
第四章 公文函的功能类型研究
    第一节 函的分类现状
    第二节 函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结论
第五章 公文函的使用偏误与写作技巧研究
    第一节 函的使用偏误案例分析
    第二节 函的基本写作技巧研究
    第三节 各类函的写作模板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8)基于文本量化分析的我国劳动关系政策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劳动关系政策研究
        1.2.2 国内外政策文本分析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劳动关系理论
    2.2 政策科学、政策文献计量研究
    2.3 政策文献结构要素
    2.4 共现分析
    2.5 社会网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央劳动关系政策外部特征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3.2 中央劳动关系政策外部特征分析
        3.2.1 政策效力级别分析
        3.2.2 政策发布主体分析(独立发布、联合发布)
        3.2.3 政策发布时间维度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劳动关系政策阶段热点主题词演变
    4.1 政策热点词系统聚类与多维尺度分析
        4.1.1 探索起步阶段:1949至1988年
        4.1.2 快速发展阶段:1989至1997年
        4.1.3 震荡发展阶段:1998至2007年
        4.1.4 规范发展阶段:2008至2017年
    4.2 基于社会网络的政策热点词变化分析
        4.2.1 基于网络密度与词频的关键词变化分析
        4.2.2 基于中心性指标的关键词变化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高被引政策的政策演进路径探讨
    5.1 高被引政策外部特征与主题分析
        5.1.1 高被引政策外部特征分析
        5.1.2 高被引政策主题分析
    5.2 高被引政策关联分析
        5.2.1 高被引政策共现分析
        5.2.2 高被引政策关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成果与建议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Ⅰ 劳动关系政策文本

(9)台风灾害应对的人类学研究 ——以厦门市莫兰蒂台风灾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一、灾害的定义与理论研究
        二、灾害的历史与实践研究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二章 台风灾害的形成
    第一节 自然与生态环境
        一、地理与水文
        二、气候与植被
    第二节 人文与社会环境
        一、历史与区划
        二、人口与经济
    第三节 台风灾害的形成
        一、传统认知下的台风
        二、脆弱性理论下的台风灾害
第三章 台风灾害应对的历史记忆
    第一节 1843年前:“民间避灾信仰”与“官方救灾体系”
    第二节 1843—1949年:“升旗山”台风预警与社会救济
    第三节 1949年后:预防动员式应灾机制
第四章 台风灾害的应对机制与模式
    第一节 防范与应急
        一、莫兰蒂台风的基本情况
        二、台风灾害应对的组织体系
        三、台风灾害应急响应机制
    第二节 灾后重建
        一、目标与成员
        二、职责与分工
        三、政策与救助
    第三节 灾害社会工作服务
        一、政府主导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
        二、社会组织主导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
    第四节 台风灾害的应对模式
第五章 台风灾害下的欧厝村
    第一节 欧厝村的自然环境与历史变迁
    第二节 台风灾害下的“民间避灾信仰”
        一、传说故事与欧厝村“民间避灾信仰”
        二、欧厝村的“避灾神明”
        三、欧厝村的“避灾物”
        四、欧厝村的“避灾仪式”
    第三节 台风灾害下的社区生计变迁
        一、传统渔业捕捞与海蛎子养殖
        二、1999年台风灾害对渔业的破坏
        三、1999年之后生计方式的变迁
    第四节 台风灾害的制度化应对
        一、从镇到村的防灾行为
        二、从村到镇的救灾行为
        三、欧厝村民的回应
第六章 结论
    一、制度化的应灾模式
    二、灾害应对的地方性知识
    三、厦门台风灾害应对的人类学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厦门市重大台风灾害一览
    附录二 厦门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莫兰蒂台风灾后重建服务信息表
    附录三 主要参与观察寸间一览
    附录四 访谈对象一览
致谢

(10)武警部队心理卫生士官岗位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武警部队心理卫生工作现状
    1.1 武警部队心理卫生岗位组成及职责要求
    1.2 武警部队基层心理卫生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1.2.1 师医院心理科心理卫生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1.2.2 团卫生队心理卫生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1.2.3 连队心理工作骨干心理卫生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1.3 武警部队心理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情况
        1.3.1 专职心理治疗师以及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情况
        1.3.2 基层心理工作骨干培训情况及存在问题
2 美军的军事心理人才培养模式及发挥的作用
    2.1 美军心理工作的发展及作用
    2.2 美军心理人才的培养
3 武警部队基层设立或者配备心理卫生士官岗位的意义及建议
    3.1 武警部队基层配备心理卫生士官的意义
    3.2 武警部队配备心理卫生士官操作方法
        3.2.1 人才培养和选拔
        3.2.2 岗位职责
        3.2.3 人才队伍的稳定和保留

四、2000年武警部队卫生工作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D]. 韩小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2]城市交通道路网络抗涝韧性定量评价方法研究[D]. 李欣. 东南大学, 2020
  • [3]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吕伟.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历程与经验研究[D]. 王院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5]财政支出校园文化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为例[D]. 郁晓昕.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6]中国共产党组织部运行研究[D]. 许翾. 浙江大学, 2018(02)
  • [7]公文函的逻辑界定、功能类型与写作技巧研究[D]. 段天增. 暨南大学, 2018(01)
  • [8]基于文本量化分析的我国劳动关系政策演变研究[D]. 顾兵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01)
  • [9]台风灾害应对的人类学研究 ——以厦门市莫兰蒂台风灾害为例[D]. 陈芳. 厦门大学, 2018(07)
  • [10]武警部队心理卫生士官岗位需求分析[J]. 张川敏,梁秋野,万玲玲,朱春红. 武警医学, 2018(02)

标签:;  ;  ;  ;  ;  

2000年武警部队卫生工作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