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数字啁啾信号产生与失真自适应接收机技术研究

全数字啁啾信号产生与失真自适应接收机技术研究

一、全数字线性调频信号产生及失真自适应接收机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权[1](2021)在《星载宽带多通道微波辐射计中频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星载微波辐射计是大气探测、海洋探测、地表探测以及深空探测的重要遥感手段,可以全天时、全天候获取探测对象的相关重要参数,实现对探测目标的实时连续监测。为了满足越来越高的探测精度需求,例如大气探测中对垂直温湿度廓线分辨率的需求,基于宽带、多通道、高分辨率中频信号处理技术的高光谱微波辐射计研究日趋活跃。辐射计系统中常用的频谱细分探测技术主要包括模拟滤波器组频谱分析技术、声光探测频谱分析技术、自相关频谱分析技术、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频谱分析技术以及CTS(Chirp Transform Spectrometer)频谱分析技术。这些频谱探测技术具有不同的测频原理与系统架构,基于上述频谱分析技术的相关辐射计也具有不同的应用场景。由于星载系统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外部工作环境,对载荷的体积、质量、功耗以及系统稳定性方面要求极高,综合分析上述频谱细分探测技术,其中CTS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宽带、高分辨率频谱探测,还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稳定性高等优点,十分适合应用于星载系统。本文以星载宽带多通道微波辐射计中频关键技术为研究内容,针对星载微波辐射计系统对中频处理带宽、通道数目、功耗、体积以及稳定性等要求,重点研究了基于CTS技术的星载宽带多通道微波辐射计中频系统架构设计及验证。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包含三部分:(1)建立了基于CTS技术的快速数字脉冲压缩算法。针对CTS系统中基于声表面波滤波器的物理脉冲压缩方式存在的较大衰减和非理想色散特性等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线性相位采样与累加的快速数字脉冲压缩算法,从理论推导、仿真以及实验三方面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在计算准确度、频率分辨率以及计算复杂度等方面与经典的时域数字脉冲压缩技术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取代声表面波滤波器实现快速数字脉冲压缩,且具有足够高的计算精度和较低的计算复杂度。(2)针对多通道微波辐射计中基于CTS技术的频谱细分中频技术,提出并实现了两种全新的CTS架构。针对经典双路推拉CTS系统架构中存在的器件及链路匹配等问题,提出了两种新颖的单路架构:FCS M-C(Frequency Conversion Single-channel Multiplication-convolution)架构与TDS M-C(Time Delay Single-channel Multiplication-convolution)架构。对设计的两种架构进行了理论推导、仿真以及实验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两种架构在满足系统指标的前提下具有结构简单、质量轻、功耗低等优点。(3)建立了新型CTS架构与快速数字脉冲压缩算法相结合的频谱细分中频技术。设计了基于快速数字脉冲压缩算法的数字逻辑电路,对设计的数字逻辑电路进行了Vivado仿真验证与FPGA板级验证;将TDS M-C、FCS M-C两种架构与快速数字脉冲压缩算法相结合,实现了对宽带多通道中频系统的FPGA板级验证。

吴远斌[2](2021)在《直接变频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集成化已成为现代电子系统最重要的发展方向,雷达系统也是如此。现代直接变频技术具有成本极低、体积小、结构简单和高度集成化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通信市场,如手机、基站、卫星接收机和GPS接收机等,但至今未有在雷达中实际应用的报道。该文对直接变频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应用到相控阵体制的雷达上,能极大地降低雷达成本和体积,且有工作频带极宽、配置灵活、可重构的特点。因此,直接变频技术也将成为雷达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该文最后给出了一个将直接变频技术应用到S波段相控阵雷达的设计实例。

苏志[3](2020)在《微波超视距通信自适应跳频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通信装备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成为趋势,而微波超视距通信设备由于其信道传播特性关系,对大口径、大功率要求恰恰成为了微波超视距通信装备小型化发展的瓶颈。为了适应高带宽、小型化的工程应用,利用跳频技术用于微波超视距工程应用的方法研究日趋活跃。本文首先提出了项目背景以及研究的意义,随后对微波超视距通信信道的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从微波超视距通信信道的损耗特性、衰落特性、带宽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对微波超视距通信的分集接收技术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微波超视距通信的信道特点进行了总结。本文引入了自适应跳频的概念,并介绍了自适应跳频的基本概念,以自适应跳频技术为研究课题,重点研究了跳频分集与传统微波超视距通信分集效果对比等;以工作频点传输损耗最小为选择通信频率的准则,根据传输速率、通信距离、传播可靠度和设备能力分析计算所需频点数目,设计跳频通信协议。为实现频率切换时的稳定可靠通信,分析建链和正常工作过程中跳频通信协议工作流程及其容错设计,并进行了系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自适应跳频技术可以实现相应分集重数的通信效果。最后进行硬件设计与实现,详细地介绍了系统的组成、数据处理流程、接口、室内单元和室外单元设计。本文最后对微波超视距自适应跳频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为测试该设备在超视距条件下的体制可行性,进行了距离为102km的野外通信试验,验证微波超视距跳频通信系统的性能、功能;并重点针对自适应跳频技术体制与频率分集方式的性能对比进行了分析。通过试验样机的研制及性能测试,证明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与跳频通信体制的正确性,为研制复杂地形环境中应用的小型化、便携化、低成本、低功耗且易于部署的大容量微波超视距通信设备可提供坚实的技术储备。

李洁[4](2020)在《MIMO-OTHR中抑制多模杂波的改进MVDR波束形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波超视距雷达(Over-the-Horizon-Radar,OTHR)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在大气电离层进行传播从而实现对较远视线距离的目标进行探测一种雷达,但由于电磁波经过电离层传播后会产生多模杂波,将严重影响对目标的探测。通过将多输入多输出(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技术应用于OTHR构建MIMO-OTHR,使得其可以充分利用空域信息来实现非因果自适应波束形成,从而达到抑制多模杂波的效果。MIMO-OTHR通过在电离层折射、后向返回散射路径下传播高频电磁波来实现对1000~4000km视线距离外海面慢速运动船舶目标的探测,但电离层的多层结构,使得MIMO-OTHR在探测目标的过程中会返回多条散射探测路径,从而会引起多模杂波现象的产生。再加上电离层相位污染的影响,多模杂波的一阶Bragg峰将在多普勒谱上扩展,从而形成多普勒扩展杂波(Spread Doppler Clutter,SDC),其SDC杂波将严重影响OTHR对海面慢速运动船舶目标的探测性能。在MIMO-OTHR中,通常利用最小方差无失真响应(Minimum Variance Distortionless Response,MVDR)来解决接收回波中的电离层多模杂波对目标的探测的影响。由于MIMO-OTHR的全向性发射、杂波噪声协方差矩阵估计不准确以及有限相干积累时间内训练样本数过少,使传统MVDR输出信杂噪比(Signal-to-Clutter-plus-Noise Ratio,SCNR)较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两个方面对MVDR算法进行改进,主要工作包括:(1)对MIMO-OTHR中的传统MVDR算法进行改进,以改善其多模杂波的抑制能力。首先,利用二阶锥规划进行发射波束域预处理为基础,将发射能量集中到主模式角度;然后,在阵列接收端进行阵列平滑,抑制主模期望信号,提高杂波噪声协方差矩阵估计精度;最后,利用MVDR波束形成双迭代算法,降低对计算量与训练样本数的需求。通过仿真来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并对其性能做出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改进MVDR算法可有效抑制多模杂波;以较少训练样本及较小计算量,可以获取更高的输出SCNR。(2)为了进一步提高多模杂波的抑制能力,通过在MIMO-OTHR中进行杂波抑制的研究上的基础上引入频控阵(Frequency diverse array,FDA)技术,构建FDA-MIMO-OTHR新型雷达系统,以改善多模杂波在距离维上的抑制能力。首先,利用非均匀频率偏移进行发射波束域预处理为基础,将发射能量集中到主模式角度;然后,在阵列接收端进行阵列平滑,抑制主模期望信号,提高杂波噪声协方差矩阵估计精度;最后,利用MVDR波束形成双迭代算法,降低对计算量与训练样本数的需求,通过仿真验证其有效性,并对性能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构建FDA-MIMO-OTHR新型雷达系统下的改进MVDR算法可有效抑制多模杂波;以较少训练样本及较小计算量,可以获取更高的输出SCNR,并实现具有距离上抑制需求的实际情况。

房善婷[5](2020)在《电子战中雷达系统多分辨率建模与仿真》文中提出雷达是现代战争中不可缺少的武器系统装备,在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实物或半实物试验仿真成本高、难度大,所以全数字化仿真得到广泛应用,比较典型的有信号级和功能级两种不同分辨率的系统,根据不同的仿真需求,可以选择合适分辨率的雷达系统应用于电子战系统中,实现不同装备间的电子对抗。传统的功能级分辨率较低,将多分辨率建模方法应用到雷达系统中,对提高系统的分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计算机使用全数字建模与仿真方法,采用C++语言面向对象技术,完成了不同分辨率的雷达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并设计了不同的电子战场景,实现了场景的仿真与结果分析。本文首先提出了电子战中雷达系统多分辨率仿真的方案,分析了多分辨率建模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设计了信号级和功能级系统分别在电子战系统中的应用和仿真流程。由于信号级雷达系统能够模拟雷达处理信号的全过程,具有较高的分辨率,适用于面向系统性能的电子战系统。本文构建了信号级雷达系统的基本模块,实现了雷达系统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从时域、空域、能域构建了一些抗干扰模块:波形变换、脉宽鉴别、低副瓣、基于阻塞矩阵预处理的自适应波束形成、宽限窄等,进行仿真并验证结果,保证雷达系统面向复杂电磁环境时具有较好的目标检测性能。功能级雷达系统以回波功率表征信号,分辨率较低,但模型简单、数据量小、运算速率可以达到实时,适用于面向作战应用的电子战系统。本文采用多分辨率建模的聚合解聚法,将信号级的旁瓣对消、脉冲压缩、动目标显示和动目标检测模块聚合成功能级模块,提高了传统功能级模块的分辨率。本文模拟的信号级和功能级雷达的体制均是相控阵雷达,构建资源调度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实现相控阵雷达的基本功能。最后,分别构建信号级和功能级仿真场景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和相关测试结果分析,验证本文建立的雷达系统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的不同分辨率雷达系统在电子战系统中应用广泛,适用于不同需求的电子战系统,为电子战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和参考价值。

安坤[6](2020)在《宽带雷达干扰系统中的发射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战争背景下,信息化战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信息化战争的本质是对电磁频谱的控制与利用。在战场上,假如有一方能够掌握电磁频谱,就能将战场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雷达对抗的本质也是对电磁频谱的掌控。现代雷达系统的趋势是数字化、宽带化。因此,雷达干扰系统也紧跟潮流全面实现数字化、宽带化。雷达干扰系统不仅需要具备同时干扰数个敌方设备的能力,还要避免对己方侦察设备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宽带雷达干扰系统中的发射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展开研究。首先分析现有雷达干扰发射系统方案,在此基础上介绍一种基于时变加权矢量的干扰系统,重点研究了适用于时变加权矢量干扰系统的数字波束形成技术。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发射天线阵列模型、窄带信号模型和宽带信号模型,继而分析了发射单波束形成以及发射多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最后,研究了现有的雷达干扰发射系统方案,分析了现有干扰系统的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种使用直接数字合成(DDS)技术的时变加权矢量雷达干扰发射系统。2.分析了传统窄带波束形成技术应用于宽带信号波束形成中存在的问题。分别给出了适用于时变加权矢量干扰系统的时延加权波束形成、空间重采样波束形成和线性约束最小方差(LCMV)自适应置零波束形成的权系数的计算方法。将时变加权矢量信号随时间变化逐频点叠加到宽带线性调频(LFM)信号上,即可实现该干扰系统的发射波束形成。同时,给出了该干扰系统同时发射多波束形成的方法。通过仿真分析了上述算法的宽带波束形成以及同时发射多波束形成效果。研究发现,当时变加权矢量干扰系统采用LCMV自适应置零波束形成算法时,存在宽带信号中不同频率分量的主瓣波束增益不一致,多波束形成效果差和零陷展宽等问题。3.在时变加权矢量干扰系统中采用LCMV自适应置零波束形成算法时,宽带信号中不同频率分量的波束形成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同时,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导向矢量存在误差,当采用该算法时,干扰系统发射波束指向角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偏移。针对以上问题,介绍了空间响应偏差(SRV)因子的定义和在LCMV准则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二次约束LCMV准则。继而提出了一种将二次约束LCMV准则和SRV约束相结合的新算法。在此基础上,为该算法引入旁瓣约束因子,将该波束形成算法的解析形式转变为凸优化问题的形式,在保证低旁瓣的同时有效降低算法求解难度。

陈新竹[7](2020)在《多功能数字阵列雷达空域抗有源干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作为探测系统的新型重要装备,可以对多批目标实现搜索、跟踪、成像、识别等多种功能,承担防空、反导等多种任务,能够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晰,既是望远镜,也是显微镜。作为一种全数字相控阵雷达,数字阵列雷达为先进的自适应波束合成算法提供了硬件实现平台,在空域抗干扰方面具备高灵活性和突出性能,有效提高了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成为当前雷达领域的研究热点。而新型有源干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字阵雷达抗干扰带来了新的挑战。当数字阵列雷达接收到从主瓣进入的干扰信号时,由于干扰与目标信号空域相关性强,当前空域抗主瓣干扰的方法会引起目标探测和跟踪能力的损失;此外,多功能数字阵列雷达在宽带探测模式下,面临着宽窄带、主副瓣组合干扰的威胁,常规空域抗干扰方法的性能难以满足目标识别的要求。综上,如何提升多功能数字阵列雷达在主瓣干扰和宽带组合干扰场景下的目标探测能力,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难点问题。本文针对多功能数字阵列雷达在不同工作模式下面临的典型有源干扰场景,以空域抗干扰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为着眼点,以提高雷达对目标的探测增益、测角精度、高分辨性能为目的,深入开展多功能数字阵列雷达空域抗干扰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开展的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针对数字阵列雷达抗主瓣干扰引起的单脉冲测角精度损失,提出了基于二维正交波束的抗干扰及测角方法,解决了自适应和差波束合成过程中干扰俯仰角和方位角的耦合问题,可以同时抑制两个及以上主瓣干扰,多个副瓣干扰,并提高了目标测角精度。首先,针对二维矩形阵,深入分析常规自适应和差波束合成中,导致方位(俯仰)维测角精度下降的原因;然后,利用方位维与俯仰维波束的独立性,提出了二维正交波束合成的方法,通过互相正交的自适应波束合成与和差波束合成,使方位(俯仰)维抗干扰与俯仰(方位)维测角互不影响;此外,将该方法推广至数字子阵结构的二维矩形阵中,进一步降低了自适应运算的复杂度;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该方法在有效抑制多个主副瓣干扰的同时具备较高的测角精度。2.针对数字阵列雷达抗主瓣干扰引起的目标探测增益损失,结合分布式数字阵列雷达体制,提出了一发多收模式下基于多站波束融合的抗干扰方法,解决了空域强相关的目标与干扰同时被抑制的问题,可以同时抑制两个及以上主瓣干扰,多个副瓣干扰,并提高了目标探测增益,挖掘了分布式数字阵列雷达在空域抗干扰方面的潜能。首先,通过特征波束分析,深入研究自适应波束合成中,目标信号与主瓣干扰同时被抑制的原因;然后,针对分布式数字阵列雷达一发多收的工作模式,提出了基于多站波束融合的抗干扰方法,涵盖两级波束合成:在第一级单站内,通过多点线性约束最小方差(Linearly Constrained Minimum Variance,LCMV)方法,规避主瓣干扰与目标的空域相关问题,仅抑制多个副瓣干扰信号;在第二级多站联合中,利用分布式数字阵合成高分辨辅助波束,对主波束中的主瓣干扰和目标进行准确区分,通过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MMSE)方法精确估计并对消主瓣干扰,减少目标信号的损失;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该方法在抗多个主副瓣干扰的同时,提高了主瓣对目标的探测增益,减少了多站间数据传输量,降低了自适应运算复杂度。3.针对宽带数字阵列雷达面临的宽窄带、主副瓣复杂组合干扰的问题,构建了子带分解的高性能基带实现架构,并提出了子带内多波束联合抗干扰方法,提高了复杂电磁环境中目标的一维距离成像性能。首先,针对宽带信号接收的子带分解方法,通过对子带分解后干扰信号相关矩阵的特征根分析,给出了子带内干扰色散残余的关键参数。为此,构建子带分解的高性能基带滤波架构,优化了关键参数,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该方法显着改善了色散残余问题,提高了抗干扰性能;然后,针对宽窄带、主副瓣组合干扰场景,进一步提出基于子带分解的多波束联合抗干扰方法,通过多个辅助波束对主波束内主瓣、副瓣干扰的自适应感知,解决了各子带中干扰场景的差异问题,降低了自适应运算的复杂度。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该方法在各子带干扰场景不同时的自适应抗干扰性能。最后,结合宽带实验雷达在干扰环境下的对海探测实验,通过实测数据处理,获得了舰船目标的高精度一维距离像,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王飞[8](2020)在《基于OFDM的调频广播数模同播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广播领域有许多数字化方案被提出,其中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OFDM)的数模同播技术可以使用FM的频段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声音广播和丰富的数据业务,对现有模拟FM广播不造成影响。目前国内外主流的FM数模同播技术都是在FM频点的频带外侧附加OFDM信号,本文着重对OFDM信号和FM信号在FM频点的频带内混叠的同播方式及其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地基导航增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具体的贡献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现有FM广播数模同播方法的数模干扰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带内混频(In Band In Channel,IBIC)数模同播方法,该方法在发射端构造了一种特殊的OFDM调制结构,发射的数模信号频谱在FM频带内完全重叠,避免了带外数模干扰。通过合理设置数模信号功率比以及数字信号的带宽,解决了带内数字对模拟信号的干扰问题。仿真结果表明与已有IBIC数模同播方法相比所提数模同播的数模分离算法不依赖于数模功率比,与纯OFDM系统相比数字接收达到相同的BER,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只有 4dB 的损失。2.FM共生无线电数据系统(Symbiotic Radio Digital System,SRDS)基于本文所提IBIC数模同播方法设计,针对FM SRDS中载波频偏(Carrier Frequency Offset,CFO)导致数模分离算法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两步CFO估计算法。基于FM信号特征的粗估计有效降低CFO,使得数模信号得以分离,接着基于重复结构同步符号的细估计使得CFO进一步降低,OFDM可以正常解调。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降低了CFO对FM SRDS的影响,使得FM SRDS具有了更强的鲁棒性。3.针对FM SRDS在GNSS地基导航增强中的应用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FM SRDS信号进行GNSS地基导航信标发射机时间同步的方法,先根据FM SRDS信号中OFDM的同步头结构进行到达时间(Time of Arrival,ToA)估计,然后利用估计结果进行GNSS信标发射机的本地时钟驯服,从而实现多导航信标发射机之间的时间同步。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使用GNSS的方法相比时间同步精度明显提高。

迟博恩[9](2020)在《基于FMCW雷达的多目标测距与定位系统的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无线定位及身份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定位导航、物流管理等领域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可实现无线定位的测距技术中,调频连续波雷达(FMCW)因其具有精度高,成本低,体积小,易于实现以及隐蔽性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测距与定位、雷达成像、无人驾驶、导弹制导等领域。针对FMCW雷达无法识别被测物体身份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传统FMCW雷达的工作原理,提出一种使FMCW雷达能够识别多目标身份的改进方法。该方法以线性FMCW雷达为基础,在被测物体上增加有源标签,通过码分多址技术实现对用户的识别,同时利用扩频码在不同频偏下自相关值不同的特性实现距离测量。该方法将身份识别问题转化为对扩频码的捕获问题,将测距问题转化为频偏估计问题。基于此,本文还设计了一种身份识别与测距的快速算法。该算法使用二维搜索同步法,通过将不同频点的信号进行叠加以减少搜索次数,再利用FFT实现快速相关运算完成身份识别,最后经二分法迭代来提高测距精度。该算法缩短了单次测量所需时间。本文在MATLAB系统仿真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套能够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的硬件平台,并基于FPGA实现身份识别与测距算法,基于MCU实现数据处理及系统控制。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同时对多目标的距离进行测量并获取其各自的身份。在雷达扫频带宽为200MHz,扫频周期为163.84us,扩频增益为30dB,信噪比为-15dB时,测距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12cm,误差在1cm以内的概率为52.58%,在10cm以内的概率为99.73%。

寇长安[10](2020)在《面向数字阵列雷达的高功率微波耦合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全新概念的相控阵雷达——数字阵列雷达(Digital Array Radar,DAR),工程化应用取得了重大进展。复杂的雷达内部环境中,模拟射频电路与数字电路的矛盾,大功率的发射信号与小功率回波信号的矛盾,造成了数字阵列雷达内部异常复杂的电磁环境,其高功率微波效应尚不明确,极易受到微波脉冲干扰甚至损伤。为了构建面向数字阵列雷达的高功率微波耦合仿真系统,获得高功率微波特性对数字阵列雷达系统作用效果的影响规律,提升数字阵列雷达系统的高功率微波防护能力,本文运用理论指导、仿真分析、实验验证和数学拟合的方法,研究了高功率微波扰乱数字阵列雷达系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了基于模块化技术的数字阵列雷达系统行为级强电磁脉冲耦合效应模型。针对性地注入不同带宽、不同频率和不同能量的高功率微波干扰脉冲,模拟真实强电磁环境。通过对从部件到系统的运行状态和仿真数据的分析,揭示数字阵列雷达系统电磁耦合效应的动态传递机理,建立系统电磁效应与高功率微波等强电磁环境特征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本文首先阐述了数字阵列雷达的高功率微波耦合效应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其次运用理论分析了数字阵列雷达的功能特点和结构特性,以及不同高功率微波脉冲的时频特性。针对数字阵列雷达最易受高功率微波损毁的射频前端,本文从耦合功率水平的角度计算了失效区、干扰区及安全区的变化规律。对于射频前端核心敏感器件PIN限幅器和低噪声放大器的非线性工作状态进型了深入分析,阐明了高功率微波环境下射频器件输出信号的变化特点。最后对脉冲压缩后,高功率微波脉冲的时频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2.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将数字阵列雷达系统划分为:收发模块、运动目标模块、高功率微波模块、功能模块和系统软件界面六个模块分别进行仿真建模。首先确定了雷达系统发射波形和数字波束形成算法模块。基于前文的分析结果,针对接收链路在强电磁脉冲干扰时的非线性状态,对十六个接收通道的低噪声放大器进行非线性设计,使其符合在高功率微波干扰时的响应特性。运动目标模块实现了可变目标运动状态和多种RCS类型目标切换。基于数字波束形成技术,高功率微波干扰信号可实现不同角度的入射,且功率、脉宽和脉冲重复率可扫描。功能仿真模块完成了脉冲压缩、多普勒处理、动目标检测、恒虚警检测和蒙特卡洛法概率检测的模式选择和功能建模。最后通过MATLAB建立可视化的系统软件界面,实现了多类型参数扫描,并且可以实时地将系统参数与计算结果直观的展示出来。3.实验测试了低噪声放大器的电性能指标和典型参数。通过搭建半实物仿真系统,将采用相同参数的仿真器件和实物器件分别载入系统,通过相同干扰状态下的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仿真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次针对射频接收模块,进行了强电磁脉冲对低噪声放大器的等效注入实验。探究低噪声放大器的小信号增益回复时间特性。4.利用数字化仿真系统的优势,计算了大量不同干扰环境下,数字阵列雷达系统的运行状态。通过分析仿真数据的规律,利用回归模型进行非线性拟合,构建了高功率微波脉冲重复率和脉宽等参数与系统对目标检测概率的数学模型。数字阵列雷达仿真系统可以较好的预测以雷达受强电磁脉冲干扰时的工走状态,可以在系统级对雷达抗干扰提供仿真参考。

二、全数字线性调频信号产生及失真自适应接收机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数字线性调频信号产生及失真自适应接收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星载宽带多通道微波辐射计中频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星载微波辐射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星载微波辐射计研究现状
        1.2.2 星载微波辐射计中频技术研究现状
        1.2.3 星载微波辐射计未来发展方向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高光谱微波辐射计系统
    2.1 高光谱微波辐射计探测原理
    2.2 高光谱微波辐射计系统架构
        2.2.1 系统总体架构
        2.2.2 天线及接收机前端
        2.2.3 宽带多通道中频处理模块
        2.2.4 定标与数控模块
    2.3 CTS中频频谱探测原理
        2.3.1 线性调频与脉冲压缩
        2.3.2 CTS系统测频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进单路CTS中频频谱细分技术研究
    3.1 CTS系统基本架构
        3.1.1 M-C-M架构
        3.1.2 双路M(l)-C(s)架构
    3.2 改进单路FCS M-C架构
        3.2.1 单路FCS M-C架构及原理
        3.2.2 FCS M-C架构仿真验证及分析
        3.2.3 FCS M-C架构实验验证及分析
    3.3 改进单路TDS M-C架构
        3.3.1 单路TDS M-C架构及原理
        3.3.2 TDS M-C架构仿真及分析
        3.3.3 TDS M-C架构实验验证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TS系统的快速数字脉冲压缩算法研究
    4.1 模拟脉冲压缩技术
    4.2 数字脉冲压缩技术
        4.2.1 时域数字脉冲压缩技术
        4.2.2 频域数字脉冲压缩技术
    4.3 快速数字脉冲压缩算法
        4.3.1 基于线性相位采样及叠加的快速数字脉冲压缩技术
        4.3.2 快速数字脉冲压缩算法仿真验证及分析
        4.3.2.1 基于LPSA算法的CTS系统仿真模型设计
        4.3.2.2 仿真结果对比及分析
        4.3.2.3 LPSA算法计算复杂度分析
        4.3.3 快速数字脉冲压缩算法实验验证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单路CTS及LPSA算法的中频系统FPGA实现
    5.1 基于LPSA算法的数字逻辑电路设计与仿真
        5.1.1 基于LPSA算法的数字逻辑电路设计
        5.1.2 基于LPSA算法的数字逻辑电路Vivado功能仿真分析
        5.1.3 基于LPSA算法的数字逻辑电路FPGA板级验证
    5.2 单路CTS与LPSA算法相结合的中频系统FPGA实现
        5.2.1 单路CTS与LPSA算法相结合的中频系统设计
        5.2.2 ADC采样功能验证
        5.2.3 单路架构与LPSA相结合的CTS系统实验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直接变频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直接下变频技术
3 直接下变频在雷达中的应用研究
4 采用直接下变频技术的雷达系统性能
5 结束语

(3)微波超视距通信自适应跳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视距通信的需求
        1.1.1 卫星通信的使用已臻极限但仍无力独自支撑超视距通信
        1.1.2 卫星通信“稀、贵、脆、迟”的受限应用
    1.2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3 微波超视距通信装备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1 国外微波超视距通信发展现状
        1.3.2 国内微波超视距通信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微波超视距信道传播特性和自适应跳频技术
    2.1 微波超视距信道传播特性
        2.1.1 微波超视距通信机理
        2.1.2 微波超视距通信特点
        2.1.3 微波超视距分集接收技术
    2.2 自适应跳频性能分析
        2.2.1 自适应跳频与选择式分集合并的等效分析
        2.2.2 空间/频率分集最大比合并与自适应跳频的性能对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适应跳频波形设计及仿真
    3.1 自适应跳频技术内涵
    3.2 波形设计
        3.2.1 信号形式选取
        3.2.2 调制频点选取原则及探测频率间隔
        3.2.3 调制信号与探测信号的功率分配比例
        3.2.4 抗多径方式
        3.2.5 信道纠错编码方式
        3.2.6 分集重数与分集效果
    3.3 信道探测/通信一体化传输方式的设计与实现
    3.4 传输控制协议
    3.5 主要技术指标
    3.6 系统仿真
        3.6.1 仿真框图
        3.6.2 仿真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波超视距跳频通信系统设计
    4.1 系统组成
    4.2 数据处理流程
    4.3 接口方案
        4.3.1 对外互联接口
        4.3.2 内部连接接口
    4.4 室内单元
        4.4.1 组成
        4.4.2 原理
        4.4.3 接口
        4.4.4 电源设计
    4.5 室外单元
        4.5.1 组成
        4.5.2 原理
        4.5.3 接口
        4.5.4 电源设计
        4.5.5 散热设计
    4.6 结构设计
    4.7 “六性”设计及电磁兼容性设计
        4.7.1 可靠性设计
        4.7.2 维修性设计
        4.7.3 保障性设计
        4.7.4 测试性设计
        4.7.5 安全性设计
        4.7.6 环境适应性设计
        4.7.7 电磁兼容性设计
        4.7.8 电线电缆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波超视距跳频通信系统的性能测试
    5.1 概述
    5.2 试验系统组成
    5.3 每端站参试设备和仪器
        5.3.1 参试设备及数量
        5.3.2 参试仪器及数量
    5.4 试验基本情况及测试数据
        5.4.1 试验站址情况
        5.4.2 试验基本情况
        5.4.3 测试数据
    5.5 测试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6.3 微波超视距通信发展趋势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MIMO-OTHR中抑制多模杂波的改进MVDR波束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2章 MIMO-OTHR及其杂波抑制
    2.1 MIMO-OTHR概念及其优势
    2.2 电离层与多模传播
    2.3 MVDR杂波抑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雷达体制发射波束形成
    3.1 标准相控阵雷达中发射波束形成
    3.2 标准MIMO雷达中发射波束形成
    3.3 相控MIMO雷达中发射波束综合
        3.3.1 多秩波束形成
        3.3.2 划分子阵波束形成
        3.3.3 基于波形优化的波束综合
        3.3.4 发射波束域预处理
    3.4 频控阵雷达中发射波束形成
    3.5 频控阵雷达中发射波束解耦合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针对MIMO-OTHR多模杂波抑制的改进MVDR算法
    4.1 引言
    4.2 MIMO-OTHR中多模传播信号模型
    4.3 针对多模杂波抑制的改进MVDR算法
        4.3.1 基于二阶锥规划的发射波束域预处理
        4.3.2 接收端阵列平滑处理
        4.3.3 双迭代MVDR算法
    4.4 多模杂波抑制的改进MVDR算法性能分析
    4.5 仿真实验分析
        4.5.1 发射波束域预处理前后发射波束
        4.5.2 传统MVDR与改进MVDR的多模SDC杂波抑制比较
        4.5.3 算法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FDA-MIMO-OTHR多模杂波抑制MVDR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非均匀频率偏移的频控阵波束合成
    5.3 FDA-MIMO-OTHR多模杂波抑制的MVDR算法
        5.3.1 FDA-MIMO-OTHR多模杂波信号模型
        5.3.2 FDA-MIMO-OTHR接收端阵列平滑处理
        5.3.3 FDA-MIMO-OTHR双迭代MVDR算法
    5.4 性能分析
    5.5 仿真实验分析
        5.5.1 非均匀频偏频控阵波束域预处理
        5.5.2 FDA-MIMO-OTHR的多模SDC杂波抑制MVDR
        5.5.3 算法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电子战中雷达系统多分辨率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子战中雷达系统数字化仿真
        1.2.2 多分辨率仿真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电子战中雷达系统多分辨率仿真方案
    2.1 多分辨率建模与仿真
        2.1.1 多分辨率建模与仿真概念
        2.1.2 多分辨率建模方法
        2.1.3 多分辨率建模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
    2.2 信号级雷达系统仿真方案
        2.2.1 信号级雷达系统在电子战中的应用
        2.2.2 信号级雷达系统仿真流程
    2.3 功能级雷达系统仿真方案
        2.3.1 功能级雷达系统在电子战中的应用
        2.3.2 信号级对功能级的支撑
        2.3.3 功能级雷达系统仿真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号级雷达系统建模
    3.1 发射和接收模块
    3.2 常规信号处理模块
    3.3 时域抗干扰模块
        3.3.1 波形捷变
        3.3.2 脉宽鉴别
    3.4 空域抗干扰模块
        3.4.1 低副瓣电平
        3.4.2 自适应旁瓣对消
        3.4.3 旁瓣匿影
        3.4.4 基于阻塞矩阵预处理的自适应波束形成
    3.5 能域抗干扰模块
        3.5.1 宽限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功能级雷达系统建模
    4.1 接收模块
    4.2 信号处理模块
        4.2.1 自适应旁瓣对消
        4.2.2 脉冲压缩
        4.2.3 动目标显示与动目标检测
    4.3 数据处理模块
    4.4 资源调度
        4.4.1 空域划分与波位编排
        4.4.2 任务调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子战中雷达系统多分辨率仿真与分析
    5.1 雷达系统仿真实现
    5.2 电子战中信号级雷达系统仿真
        5.2.1 仿真场景及参数
        5.2.2 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5.3 电子战中功能级雷达系统仿真
        5.3.1 仿真场景及参数
        5.3.2 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宽带雷达干扰系统中的发射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宽带雷达干扰发射系统概述
    2.1 天线阵列模型
    2.2 信号模型
        2.2.1 窄带信号模型
        2.2.2 宽带信号模型
    2.3 发射波束形成基本原理
        2.3.1 发射单波束形成
        2.3.2 发射多波束形成
    2.4 宽带雷达干扰发射系统设计
        2.4.1 基于模拟延迟线的干扰系统
        2.4.2 基于数字时延的干扰系统
        2.4.3 基于DDS移频移相的干扰系统
        2.4.4 基于时变加权矢量的干扰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变加权矢量干扰系统的宽带数字波束形成
    3.1 基于移相器的宽带波束形成
    3.2 基于时延加权波束形成
        3.2.1 时延加权算法概述
        3.2.2 仿真分析
    3.3 空间重采样波束形成
        3.3.1 空间重采样算法概述
        3.3.2 仿真分析
    3.4 LCMV自适应置零波束形成
        3.4.1 LCMV自适应置零算法概述
        3.4.2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二次约束LCMV-SRV的宽带波束形成
    4.1 空间响应偏差(SRV)因子
    4.2 二次约束LCMV准则
    4.3 基于二次约束的LCMV-SRV宽带波束形成
        4.3.1 算法概述
        4.3.2 仿真分析
    4.4 低旁瓣LCMV-SRV宽带波束形成
        4.4.1 算法概述
        4.4.2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多功能数字阵列雷达空域抗有源干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功能数字阵列雷达发展现状
        1.2.2 先进有源干扰技术发展现状
        1.2.3 空域抗干扰方法研究现状
    1.3 数字阵列雷达空域抗干扰研究难点
    1.4 本文创新点
    1.5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空域抗干扰原理与评估方法
    2.1 引言
    2.2 阵列信号模型
        2.2.1 窄带信号模型
        2.2.2 宽带信号模型
    2.3 空域抗干扰基本原理
        2.3.1 无干扰环境下的波束合成
        2.3.2 干扰环境下的阵元级自适应波束合成
        2.3.3 干扰环境下的波束域自适应波束合成
    2.4 空域抗干扰性能分析与评估
        2.4.1 空域抗干扰方法的特征根分析
        2.4.2 空域抗干扰综合性能定量评估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二维正交波束的数字阵列雷达抗干扰及单脉冲测角方法
    3.1 引言
    3.2 无干扰环境下和差单脉冲测角原理
        3.2.1 一维均匀线阵测角
        3.2.2 二维矩形阵测角
    3.3 基于二维正交波束的抗干扰及测角方法
        3.3.1 一维行/列MVDR抗干扰
        3.3.2 二维正交和差波束合成
        3.3.3 二维和差单脉冲测角
    3.4 基于二维正交波束的子阵级抗干扰及测角方法
    3.5 仿真实验
        3.5.1 实验条件:阵列结构及干扰环境
        3.5.2 二维抗干扰性能评估
        3.5.3 二维单脉冲测角性能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站波束融合的分布式数字阵列雷达抗干扰方法
    4.1 引言
    4.2 数字阵雷达抗主瓣干扰的方法及性能分析
        4.2.1 单部数字阵列雷达的抗干扰缺陷
        4.2.2 分布式数字阵列雷达的抗干扰潜能
    4.3 基于多站波束融合的分布式数字阵列雷达抗干扰方法
        4.3.1 单站内阵元级LCMV抗副瓣干扰
        4.3.2 多站波束融合MMSE抗主瓣干扰
    4.4 仿真实验
        4.4.1 实验条件:阵列结构及干扰环境
        4.4.2 抗干扰及目标检测性能评估
        4.4.3 系统资源评估及复杂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子带分解及多波束联合的宽带数字阵列雷达抗干扰方法
    5.1 引言
    5.2 宽带接收的子带分解方法
        5.2.1 基于子带分解的宽带数字阵抗干扰原理
        5.2.2 子带分解方法的干扰色散残余分析
        5.2.3 子带分解方法的基带实现架构
    5.3 基于子带分解的多波束联合抗干扰方法
        5.3.1 干扰的频域和空域组合特征
        5.3.2 多波束联合抗干扰方法
    5.4 仿真实验
        5.4.1 实验条件:数字阵系统及干扰环境
        5.4.2 基于子带分解的宽带抗干扰实验
        5.4.3 基于子带分解的多波束联合抗组合干扰实验
    5.5 外场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8)基于OFDM的调频广播数模同播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发展和现状
        1.2.1 纯数字音频广播
        1.2.2 IBAC数模同播
        1.2.3 IBOC数模同播
        1.2.3.1 混合数字音频广播
        1.2.3.2 融合数字广播
        1.2.4 IBIC数模同播
        1.2.4.1 基于预删除技术的IBIC FM数模同播
        1.2.4.2 基于后删除技术的IBIC FM数模同播
    1.3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同频FM解析分离IBIC FM数模同播方法理论基础
    2.1 模拟FM信号生成与接收
        2.1.1 立体声FM信号的生成
        2.1.2 立体声FM信号的接收
    2.2 OFDM数字调制技术
        2.2.1 OFDM信号的生成与接收
        2.2.2 OFDM的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
        2.2.3 CFO对OFDM系统的影响
    2.3 同频FM的解析分离技术
        2.3.1 同频FM解析分离的信号模型
        2.3.2 同频FM的解析分离中的FM相角跟踪算法
        2.3.3 同频FM的解析分离中的FM幅度跟踪算法
        2.3.4 噪声环境中的同频FM的解析分离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同频FM解析分离的IBIC FM数模同播方法
    3.1 同频FM解析分离的IBIC FM数模同播的信号模型
    3.2 同频FM解析分离的IBIC FM数模同播的OFDM信号设计
    3.3 同频FM解析分离的IBIC FM数模同播的数模分离算法
        3.3.1 直接分离算法
        3.3.2 解析分离算法
        3.3.3 迭代分离算法
        3.3.4 多径环境下的数模分离
    3.4 仿真与结果分析
        3.4.1 发端信号仿真与分析
        3.4.2 数模分离性能仿真与分析
    3.5 实验室样机研制与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M SRDS的载波频偏估计
    4.1 FM SRDS
    4.2 CFO对FM SRDS数模分离性能的影响
    4.3 基于自适应频率锁定环的粗CFO估计
    4.4 基于重复结构的PN序列同步头的细CFO估计
    4.5 仿真与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FM SRDS信号的时间同步方法
    5.1 FM SRDS在GNSS地基导航增强中的应用
    5.2 FM SRDS的OFDM帧结构设计
    5.3 FM SRDS信号的到达时间估计
        5.3.1 到达时间粗估计
        5.3.2 到达时间细估计
        5.3.3 到达时间估计仿真与结果分析
    5.4 基于FM SRDS信号到达时间的时钟驯服
        5.4.1 时钟驯服过程
        5.4.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时钟驯服
        5.4.3 时钟驯服仿真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 缩略语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FMCW雷达的多目标测距与定位系统的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定位与身份识别的关键技术
    2.1 FMCW雷达测距原理
    2.2 TOA定位算法
    2.3 码分多址技术
        2.3.1 香农定理
        2.3.2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工作原理
        2.3.3 扩频增益
        2.3.4 伪随机序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身份识别能力的多目标定位系统设计
    3.1 定位系统的总体结构
    3.2 多目标测距雷达的工作原理
        3.2.1 扩频码的选择
        3.2.2 身份识别与测距原理
    3.3 身份识别与测距算法设计
        3.3.1 扩频信号捕获方法研究
        3.3.2 身份识别与测距算法
    3.4 系统仿真与分析
        3.4.1 仿真模型
        3.4.2 单目标仿真与分析
        3.4.3 多目标仿真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识别身份的多目标测距雷达实现
    4.1 测距系统的实现结构
    4.2 系统参数设计
    4.3 系统硬件设计
        4.3.1 标签硬件设计
        4.3.2 雷达硬件设计
    4.4 基于FPGA的测距系统实现
        4.4.1 系统工作流程
        4.4.2 标签端FPGA设计与实现
        4.4.3 雷达发射机模块的FPGA设计与实现
        4.4.4 雷达接收机模块的FPGA设计与实现
        4.4.5 雷达身份识别与测距模块的FPGA实现
        4.4.6 综合结果
    4.5 基于MCU的数据处理实现
        4.5.1 距离的计算
        4.5.2 异常值处理
        4.5.3 卡尔曼滤波
    4.6 通信接口设计
        4.6.1 寄存器列表
        4.6.2 SPI接口设计与实现
        4.6.3 UART接口设计与实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平台
    5.2 单目标测试
        5.2.1 单目标定点测距
        5.2.2 单目标多点测距
    5.3 多目标测试
        5.3.1 身份识别功能的验证
        5.3.2 多目标实时测距实验
    5.4 指定区域的二维定位实验
    5.5 误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数据与图表
附录B:实测场景拍摄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成果
个人简介

(10)面向数字阵列雷达的高功率微波耦合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数字阵列雷达系统及其受扰分析
    2.1 数字阵列雷达的特点
    2.2 数字阵列雷达结构分析
    2.3 高功率微波特性分析
    2.4 射频前端的受扰分析
        2.4.1 前、后门的耦合问题分析
        2.4.2 PIN限幅器受扰
        2.4.3 低噪声放大器受扰分析
        2.4.4 脉冲压缩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耦合效应系统仿真研究
    3.1 收发模块仿真设计
        3.1.1 发射信号波形选取
        3.1.2 数字波束形成
        3.1.3 接收模块特性研究与仿真
        3.1.4 非线性低噪声放大器模块仿真
    3.2 运动目标模块仿真
    3.3 HPM干扰仿真
    3.4 功能模块仿真设计
        3.4.1 脉冲压缩
        3.4.2 多普勒处理和动目标检测
        3.4.3 恒虚警检测
        3.4.4 蒙特卡洛检测概率
    3.5 系统软件界面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阵列雷达高功率微波耦合仿真系统实验验证
    4.1 低噪声放大器电性能指标的测试
    4.2 低噪声放大器强电磁脉冲注入实验
    4.3 数字阵列雷达高功率微波耦合系统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干扰效应评估
    5.1 最小二乘法拟合
    5.2 脉宽变化的干扰效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全数字线性调频信号产生及失真自适应接收机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星载宽带多通道微波辐射计中频关键技术研究[D]. 赵权.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直接变频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研究[J]. 吴远斌.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21(04)
  • [3]微波超视距通信自适应跳频技术研究[D]. 苏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4]MIMO-OTHR中抑制多模杂波的改进MVDR波束形成研究[D]. 李洁. 南昌大学, 2020(01)
  • [5]电子战中雷达系统多分辨率建模与仿真[D]. 房善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宽带雷达干扰系统中的发射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 安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多功能数字阵列雷达空域抗有源干扰方法研究[D]. 陈新竹.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基于OFDM的调频广播数模同播技术研究及应用[D]. 王飞.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9]基于FMCW雷达的多目标测距与定位系统的研究及实现[D]. 迟博恩.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面向数字阵列雷达的高功率微波耦合系统研究[D]. 寇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全数字啁啾信号产生与失真自适应接收机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