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流站无功补偿新概念-CCC

换流站无功补偿新概念-CCC

一、换流站无功功率补偿新概念-CCC(论文文献综述)

钱子伟[1](2021)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下送端风电场暂态电压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高伟楠[2](2021)在《同步调相机抑制系统次同步振荡的原理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能源与高压直流技术的大量投入,其与线路串补引起次同步振荡事故的问题愈发突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次同步振荡严重威胁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安全。同步调相机作为优秀的无功补偿装置,可以快速稳定系统波动,提高系统稳定性,本文旨在应用阻抗法分析调相机抑制系统振荡的原理。针对新能源系统次同步振荡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同步调相机对系统中该事故的抑制作用。主要从其建模、分析和仿真三方面研究,具体包括:1)基于机理,建立各个器件的阻抗模型;2)复杂新能源系统的频域阻抗聚合和阻抗分析;3)基于频域阻抗模型稳定判据的应用和事故参数的定量拟合;4)抑制效果的影响因素。在设备模型建立方面,根据各个设备的对外表现,运用增量方程法对同步调相机,双馈风机,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进行阻抗建模。系统建模过程中,将每一个阻抗的传函按照电路拓扑图连接,将阻抗按电路原理聚合。这种方法实现了对大型复杂系统的整体建模。在稳定性分析方面,将各个设备的阻抗模型聚合,分析聚合阻抗特性,从而确定系统稳定性,拟合出RLC二阶电路,实现对系统次同步振荡问题的定量精确评估。该方法充分利用阻抗频域特性,进一步加深了对事故产生机理的认识。在时域仿真方面,通过PSCAD分别建立了同步调相机抑制双馈风机系统,以及双馈风机与高压直流的并网系统的次同步振荡事故,各参数变化情况表明调相机对于次同步振荡确有抑制效果。并利用双馈风机系统,证实了风速、串补度、调相机容量对于调相机的抑制效果均有不同程度影响。

赵西贝[3](2021)在《柔性直流电网故障电流协调抑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直流电网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和未来工程建设的重要方向。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直流电网可以实现区域电网的灵活互联,并且可以有效接入新能源发电系统。然而,现有的直流电网存在诸多技术难点,其中之一就是缺少低成本、快速、可靠的直流侧故障保护方案。直流电网的直流故障特性与交流系统存在明显差别。直流电网阻尼远小于交流系统,直流故障发展速度极快,故障电流上升率通常能达到3-5 kA/ms。对直流故障隔离速度的要求远高于交流系统,一般需要在5 ms之内清除直流故障,否则换流站将因为过电流保护闭锁。同时,直流故障电流不存在自然过零点,需要人为创造电流过零点才能清除故障电流。直流故障清除的困难对直流断路器(DC Circuit Breaker,DCCB)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抑制故障电流的快速上升,合理的创造直流过零点,低成本的实现直流故障清除,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针对直流电网中的直流故障发生后的故障电流抑制过程,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对直流电网中不同的直流故障保护方法,进行分类学研究。得益于电力电子系统的灵活性,直流电网存在多种直流故障保护方案。现有关于故障清除方案的文献多为对单一方案的分析和论证,对于某一类方案的整体评价较少,更重要的是缺乏对现有故障保护方案的整体归纳,从宏观层面认识不同方案的作用机理和效果。本文的贡献首先在于对目前所提的主要故障清除措施进行了分类,分别归纳为“降压-增阻”和“源侧-网侧”两个体系,现有故障清除措施均为以上两种类型的独立或结合使用。通过分类研究可以更好地区分不同种类的故障清除措施的优点和不足,更进一步而言,本文所提分类方案可以为更深入的故障清除措施研究提供指导。(2)从降低源侧故障源电压的角度,本文提出柔性换流站的自适应性故障电流抑制控制策略。换流站作为直流电网中的故障放电源,阻止换流站放电能显着地抑制故障电流。现有换流站在应对直流故障时缺乏故障电流抑制控制能力,通常不动作,或在检测到故障后进行故障穿越。通过降低子模块投入个数,自动降低直流侧故障电压。所提方案不依赖于故障监测信号,可以自适应的抑制过电流,同时具备多换流站协调抑制故障电流能力。进一步的,提出一种自适应性的子模块电容电压控制方法,用于在大暂态期间控制子模块电压。所提方案不仅可以抑制故障电流,同时可以抑制直流电网在恢复期间的功率波动,加快系统恢复速度。(3)从增大线路侧阻抗的角度,提出了自旁路型故障限流器拓扑及其控制方法。直流电网中故障线路隔离存在困难,短时间内切断大电流会显着增加断路器成本,使用限流器抑制过电流成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现有工程中对故障限流器的应用仍在起步阶段。本文提出基于单箝位子模块的限流器拓扑,通过柔性投入限流元件,可以实现限流器的可靠投入。进一步考虑到后续的断路器开断过程,研究了限流器与断路器的配合方法。通过自旁路设计辅助降低断路器切断难度,实现限流器能量的自消耗。对所提限流器的工作原理、控制方式和电气应力进行了研究,提出限流效果判断关键指标,并在4端直流电网中仿真验证。进一步分析认为,所提出的故障限流器拓扑具备应用于柔性直流电网的工程潜力。(4)从降低故障线路电压的角度,提出一种箝位型直流断路器拓扑。通过电容电压箝位将故障线路电压控制在零电位,进而清除故障电流。该方案利用电容“隔直通交”特性,实现故障电流的柔性清除。通过设计直流侧耗能支路,实现故障快速隔离和缓慢故障耗能过程的解耦,从而加快故障隔离速度,大幅降低了耗能支路的峰值功率。相比于直流断路器的硬切断方案,箝位型断路器的保护过程更加柔和,对于柔性直流系统的保护措施均会带来不同的特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5)针对多种设备在直流电网故障清除中的协调配合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配合原则和方法。针对故障限流的需求,提出了限流器和直流断路器的方向性配合原则。针对复杂直流电网的保护需求,提出多断路器协调控制方法。针对本文中所提多种限流方案,对其综合应用和协调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限流措施可以显着降低故障开断过程的电气应力,综合使用多种保护设备可以有效降低总成本。

卞志鹏[4](2019)在《提升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的VSC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安全可靠地消纳新能源、促使能源改革稳固进行,电压源型换流器(VSC)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VSC具有不存在换相失败问题、谐波水平低、可提供交流电压支撑等技术优点,其可广泛应用于城市电力传输、向无源系统供电、风电并网等领域。但在某些特定应用场景下,为了实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VSC的分析与优化控制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本文以含VSC的交直流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围绕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系统分析、控制策略等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提升无源工业负荷故障穿越能力的VSC控制策略。由于无源工业负荷对于电压变化比较敏感,因此保证电压稳定是提升其故障穿越能力的关键。论文首先分析了在故障下,影响无源系统交流电压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改进了VSC外环控制器的限幅策略,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受端交流电压测量的频率滞回控制。通过PSCAD/EMTDC仿真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有效地帮助无源工业负荷穿越故障,实现稳定运行。(2)提出了改善异步分区电网频率稳定性的VSC-HVDC控制策略。在多直流馈入系统中,由于直流落点密集,在故障下,可能引起多回直流发生同时换相失败。为了缓解该问题,中国广东省电网规划采用基于VSC-HVDC输电系统的电网分区技术,将东、西两个电网异步相连。但在分区后,电网的调频容量变小,频率稳定性变差,此场景下,VSC-HVDC系统有必要参与分区系统的频率控制。论文设计了一种VSC-HVDC输电系统的频率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由两部分组成:第一、设计了VSC换流站的d轴频率控制策略,使得VSC换流站自动调节自身输出的有功功率;第二、添加了q轴辅助控制,进一步稳定系统频率。使用PSS/E对中国广东电网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VSC频率控制策略有效提升了分区电网的频率稳定性。(3)针对海上风电场经由VSC-HVDC接入陆地电网的情景,提出了基于多目标决策的海上风电场陆地接入点的选择策略。该策略是在由系统规划者确定的多个备选接入方案中进行选择,这些备选接入方案能够满足风电有功功率有效送出等要求。本文提出的选择策略主要考察这些备选方案对于受端电网电压特性的影响。选择策略分为三步:首先,提出了三个影响因素,分别为:岸上VSC换流站的交流电压支撑能力、由风功率波动引起的岸上交流电压波动、VSC-HVDC输电系统的建造成本;然后,提出了与三个影响因素对应的评价公式;最后,针对这个多目标决策问题,建立了一个线性加权模型,基于信息熵理论和层次分析法获取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通过使用PSS/E,对中国浙江电网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选择策略能够有效地选择海上风电场的接入点。(4)提出了利用MMC-STATCOM实现的恒电压运行概念。首先分析论述了恒电压运行的三个优势,分别为:抵御故障扰动、缓解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引起的电压波动问题、最小化系统网损。然后提出了实现恒电压运行的MMC-STATCOM容量评估计算方法。通过在广东电网中的仿真建模,验证了恒电压运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王增平,刘席洋,李林泽,杨玉瑾[5](2017)在《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边界条件》文中研究指明在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中,交流故障引发多回直流系统同时换相失败甚至闭锁的可能性较高。因此,探究逆变侧交流节点间电压交互作用机理并揭示换相失败的边界条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阐述直流系统逆变侧功率特性,借助受端交流电网的稳态潮流分析推导出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的解析表达式;然后,分析换流器极限关断角和故障后直流电流的变化情况,推导出同时换相失败交互因子,并用该因子表征同时换相失败的边界条件;最后,通过仿真证明了所提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解析计算方法的准确性以及同时换相失败边界条件的有效性。

严进军,刘茂涛,宋述波[6](2016)在《云广特高压交流滤波器状态判别逻辑分析及改进建议》文中指出详细分析了目前云广特高压直流站控系统对于小组交流滤波器投入以及退出状态的判别逻辑,并与其他高压直流工程相应逻辑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实例,指出其中存在的设计缺陷,该设计缺陷会导致直流站控系统误判小组滤波器在投入或者退出状态,从而影响系统无功控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该建议同样适用于其他高压直流工程。

陈杏灿[7](2016)在《TSC无功补偿异步投切中涌流控制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低压配电网中,因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价格低廉、维修方便、易于扩容、占地面积小等优点,目前仍然大量使用TSC作为低压无功补偿装置。但是,在市面上仍然存在为了节约成本的厂家,使用机械开关作为投切电容器的执行机构,比如使用真空接触器或磁保持继电器等。首先,与使用晶闸管相比,这种机械式开关的一个致命缺点就是无法掌握其机械动作时间,且其会根据温度、湿度和使用次数而微小变化,若无法完全掌握其机械动作特性,则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过零投切”。有的生产厂家甚至使用串联小电感的方式来减小过零不准确造成的冲击涌流,躲过出厂质量检查。其次,即使使用了晶闸管作为电容器的投切执行机构,也存在许多厂家只考虑成本不考虑安全可靠性,简单使用光耦MOC3061或者MOC3083做为触发晶闸管的驱动电路。在应用中,这类光耦确实能触发晶闸管,且能做到过零触发,但是,原先这类光耦的使用场合是在家用电器中,电压等级在220V,若将这类光耦使用在投切电容器,非常容易烧毁设备,主要原因是这类光耦的重复耐压值一般只有800V,而当电容带有残压时,晶闸管两端电压因在线电压的基础上叠加了残压,此电压最大值可达上千伏,非常容易烧毁设备。为此,本文以安全地、可靠地改善电网功率因数为背景,首先,对无功补偿的基本原理进行论述,着重分析了在实际使用TSC时,即使做到准确的过零投切,仍然发现电容电流略有突变和振荡的现象,研究在不同的线路参数下,电容投切时产生的振荡过程。其次,研发了一套TSC的低压无功补偿装置。其中主控制器利用ARM芯片ADμC7026作为主控制芯片,负责数据的采集与控制算法的实现,使用STC的单片机完成数据的实时显示与按键操作。重点设计了低压无功补偿调节器,对晶闸管电压的过零捕捉与晶闸管的驱动电路进行设计,不再使用可靠性不高的光耦触发电路,保证晶闸管可靠触发。对各个硬件功能电路进行描述和分析,着重介绍利用光耦特性,巧妙地捕捉电压过零点的电路,以及利用电磁式驱动电路触发晶闸管,将控制电路的低压与晶闸管的高压通过驱动变压器隔离,做到安全可靠。最后,对实验样机进行实际测试,记录下实验波形,并对实验波形进行分析。

赵朗[8](2016)在《含柔性直流输电的交直流混合系统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和“两个替代”的新要求,快速发展的互联超大电网当中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各类新能源发电的接入,柔性直流输电可以将多种清洁能源平滑接入,进一步适应各类分布式电源的接入需要,并在未来大规模海上风电场群送出、新型城市电网构建等方面具有更高的价值,可以进一步扩大电能服务应用范围,使交流电网和直流电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电网经济性、安全和可靠性。本文通过对VSC-HVDC的三级控制体系和其控制运行原理的分析,经过Park变换,将其模型解耦得到VSC-HVDC系统在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系统有功无功解耦控制和SPWM调制原理,并在PSCAD/EMTDC环境下搭建了一条和230kV交流联络线并列运行的三相两电平VSC-HVDC输电系统,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主电路参数和内外环控制体系的比例积分环节参数,确定了合理的仿真步长,利用搭建起的模型进行系统故障和非故障运行状态下的稳定性分析仿真,在非故障运行方式下,系统启动、有功阶跃、无功阶跃和系统有功翻转时,系统均能快速响应,在启动、阶跃和翻转完毕后可迅速恢复到稳定运行状态,验证了在此类运行方式下,系统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在故障运行方式下,交流联络线三相短路故障、系统交流联络线解列故障时,VSC-HVDC系统交流侧没有越限的冲击,故障解除或结束后VSC-HVDC系统可以快速恢复稳定,反映了系统控制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在VSC-HVDC整流侧(送端)三相短路故障、逆变侧(受端)三相短路故障和直流断路故障情况下,系统响应速度较快,没有出现冲击越限,在故障切除后系统均能快速恢复稳定。并对厦门地区的电网进行了N-1、N-2故障、直流断线故障、交流联络线三相短路和解列故障稳定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交直流线路均能耐受N-1、N-2故障冲击,在交流联络线故障开断形成孤岛后,采取切负荷或柔性直流有功功率提升措施,孤岛电网均可维持潮流稳定。找出了可能对交直流系统存在风险的故障模式,为其运行和保护提供了依据。

葛津铭[9](2015)在《风电场群接入地区电网电压无功协调控制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随着风电的大规模开发,单机、单场的容量剧增,风电场集中接入电网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风电场群。由于机组出力具有一定的空间耦合特性,大容量的风功率波动将恶化局部地区的电压、无功状况。目前,电网调度对风电场接入的技术管理都是以风电场为单位、各自独立调节的方式,无法兼顾地区电网的调压需求。因此,有必要将风电场群及其汇集站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无功电压统一协调控制与管理,通过对风电场群无功输出的协调控制,提高整个区域电网的电压水平。本文针对大规模风电场群接入电网的现状,分别就补偿点的选址定容和风电场群接入地区的电压无功控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控制各风场无功功率的输出,维持控制点电压稳定。本文研究了一种旨在提高风电场群并网地区的电压稳定性的无功补偿点选择和无功补偿容量确定的方法。提出了包含综合灵敏度信息的风电场的电压修正方程,该方程通过雅可比矩阵的降阶方法消去了对电压影响较小的风场远区的有功功率波动,得到了更为精确的电压调整量和不同区域的无功补偿量对观测点电压的灵敏度。通过比较各个补偿位置对控制点的灵敏度信息选择最佳的无功补偿位置,并计算需要补偿的无功调整量,实现对控制点电压的无功支撑。研究了一种旨在提高风电场群并网地区的电压稳定性的电压无功协调控制策略,通过控制各风场的无功输出,维持接入点电压稳定。依次选取具有较大的灵敏度系数的风场作为补偿节点,在满足运行约束条件的情况下,能有效降低网络损耗。同时考虑了不同类型补偿设备的特性,充分利用了每个风场的无功补偿设备的无功调节能力。在基于RTLAB的数模仿真实验平台上搭建了某实际风电系统模仿真模型,研究接入地区各风电场之间无功/电压相互协调,提高了风电场对接入地区的无功支撑能力,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电网无功电压综合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韩玉蓉[10](2015)在《密集多送出直流系统的运行特性及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虽然缓解了我国电能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的矛盾,但是愈来愈复杂的电网联接形式必然给系统安全带来很多问题,而且直流输电系统的输送能力是有限制的,其所能传输的直流功率存在最大极限。直流系统的输送功率极限越大,其在额定运行时的稳定性越好,稳定裕度越大。在直流输电系统的输送能力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由于直流输电系统的输送能力会受所联交流系统强度的限制,交流母线的短路比成为评价交流电网电压支撑能力和接受直流功率能力的重要量化指标。相对于受端系统,送端系统通常只由一些巨型电站和换流站组成,网架结构比较薄弱,而且受端一旦形成多直流输电系统,直流落点通常分布在能源密集的狭窄区域,落点较近,各直流子系统之间电气耦合紧密,相互影响作用比较大。但是,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逆变运行时直流输电对交流系统的要求更为突出,因此在分析直流输电系统的稳定性时常以逆变站为研究对象,对整流侧的稳定性研究很少。本文针对目前直流输电系统送端稳定性缺乏研究的问题展开分析,研究了直流输电系统整流侧和逆变侧联于不同强度交流系统的运行特性,指出当直流输电系统整流侧与逆变侧短路比的比值一定时,直流输电系统的输送功率极限将主要受到某一侧的限制,进而提出了多送出相互作用因子以及多送出短路比等指标,用于评价密集多送出直流系统的稳定性,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指标的有效性。在得到整流侧和逆变侧各自的短路比与其相应的最大传输功率的定量关系基础上,将两侧传输功率极限相等时逆变侧和整流侧短路比的比值定义为临界短路比比值。研究表明,整流侧和逆变侧的强度都会影响直流输电系统的输送能力及运行稳定性,两侧的短路比比值存在一个确定的门槛值,当系统短路比的比值小于该门槛值时,直流输电系统的输送能力将主要受到整流侧强度的限制。

二、换流站无功功率补偿新概念-CCC(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换流站无功功率补偿新概念-CCC(论文提纲范文)

(2)同步调相机抑制系统次同步振荡的原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同步调相机的研究现状
    1.3 次同步振荡的研究现状
        1.3.1 次同步振荡分类
        1.3.2 次同步振荡研究方法
        1.3.3 次同步振荡的抑制措施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同步调相机模型及并网系统的阻抗建模
    2.1 频域阻抗分析法原理
    2.2 同步调相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2.2.1 调相机系统的构成
        2.2.2 调相机的工作原理
        2.2.3 调相机的模型建立
    2.3 同步调相机的阻抗建模
    2.4 同步调相机抑制SSO原理
    2.5 并网系统的阻抗建模
        2.5.1 双馈风机的阻抗建模
        2.5.2 LCC-HVDC的阻抗建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阻抗网络模型聚合及并网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1 基于频域聚合阻抗的次同步振荡稳定判据
        3.1.1 稳定判据的原理
        3.1.2 稳定判据应用
    3.2 聚合阻抗模型的RLC电路简化
        3.2.1 RLC电路的拟合
        3.2.2 次同步振荡特性的定量分析
    3.3 同步调相机并网的算例分析
        3.3.1 双馈风机并网系统分析
        3.3.2 双馈风机与LCC-HVDC并网系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同步调相机抑制SSO时域仿真分析
    4.1 时域仿真模型搭建
    4.2 并网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4.2.1 双馈风机并网系统的仿真分析
        4.2.2 双馈风机与LCC-HVDC并网系统的仿真分析
    4.3 同步调相机抑制效果的影响因素
        4.3.1 风速对同步调相机抑制效果的影响
        4.3.2 系统线路串补度对抑制效果的影响
        4.3.3 同步调相机容量对抑制效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致谢
附录

(3)柔性直流电网故障电流协调抑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直流电网存在的问题
        1.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直流电网故障限流方案
        1.2.2 直流电网故障清除方案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
        1.3.1 直流故障抑制措施分类
        1.3.2 本文研究思路
第2章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自适应限流方法
    2.1 引言
    2.2 MMC的基本原理
        2.2.1 MMC的基本结构
        2.2.2 MMC的工作原理
    2.3 MMC的自适应限流方法及分析
        2.3.1 MMC的自适应限流方法
        2.3.2 自适应限流方法在直流电网中的应用
        2.3.3 限流效果分析
        2.3.4 经济性分析
    2.4 MMC的自适应电容电压控制方法
        2.4.1 问题的提出
        2.4.2 MMC的自适应电容电压控制方法
        2.4.3 效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旁路型直流故障限流器
    3.1 引言
    3.2 基于单箝位子模块的混合式限流器
        3.2.1 混合式限流器拓扑
        3.2.2 含断路单元的混合式限流器拓扑
    3.3 限流器原理分析
        3.3.1 限流器动作逻辑
        3.3.2 限流器动作过程仿真
    3.4 限流器关键指标定义及参数选取分析
        3.4.1 限流器关键指标定义
        3.4.2 限流器关键参数分析
    3.5 仿真验证
    3.6 经济性分析
    3.7 总结
第4章 箝位型直流断路器
    4.1 引言
    4.2 直流断路器基本原理
    4.3 箝位型直流断路器原理
        4.3.1 箝位型直流断路器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
        4.3.3 适用于CTCB的重合闸方案
        4.3.4 双向箝位型直流断路器及其后备保护
        4.3.5 箝位型直流断路器的数学模型
    4.4 仿真分析
        4.4.1 测试系统
        4.4.2 近端短路故障保护
        4.4.3 远端高阻故障保护
    4.5 储能和耗能需求分析
        4.5.1 电容储能需求分析
        4.5.2 和传统断路器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故障电流抑制的协调配合方法
    5.1 引言
    5.2 限流器和断路器综合配置初探
        5.2.1 限流器和断路器装备整合方法
        5.2.2 限流器和断路器方向性布置方法
    5.3 多断路器协调分担故障能量配合方法
        5.3.1 多个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协调配合方法
        5.3.2 理论分析
        5.3.3 仿真验证
    5.4 采用顺序触发技术的多断路器配合方法
        5.4.1 断路器顺序触发控制技术
        5.4.2 顺序触发断路器的协调配合方法
        5.4.3 仿真验证
        5.4.4 经济性分析
    5.5 多种限流方式的综合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个人简介

(4)提升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的VSC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VSC数学模型与仿真建模
        1.2.2 无源交流系统中VSC的分析及控制策略
        1.2.3 有源交流系统中VSC的分析及控制策略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提升无源工业负荷故障穿越能力的VSC-HVDC控制策略及分析
    2.1 引言
    2.2 无源工业系统拓扑
    2.3 无源系统中的VSC-HVDC的控制模型
        2.3.1 VSC数学模型
        2.3.2 VSC无源控制器
    2.4 提升无源负载故障穿越能力的VSC控制策略
        2.4.1 VSC改进限幅控制策略
        2.4.2 VSC频率滞回控制
    2.5 仿真验证及对比
        2.5.1 送端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
        2.5.2 送端三相金属性接地故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善异步分区电网频率稳定性的VSC-HVDC控制策略
    3.1 引言
    3.2 广东直流分区工程介绍
    3.3 有源系统中VSC-HVDC的控制模型
    3.4 VSC频率控制策略
        3.4.1 D轴频率控制策略
        3.4.2 Q轴辅助控制策略
    3.5 广东电网实例计算
        3.5.1 东部分区双回线路短路故障
        3.5.2 GD09传统直流双极闭锁故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SC-HVDC送出的海上风电场接入点选择方法
    4.1 引言
    4.2 海上风电场通过VSC-HVDC接入电网拓扑
    4.3 海上风电场接入点选择的影响因素及计算指标
        4.3.1 岸上VSC换流站的交流电压支撑能力
        4.3.2 由风功率变化引起的电压波动
        4.3.3 VSC-HVDC输电系统的工程造价
    4.4 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
        4.4.1 客观权重系数的计算方法
        4.4.2 主观权重系数的计算方法
        4.4.3 综合权重系数的计算方法
    4.5 浙江电网实例计算
        4.5.1 最优接入点选择
        4.5.2 接入方案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MC-STATCOM实现电网的恒电压运行
    5.1 引言
    5.2 实现恒电压运行的优势
        5.2.1 抵御故障扰动及提高系统稳定性
        5.2.2 缓解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引起的电压波动问题
        5.2.3 最小化系统网损
    5.3 实现恒电压运行的技术方法
    5.4 实现恒电压运行的MMC-STATCOM容量评估
        5.4.1 交流输电线路的无功功率吞吐特性分析
        5.4.2 MMC-STATCOM容量估算
        5.4.3 MMC-STATCOM实际安装方式
    5.5 广东电网在恒电压运行下的实例计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附录(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列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边界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考虑直流系统功率特性的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解析计算
    1.1 换流母线电压描述的直流系统逆变侧功率特性方程
    1.2 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解析计算方法
2 同时换相失败边界条件分析与计算
    2.1 换相失败判断标准
    2.2 引入MIIF的同时换相失败边界条件分析与计算
3 仿真分析
    3.1 系统模型
    3.2 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解析计算精度
    3.3 同时换相失败边界条件仿真分析
    3.4 同时换相失败交互因子计算精度证明
4 结论

(6)云广特高压交流滤波器状态判别逻辑分析及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目前滤波器状态判别逻辑
2 目前滤波器状态判别逻辑存在的问题
    2.1 大组母线接入判据
    2.2 滤波器小组开关、开关的位置判据
    2.3 风险分析
3 其他直流系统交流滤波器状态判别逻辑分析
4 改进建议
5 结语

(7)TSC无功补偿异步投切中涌流控制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无功补偿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2.1 无功补偿装置的类型
        1.2.2 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晶闸管投切电容器无功补偿的基本原理
    2.1 无功补偿的定义与作用
    2.2 TSC的基本原理
    2.3 TSC的投入时刻的确定
    2.4 TSC主电路的接线方式
    2.5 TSC的控制量及其控制策略的确定
    2.6 TSC控制盲区及减少盲区的策略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的数学模型的分析与研究
    3.1 TSC的理想数学模型投切过程分析
        3.1.1 TSC的理想数学模型
        3.1.2 共补电容器组异步投入过程分析
        3.1.3 共补电容器组异步切除过程分析
    3.2 计及电感与电阻的实际物理模型的投切过程分析
        3.2.1 TSC的实际物理模型
        3.2.2 单相电容器投切过程的数学分析
    3.3 品质因数Q值对单相电容器投切的冲击涌流的影响
        3.3.1 线路电阻不同致使不同Q值的电容器投切振荡过程
        3.3.2 线路电感不同致使不同Q值的电容器投切振荡过程
        3.3.3 补偿电容不同致使不同Q值的电容器投切振荡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晶闸管投切电容器异步投切的涌流分析与研究
    4.1 对称负载下电容器组的投切过程与冲击涌流的分析
        4.1.1 补偿地点对共补电容器组冲击电流的影响
        4.1.2 线路长度对共补电容器投入涌流的影响
        4.1.3 负载大小对共补电容器投入涌流的影响
    4.2 不对称负载下电容器组的投切过程与冲击涌流的分析
        4.2.1 补偿地点对分补电容器组冲击电流的影响
        4.2.2 线路长度对分补电容器组投入涌流的影响
        4.2.3 负载大小对分补电容器组投入涌流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晶闸管投切电容器无功补偿的设计
    5.1 无功补偿控制柜的主接线图
    5.2 TSC的主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5.2.1 主控制器的CPU控制系统
        5.2.2 主控制器的交流电压电流采样电路的设计
        5.2.3 主控制器的外扩EEPROM电路的设计
        5.2.4 主控制器的掉电保护的设计
        5.2.5 主控制器的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
        5.2.6 主控制器的RS-485串行通信电路的设计
        5.2.7 主控制器的系统时钟电路的设计
        5.2.8 主控制器的12864液晶显示屏电路的设计
    5.3 TSC的动态无功补偿调节器的硬件设计
        5.3.1 动态无功补偿调节器的总体设计
        5.3.2 晶闸管捕捉过零点电路的设计
        5.3.3 晶闸管驱动电路的设计
        5.3.4 散热片的理论计算与设计
        5.3.5 散热风机驱动电路的设计
        5.3.6 温控保护的设计
    5.4 TSC的主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5.4.1 主控制器的主程序设计
        5.4.2 主控制器的数据采样程序设计
        5.4.3 主控制器的电容器投切程序设计
    5.5 TSC的动态调节器的软件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与分析
    6.1 TSC无功补偿的实验样机
        6.1.1 TSC的主控制器
        6.1.2 TSC的动态无功调节器
    6.2 TSC控制器的实验与分析
        6.2.1 主控制系统的电压电流采样的试验
        6.2.2 动态无功调节器的晶闸管过零点的捕捉试验
    6.3 TSC无功补偿的实验与分析
        6.3.1 电容器在过零不准确的单相投切实验
        6.3.2 分补电容器组单相无冲击投入实验
        6.3.3 分补电容器组单相无冲击切除实验
        6.3.4 共补电容器组异步无冲击投入实验
        6.3.5 共补电容器组异步无冲击切除实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含柔性直流输电的交直流混合系统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柔性直流输电的发展概况及研究现状
        1.2.1 柔性直流输电发展概况
        1.2.2 柔性直流输电故障控制研究现状
        1.2.3 含柔性直流输电交直流混合系统潮流分析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VSC-HVDC的运行特性及数学模型
    2.1 VSC-HVDC的运行原理及稳态特性
    2.2 VSC-HVDC的主电路结构及调制方式
        2.2.1 VSC-HVDC的主电路结构
        2.2.2 VSC-HVDC的调制方式
    2.3 VSC-HVDC的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
        2.3.1 基于PARK变换的dq坐标系解耦控制数学模型
        2.3.2 基于PARK变换的dq坐标系解耦控制器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直流混合系统主电路参数设计及其稳定性仿真分析
    3.1 PSCAD/EMTDC简介
    3.2 含VSC-HVDC的交直流混合系统主电路参数设计
        3.2.1 VSC系统参数的设定
        3.2.2 VSC仿真系统主电路结构
        3.2.3 VSC仿真系统控制器参数设计
        3.2.4 VSC仿真系统直流线路结构
        3.2.5 交直流混合系统仿真步长设计
    3.3 系统非故障运行状态稳定性分析
        3.3.1 系统启动响应
        3.3.2 有功功率阶跃响应
        3.3.3 无功功率阶跃响应
        3.3.4 直流线路有功功率翻转对系统的影响
    3.4 系统故障运行状态稳定性分析
        3.4.1 交流联络线三相短路故障对系统的影响
        3.4.2 交流联络线解列对系统的影响
        3.4.3 整流侧(送端)三相短路故障对系统的影响
        3.4.4 逆变侧(受端)三相短路故障对系统的影响
        3.4.5 直流线路断路故障对系统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大容量柔性直流的交直流混合系统故障稳定特性分析
    4.1 交流电网故障稳定特性分析
        4.1.1 送端交流电网N-1故障冲击影响
        4.1.2 送端交流电网N-2故障冲击影响
        4.1.3 受端交流电网N-1故障冲击影响
        4.1.4 受端交流电网N-2故障冲击影响
    4.2 柔性直流断路故障分析
    4.3 交流线路解列形成孤岛后柔性直流线路的运行特性分析
        4.3.1 平行交流线路解列故障冲击影响
        4.3.2 送端与主网解列故障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风电场群接入地区电网电压无功协调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风电机组无功控制研究现状
        1.3.2 风电场无功补偿装置研究现状
        1.3.3 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电压控制研究现状
        1.3.4 风电接入系统电压无功控制策略研究
    1.4 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风电场群无功补偿的选址定容
    2.1 引言
    2.2 综合无功灵敏度的推导
    2.3 无功补偿点及补偿容量的选择
        2.3.1 无功补偿点的确定
        2.3.2 无功补偿容量的确定
    2.4 仿真分析
        2.4.1 算例 1
        2.4.2 算例 2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风场无功补偿协调控制策略
    3.1 引言
    3.2 无功协调控制的基本思想
    3.3 无功补偿设备协调控制
        3.3.1 独立控制模式
        3.3.2 混合无功补偿装置的控制策略
    3.4 风场的电压越限校正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 RT-LAB 的风电场群建模仿真
    4.1 测试平台简介
    4.2 仿真平台搭建
    4.3 控制系统测试(主回路参数设计与 RT-LAB 建模)
    4.4 仿真分析
        4.4.1 风速变化
        4.4.2 负荷变化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密集多送出直流系统的运行特性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直流输电系统各换流站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现状
        1.2.2 多直流输电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直流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2.1 短路比的定义与逆变侧运行特性分析
        2.1.1 短路比的定义
        2.1.2 短路比变化对逆变侧运行特性的影响
        2.1.3 逆变侧短路比对系统输送功率极限的限制
    2.2 整流侧运行特性分析
        2.2.1 送端系统运行特性描述
        2.2.2 短路比变化对整流侧运行特性的影响
        2.2.3 整流侧短路比对系统输送功率极限的限制
    2.3 相同输送功率极限下整流侧与逆变侧短路比的关系
    2.4 送受端短路比关系对直流系统输送能力的影响
    2.5 算例分析
        2.5.1 仿真一
        2.5.2 仿真二
        2.5.3 仿真三
    2.6 小结
第3章 多送出直流输电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3.1 多馈入短路比
    3.2 多送出直流输电系统模型的建立及描述
    3.3 多送出相互作用因子
        3.3.1 多送出相互作用因子的定义
        3.3.2 直流落点间电气距离对多送出相互作用因子的影响
        3.3.3 多送出相互作用因子与等值直流功率的关系
    3.4 多送出短路比的定义及应用
        3.4.1 多送出短路比的定义
        3.4.2 多送出短路比评估直流输电系统的功率稳定性
    3.5 小结
第4章 多送出直流输电系统静态稳定性分析
    4.1 多送出直流输电系统两端短路比对系统功率稳定性的影响
    4.2 相同功率极限下多送出短路比与逆变侧短路比的关系
    4.3 多送出直流输电系统输送功率极限的决定因素
    4.4 算例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四、换流站无功功率补偿新概念-CCC(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下送端风电场暂态电压控制策略研究[D]. 钱子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同步调相机抑制系统次同步振荡的原理与应用研究[D]. 高伟楠.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2)
  • [3]柔性直流电网故障电流协调抑制策略研究[D]. 赵西贝.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4]提升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的VSC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D]. 卞志鹏. 浙江大学, 2019(08)
  • [5]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边界条件[J]. 王增平,刘席洋,李林泽,杨玉瑾. 电工技术学报, 2017(10)
  • [6]云广特高压交流滤波器状态判别逻辑分析及改进建议[J]. 严进军,刘茂涛,宋述波. 高压电器, 2016(11)
  • [7]TSC无功补偿异步投切中涌流控制的研究与设计[D]. 陈杏灿. 广东工业大学, 2016(10)
  • [8]含柔性直流输电的交直流混合系统稳定性分析[D]. 赵朗.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9]风电场群接入地区电网电压无功协调控制的研究[D]. 葛津铭. 东北电力大学, 2015(07)
  • [10]密集多送出直流系统的运行特性及稳定性研究[D]. 韩玉蓉.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换流站无功补偿新概念-CCC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