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学习创造阅读新概念

全脑学习创造阅读新概念

一、《全脑学习》开创读书新概念(论文文献综述)

李吉强[1](2020)在《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根本核心。而创新人才首先要具备创造思维,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成分。如果缺失发散思维就很难有创造思维的萌芽,就不会有创新的活动与创新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有益于培育出创新人才。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构建概念图是思维可视化的过程。概念间层次关系、横纵向的交叉连接,能激发思维发散,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为此,本研究将概念图用于初中生物学教学,探究其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首先,分析了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问题。其次,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发散思维与概念图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并梳理发散思维与概念图的联系。再次,编制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发散思维水平及对概念图的理解,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最后,以黔东南州某县一所初级中学的两个平行班为案例进行教学。实验班采用概念图教学,而对照班使用常规教学。实验前后分别使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中学生物发散思维测量量表》两份量表进行检测。前者具有较高的信度,目前被广泛地用于检测发散思维,适合的对象可以是幼儿园到研究生。后者依据《吉尔福特创造力测验》内容,并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初中生物学科特征进行编制,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实验教学后,用Excel软件和SPSS 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发散思维得分高于比对照班学生,存在显着性差异。这表明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概念图策略能提升发散思维水平;同时,提高生物学成绩,增强构建概念图的能力,也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归纳与概括能力,可以有效地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王佑镁[2](2009)在《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无论是从教育变革与学习创新的当代需求,还是从教学目标和学习结果的时代取向,教育者和研究者都强调学习的整体品质和学习者的协调发展。然而现有学习系统的局限性难以支持和关注学习情境中的文化变量和认知变量,从而无法支持知识时代的学习变革。本研究将学习的多维要素引入场动力学视野,提出了协同学习系统(SLS:Synergistic Learning System)这一概念框架,这一新框架以系统协同思想和知识创新建构为基础,对传统学习系统进行了整体论、知识观、个体-群体维度、认知加工维度上的重构与拓展,从整观与协同的思维关注知识创新和协调发展,以适应当前网络时代社会结构和技术要求,满足社会变革和学习创新需要。协同学习系统定位为知识时代的学习系统新框架,是一个由社会要素和技术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以达成个体协调发展与群体有序互动的有机整体和框架。基于学习系统中的认知加工的深度和认知主体的属性,协同学习系统建立了从文化变量、认知变量到学习技术系统构量之间的映射关系,主张在全人发展学习环境中进行协同汇聚、合作创新,其目标在于促进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培养情智一体的人。这一新框架的构建与应用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借鉴目前日渐兴起的设计研究范式(DBR:Design-based Research),经过四年多的系统研究,本文初步系统地构建协同学习系统的理论模型与框架、协同学习原理与机制、协同学习设计与应用框架,并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和完善协同学习系统模型及其框架,为学习系统变革及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型与实践框架。具体研究思路为,以构建协同学习系统为基本框架,考量新框架的现实意义,选择知识建构作为其应用的核心展开设计研究。在理论—技术—实践—评价反思的交互中精致循环迭代,不断充实研究框架和研究制品。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境脉问题分析。包括引言和第一章。通过文献分析、理论阐释与实践观察,分别从知识观、个体-群体维度、学习隐喻和整体观四个层面对学习系统的境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探析,以回应知识时代学习的李约瑟难题:知识时代在丰富的信息技术条件中个体的知识建构和自身发展反而是成为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本部分主要阐述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并对相关学习系统框架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探析。第二部分为理论建构与模型开发。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在境脉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教育、心理、课程与教学、教育技术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诸多领域众多专家的充实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得益于祝智庭教授的原创性思维,本部分系统地提出了“协同学习系统”这一概念框架,采用理论构建和结构化思维的方法,系统构建了协同学习系统元模型、场域模型及其动力学,分析了协同学习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维度,提炼了支持知识建构的协同学习机制与原理,分别从五个大的原则及二十条推论进行系统建构,分别是深度互动、汇聚共享、集体思维、合作建构及多场协调,为协同学习的实践设计提供了指南。第三部分为实践设计与应用框架。包括第四章。本部分协同学习设计(Designof Synergistic Learning)一词来表述协同学习系统框架内的学习活动的开发方法,并开发了协同学习设计模型来构建灵活的活动体系和技术环境,以支持协同学习的实现和实践。同时,从协同学习系统元模型及学习原理出发,结合技术的必要隐喻,设计了知识标注工具、集体思维工具以及知识建构工具,并从技术上得以实现,为支持知识建构的协同学习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支持。通过建构协同学习设计模型,可以建立一种在理论上更加一致的方法来关联不同的模式与学习的期望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映射到相关的活动、工具和资源(包括人力和技术的)来支持它。本章首先建构了协同学习设计模型,同时描述这一模式的实践框架,包括活动设计、场域构建、技术设计和知识建构应用框架。第四部分为扩展评价与实证分析。包括第五章和结语。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以协同学习工具套件为技术系统支持协同学习环境构建实验情境,进行协同学习效果分析和知识建构使能机制研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口语报告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支持了协同学习元模型及其知识建构模型的合理性,描述了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建构机制,实证了协同学习工具在支持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与效果。在扩展评价部分,以国内有影响力的教改案例作为境脉扩展的依据回馈协同学习的基本框架,进一步论证协同学习系统的合理性与支持知识建构的可行性。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创新之进行了研究总结,对本研究中的理论建构、技术设计、应用框架以及方法论方面进行了系统审视和反思,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取向。

丁琼[3](2008)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3Q教育的研究》文中认为英语教育可以且应该承载更多的教书育人意义。本研究假设在中学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3Q教育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学好英语提供帮助,并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适应竞争环境,奠定健全人格提供重要的教育基础。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逻辑探讨和行动研究等方法,针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和全脑学习等教育理念,探讨英语教师如何更好地在英语新课程教育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本研究分析了3Q(IQ智商、EQ情商、MQ道德商数)即全脑教育的基本内涵、培养的途径、意义及重要性,提出学生3Q教育培养的基本策略,主要包括:树立英语教育新观念和新思想;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教育主体观;重视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英语教育质量观;确立英语课程以活动教学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确立英语课堂以合作交往为中心的师生互动观;倡导多样化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教导学生获得多样化的英语学习方式和方法;活用英语教材使之更具生活化与现代化;营造宽松、活跃、自主的英语教育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实现英语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新教育评价,让学生在英语课程中全面发展等。

周加仙[4](2004)在《基于脑的教育研究:反思与对策》文中提出本论文在考察美国90年代基于脑的教育运动的基础上,对基于脑的教育理论基础以及与脑相宜的教学理论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根据国际形势以及我国的研究现状,对我国的未来研究提出了几点对策。 基于脑的教育运动是在1990年代脑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认知科学的日新月异、脑科学研究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教育变革要求将学生置于改革的中心位置这样一种背景下形成的。199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两股基于脑的教育运动:脑科学与学前教育运动。运动的盛况可以从专业期刊、大众媒体、决策论坛的报道以及美国早期教育决策中窥见一斑;美国的白宫会议、100万册的《新闻周刊》以及电台广播的宣传,使脑科学与学前教育成为家喻户晓的运动,并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基于脑的学校教育运动,由于得到了美国教育研究协会、课程开发与督导协会、美国国家中学校长协会的积极支持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出版了大量的书籍与论文,并在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考察这场轰轰烈烈的基于脑的教育运动后发现,频繁出现于报刊媒体、专业杂志的是这样一些脑科学研究成果:大脑10%的潜能、左右脑分工说与教育、大脑的可塑性与教育、关键期与教育、情绪与教育。本研究表明,大脑10%的潜能是没有脑科学研究依据的论断,它之所以在教育界流传广泛,得益于着名组织和专家如詹姆士、爱因斯坦等人的宣传,并迎合了人们渴求成功、期盼聪明的心理。左右脑分工说将一项严格的科学研究过分简单化,并赋予其更多的意义,在这一研究之上建造了一座它难以承载的教育大厦。可塑性的研究对于教育人员具有非凡的魅力,我们知道学习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但是怎样设计教学、创设怎样的教学环境来改变大脑仍然是未解之谜,经验所引起的突触变化与学校应该怎样教育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关键期并不是短暂的、严格限定的,也不是永久的或者不可改变的,因此,目前人们倾向于用敏感期来代替关键期一词。人们现在已经可以证明感觉运动系统存在着敏感期,但是能否将它运用于阅读、计算等人类文化知识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情绪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对于情绪与学习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界的重要课题。 与脑相宜的教学对工厂式教学模式提出猛烈的抨击,主张根据大脑的自然规律来进行教学,它汲取了建构主义的教育主张,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重视意义建构,认为大脑对于意义的追寻是与生俱来的。与脑相宜的教学在教学设计时关注人的自然学习系统,强调为学生创建丰富的、真实的、低威胁、高挑战的学习环境,在课堂管理中关注文化课堂中的生物脑。 基于脑的教育的汲取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合了多种教育范式的研究成果与理论主张,在实践中受到教师与家长的欢迎,但是在引入教育的脑科学论断存在着来源错误、解释错误、或者做出没有根据的推论这样三种类型的错误。媒体的简单化报道以及概念和术语的不统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局限性是造成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 进入21世纪以后,脑科学与教育的研究成为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199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学习科学与大脑研究”的项目,“国际心智、大脑与教育协会”也于2003年n月成立,并创刊了《脑科学与教育》的国际性期刊。面对这种局势,我国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支跨学科的追踪队伍,及时引进国外一流的大脑开发研究成果,尽快形成与国外前沿研究领域同行平等对话和有效交流的机制。因此,架起脑科学与教育的桥梁、确立新的研究方向、为师范生开设相关课程是把握机会迎接挑战的主要对策。

二、《全脑学习》开创读书新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脑学习》开创读书新概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的状况
        1.4.1 国外研究状况
        1.4.2 国内研究状况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步骤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问卷调查法
        2.3.3 实验法
        2.3.4 数据统计分析法
    2.4 研究测量工具
        2.4.1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
        2.4.2 《中学生物发散思维测量量表》
3 相关概念概述及理论基础
    3.1 概念图
        3.1.1 概念图概述
        3.1.2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辨析
        3.1.3 概念图制作
    3.2 发散思维
        3.2.1 发散思维概述
        3.2.2 发散思维特征
    3.3 研究理论基础
        3.3.1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3.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3.3 知识可视化理论
        3.3.4 桑代克学习理论
4 调查问卷设计与结果分析
    4.1 调查问卷设计
    4.2 问卷发放与回收
    4.3 问卷结果与分析
        4.3.1 学生发散思维情况
        4.3.2 教师培养发散思维情况
        4.3.3 学生对概念图的认识
        4.3.4 学生对概念图使用与认可
    4.4 小结
5 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
    5.1 实验变量控制
    5.2 应用概念图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原则
        5.2.1 主体性原则
        5.2.2 合作性原则
        5.2.3 开放性原则
        5.2.4 延迟评价原则
    5.3 教学的基本途径
        5.3.1 常规策略教学
        5.3.2 概念图策略教学
    5.4 实验过程
        5.4.1 教学实验前测结果与分析
        5.4.2 教学案例
        5.4.3 教学实验后测结果与分析
6 研究结论、不足之处、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生物学教学中应用概念图策略能提升发散思维水平
        6.1.2 应用概念图教学策略能提高初中生物学成绩
        6.1.3 应用概念图教学策略能提升学生归纳与概括能力
        6.1.4 概念图教学能提高学生构建概念图兴趣爱好与构图能力
        6.1.5 概念图教学策略能有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6.2 不足之处
    6.3 建议
        6.3.1 学校应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6.3.2 教师应加大培养发散思维的力度
        6.3.3 系统化培养发散思维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2)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索引
表索引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定位
    三、设计研究
    四、研究架构
第一章 学习系统的知识时代追溯
    第一节 知识时代学习的李约瑟难题及其框架指向
    第二节 从数据到智慧:知识创新的多维构面剖析
    第三节 从个体到群体:教学主体的双向互动回归
    第四节 从习得到建构:学习领域的多重隐喻解构
    第五节 从认知到发展:学习系统的整观取向诉求
    小结·反思:广博探究
第二章 协同学习系统的模型与框架
    第一节 重塑面向知识时代的学习系统新框架
    第二节 协同学习系统元模型
    第三节 协同学习系统场论及其动力学
    第四节 协同学习系统的理论维度
    第五节 协同学习系统的实践框架
    小结·反思:原型开发
第三章 协同学习原理与机制
    第一节 深度互动原理
    第二节 汇聚共享原理
    第三节 集体思维原理
    第四节 合作建构原理
    第五节 多场协调原理
    小结·反思:学习轨线
第四章 协同学习设计的映射模型与应用框架
    第一节 协同学习设计的映射模型
    第二节 协同学习活动开发
    第三节 协同学习场域构建
    第四节 协同学习工具套件设计
    第五节 协同学习的应用框架
    小结·反思:干预开发
第五章 协同学习实证分析与扩展评价
    第一节 协同学习第一循环效果分析
    第二节 协同学习第二循环改进及效果分析
    第三节 协同学习系统中知识建构使能机制分析
    第四节 境脉扩展评价:杜郎口中学教改的协同学习特质追寻
    小结·反思:拓延评价
结语
    一、本研究观点总结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未来研究取向
附录
    一、学习系统要素的抽象
    二、可视化思维结构与图式
    三、协同学习设计模型到典型学习范型的映射分析
    四、协同学习活动序列
    五、协同学习活动-学习设计选择矩阵
    六、协同学习活动-原理选择矩阵
    七、协同学习研究量表
    八、协同学习研究量表信效度分析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整站资源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中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3Q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与背景
    1.2 本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概况
        1.2.2 国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概况
        1.2.3 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本研究的主要科学理论基础
        1.4.1 罗杰·斯佩里教授的左右脑分工理论
        1.4.2 艾登·泰勒博士的潜意识输入理论
        1.4.3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1.4.4 本研究的脑科学理论基础
        1.4.5 本研究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
        1.4.6 本研究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第2章 全脑与3Q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认识
    2.1 全脑与全脑开发的内涵和目的
        2.1.1 “全脑”的概念分析
        2.1.2 “全脑开发”动因和目的
    2.2 3Q的基本含义及关系
        2.2.1 3Q的基本含义
        2.2.2 智商(IQ)、情商(EQ)与道德商数(MQ)之间的关系
    2.3 3Q教育与创新精神培养
第3章 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3Q的意义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3.1 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3Q的意义
        3.1.1 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3Q的理论意义
        3.1.2 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3Q的现实意义
    3.2 关于学生的3Q培养的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3.2.1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学过程忽视全脑教育
        3.2.2 中学英语教学中加强3Q教育刻不容缓
第4章 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3Q教育培养的基本策略研究
    4.1 树立英语教育新观念和新思想
        4.1.1 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教育主体观
        4.1.2 重视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英语教育质量观
        4.1.3 确立英语课程以活动教学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
        4.1.4 确立英语课堂以合作交往为中心的师生互动观
    4.2 倡导多样化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
        4.2.1 英语课程问题教学模式
        4.2.2 英语课程发现教学模式
        4.2.3 英语课程情境教学模式
        4.2.4 英语课程反思教学模式
    4.3 教导学生获得多样化的英语学习方式和方法
        4.3.1 引导并教会学生获得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4.3.2 引导并教会学生获得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4.4 活用英语教材使之更具生活化与现代化
    4.5 营造宽松、活跃、自主的英语教育教学环境
        4.5.1 创设民主、和谐、活跃的英语课堂环境
        4.5.2 改革教学方法,实现英语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4.5.3 更新教育评价,让学生在英语课程中全面发展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脑的教育研究:反思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一、 脑的探索与教育
    二、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定位
    三、 研究的框架
第一章 基于脑的教育运动始末
    第一节 基于脑的教育产生的背景
        一、 脑科学研究的热潮
        二、 认知科学的发展
        三、 脑科学研究技术的突破
        四、 教育变革的要求
    第二节 美国90年代脑科学与早期教育运动
        一、 从文本看脑科学与早期儿童教育运动
        二、 美国早期儿童教育运动的始末
        三、 美国早期教育运动对决策的影响
    第三节 基于脑的学校教育运动
        一、 从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专题研讨看基于脑的教育发展
        二、 从文本看基于脑的教育
        三、 基于脑的教育实践状况
第二章 基于脑的教育理论基础的反思
    第一节 大脑“10%潜能”的探析
        一、 “10%错误”的来源
        二、 “10%错误”的传播
        三、 “10%错误”的实证分析
        四、 结论
    第二节 左右脑教育的批判
        一、 “左右脑分工”说的脑科学研究
        二、 “左右脑分工”说的流传
        三、 “左右脑分工”说错误的实证分析
        四、 对“左右脑分工说”与教育关系的思考
    第三节 可塑性与教育的研究
        一、 大脑的基本构成: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
        二、 经验或学习对大脑的改变
        三、 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在教育中的运用
        四、 对大脑可塑性与教育关系的思考
    第四节 关键期概念的重建
        一、 关键期概念的辨析
        二、 关键期研究的历史探源
        三、 科学界对关键期的进一步研究
        四、 关键期与基于脑的教育:实证分析
        五、 结论
    第五节 教育中不容忽视的情绪研究
        一、 情绪的概念解析
        二、 情绪的科学研究
        三、 情绪与学校的学习
        四、 对情绪与教育的思考
第三章 与脑相宜的教学
    第一节 教学的目的:意义的建构
        一、 意义的分类:感觉到的意义与深层意义
        二、 意义的要素:关联性、情绪、情境或范式
        三、 意义的建构
    第二节 教学的依据:心智的剧场
        一、 什么是大脑的自然学习系统
        二、 吉文的自然学习系统
        三、 教学的依据:心智的剧场
        四、 对吉文的自然学习系统的思考
    第三节 教学的原理:大脑的自然学习规律
        一、 基于脑的教学原理概述
        二、 凯因夫妇的教学原理
        三、 杰森的教学原理
        四、 凯因夫妇和杰森的教学原理的比较与分析
    第四节 教学的设计:关键的教学要素
        一、 凯因夫妇的三要素说
        二、 苏索的教学要素
    第五节 课堂的管理:文化课堂中的生物脑
        一、 能量的
        二、 生物与文化空间的创建
        三、 文化与生物时间的合理利用
        四、 运动
第四章 基于脑的教育反思
    第一节 基于脑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 基于脑的教育汲取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二、 基于脑的教育范式融合了多种教育范式的研究成果与理论主张
        三、 基于脑的教育对工厂式教育模式进行抨击
    第二节 基于脑的教育的反思
        一、 对引入教育的脑科学论断的分析
        二、 对基于脑的教育主张的批判
第五章 沟通脑科学与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脑科学与教育的国际研究热潮以及我国的研究现状
        一、 脑科学与教育研究的国际努力
        二、 我国脑科学研究的状况
        三、 我国脑科学与教育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沟通脑科学与教育的对策
        一、 架起脑科学与教育的桥梁
        二、 确立新的研究方向
        三、 为师范生开设与教育有关的神经科学课程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全脑学习》开创读书新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D]. 李吉强.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1)
  • [2]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研究[D]. 王佑镁. 华东师范大学, 2009(01)
  • [3]中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3Q教育的研究[D]. 丁琼. 福建师范大学, 2008(09)
  • [4]基于脑的教育研究:反思与对策[D]. 周加仙.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全脑学习创造阅读新概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