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双拱隧道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

高速公路双拱隧道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

一、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重阳[1](2020)在《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成就与科技创新》文中研究表明安徽省自1986年合宁高速公路开建以来,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通车里程已达4543公里,位居全国第十七位,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徽高速公路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人民的殷切期望。论文着重论述了改革开放以后安徽省高速公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的基本动力,阐述了全省高速公路跨越式发展的辉煌历程,总结了过去30多年来全省高速公路发展过程中的建设管理和科技创新以及融入地域、人文、徽文化的设计理念和建筑特色,为今后一个时期安徽省更好地建设高速公路提供借鉴并发挥指导作用。本文采用资料收集法、走访讨论法、实例探析法、归纳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安徽省交通运输发展尤其是公路、高速公路的发展历史,详细阐述了高速公路在我省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建设起步阶段(1986-1991年);稳步发展阶段(1992-2003年);优化提升阶段(2004-2015年)。论文重点阐述了跨江(长江)桥梁、跨河(淮河)桥梁、其他典型桥梁、主要特长隧道、其他典型隧道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桥梁工程、隧道工程、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其他如:环保、安全、养护、营运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科技创新进行论述。结合具体实例重点阐述了马鞍山长江大桥造型设计和铜黄高速公路的“徽风皖韵”地域特色,泗县至宿州高速公路的“汉风楚韵”地域特色。

李伟[2](2020)在《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升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效率,结合实际,对双连拱隧道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实践要点进行探索。论文阐述了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中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简要分析了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在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中的实践要点,希望给同类工程提供一些参考。

王镇宇,张森[3](2019)在《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我国交通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相应的施工质量问题,特别是公路施工中的连拱隧道,应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设计美观。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应的科研工作,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信息管理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通过工程信息技术的有效收集和处理,实现工程质量管理。本文研究了双连拱隧道施工的供水信息管理。

牛牟[4](2018)在《大跨度连拱隧道施工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连拱隧道是公路隧道中一种典型的结构形式,其结构紧凑、路线衔接顺畅的特点在高速公路隧道建设中发挥出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公路交通整体规划上看有着较多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连拱隧道虽然前期投入较高、施工难度大且工期长但后期运营阶段有着巨大环保、节能潜力。随着连拱隧道的建设工作不断加深,在施工、设计、监测、运营等方面产生了许多问题。现阶段连拱隧道施工设备技术较为落后,传统的导洞法设计断面过于保守不利于现代化大型掘进设备的工作开展;设计多沿用工程类比法,现行隧道设计规范对于连拱隧道的相关规定条款过于滞后,普遍出现设计支护强度不合理、结构复杂施工工序多、造价高等问题;监控量测对于围岩的稳定性与动态施工控制不足,也没对中隔墙的偏压问题拿出实用有效地监控手段;连拱隧道建成后运营过程中,对于出现的病害处理不够及时以至于病害蔓延危及隧道的稳定性。本文针对连拱隧道在浅埋偏压等特殊地段地施工方案,依托重庆市赵家清桥连拱隧道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赵家连拱隧道不同施工工法的力学行为,结合现场实测监控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数值结果虽然较实测结果偏小,但表现出的规律和趋势可以为施工做出合理的建议,得出中导洞侧壁法为赵家连拱隧道合理施工工法。(2)为使中导洞的开挖和中隔墙的浇筑两大工序能够同时进行,在保证中隔墙搭模板浇筑施做空间的同时中导洞的出渣作业得以顺利实施,提出了适度扩大中导洞尺寸并偏移中隔墙浇筑位置的施工方法,并在不同施工顺序基础上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模拟了该工法对整个隧道结构造成的影响。分析结果得出中导洞尺寸扩大并偏移中隔墙的施工方法较正导洞方案围岩变形稍大但处于控制范围之内。当中导洞偏向先开挖一侧,且先行开挖深埋侧时,对围岩扰动较小,降低了开挖风险。先行洞施工时中隔墙偏压现象严重,应采取另一侧施做横撑或者回填混凝土防止中隔墙偏移翻转。(3)为研究浅埋偏压地质带下偏中导洞法合理开挖进尺问题,采用ANSY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开挖数值模拟,通过分析,结果表明偏中导洞法施工时掘进长度为1m时可以保证隧道结构安全,掘进长度为2m时,隧道初支局部拉应力过大,不宜作为合理进尺长度。(4)为平衡先行洞开挖后初支对中隔墙的水平推力的影响,现行常规做法是在中隔墙另一侧进行横向钢支撑或回填混凝土。此工序较好地改变了中隔墙的偏压状态但是后期的拆除工作严重耗费工时、浪费材料。为减少回填作业,加快施工进度,又提出在偏中导洞情况下,改变中导洞形状,调整中隔墙结构,少回填或者不回填施工工法,采用ANSYS进行施工模拟分析,该工法不同施工顺序下对整个隧道结构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改变中导洞形状,采用合理的主洞开挖顺序,中隔墙偏压状态有所改善同时可以省略回填工法,隧道开挖可以安全实施,并且采用深埋侧先行较为合理。

马玉祥,张丹锋[5](2017)在《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工程中双连拱桥隧道的建设难度较大,而且涉及到的工程项目环节较多,要达到工程标准和过硬的质量,在施工建设中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来汇总各类双连拱桥隧道建设中的各个要素的分析和总结,在信息化处理和分析能力的帮助下,我们重点研究信息管理技术在双连拱桥隧道的建设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叶建虎[6](2016)在《浅埋偏压大跨连拱隧道安全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连拱隧道是公路隧道中一种典型的结构形式,在高速公路隧道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但这种类型的隧道在设计、施工、监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针对偏压连拱隧道开展的以下研究工作:(1)基于强度折减法对杨岗1#隧道进洞口浅埋偏压大跨连拱隧道的合理开挖顺序呢进行的研究,通过比较各开挖工序的安全系数大小,得到了杨岗1#隧道进洞口浅埋偏压段先开挖内侧隧道,后开挖外侧隧道为较优的开挖方式。(2)研究了每一施工节点的安全系数大小,指出了现场施工的最危险施工环节,有效地指导了现场施工。(3)对偏压连拱隧道合理开挖顺序产生的争议的根源进行研究,指出从隧道受力角度考虑应先开挖外侧后开挖内侧,从边坡坡体角度考虑,应先开挖内侧后开挖外侧。(4)对偏压连拱隧道预加固措施进行研究,提出了几种加固处治措施,并对各自的处置效果进行了评估。(5)对连拱隧道产生常见病害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偏压连拱隧道的质量安全保证措施。(6)提出了连拱隧道中隔墙偏移监测方法,根据统计规律提出监测预警值。

何历超[7](2016)在《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新型支护形式及开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建设是一项工程难题。所以需要对黄土地层双连拱隧道与小净距隧道的适应性进行深入研究。与此同时,在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的合理间距及双洞施工影响、支护体系、施工方法等问题也需进行研究。本文结合河南武西桃花峪隧道工程,并通过与以往工程类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隧道现场对比试验和现场实测等方法对其进行彻底的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以往工程的类比分析,与黄土隧道的适宜性相结合,本文对双连拱隧道和小净距隧道进行比较。依托桃花峪隧道的工程背景,建立了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隧道在双连拱以及小净距开挖过程中隧道围岩受力和变形的规律进行分析。提出了桃花峪黄土隧道采用小净距形式为合理的结构形式。(2)以桃花峪黄土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监测,对CD法施工下的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的变形和受力规律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净距下围岩的稳定性。得出结论最小间距宜设为4.38m(单洞开挖跨度17.5m)。(3)在隧道采用CD法施工的情况下,对试验段进行试验分析,该试验段位于先行隧道与后行隧道的净间距为5m处,且位于先行隧道掌子面超前后行隧道掌子面距离为1.5倍洞径左右处。研究表明后行隧道开挖对先行隧道施工影响较小。(4)本文设置了两处试验段,一处为型钢钢架支护体系与格栅拱架支护体系对比试验段,另一处为有系统锚杆与无系统锚杆对比试验段。在试验段内测试隧道拱顶沉降、水平收敛、围岩压力、支护结构内力。之后对测试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在喷混凝土早期强度大于要求强度的条件下,型钢钢架与格栅拱架支护支护体系的控制变形及承载能力相当,因此,两种支护形式均可适用于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通过对有系统锚杆和无系统锚杆的试验测试,发现在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中系统锚杆作用效果不明显,可以取消,取消系统锚杆后可加快断面及早闭合,能更有利于控制支护变形。(5)通过对双侧壁导坑法、CD法、台阶法的研究,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和现场对比试验的方法,创新提出了直立中隔壁CD施工方法。实践证明更能有效的控制大跨扁平隧道的拱顶沉降。此结构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

罗小磊[8](2015)在《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我国交通道路工程施工项目逐渐增多,相应的施工质量问题随之凸显,尤其是在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的施工中,要想在确保施工质量满足实际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实现设计的美观性,就需要完善落实相应的勘测工作,强化对施工质量的管理。而将信息化化管理技术应用于该项施工中,则能够通过对施工信息技术的有效采集与处理来落实施工质量管理。本文针对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的信息化管理给水展开了研究,以供参考。

高学耕[9](2014)在《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程,其既包括双连拱隧道设计的美观性,又要保证隧道的质量能满足往来车辆的耦合振动的需求。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对隧道所在位置的地质情况和气候进行严格的勘察,根据该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仍需对工程的现场情况进行观测和监控测量。在这一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对隧道施工的情况进行收集、传输和处理是保证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本文将立足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的质量管理,对隧道施工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做出全面的介绍。

李新志[10](2013)在《超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围岩受力分析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连拱隧道是隧道的重要结构形式,与分离式隧道相比,由于其线形流畅,占地面积少,空间利用率高,避免了洞口路基或大桥分幅,与洞外线路连接方便;同时在适应地形条件、环境保护以及工程数量上都具有优越性,近些年连拱隧道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出现了许多问题。青临高速公路长城岭隧道是双向六车道连拱隧道,最大埋深不足5米,最大跨度为17米,处于超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同时地表存在有2000多年历史的齐长城遗址,这对工程的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关于此类隧道的研究还比较少,没有值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为了使工程顺利进行,同时确保国家文化遗址的安全,本文以长城岭隧道作为工程背景,针对超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的围岩受力分析展开了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研制相似材料和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平台,进行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并结合数值模拟计算,结合现场监测,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由于特殊的工程工况,涉及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对地表沉降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按照目前的城市地下工程地表沉降标准以及国家相关文物保护规定,制定了地表沉降标准控制值。(2)在综合分析浅埋隧道破坏模式的基础上,基于hoek-brown非线性破坏准则,利用极限塑性分析,根据浅埋隧道围岩塌落破坏模式,计算了长城岭隧道的塌落破坏形状图。(3)根据相似定理,研制了模型相似材料和超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地质模型平台,基于施工方案优选的进行了大比例尺重力作用下的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利用多种监测手段,综合分析了CRD1,CRD2和CD三种施工方案下的塑性区分布,围岩压力,水平收敛和拱顶沉降以及地面沉降等数据,得出CRD1和CRD2两种开挖方法对围岩影响没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两种施工方法下地表沉降数值低于30mm,可以作为施工方案进行。与CRD1和CRD2两种开挖方案相比,CD法开挖对围岩的影响要大的多,说明临时水平支撑在超浅埋大跨度隧道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相对于理论计算的隧道塌落面形状,采取CRD1和CRD2两种开挖方法得到的塌落面形状范围要更大一些,说明围岩受施工因素影响,破坏范围会增加。(4)针对超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中隔墙上覆围岩特殊的结构转换和受力模式,展开中隔墙上覆围岩破坏模式和机理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并利用udec进行模拟,全面揭示中隔墙上覆围岩破坏机理,并提出施工措施。(5)在理论分析和地质力学以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基础上,基于改善围岩岩性和增强预支护力,选择了地表注浆和大管棚作为辅助施工手段,并进行现场试验研究。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相比于模型试验结果要小很多,地表沉降最大值控制在30mm以内,说明辅助施工措施有效改善了围岩,减少了围岩的松动范围,进而说明了辅助措施选择的合理性。现场监测研究中,结合现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地表横向裂缝,发现地层的水平位移控制亦是关键因素,并针对现场出现的地层水平位移问题,制定了有效的治理措施。(6)通过电阻率试验可以得出,中隔墙上方约5m范围内围岩破裂程度较为严重,大洞拱顶约2.8m范围内围岩破裂程度较为严重,反映出中隔墙上方区域受开挖扰动影响应力状态调整频繁,围岩破坏严重。

二、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成就与科技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发展现状
第二章 安徽省公路建设发展历程
    2.1 新中国成立前
    2.2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2.3 改革开放以来
        2.3.1 高速公路起步阶段(1986-1991年)
        2.3.2 高速公路稳步发展阶段(1992-2003年)
        2.3.3 高速公路优化提升阶段(2004-2015年)
第三章 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成就
    3.1 桥梁工程
        3.1.1 跨江(长江)桥梁
        3.1.2 跨河(淮河)桥梁
        3.1.3 其他典型桥梁
    3.2 隧道工程
        3.2.1 主要长大隧道
        3.2.2 其他典型隧道
    3.3 路基工程
    3.4 路面工程
    3.5 环保
    3.6 安全
    3.7 养护
    3.8 营运与信息化
第四章 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科技创新
    4.1 典型桥梁工程建设科技创新
        4.1.1 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
        4.1.2 芜湖长江公路二桥
        4.1.3 太平湖大桥
    4.2 典型隧道工程建设科技创新
        4.2.1 明堂山特长隧道
        4.2.2 试刀山隧道
第五章 “徽风皖韵”和“汉风楚韵”的地域特色
    5.1 马鞍山长江大桥造型设计建设中的徽派特色
        5.1.1 总体美学造型
        5.1.2 主体构件设计
    5.2 铜黄高速公路——“人文高速”的楷模
    5.3 泗县至宿州高速公路的“汉风楚韵”
    5.4 六武高速公路安徽段“展老区风韵、筑生态大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中应用信息化管理
    2.1 信息化管理系统
    2.2 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流程
3 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
    3.1 一般信息技术管理系统
        3.1.1 信息采集系统
        3.1.2 信息传输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
    3.2 信息技术反馈系统
4 结语

(3)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2、信息管理系统
    2.1 系统构成
    2.2 管理过程
3、信息化技术的管理反馈系统
    3.1 管理系统
    3.2 反馈系统
4、结束语

(4)大跨度连拱隧道施工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连拱隧道建设现状、研究现状
    1.2 存在的问题
        1.2.1 施工方面
        1.2.2 设计方面
        1.2.3 监控方面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赵家连拱隧道地质概况及施工方案
    2.1 赵家连拱隧道工程简介
        2.1.1 工程概况
        2.1.2 地质概况
    2.2 连拱隧道常用施工方案
        2.2.1 双侧壁三导洞分步施工法
        2.2.2 全断面施工法
        2.2.3 中导洞正台阶法
        2.2.4 中导洞侧壁导坑法
        2.2.5 中导洞施工
    2.3 偏压连拱隧道开挖受力分析
        2.3.1 从隧道的受力角度考虑
        2.3.2 从坡体的稳定角度考虑
第三章 赵家连拱隧道正中导洞法施工方案研究
    3.1 隧道开挖基本力学理论
    3.2 开挖施工步骤的模拟
    3.3 隧道开挖模拟相关条件和参数的选取
        3.3.1 计算范围及边界条件的选取
        3.3.2 单元类型及材料参数的选取
        3.3.3 本构模型的选取
    3.4 赵家连拱隧道中导洞合理施工模拟结果
    3.5 赵家连拱隧道监控量测成果分析
        3.5.1 赵家连拱隧道监控量测实施
        3.5.2 赵家连拱隧道监控量测项目
        3.5.3 监控量测点布设
        3.5.4 赵家连拱隧道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赵家连拱隧道中导洞施工位置的研究
    4.1 赵家连拱隧道中导洞施工位置的模拟结果
        4.1.1 计算模型及条件
        4.1.2 计算结果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连拱隧道偏中导洞法三维施工动态数值模拟
    5.1 洞口段施工过程分析计算模型
        5.1.1 计算基本假定
        5.1.2 模型参数选取
        5.1.3 计算模型及计算步骤
    5.2 偏中导洞法计算结果
        5.2.1 围岩位移
        5.2.2 围岩应力
        5.2.3 初期支护应力
        5.2.4 中隔墙应力
    5.3 考虑左右主洞施工进尺的数值模拟
        5.3.1 中隔墙应力比较分析
        5.3.2 初支应力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赵家连拱隧道偏中导洞形状的研究
    6.1 赵家连拱隧道偏中导洞形状的模拟结果
        6.1.1 计算模型及条件
        6.1.2 计算结果
    6.2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与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
    1.1 该管理系统的作用与构成
    1.2 管理流程
2 信息化技术下的施工管理与反馈系统
    2.1 管理系统
    2.2 反馈系统
结束语

(6)浅埋偏压大跨连拱隧道安全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国内外连拱隧道建设现状、研究现状
    1.2 存在的问题
        1.2.1 施工方面
        1.2.2 设计方面
        1.2.3 监控方面
    1.3 技术路线
    1.4 依托工程概述
第二章 浅埋偏压大跨连拱隧道合理开挖方案研究
    2.1 分部工法选型
        2.1.1 单侧壁法开挖
        2.1.2 台阶法开挖
        2.1.3 先台阶后侧壁法开挖
    2.2 合理开挖顺序计算方法探讨
        2.2.1 判别合理开挖顺序的基本思路
        2.2.2 隧道安全系数的确定
        2.2.3 其他材料强度的折减
    2.3 杨岗1号隧道偏压连拱段合理开挖顺序确定
        2.3.1 有限元计算模型
        2.3.2 计算结果
        2.3.3 开挖方法的优化
    2.4 合理开挖的力学机理分析
        2.4.1 从隧道的受力角度考虑
        2.4.2 从坡体的稳定角度考虑
        2.4.3 施工过程中对杨岗1号隧道稳定起控制作用的因素分析
第三章 浅埋偏压大跨连拱隧道预加固技术研究
    3.1 主体结构支护形式研究
    3.2 地表注浆
        3.2.1 注浆材料
        3.2.2 注浆范围
        3.2.3 注浆孔布设
        3.2.4 注浆压力
        3.2.5 注浆次序
    3.3 超前注浆研究
        3.3.1 液浆的特性
        3.3.2 注浆压力
        3.3.3 工艺流程
        3.3.4 施工控制注意事项
    3.4 支挡方案研究
        3.4.1 反压回填
        3.4.2 锚索支护
    3.5 连拱隧道支护参数优化探讨
第四章 连拱隧道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4.1 连拱隧道常见病害及成因分析
    4.2 博深高速公路连拱隧道施工流程
    4.3 关键部位的施工控制
        4.3.1 中导洞的开挖
        4.3.2 中隔墙的施工
        4.3.3 主洞的施工
第五章 连拱隧道信息化监控技术研究
    5.1 隧道监控量测目的及方法
        5.1.1 隧道监控量测的必要性
        5.1.2 信息采集
        5.1.3 监控意义
    5.2 连拱隧道中隔墙偏移监测必要性分析
        5.2.1 连拱隧道中隔墙常见病害
        5.2.2 监控量测对连拱隧道的局限性
    5.3 中隔墙偏移监控量测技术的提出
        5.3.1 基本原理
        5.3.2 监控方法
    5.4 监控数据对施工的指导
    5.5 中隔墙偏移监控量测位移限值的拟定
    5.6 监控量测手段精度分析
    5.7 结论
第六章 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应用
    6.1 理论和技术成果
    6.2 课题现场应用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7)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新型支护形式及开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必要性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隧道研究现状
        1.2.2 小净距隧道研究现状
        1.2.3 双连拱隧道研究现状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2 黄土地层双连拱隧道与小净距隧道的适应性研究
    2.1 引言
    2.2 工程概况及黄土特性研究
        2.2.1 工程概况
        2.2.2 工程难点
        2.2.3 黄土工程特性研究
    2.3 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及优缺点
        2.3.1 双连拱隧道的基本特征
        2.3.2 双连拱隧道存在的不足
    2.4 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及优缺点
        2.4.1 小净距隧道的基本特征
        2.4.2 小净距隧道的优缺点
    2.5 双连拱隧道与小净距隧道的比选
        2.5.1 双连拱隧道与小净距隧道的比选分析
        2.5.2 黄土地层隧道结构形式的适宜性分析
    2.6 双连拱与小净距隧道数值模拟对比
        2.6.1 双连拱双侧壁导坑法
        2.6.2 双连拱CD法
        2.6.3 小净距右洞CD法
        2.6.4 小净距右洞台阶
        2.6.5 双连拱与小净距对比
    2.7 结论
3 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的合理间距及双洞施工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浅埋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模型的建立
        3.2.1 工程地质概况
        3.2.2 材料本构模型
        3.2.3 围岩计算参数的选取
        3.2.4 浅埋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模型的建立
        3.2.5 施工步骤
    3.3 不同净距下围岩稳定性研究
        3.3.1 围岩的应力分析
        3.3.2 中岩墙的变形分析
        3.3.3 中岩墙的塑性区分析
        3.3.4 地表沉降分析
        3.3.5 隧道拱顶沉降分析
        3.3.6 隧道的合理和最小安全间距
    3.4 隧道双洞施工影响的现场试验研究
        3.4.1 试验段及测点设置
        3.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6 小结
4 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支护体系研究
    4.1 引言
    4.2 格栅和型钢钢架现场监测试验及数据
        4.2.1 现场监测方案
        4.2.2 监测断面及监测点的布置
        4.2.3 现场监测仪器及试验现场
        4.2.4 现场监测数据
    4.3 格栅钢架与型钢钢架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4.3.1 拱顶沉降的对比分析
        4.3.2 钢拱架应力对比分析
        4.3.3 土压力对比分析
        4.3.4 喷混凝土早期强度试验
    4.4 锚杆试验方案及监测数据
        4.4.1 锚杆试验内容
        4.4.2 监测断面及测点布置
        4.4.3 试验测试系统及仪器
        4.4.4 试验监测数据
    4.5 有无锚杆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4.5.1 拱顶沉降的对比分析
        4.5.2 水平相对收敛
        4.5.3 格栅钢架应力对比分析
        4.5.4 土压力对比分析
    4.6 小结
5 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施工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隧道不同施工方法试验研究
        5.2.1 不同施工方法开挖步序
        5.2.2 不同施工方法拱顶沉降分析
        5.2.3 不同施工方法格栅钢架应力分析
        5.2.4 不同施工方法土压力分析
        5.2.5 施工方法确定
    5.3 隧道CD法开挖土体变形研究
        5.3.1 试验概况
        5.3.2 地表沉降
        5.3.3 土体多点水平位移
    5.4 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
    1. 1该管理系统的作用与构成
    1. 2管理流程
2、信息化技术下的施工管理与反馈系统
    2. 1管理系统
    2. 2反馈系统

(9)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的运用
    1.1 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信息化管理系统
    1.2 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流程
2 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
    2.1 一般的信息技术管理系统
        2.1.1 信息采集系统
        2.1.2 信息传输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
    2.2 信息技术的反馈系统
3 结束语

(10)超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围岩受力分析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依托工程概况
        1.2.1 工程简介
        1.2.2 依托工程特性界定
        1.2.2.1 超浅埋的界定
        1.2.2.2 大跨度隧道的界定
        1.2.3 基于文物遗址保护的地表沉降标准制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理论与数值分析
        1.3.2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1.3.3 现场试验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浅埋隧道围岩破坏模式和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传统的浅埋隧道围岩破坏模式
        2.2.1 岩柱理论(比尔鲍曼理论)破坏模式
        2.2.2 国家隧道规范规定的浅埋隧道破坏模式
        2.2.3 泰沙基理论破坏模式
        2.2.4 谢家杰理论
    2.3 基于塑性极限分析的浅埋隧道围岩破坏模式
        2.3.0 塑性极限分析法
        2.3.1 Davis模式
        2.3.2 Atkinson J H和Potts DM模式
        2.3.3 Sloan模式
        2.3.4 Takemura模式
        2.3.5 Kentaro Yamamoto模式
        2.3.6 杨峰模式
        2.3.7 王立川模式
    2.4 基于HOEK-BROWN强度准则的浅埋隧道极限塑性分析破坏模式
        2.4.1 Hoek-Brown强度准则
        2.4.2 基于Hoek-Brown强度准则的浅埋隧道极限分析模式
    2.5 长城岭隧道围岩塌落破坏模式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超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3.1 引言
    3.2 工程概况
        3.2.1 隧道设计方案
        3.2.2 隧道地质资料
    3.3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基本相似理论
        3.3.1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相似三定理
        3.3.2 相似判据的推导
    3.4 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的研制
    3.5 模型试验台架及监测布置
        3.5.1 模型试验台架装置
        3.5.2 试验量测设备及监测布置
    3.6 模型试验开挖方案和试验过程
    3.7 试验结果分析
        3.7.1 塑性区范围分析
        3.7.2 围岩压力分析
        3.7.3 地面沉降分析
        3.7.4 水平收敛分析
        3.7.5 拱顶沉降分析
    3.8 小结
第四章 超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上覆围岩坍方的演化过程分析
    4.1 引言
    4.2 连拱隧道上覆围岩坍方的模拟试验研究
        4.2.1 试验前分析和准备
        4.2.2 坍塌模拟试验
    4.3 连拱隧道上覆围岩坍方的数值模拟
        4.3.1 UDEC概述
        4.3.2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4.3.3 计算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长城岭隧道施工辅助措施和现场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隧道施工辅助措施
        5.2.1 管棚
        5.2.1.1 管棚作用机理分析
        5.2.1.2 管棚施工方案
        5.2.2 地表注浆
        5.2.2.1 地表注浆机理和现场试验
        5.2.2.2 地表注浆具体实施方案
    5.3 监控量测的实施
        5.3.1 监控量测的项目及仪器布置
        5.3.2 监控量测结果与数据分析
        5.3.2.1 隧道净空水平收敛和拱顶沉降
        5.3.2.2 地表沉降
        5.3.2.3 围岩内部位移
        5.3.2.4 围岩压力
    5.4 基于电阻率法的围岩松动范围监测
        5.4.1 电阻率法量测原理
        5.4.2 监测方案设计
        5.4.3 监测结果分析
    5.5 地表裂缝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成就与科技创新[D]. 王重阳.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2]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探析[J]. 李伟.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09)
  • [3]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J]. 王镇宇,张森.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9(11)
  • [4]大跨度连拱隧道施工方案研究[D]. 牛牟.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5]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J]. 马玉祥,张丹锋.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13)
  • [6]浅埋偏压大跨连拱隧道安全施工技术研究[D]. 叶建虎.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4)
  • [7]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新型支护形式及开挖方法研究[D]. 何历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1)
  • [8]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J]. 罗小磊. 商, 2015(40)
  • [9]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J]. 高学耕.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4(10)
  • [10]超浅埋大跨度连拱隧道围岩受力分析及工程应用研究[D]. 李新志. 山东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高速公路双拱隧道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