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半紧凑型玉米生长、生理特性及高产技术研究

山区半紧凑型玉米生长、生理特性及高产技术研究

一、山区半紧凑型玉米生育、生理特性和高产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程前[1](2021)在《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提出密植高产的首要条件是适宜种植密度和理想株型品种的配置,玉米的耐密性与株型密切相关,密度过大会导致单株玉米生长受抑,光合生产能力下降,最终造成群体减产。探究种植密度与不同株型品种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互作效应,可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和品种株型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试验选用春玉米品种京科968(968、常规株型)和京科Y968(Y968、改良株型)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D1、D2和D3分别为60000、75000和90000株/hm2),分析不同密度下两种株型春玉米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揭示了密植条件下株型改变对春玉米冠层光合性能及根-冠协调的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三个密度下改良株型与常规株型间株高和穗位高无显着差异。两种株型春玉米茎粗与密度均呈负相关,Y968的茎粗均大于968;两种株型玉米主根条数、根干物重和根冠比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Y968的根条数、根干重和根冠比在各密度均大于968,分别增加6.9%、7.4%和15.6%。2.密度与两种株型春玉米单株叶面积呈反比,与群体叶面积指数呈正比。随着种植密度增大,Y968和968的单株叶面积均减小,968减小的幅度较大;群体叶面积指数均增大,且Y968增大幅度较大。两种株型春玉米随种植密度增大光合有效辐射均递减,其中Y968下降幅度较小,且密度越大,两种株型春玉米间光合有效辐射差异越大。两种株型春玉米在低密度情况下SPAD无显着差异,随种植密度增大,Y968穗位叶SPAD下降幅度较小,968穗位叶SPAD下降幅度相对较大。低密度情况下,两种株型春玉米净光合速率随生育期推进均递减,968降幅大于Y968;高密度情况下,两种株型春玉米净光合速率之间差异显着增大。3.随种植密度增大,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递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递增。两年数据表明,与968相比,Y968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D1密度无显着差异,在D2和D3密度分别提高4.3%和10.9%。Y968穗长、穗粗随密度的增大逐渐减小,且降幅小于968。两种株型春玉米的产量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加,Y968在各密度下的产量均大于968,高密度情况,Y968较968增产达10.1%。4.综合分析不同密度下两种株型春玉米的植株形态、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改良株型玉米在高密度条件下比常规株型玉米易于形成较小的茎叶夹角,从而增大光能截获量,促进群体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及光合性能提高。此外,合理的根系形态有利于根冠协调,有效提高了群体光合生产效率和保持稳定物质生产能力,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赵润彬[2](2021)在《行距配置与间作对先玉系列玉米品种冠层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于2019年在河北农业大学辛集试验站进行。设行距配置(60cm+60cm和40cm+80cm)和间作(先玉335/先玉688和先玉335/郑单958)两个种植方式试验,研究了行距配置与间作对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的影响。主要结果表明:1、宽窄行与等行距处理相比,宽窄行的五个先玉系列品种净光合速率均高于等行距处理,其中宽窄行先玉1140与先玉1366比等行距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17.2%和11.3%,先玉1140呈现显着差异。先玉系列五个品种在宽窄行处理下均提高了冠层透光率,其中冠层透光率最大的为先玉1366,底层透光率与穗位层透光率分别提高了 23.1%和7.2%,宽窄行处理提高了玉米的净光合速率和冠层透光率。2、宽窄行与等行距处理相比,宽窄行处理使全部玉米品种的产量增加,其中先玉1140和先玉1366增产最高,宽窄行处理增加了先玉1140和先玉1366的穗数和穗粒数,两品种的穗数提高了 2.2%和5.7%,两品种穗粒数提高了 16.1%,5.2%,先玉1140的行粒数增加最多,增加了 12.1%,而穗行数无显着性差异。在等行距和宽窄行处理下,先玉1366均表现出产量最高,先玉1366表现出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其具有较高的穗粒数和百粒重。3、间作与单作处理相比,间作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均有提高,其中先玉335/先玉688间作分别较单作提高0.6%,1.9%,但差异不显着。与单作相比,先玉335/先玉688间作提高了冠层透光率,穗位层透光率提高了 24.5%。4、先玉335和先玉688间作与先玉335和先玉688单作处理相比,间作后玉米群体籽粒产量增加。间作后玉米群体籽粒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群体穗数增加,增加了 10.8%。5、在宽窄行种植(40cm+80cm)下,玉米叶面积指数(LAI)提高了 0.3%~2.5%,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了 0.3%~17.2%,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提高了 2.9%~12.4%,光能利用能力增强,为籽粒产量形成提供保障;在间作先玉335/先玉688中,间作比单作提高了叶面积指数(LAI)提高了 8.8%~10.5%,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提高了 0.6%~3.2%。本研究表明,行距配置与间作种植提高了夏玉米的冠层透光率和净光合速率,使得产量增加,在行距配置中,宽窄行(40cm+80cm)先玉1140与先玉1366产量高,间作先玉335/先玉688表现良好,适合河北省平原种植,本研究为河北省玉米增产增效提供技术支持。

陈松林[3](2020)在《长江流域冬油菜适宜密植关键株型指标及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不同株型结构的油菜材料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密度条件下,各株型材料的关键株型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3个种植密度作为主区(D2:3×105株/hm2、D3:4.5×105株/hm2、D4:6×105株/hm2),12个具有较大株型差异的材料(来源于自然群体及DH系的12个材料,分别为1:Sophia、2:Chuanyou20、3:N69、4:N34、5:Zhongshuang12、6:WH-81、7:N35、8:N157、9:Erake、10:11-9-704、11:N14、12:N91)作为副区,于2018-2019、2019-2020两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株型参数在不同密度下的响应规律,并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路径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密植条件下不同株型结构的油菜群体产量与株型结构参数的关系,以期为密植条件下适宜油菜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密植条件下不同株型结构的油菜产量变化规律。1)12个不同株型材料随密度变化产量趋势不同。其中,1、4、5、10号材料在3×105~6×105株/hm2密度间随密度增加产量呈逐渐下降趋势;3、6、7、8、9、11、12号材料在3×105~6×105株/hm2密度间随密度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波峰曲线变化,在4.5×105株/hm2密度下达峰值;较特殊的是2号材料,在3×105~6×105株/hm2密度间随密度增加产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就产量构成而言,供试的12个油菜材料的群体角果数的变化趋势与大田产量较一致;单株角果数均随密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1、3、5材料每角粒数呈下降趋势,6、11呈波峰曲线变化,其余材料变化不显着;千粒重随密度增加变化并不显着。2)将不同株型材料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进行了低产、中产及高产聚类,发现高产群体在大部分为4.5×105株/hm2密度条件下,均具有较高的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在中等肥力地块,高产群体的产量可达2951.7~3193.2kg/hm2,在4.5×105株/hm2密度条件下,单株角果数为166.0~244.5,每角粒数为11.4~14.9,千粒重为2.9~3.6g;在高肥力地块,高产群体的产量可达到3671.0~4471.9kg/hm2,在4.5×105株/hm2密度条件下,单株角果数为225.1~282.6,每角粒数为11.4~13.0,千粒重为3.4~3.7g。3)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株型材料的高产群体均具有较高的分枝层厚度、分枝数、分枝粗、分枝角果数上下部差值,较粗的果身及较大表面积的角果,较小的角果着生角度。这些指标可以作为筛选高产群体的关键农艺指标。在中肥力地块,高产群体的分枝层厚度为72.1~81.8cm,分枝数为6~7,整株平均分枝粗为3.17~3.84mm,分枝角果数上下部差值为24.6~40.1,果身粗为3.96~5.17mm,单个角果表面积为292.7~442.9mm2,角果与主茎角度为39.8~62.9°;在高肥力地块,高产群体的分枝层厚度为84.1~96.2cm,分枝数为6~8,整株平均分枝粗为3.23~3.51mm,分枝角果数上下部差值为42.2~66.3,果身粗为4.41~5.23mm,单个角果表面积为334.6~454.3mm2,角果与主茎角度为35.1~47.5°。2、本试验中,2号材料为高产耐密材料。以5号不耐密材料为对照,2号高产耐密材料表现为高密条件下分枝层较厚,其原因是节间长随密度变化较不显着,没有加剧分枝重叠现象;2号高产耐密材料在高密条件下分枝粗较粗且分枝角果数上下部差值较大的原因是分枝层中上部分枝粗变化幅度较小,随密度增加中上部分枝角度逐渐减小,对分枝生长影响较小,最终使中上部分枝角果数变化幅度较小;2号高产耐密材料在高密条件下具有较粗的果身及较大表面积的角果,较小的角果着生角度的原因是随着密度增加角果形态变化不显着,使得高密条件下角果保持较大较粗的形态,且随着密度增加角果着生角度显着减小,使得高密条件下角果结构更为紧凑。3、关键农艺指标的遗传效应差异。双列杂交试验表明,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等关键产量构成指标,分枝层厚度、分枝数等关键农艺指标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反交效应(REC)均具有显着性差异。部分关键农艺指标的广义遗传力排序为:千粒重>分枝层厚度>每角粒数>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显性遗传方差占比排序为:单株产量>分枝层厚度>千粒重>每角粒数>单株角果数>分枝数。分枝层厚度较每角粒数与单株角果数具有更高的广义遗传力及显性遗传效应,分枝数的广义遗传力及显性遗传效应较低。

坚天才,康建宏,梁熠,刘根红,王乐,冯鹏博,马雪莹,高娣[4](2020)在《增密对旱区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研究增密对旱区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揭示不同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响应的生理机制。【方法】本试验于2016和2017年连续两年在宁南山区开展田间试验,以半紧凑型先玉698和紧凑型大丰30两种春玉米为供试品种,采取完全随机设计,设置5.25、6.0、6.75、7.50和8.25万株/hm2 5个不同的密度,分析增密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荧光参数、光合参数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SPAD)、荧光特性(P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热耗散量子比率(F0/Fm)、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及产量构成随密度变化显着。其中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在不同生育时期内呈现单峰曲线,且均在灌浆初期出现较高值。同一生育时期不同密度处理指标出现显着性差异,2016和2017年灌浆初期先玉698净光合速率在6.00万株/hm2处理时达到最大,分别为43.24和37.83μmol(m2s)-1,大丰30在6.75万株/hm2处理时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分别为41.85和36.94μmol(m2s)-1。两年数据显示,先玉698和大丰30在密度为6.75万株/hm2时产量均达到最大值,其中先玉698分别为14.50和16.06 t/hm2,大丰30为14.23和14.50 t/hm2。在T1基础上密度每增加0.75万株/hm2,先玉698两年平均产量分别增加18.16%、25.59%、3.33%、-0.82%,大丰30两年平均产量分别增加22.64%、34.50%、11.73%、13.11%,但在6.75万株/hm2密度下,先玉698的两年平均产量比大丰30分别高出11.99%、8.66%、5.76%、3.10%、-0.37%。【结论】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半紧凑型玉米先玉698和紧凑型玉米大丰30的适宜密度均为6.75万株/hm2,此密度条件下可有效发挥玉米增产潜力,提高该地区玉米产量。

吕典[5](2020)在《基于产量及资源利用的薯/玉/豆种植模式优化 ——以恩施市为例》文中提出间套作是我国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和掌握的一套耕作措施,具有合理利用光温水及土地资源,实现高产高效的特点。湖北恩施地区有着马铃薯/玉米/大豆(以下简称薯/玉/豆)间套种传统,由于田间配置、品种选择等不合理,整体产量收益较差,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本研究基于产量及资源利用,改进该地区的薯/玉/豆种植模式,以期实现高产和资源高效利用。设计田间试验3个。其中,试验1在薯/玉/豆模式配置下,设计玉米宽行1.6m窄行0.4m,宽行种植2行大豆;玉米宽行2m窄行0.4m,宽行种植3行大豆;玉米宽行2m窄行0.4m,宽行种植4行大豆;玉米宽行2.4m窄行0.4m,宽行种植3行大豆;玉米宽行2.4m窄行0.4m,宽行种植4行大豆;以及玉米净作,玉米间隔0.7m和大豆净作,大豆间隔0.5m;等7个处理,寻求产值、资源利用最优配置。试验2在薯/玉/豆模式配置下,筛选16个玉米品种,寻求产值最优玉米品种。试验3在薯/玉/豆模式配置下,筛选11个大豆品种,寻求产量最高大豆品种。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1薯/玉/豆模式配置试验。处理1-5的LER平均值为1.72、1.68、1.70、1.65、1.63。处理1-7的产值平均为5352.9元/亩、5960.4元/亩、5676.5元/亩、5275.9元/亩、5397.3元/亩、5119元/亩、5156.9元/亩。2m带宽下玉米对大豆遮阴严重,光和有效辐射难以到达大豆冠层,而在2.4m带宽与2.8m带宽下遮阴情况得到极大改善,光合有效辐射可以接近大豆冠层,对大豆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光照资源,因此2.4m与2.8m带宽下大豆产量较高。积温、降水能利用率表明,2018年2米带宽利用率最高;2019年2.4米带宽利用率最高。5个间套作模式的氮、磷、钾养分利用率要明显优于净作模式,不同处理间氮磷钾没有明显变化规律。2.试验2玉米品种筛选试验。产值高的品种有,青青009产值1992.7元/亩,泽玉5号产值1989.9元/亩,兴海001产值1909.7元/亩。3.试验3大豆品种筛选试验。产量高的品种有,十月黄82.8亩/公斤,贡夏豆9号80.5亩/公斤。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在湖北恩施地区,以玉米宽行2m窄行0.4m,宽行种植3行大豆,秋季套3行马铃薯,玉米品种选择青青009,大豆品种选择十月黄,在薯/玉/豆模式配置下可实现高产和资源高效利用。

冯家兴[6](2020)在《玉米品种株型特征对群体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索不同株型玉米品种的群体结构特征及其对高产群体构建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株型特征的玉米品种MC812、登海605、郑单958、京农科728、先玉335、先玉047、金海5号为试验材料,对紧凑型和半紧凑型群体进行研究。通过在最适密度条件下,对不同品种的玉米株型,在其个体质量,光合特性,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构成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半紧凑型群体的植株性状较好。在最适密度条件下,紧凑型为低秆高穗,节间长粗小,且花后茎秆的抗拉力性和穿刺强度变化小;半紧凑型品种表现为高秆低穗,具有较大的节间长粗比,并且茎秆具有较好的抗拉力性和较强的穿刺强度,所以,半紧凑型品种的茎秆在空间分布较好,并有较强的抗倒性。(2)紧凑型品种群体光合性能更好。在合理的密度条件下,紧凑型品种叶面积指数较高,且叶片衰老较慢,群体叶片持续时间长,而半紧凑型品种叶面积指数较低,生育后期叶片易黄化衰老,缩短了绿叶持续时间,使光合效率降低,其中在吐丝期至吐丝45天,紧凑型SOD活性降低了 8.6%~43.9%,半紧凑型SOD活性降低了29.5%~55.8%,所以,紧凑型群体具有更好的光合效能。(3)通过对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研究得到,提高花前群体叶片干物质量,有利于增加籽粒产量,并且会促进花后其它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其中叶、茎干物质含量越高有利于籽粒干物质的积累,紧凑型品种表现更明显。(4)紧凑型群体冠层结构较好。吐丝期,紧凑型品种在穗位层和底层的透光率平均为32.0%、7.2%均高于半紧凑型的透光率为27.2%、6.8%,紧凑型品种穗上部透光性好,使穗位中下层叶片有较好的光环境,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但穗上部叶面积较小;半紧凑型品种穗上部叶面积较大且荫蔽较多,使穗位部及以下叶片光照减少,导致生育后期叶片衰老较快,但有利于花前茎秆发育。因此,合理的冠层结构应为顶层叶片叶向值小,穗位层叶面积最大,底层叶面积叶夹角要大。(5)半紧凑型品种平均灌浆速率高且有效灌浆时间长有利于粒重的增加,而紧凑型穗粒数小,但亩粒数较大,通过比较紧凑型品种产量较高,所以,紧凑型品种产量的提高应以亩粒数的增加为重点,半紧凑型品种应保证单穗产量下提高亩穗数。综上所述,构建高产群体,应增大个体质量,提高茎秆韧性和硬度,增大植株穗上部叶向值,提高冠层中下部光截获能力,有利于提高群体密度,增加亩粒数,提高产量。

王海琦[7](2020)在《减源对密植夏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性能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生产依靠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光能利用率,可以最大程度开发群体增产潜力。然而,密植玉米对光、肥等资源的竞争加剧,致使茎秆细弱、质量性能差,倒伏风险增加。倒伏是限制密植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倒伏率每增加1%,约减产108kg hm-2。因此,在较高收获穗器官数量的基础上,改善冠层光照条件,优化茎秆质量性状,增强其抗倒伏性能,是密植玉米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前期研究发现,密植玉米存在叶片冗余。为此,本研究以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半紧凑型玉米品种正大12为试验材料,在密度为97500株/公顷高密度种植条件下,于吐丝前7天逐叶去除植株顶部一片、两片、三片、四片叶,以不去叶植株为对照,通过逐叶去除冠层上部冗余叶片,改善密植玉米冠层光分布,挖掘其冠层中下部叶源光合潜力;进一步探究减源在增强密植玉米冠层中下部叶源生产力,优化茎秆质量性状,增强其抗倒伏性能,以及提升籽粒产量的作用,以期探明密植夏玉米抗倒伏性能及籽粒产量同步提升的生理机制,为稳定或提高密植玉米单株生产力及耐密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 减源对密植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其光合性能的的调控效应2017和2018年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去叶均可显着增加群体中下层的透光率,且对半紧凑型品种正大12调控效果更明显。适度去除植株顶部一片和两片叶(S1和S2)均可延缓籽粒灌浆中后期绿叶面积的衰减速率,维持较长的LAI高值持续期;而去除顶部三片叶(S3)和四片叶(S4)则会使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显着降低。去除植株顶部一片和两片叶(S1和S2)后两株型品种的穗位叶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均显着增加,而过度去除植株顶部三、四片叶后Pn和Gs则显着降低,且去叶对半紧凑型品种正大12的调控效果更为明显。此外适度去叶(S1和S2)均有利于植株光能利用效率的提高,改善生育后期群体光合速率,相较于半紧凑型品种去一片叶处理(S1)对紧凑型郑单958的群体光合速率提升效果更加明显。2 减源对密植夏玉米茎秆质量性状的调控效应玉米的茎粗,节间干重百分比和单位长度节间干重,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与玉米倒伏密切相关。适度去叶(S1和S2)处理可以显着降低株高,增加茎粗,基部节间干重,节间干重百分比和单位长度节间干质量,还可以提高基部第2、3节间的茎秆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玉米植株内可溶性糖含量、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都与植株倒伏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在密植条件下,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差,茎秆中结构性和非结构性化合物减少,茎秆纤细易发生倒伏,适度去叶(S1和S2)处理可以提高基部节间可溶性糖含量,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3 减源对密植夏玉米植株倒伏的调控效应适度去叶(S1和S2)处理可以降低密植夏玉米的倒伏率,过度去叶(S3 S4)处理倒伏率较高,以2018年为例,郑单958品种S3和S4较S0倒伏率上升了35.7%和85.7%,正大12品种S3和S4较S0倒伏率上升了12.2%和29%。4 减源对密植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密植条件下玉米不同程度去除穗位上部叶片对紧凑型和半紧凑型玉米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调控存在差异。两年间的试验结果表明,适度去叶(S1和S2)处理均可以加速籽粒灌浆速率,通过增加穗粒数和粒重增加了籽粒产量。2017年适度去叶(S1和S2)处理郑单958较S0产量提高了9.5%和8.5%,正大12产量提高了8.2%和14.4%,但过度去叶处理(S3和S4)会造成大幅度减产,以2017年为例,郑单958的S3和S4处理较S0产量下降了4.7%和5.9%,正大12的S3和S4处理较S0产量下降了11.4%和27.3%。综上所述,通过适当去除冠层上部冗余叶片(顶部一片叶和两片叶)改善了密植玉米冠层光分布,提高了群体光合销率,优化了茎秆质量性状,增强了植株抗倒伏性能,并同步提升了密植玉米籽粒产量。以上结论揭示了密植夏玉米抗倒伏性能及籽粒产量同步提升的生理机制。

柏延文[8](2020)在《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配置不合理等严重制约陕北灌区玉米的生产问题,本研究于2017-2018年在陕北春玉米灌区试验示范站进行试验,采用2个不同株型玉米品种:陕单609(紧凑型)和陕单8806(平展型),设置4个种植密度(45000株hm-2、60000株hm-2、75000株hm-2和90000株hm-2),通过分析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形态特性、冠层光分布、灌浆参数、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与转运、冠层衰老、光能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探明了玉米株型如何调节种植密度诱导的冠层叶片衰老,阐明了紧凑型玉米在密植条件下延衰增产的生理机制,这将推动玉米品种改良及陕北灌溉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两个玉米品种的籽粒产量构成、收获指数和灌浆参数对密度的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陕单609和陕单8806分别在90000株hm-2(13824 kg hm-2)和60000株hm-2(9566kg hm-2)达到了最高产量。密度每增加10000株hm-2时,陕单609和陕单8806的穗粒数、百粒重分别降低(24.3粒,1.2 g)和(37.2粒,1.4 g),且陕单609的平均百粒重、穗粒数和收获指数较陕单8806高出16.1%、14.3%和9.1%。90000株hm-2下陕单609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天数(Dmax)比陕单8806提前3.2 d,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粒重(Wmax)与籽粒活跃灌浆期(P)分别比陕单8806高1.3 g和多4.8 d。2.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冠层光能截获与物质生产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2个玉米品种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和透光率下降,叶向值、叶面积指数和吐丝后群体干物质生产与分配呈增加趋势。90000株hm-2下,与陕单8806相比,陕单609上层叶片的叶向值大,叶片短小,且中下层叶片大,这优化了冠层光的分布,增加了冠层中下部叶片的光能截获。2个品种在其高产对应的种植密度下干物质转运量和干物质转移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4064.4 kg hm–2、35.5%(陕单609)和2733.6kg hm–2、21.9%(陕单8806)。穗位层光能截获率与产量(r=0.631,P<0.05)和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r=0.661,P<0.01)具有显着的相关性。3.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辐射截获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增密提高了不同株型品种的群体光合有效辐射截获和光能利用效率,高密度下陕单609吐丝后冠层辐射截获、光能利用率、生物量积累和收获指数分别较陕单8806高10.2%、14.8%、48.5%和9.1%,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植株总氮含量(R2=0.694)、光能利用率(R2=0.813)和收获指数(R2=0.382)呈显着线性相关(P<0.05)。4.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冠层衰老和氮素转运的影响90000株hm-2下陕单609和陕单8806成熟期相对绿叶面积降低36.4%和63.3%,相对绿叶面积平均衰老速率分别增加40.2%和34.6%,叶片衰老启动时间提前,且陕单609冠层中下部叶片的持绿性较陕单8806强。在高密度下,陕单609吐丝后叶片、茎秆和籽粒的含氮量较陕单8806高,其叶片和茎秆的氮素转运效率较陕单8806低12.1%和高17%。综上所述,与陕单8806相比,90000株hm-2下陕单609冠层上部叶片短而直立,改善了冠层下部叶片光能截获,且中下层叶片大而平展,这增加了密植群体的辐射截获量。营养器官氮素高效吸收与转运的协调延缓了冠层中下部叶片衰老,保证了高的光合绿叶面积,中下层叶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光能捕获得到了改善,提高了群体光合性能和物质生产潜力,优化了籽粒灌浆速率,促进光合同化物向籽粒的分配,获得相对稳定的粒数和粒重,提高了群体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由此可得,紧凑型的陕单609在密植生产中形态和生理较好的协调性对增加群体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形成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适当增密结合紧凑耐密品种是陕北灌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的有效途径。

王昕[9](2019)在《乙烯利—胺鲜酯(玉黄金)对春玉米不同器官的调节效应》文中研究指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密度较低,未能完全发挥玉米的产量潜力,玉米单产偏低。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单产水平,但会使玉米茎秆脆弱,易发生倒伏,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调整植株形态,有利于玉米抗逆性的提升和未来机械化收获的需要。本文选用当前普遍栽植的品种(登海618和ND7737)和广泛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胺鲜酯,玉黄金),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6.0、7.5、9.0株/m2)和化控次数{0次(不化控)、1次(拔节期化控1次)、2次(拔节和大喇叭口期各化控1次,共2次)}。测定玉米形态、茎秆强度、产量和品质指标,评估玉黄金对当地春玉米不同器官的影响。随着密度增加,株高和穗位高显着上升,但6.0-10.5株/m2间无明显差异;与化控0次相比,2018年化控1次和化控2次降低株高9.4cm和41.1cm,穗位高分别降低8cm和15cm。密度和化控次数显着影响茎粗和弯折强度,密度从6.0株/m2增加至9.0株/m2,两年茎粗和弯折强度降低;化控1次和2次均增加显着增加茎秆直径、降低基部第3节间长度。2018年化控1次和2次的第3茎节弯折强度比化控0次显着增加24.7%和14.1%,而穿刺强度无显着提升,玉黄金处理后降低了玉米倒伏率。在2018年,密度对叶龄和籽粒脱水速率无显着影响;拔节期的化控1次后能加快大喇叭口期的展叶速度,对吐丝和生理成熟的无显着影响。化控处理后的SPAD有升高,显着降低生育后期叶绿素的衰减速率,2018年完熟期时化控1次和2次的叶片SPAD比对照高16.7%和17.7%;化控1次在各生育期时叶片细胞相对透性均低于对照。化控处理显着降低叶片叶向值,增大种植密度减小叶片叶倾角。叶面积指数随时间呈单峰曲线,吐丝期叶面积最大,密度显着影响叶面积指数,两年化控1次和2次的LAI均比对照下降。随着密度的增加,各个时期干物质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显着增加;2018年试验中,化控处理1次和2次的吐丝期时群体干物质量显着低于对照,完熟期无显着差异,但花后干物质积累显着高于对照。随着密度增加,穗长和穗粗显着降低,秃尖长变长;玉黄金处理后能显着降低穗长、穗粗、秃尖长。2018年春玉米,增加密度会降低穗粒数和粒重,但源于有效株数增加,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增加,二次函数能较好的模拟当地生产情况,密度在9.04株/m2时,产量可以达到13.16t/ha,经济效益有大幅度提升;化控1次和2次的穗粒数比对照低3.1%和4.5%,百粒重降低2.5%和3.2%,实际产量无显着降低。密度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升高,粗蛋白含量下降;化控次数对籽粒可溶性糖、粗蛋白和淀粉无显着影响。因此,当地种植密度在7.5-9.0株/m2之间,配合拔节期喷施1次植物生长调节剂是较优玉米栽培措施。喷施玉黄金能够调节植株形态,降低叶片叶绿素的衰减,降低倒伏的发生,花后干物质积累显着增加,对产量和品质无显着负面影响;同时,增密能实现产量高,经济效益好。

贺亮[10](2019)在《玉米形态生理与籽粒产量对增密的响应及其模拟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该地区玉米的丰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当前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降低的背景下,通过提高单产来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显得尤为重要。适度密植是玉米生产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种植密度的增加也会影响玉米个体发育和群体形态建成。玉米冠层形态结构与生理生态功能是籽粒建成的基础,高度依赖于种植密度。近20年来迅速发展的植物结构功能模型能有效模拟玉米形态结构发育与生理功能过程,应用结构功能模型将能高效辅助找到适宜密植的玉米冠层形态结构特征。因此,该研究将为适宜高密种植的理想株型设计提供新思路。本文通过试验调查玉米密度形态与生理响应特征,建立并应用数学方法量化玉米形态结构随密度增加的响应关系,并应用到ADEL-Maize,实现密度增加的冠层形态模拟。选取三种不同株型品种(郑单958、隆平206和金秋119),于2016-2018年在安徽蒙城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 5个种植密度,分别为4.5、6、7.5、9和15万株·hm-2,调查了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株型玉米品种的籽粒产量及果穗顶部、中部、基部的结实特性。选取当地主栽品种郑单958,研究了增密的玉米冠层形态特征及光合特性,并改进了ADEL-Maize模型,实现了密度增加对形态结构影响的模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相对优化的种植密度存在品种间差异,郑单958和隆平206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金秋119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产量下降主要是由于果穗顶部籽粒数和百粒重的降低。(2)随着种植密度增大,玉米植株下部叶片和叶鞘长度均呈增加趋势、上部呈降低趋势、整个植株叶片和叶鞘宽度降低、节间长度增长、直径降低。玉米群体穗位层和底层透光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降低,紧凑型品种的各冠层透光率较半紧凑型品种高。(3)基于2017年试验数据,建立了郑单958冠层不同生长部位器官大小(叶片长度、宽度;叶鞘长度、宽度;节间长度、直径)随密度增加的变化关系,并将其植入到ADEL-Maize模型中;应用修正的ADEL-Maize模型对花期玉米冠层形态进行了模拟,利用2018年试验数据进行了模型独立验证,表明本研究发现的形态密度响应关系可靠。总之,本研究表明增密会影响玉米籽粒数与粒重,其中粒数对密植更为敏感;通过分段考种,进一步发现果穗顶部易发生败育,这主要是受制于冠层群体光合作用。本研究改进了 ADEL-Maize模型,实现了增密的玉米冠层形态模拟,以期利用模型辅助,为将来探讨高密下如何提升冠层光合能力提供帮助。

二、山区半紧凑型玉米生育、生理特性和高产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区半紧凑型玉米生育、生理特性和高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种植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1.2.2 种植密度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1.2.3 种植密度对玉米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区基础地力
    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株高、茎粗和穗位高
        2.3.2 主根条数
        2.3.3 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
        2.3.4 叶绿素相对含量
        2.3.5 净光合速率P_n
        2.3.6 干物质
        2.3.7 产量及构成因素
    2.4 指标计算方法
    2.5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形态指标的影响
        3.1.1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株高、穗位高、茎粗的影响
        3.1.2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叶面积的影响
        3.1.3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LAI的影响
        3.1.4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茎叶夹角的影响
        3.1.5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
    3.2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光合指标的影响
        3.2.1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光能截获量的影响
        3.2.2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SPAD值的影响
        3.2.3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2.4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穗位叶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3.2.5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气孔导度的影响
        3.2.6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3.2.7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实际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3.3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干物质与产量的影响
        3.3.1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3.2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吐丝期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3.3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4.1.2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光合性能的影响
        4.1.3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行距配置与间作对先玉系列玉米品种冠层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行距配置研究进展
        1.2.2 行距配置对玉米叶面积及冠层光合特性的影响
        1.2.3 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2.4 间作对玉米叶面积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1.2.5 间作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简介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内容与指标
    2.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的影响
        3.1.1 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1.2 行距配置对玉米叶面积动态变化的影响
        3.1.3 行距配置对穗位叶SPAD的影响
        3.1.4 行距配置对株高、穗位高以及茎粗的影响
        3.1.5 行距配置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6 玉米行距配置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1.7 行距配置对冠层透光率的影响
    3.2 间作种植
        3.2.1 间作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2 间作对玉米叶面积动态的影响
        3.2.3 间作对株高、穗位高以及茎粗的影响
        3.2.4 间作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2.5 间作对穗位叶片SPAD值影响
        3.2.6 间作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7 间作对冠层透光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行距配置对玉米的影响
        4.1.1 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1.2 行距配置对玉米光合指标的影响
        4.1.3 行距配置对玉米冠层透光率的影响
    4.2 间作对玉米的影响
        4.2.1 间作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2 间作对玉米光合指标的影响
        4.2.3 间作对玉米冠层透光率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长江流域冬油菜适宜密植关键株型指标及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株型研究现状
        1.1 作物株型结构的认识
        1.2 油菜株型研究概况
        1.3 其它作物株型的研究进展
    2 适宜密植作物株型研究现状
        2.1 合理密植的概念
        2.2 油菜密植相关研究
        2.3 密度对不同株型作物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作物理想株型和密植模式
        3.2 目前存在的问题
        3.3 目前可开展的研究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密植条件下不同株型油菜产量形成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环境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
        1.6 技术路线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产量的系统聚类分析
        2.2 产量及产量构成
        2.3 成熟期株型结构
        2.4 成熟期株型对密植油菜产量结构的影响
        2.5 前期关键农艺指标特征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小结
第三章 高产耐密材料关键农艺指标建成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环境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
        1.6 技术路线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2.2 成熟期株型结构
        2.3 全生育期干物质分配
        2.4 前期营养生长期器官生长特征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株型油菜双列杂交遗传效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田间设计
        1.2 农艺性状调查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配合力方差分析
        2.2 遗传方差与遗传力分析
        2.3 亲本一般配合力综合评价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1 研究总结
        1.1 关键农艺指标参数分布
        1.2 密植油菜成熟期株型综合分类
        1.3 增密增产成熟期株型改良方向
        1.4 高产耐密材料与不耐密材料的差异
        1.5 关键农艺指标遗传效应
    2 本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增密对旱区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方法
        1.4.1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1.4.2 叶绿素相对值(SPAD)测定
        1.4.3 光合指标
        1.4.4 荧光参数的测定
        1.4.5 产量构成测定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增密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2 增密对SPAD的影响
    2.3 增密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2.3.1 增密对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与胞间CO2浓度(Ci)的影响
        2.3.2 增密对玉米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2.3.3 增密对玉米荧光特性的影响
    2.4 增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 讨 论
4 结 论

(5)基于产量及资源利用的薯/玉/豆种植模式优化 ——以恩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间套种植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2 间套种植对资源利用的影响
        1.2.3 玉米/大豆植株株型对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基本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薯/玉/豆模式配置
        2.2.2 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2.2.3 大豆品种筛选试验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形态测定
        2.3.2 产量测定
        2.3.3 样品养分测定
        2.3.4 光截获
        2.3.5 计算公式与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幅比对薯/玉/豆模式配置的影响
        3.1.1 对产量的影响
        3.1.2 不同幅比对玉米/大豆生长的影响
        3.1.3 不同幅比对玉米/大豆群体光环境的影响
        3.1.4 不同幅比对玉米/大豆资源利用率的影响
    3.2 .套作模式下玉米品种的筛选
    3.3 套作模式下大豆品种的筛选
第4章 讨论
    4.1 不同幅比下玉米/大豆模式配置
        4.1.1 不同幅比下玉米/大豆的产量
        4.1.2 不同幅比下玉米/大豆光环境
        4.1.3 不同幅比下玉米/大豆的养分吸收
    4.2 玉米品种筛选
    4.3 大豆品种筛选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玉米品种株型特征对群体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株型特性
        1.2.2 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对高产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1.2.3 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对高产玉米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1.2.4 不同株型品种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农艺性状
        2.2.2 茎秆力学指标
        2.2.3 植株光合特性和叶片酶活性的测定
        2.2.4 植株生物量的测定
        2.2.5 透光率
        2.2.6 灌浆速率的测定
        2.2.7 玉米籽粒含水量
        2.2.8 测产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品种玉米个体性状
        3.1.1 株型特征
        3.1.2 群体内个体植株质量分析
    3.2 不同株型的玉米品种群体的光合特性与酶活性
        3.2.1 不同株型的玉米品种群体的光合特性
        3.2.2 不同品种穗位叶可溶性蛋白、SOD酶活性比较
    3.3 不同株型玉米品种的光合物质生产
        3.3.1 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3.3.2 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运及对籽粒的贡献率
        3.3.3 不同器官的可溶性糖含量比较
        3.3.4 不同器官的淀粉含量比较
    3.4 不同株型玉米品种的群体冠层结构
        3.4.1 群体LAI的分布
        3.4.2 不同器官干物质的空间分布
        3.4.3 群体冠层结构的透光率变化
    3.5 不同株型玉米品种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关系
        3.5.1 籽粒灌浆特征
        3.5.2 不同品种玉米籽粒含水量变化
        3.5.3 产量及产量构成
    3.6 群个体性状相关性分析
        3.6.1 群体的光合特性与产量构成的关系
        3.6.2 群体冠层结构分析
        3.6.3 植株干物质量的相关分析
        3.6.4 产量分析
4 讨论与分析
    4.1 高产群体与个体质量的协调
    4.2 不同株型高产群体的构建
    4.3 高产群体的合理冠层结构与调控
    4.4 不同株型品种籽粒灌浆、脱水速率及产量构成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7)减源对密植夏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性能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特点
        1.1.2 密度对玉米倒伏及产量的影响
        1.1.3 群体光分布对倒伏的影响
        1.1.4 源库关系对密植玉米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研究
    1.2 玉米茎秆性状和力学性状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
    1.3 茎杆内部细胞组织结构和与倒伏的关系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量指标及方法
        2.3.1 叶面积指数(LAI)
        2.3.2 群体透光率(LT)
        2.3.3 单株穗位叶光合速率(Pn)
        2.3.4 单株穗位叶荧光参数
        2.3.5 群体光合速率(CAP)群体呼吸速率
        2.3.6 植株性状
        2.3.7 茎秆皮层穿刺强度
        2.3.8 可溶性糖含量
        2.3.9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2.3.10 倒伏率
        2.3.11 产量及及产量构成因素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去叶对密植夏玉米叶源光合性能的影响
        3.1.1 叶面积指数(LAI)
        3.1.2 透光率(LT)
        3.1.3 穗位叶片净光合速率
        3.1.4 穗位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
        3.1.5 群体光合速率和群体呼吸速率
        3.1.6 穗位叶片叶绿素含量
    3.2 去叶对密植夏玉米植株性状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3.2.1 植株性状
        3.2.2 茎秆特性
        3.2.3 基部节间茎秆穿刺强度
        3.2.5 基部节间茎秆压碎强度
        3.2.6 基部第三节间干重百分比和单位长度节间干重
    3.3 去叶对密植夏玉米可溶性糖和纤维素影响
        3.3.1 基部第三节间可溶性总糖含量
        3.3.2 基部第三节间茎秆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
    3.4 去叶对密植夏玉米倒伏率的影响
    3.5 去叶对密植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3.6 玉米冠层光合与茎秆倒伏指标相关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品种抗倒伏能力差异及其分析
        4.1.2 群体光分布对玉米茎秆强度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4.1.3 减源对密植夏玉米茎秆质量性状的优化效应
        4.1.4 减源对密植夏玉米产量提升效应研究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株型与玉米品种的耐密性
    1.3 栽培管理对玉米产量形成特征的调控
        1.3.1 种植密度和玉米品种对产量的影响
        1.3.2 种植密度和玉米品种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1.4 栽培管理对冠层光合效率的调控
        1.4.1 种植密度和玉米品种对冠层光分布与物质生产的影响
        1.4.2 种植密度和玉米品种对氮素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1.4.3 种植密度和玉米品种对冠层辐射截获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1.5 栽培措施与叶片衰老
    1.6 研究内容
        1.6.1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1.6.2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冠层结构与物质生产的影响
        1.6.3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冠层辐射截获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1.6.4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冠层衰老和氮素平衡的影响
    1.7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材料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农艺性状的调查
        2.3.2 籽粒灌浆
        2.3.3 叶片衰老变化特征
        2.3.4 积温
        2.3.5 干物质、氮素积累与转运
        2.3.6 光能截获率和光能利用率
        2.3.7 产量及产量构成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产量和收获指数的调控
    3.2 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的调控
        3.2.1 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粒重积累和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3.2.2 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影响
    3.3 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冠层光能截获与物质生产的调控
        3.3.1 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叶片形态的影响
        3.3.2 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3.3 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叶片形态和冠层光分布的影响
        3.3.4 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物质生产与转运的影响
        3.3.5 干物质转运、光能截获和籽粒形成的相关性
    3.4 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冠层衰老与氮素积累的调控
        3.4.1 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冠层衰老特性的影响
        3.4.2 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氮素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3.5 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辐射截获和光能利用率的调控
        3.5.1 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冠层光能截获率的影响
        3.5.2 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辐射截获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
    4.2 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冠层光能截获和物质生产的影响
    4.3 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冠层衰老和氮素平衡的影响
    4.4 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冠层辐射截获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4.5 种植密度和株型互作延衰增产的生理机制
第五章 结论
    5.1 紧凑型玉米延衰增产的生理机制
    5.2 紧凑持绿性品种的重要生物学特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乙烯利—胺鲜酯(玉黄金)对春玉米不同器官的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文献综述
        1.2.1 玉米植株形态和机械强度与倒伏的关系
        1.2.2 玉米生育进程的变化情况
        1.2.3 玉米光能利用特征
        1.2.4 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变化规律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与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品种-密度-化控次数互作试验
        2.2.2 单独密度和化学调控剂试验
        2.2.3 试验管理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植株形态与茎秆强度
        2.3.2 玉米生育进程
        2.3.3 光能利用特性
        2.3.4 玉米产量及品质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密度和化控次数对植株形态、茎秆强度和倒伏的影响
    3.2 密度和化控次数对生育进程的影响
    3.3 密度和化控次数对光能利用的影响
    3.4 密度和化控次数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密植和化控次数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2 密植和化控次数对植株形态及茎秆强度的影响
    4.3 密植和化控次数对植株光能利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玉米形态生理与籽粒产量对增密的响应及其模拟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与研究目标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密度增加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2.2 密度增加对玉米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1.2.3 密度增加对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1.2.4 密度增加对玉米群体冠层光分布的影响
        1.2.5 植物形态结构模型在玉米冠层形态结构研究上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2.3 田间管理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玉米产量及穗部结实特性测定
        2.4.2 植株高度和穗位高测定
        2.4.3 叶面积指数测定
        2.4.4 植株干物质积累测定
        2.4.5 植株形态器官测定
        2.4.6 植株穗位层和底层群体透光率测定
        2.4.7 花期穗位叶光合作用测定
    2.5 模型建立与验证方法
    2.6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植密度增加对籽粒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密度增加对不同品种玉米产量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3.1.2 密度增加对不同品种玉米百粒重的影响
        3.1.3 密度增加对不同品种玉米穗粒数的影响
        3.1.4 密度增加对不同品种玉米株高及穗位高的影响
        3.1.5 密度增加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6 密度增加对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密度增加对冠层形态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密度增加对郑单958冠层器官形态发育的影响
        3.2.2 密度增加对隆平206冠层器官形态发育的影响
        3.2.3 密度增加对金秋119冠层器官形态发育的影响
        3.2.4 密度增加对玉米植株穗位层透光率的影响
        3.2.5 密度增加对玉米植株底层透光率的影响
        3.2.6 密度增加对花期穗位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3.3 玉米增密的形态结构响应模拟模型研究
        3.3.1 种植密度与各器官形态发育的关系
        3.3.2 模型参数的提取
        3.3.3 使用独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
        3.3.4 群体模型生成与可视化
4 讨论、结论与研究展望
    4.1 讨论
        4.1.1 密度增加对玉米籽粒败育特征的影响
        4.1.2 密度增加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4.1.3 密度增加对玉米冠层形态结构的影响
        4.1.4 密度增加对玉米冠层透光率的影响
        4.1.5 密度增加对玉米花期穗位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4.1.6 密度增加对玉米花期穗位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4.2 结论
    4.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山区半紧凑型玉米生育、生理特性和高产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春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 程前. 扬州大学, 2021
  • [2]行距配置与间作对先玉系列玉米品种冠层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赵润彬.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3]长江流域冬油菜适宜密植关键株型指标及参数研究[D]. 陈松林.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4]增密对旱区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 坚天才,康建宏,梁熠,刘根红,王乐,冯鹏博,马雪莹,高娣. 西南农业学报, 2020(11)
  • [5]基于产量及资源利用的薯/玉/豆种植模式优化 ——以恩施市为例[D]. 吕典. 湖北大学, 2020(02)
  • [6]玉米品种株型特征对群体结构的影响[D]. 冯家兴.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7]减源对密植夏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性能的调控机制研究[D]. 王海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8]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柏延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9]乙烯利—胺鲜酯(玉黄金)对春玉米不同器官的调节效应[D]. 王昕.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10]玉米形态生理与籽粒产量对增密的响应及其模拟模型研究[D]. 贺亮.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标签:;  ;  

山区半紧凑型玉米生长、生理特性及高产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