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知识分配应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

按知识分配应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

一、按知识分配应成为按劳分配重要内容(论文文献综述)

孔玉生[1](2004)在《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能否占据科技制高点,已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而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主体是企业,有必要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来看待科技人力资源在我国未来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深化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科技人员收入分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 本论文旨在从我国企业科技人力资源参与收益分配的现状,以及科技人员的管理现状出发,探索推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形式,探索知识、技术等科技资源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和途径、开展范围以及实施效果等。对我国一些企业的做法予以分析和比较,运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采用系统分析、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的方法,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关知识、技术等科技资源要素参与分配的操作模式,使其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前瞻性、先进性。这种新的模式将使我国企业内部分配向关键岗位、重要岗位倾斜,向从事创新劳动的科技人员等倾斜,全面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而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科技资源是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以及科技组织资源等要素的总称,组成科技资源系统的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但在科技资源系统中,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财力资源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和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科技人力资源即科技人员如何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介绍了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背景,指出了研究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简要论述我国企业科技人力资源参与收益分配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摘要2004年4月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综述、现状分析、模式构建及案例分析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推进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政策建议。同时,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为下面的研究确定了研究范围。 第2章在对有关科技人力资源相关理论和收益分配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在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运用要素产权收益论和创值贡献报酬论即明确科技人力资源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产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实施收入分配的基础,除了产权的一般收益外,还应当视其在创造新增价值时所做的贡献,再获得一份报酬,即创值贡献报酬。 第3章在对科技人员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目前科技人员分配存在的问题,即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平均主义仍是主要倾向以及分配的外部环境欠缺使科技人员的分配依据和尺度难以把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构建了科技人力资源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模式。 第5章运用模糊数学等方法评价了科技人力资源业绩;通过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解决了科技人力资源定价问题:提出将科技人力资源定价与科技人力资源业绩评价结合起来,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一般模型。 第5章在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一般模型基础上,构建了科技人员项目负责制、科技人员产品销售贡献毛益提成制及虚拟股票期权制度的要素设计和操作流程,并进行了相应的案例分析,为企业具体设计科技人员参与收益分配制度提供了参考。 第6章在构建了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模式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了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考核指标体系。运用系统论、层次结构分析理论(AHP)等探讨了设计考核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并建立了考核指标体系及其评价,并以镇江钦白股份有限公司阐述了考核指标体系的运用。 第7章在构建了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的政策建议:大力发展和培育科技市场环境;构建科技人力资源参与收益分配应具备的法律基础;建立健全中介机构,科学评估成果价值。

薛冲[2](2003)在《入世后我国人才工作刍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入世后我国人才工作面临着应对人才竞争的压力明显加大 ,调整人才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 ,人才素质创新能力的不适应进一步加剧 ,现有的人事制度和管理观念有待于完善更新等一系列挑战。为此 ,我国人才工作应该采取进一步强化人才竞争意识和激励机制 ,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千方百计聚集高素质人才 ,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来应对挑战

成青华[3](2003)在《传媒治理结构中的人力资本问题》文中研究指明在诸种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使高技术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全力以赴,为人力资本创造性的发挥建立起必要的组织制度和其他社会文化条件。现代企业中,员工在企业剩余中贡献越来越大,个别人的加入和离开往往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按劳分配内涵决不仅仅是劳动量积累,更主要的是劳动的最终产品和效益,是劳动价值的市场体现,这也是现代劳动最本质的要求。因此,按知识分配应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

龚鹰[4](2002)在《论知识经济的收入分配制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的发展 ,使知识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生产要素 ,而生产要素地位的改变必然引起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 ,“按知分配”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龚鹰[5](2001)在《论知识经济的收入分配制度》文中研究说明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生产要素,而生产要素地位的改变必然引起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以致按知分配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知分配实质上是对传统的按资分配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而期权期股制则是按知分配在实践探索中的重要模式。

林桂红[6](2000)在《按知识分配应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科学时报》[7](2000)在《科技部部长朱丽兰提出改革新观点——科技界试行按知识分配成为按劳分配重要内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科技部部长朱丽兰最近强凋:必须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改革力度,尤其是要在分配体制上实现突破,逐步使按知识分配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在全球范围的人才争夺战中,为国家培养一支大规模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朱丽兰说,全球正在兴起一场惊心动魄的人才争夺战,发达国家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千方百计地从广大发展中国家招揽优秀人才,我们对这一严峻形势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在人才队伍建设方而加大改革力度。首先是创新精神上要突破。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其次是分配体制上要突破。

程国军[8](2000)在《浅析高校按生产要素分配》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是目前高校新一轮改革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高教法》赋予学校内部分配自主权 ,十五大提出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对高校内部分配改革指明了方向。学校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前提下 ,引入要素分配理论并处理好各要素在分配中的比例关系 ,有利于教学、科研 ,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配置 ,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齐凤[9](2000)在《朱丽兰提出新观点:科技界试行按知分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科技部部长朱丽兰最近强调:必须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改革力度,尤其是要在分配体制上实现突破,逐步使按知识分配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在全球范围的人才争夺战中,为国家培养一支大规模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朱丽兰说,全球正在兴起一场惊心动魄的人才争夺战,发达国家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千方百计地从广大发展中国家招揽优秀人才,我们对这一严峻形势必须有清

边群[10](2000)在《理论动态·时论摘要(11则)》文中研究表明 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五个误区 《文汇报》1999年10月9日载笔者访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江丹林认为,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存在五个误区:一是把学术研究的现实性庸俗化为单纯的证明工具,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成果不过是时尚口号的标语式注解或应时文字。从表面上看似乎离现实最“近”。但在本质上却离现实最远。二是走到另一个极端,使学术研究回到幽静的书斋而脱离沸腾的现实生活。这种所谓的纯学术的研究,不过是无批判的、故弄玄虚的思潮和术语的翻

二、按知识分配应成为按劳分配重要内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按知识分配应成为按劳分配重要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科技人力资源参与收益分配研究的现状
        1.2.1 我国企业内部分配管理的历史回顾及评述
        1.2.2 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研究的发展展望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1.4.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6 本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1.6.1 “科技”的含义
        1.6.2 “科技资源”的概念
        1.6.3 “科技人力资源”的界定
2 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
        2.1.1 马克思以前的空想按劳分配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2.1.2 马克思按劳分配学说的内容
    2.2 按劳分配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实现
        2.2.1 改革开放以来对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探索
        2.2.2 工资加利润分红的按劳分配形式
        2.2.3 市场工资率的按劳分配实现形式
        2.2.4 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实现的特点
    2.3 科技资源理论
        2.3.1 资源、科技资源的概念及拓展
        2.3.2 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资源配置目标
    2.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资收入分配理论
        2.4.1 改革初期的两级按劳分配理论(1978-1986)
        2.4.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的分配理论(1986-1992)
        2.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对分配理论的发展(1992-1997)
        2.4.4 中共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1997-)
    2.5 国外传统收入分配理论
        2.5.1 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2.5.2 供求均衡工资理论
        2.5.3 集体谈判工资理论
    2.6 西方现代收入分配制度
        2.6.1 分享工资决定论
        2.6.2 知识资本决定论
    2.7 企业内部分配管理的基本原则
    2.8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小结
3 科技人力资源参与收益分配的现状分析
    3.1 国内外分配的现状
        3.1.1 美国科技人员参与收益分配的现状
        3.1.2 日本科技人员参与收益分配的现状
        3.1.3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参与收益分配的现状
    3.2 当前科技人员收益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小结
4 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一般模式构建
    4.1 科技人力资源参与收益分配的原则
        4.1.1 充分信息原则(complete information principle)
        4.1.2 激励强度原则(incentive power principle)
        4.1.3 监督原则(supervising principle)
        4.1.4 等报酬原则(revenue equilibrium principle)
        4.1.5 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 principle)
    4.2 科技人力资源参与收益分配的一般模式
    4.3 科技人力资本业绩评价指数的确定
        4.3.1 科技人力资本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2 科技人力资本业绩评价方法
    4.4 科技人力资本占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和的比重确定
        4.4.1 目前人力资本定价方法
        4.4.2 目前人力资本定价方法的不足之处
        4.4.3 科技人力资本价值的确定
    小结
5 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具体制度设计
    5.1 科技人员项目负责制
        5.1.1 内涵
        5.1.2 要素设计
        5.1.3 实施方法
        5.1.4 实施范围
        5.1.5 操作流程图
        5.1.6 实施效果
        5.1.7 案例分析:江苏赛博电子有限公司
    5.2 科技人员产品销售贡献毛益提成制
        5.2.1 内涵
        5.2.2 要素设计
        5.2.3 操作流程图
        5.2.4 实施范围
        5.2.5 实施效果
        5.2.6 案例分析
    5.3 虚拟股票期权制度
        5.3.1 内涵
        5.3.2 要素设计
        5.3.3 操作流程图(见图5-5)
        5.3.4 实施范围
        5.3.5 实施效果
        5.3.6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的建议
    小结
6 科技人力资源参与收益分配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1 设计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6.1.1 绩效考评的含义及理论依据
        6.1.2 系统评价理论
        6.1.3 层次结构分析理论(AHP)
    6.2 设计考核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6.2.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6.2.2 考核指标的选取原则
    6.3 建立考核指标体系
        6.3.1 指标体系的概念
        6.3.2 指标体系的结构
    6.4 考核指标体系的评价
        6.4.1 考核评价标准的编制
        6.4.2 评价方法
        6.4.3 评价结果偏差分析
    6.5 评价指标体系案例分析:镇江钛白股份有限公司
        6.5.1 镇江钛白股份有限公司的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
        6.5.2 初步运转情况
    小结
7 科技人力资源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建议
    7.1 大力发展和培育科技市场环境
    7.2 构建科技人力资源参与收益分配应具备的法律基础
        7.2.1 股票期权的法律障碍
        7.2.2 有限合伙制的法律障碍
    7.3 建立健全中介机构,科学评估科技人力资源价值
    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2)入世后我国人才工作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入世后我国人才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 人才竞争的压力明显加大
    (二) 调整人才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
        ①人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
        ②人才的产业分布、地区分布不均衡。
        ③产学研脱节严重。
    (三) 提高人才素质、创新能力的需要进一步加剧
    (四) 人事制度和管理观念有待进一步完善
        ①终身制。
        ②个人和用人单位权力失衡。
        ③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④求全责备观念。
二 应对入世挑战, 我国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一) 强化人才竞争意识, 引导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
    (二) 健全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①用人机制。
        ②分配机制。
        ③择优机制。
        ④评价机制。
    (三) 千方百计地集聚高素质人才
    (四) 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
        ①浓厚的政治氛围。
        ②发育的人才市场。
        ③健全的保障体系。
        ④完善的法律保护。

四、按知识分配应成为按劳分配重要内容(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研究[D]. 孔玉生. 南京理工大学, 2004(04)
  • [2]入世后我国人才工作刍议[J]. 薛冲.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2)
  • [3]传媒治理结构中的人力资本问题[J]. 成青华. 出版广角, 2003(05)
  • [4]论知识经济的收入分配制度[J]. 龚鹰. 经济师, 2002(06)
  • [5]论知识经济的收入分配制度[J]. 龚鹰.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04)
  • [6]按知识分配应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J]. 林桂红. 改革与战略, 2000(03)
  • [7]科技部部长朱丽兰提出改革新观点——科技界试行按知识分配成为按劳分配重要内容[J]. 《科学时报》. 山东劳动保障, 2000(04)
  • [8]浅析高校按生产要素分配[J]. 程国军. 北方论丛, 2000(02)
  • [9]朱丽兰提出新观点:科技界试行按知分配[J]. 齐凤. 华夏星火, 2000(03)
  • [10]理论动态·时论摘要(11则)[J]. 边群. 理论视野, 2000(01)

标签:;  ;  ;  ;  ;  

按知识分配应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