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预算司司长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

一、财政部预算司历任司长(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财政》编辑中心[1](2021)在《悠悠岁月证初心 六十五载谱华章——庆祝《中国财政》创刊65周年》文中研究表明金秋十月,《中国财政》迎来65岁生日!从1956年10月创刊稳步前行,1966年8月被迫停刊,到1980年复刊,上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再到新世纪不断开拓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积极探索转型,党的十九大后精心打造精品期刊、推进融合发展,《中国财政》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忠实记录财政改革,传播财政精神文化,引领财政宣传事业。

武慧波[2](2020)在《中国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库制度是公共财政管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工具。1908年以后,中国国库制度历了四次大规模变迁。研究国库制度变革举措,剖析变迁进程中的突出问题,系统梳理国库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总结国库制度为改革进程承担成本和提供发展激励的实践逻辑,客观评价近现代国库制度绩效、展望未来国库改革方向,是构建契合中国改革发展实践国库理论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本论文以时代发展为顺序,从制度内容和发展路径角度出发,尽量客观详实地还原国库制度演变历史,对不同时代国库制度建设成果给予客观评价。本论文归纳了国库制度和中央银行建设成果,阐明了不同时代国库制度改革的举措,描述了国库制度运行流程,力求客观还原国库制度演变历史原貌。本论文分析了国库制度变迁路径,总结了国库制度变迁规律,系统评价了不同时代国库制度建设绩效。本论文提出,现代国库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必要手段,在总结近现代中国国库制度变迁经验基础上,提出指导现代国库制度改革的启示性建议。推进现代国库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合理借鉴发达国家的既有经验,另一方面要深入总结中国近代以来的实践经验。本论文将国库制度置于中国从自然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述不同时代国库制度的概念和内涵,揭示国库制度内涵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客观规律。本论文通过回顾国库制度变迁历史,分析国库制度变迁的时代背景,从历史角度探寻制度变革的客观必然性,揭示出财政压力是国库制度变迁的源动力。本论文通过考察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库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量化分析国库制度运行绩效,从实证角度揭示了国库制度改革的内在规律。本论文主要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近代国库形态及制度演变。本章在对中国传统国库制度演进和制度特点进行了介绍。叙述了晚清启动近代国库改革的社会背景,总结了晚清采取的试编财政预算、改革户部银行、委托银行代理国库等筹建代理金库制的措施,分析了晚清近代国库制度变迁主要特征。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学界和政界关于西方中央银行理论、统制经济和统制金融思想的研究。叙述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吸取北京政府经验基础上,创建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制度、构建综联国库运行机制、颁布战时《公库法》等新举措。分析了这个时期国库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对金融统制下中央银行实力变化、《公库法》创新国库运行机制、战时四联总处和地方公库网络铺设、国库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量化与实证研究。第二章是现代国库形态及制度演变。本章叙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国库实践、中国人民银行代理国库制度、计划经济国库运行机制建设的新举措。分析了这个时期国库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对国库制度支持经济建设成果、计划经济国库理论发展、人民银行代理国库制度内容,计划国库运行机制僵化问题进行了量化与实证研究。介绍了学界和政界关于公共财政理论、集中收付理论、现代国库理论的研究和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关于国库功能定位的争论。叙述了在完成分税制改革基础上,财政收入机制调整、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等新举措。分析了这个时期国库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库参与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变革问题进行了量化与实证研究。第三章是近现代代理国库银行体系变迁。本章从近代以来代理国库银行入手,介绍了晚清大清银行,北京政府时期中、交通银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银行和新中国人民银行的制度设计,代理机构的设置和金融网络的变迁。分析不同时代条件下的突出问题。从发行货币数量统计角度,分析了晚清外资银行占压国库存款问题。从代理银行营业风格转变角度分析了中、交银行的准中央银行职能发挥和与外资银行“促进与压迫”关系问题。从战时中央银行职能发挥角度,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联总处设置与存款集中问题。从人民银行与财政机构在国库体制中定位角度,分析了“代理与经理”国库问题。第四章是近现代国库法制体系建设。本章从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历程中国库制度设计原则,国库制度框架体系,代理国库银行法律层面对国库法律制度进行梳理。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库法》和公库法制系统进行了重点论述。第五章是结论章节。本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总结了近现代国库制度的变迁特征,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国库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从动因、路径、模式、方向等角度阐述变迁规律,对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西方经验借鉴和中国化发展现象进行探讨。第二部分提出了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对当下国库制度改革的启示性建议。

孙云山[3](2019)在《民国初期基层司法的近代转型 ——县知事兼理司法研究》文中认为古代中国基层并没有专门的司法机构,而是实行“行政兼理司法”。清末民初确立了独立司法的原则,制定了基层普设法院的计划,但民国初年刚开始实施就遭遇了诸多困难,不得不于1914年开始实行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作为将来普设法院之过渡。县知事兼理司法是民国初期推行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县级司法制度,是近代基层司法新旧传统融合的典型形态,也是考察基层司法制度近代转型的良好视角。对其进行研究,既可考察近代基层司法近代转型的艰难历程,分析民国初期改革者们调和中西司法传统,推动中国基层的审判职权的独立化转型、司法人员的专业化转型及诉讼程序的形式化转型努力;又可以窥探中国近代司法改革如何实现从政治功能向社会功能的转变。本文主体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民国初期基层司法转型的缘由。本章从近代基层司法转型的视角探讨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是如何出台的。近代基层司法转型的起点是“行政兼理司法”传统,其在县级具有更强的亲历性和全面性。进入近代,“行政兼理司法”难以处理新型纠纷,也成为列强攫取领事裁判权的重要借口。面对这些困境,清末和民初政府把目光投向了西方的司法独立理念,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将其确立为宪法原则,进而开启了基层普设法院的进程。民国初年普设法院计划,以五年为限,筹设期内暂行审检所制度,但仅仅一年之后,民国北京政府就裁撤了县审检所和审判厅,出台了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并迅速广泛推行。县知事兼理司法出台的原因,主要是经费短缺、人才匮乏、政局动荡、传统牢固四个方面。县知事兼理司法对于传统“行政兼理司法”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第二章县知事兼理司法的机构职权独立化转型。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是从传统县级行政兼理司法向独立审判改革过程中过渡性制度安排。民国北京政府的一系列做法不断突破最开始设定的制度藩篱,体现了切实在过渡期内逐步实现审判独立的积极进取精神。县知事兼理司法的机构职权独立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纵向司法权划分来看,县知事获取了相对独立的司法权;而在县知事兼理司法内部,专业化的承审员逐渐取得部分独立审判权。第三章县知事兼理司法的审判人员专业化转型。本章从三个角度展开考察。第一是从县知事的角度看,民国北京政府在县知事任职和履职过程中通过学历要求、考题设置、任前实习、案例指导、重大案件指导、考核奖惩等方式不断强化县知事的法律专业化水平,其效果是相当一部分县知事具备了较高程度的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是从承审员的角度看,民国北京政府通过任职资格限制和承审员考试筛选,能够选拔出具有较高法律专业化水平的承审员。但是与司法官相比较,承审员的专业化水平仍有差距。第三是从诉讼代理人的角度看,县知事兼理司法禁止律师代理诉讼,诉讼代理人大多为当事人近亲属和地方乡贤,排斥了律师的诉讼代理制度呈现出向传统抱告回归的趋向。第四章县知事兼理司法的诉讼程序形式化转型。本章以刑事诉讼为重点,从诉讼程序的起诉、审理、裁判三个主要阶段展开分析。县知事兼理司法刑事公诉案件的起诉按照制度规定是由县知事径行提审,但是实践中却转变为通过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自诉启动诉讼程序。在刑事审理阶段,由于侦查、控诉、审判合一,县知事是侦查活动的指挥者,因此侦查结束后得出的结论便得到了作为法官的县知事提前的内心确信,同时庭审则简化为侦查结论核实程序。县知事兼理司法时期,判决取代传统服判结状成为判决结案的文书形式,县知事兼理司法的判决能够做到形式规范,说理也较为充分,相较于传统司法有明显的进步。第五章传统和近代夹缝中的县知事兼理司法。本章从合理性阐释、调和新旧司法传统、对基层司法近代转型的影响三个角度分析县知事兼理司法如何在传统和近代的夹缝中运行并推动基层司法近代化。在政治目标驱动下,独立司法成为宪法原则,县知事兼理司法一经出台就面临合法性危机。县知事兼理司法的合理性在于重拾法为人们提供行为的确定预期的社会性价值,当时中国社会呈现“双元经济现象”,在内地广大农村社会变革近乎静止,这为县知事兼理司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适用空间。县知事兼理司法本身是对新旧司法传统调和的方式主要包括折衷式、替代式、禁止式三种。在经过对新旧传统的调和之后,县知事兼理司法重大体制性问题基本回归传统或呈现出新旧杂糅的色彩,所保留的新式制度多为技术层面内容。县知事兼理司法实现较低限度的独立司法、一定程度的审判人员专业化以及较高程度的诉讼程序形式化。县知事兼理司法在体制、人才、程序设计上为设置县司法处奠定了基础。县知事兼理司法是民国初期独立司法在普通的县缺乏社会基础条件情况下出台的。为了适应司法近代化的趋势,县知事兼理司法融合了中西法律传统,并在其施行期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基层司法近代化目标。作为基层司法近代化的重要一环,县知事兼理司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县知事兼理司法启示当今司法体制改革,应当根据各地差异适度分类推进;要确保司法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

冀睿[4](2019)在《立宪政治与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生长》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意义上的审计制度源自于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立宪政治的发展中,审计制度得到了重要的改造,从传统迈向了现代化的演进道路。晚清至民国时期,国家动荡,政局起伏。随着欧风美雨的影响,立宪救国成为主流话语体系的共识。在近代中国立宪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审计制度拉开了改革的帷幕,接受了立宪政治的现代化改造,并受制于国家宪制的整体布局和权力分配。本文旨在立宪政治的视角下,以我国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审计制度变迁为研究对象,在近代中国立宪政治的发展中,探讨审计制度的生长和变化的轨迹;分析立宪政治对审计制度的改造,对立宪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审计制度生长路径进行梳理;同时,将立宪政治作为审计制度创设和成长的框架和动力,解释近代中国各种审计制度从选择、创立到演变的根本原由,探讨各种审计权力配置模式及制度构造与宪制之间的关系;寻求审计制度演变的深刻意涵,揭示审计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为贯彻这一意旨,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导言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梳理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对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等进行阐释。第一章,立宪政治与审计制度的塑造。本章对审计制度的兴起和改造进行了研究,特别是结合英、法、德三国的宪制发展背景,分析了审计制度的兴起,并就英、法、德三国的立宪政治发展对于审计制度的改造进行了探讨。本章还分析了立宪政治中的审计权型构,对于审计权的立法配置模式、司法配置模式、行政配置模式和独立配置模式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此外,本章从人民主权、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代议制、税收的合法性控制四个方面研究了审计制度对立宪政治的支撑性,审计制度不仅接受了立宪政治的改造,也对立宪政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对西方国家的立宪政治与审计制度之间关系的揭示,将为近代中国立宪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审计制度构建及改造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第二章,晚清立宪的筹谋与审计制度之构想。伴随着晚清立宪政治的发展,西方近代审计制度被引入中国。本章探讨了晚清立宪背景下的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发生基础,并从立宪政治之诉求、统一财权的刺激以及治理贪腐之需要三个方面分析了预备立宪对于审计制度的需求。本章还深入地阐述了晚清政府对于域外审计制度模式的权衡与选择,探讨了日本审计制度对晚清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影响,并分析了晚清政府构建独立型审计制度的原因。此外,本章还对于晚清预备立宪中的审计制度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研究了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构想的超越与缺憾。晚清审计制度的改革设想虽然未能付诸实践,但对于晚清政府从财政视角认识和理解宪制体系的运行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也为此后民国时期审计制度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参照和比较。第三章,共和立宪与审计制度的再造。在西方近代审计制度的影响下,北京政府完成了晚清预备立宪时期未完成的谋划,建立了共和制背景下的新型审计制度。本章对北京政府时期的审计制度创设和变迁进行了研究,结合北京政府时期的时局发展,对北京政府初期审计制度的缺失和再现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本章还分析了审计制度的入宪尝试以及在宪制中的初创,共和宪制体系中的审计制度不再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国家工具,已成为保障人民的财政知情权、财政监督权和财政问责权的利器。此外,本章结合北京政府时期的立宪风潮,分析了宪制的变迁对审计制度的重要影响,探讨了不同宪制下权力的整体布设对于审计制度变化的影响。北京政府时期审计制度的演进历程,为国民政府五权宪制下的审计制度续演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第四章,五权宪法下审计制度的嬗变。本章对五权宪法体系下的审计制度变迁进行了深入考查。结合五权宪法理论体系,本章对孙中山先生的审计制度构想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五权宪法理论体系中监察制度和审计制度之间的关系,五权宪法理论体系中的监察型审计制度凝聚着中西审计制度的不同特色,统合了行政监察和财政监督,弥补了监察机关在财政监督领域的不足。本章深入研究了国民政府时期“监审合一”制度的初创,并对初创后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章还对初创后的“监审合一”制度和“监审分立”制度之间的往复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五权宪制的建立,阐述了这一时期有关审计权力配置的论争,研究了“监审合一”制度在宪制体系中的确立和发展。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生长的思考。本章对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贡献进行了总结和思索,分析了审计制度在财政监督与制约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并从提升监察效能、预算执行的财经监察以及审计问责方面阐释了审计制度对于推动监察制度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对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发展进行了反思,阐述了不同的政治结构和审计权力配置对于审计制度发展的影响,并对近代中国“监审合一”制度的历史发展和变迁进行了回顾和思考。此外,本章还分析了近代中国审计制度对现行审计制度变革的可能性启示,通过对我国现行审计制度发展的检视,分析了审计机关和监察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对审计制度的历史发展的借鉴,探讨了现行行政型审计制度的未来改革路径,以推动审计制度在我国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邱珺[5](2019)在《政府产业基金对企业并购的作用研究 ——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政府引导产业投资基金起步较晚,2015年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相继出台多项政策,促进并规范其发展。政府引导产业投资基金作为国家实现产业升级的宏观政策工具,通过撬动社会资本,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对调整产业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政府引导产业投资基金的规模日益壮大,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是当前研究的一大重点。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政府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发挥的作用研究大都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进行,因此,本文在总结了大量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入股长电科技为着眼点,运用战略联盟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产业投资基金作用的效果和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府引导产业投资基金通过提供资金、董事会成员多元化及完善奖惩制度、构建联盟关系网以及提高企业声誉,可以帮助企业改善财务状况、完善企业现代制度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并提高社会投资者信心。在本案例中,产业投资基金对民营资本的撬动效果稍显不足,协助企业资源整合尚未完成。本文分析并总结了产业投资基金已发挥的作用,对尚存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了扩大联合投资企业范围、建立社会资本阶段性置换财政资本制度、促进联盟企业间合作以及牵头构建人才库等建议。目前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已成为长电科技第一大股东,后续还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希望通过此研究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同时希望能为各地方政府引导产业投资基金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芳[6](2018)在《刘克崮:猛志固常在,改革勿忘本》文中研究表明人物简介:刘克崮,1947年5月出生,籍贯山东莱西,金融学博士。1968年至1973年,在黑龙江农垦总局853农场务农教学。1977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1982年至1986年,历任北京市委研究室工交处干事、经济处副处长、城建处处长。1986年至1990年,任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副经理。1990年至1996年,任国家财政部财税体制改革司副司长、首任财政部税政司司长。1996年,任辽宁省省长助理、副省长。2002年至

《中国财政》编辑中心[7](2016)在《春华秋实一甲子——纪念《中国财政》创刊60周年》文中研究指明六十年风雨沧桑,一甲子岁月轮回。在丹桂飘香的十月,《中国财政》迎来了60岁的生日。从1956年10月创刊稳步前行,"文化大革命"被迫停刊,到1980年复刊百废待兴,90年代快速发展,再到新世纪加快创新,尤其是近年来转型融合发展打造精品,《中国财政》虽历雨经风却初心不改,历久弥新。60年来,在财政部党组的领导下,《中国财政》始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财经工作大政方针,准确把

唐谟图[8](2014)在《高德荣的致富经》文中研究说明在2013年9月26日召开的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来自云南的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怒江州独龙江帮扶领导小组副组长高德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中共云南省委、怒江州委、贡山县委先后作出"向高德荣同志学习"的决定。

武岳[9](2013)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预算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预算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财政制度。它主要规定的是政府的财政计划,包括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监督和制约政府权力的工具,是法治理念下的财政制度。内忧外困的晚清时期,预算制度思想开始传播,预算制度逐步萌芽。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时期,预算思想走向深入,预算制度得到发展。预算法律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预算法律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奠定了历史基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界就预算制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政府主导建立了宪法、法律和法规俱全的法律体系,但实施效力有限。从历史上看,这一时期的预算法律思想是近代预算法律思想最成熟的,法律制度也实现了定型。但执行的不利却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南京国民政府的预算编制主办机关是主计处,源自中国独创的超然主计制度。它的成立引发了学界的大争论。国民党作为执政党利用中央政治会议取得了预算编制的核定权,使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预算制度具备了欺骗性。历经五次修改,编制程序由简到烦再到简。总体上繁琐冗杂,不易操作,实效性较差。有鉴于此,现代预算编制机关权力应当强化,辅助编制机关应当增加,编制效率应当提高,编制迟延应当救济。南京国民政府的预算审计机关是立法院,由于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掌握了决定权,其审议预算的形式性大于实质性。但审议原则、范围、限制、时间、方式和过程等规则对各国立法取长补短,又有中国的特色,值得借鉴。预算救济也综合了诸多学说,考虑到了实效。预算公布制度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人大应当加强权力,同时在《预算法》之中建立实体规则,健全程序规章,规定预算救济和增加预算公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完备的预算监督体系。它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立法监督,还有比较特别的人事监督。但从实际运行效果上看,行政监督成效有限,司法监督勉强运行,立法监督效力殆尽,人事监督徒有虚名。所以,这四项制度在现代都要吸取教训,加以完善。

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10](2013)在《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召开成立二十周年座谈会》文中提出2012年12月7日,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召开成立二十周年座谈会。来自本市相关部门、单位及区县的老领导、北京市财政局历任局长,预算会计研究会历任会长、副会长及顾问团成员50余人参加了会议。原北京市财政局局长、北京市常务副市长翟鸿祥,市人大副主任吴世雄,国务院参事、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冯秀华,财

二、财政部预算司历任司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政部预算司历任司长(论文提纲范文)

(1)悠悠岁月证初心 六十五载谱华章——庆祝《中国财政》创刊65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以帮助财政干部“双提高”为己任
全新的开始
财政宣传的重要阵地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奋进新时代?转型促发展
启航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2)中国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学术价值
        (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二)人民银行代理国库制度相关研究
        (三)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研究
        (四)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三、概念界定
        (一)金库、公库、国库
        (二)现代国库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近代国库形态及制度演变
    第一节 传统国库制度的演变
        一、传统国库及其制度演变
        二、传统国库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国库制度产生的条件
        一、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二、社会环境动荡复杂
        三、国库制度的思想理论准备
    第三节 近代国库制度的开端
        一、西方财政预算制度的引入
        二、国库机构设置的变化
        三、国库运行体制的创新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近代国库制度的健全
        一、国内政治格局对国库制度提出新要求
        二、统制经济与统制国库思想的出现
        三、健全中的国库制度构成及其变化
        四、《公库法》出台后国库收支程序的创新
        五、地方公库网的建成
第二章 现代国库形态及制度演变
    第一节 红色革命政权下的国库探索
        一、中华苏维埃的国库实验
        二、抗日革命根据地国库银行发展
        三、解放区国库区域化问题
    第二节 苏联模式下的“中央计划经济国库”
        一、新中国计划经济国库制度的沿袭
        二、苏联模式影响下的计划国库制度改造
        三、计划经济人民银行代理国库模式的固定
        四、计划经济人行国库与财政的互动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国库制度的完善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库制度构成及变化
        二、跨时代的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变革
第三章 近现代代理国库银行体系变迁
    第一节 近代政府银行代理国库金融体系
        一、清末大清银行代理国家金库银行体系
        二、北京政府时期“中交两行”复合代理金库银行体系
    第二节 近现代中央银行代理国库金融体系
        一、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代理国库金融体系
        二、新中国人民银行代理国库银行体系
    第三节 代理国库银行体系变迁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一、外资银行对晚清国库资金的占压问题
        二、代理国库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与压迫”关系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战时四联总处的代中央银行职能
        四、人民银行与财政国库的“经理”与“代理”之争
第四章 近现代国库法制体系建设
    第一节 近代国库制度框架设计
        一、晚清《统一国库章程》初步搭建了近代国库制度框架
        二、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专业国库管理机构设计
        三、北京政府对国库制度设计的创新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国库法制体系
        一、《公库法》的出台
        二、以《公库法》为核心的国库法制体系
        三、《公库法》推行中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近现代中央银行代理国库法律制度
        一、北京政府时期中、交银行代理国库法律制度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法律制度
        三、新中国人民银行代理国库法律制度
结论
    第一节 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分析
        一、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的特点
        二、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要素分析
        三、不同时代条件下国库制度的区别、联系与变迁逻辑
        三、国库制度变迁中的国际经验借鉴与中国化发展
    第二节 国库变迁经验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一、建设现代化国库要尊重变迁客观规律
        二、建设现代化国库需要完善顶层设计
        三、建设现代化国库需要科学设置资金收支流程
        四、建设现代化国库需要稳步放大政策工具效应
        五、建设现代化国库需要完善中央银行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民国初期基层司法的近代转型 ——县知事兼理司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民国初期基层司法转型的缘由
第一节 “行政兼理司法”的传统
    一、“行政兼理司法”的名与实
    二、“行政兼理司法”传统的根因
    三、“行政兼理司法”的近代困境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基层普设法院计划
    一、晚清司法独立理念的改造和确立
    二、愈发急进的清末之策
    三、先行过渡的民初之方
第三节 “回归”县知事兼理司法
    一、从以审检所为过渡转向暂行县知事兼理司法
    二、实行县知事兼理司法的原因
    三、县知事兼理司法对“行政兼理司法”的继承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县知事兼理司法的机构职权独立化转型
第一节 县知事的相对独立司法权
    一、全案管辖
    二、重案覆判
第二节 承审员的部分独立审判权
    一、承审员逐渐取得部分案件的独立审判权
    二、承审员对县知事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知事兼理司法的审判人员专业化转型
第一节 半专业化的县知事
    一、县知事任职的法律专业化要求
    二、县知事在履职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
    三、县知事考核奖惩对法律专业水平的要求
第二节 准专业化的承审员
    一、承审员的任职资格愈加专业化
    二、承审员的专业程度弱于司法官
第三节 排除律师的代诉人
    一、新旧杂糅的委任代诉制度
    二、排除律师的代诉制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县知事兼理司法的诉讼程序形式化转型
第一节 “径行提审”的刑事起诉制度
    一、“径行提审”的制度规定
    二、“径行提审”的实践表现
第二节 侦控审合一的刑事调查制度
    一、侦查结论提前确信
    二、庭审简化为侦查结论核实程序
第三节 判决为主、堂谕为辅的裁判制度
    一、基本实现近代转型的判决
    二、简易案件堂谕代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和近代夹缝中的县知事兼理司法
第一节 困境与变通:县知事兼理司法的合理性分析
    一、近代外源型改革下独立司法的困境
    二、以实行县知事兼理司法为变通
第二节 继承与变革:县知事兼理司法对新旧传统的调和
    一、折衷式调和
    二、替代式调和
    三、禁止式调和
第三节 迟滞与贡献:县知事兼理司法近代转型的两面性
    一、县知事兼理司法对司法近代化的负面影响
    二、县知事兼理司法实现的转型目标
    三、县知事兼理司法为南京国民政府设置县司法处奠定了基础
    四、县知事兼理司法对当今司法体制改革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立宪政治与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一章 立宪政治下审计制度的塑造
    一、立宪政治与审计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审计制度的发端
        (二)审计制度的兴起
        (三)立宪政治对审计制度的改造
    二、立宪政治中的审计权型构
        (一)审计权的立法配置模式
        (二)审计权的司法配置模式
        (三)审计权的行政配置模式
        (四)审计权的独立配置模式
    三、审计制度对立宪政治的支撑
        (一)审计制度对人民主权原则的践行
        (二)审计制度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三)审计制度与代议制的关联
        (四)审计制度对税收的合法性控制
第二章 晚清立宪的筹谋与审计制度之构想
    一、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发生基础
        (一)君主立宪的时代背景
        (二)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传统资源
    二、预备立宪对于审计的制度需求
        (一)立宪政治对审计的诉求
        (二)统一财权的刺激
        (三)治理贪腐的迫切需求
    三、晚清政府对域外审计制度模式的权衡与选择
        (一)晚清政府对域外审计制度模式的权衡
        (二)晚清政府对域外审计制度模式的选择
    四、预备立宪中的审计制度设计思路
        (一)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的总体设计思路
        (二)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的具体设计
    五、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构想的超越与缺憾
        (一)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构想的超越
        (二)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构想的缺憾
第三章 共和立宪与审计制度的再造
    一、共和政治的初定
    二、审计制度设立之曲折
        (一)审计制度缺失的缘由
        (二)审计制度重置的起因
        (三)审计制度的再现
        (四)审计制度入宪的尝试
    三、宪制中审计制度的引入
        (一)宪制的变化
        (二)审计制度的宪法初创
    四、立宪风潮下审计制度的起伏
        (一)“曹锟宪法”中审计制度的变化
        (二)审计制度的演进
第四章 五权宪法下审计制度的嬗变
    一、五权宪法体系的构思
        (一)五权宪法体系的架构
        (二)五权宪法体系中的审计制度构想
    二、从“监审合一”到“监审分立”
        (一)“监审合一”制度的初现
        (二)“监审分立”制度的重置
    三、“监审合一”制度的续演
        (一)“监审合一”制度的重现
        (二)“监审合一”制度的延续
        (三)“监审合一”制度的确定
第五章 对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生长的思考
    一、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贡献与反思
        (一)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贡献
        (二)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反思
    二、近代中国审计制度对我国现行审计制度的可能性启示
        (一)我国现行宪制中的审计制度现状检视
        (二)我国现行宪制中的监察制度重塑对审计制度的影响
        (三)近代中国审计制度对我国现行审计制度变革之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政府产业基金对企业并购的作用研究 ——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基本思路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1.2.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战略联盟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2 概念界定
    2.3 文献综述
        2.3.1 政府引导产业投资基金研究现状
        2.3.2 文献评述
3 产业投资基金参与企业并购案例介绍
    3.1 案例背景介绍
        3.1.1 政府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制度介绍
        3.1.2 政府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现状
        3.1.3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介绍
    3.2 并购过程概述
        3.2.1 并购案其他参与方介绍
        3.2.2 并购目的
        3.2.3 具体并购安排
        3.2.4 后续进展
    3.3 研究问题
4 产业投资基金参与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4.1 基金发挥作用的效果分析
        4.1.1 改善财务状况
        4.1.2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4.1.3 促进资源整合
        4.1.4 增强投资者信心
    4.2 并购绩效作用机理分析
        4.2.1 直接注资和政府补助
        4.2.2 董事会成员多元化及完善奖惩制度
        4.2.3 利用联盟网络协助企业资源整合
        4.2.4 提高企业声誉
5 优化建议
    5.1 加强对民营资本的引导
        5.1.1 扩大联合投资企业范围
        5.1.2 设立社会资本阶段性置换财政资本制度
    5.2 完善联盟网络
        5.2.1 促进联盟企业间合作
        5.2.2 牵头构建人才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刘克崮:猛志固常在,改革勿忘本(论文提纲范文)

人物简介:
下乡黑龙江锻炼身心
国资独立, 红蓝铅笔绘制改革蓝图
细切蛋糕, 参与调整利益分配
辽宁改革, 探索建立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体系
进入国开行, 为草根阶层提供金融服务

(7)春华秋实一甲子——纪念《中国财政》创刊6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创刊
复刊
发展
转型
历任财政编辑部人员名单
    历任主任:
    历任副主任:
    历任编辑:

(8)高德荣的致富经(论文提纲范文)

要致富得先修公路
要致富得保护环境
要致富得发展产业

(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预算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
    四、选题的研究目标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预算法律制度的基础
    第一节 近代预算法律制度演变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概况
        二、预算法律制度演变的社会条件
    第二节 近代预算法律思想的演变
        一、晚清时期的预算法律思想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预算法律思想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预算法律思想
    第三节 近代预算法律体系的演变及运行
        一、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的预算法律体系及运行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预算法律体系及运行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预算编制制度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预算编制机关
        一、预算编制的主办机关——主计处
        二、预算编制的核定机关——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会)
        三、预算编制的提出机关——行政院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预算编制程序
        一、1931年《预算章程》
        二、1932年《预算法》
        三、1937年《预算法》
        四、1942年《战时国家总预算编审办法》
        五、1948年《预算法》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同时代的国外预算编制制度
        一、编制机关
        二、编制程序
    第四节 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预算编制制度的评价
        一、超然主计制度创造了中国特色的财政计划制度
        二、党务机关的决定性作用具有民主的欺骗性
        三、编制程序繁琐,不易操作,且时间太长
    第五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预算编制制度的启发意义
        一、强化预算编制机关权力,增加编制辅助机关
        二、提高编制效率,救济编制迟延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预算审议制度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预算审议机关
        一、立法院之前的预算审议机关变迁
        二、立法院的概况
        三、立法院审议预算案的情况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预算审议的实体规则
        一、审议原则
        二、审议范围
        三、审议限制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预算审议程序规则
        一、审议时间
        二、审议方式
        三、审议过程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预算救济规则
        一、预算救济的前置情形
        二、预算救济的方法
        三、预算救济的规定
    第五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预算公布制度
    第六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同时代的国外预算审议制度
        一、预算审议机关
        二、预算审议实体规则
        三、预算审议程序规则
        四、预算救济
    第七节 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预算审议制度的评价
        一、预算审议的形式性大于实质性
        二、预算审议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利多于弊
        三、预算救济的办法考虑实效
        四、预算公布的规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八节 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预算审议制度的启示意义
        一、加强人大权力
        二、建立实体规则
        三、健全程序规则
        四、规定预算救济
        五、增加预算公布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预算监督制度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预算监督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预算行政监督制度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预算司法监督制度
        一、司法监督机关——监察院审计部
        二、司法监督的三种方式
        三、学界对审计制度的评价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预算立法监督制度
        一、决算制度
        二、决算程序
    第五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预算人事监督制度
        一、考试制度
        二、检举制度
        三、弹劾制度
    第六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同时代的国外预算监督制度
        一、行政监督
        二、司法监督
        三、立法监督
        四、人事监督
    第七节 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预算监督制度的评价
        一、预算监督体系完整
        二、行政监督成效有限
        三、司法监督勉强运行
        四、立法监督效力殆尽
        五、人事监督徒有虚名
    第八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预算监督制度的借鉴意义
        一、完善行政监督
        二、完善审计监督
        三、完善立法监督
        四、完善人事监督和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财政部预算司历任司长(论文参考文献)

  • [1]悠悠岁月证初心 六十五载谱华章——庆祝《中国财政》创刊65周年[J]. 《中国财政》编辑中心. 中国财政, 2021(19)
  • [2]中国近现代国库制度变迁研究[D]. 武慧波. 河北师范大学, 2020
  • [3]民国初期基层司法的近代转型 ——县知事兼理司法研究[D]. 孙云山.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4]立宪政治与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生长[D]. 冀睿.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5]政府产业基金对企业并购的作用研究 ——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为例[D]. 邱珺. 暨南大学, 2019(02)
  • [6]刘克崮:猛志固常在,改革勿忘本[J]. 王芳. 经济, 2018(17)
  • [7]春华秋实一甲子——纪念《中国财政》创刊60周年[J]. 《中国财政》编辑中心. 中国财政, 2016(19)
  • [8]高德荣的致富经[J]. 唐谟图. 今日民族, 2014(04)
  • [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预算法律制度研究[D]. 武岳.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 [10]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召开成立二十周年座谈会[J]. 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 预算管理与会计, 2013(01)

标签:;  ;  ;  ;  ;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