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总内容(湖南农业科技通讯)

2003年总内容(湖南农业科技通讯)

一、The Total Content of 2003(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Newsletter)(论文文献综述)

毕文停[1](2020)在《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种植规模居于世界首位,种业市场规模庞大。一直以来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我国种业的发展起步较晚,我国种子企业整体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随着各国之间经济的竞争,知识产权对于维持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在农业领域,新品种权成为各国之间在农业产业较量的新战场。因此,如何完善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从而促进我国种业发展,提高我国种业竞争力,是我国目前应当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种业大数据平台,统计并整理了1999-2019年我国植物新品种历年申请和授权数据,并按作物种类、申请主体、不同地区等不同角度分析植物新品种申请授权情况,得出了我国植物新品种作物种类单一;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侵权事件时有发生等结论。文章中概括我国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以来取得的成绩以及我国目前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仍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针对性的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提供政策建议。我国作为UPOV成员国,加入UPOV公约1978年文本,因此,文章研究了以UPOV公约为基础的UPOV保护制度,并对UPOV公约1991年文本和1978年文本加以比较,为我国是否加入1991年文本提供依据。另外,美国采用美国专利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法、专利法对植物新品种进行复合保护,保护水平高。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具有发展中国家特色,注重对农民权利的保护。希望我国能够从中得到借鉴,促进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完善。根据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现存的问题,本文从品种测试与授权、关于加入UPOV公约1991年文本、加强新品种保护执法力度、提高育种者保护意识、促进品种权交易、优化我国植物新品种结构、鼓励成果转化和推广七个方面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提出了政策建议。

刘大昌[2](2020)在《长沙地区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研究》文中认为

王丹[3](2020)在《双季玉米体系周年产量形成与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受气候条件和生产条件变化的影响,我国两熟及多熟制生态区种植模式单一、传统种植模式周年光温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严重且抗灾能力弱等问题突出,导致周年产量及资源效率下降。近年来,以充分发挥玉米高光效优势为核心,在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建立了双季玉米、春玉米-晚稻、早稻-秋玉米等新型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由于两季品种筛选依据科学性不足、季节间品种搭配不合理等,限制了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为此,本研究从品种季节间生态适应性出发,筛选适宜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玉米种植制度的品种类型及两季品种搭配模式,进而研究不同搭配模式的产量形成、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及产量与气候资源的定量匹配关系,揭示了双季玉米模式建立的生理生态机制,提出了双季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的可调控途径,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明确了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玉米高产高效品种类别搭配方式及季节间品种选择的差异性。黄淮海平原第一季和第二季品种的有效积温分别为1230℃-1345℃左右和1365℃-1430℃左右,适宜的两季品种搭配模式为低有效积温型-高有效积温型(LH)、中有效积温型-中有效积温型(MM)和高有效积温型-低有效积温型(HL);长江中游地区的品种有效积温分别为1450℃-1520℃左右和1350℃-1450℃左右,适宜的两季品种搭配模式为低有效积温型-高有效积温型(LH)、中有效积温型-中有效积温型(MM)、中有效积温型-高有效积温型(MH)和高有效积温型-中有效积温型(HM)。(2)明确了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模式季节间资源分配特征及区域间的差异性。黄淮海平原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搭配模式(LH)季节间的积温分配率(TDR)为47%(第一季)和50%(第二季),积温比值(TR,第一季/第二季)为0.9,LH两季积温偏第二季分配;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搭配模式(HM)季节间的TDR为49%(第一季)和46%(第二季),TR为1.1,HM两季积温偏第一季分配。依据以上指标,可通过品种选择调配季节间光温资源分配,合理制定两季生育期最佳分配方案。充分挖掘区域光温资源,发挥玉米高光效高物质生产能力是提升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周年产量与光温资源的关键。(3)研究产量形成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双季玉米干物质积累量(DM)的差异是产量(GY)差异的主要原因。黄淮海平原第一季的DM无显着差异,第二季的DM的差异导致周年DM的差异。温度是调控双季玉米GY和DM的主要气象因子,第二季花前有效积温(GDD)达1040℃,花后GDD达660℃,DM物质积累量最高。温度和降水是调控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玉米GY和DM的主要气象因子。第一季玉米花前GDD、日均温(MT)、日均高温(Tmax)和日均低温(Tmin)分别达762.2℃、18.5℃、23.3℃和14.4℃时,DM最高;花后GDD、MT、Tmax和Tmin分别达832.3℃、28.1℃、31.7℃和24.3℃时,DM最高。第二季花前GDD、MT、Tmax和Tmin分别达948.9℃、28.6℃、32.5℃和24.6℃,DM最高;花后GDD、MT、Tmax、Tmin和降雨量(Pr)分别达659.6℃、21.8℃、26.7℃、16.9℃和82.9 mm时,DM最高。(4)通过密度对双季玉米体系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可知,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模式(LH和HM搭配模式),第一季品种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9.75×104株ha-1左右),第二季品种可适当降低种植密度(6.75×104株ha-1左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可见两季合理的密度搭配可促进双季玉米周年产量的增加,实现周年产量和效率的同步提高。适宜的种植密度下,与MM和HL搭配模式相比,黄淮海平原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搭配模式(LH)周年产量提高13%和28%;与LH、MM和MH搭配模式相比,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搭配模式(HM)周年产量提高47%、28%和30%。

龚莉君[4](2020)在《小菜蛾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家族基因对Bt Cry1Ac毒素的抗性机理》文中提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即Bt,在其产孢过程中可以形成Cry类专一高效的杀虫晶体毒素,且对生物有机体无害,以Bt叶片喷雾剂及转基因作物等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害虫的防治。然而,Bt毒素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造成的田间抗性快速进化阻碍了其可持续性利用。同时,由于对昆虫Bt抗性复杂机制理解的匮乏,严重妨碍了Bt害虫的抗性治理和新型Bt杀虫晶体蛋白的开发及应用。因此,为保证Bt生物杀虫剂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有必要阐明昆虫对Bt毒素的抗性分子机制。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主要为害十字花科作物的重要害虫,易对各种杀虫剂快速形成抗性,每年可在世界范围内造成40多亿美元的重大经济损失。而作为第一个被报道在田间对Bt喷洒药剂产生抗性的害虫,小菜蛾已经成为探究复杂Bt抗性分子机制和理论基础的模式昆虫。在不同昆虫不同抗性品系中的Bt抗性机制是非常复杂的,近年来有多种害虫被报道其中肠蛋白酶与Bt抗性相关或无关。同时,在已经建立的经典模型和新提出的Bt Cry毒素双重模型中,中肠蛋白酶对原毒素的激活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且毒素不正确的激活过程有可能使昆虫对Bt Cry毒素产生抗性。那么,这些因素与本实验室小菜蛾抗性品系的关系是什么呢?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取Bt Cry1Ac敏感(DBM1Ac-S)和高低抗性不同的小菜蛾品系为实验材料,通过使用各种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实验技术方法和平台开展试验及验证分析,揭示中肠胰蛋白酶(trypsin)和胰凝乳蛋白酶(chymotrypsin)与小菜蛾Bt Cry1Ac抗性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小菜蛾田间进化的近等基因系(Near-isogenic line)NIL-R高抗品系中,中肠蛋白酶介导的原毒素激活与Bt Cry1Ac抗性没有直接联系,且支持经典的毒素作用模式。而在实验室汰选的小菜蛾SZ-R抗性品系中,参与毒素激活的新型中肠胰蛋白酶基因PxTryp_SPc1的表达量下调与Bt Cry1Ac抗性相关。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小菜蛾的大量继代养及室内抗性汰选在实验室专门的养虫室内,配置良好的昆虫饲养环境以及本实验室前期摸索的甘蓝萝卜苗法进行小菜蛾室内大规模人工隔离饲养。同时,沿用本实验室一直以来标准化的小菜蛾幼虫Bt毒素抗性汰选方法来进行筛选以维持和保证抗性品系的抗性倍数和稳定性,为后续功能性试验的开展提供了充足和良好的试验材料。2、小菜蛾trypsin或chymotrypsin介导的毒素激活及其对Bt Cry1Ac毒素抗性的关系在本文中,我们评估了敏感DBM1Ac-S品系及其田间进化对Bt Cry1Ac产生高水平抗性的小菜蛾近等基因系NIL-R品系的Cry1Ac毒素激活情况。生物测定的实验结果表明,抗性NIL-R品系幼虫对Bt Cry1Ac原毒素和胰蛋白酶激活的活化毒素均产生了高水平的抗性,但对于Bt Cry1Ac原毒素的抗性倍数与激活毒素的抗性倍数之间的差异并不显着。随后,酶活性检测的结果显示在敏感品系DBM1Ac-S和抗性品系NIL-R之间酪蛋白水解蛋白酶(即总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之间的酶活性均无显着性差异。此外,当用Bt Cry1Ac原毒素或激活毒素分别加入胰蛋白酶抑制剂Nα-甲苯磺酰基-L-赖氨酸氯甲基酮(Nα-Tosyl-L-lysine chloromethyl ketone,简称TLCK)或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N-甲苯磺酰基-L-苯丙氨酸氯甲基酮(N-p-Tosyl-L-phenylalanine chloromethyl ketone,简称TPCK)处理后再次进行毒力生物测定比较,结果表明在加入相应的蛋白酶抑制剂后敏感和抗性品系的幼虫对Cry1Ac毒素的敏感性也无显着性影响。而且,敏抗品系之间的原毒素激活与孵育毒素时间的长短或中肠液浓度的高低影响不大。这些实验结果证明小菜蛾田间进化的NIL-R抗性品系对Bt Cry1Ac的抗性与中肠蛋白酶介导的改变原毒素激活无关。3、小菜蛾trypsin和chymotrypsin家族基因的注释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小菜蛾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经过鉴定及克隆后,成功得到21个trypsin基因和8个chymotrypsin基因,这些基因均为鳞翅目小菜蛾中肠蛋白酶中的基本基因构成。后使用转录组数据对这些中肠蛋白酶基因进行相关表达量的分析,从整体水平上筛选差异基因。继而通过与其它不同目昆虫中trypsin和chymotrypsin蛋白进化关系的分析确定这些基因在不同物种间的进化是相对保守的。4、小菜蛾中肠胰蛋白酶基因PxTryp_SPc1与Bt Cry1Ac抗性关系的研究通过分析本实验室汰选的小菜蛾Bt Cry1Ac抗性品系SZ-R的转录组数据,发现了一个新的胰蛋白酶基因PxTryp_SPc1,且其呈现下调状态。(1)酶活性测定与毒素激活试验表明,该小菜蛾SZ-R抗性品系中PxTryp_SPc1基因表达量的减少可显着降低酪蛋白水解酶和胰蛋白酶的酶活性,进而影响Cry1Ac原毒素的活化。(2)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SZ-R品系中,小菜蛾幼虫对Cry1Ac原毒素的抗性高于激活毒素的,Cry1Ac活化毒素比Cry1Ac原毒素更有效。(3)为继续开展后续的功能验证,成功克隆了PxTryp_SPc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使用qPCR技术检验其表达情况,结果发现该基因主要在所有幼虫龄期的中肠组织中表达,且在幼虫第四龄期达到最高的表达水平峰值,说明其潜在的重要性。(4)同样运用q PCR技术证实了PxTryp_SPc1基因在小菜蛾SZ-R抗性品系的幼虫中肠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并在选择更高剂量Cry1Ac原毒素处理检测存活下来幼虫的该基因表达水平时进一步降低。(5)通过遗传连锁实验分析表明PxTryp_SPc1基因的下调与SZ-R抗性品系对Cry1Ac的抗性遗传相关。(6)在小菜蛾敏感DBM1Ac-S品系中使用RNAi技术敲除该基因,结果表明沉默PxTryp_SPc1基因后降低了敏感DBM1Ac-S品系对Cry1Ac毒素的敏感性。这些结论支持PxTryp_SPc1基因的低表达与小菜蛾SZ-R品系对Bt Cry1Ac的抗性有关。总之,以上发现提出了对Bt抗性机制的新见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肠蛋白酶在昆虫对Bt毒素的抗性机制中发挥的作用,对Bt作物或Bt制剂抗性的检测与综合治理,对新型Bt作物或新型毒素蛋白的研发及可持续应用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闫蓬勃[5](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石艳兰[6](2019)在《四倍体南荻自然混交后代优良单株的筛选及其父本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为我国特有的多年生C4禾本科高大草本植物,具有高生物质产量、高纤维含量等特点,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纤维类能源植物之一,同时还是一类兼具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植物资源,备受国内外关注。由于多倍体植物通常表现出更好的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的耐受性、生物产量高的特性,南荻多倍体创制成为南荻新种质培育的重要方向。本研究以四倍体南荻有性后代群体为材料,采用SLAF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亲缘关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南荻有性后代是否为真实杂交种进行鉴定;从该后代群体中挑选了10份三倍体南荻材料,地下根状茎扩繁后,通过随机区组种植实验,连续三年观测实验材料的茎长、单茎干重、相对含水量等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对实验材料进行纤维素含量、矿质元素含量等品质性状测定后,结合农艺性状对10份三倍体南荻材料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SLAF技术在1份四倍体南荻(母本),30份待选父本(芒11份,荻10份,南荻9份),19份子代,共50份芒属植物中开发了800,081个SLAF标签,其中有160,368个多态性SLAF标签和469,509个SNP标记。利用开发的SNP标记进行遗传分析得知,南荻多倍体群体最有可能的父本材料是南荻C3,该南荻多倍体群体是真实杂交种。(2)利用方差分析对10份三倍体南荻材料农艺性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各农艺性状,在不同年份以及在10个基因型间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表明实验材料的这些农艺性状随生长年份间和种间不同变化而变化。对2018年所有材料的品质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试验材料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较高,分别为6.94%~51.13%和33.1%~44.3%,且不同材料间无显着差异,半纤维素含量为14.8%~43.57%,不同材料间差异显着;所有材料的元素含量为:钾1719.70~4654.30 mg/kg,钠31.00~280.200 mg/kg,钙1115.90~3773.20 mg/kg,镁288.40~1213.10 mg/kg,磷409.20~1755.50 mg/kg,氯627.00~3486.00 mg/kg,硝态氮158.50~791.00μg/g,硫酸根33.80~248.00 mg/L,除硫酸根外,所有材料的其他矿质元素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根据所有材料农艺性状以及矿质元素的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得分,结果显示10份材料的综合得分排名为:D3>D6>L10>D1>D15>D11>D5>D12>D4>D9。本论文为南荻高产分子标记开发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支持;为今后南荻多倍体品种的选育,进一步开发南荻高产种质奠定物质基础。

夏飞[7](2019)在《长江中游不同种植模式产量、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代价的研究》文中指出受气候变化和新型生产条件影响,长江中游早稻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玉米因省工、高效、高产等优势在南方稻作区种植量逐渐增加,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以玉米替代水稻的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玉米-油菜等新型种植模式。然而,随着新型种植模式的出现,模式的相关栽培学研究滞后并不能指导生产和新型模式发展,不同种植模式周年产量的形成、资源的分配与利用特征,及其对环境的代价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在该区传统双季稻和稻油模式基础上,通过更换资源高效作物构建了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夏玉米-冬油菜等新型种植模式,系统研究了不同模式周年产量形成、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代价(土壤理化性质及温室气体排放)等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作模式玉玉、玉稻和玉油周年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均显着高于传统的稻作模式,玉米单季产量均表现显着高于水稻、油菜。春玉米-晚稻与双季玉米模式周年产量分别比双季稻显着高出25.3%-26.3%,23.7%-37.4%;通过2018年将夏玉米播期调前,夏玉米-油菜模式比中稻-油菜高出约9.3%。玉作模式与非玉作模式分别比较玉米和水稻、油菜对后季作物的影响,玉作晚稻季产量比非玉作晚稻季高12.1%-14.6%,玉作油菜季产量比非玉作油菜季高15.2%,分析其产量构成因子发现,玉作晚稻季有效穗数比非玉作晚稻季高8.3%-10.7%,玉作油菜季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比非玉作油菜季高30.5%和9.4%。双季玉米和春玉米-晚稻模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双季稻平均高168.3%和102.7%,周年净同化率分别比双季稻平均高132.1%和102.7%;周年叶面积衰减率变现为:双季稻>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中稻-油菜>夏玉米-油菜,花后叶面积衰减率的增加导致花后光合势减少。2、比较不同种植模式资源效率表明,双季玉米和春玉米-晚稻模式周年资源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双季稻模式,夏玉米季资源利用效率显着高于中稻季,并且玉作模式均表现较高的经济效益。相比传统双季稻模式,双季玉米和春玉米-晚稻周年光能生产效率分别提升29.3%-45.0%和22.0%-22.5%、周年积温生产效率提升40.0%-53.0%和24.8%-25.2%、周年水分利用效率提升63.3%-119.8%和24.4%-42.6%;相比传统中稻-油菜模式中稻季,夏玉米季光能生产效率、积温生产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升23.8%、25.4%和70.6%。双季玉米及春玉米-晚稻模式周年经济效益相比稻作均要高,周年经济效益分别为双季玉米26500元/hm2、春玉米-晚稻24032元/hm2、夏玉米-油菜16115元/hm2、中稻-油菜14932元/hm2和双季稻12695元/hm2,其中春玉米-晚稻模式中晚稻季经济效益比双季稻模式中晚稻季高出30.7%,夏玉米-油菜模式中油菜季经济效益比中稻-油菜模式中油菜季高出39.4%。3、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环境代价表明,双季玉米和春玉米-晚稻模式的综合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显着降低,油作模式表现出显着的土壤改良特征其油菜对土壤有机质、养分强度具有改良作用,玉作模式中因水旱轮作玉米季进行合理土壤耕作对旱田土壤容重有显着改善效应。双季玉米模式显着降低综合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春玉米-晚稻模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显着低于双季稻;夏玉米-油菜模式综合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相比中稻-油菜分别降低13.7%和24.3%;各模式N2O排放量主要集中在玉米季及油菜季,其中双季玉米最低,夏玉米-油菜最高;各模式CH4排放量主要集中在水稻季,其中夏玉米-油菜最低,双季稻最高。旋耕种植水稻导致土壤0-20 cm土层容重增加;旋耕种植玉米使得土层0-20 cm土层容重降低,并且20-40 cm土层容重有下降的趋势;免耕种植油菜是适合油作模式的合理耕作方式。双季玉米模式0-20 cm土层速效养分含量显着增加,pH值下降0.73;春玉米-晚稻模式及夏玉米-油菜模式中0-20cm土层速效磷含量增加,速效钾含量降低,pH值分别下降0.12和0.36。综上所述,从产量、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代价来综合分析长江中下游(湖北地区)不同种植模式,双季玉米和春玉米-晚稻模式均表现出较大的优势,从单季产量和单季资源利用效率来看,玉米季较水稻季和油菜季也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在气候和生产条件变化下,长江中游玉米有一定发展潜力,玉作模式可作为稻作和油作模式的有效补充种植模式。

冯儒[8](2018)在《空调准低温储粮技术在稻谷仓储中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稻谷在储藏过程中,受外界温度、储粮害虫和微生物等的影响,其品质不断变化。基于粮食自身是热的不良导体,通过储粮设施的外围结构传到进入到储粮仓库内,进而影响库内粮食温度变化,由于不同方位粮库的外围建筑受光照时间和强度不同,以及和粮食表面积的不同,在粮堆内部温度变化往往形成温度梯度。特别是在高温环境影响下,稻谷品质劣变速度加快。低温储粮被公认为一种绿色储粮技术,在粮食的储藏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寻找一个既能实现低温储粮,又能效益最大化的途径,对于粮食加工企业有着重要意义。1、对比了同一年产的稻谷在不同的温度储藏条件下,稻谷温度、糊化特性、脂肪酸值和稻谷食味值的变化。从五月至九月下旬,定期检查实验仓和对照仓内稻谷温度的变化,检测稻谷糊化特性和脂肪酸值,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储藏条件下的稻谷食味值。结果表明,在实验仓,稻谷的平均温度在20℃以内,处于一种准低温的储藏环境,而没有采用空调制冷的对照仓,仓库稻谷的平均温度较高,最高温度超过30℃,使稻谷处于高温环境,加快了稻谷品质劣变;在实验仓内稻谷的糊化特性和脂肪酸值变化程度较小,而对照仓内稻谷的糊化特性和脂肪酸值变动程度较大。2、在试验仓内,因稻谷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小,90天后稻谷的脂肪酸值从最初的13.1 KOHmg/100g变为13.8 KOHmg/100g。稻谷加工大米时,具有明显的米香味。但90天后对照仓内稻谷的脂肪酸值从最初的13.2 KOHmg/100g升至25 KOHmg/100g,按照国家稻谷储藏品质判定规则,已经处于轻度不宜储存的临界值。3、经过一个夏季高温,实验仓内的稻谷仍处于适宜储藏的状态,而对照仓内稻谷的品质已处于不适宜继续储藏的状态。实验仓内稻谷在加工成大米时有明显的米香味,煮饭时可闻到新米香味。经过准低温仓储的稻谷,在经过一个夏季高温后,大米的食味品质变化在5分以内,而对照仓内稻谷的食味值变化范围近10分,从食味品质角度看,已下降一个等级。

刘晓永[9](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林玲娜[10](2018)在《橙类文献计量研究 ——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87~2017年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橙类研究领域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旨在探求橙类研究发展现状、趋势及热点问题,以期为橙类相关领域的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为今后的橙类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橙类文献为研究对象。国内选择198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收录的橙类文献,国际选择1987~2017年SCI数据库收录的橙类文献,并获取目录题录的文献。CNKI数据库以主题“橙”、发表时间“1987~2017年”为检索式,检索到中文文献4 030篇;SCI数据库以主题“Orange”、data“1987~2017年”为检索式,检索到外文文献1 864篇文献,将收集到的数据利用Citespace及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布拉德福定律、洛特卡定律、普赖斯定律等三大文献计量学定律为基础,中文文献选择年文献量、核心期刊、基金资助项目、机构分布、高产作者和核心作者、撰文合作度、文献被引用情况、地域分布、主题研究、高频关键词等指标,国际文献选择年文献量、核心期刊分布、高产作者和核心作者、撰文合作度、文献语种和类型、学科分布、国家/地区分布、基金资助项目、撰文合作度、文献被引用情况、主题研究、高频关键词等指标,对该领域国内外论文的总体情况进行定量比较分析,并对国内橙类文献各分类主题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结果](1)国内文献分析结果从1987~2017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国内橙类文献累积量与年份回归图的结果表明,国内橙类文献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1987~2017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国内橙类研究领域文献共4 030篇,研究内容涉及了橙类研究的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等方面。国内参与橙类研究的机构共有2 489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的发文量为366篇,名列国内各研究机构第1位;华中农业大学发文301篇,居第2位。根据洛特卡定律确定了国内橙类研究的高产作者人数38人;核心作者人数72人,占作者总数3.09%。广西桂林市资源县农业局的钱开胜在橙类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最多,共发文51篇,广西柑桔研究所的石健泉和长江大学园林园艺学院的王贵元也位居前列,分别发文49篇和38篇。在筛选后的3 951篇署名橙类文献中,合着率为66.77%。由此表明,橙类领域的文献是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分支的研究。国内橙类研究文献的作者大部分集中来自于南方等省(市),如四川、江西、广西、湖北、福建、湖南、浙江、广东、贵州等,其中以四川省最多,发文量953篇,占比23.65%。国内发表橙类文献的期刊共有567种,根据布拉德福分布规律及埃格布拉德福核心区计算方法最终确定的核心期刊有13种,分别是《中国南方果树》(原名《中国柑桔》)、《现代园艺(原名《江西园艺)、《浙江柑橘》、《南方园艺》,《南方农业》(原名《西南园艺》《四川果树》《四川果树科技》)、《东南园艺》(原名《福建果树》)、《果农之友》、《果树学报》、《园艺学报》、《四川农业科技》、《湖南农业科学》、《食品科学》、《现代农业科技》。其中,《中国南方果树》关于橙类研究的载文量最多,31年间共刊登486篇相关论文。1987~2017年国内橙类文献基金论文总数为550篇,占比为13.65%。其中,有205篇是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占比为9.93%;有157篇是属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占比3.90%;有21篇是属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资助,占比0.52%。在CNKI收录的橙类文献中被引用有2 055篇,总被引频次为14 322次,篇均被引频次为3.55次。华中农业大学的洪柳在2005年的《中国农业科学》期刊上发表的“应用MSAP技术对脐橙品种进行DNA甲基化分析”文章被引频次最高,被引频次达146次。国内橙类文献主要集中在栽培管理技术和遗传育种领域,但生物技术研究领域文献较少,建议加强橙类生物技术的研究。在国内橙类研究动向分析中,经过对文献关键词的去重、合并,得到7 808个关键词及词频,其中脐橙、锦橙、秋梢、夏梢、夏橙、甜橙、纽荷尔脐橙、赣南脐橙、栽培技术是国内橙类研究热点。国内科研人员发表有关橙类论文占国内外橙类总文献的比重为73.16%,其中各分类主题文献占相应分类主题总文献量比例均超过50%,表明我国橙类研究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内橙类文献有关栽培管理技术、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等分类主题年文献量呈稳定增长态势,表明这几个分类主题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最后对国内有关栽培管理技术、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生物技术、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等分类主题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分别进行综述。(2)国际文献分析结果通过对1987~2017年SCI收录橙类文献发文量积量与年份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CI数据库收录的国际橙类文献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1987~2017年30年间国际橙类研究领域文献共1 864篇,研究内容涉及了橙类研究的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等方面。国际参与橙类研究的机构共1 073个,佛罗里达大学发文量为236篇,位居国际各研究机构的第1位。参与橙类研究的国家/地区共有55个,主要研究国家为美国、中国、巴西、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和印度等国家/地区,文献量最多的国家/地区是美国,占25.91%);其次是中国,占15.13%;巴西第3,占12.02%。国际有关橙类文献的发文语种共有9种,其中英语发文量为1 726篇,占92.60%,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占第3位。国际发表橙类文献的期刊共有447种,根据布拉德福分布规律及埃格布拉德福核心区计算方法最终确定的核心期刊有10种,分别为《Hortscience》、《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Scientia Horticulturae》、《Pesquisa Agropecuaria Brasileira》、《Revista Brasileira de Fruticultura》、《Journal of Food Science》、《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Abstracts of Papers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Food Chemistry》。美国出版的期刊《Hortscience》关于橙类研究的载文量最多,31年间共刊登81篇相关论文。SCI收录橙类文献在1987~2017年高产作者有36人,核心作者有64人,占作者总数比例的4.94%,与普赖斯推导出的应达50%的比例相比有很大差距。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的Wu Q S在橙类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最多,达20篇;其次为美国水资源保护实验室的IDso S B和佛罗里达大学的Vu Jcv也位居前列,分别发文15篇和10篇。国际橙类文献受基金资助项目的共有704篇,在发文量最多的前10个基金资助项目中,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量最多,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项目排名第2,巴西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项目资助的论文量也较高。在1 864篇署名国际橙类文献中,合着率为93.51%。SCI收录有关橙类的论文共有1 864篇,被引用有1418篇,占总论文数的76.07%;总被引频次为24 922次,每篇平均被引用次为13.37次,h-index为63。日本果树试验场安艺津分场的Sakai A于1990年发表在《Plant Cell Reports》的“Cryopreservation of Nucellar Cells of Navel Orange(Citrus-sinensis Osb Var Brasiliensis Tanaka)by Vitrification”的被引频次最高,达571次。国际橙类文献主要集中在贮藏保鲜及加工和生物技术领域,但遗传育种领域文献较少。在SCI橙类研究动向分析中,经过对文献关键词的去重、合并,得到6 082个关键词及词频,其中Citrus、Citrus Sinensis、Fruit、Growth、Plants、Storage、Quality、Orange Juice、Identification是国际橙类研究的热点。[结论]研究得到1987~2017年橙类研究领域的文献量呈明显波动上升趋势,全球橙类研究的科学活动中心在美国,全球橙类科研分布不平衡性突出较为明显。而我国橙类研究分布主要为四川、江西、广西、湖北、福建、湖南、浙江、广东、贵州等省(市),且未形成合作化的趋势,分散研究较多,未形成规模效益;中国橙类研究在国际上居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相对较多,但高产作者较少,未形成核心作者群,高产机构较少,撰文合作度、论文引用均低于国外同期水平;不同研究方向成果数量极不均衡,特别是生物技术及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等方面研究较少。

二、The Total Content of 2003(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Newslett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Total Content of 2003(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Newsletter)(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种子产业
        1.1.2 新品种权保护的时代背景
        1.1.3 我国在新品种权领域面临的处境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种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1.3.2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点
第二章 植物新品种研究相关理论基础和概念
    2.1 种子
    2.2 种与品种
    2.3 植物新品种
    2.4 农业植物新品种
    2.5 实质性派生品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
    3.1 1999-2019年年度申请授权情况
    3.2 作物种类申请授权情况
        3.2.1 1999-2019年主要作物申请授权情况
        3.2.2 2019年新品种申请授权情况
    3.3 申请主体方面申请授权情况
        3.3.1 1999-2019年申请主体方面申请授权情况
        3.3.2 2019年申请主体方面申请授权情况
    3.4 不同地区申请授权情况
    3.5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取得的成绩
        3.5.1 制定了相对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相关法律
        3.5.2 建立了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体系
    3.6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
        3.6.1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待提升
        3.6.2 侵权现象时有发生
        3.6.3 部分地区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有待健全
第四章 国外植物新品种保护主要模式分析研究
    4.1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
    4.2 UPOV公约1991年文本与1978年文本的区别
    4.3 美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
        4.3.1 植物品种保护制度
        4.3.2 管理体系
        4.3.3 美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的启示
    4.4 印度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
        4.4.1 植物品种保护制度
        4.4.2 印度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政策建议
    5.1 品种测试与授权的建议
        5.1.1 缩短申请周期
        5.1.2 对处于审查期间的品种提供暂时性保护
        5.1.3 品种审定、登记和DUS测试的性状测试能够合并
        5.1.4 测试中心应加强测试技术培训
    5.2 关于加入UPOV公约1991年文本的建议
        5.2.1 不建议我国此时加入UPOV公约1991年文本
        5.2.2 我国关于UPOV公约的操作建议
    5.3 加强新品种保护执法力度
        5.3.1 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5.3.2 重点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
        5.3.3 增强司法保护保护能力
    5.4 提高育种者保护意识
        5.4.1 市场品种保护比例低,积极保护育成品种
        5.4.2 对品种侵权事件要勇于法律解决
        5.4.3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5.5 促进品种权交易,为品种权的转化实施扫清障碍
    5.6 优化我国植物新品种结构构成
    5.7 制定政策鼓励成果转化和推广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双季玉米体系周年产量形成与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2 应对气候变化作物种植模式的研究与发展
        1.3 双季玉米模式的优点及推广限制因素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 研究方案
        3.1 主要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季玉米体系季节间搭配模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态区双季玉米品种GDD和产量
        2.2 不同生态区双季玉米体系品种类别划分
        2.3 双季玉米体系季节间搭配模式比较
    3 讨论
        3.1 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下两季玉米品种的选择
        3.2 双季玉米模式不同类别品种的生态适应性
    4 小结
第三章 双季玉米体系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产量
        2.2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
        2.3 双季玉米体系不同类别品种产量形成与气候资源的关系
        2.4 双季玉米适宜搭配模式光、温、水资源生产效率
        2.5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光能利用效率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双季玉米产量形成与气候因子的定量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态区生态因子差异分析
        2.2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的干物质积累量
        2.3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2.4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品种搭配模式下干物质积累与气候资源的关系
        2.5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的干物质积累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
        2.6 双季玉米体系适宜搭配模式的干物质积累与生态因子的定量关系
    3 讨论
        3.1 双季玉米体系不同搭配模式产量形成与干物质积累的关系
        3.2 气象因子对双季玉米体系不同搭配模式干物质形成的影响
        3.3 气象因子对双季玉米体系不同搭配模式干物质积累影响的定量分析
    4 小结
第五章 密度对双季玉米体系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密度对双季玉米不同搭配模式产量的影响
        2.2 种植密度对双季玉米不同类别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种植密度对双季玉米不同类别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的影响
        2.4 种植密度对不同类别品种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 讨论
        3.1 种植密度对不同搭配模式玉米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种植密度对不同搭配模式玉米品种灌浆特性的影响
        3.3 种植密度对不同搭配模式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生态区双季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集成
    6.1 黄淮海平原周年双季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6.2 长江中游地区周年双季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3.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3.2 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附表 1 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两季的播种期和收获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
致谢
作者简介及成果

(4)小菜蛾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家族基因对Bt Cry1Ac毒素的抗性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小菜蛾的整体概况
        1.1.1 小菜蛾的分类特征
        1.1.2 小菜蛾的世界分布情况
        1.1.3 小菜蛾的习性与生活史
        1.1.4 小菜蛾的为害情况
    1.2 小菜蛾抗药性的研究概况
    1.3 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其杀虫毒素蛋白的介绍
        1.3.1 Bt及其Cry毒素概况
        1.3.2 Bt杀虫蛋白的作用机理
    1.4 昆虫Bt抗性的相关研究概况
        1.4.1 近年来昆虫Bt抗性的研究现状
        1.4.2 昆虫的Bt抗性分子机制的发展概况
    1.5 小菜蛾Bt抗性的相关研究
    1.6 昆虫中肠蛋白酶的概况
        1.6.1 中肠蛋白酶的简介
        1.6.2 中肠蛋白酶介导的Bt毒素激活与抗性关系的概况
    1.7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7.1 研究基本内容
        1.7.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8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菜蛾的饲养、汰选和生物测定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小菜蛾的品系和继代饲养
        2.1.2 小菜蛾的抗性汰选
        2.1.3 小菜蛾的生物测定方法
    2.2 讨论
第三章 小菜蛾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介导的毒素激活与Bt Cry1Ac抗性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昆虫供试品系
        3.1.2 Bt Cry1Ac毒素制备
        3.1.3 叶片浸渍法的生物测定
        3.1.4 加入蛋白酶抑制剂的生物测定
        3.1.5 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激活Cry1Ac原毒素
        3.1.6 中肠提取物的制备
        3.1.7 中肠蛋白酶的酶活性测定
        3.1.8 幼虫中肠提取物消化Bt Cry1Ac原毒素
        3.1.9 Bt Cry1Ac原毒素诱导实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Bt Cry1Ac原毒素和激活毒素的生物测定
        3.2.2 蛋白酶抑制剂处理后Bt Cry1Ac原毒素和激活毒素的生物测定
        3.2.3 加入蛋白酶抑制剂的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激活 Bt Cry1Ac 原毒素
        3.2.4 加入蛋白酶抑制剂的DBM1Ac-S品系中肠提取物激活Bt Cry1Ac原毒素
        3.2.5 小菜蛾敏感DBM1Ac-S和抗性NIL-R品系的蛋白酶活性测定
        3.2.6 敏感DBM1Ac-S和抗性NIL-R品系中肠提取物对Bt Cry1Ac原毒素的激活
        3.2.7 小菜蛾敏感DBM1Ac-S品系幼虫的Bt Cry1Ac原毒素诱导试验及其酶活性的测定
    3.3 讨论
第四章 小菜蛾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家族基因的注释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小菜蛾供试品系
        4.1.2 小菜蛾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家族基因
        4.1.3 提取RNA和 cDNA的合成
        4.1.4 小菜蛾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家族基因的克隆和序列鉴定
        4.1.5 小菜蛾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家族基因的进化关系
        4.1.6 由转录组数据定量分析小菜蛾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基因的表达水平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小菜蛾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家族基因的克隆和特征分析
        4.2.2 小菜蛾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家族基因的进化关系分析
        4.2.4 由转录组数据定量分析小菜蛾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基因的RNA-seq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差异表达基因与小菜蛾Bt Cry1Ac抗性关系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本章中昆虫供试品系
        5.1.2 小菜蛾的中肠蛋白酶活性测定试验
        5.1.3 毒力生物测定
        5.1.4 提取RNA和 c DNA的合成
        5.1.5 基因组DNA的提取
        5.1.6 基因的鉴定和克隆
        5.1.7 基因序列的相关分析
        5.1.8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5.1.9 样品的制备
        5.1.10 基因表达谱分析
        5.1.11 遗传连锁分析
        5.1.12 RNA干扰(RNAi)实验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敏感品系 DBM1Ac-S和抗性品系 SZ-R中肠蛋白酶活性和Bt Cry1Ac毒素激活的比较
        5.2.2 Bt Cry1Ac原毒素和活化毒素的生物测定分析
        5.2.3 PxTryp_SPc1基因的克隆,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5.2.4 PxTryp_SPc1 基因的组织表达谱分析
        5.2.5 PxTryp_SPc1 基因在敏感品系 DBM1Ac-S 和抗性品系 SZ-R 中的表达
        5.2.6 PxTryp_SPc1基因表达量的降低与 Bt Cry1Ac 抗性的遗传连锁分析
        5.2.7 RNAi介导的PxTryp_SPc1 基因功能验证实验
    5.3 讨论分析
第六章 全文总结
附录
本文所用缩写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四倍体南荻自然混交后代优良单株的筛选及其父本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南荻研究现状
        1.1.1 南荻分类与地理分布
        1.1.2 南荻生物学特征
        1.1.3 南荻种质资源筛选和新种质培育
        1.1.4 南荻的应用价值
    1.2 SLAF-Seq测序技术
        1.2.1 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的简化基因组测序
        1.2.2 SLAF-seq技术
    1.3 三种常用分子标记简介
        1.3.1 RFLP分子标记
        1.3.2 SSR分子标记
        1.3.3 SNP分子标记
    1.4 芒属植物分子标记研究
        1.4.1 芒属分子标记开发
        1.4.2 分子标记在芒属亲缘关系鉴定中的应用
        1.4.3 分子标记技术在芒属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1.4.4 分子标记技术在南荻亲缘关系以及品种真实性鉴定中的应用
    1.5 作物优良种质评价方法的研究情况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基于SLAF-seq技术开发SNP标记鉴定父本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种植方法
        2.1.3 DNA的提取
        2.1.4 SLAF文库构建和高通量测序
        2.1.5 SLAF标记和SNP标记开发
        2.1.6 亲缘关系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DNA提取结果
        2.2.2 酶切、建库以及测序数据评估
        2.2.3 SLAF标记和SNP标记开发
        2.2.4 试验材料群体分析
        2.2.5 待选父本与后代的亲子关系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南荻自然混交后代优良单株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实验基地的气候数据统计分析
        3.2.2 试验材料主要农艺性状检测及分析
        3.2.3 试验材料的品质性状分析
        3.2.4 优良单株筛选
    3.3 讨论
        3.3.1 影响南荻生物质产量的表型性状
        3.3.2 影响南荻生物质产量的环境因素
        3.3.3 南荻品质性状与优良种质的筛选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长江中游不同种植模式产量、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代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部分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长江中游主要种植模式研究现状
        1.2.1.1 长江中游主要种植模式发展历程
        1.2.1.2 生产方式对长江中游主要种植模式的影响
        1.2.1.3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游主要种植模式的影响
        1.2.2 长江中游新型种植模式探索
        1.2.2.1 长江中游新型种植模式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
        1.2.2.2 长江中游新型种植模式土壤特性
        1.2.2.3 长江中游新型种植模式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3.1 双季玉米种植模式
        2.3.2 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
        2.3.3 夏玉米-冬油菜种植模式
        2.3.4 双季稻种植模式
        2.3.5 中稻-冬油菜种植模式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1 气象指标
        2.4.2 生育进程
        2.4.3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叶面积测定
        2.4.4 测产及考种
        2.4.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4.6 温室气体的采集与计算
    2.5 花后光合物质积累特性及光温水资源生产效率的分析
        2.5.1 花后光合物质积累特性的分析
        2.5.2 光温水资源生产效率分析
    2.6 经济效益的计算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植模式产量及产量构成
        3.1.1 不同种植模式产量比较
        3.1.2 不同种植模式产量玉米产量构成
        3.1.3 不同种植模式产量水稻产量构成
        3.1.4 不同种植模式产量油菜产量构成
    3.2 不同种植模式产量形成
        3.2.1 不同种植模式生育期差异
        3.2.2 不同种植模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
        3.2.3 不同种植模式干物质积累
        3.2.4 不同种植模式叶面积指数
        3.2.5 不同种植模式花后光合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
    3.3 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2018 年)
        3.3.1 不同种植模式土壤容重的变化
        3.3.2 不同种植模式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3.4 不同种植模式温室气体排放(2018 年)
        3.4.1 不同种植模式N_2O排放
        3.4.2 不同种植模式CH_4排放
        3.4.3 不同种植模式产量、温室气体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的比较
    3.5 不同种植模式资源利用效率
        3.5.1 不同种植模式光能生产效率及周年利用率
        3.5.2 不同种植模式积温生产效率及周年利用率
        3.5.3 不同种植模式水分利用效率
        3.5.4 不同种植模式经济效益
4 讨论
    4.1 不同两熟种植模式产量与产量形成分析
    4.2 不同两熟种植模式对稻田气体排放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 不同两熟种植模式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空调准低温储粮技术在稻谷仓储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稻谷
    2 稻谷的物理性质
        2.1 稻谷的流散特性
        2.2 稻谷的热特性
        2.3 稻谷的吸附性
    3 稻谷安全储藏的影响因素
        3.1 储粮微生物对储粮的影响
        3.2 储粮害虫对储粮的影响
    4 稻谷仓储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4.1 常温储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2 低温储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3 气调储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低温储粮对稻谷温度变化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2.1.2 试验场所
        2.1.3 实验方案
        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粮面第一层粮温变化情况
        2.2.2 第二层粮食温度变化情况
        2.2.3 第三层粮食温度变化情况
        2.2.4 第四层适量温度变化情况
        2.2.5 整仓平均温度变化情况
        2.2.6 仓内廒间温度变化情况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温储粮对稻谷品质变化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3.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3.1.3 实验设计
        3.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空调准低温储藏对稻谷脂肪酸值变化的影响
        3.2.2 空调准低温储藏对稻谷糊化特性变化的影响
        3.2.3 空调准低温储藏对大米食味值变化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10)橙类文献计量研究 ——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计量学相关研究综述
        2.1 文献计量学简介
        2.2 文献计量学应用研究
        2.2.1 文献计量学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
        2.2.2 文献计量学在农业研究领域的应用
        2.2.3 文献计量学在园艺方面的应用
        2.2.4 文献计量学在果树领域中的运用
    3 橙类研究现状及进展
    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国内研究对象
        1.2 国际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国内研究方法
        2.2 国际研究方法
        2.3 建立数据库
        2.4 数据处理
        2.5 国际、国内橙类文献比较研究
        2.6 国内橙类不同分类主题文献综述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国内橙类文献计量分析
        1.1 文献量
        1.2 期刊分布
        1.3 文献着者分析
        1.3.1 第一作者统计
        1.3.2 高产作者分析
        1.3.3 核心作者分析
        1.3.4 作者合着情况
        1.4 作者机构统计
        1.5 文献机构地域分布
        1.6 基金资助项目
        1.7 论文被引用情况
        1.8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统计与分析
        1.8.1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量
        1.8.2 各分类主题文献的年份分布
        1.9 研究热点
    2 国际橙类文献的计量分析
        2.1 年份分布
        2.2 期刊分布
        2.3 文献着者分析
        2.3.1 第一作者统计
        2.3.2 高产作者分析
        2.3.3 核心作者
        2.3.4 着者合着情况
        2.4 发文机构
        2.5 文献语种与文献类型分析
        2.6 国家/地区分布
        2.7 基金资助项目
        2.8 学科分析
        2.9 论文被引用情况
        2.10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2.10.1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
        2.10.2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年份分布
        2.11 研究热点
    3 国内外橙类文献统计
        3.1 国内外橙类文献量及所占比重
        3.2 我国作者在国际上发表橙类文献及所占比重
        3.3 国内外各分类主题文献量
        3.4 我国作者在国内外发表的各分类主题文献
第四章 国内橙类各分类主题文献研究进展
    1 栽培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1.1 栽培技术
        1.1.1 品种
        1.1.2 建园
        1.1.3 保花保果与疏花疏果
        1.1.4 土肥水管理
        1.1.5 整形修剪
        1.1.6 高接换种
        1.1.7 植物生产调节剂
        1.1.8 无公害栽培技术
        1.1.9 采收
        1.2 繁殖技术
        1.2.1 嫁接繁殖
        1.2.2 实生繁殖
        1.2.3 压条繁殖
        1.2.4 扦插繁殖
        1.3 展望
    2 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2.1 育种方法
        2.1.1 引种
        2.1.2 选育种
        2.1.3 芽变选种和实生选种
        2.1.4 辐射育种
        2.1.5 细胞组织培养
        2.1.6 杂交育种
        2.1.7 转基因育种
        2.2 育种鉴定
        2.2.1 品质鉴定
        2.2.2 产量鉴定
        2.3 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与创新研究
        2.3.1 野生资源调查
        2.3.2 品种收集与保存
        2.4 选育种目标及品种区划
        2.4.1 选育种目标
        2.4.2 品种区划
        2.5 展望
    3 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研究进展
        3.1 生理生化
        3.1.1 矿质营养对橙类生理生化的影响
        3.1.2 体细胞的生理生化
        3.1.3 花芽分化
        3.1.4 树体营养元素利用特性
        3.1.5 果实生长发育
        3.1.6 病虫害对橙类生理生化影响
        3.1.7 落花落果生理机制
        3.1.8 采后生理生化
        3.2 生物学特征
        3.3 展望
    4 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
        4.1 病害防治
        4.1.1 非侵染性病害
        4.1.2 真菌性病害
        4.1.3 病毒类病害及细菌性病害
        4.1.4 其他病害
        4.2 虫害防治
        4.3 展望
    5 生物技术
        5.1 离体培养
        5.2 基因克隆
        5.3 遗传转化
        5.4 分子标记
        5.5 基因组编辑技术
        5.6 展望
    6 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
        6.1 采后贮藏保鲜方法
        6.1.1 简易储藏保鲜
        6.1.2 高压静电场保鲜
        6.1.3 低温贮藏保鲜
        6.1.4 化学保鲜
        6.1.5 涂膜保鲜
        6.1.6 打蜡保鲜
        6.1.7 热处理保鲜
        6.1.8 果实套袋保鲜
        6.1.9 天然保鲜剂保鲜
        6.1.10 留树保鲜
        6.1.12 其他保鲜技术
        6.2 加工利用
        6.3 展望
第五章 讨论
    1 国内、国际文献量及撰文合作度比较
        1.1 国内、国际文献量比较
        1.2 撰文合作度
    2 国内、国际分类主题文献量比较
        2.1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量
        2.2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量年份分布
    3 国内、国际橙类研究核心期刊分布
    4 国内、国际橙类研究的核心作者分布
    5 国内、国际橙类文献的国家及地域分布
    6 国内、国际橙类机构分布
    7 国内、国际橙类文献被引情况
    8 国际橙类文献语种及类型分布
    9 国内、国际橙类基金论文比比较
第六章 结论
    1 结论
    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The Total Content of 2003(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 Newsletter)(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实践研究[D]. 毕文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长沙地区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研究[D]. 刘大昌.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3]双季玉米体系周年产量形成与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机制研究[D]. 王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4]小菜蛾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家族基因对Bt Cry1Ac毒素的抗性机理[D]. 龚莉君.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5]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四倍体南荻自然混交后代优良单株的筛选及其父本鉴定[D]. 石艳兰.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7]长江中游不同种植模式产量、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代价的研究[D]. 夏飞.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8]空调准低温储粮技术在稻谷仓储中应用的研究[D]. 冯儒.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9]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10]橙类文献计量研究 ——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D]. 林玲娜.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2003年总内容(湖南农业科技通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