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合料压实设备及技术

沥青混合料压实设备及技术

一、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设备与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桥[1](2021)在《渝西地区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工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公路网建设已基本完善,对于早期修建的高等级路面,尤其是沥青路面,在车辆荷载以及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路面上的病害问题也越加严重,已严重影响到了驾驶员的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因此大多数高等级路面已进入到维修及养护阶段。路面养护若采用传统的加铺工艺,不仅会对既有道路的标高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导致道路两侧排水不畅;若采用重建手段,不仅浪费极为宝贵的优质沥青资源,还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与此同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以及十九大会议明确指出,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旧路面材料的回收和利用,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大中修和改建工程的路面旧料应当得到合理的运用处理,全面提升公路路面材料的循环利用水平。因此,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设备等四新技术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泡沫沥青冷再生作为一种新型的路面再生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对旧路面材料回收利用,还能解决在路面工程中产生的各类病害问题,而且具有养护周期短、开放交通快等优点,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路面养护技术。但目前对该技术的研究,大多数基于国外某公司的冷再生设备,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发泡效果、混合料的配比设计和路用性能等方面研究较多,而对实际工程应用中具体的施工工艺尚未进行明确的阐述。从而在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譬如混合料性能不满足要求、摊铺离析、摊铺裂纹、压实度较低等一系列工程质量问题。因此,本文针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在渝西地区S209省道路面改造工程的下面层应用,以国产XCL-300R泡沫沥青冷再生设备为基础,选用配套的施工设备,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采用5m/min、6m/min、7m/min的铣刨速度对旧路面材料进行铣刨,根据室内筛分试验,以通过率曲线的离散程度对旧路面材料的级配均匀性研究。(2)根据干湿劈裂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对不同的拌和顺序、拌和时间、拌和速度、沥青的波动性以及水泥掺量进行研究,分析各个不同的拌和作业参数对泡沫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程度。(3)选择3m/min、4m/min、5m/min和600r/min、700r/min、800r/min、900r/min的摊铺速度和熨平板振捣梁振捣转速,根据观察法和实测法对铺层质量进行分析,使泡沫沥青混合料铺层表面无离析和裂纹且平整度、铺层厚度均满足要求。(4)运用3种不同碾压方式、碾压遍数和碾压速度对泡沫沥青混合料铺层进行碾压,通过灌砂法对路面的压实度进行检测,从而对不同的碾压参数进行评价。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对国产泡沫沥青冷再生设备在国内进行推广和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在渝西地区进行推广,以及得到一套较完备且适应于该地区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施工工艺。

丁凡[2](2020)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分析与控制》文中提出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复杂,施工质量问题将会影响路面服役性能。级配作为混合料施工控制的重要指标,级配变异可能导致路面混合料实际级配与设计级配出现偏差,对混合料路用性能与使用寿命产生一定影响。为保证施工质量,本文对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级配的变异分析与控制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基于熵权法与灰度关联理论,确定了七种不同类型混合料(AC-13、AC-16、AC-20、SMA-13、SUP-13、SUP-20与SUP-25)高温、低温、水稳定性能对综合路用性能的影响权重,利用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筛孔通过率变化对路用性能的影响程度,确定各类型混合料的控制筛孔,结果表明4.75mm与0.075mm筛孔对所有混合料类型路用性能均有显着影响;2.36mm筛孔通过率对AC-13与SUP-13路用性能影响显着;大于9.5mm粒径颗粒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关系密切,在现有施工对大粒径关注度较低的前提下,应对大筛孔通过率进行严格控制。其次,对集料波动性、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集料作为混合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率波动性不可避免,当粒径规格跨度较大时,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与程度更为显着;引入波动指数对其波动性进行评价。同时基于工程项目对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进行分析,发现在当前施工条件下拌和过程对混合料级配影响小,运输过程中级配变异性最大,摊铺过程对离析混合料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沥青混合料施工中级配变化复杂,后续施工工序不仅可能使级配变异不断增强,亦可能对前期的级配变异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通过级配变异影响因素发现级配变异受到道路等级、混合料类型、最大公称粒径、运输路况与运输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施工水平接近的情况下,公称最大粒径大、道路等级低、运输路况差、运输时间长的混合料级配发生变异的可能性高。再次,基于生产配合比与级配允许控制范围,提出了冷集料通过率允许波动范围计算方法,结果表明集料通过率允许波动范围较广。利用P-P图和K-S检验法对正常施工条件下级配概率分布进行研究,发现施工过程中各筛孔的通过率呈现正态分布规律。基于施工数据验证了现有施工水平与现行规范级配允许偏差范围的匹配性,通过级配分布规律对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允许偏差范围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基于当前施工水平的高等级公路施工过程级配允许偏差范围。最后,对基于图像分块处理的级配监控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与单阈值处理效果对比发现该方法对集料颗粒的识别精度可提高约10%,可一定程度缓解自然光线条件下集料颗粒图像识别精度不足问题。通过对SPC控制图中均值-极差控制图进行修正,以修正均值控制图为基础建立了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的级配动态控制方法,提出对级配变异敏感过程中控制筛孔进行动态分析的要求以保证施工过程稳定。

贾通[3](2020)在《沥青路面智能压实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压实是沥青混合料密实成型和路用功能实现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沥青路面的强度、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因此,沥青路面施工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压实质量控制。目前,沥青路面的压实质量管理仍以事后检验为主,难以及时了解压实状况并进行过程控制。因而,能够连续监测和实时反馈压实状态的智能压实逐渐引起关注。本文以沥青路面施工的碾压过程为对象,重点围绕“机-料”耦合系统建模分析、振动压实反馈信号处理、压实状态感知和智能压实质量评价等内容进行智能压实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首先,阐述了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机理,分析了压实过程中三种阻力的作用原理,提炼了共振状态下压实效果较好的规律;采用一维流变模型分析了沥青混合料在碾压施工过程中的流变力学行为,建立了振动压实“机-料”耦合系统非线性模型,并分别在线性、非线性和一般情况下进行了模型分析。研究表明,当振动参数确定时,沥青混合料对压实机具的抵抗力与振动轮的惯性力之间呈线性关系;通过量测振动轮反馈响应的变化信息,可进一步分析沥青混合料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而获取压实状态,为智能压实监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旋转压实试验,提取了碾压次数与压实度之间的对数关系;提出了一种新型室外振动压实试验方法,克服了施工现场中试验设计的困难;进行了室外和现场试验,采集了振动压实反馈信号。基于双处理器架构设计了车载检测单元,提出了一种低成本协同定位方案,满足了碾压检测和定位的需求;开发了道路施工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沥青路面施工参数的连续实时无损监测。然后,对振动压实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基于汉明窗设计了有限冲击响应数字带通滤波器,有效地抑制了高频噪声成分,同时保证了原始信号的线性相位特性;采用多项式最小二乘法进行趋势项消除,利用五点三次平滑法进行平滑处理,去除了零点漂移和杂波毛刺,平滑了振动信号波形。针对振动反馈信号的非线性非平稳特性,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对信号进行分解,通过希尔伯特-黄变换(HHT)方法提取了有效IMF分量,并进行时频分析。研究表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以本征模态函数为“基函数”重构信号,可提高信号质量,减小频谱泄露、栅栏效应等误差,具有自适应性强、信噪比好等优点。进而,根据Parseval能量守恒定理,提出基于能量分布的压实感知方法和新指标振动压实能量值(VCVe)。在振动信号处理结果的基础上,计算获取了压实计值(CMV)、连续压实值(CCV)、VCVe值。研究表明,随着碾压次数的增加,CMV、CCV和VCVe指标值均呈逐步增大趋势;VCVe与碾压次数的相关关系优于CMV和CCV,改善了谐波分析指标的稳定性和一致性;VCVe、CMV、CCV指标之间具有独立性,可单独或联合用于压实监测;与常规取芯检测方法相比,CMV、CCV和VCVe指标可以反映沥青混合料压实状态的变化过程,虽不宜直接用作质量验收标准,但可用于压实状态感知和压实质量过程控制。最后,融合多源压实监测数据,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和隐马尔可夫模型(HMM)进行智能压实质量评价。选择了训练样本特征,进行了数据预处理,基于实时动态(RTK)GPS标定系统进行了样本数据标识;采用模糊C均值方法计算了样本数据的隶属度,抑制了噪声和孤立点的影响;设计了模糊支持向量机分类器,有效地进行了压实状态分类,准确率可达72.6%;利用RTK-GPS定位数据计算获取了隐含压实状态序列,采用SVM状态分类结果作为观察序列,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算法计算了HMM参数;获取了转移概率矩阵和观测概率矩阵,根据HMM解码算法计算了碾压施工过程的隐含状态序列,其准确率为78.3%;与FSVM压实状态分类相比,SVM-HMM的准确率有较大改善,实现了碾压全程的智能压实质量评价。本文基本实现了沥青路面压实的连续无损感知和智能质量评价等初级智能压实技术,对智能压实反馈控制系统尚未深入探索。未来,可结合人工智能、自适应馈控等理论研究高级智能压实技术,促进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设的发展。

褚召阳[4](2020)在《冷补沥青混合料制备及路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补沥青混合料是近年来新兴的路面快速修补材料,可在常温甚至低温雨雪天气施工,且施工简单快捷、随用随取、节能环保,因此受到施工养护部门的青睐。但是对于冷补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及性能评价,国内外均没有形成规范、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参考指标,冷补沥青混合料的质量良莠不齐。本论文针对现有问题,结合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基于大量室内试验,围绕溶剂型和乳剂型两种类型的冷补沥青混合料展开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从冷补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出发,对其强度形成机理和形成过程进行分析,选出了密实悬浮结构作为冷补沥青混合料的结构类型。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得到13组AC-13型冷补沥青混合料级配,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试验;借鉴同济大学林绣贤教授快速确定最佳油石比的方法得到各组级配所对应的最佳沥青用量。根据沥青冷补液配制方案,利用高剪切均质仪对沥青冷补液的各组分材料进行充分剪切,分别制备出溶剂型和乳剂型沥青冷补液;根据使用性能对沥青冷补液做优选,其中对溶剂型沥青冷补液进行了低温施工和易性、拌和整体性、分散粘性三方面试验;对乳剂型沥青冷补液在三个试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冷补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最终确定制备两种冷补液的最优方案。接着按照混合料级配设计方案,将各档矿料与自行研制并优选出的沥青冷补液拌和制成冷补沥青混合料,通过室内试验对其路用性能进行研究。采用车辙试验检验其高温稳定性;采用低温小梁弯曲试验检验低温稳定性;采用冻融劈裂试验检验水稳定性。根据试验数据,提出了适用于冷补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的技术指标:高温车辙试验取动稳定度大于或者等于3000次/mm;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取弯曲破坏应变(?B)大于或者等于3600με;冻融劈裂试验结合使用实际和沥青冷补料出现水损害时的温度条件,在试验时将水浴温度60℃修正为45℃,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80%。对试验结果对比后,确定了制备溶剂型冷补沥青混合料和乳剂型冷补沥青混合料的最优级配方案,并分析了两种类型的沥青冷补料在路用性能方面的差异。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冷补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工艺、包装储存和施工中的工艺流程等内容,并与热拌沥青混合料和市场上相关的冷补沥青混合料生产成本进行了对比,总结了冷补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效益。

孙学楷[5](2020)在《厂拌改性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与改进研究》文中认为全国每年因养护及改扩建产生的SBS改性RAP总量超过3200万吨,且以一定的速率持续增长。应用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技术回收利用SBS改性RAP,环保效益与经济价值显着。现行再生技术规范中虽明确了SBS改性RAP可以再生利用,但对如何更好地利用SBS改性RAP并筑成高品质的沥青路面未提出针对性的条款。为更好、更高效地循环利用大体量的SBS改性RAP,研究依托山东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改性沥青混合料绿色循环热再生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针对厂拌热再生SBS改性RAP时的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及改进措施展开研究。RAP预处理是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环节。对具有代表性的RAP预处理工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比较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反击-转子离心多级联合筛分工艺的RAP分离效率达70%以上,为提高回收料掺量及加强再生混合料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推荐在破碎设备组合中添加转子离心式破碎机,应用多级联合筛分作业以改进SBS改性RAP的预处理效果。应用性能指标预估方程,以针入度、粘度、软化点、延度为新沥青筛选与定制的关键指标,可以精准再生旧SBS改性沥青。定制沥青再生旧沥青的关键性能指标满足技术要求,推荐将粘韧性作为评价再生改性沥青粘弹特性的关键指标。室内路用性能研究表明,与使用全新集料的混合料相比,改性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动态压缩模量提高,承载能力与高温抗变形能力提高,低温性能满足规范要求,抗疲劳性能有所减弱。推荐使用冲击韧性评价再生混合料的疲劳性能,作为混合料设计阶段材料优选、级配优化的评价指标。应用施工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提高再生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水平。推荐使用无核密度仪等无损检测技术评估再生沥青路面的施工均匀性,依据评估结果制定后续施工质量的改进措施。现场评估结果表明首件工程的六种路面组合结构的路面平整性、水稳定性、抗滑性及结构强度合格。使用现场生产混合料成型的马歇尔试件与抽取的路面试件进行室内评估,结果表明,与使用全新集料的混合料层相比,再生沥青混合料层的高温稳定性显着提高,低温性能满足规范要求。

田源[6](2020)在《华南地区SMA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与施工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大省,公路交通量大且重载比例高,在南方地区高温多雨天气较多而且分布集中的条件下,传统的连续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路面显出诸多不足,早期病害如水损害、车辙、裂缝与抗滑性能衰减过快等问题时有出现。而骨架密实型的沥青玛蹄脂碎石(SMA)由于较大的油膜厚度以及纤维的加入使其具有比传统的悬浮密实型AC级配混合料具有更好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耐久性以及粗糙耐磨等表面功能特性,是解决AC性能不足的一个可行方案。但SMA混合料对优质粗集料、级配设计、拌和、摊铺、碾压等施工工艺的要求较高,一旦施工过程没有控制好则极易出现泛油、初期抗滑性能快速下降等问题。首先,通过对华南地区各省份代表性石场调研,发现目前优质石料较为匮乏,各省局部区域蕴藏的优质玄武岩与辉绿岩是目前新建高速上面层的主要料源。依据广东省高速公路规划图,在对高速公路沿线分布的岩石情况及石料加工厂开展大量调研并取得试验资料的基础上,汇总广东省岩矿资源分布,可对今后高速公路建设、养护等集料的选取提供参考。然后,根据CAVF法(主骨架空隙填充)设计粗、中、细三种SMA-13沥青混合料,采用数字图像技术对混合料试件的切片图像进行处理,基于大津法(OTSU)提取混合料切片图像中的粗集料颗粒,提出数字图像法计算的沥青混合料粗集料骨架间隙率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骨架结构。借助压力胶片的界面评价技术,并基于室内的搓揉试验模拟磨耗层构造在行车作用下的抗滑衰减行为,试验研究发现混合料的粗集料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其表面构造的抗滑耐久性能变化不大,适度的粗集料与细集料组合有助于改善混合料的和易性与施工均匀性,辅助于高粘度改性沥青胶结料,也能达到类似的骨架嵌挤约束效果,能够进一步改善路面表层构造的稳定性与抗滑耐久性。最后,依托实体工程开展沥青用量、纤维种类、纤维掺量、碾压工艺、沥青类型对SMA-13路面初期抗滑性能的影响,通过铺筑不同试验段,根据验评标准分别对构造深度和横向力系数指标进行比对分析,并采用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计算抗滑性能影响因素的敏感性指标,为提高SMA路面的早期抗滑性能提供材料设计与施工工艺优化指导依据。对两种改性沥青的SMA路段抗滑性能进行跟踪观测,进一步验证了高性能沥青胶结料的粘结约束作用也可以明显延长磨耗层的长期抗滑性能。

李渠源[7](2020)在《隧道温拌沥青混合料耐久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温拌沥青混合料在保证路面性能满足要求的同时,也解决了传统热拌沥青混合料存在的污染严重的问题。采用温拌技术,可以使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温度降低30℃以上,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将大大降低,施工环境会得到明显改善。因此,研究温拌技术对隧道沥青路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关于不同温拌剂对沥青混合料力学特性及路用性能的影响已多有研究,对温拌沥青混合料长期使用性能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缺乏对不同类型温拌技术的对比。本文从压实特性、高温车辙、低温开裂、水损害、疲劳损害、老化这几类显着影响沥青混合料耐久性能的因素出发,对温拌沥青混合料进行研究,为温拌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本文试验选用了Sasobit、Aspha-min、DWMA-1三种不同降温机理的温拌剂,分析了温拌改性沥青的物理性能、粘温性能和流变特性;制备了AC-20C型温拌沥青混合料,采用马歇尔击实试验,变化不同的压实温度与压实次数,测量试件的空隙率与稳定度,分析其变化规律,用4%空隙率法确定了混合料的最佳压实温度,建立了空隙率与压实次数的幂函数回归关系,定义了压实难易系数,并采用基于旋转压实密实度曲线得到压实功参数分析了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和易性与抗变形性能;通过室内试验模拟混合料的长期老化,研究老化前后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与水稳定性,提出了老化前后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衰减规律;通过劈裂疲劳试验、直接拉伸疲劳试验以及半圆柱体裂缝扩展试验,对温拌沥青混合料的耐疲劳开裂及裂缝扩展性能进行研究;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不同温拌剂的节能减排效果,并为隧道沥青路面施工提出了合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Sasobit和Aspha-min可以改善沥青的高温流变特性,且具有良好的降黏效果,DWMA-1对沥青性能指标影响不大;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随压实温度增加呈线性减小,随压实次数的增大呈幂函数减小,力学强度随空隙率增大呈线性下降变化,Sasobit、Aspha-min、DWMA-1可以使混合料的压实温度分别降低25℃、20℃和15℃,其最佳掺量分别为3%、0.3%和0.6%,温拌沥青混合料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与抗变形能力;Sasobit和Aspha-min改善了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但都不同程度地劣化了混合料的低温性能与水稳定性;DWMA-1提升了混合料的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Sasobit和DWMA-1温拌沥青混合料还具有良好的抗老化特性;Sasobit提升了混合料的疲劳寿命,试件具有脆性破坏特征,Aspha-min、DWMA-1对混合料疲劳性能影响较小,试件具有塑性破坏特征;温拌沥青混合料节能减排效益显着,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张鹏[8](2020)在《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是由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该“纲要”的主基调由绿色发展贯穿其中。截止2018年底,有效数据统计,与2017年相比全国公路总里程增加了73000公里,而全国公路总里程累计达到了484.65万公里。但是,在庞大的通车里程数据之下,其中需要维护的行驶里程数据为467.46万公里,占总行驶里程的96.5%。旧沥青路面在维修或者重建中产生大量的铣刨材料会被直接当作建筑垃圾填埋,这势必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同时,维修或者重建道路又需要新材料,将大量开采石油沥青和矿石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如果在新建或大修路面中采用冷再生技术,就可以将丢弃的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这样每年节省的材料费用将超过数亿十元人民币,既节约了原材料,又实现了变废为宝。冷再生混合料与传统热拌沥青混合料相比,具有施工更加便捷、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更小等优势。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对冷再生混合料力学性能及路用性能的影响,综合试验过程和结果,确定混合料的拌料顺序、如何成型、适合养生的时间温度、油石最佳比率、以及最佳含水率,最终找到了最佳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制备出废旧再生集料掺量为70%、水泥用量为2%、最佳油石比3.4%(乳化沥青最佳用量为8.86%)的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该混合料既能达到高等级沥青路面面层规范要求,又同时满足夏热冬寒半干旱地区的热拌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要求。研究发现,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当中废旧再生集料的掺量越大,力学性能、高温性能、水稳性能越差,但低温抗弯拉性却随着废旧集料掺量的增多而得到提高;水泥虽然改善了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高温性能、水稳性能,但却同时增大了混合料的脆性降低了混合料的低温抗弯拉性能;油石比过高过低都将对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对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和性能的研究,为废旧再生集料应用于冷拌沥青混合料提供试验依据和推广应用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适合我国道路发展的大势所需,有巨大社会经济效益潜力。

陈富达[9](2020)在《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的力学性能和功能属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层面致力于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战略,要求建设环保、低碳、节能、减排、降噪的道路,因此,寻求绿色经济的路面养护技术,改善现有路面状况,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成为了一种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Nova Chip、微表处、薄层SMA和UTAC等磨耗层养护技术得以广泛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路面使用状况,也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此类技术由于厚度的降低,其力学性能要求大幅提高,且受限于沥青材料的性能,较容易出现反射裂缝、脱皮、坑槽和推移等病害,限制了薄层罩面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本文针对目前普通超薄沥青磨耗层的技术缺陷,采用高性能沥青胶结料和粘层油材料作为原材,结合粗骨料空隙填充设计法(CAVF,Coarse Aggregate Voids Filling Method)设计厚沥青油膜的骨架密实型级配,形成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技术。经各项室内基本路用性能测试验证,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动稳定度>5000次/mm)、水稳定性(残留稳定度和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均>85%)、抗飞散剥落能力、(飞散损失率<8%)、以及层间抗拉拔和抗剪切的性能(拉拔强度和抗剪强度均>0.4MPa)。薄层罩面的抗裂性能和抗滑耐久性是直接影响其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设计低温弯曲试验、小梁冲击韧性试验、半圆弯曲断裂试验和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四种试验方法测试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在不同加载模式下的断裂韧性和耐疲劳开裂的性能;此外,应用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和压力胶片测试技术,结合传统的抗滑性能测试,设计搓揉试验,获取不同搓揉阶段下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的表面构造和界面接触特性的变化趋势。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GAC-16、SMA-13等传统磨耗层,高韧超薄磨耗层具有更良好的断裂韧性、耐疲劳开裂性能和抗滑耐久性,这与其厚沥青油膜的骨架密实型级配设计有密切关系。将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应用至实体工程铺筑当中,结合其技术特点、室内试验分析结果和现场施工特性,提出了涵盖原路面病害处治和界面处置、混合料拌制、摊铺、碾压等各项环节的完整的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的施工工艺;根据现场质量测试获取的样本数据分析可知,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具有良好的抗裂、抗滑、密水、降噪性能和平整度修复能力,并据此提出了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交工验收时的技术指标要求。本文完成了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的材料组成和配合比设计、室内路用性能分析、工程应用与验证等一系列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可丰富当前道路养护方案类型,进一步提升道路养护质量,同时也可为高性能薄层罩面铺装理论与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赵轩[10](2020)在《改性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在高速公路中面层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因为其100%利用旧料、低碳环保等技术优势,和室内研究的大量开展、施工工艺的成熟等条件,近些年开始在高等级公路的下面层和基层大规模使用,但设计方法的不足和材料本身的性能限制其在高速公路中面层的应用推广。因此,本文从改性乳化沥青的性能提升和配比设计的关键因素研究出发,对比冷热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并开展实体工程研究,分析改性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在高速公路中面层的适用性。首先,对比了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方法,确定了室内试验和工程生产的制备工艺;通过对不同胶乳掺量的改性乳化沥青残留物进行常规物理性能、Superpave体系流变性能和微观形态研究,结合评价指标分析,综合考虑经济性和改性效率,确定胶乳最佳掺量。其次,通过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级配设计和最佳含水率研究,确定了施工时冷再生机械的铣刨速度,建立了最佳含水量与温度的线性拟合方程;基于压实特性分析,确定室内冷再生混合料的压实次数,得到了施工时再生和摊铺机组的最佳间距;对比了不同成型方式和养生温度,为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施工质量检验的成型方法提供参考;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进行了配合比设计,确定了两种冷再生混合料水泥和乳化沥青的最佳掺量。然后,基于comsol有限元软件,分析了汾灌高速冷再生路面结构冬夏两季路面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确定了与实际更为贴近的冷再生混合料高温蠕变和低温断裂的试验温度;通过多序列重复分层蠕变和全厚式蠕变试验对比了四种冷热混合料和七种整体路面结构的高温蠕变性能;采用半圆弯曲断裂试验,比较了两种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在中低温条件下的抗裂性能,分析了不同加载速率下的断裂参数变化规律;通过半圆弯曲疲劳试验,建立了基于应力比和应力幅值的疲劳方程,并从能量角度评价四种混合料的疲劳性能。最后,通过汾灌高速改性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项目,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体工程,通过路面结构验算、试验段性能跟踪观测等进一步验证了该技术在高速公路中面层的适用性,并结合经济环境效益定量分析了汾灌高速冷再生项目减少的资金成本和能源消耗。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改性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在高速公路养护工程中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结构性修复提供了新的工程实践案例。

二、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设备与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设备与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渝西地区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荣江路工程现状与问题
    2.1 荣江路工程现状与病害问题
    2.2 旧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2.3 荣江路路面结构性能评价
        2.3.1 旧路面损坏程度评价
        2.3.2 旧路面结构承载力评价
        2.3.3 旧路面材料级配分析
        2.3.4 旧路面的压实度及空隙率分析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泡沫沥青冷再生的应用现状与质量评价分析
    3.1 泡沫沥青冷再生应用现状分析
    3.2 泡沫沥青冷再生应用可行性分析
    3.3 泡沫沥青混合料的质量影响因素
    3.4 泡沫沥青混合料质量评价方法
    3.5 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泡沫沥青冷再生关键工艺与控制
    4.1 泡沫沥青冷再生关键施工工艺
    4.2 旧路面铣刨工艺机理分析
        4.2.1 铣刨转子工作原理
        4.2.2 铣刨刀具的运动轨迹分析
        4.2.3 铣刨速度与RPA料粒径的关系
    4.3 泡沫沥青混合料拌和机理分析
        4.3.1 沥青混合料搅拌机的工作原理
        4.3.2 泡沫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成分
        4.3.3 对泡沫沥青混合料进行搅拌的目的
        4.3.4 泡沫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过程分析
    4.4 泡沫沥青混合料摊铺机理分析
        4.4.1 摊铺机工作原理
        4.4.2 泡沫沥青混合料的摊铺过程分析
        4.4.3 泡沫沥青混合料的振捣压实原理
        4.4.4 摊铺速度与铺层质量的关系
        4.4.5 频率和振幅与铺层质量的关系
    4.5 泡沫沥青混合料压实工艺机理分析
        4.5.1 泡沫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方法分析
        4.5.2 泡沫沥青混合料压实过程分析
        4.5.3 泡沫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原理分析
        4.5.4 碾压参数对压实质量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
    5.1 铣刨工艺与RAP料级配研究
        5.1.1 铣刨速度与RAP料级配研究
        5.1.2 RAP料的预处理
        5.1.3 泡沫沥青混合料的配比设计
    5.2 拌和作业与泡沫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5.2.1 拌和顺序分析
        5.2.2 拌和频率分析
        5.2.3 拌和时间分析
        5.2.4 沥青的波动性影响分析
        5.2.5 不同的水泥掺量分析
    5.3 运输作业与泡沫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分析
        5.3.1 装料环节
        5.3.2 运输环节
        5.3.3 卸料环节
    5.4 摊铺作业与泡沫沥青混合料铺层质量研究
        5.4.1 摊铺速度与泡沫沥青混合料铺层质量研究
        5.4.2 振幅及频率对路面铺层质量的影响
    5.5 碾压作业与混合料铺层工程质量研究
        5.5.1 碾压方式对路面工程质量影响
        5.5.2 碾压速度对路面工程质量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依托工程验证与评价
    6.1 施工设备参数与施工工艺验证
        6.1.1 铣刨设备参数与铣削工艺验证
        6.1.2 拌合设备参数与工艺验证
        6.1.3 摊铺碾压设备参数与工艺验证
    6.2 路用性能分析与评价
        6.2.1 弯沉
        6.2.2 路面承载力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施工过程级配变异
        1.2.2 施工过程级配控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于熵权法与灰度关联理论的沥青混合料控制筛孔研究
    2.1 概述
    2.2 基于熵权法的路用性能权重分析
        2.2.1 熵权法
        2.2.2 路用性能权重分析
    2.3 基于灰度关联理论的控制筛孔分析
        2.3.1 灰度关联理论
        2.3.2 AC型沥青混合料
        2.3.3 SMA型沥青混合料
        2.3.4 SUP型沥青混合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概述
    3.2 冷集料通过率波动性分析
        3.2.1 通过率波动程度
        3.2.2 变异系数
        3.2.3 波动指数
        3.2.4 集料通过率波动影响因素
    3.3 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
        3.3.1 级配变异敏感过程分析
        3.3.2 连续施工过程级配变化研究
        3.3.3 施工过程级配变异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控制范围研究
    4.1 施工过程冷集料通过率允许波动范围
    4.2 基于施工水平的级配允许偏差范围研究
        4.2.1 筛孔通过率概率分布研究
        4.2.2 级配允许偏差范围的确定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控制研究
    5.1 基于数字图像分块处理的级配监控方法
        5.1.1 理论介绍
        5.1.2 级配监控技术的工程应用
    5.2 级配动态控制方法
    5.3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沥青路面智能压实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智能压实发展和研究现状
        1.2.2 沥青路面智能压实关键技术
        1.2.3 振动压实机理和碾压模型研究动态
        1.2.4 压实参数检测和数据处理研究动态
        1.2.5 压实检测指标和质量评价研究动态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
第二章 沥青路面振动压实“机-料”耦合模型
    2.1 沥青混合料压实机理和压实特性
        2.1.1 沥青混合料压实机理
        2.1.2 沥青混合料压实特性
    2.2 沥青混合料振动压实“机-料”耦合模型
        2.2.1 振动压实原理与“机-料”耦合模型结构
        2.2.2 沥青混合料碾压流变特性与“机-料”耦合模型
    2.3 沥青路面振动压实“机-料”耦合模型分析
        2.3.1 线性振动压实系统分析
        2.3.2 非线性振动压实系统分析
        2.3.3 一般情况下振动压实系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沥青路面振动压实试验设计与监测
    3.1 室内压实模拟试验
        3.1.1 室内马歇尔击实试验
        3.1.2 室内旋转压实试验
    3.2 室外压实模拟试验
        3.2.1 小型振动压路机
        3.2.2 小型试验路设计
        3.2.3 沥青混合料设计
        3.2.4 振动压实试验过程
        3.2.5 振动压实试验结果
    3.3 现场振动压实试验
    3.4 远程监控系统实现
        3.4.1 车载单元设计
        3.4.2 施工参数监测
        3.4.3 测速定位系统
        3.4.4 监控管理系统
        3.4.5 客户端口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MD的沥青路面振动压实反馈信号处理
    4.1 信号采集和预处理
        4.1.1 振动信号采集
        4.1.2 振动信号滤波
        4.1.3 振动信号预处理
        4.1.4 滤波和预处理实例
    4.2 振动信号分析方法
        4.2.1 傅里叶分析
        4.2.2 短时傅里叶分析
        4.2.3 小波变换分析
        4.2.4 HHT变换分析
        4.2.5 分析方法比较
    4.3 振动反馈信号处理分析
        4.3.1 EEMD分解
        4.3.2 瞬时频率分析
        4.3.3 时频频谱分布
        4.3.4 频谱参数提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能量分布的沥青路面压实状态感知方法
    5.1 压实质量检测指标
        5.1.1 传统检测指标
        5.1.2 智能压实指标
        5.1.3 压实指标比较
    5.2 室外试验压实状态感知
        5.2.1 压实背景试验分析
        5.2.2 静压振压影响比较
        5.2.3 压实遍数影响分析
        5.2.4 振动压实状态感知
        5.2.5 压实指标评价分析
    5.3 现场试验压实状态感知
        5.3.1 单点碾压结果分析
        5.3.2 整体碾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SVM-HMM的沥青路面智能压实质量评价
    6.1 特征选择与预处理
        6.1.1 评价流程和特征选择
        6.1.2 UWB/GPS协同定位
        6.1.3 样本数据预处理
        6.1.4 样本数据标识
    6.2 基于SVM的智能压实状态分类
        6.2.1 支持向量机原理
        6.2.2 模糊支持向量机
        6.2.3 智能压实状态分类
    6.3 基于HMM的智能压实质量评价
        6.3.1 隐马尔可夫模型
        6.3.2 智能压实质量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与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冷补沥青混合料制备及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冷补沥青混合料的组成及强度形成机理
    2.1 冷补沥青混合料的组成
        2.1.1 沥青
        2.1.2 集料
        2.1.3 稀释剂
        2.1.4 添加剂
    2.2 冷补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
    2.3 冷补沥青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
        2.3.1 冷补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形成机理
        2.3.2 冷补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形成过程
        2.3.3 冷补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冷补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1 矿料级配设计
    3.2 冷补液各成分用量设计
        3.2.1 溶剂型冷补沥青混合料
        3.2.2 乳剂型冷补沥青混合料
    3.3 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冷补沥青混合料制备及优选试验
    4.1 冷补沥青混合料制备
        4.1.1 溶剂型沥青冷补液制备
        4.1.2 乳剂型沥青冷补液制备
    4.2 冷补沥青混合料优选试验
        4.2.1 溶剂型沥青冷补液优选
        4.2.2 乳剂型沥青冷补液优选
    4.3 本章小结
5 冷补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
    5.1 高温稳定性试验
    5.2 低温稳定性试验
    5.3 水稳定性试验
        5.3.1 沥青混合料水损坏机理
        5.3.2 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水损害
        5.3.3 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试验方案
    5.4 本章小结
6 冷补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工艺及应用效益研究
    6.1 冷补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工艺
        6.1.1 各组成材料技术要求
        6.1.2 前期准备工作
        6.1.3 生产流程及工艺
    6.2 冷补沥青混合料的包装和储存
    6.3 冷补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工艺
        6.3.1 应急修补的施工工艺
        6.3.2 非应急修补的施工工艺
    6.4 冷补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效益分析
        6.4.1 经济效益分析
        6.4.2 社会价值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厂拌改性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与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发展历程
        1.2.2 RAP变异性及预处理研究现状
        1.2.3 SBS改性沥青再生规律研究现状
        1.2.4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1.2.5 沥青路面质量评价方法与指标
    1.3 研究内容、技术难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SBS改性RAP预处理工艺改进
    2.1 破碎设备与筛分方法
        2.1.1 破碎设备
        2.1.2 筛分方法
    2.2 预处理工艺对比
        2.2.1 预处理工艺调查
        2.2.2 预处理效果评价
    2.3 预处理工艺改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沥青筛选与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1 新沥青材料筛选
        3.1.1 筛选流程
        3.1.2 旧沥青性能
        3.1.3 性能预估方程
        3.1.4 新沥青性能
        3.1.5 再生沥青性能
    3.2 配合比设计
        3.2.1 原材料
        3.2.2 配合比与最佳新沥青用量
    3.3 混合料路用性能
        3.3.1 高温性能
        3.3.2 水稳定性
        3.3.3 低温性能
        3.3.4 疲劳性能
        3.3.5 动态模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首件工程施工质量过程控制
    4.1 RAP预处理
    4.2 新沥青筛选与定制
    4.3 生产配合比设计
    4.4 首件工程路面结构
    4.5 混合料级配与沥青用量控制
        4.5.1 下面层混合料
        4.5.2 上面层混合料
    4.6 混合料施工温度控制
        4.6.1 出料温度
        4.6.2 摊铺温度
        4.6.3 碾压温度
    4.7 施工质量智能控制系统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首件工程后评估
    5.1 现场评估
        5.1.1 施工均匀性
        5.1.2 路面平整性
        5.1.3 路面抗水损性
        5.1.4 路面抗滑性
        5.1.5 路面承载能力
    5.2 室内评估
        5.2.1 试件制备
        5.2.2 路面高温稳定性
        5.2.3 路面低温抗裂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厂拌改性热再生沥青路面质量改进
    6.1 RAP预处理
    6.2 新沥青筛选与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6.3 施工质量控制
    6.4 质量后评估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华南地区SMA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与施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MA路面的发展
        1.2.2 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
        1.2.3 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评价方法
        1.2.4 SMA路面的抗滑性能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技术要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华南地区沥青路面集料资源分布与技术性能调研
    2.1 各省岩石地质分布概况
        2.1.1 广东省岩石分布概况
        2.1.2 广西地区岩石分布概况
        2.1.3 海南省岩石分布概况
        2.1.4 福建岩石分布概况
        2.1.5 江西岩石分布概况
    2.2 各省典型上面层石场调研
        2.2.1 广东河源芙蓉石场
        2.2.2 广西贵港石牛岭石场
        2.2.3 海南福岭玄武岩石场
        2.2.4 江西玄武岩石场
    2.3 不同岩石集料的技术特性
        2.3.1 广东省集料供应
        2.3.2 岩石分类及特性
        2.3.3 不同岩石集料的技术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MA混合料级配设计与混合料骨架评价
    3.1 原材料的选择
        3.1.1 沥青材料的选择
        3.1.2 粗集料的选择
        3.1.3 细集料的选择
        3.1.4 填料的选择
        3.1.5 纤维稳定剂的选择
    3.2 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方法
        3.2.1 体积法设计理论
        3.2.2 级配设计方案
        3.2.3 路用性能试验分析
    3.3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SMA沥青混合料骨架评价
        3.3.1 骨架的定义
        3.3.2 数字图像处理过程
        3.3.3 粗集料骨架评价
        3.3.4 粗集料分布均匀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MA路面抗滑性能评价与衰减试验研究
    4.1 沥青路面的抗滑机理与评价方法
        4.1.1 路面摩擦作用机理
        4.1.2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
        4.1.3 常规的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评价方法
        4.1.4 基于压力胶片技术的抗滑界面评价方法
    4.2 SMA路面的抗滑耐久性试验设计
        4.2.1 搓揉试验装置
        4.2.2 试验步骤
    4.3 SMA路面的抗滑性能衰减规律研究
        4.3.1 混合料级配的影响
        4.3.2 沥青种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应用与跟踪观测
    5.1 依托工程概况
    5.2 施工准备
        5.2.1 原材料
        5.2.2 配合比设计
    5.3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5.3.1 沥青混合料的拌制
        5.3.2 混合料运输
        5.3.3 混合料的摊铺
        5.3.4 混合料的碾压成型
        5.3.5 施工过程的温度控制
    5.4 试验段设计与抗滑性能影响分析
        5.4.1 沥青用量的影响
        5.4.2 纤维的影响
        5.4.3 碾压工艺的影响
        5.4.4 沥青类型的影响
    5.5 SMA路面抗滑特性敏感性分析
        5.5.1 敏感性分析方法
        5.5.2 抗滑性能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5.6 抗滑性能跟踪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隧道温拌沥青混合料耐久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沥青温拌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沥青温拌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温拌添加剂对沥青性能影响及温拌机理分析
    2.1 原材料性能
    2.2 温拌改性沥青及混合料制备工艺
        2.2.1 温拌改性沥青制备工艺
        2.2.2 温拌沥青混合料室内制备工艺
    2.3 温拌改性沥青物理性能分析
        2.3.1 针入度
        2.3.2 延度
        2.3.3 软化点
    2.4 温拌剂降黏效果分析
    2.5 温拌改性沥青流变特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拌沥青混合料降温效果与压实特性分析
    3.1 原材料与材料组成设计
        3.1.1 原材料性能
        3.1.2 混合料级配组成
        3.1.3 最佳油石比确定
    3.2 沥青混合料压实特性评价方法
    3.3 马歇尔法评价温拌沥青混合料压实特性
        3.3.1 变温击实试验
        3.3.2 变击实次数试验
        3.3.3 力学特性与压实特性相关性分析
    3.4 旋转压实法评价温拌沥青混合料压实特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拌沥青混合料耐久性能研究
    4.1 温拌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
        4.1.1 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4.1.2 车辙试验
    4.2 温拌沥青混合料低温稳定性
    4.3 温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
        4.3.1 浸水马歇尔试验
        4.3.2 多循环冻融劈裂试验
        4.3.3 无机外掺剂对水稳定性的改善作用研究
    4.4 温拌沥青混合料抗老化性能
        4.4.1 沥青混合料老化性能影响因素
        4.4.2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老化过程
        4.4.3 温拌沥青混合料老化的评价与测试方法
        4.4.4 老化后温拌沥青混合料性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拌沥青混合料耐疲劳开裂性能研究
    5.1 温拌沥青混合料耐疲劳开裂性能
        5.1.1 疲劳破坏机理
        5.1.2 间接拉伸疲劳试验
        5.1.3 直接拉伸疲劳试验
    5.2 温拌沥青混合料裂缝扩展性能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隧道温拌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节能减排分析
    6.1 隧道温拌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6.2 隧道温拌沥青路面节能分析
    6.3 隧道温拌沥青路面减排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8)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冷再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原材料性能检测及强度形成机理
    2.1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原材料性能检测
        2.1.1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
        2.1.2 铣刨废旧再生集料(RAP)
        2.1.3 石灰岩集料
        2.1.4 水泥
        2.1.5 水
    2.2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
        2.2.1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机理
        2.2.2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机理与RAP的作用机理
        2.2.3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水泥强度形成机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1 国内外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
        3.1.1 国外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
        3.1.2 国内相关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
    3.2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及技术要求
    3.3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的选定
    3.4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3.4.1 试件成型及养生条件
        3.4.2 最佳油石比确定
    3.5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最佳含水率的确定
    3.6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含水率、密度、稳定度之间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4.1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影响因素
        4.1.1 RAP掺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1.2 水泥用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1.3 油石比变化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2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
        4.2.1 RAP掺量对高温稳定性能的影响
        4.2.2 水泥用量对高温稳定性能的影响
        4.2.3 油石比变化对高温稳定性能的影响
    4.3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低温抗拉稳定性影响因素
        4.3.1 RAP掺量对低温抗拉稳定性能的影响
        4.3.2 水泥用量对低温抗拉稳定性能的影响
        4.3.3 油石比变化对低温抗拉稳定性能的影响
    4.4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影响因素
        4.4.1 RAP掺量对水稳定性能的影响
        4.4.2 水泥用量对水稳定性能的影响
        4.4.3 油石比变化对水稳定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5.1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施工流程
        5.1.1 施工机械要求
        5.1.2 施工准备
        5.1.3 施工工艺
    5.2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
        5.2.1 沥青路面再生混合料的技术要求
        5.2.2 沥青路面再生施工技术的要求
    5.3 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5.3.1 经济效益分析
        5.3.2 社会与环境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9)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的力学性能和功能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
        1.2.2 薄层用沥青性能研究
        1.2.3 薄层级配设计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材料组成与级配设计研究
    2.1 原材料
        2.1.1 粗集料
        2.1.2 细集料
        2.1.3 填料
        2.1.4 改性沥青
        2.1.5 粘层油
    2.2 级配设计研究
        2.2.1 级配选型
        2.2.2 级配设计
    2.3 高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验证
        2.3.1 车辙试验
        2.3.2 浸水马歇尔试验
        2.3.3 冻融劈裂试验
        2.3.4 肯塔堡飞散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韧沥青混合料的抗裂性能试验评价研究
    3.1 韧性试验方法对比分析
        3.1.1 间接拉伸试验法
        3.1.2 三点弯曲试验法
        3.1.3 半圆弯曲试验法
        3.1.4 不同韧性试验方法优劣对比
    3.2 韧性试验方案设计与测试过程
        3.2.1 试验方案设计
        3.2.2 三点弯曲试验测试
        3.2.3 半圆弯曲试验测试
    3.3 韧性试验结果分析
        3.3.1 沥青混合料低温断裂试验结果分析
        3.3.2 沥青混合料冲击韧性试验结果分析
        3.3.3 沥青混合料半圆弯曲试验结果分析
    3.4 高韧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的抗滑性能及其耐久性分析
    4.1 路面抗滑性能测试方法及其评价指标
        4.1.1 手工铺砂法
        4.1.2 激光法
        4.1.3 摩擦系数测定法
        4.1.4 连续式摩擦系数测定法
        4.1.5 界面接触测试方法
    4.2 基于高精度激光与压力胶片技术的抗滑评价方法
        4.2.1 沥青路面表面构造三维激光检测方法
        4.2.2 轮胎-路面界面接触特性检测方法
    4.3 基于搓揉试验的抗滑性能及其耐久性研究
        4.3.1 室内模拟试验方案
        4.3.2 常规抗滑性能指标评价研究
        4.3.3 基于激光扫描技术的表面构造特性研究
        4.3.4 胎-路接触特性分析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施工工艺与实体应用研究
    5.1 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施工工艺研究
        5.1.1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调查与处治
        5.1.2 水泥混凝土界面处理方案
        5.1.3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调查与修复
        5.1.4 高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与施工
    5.2 实体工程应用
    5.3 应用效果验证
        5.3.1 抗滑效果研究
        5.3.2 密水性能研究
        5.3.3 降噪性能研究
        5.3.4 平整度修复研究
        5.3.5 层间粘结效果研究
        5.3.6 抗裂性能跟踪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改性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在高速公路中面层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冷再生国内外发展概况
        1.2.2 改性乳化沥青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3.2 改性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比设计关键因素研究
        1.3.3 改性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室内研究
        1.3.4 改性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实体工程应用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原材料
        2.1.1 基质沥青
        2.1.2 丁苯橡胶乳液
        2.1.3 乳化剂
    2.2 SBR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
        2.2.1 制备方式
        2.2.2 SBR改性乳化沥青实验室制备
    2.3 SBR改性乳化沥青物理性能研究
        2.3.1 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获取方法
        2.3.2 软化点
        2.3.3 针入度
        2.3.4 延度
        2.3.5 乳化沥青筛上剩余量试验
        2.3.6 乳化沥青储存稳定性试验
    2.4 SBR改性乳化沥青流变性能研究
        2.4.1 试验设备及准备工作
        2.4.2 温度扫描试验
        2.4.3 多应力重复蠕变恢复试验
        2.4.4 低温弯曲梁流变试验
        2.4.5 线性振幅扫描试验
    2.5 SBR改性乳化沥青微观形态研究
    2.6 SBR改性乳化沥青最佳掺量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比设计关键因素研究
    3.1 原材料与级配设计
        3.1.1 原材料
        3.1.2 级配设计
    3.2 最佳含水率
        3.2.1 不同材料掺量下的最佳含水率
        3.2.2 不同温度下的最佳含水率
    3.3 压实特性
        3.3.1 压实曲线
        3.3.2 压实参数
        3.3.3 试验结果分析
    3.4 成型方式
    3.5 养生条件
    3.6 最佳乳化沥青和水泥用量
    3.7 配合比设计性能验证
        3.7.1 冻融劈裂试验
        3.7.2 车辙试验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室内研究
    4.1 混合料试件制备
        4.1.1 冷再生混合料试件制备
        4.1.2 热拌沥青混合料试件制备
    4.2 温度场模拟
    4.3 高温性能
        4.3.1 多序列重复加载动态蠕变试验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4 中低温抗裂性能
        4.4.1 半圆弯曲断裂试验
        4.4.2 试验结果分析
    4.5 疲劳性能
        4.5.1 半圆弯曲强度试验
        4.5.2 半圆弯曲疲劳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实体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旧路评价
        5.2.1 交通状况
        5.2.2 路面性能状况
        5.2.3 芯样评价
    5.3 路面结构验算
        5.3.1 路面结构设计指标及材料参数
        5.3.2 交通荷载参数
        5.3.3 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验算
        5.3.4 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验算
        5.3.5 验算结果
    5.4 施工工艺及试验段性能检测
        5.4.1 冷再生施工工艺
        5.4.2 试验段性能检测
    5.5 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5.5.1 经济性分析
        5.5.2 环境效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四、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设备与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渝西地区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工艺研究[D]. 王金桥.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2]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分析与控制[D]. 丁凡. 东南大学, 2020(01)
  • [3]沥青路面智能压实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贾通. 东南大学, 2020
  • [4]冷补沥青混合料制备及路用性能研究[D]. 褚召阳.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厂拌改性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与改进研究[D]. 孙学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华南地区SMA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与施工应用研究[D]. 田源.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隧道温拌沥青混合料耐久性能研究[D]. 李渠源.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冷再生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与分析[D]. 张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的力学性能和功能属性研究[D]. 陈富达.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改性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在高速公路中面层的应用研究[D]. 赵轩. 东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沥青混合料压实设备及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