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病害与隧道变形

边坡病害与隧道变形

一、坡体病害与隧道变形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治国,毛敏东,PANY.T.,赵其华,吴钟腾[1](2021)在《隧道-滑坡相互作用影响及控制防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山区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新建隧道开挖诱发滑坡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同时既有隧道在滑坡作用下产生的病害也越来越严重,对隧道的施工和运营均造成了较大危害。为了促进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隧道-滑坡体系研究的发展,归纳总结了国内外隧道-滑坡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对隧道-滑坡相对位置关系及变形特征进行系统梳理;从地质调查分析、理论解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监测分析5个方面详尽剖析了隧道-滑坡相互作用影响的研究现状;从滑坡体加固、隧道加固和监控预测技术3个方面对隧道-滑坡相互作用影响的控制防护技术研究进行了全面阐述;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尚需讨论的方面,建议深入开展滑坡土体塑性、非线性接触、地震与降雨多因素耦合作用、离心模型试验的开发与利用、本构模型的适用性及隧道精细化建模等方面的研究,积极优化和创新防护控制措施技术,建立隧道-滑坡之间联动共享的新型监控成套技术体系,以期为隧道-滑坡体系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李荣建,李浩泽,白维仕,王磊,张瑾[2](2021)在《潜在滑动面对隧道衬砌承载特性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采用一种侧向加载模型箱,开展了隧道位于黄土中(工况1)和隧道被黄土中潜在滑动面贯穿(工况2)两种工况的模型试验,研究了边坡变形过程中隧道衬砌的受力特性,分析了坡体变形、隧道围岩压力变化以及衬砌弯矩变化等规律。结果表明:两种工况下隧道衬砌临近坡面一侧附近围岩均易形成脱空区,工况1脱空区最大宽度约为1 cm,工况2约为2 cm,工况2中脱空区远大于工况1,相对增幅达到100%;工况2衬砌弯矩峰值相较于工况1增幅明显,相对增幅为159.33%,最大增幅位于临近坡面侧拱脚区域,边坡中潜在滑动面的滑动显着增大了隧道衬砌破坏的可能性。

尹川,王剑非,周文皎,万军利,李知军[3](2021)在《隧道正交穿越滑坡体的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探讨》文中提出针对日益突出的隧道正交穿越滑坡体所引发的工程问题,对隧道不同破坏模式下的变形特征及受力机制开展研究,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存在六种隧道-滑坡相互作用下隧道破坏模式,分别是滑坡侧界-滑坡体横向错断破坏、薄滑坡体-隧道纵向挤压破坏、滑面-隧道纵向剪切破坏、滑床-隧道纵向坍塌破坏、滑坡后部-隧道纵向偏压破坏和滑坡前部-隧道纵向偏压破坏;在解决滑坡-隧道的问题时,须遵循"保证稳定滑坡、限制隧道变形、控制隧道局部受力和抑制地下水作用"的原则;基于地表注浆的综合控制技术能够快速施工,高效整治滑坡稳定和隧道变形,建议优先采用。

焦庆磊[4](2020)在《降雨条件下隧道-滑坡相互作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铁路在中西部山区建设,伴随着隧道建设规模和数量与日俱增,而隧道进出口段往往存在着“坡-隧”相互作用,为灾害易发地段。隧道的开挖破坏了边坡的应力平衡,大大降低边坡的稳定性,如遇降雨,会加剧边坡失稳。反过来,滑坡推力又作用于隧道衬砌上,致使隧道衬砌受剪破坏,轻则开裂变形,重则坍塌破坏。我们都知道在隧道修建过程中,一直存在“进洞难,出洞难”的说法,因此本文以大坪滑坡群孙家崖隧道为工程背景,开展隧道-滑坡相互作用规律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自主研制降雨及地下水渗流作用下隧道多功能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为综合性试验平台,由人工降雨模拟装置、地下水渗流模拟装置、隧道开挖模拟装置、智能控制装置、数据采集系统等组成,可进行不同降雨过程的雨水入渗模式及“坡-隧”相互作用机理研究。2.以大坪滑坡群孙家崖隧道典型滑坡为工程背景,开展了三组降雨条件下隧道-滑坡体系相互作用的大型模型试验,获得了降雨过程中坡体含水率、土压力、渗压力、位移等变化规律,揭示滑坡失稳对隧道衬砌变形破坏影响规律,提出隧道在有无支护条件下进行开挖隧道-滑坡体系的破坏模式。3.通过开展三组降雨条件下隧道-滑坡体系相互作用的大型模型试验,获得了隧道-滑坡体系分别在建设期和运营期相互作用的破坏模式,揭示了隧道开挖、滑坡失稳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规律,总结出了降雨入渗造成边坡失稳破坏机理。4.通过数值模拟,揭示降雨过程中隧道-滑坡体系渗流场、位移场、应力场的变化规律,探讨降雨条件下滑坡失稳对隧道衬砌的影响规律,揭示降雨过程中隧道-滑坡体系稳定性演化机理,进一步验证了模型试验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该论文有图89幅,表4个,参考文献138篇。

康健[5](2019)在《滑坡区隧道洞周围岩变形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的大背景下,高速铁路等一大批轨道交通设施修建在我国中西部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为了保证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线路的平顺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线路在修建过程中往往不得已以隧道的形式穿越滑坡体,从而形成滑坡隧道。本文依托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项目—《复杂环境下长大隧道修建关键技术研究—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与控制技术深化研究》,以阳坡里滑坡隧道为试验原型,概化得到小比例室内试验模型;设计了一款用于模拟牵引式滑坡分级滑动的试验装置;定义了“洞周位移指数”作为系列试验结果的衡量指标;试验过程中采用控制单一变量法分别研究隧道埋深、隧道在滑体内的布置位置以及滑块位置对“洞周位移指数”的影响,利用数字图像相关计算软件GOM Correlate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计算并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在滑块位置与隧道布置位置等变量相同的情况下,隧道在滑坡体内部埋深越大,滑坡发生后计算所得的“洞周位移指数”数值越大。(2)在滑块位置与隧道埋深等变量相同的情况下,隧道布置位置越靠近滑坡体前缘,滑坡发生后计算所得的“洞周位移指数”数值越大。(3)在隧道埋深和隧道布置位置等变量相同的情况下,水晶垫布置在滑块2底部的滑带上时,滑坡发生后计算所得的“洞周位移指数”数值相较其他布置位置更大。本试验结果可以为确定隧道下穿滑坡体时的合理下穿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赵金[6](2019)在《隧道—滑坡体系受力模式与变形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隧道作为陆路交通工程中重要的结构物,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克服山岭地区由于地形和高程带来的选线限制,在庞大的交通体系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我国滑坡地质灾害频发,对隧道工程在修建过程中的安全保障以及修建完成后的安全运营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然而,目前由于缺乏系统的模型概化和受力变形模式相关的计算理论,无法确定潜在坡体病害地段的隧道工程与滑坡的空间最小安全距离和作用于隧道结构上的外荷载。因此,本文以典型隧道-滑坡工程实例为依据,构建滑坡地段的隧道变形模式和地质力学模型,对隧道结构外荷载和变形的理论解以及洞口不同支撑作用下的隧道-滑坡平行体系受力变形模式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得到主要成果如下:(1)选取具有明显破坏现象的典型隧道-滑坡工程实例,分析了在实际工程中滑坡地段隧道衬砌的病害特征,综合坡体蠕滑与隧道变形的地质条件、相对位置关系、坡体与隧道的作用机理,构建了以隧道穿越滑体、隧道穿越滑面和隧道下穿滑坡三种典型模式为代表的隧道-滑坡体系地质力学模型。(2)基于经典土力学和结构力学理论,建立了剩余滑坡推力作用下的隧道结构计算模型,通过荷载传递规律,计算了作用于隧道结构的附加荷载,将其与隧道围岩压力叠加,提出了“隧道穿越滑动带、隧道穿越滑体”模式下隧道结构荷载和变形的理论解。(3)针对“隧道下穿滑体”模式,采用布辛奈斯克法和罗西提法对隧道上方滑带处的荷载分布形式进行分析,考虑其对隧道拱部和边墙产生的附加荷载影响。结合隧道的抗压强度和松动圈理论,提出了隧道下穿滑体最小安全距离的计算公式。并通过设置不同的下穿滑坡距离,采用模型试验对隧道下穿滑坡的附加荷载和最小安全距离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4)处于坡体应力调整和坡体蠕滑变形两个阶段的隧道结构受力模式由只受到围岩压力的影响转变为同时受到滑坡推力和围岩压力的共同作用,可简化为弹性地基梁结构进行计算,其受力变形模式的演化过程可通过在弹性地基梁理论计算中增加滑坡推力的大小来实现;而对于整体滑移阶段,存在着由弹性地基梁转变为大挠度梁的过程,可通过结构力学与弹性地基梁理论进行耦合求解,其受力变形模式的变化可通过对岩土抗力系数的减小来实现。(5)根据半无限长梁模式、半无限长梁-悬臂梁模式、半无限长梁-简支梁模式的三种演化过程,基于推移式滑坡岩土体的变形特点和洞口的不同支撑方式,揭示了隧道受力渐进破坏过程的本质是滑坡推力和岩土抗力变化的过程。以不同演化阶段的隧道受力模式为基础,采用弹性地基梁和结构力学理论,对位于滑坡体内和滑坡体外的隧道结构变形进行了耦合解析,建立了不同阶段隧道受力变形模式的理论计算公式,提出了相应控制截面的解析解表达式。并通过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对其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分析,表明该理论能够实现滑坡不同演化阶段隧道受力变形的评价,并能够对滑坡中隧道的受力变形的发展进行预测以及为滑坡地段隧道的设计、加固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张毅[7](2019)在《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变形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山区高速公路规模不断增加,其中很多路段穿越膨胀土等特殊土地区和滑坡地段。当隧道进出口穿越这些地段时,由于膨胀土和滑坡的共同作用,隧道施工时往往发生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因此,研究膨胀土和滑坡共同作用下对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论文依托河南三淅高速公路项目,针对隧道穿越膨胀土滑坡地段工程,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的手段对滑坡地段膨胀土隧道变形机理和防控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试验确定了膨胀土的基本力学指标、膨胀潜势、膨胀力及膨胀率等指标,研究了膨胀土围岩的物理力学特性,考虑体积变形,给出能够更好地估算非饱和土的强度、变形和渗透系数等参数、反映吸力作用下土的持水性能的土—水特征曲线。2、根据弹塑性力学的理论,推导出隧道开挖考虑土体膨胀特性的解析解,得到了不同含水率变化条件下的弱膨胀土围岩特征曲线,该曲线可以反映弱膨胀土围岩吸水膨胀后对支护受力及变形的影响。3、采用FLAC 3D有限差分软件,分析隧道洞口段围岩吸水膨胀引起的滑坡滑动对围岩及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即隧道开挖支护后、滑坡体纵向错动位移分别为3cm、5cm、8cm、12cm时隧道围岩及初期支护的变形和受力分布情况,并研究削坡卸载对控制滑坡稳定性及隧道受力变形的效果。结果表明,围岩吸水膨胀后隧道初期支护结构沿着纵向发生较大的变形,最大纵向变形位于滑坡体的中间的隧道拱顶部位,为68mm,并随着滑坡的发展,其纵向变形逐渐向拱腰、拱脚部位延伸,位于滑坡体内的初期支护变形增长较快。对山体进行削坡卸载和基底加固方案后,得益于围岩的自重应力的降低和膨胀应力的减小,以及地基桩很大程度地限制了滑坡体向临空面的滑动,故可以大幅减小滑坡体及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削坡卸载和基底加固”方案对于控制滑坡稳定性及隧道变形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降低工程风险,增强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数值计算结果和现场的施工实践证明,在不采取卸荷和隧道加固措施的条件下进行隧道洞口滑坡段施工的方案是不可行的。4、针对浅埋膨胀土隧道特征,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利用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中隔壁导洞法、交叉中隔壁法对穿越滑坡地段的浅埋弱膨胀土隧道围岩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浅埋膨胀土段隧道采用中隔壁导洞法施工可以较好地控制围岩变形及支护压力,是比较合适的施工工法。根据计算结果总结了一套适合浅埋段膨胀土隧道施工方法,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5、通过对隧道穿越滑坡段裂缝变形发展情况及滑坡体特征的分析,认为控制或降低开挖过程中的变形是防止膨胀土隧道滑坡体系破坏的关键。结合数值计算结果,综合考虑滑坡区的地质环境、工期及环保等因素,提出“削坡卸载+基底加固+洞口挡墙支挡”的滑坡治理措施以及浅埋段隧道施工方法。通过治理,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同时,通过现场施工反馈可知,采用中隔壁导洞法开挖可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及支护压力。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刘天翔,王忠福[8](2018)在《隧道正交穿越深厚滑坡体的相互影响分析与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西南山区修建公路隧道时,常常需穿越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体,而其中最复杂的组合便是隧道正交穿越滑坡,这一复杂组合耦合了上覆厚度巨大的滑坡体和隧道开挖揭穿滑坡滑面两个不利条件,将会引发滑坡和隧道的强烈相互作用,从而诱发滑坡体和隧道的强烈开裂、变形。以西南山区某高速公路隧道正交穿越厚度超过60 m的老滑坡为背景,对这类隧道–滑坡体系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工程病害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坡体、隧道的应力、变形等进行了详细计算分析,同时与规范推荐的传递系数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分析方法对这种复杂体系作用下的坡体与隧道的相互影响所进行的分析更为合理,基于应力变形控制理论所确定的最终处治方案具有明显技术合理性和经济优势。目前该隧道已成功穿越滑坡体并通车,这种复杂条件下的隧道-滑坡体系的成功处治在国内外亦是非常少见的,其设计分析思路和应对措施可供今后类似工程参考和借鉴。

杨德平,韦良文[9](2017)在《平行穿越滑坡体隧道洞口段二衬结构力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滑动方向在隧道轴线方向投影与隧道轴线平行的滑坡体定义为平行隧道滑坡体,将穿越这样的滑坡体的隧道称为平行穿越滑坡体隧道。滑坡体会使隧道结构发生整体滑移、开裂变形,严重时还会使其失去承载能力以致造成坍塌等事故,首先讨论了平行穿越滑坡体隧道二次衬砌的受力模式,运用荷载结构法计算了二次衬砌的内力,以此探讨其结构的稳定性。最后,通过工程案例的分析,得出了平行穿越滑坡体对该隧道二次衬砌的安全稳定影响,可指导类似工程的施工和安全评估工作。

马惠民,吴红刚[10](2016)在《隧道-滑坡体系的研究进展和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隧道时,常遇到隧道从滑坡体内及周边穿越的现象,这些滑坡或因隧道开挖而蠕动,而隧道因坡体滑动而产生变形、开裂等病害。研究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及防治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铁路和公路部门先后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笔者从研究历程、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与思路几个方面作一简要综述,希望对今后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中起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坡体病害与隧道变形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坡体病害与隧道变形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潜在滑动面对隧道衬砌承载特性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概况
    1.1 试验设备
    1.2 试验材料
        (1) 试验土样
        (2) 隧道衬砌模型
    1.3 试验方案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试验现象
    2.2 边坡位移
    2.3 土压力
    2.4 隧道衬砌弯矩受力
3 数值验证对比分析
    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3.2 隧道衬砌模型位移分析
    3.3 隧道衬砌弯矩分析
4 结论

(3)隧道正交穿越滑坡体的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隧道位于滑坡体内
    1.1 隧道从较厚滑坡体中穿越
    1.2 隧道从较薄滑坡体中穿越
2 隧道位于滑面(带)上
3 隧道位于滑床内
    3.1 隧道从滑面以下岩土体内穿越
    3.2 隧道从滑坡体后缘后部穿越
    3.3 隧道从滑坡体前缘前部穿越
4 隧道正交穿越滑坡控制技术
    4.1 控制技术的原则
    4.2 控制技术的提出
5 结论

(4)降雨条件下隧道-滑坡相互作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模拟降雨条件下隧道-滑坡相互作用的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
    2.1 模型试验系统功能及组成
    2.2 模型试验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降雨条件下施工期隧道-滑坡相互作用规律的模型试验研究
    3.1 工程背景
    3.2 降雨条件下隧道未支护开挖模型试验
    3.3 降雨条件下隧道支护下开挖模型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降雨条件下运营期隧道-滑坡相互作用规律研究
    4.1 降雨条件下运营期隧道-滑坡相互作用规律的模型试验研究
    4.2 基于Midas GTS NX的降雨条件下运营期隧道-滑坡相互作用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滑坡区隧道洞周围岩变形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滑坡隧道模型概化
    2.1 工程地质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1.4 水文地质条件
    2.2 滑坡隧道试验模型概化
        2.2.1 滑坡与隧道空间关系分析
        2.2.2 相似理论与模型试验
        2.2.3 小比例滑坡隧道模型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滑坡隧道室内模型试验
    3.1 滑坡模型试验装置设计
    3.2 试验准备
        3.2.1 试验仪器
        3.2.2 模型试验箱的设计和制作
        3.2.3 试验用穿孔小木盒的设计和制作
        3.2.4 填筑滑坡工具的设计和制作
    3.3 试验工况设计
    3.4 试验步骤
        3.4.1 安装滑坡模型试验箱
        3.4.2 配置试验所需滑坡土体
        3.4.3 滑体抗剪强度参数和滑坡土体密度测量
        3.4.4 布设水晶垫并填筑滑坡
        3.4.5 张拉滑轮组并拍摄记录视频
        3.4.6 卸坡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滑坡体内隧道洞周围岩位移值影响分析
    4.1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4.2 GOM Correlate软件原理与应用
    4.3 洞周位移指数的定义
    4.4 隧道埋深对洞周围岩位移值的影响
    4.5 隧道布置位置对洞周围岩位移值的影响
    4.6 滑块位置对洞周围岩位移值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隧道—滑坡体系受力模式与变形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滑坡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1.2.2 隧道-滑坡体系受力变形模式及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隧道-滑坡体系地质力学模型分析
    2.1 隧道-滑坡平行体系地质力学模型概化
        2.1.1 典型工程案例分析
        2.1.2 地质力学模型简化
    2.2 隧道-滑坡正交体系地质力学模型概化
        2.2.1 典型工程实例分析
        2.2.2 地质力学模型简化
    2.3 隧道-滑坡斜交体系地质力学模型概化
        2.3.1 典型工程实例分析
        2.3.2 地质力学模型简化
    2.4 本章小结
3 隧道-滑坡力学计算模型及方法
    3.1 隧道-滑坡平行体系力学计算模型及方法
        3.1.1 隧道与滑面相交模式
        3.1.2 隧道下穿滑体模式
    3.2 隧道-滑坡正交体系力学计算模型及方法
        3.2.1 隧道穿越滑体模式
        3.2.2 隧道与滑面相交模式
        3.2.3 隧道下穿滑坡模式
    3.3 本章小结
4 隧道-滑坡平行体系受力变形模式演化规律分析
    4.1 洞口不同支撑作用下隧道-滑坡受力模式演化过程
        4.1.1 坡体应力调整阶段
        4.1.2 坡体蠕滑变形阶段
        4.1.3 坡体整体滑移失稳阶段
    4.2 洞口不同支撑作用下隧道-滑坡受力变形模式演化分析
        4.2.1 滑坡蠕滑变形(应力调整)阶段隧道受力变形模式计算方法
        4.2.2 滑坡整体滑移失稳阶段隧道受力变形模式计算方法
    4.3 隧道-滑坡受力变形模式演化规律模型试验对比分析
        4.3.1 试验原型与参数选取
        4.3.2 实验设计及传感器布置
        4.3.3 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性成果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变形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膨胀土膨胀特性及胀缩机理研究
        1.2.2 膨胀土隧道变形和施工技术研究进展
        1.2.3 隧道与滑坡段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2.4 滑坡地段-隧道加固技术方面研究进展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膨胀土隧道滑坡段施工地质灾害
    2.1 概述
    2.2 工程概况
        2.2.1 隧道概况
        2.2.2 水文地质条件
    2.3 隧道洞口滑坡体特征
        2.3.1 滑坡体研究及监测
        2.3.2 滑坡体特征及成因分析
    2.4 隧道病害类型
        2.4.1 隧道洞口段塌方
        2.4.2 隧道结构开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膨胀土围岩工程特性试验
    3.1 概述
    3.2 膨胀性围岩基本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3.3 膨胀性围岩的膨胀特性试验
    3.4 膨胀性围岩抗剪强度特性试验
        3.4.1 固结排水剪试验(CD)
        3.4.2 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UU)
        3.4.3 固结不排水剪试验(CU)
    3.5 膨胀性围岩土—水特征曲线
        3.5.1 基本概念与物理意义
        3.5.2 试验方法
        3.5.3 试验结果分析
        3.5.4 土—水特征曲线的拟合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弱膨胀土隧道围岩膨胀特征曲线及失稳破坏机理
    4.1 概述
    4.2 考虑膨胀特性的隧道开挖解析解及围岩特征曲线
        4.2.1 弹性分析
        4.2.2 弹塑性分析
    4.3 浅埋弱膨胀土隧道围岩失稳破坏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结构受力与变形特性
    5.1 概述
    5.2 滑坡体发展对初期支护稳定性的影响
        5.2.1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参数的确定
        5.2.2 围岩及隧道初期支护结构位移分析
        5.2.3 坡体及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应力分析
    5.3 卸载和基底加固对滑坡及隧道变形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滑坡治理后浅埋膨胀土段施工工法力学响应数值模拟
    6.1 概述
    6.2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参数的确定
    6.3 不同施工工法下的围岩力学响应
        6.3.1 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力学响应
        6.3.2 中隔壁导洞法施工力学响应
        6.3.3 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力学响应
    6.4 不同施工工法的对比
        6.4.1 不同施工工况下围岩变形特征对比
        6.4.2 不同施工工况下地表沉降特征对比
        6.4.3 不同施工工况的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变形防控措施
    7.1 概述
    7.2 洞口段滑坡治理
        7.2.1 削坡卸载
        7.2.2 洞内基底加固
        7.2.3 洞口挡墙支挡
    7.3 隧道结构变形控制
    7.4 防控措施效果评价
        7.4.1 滑坡治理效果分析
        7.4.2 隧道变形控制效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平行穿越滑坡体隧道洞口段二衬结构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滑坡与隧道的关系
    1.1 研究现状
    1.2 滑坡与隧道的位置关系
2 平行穿越滑坡体隧道二次衬砌的受力模式
    2.1 二次衬砌的工作环境
        2.1.1 结构上的荷载类型
        2.1.2 二衬的支护参数
        2.1.3 初支与二衬间的接触力
    2.2 平行位置关系下二次衬砌受力模式
        2.2.1 平行位置关系下隧道纵向整体受力模式
        2.2.2 平行位置关系下二衬的受力模式
    2.3 二次衬砌的变形规律
3 二次衬砌受力计算
    3.1 荷载结构法
    3.2 算例
        3.2.1 工程概况
        3.2.2 下滑力的计算
        3.2.3 荷载结构法计算
    3.3 结构强度验算
4 结语

(10)隧道-滑坡体系的研究进展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典型工程实例
    2.1 隧道-滑坡平行体系
    2.2 隧道-滑坡正交体系
    2.3 隧道-滑坡斜交体系
3 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3.1 隧道-滑坡体系的建立和机理分析[11,12]
    3.2 隧道-滑坡体系的关键防治技术[3-8,11-12]
4 亟待解决的问题与研究的途径
    4.1 亟待解决的问题[11,12]
    4.2 研究的途径
5 结语

四、坡体病害与隧道变形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隧道-滑坡相互作用影响及控制防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张治国,毛敏东,PANY.T.,赵其华,吴钟腾. 岩土力学, 2021(11)
  • [2]潜在滑动面对隧道衬砌承载特性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J]. 李荣建,李浩泽,白维仕,王磊,张瑾.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21
  • [3]隧道正交穿越滑坡体的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探讨[J]. 尹川,王剑非,周文皎,万军利,李知军. 铁道建筑, 2021(06)
  • [4]降雨条件下隧道-滑坡相互作用规律研究[D]. 焦庆磊.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5]滑坡区隧道洞周围岩变形试验研究[D]. 康健.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6]隧道—滑坡体系受力模式与变形机理研究[D]. 赵金.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7]滑坡地段浅埋膨胀土隧道变形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D]. 张毅. 长安大学, 2019(01)
  • [8]隧道正交穿越深厚滑坡体的相互影响分析与应对措施[J]. 刘天翔,王忠福. 岩土力学, 2018(01)
  • [9]平行穿越滑坡体隧道洞口段二衬结构力学分析[J]. 杨德平,韦良文. 公路, 2017(06)
  • [10]隧道-滑坡体系的研究进展和展望[J]. 马惠民,吴红刚.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6(02)

标签:;  ;  ;  ;  ;  

边坡病害与隧道变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