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解放路隧道全连通

杭州解放路隧道全连通

一、杭州市解放路隧道全线贯通(论文文献综述)

陈家康[1](2017)在《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泥水指标与切口压力现场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隧道工程日益增多,泥水盾构以其独有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泥水盾构正逐步朝着大断面、浅覆土、长距离的方向发展。而在大断面泥水盾构隧道施工中,对开挖面的稳定控制是保证工程安全和质量的关键。对超大型泥水盾构隧道来说,隧道开挖面泥水质量和切口压力是影响开挖面稳定的关键。实际施工中,泥水质量较差时,将无法形成致密的泥膜,导致泥水压力无法有效的作用于开挖面,造成较大压力波动,对开挖面稳定不利。当切口压力设定值较大时,不仅会诱发产生地表隆起,且易造成盾构刀盘的较大磨损,而泥水压力设定值太低又会造成地表沉降过大,甚至会导致开挖面坍塌,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因此研究泥水指标和切口压力的现场控制方法具有重要工程价值。本文针对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开挖面泥水指标和切口压力现场控制问题研究需要,依托正在新建的上海北横通道工程,结合现场的实测数据与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实际施工过程中泥水指标的控制以及切口压力的设定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和总结实际施工过程中不同施工区段的工程特点,结合北横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不同施工区段时泥水指标控制方法及相应措施,并建立了一套泥水粘度和进泥比重这两大指标的现场控制体系,为后续切口压力的研究奠定基础。(2)研究复合地层中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在不同应力平衡点下的地表变形情况,结合北横现场实测数据,采用有限元和理论计算模型,对传统的切口压力计算方法进行优化,提出了一种考虑盾构大直径和泥水梯度效应联合作用下的复合土层中基于最佳应力平衡计算点位的开挖面切口压力确定方法。(3)采用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隧道不同埋深、不同地层条件对开挖面极限切口压力的影响。提出基于应力比(开挖面的切口压力与开挖面中心处的土层水平静止土压力之比)为指标,不同工况所对应的最小极限切口压力值,并探讨砂土和黏土中其最小极限切口压力的差异性。(4)采用小应变硬化土体模型,考虑同步注浆等效性,建立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开挖面切口压力和主要地层参数对地表变形的影响,基于敏感性分析理论,揭示不同隧道埋深时,上述各参数对地表变形的影响,总结对地表变形敏感程度较高的参数,提出切口压力对开挖面前方地表变形影响最大的点在开挖面前方(H+D/2)处,故应严格控制切口压力以减小对前方土体的扰动。(5)结合前文研究结果和北横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就现有切口压力的现场设定方法进行了系统化总结并形成了一套切口压力现场控制体系,对指导现场施工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李澍田[2](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杭州建城历史2200余年,自秦代置钱唐(塘)县以来,虽然经历过五代吴越国时期和南宋时期两次繁荣的巅峰,但直到1978年,杭州的城市形态一直处于相对缓慢发展进程中,城市格局千年未有明显改变。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6年以来杭州城市发展提速,城市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6年和2001年杭州经历了两次城市区划的重大调整,改变了原有城市格局,实现了跨江发展,2014年又迎来了新的一轮区划调整,杭州城市形态面临新的整合。以全局的视角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杭州城市形态演变仅是杭州城市形态历史演进全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本研究以有明确城池记载的隋代杭州城为起点,通过对杭州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全过程的回顾,首先建立基于城市发展脉络的历史轴线,之后将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的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放入杭州城市发展全过程的坐标系中加以研究。在对杭州城市形态演变过程的研究中,作者采用了图形比较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实质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得益于受杭州市政府委托而开展的《城市化挑战与杭州城市有机更新》课题,作者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杭州城市形态相关的图纸及数据资料。一方面,本研究通过对各阶段城市轮廓的比较把握杭州城市外部轮廓演变的总体方向,在此基础上再引入数据分析的结论加以佐证,借此勾勒出杭州城市外部轮廓的演变全貌;另一方面,本研究借助空间句法“图形-数据”分析手段,以杭州城市道路组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重要年份的城市道路组构图形及数据特征,解读杭州城市内部结构的演变过程。在大量图形比较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外部轮廓和内部结构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归纳,并对杭州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总结。之后,研究聚焦于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和演变机制,对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具有杭州特点并经实践的检验的动力和机制进行了梳理,使之能够成为杭州后续发展及其他类似城市的参照,并能够为其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帮助。本文由六个章节组成:第1章简要回顾了本研究的背景,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情况,介绍了研究中涉及的分析方法,并概述了全文的思路和研究框架;第2章以杭州城市发展历史为主线,对杭州城市历史沿革和城市(城池)建设历程进行回顾;第3章以市区行政区和城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以“图形-数据”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外部轮廓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对其增长规模、拓展方向和扩张方式等特征进行归纳;第4章以城市道路组构(路网)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句法量化分析技术对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内部结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对杭州全局集成核、局部集成核、局部分区等结构特征进行解读。第5章对杭州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动力进行研究,并对杭州城市建设过程中一系列产生良性作用的有效机制进行梳理。第6章在综合前文研究成果之后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和城市建设中的一些不足提出对策,对未来的城市发展提出建议,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王海军[3](2016)在《富水泥岩隧道极限位移、变形控制基准及控制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富水泥岩开挖后软化很快,产生的问题较多,一直困扰着隧道建设者们。本文以牡丹江双丰隧道工程为依托,首先通过对施工现场监控量测资料的分析得出富水泥岩隧道变形规律;其次结合对尖点突变理论和变形控制理论的理解,运用有限元软件找出了双丰隧道变形的极限位移、提出了双丰隧道变形控制基准;最后对所提出的不同变形控制措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根据结果比选出了最佳变形控制措施,同时对双丰隧道泄水降压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比选出最佳泄水降压方案。论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结合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对双丰隧道的变形和支护结构受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丰隧道变形速率快、持续时间长;围岩压力出现偏压分布,使得支护结构受力呈现不对称性。(2)通过对尖点突变理论的研究,结合数值模拟的手段,分析不同地应力释放系数下洞周塑性应变规律,并查找围岩稳定性的极限状态;之后运用当前工程界普遍使用的三级管理机制对隧道围岩变形控制基准进行分级,提出隧道的变形控制基准。(3)对富水泥岩隧道变形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泥岩隧道开挖对地层扰动范围更广;开挖所形成的松动区、强度降低区或压密区是交替出现的;泥岩的侧向变形对围压的敏感程度大于轴向变形。(4)依据对富水泥岩的变形特点和实际监控量测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变形控制措施,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不同的变形控制措施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变形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不同台阶高度、不同台阶长度、不同锁脚锚管组合以及不同纵向连接筋形式等。通过优化分析,宜采用3.5m台阶高度、5m台阶长度、两根6m长Φ89锚管组合以及以14号槽钢作为纵向连接筋。(5)提出双降水井和双泄水孔两种不同泄水降压方案,并采用Madis-GTS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双降水井方案总排水量较大,达到稳定流的时间较短更利于后期隧道的施工。

王志达[4](2009)在《城市人行地道浅埋暗挖施工技术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修建人行地下通道是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保障行人交通安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人行地道施工不可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严重者可能影响地面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因此,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减小其环境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城市人行地下通道施工技术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Pasternak双参数模型建立了接近工程实际的管棚工作机理力学模型和微分控制方程并求解。2.基于普氏平衡拱理论和Terzaghi松散介质理论提出均质土层中城市人行地道采用全断面开挖时开挖进尺的计算方法,将该法推广应用到常用开挖方法(台阶法、CRD法)和成层土中,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表明这两种计算方法可以应用到设计施工中。3.对砂质粉土和淤泥软土中人行地下通道埋深4m时的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和分析,对埋深变化时(埋深2~7m)砂质粉土中开挖参数(开挖进尺和分部开挖长度)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在保证结构和周边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对砂质粉土和淤泥软土中修建人行地下通道施工工艺(包括开挖方法、开挖进尺、分部开挖长度、格栅钢架间距、支护滞后长度等)给出合理的建议。4.对均质土中单井和多井降水引起的孔隙压力和地表沉降变化应用数值模拟进行详细研究,在研究结果基础上建立了砂质粉土中人行地道的降水模型,研究不同降水方法引起的孔隙压力及地表沉降变化,指出边开挖边降水是适合人行地道的降水方法。5.对不同土层、不同施工工艺、不同埋深等因素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总结了人行地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6.对不同条件下(不同材质、不同埋深、不同间距)人行地道施工对地下管线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7.通过对一个实际工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施工工艺可以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赵运臣[5](2007)在《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研究及数据库开发》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预计21世纪初至中叶将是我国大规模建设地铁及其他地下工程的年代,与此相关,也会涌现出大量的岩土工程技术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可能危及周边建(构)筑设施和地下管线等的安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如何在施工过程中防止坍塌,可靠地预测和有效地抑制施工引起的过大地表沉降,确保周边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已成为城市地铁及其他地下工程建设中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且复杂地质条件工程、暗挖结构呈洞群工程、近邻建(构)筑物工程越来越多,其施工难度和风险极大,地表沉降机理及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分布形态也极为复杂。在地下工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从实测资料、理论计算、模型试验等方面进行广泛的研究。但是,鉴于地下工程复杂性,影响地表沉降的因素众多,很难从理论或模型试验取得具有普遍意义的成果;而从实测资料得到的多数经验公式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也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如果收集大量工程施工实例地表沉降数据,建立地表沉降数据库,并将相关工程信息,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等与之相关联,利用数据库对很多工程实例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可以进行信息的查询和借鉴应用。本项目研究在国内首次尝试建立地表沉降数据库,利用数据库对不同城市、不同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的地下工程地表沉降实测数据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对以后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分析和预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可以作为将来建立专家系统的基础。

顾杰[6](2006)在《城市增长与城市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演变 ——基于杭州市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以空前的速度增长。惊人的城市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渐进式且根本性的土地政策及土地有偿出让使用制度的改革。随着城市土地与住房市场的发育,价格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区位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土地和住房价格最重要的因素,那么在我国经济转轨和城市高速发展时期,区位与土地和住房价格关系如何?经济转轨时期的城市土地与住房价格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态特征是什么?市场的发展对于城市土地与住房价格空间结构起了什么样和多大程度的作用?城市增长是否影响、如何影响以及多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土地与住房价格空间结构?哪些城市增长因素引起了价格空间结构的变化以及是如何引起的?位置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是增强还是削弱了?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相比,中国城市有不同的城市土地与住房价格空间结构吗?本文试图探讨城市内土地和住房价格空间结构随城市增长而演变的问题。 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总结了研究的方法和结论,构建“城市增长—区位优劣—竞租—价格空间差异—价格空间结构”理论框架解释城市增长对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机制。归纳出国外城市增长和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演变之间的内在规律,并根据我国实情提出了研究假设。再以杭州作为案例城市,利用近十年来土地和住房市场的交易数据(包括344个土地出让数据、356个新建商品房楼盘资料、钱江新城附近2001-2006年3722个住房交易数据和规划地铁站附近1999-2006年12431个住房交易数据),进行了实证的探索研究。通过空间分析技术考察了土地和新建住房价格的空间结构及其十年间的变化;通过多元回归模型估算了各时段土地和新建住房的价格梯度,并分析了其变化的成因。最后,就杭州近十年城市增长的两大表现——新CBD(钱江新城)建设和地铁规划与建设,基于跨期综列数据(pooling data),利用DID model和特征价格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计量模型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新CBD和地铁的规划与建设对城市住房价格空间结构的影响。 论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的演变,从本质上来看是由于区位优劣变化或预期变化引起的不同地段的土地或住房增值不同引起的。城市增长带来外部性的产生或预期产生,导致区位优劣的变化或预期变化,直接影响着使用者的竞价,由此影响标准宗地和住房在空间上价格差异的程度,即使得其价格上涨幅度不一样,从而致使城市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的演变。

王洁[7](2005)在《杭州城市空间发展与道路交通相互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城市空间发展与道路交通的关系上研究了交通拥挤、交通效率、供需矛盾等问题,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若干建议,对改进城市交通规划编制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文收集了国内外城市空间发展与道路交通二者关系的理论及实证,按社会发展的三个时期农业时期、工业时期、后工业时期分析了二者历史演变过程及其相关城市规划理论与道路交通发展策略。为了贴近实际,本文结合杭州城市空间与道路交通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规划)进行了研讨,并从城市发展与道路交通相互关系的四个因素,即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相关政策、技术进步分析了近年来杭州城市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最后本文从交通规划策略、城市规划与交通建设管理策略、政府经济和物质于段三方而提出二者互动的对策建议。 研究表明: 居住、工业、商业向郊区发展是城市空间增长的主要途径,在这过程中道路设施和公共交通作为基础设施配置表现为不断延伸、填充和覆盖的过程,此外交通工具的进步是促使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因素。 杭州城市交通供需分析显示人均道路面积偏低,道路网密度偏低,等级结构不合理,居民出行时耗偏大,城市交通,尤其是公共交通滞后于城市空间发展,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近年交通拥堵范围已从中心区向外围扩散。因此,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和公交建设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角度提出规划多中心结构和混合功能区以减少长距离出行,同时发展大运量公共交通、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等作为解决未来杭州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策略。

马国雄[8](2004)在《软土地基中市政箱式隧道施工技术》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城市交通拥塞不畅的现状,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地下空间,修建箱式隧道已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塞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迄今为止,尚未见有较系统完整的箱式隧道施工技术专着。 本文在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的一些工程实践,对市政箱式隧道的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对现行的明挖法、管棚法、顶进法、盾构法、沉箱法等诸多的施工技术方法作了总结与介绍。特别结合了杭州市近年来修建的丽水路下穿段、西湖湖滨隧道、解放路东延工程等工程实例,采用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予以较详细的阐述。 根据我国国情,由于当前修建箱式隧道,以缓解交通拥塞窘境、多发生在沿海平原及内地河流两岸的经济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大多分布着软土地基,故本文又对软土地基中常呈现的一些工程地质问题作了较系统的整理,提出了一些颇具特色的观点,如对不同成因类型的软土性质作了分析研究、对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分类提出了以处理原理为主,结合处理目的与方法,进行分类的新观点。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势必对从事市政工程建设的同仁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张伟达,陈昌旭[9](2003)在《杭州:城市化浪潮滚动》文中研究指明 "加快步伐,全面推进杭州城市化发展"。上世纪末,杭州市委、市政府吹响了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号角;2002年年初召开的杭州市九次党代会,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城市化重大战略决策;一年半后的今天,杭州市委九届五次全会上,高起点推进城市化进程再次成为大会关注的焦点。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这是杭州市委、市政府接轨长三角、呼应城市未来发展,实现杭州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作出的果断回应。历史性的挑战和机遇多少建设者曾经一筹莫展。杭州的经济总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但市区面积仅有683平方公里,列全国副省级城市倒数第1位。长期以来,杭州只能在狭窄的老城区内做文章,既要发挥旅游服务的功能,又要承担工业生产功能:既要进行古城的严格保护,又要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现实需求,"拆老城,建新城"

二、杭州市解放路隧道全线贯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市解放路隧道全线贯通(论文提纲范文)

(1)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泥水指标与切口压力现场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泥水平衡盾构
        1.2.1 泥水平衡盾构及其工作原理
        1.2.2 泥水平衡盾构主要施工参数介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工法发展现状
        1.3.2 泥水盾构开挖面泥膜成膜机理与泥浆应用研究现状
        1.3.3 切口压力的作用和开挖面稳定性研究
    1.4 上海北横通道新建工程Ⅱ标盾构段工程概况
        1.4.1 工程概况
        1.4.2 工程地质条件
        1.4.3 工程施工难点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1.7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泥水指标现场控制
    2.1 泥水的作用及其指标
        2.1.1 泥水的作用
        2.1.2 泥水指标
    2.2 国内外大断面泥水盾构泥水指标调研与总结
        2.2.1 盾构始发段泥水指标现场控制
        2.2.2 盾构到达段泥水指标现场控制
        2.2.3 正常掘进段泥水指标现场控制
        2.2.4 穿越敏感环境段泥水指标现场控制
        2.2.5 穿越不利地层段泥水指标现场控制
    2.3 北横试推进段现场泥水数据对比验证分析
        2.3.1 粘度分析
        2.3.2 比重分析
        2.3.3 进泥流量和排泥流量分析
    2.4 泥水指标现场控制体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切口压力设定方法研究
    3.1 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切口压力设定方法概述
    3.2 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切口压力设定方法研究
        3.2.1 传统的切口压力设定方法
        3.2.2 基于最佳平衡点位的切口压力设定方法数值模拟研究
        3.2.3 北横试推进段现场实测数据对比验证分析
    3.3 最小极限切口压力的确定
        3.3.1 研究思路和工况介绍
        3.3.2 结果分析
        3.3.3 极限切口压力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参数敏感性分析与切口压力现场控制
    4.1 计算模型介绍与验证
        4.1.1 计算模型基本介绍
        4.1.2 小应变硬化土模型参数设定
        4.1.3 切口压力设定方法
        4.1.4 同步注浆设定方法
        4.1.5 模型验证
    4.2 切口压力与土层参数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4.2.1 黏聚力的影响
        4.2.2 内摩擦角的影响
        4.2.3 土层压缩模量的影响
        4.2.4 开挖面切口压力的影响
    4.3 参数敏感性分析
        4.3.1 隧道顶埋深1D
        4.3.2 隧道顶埋深1.5D
        4.3.3 隧道顶埋深2D
        4.3.4 敏感度结果讨论
    4.4 切口压力现场控制体系
        4.4.1 超大断面泥水盾构切口压力现场控制调研
        4.4.2 北横试推进段现场切口压力控制
        4.4.3 切口压力现场控制体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中国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的集体高速发展
        1.1.2 杭州是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1.1.3 杭州相关的城市研究回顾
        1.1.4 本研究选题的源起
    1.2 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1.2.1 城市形态
        1.2.2 城市外部轮廓
        1.2.3 城市内部结构
        1.2.4 改革开放
    1.3 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
        1.3.1 城市形态研究的历程回顾
        1.3.2 城市内部结构的相关理论
        1.3.3 城市外部轮廓的相关理论
    1.4 研究的支撑
        1.4.1 数据资料层面的支撑
        1.4.2 软件技术层面的支撑
        1.4.3 分析方法层面的支撑
    1.5 研究的结构
    1.6 研究的意义
        1.6.1 研究的目的
        1.6.2 研究的价值
        1.6.3 研究的创新点
2 杭州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演变沿革
    2.1 杭州概况
        2.1.1 杭州的城市地理环境简介
        2.1.2 杭州的城市发展历史简介
    2.2 开埠前的杭州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演变
        2.2.1 隋代前杭州的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
        2.2.2 隋唐时期杭州的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
        2.2.3 五代(吴越国)时期杭州的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
        2.2.4 两宋时期杭州的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
        2.2.5 宋代之后时期杭州的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
        2.2.6 小结
    2.3 开埠至解放前的杭州城市建设与空间形态演变
        2.3.1 清末的杭州城市建设与城市形态
        2.3.2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的杭州城市建设与城市形态
        2.3.3 战乱时期的杭州城市建设与城市形态
        2.3.4 民国时期的城市规划
        2.3.5 小结
    2.4 建国以来的杭州城市建设与空间形态演变
        2.4.1 建国以来的城市发展历程概述
        2.4.2 建国以来杭州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回顾
        2.4.3 建国以来杭州城市行政区划演变简述
    2.5 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沿革研究的结论
        2.5.1 杭州城市形态演变的阶段划分
        2.5.2 开埠前杭州城市形态变化以自然增长为主,开埠后人为干预渐增
        2.5.3 不同阶段对杭州城市扩张具有重要影响因素的变化
        2.5.4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更为多样
3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外部轮廓演变研究
    3.1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外部轮廓演变的背景
        3.1.1 改革开放之前的杭州城市发展
        3.1.2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的城市发展
    3.2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外部轮廓演变过程
        3.2.1 1980年代的城市外部轮廓
        3.2.2 1990年代的城市外部轮廓
        3.2.3 2000年代的城市外部轮廓
    3.3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外部轮廓演变详解
        3.3.1 概述
        3.3.2 杭州城市外部轮廓增长规模的特征
        3.3.3 杭州城市外部轮廓拓展方向的特征
        3.3.4 杭州城市外部轮廓扩张方式的特征
    3.4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外部轮廓演变研究的总结
        3.4.1 杭州城市外部轮廓变化幅度逐渐增大,形态多变
        3.4.2 杭州市区内建成区面积快速增长促使城市行政区划调整
        3.4.3 杭州城市外部轮廓扩张带动城市总体规划调整
        3.4.4 东部及南部轮廓变化快于西部及北部轮廓变化
        3.4.5 1996年的重要意义
4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内部结构演变研究
    4.1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内部结构演变的背景
        4.1.1 城市内部逐步积蓄的变革力量
        4.1.2 改革开放前历次城市总规中结构调整的回顾
    4.2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内部结构演变过程
        4.2.1 改革开放初期(1982年)杭州城市内部结构
        4.2.2 第一轮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1998年)杭州城市内部结构
        4.2.3 第二轮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2002年)杭州城市内部结构
        4.2.4 第三次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前(2013年)杭州城市内部结构
    4.3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内部结构演变详解
        4.3.1 杭州城市全局集成核的演变特征
        4.3.2 杭州城市局部集成核的演变特征
        4.3.3 局部集成核所对应分区的演变特征
        4.3.4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各局部分区发展协同水平变化
    4.4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内部结构演变研究总结
        4.4.1 城市内部结构急剧变化,从单中心发展为多中心
        4.4.2 各片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4.4.3 中心城区得到保护和更新
        4.4.4 居住区逐步向几个区片分化,产生差异化
        4.4.5 工业用地向开发区聚集,中心城区工业建筑调整更新
        4.4.6 大学城和高新区成为增长的特殊形式
        4.4.7 景区逐渐从城市边缘成为城市内部结构组团
5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与机制研究
    5.1 动力与机制研究总述
        5.1.1 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来到成为城市形态重要影响因素
        5.1.2 城市化进程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5.1.3 时代变革使城市形态的影响因素更趋多元
    5.2 杭州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研究
        5.2.1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头
        5.2.2 城市结构积聚的能量是形态演变的内在动力
        5.2.3 社会变革诱发新的生活消费形态带来新动力
    5.3 杭州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梳理
        5.3.1 产业调整是政策层面引导城市形态演变的重要手段
        5.3.2 城市规划体系日渐成熟并逐渐起到重要作用
        5.3.3 区划调整对杭州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3.4 城市有机更新实践是富有杭州特色的系统机制
6 讨论、总结与展望
    6.1 城市合理形态的讨论
        6.1.1 城市形态演变和城市发展契合度的讨论
        1) 与城市规模的契合度讨论
        2) 与城市功能的契合度讨论
        3) 与城市自然条件的契合度讨论
        6.1.2 杭州城市形态演变个案的讨论
        1) 钱江新城发展的讨论
        2) 地铁规划以及选线的问题
        3) 2014年底富阳作为城区新的组成部分的发展展望
        6.1.3 互联网时代的城市形态演变趋势的讨论
    6.2 研究的总结
        6.2.1 简要回顾了杭州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6.2.2 深入解读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
        6.2.3 尝试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及机制
        6.2.4 通过对杭州城市形态的研究,推断出杭州城市高速发展期
    6.3 需要继续研究及完善的问题
        6.3.1 分析方法层面
        6.3.2 资料搜集层面
        6.3.3 研究内容层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富水泥岩隧道极限位移、变形控制基准及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富水泥岩隧道研究现状
        1.2.2 隧道围岩极限位移、变形控制基准的研究现状
        1.2.3 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措施研究现状
        1.2.4 隧道涌水灾害的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研究路线
        1.4.1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双丰隧道工程概况及施工监控量测分析
    2.1 双丰隧道工程概况
        2.1.1 地形地貌概况
        2.1.2 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
        2.1.3 部分围岩分级
        2.1.4 水文地质
    2.2 现场监测方案及监测项目
        2.2.1 监测段支护参数
        2.2.2 施工方法及施工工序
        2.2.3 监测项目
    2.3 监测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双丰隧道富水泥岩段变形控制基准研究
    3.1 基于突变理论的极限位移研究
        3.1.1 突变理论及尖点突变模型
        3.1.2 突变理论在双丰隧道中的实际应用
        3.1.3 模拟结果汇总
    3.2 双丰隧道变形控制基准的建立
        3.2.1 隧道变形控制基准的建立原则
        3.2.2 隧道变形控制基准的建立
    3.3 本章小结
4 富水泥岩隧道变形特征分析
    4.1 泥岩隧道变形特征
    4.2 泥岩变形力学机制
        4.2.1 塑性挤出变形机制
        4.2.2 膨胀挤出变形机制
    4.3 泥岩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
        4.3.1 地形条件
        4.3.2 地质构造及岩体特性
        4.3.3 地下水
        4.3.4 时间
    4.4 本章小结
5 双丰隧道富水泥岩段变形控制措施及其数值模拟分析
    5.1 软弱围岩隧道变形控制基本理念及原则
        5.1.1 软弱围岩隧道变形控制基本理念
        5.1.2 软弱围岩隧道变形控制原则
    5.2 双丰隧道富水泥岩段变形控制措施
    5.3 不同控制措施的数值模拟分析
        5.3.1 计算模型及参数
        5.3.2 不同台阶高度对比分析
        5.3.3 不同台阶长度对比分析
        5.3.4 不同锁脚锚管组合对比分析
        5.3.5 不同纵向连接筋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双丰隧道泄水降压技术研究
    6.1 隧道渗漏水原因、防水原则及防水措施
    6.2 双丰隧道泄水降压方案
        6.2.1 方案一:地表降水井排水
        6.2.2 方案二:平导辅助正洞排水
    6.3 不同泄水降压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6.3.1 渗透系数及围岩参数
        6.3.2 双丰隧道泄水降压施工方案有限元模型计算
        6.3.3 结果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城市人行地道浅埋暗挖施工技术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城市人行地下通道施工方法
        1.2.1 城市人行地道施工方法分类
        1.2.2 浅埋暗挖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人行地道浅埋暗挖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1.3.2 人行地道施工对地下管线影响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杭州城区工程地质和修建人行地道的特点
        1.4.1 杭州地区工程地质
        1.4.2 不同土质修建人行地道的特点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管棚加固机理和开挖进尺计算方法研究
    2.1 管棚加固机理研究
        2.1.1 地层预加固技术简述
        2.1.2 管棚加固地层的作用机理
    2.2 隧道支护或预加固措施的模拟
        2.2.1 锚杆的力学模拟
        2.2.2 格栅钢架的力学模拟
        2.2.3 网喷混凝土的力学模拟
        2.2.4 注浆小导管的力学模拟
        2.2.5 注浆大管棚的力学模拟
    2.3 开挖进尺的计算方法
        2.3.1 隧道开挖前后的周边应力分布
        2.3.2 基于普氏平衡拱理论确定开挖进尺的方法
        2.3.3 基于Terzaghi松散介质理论确定开挖进尺的方法
        2.3.4 工程实例
        2.3.5 讨论
    2.4 小结
3 人行地道施工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FLAC3D程序简介
        3.2.1 概述
        3.2.2 FLAC3D的优点与不足
        3.2.3 FLAC3D的特点
        3.2.4 FLAC3D的适用范围
    3.3 粉砂土中人行地道施工技术研究
        3.3.1 计算模型
        3.3.2 埋深4m时的施工技术研究
        3.3.3 不同埋深时的开挖技术研究
    3.4 淤泥软土中人行地道施工技术研究
        3.4.1 计算模型
        3.4.2 埋深4m时的开挖技术研究
    3.5 小结
4 砂质粉土地层人行地道降水技术研究
    4.1 单井降水模拟
        4.1.1 单井降水数值模型
        4.1.2 边界条件
        4.1.3 降水模拟
        4.1.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2 多井降水模拟
        4.2.1 水位降深计算
        4.2.2 多井降水数值模型
        4.2.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 不同降水方式的人行地道降水开挖数值模拟
        4.3.1 先降水后开挖
        4.3.2 边降水边开挖
        4.3.3 不考虑流固耦合
    4.4 小结
5 人行地道施工的环境效应研究
    5.1 人行地道施工对地表沉降影响研究
        5.1.1 计算模型
        5.1.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1.3 地表沉降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研究
    5.2 人行地道施工对邻近地下管线影响研究
        5.2.1 引言
        5.2.2 人行地道开挖引起的管线变形机理
        5.2.3 计算模型
        5.2.4 开挖对地下管线影响的数值分析
        5.2.5 地下管线控制措施
    5.3 小结
6 工程实例
    6.1 工程概况
        6.1.1 设计简况
        6.1.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6.1.3 周边环境
        6.1.4 监控量测
    6.2 计算模型
        6.2.1 数值模型
        6.2.2 边界条件
        6.2.3 网格划分
        6.2.4 参数选取
        6.2.5 开挖方案
    6.3 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2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历届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5)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研究及数据库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现状与评述
        1.1.1 地表沉降规律研究现状
        1.1.2 城市地下工程主要特点与施工方法
        1.1.3 地表沉降的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
        1.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主要内容
    1.3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成果
        1.3.2 创新点
第2章 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
    2.1 一般规律
        2.1.1 隧道开挖时工作面稳定分析
        2.1.2 地表纵向变形规律
        2.1.3 横向沉降变形规律
    2.2 区间隧道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2.2.1 北京地铁5号线崇文门~磁器口区间
        2.2.2 广州三号线华岗暗挖区间
        2.2.3 北京轨道交通13号线和平里~东直门区间
        2.2.4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国贸站─老街站区间(3C标)
        2.2.5 杭州解放路暗挖隧道工程
        2.2.6 区间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小结
    2.3 暗挖车站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2.3.1 广州地铁二号线越秀公园车站(群洞法)
        2.3.2 北京地铁5号线崇文门车站(柱洞法与中洞法)
        2.3.3 暗挖车站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小结
第3章 明挖法地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
    3.1 一般规律
    3.2 明挖法顺筑工程实例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3.2.1 广州地铁三号线大汉区间明挖段工程
        3.2.2 广州地铁二号线越秀公园车站明挖工程
        3.2.3 北京地铁五号线东单车站明挖工程
        3.2.4 杭州解放路明挖工程
    3.3 明挖基坑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小结
第4章 盾构法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
    4.1 一般规律
        4.1.1 纵向地表沉降规律
        4.1.2 横向地表沉降规律
        4.1.3 沉降历时规律
    4.2 盾构隧道工程实例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4.2.1 广州地铁二号线越三盾构区间工程
        4.2.2 南京地铁一期工程玄武门一南京火车站站盾构区间工程
    4.3 盾构隧道地表沉降规律小结
第5章 地表沉降数据库开发
    5.1 系统概述
        5.1.1 地表数据库具备功能
        5.1.2 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
        5.1.3 数据库的功能应用
    5.2 前端应用程序设计
        5.2.1 设计过程
        5.2.2 应用程序的主要特色
第6章 结论与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城市增长与城市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演变 ——基于杭州市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问题源于实践
        1.1.2 问题源于理论
    1.2 研究目标和基本概念
        1.2.1 研究目标
        1.2.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内容安排
2 城市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相关理论及其实证研究方法的改进
    2.1 理论演进
        2.1.1 理论渊源——农业租金和区位
        2.1.2 城市租金和区位二
        2.1.3 简要评述
    2.2 实证研究方法的改进
        2.2.1 价格梯度的估算方法
        2.2.2 空间分析技术
        2.2.3 简要评述
    2.3 本章小节
3 城市增长及其对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的影响
    3.1 城市增长
        3.1.1 城市增长的动力机制
        3.1.2 城市增长的表现形式
        3.1.3 城市发展过程与城市增长
    3.2 城市增长对城市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的影响
        3.2.1 影响城市内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及其变化的因素
        3.2.2 外部性和区位优势
        3.2.3 城市增长对城市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的影响
    3.3 城市增长与城市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3.3.1 国外城市增长中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
        3.3.2 国外城市增长与城市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3.4 对我国城市增长与城市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演变的思考
        3.4.1 我国城市增长与城市土地、住房市场发育的历程和特点
        3.4.2 对我国城市增长与城市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演变的思考
    3.5 本章小结
4 杭州城市增长与土地、住房市场发育
    4.1 杭州城市增长情况
        4.1.1 杭州城市基本情况
        4.1.2 杭州城市增长的动力机制
        4.1.3 近十年的杭州城市增长
    4.2 杭州土地、住房市场发育
        4.2.1 杭州土地市场的发育
        4.2.2 杭州住房市场的发育
5 杭州城市增长与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及其演变分析
    5.1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5.1.1 土地样点数据
        5.1.2 新建住房样点数据
    5.2 基于地统计学方法的杭州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分析
        5.2.1 技术路线
        5.2.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5.2.3 空间内插
        5.2.4 结果分析
    5.3 基于价格梯度分析的杭州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分析
        5.3.1 模型的设定
        5.3.2 土地价格空间结构模拟
        5.3.3 住房价格空间结构模拟
    5.4 结论与讨论
6 杭州钱江新城建设对住房价格空间结构的影响
    6.1 钱江新城的规划与建设情况
    6.2 研究设计
        6.2.1 研究假设
        6.2.2 研究方法
        6.2.3 变量选择
    6.3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6.3.1 住房交易数据
        6.3.2 基于GIS的住宅区空间特征测度
        6.3.3 住宅区调查数据
        6.3.4 研究数据的整合
    6.4 结果分析
        6.4.1 两期模型
        6.4.2 多期模型
    6.5 结论与讨论
7 杭州地铁规划对住房价格空间结构的影响
    7.1 交通改善与住房价值相关文献回顾
        7.1.1 文献回顾
        7.1.2 轨道交通对住房价值的影响机理
        7.1.3 轨道交通对住房价值影响的空间性和时间性
    7.2 杭州地铁规划
        7.2.1 申报进程回顾
        7.2.2 杭州地铁规划现状
    7.3 研究设计
        7.3.1 研究假设
        7.3.2 研究思路
        7.3.3 模型设计
    7.4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7.4.1 住房交易数据
        7.4.2 基于GIS的住宅区空间特征测度
        7.4.3 住宅区调查数据
        7.4.4 研究数据的整合
    7.5 结果分析
        7.5.1 描述性统计及三大问题检验
        7.5.2 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7.6 结论与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应用前景
        8.2.1 学术意义
        8.2.2 应用价值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杭州城市空间发展与道路交通相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借鉴
    2.1 国外有关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相互关系研究
        2.1.1 1920年~1960年对交通系统——土地利用关系的早期探讨
        2.1.2 1950~1990年对城市交通系统——土地利用关系的理论探讨
    2.2 国内有有关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相互关系的近期研究
        2.2.1 城市向郊区发展对中心区交通影响研究
        2.2.2 基于交通效率的交通规划新理论研究
        2.2.3 都市圈公路交通与城镇互动关系分析
        2.2.4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模型
        2.2.5 土地利用混合程度与不同目的出行比例关系研究
        2.2.6 基于土地利用形态的交通生成预测理论方法研究
        2.2.7 广州港经济发展及其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
    2.3 国内外对城市交通系统——土地利用的实证研究
        2.3.1 交通通道对住宅空间拓展和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研究
        2.3.2 南京主城交通与土地利用整体发展分析与构想
        2.3.3 广州高密度开发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
        2.3.4 西安满城区城市形态演变研究
        2.3.5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人口迁移的作用
        2.3.6 希腊城市地铁周围的商业用地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空间布局与道路交通的相互关系理论引导
    3.1 城市空间概念的界定
    3.2 城市空间与道路交通的演变过程
        3.2.1 农业时期城市空间与道路交通关系
        3.2.2 工业化时期城市空间与道路交通关系
        3.2.3 后工业化时期城市空间与道路交通关系
    3.3 城市空间布局与道路交通的作用机制
第四章 杭州城市形态与道路交通演变过程
    4.1 杭州道路交通演变的时空过程
    4.2 近15年杭州城市空间形态与道路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机制分析
        4.2.1 地理条件
        4.2.2 社会经济
        4.2.3 技术进步
        4.2.4 相关政策
    4.3 近15年杭州城市空间形态与道路延伸的相关分析
        4.3.1 1990~1995年
        4.3.2 1995~2000年
        4.3.3 2000~2004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杭州城市发展与道路交通设施增长供需现状分析
    5.1 道路设施滞后的主要特征及原因分析
        5.1.1 近年城市人口增长、建成区面积增长与道路交通增长
        5.1.2 建成区人口、面积和道路长度相关分析
    5.2 公共交通设施滞后的主要特征及原因分析
        5.2.1 90年代以来机动车增长特点
        5.2.2 90年代以来公交设施建设特点
    5.3 国内外大城市道路交通情况比较
        5.3.1 人均道路面积
        5.3.2 道路网密度
        5.3.3 道路等级结构
    5.1 居民出行分析
        5.4.1 空间增长与交通现代化增长
        5.4.2 空间功能布局与交通拥塞
第六章 杭州城市空间与道路交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6.1 杭州城市空间与道路交通发展趋势
        6.1.1 杭州人口与用地增长趋势
        6.1.2 交通发展趋势对未来空间发展的影响
    6.2 交通规划策略
    6.3 城市规划与交通建设管理策略
    6.4 政府经济和物质手段等策略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文献
后记
作者在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8)软土地基中市政箱式隧道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立题背景及意义
    二、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软土地基及其处理方法概述
    一、 软土的定义和主要成因类型
    二、 不同成因类型软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三、 软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四、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分类
    五、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选择原则
第三章 市政工程特点
    一、 市政工程含义
    二、 市政工程特点
    三、 市政工程中常见的软土地基问题
第四章 市政箱式隧道施工方法
    一、 明挖法
    二、 顶进法
    三、 管棚法
    四、 盾构法
    五、 沉箱法
第五章 工程实例分析
    实例一 杭州市丽水路箱式隧道工程
    实例二 杭州市西湖湖滨箱式隧道工程
    实例三 杭州市解放路东延箱式隧道工程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杭州市解放路隧道全线贯通(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泥水指标与切口压力现场控制研究[D]. 陈家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03)
  • [2]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 李澍田. 浙江大学, 2017(12)
  • [3]富水泥岩隧道极限位移、变形控制基准及控制措施研究[D]. 王海军.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4]城市人行地道浅埋暗挖施工技术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 王志达. 浙江大学, 2009(08)
  • [5]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研究及数据库开发[D]. 赵运臣. 同济大学, 2007(02)
  • [6]城市增长与城市土地、住房价格空间结构演变 ——基于杭州市的实证研究[D]. 顾杰. 浙江大学, 2006(02)
  • [7]杭州城市空间发展与道路交通相互关系研究[D]. 王洁. 浙江大学, 2005(04)
  • [8]软土地基中市政箱式隧道施工技术[D]. 马国雄. 浙江大学, 2004(03)
  • [9]杭州:城市化浪潮滚动[J]. 张伟达,陈昌旭.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03(08)

标签:;  

杭州解放路隧道全连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