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广州市财政支农效益的探讨

提高广州市财政支农效益的探讨

一、广州市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益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汪也[1](2020)在《江西“财政惠农信贷通”支农模式效果 ——以N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贷款难、融资渠道短缺一直都是困扰我国“三农”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拦路虎”。为解决此问题,全国各地纷纷探索金融助农新模式;农业部通过归纳总结,评选并发布了十大金融支农创新模式,江西省“财政惠农信贷通”(以下简称惠农信贷通)政策入选其中。惠农信贷通指由财政资金撬动风险补偿金,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以下简称经营主体)提供贷款。作为国内创新的金融惠农政策之一,惠农信贷通政策的运行是否顺畅,是否符合现阶段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需求,直至今日,很有研究和评估的必要。本文以江西“财政惠农信贷通”支农模式为例,通过N县农业从业者、县政府、合作银行的实地访问、问卷调查,对比其他政策,发现N县政策的实际效果,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促进惠农信贷通在本地更好地运作,为江西省以及全国更好地实施金融惠农政策提供有建设性的参考。研究表明,该政策较好地破解了江西省经营主体贷款难、融资渠道少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弱化甚至摒弃了对农民财产抵押物的要求,降低了风险,有效提升了金融向三农的流动性。但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特别是在贷款主体的需求满足、银行供给、政府职能和风险防控体系等。应通过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发挥,加速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和加强风险防控等措施,拓宽财政扶持宽度与深度,从而激发出惠农信贷通更大的潜能。

李紫悦[2](2020)在《G市农业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9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出台,这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要求不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突出了绩效导向作用。这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的需要,也是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农业是第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近几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进一步体现了三农的重要性。绩效评价是体现和判断财政资金绩效的工具和方法,国家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农业财政资金作为公共产品,开展绩效评价确有必要。农业财政资金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财政资金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客观要求,有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提高资金绩效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此背景下,依据财政部和G市现有绩效指标体系,结合农业财政资金项目特点,构建全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G市农业财政资金9个重点项目,开展实证分析。实证评价表明,9个重点项目中,资金使用单位自评绩效等级为8个优1个良,但作者根据项目单位相关材料和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得到评价等级为5个优4个良,二者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目前评价指标体系中,项目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的内容、角度及分值均由资金使用单位自行设定,随意性较大,绩效目标设定科学性、合理性不足,对绩效的反映不够全面有效。进一步强化绩效管理及评价,尤其应完善前期立项与指标设计,如建立具有行业特点的预算绩效指标库等,加强中期执行管控,针对评价发现的―短板‖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对于农业提质增效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黄达[3](2020)在《清远市涉农资金管理满意度分析研究》文中提出

芦莉[4](2020)在《耕地保护基金条款的规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耕地保护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资源保障基础。我国耕地保护制度以往主要是以约束性、建设性、惩罚性保护方式为主,耕地资源在质量、数量、生态环境等方面问题仍较为严峻。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秉承改革创新的原则,在以往保护方式的基础上增添了“激励性”保护内容,创新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以此激发和调动耕地保护各方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经济手段对于耕地保护的重要作用。耕地保护基金制度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的下位概念,系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在经济方面的一项创举。相对科学完备的耕地保护基金条款是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得以有效运行的保障。耕地保护基金在我国个别地区先行试验,以地方规范性文件予以发布,尚未出台高位阶、系统性立法,因此,在相关立法规范层面尚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耕地保护基金条款规范所涉主体存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户等利益博弈失衡,相关职能部门机构建制存在瑕疵,缺乏部际协调机制,受偿主体范围较小,无法充分调动其耕地保护的积极性等问题;所涉客体存在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政府财政压力较大,资金缺乏稳定性,耕地补偿标准设置不统一且欠缺科学等问题;所涉归责机制存在条款设置混乱,具体为承担违规责任主体范围较小,责任形式处罚力度相对较轻,并且公众参与空间不足,缺乏社会监督机制等问题。文章通过体系思维范式与法教义学范式厘清耕地保护基金条款的规范内涵,明晰耕地保护基金条款相关法律关系,并通过规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耕地保护基金相关条款予以梳理、整合、归纳和分析,基于其条款设置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进路。具体应平衡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户等各方主体利益,建立相关职能部门部际协同机制,提高其工作效率,拓宽耕地保护基金受偿主体范围,创新多元化补偿方式,调动相关主体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拓宽耕地保护基金融资渠道,减少其对政府财政的依赖,科学设置耕地保护基金耕地补偿的标准;扩大违规责任主体的范围,加大责任形式的处罚力度,拓宽公众参与空间,建全社会监督机制以期为耕地保护基金制度提供合理的规范设定。

韩书琦[5](2020)在《黄河干流河堤护栏改造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财政资金的不断增长,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利用好纳税人交给政府的每一分钱,日益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化发展,粗放式的财政管理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逐渐失去地位,通过建设、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从而有效跨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优化过程中的重要关口。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作为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财政支出的使用绩效提供了关键的度量手段。甘肃省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晚,本文通过对预算绩效管理及绩效评价、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政策文献、工作实践梳理研究发现,甘肃省目前针对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相关制度文件不完善,在评价指标设计、评价方法选取及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都缺少较为统一的规定。基于此,本文以费用效益分析、委托代理、新公共管理等理论为支撑,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根据项目逻辑模型建立一级维度的评价指标。通过三级指标库的建立及物元分析评价方法的使用,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以黄河干流河堤护栏改造项目为研究对象,选取甘肃省境内一段54.1km长的子项目作为实证主体,运用熵值法设定好各指标层权重值后,以物元分析法对该目标段项目的绩效评价等级做出结果判定。根据评价结果可知,该项目段的绩效评价等级为“良好”,但在会计核算、项目建后管护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对应提出规范会计核算等项目改进措施。运用本文构建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选用的物元分析评价方法,对黄河干流河堤护栏改造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结果与项目实际情况相吻合。因此,将本文所构建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与其他财政支出项目相结合,针对目前甘肃省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较为薄弱的问题,提出四点建议:建设黄河保护等分类细致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法律制度;搭建行业项目绩效评价共性及个性指标数据库平台,提高同类型被评价项目间的可对比度;加强物元分析法这一定量评价方法的使用,减少不同评价主体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对黄河保护等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的重视程度,以期提高甘肃省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整体水平。

黄啸[6](2020)在《梅州市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是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截至2020年,中央已经连续17年把“三农”问题作为一号文件,可见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是要解决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梅州作为广东省山区市之一,“三农”问题是梅州市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梅州市农村人口多、比重大,农村社会发展落后,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近年来,梅州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减缓,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等问题突出。鉴于此,本文以梅州市农村居民收入作为研究主题,以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因素作为研究重点,对影响梅州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原因进行定性分析,并根据分析和探讨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本文首先对梅州市农村居民收入的现状、来源构成进行分析,总的来看,2004年到2018年梅州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总体呈现出上升态势;从收入的构成状况看,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占主导地位,经营性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财产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很小。然后对梅州市农村居民收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存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各县(市、区)农村居民收入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绝对水平较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所减弱这5个问题。然后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产业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和政策因素对影响梅州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原因进行定性分析,最后根据分析和探讨的结果,分别从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智慧农业、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素质和完善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希望本文对促进梅州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有所贡献。

郜清攀[7](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农民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升级。而当前中国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却愈益无法满足农民群体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同时,也为当前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使人们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认识水平上升至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乡镇政府处于国家与农村社会交互作用的关键节点,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的中枢和纽带。乡镇政府作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者、协调者和践行者,不仅负责各项具体农村公共服务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且决定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方向和总体水平。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对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乃至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现阶段,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服务内容结构性失衡、服务供需脱节以及服务效能滞后,成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实现农业农村全面振兴的制约因素。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出发,以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与其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之间的互动机理为依据,系统分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现状及能力不足表现的考察,从不同视角探析了造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加强基层政府改革的实践经验,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对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五章内容构成。第一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详细考察了政府、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概念。基于乡村振兴的概念、内涵与基本要求,全面考察了新时代新矛盾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渊源、现实依据、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并从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分离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以及治理和善治理论等多个角度阐释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以及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第二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分析。基于“要素构成—内部结构—外显结构”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两个维度系统考察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结构,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要素条件的检视,深入透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与其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之间的互动机理。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目标和理念为指导,从静态(结果)和动态(过程)两个维度设计了一套用以测量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基层群众的服务需求、满意度和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三个方面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不同服务领域的具体表现进行系统考察。立足于实证分析的成果,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当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困境,从政府职能定位、财权与事权关系、考评机制、供给方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阐释了造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第四章,对国内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的分析。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结合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实践,详细探讨了国内一些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集约化、市场化、民主化、信息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实践,以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为例,从政府向市场放权、政府之间放权、政府向社会放权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分权化、社会化改革等领域的实践创新。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上述实践在政府组织机构改革、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政府间权责划分以及社会组织培养等方面对现阶段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启示。第五章,以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发展理念为指导,明确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进而从乡镇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供给机制、服务供给模式等多个层面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针对性措施。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从整体上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概况、总结及展望。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可分为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内部结构是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本身所凭借的权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要素。外显结构表现为两个方面:从服务结果来看,包括乡镇政府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社会保障服务能力、文化教育服务能力、生态环境服务能力、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公共安全服务能力。从服务过程来看,包括乡镇政府的民意聚合与甄别能力、资源获取与配置能力、公共决策和执行能力、监督问责与评估能力、民意诉求回应能力。第二,影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包括体制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主体性要素、策略性要素四个方面。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形成就是通过乡镇政府的体制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主体性要素以及策略性要素的有机结合和共同作用,将政府潜在的权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资源转化为政府各种外显公共服务能力的过程。第三,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现状的分析可知:从服务内容来看,首先,医疗卫生条件、养老保障服务、公共卫生安全以及污水治理属于基层群众最关心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差的领域;其次,道路交通、基础教育、合作医疗保险属于基层群众比较关心,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强的领域;再次,在水电气供给、社会治安、生产安全、贫困救助、农田水利、垃圾处理、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基层群众的需求不显着,但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良好;最后,在法律援助、失业救济、公共文化、环境绿化等领域,基层群众的需求不显着,同时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差。从服务过程来看,乡镇政府在民意聚合与甄别、公共决策与执行、监督问责与评估、对民意诉求的回应等方面的能力表现尽管较为平衡,但普遍偏低,在资源获取与配置方面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第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规模不足,二是服务内容存在着结构性失衡,三是乡镇政府对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模糊清晰,四是服务供给脱离农村基层社会的实际需要,五是乡镇政府应对基层群众服务需求升级的能力不足。究其原因,制约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体制性因素包括乡镇政府发展定位不明确、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制度性因素主要表现为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不健全;主体性因素主要是指乡镇政府服务人员的结构不合理以及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欠缺;策略性因素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一。第五,针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应当以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为目标要求,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促进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为基本原则,逐步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具体而言,一是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完善以服务为导向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三是加强乡镇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五是探索多元主体协同的服务供给模式。

王鑫[8](2019)在《经济发展方式中介作用下的公共财政支出减贫增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改革开放初的2.6亿减少至2018年底的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回顾过去40年中国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减贫历程,政府公共财政在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减贫事业不断进入攻坚阶段,通过外力扶贫方式的财政支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扶贫的间接减贫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公共财政支出、经济发展方式与减贫增收效应关系的角度入手,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特别是对于经济发展方式在公共财政支出与减贫增收效应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研究,对于农村减贫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及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公共财政支出、经济发展方式、减贫增收效应三者间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划分变量二级具体测度指标,提出本文研究假设。其次,选取2008-2017年我国31个省市地区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验证研究假设。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从加强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内在减贫,以及优化地方产业结构,完善内生减贫机制两方面,提出促进农村地区减贫增收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其一,公共财政支出、经济发展方式与减贫增收效应之间均为固定效应关系;其二,各类财政支出与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作用大小不同,生产性支出与服务性支出与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均为正向,而消费性支出为负向;其三,各类财政支出与减贫增收效应的方向大小不同,生产性支出与服务性支出为正向,促进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性支出为负向,不利于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四,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与农村居民减贫增收效应之间的关系作用大小不同,二者均会促进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的影响效应更大;其五,经济发展方式在公共财政支出减贫增收效应中发挥中介效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的中介效应占比显着大于经济发展水平。

张锐生[9](2019)在《广州市北部地区农村脱贫增收长效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广州市经过多年的农村脱贫增收帮扶,特别是持续实施了两轮帮扶北部地区农村的脱贫攻坚战,一系列的帮扶政策和帮扶措施得到落实,取得了优异成绩,已经没有国家贫困线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但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以及发展机会的不均,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仍有部分农村人口处于相对贫困,这部分相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于广州市北部地区的农村。由于相对贫困人口的存在,以及脱贫帮扶机制自身存在的短效问题,导致农村脱贫帮扶成果不稳固,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如何从制度的角度建立农村脱贫增收长效机制,巩固农村脱贫增收帮扶成果,确保农村脱贫的贫困户不再返贫,新的贫困户不再出现,就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首先梳理中西方脱贫增收帮扶理论、模式,基于“二元结构”理论、“能力贫困”理论、“产业扶贫”理论,通过文献分析、案例分析、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分析和总结了广州市北部地区农村脱贫增收帮扶模式及取得成效。其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查阅历年广州农村发展报告,总结了广州市北部地区农村脱贫增收存在的不足,譬如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发展落后、农民增收困难、产业发展不协调、脱贫帮扶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最后从构建农村脱贫增收长效机制的角度出发,不局限于具体贫困户、贫困村的脱贫帮扶,针对北部地区农村的发展提出构建城乡一体化机制、建立农村发展长效机制、建立农业发展长效机制、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达到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动力,提高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建立健全广州市北部地区农村脱贫增收长效机制,帮助贫困农村、贫困户彻底远离贫困威胁。本文探索建立健全农村脱贫增收长效机制,为我国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提供理论支撑,对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温荣[10](2018)在《农业“政银保”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广州市H区为例》文中提出农业贷款难是我国“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必须面对的问题。2009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在全国率先推出农业“政银保”合作模式,有效缓解了当地农业贷款难问题。“政银保”模式是指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合作,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由保险公司提供贷款保证保险,三方共担风险,对缺乏抵押物的小企业或个人提供小额贷款的一种贷款模式。2017年,农业部将“政银保”作为“金融支农创新十大模式”向全国推广。作为一项创新的金融支农制度和一项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农业“政银保”政策实施至今,有必要进行研究总结,以顺应农业发展和农民兴业的需求。广州市H区,与三水区相邻,是广州地区最早试行“政银保”的地区。在H区农业“政银保”政策试行期届满之时,本文通过对H区农业经营者、区政府、合作银行和合作保险公司的访谈问卷调查,比对相邻地区的政策,发现H区“政银保”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政策调整的建议。目的是促进“政银保”在广州地区的发展,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更好地实施“政银保”政策提供有益的探索。研究发现,“政银保”模式较好缓解了农业贷款难的问题,农业经营主体满意度较高,具有可持续性。但在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满足、银行供给、保险保障、政府作用和风险防控等方面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应通过明确“政银保”模式中政府职能,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发挥主动性,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风险防控等措施,使农业“政银保”政策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广州市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益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市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益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财政惠农信贷通”支农模式效果 ——以N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财政支农的概念、理论及发展现状
    2.1 财政支农的概念
        2.1.1 财政支农的定义
        2.1.2 财政支农的侧重点
    2.2 本文运用的理论
        2.2.1 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2.2.2 农业保护政策
    2.3 财政支农的现状
        2.3.1 国外财政政策支持经营主体的主要做法
        2.3.2 国内财政政策支持经营主体的主要做法
第3章 江西惠农信贷通政策简介
    3.1 《江西省惠农信贷通融资试点实施方案》及效果
    3.2 江西惠农信贷通政策的对比评估
第4章 惠农信贷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N县为例
    4.1 N县基本情况
    4.2 N县惠农信贷通的做法
    4.3 N县惠农信贷通政策的效果评估
第5章 财政政策支持经营主体效果不足的内在分析
    5.1 经营主体的需求未能得到全方位响应
    5.2 银行供给未匹配农户需求
    5.3 政府的定位和作用应进一步明确
    5.4 风险管控待提升
第6章 财政政策支持经营主体效果提升的对策建议
    6.1 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
    6.2 积极引进第三方担保公司
    6.3 办理程序重新梳理
    6.4 实际贷款额度需上调
    6.5 提升财政扶持灵活度
    6.6 鼓励产业导向优先
    6.7 建立风险防控堡垒
    6.8 加大对经营主体从业者的培训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惠农信贷通在N县地区运行现状的调查问卷

(2)G市农业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理论方法与经验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二)农业财政资金
        (三)农业财政支出绩效
        (四)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
    二、理论基础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4E‖理论
        (三)公共选择理论
        (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方法
    三、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经验借鉴
        (一)若干省市经验
        (二)总结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市农业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和原则
        (一)G市现行财政支出绩效目标设定情况及与财政部门对比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二、农业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指标论证与专家咨询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一)权重合理分配的必要性
        (二)层次分析法及其步骤
        (三)判断矩阵的构建和权重分配
    四、评分标准具体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市农业财政资金绩效评价
    一、实证案例选择
        (一)基本情况
        (二)绩效自评数据统计
        (三)绩效自评数据分析
    二、评价结果分析
        (一)总体结果
        (二)结构性结果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绩效评价质量有待提高和结果应用不足
        (二)项目前期立项的合理性和绩效目标的科学性不足
        (三)项目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及有效性不足
        (四)项目的产出效益和社会满意度有待提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G市农业财政资金绩效的思路建议
    一、完善绩效评价组织体系
        (一)加强绩效评价的组织工作
        (二)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作用
        (三)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制度
        (四)注重评价结果应用
    二、重视前期立项论证与指标设计
        (一)强化项目前期立项的科学论证
        (二)优化绩效目标的合理性和明确性
        (三)建立农业类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库
    三、加强项目绩效及资金的过程监管
        (一)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二)提高资金支出效率
        (三)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并加强制度建设
    四、扩大农业财政项资金的产出和效益
        (一)加快科研和生产相结合,发挥技术效益
        (二)明确农业财政资金投资重点,调整投资方向
        (三)加强农业项目相关指导和服务,推动可持续发展
    本章小结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G市农业财政资金绩效评价预选指标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耕地保护基金条款的规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二)研究路径
一、耕地保护基金条款的规范内涵
    (一)耕地保护基金条款的概念阐释
    (二)耕地保护基金条款的范畴要素
二、耕地保护基金主体条款的规范分析
    (一)耕地保护基金主体条款的规范设定现状
    (二)机构建制瑕疵且主体利益失衡:耕地保护基金主体条款存在的问题
    (三)建立部际协同并平衡各方利益:耕地保护基金主体条款的完善进路
三、耕地保护基金客体条款的规范分析
    (一)耕地保护基金客体条款的规范设定现状
    (二)资金来源单一且缺乏科学标准:耕地保护基金客体条款存在的问题
    (三)拓宽资金渠道并科学设置标准:耕地保护基金客体条款的完善进路
四、耕地保护基金归责机制条款的规范分析
    (一)耕地保护基金归责机制条款的规范设定现状
    (二)归责机制不清且缺乏监督机制:耕地保护基金归责机制条款存在的问题.
    (三)规范归责机制并健全监督机制:耕地保护基金归责机制条款的完善进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

(5)黄河干流河堤护栏改造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
        1.2.1 预算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
        1.2.2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绩效评价
        2.1.2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费用效益分析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方法
        2.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2.3.2 数据包络分析法
        2.3.3 物元分析法
        2.3.4 小结
第3章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3.1 我国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发展现状
        3.1.1 政策制度总结
        3.1.2 工作实践分析
        3.1.3 国内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3.2 甘肃省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发展现状
        3.2.1 政策制度总结
        3.2.2 工作实践分析
        3.2.3 甘肃省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第4章 黄河干流河堤护栏改造项目绩效评价
    4.1 项目基本概况
    4.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思路
        4.2.1 设计原则
        4.2.2 设计思路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4.3.2 评价指标初步设计
        4.3.3 评价指标筛选
        4.3.4 评价指标确定
    4.4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4.1 权重计算步骤
        4.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5 评价结果输出
        4.5.1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4.5.2 确定各指标评价值
        4.5.3 计算关联度
第5章 项目评价结果分析及改进措施
    5.1 评价结果分析
        5.1.1 项目投入绩效评价结果
        5.1.2 项目过程绩效评价结果
        5.1.3 项目产出绩效评价结果
        5.1.4 项目效果绩效评价结果
    5.2 项目改进措施
        5.2.1 规范项目过程中会计核算及档案管理
        5.2.2 加强项目产出工程质量监管
        5.2.3 落实项目产出建后管护责任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梅州市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简要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居民
        2.1.2 农村居民收入结构
    2.2 理论基础
        2.2.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2.2.2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2.2.3 资源禀赋论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梅州市农村居民收入现状
    3.1 梅州市概况
    3.2 梅州市农村居民收入概况
    3.3 梅州市农村居民收入的构成状况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梅州市农村居民收入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低
    4.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4.3 各县(市、区)农村居民收入发展不平衡
    4.4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绝对水平较低
    4.5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所减弱
    4.6 本章小结
5 梅州市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自然因素
        5.1.1 地理位置偏远
        5.1.2 地貌类型复杂
        5.1.3 耕地资源减少
    5.2 社会经济因素
        5.2.1 梅州市GDP增速减缓
        5.2.2 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
        5.2.3 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5.2.4 农村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较慢
        5.2.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过慢
    5.3 产业因素
        5.3.1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5.3.2 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5.3.3 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
    5.4 人力资本因素
        5.4.1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5.4.2 对农村健康水平的投资不足
    5.5 政策因素
        5.5.1 财政支农支出占比较低
        5.5.2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5.6 本章小结
6 促进梅州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对策
    6.1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6.1.1 打好交通建设攻坚战,铺筑乡村振兴康庄路
        6.1.2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水平
        6.1.3 有序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6.2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
    6.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6.3.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6.3.2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6.3.3 加快培育新兴特色产业
    6.4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打造智慧农业
        6.4.1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6.4.2 推广“互联网+农业”模式
    6.5 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6.5.1 加强教育培训
        6.5.2 加强农村健康水平的投资
    6.6 完善政策支持,保障农民增收
        6.6.1 继续加强对粤北山区的扶持
        6.6.2 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6.6.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6.6.4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乡镇政府、政府能力与公共服务
        (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三)乡村振兴战略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二)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分离理论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
        (四)治理和善治理论
    三、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一)是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是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三)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依据
        (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内部结构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外显结构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形成的要素条件
        (一)体制性要素
        (二)制度性要素
        (三)主体性要素
        (四)策略性要素
    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基于结果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二)基于过程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一、调查数据和资料的来源
        (一)问卷调查
        (二)访谈调查
        (三)实地调查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发展现状的考察
        (一)对农民群体公共服务需求的考察
        (二)基于满意度的公共服务能力考察
        (三)基于供给过程的公共服务能力考察
    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综合表现
        (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二)服务供给内容的结构性失衡
        (三)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认知模糊
        (四)脱离农村基层社会实际需要
        (五)应对服务需求升级能力不足
    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归因分析
        (一)乡镇政府发展定位不明确
        (二)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
        (三)人才管理制度机制不完善
        (四)政府绩效考评机制不合理
        (五)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科学
第四章 国内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
    一、国内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
        (一)“政务中心”:公共服务集约化改革
        (二)“以钱养事”: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三)“民主恳谈”:公共服务民主化改革
        (四)“互联网+”:公共服务信息化改革
    二、国外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二)地方政府分权化改革
        (三)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
    三、国内外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经验启示
        (一)优化乡镇政府的组织结构
        (二)促进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
        (三)合理划分政府间权责关系
        (四)积极培育服务类社会组织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探讨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
        (一)加快推进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
        (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满足农民群众多元利益诉求
        (四)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为核心
        (二)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
        (三)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为准则
        (四)以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为宗旨
    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
        (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三)加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四)革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五)探索多元服务供给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经济发展方式中介作用下的公共财政支出减贫增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公共财政支出与经济发展方式关系的研究
        1.2.2 公共财政支出与减贫增收效应关系的研究
        1.2.3 经济发展方式与减贫增收效应关系的研究
        1.2.4 公共财政支出、经济发展与减贫增收效应关系的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财政支出的相关概念
        2.1.2 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概念
        2.1.3 贫困的概念与测度
    2.2 理论基础
        2.2.1 贫困相关理论
        2.2.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
        2.2.3 收入分配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维度划分与变量设计
        3.1.1 公共财政支出(PFE)
        3.1.2 经济发展方式(EDM)
        3.1.3 减贫增收效应(POV)
    3.2 研究假设
        3.2.1 公共财政支出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假设
        3.2.2 公共财政支出与减贫增收效应的关系假设
        3.2.3 经济发展方式与减贫增收效应的关系假设
        3.2.4 经济发展方式的中介作用假设
    3.3 模型构建
        3.3.1 概念模型构建
        3.3.2 面板数据模型构建
        3.3.3 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与分析
        4.2.1 单位根检验
        4.2.2 协整检验
        4.2.3 模型影响效应分析
        4.2.4 模型影响形式分析
        4.2.5 回归结果分析
    4.3 中介效应的检验与估算
第五章 促进农村地区减贫增收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内在减贫机制
        5.1.1 加强财政能力建设,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5.1.2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发挥财政扶贫作用
    5.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内生减贫机制
        5.2.1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5.2.2 延伸产业链价值,促进三次产业融合
        5.2.3 推广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广州市北部地区农村脱贫增收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和不足
        1.4.1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1.4.2 本研究的条件限制和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贫困的概念及脱贫标准
        2.1.2 农村脱贫增收长效机制的含义
    2.2 理论基础
        2.2.1 “二元结构”理论
        2.2.2 “能力贫困”理论
        2.2.3 “产业扶贫”理论
        2.2.4 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广州市北部地区农村脱贫增收现状分析
    3.1 广州市北部地区农村脱贫增收现状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与范围
        3.1.3 调查内容及设计
    3.2 广州市北部地区农村脱贫增收的帮扶措施
        3.2.1 第一轮农村脱贫增收的帮扶措施
        3.2.2 第二轮农村脱贫增收的帮扶措施
    3.3 广州市北部地区农村脱贫增收帮扶取得的成效
        3.3.1 脱贫增收帮扶前状况
        3.3.2 两轮脱贫增收帮扶达到脱贫成效
第四章 广州市北部地区农村脱贫增收存在问题分析
    4.1 农村贫困人口返贫问题
        4.1.1 返贫的主要表现
        4.1.2 返贫的主要原因
    4.2 农村新增贫困户问题
        4.2.1 新增贫困户的主要表现
        4.2.2 新增贫困户的原因
    4.3 广州市北部地区农村脱贫增收长效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问题
        4.3.2 农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3.3 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3.4 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4.3.5 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3.6 长效帮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新时期广州市北部地区农村脱贫增收长效机制的建议
    5.1 建立城乡一体化机制
        5.1.1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5.1.2 建立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
        5.1.3 建立农村土地改革机制
        5.1.4 建立资源配置一体化发展机制
    5.2 建立农村发展长效机制
        5.2.1 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机制
        5.2.2 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5.2.3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机制
        5.2.4 建立农村土地整合管理制度
        5.2.5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5.2.6 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增长机制
    5.3 建立农业发展长效机制
        5.3.1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5.3.2 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机制
        5.3.3 构建新型农业发展机制
        5.3.4 建立农业投入保障机制
        5.3.5 发展规模经营模式
        5.3.6 建立科技兴农制度
    5.4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5.4.1 建立农民增收能力培育体系
        5.4.2 建立贫困户扶志机制
        5.4.3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
        5.4.4 建立农民增收环境优化制度
        5.4.5 建立农民多渠道增收机制
    5.5 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5.5.1 夯实农村产业发展基础
        5.5.2 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5.5.3 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机制
        5.5.4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5.5.5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5.5.6 建立特色产业发展机制
    5.6 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5.6.1 建立脱贫增收帮扶长效机制
        5.6.2 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5.6.3 建立帮扶资金统筹使用制度
        5.6.4 完善长效脱贫考核机制
        5.6.5 推行多元化合作帮扶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广州市北部地区农村脱贫增收帮扶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广州市北部地区农村脱贫增收帮扶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C 正文中引用的人物访谈记录表
致谢
作者简历

(10)农业“政银保”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广州市H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五)创新与不足
一、农业“政银保”的概念与理论
    (一)农业“政银保”的概念
    (二)惠农政策“政银保”的相关理论
二、我国农业“政银保”的发展现状
    (一)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的“政银保”模式
    (二)广东省农业“政银保”的发展现状
    (三)全国农业“政银保”的现状及发展
三、广州市H区农业“政银保”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H区概况
    (二)H区农业“政银保”的起因和主要做法
    (三)H区农业“政银保”的运行情况
    (四)H区农业“政银保”存在的问题
四、省内外经验借鉴
    (一)省内外农业“政银保”的主要做法
    (二)省内外农业“政银保”经验的启示
五、广州市H区农业“政银保”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定位
    (二)积极引进政策性担保公司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四)发挥金融机构的主动性
    (五)提倡产业导向优先
    (六)加强风险防控措施
    (七)加大对农户的宣传培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广州市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益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财政惠农信贷通”支农模式效果 ——以N县为例[D]. 汪也. 南昌大学, 2020(03)
  • [2]G市农业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研究[D]. 李紫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清远市涉农资金管理满意度分析研究[D]. 黄达.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4]耕地保护基金条款的规范分析[D]. 芦莉. 西南大学, 2020(01)
  • [5]黄河干流河堤护栏改造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D]. 韩书琦.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6]梅州市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黄啸.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7]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D]. 郜清攀.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经济发展方式中介作用下的公共财政支出减贫增收效应研究[D]. 王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广州市北部地区农村脱贫增收长效机制研究[D]. 张锐生. 兰州大学, 2019(08)
  • [10]农业“政银保”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广州市H区为例[D]. 温荣. 吉林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提高广州市财政支农效益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