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基因Ala 17 Thr突变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上海市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基因Ala 17 Thr突变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一、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基因Ala 17 Thr变异与上海地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的相关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程斐[1](2021)在《基于转录组测序研究甲炎康泰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的机制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甲炎康泰复方颗粒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大鼠的保护作用,并基于转录组对大鼠甲状腺组织测序,探讨甲炎康泰对甲状腺组织起保护作用的相关靶点及通路,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高碘饮水诱导和猪甲状腺球蛋白佐剂注射Lewis大鼠建立AIT模型大鼠40只,造模成功后,按血清TPOAb浓度随机分为模型组、甲炎康泰低(0.708g/kg)、中(1.417g/kg)、高(2.834g/kg)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给予1ml/100g的双蒸水,甲炎康泰三剂量组给予中药复方颗粒剂连续灌胃给药8周。药物干预结束后取材,检测大鼠血清中T3、T4、FT3、FT4、TSH、TGAb、TPOAb及TRAb的浓度;超低温取单侧甲状腺组织放入4%多聚甲醛中固定,用于HE染色与免疫组化检测,另一侧甲状腺组织迅速放入液氮中,待提取RNA,行转录组测序与RT-PCR检测;LC/MS检测甲炎康泰组分;RT-PCR检测甲状腺组织内Jak2、STAT3和HIF-1α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甲状腺组织中p-Jak2、p-STAT3和HIF-1α IOD/Area值的变化。细胞实验采用雌性lewis大鼠2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给予双蒸水)和甲炎康泰组(高剂量颗粒剂2.834g/kg),每组10只。连续给药7天后麻醉取血获得含药血清。IFN-γ干预Nthy-ori 3-1细胞24h建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细胞损伤模型,含药血清干预后,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免疫荧光与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p-Jak2、p-STAT3和HIF-1α的荧光强度以及蛋白表达情况,验证动物实验结果。结果:1.LC/MS检测:甲炎康泰组分结果得到代谢产物10122个,其中负离子数1870个,正离子数8252个。Score评分得到了最高的10个代谢物。2.甲功检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3,T4,FT3,FT4均显着性升高(P<0.01),TSH降低(P<0.01)。经甲炎康泰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T3,T4,FT3,FT4下降及TSH上升但无明显差异;中剂量组T3(P<0.0 5),FT3(P<0.01),FT4(P<0.01)下调明显但TSH上升无统计学差异;高剂量组T3,T4,FT3,FT4下降以及TSH上升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抗体检测: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GAb、TPOAb及TRAb均显着性升高(P<0.01)。经甲炎康泰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低、中剂量组TGAb、TPOAb均明显降低(P<0.01);高剂量组TGAb、TPOAb及TRAb均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4.形态学检测:正常组可见大量完整甲状腺滤泡,大小适中,腔内红色胶质充盈均匀,滤泡上皮细胞完整;模型组甲状腺滤泡间质呈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大量滤泡腔被破坏或变小,腔内胶质分布不均或减少,滤泡壁变薄、破坏;3个治疗组甲状腺滤泡间质内淋巴细胞浸润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滤泡上皮细胞较为完整,胶质含量略减少,但较模型组轻微,滤泡结构完整。高剂量组略好于低、中剂量组。5.转录组检测:通过测序得出甲炎康泰可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产生4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6个下调基因,33个上调基因。GO富集分析中得到两个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nase113和JAK3,甲炎康泰可能通过上调Dnase113和下调JAK3在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以缓解了甲状腺组织内的炎症反应以及相关免疫反应。KEGG富集分析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信号通路在甲炎康泰组下调趋势中富集得分最高且具有明显差异。除此之外,Jak-STAT信号通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原发性免疫缺陷以及坏死性凋亡都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6.PT-PCR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Jak2、STAT3和HIF-1αmRNA相对表达量皆显着性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甲炎康泰高剂量组Jak2(P<0.05)、STAT3(P<0.01)和 HIF-1α(P<0.05)均下调。7.免疫组化检测:比较各组平均光密度值IOD/Area,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甲状腺组织内有较多p-Jak2、p-STAT3和HIF-1α蛋白表达(P<0.01)。与模型组比较,p-Jak2、p-STAT3和HIF-1α蛋白于甲炎康泰高剂量组表达降低(P<0.05)。8.甲状腺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甲炎康泰组甲状腺细胞活性较模型组显着升高;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Jak2/Jak2,p-STAT3/STAT3以及HIF-1 α/β-actin表达值均显着性上调(P<0.01)以及其对应的荧光强度也有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甲炎康泰组p-Jak2/Jak2,p-STAT3/STAT3以及HIF-1α/β-actin表达值均有下调(P<0.05或P<0.01)以及其对应的荧光强度也有下降(P<0.05 或P<0.01)。结论:1.甲炎康泰可一定程度上纠正甲状腺功能和缓解甲状腺结构损伤,可能与其降低循环TGAb、TPOAb及TRAb浓度有关。2.甲炎康泰可能通过上调Dnase113和下调JAK3 mRNA在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以缓解了甲状腺组织内的炎症反应以及相关免疫反应;同时,甲炎康泰可能下调HIF-1α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原发性免疫缺陷信号通路以及坏死性凋亡信号等通路在甲状腺中的表达,以缓解AIT的发展。3.甲炎康泰可能抑制了甲状腺组织中Jak2/STAT3/HIF-1α通路进而缓解了 AIT的发展。4.甲炎康泰对甲状腺细胞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可能通过下调p-Jak2/Jak2,p-STAT3/STAT3以及HIF-1α/β-actin的表达及其对应的荧光强度有关,提示甲炎康泰对Jak2/STAT3/HIF-1 α通路有确切的抑制作用。

王姝文[2](2021)在《ITP中骨髓T细胞转录组图谱构建及免疫检查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骨髓T细胞的转录组图谱构建及亚群特征研究研究背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以无明显诱因的皮肤黏膜出血为主,也可发生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严重者危及生命。迄今为止,仍有约30%-40%的患者治疗无效或短期内复发,进展为慢性或难治性ITP。因此深入研究ITP的病理生理机制、开发新的靶向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ITP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血小板破坏增多和/或生成减少,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T细胞功能失衡在IT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血小板易受CD8+T细胞免疫监视作用的影响,当效应性CD8+T细胞识别血小板所表达的I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 I)呈递的同源肽时,可脱颗粒并诱导靶细胞凋亡。此外,CD4+T细胞也参与ITP的免疫失耐受过程,其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减少、功能减弱是引起ITP自身免疫耐受缺陷的重要机制之一。目前,虽已有关于部分T细胞在ITP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但更多种类的T细胞亚群在ITP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骨髓是重要的免疫反应器官,是血小板生成及破坏的关键场所之一。在自身免疫病、肿瘤等疾病发生时,免疫细胞聚集于骨髓并参与到机体致病反应中。其中,初始T细胞(TN)归巢于骨髓,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效应和记忆T细胞以发挥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发现一群可长期特异性驻留于骨髓的T细胞亚群,称为骨髓驻留记忆T细胞(TRM)。另外,骨髓中也存在Treg、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MAIT)等T细胞亚群,它们在免疫应答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骨髓Treg有助于维持自身耐受,在骨髓移植后,Treg对造血干细胞的植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控制有积极作用;MAIT的溶细胞潜力以及MHC相关蛋白1的普遍表达和单态性,提示其可能成为自身免疫病的潜在治疗靶点,但目前相关研究仍较少。因此,解析骨髓T细胞的分群及功能有助于探索ITP等自身免疫病的致病机制及新的治疗方法。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可以在单细胞水平上进行RNA提取、扩增、测序等操作,最终得到单个细胞的转录本信息。与群体水平的RNA测序不同,在单细胞水平上对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描述机体各项反应的发生过程,以及更精确地描述某些数量较少或构成较为复杂的细胞群体的特征。近年来,scRNA-seq在解析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耐药途径和治疗靶点等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如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scRNA-seq分析显示,在患者中有两个T细胞亚群的比例显着增高,其特异性扩增参与疾病的发生;利用scRNA-seq对处于非肥胖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各个阶段小鼠的胰岛细胞进行测序分析,提供了定义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分期的单细胞图谱。但目前仍缺少针对ITP致病机制或治疗方式的单细胞组学研究。研究目的:1.收集ITP患者及健康对照者骨髓样本,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构建骨髓T细胞在单细胞水平上的转录组图谱。2.探究ITP骨髓中,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多个T细胞亚群的特征及作用机制,为揭示ITP的发病机制及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单细胞精度的依据。研究方法:1.病例和对照:收集初诊原发性ITP患者及健康供者骨髓样本,每例约3mL。2.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s):使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样本中的BMMCs并使用台盼蓝检测细胞活性。3.分选骨髓T细胞:利用流式细胞分选仪分选BMMCs中的CD3+CD4+T细胞和CD3+CD8+T细胞,分选后合并备用。4.制备油滴包裹的凝胶珠(GEMs):配置GEMs制备反应体系,运行Chromium Controller的Chromium Chip A程序并使用PCR仪进行GEMs逆转录。5.扩增及纯化cDNA:回收GEMs逆转录产物,使用PCR仪进行cDNA的扩增,并用SPRIselect试剂盒纯化扩增后的cDNA。6.构建5’测序文库:进行cDNA片段化并用SPRIselect试剂盒纯化,完成接头连接和连接后的纯化,然后选择适当的Sample Index进行PCR并使用Agilent生物分析仪检测文库质量。7.单细胞上机测序:使用Illumina NovaSeq测序仪进行5’ Gene Expression文库和 Chromium Single Cell V(D)J 富集文库测序。8.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TRM:通过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3、CD8、CD69、CD45RA和CD45RO,分析骨髓中CD4+TRM和CD8+TRM分别占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比例。9.数据分析9.1 数据处理:使用Cell Ranger软件将测序产生的fastq测序数据比对到参考基因组上进行基因表达定量,生成细胞-基因表达矩阵。9.2 数据质控及标准化:对数据进行质控与过滤,并进行标准化处理。9.3 数据合并及去批次效应:使用Seurat结合Harmony算法整合各样本的数据并校正样本的批次效应。9.4 细胞的聚类分析及注释:使用Seurat对细胞进行无监督聚类及分群,根据特征基因的表达对各亚群进行注释。9.5 基因本体(GO)分析:利用GO数据库,在细胞组分、分子功能、生物过程三个层面上对数据进行富集分析。9.6 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基于KEGG数据库对各亚群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富集分析。9.7 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使用GSEA对基因集进行进一步富集分析。NES 绝对值>1,nominal p-value<0.05,FDR q-value<0.25 的通路下的基因集有意义。9.8 免疫组库V(D)J分析:应用scRepertoire对T细胞免疫组库进行可视化分析,内容包括CDR3区核苷酸长度、不同抗原受体序列丰度及文库的多样性和克隆性等。9.9 流式细胞术数据分析:使用Kaluza软件对流式细胞分析仪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将整理后的数据导入SPSS 26.0和GraphPad Prism 7中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样本信息:研究纳入了 4例ITP患者及2例健康对照者。ITP患者均为初诊ITP,未使用过大剂量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2.单细胞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及质控:各样本中单细胞中位基因数平均为1190,单个细胞的 Fraction Reads 均大于 92%,Valid Barcodes 均大于 82%。3.骨髓来源T细胞的无监督聚类分群:根据特征基因的表达对各群进行注释,得到CD4+效应记忆T细胞/驻留记忆T细胞(TEM/TRM)、CD4+中央记忆T细胞(TCM)、CD4+细胞毒性 T 细胞(CTL)、CD4+TN、CD8+TN、CD8+TEM/TRM、CD8+CTL、Treg、MAIT等共1 1个T细胞亚群,ITP组、健康对照组及两者合并组的分群较为一致。4.骨髓来源T细胞的V(D)J分析:使用Chao和ACE指数进行克隆型多样性分析的结果显示,健康对照者相对ITP患者具有更高的丰富度,提示ITP患者存在疾病相关克隆扩增。5.ITP中骨髓MAIT单细胞转录组特征:ITP患者骨髓中MAIT与正常对照相比,富集的上调基因主要包括干扰素通路相关基因IFI44L、IFI6、IFITM1和调节细胞毒性及溶细胞作用的基因CTSW等。富集的下调基因主要包括维持细胞静止的基因BTG2、细胞周期相关基因YPEL5等。多个差异表达的基因与CTLA4、PD1等免疫检查点相关。此外,KEGG分析显示ITP中MAIT上调的基因与I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等自身免疫病相关。6.ITP中骨髓Treg单细胞转录组特征:ITP患者的Treg存在与MAIT相似的干扰素通路相关基因的上调,其他表达上调的基因包括动力蛋白基因DYNLTI等。而ITP组下调的基因包括趋化因子或细胞粘附相关基因,核质运输相关基因等。说明除干扰素通路异常外,在ITP患者中还可能存在Treg的趋化、粘附、转运功能异常。7.ITP中骨髓TN单细胞转录组特征:与MAIT及Treg相似,ITP患者CD4+TN的上调基因富集到I型干扰素通路及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过程。下调基因主要包括调节细胞周期及静止的基因LBH、BTG2,并且下调基因还富集到了激素应答相关通路。与CD4+TN相似的是,ITP患者CD8+TN中也存在IFI44L、CTSW基因表达的上调和BTG2表达的下调。不同的是,ITP CD8+TN下调的基因还有自噬调节基因等。此外,CD8+TN在基因富集分析中也表现出与CD4+TN相似的基因富集通路,但存在更多与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的下调,这部分的结果显示ITP中CD4+和CD8+TN既在干扰素通路及激素应答方面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又在自噬及氧化应激方面有不同的特点。8.骨髓来源部分T细胞的进一步分群及注释:我们提取了第一次分群后的经典记忆性T细胞及效应性T细胞亚群,将其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两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高分辨率条件下的聚类分群。CD4+T细胞注释后得到 CD4+TCM-1、CD4+TcM-2、CD4+TEM、CD4+TRM等共 7 个亚群,其中CD4+TCM-1比CD4+TCM-2表现出更强的与TN的关联性。CD8+T细胞在第二次分群及注释后得到 CD8+TCM-1、CD8+TCM-2、CD8+TEM、CD8+TRM等共9个亚群,其中CD8+TCM-1与TN的关联性大于CD8+TCM-2。9.ITP患者骨髓TRM比例及单细胞转录组特征:单细胞测序和后续的流式细胞术验证结果都显示出ITP患者骨髓中的CD4+TRM占CD4+T细胞的比例和CD8+TRM占CD8+T细胞的比例较健康对照组增加。CD4+TRM相较总体CD4+记忆及效应T细胞亚群高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T细胞活化、淋巴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通路。ITP患者CD4+TRM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富集的上调基因主要包括调节细胞活化或分化的基因、抗原递呈相关基因等。而下调基因富集在激素反应性及凋亡相关通路。我们还发现ITP患者中的CD8+TRM存在促活化/分化基因以及趋化因子相关基因的上调。上调的基因ID2、MAP3K8还与免疫检查点信号传导相关。这部分的结果提示,TRM亚群与总体记忆及效应T细胞相比,高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T细胞活化及淋巴细胞增殖相关通路;ITP患者TRM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显示出细胞活化相关基因的上调及凋亡相关基因的下调。10.ITP患者骨髓CD8+CTL-1及CD8+TCM-1的单细胞转录组特征:CD8+CTL-1和CD8+TCM-1亚群相对于总体CD8+记忆及效应T细胞高表达的基因,在T细胞活化及分化通路上有更明显的富集。CD8+CTL-1中,ITP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相比高表达促活化或分化的基因MAP3K8、PIK3R1等;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出与T细胞毒性相关的通路显着富集。ITP患者CD8+TCM-1亚群的ID2、ZFP36基因表达上调;而下调的基因在凋亡通路有所富集,并且与激素治疗反应性有关。KEGG分析提示这两个亚群与I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的相关性较健康对照组都明显增强。结论:构建了骨髓T细胞在单细胞水平上的转录组图谱,ITP组、健康对照组及两者合并组的分群及注释结果均较为一致。在ITP骨髓中,CD4+TN、CD8+TN、Treg、MAIT亚群上调的基因均显示出在干扰素通路上的富集,这4个亚群在ITP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与Ⅰ型、Ⅱ型干扰素相关。骨髓中部分T细胞亚群显示出较高的活化水平,TRM、CD8+CTL-1和CD8+TCM-1细胞,相较总体记忆性及效应性T细胞亚群,所高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T细胞活化相关通路。第二部分:T细胞免疫检查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性研究研究背景:ITP是临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以血小板计数减少和出血风险增加为特征。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病,主要病理特点为血小板破坏增多和/或血小板生成减少,其发病机制涉及T细胞的过度活化,对于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和IgG的生成至关重要。因此,进一步探讨ITP患者的T细胞异常有助于深入揭示ITP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免疫检查点分子包括共刺激分子和共抑制分子,是调节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决定T细胞功能和命运的关键机制之一。共刺激和共抑制信号,也称为“第二信号”,可调节T细胞受体(TCR)和MHC结合所提供的“第一信号”,并协同决定适应性T细胞免疫的结果。共刺激分子表达过高和/或共抑制分子表达不足可能引起机体自我耐受性下降,促进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生成或引起自身反应性T细胞逃避中枢和外周耐受,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T细胞的共刺激分子包括CD28、可诱导T细胞共刺激分子(ICOS)、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4(TNFSF4)和DNAX辅助因子1(DNAM1)等;而共抑制分子包括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粘蛋白结构域3(TIM3)、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和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等。其中,CD28和CTLA4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配体(CD80和CD86)相互作用,分别向T细胞引入刺激和抑制信号。而PD1是B7/CD28家族的一种新的共抑制成员,与PDL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因此,共刺激和共抑制信号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中T细胞的过度活化。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变异类型。遗传学研究揭示,编码免疫检查点分子的基因的多态性与几种自身免疫病的易感性有关。CD28 rs1980422的CC基因型与类风湿关节炎(RA)中类风湿因子和抗瓜氨酸蛋白抗体有关,而 ICOS rs6726035、PD1 rs36084323、DNAM1 rs763361 和 TIM3 rs10515746的多态性也作为RA发生的相关因素。CTLA4rs231779的TT基因型增加患Graves病的风险。此外,多发性硬化(MS)患者LAG3 rs870849中TT基因型的分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所不同。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TNFSF4 rs2205960的次要等位基因的频率与自身抗体的产生相关。尽管多个SNP位点已被报道与机体免疫异常有关,但很少有研究关注ITP中免疫检查点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免疫检查点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是ITP的保护性或危性险因素,以及这些SNP位点是否与ITP的易感性、严重程度、激素治疗敏感性或难治性相关,目前仍有待探索。研究目的:1.探究T细胞免疫检查点相关SNP位点的多态性在ITP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中的分布情况。2.探究免疫检查点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ITP易感性、严重程度、难治性、激素治疗敏感性的关联及在其中的作用,揭示从T细胞免疫检查点入手治疗ITP的可能靶点。研究方法:1.病例和正常对照:收集ITP患者及健康对照者样本,对于ITP患者,按严重程度、难治性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性进一步分层。2.基因组DNA提取: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样本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并从中提取基因组DNA。3.选择SNP位点及基因分型:共选择8个SNP位点(TIM3 rs10515746,CD28 rs1980422,TNFSF4 rs2205960,CTLA4 rs231779,PDI rs36084323,ICOS rs6726035,DNAM1 rs763361,LAG3 rs870849),使用 MassARRAY 系统进行基因分型。4.流式细胞术:通过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3、CD4和CD28,分析CD4+T淋巴细胞中CD28的表达量。5.免疫磁珠分选:使用CD4+T细胞磁珠从PBMCs中分选CD4+T细胞,分选后检测CD4+T细胞纯度。6.实时定量PCR:提取上述CD4+T细胞的RNA,反转录获取cDNA,采用Light Cycler 480Ⅱ Real-Time PCR 系统进行定量 PCR,检测 CD28 的表达。7.统计分析:首先进行哈迪-温伯格平衡(HWE)检验,然后使用SPSS 26.0软件统计并分析数据;同时,利用GMDR0.9软件进行广义多因素降维(GMDR)分析,以解析基因-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1.研究人群:ITP患者(307例)及健康对照者(295例)间在年龄结构、性别分布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对照组数据进行计算后,被检测的 8 个 SNP 均符合 HWE(p>0.24)。2.与ITP易感性相关的SNPs:使用4种遗传模型分析8个免疫检查点相关SNPs与ITP易感性的关系,包括显性模型、隐性模型、共显性模型和等位基因模型。共显性模型下的CD28 rs1980422的多态性与ITP易感性的关联最为显着(p=0.002),且经过错误检出率(FDR)校正后仍具有相关性。对于CD28rs1980422,在共显性和显性模型下,CT和CC/CT基因型与ITP易感性显着相关(分别为p=0.006和p=0.016)。在共显性模型下的联合分析发现,TIM3 rs10515746的杂合基因型CA和CD28 rs1980422的杂合基因型CT使ITP发病风险明显增加(OR>l,p<0.05)。此外,使用显性模型的联合分析显示,与主要等位基因的纯合子相比,TIM3 rs10515746的CA/AA基因型和CD28 rs1980422的CC/CT基因型显着增加了 ITP的发生风险。采用GMDR方法进一步研究SNPs影响ITP易感性的多因素交互作用,证明TIM3 rs10515746、CD28 rs1980422 和 ICOS rs6726035 这 3 个 SNP 位点对 ITP 易感性表现出交互作用。3.与ITP严重程度相关的SNPs:PD1 rs36084323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与ITP严重程度显着相关(p<0.05)。在等位基因模型下,LAG3 rs870849的T等位基因与ITP严重程度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模型的联合分析发现,携带PD1 rs36084323的T等位基因的ITP患者发生重度ITP的风险增加 1.649倍(OR=1.649,95%CI=1.186-2.291,p=0.003);相反的是,LAG3 rs870849的T等位基因使重度ITP的发生风险降低(OR=0.506,95%CI=0.312-0.818,p=0.005)。4.与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性相关的SNPs:对于DNAM1 rs763361,在共显性和隐性模型的分析中都呈现出与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性显着相关(分别为p=0.016和p=0.030)。在等位基因模型下,糖皮质激素敏感组和耐药组之间的ICOS rs6726035等位基因频率存在显着差异(p=0.015)。DNAMl rs763361的T等位基因使糖皮质激素耐药风险增加1.939倍(OR=1.939,95%CI=1.278-2.942,p=0.002);相反,ICOS rs6726035的T等位基因具有保护作用(OR=0.538,95%CI=0.366-0.791,p=0.002)。5.与ITP难治性相关的SNPs:PD1 rs36084323的基因型分布与ITP难治性显着相关(p<0.05)。共显性和显性模型下发现PD1 rs36084323的基因型分布在难治组与非难治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30和p=0.034)。此外,在显性模型下,携带rs36084323的TT/CT基因型的患者发生难治性ITP 的风险是 CC 基因型患者的 8.889 倍(OR=8.889,95%CI=1.183-66.771,p=0.034)。6.CD28 rs1980422多态性与CD28表达相关:分析来自CD28 rs1980422位点为CT或TT基因型的ITP患者的CD4+T细胞中CD28+细胞的比例及CD28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发现CD28rs1980422位点为CT基因型的ITP患者,CD28蛋白表达水平高于TT基因型患者(p=0.006)。另外,与TT基因型相比,CT基因型患者的CD28在mRNA水平的表达也增加(p=0.028)。结论:T细胞免疫检查点相关的6个SNP位点(TIM3 rs10515746,CD28rs1980422,PD1 rs36084323,ICOS rs6726035,DNAM1 rs763361,LAG3 rs870849)在 ITP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中的基因型和/或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所不同;这些SNP位点与ITP的易感性、严重程度、难治性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性有关。CD28 rs1980422位点为CT基因型的ITP患者,CD28在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均高于TT基因型ITP患者。研究所得到的6个SNP位点有望成为ITP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的预测因子,也为ITP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赵晨晖[3](2021)在《白癜风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白癜风与甲状腺疾病相关指标(TGAb、TPOAb、TRAb、TSH、T3、FT3、T4、FT4)的相关性。方法:系统检索以下数据库:CBM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知网、PubMed、SCIE、Cochrane,限定检索范围为建库至2019年11月全部公开发表的中文及外文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计算合并患病率及其95%可信区间(CI),综合分析白癜风与甲状腺疾病及其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35篇文献,其中白癜风组共收集78263人,对照组共收集149544人。白癜风组TPOAb、TGAb、TRAb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指标TSH、T3、FT3、FT4的改变高于对照组。桥本甲状腺炎、Graves病、甲状腺瘤、甲减、亚临床甲减、甲亢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白癜风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密切相关。对白癜风患者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检查应更加关注,以期发现潜在的甲状腺疾病并进行监测及进一步的治疗。

付金香[4](2020)在《中医内外合治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 研究目的探索中医内外合治法干预肝郁脾虚型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2 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受试者共94例,脱落2例。采用清肝健脾理气内外合治法联合优甲乐为干预方法,观察周期为84日,其中入组日、第28日、第56日、第84日进行访视,以甲状腺激素水平、优甲乐剂量、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甲状腺体积、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为观察指标,探索中医内外合治干预肝郁脾虚型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3 研究结果(1)TSH水平及优甲乐剂量干预前后各访视点血清TSH水平对比:采用单组重复测量法进行Mauchly球形检验显示:本数据非球形分布(p≤0.05),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自由度矫正显示F=12.027,p=0.001,各访视点受试者血清TSH水平均值不等,呈总体下降趋势,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干预前后各访视点优甲乐剂量对比:采用单组重复测量法进行Mauchly球形检验显示:本数据非球形分布(p≤0.05),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自由度矫正显示F=63.867,p=0.000,各访视点受试者优甲乐服药剂量均值不等,呈逐渐下降趋势,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2)TPOAb、TGAb 滴度干预前后各访视点血清TPOAb滴度对比:采用单组重复测量法进行Mauchly球形检验显示:本数据非球形分布(p≤0.05),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自由度矫正显示F=32.120,p=0.000,各访视点受试者血清TPOAb滴度均值不等,呈逐渐下降趋势,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干预前后各访视点血清TGAb滴度对比:采用单组重复测量法进行Mauchly球形检验显示:本数据非球形分布(p≤0.05),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自由度矫正显示F=26.960,p=0.000,各访视点受试者血清TGAb滴度均值不等,呈逐渐下降趋势,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3)甲状腺体积干预前后甲状腺体积对比结果显示:治疗后较治疗前甲状腺体积肿大程度明显减轻p=0.000,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4)安全性评价受试者在干预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指标未见明显异常。2例受试者分别在第7日、第26日外用理气散结消瘿膏后出现局部泛红、瘙痒、散在小皮疹,未予特殊处理,自行消退。4研究结论本研究提示:(1)中医内外合治法在恢复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者的甲状腺功能方面,以及维持甲状腺功能稳定的情况下逐步减低甲状腺激素替代用药剂量方面,具有有效性。(2)中医内外合治法在有效降低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者的TPOAb与TGAb滴度方面,具有持续性、稳定性。

丁彧涵[5](2020)在《疏肝健脾养血法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IL-6、TNF-α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以疏肝健脾养血立法,对肝郁脾虚证型的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早期)患者进行中药干预治疗,观察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的指标变化。同时,对患者血中辅助T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6(Inter Leukin-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进行监测,从细胞因子学角度探讨传统经方化裁对HT的治疗效果,为祖国医学治疗HT提供免疫细胞因子层面见解。方法:临床取40例已确诊为HT(甲功尚未受损)、辨属肝郁脾虚证型的患者,以随机对照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以健康宣教及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动态观诊;治疗组以生活方式干预配合疏肝健脾养血方口服,对照组、治疗组疗程均历时3个月。观察疗程前后2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TSH、FT3、FT4),细胞因子(IL-6、TNF-α)水平,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Tg-Ab)滴度,并对比疗程前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全程监测患者安全性指标,综合所得数据指标,以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研究前期将2组患者基本数据进行基线统计分析,提示P值均>0.05,该研究具备统计学意义。①疗程前后2组病例的甲状腺激素(FT3、FT4、TSH)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疗程前后组间甲状腺激素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疏肝健脾养血法不会影响HT早期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②治疗组疗程前TGAb水平为:387.07±102.96疗程后TGAb水平为:304.12±42.81;对照组疗程前的TGAb水平为:352.81±88.51、疗程后的TGAb水平为:375.00±84.69。疏肝健脾养血法可有效降低HT早期患者TGAb水平(P<0.01)。治疗组疗程前TPOAb水平为:862.35(707.19,1300.00)、治疗组疗程后TPOAb水平为:410.47(260.22,593.94);对照组疗程前的 TPOAb 水平为:828.64(697.48,1187.30)、对照组疗程后TPOAb水平为:948.80(806.71,1191.42)。疏肝健脾养血法可有效降低HT早期患者TPOAb水平(P<0.01)。③治疗组疗程前IL-6水平为:9.32±2.32、治疗组疗程后IL-6水平为:5.73±0.97;对照组疗程前IL-6水平为:8.48±2.30、对照组疗程后IL-6水平为:9.63±2.28。疏肝健脾养血法可降低Th2型细胞因子IL-6的表达,平衡体内免疫反应(P<0.01)。④TNF-α水平:治疗组疗程前TNF-α水平为:103.81±15.03、治疗组疗程后TNF-α水平为:75.77±11.18;对照组疗程前TNF-α水平为:99.53±16.33、对照组疗程后TNF-α水平为:110.36±12.01。疏肝健脾养血法可降低Th1型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平衡体内免疫反应(P<0.01)。同时,研究发现两组患者IL-6水平与甲状腺自身抗体 TGAb、TPOAb 均无明显相关性(r=0.071,P=0.663;r=0.074,P=0.649),TNF-α 水平与甲状腺自身抗体TGAb、TPOAb均呈显着正相关(r=0.601,P<0.01;r=0.927,P<0.01)。TNF-α属Th1型细胞因子,表明HT患者体内免疫反应仍以Th1型占优势。⑤治疗组疗程后总体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疗程后总体有效率为15.0%,治疗组的临床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⑥治疗组疗程前中医证候总积分为:35.05±8.53、治疗组疗程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为:14.05±6.05;对照组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为:32.15±6.08、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为:30.30±4.50。疏肝健脾养血法可有效改善HT早期患者临床证候(P<0.01)。统计中医证候总体疗效积分,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70.0%,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25.0%,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改善程度较显(P<0.01)。就单项证候改善程度而言,治疗组除纳呆、面色萎黄、肠鸣嗳气症状外,其余临床体征均显着改善(P<0.01),对照组在疗程后仅改善了情志异常变化、善太息症状(P<0.05)。⑦安全性指标:本研究过程中4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服药患者均未出现不适感,无病例因不良反应中途退出研究。结论:对于临床早期HT患者,疏肝健脾养血法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体征,降低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水平,同时,IL-6、TNF-α细胞因子表达也有所下降,表明该法可调节HT早期患者体内免疫紊乱状态,对甲状腺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整体疗效确切,作用安全。

李娜[6](2020)在《CNN3-206(长链非编码RNA)吸附miR-212激活Caspase10促进肠上皮细胞凋亡、迁移介导克罗恩病发生发展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发病率我国虽不及欧美国家,但近些年有明显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及迁延不愈、出现多种并发症原因迄今未明。国内外学者提出多种假说,并从遗传易感、免疫功能缺陷、肠道生态菌群失调、食物抗原刺激等方面对CD发病机制进行实验及临床研究,但这些结果不尽相同,尚无公认、重复性高的研究结果来充分证明克罗恩病发病机理。目前比较倾向于克罗恩病的发生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数为环境的改变导致基因突变,使得lncRNA、miRNA、circleRNA、sRNA等非编码RNA产生增多或减少,这些非编码基因,尤其是表达量最多的lncRNA,广泛参与表观遗传的调控,可能是导致肠上皮细胞产生持续的炎症反应。而关于lncRNA是否参与CD的发病研究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少。研究目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出CD患者回肠末端异常肠黏膜组织,及健康体检者回肠末端正常组织差异lncRNA和mRNA表达;使用生物信息分析技术CNC预测差异表达的lncRNA的共表达mRNA基因。为探讨lncRNA在肠黏膜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明确lncRNA定位在肠黏膜哪种细胞,细胞亚结构中定位。根据lncRNA在细胞中的定位,预测可能的调控机制如Ce机制或Cis/Trans。根据调控机制,关联分析构建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使用miRBase/Target Scan预测中间调节因子miRNA,最终得到可能参与CD疾病变态炎症反应调控机制的lncRNA-miRNA-mRNA基因调控通路。在临床水平和细胞水平对预测出的lncRNA-miRNA-mRNA基因机制通路进行验证分析。在动物水平,证明干预lncRNA表达对动物生理状态、结肠病理损伤程度、相关免疫细胞比例等有明显改善。研究方法收集40例CD患者病变肠黏膜作为实验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肠黏膜(40:40),并提取总RNA,并进一步纯化。每组随机抽取3例已提纯的样本的总RNA进行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分析克罗恩病患者回肠末端异常肠黏膜组织,及健康体检者回肠末端正常组织差异lncRNA和mRNA表达;RNA以差异倍数大于或等于10,且P小于等于0.05为标准,筛选出病变肠黏膜组织和正常肠黏膜组织中的差异表达lncRNA和mRNA分子。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CNC分析)预测差异表达的lncRNA的相关靶基因mRNA;针对差异性表达的lncRNA的靶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并分析差异lncRNA的共表达靶基因mRNA的中间是否存在调控因子。扩大样本量,使用CD肠黏膜病变和正常肠黏膜组织(40例:40例)的总RNA,进行qRT-PCR验证代表性具有差异表达的lncRNA,共表达基因mRNA,这些lncRNA和mRNA是否如测序分析结果一样,真正在肠黏膜组织中差异表达;使生物信息分析统计方法,寻找到明显差异表达的lncRNA和明显差异表达的mRNA相关性,根据mRNA进行GO(Gene Ontology)分析和Pathway分析预测其调控者的功能,为探讨lncRNA在肠黏膜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本研究进一步选取差异最明显lncRNACNN3-206及共表达基因Caspase10作为研究目标。FISH实验确定lncRNACNN3-206主要分布于肠黏膜的上皮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细胞等哪种细胞中。并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其主要分布于细胞质还是细胞核。因为若位于胞浆主要通过Ce机制调控靶基因,若位于细胞核主要通过Cis/Trans机制调控靶基因。根据关联分析构建lncRNACNN3-206,mRNA(Caspase10)共表达网络;使用miRBase/Target Scan预测中间调节因子miRNA(miR212)。初步建立lncRNACNN3-206-miR212-Caspase10基因表达调控网。在细胞水平,阐明lncRNACNN3-206对靶基因Caspase10调控的具体分子机制,对肠黏膜的特定细胞有哪些生物学功能影响(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迁移、细胞自噬等)。最后在动物水平,通过干预肠上皮细胞内lncRNACNN3-206的水平,观察CD模型动物生理状态、结肠黏膜病理损伤程度、血液循环中促进CD进展的相关免疫细胞比例等是否有明显改善。研究结果6个组织标本总的RNA基因测序筛查共检测出51388条lncRNA,共有400条lncRNA在CD患者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比较中存在显着差异(p<0.01),其中有243条在病变的组织中表达上调明显超过对照组正常黏膜组,157条在阳性组织中表达下降明显超过对照组。将生学物信息分析预测到的上调和下调最显着的前10条lncRNA进行筛选及聚类分析,然后对差异表达Top5 lncRNA进行扩大临床组织标本验证,使用CD回肠末端病变和正常体检者回肠末端肠黏膜(40例:40例)进行RT-PCR验证,通过t检验对比分析证明在组织中差异表达情况,明确是否与基因测序结果一致。结果发现6条lncRNA与测序检测结果相符合,其中lncRNA ZNF292和lncRNACNN3-206差异最明显,由于ZNF293数据标准差大于lncRNACNN3-206,选择数据可信度较大的lncRNACNN3-206作为研究对象。FISH实验确定lncRNACNN3-206主要分布于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从细胞质内lncRNA的Ce机制出发,使用miRBase/Target Scan预测lncRNACNN3-206、Caspase10中间调节因子miRNA(miR212)。初步建立lncRNACNN3-206-miR-212-Caspase10基因表达调控网。在肠上皮细胞内,lncRNACNN3-206对Caspase10的调控是通过吸附miR212实现的,lncRNACNN3-206通过吸附大量miR212,减少细胞内游离miR212的浓度,从而抑制miR212对Caspase10沉默作用。最终结果是lncRNACNN3-206促进细胞内大量凋亡Caspase10产生。在细胞水平阐明lncRNA通过吸附miR-212调控靶基因Caspase10促进肠上皮细胞凋亡和迁移、自噬的分子机制,从根本上说明了CD患者肠道炎症不同于普通肠道炎症和溃疡性结肠炎表现,而是从肠道黏膜层迅速浸润到黏膜肌层、黏膜下层、浆膜层,容易形成透壁性肠壁炎症,从根本上揭示肠瘘是CD患者主要并发症的原因。最后在克罗恩病模型小鼠肠道内,干预肠黏膜lncRNACNN3-206的水平,观察治疗后模型小鼠较模型小鼠生理状态明显改善,结肠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相关免疫细胞比例接近正常。研究结论CD患者病变肠黏膜组织和健康体检者正常组织中lncRNA的种类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说明病变组织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在肠黏膜炎症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lncRNACNN3-206通过lncRNACNN3-206-miR-212-Caspase10基因调控网激发肠上皮细胞的凋亡、迁移、自噬的生物学行为,对诱发CD发病和维持疾病的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lncRNACNN3-206完全可以作为研究CD治疗方案的新靶点,为人类基因治疗CD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张娟[7](2020)在《肠道微生物PRRC2A和TNFSF13B基因多态性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是一种罕见的抗体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0.3~4.4/10万,据估计在世界范围内有20~300万患者,且亚洲人群的发病率显着高于高加索人群。既往认为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一种亚型,但血清中特异性标记物水通道蛋白-4抗体(aquaporin4,AQP4)的发现,不仅证实了NMO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实体,更有助于定义NMOSD。NMOSD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脊髓炎、视神经炎和(或)顽固性呕吐和呃逆(极后区综合症)。若患者未得到时的治疗,约有一半的患者将进展为不可逆转的失明和严重残疾,三分之一的患者将在首次发作后5年内死亡。该病的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早期诊断和积极的治疗对患者而言至关重要。NMOSD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参与疾病的发生进展。深入研究潜在的环境遗传易感因素与NMOSD的相关性,不仅有助于早期对疾病进行综合的风险评估,更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时治疗。因此,本论文将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以环境易感因素肠道微生物为线索,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与NMOSD的相关性,探讨肠道微生物与疾病临床严重程度的关联,进一步以肠道微生物为生物标志物构建NMOSD疾病预测模型,为将肠道微生物作为一种动态监测NMOSD疾病严重程度的无创生物标志物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探讨了富含脯氨酸的卷曲蛋白2A(proline rich coiled-coil2A,PRRC2A)基因多态性与我国NMOSD的相关性;第三部分研究了肿瘤坏死因子13B(TNF superfamily member 13b,TNFSF13B)基因多态性与我国NMOSD的相关性,与第二部分一起扩大了中国NMOSD患者的易感基因谱。第一部分肠道微生物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的相关性研究背景与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在NMOS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关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主要在AQP4抗体阳性的NMOSD患者中开展,且结果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16S r RNA基因靶向V3-V4高变区测序技术,对50例研究对象的粪便样本进行测序,其中AQP4抗体阳性(AQP4+)NMOSD患者14例(P1,n=14),AQP4抗体阴性(AQP4-)NMOSD患者8例(P2,n=8),正常对照28名(C,n=28)。结果:AQP4+NMOSD和AQP4-的NMOSD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在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构成上均存在明显差异,某些特定菌属与NMOSD的临床特异性参数密切相关。本研究还鉴定出了9种属级生物标志物与NMOSD密切相关,曲线下面积(AUC)为0.97。结论:首次描述了AQP4+NMOSD和AQP4-的NMOSD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特征。AQP4+NMOSD和AQP4-NMOSD患者都有独特的微生物组成和代谢途径。这些研究结果不仅支持了NMOSD与肠道菌群紊乱相关,而且还提示肠道微生物可作为一种无创的生物标志物成为NMOSD未来个性化治疗的靶点。第二部分PRRC2A基因多态性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的相关研究背景与目的:NMOSD和MS均为CNS慢性炎性脱髓鞘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且病因不明。PRRC2A(称BAT2)位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I类(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III,MHC III)区域内,既往研究表明该基因是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基因,增加疾病的发病风险。最近一项研究证据表明prrc2a蛋白作为一种修饰因子在髓鞘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国人群中PRRC2A基因多态性与NMOSD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21例NMOSD患者,包含50例AQP4+患者,71例AQP4-患者75例MS患者。基于1000G数据库中的中国汉族人群基因数据信息,我们使用Haploview 4.1软件筛选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tag-SNPs),共筛选出PRRC2A基因上的11个tag-SNPs位点。最后纳入其中的10个tag-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其与疾病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基因型分析发现,AQP4+NMOSD、AQP4-NMOSD和MS组分别与4个tag-SNPs(rs2736163,rs2736157,rs2242659,rs9366785)、6个tag-SNPs(rs2736163,rs2736157,rs2242659,rs2736657,rs2261033,rs9366785)和1个tag-SNPs(rs2736163)显着相关。进一步单倍体分析发现,单倍体TCAGCAATAG使AQP4+的NMOSD患者发病风险增加约15倍(p=0.001724,OR[95%CI]:15.398[1.590-149.120]),单倍体ACAATAGTAG使AQP4-的NMOSD发病风险增加约1.8倍(p=0.020270,OR[95%CI]:1.851[1.095-3.129])。但本研究未发现增加MS发病风险的单倍型。结论:PRRC2A作为遗传易感基因,可增加中国汉族NMOSD和MS的发病风险,但与NMOSD关系更为密切。研究结果从临床数据上支持了PRRC2A基因可能参与脱髓鞘疾病的发生,亦进一步扩大了NMOSD患者的易感基因谱。第三部分TNFSF13B基因多态性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的相关性研究背景与目的:最近,Steri等人利用来自意大利撒丁岛的病例对照样本,对MS患者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TNFSF13B基因的变异与MS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发病显着相关。该变异是一种插入缺失导致3’-非编码区(UTR)的GCTGT变成A(Steri其同事称之为BAFF-var),导致TNFSF13B基因编码的蛋白发生截短,可以逃避micro RNA的抑制作用,增加了可溶性B细胞活化因子(BAFF)的产生。本研究首次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探索TNFSF13B基因变异与NMOSD的相关性,并在MS患者中进行验证。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60例MS患者、181例NMOSD患者504名健康志愿者,对研究对象的血液样本进行TNFSF13B基因外显子Sanger测序,对可能引起蛋白功能改变的变异体,进一步构建相关质粒,转染293T细胞,进行功能研究。结果:在1例MS患者中发现一个杂合子变异c.97C>T(p.R33W),在1例NMOSD患者中发现一个3’-UTR变异(c.*14T>C,rs373756878)。此外,在MS组、NMOSD组和健康对照组均检测出c.313G>A(p.A105T,rs201543678)变异位点,但三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采用Mutation Taster,Poly Phen2 and SIFT三种变异位点功能预测软件进行分析,发现c.97C>T(p.R33W)和c.313G>A(p.A105T,rs201543678)可能为良性变异。然而,这三种在线预测软件均无c.*14T>C的功能预测信息,考虑到该点位于TNFSF13B基因的3’-UTR区域内,可能通过与BAFF-var相似的生物学机制增加疾病的发病风险。因此,本研究构建了pmir Glo 3’-UT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报告基因结果显示含有pmir Glo 3’-UTR c.*14T>C质粒的转录活性增加,荧光值较pmir Glo 3’-UTR野生型质粒显着增加。结论:我们在中国汉族MS和NMOSD患者中未检出BAFF-var,提示BAFF-var位点具有种族异质性。我们在NMOSD患者中发现一种新的TNFSF13B变异位点,其生物学机制与BAFF-var位点相似,提示TNFSF13B亦可增加我国汉族NMOSD的患病风险。

唐召月[8](2020)在《桥本甲状腺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患儿予左旋甲状腺素联合免疫调节剂(槐杞黄颗粒)治疗前后血清中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 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介素-23(IL-23)、白介素-37(IL-37)及瘦素(Laptin,LP)水平的变化。2.研究HT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IL-23、IL-37及LP)分别与甲状腺功能(FT3、FT4、TSH)及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Tg Ab)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在HT的发生及发展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可能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依据。3.研究HT患儿血清中IL-17、IL-23、IL-37及LP水平彼此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以及在HT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市儿童医院内分泌门诊确诊HT的患儿45例,剔除随访流失及数据异常14例,入组共31例,其中包括男7例,女2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初次诊断HT未予治疗的患儿,HT诊断标准:(1)超声显示弥漫性甲状腺肿大;(2)血清TPOAb和Tg Ab阳性。所有患儿除外其他甲状腺疾病、其他免疫性疾病、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且近期未服用甲状腺疾病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等。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予左旋甲状腺素联合免疫调节剂(槐杞黄颗粒)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检测FT3、FT4、TSH、Tg Ab、TPOAb、IL-17、IL-23、IL-37及LP水平。最后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治疗前后HT患儿血清中FT3、FT4、TSH、TPOAb、Tg Ab及细胞因子(IL-17、IL-23、IL-37及LP)各项指标的水平变化,分析其彼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治疗后HT患儿血清中TSH(m IU/L)及LP(ng/m L)水平[4.77(3.03,9.57)、2.64±0.82]低于治疗前[16.23(6.87,48.08)、3.36±0.95],治疗后血清中FT4(pmol/L)及FT3(pmol/L)水平[17.69(15.54,20.33)、5.95(5.30,7.48)]较治疗前[10.54(7.21,15.12)、4.76(3.47,5.97)]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POAb、Tg Ab、IL-17、IL-23及IL-37的水平在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2.治疗前及治疗后HT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IL-23及IL-37水平与TPOAb、Tg Ab、FT3、FT4及TSH均无相关性(P>0.05)。3.血清LP水平在治疗前后与FT3、FT4无相关性,治疗前与TSH无相关性,但治疗后与TSH水平呈正相关(r=0.473,P<0.05)。4.治疗前HT患儿血清中IL-37、IL-23、IL-17与LP两两比较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4、0.746、0.831、0.428、0.711、0.616,P<0.05)。治疗后患儿血清中IL-37水平与IL-17、IL-23及LP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8、0.589、0.709,P<0.05);IL-23分别与IL-17、LP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405、0.432,P<0.05),IL-17水平与LP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1.治疗前后HT患儿血清中IL-17、IL-23、IL-37及LP彼此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其可能在HT自身免疫过程中相互影响;2.HT患儿血清LP水平治疗前与TSH水平无相关性,治疗后与TSH水平呈正相关,提示治疗后随着TSH好转,LP随之变化,说明LP可能参与TSH轴变化;3.HT患儿甲状腺功能(TSH、FT4及FT3)治疗后有所改善;治疗后血清LP水平有所下降,考虑可能受到治疗及TSH水平变化多个因素的影响。

董玉珍[9](2019)在《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可溶性CTLA-4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s CTLA-4)的水平变化特点,探讨s CTLA-4在儿童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为HSP治疗寻找新的方向。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05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和高密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49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HSP组),62名门诊健康查体儿童为正常对照组。HSP患儿根据紫癜急性期和经治疗后4周内有无出现尿检异常(血尿或/和蛋白尿)分为肾损害组(HSPN组)和无肾损害组(NHSPN组);根据急性期有无消化道症状(腹痛、便血或呕血等)分为两组进行比较;根据有无前驱感染(发热、咳嗽等)分为两组进行比较。HSP患儿和对照组儿童均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3ml,充分离心后,分离血清并收集及储存在-80℃的冰箱中。血清s CTLA-4水平检测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和Ig E)检测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结果:HSP患儿其急性期血清s CTLA-4水平为(3749.5±804.5)pg/ml,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组(5101.8±566.7)pg/ml,差异有极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HSPN组患儿血清s CTLA-4水平为(3801.6±839.7)pg/ml,NHSPN组患儿血清s CTLA-4水平为(3724.3±799.0)pg/ml,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HSPN组和NHSPN组患儿血清s CTLA-4水平均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有前驱感染组HSP患儿血清s CTLA-4水平为(3446.1±773.2)pg/ml,无前驱感染组HSP患儿血清s CTLA-4水平为(4065.6±723.0)pg/ml,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有消化道症状组HSP患儿血清s CTLA-4水平为(3927.8±242.3)pg/ml,无消化道症状组HSP患儿血清s CTLA-4水平为(3670.9±126.9)pg/ml,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HSP患儿血清s CTLA-4水平和其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和IgE)水平之间都无明显的相关性(r=-0.172、0.068、0.068、0.187,P>0.05)。结论:HSP患儿急性期血清s CTLA-4水平明显降低,有无前驱感染HSP患儿间血清s CTLA-4水平并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HSP患儿急性期存在细胞毒性T细胞功能异常(CTLA-4表达降低),其在HSP的免疫紊乱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有、无早期肾损害HSP患儿间血清s CTLA-4水平无明显差异;急性期有无消化道症状HSP患儿间血清s CTLA-4水平也无明显差异;提示血清s CTLA-4水平变化与HSP患儿脏器受累情况无关。

孙卫华[10](2019)在《皖北汉族人群TSHR、CTLA-4及FCRL3单核苷酸多态性与Graves病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Graves病(Graves’ disease,GD)是由遗传、免疫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是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主要的病因,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GD患者体内免疫功能异常,产生了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tropin receptor,TSHR)的抗体即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y,TRAb),TRAb是一组多克隆抗体,分为兴奋型的甲状腺刺激抗体(thyroid stimulating antibody,TSAb)和封闭型的甲状腺阻断性抗体(thyroid blocking antibody,TBAb),TSAb是GD的主要自身抗体,几乎所有GD病例中都存在TSAb,而且疾病的严重程度与TSAb水平有关。TSAb与TSH竞争性地结合TSHR,并具有TSH类似的生物学功能,启动细胞内的级联反应,刺激和兴奋甲状腺,使甲状腺组织增生,这种刺激作用不受垂体TSH调节,失控的持续刺激致使甲状腺病理性地合成与分泌过量的甲状腺激素。TSHR作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s,AITD)的特异基因在GD易感基因中是独特的,TSHR是第一个被检测到与GD相关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基因,这反映了 TSHR在G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TSHR所编码的蛋白不仅与GD的临床表现有关,也是GD自身免疫反应的直接靶点。因此,TSHR基因一直处于研究的焦点。TSHR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q31上,由10个外显子组成,编码一个G蛋白偶联受体,该受体在调节甲状腺生长、发育和功能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在过去十几年中,由于测量技术的发展使得在大量个体中检测数百个标记物的遗传变异得以实现,大大促进了常见遗传变异与复杂疾病之间的联系。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技术应用于大规模病例对照研究,使与疾病相关的易感基因的发现和单核苷酸变异的识别成为可能。GWAS的发展进一步建立起易感基因与GD之间强有力的关联。GD的易感基因除了TSHR和甲状腺球蛋白这些特异的甲状腺基因外还有一类为免疫调节基因,如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rkhead winged helix transcription factor p3,Foxp3),CD25,CD40,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 4,CTLA-4),FC受体样基因 3 FC receptor-like 3(FCRL3),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等。FOXP3和CD25在建立外周耐受中起到重要作用,而CD40、CTLA-4和HLA基因在T淋巴细胞活化和抗原表达中起关键作用。FCRL3编码免疫球蛋白受体超家族成员,在T细胞、B细胞及NK细胞等免疫细胞均有表达,参与调节免疫,在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这些免疫调节基因的多态性,对GD的易感性有重要影响。免疫调节基因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在功能上阻碍中枢和外周耐受的正常发育,并改变免疫突触中T细胞与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基因多态性对阐明GD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临床表型的差异,易感与耐受,药物治疗的敏感性和预后及指导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次在皖北汉族人群中对近年来GWAS发现的TSHR、CTLA-4、FCRL3三种GD易感基因位点在较大规模人群中进行联合检测,并对TSHR基因内含子1上和CTLA-4上易感位点及FCRL3易感位点与GD进行关联分析。这些易感位点可能在疾病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探讨TSHR、CTLA-4及FCRL3单核苷酸多态性与Graves病的相关性为揭示GD的发病机制及未来进一步开展易感基因功能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目的1.探讨TSHR内含子 1 区段的rs179247,rs2284722,rs12101261,rs4903964,rs2300525和rs1 7111394六个SNP位点与GD易感性的相关性2.探讨CTLA-4基因rs231804,rs1024161,rs231726和rs10197319四个SNP位点与GD易感性的相关性3.探讨FCRL3基因rs3761959 SNP与GD易感性的相关性4.分析各易感基因位点的假阳性报告率和三种基因间的交互作用研究方法以皖北地区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GD病例组597例和正常对照组620例,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收集相关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采集外周静脉全血,提取DNA,在Fluidigm EP1平台上应用Taqman探针分别对TSHR内含子1区段的六个SNP位点、CTLA-4基因四个SNP位点以及FCRL3基因rs3761959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在两组中的分布,各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GD易感性的关联分析,以及连锁不平衡和基因单体型与GD的关联分析,并对相关易感位点计算假阳性报告率以及分析各位点基因型与病例组临床表现的关系。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描述采用x±s,定性资料描述采用百分率或构成比;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别比较定量资料与定性资料的组间差异;二分类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SNP位点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及各SNPs与GD的关系,计算OR值及95%置信区间评估各位点基因型与GD发病间的关系;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分析各位点基因型与GD临床表现的关系,以上统计学分析均运用SPSS 19.0软件完成;应用Haploview4.2软件对基因的SNP位点在对照人群中的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进行检验,并对各位点组成的单体型与GD的关系进行分析;基因-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模型(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GMDR)进行分析。所有检验均为检验水准α=0.05的双侧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对照组人群中,TSHR内含子1区段的六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对于rs179247,rs2284722,rs12101261,rs4903964和rs17111394位点,相应的等位基因或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个SNP位点与GD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rs179247等位基因G、rs12101261等位基因C、rs4903964等位基因G在全人群、男性人群及女性人群中与GD的发病呈负相关关系;rs179247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GD的风险分别是A等位基因携带者的0.57,0.56,0.57倍;rs12101261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GD的风险分别是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0.58,0.58,0.58倍;rs4903964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GD的风险分别是A等位基因携带者的0.58,0.60,0.58倍。rs2284722等位基因A与rs17111394等位基因C在全人群及女性人群中与GD的发病呈正相关关系,rs 2284722A等位基因携带者患GD的风险分别是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1.34,1.47倍;rs17111394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GD的风险分别是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1.29,1.37倍。rs2300525等位基因C仅在女性人群中与GD的发病呈正相关关系,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GD的风险是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1.25倍。rs179247,rs2284722,rs12101261 和rs4903964构成的单体型中单体型AGTA、AATA 与GD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关系(OR=1.27,95%CI=1.07-1.50,P=0.005;OR=1.45,95%CI=1.21-1.75,P<0.001);单体型GGCG、GACG与GD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关系(OR=0.56,95%CI=0.46-0.67,P<0.001;OR=0.40,95%CI=0.18-0.92,P=0.031)。rs2300525和rs17111394构成的单体型CC与GD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关系(OR=1.32,95%CI=1.08-1.60,P=0.006)。TSHR各基因位点基因型与GD甲状腺肿、突眼及TRAb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在对照组人群中,CTLA-4基因四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定律(P>0.05)。rs231804,rs1024161 和 rs10197319 位点的等位基因或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分布没有差异(P>0.05);rs231726位点的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分布没有差异(P>0.05)。rs231726位点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7,P=0.035)。rs231726等位基因G在全人群中与GD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关系,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GD的风险是A等位基因携带者的0.83倍。未发现rs231804、rs1024161位点与GD发病风险之间相关。rs231804,rs1024161和rs231726构成的四种单体型中AAA与GD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关系(OR=1.21,95%CI=1.02-1.43,P=0.029),其他单体型均未发现与GD的发病风险相关。CTLA-4各基因位点基因型与GD甲状腺肿、突眼及TRAb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FCRL3 rs3761959位点各基因型在对照组及病例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8,P=0.598);两组等位基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7,P=0.666);FCRL3 rs3761959位点SNPs与GD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全人群、男性人群及女性人群中,显性模型、隐性模型、杂合模型及纯合模型均未发现rs3761959位点SNPs与GD发病风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P均>0.05);4.易感基因rs179247、rs12101261、rs4903964假阳性报告率均小于预设临界值0.2。GDMR软件分析TSHR基因与CTLA-4基因及FCRL3基因间的交互作用,交叉验证一致性最佳者仅为单因素模型中rs179247模型,其训练平衡精度为0.59,测试集平衡精度为0.59,交叉验证一致率为10/10,但P>0.05。结论:1.TSHR内含子 1 区段的rs 179247,rs2284722,rs 12101261,rs4903964,和rs 17111394 SNP位点与GD易感性相关,rs179247G、rs12101261C、rs4903964G等位基因及单体型GGCG、GACG为GD的保护因素;rs2284722A、与rs17111394C等位基因及单体型AGTA、AATA是GD的发病易感因素。2.CTLA4基因rs231726 SNPs与GD易感性相关,等位基因A是GD发病的危险因素,rs231804,rs1024161和rs231726构成的四种单体型中AAA是GD易感的危险因素。3.FCRL3 rs3761959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GD易感性无关。4.rs179247、rs12101261、rs4903964 位点 SNPs 可能与 GD 真实关联;TSHR 基因与CTLA-4基因、FCRL3基因间无交互作用。

二、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基因Ala 17 Thr变异与上海地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的相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基因Ala 17 Thr变异与上海地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转录组测序研究甲炎康泰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的机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中医概念
        2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3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辨证分型及分期分型
        4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中医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
        1 发病诱因
        2 发病机制
        3 诊断与治疗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STAT3/HIF1α通路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中的研究进展
        1 STAT3在免疫细胞中的作用
        2 HIF1α在免疫细胞中的作用
        3 STAT3/HIF1α通路在AIT中的作用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LC/MS分析甲炎康泰成分并对其药效进行观察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转录组分析甲炎康泰对AIT大鼠甲状腺组织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甲炎康泰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STAT3/HIF1α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甲炎康泰对Nthy-ori-3-1细胞STAT3/HIF1α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ITP中骨髓T细胞转录组图谱构建及免疫检查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中文正文
    第一部分: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骨髓T细胞的转录组图谱构建及亚群特征研究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细胞免疫检查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补充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正文
    Part Ⅰ: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ranscriptome Map of Bone Marrow T Cells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bstract
        Introd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
        Figures
        Tables
        References
    Part Ⅱ Immune Checkpoint-Related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e Associated with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bstract
        Introd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
        Figures
        Tables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References

(3)白癜风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2.2 Meta分析
        2.2.1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与白癜风
        2.2.2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与白癜风
        2.2.3 TSH与白癜风
        2.2.4 FT3 与白癜风
        2.2.5 FT4 与白癜风
        2.2.6 T3 与白癜风
        2.2.7 T4 与白癜风
        2.2.8 TRAB与白癜风
        2.2.9 Graves病与白癜风
        2.2.10 桥本甲状腺炎与白癜风
        2.2.11 甲亢与白癜风
        2.2.12 甲减与白癜风
        2.2.13 亚临床甲减与白癜风
        2.2.14 甲状腺瘤与白癜风
        2.2.15 甲状腺疾病与白癜风
    2.3 敏感性分析及偏倚分析
    2.4 异质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白癜风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中医内外合治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现代医学诊疗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病理学
        4 诊断
        5 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3 临床症状
        4 中医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中医内外合治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设计
    3 受试人群
    4 干预方案
    5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价标准
    7 统计分析
    8 研究结果
    9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疏肝健脾养血法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IL-6、TNF-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中医学概念
        1.1 中医命名由来
        1.2 病因病机探讨
        1.3 中医治法
    2 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现代医学阐述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3 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病例剔除、脱落及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病例数量及来源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性指标
        4.2 疗效性指标
        4.3 安全性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5.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5.2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5.3 细胞因子指标疗效判定标准
        5.4 安全性指标评估标准
    6 统计学处理方法
    7 临床结果分析
        7.1 病例纳入及完成情况
        7.2 基线比较
        7.3 疗效性指标
        7.4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立论依据
        1.1 病因病机
        1.2 治则治法及对细胞因子IL-6的相关阐述
    2 方药分析
        2.1 方药组成及配伍意义
        2.2 单药药理解析
    3 实验室指标及细胞因子研究
        3.1 实验室诊断依据
        3.2 细胞因子IL-6、TNF- a与HT的关系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年龄、性别、病程分布
        4.2 临床总体疗效分析
        4.3 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分析
        4.4 对甲状腺激素影响的分析
        4.5 对甲状腺自身抗体影响的分析
        4.6 对IL-6、TNF-a数值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4.7 思考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表2 病例观察表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致谢

(6)CNN3-206(长链非编码RNA)吸附miR-212激活Caspase10促进肠上皮细胞凋亡、迁移介导克罗恩病发生发展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克罗恩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1 前言
    1.2 细胞免疫及炎症因子
        1.2.1 T淋巴细胞:
        1.2.2 新型的T淋巴细胞
        1.2.3 固有淋巴细胞
        1.2.4 细胞因子
    1.3 遗传因素
    1.4 环境因素
    1.5 小结
第二章 lncRNA在病变和正常肠黏膜的表达差异情况及目标lncRNA的筛选
    2.1 前言
    2.2 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2.2.1 组织标本
        2.2.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2.2.3 实验需要仪器:
        2.2.4 qRT-PCR所用引物
    2.3 主要实验操作方法
        2.3.1 组织中总RNA提取:
        2.3.2 去除组织总RNA中混杂的DNA
        2.3.3 逆转录
        2.3.4 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qRT-PCR)
        2.3.5 FISH实验操作步骤:
    2.4 数据分析方法
        2.4.1 差异基因共表达的筛选方法及共表达模式说明:
        2.4.2 聚类分析:
        2.4.3 差异基因的Gene Ontolygy(GO)分析
        2.4.4 对差异基因进行pathway分析
        2.4.5 差异表达antisense lncRNA与 mRNAs联合分析
        2.4.6 lncRNA通过Ce机制调控靶基因
    2.5
        2.5.1 排除样本 RNA 降解的初步质控
        2.5.2 测序文库构建过程
        2.5.3 总RNA文库的质量评价
        2.5.4 测序所得转录本数据可靠性质控
        2.5.5 覆盖测序所得转录本数据的质控
    2.6 测序结果及主要基因的筛选分析:
        2.6.1 CD VS Normal lncRNA差异表达的筛选
        2.6.2 CD Vs Normal差异表达lncRNA回肠末端组织RT-PCR验证
        2.6.3 与lncRNA共表达靶基因mRNA的预测与筛选
    2.7 .差异lncRNA-miRNA/转录因子-靶基因三元组关系及其生物学意义
    2.8 讨论
第三章 lncRNACNN3-206 海绵吸附miR-212 激活肠上皮细胞凋亡和侵袭诱导克罗恩病发生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和动物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3 主要的实验方法
        3.3.1 FISH实验:冰冻切片荧光探针原位杂交+免疫荧光实验步骤:
        3.3.2 慢病毒包装与转染
        3.3.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NA及 DNA含量实验步骤
        3.3.4 Western blot 法检测细胞蛋白表达
        3.3.5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miR-212与lncRNACNN3-206、Caspase10 之间的关系
        3.3.6 流式细胞术检测肠上皮细胞(Caco2和HT-29)凋亡及细胞周期
        3.3.7 Transwell侵袭试验检测肠上皮细胞侵袭能力
        3.3.8 克罗恩病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
        3.3.9 慢病毒治疗CD模型小鼠的给药方式和效果观察
        3.3.10 造模和干扰lncRNACNN3-206 表达病毒治疗后小鼠肠道病理改变
        3.3.11 HE染色
        3.3.12 PBMC中T细胞亚群的频率检测
    3.4 观察指标
    3.5 统计学处理
    3.6 结果
        3.6.1 基因高通量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及扩大样本验证lncRNA CNN3-206 在病变组织内的明显高表达
        3.6.2 lncRNACNN3-206 靶基因的预测及组织验证
        3.6.3 lncRNACNN3-206 如何调控预测靶基因的表达
        3.6.4 基因和蛋白水平证明lncRNACNN3-206 通过吸附miR212 激活Caspase10过量表达机制验证
        3.6.5 强制改变肠上皮细胞(Caco2或HT-29)内lncRNACNN3-206 的表达诱导自发凋亡的变化
        3.6.6.干预 lnc RNACNN3-206 的表达对动物模型病理改善情况分析
    3.7 讨论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7)肠道微生物PRRC2A和TNFSF13B基因多态性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肠道微生物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的相关性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主要实验材料、试剂仪器
        1.2.3 数据库统计软件
        1.2.4 实验方法
        1.2.5 统计学方法
    1.3 研究结果
        1.3.1 NMOSD AQP4+、NMOSD AQP4-组以健康对照组三组间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1.3.2 NMOSD AQP4+、NMOSD AQP4-组以健康对照组三组间肠道微生物LEfSe差异性分析
        1.3.3 NMOSD组与健康对照组间一般线性模型分析(GLM)
        1.3.4 NMOSD疾病相关的随机森林预测模型(Random Forest Prediction Model)
        1.3.5 NMOSD特异性临床指标与肠道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1.3.6 NMOSD相关的肠道菌群代谢通路分析
    1.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RRC2A基因多态性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的相关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主要实验材料、试剂仪器
        2.2.3 数据库统计软件
        2.2.4 实验方法
        2.2.5 统计学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2.3.2 NMOS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间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2.3.3 NMOS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间基因型频率的比较
        2.3.4 NMOS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间单倍体分析
        2.3.5 M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和单倍体型比较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TNFSF13B基因多态性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的相关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主要实验材料、试剂仪器
        3.2.3 数据库统计软件
        3.2.4 实验方法
        3.2.5 统计学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在我们汉族NMOSD和MS患者中未检测到BAFF-var变异
        3.3.2 在我们汉族NMOSD和MS患者中检测出3种TNFSF13B变异,以相应的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表3.3)
C变异位点患者临床特征分析'>3.3.3 携带TNFSF13B c.*14T>C变异位点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C变异位点功能验证'>3.3.4 TNFSF13B c.*14T>C变异位点功能验证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桥本甲状腺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3.实验方法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桥本甲状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可溶性CTLA-4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1.1 主要器材
    1.2 主要试剂
    1.3 研究对象
    1.4 标本的采集及保存
    1.5 sCTLA-4的测定
        1.5.1 检测前准备
        1.5.2 操作步骤
        1.5.3 结果及判断
    1.6 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1.7 统计学分析及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HSP患儿急性期血清s CTLA-4 表达水平变化
    2.2 有/无前驱感染HSP患儿间血清s CTLA-4 表达水平比较
    2.3 有/无肾损害HSP患儿间血清s CTLA-4 表达水平比较
    2.4 有/无消化道症状HSP患儿血清s CTLA-4 表达水平比较
    2.5 HSP患儿血清s CTLA-4 水平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的相关性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皖北汉族人群TSHR、CTLA-4及FCRL3单核苷酸多态性与Graves病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及中文对照
前言
Graves病的易感基因及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TSHR基因多态性与GD易感性关联分析
    1 前言
    2 —般临床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图表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TLA-4基因多态性与GD易感性关联分析
    1 前言
    2 —般临床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附表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FCRL3基因rs376195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GD易感性的关联分析
    1. 前言
    2 一般临床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附表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易感基因假阳性报告率与基因间相互作用
    1 易感基因的假阳性报告率
        1.1 前言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2 基因间交互作用分析
        2.1 前言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 5 结论
    参考文献
总结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English paper 1
English Paper 2
学术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四、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基因Ala 17 Thr变异与上海地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的相关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转录组测序研究甲炎康泰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的机制影响[D]. 张程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ITP中骨髓T细胞转录组图谱构建及免疫检查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D]. 王姝文. 山东大学, 2021(10)
  • [3]白癜风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D]. 赵晨晖.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中医内外合治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研究[D]. 付金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疏肝健脾养血法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IL-6、TNF-α的影响[D]. 丁彧涵.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CNN3-206(长链非编码RNA)吸附miR-212激活Caspase10促进肠上皮细胞凋亡、迁移介导克罗恩病发生发展机理研究[D]. 李娜. 东南大学, 2020
  • [7]肠道微生物PRRC2A和TNFSF13B基因多态性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的相关性研究[D]. 张娟. 浙江大学, 2020(01)
  • [8]桥本甲状腺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分析[D]. 唐召月.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9]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可溶性CTLA-4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探讨[D]. 董玉珍. 青岛大学, 2019(01)
  • [10]皖北汉族人群TSHR、CTLA-4及FCRL3单核苷酸多态性与Graves病的关联研究[D]. 孙卫华. 山东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上海市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基因Ala 17 Thr突变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