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西南丝绸之路

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西南丝绸之路

一、西南丝绸路上交流的东西方音乐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1](2021)在《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多民族音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中枢地带,也是东西方各民族、文化、宗教的汇聚之地。田联韬先生与后辈学人扎根田野,从"音乐本体"切入,运用多学科视角展开丝绸之路新疆段多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形成了以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为通道,以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蒙古语族音乐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领域,并呈现出历时与共时、定点与多点、宏观与微观、区域与跨区域、跨族群与跨文化相结合的丝绸之路多民族音乐文化研究态势。

王辰竹[2](2021)在《茉莉的丝路旅行及其审美意义生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丝路审美文化视域下研究外来物的物质文化,实际是以外来物种为源点,对其社会生命的发展进行传记式研究。植物茉莉在丝路文化旅行的过程中,见证了人类文化自区隔到互通发展的历程,因而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叉视角出发,对植物茉莉的“丝路旅行”及其审美意义的生成的研究,通过以小见大,反衬出丝路审美文化的熔铸生成与融通。茉莉在其原生文化语境中受到信仰统摄被赋予“神性”意味,建构出其在域外与宗教紧密联系的宏观性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在宗教传播与贸易等多方作用下,茉莉裹挟着最初的宗教意义与实用价值进入中国,被宗教、伦理、美学等价值重塑,经历了自“神”至“人”的文化生成过程,美学意义不断凸显,成为中国文化中颇为典型的文化符号。其中,作为听觉符号的“茉莉”在传至西方之时,一度成为东方色彩的代表,审美意义再度发生变化。随现代传媒发展带来的“时空压缩”,中西方在“茉莉”文化上均以植物为源头,以“和而不同”的态度积极进行文化对话,在这一过程中,“茉莉”与中国逐渐同构,在跨文化交流中,茉莉的审美意义被再度阐释,文化生成呈现融合会通的趋势。至此,茉莉的丝路旅行及其审美意义生成过程得以明晰。茉莉所携带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义是不同话语建构的产物,“茉莉”的文化与审美意义的流变意味着异种文化碰撞与融合。选取茉莉作为个案进行研究,看似是研究植物个体在丝路时间至空间的审美生成历程,本质是以茉莉为切入点,从个体植物的传播迁移与审美意义增衍与脱落出发,探讨后现代丝路空间里中外文化互通道路方向,进而对丝绸之路上物种的跨文化交流与平等对话提供可行性方法论。

朱叶,朱玉江[3](2021)在《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东方音乐文化认同》文中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生命力的源泉。每个民族的发展都依存于本民族文化的内聚力,都源自于本民族对文化的认同感。在我国着眼长远提出的"一带一路"背景下探讨东方音乐的文化认同,对于重新认知、理解、建构东方音乐文化价值观,明晰发展走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遗产是东方音乐文化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是推动东方音乐的文化对话与理解的基础。东方音乐文化认同需要从东方音乐文化自身所固有的价值观、美学观、文化哲学观等东方文化中探寻,其基本路径是返本开新,它需要重新厘清和构建基于东方文化中的东方音乐观,并将东方各民族音乐作为主体进行认知,同时还需在与西方音乐文化的主体间性对话与理解中重新发现和阐释东方音乐,以此增强对东方音乐的文化认同。

董莉莉[4](2021)在《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兴盛》文中研究指明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桥梁,它将古代世界几大文明中心连接了起来,无论对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丝绸之路这一课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开展,探讨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对于今天“一带一路”的发展来说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兴盛的关系作系统性的研究。重点探讨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存续在促进汉王朝的兴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更为宏大的世界图景进入了汉王朝的视野,促使汉王朝改变了其在边疆地区的战略布局,并致力于开拓丝绸之路。其一,对匈奴方面的策略,汉王朝由最初的击退匈奴、解除边疆威胁向消除匈奴在西北边疆以及西域的势力转变。其二,对于西域,汉王朝开始开拓与经营西域,使其“威德遍于四海”,造就“四夷来献”的政治盛景,构建更为广大的“天下秩序”。基于此,汉王朝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军事战争、边疆建设。其结果是,丝绸之路得以开拓的同时,匈奴势力消退,汉王朝控制了西域地区,映照出了汉王朝的崛起。其次,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汉王朝经济的繁荣。异域经济作物的引进与种植增加了汉王朝的物产种类,中原地区种植的葡萄树、胡桃树、胡麻、胡葱等皆由这一时期引进。这些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还丰富了中原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一些经济作物还因其药效价值而促进了内地医药学的发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异域诸国对国内丝绸、漆器等的需求是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丝织业为例,丝绸之路开通之后,内地丝织品的生产数量是开通之前的数百倍,其中原因除了国内本身的需求外,异域诸国的需求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再次,丝绸之路的存续促进了汉王朝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异域文明的不断输入为汉王朝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元素,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时期的百戏就是在吸收中国古代各类艺术的前提下,融入异域元素而形成的。社会上兴起了胡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胡风的影响。另外,佛教的传入为汉代原有的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汉代的既有信仰。最后,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连接了起来,在这部新的世界史中,汉王朝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逐步展现出其国际影响力。其一,汉王朝对中亚、西亚尤其是帕提亚帝国的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帕提亚帝国政局的变动与遥远的汉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匈奴西迁,在欧洲引起了民族大迁徙以及罗马帝国的消亡,是汉王朝的西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其二,在国际贸易中,丝绸、铁器等畅销商品来自汉王朝,彰显了汉王朝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在中西交往中,帝都长安与洛阳作为中西商品的集散地,已经发展为国际性的商贸中心。

陈威龙[5](2020)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的融合 ——贾达群室内乐作品《秋三阕》、《漠墨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贾达群是我国当代着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直至今日,贾达群一直活跃在国内外乐坛,其音乐作品频繁上演于各种音乐节与音乐会。贾达群的作品体裁广泛、风格多样,对交响乐、室内乐、协奏曲、歌剧以及各种器乐独奏等均有涉猎,尤其是他的室内乐作品,在其所有作品中占了极大地比重。贾达群的室内乐作品中有许多都可以称之为中国现代室内乐作品中的精品,如《蜀韵》、《漠墨图》、《水墨画意三则》等等,这些作品中大都包含戏曲、古琴曲、书法等中国的传统艺术元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中国现代室内乐的创作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时至今日,贾达群三十多年的音乐创作历程可依照其创作理念,划分为“结构主义”、“中西融合”以及“多元融合”这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相互关联且不断演进。本文选取其“中西融合”创作阶段的两部室内乐作品《秋三阕》与《漠墨图》作为研究对象,从织体、音色、音高、节奏几个方面出发,并结合贾达群的结构主义理论进行审视,对其音乐本体以及作品中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的融合进行分析研究,希望揭示这两部室内乐作品的整体创作逻辑以及贾达群追求中西融合的音乐创作理念,进而发现贾达群对于新声音的不断追求与探索。愿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贾达群室内乐作品研究的完善做出一定贡献。

冯思宁[6](2020)在《契丹-辽与中原及周边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文中提出契丹,属于我国古代东胡族系,为鲜卑的一支。是我国五代时期与中原北宋并存的一支北方游牧民族。公元907年,契丹民族以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市为核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辽。形成了以契丹族为主体,并与汉族、女真族及西域等民族共同构成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音乐文化方面,契丹作为一个拥有游牧文化的民族,其进取的民族心理和开放的民族性格使之对中原和周边各民族、各国先进的音乐文化始终秉持着一种积极的接受态度。文化交流本是一个大课题,而音乐文化交流则是不同时期的历史及政治制度下衍生出来的一个文化现象。契丹在与中原及其他少数民族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传统与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又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总结。从契丹—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研究入手,再对其与中原及周边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直观的看出契丹这一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及周边各民族先进文化的认同与其自身强大的学习能力。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首先把契丹民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契丹民族的自然环境及生活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契丹—辽音乐文化的形成原因与音乐内容。从自然环境出发,草原游牧民族“内不足”的自然环境导致其形成了开放的民族心理和进取的民族性格。而契丹民族的音乐形式的形成则与其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游牧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民族的音乐内容。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力求更为客观的分析契丹—辽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面貌。第二章,以中原为主体,论述契丹—辽与中原的音乐文化交流。自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于契丹起,契丹—辽与中原便开始了频繁的交流往来。本文从后晋为辽“送乐”以及契丹灭后晋“夺乐”等历史事件中分析契丹—辽对中原宫廷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另外,自辽宋签订“澶渊之盟”之后,两方遂即停止了交战的局面。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之下,为经济及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宣化辽墓则是这一时期辽地汉人墓的典型代表。宣化辽墓作为一个见证,为我们展示了契丹—辽统治地域之下汉族百姓的音乐生活。第三章,研究论述契丹—辽与周边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交流,本文以地域为界从东西两个方向研究契丹—辽与渤海国及西域的音乐文化交流。并从契丹—辽与东西音乐文化交流之中来看契丹—辽对丰富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起到的重要作用。

祁皓月[7](2020)在《丝绸之路背景下辽代外来文化因素文物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丝绸之路”是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东西方文化、商贸、科技等方面交流的通道,“草原丝绸之路”在契丹民族建立的大辽帝国时期达到鼎盛。契丹雄踞中国北方,统治疆域幅员万里,游牧的流动性和单一民族统治政权下,使东西方交流往来密切,文化交融盛况空前。本文就是在草原丝绸之路背景下去研究考古发现中的辽代外来文化因素文物,并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解读辽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现象的内涵。本文首先对考古发现的辽代墓葬、佛塔、窖藏、遗址出土以及壁画上反映的外来文化因素文物进行整理、分析,为揭示草原丝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内涵提供实物素材,印证草原丝绸之路在辽代的繁荣景象。其次对辽代外来文化因素文物进行材质、造形、题材三方面分类研究,辨析辽代外来文化因素文物形式、内涵与辽代本土文物的文化差异。论文最后利用考古发现的外来文化因素文物和文献资料,论证草原丝绸之路在辽代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进而探讨辽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本质内涵、辽代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及其现实意义。

刘晨曦[8](2020)在《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美学研究》文中认为被誉为“唐代中原汉乐与西域龟兹乐交融发展的最高艺术成就”的《霓裳羽衣》,亦称《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它是乐、舞、歌兼容并包的唐“大曲”。笔者要探究的《霓裳羽衣》则不单单是以纯粹的‘曲’或‘歌’或‘舞’,而是通过美学文化的角度对一个完整的唐代大曲作品展开剖析、研究。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的举世瞩目则在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与融合,唐代西域地区龟兹乐舞的审美文化与中原地区传统音乐的审美趣味在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谱写了盛唐时期大曲中的经典之作《霓裳羽衣》,并且奠定了中华博大精深的音乐美学精神;它给予历史与现实潜移默化的影响,早已超出了乐舞本身的价值。通过研究发现,关于西域龟兹乐舞与唐代审美文化这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没有详细进行展开,文献资料多以研究唐代乐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音乐本体为路线,没有从美学文化的角度去关注唐代西域龟兹乐舞的审美特征。唐代西域乐舞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乐舞本体方面的相关研究对本论文的写作固然重要,但同时也不可忽视西域龟兹乐舞丰富的美学价值以及对整个中华审美意识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目前,在艺术学界对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乐舞的本体及此乐舞的艺术特征有着较为详细的论述,而且对唐代音乐文化及西域乐舞也有着较为细致的述说;但综合而言,研究角度较为单一,忽视了西域乐舞文化与唐代审美文化这两者之间的重要联系。本论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总结,运用了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舞蹈学以及音乐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从美学文化的视角对《霓裳羽衣》的文化溯源、乐舞的艺术特征及其审美特征以及唐代审美意识的发展作出了较为具体的整理与划分,并对盛唐时期的《霓裳羽衣》的美学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究。本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绪论;这个部分主要先介绍了此论文的研究背景,其次,介绍了历年来国内、国外有关《霓裳羽衣》的专题研究概况,同时也对唐代乐舞与西域乐舞的交流、发展、融合与创新过程及审美意识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最后也阐明了本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霓裳羽衣》历史文化背景的论述;结合了唐代繁荣的时代特征分别从时间、地理、宗教、文化等方面对《霓裳羽衣》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描述,从而有的放矢的概括出了《霓裳羽衣》的自然生态背景与文化溯源背景。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审美文化视角下《霓裳羽衣曲》一脉相通的乐曲结构、乐曲风格的多元化、珠璧交辉的伴奏乐器等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归纳和总结。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审美文化视角下《霓裳羽衣舞》以舞言情的舞蹈动作、多式多样的表演形式、舞者服饰的点睛之笔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总结。第五部分:主要是对胡乐影响下的《霓裳羽衣》审美特征的研究;分别从审美形态的多重性、异域风情的审美风格、兼容并包的审美心理这三个维度出发,深刻探究了西域乐舞在发展、流变的过程中对唐朝人民的审美意识以及对唐朝音乐美学特征所带来的影响,与中原乐舞审美意识进行对比,进而体现出唐朝别具一格的音乐审美取向。最后:结语。

黄梦珂[9](2020)在《龟兹乐器箜篌审美意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起源于西亚的龟兹箜篌,迄今为止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改造的较为成功的中国本土化乐器,龟兹箜篌一直以其独树一帜的异域风情在中国的各朝各代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有关于龟兹箜篌的本体研究与梳理也已经卓有成果。本文谨在研究龟兹箜篌的音乐本体及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更多的从美学文化的角度去关注龟兹乐器箜篌的审美特征,拓展对其审美意识的研究。主要从历史文化背景入手,研究箜篌的结构、分类和演变,详细分析其自然文化生态背景,包括宗教、政治、经济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查阅相关文献,在音乐乐器学、音乐美学、历史学的综合视角下,运用分析比较法等方法对箜篌的审美意识进行梳理和研究,探究龟兹乐器箜篌所具有的文化属性,以及箜篌本体结构和象征意义方面的变化,以此来更好的展现民族交融背景下,箜篌审美文化的魅力,继而促进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丰富中原传统音乐的审美意识。该论文以“龟兹乐器箜篌审美意识研究”作为题目,主要研究了四大块的内容:一是全面梳理了龟兹箜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探究丝绸之路与绿州文化中的箜篌形态。二是对箜篌本体从形制与结构、技法与音色这两大方面系统进行研究,对箜篌本体进行建立于音乐学基础之上上的美学研究。三是分析了审美意识视角下龟兹箜篌的审美特征,以现存的敦煌壁画中的箜篌图像以及留存下来的古箜篌为基本载体,分别从龟兹箜篌组合形态的多样性,造型美感的多元性以及区域发展的多向性这三大方面,将龟兹箜篌的审美研究放在历史的、文化的视野之下,深入探究龟兹箜篌的审美特征。四是对其本身特有的文化属性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从热情开放的绿洲文化、幻想唯美的浪漫文化以及温婉凄美的抒情文化这三大方面入手,力求深刻把握龟兹乐器箜篌的审美情况。通过这四大板块的分析,认识到在经过汉文化改造之后的箜篌,其乐器本身就凝聚着龟兹人民乃至中国人民独特的民族精神以及审美意味,龟兹箜篌之后虽几经波折,有过鼎盛、有过泯灭,但是未消磨掉的都是区域性的民族底色,也是龟兹地区异域风情的最佳代言。只有深刻把握龟兹箜篌中外文化基因,结合乐器独特的自身形制以及音乐风格意蕴,才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正确理解龟兹箜篌的审美特征。同时从地理因素出发,结合箜篌乐曲乐舞的特性,再加以对历史背景的解析,得出的箜篌的三大文化属性也是为了从历史的、个体的、美学的角度来综合看待箜篌艺术文化所独有的审美意蕴。

王超[10](2020)在《丝绸之路曲子戏的流变与发展 ——以西安、敦煌、昌吉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桥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丝绸之路”东段,有一个贯穿我国中西部的戏曲剧种——“曲子戏”。“曲子戏”在陕西省被称为眉户戏。眉户戏俗称“迷胡”、“曲子戏”、“迷糊”、“板凳曲子”、“自乐会”、“念曲子”、“地摊子”等。在甘肃省,“曲子戏”又被称为“弦子腔”、“小曲子”、“地摊子”、“刨土坑”等。流行于全省,因各地方言不同,曲子戏在各地演出中,名称也都各冠以本地地名,如华亭曲子戏、敦煌曲子戏、平凉曲子戏、民勤曲子戏、武都小曲、通渭小曲等。在新疆,“曲子戏”被称为新疆曲子剧俗称“曲子戏”、“小曲子”,是新疆唯一的汉语言地方剧种。无论其名称如何变化,其音乐本体大致相同,各地风俗、语言的差异,使得三地曲子戏各具特色。全文除绪论、结论外,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丝绸之路”与“屯垦之路”以及二者对音乐发展的意义;第二章讲述“丝路曲子戏”的基本概况,主要从陕西西安、甘肃敦煌、新疆昌吉三地作为主要的调查对象;第三章通过总结上述三地曲子戏的艺术特点,比较陕西眉户戏、甘肃曲子戏、新疆曲子剧的异同,回归主题“丝绸之路”上的曲子戏的流变部分;第四章主要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各地曲子戏,以及针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2006年)通过田野调查了解三地曲子戏是如何传承发展的。

二、西南丝绸路上交流的东西方音乐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南丝绸路上交流的东西方音乐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多民族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强调“本土文化和音乐经验”的学术传承谱系
二、“音乐本体”切入、“多学科”视角结合的新疆多民族音乐研究
    (一)丝绸之路音乐形态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二)为“比较”奠定基础的地方性木卡姆研究
    (三)“跨界族群”语境中的草原音乐文化研究逐渐形成
        1.论域“多样化”的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研究
        2.关注“多声音乐现象”与“口头传统”的蒙古族音乐文化研究
    (四)少数民族音乐史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
三、丝绸之路新疆段多民族音乐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型
    (一)音乐书写与分析范式的转型:客位记录——主位阐释
    (二)流动的丝绸之路:“定点”—“多点”的音乐民族志研究
    (三)“艺术史”走向“社会文化史”的丝绸之路音乐历史叙事
结 语

(2)茉莉的丝路旅行及其审美意义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茉莉的丝路文化旅行概论
    第一节 植物茉莉丝路传播概述
    第二节 生成、脱落与增值:茉莉审美意义的流变
第二章 从植物到象征:茉莉的域外旅行及文化生成
    第一节 古印度的茉莉崇拜
        一、茉莉与世俗:茉莉审美的萌发
        二、茉莉与宗教:神圣象征的符号
    第二节 古波斯的茉莉隐喻
    第三节 地中海的茉莉象征
第三章 从物性到诗性:茉莉在中国的意义增衍
    第一节 茉莉入华:植物茉莉的东传
    第二节 物质交换中的审美建构
        一、茉莉的物性与日常审美
        二、命名之争:茉莉、素馨、耶悉茗
    第三节 文化书写中的审美意象生成
        一、茉莉的诗性建构
        二、 “比德”:茉莉的伦理性
        三、茉莉与女性的同构
第四章 中西交汇:茉莉审美意义的熔铸生成
    第一节 向西传溯的音乐符号
        一、东方的表征——《茉莉花》
        二、 “茉莉”音乐符号的西传
        三、 《图兰朵》中的“茉莉花”
    第二节 现代化中“茉莉”的多向融合
        一、审美表征的多样化
        二、中西交流的桥梁——“茉莉花”
        三、当代对话中的文化熔铸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东方音乐文化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动文化对话:“一带一路”背景下东方音乐文化认同的基本意义
二、立足东方文化:“一带一路”背景下东方音乐文化认同的基本内容
三、倡导返本开新:“一带一路”背景下东方音乐文化认同的基本路径
结 语

(4)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兴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学术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及构架
第一章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变迁
    第一节 丝绸之路开通前的汉王朝形势
        一、汉王朝国力的提升
        二、汉王朝的边疆形势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
        一、早期丝绸之路
        二、张骞“凿空”与汉王朝新局面的打开
    第三节 丝绸之路的拓展
        一、丝绸之路的经营与维护
        二、丝绸之路对河西和西域地区的连通
        三、丝绸之路对欧亚大陆诸文明的连通
第二章 丝绸之路与汉王朝西北边疆的构建
    第一节 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对河西地区的经略
        一、丝绸之路的开拓对匈奴战略的转变
        二、汉王朝对河西地区的政治经营
        三、汉王朝在河西地区的屯田开发
    第二节 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拓展
        一、张骞“凿空”与汉王朝西域战略的转变
        二、从军事开拓到西域诸国的“东向”
        三、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政治构建
        四、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对西域地区屯田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丝绸之路与两汉王朝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西方作物的引进对汉王朝经济的促进
        一、西部世界经济作物的输入
        二、西方“善马”的引入
    第二节 外来生产技术的传入对汉王朝经济的影响
        一、西方毛纺织技术的东传
        二、两汉医药学中的异域因素
        三、西方铠甲具装技术的引进
        四、西方建筑技术的引进
    第三节 丝绸之路开通后外向需求对内地生产的影响
        一、官方贸易的需求
        二、民间贸易的需求
        三、外向需求影响下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丝绸之路与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丝绸之路与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四章 丝绸之路与两汉王朝思想与文化的繁荣
    第一节 异域文化艺术的传入对汉王朝文化的影响
        一、异域乐器、乐舞及杂技的传入
        二、绘画以及雕刻风格的变化
    第二节 佛教传入对汉代精神世界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方僧人的东来
        二、佛教在东汉王朝的传播
        三、佛教对汉王朝既有信仰的影响
    第三节 “胡风”传入对汉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畅通与汉代“胡风”的盛行
        二、“胡风”与汉代社会新风尚
第五章 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国际影响力
    第一节 丝绸之路对中亚、西亚政治地理格局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对中亚地区的影响
        二、丝绸之路对帕提亚帝国的影响
    第二节 丝绸之路开拓的递进影响
        一、匈奴西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贵霜帝国南下印度
    第三节 丝绸之路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汉王朝国际贸易主导地位的确立
        二、长安、洛阳国际商贸中心地位的确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的融合 ——贾达群室内乐作品《秋三阕》、《漠墨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由来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一、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融合的相关研究
        二、贾达群及其室内乐作品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现状的特征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 贾达群音乐创作理念的建立与发散
    第一节 贾达群的结构主义
    第二节 贾达群的音乐创作理念
        一、“音乐永远不能将就,音乐家要对自己负责”
        二、音乐创作要扎根传统
        三、音乐创作要不断创新
        四、要以包容的眼光对待音乐创作
    第三节 目前国内乐坛对于贾达群创作理念的接收
        一、以实践贯彻创作理念
        二、以着作发散音乐思维
第二章 中西音乐融合在贾达群室内乐作品中的体现
    第一节 贾达群室内乐作品概述
    第二节 中西音乐融合——贾达群的创作诗学
        一、《第一弦乐四重奏·源祭》
        二、《巴蜀随想》
        三、《水墨画意三则》
        四、《漠墨图Ⅱ》
    第三节 中西音乐元素的碰撞——《秋三阕》与《漠墨图》
        一、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的碰撞
        二、西方作曲技法视野下的古曲以及古琴曲元素
第三章 《秋三阕》与《漠墨图》作品分析
    第一节 《秋三阕》与《漠墨图》作品概述
        一、《秋三阕》概述
        二、《漠墨图》概述
    第二节 《秋三阕》织体结构
        一、从主调化织体与复调化织体的角度来看
        二、从点状织体与线状织体的角度来看
    第三节 《漠墨图》织体结构
        一、从主调化织体与复调化织体的角度来看
        二、从点状织体与线状织体的角度来看
第四章 《秋三阕》与《漠墨图》中的中西音乐融合分析
    第一节 音高的突破——川剧音高与微分音的融合
        一、《秋三阕》的音高突破
        二、《漠墨图》的音高突破
    第二节 节奏的模糊化厂——古琴曲散板与现代不规则节奏的融合
        一、《秋三阕》节奏的模糊化
        二、《漠墨图》节奏的模糊化
    第三节 音色的探索——中国民族乐器与现代演奏技法的融合
        一、《秋三阕》的音色探索
        二、《漠墨图》的音色探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论着
致谢

(6)契丹-辽与中原及周边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契丹—辽音乐文化交流研究现状综述
        一、契丹—辽音乐文化交流方面的相关论着
        二、音乐文化交流方面的专题性论文
第一章 契丹—辽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成因与特质
    第一节 契丹民族之流变
    第二节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民族性格
        一、契丹—辽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二、受自然环境所影响的民族性格
    第三节 生活方式所决定的音乐内容
    小结
第二章 契丹—辽与中原的音乐文化交流
    第一节 后晋乐入辽
        一、吞并燕云十六州所导致的民族融合
        二、后晋对契丹—辽的“送乐”活动
        三、契丹—辽灭后晋夺雅乐
    第二节 从宣化辽墓壁画看契丹—辽与中原的音乐文化交流
        一、宣化辽墓所在地域及其文化构成
        二、宣化辽墓壁画中所涉及的音乐文化交流
    小结
第三章 契丹—辽与周边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
    第一节 契丹—辽与东部“渤海国”的音乐文化交流
        一、渤海国与渤海乐
        二、契丹音乐文化与渤海音乐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承
    第二节 契丹—辽与西域的音乐文化交流
        一、西域及“草原丝绸之路”
        二、契丹—辽与西域音乐的交流与融合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7)丝绸之路背景下辽代外来文化因素文物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依据
二、考古发现的外来文化因素文物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本文“丝绸之路背景”的诠释
        2.本文“辽代外来文化因素文物”的诠释
    (二)辽代墓葬出土的外来文化因素文物
    (三)辽代佛塔、窖藏、遗址出土的外来文化因素文物
    (四)反映外来文化因素的辽代壁画
三、辽代外来文化因素文物的分类研究
    (一)辽代外来文化因素文物的材质
        1.玻璃
        2.琥珀
        3.玉石类
        4.金属类
        5.其他
    (二)辽代外来文化因素文物的造形
        1.人物
        2.动物
        3.花草
        4.其他
    (三)辽代外来文化因素文物的题材
        1.宗教题材
        2.民俗题材
        3.乐舞题材
        4.其他题材
四、辽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一)草原丝绸之路的概述
    (二)辽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内涵
        1.政治内涵
        2.军事内涵
        3.经济内涵
        4.文化内涵
    (三)辽代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研究意义、目的
        1.2.2 研究价值
        1.2.3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1.3 研究方法
        1.3.1 史学的研究方法
        1.3.2 美学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2 《霓裳羽衣》的文化溯源
    2.1 历史沿革
    2.2 盛唐气象
    2.3 一体多元
3 《霓裳羽衣》曲之美
    3.1 一脉相通的乐曲结构
    3.2 乐曲风格的多元化
    3.3 珠璧交辉的伴奏乐器
4 《霓裳羽衣》舞之美
    4.1 以舞言情的舞蹈动作
    4.2 多式多样的表演形式
    4.3 舞者服饰的点睛之笔
5 《霓裳羽衣》的审美特征
    5.1 审美形态的多重性
    5.2 异域风情的审美风格
    5.3 兼容并包的审美心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龟兹乐器箜篌审美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2、龟兹乐器——箜篌的文化探源
    2.1 丝绸之路上的箜篌
    2.2 绿洲文化中的箜篌
    2.3 历史沿革下的箜篌
3、龟兹乐器——箜篌的本体特征
    3.1 两大形制与独特结构
    3.2 多样技法与异域音色
4、龟兹乐器——箜篌的审美特征
    4.1 龟兹箜篌多样的组合形态
    4.2 龟兹箜篌多元的造型美感
    4.3 龟兹箜篌多向的区域发展
5、龟兹乐器——箜篌的文化属性
    5.1 热情包容的开放文化
    5.2 幻想唯美的浪漫文化
    5.3 温婉凄美的抒情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丝绸之路曲子戏的流变与发展 ——以西安、敦煌、昌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立论依据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理论意义
        四、实际意义
    第二节 研究述评
        一、陕西眉户戏相关研究
        二、甘肃曲子戏相关研究
        三、新疆曲子戏相关研究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讨论法
        三、田野调查与文献互证法
第一章 丝绸之路与屯垦之路
    第一节 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的基本概述
        二、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
        三、丝绸之路的路线分布
        四、丝绸之路对音乐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屯垦之路
        一、屯垦之路基本概述
        二、屯垦人民主要来源地区
        三、屯垦戍边的发展阶段
        四、屯垦戍边发展的特点
        五、屯垦之路对音乐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丝路曲子戏的基本概况
    第一节 曲子戏在西安
        一、陕西曲子戏的发展概述
        二、西安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三、曲子戏在西安
    第二节 曲子戏在敦煌
        一、甘肃曲子戏的发展概述
        二、敦煌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三、曲子戏在敦煌
    第三节 曲子戏在昌吉回族自治州
        一、新疆的汉语言
        二、新疆曲子戏、新疆曲子、新疆曲子剧、新疆小曲子
        三、新疆曲子戏的发展概述
        四、昌吉回族自治州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五、曲子戏在昌吉回族自治州
第三章 三地曲子戏艺术特点
    第一节 陕西眉户戏
        一、表演形态特征
        二、音乐形态特征
    第二节 甘肃曲子戏
        一、表演形态特征
        二、音乐形态特征
    第三节 新疆曲子剧
        一、表演形态特征
        二、音乐形态特征
    第四节 三地曲子戏对比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的曲子戏的保护发展现状调查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第二节 现有对曲子戏的保护措施
    第三节 各地曲子戏发展现状
    第四节 曲子戏传承发展之我见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西南丝绸路上交流的东西方音乐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多民族音乐研究[J]. 王慧. 民族艺术研究, 2021(04)
  • [2]茉莉的丝路旅行及其审美意义生成[D]. 王辰竹. 兰州大学, 2021(02)
  • [3]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东方音乐文化认同[J]. 朱叶,朱玉江. 音乐文化研究, 2021(02)
  • [4]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兴盛[D]. 董莉莉. 山东大学, 2021(11)
  • [5]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的融合 ——贾达群室内乐作品《秋三阕》、《漠墨图》研究[D]. 陈威龙. 苏州大学, 2020(03)
  • [6]契丹-辽与中原及周边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D]. 冯思宁. 沈阳音乐学院, 2020(06)
  • [7]丝绸之路背景下辽代外来文化因素文物探析[D]. 祁皓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美学研究[D]. 刘晨曦.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9]龟兹乐器箜篌审美意识研究[D]. 黄梦珂.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10]丝绸之路曲子戏的流变与发展 ——以西安、敦煌、昌吉为例[D]. 王超. 新疆艺术学院, 2020(07)

标签:;  ;  ;  ;  ;  

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西南丝绸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