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夏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化学除草技术研究

潍坊市夏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化学除草技术研究

一、潍坊市夏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化学除草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代丽萍[1](2021)在《盐渍化灌区地下水埋深及限水控药对土壤环境和玉米生长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河套灌区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水资源短缺以及农田水土环境的恶化是严重制约河套灌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河套灌区结合当地盐碱地情况,以节水控盐增产为主要目的,在保证除草效果的同时,降低除草剂的施用量,大力提升作物品质,改善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制定适合河套灌区可持发展的水药模式;合理利用地下水补给,寻求较优地下水埋深。本文通过2个施药水平(除草剂名称:24%烟嘧·莠去津):P1(当地施药量减少30%,1.313 L/hm2)和P2(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 L/hm2)、3个灌溉定额:W1(0.8ET)、W2(1.0ET)和W3(1.2ET)、5个不同地下水埋深(DGW分别为:1.25 m、1.50 m、1.75 m、2.00 m和2.25 m)采用地中渗透仪和大型称重式蒸渗仪于2019年和2020年开展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育期5个不同地下水埋深(1.25 m、1.50 m、1.75 m、2.00 m和2.25 m)地下水向上补给量分别为:179.60 mm、139.17 mm、119.98 mm、68.62 mm、48.38 mm。灌溉补给地下水的水量分别为:45.97 mm、33.25 mm、17.59 mm、3.00 mm和2.17 mm。当DGW大于1.75 m时,各处理灌溉补给地下水的水量明显减小。(2)各土壤电导率值与地下水埋深具有较好的指数关系,且表层0-20 cm土层中土壤含盐量随地下水埋深增大集聚减少,土层深度20-120 cm的土壤EC值受地下水埋深影响减小。当地下水埋深大于1.75 m时,表层土壤电导率值明显减小,且土壤电导率值受地下水埋深影响的变化幅度减小。(3)低灌溉定额(W1P2)对养分淋失较小,但对盐分淋洗效果差,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高灌溉定额(W3P2)较中灌溉定额(W2P2)的脱盐效果相当,但高灌溉定额(W3P2)比中灌溉定额(W2P2)有机质含量减少了29.5%,高灌溉定额W3P2处理造成养分流失,对玉米造成水分胁迫,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4)相同施药水平P2(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 L/hm2),高灌溉定额(W3P2)较中灌溉定额(W2P2),易使除草剂淋溶至深层土壤中。地下水埋深通过影响有机质含量对土壤中除草剂残留量产生影响,较浅的地下水埋深会增大除草剂的运移,增大地下水污染的风险。地下水埋深为1.25 m(DGW1.25m),莠去津含量为0.065 mg/kg与其他4个地下水处理均有显着差异(p<0.05),地下水埋深为2.00 m(DGW2.00m)和地下水埋深为2.25 m(DGW2.25m)无显着差异(p>0.05)。(5)在施药量为P1(当地施药量减少30%,1.313 L/hm2)和P2(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 L/hm2),成熟玉米籽粒中的莠去津和烟嘧磺隆的残留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均为安全使用量。但是W2P1(1.0ET,当地施药量减少30%,1.313 L/hm2)除草效果较差,易造成草害现象发生。相比W2P2(1.0ET,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L/hm2),W2P1(1.0ET,当地施药量减少30%,1.313 L/hm2)、W1P2(0.8ET,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 L/hm2)和W3P2(1.2ET,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 L/hm2)造成玉米减产。因此,推荐的灌溉制度、施药水平为W2P2处理(1.0ET,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 L/hm2)和地下水埋深为2.00 m~2.25 m。

贾芳,崔海兰,李香菊,于惠林[2](2021)在《玉米田两种阔叶杂草藜及苍耳对草甘膦的敏感性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和藜Chenopodium album是常见的两种阔叶杂草,其在玉米田发生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本文利用整株生物测定法对我国东北及黄淮海玉米产区采集到的苍耳及藜种群对草甘膦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种子室内培养至5~6叶期,喷施草甘膦后14 d称量鲜重,计算抑制杂草种群50%个体生长的草甘膦剂量(GR50)。草甘膦对10个苍耳种群GR50在54.87~249.75 g/hm2,平均值为(111.53±20.02)g/hm2,均低于450 g/hm2(1/2倍推荐剂量),表明10个苍耳种群均对草甘膦敏感;草甘膦对33个藜种群GR50范围在97.05~920.86 g/hm2,平均值为(313.88±24.70)g/hm2,93%的种群GR50低于450 g/hm2,表明绝大多数藜种群对草甘膦比较敏感,仅发现一个藜种群GR50大于900 g/hm2(田间推荐剂量),表明其对草甘膦具有一定耐受性。

李慧冬[3](2020)在《莠去津等多种农药残留风险评估及莠去津在水/沉积物体系中降解研究》文中指出农药莠去津的单剂和混剂是玉米地、甘蔗田、茶园、果园等农田中的常用除草剂,在我国及世界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残留的莠去津在生物体内富集,可对食品产生直接或间接污染。本研究首先对两种剂型的莠去津(50%莠去津油悬浮剂、61%乙·莠·滴悬乳剂)在玉米上进行降解动态及最终残留试验,并对使用该农药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探讨其生态环境安全性;其次,对莠去津及其他84种农药及代谢物在番茄中的残留进行了检测,在此残留量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并探讨莠去津的生态迁移性和其他农药的安全性。与此同时,采用盆栽试验,在不同时间内检测了莠去津及其代谢物在上覆水、沉积物和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体内含量,建立了对两种沉水植物对水体中莠去津吸收、传导和转化的评价体系。本研究对农药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生态迁移及农产品的安全食用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为构建生态沟渠和生态池塘以应对农药污染物的去除及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在山东济南、黑龙江哈尔滨两地,对50%莠去津油悬浮剂、61%乙·莠·滴悬乳剂进行了玉米大田试验,并对莠去津的残留量进行分析。在玉米地中施用两种莠去津制剂后,玉米植株和土壤中莠去津残留的降解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50%莠去津油悬浮剂,在济南供试的玉米植株中莠去津的降解方程为CT=20.4e-0.140t,半衰期(T1/2)为4.95 d;在哈尔滨供试的玉米植株中莠去津的降解方程为CT=28.1e-0.183t,T1/2为3.79 d。61%乙·莠·滴悬乳剂,在济南供试的玉米植株中莠去津的降解方程为CT=1.87e-0.155t,半衰期(T1/2)为4.47 d;在哈尔滨供试的玉米植株中莠去津的降解方程为CT=1.51e-0.096t,T1/2为7.22 d。就50%莠去津油悬浮剂而言,在济南的供试土壤中莠去津的降解方程为CT=2.11e-0.059t,T1/2为11.7 d;在哈尔滨的供试土壤中莠去津的降解方程为CT=0.583e-0.077t,T1/2为9.00 d。61%乙·莠·滴,在济南的供试土壤中莠去津的降解方程为CT=1.36e-0.079t,T1/2为8.77 d;在哈尔滨的供试土壤中莠去津的降解方程为CT=1.54e-0.074t,T1/2为9.37 d。2、根据我国膳食结构中的玉米消费量、儿童或成人体重以及我国莠去津在玉米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05 mg/kg,本研究计算出我国玉米中理论日允许最大摄入量(MPI)儿童每人每天为0.23μg,成人每人每天为0.72μg。基于风险最大化原则,残留中值(STMR)和残留最大值(HR)均采值为0.01 mg/kg,根据采收的玉米籽粒中莠去津的检出残留量(<0.01mg/kg),对玉米籽粒中莠去津的残留进行长期和短期风险评估:莠去津的长期风险评估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0.0014 mg,其风险概率为0.11%;莠去津的短期风险评估国家估算短期摄入量(NESDI)为0.0014 mg,其风险概率为0.02%。莠去津的慢性和短期风险评估概率均小于<100%,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3、在山东各试验地采集的番茄和土壤样品中均未检出莠去津农药,即番茄和土壤中莠去津含量均<0.01mg/kg。由此表明,番茄和土壤中的莠去津含量均在可接受范围,其生态迁移量在可接受范围。番茄和土壤中检出的农药既有交叉,也有不同。检测出来的农药品种与使用的农药剂型、方式以及喷药时间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如吡虫啉作为土壤处理剂时,土壤检出率为48.8%,而番茄中全部未检出。这也说明,土壤中的吡虫啉,通过植物吸收转运到到番茄果实的残留量极少,土壤处理时,番茄果实相对安全,农药的生态迁移主要来源为直接施药。4、按照英国FSA风险排序体系对番茄中检测的农药进行了三种赋值方法的残留风险排序,对番茄中检出的啶虫脒、噻虫嗪、腐霉利、联苯菊酯、氯氰菊酯、苯醚甲环唑、腈苯唑、嘧霉胺、异菌脲、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进行赋值排序,计算结果均<100,说明检出这些农药风险可接受。对检出农药根据膳食结构、体重、农药残留量等进行膳食评估,慢性风险评估结果%ADI均<100%,说明慢性风险评估结果可接受;而在急性风险评估中,联苯菊酯的%Arf D为155.1%,超过100%,追溯时发现此样品来源于田间样品采集,采摘时未到安全间隔期,施用农药后若不按安全间隔期收获番茄,则这种番茄有一定的膳食风险。5、在水/沉积物体系中,沉积物经莠去津处理后,月湖沉积物中的上覆水,对照莠去津的T1/2为6.95 d,加入菹草为7.82 d,加入穗花狐尾藻为5.00 d;汤逊湖沉积物中的上覆水的情况依次为5.68 d、6.03 d和5.29 d。同样处理,月湖沉积物中对照莠去津的T1/2为18.6 d,加入菹草的为12.4 d,加入穗花狐尾藻的为16.7 d;汤逊湖沉积物中的情况依次为14.8 d、12.4 d和23.7 d。在沉积物中加入莠去津时,菹草对沉积物中的莠去津半衰期缩短作用明显,而穗花狐尾藻作用不明显。菹草和穗花狐尾藻中可累积一定量的莠去津,莠去津在菹草体内的累积大于穗花狐尾藻。测定沉水植物及其相应环境中莠去津代谢物后发现,莠去津在水/沉积物体系中有极少量的2-羟基-莠去津和脱乙基脱异丙基莠去津代谢产物产生,沉水植物体内只检测到脱乙基脱异丙基莠去津,说明沉水植物对莠去津在其体内分解成2-羟基-莠去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李双建[4](2019)在《新疆玉米杂草群落组成及化学除草剂减施增效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针对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玉米田间杂草群落组成本底不清,以及玉米种植中普遍存在化学除草剂乱混乱配、盲目加大用药量,生产上缺乏安全、高效、可操作性强的除草剂及其减施增效相关科学施药技术等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对新疆各主要玉米产区田间杂草群落结构的系统调查,初步明确了新疆荒漠绿洲这一特殊生境下玉米区田间杂草群落的整体分布组成以及各地区间杂草群落结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安全高效除草剂种类及施药量筛选、增效剂协同使用技术的研究,最终提出建立了一套符合新疆生产实际的玉米除草剂科学施药及其减施增效技术,为我区玉米产业的绿色、安全、高效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新疆玉米主产区田间杂草组成以及群落结构特征分析表明:新疆灌溉玉米产区共有杂草38种,隶属17科34属,其中,重要杂草3种,主要杂草13种,次要杂草22种,以禾本科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L.Beauv.)、藜科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锦葵科野西瓜苗(Hibiscus trionum L.)和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以及苋科凹头苋(Amaranthus lividus L.)为该地区优势杂草。重要值和群落结构分析表明:不同地区的重要杂草种类和群落结构组成存在差异,喀什地区春播玉米田杂草的种类最丰富,Margalef指数(3.6961)、Shannon Wiener(2.4632)和Pielou指数(0.7560)最高,而该地区复播玉米田间杂草的Margalef指数(1.4433)和Shannon Wiener(1.6482)最低,重要杂草为稗草和马齿苋;乌鲁木齐地区杂草的Margalef指数(3.1169)、Shannon Wiener(2.2006)和Pielou指数(0.7346)次之,重要杂草以苘麻和野西瓜苗为主;伊犁地区杂草的Simpson指数(0.2778)最高,这表明其优势杂草危害时期最为集中,且以灰绿藜为该地区重要杂草。生态位宽度的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各地区重要杂草的优势性。生态位重叠值分析表明,乌鲁木齐地区马齿苋、稗草,伊犁地区狗尾草、苘麻和田旋花,喀什地区春播玉米田的田旋花和龙葵以及喀什地区复播玉米田中苘麻和灰绿藜等主要杂草与地区重要杂草的生态位重叠值较高。2、安全高效除草剂种类及施药量筛选表明:在生产上能安全高效防除玉米杂草的除草剂种类及施药量为,封闭处理:38%莠去津SC 1500 mL/hm2、38.5%硝?精?莠去津CS 6000 mL/hm2,茎叶处理:40g/L烟嘧磺隆OD 1200 mL/hm2、28%硝·烟·莠去津OD 2700 mL/hm2、24%硝磺·烟·莠OD 2700 mL/hm2和50%氯吡·硝·烟嘧WG 450 g/hm2。而30%苯唑草酮SC 225 mL/hm2的防效最差,其在30d和45d的总草株防效、总草鲜重防效分别仅为60.00%、56.07%和21.88%、41.73%。3、除草剂减量增效技术研究:在上述除草剂种类及施药量筛选研究的基础上,以2种代表性除草剂防效最佳的科学施药量(40%硝?精?莠去津CS 400 mL/亩、26.7%噻隆·异恶酮SC 30 mL/亩)为减药基线,并系统对比评价了3种增效剂(63%激健助剂、辉丰增效剂、黑龙江大学2#增效剂)分别与化学除草剂协同使用实现不同减药水平(0%、-15%、-30%)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结果表明,通过除草剂与增效剂的科学协同使用,能够使得除草剂在现有科学施药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减施30%是完全可行的。但不同增效剂之间的增效作用存在一定差异,且不同剂型的农药对增效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农药种类及增效剂等合理搭配使用。

王曌[5](2019)在《吉林省主要玉米种植区莠去津的土壤残留情况及其对后茬作物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主要粮食作物之首。吉林省是我国第一大玉米产区,2014年玉米播种面积达369.6万公顷,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近年来,吉林省积极推进玉米产业调整,通过大豆、小麦、薯类作物替代种植或轮作,大幅度缩减玉米种植面积。莠去津属三氮苯类除草剂,长期应用于玉米田杂草防除。莠去津化学结构比较稳定,在环境中不容易降解,在土壤中的残留期比较长,而残留于土壤中的莠去津对玉米田的后茬作物容易造成药害,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调查掌握吉林省主要玉米产区土壤中莠去津的残留情况,评价土壤残留莠去津对玉米田后茬作物的安全性,可为玉米田改种其他作物提供科学依据,为吉林省玉米产业调整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本研究在长春、四平、吉林、白城、松原和辽源等6个地级市的28个县区的玉米种植区,采集玉米田土壤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样品中的莠去津残留量,以明确吉林省主要玉米种植区土壤中莠去津的残留情况;通过盆栽试验,观察测定了不同浓度土壤残留莠去津对小麦、大豆、高粱等玉米田后茬作物的药害症状和生长发育影响,确定了土壤残留莠去津对后茬作物的药害阈值;筛选和研究了适用于后茬作物的除草剂品种及使用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适合本实验室土壤莠去津残留的气相色谱检测法。运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土壤中的莠去津残留量,使用色谱仪为Agilent 6890N气相色谱仪,色谱柱选用DB-17,30 m*0.25mm*0.25μm毛细管柱,检测器为微池电子俘获μ-ECD型,柱温:180℃,载气流速:1.0mL/min,进样量:1μL,莠去津最低检出量达0.2×10-10g,相对标准偏差在3.93%~4.67%,该方法检测表现出检测灵敏度较高,适用于本实验室对相同试验的大批量土壤样品检测分析。2.掌握了吉林省主要玉米产区莠去津土壤残留情况。不同地区,莠去津土壤残留量不同,在145个土壤样品中莠去津检出率为31.69%,最高残留量达到2.478mg/kg,平均残留量为0.187mg/kg。残留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长春市>四平市>吉林市>松原市>白城市>双辽市。莠去津土壤平均残留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四平市>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白城市>双辽市。这表明莠去津在土壤中残留量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山区以及西部半干旱区。检测4月份所采集土壤样品平均残留量为0.141mg/kg,7月份土壤样品平均残留量为0.163mg/kg,一般符合上部土层总体上高于下部土层的规律。3.测定了土壤残留莠去津对高粱、花生、小麦等五种玉米田后茬作物的药害影响。高粱对莠去津表现出较高的耐受能力,当土壤中莠去津残留量在0.1~1.Omg/kg范围内对高粱生长无明显影响。当莠去津残留量达到0.1mg/kg时对小麦、黄瓜、花生、大豆均产生药害,表现为叶片变色、枯萎,随残留量加大而出现植株停止生长直至死亡。应根据玉米田莠去津残留情况选择适宜的后茬作物进行轮作或替代种植。4.筛选了适用于小麦、花生、高粱等玉米田后茬作物的除草剂品种,高粱田苗前除草选用50%异丙甲草胺·莠去津,当处理剂量为300ml/亩时,防效达98.9%,苗后除草选用10%喹草酮SC+38%莠去津SC,当处理剂量分别为120ml/亩、130ml/亩时,防效达89.8%。花生田苗前除草选用78%扑草净·乙草胺·异恶唑草酮悬乳剂,当处理剂量为250ml/亩时,防效达91.2%,苗后除草剂选用4%甲氧咪草烟SL+24%烯草酮EC,当处理剂量分别为80ml/亩、40ml/亩时,防效达93.5%。小麦田除草剂选用2.4-滴异辛醋EC+5%唑啉草酯EC,当处理剂量为40ml/亩、60ml/亩时,防效达70.3%。

胡杨夏[6](2019)在《不同覆盖对青花椒产量和林下杂草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是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Zanthoxylum)植物,因果实颜色碧绿被称为“青花椒”。随着青花椒产业的不断扩大,育种和栽培技术低下、栽培管理粗放等问题层出不穷,青花椒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覆盖作为一种栽培管理措施已经在多种植物上得以应用,但目前对于青花椒的覆盖研究甚少。为此,本试验采用典型选样的方法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覆盖方式和不同遮光率覆盖两种因素,不同覆盖方式分为(1)长期全覆盖和(2)交替覆盖,并设置3个交替覆盖时间间隔梯度:2周一次、4周一次和6周一次;遮光率设置3个水平80%、90%和100%,将不覆盖作为对照。探索不同覆盖方式和遮光率对青花椒生长、产量和林下杂草的影响,为青花椒高产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覆盖有助于提高青花椒地径、株高和冠幅。青花椒地径、株高和冠幅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3.616.3%、1.511.8%和1.57.8%。覆盖处理对青花椒生长的促进作用随遮光率和交替覆盖时间梯度的提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覆盖处理对青花椒生长促进作用有显着影响,其中以处理T2L90(遮光率90%,交替覆盖间隔2周)促进作用最好。(2)覆盖有助于增加青花椒产量和座果率。各覆盖处理产量为5.106.68 kg,较对照处理增幅11.646.2%,其中以处理T2L90(遮光率90%,交替覆盖间隔2周)增幅最大。覆盖处理对青花椒产量的增加作用随遮光率和交替覆盖时间梯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覆盖处理座果率为50.966.4%,比对照处理提高了1.432.2%,其中以处理T2L90(遮光率90%,交替覆盖间隔2周)最高。产量与各生长指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青花椒的生长与产量关系密切。(3)覆盖有助于降低青花椒林下杂草干重和密度。各覆盖处理杂草干重为6.3142.6 g/m2,比对照处理降低66.198.4%,其中以处理T0L100(遮光率100%,长期全覆盖)减幅最大。各覆盖处理在相同梯度下杂草干重均随遮光率增加而减少。各覆盖处理杂草密度在156株/m2之间,较对照处理降低了26.5%98.4%,其中以处理T0L100(遮光率100%,长期全覆盖)最高。各覆盖处理在相同梯度下杂草密度均随遮光率增加而减小。(4)覆盖对杂草养分吸收起到显着抑制作用。覆盖处理杂草全年氮、磷和钾吸收量较对照处理显着降低,分别减少了64.998.4%、63.698.4%和65.498.1%,其中均以处理T0L100(遮光率100%,长期全覆盖)抑制作用最显着。覆盖处理下杂草养分吸收量总体随遮光率的增加而减少,随交替覆盖时间梯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综上所述,覆盖处理能起到促进青花椒生长、增加产量和座果率、降低杂草生物量和密度、抑制杂草养分吸收的作用。综合评价来看,处理T2L90(遮光率90%,2周一次交替覆盖)最有利于青花椒生长、增加产量和座果率,处理T0L100(遮光率100%,长期全覆盖)对杂草防治效果最佳。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明确了不同覆盖对青花椒生长、产量和林下杂草的影响,可为青花椒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吕学深[7](2018)在《双唑草酮除草活性及对小麦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国有着广泛的种植面积。目前,化学除草是麦田杂草防治中最重要的措施,但由于多年来持续、大量应用作用机理单一的除草剂,引起了杂草群落演替、作物药害、杂草抗药性等一系列问题,小麦田杂草化学防除迫切需要安全高效的新作用机制除草剂。双唑草酮(代号QYM102)为吡唑酮类化合物,是一种HPPD(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抑制剂类化合物。为探究其在我国小麦田应用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温室盆栽法和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双唑草酮的杀草谱、除草活性、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安全性和不同因素对双唑草酮药效的影响进行了测定,并对双唑草酮和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混配的联合作用方式以及其在大田中的除草效果、对小麦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为探究双唑草酮在我国小麦田应用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利用温室盆栽法对双唑草酮的杀草谱和除草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双唑草酮对小麦田多种阔叶杂草具有除草活性,茎叶处理剂量为20 a.i.g ha-1时,对播娘蒿、荠菜、麦家公、牛繁缕的鲜重抑制率均高于90%,对野老鹳、猪殃殃、泽漆的鲜重抑制率在40%到60%之间,对禾本科杂草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对照药剂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主要对小麦田阔叶杂草猪殃殃有很高的除草活性,处理剂量为80 a.i.g ha-1时,对猪殃殃的鲜重抑制率为91.2%,对于播娘蒿、荠菜、牛繁缕的防效在60%到79%之间。可以看出,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与双唑草酮对小麦田阔叶杂草的杀草谱有一定的互补性,二者进行混用,有利于扩大杀草范围。通过温室盆栽法测定了双唑草酮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茎叶处理试验剂量为375 a.i.g ha-1下,对供试的20种小麦的鲜重抑制率在1.4%3.3%之间,其中山农16的鲜重抑制率最高,为3.3%;在茎叶处理试验剂量为750 a.i.g ha-1下鲜重抑制率在7.6%13.7%之间,鲜重抑制率较高的小麦品种是济麦20和众麦1号,其鲜重抑制率分别为13.7%和13.5%,该试验结果表明,双唑草酮对于不同小麦品种的安全性很高。选取山农6号、济麦20、潍麦8号3个小麦品种和荠菜、播娘蒿、牛繁缕3种小麦田常见阔叶杂草,对双唑草酮和苯磺隆在小麦和杂草间的选择性系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双唑草酮在3个供试小麦品种与3种供试杂草之间的选择性系数在32.8956.31之间,优于苯磺隆的3.299.62。即双唑草酮对小麦的安全性明显高于苯磺隆。双唑草酮和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的室内联合作用的结果表明,两者混用后的联合作用类型均为加成作用,两者混用后的选择性系数测定结果显示,双唑草酮和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混用后,在3个供试小麦品种山农6号、济麦20、潍麦8号和3种供试杂草猪殃殃、荠菜、播娘蒿的选择性系数在8.3417.56之间,说明双唑草酮和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混配后对小麦较为安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双唑草酮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双唑草酮对麦田阔叶杂草荠菜、播娘蒿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双唑草酮和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混配后有利于扩大杀草谱,对小麦田常见的阔叶杂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0.0 a.i.g ha-1+90.0 a.i.g ha-1、30.0 a.i.g ha-1+120.0 a.i.g ha-1、40.0 a.i.g ha-1+120.0 a.i.g ha-1、40.0 a.i.g ha-1+160.0 a.i.g ha-1双唑草酮和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进行混用后对猪殃殃、荠菜、播娘蒿的药后40天株防效分别为89.4%、91.2%、95.3%、97.4%,鲜重防效分别为89.8%、92.2%、95.8%、98.3%,且对小麦安全。综上所述,双唑草酮对我国小麦田常见阔叶杂草有较高的除草活性,并且对小麦安全,双唑草酮和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混配后可以扩大杀草谱,在我国小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代伟程[8](2015)在《泰安市夏玉米田除草剂低用量使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项目通过对泰安市夏玉米田杂草发生种类、群落构成及消长动态规律的研究,提出了玉米田杂草防除经济阈值和杂草对玉米竞争临界期;从生物活性及对玉米安全性角度筛选出了高效、低毒、低残留,且对玉米安全的除草剂品种,研究了助剂的增效作用,优化了应用技术,引进并研究了国外除草剂最低剂量使用技术,提出了除草剂田间应用的精准剂量,减少除草剂用量30%以上;构建出夏玉米田除草剂低用量使用技术,弥补了传统杂草化学防除体系的技术路线单一、高残留除草剂长期应用等缺陷,满足玉米生产实际需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全面普查了泰安市夏玉米田杂草种类,明确了杂草优势种群、群落构成及田间杂草发生规律。泰安市玉米田杂草隶属18科51种,优势科为禾本科、菊科、苋科、藜科、马齿苋科;优势种为马唐、牛筋草、旱稗、反枝苋、马齿苋、藜等;优势种群组合为(1)以马唐为主要群落:马唐-反枝苋-马齿苋,马唐-反枝苋-旱稗,马唐-反枝苋-鳢肠;(2)以牛筋草为主群落:牛筋草-反枝苋-马齿苋,牛筋草-香附子-鳢肠等:(3)以旱稗为主要群落:旱稗-反枝苋-田旋花,旱稗-马齿苋-反枝苋等。2、开展了夏玉米田杂草经济防除阈值及与玉米竞争临界期的研究。通过对不同杂草密度下的玉米的产量损失的测定并经线性回归分析,二者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其关系式为Y=0.6803+0.0728x(r=0.9951**);计算得到当玉米田杂草密度超过30-34株/m2时,必须用药进行防除,以控制杂草的危害。通过调查不同时期杂草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对玉米产量损失率回归分析,关系式为Y=0.2495+0.1884x(r=0.9890**),可以得到玉米播后13-15天为玉米杂草竞争临界期。因此,只有在玉米与杂草竞争临界期之前进行杂草防除,才能使杂草的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3、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了适合我市玉米田防治杂草应用的乙草胺·莠去津、异丙草胺·莠去津等多种高效、广谱优良除草剂品种,并确定适合玉米生产的田间最佳使用剂量,并通过合理使用助剂,比目前常规用量减少三分之一即可获得同样效果。4、引进并采用了荷兰除草剂最低剂量使用技术。通过应用PPM(植物光合仪),对当前玉米生产上光合抑制除草剂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MLHD技术的应用一是明显减少了除草剂的用量30%-60%,节约用药成本;二是一次性处理可有效防除田间杂草,不需二次用药,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环境风险;三是提高了玉米产量7-11%。5、制定夏玉米田除草剂低用量使用技术方案。该技术以经济、生态、环保的观点,本着“优化、简化、量化”的原则,弥补了传统的杂草化学防除体系的缺陷。

补彬,杨继芝,龚国淑,张敏,刘武,宋小宇[9](2013)在《地膜覆盖和除草剂对夏玉米田杂草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地膜覆盖和除草剂对夏玉米田杂草和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35叶期施药,药后33 d,杂草数量降至最低,56%2甲4氯钠可湿性粉剂处理的杂草减退率和相对株防效分别比40 g/L烟嘧磺隆油分散制剂提高了11.71百分点和12.65百分点。揭膜后,白色地膜覆盖下杂草的平均鲜重显着低于对照,比对照减少73.25%,相对鲜重防效分别是黑色地膜覆盖、56%2甲4氯钠可湿性粉剂、40 g/L烟嘧磺隆油分散制剂处理的1.12、1.15、1.73倍。地膜覆盖出苗率高且整齐一致,平均株高和叶数比对照高,对玉米的穂粒重、百粒重及其产量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以白色地膜覆盖下玉米产量最高,增产率比黑色地膜覆盖的高1.23百分点,比40 g/L烟嘧磺隆油分散制剂处理高16.09百分点;而施用56%2甲4氯钠可湿性粉剂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的形成,其产量比对照降低3.09%。

何娟[10](2011)在《沿江地区玉米田杂草发生特点及其综合防除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介绍沿江地区玉米田杂草发生特点,分析玉米田杂草生态经济防除阈值和玉米田杂草与玉米竟争临界期,并就玉米田化除技术推广应用成果进行探讨,以促进玉米田杂草的防除。

二、潍坊市夏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化学除草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潍坊市夏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化学除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盐渍化灌区地下水埋深及限水控药对土壤环境和玉米生长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药对作物和环境影响及研究进展
        1.2.2 地下水埋深对水盐运移特征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2.3 灌溉制度对土壤环境影响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试验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区基本条件
        2.2.1 气象资料
        2.2.2 试验区土壤和水质资料
    2.3 试验设计
        2.3.1 地下水埋深试验设计
        2.3.2 灌溉制度试验设计
        2.3.3 除草控药试验设计
    2.4 试验观测项目及方法
        2.4.1 试验测定指标
        2.4.2 试验的计算公式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地下水埋深对水盐动态特征的影响
    3.1 地下水埋深对地下水向上补给量和灌溉补给地下水的水量的影响
    3.2 地下水埋深与土壤含水率关系
    3.3 灌溉条件下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3.3.1 灌溉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3.3.2 灌溉对不同地下水埋深土壤盐分淋洗效果影响
    3.4 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电导率的拟合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灌溉制度对土壤环境变化特征影响
    4.1 引言
    4.2 灌溉制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2.1 灌溉制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4.2.2 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分垂直动态的影响
    4.3 灌溉制度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4.3.1 灌溉制度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4.3.2 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4.4 灌水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限水控药及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环境农药农残量的影响
    5.1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农药残留量的影响
    5.2 不同地下水埋深对除草剂残留量的影响
        5.2.1 地下水埋深对土壤中除草剂含量的影响
        5.2.2 地下水埋深对淋溶液中除草剂含量的影响
    5.3 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农药残留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限水控药及地下水位埋深对玉米生长指标与产量影响分析
    6.1 除草剂对玉米地杂草防效的影响
    6.2 限水控药对玉米安全性与产量影响
        6.2.1 施药后对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值影响
        6.2.2 限水控药对玉米生长指标影响
        6.2.3 限水控药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6.2.4 限水控药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6.3 地下水埋深对玉米生长指标与产量的影响
        6.3.1 地下水埋深对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6.3.2 不同地下水埋深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不同地下水埋深下水盐动态特征
        7.1.2 灌溉制度对土壤环境影响
        7.1.3 限水控药及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环境农药农残量的影响
        7.1.4 限水控药及地下水埋深对玉米生长指标与产量影响分析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玉米田两种阔叶杂草藜及苍耳对草甘膦的敏感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藜及苍耳种群信息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苍耳对草甘膦的敏感性
    2.2 藜对草甘膦的敏感性
3 讨论

(3)莠去津等多种农药残留风险评估及莠去津在水/沉积物体系中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农药的应用及归趋
        1.1.1 农药在农业中的应用
        1.1.2 农药在环境中的生态迁移及归趋
    1.2 农药多残留及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研究
    1.3 莠去津农药的应用进展
        1.3.1 莠去津的理化性质
        1.3.2 莠去津农药的应用现状
        1.3.3 莠去津农药污染现状
    1.4 水土环境中农药及莠去津的转化与净化
    1.5 莠去津等农药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5.1 精准方法
        1.5.2 筛选方法
    1.6 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背景意义
        1.6.2 研究目标
        1.6.3 研究内容
        1.6.4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莠去津在玉米中的风险评估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田间试验设计
        2.2.3 样品处理
        2.2.4 色谱分析
        2.2.5 方法的可靠性试验
        2.2.6 降解曲线
        2.2.7 风险评估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分析方法的建立
        2.3.2 降解动态分析
        2.3.3 玉米籽粒及土壤中莠去津的最终残留量
        2.3.4 莠去津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2.4 讨论
    2.5 小结
3 莠去津等农药在番茄中的残留评估及生态迁移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供试农药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前处理及质谱条件的优化
        3.3.2 农药多残留的取样及检测
        3.3.3 番茄中检出农药情况
        3.3.4 番茄对应土壤中检出农药情况
        3.3.5 番茄及对应土壤中农药情况分析
        3.3.6 农药风险排序
        3.3.7 番茄中检出农药有MRL值的风险大小
        3.3.8 检出农药的风险评估
    3.4 讨论
        3.4.1 莠去津在番茄和土壤中的迁移
        3.4.2 番茄及土壤中农药多残留
    3.5 小结
        3.5.1 莠去津在土壤中残留及生态迁移情况
        3.5.2 其他农药污染情况分析
4 菹草和穗花狐尾藻对莠去津降解作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试验设计方案
        4.2.4 样品制备及测定
        4.2.5 仪器条件
        4.2.8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4.2.9 数据处理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4.3.2 方法可靠性
        4.3.3 上覆水中添加莠去津后莠去津的残留变化
        4.3.4 沉积物经莠去津处理后莠去津的残留变化
        4.3.5 上覆水或沉积物中添加莠去津沉水植物中莠去津的变化
        4.3.6 上覆水或沉积物中添加莠去津菹草和穗花狐尾藻中莠去津代谢物的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2015年6月的气象数据
    附表2 2015年7月期间的气象数据
    附表3 2015年8月期间的气象数据
    附表4 2015年9月的气象数据
    附表5 2015年10月期间的气象数据
    附图 1 莠去津标准谱图(0.05mg/m L)
    附图 2 玉米籽粒莠去津谱图(添加莠去津 0.05 mg/m L)
    附图 3 玉米籽粒空白
    附图 4 玉米植株莠去津谱图(莠去津添加 0.1 mg/m L)
    附图 5 玉米植株空白
    附图 6 土壤莠去津谱图(添加莠去津 0.05 mg/m L)
    附图 7 土壤空白
    附图 8 所测液质混标谱图
    附图 9 所测气质混标谱图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基金

(4)新疆玉米杂草群落组成及化学除草剂减施增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玉米田间杂草群落结构研究
        1.1.1 国内外玉米田间杂草群落结构研究概况
        1.1.2 新疆玉米田间杂草群落结构研究概况
    1.2 玉米杂草综合防控研究概况
        1.2.1 化学防控研究概况
        1.2.2 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究概况
    1.3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疆玉米田间杂草组成及群落结构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地概况
        2.1.2 调查方法
        2.1.3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新疆地区玉米田间杂草群落结构分析
        2.2.2 新疆地区玉米田间杂草生态位分析
    2.3 讨论
        2.3.1 杂草群落结构分析
        2.3.2 杂草生态位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新疆玉米田杂草化学防除药效筛选及其安全性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田基本情况
        3.1.3 试验设计与施药方法
        3.1.4 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各化学除草剂处理对玉米杂草的田间药效
        3.2.2 化学除草剂封闭处理对玉米苗期的安全性评价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新疆春播玉米化学除草剂与新型增效剂协同使用的减药增效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田基本情况
        4.1.2 供试药品
        4.1.3 试验设计
        4.1.4 施药方法
        4.1.5 数据调查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茎叶处理增效剂减施增效效果分析
        4.2.2 封闭处理增效剂减施增效效果分析
    4.3 讨论
    4.4 结论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附录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吉林省主要玉米种植区莠去津的土壤残留情况及其对后茬作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及研究背景
    1.1 前言
        1.1.1 吉林省玉米种植区简介
        1.1.2 农药污染情况
        1.1.3 莠去津简介
        1.1.3.1 莠去津理化性质以及除草机理
        1.1.3.2 莠去津使用情况
        1.1.4 莠去津残留对环境的影响
        1.1.4.1 莠去津残留对作物的影响
        1.1.4.2 莠去津残留对动物的影响
        1.1.5 环境中莠去津的迁移及影响
        1.1.6 莠去津的降解途径以及影响因素
        1.1.7 莠去津污染的生物修复
        1.1.8 土壤中莠去津残留的分析方法
        1.1.9 样品的前处理技术
        1.1.10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1.2 研究背景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吉林省玉米种植区莠去津的残留量检测
        2.1.1.1 检测土样
        2.1.1.2 试验试剂
        2.1.1.3 试验仪器
        2.1.2 土壤中莠去津不同含量对后茬作物的残留药害影响
        2.1.2.1 供试作物
        2.1.2.2 供试土壤
        2.1.2.3 试验试剂
        2.1.3 玉米田后茬作物化学除草技术
        2.1.3.1 试验作物及器械
        2.1.3.2 供试药剂
        2.1.3.3 试验地基本情况
        2.1.3.4 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资料
        2.1.3.5 试验靶标
    2.2 试验方法
        2.2.1 吉林省玉米种植区莠去津的残留量检测
        2.2.1.1 样品采集
        2.2.1.1.1 采样时间
        2.2.1.1.2 采样地点
        2.2.1.1.3 采样方法
        2.2.1.1.4 样品保存
        2.2.1.2 土壤样品制备
        2.2.1.3 气相色谱条件
        2.2.1.4 添加回收实验
        2.2.2 土壤中莠去津不同含量对后茬作物的残留药害影响
        2.2.2.1 盆栽试验
        2.2.2.2 莠去津与土壤混匀方法
        2.2.3 玉米田后茬作物化学除草技术
        2.2.3.1 药液配制
        2.2.3.2 施药时期和方法
        2.2.3.3 施药时间和次数
        2.2.3.4 施药容量
        2.2.3.5 试验设计和安排
        2.2.3.6 调查时间
        2.2.3.7 调查方法
        2.2.3.8 药效计算方法
        2.2.3.9 对作物的影响调查方法及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吉林省玉米种植区莠去津的残留量检测
        3.1.1 建立了本实验室土壤莠去津残留检测方法
        3.1.2 主要玉米产区莠去津土壤残留检测情况
        3.1.2.1 不同地区莠去津土壤残留检测情况
        3.1.2.2 不同季节莠去津土壤残留检测情况
    3.2 土壤中莠去津残留对后茬作物的药害
        3.2.1 花生
        3.2.2 小麦
        3.2.3 黄瓜
        3.2.4 大豆
        3.2.5 高粱
    3.3 玉米田后茬作物化学除草技术
        3.3.1 后茬作物除草剂筛选统计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调查明确了吉林省主要玉米产区土壤中莠去津的残留情况
        4.1.2 评价了土壤残留莠去津对玉米田主要后茬作物的安全性
        4.1.3 筛选出适用于玉米田主要后茬作物的除草剂品种
    4.2 讨论
        4.2.1 吉林省玉米种植区莠去津的残留量检测
        4.2.2 土壤中莠去津不同含量对后茬作物的残留药害影响
        4.2.3 玉米田后茬作物化学除草技术
    4.3 创新之处
5 存在问题及展望
    5.1 存在问题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不同覆盖对青花椒产量和林下杂草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青花椒概述
    1.2 覆盖在花椒上的研究
    1.3 覆盖对植物的影响
        1.3.1 覆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2 覆盖对植物产量的影响
    1.4 覆盖对杂草的影响
        1.4.1 杂草与植物的竞争
        1.4.2 不同覆盖对杂草的抑制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4 试验设计与方法
    4.1 研究区概况
    4.2 试验材料
    4.3 试验设计
    4.4 测定指标及方法
        4.4.1 生长指标的测定
        4.4.2 产量指标的测定
        4.4.3 杂草指标的测定
    4.5 技术路线
    4.6 数据处理
5 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覆盖对青花椒生长的影响
        5.1.1 不同覆盖对青花椒地径的影响
        5.1.2 不同覆盖对青花椒株高的影响
        5.1.3 不同覆盖对青花椒冠幅的影响
        5.1.4 不同覆盖处理的生长隶属度评价
    5.2 不同覆盖对青花椒产量的影响
        5.2.1 不同覆盖对青花椒座果率的影响
        5.2.2 不同覆盖对青花椒单株产量的影响
        5.2.3 不同覆盖下青花椒产量与各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3 不同覆盖对青花椒林下杂草的影响
        5.3.1 杂草群落组成
        5.3.2 不同覆盖处理对杂草干重的影响
        5.3.3 不同覆盖处理对杂草密度的影响
        5.3.4 不同覆盖处理对杂草养分吸收的影响
6 讨论
    6.1 不同覆盖对青花椒生长的影响
    6.2 不同覆盖对青花椒产量的影响
        6.2.1 不同覆盖对青花椒座果率的影响
        6.2.2 不同覆盖对青花椒单株产量的影响
    6.3 不同覆盖对青花椒林下杂草的影响
        6.3.1 不同覆盖对青花椒林下杂草的抑制效果
        6.3.2 覆盖处理对杂草养分吸收的影响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双唑草酮除草活性及对小麦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麦田杂草及除草剂应用
        1.1.1 我国主要小麦产区及麦田杂草发生危害
        1.1.2 山东省麦田杂草发生概况
        1.1.3 除草剂在小麦田应用研究
        1.1.4 山东省麦田阔叶杂草抗性现状与抗性杂草治理方法
    1.2 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2.1 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的发现
        1.2.2 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的作用机制
        1.2.3 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的应用现状
        1.2.4 双唑草酮
    1.3 除草剂混用
        1.3.1 除草剂混用的优势
        1.3.2 除草剂混用的联合作用方式
        1.3.3 除草剂混用的原则
        1.3.4 除草剂混用的评价方法
        1.3.4.1 Sun&Johnson法
        1.3.4.2 Gowing法
        1.3.4.3 Colby法
    1.4 影响除草剂药效的因素
        1.4.1 温度
        1.4.2 湿度
        1.4.3 光照
        1.4.4 降雨
    1.5 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供试除草剂
        2.1.2 供试杂草、小麦品种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室内生物测定试材培养与药剂配制
        2.2.2 双唑草酮除草活性
        2.2.2.1 双唑草酮杀草谱测定
        2.2.2.2 双唑草酮对小麦田阔叶杂草的生物活性测定
        2.2.2.3 双唑草酮对3 种小麦品种选择性系数测定
        2.2.2.4 双唑草酮对多种小麦品种安全性研究
        2.2.3 不同因素对双唑草酮药效的影响
        2.2.3.1 不同温度对双唑草酮药效的影响
        2.2.3.2 杂草叶龄对双唑草酮药效的影响
        2.2.3.3 降雨对双唑草酮药效的影响
        2.2.4 双唑草酮与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混用研究
        2.2.4.1 双唑草酮与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混用的联合作用测定
        2.2.4.2 双唑草酮与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混用的安全性测定
        2.2.5 田间药效试验
        2.2.5.1 试验设计
        2.2.5.2 试验地基本情况及试验期间天气状况
        2.2.5.3 施药方法及结果调查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双唑草酮除草活性
        3.1.1 双唑草酮杀草谱测定
        3.1.2 双唑草酮对小麦田主要阔叶杂草的生物活性
        3.1.3 双唑草酮对3 种供试小麦品种的选择性系数
        3.1.4 双唑草酮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安全性
    3.2 不同因素对双唑草酮药效的影响
        3.2.1 不同温度对双唑草酮药效的影响
        3.2.2 荠菜不同叶龄对双唑草酮药效的影响
        3.2.3 施药后降雨时间间隔对双唑草酮药效的影响
    3.3 双唑草酮与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混用生物活性测定
        3.3.1 双唑草酮与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混用的联合作用测定
        3.3.2 双唑草酮与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混用安全性测定
        3.3.2.1 双唑草酮与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及其混剂对杂草的生物活性测定
        3.3.2.2 双唑草酮与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混剂对小麦的安全性及选择性系数测定
    3.4 田间药效试验
4 讨论
    4.1 双唑草酮杀草谱及除草活性研究
    4.2 双唑草酮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安全性评价
    4.3 不同因素对双唑草酮药效影响探究
    4.4 双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及其混剂在小麦田的应用研究
5 结论
6 论文创新与有待研究之处
    6.1 论文创新之处
    6.2 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泰安市夏玉米田除草剂低用量使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杂草群落构成及演变过程和原因研究现状
    1.2 杂草与作物竞争关系及生态经济阈值研究进展
    1.3 化学除草现状及杂草群落动态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玉米田杂草种类及群落构成调查
        2.1.1 调查方法
        2.1.2 量化指标及计算方法
    2.2 杂草消长规律调查
    2.3 玉米田杂草经济防除阂值的调查
    2.4 玉米田杂草与玉米竞争临界期的调查
    2.5 玉米田除草剂筛选
        2.5.1 试验地条件
        2.5.2 供试药剂
        2.5.3 试验方法
    2.6 助剂对玉米田除草剂防除效果的影响
        2.6.1 试验地条件
        2.6.2 供试药剂
        2.6.3 试验设计
        2.6.4 试验方法
    2.7 除草剂最低剂量精准施药技术的应用
        2.7.1 试验地条件
        2.7.2 供试药剂
        2.7.3 试验设计
        2.7.4 调查取样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田杂草种类及群落构成
        3.1.1 玉米田杂草种类
        3.1.2 玉米田杂草优势种群
    3.2 玉米田杂草消长规律
    3.3 玉米田杂草经济防除阂值的研究
    3.4 玉米田杂草与玉米竞争临界期的研究
    3.5 玉米田除草剂筛选及应用评价
        3.5.1 土壤封闭处理
        3.5.2 苗后茎叶处理
        3.5.3 玉米田除草剂综合评价
    3.6 助剂对玉米田除草剂防除效果的影响
        3.6.1 助剂对硝磺草酮防除玉米田杂草平均防效的影响
        3.6.2 助剂对莠去津防除玉米田杂草平均防效的影响
        3.6.3 助剂对烟嘧磺隆防除玉米田杂草平均防效的影响
    3.7 除草剂最低剂量精准施药技术的应用
        3.7.1 杂草PPM的测定及防效
        3.7.2 玉米PPM的测定及防效
        3.7.3 产量
    3.8 制定夏玉米田除草剂低用量使用技术方案
        3.8.1 土壤封闭技术
        3.8.2 茎叶处理技术
        3.8.3 定向喷雾技术
4 讨论
5 结论
    5.1 明确了杂草种类、优势种群、群落构成及田间杂草发生规律
    5.2 开展了夏玉米田杂草经济防除阂值及与玉米竞争临界期的研究
    5.3 筛选适宜除草剂品种
    5.4 采用除草剂低用量使用技术
    5.5 制定夏玉米田除草剂低用量使用技术方案
参考文献
致谢

(9)地膜覆盖和除草剂对夏玉米田杂草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杂草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田杂草种类
    2.2 对玉米地早期杂草的防除效果
        2.2.1 杂草减退率
        2.2.2 杂草防效与鲜重
    2.3 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2.3.1 玉米的萌发出苗
        2.3.2 对玉米株高和叶片数的影响
        2.3.3 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10)沿江地区玉米田杂草发生特点及其综合防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田杂草发生特点
    1.1 杂草种类多, 群落组合复杂
    1.2 杂草密度高, 不同茬口差异大
    1.3 玉米田间杂草出草规律
2 玉米田杂草生态经济防除阈值的研究
3 玉米田杂草与玉米竞争临界期
4 玉米田化除技术及其推广应用效果

四、潍坊市夏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化学除草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盐渍化灌区地下水埋深及限水控药对土壤环境和玉米生长影响[D]. 代丽萍.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玉米田两种阔叶杂草藜及苍耳对草甘膦的敏感性测定[J]. 贾芳,崔海兰,李香菊,于惠林. 植物保护, 2021(01)
  • [3]莠去津等多种农药残留风险评估及莠去津在水/沉积物体系中降解研究[D]. 李慧冬.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4]新疆玉米杂草群落组成及化学除草剂减施增效技术研究[D]. 李双建.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5]吉林省主要玉米种植区莠去津的土壤残留情况及其对后茬作物的影响[D]. 王曌. 广西大学, 2019(01)
  • [6]不同覆盖对青花椒产量和林下杂草的影响[D]. 胡杨夏.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7]双唑草酮除草活性及对小麦安全性研究[D]. 吕学深.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1)
  • [8]泰安市夏玉米田除草剂低用量使用技术研究[D]. 代伟程.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6)
  • [9]地膜覆盖和除草剂对夏玉米田杂草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 补彬,杨继芝,龚国淑,张敏,刘武,宋小宇. 杂草科学, 2013(03)
  • [10]沿江地区玉米田杂草发生特点及其综合防除技术[J]. 何娟.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2)

标签:;  ;  ;  ;  ;  

潍坊市夏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化学除草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