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高校法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论新时期高校法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新时期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法创新谈(论文文献综述)

马义玲[1](2021)在《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所以作为新时代的高中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积极践行国家教育政策理念,创造性开展高中思政课教育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的衔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成为新时代合格的青年人才,为国家建设、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叙事教学法作为一种“知、情、意、行”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并能够在故事情境中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明白所学理论均来源于生活,能够用理论指导生活、丰富生活、感受生活,提升生活必备品质与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通过文献搜集整理和问卷调查研究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整理分析问题背后存在的普遍原因,并根据笔者的见习实习经验结合具体教学案例的分析总结,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叙事教学法的运用原则、实施过程和具体的运用策略。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阐述开展该论文研究的背景信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通过文献研读综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查找以往研究存在的空白,进而整理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创新点。第二部分从理论层面概述叙事教学法的相关概念,对叙事、叙事教学、叙事教学法的概念做了相应的总结。并探索叙事教学法可以借鉴参考的理论资源,以及叙事教学法所具有的显着特点。第三部分通过深入教学实践,以实践观察和经验总结的方式探索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从提升课堂效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三个角度探索叙事教学法的教学价值与意义。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探索发现目前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情况,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探析问题生成的原因,进而探索叙事教学法的运用价值与意义。第五部分则为总结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叙事教学法需要遵循的原则和基本的运用策略,以及常态化运用的推进路径。第六部分主要论述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以《新时代的劳动者》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为例进行叙事教学法运用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课堂观察与反思总结,为叙事教学法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指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刘敏[3](2020)在《王苏芬古曲传承的教育叙事与实践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国民文化意识的加深,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中国传统音乐。古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有几千年的历史印记,散发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程度上说,传承它是我们更好树立文化自信的具体方式。再有,古曲作为古诗词与音乐曲调结合的产物,传唱它不仅可以领略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也可体会古代音乐的韵律美。如今,由古曲第二代传承者傅雪漪先生一字一腔地将原词原谱的古曲亲自传到第三代传承者王苏芬教授的手上,且现阶段再无第四名传承代表人。所以,就这一音乐类别而言,王苏芬教授具有绝对话语权,所教、所唱的古曲具典型特征。在2012年,古曲被正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古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0年开始,王苏芬教授相继出版六本有关古曲的专着,亲自录制古曲近百首,同时,还为培养后继人才开展古曲教学活动,并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效和经验。截止至2019年,网络上对“王苏芬古曲”的搜索率已经突破四十万,说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曲,关注这一古代音乐。因此,本文将以现代古曲传承第一人王苏芬为研究对象,从古曲教学如何做、古曲传承如何传、古曲传承在将来如何做的更好等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研究源起、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六个方面做出解答;第二章是笔者通过真实整理王苏芬教授的简介与访谈内容,初步了解王苏芬教授的生平、她与古曲是如何结缘的、对古曲传承所做的贡献等内容,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在这一章中,笔者将挖掘王苏芬教授各层次的教学内容,分别从集体课、个别课、网络公开课等方面进行叙事,让教育事实证明其价值所在;第四章则是深入王苏芬教授的古曲实践活动中,针对不同类型音乐会所产生的意义、音乐会整体设计、举办目的等方面进行整理与分析;第五章是整合部分,通过综合分析、解读以上章节,提炼出王苏芬教授的教学理念和传承方式,从而更加立体地、全面地了解王苏芬教授在古曲方面的实践和价值。同时,笔者也根据古曲传承现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挖掘现阶段传承中的问题并探索传承古曲的新方式,如加强古曲师资团队的培养、开发“新式”课堂、丰富演出形式、拓宽目前古曲数量、争取社会各方的帮助与资助等,以扩大古曲的受众面,让更多人喜欢古曲,培养多元音乐文化观,从而更好地传承古曲。

张艳丽[4](2019)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必修课之一,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如何,教学效果如何,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需要解决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本研究除绪论外共六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概念进行界定和生成机制的研究,这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包括文章的前三章。第一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界定和第二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维度和特性,从获得感的提出开始,层层递进地提出获得感的涵义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涵义。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进行字面意义理解的基础上,结合逻辑思考和新时代背景,本文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指大学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获得的个体成长发展需求的满足而产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包含有大学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获得的理论知识习得的满足感、情感体验的共鸣感、坚定理想信念的充实感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成就感。并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等相关概念的比较来进一步全面深刻理解其本质内涵与特征。本文在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生成的过程与内、外部机制,认为大学生需要是获得感生成的前提,参与是关键,满足是基础,大学生的认同则是获得感生成的主旨。第二部分是对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包括文章的第四、五章。第四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的调查。这部分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涵义出发,科学编制调查问卷并组织实施调查,从东部、中部、西部的各个层次的高校1100多名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从第一手的资料中系统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整体状况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获得感,对课程和教师具有比较高的认可度,但是还呈现不平衡、不充分、不稳定及低效能等问题。第五章则是着重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的形成原因,结合本文对思政课获得感生成机制的研究,动态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的多方影响因素,认为高校思想政治伦理课课程建设和教学供给的不充分与不平衡以及大学生主体需求发展的不充分和平衡是主要原因。最后一部分为本研究的落脚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路径。本研究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程度是为了找到一个最有效地增强大学生获得感的途径。针对性地提出了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关键,以高水准教材为遵循,以高水平教学资源为支撑,以高质量示范课堂为抓手,以高效率工作机制为保障,以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为目标,深入掌握学生需求、拓宽思政课改革思路、强化师资、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法、完善机制、营造良好环境等具体措施,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董兰[5](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研究》文中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说至关重要。大学时期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必须进行精心地引导和栽培。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自觉地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我们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审时度势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在这些政策正确指引下,全国各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活动,探索创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路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果。面对新实际、新时代和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解决好深化教学内容、激发师生创造活力、满足教育对象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重要问题。高校思想政治课问题教学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现教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既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吸收,又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要求教师真懂真讲,学生真懂真学,符合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也有利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文章的写作秉持素质教育新理念,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综合研究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教学法进行初步探索和研究。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目前国内外问题教学法的研究现状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意义。第一章通过对问题教学法相关概念的学理性阐释和对高校思政课学科特点的深入分析,力图寻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后续文章的写作做好铺垫。第二章分析了问题教学法作为新时代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现状,指出教师在高校问题教学法运用过程中获得的有益经验和取得的教学成效,并对问题教学法在现实教学操作中存在突出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促进问题教学法更好地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此基础上,第三章分别从理念、路径和具体方法的角度试图探索问题教学法的创新性运用以解决问题教学法在适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以学养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回归。

黄存良[6](2019)在《通识课程视阈下大学审辩性思维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审辩性思维最早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苏格拉底的“产婆术”,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首先在高校以通识课程来设课并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21世纪全球化时代中,“4C素养”(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被认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世界公民的必备技能,其中审辩性思维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技能之一。2005年钱学森的世纪之问,引起国内教育界对我国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的深刻思考,更引发高校对于审辩性思维通识课程相关研究。审辩性思维能力培养是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等高校通识教育关键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审辩性思维课程开发和审辩性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我国已开设审辩性思维课程或开设与审辩性思维相关课程的高校,在课程设置、内容、结构和实施评价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课程设置缺位、课程内容失据、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实施和评价体系亟待完善和规范,本研究从通识课程的视角切入,在比较借鉴美国审辩性思维课程开发与设计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构审辩性思维课程的理念目标、模块结构和实施策略,以为我国审辩性思维课程开发与设计提供可行性解决方案和策略架构。在我国提出“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的背景下,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需求为基础,着力研究如何在高校通识教育中进行审辩性思维课程设计,加强学生审辩性思维培养。本研究围绕研究目标,采用文献法、理论思辨、对比分析法和测量法等研究方式展开,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问题缘由。首先,审辩性思维是人适应世界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国际组织和各国课程改革都将审辩性思维纳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信息社会、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亟需培养提升大学生审辩性思维能力。其次,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审辩性思维能力与国家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高校开设审辩性思维课程数量少、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不到位等,为审辩性思维课程开发与设计提出了现实需求。第三,审辩性思维做为一门通识课程在西方的开发和实施早已展开,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审辩性思维课程体系化、系统化、多样化方面已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如何吸收借鉴美国的课程开发模式和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理念与目标、结构组织、内容体系、实施过程和评价的研究已成当务之急。第二部分:如何进行问题研究。首先从思维、审辩性思维能力及模型、课程及课程设计、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等进行文献梳理;对通识课程与审辩性思维课程二者的关系进行诠释,析出研究问题及解题框架;从学理上完成课程设计的相关分析和论述。其次在以培养人的理性为线索,对西方的通识教育,特别是美国通识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文献梳理。其次中美两国通识课程中审辩性思维培养:哈佛大学的融入课程、芝加哥大学的经典原着学习、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审辩性写作”、岭南大学核心课程、台湾大学的基本素养、复旦大学的通识模块和大连理工大学的“创新方法通识+创新实践”等,从课程的目标设计、内容设计、组织管理、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进行对比分析,为通识课程中审辩性思维课程设计提供参考。最后,对高校本科一年级学生的审辩性思维能力进行实证调研,分两个阶段进行;先选取量表对重庆、青岛、内蒙古、陕西四所高校一年级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审辩性思维能力状况;而后,在遵循测量学的理论基础上,对原量表修订检验信效度后,对NM大学审辩性思维课程结束后进行第二次测量;运用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变量的差异性比较分析。本次测量结果表明,我国学生审辩性思维能力处于中低等水平,审辩性思维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审辩性思维能力的提高。第三部分,建构问题解决框架,确定通识课程目标、课程模块设计和应用参考案例展示和分析。首先从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人才、全球素养理念出发;从课程来源、课程目标设计原则、基本取向、教育领域分类进行目标体系建构;从课程依据、选择原则、内容选择、内容组织等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完成审辩性思维课程设计的学理性分析。其次,结合文献梳理、能力调查、对比研究以及在课程构建思路指导下,对SX大学通识课程和审辩性思维课程进行具体设计,从社会发展、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内容强调课程目标构建的来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确定课程“三维目标”体系,完成SX大学通识课程总目标、六大模块课程目标、审辩性思维课程模块及课程群等设计;以案例选择的方法,不同类别的学生学习通识+融合课程,审辩性思维案例、审辩性阅读和写作、“问题为中心”探究课程等完成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以“知识”学习和“问题探究”两种主线,设计两种不同风格的审辩性思维课程案例,为开设审辩性思维单独课程提供参考。

王明华[7](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案与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案例教学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要方法之一,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规律为依据,秉持主体性教育理念,遵循案例教学操作规范来开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历经缓慢被关注到广泛受重视的过程。200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1)国内学者从实践应用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进行了深入探索。在实践应用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交流,提升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较好的实践效应。但拘囿于案例教学法的要求和局限,以及其应用支持体系的不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实效性受到部分教师的质疑,推广应用范围相对有限。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研究,论文数量居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数量之首。(2)研究内容涵盖该教学法的意义、内涵、原则、步骤等多个方面,但存在对该教学法基础理论研究不系统、动态研究不全面,研究方法视角较为单一等不足。针对上述弊端,以问题为导向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系统探究是很有必要的。这既是对该教学法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能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认识,也有助于增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支持体系的建构,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的转换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以检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现实困境,反思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局限为逻辑起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和教学规范为依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案例教学法的根本属性和特质进行理论审视,力图厘清案例教学范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关联性,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特质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进而明晰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推进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为根本指导,以“理论依据阐释——现实困境检审——生成逻辑建构——教学理念透析——要素结构梳理——运行动力与策略分析”为思路和技术路线展开。综合采用了比较研究、跨学科交叉研究、文献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紧扣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特质及主体性教育理念,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生成逻辑、要素及其互动结构、教学原则、动力系统、运用策略。相较于已有成果,本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1)深入讨论了案例教学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适切性,分析了案例教学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要求、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的适切性,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需求、思想特点的适切性,以及与教师的职能要求、素质要求的适切性。(2)深入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生成逻辑。充分关照和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鲜明的个性特征,即针对性、思想性、教育目的性以及对涉及价值判断或重大原则等问题的导向性,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逻辑终点。(3)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运行动力及策略。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运行,是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相互作用的过程。论文梳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操作应当遵循的基本程序,提出了情境体验策略、过程互动策略、意义建构策略三种运行策略。本研究得出的较新的观点:(1)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由六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不同阶段存在传递——接受、引导——交流、阐释——共享、反思——内化四种不同结构方式。(2)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体现的教学理念是彰显主体下的意义建构。具体表现为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可持续全面发展教学目的观;教学是认知、实践、发展相结合的开放式合作对话的教学过程观;尊师重学,师生是平等共创的对话伙伴的师生观;立足过程,关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学评价观。其教学原则为多元有界前提下的融合共生,包括内容原理与生活世界相结合原则、教师主导与学生探究相统一原则、课程知识与意义世界的共生原则。(3)要从制度、资源与技术、团队等多方面来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支持体系。正如《学会教学》所言:“教学方法,不仅是一种具体的策略和技术,它还应包括一种合乎逻辑的理论观点,即关于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的观念,包括这些理论或观点所推崇的师生行为与其他能带来不同学习行为类型的课堂结构。”(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就是要把握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和核心,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的结合。

李芳[8](2017)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研究》文中提出多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在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有了较高的科学化水平,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仍然是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主要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科学化程度不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性质的课程,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然而教学方法科学化程度不高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解决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是什么。一是分析科学化、教学方法科学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指什么。将教学方法放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就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科学运用和科学创新。二是认识教学方法科学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该类课程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这使它的实际地位与它被赋予的使命不相符合,迫切需要实现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同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就必须实现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三要明确该类课程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的特殊要求。其次,分析该课程教学方法科学化到了什么程度,下一步有什么新要求。一是回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历史,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的特点:教学理念由“注入式”向“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转变;教学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转向多种方式相结合。总结历史经验,得出中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重要保障;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能推进教学方法的科学化;转变教学理念是思想基础;自觉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必要手段。最后分析新的历史条件对教学方法提出的新要求,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变化提出针对性的新要求,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提出的现代化新要求。再次,分析如何进行科学化的问题。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度分析,一是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即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特点、教学环境条件科学选择教学方法;二是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依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将其分为三大课堂,即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第二课堂,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互联网+”课堂,在每一类型课堂下有很多的教学方法;三是教学方法的科学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中央、教育部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在各高校都有了一些新的做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问题,容易使教学方法创新走入误区。为避免走入误区,就要确立科学创新的原则,寻找科学创新的方式,建立科学创新的保障。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还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推进科学化进程。

陈星[9](2017)在《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起,为缓解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高等学校发展的同质化倾向、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促进高等教育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开始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出,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于是,深化产教融合——包括宏观层面教育与产业的融合以及微观层面教学活动与生产活动的融合,成为建设应用型高校的核心目标、关键途径和重要内容,也成为新常态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实质上是一场牵涉多方利益相关主体的跨系统合作,其合作效果取决于外部主体(应用型高校外部的行业、企业和政府)和内部主体(应用型高校内部的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产教融合动力。然而,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内外部主体并不一定有足够的动力深化产教融合,以致许多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举步维艰,或者华而不实。预调研和经济学分析发现,教育理念含混、利益冲突、资源短缺和制度不完善是造成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不足的主要缘由。为验证此发现或“猜想”,提出了5大研究假设:(1)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不足;(2)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主体的教育理念对其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3)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主体的利益获得对其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4)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主体的资源对其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5)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制度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为验证研究假设,选取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等作为搜集和分析资料的研究方法。访谈的对象包括5所应用型高校的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以及2家企业的管理人员。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为应用型高校的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向10所应用型高校发放问卷1800份。搜集的文献包括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政府政策文本、学校制度文本、人才培养方案、会议资料与新闻报道等。通过研究资料的综合分析,假设研究的结果和结论为:修正研究假设1,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动力总体不足。中央政府、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生的产教融合动力比较充足,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教师的产教融合动力不够充足。修正研究假设2,“形而下”的教育理念包括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与方法,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形而上”的教育理念包括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是非、教育与产业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影响不显着。接受研究假设3,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主体的利益获得对其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产教融合主体的利益获得不足和利益不相容,是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不足的根源。接受研究假设4,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主体的资源对其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应用型高校在经费、学科专业、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占有上的劣势,极大地制约了其产教融合动力。接受研究假设5,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制度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应用型高校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教学制度、科研制度、治理机构和非正式制度桎梏了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出现以上结果的深层原因是:(1)行业企业的产教融合动力取决于应用型高校产品(人才、技术和社会服务等)的效用,应用型高校提供的产品特色不鲜明,价格和交易费用高,缩减了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的需求和动力。(2)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动力取决于高等教育机会市场的供求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市场长期供不应求,客观上固化了高等教育的生产者导向,削弱了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危机和动力。(3)高等教育系统的“中心-边缘”结构,造成绝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流向居于中心地位的重点大学,处于边缘地位的应用型高校办学资源严重短缺,限制了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资源和动力。(4)政府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控制,降低了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消减了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权力和动力。(5)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主体之间形成了职责不清、监督乏力的委托-代理关系,产教融合的外部主体以及应用型高校的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均无需为产教融合的失败负责,弱化了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责任和动力。增强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的思路有六:其一,秉持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理念,坚持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型高校,同时审慎把握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形而上”尺度和“形而下“手段。其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适当打破高等教育系统“中心-边缘”的金字塔结构,促进经费、师资、政策、社会资本等资源向应用型高校倾斜。其三,厘定政府和高校的权力边界,以下放专业设置权为突破口,放松政府对应用型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管制。其四,为政府和应用型高校制定相应的责任清单与问责机制,依法追求政府和应用型高校的责任,减少它们在产教融合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其五,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应用型高校评价体系,以人事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为核心,多方面变革相关制度体系。其六,倡导教育情怀,加强产教融合主体的自律意识,发扬其奉献精神,以教师境界、大学精神和教育奉献为载体,“一分为三”地提升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综上所述,理念、利益、资源、制度共同构成了影响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的分析框架,其中理念是先导,利益是根源,资源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理念的困惑、利益的冲突、资源的匮乏和制度的不完善,共同造成了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不足的结果。增强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必须厘清教育理念,依靠外在的制度变革调整利益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凭借内在的精神境界提升化解利益冲突、弥补制度供给不足,让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主体在平衡的权力与责任的约束下,自主自由地深化产教融合。

谭晓玲[10](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工程”)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的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实施工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力量的坚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普遍的认可,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繁荣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可靠的保障。本论文以工程实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过程,详细阐述工程实施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整体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状况,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实施有所启示。论文共分10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述评,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分析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工程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基础上,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整体介绍实施工程建立的组织机构和形成的运行机制情况。具体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课题组等四个层面阐述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从项目、基地、团队这三方面的建设揭示工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第三章主要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进程。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召开的具有标志性的相关会议,着重从实施工程的提出部署、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及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对其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至第八章全面系统具体阐述实施工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其中,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实施工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依托机构、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学科高端学术平台、学科领航与支撑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第六章从总体部署、编写成果、出版及使用、编写特点四个方面阐述工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形成;第七章从举办高层次报告会、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国情调研、进行国外考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第八章从理论读物和主流媒体平台两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宣传。第九章论述了十多年来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本章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在总结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转化运用、宣传普及不够等不足及原因,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工作提供借鉴。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进一步推进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即从保持工程的常态化、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引领“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

二、新时期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法创新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法创新谈(论文提纲范文)

(1)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新时代对思政课创新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二)新课标中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叙事教学法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叙事教学法相关概念解读
        一、叙事
        二、叙事教学
        三、叙事教学法
    第二节 叙事教学法的理论借鉴
        一、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理论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五、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第三节 叙事教学法的特征
        一、广泛的学生参与性
        二、丰富的意义承载性
        三、多维的课堂互动性
第二章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意义
    第一节 有利于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培养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课堂实效性
        三、强化思维训练,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第二节 有利于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三节 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达成
        一、优化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第三章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现状
    第一节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研究情况说明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二节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原因
        二、叙事教学法本身的原因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及教材原因
第四章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策略和推进路径
    第一节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原则
        一、坚持思想引领原则
        二、坚持启发创造原则
        三、坚持师生协同原则
        四、坚持“叙”“事”统一原则
        五、坚持教学最优化原则
    第二节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技巧
        一、“事”的选择技巧——叙什么
        二、叙事方法技巧——如何叙
    第三节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科学实施
        一、课前精心准备阶段
        二、课中具体实施阶段
        三、课后总结反思阶段
    第四节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推进路径
        一、学校重视政治学科建设,加大资源投入
        二、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树立常态化运用意识
第五章 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第一节 运用案例的整体逻辑设计
        一、教学的主线与出发点
        二、教学的具体环节
    第二节 具体运用案例分析
        一、《经济与生活》——以身边小人物故事运用为例
        二、《生活与哲学》——以寓言故事、成语故事运用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3)王苏芬古曲传承的教育叙事与实践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现状
        1.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综述
        2.关于古曲方面的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1.教育叙事研究法
        2.文献法
        3.访谈法
        4.分析法
    (六)研究意义
二、古曲传承案例的访谈:以王苏芬教授为个案
    (一)王苏芬教授生平及其古曲基本概述
    (二)访谈内容
    (三)访谈分析
三、古曲的教育叙事:以王苏芬教授为个案
    (一)古曲集体课的教育叙事
        1.《南风歌》的概况性教育叙事与分析——典型古曲教学模式
        2.《凤求凰》的概况性教育叙事与分析——给学生讲故事
        3.《湘君》的概况性教育叙事与分析——分段教学
        4.《元朝两首歌曲》的概况性教育叙事与分析——创新古曲,引发学生兴趣
    (二)古曲个别课的教育叙事
        1.本科一年级A学生课堂片段记录——科学发声
        2.本科四年级B学生课堂片段记录——找寻古曲“味道”
        3.硕士一年级C学生课堂片段记录——“改造”学生的声音
        4.硕士三年级D学生课堂片段记录——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三)网络公开课的教育叙事与分析
        1.解答古曲的真实性
        2.“授人以渔”
        3.讲解语言直白
    (四)其他教育活动的教育叙事
四、古曲传承的音乐会实践解读:以王苏芬教授为个案
    (一)非遗音乐会解读
    (二)电视台音乐会解读
    (三)校园音乐会解读
    (四)其他古曲实践活动解读
五、对古曲传承的思考和建议
    (一)对古曲传承的思考
        1.王苏芬教授秉承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1)教学为全体学生
        (2)注重学生创造性发展
        (3)注重学生音乐文化的培养
        2.王苏芬教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古曲课堂奖励
        (2)古曲演出
        3.王苏芬教授秉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传承方式
        (1)口传心授——模仿为主,看谱寻声
        (2)因材施教
        4.王苏芬教授拥有多年的古曲传承的经验
        (1)提倡“活态”传承方式。
        (2)让古曲课程与实践相结合
        (3)树立古曲的传承意识
        5.古曲传承中的不足
        (1)师资问题
        (2)缺乏创新
        (3)资金与机会的匮乏
    (二)古曲传承的建议
        1.加强古曲师资团队的培养
        2.开发“新式”古曲课堂
        3.丰富古曲演出形式
        4.进一步拓宽曲目量
        5.争取社会各方的帮助与资助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1、研究的缘起
        2、研究意义
    (二) 相关研究综述
        1、关于获得感的研究综述
        2、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与质量评价的研究综述
        3、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研究综述 10(三)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点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理论蕴涵
    (一) 获得感的相关概念
        1、获得感的提出
        2、获得感的概念阐释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界定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涵义
        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与几个相似概念的辨析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哲学分析
        1、基于认识论的分析
        2、基于价值论的分析
        3、基于实践论的分析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必要性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可能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维度与特性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维度
        1、理论知识习得的满足感
        2、情感体验的共鸣感
        3、坚定理想信念的充实感
        4、行为习惯养成的成就感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在特性
        1、主观性
        2、能动性
        3、实践性
        4、长期性
        5、反复性
        6、内隐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要素和机制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基本要素
        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主体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客体
        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介体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过程
        1、大学生的需要是获得感生成的前提
        2、大学生的参与是获得感生成的关键
        3、大学生的满足是获得感生成的基础
        4、大学生的认同是获得感生成的根本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机制
        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内部机制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外部机制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的调查
    (一) 调查与问卷设计思路
        1、调查设计思路
        2、数据分析方法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现状
        1、被调查对象总体情况
        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有获得感
        3、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维度的获得感状况
        4、大学生高度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5、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基本状况
        6、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状况
    (三) 调查数据的交叉分析
        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有差异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中值得思考的现象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平衡
        2、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充分
        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反复性和不稳定性
        4、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的效率不高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分析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过程中的矛盾
        1、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中的主要矛盾
        2、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中的具体矛盾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1、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
        3、大学生个体素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对大学生获得感的影响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不充分、不平衡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不充分
        3、大学生主体需求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路径选择
    (一) 掌握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
        1、激活大学生对需求认知
        2、引导大学生对需求的辨别
        3、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
    (二) 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思路
        1、尊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需求,找准平衡
        2、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直面问题
        3、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生成规律,夯实根基
        4、拓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思路,打开局面
    (三)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
        1、注重配齐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
        3、注重完善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四)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
        1、编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2、建设线上教学资源平台和教学资源库
        3、加强立体化教辅体系建设
    (五)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法
        1、夯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2、用好新媒体技术手段
    (六) 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机制
        1、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2、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
        3、完善评价机制
    (七)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环境
        1、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
        2、保证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3、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4、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问题教学法运用于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学理分析
    第一节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一、问题教学法及其主要特征
        二、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问题教学法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问题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具兼容性和适用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学科较之其他学科的特殊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受众主体所具有的独特性
    第三节 问题教学法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能性
        一、问题教学法能更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教育要求
        二、问题教学法能更好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流教学模式
        三、问题教学法能更好回应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学生诉求
第二章 问题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中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问题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中的成效与经验
        一、问题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运用中的成效
        二、问题教学法运用于高校思政课课堂的经验分析
    第二节 问题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问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使用不当的原因
第三章 问题教学法运用于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理念创新以促进问题教学法更加切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强化知识整合丰富知识情感体验
        二、寓教于乐以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
        三、注重启发引导开展问题探究学习
    第二节 路径创新以扩展问题教学法更广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注重第一课堂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二、开展智慧教育活动协同线上线下教学
        三、构建大学生学习和交往的网络平台
    第三节 方法创新以保障问题教学法更好融入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以问题为切入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日常生活
        二、整合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
        三、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平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通识课程视阈下大学审辩性思维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将审辩性思维纳入“核心素养”
        1.2.2 中国未来发展需要审辩性思维人才
    1.3 国内外审辩性思维研究综述
        1.3.1 国外审辩性思维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路线
    1.7 相关说明
        1.7.1 大学
        1.7.2 通识教育
        1.7.3 审辩性思维
        1.7.4 课程与课程设计
第二章 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通识课程
        2.1.2 审辩性思维能力
        2.1.3 课程设计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通识课程理论
        2.2.2 审辩性思维理论基础
        2.2.3 课程设置理论
        2.2.4 课程设计理论
        2.2.5 课程开发类型
    2.3 二者关系及解题框架
        2.3.1 关系阐释
        2.3.2 意义阐释
        2.3.3 问题解决框架
第三章 审辩性思维课程的中美比较
    3.1 美国审辩性思维课程的发展演变
        3.1.1 思想渊源——古罗马的教育目的:培养雄辩家
        3.1.2 初期——耶鲁报告:古典语言是自由教育的重要内容
        3.1.3 发展期——哈佛大学红皮书:通识教育的确立
        3.1.4 深化期——《民主社会的教育目标》至今:审辩性思维得到全面发展
        3.1.5 审辩性思维课程演变的回顾
    3.2 中美高校审辩性思维课程开发模式的比较
        3.2.1 美国高校审辩性思维课程现状
        3.2.2 中国高校审辩性思维能力课程的现状
    3.3 中美高校基于审辩性思维课程设计的情况比较
        3.3.1 审辩性思维课程目标设计
        3.3.2 审辩性思维课程内容设计
        3.3.3 审辩性思维课程设计的组织管理
        3.3.4 审辩性思维课程教学模式
        3.3.5 审辩性思维课程评价方式
第四章 我国大学审辩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
    4.1 调查前期准备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与过程
        4.1.3 调查方法
        4.1.4 量表选用与修订
    4.2 实施调查与问题整理
        4.2.1 发放问卷并回收
        4.2.2 问卷整理统计
    4.3 审辩性思维能力分析
        4.3.1 四所学校在审辩性思维各因子及男女学生相关分析
        4.3.2 NM大学审辩性思维前后测对比分析
    4.4 结论与建议
        4.4.1 结论
        4.4.2 NM大学审辩性思维能力结果的讨论
        4.4.3 建议
第五章 审辩性思维课程目标建构与内容设计
    5.1 审辩性思维课程理念与定位
        5.1.1 教育理念: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5.1.2 培养目标:具有全球素养的人
        5.1.3 课程定位:打造“金课”
    5.2 审辩性思维课程目标体系构建
        5.2.1 课程目标学理性分析
        5.2.2 审辩性思维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
        5.2.3 审辩性思维课程目标的确定原则
        5.2.4 审辩性思维课程目标的分类
    5.3 审辩性思维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5.3.1 课程内容选择的理论与方法
        5.3.2 审辩性思维课程内容选择依据
        5.3.3 审辩性思维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5.3.4 审辩性思维课程内容的模块设计
        5.3.5 审辩性思维课程内容的组织
    5.4 审辩性思维课程开发案例
        5.4.1 审辩性思维课程目标体系设计
        5.4.2 审辩性思维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5.4.3 课程大纲案例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的回顾
    6.2 研究的创新
    6.3 研究的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测试知情书
    附录2 :大学生审辩性思维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3 :审辩性思维能力测试答题卡
    附录4 :高校《审辩性思维》类课程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研究现状与综述
        1.2.1 国外案例教学法发展状况研究
        1.2.2 国内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
        1.2.3 国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
        1.2.4 国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研究
        1.2.5 研究不足及研究发展趋势
    1.3 本研究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2.1 基本概念
        2.1.1 课程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2.1.2 案例
        2.1.3 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原理、个别与一般方法论原理
        2.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灌输理论、活动载体理论
        2.2.3 中国共产党理论教育思想
        2.2.4 教学法理论:反省思维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知识借鉴与政策依据
        2.3.1 知识借鉴:阐释学相关理论
        2.3.2 政策依据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吁求
    3.1 检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应用的现实困境
        3.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的困境
        3.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应用效果的困境
    3.2 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局限
        3.2.1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自身的局限
        3.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外在的制约
    3.3 诘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如何突围
        3.3.1 与其它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3.3.2 与课程性质和教学规范结合起来
    3.4 选择: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特质理论研究
        3.4.1 加强案例教学范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联性研究
        3.4.2 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特质的整体理解和把握研究
        3.4.3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理论建构与实践推进的关系研究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生成逻辑及特征
    4.1 案例教学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适切性
        4.1.1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
        4.1.2 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内核
        4.1.3 教学法与课程教学适切性的具体表现
    4.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生成逻辑
        4.2.1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生成的逻辑起点
        4.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生成的逻辑中介
        4.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生成的逻辑终点
    4.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特征
        4.3.1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4.3.2 区别于案例教学法在其它学科课程应用中的特征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观及教学原则
    5.1 教学观:彰显主体教育下的意义建构
        5.1.1 彰显主体、意义建构释义
        5.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目的观
        5.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观
        5.1.4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师生观
        5.1.5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教学评价观
    5.2 教学原则:多元有界前提下的融合共生
        5.2.1 多元有界释义
        5.2.2 内容原理与生活世界相结合原则
        5.2.3 教师主导与学生探究相统一原则
        5.2.4 课程知识与意义世界的共生原则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要素及其互动结构
    6.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要素
        6.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特殊要素
        6.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一般要素
    6.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要素的互动结构
        6.2.1 传递—接受结构
        6.2.2 引导-交流结构
        6.2.3 阐释-共享结构
        6.2.4 反思-内化结构
第七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运行动力及策略
    7.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运行动力
        7.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运行的动力系统
        7.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运行程序
        7.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运行动力的“融合点”
    7.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运行策略
        7.2.1 情境体验策略
        7.2.2 过程互动策略
        7.2.3 意义建构策略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一) 逻辑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解读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概念解析
        (一) 方法科学化
        (二) 教学方法科学化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紧迫性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必要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基本要求
        (一)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二) 遵循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三) 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的特殊要求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发展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回顾
        (一) 教学理念由“注入式”向“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转变
        (二) 教学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三) 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转向多种方式相结合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经验总结
        (一) 中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重要保障
        (二)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力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三) 转变教学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思想基础
        (四) 自觉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必要手段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新要求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使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提出了新要求
        (二) 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出了针对性的新要求
        (三) 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出了现代化的新要求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选择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知目标及教学方法选择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目标及教学方法选择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行为目标及教学方法选择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选择
        (一) 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二)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与教学方法选择
    三、依据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一) 根据大学生知识储备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二) 根据大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技巧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三) 根据大学生的认知风格选择教学方法
    四、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一)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的特殊性看教学方法的选择
        (二)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体特点看教学方法的选择
    五、依据环境和条件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第四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及其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 专题式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二) 讲授法的科学运用
        (三) 互动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三) 自主型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及其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
        (二) 科学运用大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三、“互联网+”课堂及其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 概念辨析
        (二) 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创新
    一、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状况
        (一) 各高校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的主要做法与成果
        (二) 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存在的问题,防止走入误区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创新的原则
        (一) 实效性原则
        (二) 时代性原则
        (三) 整合性原则
        (四) 可行性原则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创新的方式
        (一) 在批判与继承基础上推陈出新
        (二) 在引入和借鉴过程中不断创新
        (三)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实现方法的科学创新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创新的基本保证
        (一) 加强领导,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正确方向
        (二) 以现代教学理念保证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三) 以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保证教学方法科学创新
        (四) 以创新型教学行为模式保证教学方法科学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评论
    三、研究的创新与价值
        (一)研究的创新
        (二)研究的价值
    四、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内容框架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及其构建依据
        (二)研究假设的变量说明
        (三)研究方法
        (四)理论分析工具
    二、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的设计
        (二)访谈的实施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四、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一)政府的政策文本
        (二)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制度文本
        (三)人才培养方案
        (四)会议与新闻
第二章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的理念分析
    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是是非非
        (一)是论
        (二)非论
    二、教育和产业的关系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二)教产关系在我国的演变
        (三)产教融合的诱惑与困惑
    三、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一)大学主动适应社会
        (二)大学批判和适当远离社会
        (三)大学超越和引领社会
        (四)大学融入社会
    四、教育类型
        (一)定位于普通教育的困惑
        (二)定位于职业教育的挑战
    五、教育目的
        (一)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困惑
        (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突
    六、教育内容与方法
        (一)教授何种知识:高深知识、应用知识还是技术技能
        (二)课程设置的困惑
        (三)教学方法选择的困惑
第三章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的利益分析
    一、政府的利益分析
        (一)政府关注民意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政府官员倾向于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
        (三)政府的利益获得和产教融合动力随其层级降低而减弱
    二、行业企业的利益分析
        (一)企业通过生产和交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二)行业协会代表同行企业利益和政府管理
        (三)行业企业从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中获利微薄
    三、学校管理人员的利益分析
        (一)学校管理人员的利益需求分析
        (二)学校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对其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
        (三)学校管理人员的利益获得对其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
    四、教师的利益分析
        (一)教师的利益需求分析
        (二)教师的利益获得对其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
        (三)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伤害了教师的短期利益
    五、学生的利益分析
        (一)学生的利益需求分析
        (二)学生的利益获得对其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
        (三)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短期内无法显着增加学生的利益
第四章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的资源分析
    一、经费分析
        (一)应用型高校办学经费有限
        (二)产教融合缺乏教育专项经费支持
        (三)企业没享受到免税优惠
    二、学科专业分析
        (一)应用型高校学科门类少、实力弱
        (二)师范类应用型高校学科设置偏重相对疏离产业的人文社科
        (三)研究型大学钳制着应用型高校的应用学科专业发展
    三、师资分析
        (一)师资力量整体薄弱
        (二)专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差
        (三)优秀行业企业师资难引进
        (四)教师培训阻力大
        (五)外聘兼职教师不实用
    四、场地设备分析
        (一)校内实训基地数量有限
        (二)实验室条件和运行维护困难
        (三)实践教学设备购买和募捐难
第五章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的制度分析
    一、人事制度分析
        (一)教师编制短缺与职称转换难
        (二)政府管控着学校的人事权
        (三)事业编制成产教融合改革桎梏
    二、薪酬制度分析
        (一)无法有效激励教师加强实践教学
        (二)对学校管理人员寻求行业企业合作的激励较弱
        (三)薪酬制度变革的成本和风险过大
    三、教学制度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脱离地方发展
        (二)实践课程的学分和学时占比低
        (三)教学方法实践性不强
        (四)教学评价制度粗略
    四、科研制度分析
        (一)对科研的奖励高于教学
        (二)没有突出应用研究
        (三)轻视横向项目
    五、治理结构分析
        (一)政府干预存在“越位”和“缺位”
        (二)产教融合的统筹与实施机构缺失
        (三)统筹产教融合的交易费用巨大
        (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治理不足
    六、非正式制度分析
        (一)习惯依赖严重
        (二)民办应用型高校文化凝聚力弱
        (三)“熟人社会”文化泛滥
        (四)官僚作风严重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假设验证与结论
        (一)修正假设 1: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总体不足
        (二)修正假设 2:“形而下”的教育理念对产教融合动力影响显着
        (三)接受假设 3:利益不足和不相容是产教融合动力不足的根源
        (四)接受假设 4:应用型高校的资源禀赋削弱了其产教融合动力
        (五)接受假设 5:制度桎梏了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
    二、讨论与反思
        (一)无需求不动力:行业企业的产教融合动力取决于应用型高校产品的效用
        (二)无危机不动力: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动力取决于高等教育机会市场的供求关系
        (三)无资源不动力:高教系统的“中心—边缘”结构限制了产教融合动力
        (四)无权力不动力:政府过度干预消减了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动力
        (五)无责任不动力:无需担责的教育契约关系弱化了产教融合动力
    三、对策建议
        (一)厘清理念:开放中把握产教融合的形而上尺度和形而下手段
        (二)增添资源: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向应用型高校倾斜
        (三)扩大权力:以专业设置权为突破口落实应用型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四)强化责任:为政府和应用型高校制定相应的责任约束
        (五)变革制度:以人事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为核心创新制度体系
        (六)内外结合:倡导和培育支持教育发展的教育情怀
结束语—教育改革中的无知、无耻、无力和无奈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六、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
        (一) 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二)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二) 实施工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一) 实践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二) 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五、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一)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所在
        (二) 实施工程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
第二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一、组织机构
        (一)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二) 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
        (三) 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
        (四) 课题组
    二、运行机制
        (一) 项目建设
        (二) 基地建设
        (三) 团队建设
第三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历史考察
    一、工程的提出和部署
        (一) 实施工程的提出
        (二) 实施工程的全面部署
    二、工程的全面展开
        (一) 工程多项具体工作先后启动
        (二) 深化对工程的认识
        (三) 工程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工程的全面推进
        (一) 工程实施四年的工作总结和随后五年工作设想
        (二) 工程成果丰硕
        (三) 工程实施八年的工作总结和继续推进
    四、十八大以来工程深入推进
        (一) 深入实施工程的战略部署
        (二) 深入实施工程的重要举措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
        (一) 经典着作编译
        (二) 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步设立和逐步完善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简介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布局
        (四)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一) 建设概况
        (二)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调研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年度报告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学术平台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
        (二)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
        (三)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
        (四)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中心
        (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刊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和支撑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
第六章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一、总体部署
        (一) 工程教材编写总要求
        (二) 成立教材编写课题组
        (三) 工程教材编写规划
    二、工程教材编写成果
        (一) 基础理论教材
        (二) 重点学科教材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四) 其他重点教材
    三、工程教材出版及使用
        (一) 统一规范工程教材编辑出版
        (二) 重点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和使用
    四、工程教材编写特点
        (一) 教材编写按照意识形态强弱先后顺序进行
        (二) 工程教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
    一、学术交流
        (一) 举办高层次报告会
        (二) 开展学术研讨会
    二、人才培养
        (一) 开展国情调研
        (二) 进行国外考察
        (三)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
        (四) “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
        (五)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
        (七) 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第八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宣传普及
    一、理论读物
        (一) 学习读本
        (二) 编写通俗理论读物
    二、主流媒体平台宣传
        (一) 报刊
        (二) 电视
        (三) 网络
        (四) 微式宣传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一、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
        (一) 工程实施取得突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
        (二) 工程实施十多年的基本经验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二) 工程实施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结束语 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
    一、保持工程的常态化,重点推进工程成果的学习转化运用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众化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
        (三) 加快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发展
        (四) 加强高端人才与教学一线教师深度培养
    二、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一) 扩大宣传范围
        (二) 丰富宣传形式
        (三) 加强理论宣传力度
    三、引领“四大平台”建设,形成工程工作合力
        (一) “四大平台”建设
        (二) 充分发挥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
        (一) 健全学科体系
        (二) 完善教材体系
        (三) 构建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2年——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名单及课题立项表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宣传部门卷)(共同卷)
附录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分析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新时期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法创新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叙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 马义玲.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王苏芬古曲传承的教育叙事与实践解读[D]. 刘敏.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9)
  • [4]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D]. 张艳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研究[D]. 董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6]通识课程视阈下大学审辩性思维课程设计研究[D]. 黄存良.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D]. 王明华.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研究[D]. 李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9]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D]. 陈星. 西南大学, 2017(12)
  • [10]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D]. 谭晓玲.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论新时期高校法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