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课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学

哲学课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学

一、怎样在哲学课中利用多媒体施教(论文文献综述)

朱晨菲[1](2021)在《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磨课是为了课堂教学改进而进行的教师集体研究,是我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为了优秀课评比(俗称“赛课”)中参赛教师评优课的形成而展开的磨课是其中一种,它通常会在优秀课评比前系列化地进行多次。“磨的是课,成的是人”是许多一线教师经历系列评优课磨课后的共同感受。本研究以实践现象学为方法论,从过程性视角关注了该活动中“课”的改进和“人”的发展,研究问题有两个:1.在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数学课怎样被改进?2.通过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参与教师有哪些专业发展?遵从方法论的引导,在充分论证了自身的研究条件、意向性和胜任力后,以研究者本人为工具实施了研究:首先,多来源地积累和感悟了他人(含文献)视域中的该活动。然后,兼有“局内人”和“局外人”角色,体验和洞见了两个系列的真实活动,整理并分析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而,经由反思,完成了与他人的“视域融合”,再“本质直观”出该活动中“课”如何改进、“人”有何发展的主题及其结构,并将各类资料灵活地按需融入不同主题。接着,对每个主题,采用现象学写作的方式,逐一阐释了研究结果,并对所有具体结果进行了整体梳理。对第一个研究问题:优秀课评比的规则使得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关于参赛课题的教学具备可能,而面向未知学情实施优质教学则是参赛教师执教现场评优课时的主要挑战。教师集体为了支持参赛教师有效应对挑战而展开系列化评优课磨课活动。“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是每次磨课的开端,分为“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和“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总被审慎地对待,包括“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是讨论的基础,先需“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再“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尤为重要,包括“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时时发生,在“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基础上,会“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和“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是系列磨课的发展趋势,体现为“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在系列磨课中,教师们通过一以贯之的各显所长、合作交流、协商共建、观点融合,逐渐生成多角度渐进性理解和多样化演进性建议,支持参赛教师评优课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和面向未知学情优质教学的逐步实现。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无论是短期或常年参与,经历了该活动后,参赛教师、教研员、专家教师、研究者都会产生各自的专业发展。参赛教师的发展表现在:即时判断能力达至“看得到”、即时决策能力达至“接得住”、教研理解能力达至“听得懂”、教研表达能力达至“说得出”、教研反思能力达至“想得清”、教学再设计能力达至“改得了”、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上。教研员的发展表现在: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上。专家教师的发展表现在: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上。研究者的发展表现在作为“局内人”时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有效备课方法的积累、卓越教学意愿的激发、教研合作意识的改良,作为“局外人”时研究方法及其实施、研究结果及其呈现、理解教育实践研究、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四方面的发展,以及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上。整体地看,以上方面的发展表现和程度都具有相对性,它们的产生均与各类教师更加善于理解他人、善于理解自己以及研究性思维的成长有关,对各类教师长期的专业发展都会形成积极影响。最后,研究者基于四个理由,提出:在现阶段,对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是一项“尚在起点的探索”。

李梦萍[2](2021)在《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策略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当前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缺乏互动、互动效率不高等问题,结合新课标和新教材,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有效互动的理论认识,分析了当前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成因,构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互动的具体策略,以提升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的互动质量。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将文章分四章对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互动进行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意义、关键词界定、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和方法这几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特征及其指导下的具体教学模式出发,结合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的互动特点,细化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小学高段阅读教学后的互动特征与目标。第三章,旨在对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互动现状进行调查,并展开成因分析。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出发,围绕教师的理论认知、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问卷调查。通过分析与总结,其主要原因有: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对互动本质认识不清、缺乏主动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意识、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脱离学生实际等。第四章,旨在提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互动策略。首先,结合建构主义三种教学模式,运用三种学习方式下的互动策略;其次,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细化互动建构的具体策略;最后,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提出保障策略。

尚明瑞[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王聪[4](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哲学教学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哲学教学应该着眼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教学有效性是指拥有合理学科教学理念的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制定出正确的教学目标,采用适合学生客观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使师生在教学互动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的教学任务,发挥哲学的育人功能。提高高中思政课哲学教学的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对于高中思政课哲学教学基本理念的贯彻具有决定性作用。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一手资料,调查对象主要是笔者所在实习学校的高三学生,根据问卷调查和其他文献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的高中思政课哲学教学有效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仍存在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哲学素养培育、偏重原理讲述轻互动、教学资源开发具有局限性、学生对哲学课缺乏兴趣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哲学的本体价值没有受到重视;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滞后。面对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哲学教学在有效性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尽快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及时改进教学。具体来说,为了提高高中思政课哲学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该改善学生对哲学的刻板印象,从挖掘哲学的本体价值入手,激发学生热爱智慧的情感;其次,通过辨析式教学的方式,对哲学原理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教师不断开发利用课内外的资源,创新完善教学设计,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最后,从教学的各环节着手,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罗然[5](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学者们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许多探讨,促使一线教师们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型人才。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取消了高考沿用多年的《考试大纲》,其中“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评价方式,既体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能力培养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个方面,所需记忆的知识材料繁杂且抽象,对学生记忆能力要求较高。本研究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从系统性角度探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四个部分进行探讨研究:第一部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概述。主要探讨本研究的必要性,并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特点分析以及论述了支撑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对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三部分从三个方面来研究:一、探讨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时要遵循的原则。二、探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知识信息读取、存储和检索三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三、研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巩固方面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具体方法和途径。第四部分探讨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建议:养成记忆习惯、提高记忆能力、促进记忆效果、缩小记忆差距。

王嘉毅[6](2020)在《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推进,如何真正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成为了教师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必须呈现出新的变化。本文所研究的体验式教学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显着增强,给道德与法治课堂增添活力。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体验式教学法在应用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策略,提高体验式教学法与道德与法治课相结合的成效。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特色。第二部分为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法概述。主要针对体验式教学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进而明确体验式教学法的特征,并通过分析杜威、陶行知等人的理论研究,表明体验式教学法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中具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的可行性。第三部分为体验式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原则及步骤。通过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总结出体验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探寻出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步骤,即:创设情境,组织体验;提出问题,引发体验;解决问题,参与体验;检验效果,践行体验。第四部分为体验式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现状分析。此部分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访谈调查,总结了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教学取得的成效,同时也揭露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第五部分为体验式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对策建议。此部分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对策建议,旨在提高教师对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能力以及加速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体验式教学法。第六部分为体验式教学法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课例及效果反馈。此部分用教学实例,说明如何把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及反思。

王栋华[7](2020)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研究 ——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六所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上强调:“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高中思政课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推动高中思政课理论改革创新,提高高中思政课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核心在课堂。高中思政课课堂教学要真正取得实效,离不开科学规范的教学设计。因此,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对于全面落实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活跃课堂氛围、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什么?怎样设计?”的思路,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部分:绪论。论述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研究的缘起,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梳理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概述。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对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的涵义、特征、构成要素和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和论述。第三部分: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的现状调查。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实施的角度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六所高级中学的思政课教师进行调查,了解现阶段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对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所遵循基本原则的论述。第五部分:针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六所高级中学思政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从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视角提出解决的策略。

杨叶文[8](2020)在《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所形成的包括遗址纪念地、革命原照、革命文献及手稿资料、重要实物、革命精神、革命运动、重大历史事件、先进事迹、建设成果标志物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资源的总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教学资源。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是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的长期所在地,也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高校运用当地独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有助于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集体主义情感,提升理想信念和青年学生道德情操。因此,本项研究首先整合和梳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范畴、类别、内涵、形成过程,其次了解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在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五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现状,探讨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本研究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进行阐释:第一部分阐释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特征、形成过程及育人价值。通过归纳分析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范畴、类别,明确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根据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在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宣传研究、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发展历程中的独特历史地位,总结和归纳出其显着特征,概括出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第二部分阐释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现状。通过问卷和访谈充分了解上海高校目前已有的实践经验、存在的短板以及大学生的接受程度等,将高校实践现状和大学生接受现状两个层面的内容相结合,挖掘和总结出目前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及不足之处,深入剖析其原因。第三部分阐释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运用体系。高校层面加强学校党委统一推进的体制机制,创新思政课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拓展日常思政教育的红色文化育人阵地。全社会层面发挥政府弘扬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整合社会力量增强红色文化事业,发扬红色家风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的优势。

桂佳[9](2020)在《情境教学法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调查研究 ——以石河子某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关键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在教师队伍素质、学生能力要求、学科评价体系等方面都面临着新挑战,时代呼唤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以适应新发展。情境教学法拥有完整的教学环节和步骤,符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从知到行的教育目标层级,该教学法将情感、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有机结合嵌入课堂情境中,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优化教学效果。高中政治课程《生活与哲学》一册为整个高中阶段政治必修教材的收官之作,对学生的哲学知识积累和综合能力考察都存在较高要求,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力有不可避免的挫伤度。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指导下,积极响应号召提升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政治哲学板块的使用频率,在课堂氛围、趣味和参与度方面有所改进。但由于教师对情境教学法理论认知较为局限、实践经验较为薄弱,在推进情境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教学实效受到消极影响,一线政治教师和学生陷入了矛盾和茫然。为推进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哲学板块的应用,本文将通过调查分析对此问题进行探究。本文分为四部分,分别从对情境教学法概念界定、实施现状、问题分析和实施建议的角度研究情境教学法在《生活与哲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第一部分为情境教学法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概述,包括对情境教学法理论界定和操作要义的分析,将情境教学法与《生活与哲学》教材联合分析,阐释在哲学板块使用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分析情境教学法在《生活与哲学》课堂中实施现状,分为调查方案设计和调查结果分析论证两部分。研究选取观察法和访谈法为主要调查手段,以石河子D中学高二学生和政治教师为调查对象,完成研究前期的资料积累和数据搜集。第三部分对情境教学法在《生活与哲学》课堂中实施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归纳总结出存在问题并分析原因。其中情境教学法在哲学模块使用的误区包括导入形式单一,出现审美疲劳;情境创设低幼化,难以发挥启迪作用;教师语言过渡生硬,情绪情感断裂;情境创设中对知识、情感和德育关系处理欠妥。针对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包括教师队伍建设不足、课程数量和资源质量不保、学生综合能力和各项素质不够以及学科评价方式及评价体系不妥。第四部分基于对情境教学法在《生活与哲学》课堂中实施的弊病分析,提出相应实施建议改进教学法使用效能。具体措施包括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从理论和实践双方面着手,明晰相关操作要义;合理定制课程数量,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学科评价科学化、全面化,既评教又评学。

韩潇[10](2020)在《高中历史公开课研究》文中指出公开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研形式,是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育理念、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进行教学实验与研究的有效载体,是开展教学评价,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活动形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它将教学新方法、新理论、新思想付诸课堂实践的主要途径,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历史教材、教学理念、教育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各种类型的公开课层出不穷。然而,在高中历史公开课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部分教育界人士开始质疑公开课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公开课回归本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公开课对于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采取深入高中历史课堂,观摩研习以及与教师访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当下高中历史公开课开展现状,发现其中隐藏问题,倾听教师意见,促进公开课价值的良性发展。希望以此对教师开展公开课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建议,提高公开教学的有效性,正确发挥公开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发现,目前高中历史公开课中存在忽视历史教学特点、专业词汇运用不当、课堂气氛极端化、师生互动刻意化、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等问题,并由此提出加强历史教师素养、提升学生运用历史术语能力、丰富教学互动形式、完善公开课评价机制以及重视教学设计的原创性等改进意见。目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公开课仍然是解决课改问题、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效益的必要手段。从教学实际出发,在学术与实践双重视角下,探索公开课未来发展方向,发挥公开课教研平台优势,加强教师间交流与合作,培养教学研究意识,共同助力新课改。让公开课褪去浮华,显露本真价值,回归常态化、科学化、实践化,从而更好的运用公开课,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二、怎样在哲学课中利用多媒体施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在哲学课中利用多媒体施教(论文提纲范文)

(1)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缘起
        1.1.1 几个机缘
        1.1.2 初步推断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问题的孕育
        1.2.2 研究问题的确立
    1.3 概念界定
        1.3.1 数学评优课
        1.3.2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1.4 研究背景
        1.4.1 通过优秀课评比推动教师发展:中国特色待阐扬
        1.4.2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新征程
        1.4.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相关研究正蓬勃
    1.5 研究意义
        1.5.1 增益中国数学教育教研的特色
        1.5.2 丰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5.3 引导数学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1.5.4 支持教研员有效组织教研指导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文献主题的设计与组织
    2.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2.2.1 优质数学课堂特征维度
        2.2.2 已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3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2.3.1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2.3.2 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
    2.4 关于数学课例研究
        2.4.1 数学课例研究的过程与特点
        2.4.2 数学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方法论:实践现象学
        3.1.1 本研究的基本定位和范式取向
        3.1.2 研究者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特点
        3.1.3 方法论的规划选取和基本含义
        3.1.4 来自实践现象学的多层次启发
    3.2 研究思路与过程
        3.2.1 积累与感悟已有认识
        3.2.2 体验与洞见真实活动
        3.2.3 反思与直观活动本质
    3.3 研究方法与对象
        3.3.1 观察法
        3.3.2 访谈法
        3.3.3 出声思维
        3.3.4 自我反思
    3.4 资料整理与分析
        3.4.1 资料的汇总与归类
        3.4.2 资料的理解与反思
        3.4.3 资料的提炼与呈现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3.5.1 研究的效度
        3.5.2 研究的伦理
    3.6 论文结构与写法
        3.6.1 论文的结构
        3.6.2 论文的写法
第4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4.1 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
        4.1.1 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
        4.1.2 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
        4.1.3 小结:“烤”
    4.2 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
        4.2.1 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
        4.2.2 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
        4.2.3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
        4.2.4 小结:“吃橘子”
    4.3 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
        4.3.1 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
        4.3.2 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
        4.3.3 小结:“境与径”
    4.4 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
        4.4.1 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
        4.4.2 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
        4.4.3 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
        4.4.4 小结:“神来之笔”
    4.5 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
        4.5.1 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
        4.5.2 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
        4.5.3 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
        4.5.4 小结:“出彩”
    4.6 “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
        4.6.1 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
        4.6.2 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
        4.6.3 小结:“陪伴”
    4.7 本章总结
第5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5.1 参赛教师的主要发展
        5.1.1 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发展
        5.1.2 磨课活动中的能力发展
        5.1.3 磨后反思中的能力发展
        5.1.4 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
        5.1.5 小结:“名师之智”
    5.2 教研员的主要发展
        5.2.1 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
        5.2.2 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
        5.2.3 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
        5.2.4 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
        5.2.5 小结:“教研之慧”
    5.3 专家教师的主要发展
        5.3.1 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
        5.3.2 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
        5.3.3 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
        5.3.4 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
        5.3.5 小结:“专家之谋”
    5.4 研究者的主要发展
        5.4.1 作为“局内人”的诸多发展
        5.4.2 作为“局外人”的诸多发展
        5.4.3 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
        5.4.4 小结:“科研之思”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1.1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6.1.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6.2 启示:“尚在起点的探索”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整体建构)》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附录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行的是路,知的是情

(2)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策略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有利于提高小学高段学生有效参与阅读活动的能力
        1.1.2 有利于提高小学高段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活力
        1.1.3 有利于小学高段教师提升阅读课中的互动机智
        1.1.4 有利于丰富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互动策略的研究成果
    1.2 关键词界定
        1.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2.2 互动策略
        1.2.3 阅读教学互动策略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
        1.3.2 关于“互动”的研究
        1.3.3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小学阅读教学互动策略研究
        1.3.4 小结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明确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互动策略的理论认知
        1.4.2 明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现状与成因
        1.4.3 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策略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访谈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个案研究法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使用互动策略的理论认知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2.1.1 学习内容观
        2.1.2 学生主体观
        2.1.3 教师角色观
    2.2 建构学习的主要特征
        2.2.1 注重情境
        2.2.2 强调协作
        2.2.3 重视会话
        2.2.4 突显意义建构
    2.3 促进建构学习的主要方式
        2.3.1 抛锚式教学
        2.3.2 支架式教学
        2.3.3 随机进入教学
        2.3.4 三种教学方式的联系与区别
    2.4 建构主义学习与“互动”的关系
        2.4.1 互动是建构的基础
        2.4.2 建构是互动的任务
        2.4.3 建构与互动相辅相成
    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的互动特征与目标
        2.5.1 互动特征
        2.5.2 互动目标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互动现状及成因
    3.1 现状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3.2 现状描述
        3.2.1 教师情况
        3.2.2 学生情况
    3.3 成因分析
        3.3.1 教师方面
        3.3.2 学生方面
        3.3.3 学校方面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策略
    4.1 运用三种教学方式
        4.1.1 运用抛锚式教学方式
        4.1.2 运用支架式教学方式
        4.1.3 运用随机进入教学方式
    4.2 细化互动建构的具体策略
        4.2.1 互动建构的设计策略
        4.2.2 互动建构的过程推进策略
    4.3 保障策略
        4.3.1 提升教师基于互动建构的文本解读能力
        4.3.2 提升教师促进建构学习与互动阅读有效整合的设计能力
        4.3.3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
        4.3.4 提供必备的资源保障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目标及其作用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任务及其作用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组织及其结构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课程体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高中思想政治课哲学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哲学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批判精神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哲学知识的传授,忽视哲学素养的培育
    二、教师偏重原理讲述轻互动,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三、教学资源开发具有局限性,教学设计缺乏创新
    四、学生对哲学常识缺乏兴趣,课堂教学氛围沉闷
第四章 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哲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挖掘学科本体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智慧的情感
    二、深入剖析原理,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式学习
    三、开发课内外资源,促进教学设计的创新完善
    四、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哲学常识的兴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概述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必要性
        (一)记忆能力是完善学生多种能力的需要
        (二)记忆能力是完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储备体系的需要
        (三)记忆能力是培养高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的含义及特点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的含义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的特点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二)遗忘理论
        (三)元记忆理论
        (四)序列位置效应理论
        (五)学习金字塔理论
        (六)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二章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方面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方面现状
        (一)教师培养现状
        (二)学生记忆能力现状
    二、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方面的存在问题归类及原因分析
        (一)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方面的存在问题归类
        (二)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的一般原则、基本环节和规定内容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的一般原则
        (一)全面性和层次性
        (二)确定性和灵活性
        (三)独立性和联系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的基本环节
        (一)读取知识的能力
        (二)存储知识的能力
        (三)检索知识的能力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的规定内容
        (一)课前准备
        (二)课中实施
        (三)课后巩固
第四章 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养成记忆习惯方面
        (一)创设记忆环境,促进学生记忆习惯养成
        (二)适时渗透,激发学生记忆动力
        (三)及时交流鼓励,保持学生记忆积极性
    二、提高记忆能力方面
        (一)讲究方法,主动参与学生记忆体系构建
        (二)落实小组合作探究,加强学生记忆理解能力
        (三)提高记忆品质,培养学生专注能力
    三、促进记忆效果方面
        (一)因材施教,分层要求
        (二)组织知识信息,促进记忆效果
        (三)控制记忆数量,强调时间紧迫度
    四、缩小记忆差距方面
        (一)使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发学生记忆潜能
        (二)利用记忆规律,缩小记忆差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 B:学生访谈记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特色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
第一章 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法概述
    一、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
        (一)体验
        (二)体验式教学法
        (三)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法
    二、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法的特征
        (一)与时代相衔接的生活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性
        (三)以德育为目标的实效性
    三、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
        (二)罗杰斯“以生为本”的教学理论
        (三)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生活化教学
第二章 体验式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的原则及步骤
    一、实施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生活性原则
        (三)全面性原则
    二、实施的具体步骤
        (一)创设情境,组织体验
        (二)提出问题,引发体验
        (三)解决问题,参与体验
        (四)检验效果,践行体验
第三章 体验式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一、应用现状的访谈调查
        (一)教师访谈调查
        (二)学生访谈调查
        (三)访谈结果分析
    二、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原因:对体验式教学法理解不深
        (二)课程原因:内容繁多,综合性强
        (三)学生原因:参与体验时自律能力不足
第四章 体验式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组织体验阶段:创设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
        (一)采用多种方式创设生活化情境
        (二)精选生活化素材创设生活化情境
    二、引发体验阶段:提出问题要增强指向性
        (一)增强对学生的指向性
        (二)增强对教学内容的指向性
    三、参与体验阶段:解决问题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教师应加强过程性引导
        (二)教师应加强过程性评价
    四、践行体验阶段:检验效果要提高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一)结合学生兴趣制定课后实践活动
        (二)加强实践活动与课堂知识的联结
        (三)制定适合体验式学习的评价方法
第五章 体验式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课例及效果反馈——以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二框题《情绪的管理》为例
    一、课例分析
        (一)教学设计基础部分展示
        (二)教与学的过程展示
    二、课例效果分析
        (一)课堂观察效果分析
        (二)总结与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介

(7)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研究 ——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六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对高中思政课的新要求
        2.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政策对于高中思政课的新期望
        3.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学现状对于教学设计的新需要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
        3.问卷法
    (五)创新之处
一、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内涵探究
    (一)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的涵义
        1.教学设计的涵义
        2.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的涵义
    (二)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的特征
        1.多样性
        2.开放性
        3.平等性
        4.互动性
        5.协作性
        6.差异性
    (三)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
        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
        4.教学组织
        5.教学评价
    (四)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哲学基础
        2.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的教育学基础
        3.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4.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的设计学基础
二、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的现状调查及其原因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
        2.问卷调查的设计、方法和目的
        3.访谈的设计和目的
    (二)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调查结果的收集与分析
        1.问卷调查的发放与收集
        2.问卷调查信度和效度
        3.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4.教学设计维度的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5.教学设计的交叉分析
    (三)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目标不够精确
        2.教学设计与生活实际衔接不够紧密
        3.教学设计情感表达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需求
        4.教学设计对学情的分析不到位
        5.教学设计方法运用不够灵活
    (四)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内部原因分析
        2.外部原因分析
三、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二)可行性原则
    (三)有效性原则
    (四)主体性原则
    (五)差异性原则
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实施策略
    (一)更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中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二)明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中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
    (三)丰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中思政课教学内容
    (四)优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中思政课教学方法
    (五)完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中思政课教学组织
    (六)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多元化的高中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B 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访谈提纲
附录C 高中政课教学设计教师访谈对象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特征、形成过程及育人价值
    第一节 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特征
        一、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二、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
    第二节 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过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第三节 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一、有助于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
        二、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集体主义情感
        三、有助于提升理想信念和青年学生道德情操
第二章 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第一节 运用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现状分析
        一、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
        二、调查现状分析
    第二节 运用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与不足
        一、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成效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加强和改进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运用体系
    第一节 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价值育人新生态
        一、加强高校党委统一推进的体制机制
        二、创新思政课红色文化育人模式
        三、拓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文化育人阵地
    第二节 改进全社会协同配合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格局
        一、发挥政府弘扬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
        二、整合社会力量增强红色文化事业
        三、发扬红色家风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的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9)情境教学法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调查研究 ——以石河子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阐述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二)情境教学法的特征
        (三)情境教学法的操作环节
    二、实施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二)情境认知理论
    三、《生活与哲学》课堂实施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符合《生活与哲学》教材编写思路与特征
        (二)实现《生活与哲学》教学任务的内在要求
        (三)顺应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第二章 情境教学法在《生活与哲学》课堂中运用现状分析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选点和对象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情境教学法在《生活与哲学》课堂中的运用情况
        (二)情境教学法在《生活与哲学》课堂上的实效分析
第三章 情境教学法在《生活与哲学》课堂中运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情境教学法在《生活与哲学》课堂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环节,形式单一
        (二)情境简单,难以启迪
        (三)过渡生硬,连续性弱
        (四)情境创设,智趣失衡
    二、情境教学法在《生活与哲学》课堂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缺少情境教学系统化指导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安排和课程资源制约
        (三)学生情境认知力和思维不成熟
        (四)情境教学评价无针对性
第四章 情境教学法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实施建议
    一、筑牢情境教学理论之基,明晰情境教学法操作要义
        (一)丰富导入形式,以趣引学
        (二)调整难度梯度,以境启智
        (三)润滑过渡环节,以辞联动
        (四)把握智趣平衡,以德育人
    二、合理定制课程数量,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一)严格遵守课程学时安排,实现课程类别分类
        (二)拓宽教学资源范围,充分利用现实课程资源
        (三)完善相关教学制度,保障情境教学实施
    三、显性、隐性手段结合,训练学生综合能力
        (一)加入智能训练模块,智能互促
        (二)打通学科壁垒,多角度训练学生相关能力
        (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打造招牌校园活动
    四、健全情境教学法评价机制,提升教学质量
        (一)合理制定教师评价量表,考察育人实效
        (二)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同行,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建立课堂评价制度,多主体聚力优化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课堂实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10)高中历史公开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已有研究的局限与反思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目标
    五、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追本溯源:认识公开课
    一、公开课的定义
    二、公开课的类型
        (一)示范课
        (二)研讨课
        (三)达标课
        (四)竞赛课
    三、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别
        (一)教学目的不同
        (二)教学环境不同
        (三)教学评价不同
    四、公开课的立足点与角色定位
        (一)公开课的立足点是“课”而非“公开”
        (二)公开课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载体
        (三)公开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章 审视追思:探索公开课的多元价值
    一、公开课的显性价值与隐形价值
    二、公开课的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
    三、公开课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四、公开课的学术价值与交流价值
第三章 现状调查:高中历史公开课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
    二、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构成特点
        (二)调查对象对公开课的态度
        (三)备课、上课、评课的主要状况
第四章 现象透视:高中历史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二、历史公开课存在不当的课堂气氛
    三、历史公开课存在无效、刻意互动
    四、学生对专业性词汇运用能力不足
    五、历史公开课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六、盲目追求教学手段与形式多样化
        (一)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
        (二)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对症下药:提升高中历史公开课有效性的策略
    一、打造真实有效课堂教学
        (一)提升历史教师专业素养
        (二)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二、营造良好历史课堂氛围
        (一)备课做到“心中有学生”
        (二)灵活选择课堂教学方法
    三、提高历史公开课师生互动效果
        (一)提升问答互动有效性
        (二)运用多元的互动形式
    四、提升学生运用历史术语的能力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二)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五、完善高中历史公开课评价机制
        (一)提高历史评课主体的评价素质
        (二)改进高中历史公开课评价标准
    六、养成原创性、个性化教学风格
        (一)重视原创教案设计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
第六章 案例分析:高中历史公开课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与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四、怎样在哲学课中利用多媒体施教(论文参考文献)

  • [1]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D]. 朱晨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2]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策略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 李梦萍.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4]高中思想政治课哲学教学有效性研究[D]. 王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研究[D]. 罗然.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D]. 王嘉毅.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7]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研究 ——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六所中学为例[D]. 王栋华.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8]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运用研究[D]. 杨叶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9]情境教学法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调查研究 ——以石河子某中学为例[D]. 桂佳.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10]高中历史公开课研究[D]. 韩潇.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哲学课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