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新进展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新进展

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China Medicinal Biotech Association;[1](2022)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规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最为经典和成熟的干细胞临床应用方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至今已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是治疗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急性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不受供者限制、年龄限制少、移植后恢复较快、合并症少、移植后生活质量高等诸多优势。因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不仅可以用于血液系统疾病,还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的治疗。目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数据显示,2019年美国共计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23 000余例,其中14 000余例(约60%)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而我国2019年共计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12 323例,其中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为2723例(22%)。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比例整体偏低,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总体治疗费用低、并发症少、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硬件设施要求相对较低等特点,从而使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更容易普及开展。尤其在一些医疗水平及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医疗需求更为迫切。目前制约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广泛开展的瓶颈之一是缺乏统一的技术操作规范,治疗方案及适应证的选择不够明确,导致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影响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更优质、更广泛地推广。因此,制订《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规范》是推动我国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发展、提高人民健康福祉的需求。我国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始于198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严文伟教授成功实施了中国第一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中国最早开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于1991年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一届自体骨髓移植学习班,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中国规范性开展奠定了基础。此后,韩明哲、邱录贵教授等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的临床诊疗体系;韩忠朝教授等首创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新技术;程涛教授通过牵头开展"造血干细胞维持、衰老与再生的调控机制研究"等多个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发现了能够促进造血干细胞植入的研究成果并已经应用于临床移植。经过几代人持续努力,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等方面始终处于国内引领地位,其创立的"自体造血干细胞临床率先应用与技术体系推广"被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建院60周年十大科技成就"之一。迄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已为近2000例血液病患者成功实施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发展,针对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冻存、复苏、回输、移植前准备、患者评估、检查计划、预处理方案、质量控制、护理等多个关键环节,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临床诊疗及基础研究团队自2020年11月着手起草《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规范》,并于2021年1月29日中国首届血液学科发展大会移植专题中邀请国内着名移植专家进行讨论、修改和完善。2021年3月,向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提交征求意见稿。按照协会建议,进一步邀请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交大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及同济医院、北京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等多家单位的临床、护理及技术专家,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完善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规范》。我们相信,通过制订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规范,为全国开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医疗单位及医疗团队提供管理及技术标准的参考,将进一步规范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适应证、标准化操作和管理流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使更多患者从中获益。本规范将填补我国在干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领域的一个空白,有利于更广泛地推动我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其他种类自体干细胞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陈达兵,杨婷[2](2022)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和抗巨细胞病毒的免疫作用》文中提出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遗传性血液病的最有效方法,但移植后早期常因免疫重建延迟,显着增加巨细胞病毒感染/再激活的风险。只有促进早期免疫重建,才能激发机体产生巨细胞病毒特异性免疫应答,真正有效的长期控制病毒复制。目的:总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和抗巨细胞病毒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分析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方法:以"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mesenchymal stem cells,immune reconstruction,CMV"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16-2020年,排除与文章研究目的无关及重复性文章,纳入符合标准的46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胸腺功能的恢复有利于促进T细胞应答库多样性的恢复,是免疫重建和抗病毒治疗优化的关键。免疫学最新进展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具有逆转胸腺衰老、修复胸腺损伤和促进胸腺再生的功能,并通过多靶点和多重机制发挥抗病毒效应并保护宿主免受病毒攻击,但仍然存在许多局限性,miR-21基因修饰间充质干细胞有望为移植后免疫重建和抗病毒免疫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这些将是未来细胞疗法需要努力的方向。

王培珍[3](2021)在《干细胞移植在儿童间质性肺部疾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间质性肺部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一组包括临床常见病和临床少见病的肺部疾病。其中的部分疾病病因不明,且药物治疗困难,故考虑干细胞移植治疗ILD。干细胞具有向损伤组织趋化的特性等优点,因此干细胞移植治疗ILD有可行性。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应用于治疗ILD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ILD的综述匮乏。该文就国内外研究干细胞移植治疗ILD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病理特征、治疗、预后以及应用的前景等。

刘娜,胡伟,颜霞,刘树佳[4](2021)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肛周感染的护理进展》文中指出综述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肛周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的研究进展。指出影响造血干细胞病人肛周感染因素主要与性别、年龄、化疗、粒细胞减少、血液病类型和肛门的特殊解剖结构有关。护理预防、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心理护理等方式可减少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肛周感染,提高移植成功率。

刘涛[5](2021)在《低氧预处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恢复放射性损伤SD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低氧预处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放射性损伤涎腺上皮细胞功能恢复的能力。方法:(1)取3日龄大的SD大鼠双侧颌下腺腺体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分离颌下腺的细胞,胰蛋白酶差速消化及差速贴壁法纯化原代细胞;(2)当颌下腺细胞传代至P2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细胞的角蛋白7(CK-7)进行鉴定;(3)P3代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由遵义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提供,并用流式细胞仪行细胞表型的鉴定,再将P3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分为低氧及常氧两组,分别低氧(1%O2)及常氧预处理48 h,然后通过改良超高速离心法从h AMSCs培养上清液中提取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透射电镜分析其形态、NTA法分析其大小及浓度,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检测其特异性蛋白CD9、CD63表达;(4)利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对P3代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行5 Gy放射处理;(5)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颌下腺上皮细胞未行放射处理组)、放射对照组(颌下腺上皮细胞行5 Gy放射处理组)、常氧加药组(常氧40μg/m L的h AMSCs-Exo加入5 Gy放射后的颌下腺上皮细胞培养组)、低氧加药组(低氧40μg/m L的h AMSCs-Exo加入5 Gy放射后的颌下腺上皮细胞培养组);(6)颌下腺上皮细胞按上述分组培养1-3天:采用CCK8检测1、2、3天各组培养细胞的增殖活性;在培养的第3天,分别收集每组细胞上清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组中颌下腺上皮细胞唾液α-淀粉酶的含量;使用RT-q PCR检测AQP5m RNA的表达量。结果:(1)SD大鼠的颌下腺上皮细胞生长形态基本均一,呈铺路石样排列、贴壁生长,细胞阳性表达CK7,表明此细胞为上皮来源。(2)h AMSCs细胞呈漩涡状且贴壁生长。流式细胞仪鉴定示:高表达CD71、CD44、CD29、低表达CD34 PE、CD45、HLA-DR。(3)通过改良超高速离心得到低氧及常氧下h AMSCs-Exo,经透射电镜观察均呈圆形或椭圆形膜性囊泡样,状似“茶托”,样本在30-200 nm之间。通过NTA检测,低氧及常氧下h AMSCs-Exo平均粒径分别为81 nm、84 nm,主要集中在30-150 nm范围内,符合外泌体的大小特征,且浓度分别为1.80×1010个/m L、2.67×108个/m L。BCA测定外泌体蛋白平均浓度分别为0.41μg/μL、0.16μg/μL。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显示低氧、常氧外泌体组均阳性表达国际上通用保守蛋白CD9、CD63。(4)CCK-8检测1-3天细胞增殖活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放射对照组经放射处理后1-3 d细胞的增殖活性都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放射对照组相比,常氧加药组和低氧加药组外泌体处理后2 d和3 d后,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常氧加药组相比,低氧加药组仅第1 d增殖活性更高,之后2 d和3 d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5)Elisa测定各组唾液α-淀粉酶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放射对照组、常氧及低氧加药组的α-Amy的含量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放射对照组相比,常氧加药组、低氧加药组的α-Amy的含量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氧组相比,低氧加药组的α-Amy的含量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6)RT-q PCR检测各组细胞AQP5m RNA: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放射对照组的水通道蛋白-5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放射对照组相比,常氧加药组、低氧加药组的AQP5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常氧加药组相比,低氧加药组AQP5表达水平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氧预处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放射性损伤SD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具有功能修复作用;但本研究未见其与常氧处理的h AMSCs-Exo在对颌下腺上皮细胞功能修复上有明显优势。

刘娜,赵午莉,刘秀均[6](2021)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肿瘤[1],典型临床表现为"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disease)以及继发淀粉样变性等。

郭凯[7](2021)在《新药时代外周T细胞淋巴瘤治疗策略及临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种少见且高度异质性的一类疾病,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10%至15%。正常T细胞的生理复杂性反映在PTCL的生物学和临床特征中,而PTCL是血液病理学和血液肿瘤学最复杂的领域之一。直到目前人们对PTCL的分子机制和相关表型还知之甚少,因此难以进行相应的前瞻性治疗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不同新药组合治疗策略及预后因素,我们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1月上海长海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经本院病理科确诊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IPI积分、PS评分、结外侵犯部位、有无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有无骨髓浸润、化疗疗程、疗效、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采用统计软件SPSS Statistics 21.0,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率及绘制生存函数曲线,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P<0.05则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入组97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病年龄范围14-84岁,中位年龄54岁,其中男性63例(65%),女性34例(35%),其中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30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30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13例,ALK阴性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0例,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5例,肠病相关的T细胞淋巴瘤5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2例,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2例;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94.6月;2年OS为68%,2年PFS为66%;5年OS为43%,5年PFS为42%,其中间变大细胞淋巴瘤3年OS为73%,5年OS为40%,优于我院2004年至2008年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统计数据(3年OS为60.82%)的预后[1];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2年OS为77%,5年OS为47%,优于我院2004年至2008年间统计的NK/T细胞淋巴瘤,鼻型的(3年OS为56.12%、5年OS为44.90%)[2];60岁以上患者1年OS为73%,2年OS为64%,3年OS为61%,优于2005年-2013年间治疗的老年PTCL患者预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7%、41%、30%)[3]。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患者年龄、性别、IPI积分、EOCG评分、有无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有无骨髓浸润、有无骨髓累及对生存时间影响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Ann Arbor分期(I-II期中位OS与III-IV期中位OS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1)、化疗后并发感染与未并发感染两组间提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4)、疗效(P<0.0001)、诱导缓解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P=0.018)对生存时间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骨髓抑制,化疗后合并感染,移植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OS的独立预后因素。CHOP/CHOP样方案与含大剂量甲氨蝶呤方案两组患者生存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含培门冬酶方案与否不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含西达本胺方案中位OS与不含西达本胺方案无统计学差异;对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化疗联合巩固放疗患者较单纯化疗有统计学差异(P=0.01),具有生存优势。结论1.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在所有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中位OS最长,是预后最好的病理类型。2.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较本中心早期统计总生存时间延长,提示随着医疗水平提高、新药出现,该两种病理类型预后有所改善。3.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Ann Arbor分期、化疗后并发感染与否、诱导缓解后是否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骨髓抑制,化疗后合并感染,移植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OS的独立预后因素。4.含大剂量甲氨蝶呤的化疗方案与CHOP/CHOP样方案相比不能改善患者预后;含培门冬酶方案与不含培门冬酶方案相比总体不能改善患者预后,应用4疗程及以上培门冬酶可取得更好的生存率,改善预后;复发后应用西达本胺无法改善患者预后。5.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中位OS均较8年前同一中心统计数据延长,提示可能由于新药的出现改善了整体预后。6.对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无论分期,行巩固放疗患者较单纯化疗具有生存优势,两者OS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巩固放疗可以改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

闫梦[8](2020)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内皮细胞损伤综合征(SOS/TA-TMA)的临床诊疗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低剂量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h-tPA)为主的方案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窦阻塞综合征(SOS)的临床研究目的:肝窦阻塞综合征(SOS)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HSCT)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移植后内皮细胞损伤综合征的重要疾病形式。本部分以前瞻性、单臂、开放性临床试验,研究低剂量rh-tPA为主的方案治疗HSCT后SO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真实世界研究)。方法:2014年12月至2019年6月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入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6例HSCT后SOS患者,给予设计的低剂量rh-tPA为主的综合方案治疗。方案核心为rh-tPA(阿替普酶,10mg/d)的每日低剂量持续给药,根据治疗反应及评估出血风险,决定使用时间。其余措施包括:钙调蛋白抑制剂(CNI)的停用,液体平衡管理,糖皮质激素,白蛋白及血制品支持,前列腺素E1、熊去氧胆酸等。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完全治疗反应(CR)、总体治疗反应(ORR)、治疗+100d生存率、1年总生存率(OS)、不良事件(含严重出血)等。结果:入组16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4例),其中重度SOS患者12例(75%),极重度SOS 4例(25%)。HSCT至SOS发病的中位时间为+39.5(17~615)天。接受低剂量rh-tPA为主的试验方案治疗,12例(75%)患者获CR并存活,4例无治疗反应(NR),死亡。与重度SOS相比,极重度患者有更高比例的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0%、100%)和死亡率(8.3%、75%,P<0.05),二者严重出血事件未显示统计学差异(25%、50%,P=0.547)。试验方案治疗≥10d患者较<10d患者,CR率更高(100%、42.9%,P=0.01),严重出血发生率更低(0%、85.7%,P=0.005)。结论:低剂量rh-tPA为主的综合方案治疗HSCT后SOS具有较高的治疗反应,安全性良好。第二部分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围诊断期的预测因素研究目的:探讨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围诊断期的临床及实验室参数有无诊断预测效用,为建立基于风险评分体系的“冒烟型”TA-TMA诊断模型筛选基础要件。方法:回顾性观察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异基因移植的107例患者,其中53例TA-TMA患者为实验观察组,同期54例重度aGVHD为对照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诊断前7天(围诊断期)的临床及实验室参数进行收集、统计,比较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对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评估预测准确性。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OS)、非复发死亡率(NRM)及累积复发率(CIR)。结果:诊断前7天至诊断当日,TA-TMA组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LT计数、Hb分别在诊断前5天、3天至诊断时低于对照组(P<0.05)。围诊断期TA-TMA组合并高血压需≥2种降压药物的比例高于对照组(18.9%vs1.9%,P<0.001)。裂红细胞≥2%在 TA-TMA 组更常见(64.2%vs16.7%,P=0.001)。两组患者基线血清肌酐(Scr)水平无明显差异,中位59.4μmol/L、56.2μmol/L(P=0.695),诊断前7天至诊断日Scr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TA-TMA组诊断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比例较对照组更高(39.6%vs11.1%,P=0.001)。分别在37例、21例TA-TMA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检测可溶性膜攻击复合物(Sc5b-9),两组Sc5b-9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859)。ROC曲线分析进一步证实LDH、Hb、PLT计数,裂红细胞、高血压,对TA-TMA诊断的预测准确性较高(P<0.05),Scr、Sc5b-9水平预测准确性不足(P>0.05)。两组患者1年OS、NRM及CIR分别为31.8%vs 44.3%、64.5%vs 52.0%、3.77%vs3.96%(P>0.05),TA-TMA 组移植后+200 天 OS更低,NRM 更高,分别为 37.7%vs 59.3%(P=0.021),57.1%vs 34.1%(P=0.021)。COX单因素分析显示,重度aGVHD不是TA-TMA预后危险因素[HR=1.669,95%CI(0.890,3.130),P=0.110]。结论:血清LDH水平升高,Hb、PLT计数下降,裂红细胞阳性,高血压,是早期区分TA-TMA及重度aGVHD的围诊断期动态参数,可较好的早期预测TA-TMA。有望做为基础要件,纳入基于风险评分体系的“冒烟型”TA-TMA诊断模型。

李记泉[9](2020)在《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以急性心肌缺血(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AMI)大鼠为研究对象,以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静脉移植为干预手段,旨在探讨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作用情况,并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生长因子变化三个方面探讨了针刺联合BM-MSCs静脉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材料与方法:1.BM-MSCs的分离、培养、传代、鉴定和标记:健康雄性SD大鼠3只(SPF级,4周龄,体重150-160g),采用7%水合氯醛(5 m L/kg)腹腔注射麻醉,浸泡于75%酒精消毒5min,无菌条件下取胫骨、股骨,PBS缓冲液冲洗出骨髓制成单细胞悬液,离心后接种于培养瓶,放置于培养箱中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及时更换培养基,待细胞铺满培养瓶底部并融合成单层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后,按1:2传代培养,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取第三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29、CD73、CD90、CD44、CD45),并取第三代细胞Brd U标记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阳性细胞标记率。2.AMI大鼠模型的制备: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7%水合氯醛(5 m L/kg)麻醉,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AMI大鼠模型,将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每组10只;同时另有15只大鼠仅在相同部位穿刺手术缝合线而不结扎,随机挑选术后存活大鼠10只作为假手术组。3.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干预AMI大鼠:造模结束后1小时,干细胞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0.5ml的BM-MSCs(2×106个/ml),同时其余各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对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采取电针双侧内关、心俞穴,刺入皮下深度2-3mm,疏密波,频率2Hz,强度2m A左右,以局部肌肉出现轻度震颤收缩为度,留针30min,24h治疗一次,共治疗10次;其他各组不针刺,但在同时同地以同样方式进行抓取和固定。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体重、毛发、体态、饮食、二便、运动等一般情况。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心电图、心脏超声,随即处死各组大鼠,取腹主动脉全血,分离出血清备用;同时快速取出心脏,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每组随机挑选1个心脏样本,在缺血区域切薄片5片,用于大鼠心肌缺血面积的测定,其他心脏样本—80℃超低温冰箱冻存备用。本文分两个部分讨论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作用情况,并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生长因子变化三个方面探讨了针刺联合BM-MSCs静脉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1)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作用研究观察BM-MSCs传代培养时的形态学特征与变化,分析BM-MSCs的鉴定和标记结果,采集大鼠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数据并分析,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AMI后各组大鼠的心肌缺血面积。(2)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法检测AMI后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和炎症浸润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技术检测大鼠心肌组织Bcl-2、Bax、Caspase-3、NF-κB、VEGF、b-FGF、TGF-β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检测大鼠心肌TNF-a、IL-1、IL-6、IL-8、IL-10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Dd、LVDs明显升高(P<0.01),而LVEF、LVFS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大鼠LVDd、LVDs明显降低(P<0.01),而LVEF、LVFS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LVDd、LVDs、LVEF、LVFS无明显差异(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LVDd、LVDs明显降低(P<0.01),而LVEF、LVFS明显升高(P<0.01)。2.假手术组大鼠未见心肌缺血;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明显升高(P<0.01),缺血区面积占左心室总面积的18.39%;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均明显降低(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无明显变化,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均明显降低(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明显高于针刺组、干细胞组(P<0.01)。3.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4.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针刺组、干细胞组(P<0.01)。6.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7.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1.针刺联合BM-MSCs移植能够显着改善AMI大鼠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变化,降低AMI大鼠左心室心肌缺血面积,提高AMI大鼠心脏功能,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了新思路。2.针刺联合BM-MSCs移植能够通过下调AMI大鼠NF-κB表达,降低炎症因子TNF-a、IL-1、IL-6、IL-8水平,以及上调抑炎因子IL-10水平,减轻AMI后过度表达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坏死;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表达,从而减少AMI后心肌细胞凋亡;通过调节细胞生长因子VEGF、b-FGF、TGF-β表达,诱导内皮细胞形成,从而改善心肌供血。

吴敏[10](2020)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患者味觉改变状况及其与膳食摄入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期间患者发生味觉改变的现况及影响因素,并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味觉改变与膳食摄入之间的关系,为构建针对性护理干预策略提供依据,以期改善患者味觉改变情况,提高其生理适应及其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110例。预处理前完成患者基本资料的收集,采用化学测试法评估患者味觉改变状况,采用膳食记录法记录患者膳食摄入量的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评估患者食欲水平,并收集患者口腔相关症状。预处理第5天、移植后第7天、移植后第15天及移植后第30天重复上述指标的测评和数据收集。结果1.移植期间HSCT患者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的敏感度总体是下降,在预处理第5天患者已发生味觉减退现象;移植后第7天患者的酸、甜、咸三种味觉的敏感度出现小幅度的增加;移植后第15天四种基本味觉减退最严重;同时移植期间患者对苦味最不敏感。2.移植期间HSCT患者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均在预处理第5天大幅度下降,其中脂肪下降幅度最大;同时患者的食欲水平在预处理第5天也是最低。3.HSCT患者味觉改变与膳食摄入量之间具有相关性,移植前、移植后第7天和移植后第15天,HSCT患者酸味觉的变化与能量、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呈显着的正相关;移植前,患者苦味觉的变化与能量、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呈正相关;同时在移植后第7天,患者酸味觉、甜味觉的变化与食欲水平呈正相关。4.有无吸烟史、是否出现舌苔厚腻和是否存在唾液粘稠对HSCT患者预处理第5天味觉改变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出现舌苔厚腻是影响HSCT患者预处理第5天味觉改变的重要因素;有无吸烟史还对HSCT患者预处理前味觉改变结果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味觉改变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普遍存在,且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期就已发生味觉减退,这一症状影响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期间膳食摄入量的情况,需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味觉改变状况,进而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

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4)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肛周感染的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肛周感染的概述
    1.1 肛周感染的定义
    1.2 肛周感染发生率现状调查
2 HSCT病人肛周感染的相关因素
    2.1 肛门的特殊解剖结构
    2.2 性别和年龄
    2.3 HSCT病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配型及化疗方案的影响
    2.4 血液病类型
    2.5 HSCT预处理后粒细胞缺乏
3 HSCT病人肛周感染的预防
    3.1 保护性隔离
    3.2 肛周皮肤的评估
    3.3 肛周保持清洁
    3.4 肛周痔疮的护理
    3.5 药物预防
    3.6 饮食指导
    3.7 运动指导
    3.8 便秘与腹泻的预防
4 HSCT病人肛周感染的护理
    4.1 肛周感染皮肤做培养
    4.2 紫外线照射疗法
    4.3 药物治疗
    4.4 疼痛护理
    4.5 心理护理
5 问题与展望

(5)低氧预处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恢复放射性损伤SD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外囊泡与放射性组织损伤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住院病例1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门诊病例2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门诊病例3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门诊病例4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门诊病例5

(6)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
2 新型免疫调节剂
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4 单克隆抗体
5 免疫治疗
    5.1 细胞免疫疗法
    5.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6 造血干细胞移植
7 总结与展望

(7)新药时代外周T细胞淋巴瘤治疗策略及临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治疗方案及分组
    三、观察指标
    四、不良反应评价
    五、疗效判定
    六、随访
    七、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临床特征
    二、预后分析
    三、不同治疗方案与生存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外周T细胞淋巴瘤分子生物学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8)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内皮细胞损伤综合征(SOS/TA-TMA)的临床诊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低剂量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h-tPA)为主的方案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窦阻塞综合征(SOS)的临床研究
    前言
    病例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及入排标准
        2. 造血干细胞移植
        3. 造血重建标准
        4. SOS诊断、严重程度分级及治疗反应评价
        5. 观察指标
        6. 随访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患者一般资料
        2. 治疗反应及预后
        3. 生存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围诊断期的预测因素研究
    前言
    病例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造血干细胞移植
        3.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诊断、分级及治疗方案
        4. TA-TMA诊断
        5. 实验设计
        6. 随访及定义
        7. 统计分析
    结果
        1. 患者一般资料
        2. 围诊断期的动态实验室参数比较
        3. 相关参数的诊断性试验评价
        4. 生存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致谢

(9)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作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治疗心肌缺血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患者味觉改变状况及其与膳食摄入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2. 味觉改变的相关概念
        2.1 味觉
        2.2 味觉改变
        2.3 味觉改变的评估方法
    3. 国内外味觉改变的研究现状
    4. 味觉改变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概况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伦理学考量
    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来源
        1.2 样本选择
        1.3 抽样方法
        1.4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工具
        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2 味觉化学测试
        2.3 膳食记录法
        2.4 食欲视觉模拟测量VAS
        2.5 口腔相关症状调查
    3. 资料收集
    4. 统计学方法
    5. 质量控制
第四章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 味觉改变状况
    3. 膳食摄入量的情况
    4. 食欲水平
    5. 味觉改变与膳食摄入的相关性
    6. 口腔相关症状的发生情况
    7. 味觉改变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讨论
    1. HSCT期间患者味觉改变状况
    2. HSCT期间患者膳食摄入量和食欲水平的变化
    3. HSCT期间味觉改变与膳食摄入的关系
    4. HSCT期间患者味觉改变的影响因素
    5. 建议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味觉改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
附录1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2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基本资料调查表
附录3 味觉测试记录表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致谢

四、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规范[J]. China Medicinal Biotech Association;.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2(01)
  • [2]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和抗巨细胞病毒的免疫作用[J]. 陈达兵,杨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25)
  • [3]干细胞移植在儿童间质性肺部疾病中的应用[J]. 王培珍.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1(09)
  • [4]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肛周感染的护理进展[J]. 刘娜,胡伟,颜霞,刘树佳. 全科护理, 2021(22)
  • [5]低氧预处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恢复放射性损伤SD大鼠颌下腺上皮细胞功能的研究[D]. 刘涛.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6]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 刘娜,赵午莉,刘秀均.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1(03)
  • [7]新药时代外周T细胞淋巴瘤治疗策略及临床预后分析[D]. 郭凯.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8]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内皮细胞损伤综合征(SOS/TA-TMA)的临床诊疗技术研究[D]. 闫梦. 苏州大学, 2020(02)
  • [9]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D]. 李记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患者味觉改变状况及其与膳食摄入关系的研究[D]. 吴敏. 苏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