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琼斯通讯社和其他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作

道琼斯通讯社和其他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作

一、道琼斯通讯社与其他媒体的资源共享及协作(论文文献综述)

龙思薇,周艳[1](2021)在《工具赋能、技术催化和空间协同:海外媒体机构全媒体人才机制创新的支撑要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媒体环境下,海外媒体机构走向"开放和共创"的过程中,打造更融合、开放、合作的人才体系,让技术、人、机构三者相互赋能、促进。本文梳理了BBC、迪士尼(Disney)、ViacomCBS、康卡斯特(Comcast)、AT&T、《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七个代表性的海外媒体机构,研究它们如何通过工具、技术、空间实现全媒体人力资源的创新。分析指出让应用工具赋能人、通过媒体实验室打通技术和业务的人,以及优化办公环境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合作,这三个举措能为媒体机构全媒体人才机制的塑造提供必要的支撑。媒体只要把握好技术的尺度,审慎且具有前瞻性地树立工具研发、应用的价值原则,就能让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工具和技术,以及合适的工作空间成为人才的"武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全媒体人才的赋能和优化,以期对正处于媒体融合关键时期的国内媒体机构,提供关于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参考。

张玲潇[2](2021)在《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战略传播角度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中国高铁产业自诞生以来12年间(2008—2019)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试图从共识性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建构产业认同和实现产业利益的价值。本文试图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高铁产业诞生以来开展了哪些战略传播活动,有什么特征?2)高铁产业战略传播与产业认同建构的关系如何?3)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在提升高铁品牌形象,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舆论环境以及促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方面有哪些效果?本文主体部分有十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对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至第五章,关注于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活动,从战略传播背景、运行机制、传播手段、传播内容四个方面展开。第二章是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国内外背景回顾;第三章是对以铁道部为主导的战略传播运行机制的研究;第四章是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和借力国际会议、展览等形式的组织传播的研究;第五章是从主题设置、叙事方式、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内容进行分析。第六章至第九章,关注于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战略传播。其中第六章聚焦高铁“走出去”的政治、经济、文化战略价值分析。第七章对“走出去”阶段的高铁多主体联动传播和多层级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进行研究;第八章对政府和企业层面的高铁外交公关,与利益相关群体对话的组织传播和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三种战略传播手段进行了梳理;第九章对高铁战略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做了深入探究,这个阶段传播善用第三方视角讲故事,主题更贴近受众,话语方式也更吸引人。第十章,借鉴建构主义学派的国家间集体认同的形成与转化理论,分析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及未来改进策略。结语,对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和“走出去”阶段两个时期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回顾,得出战略传播是增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的重要途径的结论。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多学科理论交叉运用的方法。在深度挖掘、收集、整理高铁诞生十余年以来的相关史实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大众传播媒体关于高铁的报道,以及高铁产业通过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等发布的新闻文本,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解读。同时,结合深度访谈法,选取高铁企业宣传部门负责人、轨道交通领域高校学者和高铁工程师等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研究所需要的一手资料,并运用多学科理论深入分析和总结高铁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整体勾画。本文创新点有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性。以往关于高铁产业的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理论视角进行的,而从战略传播角度关注高铁产业的比较少见,本文用战略传播理论考察高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是对前人研究的较好补充。第二,论文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了整体勾画,分析并总结了其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并借用多学科理论对原始文献和调查材料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与解读。论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第三,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派的认同建构理论对高铁产业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分析,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探究战略传播与认同建构的逻辑关系,对现有理论进行拓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在社会急剧转型、世界经济低迷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多重背景下,高铁产业正面临着国内认同和国际认同的双重建构任务。在认同的建构中,信息的传播是核心和关键,通过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实现受众态度转变和行为转化。高铁产业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多元传播主体、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和渠道,针对国内外受众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是实现高铁产业国内和国际认同的有效方式,同时对于产业利益的最终实现和国家整体形象的提升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刘敏[3](2019)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央厨房”创新与挑战 ——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中央厨房”为例》文中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变革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媒体格局,新闻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受众对象、舆论生态等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新兴媒体平台的开放、交互、便捷性,使得人人都能参与信息发布,传统媒体占据舆论高地的格局被打破。各级报业集团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主体,要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唯有借助新兴技术走融合发展之路,创新传播手段、形式,提升传播效率和能力,做好舆论引导的主力军。近年来,党中央提出要用创新思维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建设“中央厨房”成为传统媒体探索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建成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举措。4年前由人民日报推出的“中央厨房”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并逐渐成为中央和地方媒体融合发展的标配,而如何建好用好“中央厨房”也成为各媒体努力探索的方向。因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将“中央厨房”的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对推进新闻实务和理论的相关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文本主体内容分为七个部分,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结合分众化传播理论、长尾理论、波纹理论、把关人理论与实践案例,研究“中央厨房”发展创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央厨房”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梳理国内外研究综述和案例,以及本文的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第二部分是我国媒体“中央厨房”发展的现状,指出重报集团“中央厨房”与其他媒体“中央厨房”建设的不同之处,梳理“中央厨房”建设中遭遇的瓶颈。第三、四、五、六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研究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重报集团)“中央厨房”的创新实践,重点从模式创新、渠道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四个方面论述了创新实践的具体内容。第七部分基于上述研究,对“中央厨房”新的发展空间提出建议。研究认为,在“中央厨房”探索实践中,重报集团不断创新,注重顶层设计,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通过技术驱动带动,建立新型传播平台,创新新闻生产管理机制,探索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坚持以提供优质内容作为立身之本,实现了“中央厨房”的常态化运行,切实提升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取得了实效。

史峰[4](2018)在《金融媒体新闻情绪及其对股市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是现代金融学的重要基石,该理论的两个重要假设是投资者理性和有效市场假说,资本组合理论和其后出现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和期权定价模型等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理论体系。随着世界范围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衍生品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金融市场交易者的快速增长,有效市场假说从理论和实证方面都受到了挑战,难以解释金融市场中出现的种种异象。行为金融学把包括心理学在内的行为科学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该学科通过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该行为的心理因素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金融市场情绪研究是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金融信息数量的增加和可得性的提升,在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金融市场情绪研究已经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并且涌现出了以投资者情绪、情绪指数、新闻情绪为代表的一大批学术成果。本文系统性的回顾了新闻情绪研究相关文献,使用新闻文本数据库和新闻情感数据库,从理论模型研究、新闻文本情绪研究、个股新闻情绪研究、指数新闻情绪研究等四个层次研究了金融新闻情绪和金融市场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理论模型研究:在论述行为金融学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主题的基础上,从投资者异质性的角度出发,分别构建投资者同质均衡价格模型和投资者异质均衡价格模型,推导投资者同质和异质条件下均衡价格,讨论新闻情绪对于均衡价格的影响。新闻文本情绪研究:在比较多种情感词字典的基础上研究基于“文字包”的金融新闻情绪量化方法,采用洛克伦和麦克唐纳金融字典抽取金融新闻情感词,并通过正面和负面情感词数占新闻总词数比例量化新闻正面和负面情绪。采用包括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在内的机器学习算法和“文字包”算法识别新闻的类别,并比较各种算法新闻情绪分类算法准确率。个股新闻情绪研究:在使用洛克伦和麦克唐纳金融字典量化金融新闻情绪的基础上,研究基于新闻文本数据库的新闻情绪对于个股收益率的影响和周末情绪积累效应,并对比新闻情绪对于中美股市影响的差别。研究公告对于媒体新闻报道时间分布的影响,发现新闻报道时间分布具有比较强的公告聚集效应,以及公告的情绪加强效应。研究个股新闻情绪对于股票波动率的影响,并且构建基于个股新闻情绪的股票交易策略,实证验证基于新闻情绪的股票交易策略具有稳定的收益。新闻情绪指数研究:研究基于新闻情感数据库的月度市场情绪指数构建方法,使用非确定方法构建了第一动量情绪指数和第二动量情绪指数,实证验证情绪指数具有较强的SP500指数收益率预测能力。在验证共同基金收益和新闻情绪指数相关性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新闻情绪指数的共同基金投资组合,实证验证该投资组合具有稳健的收益。本文的研究表明,金融市场情绪能够通过影响投资者情绪和交易行为,从而影响个股收益率、波动率和指数收益率。对于我国不成熟的股票市场来说,由于投资者中散户较多,更容易受到新闻情绪的干扰,因此相关监管机构需要密切关注市场情绪变化,并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因为情绪造成的市场大涨大跌。

李菁瑛[5](2018)在《“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Web2.0数字化时代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报纸、广播、电视带来巨大的冲击,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全媒体一体化生产成为大势所趋,“中央厨房”模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各地各媒体都纷纷建设“中央厨房”,在采编流程重构、理念和机制再造等方面推进改革。以“中央厨房”新闻生产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展现当前“中央厨房”模式的实践现状和特点,有利于探索媒体深度融合的最优形态,对媒介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意义。从目前来看,国内“中央厨房”在传统媒体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发展定位不清,建设具有盲目性;内容质量低下,抄袭复制严重;成本过高,难以可持续发展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媒体转型的动能不足和媒介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整合现有资源,明确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要优化媒介生态,营造良好氛围。

陈国权[6](2018)在《中国媒体“中央厨房”发展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各媒体"中央厨房"运作情况的深入调研认为,应系统、辩证地看待"中央厨房"在传媒转型中的价值;"中央厨房"是传媒转型的一种可尝试的手段与工具,而不应是最终目的。"中央厨房"仍是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理念,成本高昂,容易导致同质化,无助于新闻产品的个性与特色;不适合作为"标配"在所有媒体中推广;从坚守舆论阵地,实现媒体转型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中央厨房"不应常态化,坚持内容提质的根本目的,强调体制机制的变革,争取财政扶持作为辅助的应对举措。

张利平[7](2017)在《用户思维、平台整合与媒介跨界融合——《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实践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新媒体环境下,包括报媒在内的中国大陆传统媒体如何融合创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已经成为业内持续关注热点。在这方面,美国付费发行量排名第一、位居世界领先的主流报媒——《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实践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从《华尔街日报》的编辑部融合、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融合等方面剖析了其融合实践过程,重点呈现其清晰的用户思维、平台整合和跨界融合。在此基础上,将其媒介融合理念概括为四个方面:在内容和技术的交叉点创造受众体验;从印刷第一到数字第一,再到移动第一;数据和内容及经营的融合;融合打造独家新闻和实时新闻。由此,论文提出中国大陆报纸要通过媒介融合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应该从融合理念、融合平台和融合路径等三个方面进行推进。

冶进海[8](2016)在《变革中的视听媒体发展格局与传播形态》文中研究说明未来媒体发展将进入一个以多屏为常态,人性化、智能化、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视听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传统媒体不断式微,新的媒体充满想象。和所有信息流通一样,视听媒体的传播过程由传播主体、信息内容、媒介渠道、受众反应等众多环节构成的。从传播学的基本环节去研究视听媒体整体的发展趋向和未来形态,以及视听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运作方式与传播策略,是本文所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也基于此,本文会侧重于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视听媒体的现状、当下媒介生态进行一个全景式的扫描与归纳,由此分析未来视听媒体的信息生产制作、资本运营等种种可能与发展格局,以及未来媒介生态对传播主体、生产流程、受众需求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绪论部分,首先对选题的缘由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并提出选题将要解决的几大问题;其次,阐述本选题在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方面具有的意义;再次就选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写作的核心内容,即视听媒介融合、视听媒介生态格局、视听媒体发展趋向、媒体资本运营与产业发展、视听媒体受众分析等为主题,对国际、国内相关着作、文献及理论进行梳理和介绍,并较为详细地叙述了本文每一章节从哪些方面来开展问题研究;最后交代本文写作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独创性和重要概念界定等。本文第一章以视听媒体的传播主体为着眼点,以人类面临的媒介生态环境即受众被电子屏幕包围和裹挟的多屏媒介现状出发,从传统电视目前遭遇到的巨大冲击切入,提出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加快视听媒体的开放平台建设、植入互联网基因、走产业化道路、多渠道占有受众等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指出媒介技术变革对传播主体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价值体验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由此对多屏时代视听媒体的以下特征并进行详细阐述:传播主体的不确定与广泛化、视听媒体内容形态的多元化和分众化、内容来源的多样化、盈利模式的丰富化、传播渠道(终端)的无所不在、开放式传播与更高的全程互动性等。第二章通过对当下多元智能传播体系中受众的心理分析,指出随着媒介形态的泛华,信息过载导致的“信息疲劳”、“信息迷雾”等现状使得传播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在这样一个变局横生的传播环境中,针对不同的视听媒介、各异的视听内容、个性化的视听受众需要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实施不同的传播策略。本章着重论述视听媒体传播策略中的整合传播、精准传播和品牌传播的运作方式与效果。第三章以大数据背景下的节目制作为切入点,从大众传播学中内容生产这一环节入手,详实论述视听媒体在节目制作、用户分析、传输过程中的大数据运用的目的、效果与未来可能。在视听媒体领域,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媒介生态会从内容生产模式、盈利模式、运作体系等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视频网站、手机电视、电影传媒等面临新的竞争态势,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生产、制作、运营,针对不同媒介渠道生产适合用户的视听产品,从内容之争、渠道之争转向数据之争,是视听媒体需要提前布局的重心。本章指出大数据时代具有数据海量化、搜集和处理数据能力规模化等特点,视听媒体利用大数据就得整合各类视听数据,细化相关受众,建立自己的用户群组,让数据“发声”,分享多源数据等。在此基础上,本章分析了大数据对视听媒体的深远影响,进而从搭建受众所需平台、与受众互动,集中优势打造精品节目、推出个性化视听服务等方面进行一一探析,指出视听媒体应把握好大数据带来的潜在价值,根据用户需求去生产相关的视听产品,以此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大数据基础上的深刻洞见与未来预测,来满足受众不同层面的信息需求。第四章是本文写作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主要从大众传播过程中的资本运营环节出发,指出资本运作对视听媒体运营及信息传播的重要性。目前看来,具有公共属性和商品属性的视听媒体在当下传播过程中有着媒体扩张的价值、保护版权的价值、建立品牌的价值、合作共赢的价值、形成产业链的价值等,而这些商业属性的挖掘,需要资本运作和媒体的产业化。本文在这一章里通过整理归类国内外传媒资本运作的具体案例,探析当下视听媒体并购发展趋向及特征,指出国内传媒业资本纵横捭阖的局面已经开始,并呈现出资本作用下视听媒体本土化、差异化竞争明显、对技术发展充满前瞻性判断、跨媒介经营形态不断增强等特点,由此分析视听媒体机构在资本并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与风险。第五章中从信息接收角度出发,分析了作为视听信息接收终端的媒介,在利用大数据过程中,其发展呈现出人性化、智能化、一体化等特点,由此指出大数据基础上的媒介技术发展不断贴近人性,人类想象力在媒介发展中不断扩张,未来视听媒体具有多方综合功能、多元动态智能,视听直播将进入常态化等;与此同时,运用大数据对受众进行精细化分析中指出视听信息过载对受众造成巨大冲击,多元化与圈子化特征明显,再加上受众对世界的认知深受“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影响,以及被视听媒体所传播的“拟态环境”所浸染的事实,在这样的环境中受众如何提升媒介素养,彰显自我价值,不被信息时代“异化”与“物化”,被技术力量所裹挟,成为业界和学界深入探讨的话题。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了一个整体上的总结,对大数据背景下视听媒体主导的信息环境给予了全方位的评介和补充阐释,并对当下媒介生态、未来视听媒体的发展范式、受众品质的建设等给予合理的建议与批评。

竺怡冰[9](2016)在《道琼斯公司“波纹”式新闻生产模式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道琼斯公司的"波纹"式新闻生产模式,是全媒体融合改革下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重要产物。通过对新闻报道个案的分析,本文发现该模式实质上是传播学波纹中心模式的变型,具有个性化与系统性的特征,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张利平[10](2014)在《《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文中研究说明媒介融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应对媒体剧变的最炙手可热的战略。报纸是传统媒体的代表,也是21世纪媒体的最大输家,由于互联网竞争者引领新闻商业化、大幅缩减广告成本,曾经定义美国新闻业的大城市日报面临其商业模式的崩溃,报业寒冬中的美国许多报纸媒体组织将“媒介融合”视为应对数字新媒体时代报媒不确定未来的最佳途径。作为世界一流的商业出版物,《华尔街日报》总付费发行量自2007年起迄今保持美国最大,日报在报业颓势明显的互联网时代中的骄人业绩发人深省。新时期的道琼斯公司和《华尔街日报》已经不是单纯的报纸,而是报纸、通讯社、网站、视频、APP应用、新闻信、杂志、专利数据库、会议等等在内的综合体。《华尔街日报》顺应时势,勇于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探索报业媒介融合之道的战略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是对《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个案研究,运用传播学、媒介融合、战略管理和现代组织理论等理论资源,采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调查研究、历时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的分析、选择和实施进行了系统剖析。首先,文献综述梳理了关于媒介融合的现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其中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构建媒介融合的理论框架、宏观上分析媒介融合的动因和微观上的融合新闻研究;而媒介融合实践研究的核心就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变革,具体可细分为宏观产业变革的总体性分析、中观产业融合渠道研究和微观媒体变革案例研究三大范畴,总体上国内外媒介融合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融合研究。其次,论文历时梳理了《华尔街日报》创刊125年来媒介融合的发展历程,叙述了日报在前融合时期、克莱伦斯·巴伦时期、伯纳德·基尔格时期、华伦·菲利普时期、彼得·卡恩时期和鲁伯特·默多克时期的主要融合大事和融合特点。随后,论文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外部战略环境,并用VRIO模型剖析日报的内部资源,得出《华尔街日报》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品牌、内容和受众,并在日报使命构想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愿景目标,即“无处不在的《华尔街日报》”。接下来,论文从新闻融合战略和经济融合战略两方面论述了《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选择,其中新闻融合战略又分内容融合和终端融合,前者包括报道范围的融合拓展、内容多媒体呈现、强势视频战略、定制内容的增值服务、品牌内容的延伸和整合、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式融合、团队报道和融合记者报道和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九个方面的内容融合战略,后者包括无处不在的WSJ.com网站、视频终端、社交网络平台、移动终端四个方面的终端融合战略;《华尔街日报》的经济融合战略包括“付费墙”模式与免费模式的融合、全球广告销售网络及融合广告、平台广告销售战略、视频广告战略、原生广告战略、活动营销战略、数据库营销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八个方面。随后,关于《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实施,论文首先论述了日报实施媒介融合战略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然后从组织制度、资源配置、知识管理和沟通交流四个方面阐述了日报媒介融合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最后介绍了《华尔街日报》的融合文化建设,包括责任型组织文化、学习型组织文化、合作型组织文化和开放型组织文化四种文化类型。此外,论文提炼出日报重要的融合理念一—在内容和技术的交叉点创造受众体验、从印刷第一,到数字第一,再到移动第一、数据和内容及经营的融合、融合打造独家新闻和实时新闻,并且运用李奇·高登的经典媒介融合模式和拉里·达利的“融合连续体”框架来检验《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全面性和深入度,得出的结论是日报的融合是全面的,日报的融合程度在逐步加深,但距离达利的“完全融合”仍然存在上升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论文总结了《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趋势和不足。最后,论文提出了《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对于中国大陆报纸的理念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陆报纸要重构融合型产品平台、重构融合型经营平台及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二、道琼斯通讯社与其他媒体的资源共享及协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琼斯通讯社与其他媒体的资源共享及协作(论文提纲范文)

(1)工具赋能、技术催化和空间协同:海外媒体机构全媒体人才机制创新的支撑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
    (一)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二)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二、海外媒体机构全媒体人才机制创新的三个支撑要素
    (一)工具赋能:各种工具支撑全媒体人的能力延伸
    (二)技术催化:媒体实验室(Media Lab)为全媒体人才注入技术动能
    (三)空间协同:开放的办公环境有利于全媒体人才的协作
三、全媒体人才建设的创新性思维:开放与共创
结语

(2)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概念、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第—节 概念界定
        一、高铁与高铁产业
        二、战略传播
    第二节 战略传播理论探讨
        一、战略传播机制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二、战略传播内容彰显软实力
        三、战略传播手段多样与整合
        四、战略传播受众具有针对性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高铁产业的多面向研究
        二、国家和企业层面的战略传播研究
        三、企业声誉管理、品牌形象等相关研究
第二章 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发展背景
    第—节 中国高铁诞生前的国内铁路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高铁发展相关问题的论争与博弈
        一、关于高铁建设时间的论争
        二、关于高铁建设技术的论争
        三、关于高铁建设路线的论争
    第三节 中国高铁在挫折中负重前行
第三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第—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一、高度集中的全行业整体协同体制
        二、高度集中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一、铁道部主导的战略传播议程设置机制
        二、新媒体环境下产业内部舆情处置机制
第四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意见领袖二次传播
    第二节 借力国际会议和展览扩大影响力
    第三节 与各种国际组织互动交流
第五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第一节 主题设置:官方主导议题
        一、中国高铁建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应
        二、中国高铁建设的国际影响
        三、中国高铁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成就
        四、高铁建设中争议问题的回应
    第二节 叙事方式:官方叙事、以我为主
        一、叙事宏大、秀成就
        二、借媒体采访传达高铁产业观点
    第三节 表现形式:相对传统与单一
        一、话语风格体现“优越感”
        二、视觉符号略显”单一化”
第六章 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内背景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际环境
    第三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的战略优势分析
第七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一、企业主导与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二、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一、顶层设计下的多主体联动机制
        二、多层级的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
第八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第一节 致力于关系建立的人际传播
        一、国家领导人的高铁外交
        二、企业领导的高铁公关
    第二节 与各团体和机构对话的组织传播
        一、参加或主办各种国际展览、展会
        二、与各种国际组织、团体开展交流
        三、利用企业自营媒体开展传播活动
    第三节 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
        一、企业借力国内主流媒体外宣平台开展传播
        二、借力国际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及本土媒体
第九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第—节 主题设置:有高度、有温度
        一、展示企业实力,善于“借嘴说话”
        二、分享合作成果,彰显共赢理念
        三、履行社会责任,回应国际关切
    第二节 叙事方式:受众视角,故事呈现
        一、主动讲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二、借第三方之口讲故事体现可信性
    第三节 表现形式:诉诸视觉与互联网语言
        一、视听元素多彩呈现
        二、话语内容吸引力强
第十章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建构
    第—节 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
        一、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认同建构
        二、相互依存、社会互动与认同建构
        三、第三方身份再现共同命运情景
        四、扩大共识以形成同质性认知
    第二节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现状
        一、中国高铁产业的朋友认同现状
        二、中国高铁产业的竞争对手认同现状
    第三节 中国高铁产业认同层次提升策略
        一、朋友关系认同的建构与维系
        二、竞争对手关系的认同转化策略
结语
    一、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机制由集中到协同
    二、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手段由单一到多元化
    三、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内容的受众视角转向
    四、战略传播是高铁产业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深度访谈受访者基本情况
附录二: 访谈提纲

(3)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央厨房”创新与挑战 ——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中央厨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理论背景
    (五)论文创新点和重难点
二、我国媒体“中央厨房”发展现状
    (一)“中央厨房”诞生背景
    (二)国内媒体“中央厨房”的实践
    (三)“中央厨房”建设中存在的瓶颈
三、重报集团模式创新:常态化运行拓展“中央厨房”价值
    (一)“中央厨房”运行机制为重大新闻采编保驾护航
    (二)常态化“中央厨房”运行机制
四、重报集团渠道创新:移动优先上游新闻颠覆性重构
    (一)移动优先满足受众需求
    (二)重构移动传播矩阵
    (三)矩阵传播力影响力大幅提升
五、重报集团产品创新:个性小灶强化传统媒体内容优势
    (一)创新特色平台、栏目
    (二)创新产品形态
    (三)创新内容特色
    (四)传统媒体差异化定位
六、重报集团管理创新:实现一体化运行机制
    (一)统筹调度当好“把关人”
    (二)实现24小时数字化管理
    (三)优化创新管理、考核办法
七、“中央厨房”新的发展空间
    (一)优化“中央厨房”融合边界
    (二)强化分众化传播内容
    (三)用先进技术引领融合发展
    (四)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五)媒体人新的角色定位
八、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金融媒体新闻情绪及其对股市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新闻情绪内涵界定
    1.3 研究范围、内容、框架和创新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内容
        1.3.4 主要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资产定价模型
        2.1.1 传统资产定价模型
        2.1.2 噪音资产定价模型
        2.1.3 情绪资产定价模型
    2.2 情绪测度方法研究
        2.2.1 直接调查法
        2.2.2 代理变量方法
        2.2.3 综合性指数方法
        2.2.4 文本情绪测度
    2.3 新闻情绪量化方法研究
        2.3.1 情绪量化方法概述
        2.3.2 词汇字典频次统计方法
        2.3.3 词汇加权统计方法
        2.3.4 机器学习统计方法
        2.3.5 其他新闻特征分析方法
    2.4 情绪与资产价格预期回报
        2.4.1 横截面分析
        2.4.2 时间序列分析
        2.4.3 非线性预测
    2.5 文献综述小结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情绪均衡模型构建及情绪量化方法研究
    3.1 行为金融学理论概述
        3.1.1 行为金融定义
        3.1.2 行为金融发展历程
        3.1.3 行为金融研究主题
        3.1.4 情绪价格传导机理
    3.2 情绪均衡价格模型构建
        3.2.1 投资者异质性
        3.2.2 投资者同质均衡价格模型
        3.2.3 投资者异质均衡价格模型
    3.3 新闻情绪量化方法研究
        3.3.1 新闻数据
        3.3.2 “文字包”技术
        3.3.3 个股情绪量化方法
        3.3.4 市场情绪指数量化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闻情绪分类算法比较分析
    4.1 分类算法和数据
        4.1.1 分类算法
        4.1.2 使用数据
    4.2 “文字包”新闻情绪分类
    4.3 机器学习新闻情绪分类
        4.3.1 机器学习新闻情绪分类方法概述
        4.3.2 朴素贝叶斯新闻情绪分类
        4.3.3 支持向量机新闻情绪分类
        4.3.4 神经网络新闻情绪分类
    4.4 新闻情绪分类算法比较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闻情绪对股票收益率影响分析
    5.1 使用数据
    5.2 新闻情绪对于中美股票收益率影响分析
        5.2.1 研究假设
        5.2.2 情绪计算
        5.2.3 模型和指标
        5.2.4 实证结果和分析
    5.3 情绪周末积累效应分析
    5.4 新闻情绪公告效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闻情绪对股票波动率影响分析
    6.1 新闻情绪对于股票波动率影响分析
        6.1.1 波动模型
        6.1.2 实证分析
    6.2 基于新闻情绪的股票交易策略构建
        6.2.1 股票交易策略构建基础
        6.2.2 股票策略信号计算
        6.2.3 策略实证分析
    6.3 基于新闻情绪的投资组合构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非确定方法的新闻情绪指数构建与应用
    7.1 情绪指数方法概述
        7.1.1 情绪指数方法概述
        7.1.2 “非确定”情绪指数
    7.2 数据来源
    7.3 情绪指数构建
        7.3.1 第一动量新闻情绪指数
        7.3.2 第二动量新闻情绪指数
    7.4 新闻情绪指数股票收益率预测
        7.4.1 情绪指数细化
        7.4.2 新闻情绪对指数预测能力
        7.4.3 预测效果比较
        7.4.4 投资组合构建
        7.4.5 新闻情绪效应研究
        7.4.6 情绪和风险因子关系分析
    7.5 情绪指数在共同基金中应用
        7.5.1 共同基金和新闻情绪
        7.5.2 共同基金投资组合构建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概述
    第一节 诞生背景
        一、实践基础
        二、理论基础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流程特征
        一、“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的概念
        二、“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的流程
        三、“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的特征
第二章 “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实践现状
    第一节 国外“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实践现状
    第二节 国内“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实践现状
        一、国内媒体“中央厨房”发展简史
        二、“中央厨房”激活两会报道新形式
        三、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实践现状
        四、地方媒体“中央厨房”实践现状
第三章 “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定位不清,建设具有盲目性
        二、内容质量低下,抄袭复制严重
        三、成本过高,难以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媒体转型的动能不足
        二、媒介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 “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未来发展的对策思考
    第一节 整合现有资源,明确发展目标
        一、理性建设“中央厨房”
        二、提高内容生产质量
        三、拓展多元盈利模式
    第二节 优化媒介生态,营造良好氛围
        一、深化媒介体制改革
        二、完善媒介管理制度
        三、营造健康媒介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中国媒体“中央厨房”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程、理念与价值
    (一) 媒体“中央厨房”发展历程
    (二) 媒体“中央厨房”理念
    (三) 媒体“中央厨房”的价值
        1. 节约成本。
        2. 提高生产效率。
        3. 提高传播时效。
        4. 形成舆论合力。
        5. 营造新媒体思维。
二、类型与现状
    (一) 聚合型“中央厨房”
    (二) 内控型中央厨房
三、存在的问题
    (一) 仍是传者中心的理念
    (二)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三) 成本高
    (四) 同质化
四、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一) 不宜常态化
    (二) 内容提质为根本目的
    (三) 体制机制变革是基础
        1. 生产流程的再造。
        2. 考核机制的适配。
    (四) 财政扶持为辅助

(7)用户思维、平台整合与媒介跨界融合——《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实践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过程和主要事件
    (一) 《华尔街日报》的编辑部融合
        1. 大编辑部———“消费者媒体集团”的设立 (2006年) 。
        2. 日报编辑部重组 (2008年) 。
        3. 日报和道琼斯通讯社的融合 (2013年) 。
        4. 建立“数字第一”的全球编辑部。
    (二) 《华尔街日报》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
        1. 日报的组织结构特征。
        2.《华尔街日报》的采编业务流程。
三、《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理念
    (一) 在内容和技术的交叉点创造受众体验
    (二) 从印刷第一到数字第一, 再到移动第一
    (三) 数据和内容及经营的融合
    (四) 融合打造独家新闻和实时新闻
四、中国大陆报纸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融合策略
    (一) 融合理念上实现媒介融合和互联网思维融合
    (二) 融合平台上构建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融合型平台生态圈
    (三) 融合路径上实现内容、技术、管理和人才的融合

(8)变革中的视听媒体发展格局与传播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价值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价值述略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关于传统电视媒体与新的视听媒体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
        二、有关媒介化社会发展进程的相关论述
        三、有关视听媒体受众方面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与独创性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独创性
第一章 视听媒体的生态变局与发展趋向
    第一节 传统电视与新视听媒体的传播差异
    第二节 当下视听媒体生态中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新旧视听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二章 视听媒介变革中的信息传播策略
    第一节 整合传播:视听媒体产业链的构建
    第二节 精准传播:碎片化与用户思维
    第三节 品牌传播:媒介路径嬗变与增值效应
第三章 愿景与重构:大数据背景下的视听内容生成
    第一节 大数据时代与视听媒体受众细化
    第二节 大数据对视听媒体的深度影响
    第三节 视听媒体发展的思维模式与价值生成
        一、创新思维:利用大数据发现和占有新媒介
        二、用户思维:为不同客户端提供个性化的内容
        三、合作思维:建立视听媒体之间的互惠共赢
        四、开放思维:搭建平台吸引更多强势媒体和海量自媒体
第四章 合纵与连横:传媒资本运作历程与发展趋向
    第一节 视听媒体的商品属性和价值特征
    第二节 我国传媒资本运营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三节 国外传媒资本运作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四节 当下视听媒体资本运营发展趋向探析
        一、视听媒体借助资本力量向综合传媒集团发展,马太效应初现
        二、传媒产业的资本投入越来越大,资本介入方式多样化
        三、传媒资本不断投向新视听媒介技术,定位愈加分众化
        四、以资本打造视听媒体全球开放传播平台,平台聚拢资源
        五、传媒资本不断加强风险管控,“联姻”用户第一
第五章 未来视听媒介功能与受众价值
    第一节 媒介补救与视听媒体未来发展趋向
    第二节 视听媒体受众特征与个体呈现
        一、信息过载:受众将不断处于可变的情境模式中
        二、圈子化发展:未来视听传播既张扬受众个性又尊重共性
        三、受众重塑:大数据时代受众更多以自我为中心展开连接
        四、技术力量:视听媒介技术控制下受众主体地位降低
        五、消除差距:视听媒体传播中传受知沟界限的消失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的受众需求与媒介控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问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媒介融合
        1.2.2 关于《华尔街日报》和《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
        1.2.3 关于战略管理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2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发展历程
    2.1 前融合时期(1882-1902年)
    2.2 班克罗夫特家族时代的融合(1902-2007年)
        2.2.1 克莱伦斯·巴伦时期(1902-1941年):专业化的开始
        2.2.2 伯纳德·基尔格时期(1941-1967年):基尔格革命
        2.2.3 华伦·菲利普时期(1967-1988年):菲利普扩张
        2.2.4 彼得·卡恩时期(1989-2007年):数字化融合的发展
    2.3 默多克时代的融合(2007年至今)
        2.3.1 《华尔街日报》的“默多克式进化”
        2.3.2 “无处不在的《华尔街日报》”融合战略
3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战略环境与使命愿景分析
    3.1 《华尔街日报》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华尔街日报》内部战略环境分析
        3.2.1 《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资源构成
        3.2.2 《华尔街日报》资源的VRIO框架分析——日报核心竞争力
    3.3 《华尔街日报》的使命和愿景
        3.3.1 道琼斯和《华尔街日报》的使命构想
        3.3.2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SWOT分析
        3.3.3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愿景目标——“无处不在的《华尔街日报》”
4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选择
    4.1 《华尔街日报》的新闻融合战略
        4.1.1 内容融合战略
        4.1.2 终端融合战略
    4.2 《华尔街日报》的经济融合战略
        4.2.1 “付费墙”模式与免费模式的融合
        4.2.2 全球广告销售网络及融合广告
        4.2.3 平台广告销售战略
        4.2.4 视频广告战略
        4.2.5 原生广告战略
        4.2.6 活动营销战略
        4.2.7 数据库营销战略
        4.2.8 多元化战略
5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实施
    5.1 《华尔街日报》实施媒介融合战略的组织结构
        5.1.1 新闻集团和道琼斯公司组织结构
        5.1.2 《华尔街日报》的编辑部融合历程
        5.1.3 《华尔街日报》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
    5.2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实施过程
        5.2.1 组织制度
        5.2.2 资源配置
        5.2.3 知识管理
        5.2.4 沟通交流
    5.3 《华尔街日报》融合的组织文化建设
        5.3.1 责任型组织文化
        5.3.2 学习型组织文化
        5.3.3 合作型组织文化
        5.3.4 开放型组织文化
    5.4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理念和融合程度
        5.4.1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理念
        5.4.2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模式和融合程度分析
6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对中国大陆报纸的启示
    6.1 理念的启示
        6.1.1 用户思维融合理念
        6.1.2 平台思维融合理念
        6.1.3 跨界思维融合理念
    6.2 重构融合型产品平台
        6.2.1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型产品平台
        6.2.2 融合型产品平台重构机制
    6.3 重构融合型经营平台
        6.3.1 员工平台
        6.3.2 商务经营平台
        6.3.3 受众平台
        6.3.4 融合型经营平台重构机制
    6.4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6.4.1 拥抱媒介融合思维和互联网思维
        6.4.2 构建融合型平台生态圈
        6.4.3 融合构建新型主流媒体
7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四、道琼斯通讯社与其他媒体的资源共享及协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工具赋能、技术催化和空间协同:海外媒体机构全媒体人才机制创新的支撑要素研究[J]. 龙思薇,周艳.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1(03)
  • [2]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D]. 张玲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央厨房”创新与挑战 ——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中央厨房”为例[D]. 刘敏.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4]金融媒体新闻情绪及其对股市影响研究[D]. 史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1)
  • [5]“中央厨房”式新闻生产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菁瑛. 烟台大学, 2018(01)
  • [6]中国媒体“中央厨房”发展报告[J]. 陈国权. 新闻记者, 2018(01)
  • [7]用户思维、平台整合与媒介跨界融合——《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实践及启示[J]. 张利平. 东岳论丛, 2017(08)
  • [8]变革中的视听媒体发展格局与传播形态[D]. 冶进海.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4)
  • [9]道琼斯公司“波纹”式新闻生产模式探析[J]. 竺怡冰. 新闻论坛, 2016(01)
  • [10]《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D]. 张利平. 武汉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道琼斯通讯社和其他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